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的思考十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4-05-22 17:28:12

人才培养的思考

人才培养的思考篇1

一、“创新人才培养”命题的历史演变

“创新人才培养”并不是一个很新的命题,仅就我国近代史而言,康有为为了振兴中华,在一百多年前,就曾大声疾呼:“才智之民多则国强,才智之民少则国弱”,竭力强调培养“才智之民”的重要性。在当时,尽管不用“创新”二字,但被前人认定为的“才智之民”或“杰出人才”,都是做出了“前人未曾有,后人不可无”(顾炎武)事业的人,这不就是“创新”吗?这种人才,在西方国家往往称之为“天才”,他们对“天才”的培养和教育研究的历史,为期就更长远了。

那么,今天我国政府倡导培养创新人才,与历史上培养杰出人才的主张有何不同呢?简而言之,这一演变可以概括为,从培养少数学术性精英,到培养一大批杰出创新人才。

我国倡导培养“一大批杰出创新人才”,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

其一,对“人”认识的科学有了飞速的发展。我国工程院韦钰院士多年来致力于脑、心智和教育交叉领域的研究,曾荣获国际大奖。近日来,她多次论及近三四十年间,对“人”认识的科学获得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脑科学的研究,其研究成果是以往人类历史研究成果的总和。脑科学的发展,有可能使教育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国际上对人才研究贡献卓著的有多元智能理论的创始人加德纳。还有认知心理学家斯滕伯格等人。多元智能理论揭示一般人至少有八种智能,而且每个人的智能结构是独一无二的,连“同卵双胞胎”的智能结构都是不同的。这些智能是相对独立的,可以出现“东方不亮,西方亮”的现象,甚至产生了所谓的“学者”。新型的智能研究,有可能突破所谓天才儿童只占同龄人3%,5%的论断,各行各业都可以涌现创新人才,而不限于“学术精英”。这说明我国政府在“培养杰出创新人才”的命题之前,加上“一大批”的要求,是有科学依据的。

其二,社会多元需求强劲。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时代,社会各行各业需要各色人才,而不仅仅需要学术性人才。恰恰新型的智能观认为判定一个人智能的高低,要看他解决真实生活中个人所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提出新问题的能力,创作或提供个人所属社会文化所看重的产品或服务的能力。因此,学习成绩优异不应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唯一依据,而解决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的能力,才是现代杰出人才的重要特质,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多元创新人才的需要。

其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张扬个性、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重要支撑。近日来,人们都在谈论乔布斯的贡献,更加确信信息时代的到来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新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了支持,另一方面,在“乔布斯”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新生代”。有不少人很不适应传统的、“制度化”学校的教育模式。这意味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培养创新人才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

以上三方面的变化,令我们不能不认真审视基础教育范围内的“人才”特质。从创新人才成长的规律看,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大多只是“潜人才”。例如,加德纳称之为“潜在的天才儿童”,这是有科学性的。由此涉及一个问题,即如何看待“特长生”即“显人才”。实际上,未来的杰出创新人才未必是现在的特长生,现在的特长生也未必是未来的杰出创新人才。但是,这并不否定我们培养、呵护特长生。不过,应当认真考虑和研究创新人才成长的规律。一是不同领域人才的成熟期(即具有公认特长的形成期)是不尽相同的,例如音乐、体育等人才,可能早熟,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可能成为特长生了,开设这类特长班当然很有意义。二是还应考虑创新人才的不同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被称为“探照灯式”的人才。比如钱学森先生就读北京师大附中时,兴趣就十分广泛,后来他曾多次更换研究的专业方向,而且表现都很出色,他就很像“探照灯式”的人才。北京师大附中另一位校友,大家熟知的于光远,也是多次转换研究方向的人才,似乎也属于“探照灯式”的人才。还有一种人才叫做“激光式”的人才,他们专注某一个领域或某一个方面,这种人大多属于我们常说的“偏才”,或者只在某方面表现出特别浓的兴趣、较少顾及其他方面的人才。比如说北京师大附中的校友张岱年先生,他在自传中曾写道:“我在北京师大附中上学的时候有很多自由活动的时间,我就看了许多哲学书籍,其中包括外文的哲学书,使我小小年纪就开始思考人生和宇宙这样的大问题。”张先生27岁时就出版了《中国哲学史》的专著,奠定了他一生成为大师级人才的基石。

鉴于对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的思考,似乎应当探讨两个相关的话题:一个是教育公平问题,一个是个性化教育问题。从政治经济、法律的角度说,教育公平具有均衡性,这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但是,如果从教育的本真而言,教育面对的是有差异的、有不同个性的学生。因此,让具有不同智能结构和个性的人接受同一种教育只是形式上的“公平”,本质上则是最大的“不公平”。从教育的视角,我们追求的教育公平应当是使不同的学生接受“各得其所”的教育,即个性化的教育。这种教育才有可能实现中华民族“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理想,使我们这个人口大国成为人力资源强国。

关于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根据基础教育阶段大多数学生属于“潜人才”的特点,办实验班当然是可以的,但不是唯一的办法,而应把创新人才的培养融入到高中阶段教育的基本形式中去。近十几年来,我们一直在探讨“在集体教育中发展个性”的策略,我认为,个性化的教育不一定都是个别化的教育。钱学森等杰出人才不都是在普通班级当中成长的吗?常规的普通班是个小社会,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化发展。这就是说,基础教育阶段培养杰出创新人才,不一定非办实验班不可,形式应当是多样的,班级授课制仍然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其进行补充和发展。

二、基于学校本位的创新人才培养的三要素

在座的各位优秀校长所办学校大多为“幸福乐园”,极其丰富多彩。但是,凡事只有“简而易”。即“简约”才“易行”。面对培养创新人才出台的、如此丰富多彩的学校举措,我们似乎应当“聚焦”。而且,这种“丰富多彩”往往呈现出“同质性”,令人怀疑我们众多的优质学校已经出现了“高原现象”,需要有所突破。只有改变思维,我们才可能走出优质教育的“高原期”。就思维方法而言,应当倡导教育理性,回归教育本源。至于“基于学校本位”,那还需要破解北京师大附属实验中学蔡晓东校长所说的、在高考指挥棒控制下培养创新人才的心理“纠结”,我们应当“聚焦”到在高考现行体制下,学校教育可行、而且必行的内容上来。据此,我试图集中阐述基于

学校本位的创新人才培养的三要素,即核心是人格,关键是教师,保障是教学。这三项内容是互相渗透的,是一个统一体的三个方面。

1.塑造健全人格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斩钉截铁地指出:“大多数人说,是才智造就了伟大的科学家,他们错了,是人格。”他是从科学史的视角高度评价了“人格”的重要性。现在的问题是,在讨论创新人才培养时,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个性,似乎人格与个性有别。心理学界对人格的界定有很多说法,但是,严格意义的人格不等于人的伦理性,它可以包括个性,即“人格也称个性,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具有感觉、情感、意志等机能的主体”。而且,人格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大到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中到一个人的能力道德,小到一个人的个性习惯,无所不包。――这就是刘沪校长倡导的“全人格教育”。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个性寓于人格之中。全人格教育亦即个性化的教育,是创新人才赖以形成的基础。

今天,我们在此纪念伟大的人民科学家钱学森诞辰100周年,应当重温他成长的宝贵经验。钱老曾说:“我为什么要走回归祖国这条道路?我认为道理很简单――鸦片战争近百年来,国人强国梦不息,抗争不断。革命先烈为兴邦,为了炎黄子孙的强国梦,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血沃中华热土。我个人作为炎黄子孙的一员,只能追随先烈的足迹,在千万般艰险中,探索追求,不顾及其他。再看看共和国的缔造者和建设者们,在百废待兴的贫瘠土地上,顶住国内的贫穷,国外的封锁,经过多少个风风雨雨的春秋,让一个社会主义新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想到这些,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丢呢?”但凡了解“血沃中华热土”和经历了共和国“多少个风风雨雨的春秋”的人,都会为他的这番话动容!遗憾的是,我们的学生没有这样的经历,人格教育遇到的最大难题是如何培养学生具有崇高的志向。这就需要让我们的学生了解世界的本质和纷繁复杂的中国现实,使他们的志向能够扎根于现时代。

2.教师的素养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

一是教师的境界。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吴颖民校长十分中肯地指出:“不敢拔尖的教师,定然培养不出拔尖的学生;缺乏创造性的教师,也难以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学生。”清华附中的王殿军校长与之有同样的见解,他还进一步指出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不会教和教不好。总之,教师队伍建设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

