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发展十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4-05-22 17:28:20

美丽乡村建设发展

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篇1

一、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筑牢美丽乡村建设基础

统筹推进农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开展清垃圾、清柴草、清粪堆、清院落、清沟渠、清卫生死角等“六清”整治活动,筑牢美丽乡村建设基础。集中整治农村环境。坚持每年春秋两季在全州开展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强化农村环境治理长效机制建设,制定出台《延边州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长效机制运行办法》,明确生活垃圾设施的运营管理主体和相关责任,落实运行维护资金,安排专兼职保洁员和保洁经费,建立农村垃圾“户分类、村收集、乡中转、县处理”模式,实现了农村环卫设施、农村保洁员队伍、日常保洁制度三个全覆盖。全州建设垃圾场1147个,防雨、防渗农村垃圾中转站470个,固定保洁人员3443名,农村环境清洁率达到80%以上。积极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组织开展农业清洁示范区建设,推广绿色有机无公害种养殖、清洁种养殖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积极推进汪清地膜科学利用等示范项目建设。敦化市、黄泥河林业局等县(市)和林业局对废弃木耳菌袋等废弃物回收出台资金扶持办法。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汪清新民村、珲春防川村等村屯先后启动以电代柴试点项目,开展湿地资源普查,研究具体保护办法,并先期制定出台《延边州永久基本水田划定保护工作方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农房改造、农村垃圾污水处理、道路交通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围墙大门改造等工程,稳步推动公共资源、公共服务进一步向农村延伸。全州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6187公里,基本实现农村公路村村通。改扩建(新建)村部1051个,新建休闲广场765个,卫生所765个,安装路灯21104盏。全州有485个村达到道路硬化、边沟院墙整齐化、中心村屯亮化、村屯道路绿化美化、村屯环境洁净化的标兵村建设标准,占行政村总数的45%。延吉市仲坪村等39个行政村被省确定为“美丽乡村”。

二、坚持民俗文化传承引领,提升美乡村建设底蕴

大力传承创新朝鲜族优秀文化,打造民俗文化特色品牌,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底蕴。打造演艺品牌。培育密江村、东光村等38个民族村成立了“民俗表演队”,由村民进行洞箫、长鼓等传统文艺展演,保护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吸引游客。打造文化品牌。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利用,命名了22个非遗项目传承基地和12个展示点,公布了134名代表性传承人,并通过刀画、民族乐器现场制作、开展传习活动等形式,充分展示延边民俗文化魅力。打造传统民居品牌。加强特色村寨保护和建设力度,突出朝鲜族特色民居和标志性建筑物特色,规范建设一批具有朝鲜族民俗风情、生产发展、村容整洁、服务配套、民族和睦特色村寨。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等8个村入选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命名挂牌名录》。打造味道品牌,积极弘扬朝鲜族特色饮食文化精髓,大力开发延边特色民族食品。组织开展“记住乡愁――阿玛尼的味道”传统民俗民间百家菜征集、中国图们江国际旅游食运会美食嘉年华等活动,让参与乡村旅游的旅客品尝打糕、泡菜、米酒等朝鲜族传统美食,并享受亲手制作的乐趣。打造节庆品牌。推生朝鲜族大酱节、老白山雪村文化节等一批节事活动, “金达莱节”、“辣白菜节”等节事会展水平得到整体提升。打造红色文化品牌,建设珲春大荒沟、汪清东满密营等一批红色主题旅游文化园区,将美丽乡村建设与红色文化密切结合。

