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加工影响期刊质量的应对策略-欧洲杯买球平台

上传:bobo12181218 2022-10-12

被举报文档标题:编辑加工影响期刊质量的应对策略

被举报文档地址:

验证码:

举报理由:
   (必填)

编辑加工影响期刊质量的应对策略

一、良好的编辑心理对期刊质量的重要性

编辑是传播和繁荣知识文化的使者,是期刊质量的第一“把关人”。虽然经过三审后的稿件在学术质量方面的问题并不大,但要正式出版,编辑还要做很多细致的编辑加工工作,如纠谬、删繁、补漏、规范等,使其符合期刊出版规范要求。在编辑加工过程中,编辑的心理与期刊质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如果没有良好的编辑心理,编辑在工作中难免会出现编校差错。期刊编辑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是期刊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只有具备良好心理品质的编辑,才能以最佳的状态完成期刊编辑出版各个环节的工作,保障人类社会科技文化的建设与传承,使期刊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编辑加工中的心理隐患与应对策略

(一)应付心理

一些编辑对自身职业缺乏正确的认识和高度的责任感,总想偷懒少干活,一味追求“安逸”。这些编辑没有职业责任感和职业奉献精神,不愿意在编辑加工工作中多下一点功夫,“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甚至连钟也懒得撞,“混日子、得过且过”的思想严重。对于稿件的编辑,只做表面文章,不愿意精益求精、深入思考、深作加工;对于稿件的校对,虽然有一校、二校、三校,但很多时候二校、三校都是走过场,流于形式,从不对稿件进行精读、细读,缺乏对读者和作者负责的精神,而且总将“文责自负”挂在嘴边,不把差错当回事,甚至认为“差不多就行”,总抱有应付心理,由此严重影响了期刊的质量。应付心理的产生主要是个人内在原因。在编辑加工过程中,是精耕细作还是敷衍塞责,是追求完美还是得过且过,一般都由编辑自我把握。这其中的自我要求就能反映出一位编辑慎独的意识和表现。一位优秀的编辑,不是在他人的督促下工作的,也不是在制度和规章的约束下工作的,慎独是他们的道德常态。因此,出版单位应加强对编辑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让他们干一行爱一行;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使其甘为人梯,愿意为别人作“嫁衣”;带领他们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高标准严要求,让他们争当编辑出版行业的标兵。思想态度是业务的保证,只有思想态度端正了,业务才有可能做得更好。每个人都希望“投入小,收获多”,所谓“事半功倍”,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编辑工作从来就没有捷径可走,尤其是期刊质量,不能有一丝放松。

(二)侥幸心理

所谓侥幸心理,就是无视事物的本质,违背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违反为了维护事物发展而制定的规则,想根据自己的需要或者好恶来行事,使事物按照自己的期望发展,直至取得自己满意的结果[3]。很多出版单位,特别是高校学报出版单位,并不具备出版相应期刊的专业编辑人才,甚至一名编辑要肩负多个学科稿件的编辑加工工作,工作量多、压力大,为了能够尽快完成编辑任务,在工作上只求量不求质,总存有侥幸心理,总想着“万一不出事呢”,而不是想着“万一出事了呢”,俗话说得好,“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有些编辑认为期刊质量检查中被抽中的概率很小,而且期刊质量检查人员也不可能是全才,对一些专业知识错误也未必能发现。这些编辑在编辑加工工作中失去了政治敏锐性和职业责任感。还有的编辑心理上另有所依,总想着除自己编校外,还有二校、三校、终校等人员的把关,以及各种校对软件的辅助,自己这一关粗心大意一点也不要紧,这样的侥幸心理怎能不影响期刊的质量。侥幸心理属于过度自信效应的一种表现形式,过度自信效应会导致一些严重后果。在编辑加工中,由于过度自信,有些编辑往往怀有“不可能那么凑巧就让我撞上”的侥幸想法,对期刊质量检查的重要性,以及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视而不见,严重影响了期刊的质量。要消除编辑人员的这种侥幸心理,首先,出版单位要增强编辑的自我认知能力,多要求其进行逆向思考,使其意识到自身行为的风险后果,并培养其“事前检验”的思考方式,促使编辑不断反思、查找不足,抛弃不切实际的乐观态度,变得更加理性、科学;其次,要求每个编辑对有关期刊质量检查的相关政策文件进行仔细审读,并对其中的要点做好记录,同时对历年期刊质量检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类,时刻提高编辑人员的警惕和认识;再次,要求编校人员具备“沙里淘金”的精神,认真负责地编辑加工每一篇稿件,牢牢守好质量关。

(三)自大心理

自大心理就是盲目自大、过高地估计个人的能力,没有自知之明[4]。编辑的自大心理,主要体现在资历较深的编辑身上。资历较深的编辑自以为编龄长、编辑经验丰富,对稿件的处理一贯准确、到位,但往往碍于脸面而在一些新角度、新问题上盲目自信、滥施刀斧,把对的改错[5]。如“毒剧中药”,有些编辑因从没听说过,而认为“毒剧”是“剧毒”之误,将其修改为“剧毒中药”,致大错特错;有编辑认为“超超临界锅炉技术”是多了一个“超”字,将其直接删除,犯下了致命的错误;还有编辑将“肾病综合征”改为“肾病综合症”。这些编辑只凭经验工作,不对字面问题质疑、探究,钝化了对新事物、新问题的敏感性,在自以为熟悉的编辑工作轨道上惯性前行,让差错在自己的眼皮底下溜走。编辑要克服自大心理,最关键的是要正确评价自己,保持心态平衡,并与时俱进。编龄长、资历深的编辑应该自知:自己的编龄和编辑经验也是一点一滴积累来的,而专业认知能力蓄水是一个无穷无尽的过程。将原本正确的表达改错,说明编辑在专业知识方面还存在盲点,对一些涉及专业领域的术语改写可能会出现知识性的“硬伤”,因此编辑应广泛涉猎,学习各领域的专业知识,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使自己成为“学者型编辑”。一个人的知识是有限的,但学习是无止境的,学习是人一生的必修课。因此,编辑在遇到不懂或拿不准的问题时,要敢于质疑,敢于查证,勇于求教,克服自大心理,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编辑[6]。

