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学体系十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4-05-06 17:47:48
中小学教学体系篇1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人们越来越感到原有的教学评价已经不适应现在的教育教学,需要寻找新的、更加科学的与之相适应教学评价体系。所以,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具有教学改革特点的学科教学评价体系,既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落实新课标的需要。
一、充分认识学科教学评价体系的重要作用
教学评价是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的有效手段,其评价指标和方法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起着导向、激励和质量监控的作用。在任何年代、任何教育模式下,学校教学活动的所有参与者,都会为得到好的教学评价而努力调整其思维方式和教学活动来适应教学评价指标和方法。因此,教学评价在实践中对教学活动具有指挥导向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学校的办学方向。随着素质教育思想在学校教学中的贯彻落实和新课程的实施,课堂教学的目的、内容和方式、方法等都有了较大的改变,急需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促进教育功能从注重鉴定和选拔向注重导向、激励和调控发展。
二、构建学科教学评价体系的主要策略
1.学科教学评价指标要符合新课标的思想并与素质教育目标相一致。新课标的思想与素质教育目标,简单地说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具体落实到教学中就是:第一,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负责;第二,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通过组织、指导教学,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不仅获得相应的知识、技能,而且要获得学习方法,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也要得到发展。
2.学科教学评价指标要能够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与调控作用。教学评价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学评价指标的制定一定要面向教学活动的所有参与者。其一,有利于学校领导实施评价的管理功能,把握教学方向;其二,有利于教师发挥潜能,创造性地开展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其三,有利于教师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为教师自我完善、发展和改进教学提供方向;其四,有利于从学生实际出发,促使学生独立学习、实践探索、相互交流,获得成功的愉悦感受;其五,有利于体现课堂教学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主题思想的贯彻。
3.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评价内容综合化。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都是平等的,只不过每个人的角色不同,所担任的工作任务不同。反思我们多年的教育实践,教学方法注入式、教学内容满堂灌、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个性得不到发展等问题,原因很多,但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内容和手段单调,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改变过去只有领导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的单向评价原则,建立一个科学的、公平的自评和互评相结合,多方参与的评价机制,使学校教育活动中的每一个人,既是评价者,也是被评价者;使每一个人在评价过程中都得到自我约束、自我提高和自我发展。如:在评价主体上,学校领导可以根据学生学科成绩对该科任教师作出评价;教师一方面根据成绩对学生作出评价,另一方面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诊断和反思,进而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同时还可以以此对学校领导在制定教学计划、开展教研活动等方面作出评价和建议;在评价方式上,学生可以采取自评、互评或教师评的方式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和结果进行评价,学生也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价或提出建议。在评价手段上,要采取多种形式,要加强课堂教学评价,注重全程教育评价,在评价内容上要全面,要从思想品德行为、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兴趣特长、身心素质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要把各种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纵观当前中小学学科教学评价的改革方向,教学评价功能正在由注重管理转向管理功能与教育功能并重;教学评价主体正在由“单一”转向“多元”;评价形式正在由“单一模式”转向“多样化评估”;评价内容正在由“知识与技能”转向“综合素质”。(稿件编号:090724004)
参考文献:
中小学教学体系篇2
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经济法是教育部规定的普通高校经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各类经管类职业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作为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掌握规范化的经济活动和法律法规—“经济法”,不仅可以提高法律意识、正确运用法律手段处理和解决工作及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且进一步增强了辨别法律风险的能力和防范意识。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应用型和实践型高素质人才越来越受社会的青睐,高校传统的两学期制教育体系由于重教学轻实践其弊端也日益凸显。作为对两学期制进行补充和完善的小学期以其独特的优势已经发展成了一种潮流和趋势,小学期在包括北大、浙大、厦大等知名高校初具雏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云南农业大学在借鉴国内各高校小学期实践的基础上也积极进行学期制改革的探索,将小学期纳入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以弥补传统的两学期制教学的不足,而《经济法》这门课程在小学期实训教学中以其实践与理论较好的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小学期中《经济法》课程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基本情况
《经济法》授课范围涉及经济管理学院的全部六个专业和成人教育学院的本、专科学生,从2004年起,作为全校性公选课面向全校学生开设,针对不同专业学生,授课为32—48学时。经几次修改,尤其是在2008年本科教学评估的基础上,形成相对完整的教学大纲和讲义,选用了适合不同专业特点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自2011年学校实行小学期以来,《经济法》课程开始进行实训教学的尝试,先后完成2009至2013级本科学生的教学任务,内容包括《经济法》专题讲座、法庭庭审旁听和法庭模拟;同时开始探讨《经济法》实训教学考核的评价方法,为教改项目的展开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础。本课程的专任教师中,副教授2人,讲师1人。长期承担过本课程的教学任务,并多次讲授过《农业政策与法规》、《国际经济法》、《财经法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等相关课程。除此之外,课程项目组成员从未间断的一直从事与本门课程紧密相关的教学与研究,并从多角度、全方位重新完善《经济法》实训教学。
(二)课程设置
1.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设置所要实现的效果。通过小学期的实行,以增强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为目的,从而使同学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经济法的学习和实践中,这是小学期课程实训的主要目标。就《经济法》而言,其小学期课程实训目标主要包括:(1)通过小学期中《经济法》实训教学提高经济法教学的实效性。实训教学将理论和现实联系起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法律知识、增强实践认知,提高职业发展能力;(2)通过小学期中《经济法》实训教学与考核评价的同步进行提高经济法教学的吸引力。利用法庭庭审和法庭模拟,使教学的材料和内容更清晰、直观和形象,让学生更简便、快捷地感知和理解教学素材的内涵和意义,从而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进而提高教学实践效果;(3)通过小学期中《经济法》实训教学参与式方法的引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运用法律分析具体案例的能力。
2.课程内容
小学期课程实训更多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更具实践型和实用性,《经济法》实训教学以学生为本,突破了原有的两学期制的弊端,课程内容更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体内容如下:(1)了解学生要求及期望。课题组教师利用授课过程,与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对经济法律知识运用的要求及期望;(2)确定《经济法》专题讲座的主题。在大二学生的小学期中,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经济法律的相关热点问题,确定专题讲座的主题,外聘专家或由本院专任教师进行专题讲座;(3)选择法庭庭审旁听案例。在大三学生的小学期中,与昆明基层法院联系,结合学生专业,共同探讨选择旁听案例,完成是法庭模拟的前期准备;(4)指导完成法庭模拟。在大三学生的小学期中,指导学生从选择案例、道具准备、角色扮演和自我评价,完成小学期最重要的实训教学;(5)建立《经济法》实训教学考核的评价方法。针对实训教学的各个环节,提出合理的考核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充实小学期的教学内容。
