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建筑技术范文10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11-18 10:53:09

被举报文档标题:

被举报文档地址:
验证码:

举报理由:
   (必填)
紧急删除:

 13882551937、13808266089 服务时间:8:00~21:00 承诺一小时内删除

古代建筑技术

古代建筑技术范文篇1

关键词:现代化;中式建筑;设计

中式建筑有其自身的特色和魅力,无论是在设计形式上还是在文化内涵上,其都有着自身的格调。但是在欧式建筑风格以及现代化建筑风格的影响和冲击下,现代中式建筑出现了设计上的偏差,中式建筑原有的风味被大大缩减,使得中式建筑变得面目全非。而为了使得现代化中式建筑可以恢复其原有的魅力,就需要加强设计力度,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其中,下面本文就针对现代中式建筑设计进行深入的探究。

1中式建筑概述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建筑行业也取得了极大的发展。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有的地位逐渐提高。就现代的中式建筑来说,其已经成为了建筑行业发展的新方向。建筑行业引进各种新技术和新的施工方法,建设出符合当今社会发展要求的现代建筑,但是社会的发展变迁瞬息万变,人们对于现代建筑的要求也与日俱增,人们不仅需要现代建筑具备现代化的气息,同时也要继承和传播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中式建筑在发展的进程中,对四方文化有着一定的排斥性,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在这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很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古代的艺术园林等建筑均有着很高的成就。而发展到近代,由于战乱等多种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影响,使得中国现代建筑无法与世界建筑相接轨,在设计潮流上通常都落后于世界水平,这就使得我国的建筑文化逐渐的丧失。而在最近几年,由于建筑设计者思想上的偏差,使得中国的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出现了严重分离的情况,但是在西方文化的大力影响和冲击作用下,我国建筑设计人员逐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开始进行设计思想的转化,从而为我国的现代中式建筑发展开辟了一个阳光大道。在中式建筑中,融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其体现出了中国从古至今的精神追求变迁。在针对中式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将朴素的观念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应用其中,开展设计的新形势,使得中式建筑能够对传统文化进行高效的体现,现阶段,大部分的中式建筑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如园林、家具等的设计,均继承了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同时也发扬了中国的特色文化,使得我国的民族文化实现了长久保存。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下以及人们思想观念、审美的不断转变下,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法和美感追求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与古代人有着较大的区别,当前人们已经习惯了现代生活方法,无法融入古代建筑的生活环境中,而当前人们已经认识到传统文化、传统建筑在中国发展中的重要性,所以为现代中式建筑的设计和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创造力优秀的古代文化,而具有中国古代文化代表的就是古代建筑,例如宫殿、园林、民宅等等,在当前的现代建筑设计中,古代建筑不仅是其设计灵感、构造等的借鉴,对世界建筑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所以在当前的现代建筑设计中融入古代建筑设计的元素,进行现代中式建筑设计,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2现代中式建筑设计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就现代中式建筑的建设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来进行研究,可以充分的说明,现阶段的建筑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在表现手法上也较为多元化,根据不同的表现手法可以呈现出不同的建筑形式,在建筑感官上,也会对人们的视觉神经带来一定的冲击效果。我国古代的建筑在设计上,采用了多种的设计手法和形式,这些简单的设计中,融合了我国传统的文化特色,使得人们可以通过建筑来感受到当时社会的风气。而在建筑行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现代中式建筑开始出现,这种建筑在设计的过程中,也参照了古代建筑设计的方法,融合了古代传统文化和色彩,有效的起到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在目前的现代中式建筑中,即使得古代建筑的实际特色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体现,也使得古代建筑的作用得到了有效的体现,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建筑行业的发展。

2.1借用建筑形式

现阶段,在对现代中式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有效的融合一些古代建筑形式,并且结合现代建筑形式,使得现代建筑逐渐演化为现代中式建筑。在现代中式建筑中,设计时会充分的考虑到审美艺术以及结构艺术等。在融合一些古代建筑固有的美感和特征后,将现代建筑中所具有一些的独特风格也融合其中,使得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协调融合,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将现代建筑形式与古代建筑形式融合的过程中,也需要对两者拉开一定的距离,从而实现对现代建筑的创造性设计。例如,例如万科第五园,其设计为现代中式建筑,建筑的外墙设计为双层墙体,在内层按照空间的要求进行开窗、开门,外层墙体则根据景观、通风等需求进行开洞,将现代建筑设计与古代建筑设计结合在一起,从形式上看与古建筑的设计风格有异曲同工之处。

2.2设计技术上的扩展

在针对现代中式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合理的对古代建筑中的一些优秀的方面进行汲取,同时结合建筑场地周边的情况,做到就地取材,尽可能的避免远距离材料的运输,在施工材料上要做到有效的选择,在对现代中式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对建筑建设现场的气候条件以及地理因素等进行充分的考虑,这样可以使得建筑设计更加符合当地的特色,也能够实现节能环保的建设要求。另外,在对现代中式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合理的应用现代建筑所具有的设计手段,将现代中式建筑所应该具有的特色有效的表现出来,并合理的将古代建筑的优秀设计形式和方法也融入到现代中式建筑设计中,使得现代中式建筑既具有现代化的特色又具有古典韵味,在丰富建筑内涵的同时,使得建筑的设计更加符合艺术设计的要求,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

2.3传统生活方式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

在社会发生转变的同时,人们的生活也在进行着转变。人类社会的变化会使得人类意识也发生相应的转变。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人们会不断的通过生活来获取相应的经验,并且进行生活习惯的累积,逐渐就会融合成属于本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在现代的中式建筑设计中,需要融合这种民族文化,将古代建筑中的一些优秀设计方式和文化融合到现代中式建筑中,使得现代中式建筑更加亲近自然,适应人们的生活,在针对中式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在借鉴古代人经验的基础上,融合现代人的生活实际情况,即达到发璞归真的效果,又要切合社会发展的实际,在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基础上,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2.4合理的融合周围环境

我国过去的建筑在设计的过程中,多注重安逸以及自然的特色,尤其是在对庭院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为了能够使得庭院更加符合自然的特色,不断的进行庭院绿化设计,以打造出舒适的环境,而现代的中式建筑,在设计的过程中也需要充分考虑到环境的因素和人们对舒适度的需求,所以在设计中就需要充分的借鉴古代建筑设计的经验和技术,合理的营造出轻松的氛围,尽可能的将建筑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从而实现与自然的交融。我国目前的环境问题较为严重,而建筑建设是导致环境出现问题的一个主要因素,为了能够使得环境得到改善,就需要在对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有效的发挥出建筑设计的优势,充分的结合现代中式建筑的特色,将环境保护理念融合到建筑设计中,从而有效的满足人们精神上的追求。现代的中式建筑在设计上,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古代建筑设计的形式和样式,然而,现代中式建筑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风格上均与古代建筑有着明显的差别,现代建筑只是借鉴,而不是模仿,其对古代建筑的设计风格等均进行了有效的创新和改进,从而才设计出现在所说的现代中式建筑。

3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充分的了解,建筑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建筑行业在发展的进程中,使得建筑的形式以及风格也出现了极大的转变,但是建筑中所蕴含传统风化却逐渐的消失。在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中式建筑越来越不具备自身的特色。为了能够改变这一点,我国必须要大力的在建设设计中融合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使得现代中式建筑具有民族代表性,这对于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意义。在未来的建筑行业发展中,加强对现代中式建筑的设计,是建筑发展的主要趋势。

作者:盖丽华 单位:大庆市城乡规划局城市规划监察支队

参考文献:

[1]韩则冰.现代中式建筑的设计策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

[2]张昭.对中式建筑设计兴起的思考[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01):123-124.

[3]刘敬业.现代中式建筑设计的思考[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09):15-16.

[4]王澍,陈卓.“中国式住宅”的可能性——王澍和他的研究生们的对话[j].时代建筑,2012(03).

古代建筑技术范文篇2

传统的建筑工程技术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古代建筑工程技术时期,二是近代建筑工程技术时期。从古代建筑工程技术时期到近代建筑工程技术时期,技术越变越好。

1.古代建筑工程技术时期

在古代建筑工程技术是比较单一和简单的,对技术含量要求很低。房子一般由树木、石头等材料构成,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由材料搭建起来,一个可以遮风挡雨和休息的地方就可以了,主要是实用性很强,观赏性以及艺术性几乎没有。

2.近代建筑工程技术时期

在近代建筑工程技术就比古代的建筑工程技术有了明显的发展,由于人口的增多,原始的材料(比如石头、树木等)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了,这个时候,混泥土技术就被用于建筑中。这种技术相比于古代建筑工程技术好了很多,但科技含量仍然不高,人工操作砖块和水泥就可以建筑成功,这种技术对环境破坏很大,在目前的建筑中也依旧在使用。

二、现代建筑工程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建筑的要求不仅仅是用来居住,还用来进行体育活动、娱乐活动,以前的建筑工程技术已经不能完全满足需求了。为了适应发展,就催生了现代建筑工程技术,他具备环保、绿色、智能的特点。

1.环保化建筑

环保化建筑就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减少建筑材料的浪费,他包括很多方面的知识,比如建筑学、设计学、材料学、环境学等,他把这些知识都运用在其中,并为我们创造健康、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

2.绿色化建筑

绿色化建筑是指人们的居住环境与大自然环境和睦相处、和谐发展。这种建筑要求减少对大自然的污染,保护大自然的生态环境平衡,在这情况下,尽最大努力为人们提供自然的、舒适的使用空间。

