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如何融入课程思政-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2-09-27 08:31:35

中医药文化如何融入课程思政

〔摘要〕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是独具特色的思政资源,结合中医药特点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中医药院校新时代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中医药院校课程思政的必要性以及中医药文化与中医药院校课程思政的关系,根据课程思政的现状,提出健全管理机制、深化教学管理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路径,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思政;中医药院校

1中医药院校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必要性

1.1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要求

因此,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作为中医药院校,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和中医药文化精髓,将中医的整体观、辩证思维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和亲和力。这对于发挥课程的思想政治育人功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新时代的中医药人才,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本质要求

课程思政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把符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元素从各类课程中提炼出来,并将其融入课程教学中,让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产生协同效应,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课程的教育格局[3]。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立德树人,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课程思政是一种理念和方式创新的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在本质上高度一致,都是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教育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3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要求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是包含和超越中医药本身的一种文化形态,并渗透到人们的日常文化生活当中[4]。从实践的层面来看,它是人们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止疾病过程中思想和方法的凝结。课程思政不能简单的将“课程”和“思政”罗列,而是要挖掘专业课程中的价值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的教育实践活动中。课程体现思政元素,教学活动担负立德树人功能。由于中医药知识在专业课中的价值元素具有其独特的育人特点,因此,课程思政建设要在实践中改进和进一步完善,重视教学实践环节,用实践来检验教育教学的效果,通过拓展专业课育人功效,充分发挥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具体呈现在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发挥德育教育作用,从而收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达到“知”与“行”的统一。

2中医药文化融入中医药院校课程思政的可能性

2.1中医药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构相通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中,在与自然和疾病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维护人民健康,解释人体生理病理变化,总结健康与疾病规律的临床实践学科,是历代传承发展创新的原创性医学理论体系[5]。中医药学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以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等为哲学基础,以整体思维、中和思维、变异思维、象思维等为哲学思维,融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等多学科,构建原创的理论思维和独特的理论体系,形成了疗效确切、服务生命全过程的中医学科,并为临床实践提供方法论指导。中医药学的理论与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认识论同质同构或相通相近。这些理论和思维都是高等中医药院校课程思政的重要资源,对中医药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2.2中医药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根相融

“以人为本、医者仁心、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理念构建了中医药文化核心和精髓,指引着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尚和合”等观念同源同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相融。“仁、和、精、诚”强调医心仁,医道和,医术精,医德诚,对于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人格修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等中医药院校要充分挖掘中医药文化的元素,将专业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有机结合。

2.3中医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同源相生

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6]。中医药学不仅是研究和揭示人类身心疾病产生、变化之规律和防治方法的科学,而且是一种建立在科技实用基础上的传统精神文化,即中医药文化[7]。中医药文化孕育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带有浓厚的思辨色彩和传统文化的烙印,其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运气学说、经络学说、辨证论治、整体观念、精、气、神、血、津液理论等都与传统文化的阴阳、五行、易学、哲学、儒学、道学等同源相生,与中国古代哲学紧密围绕“人-社会”而全方位沟通,二者水乳交融,相互促进。同时,中国古代哲学在天人观、形神观、中庸观、常变观等方面对中医药理论体系有深刻的影响。因此,要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的特色学科资源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优势,要在各类课程中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中医药文化,在思政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通识课程中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在中医药专业课程里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通过课程育人、文化育人路径来提升中医药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人文素养与中医药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医人的志气、骨气与底气[8]。

3中医药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现状与问题

随着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高等中医药院校根据自身学科特色开展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体来看,深化课程思政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管理机制和顶层设计亟待完善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立德树人的大背景下,课程思政备受重视,但是课程思政的理念尚未形成共识,体系正在构建中,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形成,对于如何系统推进课程思政,很多高校的制度体系尚未健全,整体规划尚需完善,可操作性、可执行性有待加强[8]。也有一些高校未能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定位,制订可行性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和指导性意见,未成立多部门协同、多重保障的实施机制,未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评价等多层面予以明确细化。同时,课程思政的实施保障机制有待完善,如何将课程思政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到课程大纲、教学设计、备课授课、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全过程[9],这些都尚未系统部署和整体设计,很多课程思政的实施缺乏常态机制,仅落实在各项检查、课程思政评比竞赛,缺乏整体的规划和教学设计,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3.2思政育人教师队伍亟待加强

作为我国医学教育的重要部分,高等中医药院校普遍注重医疗知识和临床技能的锻炼,思政育人队伍力量未能充分整合,在专业教育、思政教育“两张皮”的情况下,难以形成育人合力。一是专业教师思政育人理念不够。大部分专业教师存在重知识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理念,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够深刻,认为在专业课程中加入思政元素增加了教师教学的负担,没有把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作为专业教学的重要使命之一和课程目标,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未能充分挖掘,课程思政浮于形式。二是思政育人队伍力量分散。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数量不够,且多以文史、政治专业为主,缺乏医学专业教育背景知识,课堂教学与专业实习实践相脱离,而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技能也亟待培养;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被繁重的教学任务挤占,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脱离,专业教师队伍与思政教师队伍、辅导员队伍相脱离,教书育人实效未能得到充分发挥[10]。