三、小学期中《经济法》课程实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期实行以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学期制的弊端,在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但在实践中也出现了许多实际问题。
(一)创新力度不够
自实行小学期以来,通过与学生日常交流了解到,学生普遍认为课程创新力度不够。《经济法》这门课程在小学期教学中更多的是采用理论加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而在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沿袭传统的二学期制中教学方法,在相关案例教学中,案例内容陈旧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学方法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仅限于ppt上文字的呈现,经济法相关的案例视频较少,同学们很难切实体会到案例所要表达的思想以及所要传达的法律知识,无法带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实训教学投入不足
实训教学是高等院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传统教学体制的影响下,文科类高等院校普遍“重理论轻实践”,其课程教学的重点也不在实训教学上,《经济法》课程也不例外,对经济法课程教学、实训项目、教学改革以及相关教材等经费的投入不足,从而影响了《经济法》课程实训教学的质量。
(三)学生倦怠情绪突出
由于小学期的时间与传统的春秋两学期的时间相比较短且又安排在暑假,学生在思想上有些懈怠。部分学生本就有假期兼职或出游的打算却与小学期的安排相冲突存在抵触情绪。部分教师在小学期课堂教学中仍沿用陈旧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抵触情绪,旷课、迟到、早退现象时有发生,出勤率不高,课堂表现差强人意。这种倦怠的情绪挫伤了教师授课的积极性,影响了课堂质量,小学期的课程学习效果令人堪忧。
(四)实训教学体系不完善
经济法实训教材缺乏,由于对经济法实训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导致经济法课程实训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受到现实条件的制约,可供选择和使用的实训教材较少;实训教学的考核体系不完善,考核还是局限于理论方面,实训教学体系和质量考核标准难以量化并且缺乏具体性,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现实管理问题凸显
小学期安排在暑假与春秋两学期相比,学校的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和问题,主要是学生的暑期服务不完善,表现为教室的使用、图书馆和学校网络服务、教师的工资补贴、学生外出安全等方面缺乏完善的保障机制;在实训安排方面由于要去地方法院参观学习,部分学生因纪律性不强,集体意识薄弱擅自行动而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这些都造成了小学期中经济法实训过程中现实上的管理问题。
四、提升小学期中《经济法》课程实训教学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小学期的学习中更注重的是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因而如何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课堂效率尤为重要。针对《经济法》课程,教师在课堂授课时应改变传统的“一个人在讲台上唱独角戏”的授课方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自由式等教学方法。案例教学要与时俱进并不断更新案例,采用多元化案例教学突破枯燥的文字束缚,如通过播放《今日说法》、《新闻观察》等视频让学生更深入的学习和理解经济法相关法律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此外,要继续推行法庭模拟,模拟民商事案件的审理过程,从而锻炼学生的法律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加大实训经费的投入力度
要合理的预算小学期中各项课程的成本,为包括《经济法》在内的课程实训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加大各项经费的投入力度,包括教师的课时补贴、专家的讲座费、学生的实训经费以及行政人员的津贴;加强对教师精神层面的褒奖力度,将小学期的教学效果与教师的考评制度结合起来,对小学期中表现优秀的教师优先年度评优、职称评定,切实调动广大师生经济法实训的积极性。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进行学期制改革、推行小学期制,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整合教师资源是重中之重。基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高校的教师更注重《经济法》理论方面的教学和研究,相对缺乏从事经济法律事务的相关经验,这对于小学期中该课程的实训是不利的,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是改善上述情况有效途径。要加强教师的在职培训,使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知识均得到完善和补充,可邀请一些学者、专家或业内知名人士到学校进行实训课程培训,为学生的实训教学提供有效指导。
(四)完善实训教学体系
中小学教学体系篇3
关键词:评价 教师教学评价 评价主体 多元评价
一、引言
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方面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目前我国进行的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其中心和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主要实现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教学改革成为课程改革的重点。教学改革,离不开教师的直接参与。教师教学水平直接决定着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成败。为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立积极有效的教师教学评价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教学评价是整个教育评价的重要环节。从理论上说,教学评价主要由两个目的:一个是提高教师的效能,即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明确目标、衡量结果、评判等级、奖优罚劣或解聘不称职的教师来保证教学质量。另一个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即通过评价,发现问题,提供给教师自身的优缺点信息和建议,协助教师不断完善自我,提高业务素质和专业发展水平。
与上述两种评价目的相对应的评价制度是:奖惩性教师评价和发展性教师评价。作为终结性评价和量化评价,奖惩性教师评价以奖励和惩处为最终目的,通过对教师工作表现的评价,做出解聘、晋升、调动、降级、加薪减薪、增加奖金等决定,这种评价直接与教师的切身利益相关联,势必会影响教师的坦诚态度,导致教师的积极参与度不高;而发展性教师评价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为最终目的,它是一种双向的教师评价过程,建立在双方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和谐的气氛贯穿评价过程的始终。在新的教学理念引导下,发展性教师评价成为教学思想领域中越来越重要的部分。
不论是奖惩性教师评价还是发展性教师评价,都需要评价主体来评价。教育评价具有多元主体性。而作为教育评价的子系统—教学评价的多元主体性也存在其合理性。“教师评价主体是教师评价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
教师教学评价的主体一般有: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者(领导)、同行、学生、教师、家长、专家等。评价的目的直接影响着评价主体的选择。评价主体需要的差异性使得评价方式和结果不同。学校管理者对教师进行评价是要考核教师能在多大程度上完成工作要求,主要是考核教师的外在行为表现,教师绩效评价的主体应为学生、同事、领导;教师个人对评价的需求是出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使教师发现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以使其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这时的评价主体就应该是教师自己,因为教师最了解自己的教育价值观念,最了解自己的内在心理活动。因此在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活动时,要根据不同的评价目的,选择合理的评价主体,并将经济、效率等因素考虑在内,力求评价的最优化。
二、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主体性分析与探讨
.管理者(领导)评价
管理者评价主要由学校领导来执行,学校领导评价中奖惩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并存,其中大部分学校以奖惩性评价为主。教师教学评价直接与学生成绩挂钩,尤其是以升学率作为对教师教学的认可度。发展性评价主要是学校领导通过听课的方式对教师进行督促和指导,且日益成为学校关注的重点。但学校领导忙于行政工作,无暇顾及教师教学,这也是学校领导疏忽于教师发展性评价的重要原因。
.同行评价
从理论角度出发,教师教学评价应由其同事和学校教学负责人(如教导主任)来具体操作,他们在教室里听课、检查教学,更广泛更全面地收集相关信息,但这一作为的负面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一些因素如利益关系、个人主观态度等会影响同行与领导对教学工作评价的投人,以致影响对其评价的客观性,无法了解评价者的真实想法。某校在对年以来的“同行评价和领导评价”的分析中得出,同行评价主要或只能作为教师自我教育的手段,不能作为决策依据,要么全优要么全差要么弃权的评价结果存在着相当大的普遍性。
.自我评价
教师教学自我评价注重教师在整个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进教师主体意识的形成,因此教师教学自评有利于教师自我反思、自我改进和自我提高。开展有效的教师教学自我评价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成长。
