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声乐教学研究范文-欧洲杯买球平台
上传:cpa2006 2022-10-28
高校声乐教学研究篇1
【摘要】普洱民歌是普洱劳动人民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创作的、口头流传的反映普洱各历史时期社会真实面貌的重要载体,普洱民歌表现形式丰富,艺术创作手法独特,语言十分鲜活,极具艺术价值。为推动普洱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可以将其融入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学。本文从普洱民歌的艺术特点入手,探究普洱民歌融入地方高校声乐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普洱民歌;地方高校;声乐教学
地方高校的日常声乐教学对于推动地方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有重要作用。民歌是产生于特定区域的特色音乐艺术,在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民歌教学,不仅能引导学生学习专业音乐知识,还能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地方的音乐特色与风土人情。普洱地区傣族民间歌舞《宣抚司礼仪乐舞》被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彝族的《打歌》《大帮腔》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们的艺术价值较高,将其与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能有效强化学生对普洱地域文化的理解,推动普洱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一、普洱民歌的艺术特点
普洱市是云南省地级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下辖1个区和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普洱地域广阔、民族众多,这里生活着26个民族,其中,世代定居于此的少数民族有14个,按人口数量排列,傣族、佤族、彝族、哈尼族、拉祜族是普洱市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因而,他们被列为普洱市五大主体民族。普洱是普洱茶的故乡,也是民歌的海洋,有“歌舞之乡”的美誉,普洱各族人民自古以来就能歌善舞,在普洱,随处都能听见动听、优美的民歌,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让人流连忘返。笔者以下就对普洱民歌的艺术特点进行分析:1.普洱民歌分类。若根据历史时期对普洱民歌进行划分,主要有古歌与新民歌;若根据民歌结构对普洱民歌进行划分,主要有排曲和小调以及山歌;若根据演唱内容、场合、形式来划分,主要有叙事歌、习俗歌、情歌、山歌,还有儿歌、猜曲、茶歌和酒歌。2.表现手法。普洱民歌的表现手法十分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普洱民歌采用大量的对比、联想和比兴,不仅寓意生动,而且情真意切,尤其是情歌,更是托物言志,采用贴切的语言进行比喻,十分形象生动。3.语言特色。普洱民歌的歌词语言既不粉饰、也不雕琢,具有言简意赅、朴素自然的特点,普洱民歌中有大量生活常用语,虽然言辞浅显、平白,但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纯朴自然的美感。4.音乐特色。普洱民歌的民族韵味十分浓厚,能有效地将民族艺术风格彰显出来。普洱民歌具有结构多样的特点,其曲调不仅通俗易唱,而且节奏强烈鲜明,旋律自由奔放,演唱形式灵活多变。曲调不同的歌曲,演唱风格也不同,常见的演唱形式有独唱和对唱,也有齐唱和重唱、合唱。叙事歌和习俗歌的音乐结构是反复变化的分节歌,具有舒展而又流畅的特点,山歌和小调音乐具有强烈奔放的特点,不仅旋律音程跳动较大,而且节奏跌宕起伏,对比十分强烈。而情歌和叙事歌具有优美舒缓和情真意切的特点,在扣人心弦的演唱过程中,自然流露出纯朴的情感,令人回味无穷。
二、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普洱民歌的可行性
(一)应用普洱民歌的地方音乐特色充实高校声乐教学内容
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对综合性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有大量需求,而改革教育体制的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审美素养成为人的基本素养之一,只有学会审美,才能更好地发现生活美,彰显艺术教育的魅力。地方高校作为培养综合人才的基地,在进行声乐教学时,既要引导学生学习经典音乐,掌握世界名曲的弹奏,又要引导学生了解普洱民歌的艺术特色,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普洱民歌作为普洱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不仅有浓厚的音乐艺术特色,而且有丰富的语言形式,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将普洱民歌融入地方高校音乐教学之中,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还能促进大学生音乐素养的培育。
(二)地方高校声乐教学目标与普洱民歌的艺术特点相契合
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之间互联互通,具有较强的交叉性,从审美视角研究音乐,以培养具有较高艺术素养的全面型人才为目的,使音乐审美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之中,可以在音乐教育中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普洱民歌不仅彰显了特有的艺术魅力,而且体现了普洱劳动人民通过民歌来歌颂和赞美生活的生活方式,体现了普洱劳动人民内心的愉悦和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普洱民歌记录了普洱劳动人民的生活与成长历程,记录了普洱这一以茶文化为特色的区域的社会思想与文化,普洱人民把劳动意象转换成音乐符号,创作的民歌音乐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把普洱民歌融入地方高校声乐教学,可以丰富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内涵。
(三)普洱民歌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地方高校声乐教学