三、培育乡村旅游产业集群,丰富美丽乡村建设模式

以延边魅力乡村建设为载体,利用农村文化习俗、产业基地以及乡村田园风光,发展民俗旅游、体验旅游、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结合全州精品小镇建设,抓好旅游沿线型和景区带动型乡镇旅游开发。做大做强了敦化雁鸣湖镇,珲春敬信镇、龙井三合镇、东盛涌镇,和龙崇善镇,安图松江镇,图们月晴镇,安图六人沟村、茶条村,珲春孟岭村、图们白龙村,延吉春兴古村落、河龙村等一大批旅游强镇、示范村,有力带动了美丽乡村建设,丰富了美丽乡村建设多元模式发展。一是农村生态保护型。敦化市小山村、腰甸村、图们河南村、和龙市太兴村、龙兴村、珲春孟岭村等在生态环境建设保护上,推行绿色文明生活方式,倡导可持续发展,逐步引导村民转变生活观念,打造以观光、采摘、体验田园生活为主的农业生态文化;二是名景古迹挖掘型。安图县以长白山沿线为主攻方向,打造中国朝鲜族第一村、福满生态沟、石门镇茶条民俗风情园等。珲春市防川村利用“一眼望三国”的独特区位优势,发展生态观光游、休闲度假游;三是传统村落整理型。图们市白龙村积极传承本村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农耕舞”,与坐落于本村的中国朝鲜族“百年部落”合作,通过表演“农耕舞”、“刀舞”等方式,开发本村旅游资源,形成了边境风光和朝鲜族民俗文化相融合的“农家乐”旅游产品;四是历史名人弘扬型。龙井市明东村,大力弘扬朝鲜族的著名诗人尹东柱事迹,大力整治村屯环境,提升基础设施,精心打造民俗文化展示景点,发展红色文化游和朝鲜族民俗游;五是乡村旅游打造型。龙井市仁化村,积极抓住国家支农惠农政策,打造仁化朝鲜族风俗村寨,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延吉市春兴村通过招商引资打造了一个集休闲、度假、娱乐、养生为一体的综合性度假区,以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六是民俗文化传承型。和龙市金达莱村和光东村将新建房屋进行统一规划和设计,房屋外观全部统一成飞檐翘角式朝鲜族传统民居风格,同时在围墙改造中,聘请设计师进行专业设计,着力打造朝鲜族村屯民俗特色。选拔有文艺特长和了解朝鲜族特色饮食文化的农民,组建朝鲜族民俗文艺表演队,修建朝鲜族民俗餐厅,开展民俗文艺演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朝鲜族文化传承展示游。

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篇2

寿阳县南寺庄村是我省新农村建设推进村,属寿阳县羊头崖乡,下瞎南寺庄、坪龙头、三圣3个自然村。位于县城之南,毗邻九榆线,人杰地灵,交通便利,发展农村经济具有得天独厚地优势。全村总人口756人,总户数231户,耕地3632.59亩,全村发展养殖户26户,其中养猪834头、养兔400只、养羊213只,近年来,全村建农村户用型沼气160户,占实际在村居住户数的80%,其中国债项目户用沼气建设36户,新增中央投资拉动内需建设28户,新农村户用沼气建设96户,正常使用率高达70%以上;建成吊炕90盘,由于吊炕具有省燃料、省时间、好烧、炕热、屋暖、使用方便、安全卫生等特点,农村老年人十分欢迎此项技术。为弥补沼气冬季不能取暖这一不足,南寺庄村又建成生物质能炉30户。为农民丰富文化生活,亮化美丽乡村,村主干道安装18盏太阳能路灯。三沼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利用,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大量的优质有机肥,为生产无公害农产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每年稳定发展无公害蔬菜约200亩。农村清洁能源的发展,大大提升了农民生活用能的品位,保护和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二、效益显著

1、经济效益

寿阳县南寺庄村以每户三口之家算账,过去做饭加取暖每年至少要消耗3t左右的煤炭,要花2200多元,而现在通过沼气、生物质能炉每个农户能减少开支2200多元,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活条件。

2、社会效益

可以缓解当前农村生活燃料严重短缺现象。有利于封山育林,增加森林覆盖率,防止水土流失。沼肥的综合利用还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农作物产量,沼液喂猪还可以节省饲料,促进畜牧业生产发展,三沼综合利用实现了农业生产良性循环。