教师自我评价是教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价对象依据评价原则,对照评价标准,主动对自己的工作表现做出评价的活动。它是一个批判反思的过程,更是一个自我提高的过程。教师的自我评价有利于教师自我反思、自我改进和自我提高,对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育质量有重要作用,是实施教师终身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措施之一。“我们的自我评价充满着危险。作为教师,我们工作中都有盲点,有时我们看不清它们,因为它们离我们太近。”同时不应忽视的是,教师自我评价可能会导致个人夸大自己的绩效。人们有把自己不良的绩效归咎于外部因素的倾向。
.专家评价
专家评价方式属于直观评价范畴,是以评价者主观判断为基础的一种评价方法,应用较为广泛。专家评价由于专家本身的特殊身份和独特的视角,评价着眼点更多的放在评价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否达到教学目标等方面上。充分发扬专家的鉴赏加评价方式,并对教师存在的问题给予相关的建议,将有助于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生评价
教学过程的理论研究表明,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在他们身上得以体现。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技能,引起学生在能力、素质等方面的理想变化,因而教学中的主要矛盾是学生。教师的教学是否已经使学生获得了预期的学习效果,这是教学评价中最重要的内容。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生最有发言权。但亦有学者对此提出异议。章立早认为,教育评价本质上是一种对教育现象的“价值判断”活动。“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是人们认识外界环境或自身状况的两种最基本的方式。所谓“事实判断”解决“是什么”的问题,“价值判断”
,是个体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在事实判断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价值作出评判,主要解决是好还是差的问题。教师评价直接关系到教师是否被聘任和能否晋升职务等切身利益,必须以严肃和公正的态度来处理。由于学生年龄、知识、经验和判断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再加上教师的教学意图不一定全部都告诉学生,因此学生对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情况只能具有“事实判断”的资格,也就是说只能描述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情况,没有资格对其进行“价值判断”,即没有资格评价是好还是差。
把评价的权利教给学生,师生共同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是现代教学评价的一个新理念。构建合理科学的教学评价规范和制度,是中小学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重要保障。
.家长评价
从已有的研究看,家长评价更多的是集中在学校管理、学校规划上,而较少地对教师具体教学做出评价。家长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主要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基准,以获得知识的多寡、班级升学率为评判标准,也就是说更多的是从教学结果而非教育过程来关注教师教学。课堂教学作为相对封闭的环境,教师对家长参与课堂教学是排斥和反对的,他们认为家长参与会扰乱课堂秩序,不利于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而家长对参与教学评价亦不积极,在中国尤其如此。中国传统的尊师重教思想使得学生家长对学校存有敬畏心态,家长会是中小学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主要方式,而这种单向的家长—学校交流也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要讨论话题,即使这种家长会的交流方式也是很有限的。因此,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参与学校教学评价,将是一个长期和逐步深化的过程。
三、建立以自我评价为主,多元主体的参评体系
课堂教学的主要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因此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要求教师和学生更多地在评价中发挥作用。现代教学评价强调自我更新自我调控,更多的从自我接受的角度评价教学工作。在评价方式上讲究自我评价为主,对自身的课堂教学活动不断进行判断反思和分析,不断自我提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统一和具体化教师自我评价的标准性
教师教学自我评价要能够有效地得以开展,合理、科学的评价标准是基础和关键。学校的管理者和上级行政负责人要组织教师与专家共同商讨,确定教师自我评价的标准和尺度。具体说来,教师自评的标准采用半开放式评价,为教师提供基本的分析框架,但不过分细化各项指标,留出教师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的空间。同时,指导教师采用可操作性强的评价尺度,如现今流行于教师群体中间的博客日志、反思日记,引导教师详细具体的分析自我,并发现不足自我改进。再如通过教师学习者的经历和教学自传获得教学洞察力,提高课堂管理水平,等等。为了使自评的内容更加真实、客观,避免教师在进行自我评价时出现不顾实际地抬高自己、文过饰非的现象,必须将自我评价与教师的晋升、提拔、奖惩等各种个人利害关系脱钩,使教学自我评价的教育性原则得以正确地体现,其正确的导向作用得以充分地发挥。
(二)建立规范的学生参与教学评价制度
学生参与教学评价,带来的是教学、学习与管理等多方面的积极互动,影响的是学生、教师等的促进性发展。因此,深刻认识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积极探讨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策略或实践方式,建立合理的规范与制度是当务之急。
建立一种规范学生参评制度是合理科学评价的必要条件。制度是行动的保障,没有制度规范与指导的行动,易带来实践中的松懈、拖拉甚至敷衍。通过制度规范的制定,可以对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意义、目的、要求、程序以及整个参与方式等进行规范。学生依照参评标准对教师教学评价,更能反映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以及教师的优势和特点。当然,学生参评工作需要学校做好相关的保密工作,以避免在日后的课堂教学中因学生参评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对中小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三)评价主体多元化
教师教学评价在关注教师自评和学生评价的同时,亦不能忽视领导、同行、家长、专家等其他群体的评价,教师教学评价应建立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学校领导、学生、教师、专家、家长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主体,即把自我评价、同行评价、专家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领导评价结合起来,使教师能从多渠道、多角度获得评价信息,不断自我反思、自我提高。
中小学教学体系篇4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处理;“教”与“玩”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1)06-0095-01
体育教学与其它课程教学一样,也有其固定的教学内容和一定的教学方法。但体育教学又不同于其它课程教学,它具有更广泛的活动空间和独特的教学方式。那么,体育教学是正规的课堂教学,如何处理“教”与“玩”的关系,是体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多年教学实践,下面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为什么要“教”与“玩”结合
小学生的情趣特点、身体素质、接受能力、成才需求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教”与“玩”的结合。
爱玩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在小学时期的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常常以直接兴趣为动力,这就要求体育教学应从学生的情趣特点出发, 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寓教于玩,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又能在娱乐游戏中体现体育教学内容,达到体育教学目的。
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其 骨骼硬度小,韧性大,易弯曲变形;肌肉力量小,耐力差;心率快,肺活量小,负氧能力差,易疲劳。这些都 表明少年学生的运动负荷不能过大,运动时间不宜过长,否则,非但起不到通过上体育课来强身健体的作用, 反而会给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把“教”与“玩”有机结合,使少年学生在上体育课过程 中有张有弛,无疑是必要的。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 ,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都比较差,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教师讲的头头是道,学生却似懂非懂的 情况,这就说明体育教学只强调“教”是不够的,还必须同“玩”结合起来,通过做游戏等趣味活动来启发学 生理解教学内容,做到潜移默化。
体育教学的目的在于育人,即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人才,这就要求在体育教学中应体现出能够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个性、增强学生体 质和培养学生思想品德,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教师的精心教导和学生的自我锻炼,“教”,可以使学生明确体育课的目的、原则、方法。“玩”,则可以促进学生消化理解教学内容,增强实践能力,同时,通过有目的 的“玩”,还可以发挥学生的潜能,发展其个性,增强其创造能力。
二、怎样才能做到“教”与“玩”
1、理论和实践结合。就是在体育课堂上,教师集中一段时间讲授理论知识和练习规范,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 组以体育游戏形式进行应用。如,在讲授身体平衡技能知识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单腿站立、单腿跳跃 、单腿跳接力等比赛。
