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局工作计划范文10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03-21 23:51:08

财政局工作计划

财政局工作计划范文篇1

二要全面推行政府非税管理改革,进一步加强非税收入征管。非税收入已日益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渐成为政府调控经济社会的重要手段。我县每年的政府非税收入都要占全部财政收入的1/3,部门综合预算安排财政支出的很大一部分财力都来自非税收入。在总结前两年非税试点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非税改革办法和征管措施,全面推行政府非税管理改革,切实加强非税收入征管,做到应收尽收。

三要进一步加强税源的涵养、培植和管理。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对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快优化投资硬环境,为招商引资“筑好巢”;及时兑现政府制定的招商引资的各项财政税收优惠政策,提高政府诚信度;继续加大县级财政对企业技改、新产品研发等资金投入的同时,积极帮助企业编报项目,争取上级财政的资金支持,帮助企业加快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充分利用税务部门的税收征管软件平台,建立和加强税源台账的动态管理,及时掌握税源的变化情况。进一步改进纳税服务,加强税收申报管理的同时,要主动走上门,为企业的办税做好各项服务工作,方便纳税人办理纳税事宜。完善各项税收征管措施,建立税收联席会议制度,实行税收信息共享,强化税收征管,同时加强税收稽查,坚决杜绝各类“跑、冒、滴、漏、抗”税行为的发生,确保各项税收及时足额入库。

四要强化国有资产管理,努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在2007年资产清查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时录入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增减变动情况,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起财政部门与主管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之间的国有资产动态管理信息平台,以全面、及时掌握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信息,实现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从入口、使用到出口等各个环节的动态管理,提高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信息化水平。国资办要认真履行各项职责,对资产配置、处置和产权变动事项等认真审核、从严把关;对国有资产收入形成、征缴和使用加强监督,严格管理;对资产调剂、产权界定、产权纠纷调处等工作建章立制、全面推进。

财政局工作计划范文篇2

一、确保收支预算任务完成

根据全市经济增长的总体安排,2010年全市财政收支安排为: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20%,一般预算支出同口径增长15%。

(一)切实抓好税收入库监管和非税收入征管,确保应收尽收、均衡入库,注意提高收入增长质量。密切关注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和税收政策调整对财政收支的影响,积极消化减收因素,认真落实应对措施,确保圆满完成收入预算并力争实现超收。

(二)狠抓支出进度管理,加强部门沟通协调,加快重点项目执行进度,确保各项支出及时足额到位。

二、大力促进经济加快发展

围绕全市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战略部署,以支持培育经济增长为重点,调整投入方向,创新政策手段,放大引导效应。

(三)研究制定我市加快发展的激励政策体系。重点围绕培育大企业、大集团、企业自主创新、园区产业发展、名牌战略实施为主线,完善企业发展的支持体系和服务体系。促进财政投融资体系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产业发展。进一步研究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财政鼓励政策,促进我市招商引资和承接市外产业的转移,努力提高我市工业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四)继续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确保支农投入稳定增长,认真落实“三个明显高于”的要求。支持中低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推广以及农产品大中型文秘杂烩网专用基地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专合组织发展;进一步完善能繁母猪补贴、农业担保、农业保险等政策措施,大力促进生猪产业发展;加大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力度,发挥支农资金的整体效益。

(五)继续实施退耕还林、污水治理等相关政策。在支持节能减排、污水治理工程实施的基础上,争取好中央城镇污水管网改造以奖代补政策,实施好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支持企业加快污染源治理工程建设,改善城市生活环境。继续实施好退耕还林政策,建立健全改善生态、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确保惠民政策的落实

继续增加财政投入,扩大保障范围,优化支出结构,完善政策机制,确保中央、省、市的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六)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重点落实免费教科书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以及提高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测算标准四项政策。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继续支持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的落实。

(七)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全面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参合标准和财政补助标准。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落实地方政策性关闭破产国有企业的未参加医疗保险退休人员,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体系政策,健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支持建立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和药品供应保障四个体系。

(八)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落实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标政策,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做好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完善失业保险制度。落实好减免税费、小额贷款财政贴息、社会保险补贴等就业促进政策。

(九)做好民生工程的资金平衡和保障工作,推进“富民安康”工程实施。认真落实粮食直补、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家电下乡等支农惠农政策,继续做好企业军转干部、国企下岗职工的保障工作,确保社会稳定。支持扶贫救灾工作,加强扶贫开发与其它支农政策的协调配合,加快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落实廉租住房建设税费优惠政策,切实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配合相关部门继续做好稳定物价、保障供给工作。

四、深入推进财政改革

(十)认真研究税收政策变化对地方的影响。实施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及其配套措施,认真测算和分析好“新法”对我市财政收入的影响,积极汇报,争取省厅的平衡转移补助。积极研究增值税转型、资源税改革及开征环境保护税、物业税等重大税制改革,准确评价政策调整对我市财政收支的影响,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并研究提出应对措施和建议意见。继续完善激励约束。认真研究转移支付办法,完善激励约束、分类考核、差异管理、奖补项目等考核指标。

(十一)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深化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完善基本支出定员定额及项目支出标准体系。深化完善国库集中收缴制度改革,推进税收收入电子缴库横向联网改革试点。启动支出绩效考评工作试点,继续深化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政府采购制度等各项改革。

(十二)继续做好国有企业破产改制、分流安置工作。推动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十三)继续推进政务公本文来源:文秘范文开

。加大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财政政策和重大资金的公开力度,对涉及人民群众切实利益的财政专项资金分配、使用与管理情况,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政务公开。加强财政信息宣传工作,围绕财政工作和财政改革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财政宣传活动,为财政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五、促进财政稳健运行

(十四)加大消赤工作力度。强化预算约束,严禁新增赤字。推进市、县(区)、乡、村政府化债工作。在继续化解“普九”债务基础上,全面建立政府债务管理体系,锁定乡(镇)、村政府债务,多渠道筹措资金推进债务化解。

(十五)积极探索预算稳定调节金管理,切实推进财政稳健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十六)切实加强财政监督管理。健全和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体系,围绕社会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适时开展财政财政支出追踪问效检查。认真贯彻执行财政法律法规,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一体化的监督机制,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资金的监督检查力度。加大财政投资评审力度,严格实施重大投资项目招标、工程监理、竣工验收等管理制度。适时开展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的监督检查,强化财务基础管理。

六、推进机关自身建设

财政局工作计划范文篇3

一、2008年财政预算收支执行情况

全县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万元,完成预算的***%,比上年同期增长***%;地方财政收入完成***万元,完成预算的***%,比上年同期增长***%。其中:地方税收收入完成***万元,完成预算的***%,比上年增长同期增长***%,非税收入完成***万元,完成预算的***%,比上年同期增长***%。

全县财政支出完成***万元,完成预算的***%,比上年同期增长***%。其中,一般预算支出完成***万元,完成预算的***%,比上年同期增长***%。;基金预算支出完成***万元,完成预算的***%,比上年同期增长***%。

二、2008年财政主要工作情况

2008年,我县财政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收入规模和增幅都创下了历史新高;财政支出规模迅速扩大,基本保证了改革、发展、稳定和抗震救灾的需要;财政管理进一步加强,各项管理不断完善,财政改革稳步推进,理财水平不断提高;控债化债工作成效显著,“普九”债务达到有效化解;规范化服务型政府机关建设工作开展扎实有效。这一成绩的取得是局党组、局班子团结带领大家,切实做好以下工作的结果。

(一)把组织收入放在财政工作的首位,确保收入任务完成

年初,围绕政府下达的财政收入任务,层层分解,落实责任。坚持以组织收入为中心,一是针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开展了对我县税源结构、纳税对象、征管范围变化的分析和研究,确定了征管重点,拓展了纳税空间。二是加强了财税联动,启动社会综合治税。定期召开财政税联席会议,及时解决组织收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完善收入征管机制。在加强对建筑安装、房地产等重点行业的营业税征管的同时,大力规范娱乐业、饮食业、旅馆业等营业税征管,真正做到抓大不放小,不断挖掘增收潜力,确保做到收入应收尽收。三是加强非税收入的管理,对全县行政事业单位非税收入入库情况进行了全面考核,及时掌握收入动态。特别是对全县收入影响较大的土地收入、污水处理费和电力附加等收入实行每月一核,跟踪检查,确保非税收入按进度入库。

(二)积极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夯实财源基础

积极转变理财思路,创新理财方式,积极运用财政手段,大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一是加大投入,支持招商引资工作,围绕县委、县政府实施“重大项目建设年”战略,专门安排招商工作经费260万元,安排、筹集资金36613万元,用于工业园区、城市基础设施及重点项目建设,有力地提高了工业园区的承载能力,提升了蒲江城市形象。二是大力支持企业发展,促进企业产品升级换代,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全年安排用于企业发展资金838万元,有力地支持了企业发展,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形象和抗风险能力。三是积极支持农村金融企业改革,多方筹集资金3525万元,化解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促进农村金融企业健康发展。四是准确把握国家政策导向,加强与上级财政部门的联系,及时掌握政策信息、产业发展方向和财政支持的重点,配合有关部门包装项目,积极争取资金。先后包装上报了万事康服装、海川制盖、巨丰食品、蔚蓝食品、佳享食品、龙郡建材、绿昌茗茶业、新朝阳生物、中新农业、派立食品、东骏激光等一批引资项目。全年共引进资金达31352万元,完成目标任务的313.5%。五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进一步推进区域合作和搭建融资平台。青蒲农投公司为我县31个现代农业项目融资1.67亿元,撬动社会资金投入1.79亿元。青蒲小城公司投资1.26亿元实施成佳镇同心村新型社区建设;利用兴蒲、兴城公司搭建融资平台,放大贷款,成功融资***亿元,重点支持了工业集中园区征地拆迁和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和重大产业化项目的资金需要,为我县工业跨越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优势农产品做强做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充分发挥财政职能,积极做好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5.12特大地震发生后,全局迅速启动财政应急方案,成立了财政抗震救灾领导小组,立即开通财政资金支付信息系统,及时与农行沟通,开辟资金拨付的“绿色通道”,确保救灾资金及时拨付到位,保障了抗震救灾工作高效开展;积极帮助企业、受灾群众复工和恢复生产,协助政府编制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筹集救灾资金2446万元,有力地支持我县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