什么样的教师足以担当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呢?这使我想到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的一句发人深省的话,他说:“热爱是最好的导师,它永远超过责任心。”一般来说,一位老师有责任心已经很不错了,但是,为何还不足以成为“导师”,还需要“热爱”呢?实践告诉人们,只有责任心的老师,他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是循规蹈矩的,这虽然很好,但不一定有创造性。

那么,“热爱”又是什么呢?――热爱是一种境界。深厚的学养是它的根基,强烈的求知欲是它内在的动力,激情满怀的探索是它的外在表现。没有这种境界,是难以培养具有创新激情人才的。实践证明,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师需要有两个“热爱”:一是热爱学科知识;二是热爱学生。

老师只有发自内心地热爱所教学科知识,学科知识才能获得生命,使知识生活化,使哲理形象化。而只有“记问之学”的老师,课堂是“活”不起来的,学生是“乐”不起来的。仅仅能使学生“乐”是不够的,教师必须具有高屋建瓴的水平,能够抓住学科体系的核心知识和关键能力(学科的核心知识和关键能力是具有领域性的)。具有这种境界的教师,都很重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例如,钱老曾回忆北京师大附中的数学老师,他说这位老师出五道题,如果学生都答对了,但是解决的方法比较平淡那只给80分。如果答对了四道,但是解决的方法非常有创新,那就给100分,还另外有奖励。

至于热爱学生,这更重要。对“导师”而言,他必须读懂每个学生。文学家冯骥才在《大度读人》中指出:“世界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是一本书,读人比读其他文字写就的书更难。”读懂学生,“教”才能做到服务于学生的“学”,教育才能有实效。

二是教师队伍建设。在大力推行培养创新人才之际,几乎每所学校都在考虑教师队伍建设这一重大问题。但是,基于学校本位的、最有效的教师队伍建设是什么呢?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因为,学生是教师最好的学校。只有拿到学生颁发的毕业证,教师的人生才算尘埃落定。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对此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应当“以教人者教己”,这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我们经常发现热爱学生的教师总是充满活力,甚至年老之后仍然“青春焕发”。这是由于贴近学生的教师将永葆“童心”,他们能够理解学生们拥有的、为成年人往往不具有的各种奇思妙想,也使自己成为一位呵护学生创新“基因”,即好奇心的良师益友。因此,北京四中的刘长铭校长常说:“名师是学生培养的!”

3.教学质量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保障

教学渗透在学校的一切活动之中,学生参与的任何学校活动都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其主阵地当然是课堂教学。

优质学校不乏学养深厚的好教师。这些教师往往很会讲授。能够培养一大批崇拜自己的“粉丝”,学生虽然能够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但是无形之中却使灌输式教学长期占据课堂,学生的能力也难以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到提高。优质学校特别是示范高中,应当着力将灌输式教学逐出课堂,把研究式教学引进课堂,努力探索和创建“轻负担、高质量的‘幸福课堂’”的教学模式,这是当务之急。

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对学生成长至关重要,我们不妨再回忆一下钱老在师大附中的学习情况,他说:“大家重在理解不在记忆。不论什么时候考,怎么考,都能得七八十分。”他几乎每天中午吃了饭,就和同学在教室里讨论各种感兴趣的科学知识,数学、物理、化学……他不怕考试,也不死记书本,玩得也很痛快,天黑才回家。对于这段启蒙教育,钱学森十分怀念,尽管他的成绩大多为80来分,却没有影响他后来的发展,成功地使他由“潜人才”变成了杰出的“显人才”。减轻学生负担,使学生们获得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对培养创新人才是何等的重要!

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究式学习,对创新人才的成长至关重要。近日来,我参与对一位七十九岁物理教师的经验总结。该教师培养了众多具有创造力的学生,这是因为她重视引导学生独立看书,让学生自行推导各种物理公式。学生回忆这种重新推导求证公式的过程使他们觉得自己好像是当年发明这个公式的物理学家。从而品尝到成功的快乐、创造的愉悦。学生们还感到“学了物理就好像多了一双透视眼”,能够过滤出纷繁复杂生活现象“背后的物理意义”。这就使学生摆脱了强记知识的烦恼,进入了把握学科思维方法的境界,轻松而且更深刻地理解了知识,拥有了驾驭知识的能力。这无疑说明,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足以将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在同一过程中解决!这位教师从不搞什么题海战术,使学生学习轻松而愉快。学生们则往往以研究的心态对待高考,破解难题的能力很强,致使物理高考的成绩一直位居前茅。

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能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上述这位教师培养的一位学生,近日写了一段高考纪实,他说:“高考场上的情况我至今记忆犹新,试卷很快就答完了,仔细检查后还有时间,于是就推敲起一道大题,发现该命题本身不够严密,在常规之外应该还有一个答案完全符合命题要求,尽管常识提醒我高考的答案应当具有唯一性,但我的自信心却支持我果断地把第二个答案也写到了试卷上,注明了我的分析,并声明两个答案如果有一个错了甘愿判我全错。当时的感觉就像大将军上了战场,只为真理而战。后果虽不得而知,不过我被北京大学录取了。”好一个“只为真理而战”!这不仅是科学的求真精神,也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节操和创新的胆识。显然,专注于引导学生押题、揣摩考官心理的“应试教育”,是造就不出这种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的。

钱老曾回忆,当时学生考试也不是提前要做大量准备的,完全就看平时的准备跟记忆,那些临时抱佛脚的反而容易让同学们瞧不起。诚如刘沪校长所言:“高考的优异成绩。应当是全人格教育的自然发展和必然结果。”

人才培养的思考篇2

(南华大学,湖南 衡阳 421001)

摘 要:创新型人才培养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当前我国高校改革发展中两个相互关联的重大课题,文章从创新型人才的标准与内涵出发,阐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与内涵,并提出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关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6-0073-03

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一直是困扰我国高等教育的难题。破解这一难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首先,什么样的人才是创新型的人才(标准、内涵、要求);其次,怎样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环境、条件);更重要的是,在我国现实条件下(国情、教情、科技情),具体如何实施,采用哪一种可操作的实施方案。要培养大批的创新型人才,就必须有相对稳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对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创新。21世纪以来,从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到各类高校,从高教研究机构到基层教学一线,都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作为高教改革创新的重点,资助了大量的研究项目,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进行了大量的、多视角的、多层次的探索。经过多年的努力,获得了一些理论成果,进行了多种多样的实践,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对现有的文献进行分析,操作性强的、可重复的、能在一定范围内推广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尚没有获得根本性的突破。究其原因,除了复杂的社会大环境因素外,就高校本身而言,理论探讨还不够深入,理论依据还不够充足。这是重要的制约因素。在有关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题的研究进程中,我们深感如此。为此,我们进行了一些思考,撰拙文供交流探讨。

一、创新型人才的标准及内涵

2008年4月,在教育部举办的“规范评估工作提高评估质量”研讨会上,主管高等教育的吴启迪副部长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还存在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但最大的问题是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力不强。”[1]“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力不强”,这是一个判断性的命题,它指我国大学尚缺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能力。遗憾的是,她没有就如何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这一问题作进一步阐述。时间又过了6年,情况并没有好转,“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力不强”这一问题仍旧摆在我们面前。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有效回答和解决这一些问题:什么样的人才是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标准是什么呢?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能力是什么呢?培养创新型人才能力的标准是什么呢?怎样才能培养创新型人才?

