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经济发展规划十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4-04-19 18:05:01

平台经济发展规划

平台经济发展规划篇1

关键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物流平台;物流规划

西部地区疆域辽阔,人口稀少,它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12个省、市和自治区,其中西部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西部地区的86.5%,余下部分也有大量少数民族人口居住。西部大开发的十年,给民族地区经济带来了飞速发展。然而,由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一般区域特点: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大都位于边疆,制约了它的进一步发展。如何发展现代物流,如何建设符合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的物流平台,成了目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一、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物流布局现状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物流平台建设规划不能脱离西部大开发的经济布局。在西部大开发之初,我国提出“以线串点、以点带面”来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的发展,规划了一些重点发展地区,这些重点地区就成为“西部开发战略高地”,目前包括成渝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形成了以重庆为中心的成渝城市群,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和以兰州为中心的西兰银城市群,它们被称为“大西三角经济圈”,约占西部经济总量的40%,是我国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合作、联运并进的纽带和桥梁。

在国家政策上:2009年,国家发改委《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九大物流区域,西部占了2个,分别是:以西安、兰州、乌鲁木齐为中心的西北物流区域,以重庆、成都、南宁为中心的西南物流区域。十大物流通道中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有关的包括:东部沿海与西北地区物流通道,东部沿海与西南地区物流通道,西北与西南地区物流通道,西南地区出海物流通道,长江与运河物流通道,煤炭物流通道(陕西、新疆、内蒙、宁夏),进出口物流通道。21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中:重庆、成都、南宁、西安、兰州、乌鲁木齐共6个城市入选。17个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中:包头、呼和浩特、昆明、贵阳、西宁、银川、拉萨共7个城市入选。

在西部大开发的十年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物流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主要表现在:物流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运输和仓储能力明显改善;社会物流总量显著增加,工业企业物流需求持续增长;物流产业初具规模,物流企业快速成长,区域物流中心开始形成。然而和东中部经济相对发达,物流较为完善的地区相比,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物流业存在现代物流意识不强,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物流管理缺乏统筹协调等问题。公路运营比重过大,集装箱等高等级运输车辆比重过小,车辆返程空载率高,信息渠道的不通畅,造成“车找货,货找车”都不方便。

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物流平台建设基本原则

(一)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物流平台建设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相适应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物流平台,应当服务当地优势特色产业,重点围绕能源、化工、冶金建材、农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业,为其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在有条件的省、自治区,围绕交通枢纽、经济中心城市、商品集散地和重要生产基地集中建设一批大型物流园区,促进物流企业集聚,实现物流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经济条件较弱的地区,在积极加强物流建设的基础上,整合利用好现有资源。

目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物流产业主要集中在几个发达城市,其先进水平,不异与东中都发达地区。在广大的农村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物流业比较落后。由于自然条件、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水平的原因,西部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远不如东中部地区。因此,物流平台的建设要分层次,分类别。既要考虑好物流中心节点的建设,也要考虑好西部广大偏远乡村的物流需求。

(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物流平台建设要符合国家战略规划

2009年国家颁布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对于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物流发展提到:“西北、西南物流区域要加快改革步伐,进一步推广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和技术,按照本区域承接产业转移和发挥资源优势的需要,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区域物流环境,缩小与东中部地区差距。”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要想缩小与东中部地区物流业的差距,物流平台建设需要有一定的前瞻性,既不能过左,也不能过右。在平台的建设中需要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优化配置资源,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总体规划指导下,政府积极营造优越环境。做好引导、组织、协调工作。

党的十七大明确了工业化与信息化互相融合和五化并举的战略决策。《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在九大重点工程中详细提出了“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一个现代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物流平台,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这也是符合国家战略,实现两化融合的最好的突破口之一。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物流平台中的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有利于缓解该地区大部分物流企业经营规模小、市场份额少、网络分散等难题,同时,还可以降低企业物流网络发展对资产的收购、兼并等方式的依赖程度,通过树立“大物流”理念,推动物流企业间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减少物流支出,降低运营成本。此外,通过信息化建设,还可以帮助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物流企业,吸收和固化先进规范的管理和流程,提高决策水平,能动地对市场做出积极反应,提供物流增值服务,创造新的利润源。

三、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物流平台总体结构规划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物流平台总体结构所涉及内容可以归纳为:三个层次、两个基础平台、一个产业发展政策环境及一个企业运作群体。其中三个层次指的是:中心物流节点、区域物流节点(含周边县、镇物流建设)、农村物流(以自然村为主体);两个基础平台分别是:物流基础设施平台、物流基础信息平台;产业发展政策环境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对于当地物流产业的区域经济和功能地位,相关扶植政策,物流标准化、信息化建设规范等;企业运作群体,既包含现代化的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也包括传统企业中的独立物流部门。平台的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心物流节点为《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的西部6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加上7个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中心物流节点之间通过跨区域物流通道连接。可以是本区域内很强的直接联系,也可以是弱联系,或者是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外的区域间的联系。例如,重庆、成都、西安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互作用。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区城市之间的空间联系相对较弱,却都与珠江三角洲的联系比较密切。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区域性节点城市,指的是各省、自治区除省会以外的二、三线城市,区域物流节点建设包括城市周边县、镇级的物流节点建设。一般情况下,区域物流节点与本地区中心物流节点有着较强的联系。例如,内江与贵阳、绵阳与西安以及广元、攀枝花与昆明。目前,长江上游成渝经济带、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和呼包-包兰经济带各自内部的城市之间联系强度高。

根据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及环境情况分析,中心物流节点与区域物流节点建设,除了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外,还可以通过建设物流信息平台来辅助。平台主要实现以下功能:一是采用标准化的国际信息技术标准,开放系统平台间的建设接口,提供公用信息的及时交换和共享;二是提供政府各职能部门“一站式”服务的集成环境;三是为中小企业提供高效、低成本的物流管理专业工具,实现统一标准下快速构建系统。

针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以自然村为主体的农村物流平台建设,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目前,一般物流企业只布局到县、镇级。农村物流需求由于相对分散,不方便和上两层物流节点一样大面积展开信息化建设。可以通过“万村千乡”和“双百”市场工程以及农超对接、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工作,逐步完善物理网点建设,在基础条件稍好的地方,积极引进第三方物流。努力重构农村合作社体系,针对农村物流中的“非常态物流”,建立以市场机遇为纽带的农村物流动态联盟。

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物流平台构建的难点

(一)信息平台构建主体间的协调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物流信息平台的参与主体众多,协调这些主体之间的关系比较困难。可以由国家层面牵头,西部区域的信息产业局参与,根据国际现行标准,定信息共享协议和标准,统一数据接口规范,实现不同物流系统信息的顺利交换。选择性的和政府、海关、港口、空港、交通、公路、铁路运输、工商业等相关部门联系,构建西部区域物流公共信息系统基础,总体框架和基本功能。以地方物流园为中心,利用统一的标准,建立地方物流数据抽取信息系统、地方货物跟踪信息系统、车辆调度跟踪信息系统、综合信息系统,提供基础的信息汇总、融合、中转、在线交易、决策支持等功能。随着建设的逐步深入,今后还可以在该平台上建立相关的专用信息平台,例如,由地区的信息产业局与交委合作,完善交通管理信息平台;与银行、财政、税务、物流企业、制造业企业联合开发、建立财务结算支持平台等。

(二)平台规划“前瞻性”的尺度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物流平台的规划,不应局限于区域物流业现状和未来几年可能达到的规模和水平,应当着眼于区域及其更大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并结合区域的实际情况,提出具有一定“前瞻性”的规划目标及工作思路。然而规划“前瞻性”的尺度上要着重把握好。对于基础物流平台,大型道路、铁路、货场等安排由国家统一规划,而物流中心园区的规划基本都由地方政府推动。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克服以gdp增长为导向的项目冲动,园区建设要符合当地经济情况,围绕特色产业,以市场为主体。部分地区的开发区内的物流园也要在考虑范围内,避免重复建设。对于信息平台建设规划,西部区域物流信息平台的“前瞻性”应当着眼于区域内外物流节点间的合作关系,实现对更大区域各类物流信息的共享。有步骤地扩展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相关功能,逐步整合企业业务交易支持系统,宏观决策支持系统,综合信息系统,建成多层次、多功能、开放式的物流信息平台。总之,由于规划后的应用期较长,加之物流业的复杂性,平台的构建及发展规划“前瞻性”尺度应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及时地进行调整完善,以免造成大的失误和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赵奕凌.区域可持续发展下西部物流业实现途径的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2).

2、刘俊华,王昕,郭俐.西部物流实践与区域经济发展分析[j].物流技术,2009(1).

3、刘贵生.中国西部物流发展战略简析[j].甘肃科技纵横,2007(6).