(四)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各项重点支出需要

在刚性增支因素较多、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按照“保工资、保运转、保重点支出”的要求,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了全县各项重点支出的需要。一是支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和建立教育资助体系。拨付农村义务教育补助资金869万元,免作业费资金74.2万元,解决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经费问题;拨付资金322万元,使全县4123人次学生享受了寄宿生生活补助,2991人次学生享受了教育资助。二是高度关注民生。加大对统筹城乡社会公共事业的支持,让广大农民共同享受改革成果。拨付584万元支持健全城乡公共卫生体系。2008年全县202258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各级定点医疗机构门诊33634人次,报费41万元,住院22152人次,报费1349万元,让广大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合作医疗制度的好处。拨付资金899万元用于农村改水改厕,进一步改善了农村饮水和环境卫生条件;拨付资金300万元完成乡镇公立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的医疗条件和看病难问题;积极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拨付资金5万元,用于全县食用含三聚氰胺婴幼儿奶粉的0—3岁婴幼儿筛查、诊疗工作。投入再就业资金196万元,有力支持了职业培训、再就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发放城镇低保284万元,农村低保409万元,优抚对象和“五保户”补助717万元,城乡医疗救助83万元;拨付资金25万元资助低保人员1047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县发放计划生育家庭奖励金296万元;认真执行石油价格补贴政策,及时将131万元补贴资金发放到城市公交、出租车、农村道路客运经营者手中,稳定了客运市场。三是加大“三农”的投入力度。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政策措施,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累计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666万元,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农民增收;通过“一折通”形式发放粮食直补款273万元、综合直补1490万元、水稻良种242万元、退耕还林209万元、油菜良种补131万元。

(五)着重加强财政管理,稳步推进各项财政改革

及时、准确编制2008年县本级部门预算,并于4月将预算下达各单位。在预算执行中,认真贯彻执行《预算法》,严格预算管理,切实做到有保有压,将支出控制在预算额度内。积极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加强了人、车、会、话等重要支出的管理,认真履行监督职责,加大支出的审查力度。全年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中心拒付不合规支出***万元。加强对政府采购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制定印发了《蒲江县2008年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和政府采购限额标准及招标数额标准》、《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采购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加强抗震救灾物资紧急采购监督管理的通知》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按照全国统一部署开展了全县的政府采购执行情况专项检查工作;扩大政府采购范围,采购方式进一步多元化,采取了网上招标等多种方式,积极参与成都市的联动采购,完成采购金额***万元,节约资金***万元,节约率达%。推进财政支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对政府投资项目实行委托中介机构评审项目预算控制价评审,评审后的预算控制价作为工程招(投)标的最高控制价,招标或比选结果超过最高控制价则作为废标。截止11月20日,共委托中介机构评审项目52个,送审预算金额25046万元,中介评审项目工程预算投资控制价为23481元,审减额1565万元,审减率达6.25%。完善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对国有资产实行统一管理,委托经营,组建蒲江兴城投资有限公司,由县国资办牵头将原兴蒲公司代管的国有资产移交该公司管理经营,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2008年国有资产收益达***万元。积极开展“小金库”专项检查工作,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蒲财发〔2008〕14号)文件,并对查出的问题进行了限期整改。完成我县记账机构的申请、审批、发证工作,引进成都市盛辉财务会计咨询有限公司,并成立了蒲江县盛辉财务会计咨询有限公司会计记账机构,实现了我县记账机构的零突破。

(六)切实加强债务管理,努力化解“普九”债务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清理化解乡村债务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6〕86号)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控制和化解乡村债务工作的意见》(川府发〔2007〕2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川办发〔2007〕38号)以及《四川省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工作实施方案》(川财预〔2007〕94号)的有关要求,按照界定的“普九”范围,对全县“普九”债务进行了一次全面清理核实,修定上报了有关“普九”债务信息数据,夯实了“普九”债务数据基础,为落实化债任务提供了依据。同时积极争取化债资金,消化我县“普九”债务,今年共化解“普九”债务745万元。

(七)深入推进规范化机关建设,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围绕依法行政、依法理财,以更新观念、建章立制、优化办事流程、强化管理、规范服务、提高政务效率和服务效能为核心,全面推进财政规范化服务型政府机关建设。一是充分调动干部职工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机关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自觉把进一步实现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转变,自觉把规范化服务型财政机关建设融入到县委、县政府确立的中心工作之中,增强服务大局意识。二是着重社会监督,及时掌握群众对财政机关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三是进一步优化机关工作流程,推行标准化服务。四是进一步清理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办事效率。五是建立内部督查制度,加强平时监督检查。

二、财政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尽管2008年我县财政收入增长势头强劲,但收入结构性矛盾仍然很突出,财政收入持续增长的压力很大,今后财政将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财政增收能力不足,收入持续增长困难

1、收入来源单一。近年来,财政收入的增长主要靠投资和消耗土地资源拉动,房地产及相关产业已成为支撑我县财政收入高速增长的主导产业和支柱财源。这种单一的收入结构,极易产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

2、后续财源不足。我县新引进项目正处在成长初期,能为财政提供的税收相对有限,真正的税源型企业没有成长起来,严重缺乏后续税源,近几年引进项目中对财政贡献较大的企业少,加之整个经济形势趋于严峻,企业经营成本上升,效益下降以及企业转型影响,致使企业为财政提供的税收明显不足。因此,财政收入要实现持续增长十分困难,而且还将面临2009年增值税全面转型所带来财政收入减少的压力。

3、收入结构不合理。2008年非税收入占全口径财政收入的**%,占地方财政收入的**%,非税收入仍然是我县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主要增长极。非税收入中有很大部分专项收入和有规定用途的基金收入,这部分收入不能平衡一般预算支出,用于发放工资和公、业务费;我县非税收入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土地出让收入和国有资产收益,这些收入都是一次性不可再生的。因此,非税收入的比重过大不仅给财政带来很大的支出压力,而且给财政持续增长带来很大的困难。

(二)政府负债沉重,财政偿债压力大

据统计,截止目前全县政府性债务余额达119438.4万元。其中:县本级债务112561万元,乡镇级债务6877.4万元。县本级债务中,直接债务108970万元,财政担保债务3591万元;乡镇级债务中,直接债务67073万元,财政担保债务170.1万元。全县负债率达39%(债务余额与当前全县gdp的比例),债务率高达120%(债务余额与当前可支配财力的比例)。在县本级负债中,国有投资公司通过融资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农业项目投资、新农村建设项目的贷款达77245万元(包括正在洽谈未落实的灾后重建道路雨污管网及配套建设19993万元贷款、工业区征地拆迁二期15000万元贷款)。在乡镇级债务中,挪用村、社资金达1904万元,占乡镇负债的27.7%。被乡镇挪用的村、社资金绝大部分是征地补偿费,是老百姓的养命钱,在现行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下,县财政必须为乡镇挪用的村、社集体资金兜底,否则将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因此,县财政面临巨大的偿债压力,政府债务已成为我县财政的主要风险之一。

(三)乡镇财政遗留赤字,严重困扰着县级财政

我县乡镇财政自求平衡的基础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极弱。2007年全县12个乡镇地方财政收入仅1776万元,地方财政收入上500万元的乡镇仅有1个,地方财政收入上200万元的乡镇1个,其余的乡镇都在100万元以下,还有两个山区乡长秋、白云税收入几乎为零。由于历史原因,致使乡镇财政遗留大量的财政赤字,全县12个乡镇财政全部赤字,赤字面达100%,其财政赤字额达1076万元,乡镇平均达90万元,最高的乡镇达380万元。乡镇财政赤字已严重困扰着县级财政,使县级财政背上沉重的包袱。特别是近几年来,为了确保乡镇政权及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对乡镇实行“乡财县管”的财政管理体制,县级财政把财力向乡镇下移,把支出缺口全部留在县级,进一步增加了县级财政的支出压力,加剧了县级财政困难。

(四)灾后重建需要大量资金,筹集资金的难度加大

据不完全统计,我县灾后基础设施恢复重建急需投资资金12亿元,其中:学校0.70亿元,卫生1.1亿元。由于灾后重建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现阶段除了向社会筹措部分资金外,绝大部分只有通过银行信贷筹集,筹集资金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五)村组会计核算“钱帐分管”工作无法展开

为落实市上村组会计核算必须实行“钱帐分管”的要求,我们积极与县农业局、县监察局、县民政局等部门配合,着重落实相关配套措施,并拟定了有关文件,一切准备工作就绪。但因乡镇大量挪用村社集体资金,致使这项工作无法按市上要求如期完成。

三、2009年财政工作思路

2008年财政工作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精神,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财政工作全局,紧紧围绕推进蒲江跨越式发展,确保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0%,努力实现县委、政府提出的地方财政收入增长35%的奋斗目标,大力组织财政收入,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严格财政监督管理,更好地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为加快构建和谐新蒲江做出积极贡献。

(一)做大财政收入,增强财政保障能力

积极创新财政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建立健全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全面推进政府非税收入征管改革,健全鼓励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扩大财政收入规模。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对社会事业的投入,财政分配更加关注民生,财力配置更加向基层和薄弱环节倾斜,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公共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加大财政融资力度,创新财政支持方式

按照构建公共财政的要求,正确处理好“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关系,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整合各类财政专项发展资金,着力提高财政预算内建设性资金规模,推动吃饭型财政向发展型财政转变,为推进我县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积极抓住国家灾后恢复重建和扩大内需的战略机遇,主动配合协同有关部门做好重点项目的包装、申报工作,争取上级对蒲江发展的支持份额。建立健全财政投融资体系,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积极探索财政支持与市场机制的对接方式,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引导功能,加大财政支持推进跨越式发展的力度。建立利益分配引导激励机制,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间接调控作用,放大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切实加强财银合作,扶持地方商业银行发展,推动我县中小企业担保中心融资担保工作,发挥财政与金融的耦合作用,共同推动我县经济跨越式发展。