2、激发学生兴趣。就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趣味游戏,以活跃体育课堂气氛,刺激学生运动神经的 活跃。如,在教授体操课时,可在课间放一段欢快的乐曲,让学生们尝试按着音乐节拍以舞蹈形式做体操;在 队列练习时,穿插一些花样等等。这些都能使枯燥、紧张的体育课变得生动、轻松,具有吸引力,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3、课堂内外的联系。就是把校内体育教学与校外学生体育活动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校外的“玩”按照一定的体育规范要求进行,实现校外“玩”为校内“教”服务。
4、教学原则。首先,把改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体育教学中“教”与“玩”结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其次,体育教学中,提 出“教”与“玩”相结合,是把“玩”作为教的辅导手段,以“玩”助学,以“玩”促练,也就是在“玩”的过程中要体现教的意图,实现教的目的。
中小学教学体系篇5
1972年生,汉族,浔阳彭泽人。祖辈世代书香,雅好文玩书画。好书法和古物鉴赏。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
1990年07月,羁旅杭州,在杭州塑料泡沫材料厂工作两年有余。1993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系本科。1997年分配至浙江宁波大学美术系任教。1998年至1999年中国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主干课程班结业。2000年调上海朵云轩(上海书画出版社)任编辑,期间在上海戏剧学院和上海大学任教。2004年09月调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工作,任教古代艺术品鉴藏与保护专业。
主持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两项:《浙江历代书画鉴藏和鉴藏家印鉴》(2007年,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域外浙瓷》(2008年,获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奖二等奖)。
著述有《浙江历代书画鉴藏及鉴藏家印鉴》(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0年11月);《域外浙瓷》(江西美术出版社,2009年);《艺术品市场研究与管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0年。);《中国鉴藏家印鉴大全》(上下册,执行主编,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年);《越窑青瓷文化史》(合著,人民出版社,2001年);《浙瓷史》(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艺术概论新编》(合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中国文物收藏鉴定必备丛书・陶瓷》(12卷,江西美术出版社,2005年);《海派绘画识真》(江西美术出版社,2005年);《近现代书画家市场行情速查》(江西美术出版社,2006年);《钱镜塘常用印》(西泠印社出版社,2007年)等。
在《文物月刊》、《陶瓷研究》、《景德镇陶瓷》、《中国陶瓷》、《佛山陶瓷》、《南方文物》、《荣宝斋》、《世界美术》、《美术观察》、《艺术当代》、《书与画》、《收藏家》、《典藏》、《收藏》、《艺术市场》、《艺术探索》等专业杂志40余篇。
采访时间:2013年4月
采访地点:浙江杭州
引言:
《中国教育报》2013年02月08日第1版报道:教育部今天《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要求,从今年春季开学开始,书法教育将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学生将分年龄、分阶段修习硬笔和毛笔书法。纲要对硬笔学习提出明确要求:小学低年级学习用铅笔写正楷字,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常用的偏旁部首和基本的笔顺规则;会借助习字格把握字的笔画和间架结构,书写力求规范、端正、整洁,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小学中年级开始学习使用钢笔,能用钢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平正、匀称,力求美观,逐步提高书写速度。小学高年级,运用横线格进行成篇书写练习时,力求行款整齐、美观,有一定速度;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尝试用硬笔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初中阶段,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高中阶段,可以学习用硬笔书写行书,力求美观。在毛笔学习方面,纲要要求小学三至六年级每周安排1个课时用于毛笔字学习。小学三至四年级要学习用毛笔临摹楷书字帖,五至六年级要尝试临摹楷书经典碑帖,学习欣赏书法作品。初中阶段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尝试学习隶书、行书等其他字体,高中阶段可以通过书法选修课深入学习,发展特长。根据教育部工作要求,书法课开设情况要纳入教育督导的专项内容,但不举行专门的考试,不开展书法等级考试。
沈磊鸿(以下简称沈):何老师,您好!今年春季,教育部将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并形成纲要,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何鸿(以下简称何):首先,我认为书法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这个“行为”本身是好事,关键是执行者的力度和用心。对目前的中国教育现状来讲,这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应试教育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要打破它需要有很大的勇气和魄力。我记得80年代的我们,那时有书法课,早上上课前读读唐诗宋词,接下来一个小时的书法练习,而且是自觉的,就像日常生活需要一样。对古人来讲,那就是生活方式。书法纳入中小学教育系统,看似是书法的问题,其实是人文教育的系统工程。他涉及到文字、书写技巧、传统文化、人格修养等诸多问题,这不仅是书法本身的问题。所以教育部的纲要中有两个关键词:一是会写字,二是写好字。会写是技巧,写好是涵养。书法说到底是修养,也是培养良好价值观的重要基础。书法学习是“以技入道”的过程,技为书写方式、书写技巧等表象,道为境界、哲学、思维方式等。要做到这点,需要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做铺垫。
我去日本,在日本的机场能看到“书道”的玩偶陈列,这是一种民族文化意识和世界眼光,书法源于中国,“书道”却在日本。唐朝时,日本僧人最澄与空海从中国带回“二王”(王羲之和王献之)法帖,日本皇室将他们供奉,尊为“大王”和“小王”。书法已经成为日本的民族文化,但根是在中国。日本人从实践角度完成了清代思想家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文化策略。从历史上的“遣唐使”、“陶瓷战争”、“明治维新”等行为,我们能很清楚看到日本文化强国之路,“明治”和“维新”这两个词也源于中国的典籍。“明治”源于《易经》“圣人面南听天下,向明而治。”“维新”取自《诗经》“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我们现在很多东西在向海外学习,将流失出去的精神捡拾回来,这样往往有一种自卑的情怀和失落感,与其这样,就该有重拾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决心。书法渗透到教育中,不应是口号,更应该是修炼。这一点,日本做得比我们好。重读儒家经典,汲取营养,也是我们教育迫切需要的。我记得1988年,世界上有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聚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宣言:人类在21世纪还要谋求发展的话,就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孔子身上去汲取智慧。全球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我们更应该行动起来。
沈:您谈到书法和修养的关系,能再具体谈谈吗?
何:我认同文化分成三个层次:一是物质,包含衣食住行等;二是精神,包括学术、文艺等;三是灵魂,包括宗教等。书法包含在第二层次。我们总在强调艺术修养,中国的诗学、书学、画学等蕴含着哲学,祖先留给我们很多的智慧著作,《诗经》、《离骚》、《论语》、《颜氏家训》、《道德经》、《易经》、《文心雕龙》等,这些离我们现在已经很远了。应该捡回来,这是我们的“文根”。捡回来的方式有很多,不一定要求中小学生人人都去啃这些“经典”原著,至少老师在教育中要传播这些观念,先埋下这些“智慧的种子”,从佛教文化的角度讲,这叫“慧根”。
艺术是一种修为,是一种生活方式,这是很高的要求。做作不是艺术,是造假。艺术需要孤独,这种孤独是一种内炼、静修、面壁和悟道。君子慎独,艺术不需要热闹,她会自发给人以力量和温暖。每个民族的艺术都有自己的根和支脉,自己的根就是本民族的文化血脉和基因,支脉就是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开出的“奇花异卉”。我们谈文化,文化有一脉相承的“文脉”,这个“根”就是民族的文化灵魂――从中国文化来讲,诗性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中国书法和中国画是哲学,尤其中国书法,一点一线包蕴了一切,她包含了宇宙意识,她是“易”化的符号,她蕴含阴阳、虚实、曲直、刚柔、长短、黑白等观念。所以,在中国文化中,诗是排第一位的,其次是书法。这些蕴含哲学思维的中国优秀文化真的需要回归。这些也是触动我们灵魂的文化载体,需要好好传承和播扬。现在书法纳入教育体系中,至少表象上看很多人已经开始在思考我们的文化问题。古人给我们留下了两个字“阅历”,阅者读也,历者行也。阅历形成哲学头脑,产生智慧。鲁迅先生说:知识不是力量,智慧才是力量。
毕加索说,如果我生活在中国,我不想成为画家,更想成为一位诗人。毕加索了解中国文化,书法在中国诗学和画学间找到价值归位。书法是文字的情感表现方式,它承载的是诗的情怀,史的智慧,文的表象,同时又是绘画的根,书画同源,源于“线”,而“线”正是中国艺术的精神表象。苹果公司前首席执行官乔布斯先生2008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演讲时谈到书法:如果我没有退学,我永远不会想到去学习书法。在当时很少有人能意识到学习书法的价值,但实际上乔布斯正是通过学习书法掌握了不同的字体,这也正是mac计算机的最大优势之一。
沈:我看您平时也写写书法,而且很多备课笔记都是用毛笔书写。是从小养成的习惯吗?