3、生态效益

以前农民总是把家禽粪便在自家门外堆放,秸秆、果树枝进行田间焚烧,这不仅影响了村容村貌,而且还造成大量资源浪费,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南寺村自发展绿色能源以来,如:沼气、生物质能炉,这些昔日的“垃圾”变废为宝,沼气将既臭又脏的人畜粪便变成了绿色无公害沼肥;生物质能炉将秸秆、树枝变成了可燃气体,被人们利用取暖做饭;吊炕美观大方,颇受老人欢迎;太阳能路灯节电亮化,大大丰富了农民群众的夜生活,总之,寿阳县南寺庄村通过大力发展农村能源,为构建平安稳定、平等友爱、融洽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的新农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取得成绩的做法

1、领导重视,宣传到位

寿阳县、乡、村各级领导非常重视此项工作,并分别成立了农村能源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由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农村能源建设的各项工作,村主任、村干部身先士卒,在自己家先建沼气池、吊炕,让群众先看到实惠,以带动村民推动项目发展。同时,农业部门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媒体,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政策宣传,先后发放宣传材料20000份,同时,做到了以进一步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农村能源建设的主观能动性,使创建活动家喻户晓,人人参与。

2、建立了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广大农民在积极利用国家投资持政策同时,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农村能源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积极鼓励农民群众义务投资、投劳。如:建设一盘吊炕需要700元~800元,如果农民自己义务投工1.5天,除国家补助的500元外,自己基本花不了多少钱就可以建一盘吊炕。

3、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发展绿色能源

南寺庄的户用沼气建设之所以用得好的主要因素是:

(1)南寺庄属于非产煤区,距离产煤乡镇距离远,用煤成本高,农户对建设沼气的积极性、自觉性就高。

(2)南寺庄村养殖业发达,以坪龙头村为例,该自然村近半数农户养猪,平均规模达到20头~30头,沼气原料充足,因此,沼气使用率较高。

4、沼气服务网点建设支撑作用强

如农村沼气建设是集农业生产、工程施工、管理服务为一体惠民工程,沼气建设是基础,服务是关键。搞好服务既是沼气工程发挥效益的需要,又是促进沼气健康发展的需要。南寺庄为搞好村内沼气服务,在村内建起了村级沼气服务网点,服务网点严格按照“六个一”标准,配备了沼气管件,维修工具,并由经验丰富的本村高级技工庞乃小担任服务技工,村级服务网点的建成,基本满足了农民对沼气日常管理、沼气配件供应及维修服务的要求,大大地方便了群众想建有人指导,想学有人培训,常见故障有人维修,为群众排忧解难,他除服务本村外,还辐射服务周边村户用沼气200户。沼气服务网点的建设,为沼气的正常、高效实用,提供了强力保障。

5、督促指导,确保清洁能源进展顺利

为抓好每一项能源工作,他们坚持以服务促工作,以管理保质量。如在抓沼气建设工程工作中,他们坚持科学选址,规范施工,严把质量关,确保建成一处,成功一处,发挥效益一处。并注重建后管理,档案管理,使用管理,做到建池有资料,投料有记载,使用有记录。同时,对施工人员实行持证准入制度,严禁无证操作,以确保沼气建设高质量运行。

四、存在问题

1、资金投入不够

随着建筑材料涨价,人工工资涨价,建一个10m。的沼气池,农户需投资建材1500元,建池在工一天150元,小工100元,建池一资1200元,挖池400元,设备350元,加上改厕、改厨、改圈等,总投资5500元左右,而国家投资只有1200—1500元,再加上市、县有少量投资,农民自筹资金过高,这严重影响了沼气池建设。

2、沼气使用率不高

在调查中发现:由于农户没有养殖,沼气池没有发酵原料,严重影响了沼气池的正常使用。还有另外一部分农民,经常在外打工,家中只留有老人、小孩,妇女,由于他们缺乏沼气日常管理、沼气安全知识,再加上自身文化水平不高,致使沼气池使用率降低。