为推动普洱民歌传承与发展,需要通过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不断丰富普洱民歌的演唱与创作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并在学习中形成新的演唱与创作方式,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深入开发和创新,使灿烂的传统民歌文化得到进一步弘扬,保持普洱民歌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三、在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普洱民歌的对策
(一)保持和发扬普洱民歌的艺术性和民族性
普洱民歌是普洱劳动人民在大自然中生产生活的智慧结晶,在地方高校教学中融入普洱民歌,首先要确保普洱民歌的特色和优势得到展现,确保其艺术性与民族性得到保持。所以,本课题在收集和整理普洱民歌时,始终以艺术原创性为前提,采取多种不同的方式对其进行记录和整理,再根据普洱民歌的艺术特点实施专业化的声乐教学处理,从而为引入课堂作好铺垫。例如,笔者在收集普洱民歌时,发现很多民歌音乐作品属于单声音乐,因此,要确保其音域在8到9度之间,而调式与旋律则完全保留普洱民歌自身的样式,通过采取多种不同的演唱方法,将原汁原味的普洱民歌尽可能地保留下来。笔者在进行普洱民歌教学时,始终注意保持普洱民歌歌词与旋律的完整性,没有对其进行随意创编,为促进普洱民歌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优化和完善普洱民歌的演唱方式
将普洱民歌融入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学,能有效拓展普洱民歌的演唱方式,从而契合大学生日益多元的审美需求。在传唱普洱民歌的过程中,演唱方法的作用十分明显,所以,在本课题的演唱实践中,笔者采取多元化唱法与跨界唱法相结合的方式,达到促进普洱民歌传唱的目的,使普洱民歌的固定唱法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于这一方法的核心是多元并存,因此,它既能满足学生的情绪表达需求,又能满足学生多层次的审美需求,为推动普洱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拓宽了思路。在本课题的研究中,笔者对所收集的普洱民歌进行了多样化的加工与改造,使新时期的普洱民歌的艺术表现更加完善,并采取多元演唱的方式,契合新时代大学生审美需求,促进学生艺术创造能力的提升。比如,对情歌《情郎调》,笔者在改编过程中既保留了其含蓄和委婉的特点,也保留了其缠绵与抒情的特点,《情郎调》的歌词如下:男:隔河飘来桂花香,花香诱人人想花,妹是桂花香十里,郎想与妹成一家。女:露水浇花水灵灵,扒开露水进花林,只要郎心合妹意,手拉手来笑脸迎。在对其进行艺术改造时,笔者采用了跨界唱法,在男女对唱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深加工,深加工不仅彰显了民歌的原始魅力,而且融入了最新流行的唱法,同时,把这首民歌剪辑成抖音小视频,以情郎调为主题,要求学生组队传唱,每个组演唱的曲风不同,所表现的艺术特色也发生了变化。
(三)强化艺术认知,促进社会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
在本课题研究中,为强化学生的艺术认知,提高大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并塑造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促进大学生良好音乐素养的养成,笔者大力开展社会艺术实践活动,课题组成员时常带领学生在田间地头进行民歌采集,并向普洱当地的劳动人民学习普洱民歌,亲自感受普洱茶乡的民歌风采,由于学生有亲身经历,他们的自信心便得到了强化,同时,笔者组织声乐专业的学生深入普洱各地进行实习、采风,并参加普洱举办的各种民歌赛事,让学生深入理解普洱民歌的独特魅力,使普洱民歌的演唱效果与表现力得到了提高。
(四)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加强民歌演唱技巧的学习和应用
在方言咬字方面,普洱民歌的方言与云南其他地方的方言有较大差异,这是因为,很多民歌采用少数民族语言演唱,由于学生对普洱民歌的方言理解不到位,所以,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笔者邀请当地的普洱民歌传承人亲自为学生示范。同时,课题组成员还亲自研究了云南大学出版社普洱民歌研究与赏析编委会出版的《普洱民歌研究与赏析》,着重对佤族《来立代体扬体任》《对山歌》,哈尼族《节朱玉节》《阿迷车》,傣族《尤利金旺》,拉祜族《打猎歌》《蔓梨花开》,彝族《大帮腔》《打歌》等优秀的普洱民歌的演唱技巧进行了研究,尤其是《来立代体扬体任》,由于普洱地处边陲,佤族又是当地少数民族之一,该原生态民歌不仅采用了欢快的旋律,而且情绪热情奔放,在学习其演唱技巧时,笔者要求学生分析其调式调性、音乐结构,由于《来立代体扬体任》属于多乐句并列联合而成的非方整型单一乐段,在演唱时应有选择性地进行反复演唱与表演,同时,结合歌词结构,采取起承转合的曲式架构原则进行分析,这样一来,学生在演唱时就能更好地根据佤族的特点理解山歌调的元素内涵,进而将其原汁原味地演唱出来。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在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普洱民歌,这一做法既能强化大学生对民歌艺术的认知,又能促进学生素质的提升,尤其能使学生的审美素养得到培育,并启发学生的学习创造性,在更新教学内容的同时,促进普洱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因此,要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加强对普洱民歌的学习和传唱,以更加专业的声乐技巧将普洱民歌发扬光大。
作者:杨丽娟 单位:普洱学院
高校声乐教学研究篇2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高校学生接收到的音乐文化信息十分多样,其中,中国流行音乐和西方音乐是深受学生喜爱的两种音乐,关注古典音乐、对传统音乐文化感兴趣的学生比较少。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加持下,中国流行音乐和欧洲音乐都获得了广泛传播,而我国传统音乐虽然有着深厚的内涵,蕴含着丰富的知识,但国际地位相对比较低[1]。在高校音乐教材中,欧洲音乐文化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这导致学生对传统音乐不够了解,传统音乐文化在学生群体当中的认知度相对比较低。
一、传统音乐文化的艺术特征
(一)以“字正腔圆”作为审美标准
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受京剧等传统艺术形式的影响,对“字正腔圆”较为关注。在对音乐作品进行评判的时候,人们也会将此作为重要依据,这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方面,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环境比较特殊,传播和表演形式都比较单一,为了兼顾大多数观众的需求,使他们能够清晰地听懂和理解歌词,表演者需要达到“字正”的标准,做到咬字清晰、发音纯正,这样才能使音乐作品得到更多人的接受和喜爱。另一方面,除了要达到“字正”的效果之外,传统音乐还要兼顾艺术性,通过“腔圆”的形式满足观众更高层次的欣赏需求,同时,也使其与诗歌朗诵有所不同。因此,在传统音乐表演过程中,优秀的表演者需要做到吐字清晰,同时也要使咬字圆润如珠,确保整个曲调的顺畅性和流畅性,这样才能将作品的内涵表现出来,将其中蕴含的情绪表现出来,使整个表演过程更为完美和圆满[2]。