4、顾华详.深化民族地区物流体制改革的对策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

平台经济发展规划篇2

关键词:物流规划 区域物流 现代物流

区域物流规划的程序

制定区域物流规划可遵循以下技术路线:首先对区域经济的现状进行调查 分析 ,并结合国家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区域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区域经济的辐射区域以及区域内各城市的功能定位,运用现状分析、实证分析和需求分析的方法,确定区域物流规划的目标。然后将区域物流规划目标的定性描述与区域物流需求量的定量预测相结合,运用系统优化理论和方法,在物流体系的建设中,理顺物流与区域各相关产业的关系,从政府、市场与需求、基础设施、工商 企业 与物流企业、物流技术与 网络 的角度通盘考虑物流的布局,制定出包括区域物流空间布局规划、物流基础设施平台规划、物流信息平台规划、物流政策平台规划和物流产业主体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具体规划方案。最后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原则,通过向有关单位反复征求意见和进行专家论证的方法,检讨方案的合理性与现实可行性,完善总体规划,并形成最终规划方案。

区域物流规划方法

区域物流的产业环境定性分析

区域物流发展的环境分析是制定区域物流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对区域物流的产业环境进行定性分析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区域物流发展的内部环境,即区域物流的体系环境,它包括 交通 运输环境、商业环境、仓储环境、物流企业环境等;另一方面是区域物流发展的外部环境,即区域物流的市场环境,它包括宏观环境、行业环境、竞争环境、政策环境、人才环境等。以swot分析为工具,对区域物流发展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定性分析。

区域物流的市场需求量定量分析

通过调查区域的产业分布和未来的投资项目,定量分析 社会 对物流服务的需求量。这种需求量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在实物量方面,可以运用经济计量模型,对物流中的货运量进行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弹性分析和定量预测;二是在价值量方面,可以从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和物流在第三产业增长中的贡献率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为政府对区域物流产业的 科学 定位提供决策依据。

区域物流规划的内容

区域物流空间布局规划

区域物流网络体系由“物流枢纽城市——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构成。其中,物流枢纽城市是指在区域经济中有突出的经济地位、交通优势、信息网络与技术条件、物流量大、物流企业较为集中、有枢纽地位的中心城市。物流园区是指由多家物流企业或与物流相关的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具有多功能、高层次、集散功能强、辐射范围广、在区域内有突出地位的社会化物流结点。物流园区可分为四类:转运型物流园区,是指可实现两种以上运输方式转换的物流园区;存储配送型物流园区,是指以大规模的仓库群为基础、以存储配送为主要功能的物流园区;流通加工型物流园区,是指具备部分加工功能、实现了厂商产品到客户转换衔接的物流园区;综合型物流园区,是指同时具有以上功能的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是指在某专业领域内具有一定综合功能的物流结点。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中心可主要依托港口、交通枢纽、开发区和商贸市场等进行建设。

在综合考虑区域的产业布局、产业关联程度、辐射集聚效应、交通运输条件及与周边区域相互关系等因素的基础上,合理配置资源,科学规划区域物流的空间布局,使其不仅能满足区域经济内部活动的物流需求,而且还能满足区域对外经济活动的物流要求,以形成能提供高效物流服务的网络体系。同时,根据区域物流服务体系的空间布局,围绕区域的产业优势,按照先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产业三方面优先次序,重点对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中心的功能(基本功能、增值服务功能、配套服务功能)进行定位。

区域物流基础设施平台规划

物流基础设施平台需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协调发展。首先是基础设施类,包括机场、铁路、道路、航路及管道网络、仓库、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站场、停车场、港口与码头等。其次是设备类,包括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内部的各种运输工具、装卸搬运机械、自动化作业设备、流通加工设备、信息处理设备及其他各种设备。再次是标准类,包括物流术语标准、托盘标准、包装标准、卡车标准、集装箱标准、货架标准、商品编码标准、商品质量标准、表格与单证标准、信息交换标准、仓库标准、作业标准等。需要注意的是,构筑物流基础设施平台的过程,是一个在现有 交通 、仓储等基础设施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完善的过程,所要解决的是既有资源对物流系统的适应性 问题 。因此,其主要作用之一是要增强现有各类基础设施之间的兼容性和协同性,追求系统的最优。

区域物流信息平台规划

物流信息平台是要解决各种物流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系统集成以及各类信息通道之间的互联互通问题。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包括4层体系结构:物流公共信息系统、物流信息交换系统、物流 电子 交易系统和物流信息标准化系统。其中,物流公共信息系统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对其他三个系统提供信息支持。

区域物流信息平台涉及 企业 间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牵涉到多个物流枢纽、环节、企业、政府部门。在物流过程中信息的流动是跨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进行的,物流信息平台必须实现大跨度的信息实时传输、远程数据访问、数据分布处理等功能。在物流信息平台规划中,必须处理好新信息平台和原有各种信息系统间的交互,统一标准和规范,对已有的功能单一的信息系统进行整合,避免重复建设;应充分考虑物流信息平台与其他相关行业的接口,保证平台的成长性和增容性,例如将政府办公的部分系统融入物流信息平台,为客户直接提供网上电子政务服务,减少传统业务流程中政府审核过程造成的信息延迟和滞后的 影响 ;尽量使用模块化设计,使平台各分割部分有相对独立性和较强的移植能力,使不同企业可以根据自身要求选择、搭配、扩充各模块并深度开发。  区域物流政策平台规划

现代 物流业的 发展 涉及计划、经贸、财政、规划、工商、税务、城建、交通、铁道、航空、海关、公安和城管等十几个部门。由于 经济 体制原因,物流业的管理处于多元的管理状态,行政管理体制把横向的经济联系纵向切断。随着区域物流一体化的发展,物流管理一体化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物流政策平台建设就是在政府意志及物流规划下,制定有利于发展现代物流的政策法规。具体包括:物流法规、市场管理(准入、运作、监管)、项目规划、协同制度、行业政策、行业标准、欧洲杯买球平台的技术支持、财政政策、土地政策、税收政策、 金融 政策、交通管理政策和人才政策等。这种管理一体化并不是要求物流业的管理归于某一政府部门或重新成立一个新的管理部门,而是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能的协调和理顺。物

流政策平台规划的目标是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软环境,切实保障现代物流系统发展目标的实现。

物流产业主体发展规划

货主物流企业规划 选择区域内一些特大型 工业 企业及支柱产业中的重要企业进行企业物流规划。主要目的是提高这些企业在采购、生产及销售过程中的物流效率,建立企业完整的供应链组织,并在政策上鼓励企业将非核心业务外包,鼓励大型企业的物流系统开展 社会 物流服务。 物流-[飞诺网]

物流基础设施企业规划 选择一些重要的物流园区(中心),进行综合的企业物流规划工作。规划的目的是建设市场化、规范化、社会化的物流基础服务运营商。

物流信息技术企业规划 选择一批有信息 网络 基础、软件开发能力和配送资源的电子商务性质的企业,并将政府公共信息资源授权给这些企业进行整体开发,同时制定特别政策,鼓励物流信息技术企业进行商流、物流、信息流一体化的现代物流系统建设。

物流装备制造企业规划 选择一批有完善装备体系、设计开发能力和市场扩展力的企业,开展新型物流装备的开发。

第三方物流企业规划 选择一批现有的运输、仓储、货代、外贸、批发等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促进其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运作,并在此基础上培育一批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网络化水平较高的大型骨干第三方物流服务商。

区域物流规划中注意事项

明确区域物流规划的定位

区域物流规划的定位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通过发展现代物流业,为工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良好的物流环境,加大商品的辐射范围,提高工商企业的物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二是将物流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带动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三是利用本地区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建设成为区域性的物流枢纽。要做好物流规划,首先要明确规划的目的,并结合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和资源条件,确定物流规划的方向。

结合区域经济水平和特点总体规划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高度依赖于本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特征,这是因为现代物流业是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会迅速发展的新兴产业,要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作支撑。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必须依托于当地经济的发展,物流业的市场主要来自于当地工商企业以及普通消费者对物流服务的需求,如果只强调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而忽视了当地经济发展的水平,物流业的发展也就失去了物质基础。同时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看,一个区域的协调发展离不开该区域内部交通基础设施和中心城市的支持,因此区域物流的规划必须考虑该区域的区位特点及其对周边地区经济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与区域城市整体规划和其他产业规划相衔接

区域物流规划往往涉及到物流节点和通道的重新布局和建设问题,这与区域内城市整体规划密切相关,二者必须紧密衔接、相互结合。同时,物流作为一种服务,必须考虑其服务对象的需求。因此区域物流规划要考虑作为其服务对象的区域内各个产业的发展要求,即各个产业规划中对物流服务的需求 内容 和规模。

突出政府的指导、协调和推进作用

按照现代物流的复合产业特点和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的需要,政府应处理好区域内物流需求和供给的关系、物流存量与增量的关系、物流外部资源与物流内在要素的关系,加强对现代物流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政府管理部门、各类企业等之间的协调,通过调整和制定有利于现代物流发展的政策及措施,通过对现代物流的综合管理和宏观指导,使现代物流的宏观运行能高度协调,使微观企业物流管理能积极跟进,以便在不同领域对现代物流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和营造良好的系统环境。

