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人工智能范文10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12-13 17:40:23

被举报文档标题:

被举报文档地址:
验证码:

举报理由:
   (必填)
紧急删除:

 13882551937、13808266089 服务时间:8:00~21:00 承诺一小时内删除

工业人工智能

工业人工智能范文篇1

关键词:人工智能时代;工业机器人;趋势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取得巨大突破,大数据技术成为核心,为工业机器人产品性能的提升提供更加先进的欧洲杯买球平台的技术支持。在工业机器人发展进程中,其操作趋于简易化,精准度更高,能够广泛应用在诸多领域,投入成本呈现不断降低的趋势。立足工业领域,机器人应用于产品检测、焊接以及搬运等环节。工业机器人的出现强化对人力应用的缓解,在优势上主要体现为较高的生产效率与较高品质的操作,同时,操作持久性更加突出。

1工业机器人的构成以及类型

从构成上分析,工业机器人主要包含三个部分,即本体、驱动以及控制三个系统。从功能上分析,一种机器人的作用体现在对人类手、手臂的模仿。另外一种更具智能化,有效发挥仿生学的特征,能力更显多样化,自由度更高。在当前的工业领域,之所以选择工业机器人,主要源于其较低的单机价格,便于维修,应用效率较高。

2人工智能时代工业机器人核心技术分析

2.1工业机器人以高精度减速机为核心构成,涉及多种技术类型,要求较高在工业机器人中,关键性结构组成为高精度减速机,涉及多种技术类型。首先,材料成型控制技术十分关键,尤其对减速机减速齿轮的耐磨性与刚性提出更高要求,目的是保证运行的高精度标准。在材料构成方面,要强化对金相组织、材料化学元素以及含量的科学控制。其次,加工技术不容忽视。在减速器中,非标特殊轴承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结构极具特殊性,需要减速器零件加工尺寸来确认间隙标准,工人技术要求更高。

2.2以电机与高精度伺服驱动器为核心,实现对工业机器人的全方位控制对于工业机器人的控制,电机与高精度伺服驱动器作用突出,强化对控制系统的管理,尤其是在瞬间力、功率输出方面面临更高的标准。首先,快响应伺服控制技术能实现对位置环、电流环以及速度的有序控制,合理运用干扰观测以及前馈补偿算法。具体讲,要采用指标预测法来构建内部预测模型,达到闭环优化的目的。其次,为了保证工业机器人能够有效发挥识别功能,要依托在线参数自整定技术,强化转动惯量以及pid参数的在线优化,达到参数的精准判定。另外,在线惯量辨识算法明确伺服驱动器的实际工况,强化参数的智能化控制,以现场实际为要求,合理进行参数的调整。

2.3以实时性为要求,强化控制操作系统的稳定性与精确性在工业机器人中,运动学控制系统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目前,机器人运动控制卡以定制方式为主,同时,强调与操作系统的密切配合,强化数据传输、数据精确性以及稳定性的实现,尤其是对于操作系统的消息处理机制,更要关注稳定性与快速响应的需要,增强实时性,为机器人产业化道路的发展创造条件。

3结合工业机器人应用实际准确掌握发展趋势与方向

3.1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更显系统性特征,整体性能增强,适用范围更广立足新时期的发展,工业领域的机器人更显多样性,如焊接机器人、清洁机器人等逐渐投入使用,工程自动化程度显著增强。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机器人的造价呈现下降的趋势,但是,性能却不断增强。例如,对于工业领域的机械手,其主要原理是进行人手及手臂的模仿,实现灵活抓取以及搬运的功能,满足自动化操作的目标。纵观当前,机械手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是工业制造业、包装业等。机械手能够在既定的时间内较为准确与高效地完成操作动作,这也成为工业机器人发展的主要方向。目前,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影响力不断扩大,加之互联网技术的支持,工业机器人发展更显系统性特征,强化在控制系统、诊断系统以及维护系统功能的提升。同时,依托仿真模拟化程序设计,切实增强智能化与自动化水平,整体性能不断提升,在应用方面更显可靠性,适用范围更广。

3.2以工业发展需求为基础,更显生物性与仿生性特点,强化不良工作环境生产效率的提升立足工业生产,很多环节与环境保护相矛盾,对从业者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有些操作人类很难完成,这也成为工业机器人得以推广应用的重要因素。例如,对于真空机器人,其之所以在工业中应用,主要原因是半导体工业中,真空传输晶圆这一环节人类无法完成,而真空机器人的引进实现这一问题的解决。另外,在一些恶劣环境中,如适应无阻运动的蛇形机器人,满足水下作业的仿生鱼机器人等,都处于不断研发之中,备受瞩目。也就是说,在工业机器人的发展进程中,更加关注其仿生性与生物性的特征,能够有效实现对人类行为的模仿与替代,成为新时期工业机器人研发的新动向。

3.3基于不断升级与更新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更加完善,加快统一化与标准化的实现在机器人内部,核心构成为控制系统,是发挥功能的重要保障,强化对记忆、示教、通信连接以及坐标设置功能的支持。当前,计算机技术不断升级更新,为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优化与完善提供强大动力,整体控制水平显著提升。具体讲,在控制器方面,由专用封闭式发展为开放式。也就是说,计算机水平的提升使得工业机器人的控制系统突破专供的束缚,更显统一化与标准化的趋势,网络化特征明显。基于此,工业机器人的操作更显便捷性,具备简单的操作常识即可,无需投入人力物力进行培训,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对机器人进行模块功能调整,在根本上使机器人的使用更加方便与快捷,维护管理工作也易于进行。

3.4综合传感器融合配置技术日趋成熟与完善,实现对人类思维与神经的多功能仿生立足信息时代,人工智能的发展势不可挡,智能化成为工业机器人在未来的发展方向。智能化的机器人,即强调机器人对人类模仿的更高层次,需要具备更高层级的仿生,既要能够模仿人类的动作行为,同时,还需要具有人类的思维与神经。基于此,传感器成为智能工业机器人的重要构成部分,尤其是视觉、力觉、触觉传感器的出现,加快工业机器人智能化的发展速度。例如,对于从事电弧焊接的机器人,采用多传感器融合配置,融电弧传感器、视觉传感器以及机器传感器于一体。在视觉传感器的支持下,机器人能够凭借激光视觉扫描功能,获取焊接过程中所需要的焊炬等数据信息,保证电弧焊接的精准性。另外,远距离遥控机器人的出现代表了综合性传感器融合配置技术上了新的台阶。这种技术在机器人未来发展中将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与应用,处于不断完善与成熟中。

4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存在的不足与凸显的问题

首先,我国工业机器人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资金投入方面彰显不足,在技术与经验方面彰显无力性,处于不断摸索与提升阶段,研发力度亟待增强。其次,对于我国机器人的发展,在生产技术与可靠性方面相对薄弱,尤其是机器人很多关键部件需要进口,生产成本大幅增加,机器人市场仍需不断扩大,尤其是过高的成本支出,使得工业机器人在生产研发方面缺乏较高的积极性。再次,工业机器人标准化生产的实现需要以规模优势为前提,但是,我国在生产与研发方面的投入尚未达标,给推广与应用造成巨大阻力。

5如何推动人工智能时代工业机器人的快速发展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智能机器人技术处于不断创新升级中,因此,工业智能机器人在未来的发展要集中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从理论研究方面分析,要重视加强指挥制造技术的探究,尤其是针对机器人中相关零部件的生产,要切实提升产品生产质量,有效应对生产难题,借助新型制造技术与制造模式,缩短机器人生产与推广时间。其次,要结合社会需求,合理增加智能机器人科研项目资金投入,设置专项资金,尤其是面对工业转型发展的新阶段,要扩大对机器人及相关产业的投资量,在根本上为工业智能机器人技术的进步创造条件。再次,立足新时期,要对工业机器人相关条例、规则等进行完善,加快核心技术研发速度,同时,做好研发技术与成功经验的总结分析,推动智能机器人工业化发展进程的加快,构建更加完善的标准体系,强化对人机交互准则的合理优化。

6结束语

综上,工业机器人是多学科相互融合与发展的产物,对工业行业的发展意义巨大。因此,要立足信息时代,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撑下,准确掌握工业机器人发展趋势,明确技术特征,促使工业机器人生产制造成本的不断降低,性能逐步增强。同时,要重视仿生学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强化控制系统功能的不断升级改造,加快多传感器融合配置技术的发展,大幅提升工业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推动整个行业标准化与统一化建设,拓展机器人应用领域,以便更好发挥工业机器人在人工智能时代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谭文君,董桂才,张斌儒.我国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启示[j].宏观经济管理,2018(04):42-47.

[2]王浩.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综述[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8(03):109-110.