人才培养要考虑四方面的要素[2]:明确的培养目标、科学的培养模式(包括培养环境)、有潜质的培养对象和优秀的培养者。其中,首要要素是明确的培养目标。目标明确,后续的工作才有方向性和依据。关于人才培养目标,我国有“四有”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等提法。这样的大方向、大目标固然需要,但根据时代特征确定明确的、具体的、操作性强的培养目标尤为重要。各类高校对这方面往往只有笼统的提法。关于创新型人才,更多只有口号,缺乏具体的培养标准。美国大学把培养目标拆分为目的和标准:目的——培养创新型人才,标准——具体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普林斯顿大学对本科生培养提出了12项标准[3]:(1)具有清楚地思维、表达和写作的能力;(2)具有以批评的方式系统推理的能力;(3)具有形成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5)具有敢于创新及独立工作的能力;(6)具有与他人合作的能力;(7)具有判断什么意味着彻底理解某种东西的能力;(8)具有辨识重要的东西与琐

碎的东西、持久的东西与短暂的东西的能力;(9)熟悉不同的思维方式;(10)具有某一领域知识的深度;(11)具

有观察不同学科、文化、理念相关之处的能力;(12)具有一生求学不止的能力。尽管这些条文的全面性及其相互关系尚可斟酌,但有了这些具体的培养标准,大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就有的放矢,培养效果的评价就有所依循。这对我国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具有借鉴意义。

创新型人才培养还涉及人才创新能力更深层次的问题:创新与创造的潜质和潜能究竟何在?我们不必追究创新与创造之间的严格区别,创新也好,创造也罢,都是人类文明曲折而美妙的进程中奏出的历史强音。回顾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人类在不断创造和创新,从而不断实现超越和前进。人类在不断判断和选择,从而使创造和创新成果有利于人类自由发展,从而避免使人类失去自由的危险。对创造、创新与判断、选择进行综合考察,保证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不是自然科学与技术,而是人和人文科学。中外许多知名的科学家和学者对此有过深刻的论述[4]。

20世纪人们公认的最杰出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反复指出,科学有两大功能:一是“作用于心灵”,二是“改变人类生活的工具”。因此,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受教育者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只有通过人文教育,才能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强烈的感情。只有通过人文教育,才能使学生对美和善具有鲜明的辨别力[5]。

在《悼念玛丽·居里》一文中,爱因斯坦以居里夫人一生的贡献为例,阐述了他关于科学与人格关系的思考。他指出,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其道德品格方面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要大[6]。居里夫人取得骄人的工作成绩,这与居里夫人“大胆的直觉”、“工作的热忱和顽强”分不开。人们才智成就的取得,其品德和精神力量比聪明才智更重要。

综合以上论述,借鉴美国大学的经验,我们可以概括创新型人才的标准:(1)知识标准:具有某一领域知识的深度和相关领域知识的广度;(2)智能标准:清晰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观察和辨识能力,形成概念、表达思想和破解难题的能力;(3)人格素养标准:能将科学“作用于心灵”,理解人生价值并产生强烈的感情,追求真善美,顽强而有毅力,做道德品格高尚、和谐发展的人。概括而言,创新型人才的标准是具有以社会责任意识为核心的人文精神和以求是求真为核心的科学精神。现行的大学教育,普遍以灌输知识为主,缺乏能力培养,尤其缺乏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的训练。至于人格品德教育,尽管课程学时不少,由于诸多原因,效果并不理想。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要素及内涵

要构建科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要有明晰的认识。人才培养模式可表述为[7]: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价方法、教育教学方法,实施人才教育培养过程的标准模式。若简化为公式,可表示为:

人才培养模式=人才目标 培养模式=目的与标准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管理和评价(考核)制度 教学方法

人才培养模式包含三大要素[8]: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价(考核)制度、教学方法。根据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对三大要素进行设计时,既要体现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又要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还要有相对稳定的、能实践的可操作性方案。现行传统的“三阶段”、“三主体”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容为[9]: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阶段”安排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以专业班级为基础的教学管理制度和以书面考试为主要形式的评价制度,以教师在课堂对教材进行讲解为主的“三主体”(课堂、教材、教师)的教学方式。这三大模式要素的具体实施,在不同国家、不同学校有所不同。在不同历史时期,随着科技的进步、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虽然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结构、管理和评价制度、教育手段和方法有所变化,但培养模式的基本形式数百年来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该传统模式确实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它为人类的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的、不可替代的贡献。

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就要对人才培养模式的“三大要素”按照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做出新的构建。首先,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重新进行构建,打破“三模块”(公共基础、学科专业基础、学科专业)和“三阶段”的模式;其次,针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变化,对教学的组织管理形式和考核评价方法进行改革创新;然后,再配套相应的教学方法。对三大要素进行改革和创新时,既要紧扣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又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可重复性。总之,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需要紧扣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具体构建应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层次的高校和不同学科专业,可构建不同的模式。这里仅对创新模式构建当中要关注的要点提出建议,同时对其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

(一)创新的逻辑起点与发展前瞻

首先要明确,当前高校的一切改革创新,既是高校发展演进的历史延伸,又受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特征推动。在探索高校改革创新的举措时,既要坚守大学的本质特征,把握好改革创新的逻辑起点:大学教育有别于基础教育,大学生更有发展的志向和学习的自觉性与自主性;大学教学的内容和过程更具学术性、创新性、社会性;对于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大学不仅负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重任,更有引领思想文化的使命。大学作为人类社会延继时间最长的社会品牌和人类文明的灯塔,在反思过去和审视现实的基础上,要有清晰的发展前瞻:做出“是”与“非”、“能”与“否”的判断,选择“破”与“立”的正确方向。把握好逻辑起点和发展前瞻,是大学改革创新获得成功的前提和基础。

(二)整合教学内容

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本科阶段究竟要教什么?学什么?进行哪些必要的训练?这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创新的重点,也是难点。关于教学内容,至少要思考四方面问题:总体框架(教学内容的总体纵横取舍)、体系结构(课程体系、结构比例、学时学分分配等)、环节设置(理论、实践、课内外教学、自学、考核等)、时序安排(内容及环节次序,串行或并行)。其中,总体框架设计最为重要。在本科教学四年(或五年)的时间内,从知识、智能和素养三方面的基本要求出发,应精选哪些教学和训练内容呢?从纵向看,不同学科的知识层面如何取舍?基础层面与最前沿层面的关系如何处理?“循序渐进”经典教学原则具有局限性,需根据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进行改进。从横向看,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自然科学知识,知识、智能、素养训练,必修与发展个性的选修……都必须根据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大学教育的特点,做出精心的取舍。在总体框架确定的基础上,后三方面的构建才有依据。

(三)变革教学组织形式与考核评价方法

教学组织管理形式的创新要考虑的主要问题有:教学组织管理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资源配置的可能性(场地、师资、设备、基地、网络资源等);管理各环节中管理主体的选定,例如教务管理主体是教师,而生活管理的主体则可以是学生。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且向普及化迈进的当今社会,以专业教学班级为主的教学组织管理形式尚难以改变,但在高度信息化的环境条件下,构建全新的组织管理形式不是没有可能性。

考核评价方法是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中最需要改革创新的地方,是创新空间最大的地方。目前通行的考核评价方法,不仅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还隐匿着评价严重不公平性,甚至消解学生的创新精神。所以,这种考核评价方法亟待改革创新。考核评价方法具有很强的导向性,是培养目标指向性的重要杠杆。考核与评价改革创新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将“一张试卷定水平”的办法改为综合考核评价;二是考核内容的改革创新,由现行考查知识掌握能力为主,转变为考查知识的运用能力、思维判断能力、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能力、批判创新能力为主。

(四)创新教学方法

这方面的改革创新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宏观教学运行方式的改革创新,例如,教学内容与环节的安排;将现行的阶段式串行方式改为并行或串行和并行结合,例如,工科专业的创新实践可与理论教学并行安排。一些高校试行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正是这么做的。南京大学在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过程当中,也是将项目研究与理论教学并行安排的,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二是微观教学过程的改革创新,这方面大有可为,是改革创新的重点,也是落实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落实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关键在于每一门课程或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实施。在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过程中,教师向学生传递什么?采用何种方式方法进行传递?这始终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至于具体的改革创新举措,非一文所能言定,潜涵于每门课程和每位教师的教学当中。

参考文献:

[1]焦新.规范评估工作提高评估质量——教育部召开本科教学评估研讨会[n].中国教育报,2008-04-12.

[2]郭世田.当代中国创新型人才发展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3]佟庆伟.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及其培养途径[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5).

[4]凌均卫.大学理念——认知与践行[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9:319.

[5][美]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10.

[6][美]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39-340.

[7]孙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书育人,2012,(3).