何:我印象中,小时候祖父在教私塾,我给他送饭去,总看到他拿着毛笔在写字,耳濡目染,也就习惯了。加上父亲也经常用毛笔写些诗文贴在家里的墙壁上,觉得很好看,有一种墨香。我想,“书香”可能很大层面上和这些有关,我们家算到现在,应该也是“五代书香”。小时候的教育是很重要的,我记得那时练书法“欧体”,爷爷站在身后,若能把笔杆抽走,便要受罚站马步,一站就是一小时,满头大汗,颇似现在的体罚。而我考上浙江美院,则是两个因素促成的。一个是高中毕业后,无心再考文科,受到教美术的叔叔的启发,开始了绘画。其次是因为数学成绩不好,而那时考美术是不考数学的。我侧重喜欢文科,所以考美术史也就成了必然。现在,从事教育,尤其是艺术品鉴赏专业任教,我总是要求学生要多练练书法,包括寒暑假作业、平时的作业也要用毛笔完成,这样坚持会有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书法不仅是让你把字写好,更主要的是让你安静,人安静的时候会思考。
古代文人,写信、日记、书札、记账等都是用毛笔完成的,从早期的竹木简、缯帛书、到后来的尺牍等没有一样可以离开毛笔,这种东西丢掉了确实可惜。现代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的普及的确摧毁了很多古代的思维方式,但这不是很重要的问题,关键是要有教育的良性引导方向。日本和韩国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如对儒家文化的重视程度,韩国的首尔在2004年就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孔子学院。
沈:最后,请您谈谈艺术品鉴赏专业你所开设的课程和您对书法美术教育的期待?
何:我是2004年从上海朵云轩调回中国美术学院工作,那时艺术鉴赏专业还在起步阶段,我主持的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课程,如《国学基础》、《艺术品市场研究与管理》、《古籍善本》、《陶瓷鉴赏》、《艺术教育与美学》等。中国美术学院的艺术鉴赏专业是全国高校比较早创办的新专业。该专业比较重视传统文化基础,如大二年级学生进入专业学习阶段的第一门课是《国学基础》,这门课我已经上了8年,实践证明是很有必要的。艺术品鉴赏,包含有两个层次:鉴,即鉴定,鉴别,辨别真伪也。赏,即欣赏,品评高下。真品,即是原创真迹。伪作的含义则有很多,如赝品、仿品、临本、摹本、复制本等,这个要细加区别,鉴定非一日之功。鉴定可以从材料、技法、风格、图像、文献等角度去分析比较,现在的作假手段越来越高明,难度很大。欣赏也是必须具备很多知识架构,不仅仅需要艺术方面的知识,还需要多种知识的综合运用,如哲学、社会学、文学、宗教、历史、经济学、地理学等,甚至物理、化学等知识。艺术品评的标准也多种多样,比如说古代对书画的品评标准就有逸品、神品、妙品、能品等。
中小学教学体系篇6
1.利用多媒体系统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贤者的思想里不难得出结论,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是何其重要。当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之后,便会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拥有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并且能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有助于教师提升教学效率,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多媒体系统能够放映多种素材,各种炫丽颜色的搭配,动画的合理运用,能够有效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由于小学生充满着好奇心,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系统总是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举一个简单例子,在进行《开国大典》的教学时,教师直接通过多媒体系统来展示开国大典的盛况,学生立马被绚丽的图画吸引住,从而在之后的教学中总是带着饱满的兴趣来学习,有效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效率。
2.利用多媒体系统开展情境教学
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还比较有限,面对较深奥的内容便会产生一定的畏难情绪,使得学生学习的体验与效果大打折扣。所以要想在新课程改革中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利用多媒体系统突破重难点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深意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利用多媒体系统开展情境教学是一个可行的选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文章的情境,通过多媒体系统添加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设置一个与文章相似的情境,让学生感觉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就是文章中的主人公,从而产生共鸣,体会到主人公的所思所想,理解好文章的思想感情与中心意思。例如,在进行《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把那个饥寒交迫的氛围营造出来,让学生感受到当时小女孩的绝望,从而引导学生要做一个善良的人。这样的课堂才具有真正的教学意义。
3.利用多媒体系统开展探究学习
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学科,那么在教学中不应该只重视理论教学,实际的探究活动的开展也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在传统的课堂上,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汇报是比较麻烦的,因此就限制了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处于较低的水平。那么现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系统做好探究学习活动的汇报工作,直接将准备的资料与素材加入ppt里面,通过多媒体系统进行放映即可,极大地便利了学生的汇报演示。比如,在探究“生活中的文学美”时,往往会有比较多的案例进行演示,如果仅仅通过口述,自然效果不佳,而借助多媒体系统可以添加素材,做好汇报演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利用多媒体系统补充教学内容
中小学教学体系篇7
为此,笔者对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密切配合的“三位一体”教育体系进行了粗浅的探索,进而为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提出几点思考和相关建议。
在2014年6月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座谈会时指出:“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为了中华民族的今天和明天,我们要教育引导广大少年儿童树立远大志向、培育美好心灵,让少年儿童成长得更好。”揭示了教育是人学,要从人小时候就开始进行优质的培养,面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中小学的教育格局更应该树立一种新常态意识,体现一种新常态思维,实现一种新常态。
在中小学教育工作中,如何调整教学工作思路和方式,营造好的教育生态,是当前中小学教师重要职责和使命。但现实是,少年儿童教育居然出现了教育成效消融现象,家庭和社会与学校教育两张皮,儿童在学校高调文明守礼法,出了校门则顺应社会及家庭的世界观,不利于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分数说明一切,将“未成年人教育” 等同于“应试教育”。少年儿童的发展一边倒,出现“高分低能”、人前不敢言语,身体体能下降、综合素质差等现象。鉴于此,为了教育引领未成年人立志成才,健康成长,亟待加强家庭、学校、社区教育合作,建立中小学“三位一体”的教育合作体系。
1 现今合作教育的理论遴选
在当前诸多教育理论如包容理论与共同责任理论、教育生态系统理论和同心圆理论等,都说明生长期的少年儿童是很难用一种或几种教育学习方式完成庞杂的教育学习任务。为了优化教育发展,多种教育合作交流形式有机联系是必行之道。①
1.1 共同责任理论与包容理论
美国“共同责任”和 “分开责任”。这两个概念是美国教育家乔伊斯·爱泼斯坦提出的。家长、学校和社区在未成年人教育问题上担负着共同责任,应密切联系。即“共同责任”。而家长、教师及其成人影响着未成年人的成长。即“分开责任”。少年儿童的教育是学校与家长比肩之责。即包容理论。包容理论重视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与交流,资源共享,促进少年儿童成长。即分工又合作。原因一,家长有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广泛的资源,可促进少年儿童的教育和发展。原因二,家长积极主动与学校合作,更有助于孩子达成期望的学业成就。乔伊斯·爱泼斯坦指出,家庭、学校和社区是左右儿童发展的三个主要域界。三者互为影响,又独立起作用。
1.2 同心圆理论
同心圆理论是著名美国学前教育专家埃斯萨创立。他认为家庭、学校、社区这三个同心圆共同组成未成年人生活的环境。家庭及其成员是最靠近儿童的同心圆;学校及其朋友次之;社区及社区服务人员是最外面的同心圆。儿童的学习过程是从认知自身、家庭及家人延伸到学校教师与学生、周围的社区生活及社区助手。少年儿童对其家庭、学校、社区的生活会随着年龄的递增越来越有兴趣,丰富多彩的生活会影响成长水平。三者密切协作,更利于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