工业人工智能范文篇2

关键词:人工智能计算机技术

一、人工智能的定义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一词最初是在1956年dartmouth学会上提出的。人工智能是指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目前能够用来研究人工智能的主要物质手段以及能够实现人工智能技术的机器就是计算机,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是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史联系在一起的。

人工智能理论进入21世纪,正酝酿着新的突破,人工智能的研究成果将能够创造出更多更高级的智能“制品”,并使之在越来越多的领域超越人类智能,人工智能将为发展国民经济和改善人类生活做出更大贡献。

二、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

1.在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1)人工智能应用于企业管理的意义主要不在于提高效率,而是用计算机实现人们非常需要做,但工业工程信息技术是靠人工却做不了或是很难做到的事情。在《谈谈人工智能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一文中刘玉然指出把人工智能应用于企业管理中,以数据管理和处理为中心,围绕企业的核心业务和主导流程建立若干个主题数据库,而所有的应用系统应该围绕主题数据库来建立和运行。换句话说,就是将企业各部门的数据进行统一集成管理,搭建人工智能的应用平台,使之成为企业管理与决策中的关键因子。

(2)智能教学系统(its)是人工智能与教育结合的主要形式,也是今后教学系统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新的教学系统开发模式的提出和不断完善,推动人们综合运用超媒体技术、网络基础和人工智能技术区开发新的教学系统,计算机智能教学系统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计算机智能教学系统包含学生模块、教师模块,体现了教学系统开发的全部内容,拥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和极大的吸引力。

2.在工程领域的应用

(1)医学专家系统是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理论和技术在医学领域的重要应用,具有极大的科研和应用价值,它可以帮助医生解决复杂的医学问题,作为医生诊断、治疗的辅助工具。事实上,早在1982年,美国匹兹堡大学的miller就发表了著名的作为内科医生咨询的internist2ⅰ内科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的研究成果,由此,掀起了医学智能系统开发与应用的高潮。目前,医学智能系统已通过其在医学影像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应用于内科、骨科等多个医学领域中,并在不断发展完善中。

(2)地质勘探、石油化工等领域是人工智能的主要作用发挥领地。1978年美国斯坦福国际研究所就研发制成矿藏勘探和评价专家系统“prospector”,该系统用于勘探评价、区域资源估值和钻井井位选择等,是工业领域的首个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其发现了一个钼矿沉积,价值超过1亿美元。

3.在技术研究中的应用

(1)在超声无损检测(ndt)与无损评价(nde)领域中,目前主要广泛采用专家系统方法对超声损伤(ut)中缺陷的性质、形状和大小进行判断和归类;专家运用超声无损检测仪器,以其高精度的运算、控制和逻辑判断力代替大量人的体力与脑力劳动,减少了任务因素造成的无擦,提高了检测的可靠性,实现了超声检测和评价的自动化、智能化。

(2)人工智能在电子技术领域的应用可谓由来已久。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技术的安全是我们关心的重点,因此我们必须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网络安全技术的改进和变更,大力发展数据挖掘技术、人工免疫技术等高效的ai技术,开发更高级ai通用和专用语言,和应用环境以及开发专用机器,而与人工智能技术则为我们提供了可能性。

三、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

1.专家系统是目前人工智能中最活跃、最有成效的一个研究领域,它是一种具有特定领域内大量知识与经验的程序系统。近年来,在“专家系统”或“知识工程”的研究中已出现了成功和有效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趋势。人类专家由于具有丰富的知识,所以才能达到优异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计算机程序如果能体现和应用这些知识,也应该能解决人类专家所解决的问题,而且能帮助人类专家发现推理过程中出现的差错,现在这一点已被证实。公务员之家

2.智能信息检索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在网络信息检索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1)如何利用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模仿、延伸与扩展人类智能的理论、方法和技术。(2)由于网络知识信息既包括规律性的知识,如一般原理概念,也包括大量的经验知识这些知识不可避免地带有模糊性、随机性、不可靠性等不确定性因素对其进行推理,需要利用人工智能的研究成果。

3.soar是一种通用智能体系结构,其始终处在人工智能研究的前沿,已显示出强大的问题求解能力,它认为机器人的开发是人工智能应用的重要领域。在它的研究中突出4个概念:(1)所处的境遇机器人不涉及抽象的描述,而是处在直接影响系统的行为的境地。(2)具体化机器人有躯干,有直接来自周围世界的经验,他们的感官起作用后会有反馈。(3)智能的来源不仅仅是限于计算装置,也是由于与周围进行交互的动态决定。(4)浮现从系统与周围世界的交互以及有时候系统的部件间的交互浮现出智能。目前,国内外不少学者都对机器人足球系统颇感兴趣,足球机器人涉及机器人学、人工智能以及人工生命、智能控制等多个领域。足球机器人系统本身既是一个典型的多智能体系统,是一个多机器人协作自治系统,同时又为它们的理论研究和模型测试提供一个标准的实验平台。

参考文献:

[1]元慧.议当代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和发展状况[j].福建电脑,2008.

[2]刘玉然.谈谈人工智能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03.

[3]焦加麟,徐良贤,戴克昌.人工智能在智能教学系统中的应用[j].计算机仿真,2003,(8).

[4]周明正.人工智能在医学专家系统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7.

[5]张海燕,刘镇清.人工智能及其在超声无损检测中的应用[j].无损检测,2001,(8).

[6]马秀荣,王化宇.简述人工智能技术在网络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5,(4).

工业人工智能范文篇3

关键词: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电气自动化,工业发展

人工智能技术相比于一般信息技术更具智能性,能够优化工业管理、生产工作,优化系统建设,让工业并具备智能控制能力,促进工业电气自动化控制水平提升。由此可见,探究电气自动化控制过程中,如何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是十分必要。

1人工智能技术及电气自动化控制的特点

1.1电气自动化控制。电气自动化控制,是指电气工程自动化管理。随着工业革命开展,人类借助各项技术提升工业发展水平与生产效率[1]。人工智能时代到来,信息技术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我国电气工程建设也迎来了新契机。电气工程运行过程中,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收集、整理以及分析各项数据资。自动化控制系统根据数据变化预判故障,并进行智能预警,提醒管理人员进行各项管理操作,提升管理效果。此外,电气自动化过程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使其具备紧急处理能力,能够智能断电或者采取其他代偿方案,减少工程故障所带来的影响。管理人员可以借助远程控制系统,集成管理各项设备,提升管理效率。1.2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属于自动化控制技术高阶发展阶段,并通过各项技术手段影响企业生产、管理[2]。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具备机械技术优势,并且有一定的思维能力,能够提升系统智能性。综合来看,人工智能技术是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结合产物,并且涉及仿生学、心理学以及认知学等多个领域知识,能够处理复杂的自动化控制问题,整理各项数据信息,并且解决设备运行过程中所存在的故障,提升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水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动化控制。

2电气自动化控制中应用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

2.1稳定系统运行。人工智能技术依托于电子计算机技术,但在逻辑思维能力上高于传统计算机技术,并具备数据计算优势[3]。因此在自动化控制过程中采用此技术,可以借助系统精准的数据计算能力,科学控制设备运行,避免人为控制设备运行带来的风险。一旦设备运行中出现故障问题,系统也可以在设备传送出异常数据信息后,及时进行预警,让控制人员立即做出管理决策,安排设备检修人员探查实际情况,尽快恢复设备运行。因此人工智能技术,能够保障设备正常运行,稳定系统控制状况,提升系统可靠性。2.2即时控制。电气自动化控制发展多年,从简单的机械操作到智能化管理控制,经过了多个发展阶段,人们对于设备的控制能力也不断提升。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将各项设备纳入系统管理中,解决设备控制问题。电气化自动控制过程中,设备数据响应时间直接关系到设备运行效果。人工智能技术响应时间更短,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取各项数据时间,系统也更加灵敏,可以及时获取各项数据信息,并做出正确、快捷指令。

3技术分析

3.1优化设备设计。人工智能技术是一项极为复杂的技术内容,包含了多项知识,并拥有控制优势。在电气设备设计过程中,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提升设备工作效率,并监测设备运行状况。电气自动化控制主要依赖于总线控制系统,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其中,可以重新优化控制系统设计方案,提升总线控制系统集成优势,合理设计各项设备分布,节约人力成本投入。另外,在方案设计阶段,设计人员就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设计方案,并将各项设备数据参数直接录入到相关软件中,模拟设计方案运行效果,便于设计人员及时发现系统设计中的不足,调整设计方案。3.2故障诊断。现代工业使用了大量的机械设备进行生产、管理,设备操作人员不断减少,但工作效益却不断提升,整体实现电气自动化发展。运行过程中,一旦设备出现故障问题,将会影响企业生产效率,甚至导致企业停工、停产,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另外,故障设备持续运行,有可能会导致更加严重的连锁反应,甚至造成安全事故问题,损伤工作人员身体,因此故障诊断的快捷性、准确性成为影响电气自动化控制的关键性要素[4]。系统自动化控制过程中,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故障智能识别、智能预警、远程控制以及应急处理。当设备运行异常时,工作数据值超出正常范围值,并通过控制系统回传数据,由系统判断异常数据故障类型,并做出必要预警,甚至会紧急启动应急方案,中止故障设备作业。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自动化系统智能化控制,使其具备弹性化、智能性处理能力,提升系统运行可靠性。3.3运行管理。电气自动化管理是系统化管理,包含了多项内容,工作内容较为烦琐、任务较重。综合来看,电子自动化控制时间较长,工时耗损多[5]。在电气自动化控制过程中,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其中,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系统智能化控制能力,优化系统运行效果。在自动化控制总控室中,可以集成管理各项设备,此外人工智能技术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可以根据录入标准数据参数,对系统设备运行状况进行综合判定,自动化完成系统信息传输工作,执行预设方案。在传统自动化控制系统运行过程中,需要工作人员将各项数据信息及时录入,并对设备进行检修、维护,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其中简化了工作人员工作步骤,能够自动化记录设备运行数据,并形成设备运行日志,将各项信息直接上传到总控室中,显著提升企业工作效率。3.4企业发展。自动化系统控制是企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国家关注重点,自动化水平也不断提升。结合国内外发展趋势来看,一流企业都在积极研究人工智能自动化系统控制,让其更具科学性、智能性,并让系统具备开放性与集成性特征,可以根据企业生产需求,随时接入新生产设备,实现无缝隙式自动化控制管理。部分专家学者甚至预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入研究,可能会出现“无人工厂”,由人工智能自动化控制系统完成设备控制工作,管理人员仅需要监控设备运行即可,促进工业发展进入新时代[6]。但也需要注意,企业在发展人工智能自动化控制技术时,也需要做好各项软件建设工作,注重人才培养以及自动化控制系统制度建设。只有如此,才能够帮助企业在新的竞争环境下获得优势,并及时掌握相关技术。

4结语

人工智能技术对于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企业必须顺应科技发展趋势,提升自动化控制水平,促进人工智能自动化控制技术发展。文章详细分析了自动化系统中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内容及其效果,可以预测将来人工智能技术会更加深入地影响自动化技术发展,全面提升其自动化控制水平。企业需要做好人才准备、制度准备,及时引入新技术、新工艺,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冯瑞.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运用[j].电子测试,2019(24):125-126.