人才培养的思考篇3

关键词:工科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是目前高等工科教育所面对的重大实践课题。对此,我们必须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加以探索和实践。结合教育部对人才培养专业的调整和我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提出如下几点思考问题。

1 社会发展变化对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

社会发展已呈现出明显的特征,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特征尤其值得注意,一是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看,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越来越富于理性,越来越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并更加注重精神价值的体现,从而,用人类所创造的文化和精神财富来丰富自己的人文内涵,所以,将来是一个文化气息极其浓厚的,富于理性的社会。二是科学技术将继续以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并且成为生产力发展更为给力的巨大推动力。使得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将大大缩短。三是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学科之间相互交叉,并且,新的学科领域和知识生长点不断涌现,社会信息量和知识量大量增加,人们需要掌握宽厚的基础理论,且具有较强的学习和使用能力,才能跟上这种发展。四是国际间人才教育的竞争更加激烈,当然这种人才的竞争,绝不是单纯的一般的技术人员,而是,竞争那些高素质,思维敏捷有创造精神,懂技术会常理的全面发展人才。五是各领域,特别是科技和经济领域,国际间既竞争又加强合作,人才培养趋于国际化信息化。因此,应用型技术人才需要再世界范围内学习,同样有的也需要在世界范围内使用。根据社会发展到这一特征,培养方案应具备对应用型人才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进行培养。

2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随着科技发展和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转变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类型。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的高等教育。按照工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分析,应用型本科教育应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2.1 目标应体现在应用上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行业高级专业人才,人才培养规格既不完全是科技研究型人才,也不完全是熟练的操作工与技师,而主要是通过技术吸收和创新应用来实现自身的价值。因此,应用型人才不仅能掌握生产建设与从事管理和直接操作的各种技能的能力,还应具有高新技术转化的设计与开发能力。

2.2 价值取向应体现在行业上

应用型本科教育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专业的价值取向于行业性。因此在专业设置时,既要准确把握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又要着眼于行业的需要变化,还要根据行业的需求变化对课程设置进行动态调整。

2.3 课程设置应体现在复合性上

课程设置上既要注重通识教育为基础的基础理论,以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职业转接的适应能力,又要注重掌握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的能力。还要注重人文社会素养和职业道德本质的教育。

3 应用型人才应是新型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人才的新型全面发展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教育意义上,主要体现在对教育内容的系统学习和掌握,使得受培养对象的政治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达到全面提高和进步。二是从开发意义上的各种能力的训练,需要通过两种途径:一要通过教育手段把知识转化为潜能而形成初步的能力;二要通过实践和再教育过程把人才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当然人才所应具备的能力是各个方面的,但其中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发挥是首要的。三是从发展意义上的综合素质的培养,综合素质体现在人才的各种素质,如培养社会责任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学会生存,具有鉴别力等,综合素质人才的适应性大大增强,也使人的自身发展水平得到提高。这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也是人具有创新力和实践工程技术的基础动力。这三种意义上的人才培养综合在一起是一个应用型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人涵。

4 应用型人才应具备多种能力

通过学习和实践可以子挖掘人才的多种能力,而其中关键的是以下几种能力。

4.1 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限定人的智力开发程度的最基本能力。它包含知觉记忆等诸多发展特征的综合能力,是人对事物判断、推理、概括、理解、认知水平的整体体现。思维能力既是人的最基本的,又是终生受用的能力,只有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才能对事物深入地探索和解决问题。思维能力有多种类型和多和层次,而最能体现人的思维能力水平的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性思维。其特征是在思维的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求异性和创新性。包括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用独特的思维方式,理解或创造新的知识。对已学的知识进行重新组织或转换,萌发新的构想等。具有创作性思维能力的人才,往往从超越常规的角度认识和解决问题。许多科学上的新发明和技术上的创新都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

4.2 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人们获得知识、应用知识、创造知识和价值体现的必要能力。特别是应用型人才,必须更加接近生产实际。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使所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只有最大可能的经历实际,才能不断验证理论知识,实现所学习知识的价值,并在实践中发现和探索新知识。应用型人才具有实验能力也是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内容。许多新的发明专利都是经过无数次实验得到的。相反,不具备一定实验能力的人很难成为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

4.3 自学能力

学校教育的时间相对于人的一生毕竟是短暂的,在校传授的知识无法也不可能满足个人一生所需全部的知识,而且,随着知识量增加和加速,人们在学校中所学的知识将越来越微不足道。而在实践中又随时会遇到既定知识无法解决的问题。所以应用人才应具有自学能力以适应社会需求、科技发展专业需要、知识更新是非常重要的。

4.4 懂经营、会管理的能力

工程技术和管理紧密配合,已经成为效益提高的共同决定因素。许多看似是工程技术问题,但却隐藏着内在的管理问题。离开了现代化管理,工程技术很难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或工程。技术开发、技术合作、具有技术含量的经营活动都需要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人来实施。所以工程技术人才应具有一定的管理才能,懂得基本的经营规律,能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是非常必要的。

4.5 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

外语和计算机已经成为各种交流、开展技术活动、经济管理活动和其他活动必不可少的工具,随着世界之间国际交流日渐频繁,这两种工具的作用将更加突出。应用型技术人才必须熟练地掌握1-2门外语,使外语成为与外交流的语言。计算机作为一种科学计算工具和信息传媒,也是工程技术人员不可缺少的应用工具。因此,应用型技术人才需要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和外语进行学习、工作和研发是非常重要的。

5 关于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的思考

5.1 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能力的培养没有固定可套用操作的模式,但以下几个环节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至关重要,理应引起重视。

(1)合理的知识结构。思维能力是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的,不同类型的知识,对形成人的思维能力的具体倾向是有区别的,单方面知识只能强化人某一方面的思维,只有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形成运用知识的能力结构,既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求同辨异的能力等,进而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知识结构合理与否主要体现于人才培养方案上。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突出把握以下几点,一,要在课程的设置上,对如此众多的基础课,必须进行整体优化,合理设置,以人才的合理知识结构为出发点,合理安排各种基础课的比例,尽量做到有机衔接,形成体系,避免重复设置相近内容的课程。二对基础课也要进行内容的改造,基础也是相对而言的,随着科学、学科的发展,基础课内容也要不断改造,构成新的体系。三要对系列课程讲行大纲的修订,避免单门课程各自为政,内容重复。各门课程大纲要着眼于整个学科相对完整的体系,以保证学生基础的合理性。四要不能因为强调基础,而忽视了专业课建没,工科教育毕竟是培养具有一定专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再者,对于学生日后的实践来说,其专业课的学习和基础技能的培养,也是基础的一部分,五要注意培养复合型人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成为跨学科的知识结构。

(2)合理的教学方法。思维能力的培养依赖于知识的获得,但学习知识不能代表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只有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法才能培养起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思维具有可诱发性的特点,只有引导学生进入到某一特定的知识环境和形象环境中,才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和欲望,才能培养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善于思维的能力,学习知识和思维的过程是同步进行的。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需要特别要注意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如采用研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提供资料和指导)、问题教学(打破章节、学科界限、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情境教学(模拟具体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觉下开动思维),其它还有启发式教学法,换位教学法等。无论那种教学方法,都具有共同特点,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组织教学。这样才是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的。如果从超常规的角度启发学生联想类比、则可使学生思维具有跳跃性和开放性,这样才能初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实施因材施教。人的思维发展具有差别的,实施因材施教可以使学生在思维能力上使其达到“人尽其才”的目标,却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上尤其要注意,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发挥其思维优势。

5.2 实践、实验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是让学生多做、多看、多问、多想,通过实践让学生肢体和脑体得到锻炼,在实践活动中提出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进行。一是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尽可能将实践教学活动和理论教学紧密结合,能在现场讲授的内容决不在课堂上讲授,学生自己能够动手训练的,老师决不代替。通过有机结合,形成培养学生的基本技、专业技能和工程实践技能的教学体系。二是实行开放办学,具体讲就是实行产、学、研合作办学,在校外为学生建立足够的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现场实习的机会。三是在校内建立实习基地、实训基地或创新基地,以保证学生具有经常的实践机会。四是大力开展第二课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独立经历实践锻炼,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之外的各种实践能力。以上几种途径的培养,既保证了学生在实践中分析解决问题的培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学风。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解决三方面问题:一是加强实验室建设,有效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对实验室进行开放,鼓励学生到实验室做探索性实验。二是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设计试验、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从实验的准备、仪器设备调试到实验全过程均由学生自己完成。真正使学生在实验的成功和失败的磨练中培养起锲而不舍的科学研究精神。三是提高实验指导老师的水平,重视实验队伍建设。