(二)强调音色的个性化发展
与西方传统音乐相比,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最大的特色体现在音色上,对音色的个性化发展比较关注。具体来说,西方尤其是欧洲传统音乐关注的是使不同音色保持有机结合,通过彼此的完美融合来展现艺术特色。而我国传统音乐则对表演者的音色没有过多要求,同时,对于不同音色的融合也不关注,关注的是音色的个性化特征,鼓励表演者通过多种形式来表现音色,使音色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以此实现情感表达的目标,与欣赏者形成情感上的共鸣。与此同时,与欧洲音乐相比,我国传统音乐所表达和蕴含的情感更为细腻和温柔,展现出简洁而含蓄的东方美学特征。
(三)注重“润腔”的创新性
“润腔”是声乐术语,指的是在音乐作品演奏过程中附着在旋律、时值和音高上的随着旋律不断发生变化的“小音符”,它们在作品演奏过程中起到辅助性作用。虽然只是辅助,但“润腔”会对作品的可欣赏性产生重要影响,可以从细微处将作品的特色展现出来。无论在作品风格的塑造方面,作品内容的表达方面,还是在作品情感的呈现方面,“润腔”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研究者指出,“润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音乐作品的成败。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对“润腔”的创新比较关注,善于从细微处着手打动欣赏者的内心。表演者也会通过“润腔”的多种变化在作品中营造丰富的意境,塑造丰满的音乐形象,同时,使传统音乐作品和音乐文化达到深入人心的艺术效果。
二、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回归
在现代社会,文化在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传统文化经典具有较强的经典性和可回味性,它们经过了岁月的洗礼和涤荡,在社会文化生活当中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3]。近年来,人们对传统文化越来越关注,越来越多的音乐爱好者将目光放在了传统音乐文化上,希望这些文化能够回归现代生活。从整体来说,传统音乐文化尤其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音乐文化所占据的市场份额正在不断缩小,但是,这些音乐作品的受关注程度却呈现出不断升高的趋势。民族音乐文化已经成为研究地区文化的重要资料,甚至成为地域文化的象征,开始走进人们的社会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在高校声乐课堂中融入富有地方特色的音乐文化知识,构建音乐文化教学体系,是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表现,这可以为音乐教育改革提供推动力,也可以为音乐文化在高校中的进一步发展指明方向。
(二)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声乐课程在高校学生群体当中的受欢迎程度一直以来都比较高。但是,大多数高校学生只对流行音乐感兴趣,他们会主动了解流行音乐作品背后的音乐文化知识,而对传统音乐及其文化的兴趣相对比较低。而实际上,这两种音乐文化产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不同,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存在着明显差异。从艺术表达的角度来说,流行音乐与传统音乐在审美特征、发声技巧和旋律方面都不相同。通过学习传统音乐文化,高校学生可以对传统音乐形成新的认识和了解,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音乐作品进行解读,并在对其进行深度研究的基础上掌握更多音乐文化,促进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综合素质的提升[4]。与此同时,传统音乐包含了很多专业的声乐知识,将其融入声乐课程当中,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养。
(三)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翻阅高校声乐教材可以发现,现代音乐是学生主要的学习内容,在少数的古典音乐作品中,西方古典音乐作品的数量也多于中国传统音乐作品,这使传统音乐文化在高校学生群体当中的发展空间被挤压。在发展实践当中笔者发现,音乐的形成和发展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在音乐作品的表演过程当中,表演者与欣赏者之间所产生的情感共鸣也应该建立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下。虽然西方古典音乐在世界范围内有较高的流传度,但它与我国传统音乐在地域上和文化背景上有较大的差异。而传统音乐的融入可以更好地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为音乐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与此同时,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可以使现有的学习内容更为丰富,使声乐教学设计变得更为多元化,改变声乐课堂上音乐风格单一、演奏乐器种类较少的现状,使音乐教育资源更为丰富,缓解学生在音乐练习过程当中的疲劳感,并在这一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的策略
(一)提高声乐教师的文化素养
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教学环节设计和教学流程设计等,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除了要掌握基础的声乐知识,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将其传授给学生之外,还需要学习传统音乐文化的知识,并寻找其与声乐课堂学习内容之间的融合点。当前,很多教师对民族音乐和传统音乐文化的认知水平都比较低,而专门从事传统音乐文化教学的教师数量比较少,高校难以为所有学生配备相关的教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校要帮助现有的声乐教师学习传统音乐文化知识,引导他们主动学习,作为声乐教师,在主动学习民族音乐知识的同时,要将其融入声乐教学计划当中,根据学生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传统音乐文化资料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实践当中,这些教师除了要掌握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之外,还需要了解不同民族音乐的特征,在对这些作品的文化背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它们所具备的音乐风格和艺术特色总结出来,并在声乐课堂中与学生进行探讨[5]。在这一基础上,高校还可以鼓励教师对当地的传统音乐文化进行实地考察,对地区传统音乐进行深入了解,在这一基础上再将其融入声乐课程,这样可以起到更为显著的作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编写音乐校本课程,将地方民族音乐和传统音乐文化作为重点,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研究。