[2]任博.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思路分析[j].科技视界,2015(09):108-109.

[3]叶干洲.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0(15):138.

[4]宋周枫.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j].河南科技,2019(31):50-52.

[5]魏海春,张堃.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3(05):128-129 131.

工业人工智能范文篇4

关键词:人工智能;电气自动化;自动化控制

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专业是随着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从而得以向精细化发展延伸的专门技术学科,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科技的不断进步,该专门技术被逐渐广泛应用在多个工业领域,替代传统人工智能实现工业应用和日常操作,其技术优势也极为明显,能够极大的有效节省企业人力资源,并且有效节约生产成本。

1人工智能技术运用的优势

人工智能管理技术也就是基于其他计算机科学技术逐步发展形成起来的独立一门学科和综合技术,实际上就是在各种计算机技术平台上通过模拟的对人的全部大脑进行展开的对图像和处理数据的进行智能化逻辑分析和综合处理,人工智能最大的优势就是说它能够针对人类信息进行加以实时收集和分析处理,从而完全替代了对人类进行展开式的海量数据计算。人工智能控制技术主要运用在汽车电气中的自动控制里,大致可以集中在3个主要层面的技术应用,依次分别是模糊控制、运作管理效率以及专家系统。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极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投入,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能够得以有效节约,从而大大提升了生产工作效率,避免人工误差的情况出现,提升生产控制的工作确切性。

2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在电气工业自动化技术中的重要应用

2.1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操作过程中的应用

在这种传统的工业电气自动化技术技术工作处理过程中,电气设备的所有操作处理工作都可能是经常需要由专业工作人员自己来负责开展的,但是在企业电气自动化技术智能控制发展过程中就在引进了一种人工自动智能控制技术之后,工作人员只是仅需要自行设置一些相关的控制参数,电气设备就可以能够自动正常运行,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将由于非人为因素而导致企业发生电气事故的概率降低了,确保企业电气自动化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当中能够安全运行、稳定运行,并提供一定的安全保障。

2.2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技术控制过程中的应用

在我国企业现阶段的研发生产经营过程中,对于通用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在一个电气自动化技术控制工作过程中正当应用这种人工自动智能控制技术时,这样能够使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工作的运动精准度得到有效的提升,对于提高电气设备的控制性能也可以有一定的帮助改善故障作用,从而有效的降低发生电气故障的发生机率。

2.3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设备中的应用

在现代电气设备日常运作管理过程中引进了现代人工智能管理技术之后,计算机人员取代了大部分的专业工作人员,在电气设备日常运行管理过程中电气企业不再需要额外投入少量的技术人力负责设备监管中的工作人员即可。

2.4人工智能技术在故障诊断过程中的应用

通常这种情况下,在一些电气设备的日常运行管理过程中,对其性能进行任何故障出现问题的分析判断时,通常都认为是需要借助专业工作人员的专业工作实践经验,除此之外,就是还需要由专业工作人员对这些电气设备开展全面的故障检查工作,从而对电气设备的任何故障才能进行准确的分析判定。然而在目前电气自动化技术过程控制系统技术中,也在应用了一些人工智能信息技术之后,通过充分利用目前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系统中的专家系统以及网络等技术功能对一个设备本身进行故障检查,从而对一个设备目前是否已经出现日常故障情况进行准确的诊断判定,并可以确定诊断出目前设备的日常故障出现类型,同时可以提出一些有利于针对性的故障解决对策措施,在极大的的程度事实上将目前设备的日常故障检查诊断出现时间以及设备维修处理时间等都进行了大大缩短。

3电气自动化控制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思路分析

简单的介绍人工智能监控技术和应用,分析过中国电气自动化技术过程控制中心在人工智能监控技术广泛应用的几大优势之后,围绕着监控技术理论应用产业发展新的思路以下合理性的观点一并展开技术理论应用分析。

3.1在电气自动化设备里的应用分析

整个工业设备电气化和工业自动化设备系统对于设备的开发设计以及运用,重在一个全程,因为整个工业电气化系统设备由于系统自身以及设备部件构造繁杂,因此就需要在整个设备设计运用过程里牵涉到诸多工业相关基础学科和工业技术应用领域内的专业知识,因此这就直接要求一个设备设计操作者其操作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都必须要比较高。想要更好的的体现和突出传统企业使用电气人工智能自动化设备的信息管理技术水准,人工智能设备相关信息技术运用,应该对于能够将其智能和可实现性的技术应用形式,透过使其能够直接运用智能程序语言进行编写等多种智能技术形式。

3.2在电气控制过程中运用分析

电气控制技术属于现代电气自动化技术企业营运管理环节里的一项核心技术,能够在实际运营中有效让电气自动化后的操作功能得以有效实现,能够较为有效的舒缓企业工作人员的工作劳动强度,与此同时较大的提高企业工作效率以并减少实际进行营运的人力成本。关于在自动化智能控制技术领域里,如今对于人工智能控制技术其实际运用,大致可以集中于除了神经网络,一定程度的智能控制和模糊处理系统控制之外,还有专家系统的智能创建等几个层面。

3.3常规操作中的应用分析

电气设备维修服务行业和每个时代人们的实际日常生活服务工作密切关联相连,实际日常生活电气维修操作中会不小心造成的各种财产安全事故和个人财产损失风险,最终极有可能还会造成广大电气维修使用者的安全以及财产健康受到严重危及。透过各种新型人工智能电子信息处理技术的广泛深入运用,能够较好的有效的地改进日常应用电气系统操作的复杂处理程序环境,使得繁杂的日常电气操作中的处理程序流程最后可以直接转给电气系统以通过流程自动化将之通过处理程序完成,与此同时也由于我们能够有效的的降低因为日常电气操作过程中的技术人员位置变动等而出现的频繁的错误操作所致的各种技术风险性安全隐患问题,从而大大提高电气系统其自身具有的的综合应用性能以及运转的实际工作效率和日常运行中的稳定性。

3.4在事故和故障诊断里的应用分析

在施工事故和设备故障检测诊断里其中的应用最有效,这主要是因为采用电气工业自动化过程控制系统工作过程产生设备故障等各种问题的发生概率最高,假若用户出现这些问题没有及时进行诊断,就可能会直接让控制设备本身出现全面性的损坏,如此就会形成较大量的经济损失。而在近年人工智能监控技术被广泛应用之后,能够可以透过监控系统自动的来加以进行实时的的监控各种设备,假若有什么故障性的问题或者真的是具有风险性就则是会自动的来加以进行判断,假若只是属于自动检护维修服务范畴则是能够自动进行维修,而不只是属于自动检修维护服务范畴里则能够自动的在报警之后,能够让较为专业的设备维修管理人员即时展开日常维修维护工作,如此一来能够较为有效的帮助提升各种设备其中的安全性、稳定性,同时也因此能够较易将企业整体效益能够实现较为全方位的的提升。

4结语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制造技术应用是一种新型现代化信息技术,而现如今使用的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快速发展也将人工智能制造技术应用推到了新的产业发展应用平台,让其有更为广阔的产业发展应用空间。通过上文不难看出电气自动化的相关控制离不开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相关技术也越来越多地运用在各领域电气工业自动化过程控制中。

参考文献:

[1]唐振宁.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思路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9(17):138.

[2]吕颖利.论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人工智能技术[j].湖北农机化,2019(11):38.

[3]何金勇.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思路探索[j].内燃机与配件,2019(09):208-209.

[4]罗海英.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思路分析[j].信息记录材料,2019,20(05):68-69.

工业人工智能范文篇5

关键词:人工智能计算机技术

一、人工智能的定义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一词最初是在1956年dartmouth学会上提出的。人工智能是指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目前能够用来研究人工智能的主要物质手段以及能够实现人工智能技术的机器就是计算机,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是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史联系在一起的。人工智能理论进入21世纪,正酝酿着新的突破,人工智能的研究成果将能够创造出更多更高级的智能“制品”,并使之在越来越多的领域超越人类智能,人工智能将为发展国民经济和改善人类生活做出更大贡献。

二、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

1.在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1)人工智能应用于企业管理的意义主要不在于提高效率,而是用计算机实现人们非常需要做,但工业工程信息技术是靠人工却做不了或是很难做到的事情。在《谈谈人工智能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一文中刘玉然指出把人工智能应用于企业管理中,以数据管理和处理为中心,围绕企业的核心业务和主导流程建立若干个主题数据库,而所有的应用系统应该围绕主题数据库来建立和运行。换句话说,就是将企业各部门的数据进行统一集成管理,搭建人工智能的应用平台,使之成为企业管理与决策中的关键因子。

(2)智能教学系统(its)是人工智能与教育结合的主要形式,也是今后教学系统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新的教学系统开发模式的提出和不断完善,推动人们综合运用超媒体技术、网络基础和人工智能技术区开发新的教学系统,计算机智能教学系统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计算机智能教学系统包含学生模块、教师模块,体现了教学系统开发的全部内容,拥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和极大的吸引力。

2.在工程领域的应用

(1)医学专家系统是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理论和技术在医学领域的重要应用,具有极大的科研和应用价值,它可以帮助医生解决复杂的医学问题,作为医生诊断、治疗的辅助工具。事实上,早在1982年,美国匹兹堡大学的miller就发表了著名的作为内科医生咨询的internist2ⅰ内科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的研究成果,由此,掀起了医学智能系统开发与应用的高潮。目前,医学智能系统已通过其在医学影像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应用于内科、骨科等多个医学领域中,并在不断发展完善中。