3.智能化建筑

智能化建筑是指科技含量很高的建筑物,在其中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讯信息技术、遥控技术等手段为建筑物设计电力系统、安全系统(包括自动报警系统以及见明火报警等)等系统,为人们提供便利、安全的居住环境,实现对建筑物管理的基本自动化。

三、发展趋势

纵观传统的建筑工程技术到现代建筑工程技术,科技技术越来越好,科技含量越来越高,这就是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还将继续,继续往科技含量更高的计算机信息化、集成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1.计算机信息化发展趋势

现在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发展很快,同时也发展得比较成熟,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在建筑、安装以及装修工程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利用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对建筑、安装以及装修工程实时监控,如果出现问题及时处理,发挥其时效性的特点,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从上可知,建筑工程技术向计算机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十分明显。

2.集成化发展趋势

集成化就是把多种技术一起结合起来用于工程建设,比如把建筑安装技术、建筑工程技术、机械安装技术等进行有机结合,让其发挥最大的效用,进而提高建筑工程的水准,满足人们对居住房屋以及环境的要求。因此在未来集成化也是建筑工程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3.精细化发展趋势

随着建筑工程技术越来越好,其精细化程度越来越高,比如在钢结构的安装以及钢结构焊接方面体现的十分明显。这些技术的精细化,让钢结构控制以及钢结构焊接的精度和准度得以提高,从而确保了建筑工程的质量。因此,建筑工程技术向精细化发展趋势不可阻挡。

四、总结

古代建筑技术范文篇3

关键词:古代建筑传统思想民族特色

建筑是智慧和文明的结晶,是历史沧桑的见证,更是文化和思想的外现。综观中国的古代建筑,在几千年的历史衍变过程中,无论是宏伟的宫殿、庄严的寺庙、幽静的园林,还是丰富多彩的民宅,都以其独特的形式语言,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表述出了丰富而深刻的中国传统思想观念。

中庸和谐

“中庸”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最高价值原则,是由孔子提出来的。他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是中国人的基本精神之一。“中为适应之谓,庸为经久不渝之意。”“中庸”即适用而经久不渝。它后来演绎为不偏不倚、允当适度之意。古人论天文、地理、人道都不能离“中”而立。因此,天、地、人三者的关系必须以“中”为标准,即做到所谓“天人合一”。

“中庸”的观念体现在古代建筑上就是建筑的平面作对称均齐布置,布局上必须有一条庄重的南北中轴主线,起着中枢神经作用。这一格局成为中国古代各类建筑组合方式的缩影——如宫殿、王府、衙署、庙宇、祠堂、会馆、书院等。中轴线对称的建筑观念虽然早在商周时代就开始,但最典型地代表这种中轴文化的当数明清的北京城和宫殿了。整个明清时代的北京城自南向北,沿着一条长达7.5公里长的中轴线有机地组织在一起,该中轴线以最南端的永定门为起点,以地安门北面的钟鼓楼为终点,其间建筑空间序列重重叠叠、高潮迭起又井然有序,尤以故宫三大殿的平面布局最富特色。此外,这种关于中轴线的建筑空间意识,也体现在北京一般的四合院民居住宅中。

“天人合一”的中庸思想在古代建筑上还体现为中国古代建筑在发展中不追求房屋过高过大。因此,中国古代建筑从造型和体量上看,无论是帝王宫殿还是传统民居,总体上一直是向平面方向发展的,由间构成单体,由单体构成庭院,再由庭院构成建筑群,形成一种连续绵延于大地的感觉。“天人合一”的和谐观还可以从中国古代聚落选址上体现出来。古代的聚落建设,首先就是尊重自然和顺应环境,根据土地资源状况来合理安排居住用地。古代聚落建设,不仅尊重环境,对土地合理利用,还表现出了对土地、水源的保护思想。《荀子·天论》中记载:“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有节制地利用水资源,才能保证水资源的持续存在和长久使用,即与自然长期的和谐共处。

重伦守礼

维护等级与秩序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礼”的一项主要内容。《乐记》中说:“礼者,天地之序也……序,群物有别。”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之所以有那么多的礼制内容,说到底是在维护封建等级制度。这一点在《礼记》有关建筑功能的论述中表达得很清楚,即所谓“以降上神与先祖,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齐上下,夫妇有别”。中国古典建筑只有充分满足这些要求,才能最终与古代中国人传统上按远近、长幼、亲疏,继而按高下、尊卑、贵贱来处理社会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同步一体。因此,中国古代建筑自觉地以建筑形式区分人的等级,以维护阶级社会的秩序。

就一座建筑群体的组成而言,如北京故宫建筑群,除了院落和轴线组合外,还必须对单体建筑的等级和名分加以界定,才能形成各得其所、相辅相成的局面。从宫殿的平面布置上看也有严格的主次、内外等级,它的外朝和内寝是完全分隔的。建筑的等级甚至在并列于大台基上的三大殿上也可以反映出来:太和殿级别最高,用重檐庑殿顶;中和殿是皇帝大朝的准备用房,就只用单檐四角攒尖顶;保和殿是宴请重臣和举行殿试之地,地位比中和殿重要,于是用了重檐歇山顶。

在一般住宅四合院中,人伦关系反映在平面布局上。长辈住上房,哥东弟西,女眷居后院不迈二门等等。而房间的功能关系就是人际关系以及各式人等在其中的活动规律。一般在一组建筑之内,正、倒、厢、耳、门、厅、廊、偏各房都各有等级,不得高于主。即使是人死之后的坟园占地面积、坟丘高度、墓碑形制、神道石刻,以至棺椁祭器,也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违背这些制度,要受到刑法制裁。如果僭用皇帝特有的形制,罪名更可至大逆。此外,中国传统建筑从整体布局到细微的装饰,都存在着很有规律的数字等差关系。比如,间数以九间(清代扩大到十一间)为最大,依次降为七、五、三、一;进深以十三架为最高,以下递减至三架等这样的等差规则。这些规则又多是通过朝廷的法典(如唐代的《营缮令》宋代的《营造法式》等)固定下来,直接用这些数字的差别表示出不同等级人的建筑等级差别。

外儒内道

儒学是维护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中国儒家思想特征最明显的体现在中正、礼仪方面,因此,在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建筑中,皇宫、坛庙、陵寝、寺院、宫观以及祠堂等等,其平面布局的特点是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在中轴线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两旁是陪衬的建筑物,陪衬的建筑要整齐划一,两相对称。这种庄严雄伟、整齐对称、以陪衬为主的方式完全表现出封闭、严谨、含蓄的民族气质。

古代宫殿建筑更是最高统治者通过建筑艺术来显示帝国的实力和威严的,象征王权的至尊和永恒,所以中国古代宫殿强调群体气势,群体的序列有助于渲染统治王朝的威严,群体的布局有利于体现宗法等级的贵贱尊严。

儒教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但它过于束缚人性,不能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因此,中国的古代建筑虽然外观是庄严雄伟,一切照伦理制度做事,但一般在建筑的后部都是诗情画意,形成中国古代建筑前宫后苑的格局。这内外两个完全不同的天地,就反映了中国人外儒内道的生命观。它是与道家思想提倡修身养性、追求自由洒脱、讲究气韵生动相吻合的。此外,中国古代建筑在造型艺术上形成的飘逸、流动的感觉,让中国建筑产生了翼角起翘、屋檐曲线流动状态,即使是屋顶也呈现不同的弧面,这样使建筑的重量产生的压抑感消失了,符合了道家的“气韵生动”之说。

恒变兼容

古代中国人认为世界是悠久的、静定的。《易传》中所谓“可久可大”,《老子》中所追求的“天长地久”“深根固蒂,长生久视”,董仲舒所谓“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等永恒观反映在建筑上,则导致“守常”意识的产生,所以我国古建筑在建筑立面形象上,从秦到清代的两千余年中,台基、柱子加斗拱、大屋顶这三段式的基本造型依然如故。在平面组合上也往往不分使用要求,都以单体和院落沿地面向外扩展。梁柱组合的木构框架也从上古一直沿用到清代末期。事实上,对于木材的一些弊端,古人早有认识,而且随着工具的改进,我国古代的石结构建筑技术也并不亚于同期的西方国家,这点在中国许多寺塔、石窟和陵墓建筑上可以得到见证。中国之所以习用木材是缘于阴阳五行的传统观念,所以到了明清时期,长期的采伐使中原地区的森林消耗殆尽,这时宁可将小料用铁箍拼合,也不屑以石代木,这体现出了对传统的严格恪守。

如果说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框架结构和标准是中国古人恒久思想的体现,那么中国古代建筑中榫卯结构的不同组合方式就是中国人善于变通思想的体现。中国人自古就有“穷则变,变则通”的思想意识,体现在中国古代建筑斗拱结构的榫卯上,就是它既可以左右相连,也可以前后相接,又可以上下相叠,还可以错落组合,或加以变通而成八角、六角、圆形、扇形或其他形状。此外,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构架虽然基本上只有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但无论哪一种都可以在具体使用中不改变构架体系的情况下而将屋面做出曲线,并做出翘角飞檐、重檐、勾连、穿插、披搭等式样,这都体现出了中国古人恒变兼容的思想观念。

尊祖敬神

中国人崇拜祖宗,对祖宗崇拜历来得到高度重视。据说在三皇五帝时便有了祭天、祭祖的习惯,到商代就出现了称作名堂的祭祀性建筑。《周礼》对此作了记载并规定了王城规划必然重视祖庙的地位,按“左祖右社”进行布置。