2 合作教育可资借鉴的经验
目前,受包容理论与共同责任理论、教育生态系统理论、同心圆等理论的影响,欧美、香港等国家或地区已践行家庭、学校与社会合作教育积累了成功经验。
(1)美国pta教育模式:美国是较早探索合作教育的国家之一,他们成立“家长教师社团”(parent teacher association, 简称pta),由三方代表组成(家长代表、社区代表和教师),家长介入、参与、实现管理学校教育的。②家长拥有四中权利(知情、服务、参与、管理、决策),如教学开放日、家长会、亲子活动、庆典活动、开发和使用课程资源、开设课程、遴选教材、督导教学、测评学生、学校决策及教师的评聘与晋升等;美国公立学校的财政预算与决策pta都要参与:关乎学生的重大事件或重要决策,校方会寻求pat的看法。pta在美国中小学教育中(特别是品德教育)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是可资借鉴的范例。
(2)香港项目化运作的合作教育:是把项目行动者链接起来,为少年儿童服务。一是“商校合作”。工商机构与学校合作筹办各种教学课余活动,可半天至数日,全年分期举办不等,有助于少年儿童了解社会分工,初步认识正确工作态度。二是家庭与学校合作委员会。香港的家庭与学校合作事宜委员会(简称“家校会”),时常进行宣传、经验交流、研习组和研讨会,培植家长和教师的积极性。三是学校社工服务。发挥家长的技能,“一校一社工”,各校都配名全职社工常驻学校,帮助学习、交往和情感有障碍的少年儿童,帮助儿童与家庭建立和谐关系。
3 在新常态下构建“三位一体”中小学合作教育的思考
欧美和发达地区合作教育探索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颁布后,我国 “三结合”教育在中小学得到推进。但我们仍在摸索时期,亟待在理论上探求创新,在实践上取得突破。
3.1 正视家庭、学校与社会教育的现状
虽然我国中小学“三结合”教育发展已有明显进展。但还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亟需提高和加强。一,学校把升学率视作生命线,智育放在首位,德育做做样子,课堂教学不松懈,社会实践走过场,素质教育难以与陈旧的观念抗衡。二,部分家长缺乏家庭教育知识,对儿童或溺爱,或放任,或强制,或棍棒,不知不觉形成了儿童的不良习惯;老一辈传下来的家庭教育观根深蒂固,学习永远是第一位的,道德品质延后再说。三,全社会还没有形成对少年儿童道德建设的关注,各种消极有害的社会环境,不利于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如,社区存在“三厅二馆一吧”,存在赌、毒、黄等现象。在小学生中流行的抽奖、电脑游戏、黄色暴力卡通画等,使有些儿童沉迷其中难以自拔。③
3.2 构建“三位一体”教育合作的策略
在中小学教育系统工程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鉴于此,笔者结合20多年从事小学教学工作的实践,认为在新常态下中小学应该在巩固现有的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必须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三位一体”教育合作模式。
以学校为根本的“三结合”教育模式。学校起组织、协调主导的作用。首先,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为其提供各种平台,如:班会、队会,墙报、板报和小报,专题知识讲座,专家教我一招,家长会,教学开放周,家校成长袋,校务公开,校长直通车等,鼓励家长向校方反馈建议。鼓励家长通过各种平台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使学生多视角接受到技能与道德的合力教育。其次,学校拥有专业教育者,是权威教育机构,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成立家长学校,家长交流互助,提高家庭教育水准。最后,教师进社区,挖掘共享社区资源,搭建大教育体系。选聘校外辅导员,建立社会服务、社区艺术节、陶艺园艺吧、健身时间等校外基地。把社区建设与学校教育社会化相结合。
以家庭为基石的“三结合”教育模式。首先,课业家庭辅导。不少家长自身知识陈旧,时常南辕北辙,又不甚了解学校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所以老师与家长都要主动加强相互交流沟通。其次,家长注重智育的提高,常忽略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学校的感恩教育(如我给妈妈洗脚,给爸爸端杯茶等)帮助社会弱者(和爸妈一起到福利院)等家庭实践活动,巩固学校的德育教育。最后,家长联合会。联合家长力量,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经验交流,参与学校管理。利用其广泛资源,开展道德品质教育、预防犯罪教育、消防安全我会做、交通安全模拟演练、爬山远足、种菜摘果等社会活动,提高少年儿童综合素养。
社会为平台的“三结合”教育模式。首先,组建少年儿童工作委员会,组织建立社区教育网络,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聘请专业媒体人教会儿童选用,评鉴媒介,抵制不良媒介的影响。其次,利用互联网、电视、微信、qq等媒体对家长进行指导,提高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成员素质。同时,成立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室,整合协调校外资源,敦促学校与校外教育的有机衔接。采取流动少年宫、科普动漫园、巡回演展、医生教我心肺复苏术、律师教我防骗术、攀岩、健身等开展与学校家庭教育相辅相成的活动。④
总而言之,“三结合”教育尤如一棵长青树,需要家庭的土壤,沐浴学校的阳光,在社会的天空下茁壮成长,阳光雨露越充沛,土壤越肥沃,它才会叶茂枝繁。要办好中小学教育,要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就必须立足学校,觅得家庭和社会的配合参与和支持,且三者相互依存,共同经营,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才能使素质教育绽放出最美丽的花蕾。
中小学教学体系篇8
论文摘要: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教学质量。教学评价效果是由教学评价主体来评析和判定的。评价主体主要由领导、同行、自我、学生及家长组成的。不同的评价主体由于视角、能力的不同,评价角度、评价结果也具有差异性。学校应根据实际,建立和发展多元的、切合于本校的评价制度,提高评价的实用性,改善教师教学质量。
一、引言
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方面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目前我国进行的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其中心和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主要实现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教学改革成为课程改革的重点。教学改革,离不开教师的直接参与。教师教学水平直接决定着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成败。为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立积极有效的教师教学评价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教学评价是整个教育评价的重要环节。从理论上说,教学评价主要由两个目的:一个是提高教师的效能,即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明确目标、衡量结果、评判等级、奖优罚劣或解聘不称职的教师来保证教学质量。www.133229.com另一个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即通过评价,发现问题,提供给教师自身的优缺点信息和建议,协助教师不断完善自我,提高业务素质和专业发展水平。
与上述两种评价目的相对应的评价制度是:奖惩性教师评价和发展性教师评价。作为终结性评价和量化评价,奖惩性教师评价以奖励和惩处为最终目的,通过对教师工作表现的评价,做出解聘、晋升、调动、降级、加薪减薪、增加奖金等决定,这种评价直接与教师的切身利益相关联,势必会影响教师的坦诚态度,导致教师的积极参与度不高;而发展性教师评价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为最终目的,它是一种双向的教师评价过程,建立在双方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和谐的气氛贯穿评价过程的始终。在新的教学理念引导下,发展性教师评价成为教学思想领域中越来越重要的部分。
不论是奖惩性教师评价还是发展性教师评价,都需要评价主体来评价。教育评价具有多元主体性。而作为教育评价的子系统—教学评价的多元主体性也存在其合理性。“教师评价主体是教师评价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
教师教学评价的主体一般有: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者(领导)、同行、学生、教师、家长、专家等。评价的目的直接影响着评价主体的选择。评价主体需要的差异性使得评价方式和结果不同。学校管理者对教师进行评价是要考核教师能在多大程度上完成工作要求,主要是考核教师的外在行为表现,教师绩效评价的主体应为学生、同事、领导;教师个人对评价的需求是出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使教师发现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以使其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这时的评价主体就应该是教师自己,因为教师最了解自己的教育价值观念,最了解自己的内在心理活动。因此在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活动时,要根据不同的评价目的,选择合理的评价主体,并将经济、效率等因素考虑在内,力求评价的最优化。