(2)地质勘探、石油化工等领域是人工智能的主要作用发挥领地。1978年美国斯坦福国际研究所就研发制成矿藏勘探和评价专家系统“prospector”,该系统用于勘探评价、区域资源估值和钻井井位选择等,是工业领域的首个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其发现了一个钼矿沉积,价值超过1亿美元。

3.在技术研究中的应用

(1)在超声无损检测(ndt)与无损评价(nde)领域中,目前主要广泛采用专家系统方法对超声损伤(ut)中缺陷的性质、形状和大小进行判断和归类;专家运用超声无损检测仪器,以其高精度的运算、控制和逻辑判断力代替大量人的体力与脑力劳动,减少了任务因素造成的无擦,提高了检测的可靠性,实现了超声检测和评价的自动化、智能化。

(2)人工智能在电子技术领域的应用可谓由来已久。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技术的安全是我们关心的重点,因此我们必须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网络安全技术的改进和变更,大力发展数据挖掘技术、人工免疫技术等高效的ai技术,开发更高级ai通用和专用语言,和应用环境以及开发专用机器,而与人工智能技术则为我们提供了可能性。

三、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

1.专家系统是目前人工智能中最活跃、最有成效的一个研究领域,它是一种具有特定领域内大量知识与经验的程序系统。近年来,在“专家系统”或“知识工程”的研究中已出现了成功和有效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趋势。人类专家由于具有丰富的知识,所以才能达到优异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计算机程序如果能体现和应用这些知识,也应该能解决人类专家所解决的问题,而且能帮助人类专家发现推理过程中出现的差错,现在这一点已被证实。

2.智能信息检索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在网络信息检索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1)如何利用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模仿、延伸与扩展人类智能的理论、方法和技术。(2)由于网络知识信息既包括规律性的知识,如一般原理概念,也包括大量的经验知识这些知识不可避免地带有模糊性、随机性、不可靠性等不确定性因素对其进行推理,需要利用人工智能的研究成果。公务员之家

3.soar是一种通用智能体系结构,其始终处在人工智能研究的前沿,已显示出强大的问题求解能力,它认为机器人的开发是人工智能应用的重要领域。在它的研究中突出4个概念:(1)所处的境遇机器人不涉及抽象的描述,而是处在直接影响系统的行为的境地。(2)具体化机器人有躯干,有直接来自周围世界的经验,他们的感官起作用后会有反馈。(3)智能的来源不仅仅是限于计算装置,也是由于与周围进行交互的动态决定。(4)浮现从系统与周围世界的交互以及有时候系统的部件间的交互浮现出智能。目前,国内外不少学者都对机器人足球系统颇感兴趣,足球机器人涉及机器人学、人工智能以及人工生命、智能控制等多个领域。足球机器人系统本身既是一个典型的多智能体系统,是一个多机器人协作自治系统,同时又为它们的理论研究和模型测试提供一个标准的实验平台。

参考文献:

[1]元慧.议当代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和发展状况[j].福建电脑,2008.

[2]刘玉然.谈谈人工智能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03.

[3]焦加麟,徐良贤,戴克昌.人工智能在智能教学系统中的应用[j].计算机仿真,2003,(8).

[4]周明正.人工智能在医学专家系统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7.

[5]张海燕,刘镇清.人工智能及其在超声无损检测中的应用[j].无损检测,2001,(8).

[6]马秀荣,王化宇.简述人工智能技术在网络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5,(4).

工业人工智能范文篇6

关键词:人工智能;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一、文献综述

人工智能是由计算机完成前期人工要完成的大量重复性工作,其可以成为与人类行为进行互补的劳动力,其可以赋予机器学习决策的基本能力。在专注于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融合视角下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探讨,国内外研究学者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行业转型方面:张志楠(2020)研究提出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技术产业、应用产业等全产业链布局,为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优质服务。二是关于新商业模式产生:朱晴艳、田启波(2020)提出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变革更多取决于资源能否有效整合,能否利用新技术开展工程的研发、生产供应及服务;汪志晓(2019)研究提出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会出现更多的新产业、新服务和新业态,有利于创造协同创新的共生环境。三是关于技术变革方面:刘刚、王涛(2020)研究提出人工智能发展进入到了感知阶段,制造业、金融业、医疗行业等智能领域与人工智能的联系日益紧密,在运用人工智能的过程中,应做到技术与特定产业场景相融合,从而推出人工智能可以推进技术进步,提高国家经济的增长率。薛嘉敏、袁新宇(2021)研究提出高质量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人工智技术的支持,二者融合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我国要加强人工智能和产业发展融合,为产业转型升级赋能。从上述的文献分析中可以看出,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但两者如何共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并不多。

二、陕西省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现状

因陕西省高校众多,有31所高校开设了人工智能相关专业,故部分大型企业将眼光放在了陕西省的科教文化方面,校企共建,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在陕西省科技厅的指导下,由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知名院校联合成立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在机器人方面,陕西省拥有超过60多家关联企业对此进行研发,产业规模超过了10多亿元;在无人机方面,爱生科技、亿航智能等无人机头部企业落地陕西并形成了西咸新区、高新区、航空基地和航天基地四大开发基地;在物流方面,京东等大型物流企业均已落地西安,为陕西经济发展和就业岗位提供做出了相应贡献;在互联网方面,百度、阿里、腾讯等也相继落户西安,为陕西省产业升级不断释放出新的活力。总的来说,陕西省正在逐步完善人工智能孵化体系,搭建人工智能生态环境,探索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三、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陕西省经济在人工智能领域也蓬勃发展,但同时也存在部分问题,作为支持产业发展的重要模块,人工智能其实更多地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支持工具。陕西省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城市,应在经济发展、智能融合方面重点发展,但就目前的现状来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智能化核心技术掌握不足。我国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时期,陕西省也毫不例外。目前,陕西省人工智能在带动制造业、服务业等方面有所欠缺,很多实体企业要么是使用大批量的劳动力,要么是企业的价值链处于行业底层,智能化转型碎片化严重,在市场上缺乏话语权。(表1)由表1可知,在2018年期间,陕西省申请并获批国家专利8,906项,同比上年减少了0.2%,且从陕西省总体情况来看,专利研发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西安市。对于实体企业,以制造业为例,大量重复性的工作会使得企业成本较高,企业想进行智能化改革,但是高额的研发投入会使得企业考虑相关的机会成本,故而企业更愿意去购买部分技术而减少研发投入,这就导致陕西省的智能化核心技术掌握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产业发展智能化程度不高、灵活性不足、核心技术掌握不到位的情况。(二)基础设置不完善。经过多年的发展,陕西省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信息网络为基础,围绕数字转型、人工赋能的经济发展新形态,以技术创新为驱动的相关基础设施都在缓慢发展,但仍存在基础设置不完善的问题。在2020年,陕西省召开新基建相关行业发展成就会,会议上提出陕西省要大力推进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项目,以此作为契机,发展健康养老、休闲娱乐、文旅服务等新的经济增长点。但就目前陕西省科技发展情况来看,由于科研能力、经济条件限制,暂时并不具备大力开发人工智能和工业硬件等相结合条件,同时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过程中,基于人工智能的产业园并未搭建,截至2018年,全国共有65个机器人产业园在建或已建成,但是陕西的相关产业园建设数量占比是较少的,所以目前也不适合大规模的进行发展。目前,陕西省的人工智能规划并不详细,虽然提出了到2023年形成“一带一路”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但是并未很好地与陕西省实际情况结合,在进行技术定位、科技发展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只有做好精准定位、因地制宜才能更好地突出陕西省地方特色,以陕西的区域环境为基础,支撑当地经济的特色化发展。(三)高质量人才不足。陕西省的高校数量众多,全省共有57所本科高校,属于我国重要的科教地区之一,但是也面临着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就是人才的大批量流失。陕西省作为十三朝古都、“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城市,以其特有的文化底蕴和经济发展优势,吸引着大量的年轻人求学,但是通过统计数据发现,陕西省的“双一流”学生在毕业时留在陕西的人数占比很少,在2020年,西安交通大学本科留陕率为27.18%,硕士为38.36%;西北工业大学本科留陕率为29.21%,硕士为35.07%;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本科留陕率为26.29%,硕士为41.98%;等等。其实各高校的留陕率基本上都在40%以下,学校和地方耗费了大量教育资源培养人才,但最终留能下来的高质量人才并不多。通过各高校的数据披露及汇总,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的“双一流”高校毕业生会选择广东,其次是北京、上海、浙江等经济发达或者沿海城市。究其原因,其实不难发现,陕西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工资薪金无优势。2021年陕西省的gdp位于全国第14名,但是工资薪金不仅与一线城市有一定的差距,而且与成都、重庆等中西部地区也无法相比,西安的平均薪酬为7,607元,位于全国城市第30位。第二,产业发展不具备吸引力。根据《2020年大学生就业力报告》中了解到,毕业生就业更期望的行业是互联网、金融服务及文化传媒等。陕西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龙头企业较少,人才大批量的流失,这也是陕西省经济发展略微滞后的部分原因。