5.3 自学能力的培养

伴随着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门数增加,而各门课的课时数压缩,少讲多练已经成为高校的主要教学特点。学生可以有充足的时间用来自学。当然教学内容的改革重点不在于简单地压缩课时,而在于知识体系的合理重构。相应地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要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讲课时要少讲记忆性的既定内容,多讲理解性的知识推理方法,注意粗细结合,多留悬念,迫使学生积极思考。要在教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和辩证思路。教师还应加强对学生课外的辅导和答疑,充分发挥学生自学的主动性。还要通过第二课堂的科技创新活动,激发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5.4 营造人才培养的教育环境

人才的能力除受教育和培养之外,还受到教育环境的影响。学校是按照社会需求培养人才的,当然不能忽视利用社会环境的影响因素,所以高等学校应是一个开放性的办学系统,可利用校友资源,请他们回母校给师弟座谈,和讲述自己在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或创业的经历,或请专家、教授到校开设讲座,或作专题报告,从而使学生对专业树立信心,也可正视未来社会的挑战。同时也使学生树立起责任感,具有竞争意识。如果再加有意的引导,就会形成良好的学风。最主要是营造人才培养氛围,人的良好素质重在培养和养成,而养成良好素质就要一定的氛围。教风为主导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可形成巨大的正面影响。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也会养成学生各种必要的意识,陶冶情操,还会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开展一些演讲比赛、设计比赛、辩论赛、社团活动等也是营造人才文化氛围的方式。

参考文献:

[1] 刘国钦.等.高枝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 高林,吴智泉.发展应用型高等教育若干基本问题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8(5):48—47.

[3] 孙泽平.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思考.中国高教研究,2011,(4).

[4] 张光斗.张光斗院士来函[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4).

[5] 吴智泉.2008应用型本科教育国际研讨会会议综述[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4):132-136.

[6] 陈小虎。屈华昌,邵波.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及其路径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2005,(2).

thinking about cultivating applied talents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han lingjie,han juan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zhengzhou college of

science ﹠ technology, zhengzhou 450064, china)

人才培养的思考篇4

会计是经济建设的基础工程,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复合型的高端会计人才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会计行业振兴的战略性和基础性工作。目前国内学者在本专科会计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多,而对会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研究尚不够系统。事实上,随着1999年以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会计学专业的硕士点也越来越多,但真正能与实践接轨的高层次、高学历、高素质的会计人才仍然奇缺。而学术问题的研究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因此结合当前实际,有必要对会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给予适度的关注。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培养怎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有机统一。

一、明确会计专业硕士人才的培养目标

目前,知识经济成为21世纪的主导经济形态。伴随我国会计市场的逐步对外开放,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谁拥有国际一流的会计人才,谁就会在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从全国来看,目前会计从业人员中普通财务人员供大于求,已经呈现出疲软态势,而高级会计从业人员却十分短缺。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定位是培养社会精英,以培养能够影响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科研型、科技开发型杰出人才为己任。因此,我们可将培养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能够适应较高职位的会计管理工作和教学科研等工作的高级会计人才视为会计专业硕士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注重会计专业硕士人才的培养过程

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教育部部长周济认为,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的领导人思考创新人才培养,必须特别注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要抓住招生制度、课程设置、研究选题、科学研究、论文答辩等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对研究生培养过程进行系统的改革。

(一)招生制度

要提高研究生质量,招生处于头等重要的地位。要从源头上解决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就必须特别重视对优秀生源的吸引。应扩大导师选择和面试在录取中的权重,确保在能力面前人人机会平等。具体来说,对于应届本科毕业生可重点考核其创新素养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如在复试过程中可请考生就当前会计领域中的某一热点问题发表个人见解等;而对于在职人员除了考核他们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程度外,也要适当考核其英语和计算机的掌握水平。

(二)课程设置

培养目标、对社会需求分析的不同以及学校自身软硬件设施的不同,必然会导致各高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上的微小差异。但是仍有一个共同的原则可以遵循,这就是要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设置课程,努力提升会计研究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等。

具体来说,设置课程时,既应有助于打好扎实的会计理论功底,也要适度强化会计专业的实践教育。其中,前者可包括会计发展史、西方会计理论、纳税筹划、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会计法规和准则制度等;而实践教育主要包括教学实践和专业实践。

同时,要特别重视会计职业技能的教育。据来自人才市场的调查结果反映,第一类岗位如财务总监、财务(会计)经理、财务(会计)主管等高级会计人才要求具有会计师以上职称的超过60%,说明职称是高级会计人才一个重要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招聘单位还提出到有注册会计师证优先考虑。因此,学校不妨考虑增设职业资格认证方面的课程。

此外,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学校也可以增设创业教育方面的课程。据悉,美国的创业教育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比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创业相关课程已经高达24门课,而芝加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在此领域亦投入了大量精力。不可否认,具备系统、扎实的财务知识是实现成功创业的必备条件之一。实践证明,在创业大军中,硕士、博士、留学归国人员等因为起点高、素质高,拥有的成果科技含量高,成功者已经越来越多。因此,在会计硕士人才培养过程中大力提倡创业教育更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研究选题

有学者提出,研究选题要注重以下原则:1.培养性;2.需要性;3.关键性;4.前沿性或者新颖性;5.可能性;6.组合性;7.志愿性。高等学校要加强与社会、特别是与企业的联系,为社会发展多作贡献。因此,会计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选题时也应力求贴近实际需要,积极选择学科前沿领域课题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应用性课题。

(四)科学研究

科研能力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当今的研究生要想真正地在科研上做出成绩,就必须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努力保持平和的心态,舍得下大力气致力于应用型、探索型和创新型的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导师的作用很关键,他们充当的是会计学术引路人的角色。导师要帮助研究生经常带着科研的眼光看问题,运用科研的思想去设计问题,借助科研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在传授他们会计理论科研方法的同时,也应布置一些科研任务,注重培养会计专业研究生查阅文献、撰写文献综述以及独立科研的能力。鼓励他们积极投身会计实践,努力研究实际工作中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发表出个人有价值性的研究成果,实现会计理论上的改革与创新;举办专题讨论班,进行多种多样的学术讲座,活跃学术气氛,平等地讨论问题,探索真理。

(五)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可以说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最后一道关口。答辩委员会要严格把好学位论文的质量关。在委员会组成人员里必须有1名以上外单位专家。在答辩过程中,委员会不仅要求会计专业研究生阐述清楚本课题的创新之处,也要重视就答辩者研究成果的可行性、是否有利于产学研相结合等进行提问并展开学术辩论。此外,答辩后研究生应进一步分析、思考答辩老师提出的意见,总结论文写作的经验教训,一方面,搞清楚通过这次学位论文写作,自己学习和掌握了哪些科研方法,在科研能力上得到了哪些提高;另一方面,精心修改自己的论文,求得纵深发展,以便在会计学术服务于实践过程中取得更大的战果。

人才培养的思考篇5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 思考与对策

引言

大学是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结合点,特别是重点大学目前正在按照国家的要求,在建设研究型大学的征途上迈进,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与使命,要使大学成为知识创新的发源地,成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摇篮。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其创新原则

创新型人才是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因此,其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大学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大框架下,有机地将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式方法相结合。这种结合是建立在各个高校自身条件的基础之上的,又能够被借鉴,使之具体化和可操作化。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应体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里仅指大学阶段。体现在教学计划上,应考虑到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素质要求、教学方法、管理机制、激励措施、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等方面。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应体现“加强基础、注重实践、鼓励创新、全面发展”等原则。所谓加强基础,就是要特别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和形成;注重实践就是要通过安排学生参加各种实验实习等实践活动,参与设计研究试验生产等实践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调查研究与分析判断的能力、了解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以及应对失败和挫折的能力等;在培养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创新,大学学习阶段的思维是最活跃的,又具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创新方法,要创造条件,开展有益的活动,如开放实验室、开展科技竞赛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潜能;此外,还要注意因材施教、多样化培养,不尚空谈,踏实刻苦,促进人才的综合全面发展。

二、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我国的高校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以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结合高校的自身条件、服务面向与办学特色,设置了相应的培养体系与相关课程,通过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科学与人文、教学与研究、道德与才能的结合,严格实施培养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然而,纵观其培养过程和现状,仍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教育评价观念单一陈旧。长期以来,在高等教育运行过程中仍然习惯于以掌握知识的多少,尤其是分数的高低作为评价标准,未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多途径评价体系,从而导致了易于量化、易于考核的能得到及时评价,难于量化、难于给分的项目得不到评价。二是在学科专业方面,习惯以专业面向做牵引,设置培养方案,构筑课程体系,表面看虽完整,但过于强调专业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形成了过窄、过深的专业体系。三是在教学方法方面,仍以学生接受性学习为主,虽然也穿插一些启发式教学方法,但知识传递的方法仍较单一。四是在实践教学方面,验证性演示型实验偏多,综合性设计型实验不足,未能达到让学生自行设计、自由探索、自我实现,更没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五是在文化氛围方面,缺乏以敢于创新为荣的氛围,缺乏提倡敢于冒险、宽容失败、科学严谨的学术风气。