虽然古代社会通过宗庙的祭祖制度将人们分成了嫡子与庶子、大宗和小宗,体现了父与兄的权威,为巩固宗法等级制服务。然而,祖先崇拜又强调了同宗同祖的亲密性,给上下等级差异罩上了家庭般的和谐气氛,这又具有稳定社会、凝聚血缘团体的作用。正是这种对祖先崇拜的思想观念,决定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模式是许多房间组合在一起的群体,是以某一房屋为中心向前后左右伸展的多组单层建筑群体。同时也决定了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空间上都是以“间”为单位,各单体房屋之间存在有机联系。另外,由于中国古代以农业为根本,土地是宗族赖以发祥的根本,因此房屋必须立足于土,这也排除了建筑向上发展的可能。

总之,中国建筑在儒、道及佛家思想的影响下,既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协同,体现“天人合一”的境界,又特别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在布局、空间处理上体现等级的伦理观念,但在外在的庄严氛围下,却交织着浪漫的意韵,追求人工与天趣的统一、端庄与含蓄的统一、规格化和多样化的统一,更追求理与情的统一,所有这些特征使得中国古典建筑形成一种飞动轻快、精致典雅、舒适实用,富有鲜明节奏感和民族艺术特色的独特风格而著称于世。

参考文献:

[1]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2]楼庆西.中国古建筑二十讲[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古代建筑技术范文篇4

一、传统建筑结构工程中的独特梁架

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类主要包括穿斗式和抬梁式两种形式。每一个钩件都在力学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建筑功能问题也在这种美学和力学的完美结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时至今日木结构的功能仍然在建筑设计中成为一种独特的风格,这种巧妙的木构工程产生于对力学和木材料的深入的独特理解。每个部件的形状、结构和功能都需要从整体布局的思维定位,不断分解,最后落实到某一个具体的位置和功能部件,因此在这种基础的分解下也成为影响和提升传统建筑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木构建筑单体一平面以‘间”为单元,采用这种单位划分有利于建筑结构中的柱网结构划分,而且在这种功能布局下也是的我们的建筑结构域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小部件的受力程度,极大的增强了主体的稳固程度。古埃及建筑中也有的采用了这种的建筑结构形式,一平面为单位,不断的扩大整个建筑的受力范围,但是从根本上古埃及建筑和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存在巨大差距,因而二者有个根本的不同,那就是建筑材料的特点。不同的建筑材料在建筑师手里发挥不同的作用,材料不同,必然会导致建筑思维产生巨大差异。在中国传统建筑结构工程中比较有特点的还有一梁架,这种建筑形式最早出现在建筑空间宽敞的房屋内,这与当时的社会需要存在很大关系,极大的拓展了建筑空间,是古代厅堂建筑中比较常见的建筑形式。替力梁架是一种层层递减的关系,从最下一道梁到最上一道梁,每一层都成递减趋势,这样不仅空间和材料能最大程度的节省出来,而且久而久之也成为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

二、材份制—智慧的模数制

模数制是现代主义建筑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形式,尤其在工业大革命时期的建筑,模数制被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和发挥。批量生产住宅和建筑构件,是的一些建筑原件的标准化生产开始盛行,建筑按标准行事。其实这种建筑思维早在中国古代的匠人们就开始探索尝试,材份制就是和模数制比较接近的一种建筑思维。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按照标准生产一些经常用到的部件和一些基础材料,这样工匠们在设计和建筑的过程中就能很好的利用好标准节省单独施工和设计的步骤,而且在这种形式下也可以最大程度的满足建筑主体的标准化生产需求。这种建筑形式思维在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工程中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梁的长度和重量在建筑行业内都有统一的标准。这种标准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经历了酝酿到盛行的阶段,唐宋时期的材份制度已经相当盛行,而且在这种建筑结构工程特点中也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成为影响和提升中国古代建筑工程结构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材份制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它包括大木作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的内容,并且将这种体系按照简约化处理,标准化、规格化是确保整个体系能够按照流程操作的一个重要指标和方面,同时这些方面也在不断的优化和组织中形成了比较常见的古建筑结构工程特点,这样才能确保整个木质材料风格体现的淋漓尽致。

三、开放性与生长性

中国古代建筑结构工程的特点还包括开放性和生长性。无论从建筑的技术、技巧,还是风格、功能等都呈现出一种不断完善、不断变化的过程。建筑工程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建筑体系,有一套相当成熟的建筑理论。如果说这种体系和建筑是一颗参天大树,那么这株大树是从小树苗不断生长起来的,因此在这种背景和过程中也是需要建筑师们不断的探索和积累最后才能汇聚成整体建筑结构的生长性。传统建筑结构工程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他是不断融合各种先进的思想和建筑风格从而发展和完善起来的,这其中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分割的完善和发展中形成的独具一格的建筑整体风格。这样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才能不断地满足人民在建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需求。

四、施工简便与实用

古代建筑技术范文篇5

关键词:缺失;断层;分析

1中国古建筑的特征

建筑是一种文化,是随着朝代政治制度和民俗习惯而演变的一种文化遗产。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种类繁多,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到现在,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各朝代金碧辉煌的宫殿、绵延万里的长城、曲折多变的各式园林等等,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佼佼者,皇宫彰显了权利与信仰,长城见证了古代人民抵御入侵者的血和汗,而各式的园林则体现了古代人民对优雅、恬淡生活的追求。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是人类历史长河的一类艺术,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变革,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1框架式结构

由于中国古代建筑多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框架式结构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建筑结构。斗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中最特殊的构件,斗是斗形垫木块,栱是弓形短木,它们逐层纵横交错叠加成一组上大下小的托架,安置在柱头上用以承托梁架的荷载和向外挑出的屋檐。明清以后,由于结构简化,将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结构作用几乎完全消失,变成了几乎是纯粹的装饰品。在古代,对木材的选择也很有讲究,不同地区选用不同的木材,大多数都以樟木和楠木居多,而宫廷等显赫府邸多用金丝楠木。金丝楠木也成为权力和富裕的象征。

1.2装饰独特

变化多样的装修与装饰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又一大特点,凡一切建筑部位或构件,都要美化,所选用的形象、色彩因部位与构件性质不同而有别。如故宫太和殿,太和殿檐下施以密集的斗拱,室内外梁枋上饰以和玺彩画。门窗上部嵌成棱花格纹,下部浮雕云龙图案,接榫处安有镌刻龙纹的鎏金铜叶。殿内金砖铺地,明间设宝座,宝座两侧排列6根直径1.00m的沥粉贴金云龙图案的巨柱,所贴金箔采用深浅两种颜色,使图案突出鲜明。

1.3庭院式组庭布局

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现在已为数不多的北京四合院,北京的四合院之所以有名,还在于它的构成有独特之处,在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中国住宅建筑大部分是内院式住宅,南方地区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这种住宅适合于南方的气候条件。四合院的布局形式有严格的方向性,常为南北向,只有少数建筑群因受地形地势限制采取变通形式,也有由于宗教信仰或风水思想的影响而变异方向的。方正严整的布局思想,主要是源于中国古代黄河中游的地理位置与儒学中正思想的影响。

2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消逝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一座座现代建筑崛地而起,然而在这种现象下,大量的古建筑文化却在我们城市的开发建设过程中消失了,其实并不是只有现在才这样,我们历史上就是如此。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种破坏欲,对历史遗产的不珍惜,甚至是故意的破坏。中国古建筑和其他一切历史文物一样,其价值就在于它的历史遗留性,不可能再生产、再建造,一经破坏就无法挽回。但古建筑在历经岁月沧桑的保存过程中,由于人为和自然力的破坏,使得我国古建筑遭受损害、破坏的程度极大。虽说,相关部门花了很大力度对古建筑翻新、重建,但是部分工程却走着一种徒劳之路。呈现给我们的只是现代的油漆、现代的殿堂以及现代的钟鼓楼,难见始建时的痕迹。在中国历史上就普遍存在对古代建筑肆意毁坏的现象,中国历史经历了无数朝代和种族,而每一次的改朝换代就意味着对以前的文化和建筑予以摧毁,再重新建造属于自己朝代的建筑。例如秦朝的咸阳城、阿房宫,汉朝的未央宫、长乐宫,大明宫等等,都是因为改朝换代而人为摧毁。其次改朝换代必须经历战争,每一次战争都意味着杀戮和打砸烧灼,这也很大程度的毁坏了中国古代建筑,其中抗日战争和两次国共内战以毁坏主要建筑物和公路为主对对方进行打击。所以说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正在一点点的消逝。

3中国建筑文化出现断层

由于古建筑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新的建筑体系又无法短时间内形成,建筑师只能凭自己的灵感去建造各式建筑,或者是对西方建筑的一味模仿,造成了中国建筑文化的断层。在当今社会,不论是从原料、工艺或是环保,都存有不合适时宜的现状,北方的四合院需要占到一定的面积,在当今人口迅速发展下,四合院的存在已无法满足需要,而南方的天井围合院落在采光、通风等方面也无法满足现代生活要求。而主观原因则是由于国内的富人们对于古建筑文化的不自信,没有如对中国饮食文化、服饰文化那样强烈的自信心。现在我国的各个城市建筑,不仅没有自己的特色,而且在建筑风格上杂乱无章,简直是一锅锅的大杂烩。即使是在传统建筑保护的最好的北京,这种风格也已经被严重破坏了。这不仅让我们这些保护和传承传统特色的人感到心痛,而且让那些追求西方化的人心痛。只不过我们比后者更多了许多忧愁和悲愤罢了!同时,中国建筑文化出现另外一个问题,有些地方或者政府试图挽救古建筑文化,可惜弄巧成拙。在损坏的古建筑基础上进行整改、修缮,结果是既不像古建筑,又没有当时代特色。更有甚者,直接仿刻古建筑,这是对古建筑文化的亵渎,有一种东施效颦的感觉。