3、三沼综合利用率不高

由于群众认识水平不高,大部分人认为,沼气只用在做饭上,三沼综合利用技术没有很好掌握,因而有许多老百姓没有将沼肥充分应用于生产无公害农产品之中。

五、建议

1、加强宣传,普及沼气知识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向群众广泛宣传使用沼气的科普知识,吊炕知识等绿色清洁能源知识,并让农民从示范户中,亲眼看到使用清洁能源确实带来的实惠,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自觉自愿地投身到清洁能源的建设中来。

2、加大投资,加大培训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争取各级部门投资,以减轻农民负担,积极示范秸秆发酵沼气技术,向农民继续培训沼气日常知识,吊炕安全知识等知识,采取集中培训、深入农户培训,从而提高沼气的使用率。

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篇3

一、总体要求

以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以农业提质增效、农村美丽繁荣、农民致富增收为核心,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基a,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以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为依托,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产业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彰显美丽乡村魅力。工作中要坚持如下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根据各地经济、文化、地域和自然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推动美丽乡村与产业融合发展。

――创新发展原则。推动互联网、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产业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度融合,突出新产业、新业态的创新发展。

――品牌战略原则。注重乡村资源整合,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以市场为导向,按照标准化经营与品牌化提升的要求,抓品牌创特色,推动乡村产业品牌向纵深发展。

――致富带动原则。强化利益联结,保障农民获得合理的产业链增值收益,促进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和农民就业增收。

――尊重民意原则。尊重农民主体意愿,提高农民对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的认识,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目标任务

以创建的省级美丽乡村为基础,今年全省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融合发展典型50个。建设方向主要是依托企业集团、农民合作社等,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与农业科技、农民健康、乡村旅游、社会养老、创意发展、休闲采摘、文化推介、会展营销、培训人才、产品检测、加工包装、电商服务、物流贸易、金融支持等领域进行多层次、立体化融合。

一是注重打造美丽乡村建设与民俗文化旅游融合的典型。充分利用我省独特的朝鲜族文化、满族文化、蒙古族文化、伯都那文化、高句丽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民族特色村庄,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吸引境内和域外游客观光旅游。

二是注重打造美丽乡村建设与关东特有文化产业相融合的典型。比如,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民剪纸产业、农民画产业、传统农耕文化产业、影视基地弘扬的关东文化产业等融合的村,达到宜居宜业,致富增收。同时注重美丽乡村建设与红色旅游文化产业相融合、共发展。

三是注重打造美丽乡村建设与休闲农业相融合的典型。建设绿色、环保、低碳、生态现代农庄、规模化生产基地、高科技示范园,集采摘、休闲、品尝、体验、住宿、游玩于一体,发展农家乐。

四是注重打造美丽乡村建设与水库垂钓、花海旅游、健康养老、电子商务等产业相融合的典型。

三、实施步骤

(一)确定对象阶段:3~4月份,根据省制定的方案,各地结合本地实际,提出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相融合的典型,搞好调查摸底,确定建设方向和重点。

(二)深入实施阶段:5~10月份,整合资金,统筹资源,集中投入,重点突破,促进美丽乡村与相关产业项目建设。

(三)检查总结阶段:10~12月份,各地要深入检查,总结工作,提出完善意见。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强力推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融合发展是新农村建设领域拓展的有效探索和尝试,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加强领导,强力推进,按照责任分工抓好工作落实。

(二)整合资源,强化投入。各地要立足实际,突出产业融合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和提高乡村自身造血能力,有效整合资源,多方筹措资金,集中力量,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融合发展。

(三)科学实施,确保实效。突出本地美丽乡村与产业发展特色,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按照规划步骤积极稳妥,科学有序推进,精心组织,抓好落实,确保产生实效。