(二)创新声乐教学方法
与专业课程不同,声乐是抽象的艺术,教师要将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作为目标。教师要对过去常用的声乐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多角度、多层次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好地对音乐作品进行感知,将抽象的艺术以直观和具体的方式呈现出来,在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的基础上,使他们进行自主探究,将音乐学习由课堂内拓展到课堂外。传统音乐文化产生与发展的背景与现代社会有明显差异,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教师可以基于现代化技术营造相应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当中实现由现代到古代的“穿越”,对传统音乐作品当中的情感形成深刻的认知,进而对作品的内涵形成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教师还可以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收集与传统音乐文化相关的视频和图片,并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在介绍相关文化知识的时候使学生以视听结合的形式对传统音乐的艺术魅力形成深刻的感受。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运用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就某部传统音乐作品进行解读,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从情感、内涵、歌词、创作形式等多个角度对作品的特色进行分析,让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价值形成新的认知和感受。
(三)注重情感体验的融合
在艺术教学活动当中,情感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因素。在声乐课堂上,学生只有形成了情感体验,才能对作品的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并感受到作品的独特魅力。基于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使学生在欣赏或者表演作品的过程中,跨越时空与创作者形成情感共鸣。传统音乐文化是在特定的地域和条件下产生的,不同地区的音乐无论是在历史发展层面还是在文化风情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富有当地特色的传统音乐文化作为教学内容,重视情感的挖掘,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民族特色,抓住其中蕴含的情感因素。教师除了要播放传统音乐作品供学生欣赏之外,还要将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地域特色展示给学生,并向他们普及相关的民族文化知识,使他们在对作品形成基本认知的基础上,实现全身心的融入,正确地把握作品所营造的情境。
(四)挖掘音乐文化价值
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的劳动人民基于自身的生活创作了丰富的音乐文化作品,为声乐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文化资源,教师要注重作品文化价值的挖掘,尤其是要关注其蕴含的思政教育价值,帮助学生在提高艺术修养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品格,教师在进行声乐课堂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将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作为目标,把文化作为落脚点,而不是简单地堆砌音乐作品[6]。同时,高校学生来自不同地区,他们所了解的传统音乐文化存在地域差异,在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的家乡选择相应的传统音乐文化,比如湖北省的梁山调、江南地区和岭南地区的采茶戏,以及安徽省的花鼓戏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传统音乐,教师可以将其引入声乐课堂,并对相应的音乐文化知识进行讲解,使更多的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传统音乐文化,并主动继承和弘扬这些优秀文化。比如,在学生学习美声唱法的时候,教师可以将江南地区和岭南地区的采茶戏融入其中,鼓励来自这些地域的学生谈一谈自己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并展示《秧麦》《挖笋》等传统音乐作品,引导学生对作品背后的文化知识进行深入挖掘。
四、结语
总体来看,当前高校声乐教学虽然融入了部分传统音乐作品,但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挖掘力度不够,传统音乐作品的应用比例也比较低。在新的发展环境下,呼唤传统文化回归的声音越来越大,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应用是大势所趋,高校声乐教师要提高文化素养、创新教学方法,充分融合情感体验,挖掘传统音乐作品的文化价值。
作者:谢佩君 单位:安康职业技术学院
高校声乐教学研究篇3
传统音乐文化中蕴含丰富的思想和精神内涵,如果我国高校声乐教学中缺少传统音乐文化,则会阻碍学生个人修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高校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声乐教学相融合,展开教育与实践活动,显得十分重要,这也为传统音乐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提供了新路径。
一、传统音乐文化的概述
传统音乐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意识和审美品格,是我国一代代青年创作音乐作品重要的借鉴内容,是促进我国音乐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每个国家都拥有传统文化体系,并且每个国家的传统文化体系都包含了诸多审美品格和文化内涵,而每个国家文化体系中的音乐文化都是体现国家文化特色和思想的重要载体。