科学 规划物流结点

平台经济发展规划篇3

关键词:物流规划区域物流现代物流

区域物流规划的程序

制定区域物流规划可遵循以下技术路线:首先对区域经济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结合国家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区域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区域经济的辐射区域以及区域内各城市的功能定位,运用现状分析、实证分析和需求分析的方法,确定区域物流规划的目标。然后将区域物流规划目标的定性描述与区域物流需求量的定量预测相结合,运用系统优化理论和方法,在物流体系的建设中,理顺物流与区域各相关产业的关系,从政府、市场与需求、基础设施、工商企业与物流企业、物流技术与网络的角度通盘考虑物流的布局,制定出包括区域物流空间布局规划、物流基础设施平台规划、物流信息平台规划、物流政策平台规划和物流产业主体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具体规划方案。最后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原则,通过向有关单位反复征求意见和进行专家论证的方法,检讨方案的合理性与现实可行性,完善总体规划,并形成最终规划方案。

区域物流规划方法

区域物流的产业环境定性分析

区域物流发展的环境分析是制定区域物流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对区域物流的产业环境进行定性分析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区域物流发展的内部环境,即区域物流的体系环境,它包括交通运输环境、商业环境、仓储环境、物流企业环境等;另一方面是区域物流发展的外部环境,即区域物流的市场环境,它包括宏观环境、行业环境、竞争环境、政策环境、人才环境等。以swot分析为工具,对区域物流发展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定性分析。

区域物流的市场需求量定量分析

通过调查区域的产业分布和未来的投资项目,定量分析社会对物流服务的需求量。这种需求量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在实物量方面,可以运用经济计量模型,对物流中的货运量进行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弹性分析和定量预测;二是在价值量方面,可以从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和物流在第三产业增长中的贡献率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为政府对区域物流产业的科学定位提供决策依据。

区域物流规划的内容

区域物流空间布局规划

区域物流网络体系由“物流枢纽城市——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构成。其中,物流枢纽城市是指在区域经济中有突出的经济地位、交通优势、信息网络与技术条件、物流量大、物流企业较为集中、有枢纽地位的中心城市。物流园区是指由多家物流企业或与物流相关的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具有多功能、高层次、集散功能强、辐射范围广、在区域内有突出地位的社会化物流结点。物流园区可分为四类:转运型物流园区,是指可实现两种以上运输方式转换的物流园区;存储配送型物流园区,是指以大规模的仓库群为基础、以存储配送为主要功能的物流园区;流通加工型物流园区,是指具备部分加工功能、实现了厂商产品到客户转换衔接的物流园区;综合型物流园区,是指同时具有以上功能的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是指在某专业领域内具有一定综合功能的物流结点。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中心可主要依托港口、交通枢纽、开发区和商贸市场等进行建设。

在综合考虑区域的产业布局、产业关联程度、辐射集聚效应、交通运输条件及与周边区域相互关系等因素的基础上,合理配置资源,科学规划区域物流的空间布局,使其不仅能满足区域经济内部活动的物流需求,而且还能满足区域对外经济活动的物流要求,以形成能提供高效物流服务的网络体系。同时,根据区域物流服务体系的空间布局,围绕区域的产业优势,按照先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产业三方面优先次序,重点对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中心的功能(基本功能、增值服务功能、配套服务功能)进行定位。

区域物流基础设施平台规划

物流基础设施平台需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协调发展。首先是基础设施类,包括机场、铁路、道路、航路及管道网络、仓库、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站场、停车场、港口与码头等。其次是设备类,包括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内部的各种运输工具、装卸搬运机械、自动化作业设备、流通加工设备、信息处理设备及其他各种设备。再次是标准类,包括物流术语标准、托盘标准、包装标准、卡车标准、集装箱标准、货架标准、商品编码标准、商品质量标准、表格与单证标准、信息交换标准、仓库标准、作业标准等。

需要注意的是,构筑物流基础设施平台的过程,是一个在现有交通、仓储等基础设施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完善的过程,所要解决的是既有资源对物流系统的适应性问题。因此,其主要作用之一是要增强现有各类基础设施之间的兼容性和协同性,追求系统的最优。

区域物流信息平台规划

物流信息平台是要解决各种物流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系统集成以及各类信息通道之间的互联互通问题。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包括4层体系结构:物流公共信息系统、物流信息交换系统、物流电子交易系统和物流信息标准化系统。其中,物流公共信息系统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对其他三个系统提供信息支持。

区域物流信息平台涉及企业间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牵涉到多个物流枢纽、环节、企业、政府部门。在物流过程中信息的流动是跨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进行的,物流信息平台必须实现大跨度的信息实时传输、远程数据访问、数据分布处理等功能。在物流信息平台规划中,必须处理好新信息平台和原有各种信息系统间的交互,统一标准和规范,对已有的功能单一的信息系统进行整合,避免重复建设;应充分考虑物流信息平台与其他相关行业的接口,保证平台的成长性和增容性,例如将政府办公的部分系统融入物流信息平台,为客户直接提供网上电子政务服务,减少传统业务流程中政府审核过程造成的信息延迟和滞后的影响;尽量使用模块化设计,使平台各分割部分有相对独立性和较强的移植能力,使不同企业可以根据自身要求选择、搭配、扩充各模块并深度开发。

区域物流政策平台规划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涉及计划、经贸、财政、规划、工商、税务、城建、交通、铁道、航空、海关、公安和城管等十几个部门。由于经济体制原因,物流业的管理处于多元的管理状态,行政管理体制把横向的经济联系纵向切断。随着区域物流一体化的发展,物流管理一体化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物流政策平台建设就是在政府意志及物流规划下,制定有利于发展现代物流的政策法规。具体包括:物流法规、市场管理(准入、运作、监管)、项目规划、协同制度、行业政策、行业标准、欧洲杯买球平台的技术支持、财政政策、土地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交通管理政策和人才政策等。这种管理一体化并不是要求物流业的管理归于某一政府部门或重新成立一个新的管理部门,而是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能的协调和理顺。物流政策平台规划的目标是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软环境,切实保障现代物流系统发展目标的实现。

物流产业主体发展规划

货主物流企业规划选择区域内一些特大型工业企业及支柱产业中的重要企业进行企业物流规划。主要目的是提高这些企业在采购、生产及销售过程中的物流效率,建立企业完整的供应链组织,并在政策上鼓励企业将非核心业务外包,鼓励大型企业的物流系统开展社会物流服务。

物流基础设施企业规划选择一些重要的物流园区(中心),进行综合的企业物流规划工作。规划的目的是建设市场化、规范化、社会化的物流基础服务运营商。

物流信息技术企业规划选择一批有信息网络基础、软件开发能力和配送资源的电子商务性质的企业,并将政府公共信息资源授权给这些企业进行整体开发,同时制定特别政策,鼓励物流信息技术企业进行商流、物流、信息流一体化的现代物流系统建设。

物流装备制造企业规划选择一批有完善装备体系、设计开发能力和市场扩展力的企业,开展新型物流装备的开发。

第三方物流企业规划选择一批现有的运输、仓储、货代、外贸、批发等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促进其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运作,并在此基础上培育一批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网络化水平较高的大型骨干第三方物流服务商。

区域物流规划中注意事项

明确区域物流规划的定位

区域物流规划的定位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通过发展现代物流业,为工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良好的物流环境,加大商品的辐射范围,提高工商企业的物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二是将物流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带动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三是利用本地区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建设成为区域性的物流枢纽。要做好物流规划,首先要明确规划的目的,并结合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和资源条件,确定物流规划的方向。

结合区域经济水平和特点总体规划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高度依赖于本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特征,这是因为现代物流业是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会迅速发展的新兴产业,要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作支撑。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必须依托于当地经济的发展,物流业的市场主要来自于当地工商企业以及普通消费者对物流服务的需求,如果只强调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而忽视了当地经济发展的水平,物流业的发展也就失去了物质基础。同时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看,一个区域的协调发展离不开该区域内部交通基础设施和中心城市的支持,因此区域物流的规划必须考虑该区域的区位特点及其对周边地区经济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与区域城市整体规划和其他产业规划相衔接

区域物流规划往往涉及到物流节点和通道的重新布局和建设问题,这与区域内城市整体规划密切相关,二者必须紧密衔接、相互结合。同时,物流作为一种服务,必须考虑其服务对象的需求。因此区域物流规划要考虑作为其服务对象的区域内各个产业的发展要求,即各个产业规划中对物流服务的需求内容和规模。

突出政府的指导、协调和推进作用

按照现代物流的复合产业特点和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的需要,政府应处理好区域内物流需求和供给的关系、物流存量与增量的关系、物流外部资源与物流内在要素的关系,加强对现代物流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政府管理部门、各类企业等之间的协调,通过调整和制定有利于现代物流发展的政策及措施,通过对现代物流的综合管理和宏观指导,使现代物流的宏观运行能高度协调,使微观企业物流管理能积极跟进,以便在不同领域对现代物流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和营造良好的系统环境。