二、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主体性分析与探讨
1.管理者(领导)评价
管理者评价主要由学校领导来执行,学校领导评价中奖惩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并存,其中大部分学校以奖惩性评价为主。教师教学评价直接与学生成绩挂钩,尤其是以升学率作为对教师教学的认可度。发展性评价主要是学校领导通过听课的方式对教师进行督促和指导,且日益成为学校关注的重点。但学校领导忙于行政工作,无暇顾及教师教学,这也是学校领导疏忽于教师发展性评价的重要原因。
2.同行评价
从理论角度出发,教师教学评价应由其同事和学校教学负责人(如教导主任)来具体操作,他们在教室里听课、检查教学,更广泛更全面地收集相关信息,但这一作为的负面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一些因素如利益关系、个人主观态度等会影响同行与领导对教学工作评价的投人,以致影响对其评价的客观性,无法了解评价者的真实想法。某校在对1985年以来的“同行评价和领导评价”的分析中得出,同行评价主要或只能作为教师自我教育的手段,不能作为决策依据,要么全优要么全差要么弃权的评价结果存在着相当大的普遍性。
3.自我评价
教师教学自我评价注重教师在整个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进教师主体意识的形成,因此教师教学自评有利于教师自我反思、自我改进和自我提高。开展有效的教师教学自我评价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成长。
教师自我评价是教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价对象依据评价原则,对照评价标准,主动对自己的工作表现做出评价的活动。它是一个批判反思的过程,更是一个自我提高的过程。教师的自我评价有利于教师自我反思、自我改进和自我提高,对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育质量有重要作用,是实施教师终身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措施之一。“我们的自我评价充满着危险。作为教师,我们工作中都有盲点,有时我们看不清它们,因为它们离我们太近。”同时不应忽视的是,教师自我评价可能会导致个人夸大自己的绩效。人们有把自己不良的绩效归咎于外部因素的倾向。
4.专家评价
专家评价方式属于直观评价范畴,是以评价者主观判断为基础的一种评价方法,应用较为广泛。专家评价由于专家本身的特殊身份和独特的视角,评价着眼点更多的放在评价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否达到教学目标等方面上。充分发扬专家的鉴赏加评价方式,并对教师存在的问题给予相关的建议,将有助于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5.学生评价
教学过程的理论研究表明,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在他们身上得以体现。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技能,引起学生在能力、素质等方面的理想变化,因而教学中的主要矛盾是学生。教师的教学是否已经使学生获得了预期的学习效果,这是教学评价中最重要的内容。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生最有发言权。但亦有学者对此提出异议。章立早认为,教育评价本质上是一种对教育现象的“价值判断”活动。“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是人们认识外界环境或自身状况的两种最基本的方式。所谓“事实判断”解决“是什么”的问题,“价值判断”,是个体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在事实判断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价值作出评判,主要解决是好还是差的问题。教师评价直接关系到教师是否被聘任和能否晋升职务等切身利益,必须以严肃和公正的态度来处理。由于学生年龄、知识、经验和判断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再加上教师的教学意图不一定全部都告诉学生,因此学生对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情况只能具有“事实判断”的资格,也就是说只能描述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情况,没有资格对其进行“价值判断”,即没有资格评价是好还是差。
把评价的权利教给学生,师生共同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是现代教学评价的一个新理念。构建合理科学的教学评价规范和制度,是中小学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重要保障。
6.家长评价
从已有的研究看,家长评价更多的是集中在学校管理、学校规划上,而较少地对教师具体教学做出评价。家长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主要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基准,以获得知识的多寡、班级升学率为评判标准,也就是说更多的是从教学结果而非教育过程来关注教师教学。课堂教学作为相对封闭的环境,教师对家长参与课堂教学是排斥和反对的,他们认为家长参与会扰乱课堂秩序,不利于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而家长对参与教学评价亦不积极,在中国尤其如此。中国传统的尊师重教思想使得学生家长对学校存有敬畏心态,家长会是中小学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主要方式,而这种单向的家长—学校交流也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要讨论话题,即使这种家长会的交流方式也是很有限的。因此,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参与学校教学评价,将是一个长期和逐步深化的过程。
三、建立以自我评价为主,多元主体的参评体系
课堂教学的主要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因此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要求教师和学生更多地在评价中发挥作用。现代教学评价强调自我更新自我调控,更多的从自我接受的角度评价教学工作。在评价方式上讲究自我评价为主,对自身的课堂教学活动不断进行判断反思和分析,不断自我提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统一和具体化教师自我评价的标准性
教师教学自我评价要能够有效地得以开展,合理、科学的评价标准是基础和关键。学校的管理者和上级行政负责人要组织教师与专家共同商讨,确定教师自我评价的标准和尺度。具体说来,教师自评的标准采用半开放式评价,为教师提供基本的分析框架,但不过分细化各项指标,留出教师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的空间。同时,指导教师采用可操作性强的评价尺度,如现今流行于教师群体中间的博客日志、反思日记,引导教师详细具体的分析自我,并发现不足自我改进。再如通过教师学习者的经历和教学自传获得教学洞察力,提高课堂管理水平,等等。为了使自评的内容更加真实、客观,避免教师在进行自我评价时出现不顾实际地抬高自己、文过饰非的现象,必须将自我评价与教师的晋升、提拔、奖惩等各种个人利害关系脱钩,使教学自我评价的教育性原则得以正确地体现,其正确的导向作用得以充分地发挥。
(二)建立规范的学生参与教学评价制度
学生参与教学评价,带来的是教学、学习与管理等多方面的积极互动,影响的是学生、教师等的促进性发展。因此,深刻认识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积极探讨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策略或实践方式,建立合理的规范与制度是当务之急。
建立一种规范学生参评制度是合理科学评价的必要条件。制度是行动的保障,没有制度规范与指导的行动,易带来实践中的松懈、拖拉甚至敷衍。通过制度规范的制定,可以对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意义、目的、要求、程序以及整个参与方式等进行规范。学生依照参评标准对教师教学评价,更能反映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以及教师的优势和特点。当然,学生参评工作需要学校做好相关的保密工作,以避免在日后的课堂教学中因学生参评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对中小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三)评价主体多元化
教师教学评价在关注教师自评和学生评价的同时,亦不能忽视领导、同行、家长、专家等其他群体的评价,教师教学评价应建立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学校领导、学生、教师、专家、家长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主体,即把自我评价、同行评价、专家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领导评价结合起来,使教师能从多渠道、多角度获得评价信息,不断自我反思、自我提高。