二、探究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融入的意义
(一)弘扬传统音乐文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各行各业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互联网发展的影响,不断优化发展模式,创新发展方向。网络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其促进了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也给一些行业带来了冲击。在思想意识方面,网络的便捷促进了多元思想的传播,这对一些青年学生的思想产生了影响。一些人一味崇尚西方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不屑一顾。为了巩固思想阵地,我国逐渐提高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高校将传统音乐文化与声乐教学深度融合,帮助学生正确了解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价值和思想观念,使学生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产生正确认知,对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
(二)丰富声乐教学内容
目前,多数高校教师仍采用传统声乐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的讲解,并且多数教师的教学观念相对传统,仍注重根据声乐基础教学内容制定统一的教学目标,统一对学生展开考核。每个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并且每个学生对声乐课程的感兴趣程度不同,如果教师采用统一的教学形式和考核方式,会降低部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也会阻碍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教学水平,使教师掌握现代化教学方法。而传统音乐文化的渗透和融入,不仅为高校声乐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还为传统声乐教学内容增添一定趣味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新型声乐教学模式,不仅能使学生深层次理解音乐文化和声乐知识,还能提升声乐教学质量和效率,使学生对声乐基础知识和专业技巧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涵产生更深层次的认识。
三、探究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现状
(一)忽视学生的传统音乐文化理论教学
目前,高校虽然重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需求,将传统音乐文化与声乐教学相结合,为学生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和思想,但音乐文化渗透和融入的途径相对传统、单一,并且多数高校教师对于音乐文化没有进行深入学习和了解,受应试教育理念影响,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对学生进行声乐知识和声乐技巧的传授,没有重视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开展声乐实践活动,学生虽然扎实掌握了传统音乐文化知识和相关思想,但在实践过程中,很难将传统音乐文化内容和相关技巧与声乐相结合,学生在今后进行音乐作品创作和表达的过程中,很难合理渗透音乐文化,也很难在音乐作品中体现出我国音乐文化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
(二)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学习兴趣不高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大部分高校学生来说,他们缺少对传统音乐文化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并且教师在声乐教学中,机械融入传统音乐文化,导致学生没有兴趣进行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此外,学生在课堂中通过教师指导,被动地欣赏传统音乐文化,会减少学生在学习和感受传统音乐文化过程中的快乐,久而久之,学生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兴趣降低,不利于学生审美观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声乐教学音乐文化课时分配不合理
现阶段,我国高校开展声乐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更注重学生对现代多元音乐形式和音乐内容的欣赏并且传统音乐欣赏课时在传统声乐教学中占比较小,可能会使部分学生认为传统音乐文化中的音乐形式和音乐作品过时,这对传承和弘扬传统音乐文化有着一定的阻碍作用。
(四)教育理念陈旧,忽视传统文化融入
我国多数高校开展声乐教学过程中,虽然重视融入传统音乐文化教育内容,但多数高校没有为教师提供专门的培训机构。校内声乐教师没有专门的机构来学习传统音乐文化,在开展声乐教学过程中,只是根据学校提出的教学需求,机械地对传统音乐文化进行讲解,运用传统的方式对音乐文化和声乐知识进行教学,这会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学习效率与质量的提升。
四、探究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路径
(一)提高声乐教学中的理论教学占比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领导者应该意识到,开展声乐教学活动,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扎实掌握声乐理论知识和专业技巧,提高学生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为学生今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而将传统音乐文化与声乐教学相融合,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声乐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加强对音乐文化的学习和了解,为学生带来更多的音乐创作灵感。提高声乐教学中的理论教学占比,是提高声乐课堂教学效果、传承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教育改革举措。高校要想改变现阶段声乐教学现状,应重视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声乐教学中,通过传统音乐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学习态度和音乐意识,并且让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产生基础的认识。这不仅能为学生今后创作音乐作品提供丰富的参考内容,还能推动我国音乐人才朝多元化方向发展。