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建议

(一)强化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经济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目前我们只是考虑到人工智能对于市场销售、社会服务等领域的促进作用,但是往往会忽略其科研成果以及产教转化所带来的收益。第一,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联合陕西省各大高校进行人工智能领域相关技术开发,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把企业、教育资源、政府力量联系起来,做好相应的研发工作,打造以互联网为基础、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技术共享平台。第二,大力推动应用型技术的研发。以制造业为例,陕西省制造业产值从2009年的5,713.91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7,882.27亿元,年增长在25%左右,其主要集中在汽车制造业、金属制造业等大型行业,所需要的基础工作量较大,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有新型技术推动会更好地提高企业的产能,可以精准地预测好每条生产线的工时、产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产品生产的及时性。第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未来的趋势,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陕西省应该积极进行科技和金融的深度融合,将相关风险基金合理化运用。因为人工智能等技术前期投入较大,很多企业无法承担相应的研发资金,进而会选择购买相关技术,所以陕西省应该给相关的技术创新工作承担风险补偿,将企业的担心点降到最低,这样也会更好地推动技术创新工作,推动经济发展。(二)加强设施保障。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离不开高效率、低成本的技术处理方式;同样,人工智能的发展,也离不开基础算法和智能平台的支持。2019年,工信部印发了《加快培育共享制造新模式新业态、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推动我国人工智能、5g通信、智能制造等方面的新型基础建设,鼓励企业进行智能化的创新,到2022年,形成20多家有行业影响力的示范平台。陕西省根据本省经济发展情况,出台了相关的支持政策,如《陕西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2019-2023年)》《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工作推进计划》等,并在2019年联系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陕西科技大学等院校成立了陕西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以此为契机,协助陕西省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陕西省应重视智能数据共享机制与数据安全保障机制,做好服务业、制造业等行业的基础设施保障。如,陕西省中小民营企业众多,如何让这类型企业参与到人工智能的基础保障工作中,做好领域内的智能化改造工作也是政府部门应思考的相关问题。(三)优化人才配置。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抓住人才就等于抓住了市场机会,一个国家的竞争,追根究底也是对于人才的竞争。所以,陕西省将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进行融合发展,大力提高产能质效,就需要做好人才匹配机制,做到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创新人才留用机制,使高质量人才在陕西有归属感。首先,对于高校的毕业生,陕西省应加大相关的支持力度,积极为毕业生提供工作岗位、吸引头部企业落地西安,并在公租房等相关基础保障方面,对高质量人才进行优惠政策倾斜,保证高校毕业生在近几年可以在陕西立足;其次,基于陕西省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陕西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倾向,与企业方进行合作,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做好协调,尽可能地将收入与毕业生期望进行融合,吸引更多的毕业生留在陕西,为陕西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最后,对于高质量人才,做好相关的补贴政策,在重点领域唯人才是用,真正做到专业技术与行业发展做好匹配。一方面对于陕西省的专业、学者以及高质量人才做好基础保障机制,让他们在陕西可以做好相关人工智能的科研工作,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大力引进外部人才,改善陕西省的科研环境和人才留用机制,为企业可以录用到多层次的人才,提供优化配置保障,进而促进企业的工作质效,带动当地市场繁荣。综上,人工智能技术的革新,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之一,而如何促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发展也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在陕西省,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薪资待遇都与北上广等城市有较大差异,故而应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经济发展道路。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提升、帮助企业节约人力成本,更高效智能地进行经营活动。在对于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政策的保障、人才的吸引、基础设施的更新、风险的承担等都为企业在陕西落地生根打下坚实的基础,将有助于陕西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志楠.抓住新基建提速机遇,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实体经济[j].张江科技评论,2020(05).

[2]李娟.人工智能加速中国经济转型升级[j].雷达经济,2021.43(09).

[3]朱晴艳,田启波.人工智能、绿色技术创新与生态经济体系建设[j].经济视角,2020(01).

[4]汪志晓.江苏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路径的策略研究[j].商讯,2019(23).

[5]刘刚,王涛,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机制研究——基于50家非初始人工智能上市公司价值网络分析[j].理论与现代化,2020(01).

工业人工智能范文篇7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人工智能;劳动关系;技术进步;技术溢出

1引言

人工智能技术背景下,资本提供生产资料、劳方提供劳动力使用权的传统二元格局被打破,劳动者对企业的从属程度不断降低,劳动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特别是以线上智能化就业为主要形式的“新就业方式”,如零工劳动、远程劳动、共享劳动和委托劳动等新型的劳动组织形式,超越了当前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规制范畴。由此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所凸显的一些劳动关系纠纷现象与劳资争议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劳动关系建设的关注,可见在人工智能不断深化普及的背景下,研究人工智能对劳动关系的影响,不仅有助于推动我国新时期人工智能技术的稳健发展与合理应用,而且对于构建新时期高质量的和谐劳动关系具有现实意义。

2文献综述

从学术界当前研究来看,有关人工智能对劳动关系影响的文献主要从人工智能作为技术进步对劳动替代角度展开,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关系各方面内容的影响。首先是人工智能与劳动组织方式的研究:田思路、刘兆光(2019)指出,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劳动形态呈多元化的演化趋势,并可能出现出全面非典型化的特征[1];刘大卫(2020)指出,人工智能的普及应用会对传统稳定的劳动关系形成侵蚀[2]。其次是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分配的研究:acemoglurestrepo(2017)研究显示,人工智能及生产自动化加剧了工资的不平等,但对工资的总效应和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并不确定[3];蔡跃洲、陈楠(2019)的研究显示,在人工智能推进中,劳动份额在初次分配中在所占份额将发生降低[4]。再次是人工智能与劳动就业的研究:katz&margo(2014)基于美国的研究显示,使用工业机器人替代人类工作岗位产生的挤出效应会引起劳动力相对剩余[5];朱巧玲、李敏(2018)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对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及智力劳动均存在替代效应,其中体力劳动的替代效应最大。最后,是人工智能与劳动法律法规的研究[6]:王从烈(2018)指出,人工智能将对现有劳动保护法的构成要素带来挑战[7];田野(2018)重点强调了在人工智能背景下现行劳动法应进行系统化的因应性调整,尤其是完善失业救济和社会保障法制[8]。综上可知,现有的研究主要探讨人工智能对劳动关系的影响,缺乏对影响机制的深入分析,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下,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技术进步影响劳动关系内在逻辑主要是通过影响生产关系中的资本有机构成来实现。基于此,本文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有关技术进步与劳动关系演变的经典论述展开,重点分析人工智能对劳动关系的影响机制。

3人工智能影响劳动关系演变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

马克思指出:“生产方式的变革,在工场手工业中以劳动力为起点,在大工业中以劳动资料为起点。”也就是说,人类社会从工场手工业阶段向机器大生产跨越的过程中,以机器为代表的技术进步改变了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结合方式,使生产过程发生了质的改变,大幅提高了劳动社会生产力。技术进步与应用作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推动生产关系特别是劳动关系做出相应调整,劳动组织形式及其劳动结构都伴随着变革。马克思指出,相较于手工业,机器代表着巨大的技术进步,其形成的“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9]。这种技术进步带来的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将引起积累过程中可变资本所占比例趋于减少,将对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的劳动市场和劳动关系带来重大影响。马克思认为,机器作为资本承担者,成为把工作日延长至超过一切自然界限的有力手段,直接使劳动力维持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减少,降低劳动力的价值,提高剩余价值率,增加相对剩余价值,使得劳资双方的劳动关系更为对立紧张。

4人工智能影响劳动关系演变的动力机制

4.1技术进步对劳动力的替代机制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典论述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概念科学地解释了技术进步与劳动之间的替代效应。由于人工智能技术在本质上仍属于一种技术进步,因此人工智能对劳动关系的影响机制并未脱离马克思有关机器大生产对劳动力替代的基本逻辑。在人工智能时代,技术进步对劳动力的替代作用取决于雇主和劳动力对生产活动控制权的争夺,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方会加大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与普及,并通过某些环节的智能化生产替代工人,强化对生产过程的控制,获取劳资谈判中的主动权。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广与普及,智能化机器对劳动力的替代进一步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并将导致劳动力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的状态,此时劳资关系中资本家居于主导地位。由于任何时代的技术进步均不能完全实现对劳动力的替代,因此在新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不能被替代的那部分生产环节的劳动者将逐渐掌握这些技术的应用能力,并通过学习过程向市场扩散这一技能,当劳动者对那些新技能及不能被机器替代的劳动技能掌握到一定程度之后,便具备了同雇主谈判的能力,劳动关系将再一次发生变化。

4.2劳动者与雇主的市场博弈机制

劳动者与雇主资本家之间的市场博弈机制,是指在技术革命发生时,生产活动中的生产资料(或技术条件)及由此引起的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后,雇主与劳动者之间的市场地位和谈判能力同样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导致劳资双方互相博弈以取得更有利于自己的价值分配方式,并引起劳动关系变化的过程。尤其是劳资双方的博弈策略均包括合作性博弈和非合作性博弈,如何选择适当的博弈策略直接影响劳动关系的演变路径。劳工组织的存在,一方面能够通过联合提高劳动者的谈判力量,另一方面能够形成较为一致的博弈策略,有助于同雇主达成新的劳资关系。在人工智能技术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随着部分产业的智能化生产程度不断加深,劳资双方的市场博弈形式呈多样化趋势,并引起了劳动关系的变化。在现代市场经济调节中,劳资之间的博弈不再是劳动者个人同雇主间的直接对话,通常表现为工会组织和资本家代表之间的谈判。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劳动关系的复杂化与非典型性特征,将导致现有的劳资博弈机制发生变化,尤其是智能化阶段以互联网信息虚拟空间为载体的零工劳动、远程劳动、共享劳动和委托劳动等,缺乏统一的劳动组织形式。因此,在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劳动关系博弈过程中,这些具有智能生产化特征的劳动者如何形成具有代表性的劳工组织,并参与劳资谈判过程,将直接影响劳动关系的调整方向。

4.3国际市场的技术溢出机制

国际市场的技术溢出机制,是指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发生技术革命时,先进技术所在国的跨国公司凭借技术优势,根据东道国状况调整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产业布局和技术应用,从而影响东道国的国际贸易和资本净流动,并对东道国的劳动关系产生影响的过程。这一机制的发生关键在于,劳动保护的国别间差异为跨国投资提供了强化对劳工的控制、削弱工会力量的有效途径[10]。一般而言,这类跨国公司的投资活动主要为技术先进和产业高端的国家或地区向技术相对落后或产业低端的国家或地区转移。对东道国而言,先进技术和产业转移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将推动东道国劳资关系进入相对和谐的周期。而在人工智能时代,不同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由不同国家主导,因此在不同行业的国际市场上,由于不同国家均有相对领先地位的智能化技术优势,新技术在国际市场上的溢出机制具有交叉性,从而导致这种由于国际市场上技术外溢效应带来的劳动关系变动表现得更为复杂。