(三)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

进一步加强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的完整性和透明度。抓着蒲江县作为全市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试点的契机,继续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综合预算。深入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强化绩效预算意识,严格预算编制标准周期制度和预算编制程序,细化预算编制,健全支出定额体系,推行项目库管理和评审论证,进一步公平预算分配。

(四)健全财政支出绩效考评制度,强化财政执法监督

建立和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考评制度,逐步形成科学合理全面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不断扩大支出的绩效考评范围,将绩效考评结果作为预算编制的重要依据,努力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主动接受人大、审计和社会监督,逐步建立部门预算查询系统,稳步推行政府预算公开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开数据,提高财政工作的透明度。健全财政资金运行内控制度,构建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监督的财政监督检查体系,提高财政管理的科学性和财政资金使用的有效性。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形式多样的财税普法宣传活动。积极探索建立财政执法监督听证制度,提高财政执法监督的公众参与度。认真贯彻《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严格财政执法监督纪律,加大财政违规违纪查处力度。进一步完善财政执法责任制,强化财政执法错案追究制度,促进财政依法理财。

(五)努力化解政府债务

切实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将偿债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建立偿债准备金。特别要加强乡镇政府债务的监管,按照“清理清查、分类处置、激励约束、健全机制和综合治理”的思路,积极推进化解乡镇政府债务工作,加大财政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逐步消化历史债务;建立乡镇政府债务统计、预警和监管机制,严格控制乡镇新增债务。

(六)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提高依法理财水平

1、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以适应财政改革发展的需要,围绕建设学习型机关的总体要求,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好机关干部的政治、业务学习和继续教育,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的能力。

财政局工作计划范文篇4

一是加大集体土地经营权证发放力度,确保春耕前全面完成;妥善处理以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为主的信访工作,规范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使矛盾纠纷得到妥善处理。

二是进一步提高农户对土地流转的认识,促进农村土地有效流转,以土地流转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土地产出率提高和农民收入增加,切实规范土地流转行为,保护流转农户的合法权益。

三是进一步规范村级集体资产财务管理。积极做好村级会计和村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培训工作,逐步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统一全县村级集体组织收支票据,做到“干部清白,群众明白”

四是继续加强干部职工队伍作风建设,围绕“三最”搞调研,排忧解难促发展,服务农村、服务农民、服务建整扶贫工作,构筑和谐农经。

财政局工作计划范文篇5

“十五”期间,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要求,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坚持服务“两个率先”,依法理财,切实推进各项财政改革,支持全市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十五”计划的主要财政目标圆满完成。

一、财政收入逐年上台阶,财政实力不断增强

“十五”期间,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实现了百亿元和二百亿元两次突破,累计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72亿元。财政总收入则五年上了四个台阶,分别突破200亿元、300亿元、400亿元和500亿元,累计完成1719亿元。财政收入的增长既得益于经济的增长,也得益于财税部门对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征管力度的加强。“十五”期间,全市税收收入累计完成1387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81%;非税收入完成332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19%。

二、优化支出结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十五”期间,财政总支出分别突破100亿元、150亿元、200亿元、250亿元和300亿元。累计财政总支出1064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支出825亿元。全市各级财政部门积极调整理财思路,按照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要求,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突出重点,有力保障了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1、落实各项政策,充分发挥财政支持经济发展职能。“十五”期间市本级累计安排资金13.2亿元用于落实各类政策、引导产业升级、培育经济新增长点、鼓励技术创新、支持沿江企业大项目等;安排1.06亿元用于三产专项及贴息;安排0.81亿元用于外向型经济发展专项补助;安排0.54亿元用于旅游发展专项补助;从20*年起市本级每年还安排2000万元用于中小企业信用补助担保资金。五年来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化学工业园区累计留成财力42.25亿元,促进了开发区的全面发展。

2、加大农业资金投入,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十五”期间我市财政对农业投入累计26.7亿元,其中,水利投入22亿元;累计安排转移支付2.22亿元用于支持农村税费改革;从20*年起市本级每年多渠道筹集资金2亿元支持“绿色南京”工程建设;20*年、20*年两年共发放6709万元粮食直补资金。

3、扶持社会弱势群体,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一是保障就业再就业资金投入,落实促就业的各项财政政策。促进建立和完善再就业政策体系,鼓励和促进下岗人员自主创业,促进新生劳动力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保障了困难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二是确保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安排,做到应保尽保;增加救助资金的投入,支持完善救助体系。三是积极建立社保基金收支自求平衡机制,加大扩面征缴和清欠力度,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全市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五年累计收入193亿元;财政预算内安排社会保障资金从20*年的14.5亿元,增加到20*年的29.9亿元,年均递增20.5%。

4、发挥公共财政职能,促进教科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十五”期间,全市预算内教育投入124.24亿元,主要用于教育布局调整、改造薄弱学校、厂校剥离补助、村小提升工程和资助特困生就学等;为缩小城乡差距,科学引导教育投入重点,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保障机制的意见》,设立教育扶贫专项资金,专项用于扶持经济薄弱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教育费附加新增财力向农村倾斜;深入开展了“助学券”工作。科技支出20.2亿元,主要用于科技研发、科技成果产业化,软件产业发展和自主知识产权工作等;文体广播事业费17.82亿元,主要用于“十运会”参办赛及配套场馆建设、广播电视设备数字化改造、打造精品剧目等;卫生支出44.75亿元,用于公共卫生支出、公共卫生单位设备购置、部分医院病房楼建设等。

5、切实保障政法资金投入,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十五”期间,全市公检法司累计支出66.6亿元,为政法系统履行职责提供了资金保障,改善了基层政法部门办公办案条件,为支持创建最安全城市、落实“科技强警”、“从优待警”等做出贡献。

6、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十五”期间财政累计投入135.66亿元用于支持我市城市建设及设施维护。一大批重点工程如期建成并投入使用,如玄武湖隧道、赛虹桥立交、南京长江二桥、三桥等道路桥梁以及南京地铁南北线一期工程等。

三、稳妥推进各项改革,财政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十五”期间,各项财政改革深入推进,制度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1、进一步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在中央和省对我市财政体制调整的基础框架下,20*年,我市对江南八区和两个开发区的财政体制进行调整,打破了按企业隶属关系划分市与区收入范围的做法,实行“属地征管、分税分成、保留基数、增量共享”,促进了市区两个积极性,促进了共同发展;20*年又按照积极稳妥的指导思想,进一步调整完善了现行市对区财政体制,在总体保证市级既得利益的基础上,进一步下放部分市保留企业(集团),实行增量共享,同时完善了激励机制,规范了转移支付制度,加大了市对区的扶持和倾斜。

2、部门预算编制改革逐步深化

“十五”期间,我市逐步推进预算编制改革,初步建立起一个以部门预算为依托的预算编制框架。在具体编制过程中,按照综合预算、零基预算的原则,采取“二上二下”的程序,逐年完善了基础信息库和预算编制软件开发等基础工作,根据财力可能逐年完善综合定额标准,在市级部门全面推进项目库管理。五年来,市本级110多个部门400多家单位编制了部门预算,各区县也结合实际全力推进此项改革。结合金财工程建设,规范内部管理,加强制度建设,出台了《南京市市本级部门预算管理(试行)办法》。

3、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稳妥、有序推进

2002年,按照有关规定对预算帐户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对市级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进行了全面清理,建立了一系列管理制度;20*年,市级全面实行了行政单位财政统一发放工资制度,并进一步完善了政府采购资金集中支付管理的模式;在政府采购实行集中支付和统一发放工资的基础上,20*年10月份,选择了市级6个部门计9家预算单位进行了第一批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20*年10月份,又对市级28个部门计35家预算单位进行第二批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扩大试点;20*年起,分三批对剩余的75个市级预算部门及其所属预算单位全面实施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初步实现了财政资金的使用从事后监督转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财政管理监督。截止20*年底,市级109个一级预算部门计348家预算单位全面实施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总体运行情况平稳。

4、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

“十五”期间,我市成立了市政府采购工作领导小组、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政府采购中心等三个层次的工作机构,20*年在财政局内部设立了政府采购管理处;先后制定出台了40多个办法和规定,不断扩大政府采购范围,提高政府采购工作质量和效率,政府集中采购项目从20*年的18项扩大到20*年的55项,基本涵盖了南京市行政事业单位公务采购的主要方面,“十五”期间累计节约采购资金10.6亿元。

5、预算外资金管理进一步深化

20*年起,根据中央、省部署,将公安、工商、法院、环保、计划生育等执收执罚部门的全部预算外资金以及其他部门的部分预算外资金缴入国库,纳入预算统一管理。按照部门预算改革要求,编制包括预算内外资金及单位其他资金在内的综合财政预算。按照“收支两条线”的基本要求,加强银行账户管理,规范开户行为,推进收费票据的规范管理,20*年起实行票据管理员证制度和票据定期结报制度,到20*年,全市1000余名票据管理员全部通过培训持证上岗,实行票据定期结报的单位已扩大到50家。加强收费清理,抓好治乱减负,推进收费改革,规范收费行为,为下一步推进非税收入改革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6、农村税费改革逐步深入

20*年起,根据中央要求进行了农村税费改革,每年省财政安排2360万元、市财政安排3500万元补助区县财政;20*年我市全面免征农业税,市财政20*年、20*年,每年安排2000万元用于补助相关区县,对种粮农民实施粮食直补,两年共补助3100万元。与“十五”以前相比,全市农民共减负3.19亿元,人均减负122元,我市农民已基本没有负担。

第二章发展环境

“十一五”期间是我市“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南京”的攻坚决战期、重要机遇期和严峻挑战期,南京市财政发展所面临的总体环境是: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有利因素主要是:

一是财政经济运行环境总体良好。从国际上看,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国际产业与资本转移将呈现规模扩张、领域拓展的总体态势,长三角地区仍将是外资投入的重点地区,服务业将成为新一轮外资投入的热点领域,将为我市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与产业优势,大规模地集聚先进生产力创造了条件。从国内和周边地区发展态势看:我国经济将处于较长的平稳快速增长期,国家将长三角地区确定为全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领头区域,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将明显加快,我市作为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之一和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城市,有条件充分发挥东西双向集聚和辐射作用,不断巩固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