4中国当代建筑文化的重建

建筑是一个国家表面而深层次的文化体现,特别是城市建筑。在面临古代建筑文化缺失和中国建筑文化断层的窘迫际遇下,中国当代建筑文化急需一场彻底的重建。中国杰出的建筑师在中国优秀建筑师论坛中讨论了“中国当代建筑共同体和范式重建”,他们也一直认为中国建筑文化急需改变和重建。

4.1建筑学向公众推广

把真正的建筑学向公众推广,让大家知道什么才是目前比较健康的建筑学,而不是某一种风格,同时让公众指出缺陷,提供建议,给设计者出谋划策,营造良好建筑行业环境。公众也是由个体构成的,甲方、政府职能部门的领导官员也是来自于公众,所以他代表的权利也需要通过某一种意愿来实施,这个意愿也受到深层价值观的影响,是有这个文明价值观在规范的。

4.2保护传统建筑

传统建筑业是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的一部分,重建当代中国建筑文化也应当保护古建筑,古建筑文化属于当代中国建筑文化。保护传统建筑的关键是处理好传统建筑与周围现代建筑的关系,这是在进行城市现代化建设中最容易遇到的问题之一。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历史内涵深厚,而要把这种无形的精髓融入有形的建筑设计之中,就需要建筑设计师对层次的把握。这种追求,是对传统修养的灵活的掌握,也是设计理念创新的基础。

4.3合理借鉴西方建筑风格

中国当代建筑共同体的建造是要融合中西文化的,建筑师虽然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但思考问题的方式有很多共通点,这就是共同体。西方建筑师在设计和建筑上给中国带来的正面冲击力,中国可以适当学习。这样可以对我们建筑的行业、对文明的发展有所推动。

5结语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内进行着大规模的城镇化建设。中国传统建筑携带着大量历史信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史内涵深厚。要把这种无形的精髓融入到有形的建筑设计之中,了解建筑的内涵并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住一个民族的精神特质。

作者:李琼 单位:山西省文物技术中心

参考文献

[1]本刊特约评论员.复兴中华建筑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j].古建园林技术,2012(04):3-7,30.

[2]赵红.古建筑档案文化价值的开发利用[j].兰台世界,2012(s1):78-79.

古代建筑技术范文篇6

论文摘要:现代建筑应该说是基于传统形式的变形或者说更新,其必然的效果就是建筑中蕴涵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大多数现代建筑却不是这样,他们抛弃了以往的旧的文化基础而采用新的世界上的潮流来构件建筑本身,这样做产生的结果只有一种:那就是世界文化的一体化,没有自己千年的文化积累和创造价值,我们传统所必需的东西没有被保留下来。

所以,面对这种现象充斥的社会环境以及建筑学界我们应该找到一务正确的路,应该从前人的经验中学到很多有助于现代建筑的东西。中国的现代建筑中大多数都是前一种多元文化的产物,但不乏有一些还是有很多精彩的部分是吸取中国古建筑精华内容而产生的形式,它们就分别体现在建筑的外观、造型以及空间、规划等方面。

中国的建筑,特别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大土壤中生长、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中国古代人们思维方式多数受到了《易经》的影响,认为将任何事情放在易学的大背景中去认识,可以发现它规律性的东西。在建筑上,也是这样。比如说,中国古代建筑为何喜用木构而不用石材,这并不是技术问题,是种社会文化现象。“金、木、水、火、土”,“木”象征春天、绿色、生命,用于给生者建造房屋;而“土”即是砖、石,“此生归无,可再生”,多用于为死者修建陵墓、,墓室。八卦、阴阳五行、风水等对中国古代建筑都有诸多影响。于是,中国古代建筑有着明显的容“易”性。

中国古建筑的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在整体上来看有多种分法,我们首先来看看它的构造。

木结构为其主要的建筑结构形式,其原因我们己经在上面谈到了,但是只是从一般的风水角度来看的,古代建筑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其主要是为了创造出独特的木结构形式,以此为骨架,既达到实际功能要求,又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形体以及相应的建筑风格,这是建筑材料。其次是建筑结构形式。斗拱结构形式是主要的建筑结构形式。用纵横相叠的短木和斗形方木相叠而成的向外挑悬的斗拱,本是立柱和横梁间的过渡构件,还逐渐发展成为上下层柱网之间或柱网与屋顶梁架之间的整体构造层,这是中国古代木结构构造的巧妙形式。第三,也是最主要的一点,那就是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中国古代的任何一种用途的建筑都是由若千单体建筑结合配置成组群。无论单体建筑规模大小,其外观轮廓均由阶基、屋身、屋顶3部分组成:下面是由砖石砌筑的阶基,承托着整座房屋;立在阶基上的是屋身,由木制柱额作骨架,其间安装门窗隔扇;上面是用木结构屋架造成的屋顶,屋面做成柔和雅致的曲线,四周均伸展出屋身以外,上面覆盖着青灰瓦或琉璃瓦。

在中国前年的文化积累当中对建筑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首先,真正的建筑学理论是不存在的。建筑学作为一个学科出现是近代的事情。指导建筑发展的是抽象的哲学理论、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和具体的政治制度。这和现代的建筑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在古代,儒家传统的礼制思想是指导建筑创作的主要思想,而以玄学、风水堪舆之说作为补充。

寻求现代建筑中的“古典”

大多数人认为传统己经过去了,现代的东西里面几乎没有传统的元素了。要是这样想就错了。由于封建制度统治了人们上千年的时间,所以中国古代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没有太大改变,对于建筑的要求也不可能有太大改变。所以有人评价中国古代建筑千年一律、千篇一律。但是我们要注意,在评价古代的遗存时,不应该简单绝对的褒或贬。它们是历经几千几百年发展而形成的,要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去评判。由于看待的角度不同,也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建筑延续久远,生命力极强。

正是因为封建制度长久统治人们的思想,那种固定的、保守的建筑形式才得以保存下来。那么,现代建筑中对“古典”的体现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公务员之家

古代建筑技术范文篇7

中国建筑一直以来以土和木为主要建筑材料,后来又伴随加工石料、烧制的砖瓦等材料构建而成,故中国又把建筑工程称为土木工程。建筑艺术则是为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应运而生的。在阶级社会,建筑艺术无疑打上了统治阶级审美的烙印,而众多民居则更多表现出了老百姓的喜好和追求。建筑艺术的产生首先来源于实用,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基础上,加上匠师们的美化处理,产生了建筑艺术。比如中国建筑的坡形大屋顶就是为了排水和遮阳的实际用途。被称作“飞檐翘角”的屋盖也是由于使排水抛远、多纳阳光的需要而创造的优美形象。在这技术与艺术构成的文化综合体中,建筑是由人创造的,作为文化,建筑的主角是人。所以,当我们认识中国建筑文化的本质时,必然要考虑处于一定建筑环境中的人的意识、观念、思想、情感和行为。因此,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典籍,不仅能帮助我们探究建筑的形式和技艺,同时发掘形式后面的哲学现象,还能使我们真正了解中国的建筑文化,掌握中国建筑的主体价值,从而在现代化浪潮中才不致失掉民族的特质。

二、中国先秦典籍中的建筑文化现象

源远流长、自成体系、独树一帜的中国历史,以及中国文化脉络的渐进历程,构成了中国建筑伟大的文化旋律。在漫长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作为东方文化与哲学的物质载体,中国建筑的崇高形象,在世界建筑史中丝毫不亚于历经许多世纪业已发展成熟的西方建筑。在高超的土木结构技术与迷人的艺术风韵中,中国建筑文化,铸就了高雅的理性品格与深奥的哲思境界,这一切毫无疑问全部折射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

(一)中国建筑文化之“天人合一”的时空观

中国人最早提出了道德这样的东西,用来约束人类的兽性。然后把它投射到天上,这就是“天人合一”哲学观的开始。古代中国人在文化观念中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对应的,即所谓“天人合一”。这在中国先秦典籍《周易》与老庄的著述中表现很突出,《周易》关于“天地人”三才之说与老庄的“道法自然、我自然、返璞归真”等思想莫不如此。董仲舒甚至说:“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而程明道则说:“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语录》二上)。因而,中国建筑文化,令人深为感动地体现出“宇宙即是建筑、建筑即是宇宙”的宏大的时空意识。从自然角度看,天地是一所庇护人类生存的“大房子”,所谓“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为宙”。从人工建筑角度看,建筑象征宇宙,“天地入吾庐”也。中国建筑文化的时空意识,是一种自古就有的、人与自然合一的有机论。