(四)恐慌心理

恐慌心理,是指人们在面对想象或现实的压力时所产生的特定心理反应[7]。近年来,国家新闻出版署加大了期刊质量检查力度[1],在前有出版规范,上有“达摩克利斯之剑”,后有“追兵”的形势下,编辑往往精神高度紧张,时时如履薄冰,常常出现恐慌心理。编辑的恐慌心理在编辑加工稿件时主要表现为反复将稿件内容修改为自以为是安全的形式,从而造成修改过度或做无用功,即常说的可改可不改的改了,这样很容易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不利于期刊质量的提升。克服恐慌心理的主要途径是增强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开阔认知视野,确立正确的目标,对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对于编辑来说,首先应与时俱进,争做“学习型编辑”,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学术技能,增强自信心。其次,编辑应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在审稿阶段,编辑要与作者、编辑部成员、审稿专家乃至学界保持良好的沟通;在编校阶段,编辑要与编辑部的其他编辑校对人员、作者、排版单位、印刷单位等保持紧密联系;出版单位也要给编辑提供良好的工作氛围,在各个环节共同努力,把期刊质量把关工作做好,不能出了问题互相推诿。再次,出版单位应不定时地对期刊进行自检,期刊质量自检时要发现问题,更要解决问题,对出现质量问题的稿件要严格把关,而对于相关编校人员,不要一味地指责和埋怨,而要尽量为其提供业务上的帮助和支持[8]。

(五)刻板心理

刻板心理指的是个人对某些人、某些事持有的稳定不变的看法,难以与“创新”“创意”挂钩。虽然很多创新式的编辑模式已在编辑加工中得到应用,但许多编龄长的编辑一时不能适应和接受新技术,坚持相对固定的编辑流程和编辑习惯[9],不想也不愿轻易改革创新,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这种编辑流程和编辑习惯使某些编辑墨守成规的同时,也极大地限制了他们的创造思维,导致其编辑加工出来的稿件,从内容到形式都与时代精神和受众需求严重脱节,严重影响了期刊的质量。刻板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人们不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还想当然地以为自己的看法全是对的。实则唯有变化才是永恒不变的。社会的发展,需要有人突破常规,从别样的角度探索新知。假如被刻板心理“裹挟”,那么前进的脚步就会停滞不前。因此,想要克服编辑的刻板心理,关键在于利用求异心理。在编辑加工工作中,求异心理具体表现为编辑在出版物的策划、组稿、编辑、出版、印刷等一系列活动中的求新、求奇、求变的心理[10]。它们是编辑创新的强大驱动力,一方面可以唤醒编辑新的注意和兴趣;另一方面也能给编辑的创新思维活动创造条件,从而引导编辑积极调整自身心理结构,融入编辑队伍中,接纳新事物。一位真正优秀的编辑,必须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证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出版物要想走得更远更高,就要具备自己的特色,而其鲜明特色取决于编辑人员的独创与构思,编辑人员只有将这种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贯穿于编辑工作的各个环节,才能有效提升科技期刊的整体质量,进而促进科技期刊的发展和创新。

(六)自卑心理

自卑是人类性格的一种缺陷,其主要表现为过于低估自己的素质和能力,轻视自己,缺乏自信。编辑的自卑心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历较低、资历较浅的青年编辑在面对学术水平和科研水平很高的专家、教授等的稿件时,不敢质疑和做过多的修改,总认为他们是这方面的专家、学者,自己的专业水平肯定不如他们,生怕改出错误、闹出笑话。二是一些资历较老的老编辑在面对新一代青年研究学者时,总认为自己掌握的知识已经落伍,在处理他们的文稿时总是处处谨慎小心,优柔寡断。这两种表现都严重影响了期刊的编辑质量。应克服编辑的自卑心理,首先,不论资历浅的青年编辑还是资历深厚的老编辑,都应明白编辑是传播文化、播撒知识的使者,扮演着“把关人”的角色。不论作者学术水平有多高,科研能力有多强,专业资历有多深,他们的稿件都要经过编辑的鉴审、加工和创新。因此,在编辑加工中,编辑要主动与作者沟通交流,大胆质疑。其次,术业有专攻,人各有所长,不论专家还是教授都只是在某一领域造诣颇深。而编辑作为博收广取的“杂家”,在某一方面专业知识不如作者也是正常的,编辑要用一颗平常心去对待。总之,编辑只要不断学习,拓宽知识面,提升文化修养,在“博”的基础上“专”下去,就能够有效地克服自卑心理。

三、结语

期刊的质量一直是出版人头疼的问题。期刊质量的高低不仅影响期刊的整体品质,也影响着读者的阅读效果。而编辑作为期刊质量的第一“把关人”和质量的守护者,只有具备较强的职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专业素养和心理素质,才能保障期刊的质量。这就需要编辑树立正确的编辑价值观和编辑职业精神;加强学习,认真总结;强化主体意识,勇于质疑;适时进行心理调整,使自己专注于书稿的质量。此外,在常规的编辑加工和“三校一读”的基础上,编辑们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编校方法和编校技巧,以保证期刊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