4.4技术更迭周期的内在机制

技术更迭周期的内在机制,是指技术本身从研发到普及应用再到衰退直至被淘汰的过程,具有内在周期性,伴随着技术的阶段性,技术所处的不同周期对应技术的产业应用状况,同样会对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关系产生影响,特别是在新技术的研发初期与技术成熟后的衰退期,相关产业的劳动关系变动更为明显。通常情况下,在新技术的研发应用初期,由于新技术应用带来的预期超额利润和市场潜力,雇主资本家更愿意维持一个相对和谐的劳资关系。随着新技术的成熟应用和普及,新技术使用带来的超额剩余价值开始消失,此时劳资之间开始出现矛盾,劳动关系进一步激化。当新技术进入衰退期,技术投入无法给雇主带来更多利润,技术的边际产出递减效应将导致劳资双方关系对立,直到新一代技术研发使劳资关系缓和。由于人工智能还处于初期研发阶段,劳动关系整体上处于和谐阶段,新兴的智能化产业与新型劳动形式还处于新技术的边际产出递增阶段,新价值的增加为劳资双方维持稳定的合作状态提供了基础。

5结语

本文将人工智能视为新时期一种替代人力劳动的技术进步,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关技术进步与劳动关系演变的经典观点,探讨了人工智能背景下技术进步推动劳动关系演变的内在动力机制。首先,人工智能作为一种部分替代脑力劳动的技术进步,并未超越马克思有关技术进步与劳动关系演变的论述,“机器替人”的动力机制体现为马克思有关技术进步、资本有机构成与劳资关系演化的基本逻辑;其次,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资双方博弈过程直接引起劳动关系的演化,尤其是人工智能时代所催生的新兴劳动关系,缺乏劳工组织条件下的劳资博弈过程将可能出现资本主导的单边劳动关系演变趋势;再次,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新技术随着国际资本的流动会对东道国的劳动关系产生影响,而处于研发初期的人工智能在不同国家具有主导性技术的情况下,相关产业资本流动的东道国劳动关系演变将更为复杂;最后,新技术从研发到被淘汰的整个过程中,技术本身的周期性迭代会影响劳动关系的演化趋势,即人工智能技术的不同阶段带来的市场预期超额利润从实现到消失的过程也会引起劳动关系的演变。

参考文献

[1]田思路,刘兆光.人工智能时代劳动形态的演变与法律选择[j].社会科学战线,2019(2):212-221 282 2.

[2]刘大卫.人工智能背景下人力资源雇佣关系重构及社会影响分析[j].云南社会科学,2020(1):47-52.

[3]acemoglud,restrepop.robotsandjobs:evidencefromuslabormarkets[j].nberworkingpa-pers,2017(17):1-88.

[4]蔡跃洲,陈楠.新技术革命下人工智能与高质量增长、高质量就业[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9(5):3-22.

[5]katzlf,margora.technicalchangeandtherelativedemandforskilledlabor:theunitedstatesinhistoricalperspective[j].nberchapters,2014:15-57.

[6]朱巧玲,李敏.人工智能、技术进步与劳动力结构优化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6):36-41.

[7]王从烈.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劳动法治保障建设的对策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54-62.

[8]田野.劳动法遭遇人工智能:挑战与因应[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57-64.

工业人工智能范文篇8

[关键词]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就业;政治经济学分析

一、引言

人工智能作为顶尖前沿生产技术之一,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展现出了惊人的效率,与此同时亦对劳动者就业带来强大的伴生冲击。区别于大数据等一般高新技术,人工智能以独有的自演化性进一步模糊了生产过程中机器与人的角色,对我国劳动者就业提出了更大挑战。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最新报告显示,预计到2055年,自动化和人工智能将取代全球49%的有薪工作,其中中国和印度受影响最大。《“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的通知》指出:“人工智能等智能化技术加速应用,对就业替代显应持续显现”;“技术进步对劳动者技能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才培养培训不适应市场需求的现象进一步加剧。‘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结构性就业矛盾更加突出,将成为就业领域主要矛盾。”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应用,对于挤出我国劳动者就业风险,乃至激化就业矛盾的风险不容忽视。当前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我国就业形势仍较严峻。“必须深刻认识就业领域主要矛盾的变化,深入分析面临的挑战和风险”。厘清学界对于人工智能对我国劳动者就业影响的思想变化,明确人工智能对就业影响问题的实质以及作用机理,对于认清当前人工智能对我国就业冲击现状有着重要意义,对于防范化解人工智能带来的就业风险、缓和就业领域矛盾有着重要意义。

二、人工智能对就业影响的过往研究历程

人工智能概念较为崭新。2016年被称为人工智能发展元年,而国内明确将人工智能与就业关联的研究最早见于2017年。彼时学界普遍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大数据等新技术不做具体区分,将人工智能看待为一种高新生产技术来研究其对就业总量影响,研究角度包括效应机制分析、政治经济学分析等,与目前最新研究没有本质差别。(王君与杨威,2017)基于将人工智能划分为高新生产技术的界定,梳理了近现代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的“百年论争”及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效应、研究方法、逻辑框架的演变,得出结论:“(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进步在短期内会带来就业的波动,尤其是低技术水平的劳动就业的降低;技术进步在长期内会产生偏向性劳动就业,即会增加技术劳动和受教育水平高的劳动力的需求;技术进步对于就业总的影响不确定,现有研究无法明确回答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影响的总效应;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实现依赖于技术进步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程度”等;(赵磊与赵晓磊,2017)基于政治经济学视角及生产力与就业的变革历史视角,通过论证历史中就业与贫穷各自演变规律以及关联程度,得出结论:“随着自然力逐渐取代人力,人类社会将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失业压力,这是人工智能普及化必然带来的困惑”。在分析人工智能将对就业产生负向影响的同时,此时已有部分学者表达了由此将衍生的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的担忧:“第三次技术革命以来,技术进步下的职业极化压缩了中等收入阶层,拉大了高收入群体与低收人群体的差距,扩大了全社会的贫富差距。研究中发现这种两极分化在“机器换人”浪潮中已初见端倪。例如在东莞市,机器人制造业相关人才,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月薪普遍过万元;而被机器人替代下来的工人,即使再培训转岗薪水也要降低近1/3,也有部分工人转到其他地区从事原来工种,不但薪水有所下降,将来还面临失业风险。如果未来几年“机器换人”大规模推进,两极分化、贫富差距将进一步拉大,可能会带来影响社会稳定等衍生问题。”(王君与张于喆等,2017)随着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大数据等技术在生产领域应用不断深化,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作为生产手段的相互异质性逐渐受到关注。如果说工业机器人、大数据等技术仅因作为更加高效率的劳动工具从而与过往生产技术产生划分,那么人工智能则因具有创造性与自演化性,模糊了劳动工具与劳动主体的界限,更加具有“人”的属性,从而与过往生产技术乃至机器人、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划清了根本界限。这种创造性属性将会进一步加剧技术替代人类生产的趋势,从就业结构、就业总量上全面替代我国劳动者就业。涂良川(2022)认为:“今天的人工智能不仅具备了代替“蓝领工人”的可能,而且还具备“创造”至少是发现知识的可能,使其在形式上具备生产主体的基本规定性,既产生优于人类劳动主体的“劳动模范”,又具备超越人类劳动主体的“劳动优势”,表达人工智能在生产中以生产效能的方式通过了“图灵测试”,成为生产主体”。然而,“人工智能在现实中却是因为其功能的类人性而被人们认可为具有生产能力的‘主体’”,只具有替代劳动者生产功能的可能性,不具有进化为意识体从而直接替代劳动者的可能。上述过往研究历程显示了学界对于人工智能认识从一般性技术到特异性技术的深化。然而无论是将人工智能归类为一般性高新技术,还是强调其创造性加以单独考察,现实情况是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尚处于导入期,距离最终产业化和全面性应用拓展可能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对就业的冲击还是局部现象而且相当有限”(王君与张于喆等,2017)。因此,将人工智能暂时保守地看待为一般性高新技术,以此来探讨其应用对我国劳动者就业影响,有着更为现实的意义。

三、人工智能对就业影响的论争及一般性启示

通过上一部分概述过往研究历程,目前可将人工智能界定为一般性高新技术。以此为基本认定,这一部分将分析既往研究中关于人工智能对就业影响的重要论争及疑点,厘清学界对于人工智能对就业影响认识的大体变化趋势,并总结这种趋势所具有的一般性启示意义。过往重要论争和疑点主要有二:1.人工智能的应用对就业总量影响的增减;2.人工智能对就业岗位的替代趋势是否会威胁人的主体性地位。第二点基于第一点的确认而提出,即人工智能将必然导致就业总量不断减少,并因此产生了失业妨碍人生存发展、威胁到人对于人工智能的主体性地位的继发疑问。

(一)人工智能的应用对就业总量增减影响真的不确定吗?