(二)中国建筑文化之伦理观

中国建筑文化之伦理观是与人和自然相亲和、天人合一时空意识相一致的,是中国人所一向独具的淡于宗教、浓于伦理的文化传统。中国人头脑中的神大多是自然神,并且神人不分,很多神是我们尊敬的人,没有绝对服从与崇拜的宗教主神,释迦牟尼、上帝、真主这些宗教主神。都是舶来品。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在中国建筑文化史上的影响,远不及作为哲学文化的老庄道学。自古以来,中国人崇尚现实主义,对于宗教没有真诚的信仰,处理一切精神问题时,都给人以务实的感觉。中国人不是宗教民族,也不是内省的民族,所以内省性的精神生活不是中国人的专长。相比来说,日本民族把握禅宗精神,开拓了一套精神生活方式,包括茶道、花道。而中国人喝茶是为了解渴,插花是为了美观,并没有进一步的精神价值。反映在建筑上也是如此,现实主义精神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西方建筑追求表里如一,使用材料以及外观构造表达了一定的建筑精神。而中国建筑则不同,没有人注意材料的品质和建造的方法。通常外观是加上去的,或用瓷砖、或用面砖、或用石片;木材结构亦如此,外表上漆、加彩。这都是中国人务实精神所促成的发明。然而,这种淡于宗教所留下的历史空白必须得到填补。淡于宗教者,容易浓于伦理。以伦理代替宗教,正是整个中国文化的基本品格之一。因此,城市、宫殿、陵墓、坛庙、民居、寺观、坊表、园林建筑以及屋顶、斗拱、门牖、台基、装饰形制等,无一不是或者强烈、或者平和、或者显明、或者隐约地体现一定的伦理文化主题。比如中国建筑为了覆盖有缺陷的材料,使用表面的装饰,这本来是物质上的需要,但因此使表面的装饰成为制度,象征了社会地位,维护了伦理制度。

(三)中国建筑文化之生命观

中国建筑文化的主要物质构架是以土木为材。有的学者以为中国古代少有石材建筑,认为所谓用石方法的失败,是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哲学只有金木水火土而独缺石之故。事实上,所谓阴阳五行学说,一般认为起于周代,成于战国时期的邹衍。在周代之前,中国建筑的土木构制早已形成,如果说,中国建筑少用石、多施土木的文化传统与阴阳五行说缺石有关,那么周人之前许多世纪的中国土木建筑文化传统又如何理解呢?从另一角度分析,阴阳五行说实际是包含了石的。周易有云,八卦中的坤为地,为土,艮为山、为石。土者,五行之一。艮卦的母体是坤,表示艮卦所象征的山石原是大地的一部分而,比平原大地更富于刚性罢了。因此,建筑文化主要以土木为材而少用了石材,与阴阳五行说没有必然联系。有学者认为,中国人选择土木而少用石材只是代表了一种生命观。中国古代墓室几乎全是用石材砌成,墓室是向下的,暗示着死亡。而木材是向上生长的树木,代表着生命。五行说中的木象征生气,以青龙为标志,方位为东。土也是吉象,居中央,主方正。土木配合,相辅相成。而石材质地近金,有肃杀之气。事实上,木材的建筑是亲切近人的,手触之有温暖的感觉,而室内的柱子也暗示了树林之象。生命的感觉对中国人而言比永恒更重要。除了在环境上感受到生命之气,在材料的使用上执着于土木之外,造型的生气尤其重要,石材太厚重,缺少飘逸感。唯有土木,采用木柱支撑系统,翼角起翘,才可以建构出一种生动的气韵。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中,石是重要的材料,但也不是厚重、坚实又自然的山石,而是合乎“瘦、漏、透、皱”原则的怪石。起初这样的造型与仙山有渊源,到后来,文人们对这种弱不禁风的怪石产生了直接的感情,不但成为画家笔下之宠,一般文人案头也少不了它了。

(四)中国建筑文化之人本精神

在殷周之间,逐渐产生的人文精神,以礼制为代表,即儒家数千年的正统中国文化的标志。这种以礼为代表的人文精神,建立了中国文明的伦理秩序,而秩序的目的是和谐。儒家把人世用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的关系设定了行为道德标准,就是用著名的五伦。这种秩序反映在建筑的空间上,形成中国特有的空间观。第一个特色是均衡、对称。我们知道自古中国人就不相信神,宗教意识淡泊。很多事物都很能务实,以人为本,视人为性灵的整体。古人对人体形态的看法产生了对称的观念,把世界上的一切返回到人体去解释,这是中国文化里的重要观念。由于人体是对称的,以人为本的建筑也是对称的,从而产生了中轴线。因此,对称的空间与人的环境感受是相配合的。而欧州在文艺复兴之前,没有对称的建筑。也可以说,中国建筑自始即应合自我的形象,从而建立了空间秩序。第二个特色是建筑配置的井然有序。中国的个体建筑都是极其简单的长方形匣子,因此,凡建筑皆成组。四合院几乎是最起码的组合;每一个组合都反映了天命的观念,都是一个小的宇宙。在北方,建筑都要坐北朝南,左右厢房围护。如果是大型建筑,则有数进、重复合院的组合。在成组的建筑中,从个体建筑的高低大小,可以看出何者为主,何者为从,建筑群因此可视为人间礼制的反映。在住宅建筑中,按身份分配居住空间,有前后之分,左右之别,秩序井然。中国传统建筑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要寻找其根源,必从先秦典籍透露出的哲学观及美学思想出发。不读这些典籍,就不能深刻知晓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起源。比如儒家的“真”、“善”、“仁”的美学思想在《论语》、《国语》、《孟子》、《荀子》等散文中得到全面体现,道家“虚无”、“意境”的美学思想也在《老子》、《庄子》等文学作品中体现,这些美学思想在中国古代建筑中都有所体现。中国先秦典籍不仅是研究中国传统建筑起源的重要依据,其所蕴含的文化思想也影响中国后代的建筑营建活动,无论是宫殿、陵墓、祭祀建筑还是住宅、园林等。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离不开对中国古代典籍的解读与研究。

三、结论

古代建筑技术范文篇8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斗拱;首饰设计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国际首饰潮流发生了越来越大的变化,由原先的贵族化、高档化转向平民化、个性化。这为现代首饰设计拓展了可喜的空间。现今的珠宝首饰发展趋势,亦要求珠宝首饰设计不断推陈出新,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兼容并蓄,对民族元素的再认识和再利用。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其独特的体系和风格,渗透出中国的民族气质和美学思想。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元素应用到现代首饰设计中,让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成为我们进行设计的一个新的创意点和启示点,不失为一个值得尝试的途径。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征

1.1中国古代建筑的造型:古典美学家把建筑列入艺术部类的首位,建筑和绘画、雕塑合称为三大造型艺术。建筑使用者在实用过程中获得美感,得到享受。中国古代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它本身的复杂与精微是砖石结构建筑所无法比拟的,而这也决定了其在几千年的历史演化中独特的形式美。

以北京天坛祈年殿为例,其建筑整体形式采用圆形,层层收缩的汉白玉圆形台基与层层收进的青蓝色琉璃瓦三重攒尖顶相对呼应,金色的宝顶与天相接,体现出象征“天圆地方”的祈年殿的崇高庄重的性格。

中国古代建筑中装饰效果较强的构件如拱券、飞檐、斗拱可取其流动的线条,独特而精巧的造型可使现代首饰更具中国特色。以斗拱为例,作为中国古代建筑中占据特殊地位的构件,斗拱用于屋顶与柱子连接的过渡部分,起着屋顶荷载向下传递的结构功能作用。但即使是纯粹的建筑承力结构范围,也饱含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在建筑的整个立面构图上斗拱发挥了结构和艺术形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1.2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

装饰在以木构架为结构体系的中国古代建筑中,起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中国古代的装饰手法锻造了中国古建筑富有特征的外观:庑殿、歇山、悬山、硬山和单檐、重檐等不同形式的屋顶;屋顶上鸱吻、宝顶、走兽等奇特的个体形象;以气韵和风格及纹饰见长的瓦当和画像石;门窗上千变万化的窗格花纹式样;柱子、梁枋之上的龙凤、戏曲故事、动物、花鸟等等;

1.3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

使用色彩是中国古建筑装饰最突出的特点之一。中国古建筑在色调的运用上,大胆而富于创造,有的色调鲜明,,对比强烈,有的色调和谐,纯朴淡雅。建筑师根据不同需要和风俗习尚而选择施用,反映了强烈的民族精神。北京故宫就是最典型的实例。使用对比强烈,色调鲜明的色彩:红墙黄瓦衬托着绿树蓝天,明快地衬托出建筑雄伟的轮廓。再加上檐下的金碧彩画,使整个古建筑显得分外绚丽。

1.4中国古代建筑的材质: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结构为主,用材的最大特点是以土木为材。因以土木为材,质感偏于“熟软”,而少生硬,性格温和柔丽,而少阳刚之气,给人以温暖、亲切的审美感受,它切合了中国人比较感性、追求意境、求和睦、重感情等特点。这一点在民居上表现得尤其明显。与欧洲古典石料建筑的那种冷峻、生硬感觉相比,即使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也还是富于东方特有的美的“土气”。

1.5中国古代建筑的工艺: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结构为主,各建筑构件之间的节点用榫卯有致穿套,众多方木条方木块相组合,形式灵活多样,刚柔相推,构成了富有弹性的框架。中国古代建筑的雕刻手法采用高浮雕、浮雕、阴线刻、凹面刻、减地平面阴刻等等。

二、在现代首饰设计中的借鉴和应用

2.1造型的借鉴和应用:

中国古代建筑整体形式于首饰设计值得借鉴。天坛祈年殿三重攒尖顶是建筑整体在形式单元上的重复和外观上的一致,它常使人感到整齐、稳定、庄重之美。层层收缩的三重攒尖顶和汉白玉圆形台基则是基于圆形这一形式单元的逐渐演变,克服了单调、乏味的弱点。作为视觉元素有节律变化的一种组合形式,是一种高级的整体美。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构件亦能应用于首饰设计。笔者的一组作品以斗拱为原型,整体依照轴线左右对称组合,通过一种物理上的平衡,营造一种庄重、典雅感。外观上取层层叠叠的线条,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做近似变化,在平衡之外,讲求一种变化的节奏感。而与手镯、簪子、项圈的其他部分形成了静中有动、统一和谐的视觉效果。