二是全市财政、税收制度的基础和环境总体较好。从国家财政政策取向看,稳健的财政政策预计还将实行一段时间,各项财政工作仍将围绕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框架进行,“十五”的改革与发展为“十一五”奠定了一个比较良好的基础。从税收制度看,现行税收制度体系将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包括:改革完善增值税制度,改生产型增值税为消费型;在适当降低名义税率水平的同时,实行统一的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度;继续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实行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税制;根据国内外油价变动等情况,择机出台燃油税;在条件具备时,适时开征物业税等;推进非税收入改革。这些税制改革虽然在短期内可能对税收增长有一定不利影响,但考虑到国家会在保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基础上推进,因此,我们面临的税收制度环境虽然政策含义多、结构变化大,但收入总量仍将较为稳定。

三是南京的经济财政发展具有比较坚实的政策基础。近年来,围绕“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一目标,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加快服务业发展、加快我市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政策和意见。十六届五中全会以后,市委、市政府又先后通过和出台了《制定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以及《关于构建和谐南京的意见》等政策意见。这些建议、政策和意见目标明确,内容丰富,措施有力,充满创新,不仅为“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财政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经济财政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基础。

我们也要看到,今后五年我市财政仍将会面临一定困难和压力。

一是财政收入持续大幅增长的难度加大。世界经济发展中仍有许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战略性资源价格波动加剧,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给我市的经济发展不仅带来机遇,也带来竞争和挑战。国内城市发展势头也很迅猛,长三角区域发展格局正发生深刻变化,城市间围绕市场、人才、资金的竞争更加激烈,对我市的竞争压力也将增大。我市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石化、钢铁等支柱产业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明显;民营经济发展相对较慢;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资源、环境约束矛盾较深;工业有效投入相对不足,经济增长后劲不足,制约发展的体制性矛盾仍然存在;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协调,部分区县仍然比较困难,城乡二元结构依然明显,郊县经济的发展存在很大的瓶颈和制约,城乡之间的公共服务水平尚有较大差距,产业结构布局的调整又使城区原有工业企业实行“退二进三”,造成城区的经济财政发展在一段时期内可能出现暂时性困难。在这样的环境下,财政增收压力大。

二是全市财政支出需求压力不断增大。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深化改革开放等方方面面都需要增加政策支持、增加资金投入,财力可能与需要的矛盾将继续存在。同时,社会经济等方面的风险有向财政集聚的趋势,县、乡镇级债务负担沉重,社保基金收支缺口、地方金融机构呆坏帐等,加大了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有可能转化为地方财政负担。

三是财政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涉及多方面、深层次的利益调整;各区县之间税源转移矛盾比较突出,税收秩序有待规范,进一步推进改革任务艰巨,任重道远。

“十一五”及今后更长一段时间,对我市来说,既是迅速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机遇期,也是各类矛盾交织、发展面临更多考验的挑战期。我们要以创新的思路推进财政工作和财政改革,既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又要准确把握和解决好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切实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促公平,更好地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

第三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财政工作总体思路和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市财政工作,充分调动各级财政积极性,发挥财政职能作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继续深化各项财政改革,确保财政收入真实可靠平稳增长;进一步调整支出结构,支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城乡发展、跨江发展和五大中心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南京服务。

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十一五”期间,南京财政发展的主要指标是:

1、财政收入。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3%左右,争取到2*0年达到400亿元,力争五年累计超过1600亿元。不断提高一般预算收入占gdp比重;逐步提高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的比重;稳步提高第三产业税收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

2、财政支出。全市一般预算支出年均递增11%,争取2*0年达到400亿元。支出安排要充分体现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城乡统筹、跨江发展和五大中心建设。

3、财政安全。继续坚持量入为出的预算安排原则,确保全市各级财政预算收支平衡;提高防范债务风险能力,建立财政偿债专项资金;有效控制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第四章发展任务

一、支持经济发展,做大财政蛋糕

坚持把服务于经济发展作为财政的重要任务,围绕“加快五个中心建设”战略任务,制定并落实好促进经济发展的各项财税政策,运用财政资金“四两拨千金”的作用,积极支持主导产业加快发展,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实现财政与经济良性互动,增强财政可持续增收能力。

1、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和做强市场主体。一是强化财政投入对自主创新的导向,制定和落实有关财税激励政策,建立和完善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的信用担保体系,通过设立市创投引导基金等手段,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事业,确立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二是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软件产业的扶持力度。三是支持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换,增强企业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四是充分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优先采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装备和产品。

2、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支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一是围绕“工业是第一方略”的方针,贯彻落实好促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私营个体经济发展等各项政策措施,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发挥好财政资金和财税政策的导向作用,推动经济增长方式向内涵式、效益型转变;在继续扶持和服务具有战略优势产业的同时,推动软件、生物制药等新型产业发展;支持重点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在全国范围内争创行业的龙头地位,利用产业优势,形成产业集聚,带动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加大对民营和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推动成长型的民营科技企业向工业园区和工业楼宇集聚,通过中小企业担保扶持资金进一步推动我市担保体系的建设;加大对困难企业的服务和扶持力度,分类指导,针对性地采取扶持、改制等财政措施,关注和挖掘隐性财源。二是把支持发展服务业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运用财税政策,安排服务业引导资金,支持构筑高增值、多层次、广就业、强带动的现代服务业体系,特别是鼓励发展为制造业配套的现代生产服务业;发挥好南京市的地理优势,支持航运物流业的发展。三是支持都市工业园、总部经济等新型都市经济形态建设;加大对软件园的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对循环经济、清洁生产项目的投入,支持节约型社会建设;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鼓励、支持非公经济发展。

3、依法组织收入,做大做优财政蛋糕。坚持科学发展观,依法组织征收财政收入,确保收入稳定真实增长,将经济发展的成果及时、准确的反映到财政收入上来。坚持依法征管,防止盲目攀比,落实好《市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财经秩序、加强税源管理的通知》精神,规范财税秩序,防止税收流失,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抓住所得税并轨、增值税转型、财产税完善等税制改革的契机,积极做好我市税收结构优化工作,稳定提高税收收入比重,建立财政收入和财力稳定增长的良性机制,同时根据非税收入的改革进程,做好各项非税收入的征缴管理工作,增加地方政府可用财力。

二、继续规范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促进区域统筹发展

围绕全市“跨江发展”战略,不断完善市对区县财政体制,规范政府间分配关系;通过完善和加大转移支付制度和力度,提高经济薄弱地区的财政保障能力,逐步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1、落实“跨江发展”战略。适应行政管理体制整合的要求,完善江北地区财政体制,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加大对江北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同时按照“责、权、利”统一的原则,妥善处理江北各区与高新、化工园两个开发区间的财政利益分配问题,鼓励共同发展,促进资源的有效整合,增加江北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

2、继续完善市对区县财政管理体制。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兼顾市级宏观调控能力和区县级的自我发展能力,在中央和省财政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市对区县的财政管理体制,结合各级财政的支出责任,理顺各级政府间的收入分配关系,促进共同发展。

3、继续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一是增强财政转移支付办法的科学性,既要体现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保障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均等化的职能,又要发挥相应的激励作用,鼓励各地区增收节支、加快发展。二是继续扩大转移支付的规模,重点帮助经济薄弱地区缓解县乡财政困难,提高公共保障能力,提高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三是不断优化转移支付结构,根据公共服务能力的实际状况和财政管理的规范程度,合理调整专项转移支付和财力性转移支付的比重,同时,建立监督评价体系,确保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提高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效益。

4、探索新形势下市对郊县的支持模式。根据城乡统筹发展并结合下一步“省管县”改革,探索新形势下市区、郊县共同发展的新模式。对郊县继续给予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和倾斜,充分利用市区经济和郊县级经济发展的各自特点,发挥好市区对郊县产业结构、技术、资金等各方的辐射作用;同时也充分利用好郊县在资源、土地等方面的优势,为市区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三、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调整财政支农结构,加大支农力度,完善支农方式,整合支农资金,加强支农资金管理,建立健全资金使用全过程的监管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积极探索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1、构建公共财政体制下的财政支农体系,支持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按照中央关于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加大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力度,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保障机制。设立市级教育扶贫专项资金,用于扶持经济薄弱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对农村义务教育陈欠债务进行全面清查核实,制定鼓励化解债务的办法。支持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加投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完善被征地农民和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政策。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加大对农村科技发展、环境设施和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继续做好为农村办实事工作。

2、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一是继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抗灾救灾能力。二是突出农业公益性投入,加快农业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农业质量保障体系和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三是进一步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加快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经济人队伍建设,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和推广,逐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四是扶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农业区域经济,重点扶持经济林果开发、旅游农业、特种水产等优势农业产业发展。五是继续完善乡镇工业园区建设,优化郊县经济结构,逐步扩大郊县经济总量,提高郊县经济素质。六是继续完善粮食种植、农机购置、农业新品种示范等财政直接补贴政策,全面推行各项涉农补贴“一折通”,做到真正让农民受益。七是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农业保险体系,保护基础产业。

3、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一是按照省财政的统一部署,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强监督检查,防止农民负担反弹;二是围绕“一取消、三改革”的要求,重点抓好乡镇债务清理工作和加强村级三项资金的管理督查,确保基层政权组织正常运转,保障农村社会稳定。三是完善新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积极探索建立城乡结合型公共财政。四是支持乡镇机构改革,鼓励乡镇机构精简和事业单位改革。

四、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南京

强化公共财政就是百姓财政的理念,坚持富民优先,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加大对困难群众的帮助,支持和谐社会的构建,加快我市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进程。