(二)提高学生传统音乐文化学习兴趣
高校要重视将传统音乐文化渗透和融入声乐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对音乐文化和声乐的学习兴趣。声乐教学大多数理论知识枯燥乏味,只有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提升教学品质,让音乐文化在声乐教学中得到传承和弘扬。因此,声乐教师应分析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内容不感兴趣的原因,将传统声乐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利用互联网技术,运用多元化声乐教学形式,使声乐教学增添一定趣味性,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知到声乐教学中音乐文化的思想层面和精神层面,引导学生在今后学习和发展过程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例如,教师在声乐课堂教学中,可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和认知水平,融入不同难易程度的音乐传统文化内容和理论知识,将不同难易程度的传统音乐文化进行深层次讲解和剖析,在课堂中为学生预留充分时间,引导学生对音乐文化内容进行赏析,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深刻了解和感知传统音乐文化为人们带来的精神力量。
(三)合理分配声乐教学音乐文化课时
高校开展声乐教学活动时,将声乐教学与传统音乐文化完美契合,合理分配声乐教学音乐文化课时,加强传统音乐文化在声乐教学中的占比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声乐教师要对声乐教学进行创新,加强传统音乐文化在声乐教学中的内容占比,努力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入了解我国传统音乐发展历程及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使学生受到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审美观念和精神内涵的深刻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使学生能够深刻感知到传统音乐文化内容中带给人们的精神力量。此外,教师开展声乐教学时,不仅要合理分配声乐教学音乐文化课时,还应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学生播放传统音乐文化教学视频,让学生在观看视频过程中充分了解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特色,帮助学生丰富知识储备量,为学生今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也为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弘扬和传承提供人才保障。
(四)转变教育理念,重视音乐文化融入
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是高校声乐教学效率与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因此,教师要提升自身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知识储备,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正确认识传统音乐文化对声乐教学起到的推动作用。教师要重视传统音乐文化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和作用,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学生的个性需求,深入研究声乐知识和音乐文化知识的共同特点,将二者教学内容有机融合,针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采用针对性教学方法,注重传授学生正确学习方法,加深学生对音乐文化思想和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在创作音乐作品时,能够将音乐文化融入其中,展现出音乐文化的魅力,继而促进学生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的不断提升。只有学生深入了解并掌握音乐文化中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思想,在学习声乐课程时,才能够更好地运用传统音乐文化进行实践,这对学生自身创新能力、思维的激发以及专业水平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五、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应根据时展趋势,积极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声乐教学当中,使教师意识到传承和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根据声乐内容和音乐文化内容二者共同特点,创新教学形式,使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形成正确的认识,培养学生感知能力、创新能力和音乐思维,为学生今后学习和发展过程中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林钦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高校声乐教学研究篇4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它将信息技术融入高校音乐教育声乐教学中,改变了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提高了教学质量。为此,本文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现状出发,提出了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声乐课程中的应用和设计,进一步加强声乐课程建设,提升教学质量。
一、当下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本课程面向音乐教育专业三年制高中起点学生开设,是本专业的技能必修课。本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与实际教学过程高度一致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情景教学中,训练学生用科学的发声方法进行演唱,让学生掌握声乐演唱的基本规律及具备作品分析的能力。
(一)普遍应用传统教学模式
