儿童立场的道德和法治专册教学分析-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2-07-08 09:44:43

被举报文档标题:儿童立场的道德和法治专册教学分析

被举报文档地址:
验证码:

举报理由:
   (必填)
紧急删除:

 13882551937、13808266089 服务时间:8:00~21:00 承诺一小时内删除

儿童立场的道德和法治专册教学分析

【摘要】随着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实施,法治教育专册教材也第一次进入小学课堂。很多一线教师认为,法治教育与学生生活似乎离得较远,如何才能基于儿童立场,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呢?笔者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生活;儿童;活动

2019年秋季,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全面实施。如何实现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有效融合,鞭策一线教师研究新课程、用好新教材、尝试新教法,为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效率做出有益的探索呢?笔者以六年级上册教材为例,谈一谈自己的探索与实践。

一、生活沃土,催生法治意识

六年级上册教材是法治教育专册。编者的意图非常明显,就是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法治专题教育。看似遥不可及的教学内容,只有将其植根于儿童的生活之中,调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唤醒他们的法治意识,才能让他们更好地体悟到法律与生活息息相关。

(一)创设生活情境——法律离我们这么近

创设生活情境有助于拉近课堂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是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效率的有效策略。课堂上教师应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进行思考、讨论、探究,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法律。例如教学第1课《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时,笔者先问学生看到“法律”这个词,会想到些什么。学生首先想到的是“法官”“律师”“犯罪”等一些离自己的生活较远的词语。这时,笔者再出示教材上的四幅图片,依次是学生乘坐大巴去秋游、妈妈带孩子到医院看病、过马路、放小鸟。然后提问学生:“这些事情和法律有关吗?”学生顿时来了兴趣,有的说“过马路与交通法有关”,有的说“放小鸟和动物保护法有关”,但对于前两幅图和法律的关系还存有疑虑。这时,笔者播放了学生去秋游的视频,引导学生回忆:“大家还记得我们上次去秋游的时候,我们班上有53位同学报名,但其中有两位同学最后没有和大家乘同一辆车,他们为什么要乘坐另外一辆大巴呢?”见学生一时回答不上了,笔者给他们补充了小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49条规定:机动车载人不得超过核定的人数,客运机动车不得违反规定载货。”这下学生立马明白了原因。笔者顺势引导学生展开思辨:有人说,车上多载一两个孩子无所谓。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补充相关数据和案例,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法律原来离我们这么近,它在制约我们的同时,更是在保护我们。

(二)联系生活实际——法律让生活更美好

教材中一幅幅有趣的插图已然让学生对“法律”消除了陌生感,如能再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组织教学,就更能激起学生的共鸣,引发他们的思考。在教学《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时,笔者请学生讲一讲自己知道的或者经历过的与法律有关的故事,并说说从中受到的启示。学生有的说到了“高铁霸座”事件,有的说到了“垃圾分类”问题,有的说到了“在图书馆借书因未按时归还而被罚款”的事例,有的说到了“自己家的汽车被刮蹭以后很快得到了赔付”的事例,还有的说到了“扬州毛老太涉嫌传播疫情”的事件……通过交流分享,大家一致感受到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无不和法律密切相关,正是有了法律的保障和约束,我们的社会才更加安定,我们的生活才更加美好。

二、儿童视角,传播法治理念法律

虽然是严肃的话题,但法治专册教材却向我们展示了全新的道德学习方式:活动园、知识窗、阅读角……完全是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设计编排的。教师要善于发掘并充分利用好这些充满童味的资源,巧妙地把法治理念种进学生的心中。

(一)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便于记

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不是要让他们去识记专业的法律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树立法治信仰,唤起他们对社会主义法治的认同、崇尚和敬畏。如《宪法是根本法》一课,教材就通过一棵“宪法树”生动地诠释了宪法和其他法律的关系。教学时笔者先出示一棵树,让学生说说树根和树枝的关系,接着再出示教材中的图片,请学生观察这幅图,说说宪法和其他法律之间的关系。这种形象化的呈现方式让学生一目了然地明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接着笔者再让学生想一想还能用哪些形象的比喻来描述宪法和其他法律之间的关系,有的学生将宪法比作母亲,其他的法律就是她的孩子;有的学生将宪法比作乐队指挥,其他法律就是乐队成员……童言童语间,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宪法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明白了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并能自觉维护宪法的权威。

(二)尊重儿童独特感受——学会用

学法知法是为了更好地守法用法。通过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遵法守法的好习惯,还要引导他们学会拿起法律武器去维护自身的权益,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和困扰。如《知法守法依法维权》这课中提到了关于“校园欺凌”的现象,教材中王然的事例虽然只是个案,但这种“恃强凌弱”的行为却并不鲜见。在教学中,笔者着重请学生谈一谈“如果你是王然会有什么感受”,让学生畅所欲言,深切体会校园欺凌对同学造成的身体和心理的双重伤害。接着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开展小组讨论:如果你是王然,你会怎么做?如果你是王然的同学,当你看到王然被欺负的时候,你又会怎么做?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掌握面对校园欺凌时的正确做法,引导学生坚决抵制校园欺凌,远离违法犯罪。

三、活动保驾,丰富法治体验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活动性课程,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孕育、生长、发展、深化……有效的课堂活动必须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必须能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唤起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一)实操:在验证中变清晰

法治专册教材中每一课都设有多个“活动园”,这些活动为教师提供了很好的设计思路。只要扎扎实实开展好这些活动,就能引导学生获得更清晰的感悟。如教材中关于“认识居民身份证”这一内容,很多学生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办理了居民身份证,但是对于这张小卡片上的信息及其用途却知之甚少。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先进行一个根据身份证号码猜人物的游戏,唤起学生探究身份证奥秘的兴趣;接着借助教材上的“相关链接”引导学生认识身份证正面和反面的信息,了解身份证号码中每一个数字的含义;再结合教材中的图片让学生说说什么时候需要用到身份证,并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经历进行补充,说说如果没有身份证会怎么样,从而进一步感知身份证的广泛用途。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让学生实时登录学籍信息网,通过输入自己的身份证号码查询自己的学籍信息,从而让学生更充分、直观地认识到身份证的重要作用。

(二)思辨:在争锋中变明朗

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辨析讨论题,遇到这一类的教学内容,教师切忌简单地判定对与错,甚至越俎代庖直接代替学生回答。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留足讨论、交流的时间,让他们在思维的碰撞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如在《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课中有关于高叔叔家装修问题的讨论,教材上已列举了三位同学的观点,教师也可让学生再说说自己的观点,然后组织大家对这一事件展开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弄明白权利不是绝对的,我们在行使自己的权利时,不能损害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再如教材91页上关于梁小惠的故事的讨论,教师可围绕两种不同的观点组织学生展开一场课堂小辩论,通过一番唇枪舌剑,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在遇到类似的情况时,首先要保证自身的安全,并及时地寻求法律的帮助,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权益。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承载着特殊使命的重要课程,将法治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内容体系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敢于迎接新的挑战,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及方法,基于儿童立场,植根生活沃土,精心组织活动,以此来激活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杨晓亚.把握“四度”:小学法治专册有效教学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20(20).

[2]黄敏.教好“思政”课程,当好“关键教师”——六年级法治专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j].湖南教育(d版),2019(12).

作者:李群 单位:江苏省宜兴市陶都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