1、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收入分配机制。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资金,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体,企业尽责、公众自立、社会援助相结合的社会保障体制。继续完善包括就业、养老、失业、医疗、社会救助等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使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各项财政政策,调整支出结构,鼓励和促进下岗失业人员积极就业和自主创业;支持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扩面征缴,切实建立基金的自求平衡机制。探索分类施保的办法,继续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做到应保尽保,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发放。调整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完善城乡医疗救助体系建设,逐步提高补助标准。筹集资金,落实住房补贴政策,完善城市住房保障制度。制定、完善和落实各项财税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发放创业贷款,健全面向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发挥公共财政职能,提高城乡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促进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相关工作,逐步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规范公务员职级工资制度改革和津补贴发放政策。

2、创建“平安南京”,加强载体建设。一是确保基层政权机构建设及政权运转的经费保障,逐步增加对公检法司的投入,推动全市公检法司建设均衡发展。二是安排必要经费支持“科技强警”,配合推进“金盾工程”、“天平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快实现“最安全城市”目标。

五、统筹兼顾,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着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大力推进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努力把我市科教和人才优势转化为现实竞争优势;切实将环境保护作为公共财政支出重点,支持建立节能降耗生产模式,鼓励节约资源,增强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加大公共卫生投入,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1、坚持科教优先,支持科教事业内涵发展。按照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科教中心的要求,一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均衡化。增加教育投入,强化公共财政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切实提高教师待遇,逐步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实施教育经费向农村和薄弱学校倾斜,缩小校际办学条件差距,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学校办学条件。加快建立教育资助体系,保障困难群众受教育的权利。二是完善促进自主创新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健全以公共财政为引导的多元化创新投入机制,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三是构筑科技人才集聚高地,提供资金保障,强化各类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积极支持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科技创新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物和优秀创新团队的奖励力度。四是加大对宣传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挥南京独特的文化品牌和文化优势,推动南京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2、突出环保优先,深入实施“绿色南京”战略。财政要增加对综合性、公益性强的重大环境建设项目的投入,继续围绕秦淮河、玄武湖等重点水域进行综合治理,建设一批污水截流、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生态水位调节等水环境治理工程。从政策、资金上支持主城区内污染企业搬迁。全面推进生态市建设,增加安排资金,扶持生态农业、生态养殖发展。加强对城市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规范矿产资源管理,把建设“绿色南京”和完善城市生态廊道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的财税政策,支持循环经济发展,促进资源节约,努力把南京市建设成生态环境优良、绿色产业发达、绿色科技领先、绿色文化浓厚的东部城市绿色中心。

3、加大公共卫生投入,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支持社区卫生发展,规范医疗机构财政补偿方式。重点支持疾病预防、妇幼保健以及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大对困难群体计划生育扶助力度,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保证资金足额及时发放。

4、促进城市现代化建设,完善城市服务功能。一是继续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优化城市建设资金支出结构,强化城市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完善城市建设项目跟踪和决算审核制度。二是多方筹集资金,继续加大对城市建设的投入力度,全方位支持全市各项重点工程建设,争取至2*0年,逐步把南京建设成为充满经济活力、富有文化特色、人居环境优良的现代化中心城市。三是继续推进和完善城市维护管理新体制,建立全市统一的基础设施养护招投标市场,加强对业主和维护质量的考核,完善设施维护和污水处理的特许经营管理,推进江北两区和公园管理的改革,全面提高维护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六、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建立财政风险防范体系

按照财政部和省财政厅的统一部署,规范政府举债行为,增强风险意识,构建预警系统,提高财政安全性,促进财政可持续发展。

1、组织债务调查,逐步清理化解。通过定期统计和监控,把握债务规模、结构和风险状况,实行差别处理:未到期的,实行预警机制;新增债务要严格控制,实行动态跟踪管理;逾期债务,要分析原因,分类处理。在全面调查清理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方案,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逐步化解债务。

2、推进债务预警系统建设,防范财政风险。对于直接显性债务风险要通过建立考核指标体系来构建地方政府性债务预警机制;对于直接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要打破部门界限,从全局和整体出发,全面预测和监测风险走向,通过在权责发生制下按现值由会计系统记录等办法加以监控,加强风险管理。

七、健全公共财政体制,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公共财政相适应的现代财政管理模式,加强财政管理,硬化预算约束。提高财政政策制定和资金分配的透明度和科学性;构建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等环节相对分离的约束机制,细化预算编制、规范预算执行、强化财政监督,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增强财政资金安全性。

1、深入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建立综合预算为内容、零基预算为标准,绩效预算贯穿始终的部门预算体系。一是清理财政供给范围,加强预算部门的基础信息收集管理工作,依托财政供养人员信息管理系统,合理界定财政供给范围,细化支出预算的编制,完善综合定额标准,实现基本支出预算由财政统编,并逐步规范专项业务费管理。二是逐步建立预算项目评价和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在全面推开项目库管理的基础上,逐步提高项目评估论证能力,加强项目实施和完成情况的考核、评价和监督,结合实际操作情况,研究制定部分支出项目的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办法,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使预算编制过程与执行结果紧密联系、效果与效率相结合。三是推进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按照财政部的部署,实行既符合国情又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的规范合理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为深化财政改革、提高预算透明度、强化财政监督创造有利条件,推动政务公开,促进政府职能加快转变。

2、继续深化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财政国库管理办法,优化国库集中支付的操作流程,进一步扩大直接支付的比重,加强对财政资金运行的监控;借鉴市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经验、做法,积极稳妥推进区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工作;根据统一部署,逐步实行收入征缴改革,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推进财税库行横向联网工作,逐步实现财政、税务、人民银行的信息共享,加快税收入库和财政资金运行效率,进一步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3、不断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理顺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简化政府程序,不断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以现有的南京市政府采购网站为依托,建立全市统一的政府采购网,形成便捷、高效的信息平台,构建政府采购信息公开体系。加大公开招标力度,提高政府采购效率和服务能力,不断优化政府采购环境。做好集中采购机构从财政部门的分离和职能定位工作,真正实现管理职能与执行职能的分离。加大对集中采购机构、采购人和社会中介机构的政策和业务指导,做好对采购从业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工作,切实履行好监管职能。

4、实行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规范政府收入收缴和分配秩序,进一步拓宽理财领域,将非税收入纳入财政预算管理范围。一是改革非税收入的收缴制度,在规范收费项目、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管理等基础上,强化票据源头管理,改革票据管理方式,实现以“票”管“收”和适时监督。二是研究制定非税收入管理办法,改变非税收入管理政出多门、职能交叉、管理松懈、资金分割的局面,将非税收入纳入财政整体管理范围,建立集中统一、职能分离、衔接有序、相互监督的新型管理模式,有序推进全市非税收入工作。三是继续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结合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将所有非税收入统一纳入部门预算,与税收收入统筹安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编制综合财政预算,不断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5、全面推进“金财工程”。一是立足长远,充分考虑政府收支科目分类改革要求,逐步统一财政各应用软件,建立覆盖财政收支管理全过程的综合信息系统,实现与省财政、区县财政和相关职能部门的联网;二是依托统一的大型信息网络,继续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制度,从根本上防止财政资金的体外运行和沉淀,提高政府财政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增大财政管理的透明度。

6、健全公共财政监督体系。宣传贯彻《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规范财政行为,进一步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监督。按照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三分离的思路,逐步健全财政监督机制,规范监督程序,强化监督手段,构建对财政资金全面、系统、有效的监控体系,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启动财政“五五”普法,加强财政法制化建设。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加大会计监管力度,建立会计诚信体系。

八、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理财能力和水平

通过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干部培训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努力打造一支综合素质过硬,能担负起实施“十一五”规划财政目标重任的干部队伍。

1、增强依法行政、依法理财能力。认真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切实把依法行政、依法理财贯穿于各项财政工作中。提高财政执政能力,加强财政执法工作,及时发现和纠正违反财税法律、法规的行为,有效保障财政改革和财政管理顺利推行,维护财经秩序;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运用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充分发挥财政宏观调控作用,为地方经济健康运行保驾护航。

2、规范干部任用管理。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营造“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稳步实施干部轮岗制度,形成充满活力的干部流动机制。推动市和区(县)两级财政部门互派干部工作,把干部放在艰苦的环境中学习锻炼。加大年轻干部的培养力度,使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

3、加大干部培训力度。加强政治理论和财经业务培训,注重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干部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积极做好公务员初任培训、任职培训和更新知识培训,切实提高干部的岗位技能。鼓励干部参加在职学习,提高干部专业理论水平。

财政局工作计划范文篇6

(一)适应新的形势,着力转变思想观念。

——必须做到“三个克服、三个解放”。即克服思想僵化呆板的思维模式,从传统惯性思维中解放出来;克服政治敏感性差,从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克服大局意识薄弱,从改革创新不足中解放出来。审视研究我们的工作,推动工商事业的发展。我们既不能把书本上的个别论断当作束缚自己思想和手脚的教条,也不能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东西看成完美无缺的模式,必须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创新思想的弘扬、服务水平的提升、工作作风的改进。

——必须增强“五个意识”。即增强大局意识。想问题、办事情、定措施、推动工作都要站在全系统的角度,着眼全局,统筹兼顾;增强指导意识。强化领导机关的职能定位,提高自身的工作水平和指导能力;增强纪律意识。各级领导机关自身要守纪律、懂规矩,严于律己,以身作则,通过制定、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敢于和善于管理;增强协作意识。树立全系统一盘棋的思想,包容大度,相互支持,密切协作;增强服务意识。转变作风,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求教问计,换位思考,与基层同舟共济,与企业共克时艰,讲和谐,当公仆,作表率。

——必须形成“三个共识”实现“五个提高”。即在进一步推进职能转变强化市场监管上形成共识,在坚持不懈地建设服务型工商服务全省发展上形成共识,在加强监管与促进发展的有机统一上形成共识。进而在建立长效监管机制上有新的提高,在服务发展的质量上有新的提高,在市场监管手段上有新的提高,在行政执法水平上有新的提高,在工商队伍建设水平上有新的提高。