在声乐教学中普遍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通过示范、学生模仿的形式上课,指导学生进行发声。学生通过不断模仿和练习教师讲解的内容,找到自身学习中的出现的问题,然后进行及时练习和纠正。学生对于正确声音的理解,通常也是来源于教师口中的靠前唱或者靠后唱,或者要求学生的声音明亮或结实,很抽象,学生在课后的练习中,不能很好地理解并掌握其中的精髓,相反,可能还会在长期的误解下,养成一些不良的歌唱习惯。比如:声乐理论、声乐技巧、发声器官的构造、歌唱原理和方法等专业性的知识,由于学生自身理解、学习能力不足,会影响到以后学生对声乐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积极性不高,那么学生在以后的声乐学习中就会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1]。
(二)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内容不丰富
以往传统的声乐教学,都是教师在台上讲授,学生在下面记笔记,教授的理念也是传统的声乐理论、演唱技术等内容。近年来,国家对高校教育十分重视,要求高校培养更多的声乐人才,很多学校进行了扩招,学生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教师需要负责教学的学生越来越多,导致教师和学生的比例失调,教师所承担的教学压力也越来越重。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用于声乐研究的时间越来越少,也没有更多的精力出去学习,这样就造成了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内容也不丰富的状况,声乐理念更新的速度也大大降低了[2]。
(三)缺乏与专业相对应的教材
高校音乐教育的教学时间短,在校学习时间只有两年半,所以他们的教材大多都是借鉴本科院校的声乐教材,并进行了压缩,教材上涉及声乐理论技巧和教学法相关知识的内容较少,大部分都是以歌曲谱例和演唱分析为主。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主要从事教育工作,所以选用教材时,要注意多加一些声乐理论知识和声乐教学法方面的知识。这样就能很好地与学生毕业的就业方向紧密结合,实用性较强。以上是对当下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当前社会,将信息化手段运用到高校声乐课程教学中,更能培养出符合当代需求的、具有个性化、专业化的应用型大学生。
二、混合式教学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中的设计
(一)声乐课程中混合式教学的优势
混合式学习是由传统课堂转变而来的整合了各种灵活的教学方式的学习范式。它是把传统教学的优势和数字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二者优势互补,从而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3]。通过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授课教师能够借助信息化的技术,丰富教师的教学,及时地更新教学内容。对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学生,可以在线上平台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在线上教学平台给学生学习课件,如微课教学视频、中外著名歌唱家的演唱视频等,学生可以在平台上自主学习,可以查阅资料,对于不懂的或者有疑惑的地方,可以在平台上跟教师进行交流,教师也可以回答学生的疑问。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知识,对知识体系进行整理并能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依托线上教学平台以及线下课堂授课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加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最终确保声乐专业的现代音乐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
(二)声乐课程中混合式教学的设计
在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声乐课程是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进行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风格、体裁、题材声乐作品的表演与教学。在教、学、做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中,注重综合素质培养,强调实践。课程分为声乐技术理论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参加校内校外实践活动)两大部分。线上:教师可以录制微课上传到大学生慕课网。学生在线上平台可以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可以掌握基础的发声理论知识,教师也可以及时地进行线上指导。线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平台学习课程内容中,遇到的重难点,及时完成教学与互动,及时反馈学习情况,让学生所学的课程内容得到及时的巩固提高。在能力培养方面,学生需要参加学校的实践教学项目,如实习基地实习、毕业汇报、各种声乐比赛及音乐会等[4]。1.线下课程资源建设首先,选择教材,优秀合适的教材应该紧密联系和体现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进度,提高教学质量,好的教材还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果没有合适的教材,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特点、学生基础,自主开发合适的教材,这样有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其次,充分利用学校的有效资源,比如专业的幼儿歌曲演唱、表演的场所,如音乐厅、演播厅、合唱教室、多媒体功能教室。为保证线上教学顺利开展,学生可以通过曲库资源、数字校园图书馆、音乐舞蹈系资料库、歌曲资料包等线上学习平台自主学习,展开讨论。最后,录制微视频,教师按照每个单元里的每个课程的教学内容录制视频,每个视频要有一个完整的知识点的讲述,要把重难点交代清楚,视频里面可以加入歌唱家的演唱视频、ppt、图片等素材。微视频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视频实践不能过长,一般控制在8-10分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安排进行学习,如果视频时间太长,学生容易走神,失去耐心,这样就失去学习的兴趣。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内容,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2.线上课程资源建设依托线上平台,建立丰富的资源库。