3.3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亟待优化

课程思政是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以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过程评价、实习、见习等教学过程为手段,通过挖掘各门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元素实施课堂教学实现的。但是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仍需完善。一是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与载体有待改革。目前,许多高等中医药院校的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体系不完善,多只安排在理论学习阶段,思政教育未能覆盖到学生实习、见习、规培等实践阶段,多以专题讲座、主题活动等形式举行,缺乏系统的课程思政设计和课程资源安排,未能形成思政类课程、通识教育及公共基础课、医学人文课、专业课四位一体的课程思政体系,未能实现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同频共振的效果。同时,在中医药语境下教学内容的取舍、整合、重组与建构不够突出,尚未充分利用互联网 等手段,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探索翻转课堂、pbl等教学模式,尚未充分考虑中医药大学生的专业兴趣、思想特点、价值取向、心理需求、专业发展及实习实践等因素,难以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难以满足实现其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10]。二是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标准和体系有待完善。作为一项新兴课程改革举措,课程思政尚未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未能通过一系列教学建设、运行管理、质量评价将“价值引领”的理念落到实处,未能从源头、目标和过程强化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未能从课程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策略及方法、课程考核等各个环节形成教学规范和评价标准,未能在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精品课程遴选评比及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的评价文件中设置“价值引领”考核点[11]。

4中医药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路径

中医药文化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特色学科资源,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资源。通过课程思政建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文化人为重要路径、以中医药文化为桥梁纽带,将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结合起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理论育人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专业课教师结合起来,形成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合力,推动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大思政格局,创新高等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与优势。

4.1健全课程思政育人的管理机制

课程思政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教育,要建立健全课程思政系统化、常态化价值,推进思政教育与中医药专业教育、人文通识教育等深度融合,实现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12]。一是完善保障机制。将课程思政作为学校工作要点,做好整体规划,明确全校总体工作要求、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构建课程思政育人工作体系,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校领导牵头、宣传、教务、学工、团委二级学院等组成的课程思政领导小组。将“课程思政建设”纳入二级学院党建思政考核、“双一流”建设、年度教学工作评价和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附属医院、实习基地的重要指标,形成校内外联动、前后期教学互动的全流程全领域课程思政育人体系。二是完善评价机制。进一步细化资源整合和评价考核机制,研究制定科学多元的课程思政评价标准,设立不同学科、专业、课程的考核体系,将评价体系重心落在立德树人总任务上,健全意识形态大格局共建机制、强化意识形态工作督查问责机制[13]。三是强化激励机制。加强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完善相关激励机制,将课程思政作为教师职称聘任、岗位聘用、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鼓励教师投入课程思政,鼓舞教师注重价值引领、重视课程思政,鼓励教师将工作的精力和热情投入教书育人全过程,着力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一体化机制。

4.2加强课程思政育人的队伍建设

课程思政的关键在教师[14]。一是提高专业教师的政治素质。要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提高课程思政意识,转变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树立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核心价值观的理念,把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融入课程目标[15]。二是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专业教师要注重加强课程思政能力、技能,主动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通过参加专题培训、开展课程思政立项、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不断提高课程思政育人能力。同时,要加强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技能培训,引导教师学会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多元形式,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与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相结合[16]。

4.3深化课程思政育人的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的基础在课程,重点在课堂教学。课程思政建设中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不断改革教学模式、教学载体和手段。一是改革教学模式。采用手机app、聊天软件、小视频等多种联网形式,制作中医药课程思政慕课;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过程中,采用问题式学习、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提高学生课程思政的学习兴趣,引导大学生通过体验式思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理性认识、情感共鸣与行为认同[17]。二是要充分挖掘中医药特色思政元素。要结合中医药学科特点,充分利用医药类院校实践性强的优势,开展课程思政。深入挖掘中医药传统文化精髓,尤其是与中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源同构的因素,通过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中医药文化自信。比如通过举办中医经典知识竞赛、挑战杯等活动,让学生在竞赛、实验、实践中学习经典、磨砺品格、提高能力;通过临床病例的教学,进行案例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医临床思维和诊断能力。通过临床实践、“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大赛、参加乡村振兴活动等,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能素养,增强中医药文化自觉与认同,建立多元、立体的实践育人体系。新时代中医药高校“课程思政”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滋养、人文底蕴和时代价值。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将始终秉持价值引领是课程思政的核心理念,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更加自觉、更加有效地把知识教育同理想信念、家国情怀、人文素养结合起来,让课程真正承载起育人的功能,切实“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作者:李宗霖 宋翠平 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