(二)继续围绕大局,着力落实各项服务改革措施。

——以打造一流行政审批“窗口”为切入点,服务市场主体健康发展。不断提升省政务服务中心工商“窗口”的服务质量,坚持做到“一个窗口受理、一次性告知、一站式服务、一次性收费、限时办理”,努力把工商行政审批“窗口”建成一流的行政服务“窗口”;依法积极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以有效解决问题为原则,坚持依法行政与社会效果相结合,实现监管与发展的统一;完善联系服务、行政执法回访和行政指导服务制度,采取提示、告诫、警示等柔性管理方式,实现监管与服务的统一;配合支持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认真做好股权出质和动产抵押登记工作,切实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以创新“三农”工作机制为出发点,服务农村改革发展。深入贯彻卫留成书记的重要批示,进一步完善经纪活农、商标富农、打假护农等工作机制,促进农村增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积极培育发展农村经纪人,依法规范经纪行为,促进农产品市场流通。培育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农民跨地域、跨行业开展经营服务;积极培育商标品牌,有效指导农民和涉农企业申请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一标”,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上半年召开全省商标品牌发展战略研讨会,推动我省实施商标品牌战略,构建商标注册和管理工作长效机制;按照罗保铭省长的重要批示要求,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完善农资商品准入管理制度,查处坑农害农案件,规范农资市场秩序。坚决清理无照经营,严厉查处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农资商品,继续推广涉农合同示范文本,严厉查处涉农合同欺诈行为,依法保护农民权益。

——以支持全省重点改革为着力点,服务农垦和洋浦经济快速协调发展。全面落实支持服务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的“一服务三促进”40项措施,主动跟进,全程服务,帮助农垦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支持农垦发展新兴产业。进一步规范垦区市场秩序,促进农垦经济快速协调发展;全面落实支持服务洋浦保税港区建设10项措施,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在完善中使洋浦企业真正得到“特中之特”的实惠。同时,时刻审视既定的服务措施是否引领潮头,是否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根本要求,主动服务好洋浦港区外延经济实体,依托洋浦,服务洋浦,共同促进经济发展。我们还要紧跟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研究制定支持服务文化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重点改革的措施,促进海南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三)创新市场监管机制,着力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以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为目标,积极探索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以切实解决想买不敢买问题,深入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以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为重点,严格落实索证索票和购销台账制度;加强流通环节食品检测,积极推动联合组建省食品安全监控中心的进程;坚持抓好校园周边无照流动商贩的监管,切实做到本辖区校园周边没有经营食品餐饮的流动摊点、本辖区没有无证无照的海鲜大排档和食品餐饮经营户、本辖区经营食品的商场百分之百建立台账和索证索票制度,逐步完善食品市场长效监管机制,促进食品安全监管规范化。

——以营造和谐有序的旅游环境为目标,继续探索旅游市场长效监管机制。继续落实省局促进旅游业发展10项措施,涉及旅游业的重点市县局要进一步集思广益,研究完善旅游市场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区域巡查责任制,把旅游购物、海鲜排档、珠宝市场的监管作为重点,努力消除监管死角和盲点,切实解决游客购物上当受骗问题,营造和谐有序的旅游环境;把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与支持引进重点旅游项目、精心培育旅游品牌有机地结合起来,推动国际旅游岛建设。同时,要做好将于我省召开的全国工商系统旅游市场监管工作现场会筹备工作。

——以营造文明诚信的市场秩序为目标,努力构建广告商标长效监管机制。继续以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食品、药品、医疗等广告为重点,加大广告监测力度,及时通报各类媒体违法广告的情况,使违法广告及时得到查处,切实解决媒体广告虚假低俗问题;强化对各类户外广告、店堂广告的日常监管。认真执行广告案件查办落实情况报告制度,充分发挥广告专项整治联席会议的作用,不断增强监管的合力和实效;以保护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和涉农商标、涉外商标专用权为重点,继续加大商标行政执法力度,遏制商标侵权假冒行为,充分保障消费者和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进一步探索商业企业商标自律机制、商标保护联合执法机制、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工作机制。

——以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为目标,切实解决不正当竞争的问题。探索制止利用网络从事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有效执法途径,规范网络交易行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以旅游市场、工程建设、产权交易为重点,加强对商业贿赂发案特点和规律的研究,加大查办商业贿赂案件力度;结合《反垄断法》的实施,依法查处和制止垄断行为,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决取缔“黑网吧”,严厉打击传销和严格规范直销,深入推进平安海南建设,促进经济稳定、社会和谐;进一步加强执法监督,强化案件核审和执法规范,逐步建立分层监督机制,使执法监督贯穿于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全过程。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目标,切实解决群众消费维权难的问题。进一步加强12315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坚持在扩大网络覆盖面、增加网络功能和规范化管理上下功夫。强化12315全天候人工受理、分级处理、结果反馈、综合分析和消费引导功能,使之成为工商部门与广大消费者、人民群众信息互动的平台,成为工商部门接受社会监督、听取群众意见的平台,成为工商部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平台,成为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积极推进12315网络进商场、进超市、进市场、进企业、进农村,努力实现城乡全面覆盖,力求把消费纠纷解决在基层,和解在企业。以完善和规范消费维权制度为重点,建立健全消费维权监管执法机制、经营者自律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形成消费维权整体合力,全面提升消费维权工作水平。积极开展消费维权宣传教育,倡导科学、健康、文明消费,着力提高消费信心,引导和促进消费者扩大消费需求,充分发挥消费维权拉动经济、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作用。

(四)加强队伍、基础建设,着力开创工作新局面。

——全面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切实解决思想懒惰、创新不够问题。领导班子建设是队伍建设的重点,随着工商行政管理工作重心的下移,加强基层领导班子建设十分迫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断提高领导班子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不断提高领导班子的领导水平和工作能力;切实解决干部“能上能下”的问题,将干部考核和干部任用结合起来,对“不称职”的,予以免职;对“基本称职”的,实行戒勉谈话,提出整改要求;积极推行公开选拔、民主推荐、竞争上岗、交流任职,把那些思想活跃,视野开阔,年富力强,朝气蓬勃,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努力增强干部队伍活力;认真贯彻落实《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各市县工商局长的选拔任用,要更加重视地方党委、政府领导的意见,选好配强市县工商局领导班子;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集体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形成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习惯,切实增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深入开展“三有三好”教育,努力解决理想淡化、信念缺失问题。理想信念问题是方向问题,关系事业的兴衰成败。继续深入开展有理想、有责任、有能力和好作风、好口碑、好形象的“三有三好”主题教育活动,积极倡导“从提着装满行政处罚单的公文包转换成规范市场服务企业的工具包”的执法理念,大力弘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依法办事、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风尚,对损害工商队伍形象的行为按照规定给予惩处,杜绝“部门权力岗位化,岗位权力个人化”的现象发生;加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教育,规范工商执法基本礼仪、窗口接待礼仪、公务和社会活动等工商礼仪,文明执法、热情服务,寓监管于服务中,在服务中实施监管;切实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敏感性,各市县局、各处室对于省局党组的部署和省局领导的批示,必须认真对待,思想不麻木,行动不含糊;加强内部之间的思想交流,加强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的请示报告,加强与各有关部门的协作,真正使工商系统形成一个坚强、有力、和谐、安定的战斗集体,保证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

——全面开展干部素质培训,探索解决素质不高、能力不强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工商业务能力和人员素质相对滞后的局面日益凸显。要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除了工作实践外,主要还是要通过培训来解决。继续组织各级主要领导干部到名牌大学学习培训,强化政策法律、领导科学与艺术的学习;扩展培训内容,不能仅限于工商业务,要增加领导科学、方法论的学习培训内容,开阔眼界,自然可以触类旁通;继续抓好基层骨干力量的挂职锻炼,继续强化一案一班、以案代训、以会代训等形式多样的培训,让大家能够将所学的内容立即运用到工作中去,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实效性;建立健全长效培训机制并长期坚持,培训的效果要与个人进步、利益挂钩,在干部调动、岗位调整时作参考。

——优化整合行政资源,探索解决机构布局不科学、人员调配不合理问题。结合停征“两费”后加强市场监管工作的实际,全系统在总编制不变的条件下,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适应职能转变的要求,逐步改变“小局大所”的格局,合理增加内设机构,增强市场监管和综合部门力量;科学调配人员编制,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和人员状况,按省局的要求和规范进行调整,补充和加强局机关及城区工商所力量,适当减少乡镇所人员,机构优化布局和人员调整要在省局统一领导下,在计划分步骤进行,各单位不得擅自进行调整;整合执法体系和执法力量,以12315指挥中心为平台,实现信息共享、统一指挥,工商所以市场巡查和发现案源为主,执法办案工作相应集中到经检队等专业机构身上,防止多头执法、交叉执法和胡乱执法。

——探索建立干部激励机制,切实解决激情不高、活力不足问题。干部激励机制调动工作积极性,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建立岗位责任制,研究制定操作性强的量化考评细则,进一步创新考核方法和手段,努力推动考核工作以年底集中考核为主向以平时考核为主转变;充分运用物质和精神等多种手段,健全和落实好奖惩机制,力求通过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科学性全程考核,达到奖勤罚懒的目的,杜绝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现象存在,从而促进各项工商职能履行到位;明确省局、市县局和工商所的各级职责,适当下放管理权限,切实增强考核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完善轮岗交流制度,使上下交流、城乡轮岗走上规范化轨道;加强干部任用制度改革,从学历、能力、实绩、政治素质、道德品质、群众威信、社会评价、廉洁奉公等方面综合考评,突出工作实效,形成良好的用人导向。

财政局工作计划范文篇7

一、做好2015年预算编制工作

一是在保障全县预算单位(部门)基本支出合理需要基础上,统筹各类财政资金的安排使用,集中财力办大事,全力保障县委、县政府重点中心工作和重大决策得到有效落实,解决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突出问题,促进绿色崛起,助力国际旅游岛建设。

二是按轻重缓急原则安排编制项目,促进县委、县政府重点中心工作有序开展。首先是省委、省政府下达我县2015年为民办实事确定项目;其次是县委、县政府确定的2015年重点建设项目;再次是中央、省要求配套资金的项目;再次是预算部门确定的应保项目;最后是其它项目等。