三、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对策

要使高校的创新型人才辈出,就必须树立先进的理念,构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模式,创造良好的创新平台与条件,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创新教育体系。

要以先进理念为先导,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当前各高校都应树立的办学理念。要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就要鼓励教师潜心研究、严谨治学、敢于创新,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形成师生教学相长、积极探索、共谋创新的生动局面,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建立研究型学习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独立钻研和开拓创新的能力。

要积极探索和实施创新型的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创新型人才,就要遵循其教育规律,要注意课内与课外创新教育的结合,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意传授与启发的结合,注意打牢基础与敢于创新的结合,注意个性培养与团队协作的结合。

注重条件建设,完善相关制度,首先,要有一流的师资队伍。教师的视野与作风,对学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站在本学科的学术前沿去研究就会打破常规、取得突破,而这些能取得学术成就的师资队伍必然是一支素质精良、学术水平高、协作精神强的团队,要努力建设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其次,要在创新平台与条件的建设方面下工夫。建设可供学生自主设计与实验的各类实验室,提供探索与研究的环境,让学生能适时把理想火花变成实践硕果。

建设良好氛围,促进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既需要指导与引导,更需要氛围的感染与熏陶,大学的校园文化会对学生创新意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学改革也需要宽松的人文环境,改革的成功依赖于有使命意识的大学文化。为此,要加强创新意识的教育,就要不断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引导学生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紧迫性,塑造创新人格,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增强创新的内在驱动力。要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创新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

总之,重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鼓励教师在课程讲授中既讲授专业内容,又开展人文教育;既介绍人类创造的技术成果,又能传授其发明创造的方法,还为学生开设了“创造学”、“创意学”、“创业学”等相关课程,用创新思维武装学生、启发学生。同时,建立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把所学的理论用于实践,开展自己的发明创造。还以各种竞赛为引导,激发兴趣,提供实践和创新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顾永安,何东亮.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j]. 中国成人教育. 2009(23) .

人才培养的思考篇6

关键词: 人才; 培养; 创新; 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9-0130-0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加快人才发展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必须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而在加强和建设人才队伍的过程中,当务之急是要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本人拟就培养创新型人才问题提出几点思考。

一、深刻认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

总书记曾经指出:世界范围内的综合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的竞争。为此,要把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从教育这个源头抓起,努力建设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生成的教育培养体系。这是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提出的又一重大的国家战略选择。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国实现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

众所周知,由于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不足导致我们的国际竞争力不够强。据权威机构统计表明,我国在全球的竞争力排名中,名次偏后,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我国合格人才匮乏,就业形势严峻;科技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由于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不足导致我国科技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效率不高。由于科学创新能力的不足导致我们的科学论文水平不高以及科研成果国际获奖不尽人意,代表世界科技最高水平的诺贝尔奖我们至今无人获取。因此,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明确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标准,是大中小学培养什么样的人的一种价值主张和主体要求,是教育人才观的集中反映,也是学校理想和使命的具体体现。从人才培养的高地大学来说,培养目标应包括: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人类、国家、社会、环境负责的精神;具有国际文化视野、世界胸襟,具有自我发展和创业、创新的能力等。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具体应包括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三个方面,具体有:

1.清晰的思维、表达和写作能力;

2.以批评的方式系统推理的能力;

3.形成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独立思考的能力;

5.敢于创新及独立工作能力;

6.合作的能力;

7.熟悉不同的思维方式;

8.具有某一领域知识的深度;

9.具有一生求学不止的能力等。

作为中小学教育,则主要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等能力和习惯。

三、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及方法

改革大学和中小学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内容和环节。教学模式包括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动态的教学方法。针对我国大中小学目前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成功的大中小学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大学的教育课程是教育教学内容的主要体现。因而,在大学课程设置上,一是要重视通识课程,体现文理学科及学生们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二是要重视创业课程;突出学生的实践训练。在中小学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上,要着力重视学生宽厚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训;特别是做实综合实践性课程的教学。在大学的教学方法中,要强化讨论型、探究型动手型的教学方式方法,改变传统的讲授型、灌输型教学方法,尽可能采取理论与实践与动手等相结合的方式方法。

在中小学教学中,要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推广采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方式,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主渠道,培养学生思维、动手能力,特别要从小培养学习发散思维等创新思维能力,坚决克服教学中教师主宰课堂、学习被动消极学习的状况,充分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加强优秀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教育的本质是人才培养活动。教育的成功取决于教师,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大量的事实已经证明,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既是决定学校核心竞争力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所在,由于多种原因,我国目前中小学、大学在师资队伍建设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专业水平不高,教育理念落后,学科带头人、学术领袖式人物缺乏,教风、学风不端不良不正较为严重,教师人事制度过于刻板,师范大学难以向中小学培养和输送优秀的师资,等等。

针对存在的问题,国家应采取切实可行的举措,当务之急是要优化大学教师队伍,尽快提高大学教师队伍素质。特别是要重视创新型教师的遴选培养,使他们快速成长,以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在重视大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也应从现在做起,扎扎实实地抓好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以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基础,应突出优秀教师团队建设,大力实施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和名师的培养工程,要强化优秀师资的专业技能、研究能力的培养,以使他们适应教育的新形势、新要求。

五、积极营造氛围,构建激励机制

人才培养的思考篇7

关键词:税收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

一、税收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1、税收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存在的分歧尽管税收学专业的开设是教育顺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产物,但理论界对我国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诟病不少。(1)目标定位不够合理。荆炜(2008)认为,我国高校教育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太高和职业化倾向。徐同文、房保俊(2012)认为,从培养目标来看,很多地方高校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还存在着认识上的模糊不清,既想要符合学术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又想同时兼顾高职高专人才的“应用型”要求,在学术型和应用型之间始终找不到切合点。(2)专业设置具有中国特色。吴金光、胡娟(2013)认为,在国外一般很少存在单独冠以税收学的专业,税收学通常是作为公共经济学下的一个研究领域,或者与法律,或者与会计融合在一起。刘洋(2012)认为,税收学专业是依托中国国情的特色专业,其人才培养要考虑学校定位、学科专业定位和社会需求定位。(3)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卢晓中(2011)认为,如何解决人才培养的“粗放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细化”之间的矛盾?企业生产和产业转型需要的“精细化”与现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粗放式”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当前还值得讨论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处理高校专业设置的宽口径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精细化”这一似乎矛盾的现象。颇受欢迎的观点认为,研究型大学以研究生教育为主,重点培养学术型、创新型人才;教学研究型大学以本科生教育为主,重点培养某一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教学型大学以教学为中心,培养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当然,这一观点有待商榷。众所周知,我国的研究型大学通常是全国招生,中国教育质量区域差异很大,研究型大学同一个专业或者同一个班级内,生源的基础参差不齐是很正常的现象。人才培养毕竟不是流水线生产的产品,投入与产出的匹配度因人而异。尽管如此,不同高校在办学过程中,还是应根据自身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位置,依据区域社会发展需求、学校实际和生源条件,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对于税收学专业而言,情况恐怕更加复杂。税收学是一门系统地反映税收理论、政策、制度和管理内容的学科。税收学在理论上是财政学的分支,既发展出了高深的税收理论,也以税法的形式存在大量税收制度。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可见,税收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小视。税收不是一个技术问题。它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政治和哲学问题,也许是最重要的政治问题。因此,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看,社会需要税收学研究型(理论型)人才,更需要大量的税收学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研究型(理论型)人才而言的,税务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是面向税务机关、企业进行税务管理第一线并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2、税收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该考虑的主要因素一是满足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需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贡献度,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毋庸置疑,与基础教育相比,高等教育既要为一定的社会形态提供政治服务,又要为发展社会生产力服务,具有更加鲜明的上层建筑与生产力的双重属性。税收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该牢固树立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二是主动拥抱全新技术革命和大数据时代。全新技术革命也称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以互联网产业化,工业智能化,工业一体化为代表,以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无人控制技术,量子信息技术,虚拟现实以及生物技术为主的全新技术革命。全新技术革命带来生产组织方式、物流、区块链技术可能引发的电子货币、电子发票等变革,网络会计发展,社会对税收学人才的要求大大提升。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税务机关对税源监管要求越来越高,传统人才难以适应时代的需求。三是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随着地方经济发展,地方税体系建设的推进,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对人才需求也会存在结构性差异。浙江作为民营经济大省,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电子商务继续保持全国领先优势,人才需求结构以国际化和信息化为显著特征。据来自杭州2017年的一项调查表明,税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急需办税专业人员的企业占15%,可以接收的占52%,暂时不需要的占33%。教育部等国家部委明确要求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国务院也要求高等院校“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无论是当前的形势还是实践都证明,作为地方院校,税收学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二、税收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存在的不足