平台经济发展规划篇4

关键词:创新;科学;发展;规划;产业布局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1 基本情况

我县,科技特色比较鲜明,产业优势比较明显。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基础良好,先进装备制造初具规模,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发展态势良好。结合自身产业基础优势,依靠国家和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相关政策,以科技为统领,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全力推进产业大平台和科技生态城建设,加速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 规划布局依据

(1)《新昌县域总体规划2006—2020》;

(2)《新昌县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规划》;

(3)《新昌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4)《浙江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扩容区块产业发展规划》;

(5)《新昌县产业集聚新平台规划》;

3 产业布局规划

3.1 产业布局规划的必要性

近年来,县委县府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科学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积极寻求发展之机,实现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但随着发展阶段、市场环境、宏观政策等等的变化,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冲击,工业企业发展用地紧缺,企业增长后劲乏力,抗风险能力减弱等问题越来越凸现出来。对此,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进一步发挥民营经营、县域经济、块状经济等特色优势。扎实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县委县府抓住我省的这一契机,立足新昌实际,提出充分挖掘和利用新昌丰富的台地资源,依托现有产业园区拓展发展空间,构筑产业集聚区,再造发展新优势的工作思路,不仅是提升我县传统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发挥原有优势并增创新优势,推动存量优化和增量提升的关键之举,而且对新昌长远发展都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3.2 规划用地布局

根据我县土地资源分布特点,结合《新昌县域总体规划》、《新昌县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规划》、《新昌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浙江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扩容区块产业发展规划》等规划方案,在我县2010年编制完成的《新昌县产业集聚新平台规划》中将工业建设用地发展方向分为东、西两翼。

3.2.1东翼

具体包括五个区块:大明市黄泽江以南(山头里村、丁家园村周边)河谷平原区块;大明市黄泽江以北(藕岸村周边)河谷平原区块、大桑园区块、大市聚新昌工业园区北部区块、青山工业区年岳和拔茅砖瓦厂北地块;规划用地面积约13.63平方公里,可供工业用地面积约7.6平方公里。

3.2.2西翼

即新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西南部。具体指新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梅澄区块(以高新园区扩容区块中未开发利用土地为主),规划用地面积约10.5平方公里,可供工业用地面积约3.2平方公里。

附产业集聚新平台选址片区现状表

片区 区块构成 区块面积

(亩) 土地属性 土地开发潜力 选址依据

东翼 大明市黄泽江以南(山头里村、丁家园村周边)河谷平原区块 8950 部级良种水稻繁育基地 2011年部级良种水稻繁育基地验收后,部级基地政策扶持到期,可转为一般农地,通过异地置换可转为建设用地。 1、总面积约12.3平方公里,潜力空间充裕;

2、西南接青山工业区、东南连新昌工业园区,产业依托有力;

3、区位西邻羽林街道,城市功能支撑较强;

4、104国道、36、38省道穿过,距甬金高速、上三高速较近,设施条件良好。

大明市黄泽江以北(藕岸村周边)河谷平原区块 2600

青山工业区拔茅砖瓦厂北侧地块和年岳地块 1250 农用地 通过异地置换可转为建设用地。

大桑园区块 2400 林地为主 现状耕地约400亩,王家园低丘缓坡约300亩,林地及其他用地1200亩,道路、水域等约500亩,可通过农、林地异地置换转为近期建设用地。

大市聚新昌工业园区 5250 农用地 通过异地置换可转为建设用地。

西翼 新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梅澄区块 15810 农用地和村庄用地 农用地通过异地置换可转为建设用地。村庄用地可通过村庄整治和集中安置工程进行置换。 1、总面积约10.5平方公里,潜力空间充裕;

2、北接新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依托有力;

3、东北延新昌中心城区、南接梅渚镇区,城镇功能支撑较强;

4、新磐线穿过,距甬金高速、上三高速、104国道南复线较近,设施条件良好。

4 产业布局规划方案

4.1 产业布局指导思想

4.1.1 注重整体协调。产业发展规划是特定地域空间的综合性规划,规划应统筹区域内的各项发展,协调好区域内各专项规划之间的关系;统筹好区域内的产业发展,按照“优(优化产业结构)、新(发展新兴产业)、高(提高科技含量)、特(发挥特色优势)”的要求,促进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效生态农业协调发展。

4.1.2 发挥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需综合考虑县域的经济基础和发展潜力,从县域特有的比较优势出发,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因地制宜,对产业、人口、基础设施等重大布局作出合理安排,制定符合县域实际、彰显县域特色的发展战略。

4.1.3 体现空间引导产业。产业发展规划是对重要县域的战略规划和布局引导,必须选择出交通条件优越、产业导向明确、建设空间条件较好、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空间载体,作为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集聚的平台,要有效整合提升已有的各类开发区(园区)和各类平台(载体)。

4.1.4 突出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需充分考虑县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要严格保护水土和生物资源,避让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及生态敏感区。要注重集约节约,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整治,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共生发展。

4.2 产业布局用地选择原则

产业布局是我县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支撑点,规划建设不仅要与用地空间拓展、产业现状基础和产业调整方向结合起来,还应与城市功能延伸、重要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布局统筹考虑。因此,产业布局选址必须坚持以下四个原则:

(1)空间开发资源充裕,且土地完整成片;

(2)产业依托有力,且产业发展潜力较大;

(3)区位毗邻中心城区,且城镇功能辐射带动较强;

(4)设施基础配套方便,且设施网络延伸便利。

4.3 产业分布经济因素

4.3.1 聚集因子

产业区位集中,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是主要依据和动力。它减少前后关联产业的运输费用,从而降低运输成本;提高公共设施利用率,降低分摊的相应费用;便于交流科技成果和信息,提高产品质量和科技水平。

4.3.2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不但包括为生产服务的生产性基础设施,也包括为人类生活和发展服务的非生产性基础设施,如交通运输设施、信息设施、能源设施、给排水设施、环境保护设施、生活服务设施等。

4.3.3 市场因子

消费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等对产业布局具有明显的指向性作用。

4.4 产业规划布局选址方案

4.4.1 新大线以东区块

4.4.1.1 区块优势

(1)新大线以东为新昌工业园区范围,规划主要作为工业用地,有利于引导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促进和形成节约资源、功能明确、优势互补的产业空间布局,同时以优势行业和企业为中心调整企业空间分布,引导关联企业集中布局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2)该区块目前已编制完成《新昌县大明市(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新昌县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3)根据《新昌县产业新平台集聚规划》,在新大线以东的大桑园区块和东高植物园区块,规划作为中小企业发展用地,该地块地势较为平坦、独立,王家园至大桑园道路工程已进行拓宽改造,只要水电等配套完成后即可启动建设,因此前期开发建设条件较为成熟。

(4)新大线以东区块,用地范围广,可用地面积较大,将该区块作为产业布局重点地块,有利于园区整合,保持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能源的有效利用,并能强化资源集约利用,逐步形成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5)如对该区块进行整体开发建设,可通过整合资源来调整产业方向与布局,对给排水、供电、供气以及物流等生产条件要求相近企业就近布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产业发展效益。

4.4.1.2区块劣势

(1)现状基础条件不是很成熟,没用相应的市政配套设施。

(2)现状土地尚未征用,局部地块的土地征用费用较高,如大明市区块。

(3)因用地范围较大,地块间有山地阻隔,如需连片开发建设,难度较高。

4.4.2新大线以西区块

4.4.2.1 区块优势

(1)交通便捷,可依托新大线的交通优势出行,便于员工上下班和货物运输。

(2)可对城北台地东侧地块的开发建设产生一定带动作用,能促进城北台地的建设。

4.4.2.2区块劣势

(1)该区块目前已编制《新昌县城北台地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主要定位为生活旅游度假区、养生休闲度假区、教育科研办公区、铁路货运物流区、台地综合服务区、园林生态居住区和生态居住示范区,因此在该区块发展工业项目,不符合规划要求。

(2)该区块内现状工业较少,村庄较多,如安排少量工业用地,不仅无法形成规模效应,也不利于资源的共享。

(3)与该区块一路之隔(新大线)便是新昌工业园区用地范围,如再设置此处设置工业用地,不利于产业集聚发展和园区建设管理。

4.5 比选区块与影响因素比较

号 影响因素 新大线

以东(1) 新大线

以西(2) 区块比较

1 聚集因子 符合 符合 (1)优

2 基础设施 不符合 不符合 (1)=(2)

3 市场因子 符合 符合 (1)=(2)

5 结论

产业布局的选址涉及影响因素、基本规律、演进过程和产业布局的原则、模式、政策等问题,经综合比较,从有关产业布局因素和我县产业园区建设情况考虑,新大线东侧区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