早期文献中,人工智能的应用对就业影响机制分析始终被重点应用,并常被用于考察人工智能的应用对就业总量增减影响。然而机制分析却一直不能准确回答长期下人工智能对就业将产生何种稳定的总效应,总效应正或负两种观点相互辩驳,或总效应直接被认为长期下不确定。人工智能对就业影响机制通常被分解为替代效应与创造效应。替代效应与创造效应分别指技术进步对劳动者就业的挤出效应,以及技术进步所致的岗位创造效应,二者总和决定了人工智能的应用对就业总量影响的正负方向。“人工智能对就业具有替代效应和创造效应已无可置疑,但是两种效应的强弱却具有明显的空间、时间、产业结构和社会文化异质性,即人工智能对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产业结构、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劳动者影响不一样,因此总效应的大小和方向具有不确定性”(朱力,2022)。替代效应与创造效应的机制分析虽能具体、准确地考察某时期内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就业总量的影响,然而当涉及长期就业影响的预期时,究竟有无稳定结果和趋势,现有机制分析研究鲜有能给出准确且具有说服力的结论。当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及历史演化视角下看待时,人工智能的应用对劳动者就业影响的本质被准确切中,就业总量增减方向被论证为负,即人工智能的应用将导致未来就业岗位持续减少,就业率将必然地下降。前文已将人工智能界定为一般性高新技术。那么,人工智能对就业影响问题实质上属于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分析也自然落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历史领域。在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动态构成中,“人”力部分持续下降,自然力部分持续上升,人对自然力的不断借助客观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这是生产力发展史实,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工智能本质上作为深深打上“人”的烙印的人类利用自然力的手段,或者说高度发达的一般性生产工具,其与原始社会的弓箭,农业社会的纺车、犁,工业社会的非自动化机器区别仅在于更为复杂地内蕴了更高的生产力,除此之外并无二致。因此,人工智能以生产工具身份加速“人”利用自然力的进程,只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环节与必然趋势。进一步地,在生产领域“人”力逐渐让渡于自然力的必然趋势,也必将导致劳动者岗位被人工智能大幅替代结果的出现。“当然,新的就业形式比如服务行业的拓展可以吸纳被人工智能排挤出来的人力,问题在于,如果将来人工智能普遍替代了服务行业的人力,那么服务行业中的人力又将被用于何处?这个提问可以一直进行下去。如果我们将这个提问‘进行到底’,那么逻辑的结论必然是:科技的发展和人工智能的普及永无止境,自然力替代人力的过程将一直会进行下去,直至有一天“自然力”喧宾夺主,最终全面取代人类在各行各业的劳动”(赵磊与赵晓磊,2017)。可以确定的是,人工智能的应用将加速收缩就业总量是必然趋势,因为技术进步终将使得生产活动中“人的双手”被“自然的手”所取代。此外人工智能不仅会替代有形的手,劳动者脑力思考这种“无形的手”将来会多大程度地被人工智能替代,需加以关注。

(二)人工智能对就业岗位的替代趋势会威胁人的主体性地位吗?

人工智能的应用将使就业总量不断减少是历史必然发展趋势,看似威胁了人的主体性地位:一方面,岗位失去后,人的劳动本能将以何种途径满足难以确定;另一方面,劳动者失去工作岗位后收入来源也将因此被断绝继而陷入贫困,无法获得自身生存发展资料。这些都是由于人工智能技术对就业的冲击所造成。已有学者表达人工智能对人的主体性地位威胁的担忧:“智能机器人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而产生的,应该作为一种工具存在,只能‘替代’人的部分劳动,不能影响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不能威胁到人的主体性地位”(朱巧玲与李敏,2017)。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进步理应解放人的双手,使人更加富裕、更为全面而自由地发展,更加强化人的主体性地位,为何又会威胁到人的主体性地位?当以经济制度的差异视角来看待时,主体性悖论实际上并不真正存在。劳动者收入来源因人工智能技术被断绝继而使劳动者陷入贫困,只是资本主义制度下或资本主义成分占优势的经济体制中存在的特有问题。“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会带来两大显著后果:一是智能机器将极大地促进财富创造,但这些财富主要被少数企业主所攫取;二是可供劳动者分配的财富也有大量增加,但获得财富的主要甚至唯一途径却只能通过少量的就业岗位获得”(宋富强,2022)。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按要素分配的法则是:资本,劳动力,技术,各自按贡献度参与财富分配。当人工智能取代了劳动力时,财富只能分配至少数开发维护人工智能技术的资本与技术所有者手中,如此,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更大财富反而被更少的资本技术所有者占得,绝大多数劳动者只能等待饥饿致死。更进一步假设,当人工智能完全可以自我演化,可以自开发、自维护时,甚至资本与技术所有者都不再有财富分配资格,那么人工智能创造出的海量财富该归属于谁呢?信奉资本主义的所有人,在人工智能高度发达的背景下有谁又能幸存?总而言之,资本主义背景下,人的主体性地位确实受到了威胁,而人的主体性地位受到人工智能威胁,恰恰是来自于资本主义本身就忽略人的主体性,将物与人一起并列为要素参与分配。当人工智能与人的就业主体性问题放到社会主义公有制情况下探讨,人工智能对人的威胁不复存在,反而促进了人的主体性与人的发展。首先要明确的是,“失业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工业社会的产物,是近现代以后出现的社会现象”;“在没有失业问题的农业社会,贫困问题以及生存问题比工业社会要严重得多”(赵磊与赵晓磊,2017)。失业从来不是人类真正的威胁,失业带来的贫穷才是。就业只是过去实现人尚不完善发展的必要,而不是未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如果说人工智能将导致劳动者全部失业,却让其越来越富裕,这恰意味着人工智能作为先进生产技术,将人类从机械性、程序性的生产活动中解放了出来,让人类完成了从生产性到创造性的进化,在以自动化生产力为基础的条件下,实现了自身经济行为乃至一般行为的跃迁,即“纯粹的创造”。这样的图景,是人工智能,或者说技术进步的应有之义。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下,财富按劳分配,且生产要素为所有人共同拥有。即使当人工智能技术有朝一日替代了所有人力劳动者时,按劳分配原则依旧从底层逻辑承认劳动者在过去开发维护人工智能所作贡献,将看似只属于人工智能创造的巨额生产力增益归属于人类。而资本主义冷冰冰地将劳动力作为要素将其与技术等其他要素地位等同,逻辑上最终只能使人失去人工智能所带来的生产力的占有权。实际上,有朝一日技术替代了所有人体力工作及部分重复性脑力劳动工作时,人类双手彻底解放伴随着创造性得以彻底释放,这恰是社会主义公有制高度发达阶段———共产主义所应有的愿景。机械性生产这种无意义的活动交由智能化机械完成,人类活动则升华为创造,体现着人工智能等技术对人的主体性地位的极大强化。通过探讨学界过去关于人工智能对就业影响的两个论争点及疑点,可以得出一般性启示:当处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度下时,人工智能对就业岗位的替代趋势会威胁到人的主体性地位,且这种威胁将从劳动者开始发生,逐渐向资本、技术等其它要素所有者蔓延,直至所有人都失去人工智能生产成果所有权。人工智能高度发展时期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人不仅逻辑上会失去物质生存发展基础,更无法实现自身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当处于社会主义公有制度下时,人工智能对就业岗位的替代趋势会强化人的主体性地位,人工智能所带来的生产力成果将会被所有人所拥有,伴随着人从劳动者身份到创造者身份的转变。此外,社会主义公有制下当人工智能等技术高度发达以至所有人都无需再亲手工作时,人类完成从生产力生产者至创造力生产者的进化,社会主义公有制这种亚形态最终得以进化为共产主义。一言以蔽之,无论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工智能对就业岗位的替代趋势都是历史必然走向。然而只有逐渐完成从资本主义至社会主义的转变,这种趋势才会强化人的主体性,如果固执于资本主义私有制,人的主体性终将会不断被削减。

四、人工智能对我国劳动者就业影响启示及研究展望

工业人工智能范文篇9

[关键词]人工智能;大学生就业;第四次工业革命

1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

1.1人工智能的内涵。1.1.1人工智能的概念和特征。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国际上将人工智能分为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和超级人工智能,它们对于技术的应用逐步加深,逐渐发展到知识学习技术、跨媒体认知学习及推理、人机相互协同和融合、群体智能和智能自主系统。1.1.2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人工智能发展有三个方向:给个人赋能、商业智能和物联网设备。随着技术的升级和应用,人工智能和传统行业达到了深度融合,促进着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并不断衍生出新行业。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将进入大规模商用阶段,严重冲击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取代重复性、数字化、程序化、按照既定规则进行大量运算以及对精确度、稳定性、快速响应等方面要求高的工作,改变经济形态。1.2人工智能在我国的具体应用。人工智能已经广泛应用到医疗、教育、交通、家居、安防、网络安全等多个领域,出现了规模化应用落地,[1]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总数在2019年已超1000家。人工智能领先技术与医学的跨界融合、人机交互的新教育模式、无人驾驶技术的研究以及智能家居等,都是人工智能融入生活的体现。

2大学生面临的就业挑战及原因分析

2.1大学生对人工智能的认知度偏低。通过调查问卷可知,63.2%的受访者对人工智能的应用持有积极的态度,总体来说,大学生对人工智能的接受程度是比较高的。但72.8%的受访者对人工智能不了解,42.2%的受访者认为人工智能在国内发展情况不会影响其专业。这表明,部分大学生对人工智能的认识不足。大学生较少接触到残酷的就业环境,对于人工智能关注度不够,不重视其发展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影响,不了解时展趋势,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对未来就业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更好地就业。2.2大学生对人工智能的挑战缺乏清晰的认知。对人工智能冲击领域的调查中,63%的受访者选择了传统制造业,在众多选项中占比最高,教育类、艺术类、技术人员等占比依次降低。而在就业意向选择时,制造业、建筑业在众多行业中比例却最高。世界经济论坛的《未来就业报告》指出,新兴职业大多是以人为中心的职业,而十大衰退职业则包含许多可以高度自动化的职业。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许多生产线上都以智能技术代替人力,重复性强、危险系数较高的工作也都由人工智能取代,工作岗位大幅减少,到2045年,我国预计有3/4的常规劳动者被机器取代。[2]2.3大学生对自身能力的培养缺乏系统认知。在对就业竞争力问题的调查中,创新思维能力的被选率高达65%,是大家公认的就业核心竞争力,而在所具备的就业能力调查中,有35%的受访者缺乏此项能力,62.5%的受访者缺乏学科综合能力,近半数的受访者缺乏科研能力及沟通能力,可见大学生对自身能力的培养缺乏系统认知。高校和学生自身更多关注的是课业分数,对于就业能力首先是不够重视,其次没有明确的标准来衡量学生就业能力的高低,致使多数学生缺乏就业能力而不自知,在就业时处处碰壁。