三是进一步做好预决算公开工作。做好预决算信息公开工作,有利于推动高效廉洁政府的建设和政府执政能力、办事效率的提高。2014年我县已如期公开财政预决算及“三公”经费预决算,2015年我们将进一步扩大预决算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

二、加大向上级争取资金力度

我县作为农业县、生态县,是“造血功能”薄弱的部级贫困县。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积极争取上级发展资金是财政和有关预算单位(部门)工作的重中之中。预算部门争取上级资金靠项目,把握项目看前期。确保争取上级资金项目计划落到实处,就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展好重点项目前期工作。

三、强化财政内部管理

财政局工作计划范文篇8

一、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把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引向深入。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把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员干部理论武装建设的首要政治任务,将关于财政工作的系列论述与总书记视察、视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一体学习领会、整体贯彻落实,使财政改革发展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体现人民群众愿望。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严格落实“两个维护”各项制度,把讲政治要求体现到谋划财政工作、制定财政政策、推进财政改革的实践中。引导党员干部强化制度意识,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强化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切实履行各级党组织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强化领导干部“一岗双责”意识。深入开展纪律和警示教育,精准有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强化不敢腐的氛围。紧盯财政权力运行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强监督制约和内控建设,扎紧扎牢制度笼子。加强新时代财政干部队伍建设。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强化教育培训,健全激励机制,全面提升财政干部政治素养、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打造忠诚干净担当、与建设先行示范区要求相匹配的高素质专业化财政干部队伍。

二、高质量推进法治财政建设

一是进一步明确重大决策事项,加大重大行政决策目录化管理,依法开展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集体讨论决定等法定程序。充分发挥政府法律顾问的决策咨询论证作用,围绕重大财政政策和改革发展,建立健全法律服务和法治保障机制。二是加强和规范机关合同管理。坚持依法签订合同,落实合同合法性审查机制和重大合同备案制度,确保财政合同订立规范、合法有效。三是严肃公正文明执法权威。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组织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推进“互联网 行政执法”。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实行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四是提升法治宣传教育实效。深入学习宣传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落实领导班子集体学法制度,加强公务人员学法用法,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履职能力。

三、着力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

聚焦产业兴区,发挥财政职能,多措并举支持促发展、培财源。充分发挥政策杠杆作用,坚决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确保该减的税减到位、该降的费降到位,巩固和拓展政策成效,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继续认真落实新旧动能转换和重点企业培植、民营经济发展等涉企财税政策,以及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双招双引”等奖励办法,助推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继续组织开展“企业吹哨、部门报到”活动,帮助企业充分掌握和用好财政政策。充分发挥基金引导功能,健全“财政 基金 金融”模式,引导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实体经济。用好现有基金,推动更多高质量发展基金落地。充分发挥工具“组合”效应,综合运用融资担保、融资租赁、过桥还贷等工具,帮助中小企业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通过信贷投放奖励、风险补偿、贷款贴息等方式,进一步撬动信贷投放,支持企业发展壮大。

四、积极做好增收节支工作

加强税源建设。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和资金导向作用,加大工业园区、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支持力度,提升财政经济发展动力,着力培植财源,推动全区经济发展。以促进增长为中心,坚定不移抓收入入库。突出征管重点,加大欠税清缴力度,充分利用好财税综合信息平台涉税预警信息,挖潜堵漏,做到应收尽收。加强部门协作配合,加大土地推介和出让力度,狠抓政府性基金收入。做好项目谋划,加大专项债券项目备选入库。加大争资力度,强化各相关部门单位工作协调,做好各类项目的对接和申报工作,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把加强“三保”作为财政工作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牢牢将“三保”支出控制在预算盘子内。认真贯彻中央、国务院规定,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压减日常开支,“三公”经费只减不增,一般性支出和非急需、非刚性支出要进一步压减。严控预算安排,继续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深化绩效管理改革,推进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健全预算安排与绩效结果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督促整改预算执行中的铺张浪费、绩效低下的项目,削减或取消低效无效资金。严格财务管理,健全完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堵塞制度漏洞,确保收支平衡,严防管理风险。

五、进一步强化民生保障

深入推进涉农资金整合和乡村振兴,加大对农村饮水、农村电网、农村道路、高标准农田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快培育特色农业品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加快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支持教育、社保、医疗、文化、体育、城市建设等领域的重点项目建设,增进民生福祉;继续支持意识形态、扫黑除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推进人居环境建设,为人民群众打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

财政局工作计划范文篇9

一、2020年度财政预算执行

(一)财政收入预算执行情况。(预计)

截至2020年12月31日,我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7205万元,完成年度预算数的100%,增长14.26%;其中,税收收入完成4260万元,占已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59.1%,非税收入完成2945万元,占已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40.9%。

(二)财政支出预算执行情况。(预计)

截至2020年12月31日,我县公共财政支出完成

180000万元,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2460万元,公共安全支出6167万元,教育支出16247万元,科学技术支出117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2992万元,卫生健康支出6421万元,节能环保支出3999万元,城乡社区支出1167万元。

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完成88万元;其中:其他土地出让收入完成88万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完成117万元。

全县社会保障基金收入完成1914万元,支出完成1212万元,当年结余702万元。

二、2020年重点工作

2020年以来,面对肺炎疫情影响,县财政局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各项决策部署,切实抓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和做好“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相关工作,全力推动财政政策提质增效,切实保障基层工作正常运转,促进地方经济稳定发展。

(一)保居民就业,精准支持稳就业。

将保居民就业放在优先位置,抓好就业补贴等政策落地见效,加大就业资金保障,多项政策协同发力,积极落实稳定就业。全力支持复工复产,严格落实疫情防控主体责任,全力以赴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2020年县本级预算安排资金50万元,有效推动复工复产。

(二)保基本民生,织密民生保障网。

一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围绕我县“1616”重大发展举措和“1371”扶贫产业布局,聚焦全县脱贫攻坚目标,坚持规划引领、统筹平衡、政策兜底,进一步加大财政扶贫力度,强化财政投入保障,完善财政扶贫政策,创新财政支持方式,加强项目与资金对接,为我县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2020年县本级预算安排资金1150万元,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二是提升义务教育质量。严格落实教育惠民政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建立,加大了教育卫生的投入力度。2020年县本级预算安排资金226.5万元,用于提升义务教育质量。三是保障医疗服务质量。2020年是战胜肺炎疫魔收官之年,着力提升肺炎疫情综合防控能力,今年县本级预算安排资金491.13万元,用于保障医疗服务质量。四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全力推动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继续推进社保扶贫工作,严格落实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民生政策。2020年县本级安排资金449.62万元,用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三)保市场主体,缓解企业经营困难。

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按照主动办、提早办、共同办原则,积极配合相关部门落实政策。全面落实减税降费各项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效益。2020年县本级落实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资金214.5万元,落实保市场主体资金100万元,10月15日退回承租国有经营性商铺三个月房租,共计274161元。

(四)保基层运转,统筹管好各项资金。

一是狠抓财政收入。积极会同税务部门研究政策,依法依规严格执行相关税收征管措施,确保财政征收任务顺利完成。2020年县本级预算安排资金8981万元,全力保障好基层运转。二是优化支出结构。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坚持按照勤俭节约、精打细算的原则编制预算,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削减低效无效支出,积极推动节约型政府建设,严肃财经纪律,厉行节约。2020年我县压减一般性支出965万元,压减比例达12%。三是压减“三公”经费。持续强化和规范“三公”经费管理,严控“三公”经费预算,加强对相关支出的必要性、合理性的审核,2020年三公经费预算576万元,较2019年减少79万元,降低12.06%,压减腾出的资金统筹用于保基层运转等重点领域投入。四是防范债务风险。规范政府性债务管理,防范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把握“适度举债、加强管理、规避风险”的原则,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积极谋求发展。规范债券资金管理,严格按规定使用新增债券资金,新增债券资金只能用于公益性资本支出,严禁用于经常性支出,严禁用于置换债务,严禁用于可以商业化运作的产业项目,严禁利用专项债券建楼堂馆所、搞“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隐性债务增量得到遏制,隐性债务存量按计划化解,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五)科学合理分配,安排使用直达资金。

为落实上级关于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的部署要求,加强中央财政直达资金的监督管理,按照《特殊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抗疫特别国债资金管理办法》等制度规定,积极落实、管好用好直达资金。

一是成立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成立由党组书记、局长任组长,党组成员任副组长,各职能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直达资金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落实工作任务,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合力,为开展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二是强化学习培训,领会政策精神。直达资金涉及面广,社会关注高,财政干部积极参加视频培训,反复研读政策文件,提升业务能力,力求精确掌握政策的精神要求,做到直达资金准确无误地用到实处。

三是及时分配资金,有力推动工作。根据资金管理办法并结合实际,紧扣直达资金使用范围,科学合理分配和安排使用直达资金。直达资金情况:截止目前,直达资金预算数19885.82万元,其中列入正常转移支付13051.53万元,特殊转移支付5534.29万元,抗疫特别国债资金1300万元;支出14707.98万元,支出比例73.9%;分解率达到100%。参照直达资金情况:截止目前,参照直达预算数6370.44万元,其中: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3579.04万元,就业补助资金2621.4万元,由地方统筹使用失业保障基金170万元;支出4634.24万元,支出比例72.7%;分解率达100%。县财政局将加强直达资金监控跟踪督导,实时掌握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加快预算执行进度,推动资金切实有效落到实处发挥作用。

(六)四项扶贫基金情况:四项扶贫基金总规模达到9676.81万元,其中卫生扶贫救助基金规模1876.81万元,发放1115.19万元,惠及3139人;教育扶贫救助基金规模600万元,发放487.9万元,惠及4326人;产业扶持基金规模5100万元,惠及贫困户5703户;小额信贷分险基金规模2100万元,小额信贷已贷出7915万元,惠及贫困户1976户。

(七)“善地善举”防止致贫返贫基金:设立“善地善举”防止致贫返贫基金530万元(县级200万元),建立健全防止致贫返贫预警机制,主要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或非建档立卡特殊困难户因病、因灾等突发性因素而致贫返贫的临时救助。严格遵循“应救尽救、应扶尽扶、缺啥补啥”的原则,实行差别化救助,动态管理,公开透明、规范运行。

