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价值观引领的实践-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2-09-30 14:47:09

创新创业教育价值观引领的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并针对创新创业提出多项保障措施,李克强总理也多次在全国会议上强调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意义,他指出:“要加大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扶持力度,增强创新创业的服务能力,培育更多的创新创业孵化平台。”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它是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宗旨的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力求受教育者需要具备创新创业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首先,创新性表现在要求突出原始创新和技术突破的价值,在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教育模式、教育课程内容设置、教育性与就业性等方面寻求突破和创新,鼓励院校培养面向“大国工匠”与能工巧匠的创意与创新,体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一体等模式创新,以及鼓励面向院校大学生的教育性突破以及职业、岗位的创意及创新等。其次,实践性表现在更注重育人的实践性和落地性。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有深入田野调查后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以及创新创业相关配套政策等一系列实践举措,这些实践操作可以检验以及预判创新创业教育效益等,都是实践性的突出表现。

二、创新创业教育价值观的内涵

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大体可将创新创业教育价值观内涵分为:家国情怀、积极性和创造性、尊重并热爱劳动、热情和责任感、诚实和谦虚,以及自信自强。创新创业教育价值观具有政治性和渗透性特点。首先,政治性表现在要求价值观教育趋向政治化、正向化以及时代化。随着时代变迁,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存在多元发展的态势,其中不乏错误的价值观,这对创新创业教育价值观引领产生了挑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价值观引领坚持政治性显得尤为重要。其次,渗透性表现在显性渗透和隐性渗透,显性渗透是教育实施者通过多种教育教学方法综合性渗透价值观的灌输,隐性渗透是教育实施者营造一种创新创业氛围和环境,对受教育者进行心理建设,使受教育者潜移默化地感受到或领略到内在的价值观。

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价值观引领的意义

高职院校进行创新创业价值观引领直接决定了大学生步入社会对待创新创业的直观态度、行为取向以及在创新创业职场上的价值选择。因此,它不仅有理论意义,还具有实践意义。一方面,创新创业价值观引领有利于丰富创新创业教育学科理论体系,有效促进教育改革。首先,创新创业教育涉及创新创业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实施与落地、课程思政的融通等。其次,创业教育涉及商业模块课程的设置,如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以及心理等课程的设置。另一方面,创新创业价值观引领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价值观。大一大部分学生对待创新创业仍处于迷茫阶段,大二和大三学生存在功利化和自我化现象。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以及价值观引领让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有所了解,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责任意识、敢创会新意识和国家层面“大我”意识。

四、创新创业教育价值观引领的实践:

以“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文件指出:“要打造‘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下简称大赛)品牌,强化大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作用。”大赛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价值观引领的标杆性实践培育平台,站在大赛培育平台的角度,可从以下几点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引领。(一)加强爱国主义价值观引领,厚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家国情怀大赛是落实以赛促创的重要平台,是创新国家战略的重要推手,它有效推动了高等教育从就业教育向创新创业教育战略转型,也是促就业、保增长、求稳定的重要推手。教师在指导大学生参赛时,通过立足于创新国家战略的视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实现从“小我”到“大我”的价值观转变。同时,在此过程中培育中国自信、中国骄傲、热爱中国的精神,项目从创新到创业,可树立学生的创新创业信心、技术创新信心以及就业信心等,从一点一滴的信心构建家国情怀。(二)加强法治观念价值观引领,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性大赛具有商业性,商业性就意味着功利化趋势,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涵盖法制观念和法制知识的教育,如劳动法、合同法、税收征收管理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和市场经营管理办法等。教师在指导大学生参赛时,在涉及商业模式教育环节,在商业机会识别与利用、竞争与合作、资金及人员需求、现行法律法规限制等方面都具有可行性时,宣贯相关法律法规是必不可少的教育环节,以此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性。(三)加强心理健康和抗压价值观引领,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率大学生在参赛过程中通过信息处理、文字撰写、组织统筹、归纳演绎等,有效提升了自身的职业核心能力,甚至会站在一个投资人的角度去审视项目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但是,比赛时间比较长,且项目孵化和培育的时间更是不可估量,在长时间的备赛和打磨过程中,容易产生倦怠等不良情绪和反应。基于此,教师在指导大学生参赛时,可进行心理疏导、抗压能力调节以及正确直面心理压力,加强心理抗压能力建设和抗挫折价值观引领,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果率。(四)加强劳动观念和意识的价值观引领,改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趋向性2020年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文件指出:“要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活动,落实劳动教育。”大赛作为创新性劳动教育的重要抓手,教师在指导大学生参赛时,除了教育大学生智力劳动、提升生产性劳动能力外,更应该与大学生灌输要敢于开展创新性劳动,要具有不怕吃苦的精神,劳动不分贵贱,愿意从事并长期从事体力劳动事业,实现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融合,改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劳动趋向性。(五)加强多学科交叉、专创融合等价值观引领,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学习的有效融合大学生通过在大赛中的高度参与,能更全面地提升研究创新能力,实现多学科交叉、专创高度融合。教师在指导大学生参赛时,针对不同的创新创业项目,开展针对专业性的专业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如设计一款针对老年人的多功能智能手杖,该项目涉及电子电气类学科、计算机类学科、机械工程学科等,从一个项目的培育、设计、开发以及制作涵盖多学科交叉、专创融合,有效促进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学习的有效融合。

作者:吴翔 祝杨帆 陈金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