确立了人才培养目标仅仅是一个良好的开始。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构筑与之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1、税收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税收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指税收学专业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所实施的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课程体系建设以及教学质量监控等。浙江财经大学税收学专业长期以来一直坚持“学以致用”理念,加大会计类课程的开课力度,加强与法律课程的融合,重视实践教学,取得不俗的成绩。但也应该看到,浙江财经大学税收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2、税收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税收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1)课程体系设置存在不足税收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必然会造成课程体系设置失去明确的方向,不可避免导致人才培养缺乏特色,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不协调,学生应用能力缺乏必要的课程训练等。浙江财经大学税收学专业课程设置上也存在专业课程教学在整个大学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偏小,尤其是实训类课程偏少。(2)教学质量监控存在不足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应以能力为导向,这就要求教学质量监控要从结果考核向过程考核、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学校考核向用人单位考核转变。目前,高等院校都实行“学评教”制度,从学生角度反映授课教师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和水平,为教师和教学管理提供反馈信息,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很多高等学校将“学评教”作为评判教师业绩的重要指挥棒,老师对这一做法诟病不少。其实,学生有短期需求和长期需求之分,短期需求与长期需求往往是矛盾的,短期需求往往是学得容易且高分数,长期需求是能力和知识兼备。一个高度重视“学评教”老师的理性选择可能会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短期需求,出现教师教学的“竞次”(racetothebottom)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或滑坡。(3)“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既懂理论又懂实务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作为保障。但高校教师多为研究型教师,对实务操作缺乏一定了解,教学往往是从书本到书本,对实务操作内容涉及较少。随着专业硕士学位在我国高校的推行,这种情况会有所好转。

人才培养的思考篇8

(一)举办aca特色实验班项目

为适应教育国际化、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会计人才,满足经济全球化对国际会计审计人才的大量需求,同时为加快学院国际化办学进程,提高学院办学水平,扩大社会影响,拓宽并促进学生就业与海外继续学习的需求渠道,2012年哈尔滨金融学院与英国emilewoolfinter-nationa(lewi)合作成立了“哈尔滨金融学院ewi国际会计教育中心”,双方签署了合作备忘录,约定在培训项目、海外交流和高端会议讲座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合作,共同推进国际化高级财会人才的培养。借助这个平台,哈尔滨金融学院以合作办学的方式,引进英格兰及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在注册会计师教育方面的先进理念和考试体系,从2012年起在会计学专业学生中选拔培养aca特色实验班学员,开始了国际会计人才合作培养的尝试。2014年,在总结前两年工作的基础上,学院开办了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教学改革aca特色成建制实验班。

(二)项目建设目标

树立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培养卓越会计人才,探索国际合作办学新模式,将实验班打造成为我院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样板,拓宽学生就业渠道,满足学生海外学习深造的需求,逐渐扩大社会影响,形成办学特色,培养国际化师资,树立专业品牌。通过开办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教学改革aca特色实验班,对课程、教材、考试、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引入国际化、职业化的教学内容,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氛围,使培养的学生既符合我院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在专业英语、专业能力、专业素质和国际交流能力等方面有较大提升,将来能够适应会计职业国际化发展要求、更具就业竞争力、成为高层次专业人才,并为其出国留学和将来成为aca会员奠定基础。

(三)项目主要内容

1.实验班在新生入学时选拔设立,属于学院正式的全日制本科会计学专业的一个教学班。实验班执行独立的人才培养方案,不参加分级教学。

2.实验班采用“嵌入式”教学,将aca证书阶段6门考试课程嵌入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并置换相应课程。嵌入的6门课程分别为business&finance(商务与金融)、managementinformation(管理信息)、principlesoftaxation(税法原理)、accounting(会计)、law(法律)、assurance(鉴证),每门64学时,共计384学时。置换的课程为公共选修课(6门108学时)、专业选修课(4门138学时),以及专业必修课中的财经基本技能(28学时),置换的课程共计274学时。

3.实验班师资队伍为整合全院资源,由名师、教授、教学新秀组成的跨系部教学团队,其中aca考试课程由合作方派驻具有国际注册会计师资质的优秀教师采用中英文双语授课。

4.实验班aca考试课程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参加icaew英国总部安排的aca全球统一考试。课程结业由主讲老师命题并制定考核标准。

5.在实验班开展实践教学改革,以赴英国海外移动课堂取代学年实习。实验班学生学习期间可自愿选择赴英国参加海外移动课堂,其所修课时折算的学分可用于置换学年实习的学分。

6.学院为实验班提供带有标识的专用教室,除课程教学使用外,还可供学生自习、研讨、召开学习交流会、召开主题班会等使用。

(四)项目取得的效果

1.项目开办3年来,学院共聘请了6位由icaew(英格兰及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授权机构派驻具有国际注册会计师资质的优秀教师,采用中英文双语为实验班学生的aca考试课程授课,将优秀教育资源引入我院。

2.学院先后邀请了多位aca会员来院举办学术讲座,英国emilewoolfinternationa(l简称ewi)总裁gra-hamdurgan先生作了题为“国际会计人才的未来职业化发展”的专场讲座。英国皇家特许会计师、中国注册会计师、emilewoolfinternational大中华区执行董事于梅女士作了题为“国际会计行业现状及未来人才应具备的能力”的讲座。英格兰及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大中华区总监mr.jameslee(黎日忠先生)作了题为“财会专业大学生未来职业选择及发展”的主旨演讲。他们作为成功的国际化会计人才的代表,用自己在职业发展中的亲身经历和体验,给同学们上了非常生动的一课,将国际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研究成果第一时间带到课堂,让学生了解到作为一个优秀的国际会计人才应该具备的各种能力。

3.有3名学员由于学习目标明确、态度端正、积极向上、勤奋努力并在学员中起到了带头作用,被英格兰及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icaew)授予优秀学员称号,受icaew(英格兰及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会长mrmartynjones的邀请参加icaew大中华区2014年度颁奖典礼活动。

4.有3位同学经过刻苦的学习,分别通过了busi-ness&finance、managementinformation和accounting科目的考试,获得icaew大中华区颁发的奖学金和欧洲杯投注官网的荣誉证书。

5.实验班学员一起到会计公司开展会计职业体验活动,还共同游览了第二故乡。每学期召开总结交流会,同学们在总结本学期教学与学习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的同时,分享和交流本学期学习aca课程的收获和感受,建立师生间、同学间的沟通与交流,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激发学习热情与动力。

6.成功举行了国际化及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研讨会,与会人员就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讨和交流,共同探讨了实施开办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教学改革(aca特色)实验班人才的甄选标准、培养目标、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运行模式、组织实施等内容。通过交流研讨,进一步深化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解和认识,理清建设思路,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二、对深化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培养的思考

(一)重新定位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培养目标

知识的学习是逐渐内化的过程,凡事不可能一蹴而就。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培养不应把培养目标局限在通过几门课程考试上,而是要通过课程的学习开拓视野,思考未来职业发展方向。有很多的学员在交流时谈到,更看中的是这种学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断矫正自己,塑造更精彩的人生。与目标调整相应地,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方式也要有所创新,应设计一套综合性的指标对未来发展潜力进行评价。

(二)建设体现会计审计教育国际化的实践教学基地

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的培养同样需要强化实践,需要构建校内外、海内外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模式。在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大多数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缺乏教学实践环节,难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此,我们与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公司及一些企业合作,建立了较为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外结合的实践模式已经形成。目前我们急需建立具有国际化背景的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下一步我们将通过ewi公司联系一些具有国际背景、拥有国际业务的大中型企业及具备承办外资业务资质的会计师学生走出去,去境外进行课程学习并对境外企业进行参观考察,让学生有机会近距离聆听世界级大师的教导、探讨全球著名的商业案例。