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篇4

一、********年工作总体情况

********年,我市美丽乡村建设主要任务是:全面完成********年度****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个省级、****个市级中心村建设,全面启动********年度****个省级、****个市级中心村建设任务。一是********年度美丽乡村建设任务全面完成。今年以来,****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重点开展了公厕改造、污水处理、道路建设、绿化提升、停车场建设、亮化、交通信号灯设置、农贸市场整治等治脏治乱和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个省、市中心村围绕房前屋后环境整治、卫生改厕、污水处理、沟塘河渠清淤、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绿化、亮化等方面开展建设提升工作。**月下旬,市美丽乡村办组成两个验收组,对各县(市、区)********年度美丽乡村建设进行了考核验收,验收全部合格。二是********年度美丽乡村建设进展顺利。根据年度工作任务,我市加强工作谋划,突出工作重点,统筹推进,持续发力,******个省、市中心村建设稳步推进。先后完成了中心村建设规划编制、群众动员和环境整治“三清四拆”工作,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等工程建设进度,目前工作进度已超过总体建设任务的****%以上。三是环境整治和村庄建设成效显著。通过整治和建设,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和中心村脏乱差状况根本改观,环境面貌换然一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明显加强。今年以来,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共计清理垃圾****余万吨,改厕**.**万户,新建公厕******座,新建集中污水处理设施******个,修建道路******公里,河塘沟渠清淤******口,增加绿化****万平方米,安装路灯**万余盏,新建文化广场******个。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高位推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月**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市委农村工作暨脱贫攻坚大会,将美丽乡村建设提升行动列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大专项行动”之一,市美丽乡村办结合**实际,制定了美丽乡村建设提升行动方案。**月**日,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全面部署安排年度重点工作,审议了********年度市级中心村建设名单和********年度市本级财政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安排意见。**月****日市领导小组召开美丽乡村建设专题调度会,通报分析各地美丽乡村建设暨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和整改意见。会后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函告形式,将市级督查发现的美丽乡村建设问题清单发各县(市、区)书记和县长。由市领导带队赴重点县区进行调研和现场督查,督促指导各地进一步抓好问题整改落实。**月****日,市领导小组在**召开了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暨农村环境“三大革命”现场推进会,进一步调度部署,压实工作责任。为加大对美丽乡村建设支持力度,今年我市继续组织开展了市级领导联系、市直有关单位和重点企业结对帮扶美丽乡村建设活动。从****个省级中心村中,选择****个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基础条件相对薄弱的中心村(其中贫困村****个),按**名市级领导联系,**个市直、驻宜单位或重点企业进行结对帮扶。

二是抓好规划和项目管理。通过招投标,委托规划编制单位编制了《**市美丽乡村中心村布点规划》,全市共布点中心村********个,到********年规划实施中心村********个。各县(市、区)聘请有资质的规划编制单位,完成了********年度各省级中心村建设规划编制,并通过专家评审。在编制中心村建设规划的同时,各县(市、区)对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实行全程项目化管理,严格按规划落实项目,实行“先批后建”和“财政专项资金随着项目走”原则申报和核定中心村建设项目,各中心村严格按批准的项目进行施工。

三是强化工作督查。认真落实月督查、季调度工作机制,市美丽乡村办会同有关成员单位对县(市、区)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工作情况开展现场工作督查。督查以暗访为主,不打招呼、不定路线,直接深入集镇村组、田间地头,以“解剖麻雀”方式,现场梳理发现存在问题,盯紧问题,提出整改建议,交办责任单位,“点对点”地发出督查通报和整改建议,要求限时整改并及时反馈整改结果。对年度申报建设的中心村逐一现场审核、实地把关,落实县级择优初评、市级审核把关责任,确保中心村建设既符合布点规划要求,又符合群众意愿、贴近基层实际。