(八)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补偿金:围绕乡村振兴规划,以提升农业产业发展质量为目标,设立“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补偿金”专户,用于我县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补偿,并签订质押合同。2020年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补偿金规模625万元,重点用于县内从事民族手工艺、种养植业、农产品加工、旅游、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提供金融机构贷款分险。

(九)深化财政改革工作

一是落实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发放”。全面清理惠民惠农政策财政补贴资金、项目、标准、享受对象等,推动落实项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社会保障“一卡通”发放,累计发放260305笔,17906.39万元,办理社保卡6.41万张,激活率95.87%。

二是深化地方金融体制改革。全力配合州农商银行筹建工作,根据州、县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已完成入股1000万股,注资1240万元。

三是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县财政局坚持“源头不变、渠道合并、统筹安排、形成合力”。通过清理整合目标接近资金投向类同、资金管理方式相近的资金,全部统筹合并,自主使用到扶贫攻坚任务落实中。整合各类财政涉农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发挥资金集中投入的最大效益。2020年整合涉农资金24348.86万元。

四是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工作。立足于县委关于全县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以预算绩效管理事前评估、事中监控、事后评价、结果应用以及工作考核为抓手,全力推动财政预算管理改革。2020年制定了《预算绩效管理系列制度》及《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办法》。

五是继续推进公务卡管理改革。县级预算单位已将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办公费、培训费、会议费、差旅费等纳入公务卡结算目录,全面实施公务卡结算。2020年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共录入公务卡725张,发生还款业务2010笔,还款金额358万元,偿还率达100%。

六是全面规范村级账务处理。为推进“互联网 精准扶贫记账”提供一本“明白账”,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聘请第三方机构和依托“云尚行”大数据平台,以信息化手段助推村级财务管理科学化、精细化。2020年重点对村级三资(资金、资源和资产)进行现场清查,经清理核查,全县村级实有资产总额达50491.66万元,无盘盈盘亏现象。

七是实施乡镇财务记账工作。为规范我县乡镇会计核算,提升乡镇财务管理水平,提高财政资金使用安全性,弥补我县乡镇、工委财会人员短缺、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的工作短板。通过政府采购服务方式聘请具有专业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将我县不具备独立设置会计机构和配备专职会计人员的各乡镇和工委记账工作委托给记账机构,明确职责分工,达到资金安全、管理规范、效率提升的目标。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财政收支规模总体较大,收入质量不高;二是统筹“三保”支出、脱贫攻坚、债务风险防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预算执行未完全到位;三是财政需求只增不减的固化格局没有根本改变,民生需求不断加大,刚性支出有增无减,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

四、2021年工作计划

2021年,我们将自觉坚持党对财政工作的领导,强化“财”服务于“政”的意识,认真落实本次人代会关于预算的审查意见和相关决议决定,按照县委的决策部署,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稳中求进,不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创新,积极组织财政收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全面完成财政各项工作任务。

(一)全面强化收支管理,确保财政平稳运行。

一是始终将组织收入、做大财政“蛋糕”作为财政工作第一要务。多措并举强化综合税收管理,按照财税收入“增速、增质”要求,稳步提高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比,推动财政收入结构改善、质量提升。预计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7428万元。

二是针对疫情影响及减税降费政策效应带来的减收实际,积极严研判应对措施,把减收影响降到最低。

三是千方百计增收节支,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和部门预算支出,清理盘活存量资金,处置盘活国有资源资产,加大争取转移支付的力度,做大财政收入规模。

四是硬化预算约束管理,着力在“保重点、压一般、优结构”上下功夫,明确财政资金保障的项目及支出重点,集中财政资金予以精准保障,务求财政运行平稳可持续。

(二)全面落实重点保障,做实兜住“三保”支出。

一是严格按照“三保一优”财政工作方针,坚持“三保”支出优先安排,及时足额将“三保”支出预算到位、发放保障到位,认真履行“三保”保障责任。

二是强化“三保”支出保障底线,坚持“有保有压、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原则,特别是涉及老、小、孤、残等困难弱势群体和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教育、医疗、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全面予以保障。

三是全过程做实“三保”支出,在预算编制环节,对“三保”支出事项全额纳入预算不留缺口,对“三保”支出的基本保障内容、保障范围、保障标准进行全面自查、审核。在预算执行环节,加强库款和财政资金调度管理,千方百计保障财政负担的基本民生、工资、基本运转资金等资金及时足额发放拨付,真正把“三保”资金落到实处。

(三)聚焦资金使用质效,财政改革落实见效。

一是坚持新发展理念,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认真落实好各项减税降费政策,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紧紧围绕提升财政资金使用质效,持续推进财政绩效管理,明确政府采购行为的“红线”、“底线”和“界限”。

二是深化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专项整治及涉农保险保费补贴专项治理成果运用,严格落实“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

三是强化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把“零钱”变“整钱”,充分发挥“四项扶贫基金”作用,使运营效益最大化,确保脱贫攻坚投入保障力度不减。

四是认真落实肺炎疫情防控财政保障政策,支持企业、个体工商户服务业全面提能增效。强化财政保障政策全面落实、预算安排全面落实、资金调度全面落实。

(四)全面开展综合施治,守住防范化解财政风险的底线。

一是进一步防范财政风险,严把支出关口,严控预算追加,全面清理、废止不符合规定及自身财力不能承受的财政保障或补助政策,杜绝超越财政承受能力给承诺、铺摊子。

二是扎实做好财政借垫款清理处置工作,持续清理消化政府工程欠款,规范预算执行与库款管理。进一步加强政府债务和隐性债务风险防控管理,按照“置换一批、偿还一批、转化一批、归位一批、清理一批”的思路,处置化解存量债务,严控任何形式的新增债务。

三是进一步加强乡(镇)财会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乡(镇)财政管理规范化建设,严格财务核算管理,夯实乡(镇)财政管理基础。

四是牢固树立“过紧日子、过苦日子”思想,打“铁算盘”,当“铁公鸡”,严防死守,共克时艰,确保财政运行有序、风险可控、安全平稳。

财政局工作计划范文篇10

(一)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培植壮大财源

一是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加大市政建设投资力度。统筹管好用活各类财政性建设资金、融资和其他投资,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拉动经济发展。二是立足我区农业资源特点和区位优势,选好扶持重点,培育精品,提高我区城市生态型特色农业的经济效益,稳定农业基础地位。三是综合运用科教兴区、出口贴息、市场开拓、商贸服务业发展等扶持经济发展资金,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提升企业整体素质。四是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提供必要的启动资金,加强银政、银企信用合作,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发展中资金短缺的困难。五是抓好财源建设规划,随着泉州市行政中心迁址东海组团,我区将成为泉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必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经济结构调整,财源结构也会相应调整。因此,要做好财源建设规划,培植重点财源,稳固基础财源,拓宽新兴财源,促进财政收入可持续增长。

(二)积极认真应对市对区财政体制调整,扎实组织财政收入

市对区财政体制调整涉及到重新核定财政收入基数,对此要加强与市财政和税务部门的配合,认真核对相关数据,防止既得财力损失,同时要积极协调税务部门,做好街道收入统计工作,按新体制的收入范围和计算口径调整街道财政收入基数,使街道一级财政体制得以延续。要加大组织收入的力度,健全财政、税务、街道三位一体的组织收入体系,落实收入目标责任制,强化征管措施,做到应收尽收。

(三)进一步完善财政改革,提高依法理财水平

继续完善部门预算。在全面推进部门预算的基础上,继续完善部门预算的编制方法,科学制定预算定额,使部门预算更切合实际。着力强化部门预算约束力,部门预算一经批复,除区委、区政府同意新开展的项目或政策性增支因素外,财政不予追加经费。调整预算要严格按法定程序经区人大审议通过。

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工作。强化政府采购预算,凡未纳入预算的一律不予采购;继续抓好制度建设,完善政府采购配套措施,推动政府采购工作规范化;继续拓宽政府采购范围,完善采购方式,提高采购成效。

继续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机制,继续巩固两个确保,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解决困难职工和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落实好再就业援助政策,促进再就业和居民转岗就业;完善社区工作者养老保险制度,支持区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中心筹建工作。

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贯彻落实省下发的农村税费改革五个配套文件,组织对各街道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专项督查,完成农村税费改革扫尾工作。规范农业税征收,非农税征管机构人员不得代行执法权,农业税完税凭证实行一户一票,切实做到据实征收。建立农民负担监督机制,从根本上治理对农民的各种乱收费、乱集资和乱摊派,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

继续加大财政性投融资建设项目的审核管理力度。对财政投融资建设项目的管理要注重关口前移,加强源头控制,实行强化招投标管理、现场审核把关、科学合理使用资金等措施,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做好对重点建设项目委派财务总监的前期方案论证,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强化财政对基建财务管理职能,对政府投融资建设项目的财务活动实施全过程跟踪管理和监督,规范完善管理职能,建立健全检查监督制度。

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内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按照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思路,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改革,通过试点推进,逐步建立事业单位工资总量控制、动态管理制度。

加强对部门、单位的支出管理。在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的基础上,狠抓节支工作,防止部门、单位发生经费超支,给财政造成压力。重点加大会议费、差旅费、招待费、汽车燃修费等支出项目的管理,遏制铺张浪费现象。积极探索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以结果和追踪问效为导向,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做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前期工作。一是继续落实好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将各部门、单位的预算外资金全部缴入财政专户,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实现预算的归一性,为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奠定基础。二是借鉴市级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试点的经验,探索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与我区已实行的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并轨的实施方案。

(四)强化国有资产监管,盘活用好存量资产

要继续加大国有资产监管力度,促进行政事业单位抓好国有资产基础性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益;努力盘活和推进闲置资产重组,着力盘活建设项目开发形成的国有土地,特别是要大力盘活人居环境大整治形成的国有土地,尽快取得收益,以缓解财政债务负担;继续开展国有企业效绩评价工作,积极探索企业国有资本监管的新路子,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基础管理和发展潜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将评价结果与经理和职工的收入分配紧密挂钩,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