现代首饰形式美的规律主要有均齐与渐次、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中国古代建筑亦具有一整套成熟的形式美法则的成熟的艺术体系,这些形式美规律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均有相应体现。

2.2色彩、装饰的借鉴和应用:

色彩是无形的语言,不同色彩对人的生理、心理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和影响,不同的配色风格会反映出设计者的文化修养、性格爱好及喜怒哀乐,不同民族的代表性颜色会传达出其民族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首饰设计中如何用色、配色,使首饰呈现一种色彩的和谐美尤为重要。整体基准颜色的选用可以增添设计主题的感情色彩,局部色彩的合理搭配可以使首饰脱颖而出、不落俗套。首饰制作由于取材于各类不同的材质,缤纷多样的色彩为设计师提供了一个广泛的表达空间。而建筑装饰除了使房屋躯体具有了艺术的外观形象,更让建筑艺术具有了思想内涵和民族性。借鉴古代建筑的色彩、装饰艺术,能够鲜明地传达古典韵味,彰显浓重的历史厚重感,对于中国风格的首饰设计是无穷的创意源泉。

2.3材质的借鉴和应用:

现代首饰设计在材质上通常选用传统的贵金属或各种宝玉石,使珠宝首饰具有独特的贵气美和材质美。然而,随着社会主流意识的变化和现代主义设计理念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材料被运用到首饰设计中,不锈钢、木材、铁、塑料等材料不仅容易得到,而且贴近百姓,虽不能体现首饰的珍贵,却有助于新观念的表达。不同的材质其质感有很大的差异,金属材质给人刚直、理性、冷峻之感;玉石材质给人温润、庄重、高雅之感;珍珠给人柔和、含蓄且略带忧郁之感;土木材质亦能给人含蓄、温和、亲切之感。其实,任何材质都可以制成首饰,中国古代建筑中对不同材质的光、色、软、硬等自然特质组合,借鉴于首饰设计之中,更能迎合中国人追求和睦、感性的审美倾向,为首饰增光添彩。

2.4工艺的借鉴和应用:

中国古代建筑的建造工艺可直接应用于现代首饰制作工艺中。比如采用榫卯、组合、咬合等方式,将手饰变成可拆分、拼接的灵活多样的“构件”,而不仅限于生硬的焊接、对接。古建筑的雕刻手法应用于现代首饰设计,不仅在形式上增加了首饰的色彩与气氛,使其更有古典气息。而且铸造工艺上的复古手法将使得首饰更具典藏价值。

三、由中国古代建筑构思的现代首饰设计理念

中国艺术和美学特别着重提炼艺术的形式,重意而不重形。山如何,水如何,只用寥寥数笔,留白便是其无形之意所在。中国古代建筑亦着重建筑意境的创造,从建筑群的总体布局,到每座单体建筑的体量与造型,从台基到屋顶各种构件的功能与细部装饰,无不体现中国传统思想理念,传统建筑的技术性与艺术性的巧妙结合。对于首饰设计而言,可借鉴古典建筑设计的原则和建筑元素的立体造型。例如曾一度风行于建筑艺术中的“少即多”的简单至上原则被沿用到现代首饰设计中,以其流畅的线条,凝练的整体构造带给人们以非凡的视觉享受。园林中的借景原则运用到动感首饰里,使动感首饰不仅局限于形式的机巧,而且在内涵上更具中国美学中的意境。

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亦不同于西方人,中国人喜好形简而意赅,好似一首朦胧诗;而西方人偏爱繁复又强烈的,宛如一支爵士乐。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创作以一定的象征手法,去发挥特定的浪漫情调,从而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设计艺术的设计观。于首饰的表现上亦是如此,中国首饰善于以抽象、变化的纹饰表现出东方的气韵与灵动。也正是由于华夏艺术是“礼”、“乐”的传统,是以直接塑造、陶冶、建造人化的情感为基础和目标,而不是以再现世界图景唤起人们的认识从而引动情感为基础和目标,所以中国人的审美情趣更讲究神在内而飘于其外,在一定程度上是反对各种自然主义的。随着民族自豪感的提升,这种审美自信势必提升中华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中的地位。公务员之家

总之,首饰与建筑及其它艺术形式相比有着自己的特征和性能,所以在运用古典建筑元素时一方面尽力保持其独特的艺术性,一方面要根据首饰自身的特征及时代要求,要提炼精华,新造型,而且还要灵活运用古典建筑中经典而实用的理论原则,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既有精美造型又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和内涵的作品,使首饰不仅仅是装饰之物,更能成为深具艺术价值的艺术品。

参考文献

[1]董海丽.建筑艺术在古建筑中的应用[j].五台山研究,2003

[2]吕鸿铿,左国保.斗拱审美特征[j].文物季刊,1996

[3]潘沐闲.道教美术元素在现代首饰设计中的借鉴和应用[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

[4]周泳,汪璇,边秋娟.传统性元素在现代首饰设计中的应用[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2004

古代建筑技术范文篇9

关键词:书籍空间设计;建筑空间设计;契合;探索;研究

人类文化主要通过书籍和建筑的形式来展现,书籍和建筑作为两种不同形式的精神载体,在某些方面存在必要的联系,此种联系可称为内在契合,两者具备这种联系的原因如下:一方面,书籍和建筑的构建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构建特殊时空;另一方面,书籍空间设计和建筑空间设计都是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1]因此,两者内在是相通的,它们在某个特殊位置存在空间内在契合关系。

1统一的设计观念

“天人合一”是我国古代建筑遵循的设计思想,建筑在设计中需要将“礼教”的中庸思想体现出来。建筑工程发展到现代,“天人合一”思想还能在设计中得以体现。比如,在园林设计、单体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设计等方面,都可以探寻此种设计思想的含义。古代建筑结构使用的材料主要以木材为主,此种类型的结构设计重视逻辑性的表达和传递。选用木材作为建筑材料,可以将轮回和阴阳互补的内容体现出来。建筑遵循的设计观念是集群的组合。对书籍空间设计内容进行分析,书籍作为人类智慧和文化的传播载体,在书籍设计中也将整体性作为主要考虑的问题,整体性既包含在系列性书籍里,也包含在书籍不同局部之间。我国现代的书籍在设计时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标准和法度。评价书籍是否优秀需要从功能与审美、时间与空间、平面与立体、艺术与技术等方面的融合性来分析。[2]建筑和书籍在设计理念上都追求整体性,这正是两者内在契合的表现之一。此外,从艺术精神角度分析,伴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流动变换,永恒性和无限性正是中国建筑艺术精神的体现。此种艺术精神与古代中国追求的“道”存在必然的联系。书籍和建筑一样,具有生命。书籍的生命体现在时空的交错和融合。承载多种信息、具备多种实用性功能是书籍主要的优势,此外,在书籍中还可以体会审美的含义,即赋予在书籍上的精神价值。正如著名作家彭程所说,“人选择书的同时,本身也在为书所侵占”,侵占人体的正是书籍中具备的气息、精神、趣味以及美学方面的内容。[3]因此,不少热爱书籍的学者认为:“通过书籍可以满足人类在心理上的需求和心灵上的慰藉。”

2对应的设计形式

2.1中轴对应中缝。“辨方识位”是我国传统建筑在形式设计上强调的重点。所谓“辨方识位”,主要是指将风水和堪舆之术作为重要表现的内容。建筑物在整体的布局上存在明显的等级规范性。传统建筑布局主要考虑的是“前朝后市、前堂后室、前朝后寝、外朝内廷、左祖右社、左钟右鼓、左阁右藏”,建筑物以此种布局设计作为规划和布局核心的为中轴。中轴形式下,建筑物布局与我国古代严明的封建等级制度存在明显的联系。统一规划的建筑物布局与我国古代整体式的封建思想相适应。立足书籍,分析我国建筑形式设计中的中轴,与之相对应的就是中缝。不管是中轴还是中缝,它们都在结构形式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传统建筑在形式设计上将中轴线作为布局划分的主要形式,同样,在书籍中与中轴线处于一样地位的中缝,也是布局划分的主要形式。在中轴线的基础上,形成了页面的概念。页面概念的出现形成了跨页设计和书籍的对称性分布,书籍中的中缝可以促进其组织的完善性,使书籍中的内容呈现出层次化的设计特点,因此,人们在阅读书籍内容时更加清晰,便于理清文章结构。由此可见,建筑物的中轴和书籍的中缝在设计形式上存在相对应的关系。[4]2.2屋脊对应书脊。我国建筑最重要的结构部分为“屋顶”,建筑物的屋顶同样也是最瞩目的部分。我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存在不同的形式,分别有硬山、悬山、歇山、庑殿以及攒尖等不同类型。正脊、垂脊、戗脊等是屋脊的主要形式,除了以上形态较为规整的屋脊外,还有几种形态不一的屋脊,即脊变形态。立足书籍,分析建筑物的屋脊,可以将“书脊”与建筑物的“正脊”相对应。书脊主要是由展开的书口在收拢订口的基础上形成,在这种模式下形成的书脊具有一定的硬度和厚度,书脊在一定硬度和厚度的基础上,可以维持正常的形态,促使书籍呈现立体式的结构状态。封面、封底和前后勒口与书脊之间呈对称式分布,此种情况下,可以促使书籍整体保持立体式的结构。此外,建筑物的屋脊具有不同的形态,同样书籍的书脊也有不同的形态。书脊在有限的面积下,可以承载多种信息资料,因此,在对书脊进行设计时,需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我们在浏览书架上的书时,第一眼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书脊,因此,书籍空间根据设计人员的需要将关键性的内容呈现在书脊上,以便人们快速查找。2.3“天圆地方”对应“天头地脚”。我国古代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认为天和地都是有具体形状的。在古代,人们认为宇宙是圆形的,大地是方形的,因此,就形成了“天圆地方”的认识。这样的视觉想象同样也影响了人们对周围事物的感知和认识,在建筑物的设计方面体现得最为显著。不少建筑设计人员受“天圆地方”的影响,纷纷参照其理念进行设计,因此,古代建筑物在设计中所遵循的一项原则就是“天圆地方”。天圆地方可以体现出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性。有学者认为,我们东方将建筑作为宇宙的一部分,设计出来的类型一定要与宇宙相适应,因此,古代人们纷纷将宇宙比作大房子,由此就形成了“以天为被地为床”的说法。立足书籍,分析与建筑设计中“天圆地方”相对应的部分,那就是“天头地脚”。书籍的版心就是“天头地脚”,版心将书籍中的图文内容包围起来,属于空间的范畴。建筑和书籍在叙事转换中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5]2.4应材份制对标准化。建筑设计标准化的原则在我国古代就被提倡,此种设计思想是标准化和模数化设计思想进一步的系统化。古代设计人员李诫首先将建筑设计的材份制提出,与此同时,“随宜加减”的灵活性设计原则也被提出。建筑设计标准化的思想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首先,在此种设计思想的指导下,可以起到节约建筑材料的作用,其次,可以使建筑物更加稳定。立足书籍设计层面,书籍在设计上遵循母版、样式标准化的设计形式,书籍的页眉、页脚、页码、标题、正文与注释等存在高度的统一性,书籍设计中的共性得以体现,从而形成不一样视觉效果。除了满足书籍设计中个性的特点外,还可以根据设计过程中出现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设计模式来体现书籍设计的多样性。[6]