(三)努力实现会计审计教学师资队伍的国际化

人才培养的思考篇9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对于世界经济体系而言,其竞争本质是管理水平竞争以及人才竞争。若是想要在激烈的国际市场中胜出,必须重视人才培养,特别是培养管理方面的人才。我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进行了财务管理专业的设置,目的便是帮助企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一、培养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相关目标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在进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时,必须全面的考虑到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现在我国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比较欠缺的原因是我国培养财务管理人才方面和西方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在培养财务管理人才时,应该重视西方经验和教学的借鉴,并根据我国实际需要培养出更多实践能力较强的专业管理人才。现在很多财务管理学生就业时比较困难,实践能力较差,所以培养财务管理专业人才时,必须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绝对不能够仅仅根据书本来进行人才培养。

二、财务管理专业目标定位以及相关的要求

1.目标定位满足实践教学需要

进行教育的根本是树人,其次才是传授知识给学生。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根据需要选择科学的手段来教育学生。高校教育的目的便是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利用人才培养以及科研教学来推动我国社会的进步发展。所以,在培养财务管理专业人才时,教师不但需要重视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还应该重视学生道德素质以及职业素养的提高。若是学生的职业素养以及道德素质较高,能够给企业良性发展奠定良好提高。在提高学生素质时,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能力、道德、身心健康的发展,将学生的本性激发出来,切实提高学生的素质。给高校教学更好的进行奠定良好基础,将教育的德育作用发挥出来。

2.目标定位满足产业经济发展需要

财务管理专业需要学生的实践能力比较出色,建设财务管理专业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护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帮助我国更好的进步发展。所以,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和专业素质提高。通过调查和分析可以发现,学生在进入社会后,学生本身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质关系非常密切。一个合格的财务管理人才不但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还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比如创新能力、基础实践能力以及职业能力等等。为了满足这些需求,高校在进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时,必须全面考虑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三、实现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措施

1.树立正确实践观念

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很强,所以必须重视实践教学。若是仅仅单纯的进行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那么会让知识和实践之间严重脱离,从而出现脱节的情况。所以在教学时,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实践观念,学生的实践观念一旦树立,那么便会在掌握理论基础的情况下,主动的实践,更好的掌握知识。树立正确实践观念,不但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树立,还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树立。比如可以看一些财经类报纸,学习企业成功案例。这样学生能够自主的进行案例分析,并获得成功的经验,学生的实践能力会有一定的增强。

2.进行实习基地的建立

对人才进行检验往往需要通过实践,而企业又是实践的最佳场所,这便要求高校必须认识到加强和企业联系的重要性,进行实习基地的建立,这样学生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问题解决能力。学校可以安排一些出色的学生定期去企业中实习,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但是,企业往往更加重视经济利益,学生实践的进行,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害,虽然很多学校都进行学习基地的建立,但是其作用却没有真正发挥出来。所以,学校可以和企业联系,开展讲座、进行案例分析,这样能够给学生更多贴近实践的机会,给学生进入企业打下良好基础。

四、结语

学校在进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时,需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进行。若是人才需要发生了变动,那么学校财务管理专业也必须进行一定的创新和改革。现在财务管理专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比较多,这便需要进行研究和探索,做好专业建设,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朱开悉.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思考[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1,(04):63-68.

[2]段琳.优化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与思考[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1,(04):69-72.

人才培养的思考篇10

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就是要改变目前比较单一的升学预备教育模式,更加关注人的全面、多样而有个性的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是相对于单一工具性培养目标的关注人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是相对于粗放式管理的精细化管理,是相对于同质化发展的特色化发展,是相对于模仿发展的创新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可以改变人才培养趋同化、千校一面的现象,是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重要体现。下面结合我校实际谈谈对普通高中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思考。

一、实施多元课程是基础

北师大石钟英博士曾说过:“高中教育应该为了人人,课程多样,培养积极和谐的人才;学校应该提供丰富的、系统的课程;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带动学校的综合改革。”

新的课程实验方案,从课程设置、课程结构和实施要求,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最重要、最现实、最直接的操作路径。2013年4月23日,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北京语言大学、中国教育报、商务印书馆联合的《中学生阅读行动指南》也提出了“体现核心价值,培育现代公民;关注当下生活,培养阅读习惯;立足开放多元,践行立体阅读”的指导思想。该书分为初中、高中两部分,涉及文学、历史、哲学、科学、社科、艺术、博物七大领域,每个领域又分为基本书目和拓展书目,共计153本。我校组织了图书推介、交流研讨等活动,以引导学生养成阅读经典的习惯,提高阅读质量。

另外,我校还依托企业办学和地处革命老区的优势,积极开发选修2课程。组织编写了《炼铁工艺》《炼钢工艺》《焦化工艺》《发电技术基础》《热动力能源应用》等15种与企业生产有关的校本课程,共计280课时,《女娲文化》《涉县民俗文化》《地理环境与铁厂发展》等10种与地域相关的校本课程,共计180课时。开展了《焦化污水成因及处理》《涉县地区植物分布区域及种类》等研究性学习项目50多项,学生社团活动正在丰富完善。

二、课堂教学是核心

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是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基本途径,新课程改革对普通高中课堂教学具体要求是:“改进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有机整合,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必要条件和良好氛围,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有个性的发展。”

我校结合学生实际,早在2005年就提出了“创办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目前我校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就是互动教学模式,即“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的成才创造机会。师生互动即注重知识、能力在师生间的有效转化,真正做到使学生思有所得,学有所成。在实验中,我们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即“自学—指导点拨—整合提高—训练—反馈检查”。在“互动教学”的实验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学习效率大幅度提高。在教学改革中,我们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

目前,结合各学科教学实际,我校正在积极探索的教学样式还有五环节教学模式,即“读书(学生自学)—领悟(学生探讨)—释疑(师生探讨)—提升(老师引导)”;此外还有六步课堂教学模式、学案教学法、问题解决课堂模式、任务型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自主开放型课堂等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这些模式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做最充分的课前准备、创最佳的课堂环境、以最多形式的学生活动取得最有效的教学效果。

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美国国家教育中心的实验报告表明:调动多种感官获得知识24小时后,知识的巩固率要上升到30%,而交流、合作、讨论24小时后知识的巩固率要上升到50%。我校将以高中现代化建设为契机,以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理念为指导,坚持“面向全体、自主学习、多元互动、讲练结合、技术运用、目标达成”的高校课堂目标,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教育。

三、教师成长是关键

2012年2月10日,教育部下发《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确立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理念,即: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十四项二级指标、六十三项具体要求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明确了方向。

近年来,我校从师范院校招聘了一批优秀青年教师,使学校教师队伍从以中老年骨干教师为主体,变为拥有40岁以下青年教师32人,占学校教师总人数的56%,青年教师逐步成为了我校教师队伍的生力军,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23人,占学校教师总人数的40%。

我校以“立德、立功、立言”为核心价值追求,以“做经师,心中有经典,做人师,行为做模范,做明师,研究有创见,做名师,影响更深远”为成长目标,积极引导青年教师开展职业规划,通过“五子工程”(搭台子、结对子、抬轿子、竖牌子、吹号子),拓宽青年教师成长途径,通过培训与学习提升教师素质,制定周密计划,积极创造条件,加强继续教育和学历提升,使20%教师成为多科型教师,重视校本教研,探索形成有利于教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校本教研制度。这些都为学校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开展多元评价、拓宽人才选拔渠道

2008年,市教委出台了《天津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实施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变了以升学考试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把基础性发展目标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维度和学科学习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校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实施多元评价,不仅要重视评价的激励作用,也要注重评价过程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作用;不仅要注重结果评价,也要注重过程评价;不仅要注重他人评价,也要注重自我评价。我校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建设起到科学的导向作用。

随着多元化评价的实施,多样化的招生渠道也在进一步拓宽,单一的高考模式正在发生着变化,我校积极抓住晋升市重点高中的有利条件,力求为更多的学生创造机会。我校自主选拔录取主要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学校密切关注自主招生的风向标,注重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关注课外知识和社会热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思维和求异思维,重视互动式和启发式教学,积极鼓励优秀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