(1)竞争优势。地域面积较广,产业发展空间充裕,目前可用地面积约7.6平方公里,有利于培育产业集群,发展区域经济,获取更大的竞争空间。

(2)政策优势。目前,各地区政府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纷纷制定政策与规划推动工业园区的发展,我县工业园区建设也将继续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工业园区具备较好的投资潜力。

(3)环境优势。该区域处于新昌台地,植被以茶园等农作物为主,环境优越,地势较为平缓,便于地块的开发建设。

(4)区位优势。因该区域紧邻县工业园区和拔茅青山头工业区,可依托现有的产业发展,带动周边区块建设,逐步推动整个区域的开发。

平台经济发展规划篇5

关键词:山东半岛 蓝色经济 制约因素 优势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t4(2012)06—219—02

在世界范围内,海洋经济正在向着多元化、高科技化、生态化的方向发展。在我国,对于海洋的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已经得到了高度关注。山东省作为海洋大省,海洋资源和海洋生物丰富,发展海洋经济成为了新阶段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2011年初,《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作为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获得批复。这意味着发展蓝色海洋经济将会成为山东进一步发展的亮点,利用海洋资源发展蓝色经济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同时也是加快山东经济腾飞和提升山东省经济全局地位的需要,更是转变山东经济方式的需要。

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概况

(一)蓝色经济区的概念

蓝色经济,是指以临港、涉海、海洋产业发展为特征,以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为导向,以区域优势产业为特色,以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前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产业活动的经济集合。

蓝色经济区,是指依托蓝色海洋或蓝色国土的资源,以人力劳动区域分工为基础组成的、以海洋产业为主要发展动力的地理区域,它是包含了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科技文化水平诸多因素相联系的的综合性、多样化的功能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全国海洋科技产业发展的领头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的示范。

(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地位

1.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提出。上世纪90年代以来,沿海各省市把海洋经济确定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海洋开发事业突飞猛进。党的十七大提出,发展海洋产业,构筑现代产业体系。2009年4月,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这一重要指示表明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为科学发展海洋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策略。2011年1月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成为“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这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成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关键组成部分。

(三)建设、发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的原因

1.加快山东经济再度飞跃的需要。在经济的发展的过程中,总会遇到瓶颈。当今,陆地生态环境恶化加剧、资源的日益匮乏、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和陆地生存空间的相对缩小,都迫使人们把目光转向海洋,进行海洋经济的深度开发。日前,山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新一轮经济增长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发展蓝色经济正是目前山东经济发展所迫切需要的。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海洋资源为发展蓝色经济提供了条件,有利于推进山东经济再次飞跃。

2.落实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海陆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在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过程中,既要注意陆域的发展,也要重视海洋的开发和保护。因此,发展蓝色经济有利于实现海陆资源的统筹,促进海陆经济一体化;同时,也是产业升级、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的优势条件与制约因素

烟台拥有区位条件突出、海洋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良好、创新能力强、设施完善等独特优势,但由于长期以来的经济增长模式落后、高科技发展滞后等因素影响,制约了海洋产业的发展。

(一)烟台地区蓝色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

1.资源优势突出。烟台市不仅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而且具有高尔夫、酒庄、温泉、沙滩、岛屿等高端滨海休闲度假旅游资源,还有黄金、卤水、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海洋矿产资源。

2.区位交通便利。烟台地处山东半岛中部,自然条件优越、产业基础雄厚、科技创新体系十分完善。烟台不仅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和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而且海洋矿产资源和风能、潮汐能源等资源丰富,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此外,烟台还拥有强大的海洋科技阵容。多项技术走在全国前列。这些优势为烟台打造“蓝色梦想”提供了绝佳的契机和平台。

3.产业潜力巨大。山东蓝色经济区规划发展的格局中,新兴产业为支柱的海洋经济已成为烟台等沿海城市发展潜力和竞争优势所在,如:港口经济、海洋渔业、滨海旅游、海洋能源等。工业体系部比较完整,门类齐全,形成一些地区性的主导产业。

2001—2010年,农业所占比重逐年下降,工业支柱产业发挥了明显的支撑作用,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平稳增长。通过大力推进产业化进程,全方位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从而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私营经济发展加快,外贸出口和招商引资成效明显。第三产业发展仍具有相当大的挖掘潜力和上升空间。

4.经济社会条件优越。首先,在城乡经济发展方面,烟台地区城乡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日益提升。根据烟台市经济主要指标的统计数据显示,农民人均收入现金收入逐年增加,2008年同比增幅16.4%;2008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幅15.4%,表明城乡差距有所减小。2004—2009年期间,居民的消费水平平稳增长,2009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幅0.77%(如表1)。

其次,在城市自然社会环境方面,市容环境卫生状况良好,市政设施建设比较完备,市区垃圾清运、处理及时,空气环境质量良好。

再次,在文化教育方面,至2010年,烟台市普通高中共有66所中学,普通高校8所。市民的受教育程度和文明程度总体较高,教育整体水平稳步提升,高层次人才逐年增加。2005年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2006年被评为“联合国人居奖”。

(二)烟台地区蓝色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1.经济增长模式落后,总体质量不高。烟台市所确定的机械行业的汽车及零部件产品集群(以美国通用为主)、船舶及配套产品集群(以韩国大宇为主)、电子行业的电脑产品集群(以台湾鸿富泰为主)、手机产品集群(以韩国lg为主),以引进外资制造业为主导。由此可以看出,烟台市依然停留在以出口加工为主导,缺少科技自主创新的引导和企业自主品牌的培育。因此,影响经济运行质量和综合效益提高,使烟台的经济增长质量不高。如从2006~2010年烟台市gdp年产均增长一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居全省第二位,但从人均以及其他质量指标看,却并不及总量指标。这说明近几年烟台经济增长虽快,但总体质量不高。

2.中心城区辐射作用较弱,海陆发展不协调。作为一个中心城市,烟台市区在产业、科技、外贸、资金、信息及文化密集等凝聚力始终处于较弱状态;中心市区不是一体化的城区,而是由空间上断开、职能上分离的几个区的组合,难以在财富、知识、技术、信息等方面对周边所辖范围形成强磁力辐射。同时,海洋经济的发展依然单一,没有把海陆发展作为一个整体,影响了城市海洋经济综合性、多层次的发展。因此,烟台市必须加快建成一个具有强大集聚功能的中心城区,并提升海陆联动发展。

3.金融产业体系不够健全,融资问题困难。烟台市金融业发展过于死板,不能使用灵活的方法进行资金的融合,融资能力不足,融资改革有待加快。目前,融资平台多样性还在探索阶段,未能形成规模;企业融资问题依然面临考验,金融业产品结构、市场结构和定位趋同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改善;民间投资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的对策

发展蓝色海洋经济,要加大力度促进海洋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努力建设具有山东特色的蓝色经济,从而带动沿海地区以及山东全省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在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还要做好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工作,确保海洋经济的循环发展。目前,要加快山东蓝色经济发展,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实现产业和地区的科学规划布局

一要真正摸清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海洋资源、产业规模、结构布局、技术水平等方面情况,搞清发展海洋经济的比较优势、发展前景和增长潜力,搞清当前影响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各种因素,通过对基础数据的科学认识和系统整理,为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可靠依据。二要明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发展的目标、重点和战略布局,通过着力培植主导产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三要解决好战略性规划及半岛城市群的空间发展规划。根据比较优势,着力搞好自己的特色产业,注意统筹衔接好总体与专项规划、陆域与海域规划,实现规划间的有序衔接。四要加快建立蓝色经济区的科技支撑体系和决策咨询服务体系。成立专家委员会,作为规划建设协调的裁判,防止重大项目上的急功近利和错误决策。

(二)强化中心区域功能,协调海陆经济发展

山东省半岛各城市要加快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发挥中心区域在全市发展中的龙头带动作用,一是以规划为先导,明确山东半岛各城市的中心区域定位,走集约化道路,提升中心区域的辐射力;二是加快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中心区域的服务功能,优化环境并提高中心区域的聚集扩散能力,促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的有效整合;三是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构建山东半岛各城市互利互惠的推进机制与保障措施,增强山东半岛各城市间的联动发展,最终,形成一个在空间上无断层,职能上无分离的中心区域。

同时,山东省应尽快打破海陆相分离的传统的发展观念,树立起“海陆一体、统筹发展”的新理念。一是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培育发展海洋新兴产业;二是要以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为依托,改善陆地经济资源瓶颈的不利因素。最大限度的发挥海洋资源的优势,以便达到海洋陆地互补的作用。