3提升大学生应对人工智能的路径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以人的素质和能力为基础和核心的,具体有以下五方面:一是在价值取向上,重视能力的培养;二是在能力水平上,要具有思维能力、专业技能、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三是在道德品格上,要具有独立自主性并能够承担社会责任;四是精神状态方面,要具有努力奋斗的自主精神和创新精神;五是注重理性思维的培养。[3]因此,可从以下四方面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3.1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践。作为大学生,想要更好地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就业挑战,就要对专业有足够的认知、要多参加学科类竞赛、要多参加各类实践活动。通过赛事,了解到社会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以及专业人才素养的社会趋势。3.2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在教育部颁布新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明确指出要建立更加灵活的学习制度、鼓励学校设置创新创业学分、健全休学创业的弹性学制,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制度支持。大学生要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培训,提升自身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大学阶段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各类双创赛事和学科竞赛为大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条件和平台。3.3养成终身学习习惯。除了专业知识学习、自身综合能力等这些普遍需要具备的能力外,大学生还应该通过新媒体等渠道去了解自己专业的发展及就业需求,结合自身情况来查漏补缺,更有针对性地去培养就业能力。要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提升自己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同时在选择行业时要尽可能避免那些受到人工智能冲击较大的工作,以便将来在岗位上更好地发展。3.4重视培养以核心价值观为内容的人文素养。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与价值观培养应当并重,并将道德培养放在首位,正确的价值观将促进能力的发挥。广大青年学生必须将自己的成长与社会的发展相融合,将自己的人生价值与人民的需求相契合。因此,大学生应当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学习。

4结论

人工智能在对就业产生冲击的同时,也创造了机遇,因此要了解人工智能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影响,主动学习人工智能及其他领域的相关知识,主动去迎接这个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才能更好地立足社会,立足自己喜欢的岗位,不被人工智能的浪潮冲刷下去。

参考文献:

[1]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2019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指数[r/ol].[2019-09-23].

[2]金科知识局.2019年中国人工智能商业化研究报告[r/ol].[2019-11-12].

工业人工智能范文篇10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目标;任务;重点布局

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国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据工信部数据,2019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预计将超过16万亿元,比2018年增长9.3%;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完成收入7.2亿元,同比增长15.4%。新年伊始,我国各地两会陆续召开,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相继出炉,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人、区块链、数字经济等关键词频繁出现,各项重点任务相继提出,进一步呈现出以环渤海、珠三角、长三角、闵三角和以西安、成都、武汉等为龙头的中西部地区各具特色集群发展的产业空间格局。

1环渤海区域电子信息产业进一步突出科技创新能力

北京。围绕5g、半导体、车联网、区块链等领域,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新型研发机构、科技领军企业开展战略协作和联合攻关,加快底层技术和通用技术突破。围绕量子、光电等领域,推动设立科学研究基金、颠覆性技术创新基金,超前谋划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及国际前沿技术研究。紧抓价值链调整机遇,实施制造业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计划。以通用芯片、特色芯片制造为基础,以装备为依托,以设计为龙头,打造集成电路产业链创新生态。稳步推进5g网络建设,落实产业行动方案。推进以工业互联网、车联网为重点行业场景应用。推出“ai 医疗”“ai 政务”等一批应用场景,建设人工智能开源开放平台。天津。深入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重大专项,加快建设滨海新区科大讯飞北方“声谷”项目。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推进新一代超级计算机、北京大学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院等平台建设。打造国家基础软件创新中心。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行动,做强软件、集成电路等高端产业集群,培育大数据、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区块链、5g等新兴产业集群。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加快工业互联网发展,数字车间、智能工厂突破100个,力争企业上云突破6000家。实施“互联网 智能制造”、大数据应用示范等工程。山东。培育数字产业生态,支持浪潮集团打造中国“算谷”。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建设海尔、浪潮两个部级“双跨”平台,争创国家工业互联网发展示范区。布局“新基建”,2020年内新开通5g基站4万个,建设省级区块链产业园区,加速在金融科技、电子政务等领域的场景应用。实施数字经济园区建设突破行动,支持建设50个省级数字经济园区。深入推进“现代优势产业集群 人工智能”,培育轨道交通、动力装备、智能家电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布局8k超高清视频产业建设。打造医养结合示范省,实施“互联网 医疗健康”,建设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北方中心。全力推进企业“上云用云”。河北。聚焦信息技术产业等主攻方向,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三年行动计划,打造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推进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等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推动数字河北建设,加快布局5g基站、物联网、ipv6等新型基础设施,促进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应用及产业发展。制定实施数字经济产业政策,加快雄安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辽宁。以智能制造等为主攻方向,布局建设一批国内顶尖的研发中心和制造业中心,谋划实施一批科技攻关项目,开展一批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支持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发展,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深入推进100个智能制造及智能服务试点示范项目,促进工业2.0、工业3.0、工业4.0并联融合发展。

2长三角3省1市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培育思路清晰

上海。全面实施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上海方案”,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快形成一批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功能型研发转化平台。大力培育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建设集成电路综合性产业创新基地、嘉定智能传感器产业园、市西软件信息园、闵行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西岸智慧谷等重要产业载体。推进5g网络市域全覆盖,建成有线无线双千兆宽带城市。基本建成贯穿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大数据资源平台,完善“城市大脑”架构。加快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应用,实施智慧城市场景开放计划。加强网络安全保障,推动网络安全教育、技术、产业融合创新。江苏。聚焦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物联网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一批强链补链延链项目,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大力发展“5g 工业互联网”,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促进“江苏制造”向“江苏智造”转变。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创新与应用,加快5g通信网络和车联网先导区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浙江。培育发展数字安防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做强集成电路、软件业,加快推进软件名城建设。超前布局量子信息、类脑芯片、第三代半导体、下一代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加快绍兴部级集成电路产业创新中心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谋划实施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2.0版,力争在役工业机器人累计突破10万台。加快推进“1 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连接5000万台工业设备,服务10万家以上工业企业。全力推进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大力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加快培育数字产业集群,加快各行业各领域数字化改造。全面实施城市大脑、电子发票、移动支付之省等标志性工程。建成5g基站5万个,实现县城以上全覆盖。安徽。大力推进国家实验室争创。实施未来产业培育计划,建成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一期工程。超前布局量子计算与量子通信等产业,加快类脑芯片、第三代半导体等产业化步伐。加快建设合肥先进计算中心、未来技术综合研究基地、人工智能研究院建设,推进合肥先进光源实验研究设施等预研。加快建设合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中国声谷”入园企业超千家、营业收入超千亿元。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应用,创建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200个,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6000台。

3广东及福建加快推动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

广东。着力提升制造业能级和水平,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做强做优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带。加快建设湛江巴斯夫、深圳华星光电11代线等项目。积极发展智能制造,促进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改投入,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力争推动4000家企业“上云上平台”。稳步推进5g通信网络建设,年内新建5g基站4.8万个,力争实现地级以上市5g网络覆盖、基本实现珠三角中心城区连续覆盖。推进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试验区建设,完善4k/8k产业生态体系。支持云浮建设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园。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智能传感、移动支付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打造区块链产业集聚区。福建。在数字产业、先进制造等领域,培育壮大新的主导产业,打造更多千亿级、万亿级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工业互联网“十百千万”工程,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深化数字福建建设,高起点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实施区块链技术创新和产业培育专项行动,加快5g商用步伐,促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4以西安、武汉、成都等为代表的中西部地区

电子信息产业异军突起陕西。依托工业互联网拓展“智能 ”,加大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等领域攻关。加快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应用推广,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培育20户省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加快建设咸阳新型显示产业园、汉中航空智慧新城,积极培育规模优势明显、产业链整合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支持西安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建设数字经济示范区,推动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积极促进信息、软件、物联网、供应链等行业加快发展,支持西安、渭南供应链创新应用试点。实施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卫星应用等重点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四川。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商用步伐,建设一批数字经济示范基地。支持成都市以建设全球电子信息高端研发制造基地和世界软件名城为目标,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高端软件、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网络6大重点领域,明确第三代半导体、网络视听、5g等18个主攻方向,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电子信息产业体系。重庆。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加快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发展高端化、智能化、成套化装备产品,推动机器人放量生产和数控机床提档升级。巩固提升“芯屏器核网”(芯片、液晶面板、智能终端、核心零部件、物联网)全产业链,打造万亿级智能产业集群。建设“云联数算用”(数字重庆云平台、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城市大数据资源中心、智能中枢核心能力平台、智能化应用场景)要素集群,集中力量建设“智造重镇”“智慧名城”。湖北。加快国家存储器基地二期、天马g6二期等重大项目建设。依托3个部级创新中心,重点突破中高端芯片等关键核心技术。支持武汉打造全球智能终端高地。加快培育壮大以“芯屏端网”为重点的世界级产业集群。瞄准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光通信和智能网联汽车等细分领域,培植一批龙头企业,集聚更多第二总部和独角兽企业。深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强化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型通用技术引领带动。启动新一轮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促进汽车等重点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业互联网顶级节点产业生态,加快ipv6规模化改造和5g商业应用。湖南。提升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规模和水平。加快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鼓励传统产业拓展“智能 ”,创建一批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和示范车间,推进国家智能网联汽车(长沙)测试区等重大项目建设,力争在人工智能、区块链、5g与大数据等领域培育形成一批新的增长点,打造以中国智能制造示范引领区为目标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