中小学教学体系篇9
关键词:体育教学;小班化;师生关系
小班体育教学中,班级规模在缩小,学生数量在缩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活动机会却在大大提高,这也促使学生的思维格外活跃,师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
但是,现阶段的小班化体育教学和大班化教学相比,教师在与学生进行沟通时,很多小班化教师仍延续着大班化的沟通方法,师生关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小班化体育课堂上教师对师生关系的理解存在偏差,缺乏与学生交往的技能、技巧等等,那我们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这也是本文需要研究的问题。
一、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由教育的性质决定的。体育教学有其特殊性,师生关系的实现不是在教室,而是在操场上。所以,师生关系是否和谐,首先还在于教师自身对师生关系的理解。我们教师不能单纯将自己这个职业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应该赋予它一种使命感。因此教师要正确地理解这层关系,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
素养。
二、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现代小班化体育教学的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在面对学生时,不能延续传统教学中的权威型教师,而要建立自己和学生平等的关系。小班化体育教学人数少、交流多,要让学生全程参与教学活动,对学生严格要求又不乏民主,一视同仁,诚恳接受学生的批评与建议,在日常生活中对待学生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三、增加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据研究,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在师生交往中对情感交流的要求提高,初中生师生之间的交往不再是一种纯粹的形式,而是一种以情感交流为基础的交往。情感的形成与发展取决于需要的反馈程度,需要得到了积极的反馈就会产生愉快、喜悦等积极的情绪
体验。
因此,教师不仅要有与学生亲密而友好的接触和交往,还要适时地给予学生情绪反馈。这样才能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认知、技能和情感。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目光、面部表情、手势语等肢体语言,也可以利用声音的变化等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情绪反馈。
除此之外,在缩小了班级规模以后,合作和竞争者两种情感在体育教学中更加明显。通过竞争和合作交流不仅使学生的情感得以丰富和深化,而且让学生体会到如何与他人进行分享,分享快乐和忧愁,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中小学教学体系篇10
关键词:和谐 全面提高 健康 培养
体育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不仅仅使学生学习好体育技能,而且还要让学生在体育运动的同时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使他们懂得去尊重别人,学会与别人合作,胜不骄败不馁,建立起顽强的意志品质,适应新时期社会人才的需要,所有这些决定了首先建立师生和谐关系的重要性。
和谐课堂,和谐教育
体育教师在课堂中要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让学生在课堂始终都体会到爱的存在,能够更是让学生看到学习体育成功的希望,给予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去的激情和动力。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热爱学生、民主平等的基础上,教师真诚地爱学生,就要学生尊重、宽容、理解和信任。师生之间思想相通、感情融洽,让体育课充满了快乐和祥和,而当学生不小心犯错,教师对其进行思想教育时,体育教师要对学生宽容、尊重、循循善诱,而不是一味训斥。如果教师挖苦或是大发脾气,变相体罚,学生就会口服心不服,甚至产生消极对抗的心理,当然也就达不到教育的效果,更谈不上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我们要有一颗爱心,要在体育教学中学会对学生宽容,这样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从教以来,我觉得搞好师生关系,只要讲究方法,给予学生更多的爱,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因为学生对于老师给予的爱是很敏感的,他们同样会用爱来报答老师的爱。我曾经教过一个特别的的学生,他对文化学习不喜欢,许多老师都不喜欢他,但他特别爱好打乒乓球,于是我利用他爱打乒乓球的特点,给了他参加学校乒乓球队的机会,让他在比赛中大显身手,结果得到同学的好评。后来我又通过家访,得知他是留守儿童,从小缺少父母的爱。了解这些情况后,我觉得作为老师应给予关怀,让他体会集体的温暖,所以他每天来上学后,我多留意一下他,如果得知他没吃早饭,就买一些早点给他。渐渐地他与我也有话可说了,并且也能把心中的想法告诉我。他就越来越尊敬我,与我无话不说,我们之间建立起了非常和谐的师生关系。我因势利导,让他改掉自己不爱学习的习惯,增强其自信心,并且我利用他有体育爱好的优势,让他参加各项体育训练并参加一些校、县的乒乓球比赛,他在体育各项比赛中都拿到好成绩,在学习方面也进步了很多,老师、同学都改变了对他的看法,他自己也信心十足,体育成绩和文化成绩日益进步。
二、和谐课程,和谐创建
在小学体育与健康课中构建和谐的师生师生关系,有利于改变课程过于注重体育技能传授的倾向,能够满足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更能够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不同需求,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得到发挥,从而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体育的意识,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师生和谐关系是课程改革的呼唤,是学生自身的呼唤,是社会的呼唤。旧体育教学模式中的师生关系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师生是一种上下级关系,在这种关系的维持下,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难以发挥。其次,体育课程学习评价过分注重学生的体能与运动技能,对其它方面比较忽视,而且评价标准采用了绝对性评价,导致一些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害怕,甚至厌恶情绪。这些已不适应时代与教育发展的要求。从这些问题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大和年级的提高,喜爱上体育课的学生越来越少,学生中喜欢体育课和体育教师的人越来越少。也可以证明,旧的师生关系已不适应时代的需求。《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获得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水平。我们在教学中尝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所以,创建的和谐师生关系对于全面的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和谐达成,和谐艺术
在体育课堂上,我们体育工作者对于学生的不良行为批评教育,要非常注意方法.在上体育课时,我们班上有名学生,经常在排队时东倒西歪、东张西望,影响了整个班级体育课的进程,一开始让我头疼不已,不过他有一个优点:体育成绩好。于是我就让他担他那排队伍的小队长,负责那一小队的纪律。结果他把这项工作做得很好,于是我隔三差五地表扬他,结果他把工作完成得更加出色。在老师真诚的赞美下,唤醒了他的自信和积极向上的种子,并破土长出幼苗。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体育老师要注意平时教育学生的一言一行,真正富有教育意义的批评,不是教师显示威风八面,让学生言听计从,而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尊严感,激发学生上进心。老师的批评就事论理,要尊重学生,应避免武断、专横,比如:
(1)“这么容易的游戏都不会做,你真笨!”
(2)“你头脑是不是有问题,头脑怎么不会转弯呀!”
像这样的语言,应改为:
(1)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动动脑筋,这个游戏你应该会做的,来,大胆一点,不用怕,老师相信你。
(2)老师知道你是个很听话的孩子,错了没关系,再来一次,你一定行?
一样是体育课堂语言,不同的说法,修改后就容易被学生接受。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执行问题研究 2023-05-05 08:47:44
中小银行债券投资业务探讨 2023-01-17 17:23:13
2023-01-12 08:43:23
2022-12-27 09:09:02
2022-11-30 16:07:34
2022-10-24 08:33:21
精品范文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