(三)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海洋经济投入

为了加快山东半岛蓝色经济的发展,必须推进融资体制改革,加大对海洋经济的投入。第一,要通过政府财政扶持和银行金融支持逐步建立起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相关规章制度,将海洋经济专项财款纳入财政预算中,并且各级政府和银行等金融机构都要在自己所在的能力范围之内,最大限度的为海洋产业提供资金与信贷的服务。第二,要重视群众自筹资金与民间融资的方式,尽最大能力的拓宽融资渠道,融合社会资金。第三,要重视吸引外资,多方面、多方法的利用外资促进蓝色经济的发展。第四,要通过各种有利措施,激励企业上市,发行股票、债券,或通过企业合并、兼并的方式,提升企业的资产规模,打造一批具有规模化、专业化实力雄厚的知名企业。

平台经济发展规划篇6

浙江“七五”到“十一五”空间结构的演变情况

空间结构的演变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及政府引导空间布局优化的政策导向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五年计划(规划)的空间结构优化,在理念、布局、形态、内涵等方面坚持与时俱进,除“八五”计划延续“七五”计划外,其他五年计划(规划)的内容都发生了较大变化。

“七五”计划空间结构:“两片四区”。即全省分为浙东北、浙西南两大片,分别包含以杭州为中心的浙北区、以宁波为中心的浙东区和以温州为中心的浙南区、以金华为中心衢州为次中心的浙西区。在政策导向上,实施沿海带动内地。以城市为中心的点轴分布空间结构政策。

“八五”计划空间结构延续了“七五”计划。

“九五”计划空间结构:“三区三带”。即全省分为沪杭甬高速公路沿线地区、温台沿海地区和浙赣及金温铁路沿线地区,推进形成杭州湾两岸地区和沪杭甬、杭宁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带,温台沿海地区和沿海交通干线沿线产业带,浙西南地区和浙赣、金温铁路沿线产业带。在政策导向上,突出沿湾(杭州湾)、沿海、沿线(交通干线)集聚发展的线状分布空间结构政策。

“十五”计划空间结构:“三极辐射、三带集聚、两域拓展”。即突出城市的集聚和带动作用,强化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发展模式。增强杭州、宁波、温州三大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和辐射功能,加快沪杭甬和杭宁高速公路沿线、甬台温高速公路沿线、杭金衢和金丽温高速公路沿线三大经济带的要素集聚,加快山区和海洋两大区域的综合开发。

“十一五”规划空间结构:“三带三圈一群两区”。即积极构筑环杭州湾、温台沿海和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三大产业带,培育杭甬温三大都市经济圈,推进浙中城市群的资源整合和经济融合,形成以主要森林资源和重要江河源头保护区为重点的“绿色屏障”,以及以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海洋特别保护区为重点的“蓝色屏障”。

浙江“七五”到“十一五”空间结构的演变态势

从演变历程的情况看,“七五”计划以来,浙江空间结构优化主要具有以下规律或特征。

从“点”到“面”演变。即从以城市为中心的点状分布向以都市经济圈为重要载体的网状演变,以中心城市、城市群、都市经济圈为重要标志的城市化推进,成为空间结构演变的主要动力。

从“线”到“带”演变。即从高速公路等主通道沿线分布向以产业带为重要载体的带状分布演变,以中心城市、节点城市、重要产业集聚区为支撑的网络化、区域化空间布局,具有更稳定、更强大、更可持续的发展空间和动力结构。

从“聚”向“聚散并重”演变。即从向中心城市、沿线资源要素集聚,向产业带、都市经济圈在集聚资源要素的同时,向周边区域进行产业和要素梯度转移、辐射的演变。这也是空间结构从点到面、从线到带转变的重要动因,是在新时期建设和完善新平台的重要依据。

从“经济”向“经济生态并重”演变。即从核心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布局,向关注经济社会、生态环保协调发展空间布局的演变。这既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面临巨大压力下的积极应对,也是浙江经济发展方式进步的重要标志。

优化浙江“十二五”规划空间结构的对策建议

浙江“十二五”规划空间结构优化,应遵循从“点”到“面”、从“线”到“带”、从“聚”向“聚散并重”、从“经济”向“经济生态并重”等演进趋势。其中“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三带三圈一群两翼”较好地体现了这些演变特点,总体上应在“十二五”规划中保留并有所创新。同时,针对浙江实际。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所依托的仍应为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的良性互动。为此,精细全省城镇村体系布局,应是“十二五”规划及今后一个时期空间结构优化的关键所在。综合上述浙江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建议推进形成“四三二多、四二二四”的浙江“十二五”规划的空间结构优化。“四三二多”。即“四大都市圈、三大产业带、二大生态翼、多个产业集聚区”。这是总体布局。“三大产业带、两大生态翼”是对省域空间差异化功能布局的全覆盖。“四大都市圈、多个产业集聚区”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平台。前者承担城市化量质并重提高、服务经济加快发展的重任,后者承担现代产业壮大、城市新区建设的重任。“四二二四”,即“四大都市圈、二十个区域中心城市、二百个中心镇、四千个中心村”。这是浙江空间结构优化在城镇村体系领域的细化落实,便于通过新型城市化有效推进空间结构优化。为此,需结合浙江经济社会“十二五”规划面临的形势、态势、趋势等,全面、科学地理解、掌握“四三二多、四二二四”空间结构的基本内涵,以便有效推进。

加快建设四大都市圈。都市圈建设是浙江把空间布局优化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层次提升、城市化质量提高等有机结合起来的核心栽体与动力。经过“十一五”规划发展,金华(市区)与义乌在浙中城市群中的双核心地位日益突出,金(华)―义(乌)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和都市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战略必要性已逐渐成熟。“十二五”规划在全省布局及建设杭州、宁波、温州、金一义四大都市圈,符合浙江城市化发展的主导潮流和现实需要,符合全省区域中心城市结构体系的协调完善,符合浙江经济积极从制造经济向制造经济与服务经济并重,并最终积极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发展大势。

有机更新三大产业带。虽然全省经济、城市、人口重心向沿海迁移的态势较为明显。沿海产业带若隐若现,但就总体而言,杭州、嘉兴、绍兴、湖州等市海洋经济特征并不显著,以沿海产业带取代环杭州湾产业带和温台沿海产业带尚不成熟。但如何进一步加快通过甬台温高速公路改扩建、三门湾产业集聚区域等战略项目推进。加强温台沿海产业带与环杭州湾产业带。特别是宁波都市圈的有机对接、联动发展,应积极关注。另外,以义乌国际商贸名城建设和义乌中国国际商贸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核心的浙中西部地区发展,需加大关注力度,而不是被淡化,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省域的协调发展。

科学推进区域中心城市、中心

镇和中心村“三中”建设。除杭州、宁波、温州、金一义四大省域中心城市外。还需结合次一级城市群,如嘉兴城市群、台州城市群等的建设,以及区域一体化的深入推进,规划建设一批区域中心城市。以促进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县域经济积极向以服务业和制造业并重为主体的区域经济转型。与此相对应,在区域中心城市构成的选择上。除嘉兴、台州、湖州、衢州、丽水、舟山等设区市城市外,还应加强地理空间毗邻、功能联系密切的跨行政区组合型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主要包括越城―柯桥、余姚―慈溪、新昌―嵊州、永康―武义―缙云、龙港―鳌江等。通过统一规划和管理,真正实现融合和提升发展。建设中心镇,应重点在规划、财税、人事、投融资、用地等领域给予小城市的管理权限,加快改变绝大部分中心镇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可用城镇建设经费缺乏、商务人居环境较差、中高端资源要素难以聚留等困境。但同时,由于大部分市县中心城市规模正积极扩展,相当部分中心镇正逐渐融入中心城市或成为其卫星城镇,对那些离中心城市距离相对较远,具备相对独立发展条件和实力的中心镇。才宜作为小城市加以重点培育。随着城市化推进和新农村建设,中心村作为吸附以适度规模化经营种植业为重点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主要平台,需重点增强人口、经济集聚规模及对应商贸、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功能。但在数量选择上应有效控制。

平台经济发展规划篇7

1、统筹海陆资源,构筑规划体系。编制县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和县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实施意见。在总规和实施意见的引领下,协调相关单位,加快编制和完善我县的港口岸线开发保护规划、海岛开发保护规划、临港工业发展规划、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构筑“1 x”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体系。

2、深化课题调研,制定发展政策。按照省、市海洋经济发展总体要求和我县加快建设省海洋(海岛)综合开发试验区的工作目标,重点就海岛开发、财政扶持、融资平台搭建、用地保障及产业培育、项目推进等制订相关政策,形成加快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

3、加强对上衔接,拓展发展空间。要紧紧抓住省、市建设海洋强省、海洋强市的有利时机,加强规划对接和工作对接,力争成为省海洋(海岛)综合开发试验区。要按照加快构建临港新装备、海洋新能源、滨海休闲旅游和海洋新兴产业等四大战略性主导产业的工作要求,争取省、市的政策扶持和产业支持,求得发展的更大空间。

4、搭建招商平台,推进产业发展。协调相关部门,加强资源和项目包装推介,充分运用浙洽会、广交会等现有的招商平台,争取功能性大项目落户。提升第七届中国海洋论坛举办水平,争办首届海洋投资洽谈会,充分展示我县海洋资源优势,拓展招商引资渠道。