3统一的设计目标

3.1功能和物质上追求“以人文本”。以人为本是我国古代建筑设计中强调的重点内容,主张人们居住的舒适性。例如,在建筑物尺寸的测量上,都是按照人体尺度来制定的,比如建筑测量中常使用的寸、咫、尺、寻、常、仞等测量单位。根据人体结构来测量建筑物的尺寸,更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现代书籍设计中同样也将人体尺度纳入设计。现代所使用的书籍都具有一定的比例,此种比例可以满足大规模生产的需要。此外,书籍的厚薄程度及重量等也比较适合翻阅、查看和携带。这样的设计标准都是按照人体尺寸进行的。功能性是传统建筑在设计中强调的重点问题,因此,建筑设计需要分成不同的区域如客厅、卧室、厨房等,这样可以满足人们不同的居住要求。书籍设计中也有功能多样化的特点,比如书籍使用的材料都是可循环使用的,这也是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体现。[7]3.2审美和精神上追求“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书籍和建筑设计在审美和精神上追求的内容。书籍在带给读者有关知识的同时,还要为读者带来不一样的审美感受,促使读者可以在阅读书籍的过程中体会到心灵上的愉悦和感官上的享受。书籍中带有的审美功能可以促使读者由阅读到悦读转变,正如古人所说的“书籍五感”,所谓书籍五感,就是指视觉、触觉、嗅觉、听觉、味觉等五种不同的感官。此外,书籍还具备沟通的功能,利用书籍的此种功能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书籍在设计时主要体现两方面的内容,即读者的个性和作者的个性,两者可以通过书籍互动和交流。除了以上个性化的设计原则外,还需要将设计人员的个性加进去,设计人员写作的个性可以通过书籍中的注脚来展示。读者通过注脚可以体会设计人员的想法,便于阅读内容的升华。[8]

4结语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类的设计能力越来强大。逐渐分化开来的设计活动可以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不同的设计活动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是分析不同设计活动的本质,它们又具有相同的特点,即可以使我国不同的地域特点得到全方位的展示。我国文化之间具备一定的联系性和整体性,不同设计活动又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对于书籍设计和建筑设计两种毫不相干的领域,可以找到两者的相似之处,在时空交错的环境下,可以在某个层面将两者联系在一起。以上就是笔者对书籍空间设计和建筑空间设计内在契合性进行的探索和研究,希望可以使建筑设计灵感更好地服务书籍空间设计。

参考文献:

[1]顾媛媛.论中国现代书籍设计与传统建筑设计的内在契合[j].出版发行研究,2013(7):94-96.

[2]胡姗姗.互动书籍中增强现实建筑动态效果设计[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8,34(6):63-65 71.

[3]罗樾.阅读导视设计在中西方书籍中的产生与发展[j].大众文艺,2018(14):101-102.

[4]张菲,洪淼,韩睿.建筑装饰设计中计算机技术的运用研究[j].江西建材,2017(2):41-42.

[5]段葵.《古村遗韵-李坑》书籍设计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7.

[6]阚吉莉.储存图书馆的藏书管理建筑空间研究——以苏州第二图书馆为例[d].东南大学,2017.

[7]吴昊扬.传统中医馆室内空间设计创新——以浙江杭州孙泰和中医馆设计为例[d].浙江理工大学,2017.

古代建筑技术范文篇10

关键词:通透设计;透明;透气

1通透的概念

通透在二维平面与三维空间都是重要的设计手法,在二维平面中,点、线的数量排布和面的颜色纯度、亮度都决定了画面的通透性。在三维空间中,通透主要体现在空间的布局、视觉的透明和气流的透气[1]。通透在当代建筑设计中已成为了常用的设计手法,通过结合空间结构以及通透属性的材质,来改善空间形态和效果。

2通透设计的历史

通透设计手法在中国古代建筑和西方古典建筑中都有体现,中国古代建筑中主要运用了虚实、阴阳等手法来分割和镂空建筑空间布局,在视觉和气流上以达到中国古代对自然山水的崇尚。西方古典建筑则是利用透明的材质和对光线运用的结合,在视觉上表现出西方宗教中神圣的光芒,从而达到宗教氛围的渲染。2.1中国古代的通透设计。在中国古代,通透设计主要表现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中国古典园林中常用的造景手法有:借景、抑景、添景、夹景、对景、框景、漏景、点景等,其中借景的手法就是通透设计在中国古代建筑的反映[2]。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中的借景,就是利用了中国古代的阴阳、虚实等概念去开辟一个建筑空间,通过分割和挖空墙体、通道、天花、门、窗等来提升视觉景点的广度和深度,借助自然的各种景物作为视觉背景,通过分割和挖空的形状,有意识的把园林建筑之外的景物借助到园林建筑的视觉空间上,呈现出一幅幅圆形或矩形的自然风景画。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还有另一种通透设计,它在中国古代民居建筑中体现出来,那就是古代住宅中的天井。天井是几个住宅空间围合起来的露天空地,天井起到了采光、通风等作用,这正是通透设计的主要作用之一。中国古代的通透设计主要包括空间和气流通透两个特点。2.2西方古典的通透设计。西方古典的通透设计主要体现在宗教建筑中,最常见的就是西方古典教堂的玻璃花窗。西方古典教堂的玻璃彩色花窗是利用玻璃的透明材料性质和折射的特性,当自然光透过玻璃彩色花窗投射到教堂空间内部,让教堂玻璃花窗上的花纹在光线下呈现特殊的花纹感和立体效果,从而创造出神圣和梦幻迷离的艺术效果,让教堂内部散发出浓厚的宗教氛围起到宣传教义的作用[3]。西方古典教堂的玻璃彩色花窗在当时来看主要目的是宣传宗教形象,在现在来看运用了通透概念,利用了玻璃材质反射和折射的特性来运用光元素,这利用的正是通透设计里面的视觉和材质的通透特性。2.3当代通透设计与古代通透设计的区别。通过上面对中国古代和西方古典通透设计的浅析,看到了中国古代通透设计偏向于在空间上和气流上的通透,西方古典则偏向于视觉上的通透。在当代的通透设计中,建筑空间的通透概念会运用到空间、气流和视觉上三个方面的通透性[4]。空间的通透性是当代建筑空间设计的基本手法,当代建筑空间的通透区别于古代的通透设计在于古代建筑的通透偏向于从内部到外部的表达,而当代建筑的通透设计则会偏向于外部向内部的整体表现,例如当代通透设计的建筑大多数都使用玻璃幕墙,站在建筑外透过玻璃幕墙观赏建筑内的空间设计。当代建筑空间在材料和新科技方面,衍生出很多高科技的通透性材料和透明材质的构造方式,中国古代通透设计则是主要在建筑空间结构上体现通透性。