首先,根据课程教授的内容,分成若干个单元,比如声乐基础理论及其技巧的讲解、声乐作品的艺术处理、风格的把握和内容的解读、舞台表演的核心技巧等知识录制成微课上传到线上平台。其次,改革声乐教学传统模式的学习方式,通过微课视频、3d影像等技术手段结合讲解、示范,更为直观地分析演唱技术,实现真凭实感的体验与学习。把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声音,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整体的学习质量。以笔者录制的《声乐》混合式课程为例,课程共有20个章节,每个章节分成三四个知识点,按照每个知识点分别录制相对应的教学视频,视频都控制在十分钟之内。最后,把课程相关的ppt、教案、音响资料、中外歌唱大师演唱及讲堂视频网络链接、课程拓展资料等内容建成完整的课程资料库,并上传到大学生慕课网[5]。3.线上线下教学相融合,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线上线下教学实际上体现了“先学后教”的思想,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自己录制的微课视频,学生课前通过微课视频自主学习,将不理解或是理解不深刻的知识点和重难点记录下来,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针对声乐课程的声乐观念、声音的吐字、归韵、歌唱理论等技巧知识,和教师共同探讨,实现师生有效互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和自主思考能力,还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把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带到课堂上与教师一同探讨交流。总之,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相结合,可以充分实现二者教学的优势。比如技能课程,学生先自主学习、思考,课后再进行技能技巧的巩固练习。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批判性思维,在学习中展现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实现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三、混合式教学在声乐课中的应用
(一)以歌曲《乘着歌声的翅膀》为例,课前,教师把歌曲学习的内容录制成视频或者音频发送至网络平台,内容包括歌曲节奏录音、旋律录音、教师演唱视频或者歌唱家演唱视频等,让学生进行课前学习。学生采取以宿舍为单位的小组形式,用全民k歌的形式录制作业并进行上传。然后小组组长收集并记录,尤其是个别学生演唱中遇到的困难部分,做好记录,争取做到正式上课前了解班级每位同学的概况[6]。(二)课中是声乐课最重要的部分,一节课为45分钟。首先,练声时间为5分钟,分为哼鸣训练、“mima”母音的跳音、“mo”母音连音,教师边弹琴边进行示范讲解。其次,学习歌曲部分:教师带领学生了解这首歌曲的背景及其意义;全班同学带有感情地去朗诵歌曲的歌词。再次,讲解歌曲重难点部分。要注意搜集班级里课前反馈的情况,讲解重难点部分主要分成歌曲节奏、歌曲旋律、歌曲歌词、歌曲表演四个部分进行讲解;旋律难点分为一字多音现象、同音演唱现象;歌词基本上要求学生掌握窄字宽唱、宽字窄唱的基本方法;表演要求队形及舞蹈动作符合歌曲情绪。每组学生尽量要求现场背诵歌曲的旋律跟歌词,然后对小组里面问题较多学生进行单独讲解,需要8分钟时间。最后,小组声乐汇报并且需要视频录像,每组限定两分钟,需要12分钟,教师在每组演唱完毕时要进行点评以及修改,在点评和修改的同时应该注重个别基础不好的学生,不要单纯只是演唱歌曲,还要表达歌曲本身的情绪。在课中,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自评、互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进行多元即时评价、反馈整改。混合式教学效果良好,教学环节设计逻辑清晰,合理流畅,还可以融入思政元素体现中西方优秀文化内涵,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师生互动需要加强,问题设计与学生回答需进一步精练,紧密围绕教学重难点。职业导向需要进一步强化,教学可视化效果可以进一步丰富,尤其是声音频谱技术的使用。(三)课堂总结。课后经过指导后,小组再进行以宿舍为单位的声乐汇报,把编排的视频和关于儿歌表演唱的教案、总结提交到网络平台供大家欣赏和学习参考。在课程中更新混合式教学理念,融合课程思政元素,精练任务,科学讲解,专业训练,注重细节,落实效果。全面展开课前课中课后学习,课前由单一针对还课作业的反复演唱练习发展为通过搜集相关资料,小组配合初步完成布置任务,打开学习思路,科学训练,导入新学,课中更多注重学生课前准备,思考的阐述、分析,不仅聚焦技术训练,同时强调文化融入。注重教师的评价和反思拓展巩固,注重实践的直观操作,课后作业针对性强,延展性大。(四)完善课后学习,实现多元化考核机制。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课上讲授,课后布置作业,但是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都不高。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教师通过微视频的方式进行线上教学,教师讨论话题,可以根据学生提出问题,随时向学生解答疑惑。也可以根据学生平时线上和线下的表现等进行打分,线上学习包括登录平台的次数、上传演唱视频情况、课程作业、线上视频学习时长等;线下学习包括出勤情况、课堂活动、艺术歌曲演唱、多元形式拓展活动。这种考核内容更加全面,打破了以往传统的教学考核方式[7]。同时,定期开展班级音乐会,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比赛,可以在学习作品曲库中抽取一首,在音乐厅与艺术指导配合,可以选择独唱,也可以小组唱、男女生二重唱、合唱等形式进行实践,可将小组的表现和每个学生的表现记录到学生的成绩考核中。
四、结束语
综合以上,笔者分析了高校音乐教育声乐课程教学现状,分析了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探究了高校音乐教育课混合式教学在声乐课程中的设计与应用。在高校音乐教育声乐课程中,混合式教学模式逐渐得到了更普遍的关注,它主张把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和数字化的优势结合起来。学生可以利用线上的优势,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声乐课程的兴趣。如今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应该紧跟时代潮流,以混合式教学来优化教学效果,提升音乐教育声乐课程改革实效性。
作者:李芸芸 单位: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上一篇: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现状
- 下一篇:
高校声乐教学研究范文
2022-10-28 11:50:22 阅读:0
推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