平台经济发展规划篇8

龙岩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于1998年7月,1999年5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2012年3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龙岩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龙岩市区南部,与核心城区连成一片,交通便捷、区位优越,首期规划面积5.8平方公里。2012年4月龙岩市委、市政府支持开发区拓园扩区,确立开发区“一个主导区、两个合作区”(一个主导区即龙岩经济技术开发区现有范围延伸覆盖中央苏区公园和龙岩陆地港区域,两个合作区即龙岩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别与永定县、永丰新区合作开发永丰新区,与新罗区合作开发东肖片区)的空间布局,开发区规划面积调整扩大为26.42平方公里。2012年9月,市委、市政府明确闽西交易城、龙岩商务营运中心、龙岩金融商务中心划归开发区。

2012年以来,龙岩经济技术开发区按照“推动转型升级,服务区域发展”的基本站位,致力于打造总部服务平台、物流服务平台、金融投资服务平台和企业创新服务平台,着力策划并启动实施一批转型性项目,高度重视要素保障和机制建立,研究出台了土地收储与出让计划、资金需求与筹措计划,成立了南方总部实业集团及南方联合置业、南方陆港物流、南方京融投资等南方系公司,出台了楼宇经济、总部经济、股权投融资、“优二进三”等政策,项目建设呈现良好态势。

转型升级,科学发展

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区位特点与发展条件,龙岩经济开发区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定位为全力打造“三个现代新区”:全力打造以工程和环保机械产业为龙头的现代制造业集中区、全力打造以总部经济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全力打造以宜业宜居为发展方向的现代化新城区。

a把握转型升级取向,围绕全力打造“三个现代新区”的战略目标,按照高端定位、适度超前、功能完善、错位发展的要求,科学编制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及城市、产业、社会事业等专项发展规划,全面提升开发区社会事业发展水平。

b把握转型升级趋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商贸服务业、信息咨询业、金融保险业、文化创意产业、物联网产业等现代服务业。

c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模式,打造高品位城市板块,建设高品位城市社区。完善城市功能。

d强化企业投融资服务,建立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成立投融资服务中心,引导专业化的投融资服务公司落户开发区或在开发区设立分公司、鼓励企业加快股权改革,规范公司治理结构,促进企业有效对接资本市场。

e强化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建立产学研对接平台。促进产学研深度对接,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为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平台支撑。

f拓宽政府筹融资渠道,通过做好土地融资、拓宽项目融资、筹划上市融资等方式,探索多元化公共投入。

平台经济发展规划篇9

一、物流规划问题的提出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加入wto之后的机遇与挑战,使我们需要认真思考总体经济结构的问题,正确处理生产、流通、消费的相互关系和结构层次。规划物流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提出的。

中国物流从起步期开始进入发展期,能动地布署全面的发展,是发展初期应当做的主要工作。

中国物流的起步期,大约经历了二十年,在物流的起步期,主要工作是引进、学习和研究,由点到面的进行科学普及,并且在物流的局部领域(例如配送),在个别地区(例如九十年代初在石家庄,无锡市的配送试点)和个别部门例如(物资部门、商业部门)进行探索性的推动。应该说,二十年时间虽然长了一些(日本引进物流概念之后的起步期,大约是十年),但是,这二十年左右的时间,为我们现在的发展奠定了一个比较坚实的基础。起步期的探索,往往是盲目和无序的,不断否定前面的探索,再重新回到起点寻找新的路子,这是起步期很正常的事情。在中国物流从起步期进入发展期之后。如果保持起步期的习惯思维和习惯运作方式,不但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更重要的是会延误了中国现代物流的发展进程。

很明显,进入发展期之后,必须要强调能动的,有序的、有计划地进行发展。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正确的发展路线和有效地组织运作措施。在大规模发展之后,就不能允许有大的失误,更不能允许用巨大的投资去进行失败的运作。小的错误不可避免。小的调整也是随时需要进行的,但是全面否定和推倒重来,是绝对要避免的。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在多方面采取措施,包括尽快促成对现代物流分割的体制进行改革,改革是有难度的,并且需要时日,但是,发展不能等待,在现行体制下,寻找促进发展的方法,显得更为重要。物流规划的问题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提出来的。



二、物流规划的四年回顾

2000年9月,深圳市提出了一份完整的物流规划草案,开辟我国物流规划之先,到今天已经整整四个年头。这些年,可以说在中国掀起了物流规划热。

2001年深圳市率先把物流产业规划成重要支柱产业的地位,全市性的物流规划已经开始实施。北京市、辽宁省进行了规划性的工作,天津。上海。广州。长沙,大连,成都等一大批城市分别制定了物流规划或者发展纲要。中国邮政开始制定现代物流发展规划,铁路系统、交通系统分别制定了全国集装箱枢纽和全国交通枢纽这种属于物流平台的规划。物流规划还进一步深入到中、小城市和大中城市的区、县,诸如河北的沧州。浙江的余姚、北京的丰台、佛山的三水等等。许多大型企业例如兖州矿务局也制定了物流发展规划。现在,恐怕没有哪一个权威单位能够说清楚中国大大小小有多少物流规划了。

没有人能够说清楚中国有多少物流规划,当然也就没有人能够计算清楚,这些规划背后的投资需求了。现在看起来,公开宣布百亿以上的投资就有北京、上海、深圳、香港等地区,全国交通一级枢纽和铁路集装箱枢纽建设投资,则在几百亿甚至上千亿的水平,对于总量估计,几千乃至上万亿是不足为过的。

怎样估价这种物流规划热的现象,我想可以作这样的判断。首先,投资的取向是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理性投资,不简单是追逐利润,更重要是谋求战略发展,是对前景看好的表现。经济界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找到新的投资热点和经济增长点,这应当说是一个十分可喜的现象。

第二,我国接受了过去盲目发展的教训,把规划放的一个重要的位置,证明我国经济发展的理性和科学性正在强化。酷-

第三,反映我国经济界对现代物流的生疏,在物流热大潮的推动下,物流极具诱惑但又不敢贸然行事,先进行规划就成为一种选择。

问题在什么地方呢?这恐怕倒是面对未来几千亿投资,我们要多问一些的!我认为,主要问题恐怕在于,时间太短,我们还没有总结出一套有效的规划理论和方法,迄今为止,我们还形不成“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物流规划理论和方法。甚至物流规划应当规划是什么,也还有严重的分歧。

三、规划物流的重要性

这些年的发展表明,人们对物流规划的重要性有了共识。就物流领域而

言,规划更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和物流本身的特殊性有关。

第一,物流的涉及面非常广泛,需要有共同遵循的规划。物流涉及军事领域、生产领域、流通领域、消费及后消费领域,涵盖了几乎全部社会产品在社会上与企业中的运动过程,是一个非常庞大而且复杂的领域。仅以社会物流的共同基础设施而言,我国相关的管理部门,就有交通、铁道。航空。仓储。外贸、内贸等六大领域分兵把口,更涉及到这些领域的更多的行业。实际上,这些领域和行业在各自的发展规划中、都包含有局部的物流规划。这些规划,由于缺乏沟通和协调,更多是从局部利益考虑,再加上局部资源的有限性,往往不可避免地破坏了物流大系统的有效性,必然给今后的物流发展留下诸多的后遗症。

所以,必须有一个更高层次的、全面的。综合的物流规划,才能够把我国的现代物流发展纳入到有序的轨道。

第二,物流过程本身存在“背反”现象,需要有规划的协调。物流过程往往是很长的过程,一个过程经常由诸多环节组成,物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这些环节之间往往存在“效益背反”现象,如果没有共同的规划可以遵循制约,各个环节各自独立去发展,就可能使“背反”现象强化。

第三,物流领域容易出现更严重的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现象,需要有规划的制约。物流领域进入的门槛比较低,而发展的门槛比较高,这就使物流领域容易出现在低水平层次的重复建设现象,尤其最近几年的“物流热”引发一定的“寻租”的问题,加剧了物流领域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这种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在配送中心,一般物流中心和小型物流结点方面可能有突出的表现。

第四,物流领域的建设投资,尤其是基础建设的投资规模巨大,需要有规划的引导。物流领域大规模建设项目的规划尤其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这是因为,就我国而言,这种项目的数量相当多,仅深圳市就规划了六个规模比较大的物流园区,如果再加上港口、车站、货场等基础设施,一个城市大型物流项目就会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由于投资规模巨大,如果没有有效的规划,就不能有效地利用资源,就可能造成巨大损失。

第五,要跨越低水平的发展阶段,实现我国物流跨越式的发展,需要有规划的指导。我国物流系统建设刚刚起步,已经与发达国家有了几十年的差距,要迅速追赶,需要跨越发达国家曾经用几十年时间的低水平发展阶段。我国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而言,实现这一跨越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是,如果缺乏规划引导和制约,任其行事,那么必然会有相当多的地区和企业,要从头走起,重复低水平发展阶段,白自的消耗我们的资源和我们的时间。