3当代的通透设计建筑

当代的通透设计建筑相比以前的建筑设计多了一份简洁,主要体现在材质的运用上,由于玻璃材质是当代通透设计建筑的常用材质,玻璃材质的特性是透明,无论利用在哪一方面的设计上,实际用途是用于展示空间内部或者空间外部,也有采光和视觉上的功能用途,当代的建筑师很好的利用了玻璃材质的特性,设计出独特的建筑。3.1史蒂夫•乔布斯剧院。史蒂夫•乔布斯剧院就是通透设计手法在建筑上的运用,苹果公司的建筑基本都是用大量的玻璃材质建造,常见的苹果直营店玻璃屋,苹果的建筑风格为极简,利用了玻璃的材质特性结合建筑空间内的设计来展示[5]。乔布斯剧院用了一圈的玻璃幕墙,紧靠玻璃幕墙来支撑着圆形的金属炭纤维屋顶,乔布斯剧院建筑就是利用了通透设计的视觉效果和采光特点,站在剧院内往外面看,对于四周的景象将会一览无遗。3.2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是世界著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通过673块菱形透明玻璃和金属网架组合而成,贝聿铭擅长用大量透明玻璃和金属框架组合来采集自然光,得到独特的光影效果,这就是通透设计手法的基本要素。玻璃金字塔由于使用大量的玻璃材料,使得整个建筑非常通透,人们的视野遮挡被降到最低。透明的玻璃金字塔既能够为整个馆内提供充足的采光,也能够反射周围的建筑,与周围建筑互相呼应,体现出通透设计手法在建筑上的运用。3.3范斯沃斯住宅。范斯沃斯住宅的设计师是著名的密斯•凡•德•罗,这个建筑是通透视觉设计建筑的典型代表,范斯沃斯住宅特殊的地方在于用大片的玻璃材质取代了阻隔视觉的水泥墙,这就是通透设计住宅的视觉特性。范斯沃斯作为著名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就是利用了特别的空间布局和材质以及特殊的地理方位,形成了扩展空间的效果,人们在屋内可同时对建筑外部的风景一览无遗,是当代人们对居家生活的基本要素[6]。密斯有句名言:“少就是多”,充分的体现了环境与建筑的关系,他结合了自然环境和通透设计效果,让建筑空间内部与环境巧妙的融为一体、相互呼应。

4当代通透设计的材料

由于传统的通透类型建筑空间追求于采光、透气以及视觉上的透明,从而忽略了通透材料的隐私性和隔热性方面的缺陷,同时大面积的使用传统通透设计材料可能破坏隐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对建筑审美及功能的要求,对于通透类型建筑的材料研究以及创新,已经发展出更多高科技的透明材质,能够弥补传统透明材质的缺陷和不足。4.1雾化玻璃。雾化玻璃又称调光玻璃,雾化玻璃是当代建筑设计的产物,雾化玻璃能够使一个开放的空间产生隔断、遮挡的效果,也能够让隐蔽的场景瞬间展示在眼前。雾化玻璃主要是夹层玻璃工艺,在两片玻璃的中间粘合着液晶调光膜,通过液晶的透射和散射现象,使得雾化玻璃通过开启或关闭来控制雾化玻璃的透明功能[7]。雾化玻璃在透明性强的同时又具有隐蔽性的功能,同时雾化玻璃能够有效的过滤98%的紫外线,所以雾化玻璃在当代建筑设计的通透材料中具备了通透性、隐私性以及隔热性等功能。4.2镀膜玻璃。镀膜玻璃又称反射玻璃,镀膜玻璃是在玻璃的表面涂镀一层或多层的金属、合金或金属化合物薄膜,以改变玻璃的光学性能,满足某种特定的需求[8]。镀膜玻璃按照产品不同的特性,可以分为热反射玻璃、low-e玻璃等。4.2.1热反射玻璃。热反射玻璃又称阳光控制镀膜玻璃,热反射玻璃是在玻璃表面镀一层或者多层金属或其它化合物组成的薄膜,使产品呈现丰富的色彩并且具有对可见光有适当的透射率,对红外线有较高的反射率和对紫外线有较高的吸收率,用于建筑和玻璃幕墙有良好的隔热性能和采光功能。热反射玻璃对太阳光具有控制功能,是良好的节能型玻璃材质。4.2.2low-e玻璃。low-e玻璃又称低辐射玻璃,low-e玻璃是在玻璃表面镀银膜或金属氧化膜,利用膜层反射红外线和吸收紫外线实现建筑空间的隔热性能[9]。low-e玻璃被公认为当代建筑的节能型玻璃,因为热辐射通过low-e玻璃的热量是双向的,在夏季的时候,室内温度比室外低的时候玻璃能够起到隔热的作用;冬天的时候,室内的温度比室外高能够起到保温的作用。在这个动不动就开空调的年代,low-e玻璃是现阶段节能效果比较好的节能型通透材质之一,起到了环保低碳、隔热和采光的特性。

5通透设计的类型

通透设计的类型主要有3种,分别是空间的通透、气流的通透和视觉的通透,空间的通透主要体现在空间的延续性上,气流的通透主要体现在空气的流通性上,视觉的通透主要表现在采光以及对光的利用性上。5.1空间的通透。空间通透是指在一个建筑内部或者一个建筑与另一个建筑的空间延续性和连续性,也是改善建筑空间功能区域的主要方式,巧妙的利用空间的通透,可以使得建筑营造出独特的美感。空间的通透又体现在室内与室内、室内与室外以及空间层次上的通透,在这三个方面上利用打通、分割以及挖空等手法来划分空间布局,体现了围中有透,透中有围的建筑空间延续性。5.1.1室内与室内的通透。这种通透的方式是通过打通或挖空整个或部分室内与室内之间的隔墙,以此来扩展建筑内部的空间、开阔建筑内部的视野,这种设计方式有效的解决了由于空间面积不足所出现的压迫感和窒息感,在区分建筑内部的功能区间的同时,更能使建筑内部空间具有互动性和延展性。5.1.2室内与室外的通透。这种通透方式就是中国古代园林常见的设计手法,也就是借景手法,强调了建筑空间内部与外部自然环境的交流和联系,体现了中国古代擅长利用自然景物的虚景和实景的搭配,使得人在建筑空间中能得到心理和视野上的自然感受。这种设计手法利用建筑室内的空间样式与室外的景象产生的交流,也是当代建筑设计师较为常用的设计手法。5.1.3空间层次上的通透。空间层次上的通透指的是建筑内部空间的纵向连续性,就是在建筑空间中每一层空间截面连接运用特定的节奏和设计效果,建造出多样性的空间形式,用独特的方式引导人们从一层空间到另一层空间,给予人们在视觉上新颖的变化。这种设计手法更多的被利用于当代商场的建筑空间上,利用扶手梯不同的穿插,能观赏到每一层不同的变化,不会使人们的视线局限于一层之中。5.2气流的通透。气流的通透是住宅建筑最基本的要素,合格的建筑空间要保证最基本的气流流通,气流的通透很看重建筑中空间开口方位的朝向,利用好合适的建筑朝向和地理位置就能设计出气流通透的建筑[10]。在住宅建筑中,气流的流通是人们购买住宅必不可少的条件,因为保持建筑气流的流通是保证人们健康的重要方法,例如中国古代住宅建筑中常见的天井,就是解决人们对健康生理需求的通透设计。5.3视觉的通透。视觉上的通透在建筑空间一般指材质上的透明度,在建筑空间中利用透明的材质来获取采光或视觉上的引导,西方古典的教堂建筑常用这种设计手法,运用光元素结合力学和美学来渲染出宗教氛围,视觉的通透能用够使建筑空间由内到外再由外向内的延伸和展示,视觉的通透由材质来区分又分为绝对透明、半透明以及虚拟装饰性三个方面。5.3.1绝对透明方法。绝对透明的材质一般来说指的是玻璃材质,玻璃材质是技术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这种时代产物融合了建筑艺术的力学和美学,产生了新的建筑艺术设计形态和效果。绝对透明在通透设计中对建筑空间形成了扩展空间的效果,同时对建筑内部空间的采光效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还能使建筑形成玲珑剔透的视觉效果。5.3.2半透明方法。建筑设计中的半透明方法是指利用半透明玻璃、帷幔或垂帘等材料来凸显设计效果,这种半透明的方法能够更好的展现空间的层次感以及效果上的朦胧美,常见于建筑住宅空间和办公室等。建筑设计中的半透明方法在实际中并不是完全的隔断,所以在建筑空间中保存一定程度的通透,这种设计效果是空间之间的相互呼应、相互渗透,能够有目的性的增强建筑内部的层次感。在当代的建筑材料中,以长虹玻璃为代表的建筑半透明材质日益流行,它在作用上起到隔断空间,同时又能够优化室内的采光,使得空间显得通透、敞亮。5.3.3虚拟装饰性的方法。虚拟的装饰性方法一般是指在建筑空间中通过在墙体或者门窗等挖空、雕刻出精美的花式图案,这种虚拟装饰性的方法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民宅建筑中,称之为“窗棂”。窗棂是中国传统的窗户框架结构设计,由于这种框架设计在建筑中形成特有的通透性和美感,逐渐的成为了古代建筑的视觉审美之一,虚拟装饰性还包括板棂窗、格扇、隔断、支摘窗、遮羞窗等。在当代的建筑空间中,木格栅是现在常用的设计手法,木格栅作为虚拟装饰性的方法,不仅具有部分隔挡功能,还能够利用光影与挖空部分,创造出精美的光影设计效果。

6结语

综上所述,通透设计手法在当代建筑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符合当代建筑设计对于力学和美学的统一运用要求,通透设计手法在历史上不断的演变以及通透材料在技术上的创新和突破,给予当代建筑设计师更多的设计基础,从而促进建筑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卫政.探讨建筑设计中通透设计手法的运用[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11):24.

[2]程庆.浅谈通透设计手法在建筑设计上的运用[j].民营科技,2011(06):346.

[3]段洪波,王旭东.现代建筑中通透空间的结构造型设计[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4):19-22.

[4]高维东.建筑设计中通透设计的应用剖析[j].城市建筑,2015(029):27.

[5]郭晴.当通透扩散到设计中引发的应用研究[j].今传媒,2017,25(09):120-121.

[6]徐志锦.论设计中的通透美[j].福建建材,2013(09):30-31.

[7]涂睿.论建筑的透明性[d].同济大学,2005.

[8]柯小俊,唐毅,牟泽睿.电控调光玻璃施工工艺[j].建筑•建材•装饰,2019,(2):58,131.

[9]李飞云.夏热冬冷地区low-e玻璃节能研究[j].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2018(1):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