第六,就生产企业而言,在暴利时代结束之后,“轻资产”运行的新型企业,需要改变过去大量投资于生产能力旧的投资方式,而将大量制造业务外包,这样就必须建立诸如“供应链”之类的物流系统,形成以联盟为新的组织形式的、虚拟的企业。这就必须对物流系统进行新的构筑,或者对企业的整个流程从物流角度进行“再造”。所以,规划物流的问题对于生产企业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它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在新的竞争格局的压迫下,生产企业转型变形以求生存的问题和求发展的问题。社会上存在和一种误解,以为规划物流问题是宏观的问题而不是企业的问题,这显然是低估了物流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四、物流规划的层次和主要内容

第一、国家一级的物流规划

应当着重于以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基础网络为内容的物流基础平台规划。应当和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国策吻合。这个物流基础平台的规划,固然会包含铁路、公路已经宣布的的几纵几横的线路规划。但是,更重要的是,应当从现代物流综合的角度而不是从部门的角度全面兜战,j综合的网络,包括不同线路合理布局以及使网络发挥更大效用的综合物流结点物流基地。以及相应的综合信息网络。当前,国家一级的物流规划显得更为迫切,这是因为,铁道部正在全国规划十五个集装箱枢纽站,交通部也已经规划了全国的主枢纽和一级枢纽,由于这些枢纽都是几亿、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投资大项目,再加上这些枢纽在未来举足轻重的作用,引起了物流界和经济的广泛重视。然而,现实是,体制障碍的存在可能导致铁道,交通分割的深化,给我国物流系统留下很大的后遗症。可能导致资源的极大浪费。现在的问题是,需要从建立中国现代化物流系统角度,对物流结点进行统一规划,尤其迫在眉睫的是对铁道集装箱枢纽、交通枢纽这样的重要物流结点进行统一规划。

第二、省、市一级的物流规划

应当着重于地区物流基地,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三个层次的物流结点以及综合的物流园区规模和布局的规划。物流基地、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三个层次的物流结点是省、市物流外结内连的不同规模、不同功能的物流设施,也是较大规模的投资项目。这三个层次物流结点的规划是省、市物流运行合理化的重要基础。

第三、经济运行部门的物流规划

应当着重于物流本身的运行以及“物流支持营销”各项事业发展规划。在物流基础平台之上,将有大量的企业和经济事业单位进行运作,供应、分销,配送,供应链,连锁经营等等,要使这些运作做到合理化和谐调发展,需要有规划的指导,例如重要企业,重要产品的供应链规划、以现代物流及配送支持的分销及连锁规划等。

第四、企业的物流规划

应当着重于“物流支持营销”的规划。生产企业,尤其是大型生产企业,从“营销支持”和“流程再造”角度进行物流系统的建设规划,会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素质,增强企业的运营能力。

第五、科技,教育,大型物流企业培育和发展规划

物流科技、教育布局和发展规划也应当放在重要位置。发展现代物流,培育一批大型的、专业物流企业,尤其是培育一批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既要培育发展,又要防止过度竞争,这是需要通过规划进行指导的。在物流科技、教育方面,我国尤其处于落后的地位,这也是当前规划需要考虑的问题。五、需要探讨的两个问题

四年的物流规划实践已经向我们提出了许多问题,对这些问题我尚未形成确定的看法,这里仅就其中两个问题提出来以供讨论。

1、关于物流规划的着重点

深圳市的物流规划,本来开辟了一个很好的先例,那就是把物流规划的重点放在规划物流平台方面。但是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过分关注物流信息平台而相对弱化了实物物流平台。但是,以后出现的一些规划,对于物流平台的问题进一步弱化。作者认为物流平台规划尤其是实物物流平台规划应当是物流规划的着重点。

主要的原因在于:在整个物流产业结构中,实物物流平台以外的各个领域,都已经形成丁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可以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丰富和完善。即使没有规划,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也可以充分表现出来。

需要指出的是,实物物流平台我国离市场化的进程还相当遥远。实物物流平台带有社会性和公益性,是国家重要的基础建设,又需要大规模的投资和长期建设,为了防止失误。规划是必不可少的工作。

2、关于物流园区

有一点令人担忧,那就是物流规划在有一些地区实际上已经转变成物流园区规划,或者把物流园区作为规划的重点。这恐怕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问题。

物流园区的概念是不清晰的,在理论和实践上并没有形成对物流园区的明确共识。有的规划本来是把物流园区作为实物物流平台一个内容,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却变成了物流运作企业的聚集地:咸了物流运作的一个内容。很多情况下。人们用制造业园区的概念来理解物流园区,用制造业园区的构筑方法来构筑物物流园区作者认为这是我们必须认真探讨的问题。

平台经济发展规划篇10

三年来,在省政府、县委县政府及各县直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园区的区位优势得到很大的发挥,并且在农科院和县科技局的帮助下,引进了一批高新技术及产品,发展了一批外向型企业,同时形成两个产业园区,即电力电器产业园和健康产业园,园区内新兴的如义兴铁塔、日新光伏等科技企业日益壮大。园区的区域性经济得到很大提高。从税收的100多万提高到的1200多万元,工业产值实现5亿元,比建区前增长10倍,

今天,工业园区已经成为我县县域经济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之一,不断集聚着高新技术产业,认真回顾与总结过去的实践,为园区今后的发展积累了结验,为未来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一、加强领导,强化服务与保障体系

建立园区之初,县委、县政府就将园区列为本地区发展重点,并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这里的区位优势、经济实力和科技人才优势,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高标准、高科技、高效益的新兴经济区。同时,决定组建园区党组、管委会、开发公司,形成党、政、企三位一体的组织领导机构。三年来,这个组织机构很好地适应了园区开发建设的需要,充分发挥出宏观调控、统一管理、协调服务的职能。

二、制定规划,提出重点建设目标

规划是建设的龙头。在市科委及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园区先后制定了-2020年发展规划、“九五”计划及发展规划。发展规划经县政府同意实施后,有力调控了生产力布局,明确提出重点建设目标。目前,集中各方面的力量建设起步区电力电器产业园和健康产业园,建成以电力电器为主的产业基地和健康产业基地。截止目前,入园企业已达21家,

在建项目5个,即将动工兴建项目9个。规划的实施不仅对生产力要素起到调控作用,也起到了很好的环境效果和生态效应。

三、促进科技、经济与金融结合

建区伊始,园区就提出科技、经济与金融要紧密结合的发展思路。实践证明,这一思路是园区取得规模效益的有效出路。

科技与经济结合尤为典型。园区积极与渤海大学、农科院、畜牧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协作关系,这种科技与经济的有效结合使园区科技贡献份额由建区初期的54%,提高到目前的64%。

四、吸纳了一批科技队伍

近年来,民营科技企业在园区悄然崛起,如义兴铁塔股份有限公司与哈尔滨船泊大学合作开发电力钢管铁塔,这项技术在国内属先进水平,并且由于南方雪灾和国家电网大改造之际,对于这种钢管铁塔的需求市场供不应求,企业借助于这项新技术拓展了发展空间和企业生命力。截止末园区吸纳了近300名技术人才,其中高级人才近10%,有近90%的人是外聘来的,为这里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园区内各类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的6%左右。

为了确保密集区的发展,我们还将在建立科技咨询、信息服务体系。

五、壮大产业化规模,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辐射和示范作用

园区发展要想在市场经济中获取竞争的优势能力,必须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产业化规模。并且科学技术的引进与应用使工业步入高科技、大规模、外向型的产业化发展阶段,建成两个产业园,一个是电力电器产业园,重点培育电力电器产业和多种名优系列产品,发展壮大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群体和一批有相当规模的企业集团。

虽然园区三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处在刚刚发展阶段,需要不断提升自已,在今后园区将继续以科学技术为企业发展动力,努力构建四个平台:

1、自主创新平台

以园区骨干企业为重点,突出特色产业,发展电力电器产业集群和健康产业集群,拉长激活产业链,促进产业上下游进一步融合,推进产业化进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新产品领域科技成果中试转化,提升产业总体技术水平。以企业为主导,联合行业科技力量,整合科技资源,在重点企业实现产业化,形成重大技术的联合开发、成果共享和技术扩展的机制。

2、市场开拓平台

帮助基地企业开拓市场。搭建市场开拓平台,在各类重点展会展位分配上适当倾斜。在一些重要经贸活动中设立出口基地专区集中宣传与展示,提高产业基地知名度。有效为企业提供国内外展会信息,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种专业展会、洽谈会。

3、公共服务平台

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将整合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建立起覆盖全国电力电器等设备制造业的科研与生产单位的网络互动服务平台,包括投融资服务、法律咨询、园区企业信息与产品信息、人才与招聘信息、市场供求信息、网上交易、科技文献查询等特色互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