四是加大资金投入。按照逐年增长原则,市财政********年度预算安排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万元,比********年增加********万元,增幅达到****%。市级专项资金坚持以市级中心村建设为重点、以定额奖补为标准、以考核验收结果为导向,采取因素法分配,一次及时拨付到位。资金安排注重与脱贫攻坚相结合,补助额度适当向贫困村倾斜。突出资金使用重点,重点开展环境整治、垃圾处理、改水改厕等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制定出台资金监管的具体办法,加强对专项资金的日常督查监管。各县(市、区)也加大了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投放力度,据统计今年各县(市、区)县级财政资金投入总计**.**亿元,整合涉农资金**.**亿元,社会投入**.**亿元,农民自筹**亿元,全市美丽乡村建设累计投入资金****亿元。

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篇5

近年来,国家在决胜脱贫攻坚的同时,全面实施以“产业兴旺为重点、生态宜居为关键、乡风文明为保障、治理有效为基础、生活富裕为根本”的乡村振兴战略,切实解决农村布局美、环境美、生活美、产业美、人文美的问题。但目前农村存在村容村貌差、布局不合理,民主管理混乱、脏乱差现象突出,群众认识参差不齐、齐心协力不够,等问题。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各级政策宣传不充分,在不均衡发展上针对性不强;二是贯彻落实政策有失衡,人情重、原则轻;三是政府在执行政策上过于疲软,出台了的政策总是在和群众商谈,形成工作上的种种“钉子户”,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群众评价不是很好。

针对这些问题,在美丽乡村建设上我认为重点要把握好 方面的问题:

一是在发展思路上,一定要围绕“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理念,腾冲要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深入挖掘村庄历史文化、风俗人情和产业优势,抓好村庄规划编制,积极推进农村环境景区化,努力使每一个村庄真正建成“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美丽乡村。

二是在产业发展上,要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把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农业和旅游业发展规划、文化特色产业相衔接,有序推进,做到开发与保护相结合。要坚持发展生态特色农业和自然休闲特色生态旅游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以带动村中的经济发展使村民增收致富。

三是在规划建设上,要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结合村寨实际,突出重点,注重挖掘民族民间、传统农耕、人居文艺、风土人情等文化丰富的生态理念。在活动场所建设村史馆,展示村子的历史,陈列村中的风物,让年轻人和后来者记得住乡愁。在村寨建设示范点,打造最美庭院,开设必要的休闲度假、农耕体验、写生绘画等特色民居,彰显美丽乡村的魅力;

四是在做好传统古村落保护的同时,特别要注重村中的红色资源和优秀传统文化。把红色传统和优秀传统发扬好,积极挖掘村中的历史传统文化,打造红色村庄和传统文化示范村,发展红色旅游、特色旅游,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特色,高标准打造乡村旅游的爱国主义教育目的地。

五是在乡村治理上,要健全完善村规民约,建立管理监督机构和机制,发挥好妇女、老协等群团组织作用,实施好村庄民主管理;要教育引导群众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完善农村污水、垃圾处理等环境保护基础设施;要认真做好饮用水源地保护、畜禽养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畜禽养殖污染无害化处理进程,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六是在组织保障建设上,要通过“党建 ”的模式,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其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发挥其在带领群众建设美丽乡村的作用;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发挥好农村党员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发挥其在美丽乡村建设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的作用。

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提案人:彭伟然

提案内容: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全面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启美丽乡村建设新征程。

目前,全省已基本建成222个美丽乡村,47个村庄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美丽乡村逐步成为海南正在打造的一张“新名片”,成为全省全域旅游的重要支撑点和载体。2016年,海南省委省政府作出实施“百镇千村”工程的重大决策,全面揭开海南千个美丽乡村建设序幕。

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曾分管农业的政协委员,我对美丽乡村建设,也有一些思考。

一、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先行

建设美丽乡村要规划先行。农村发展本身是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将美丽乡村建设纳入城镇化规划,避免因没有考虑村庄的整体布局、道路网络、公共服务设施等需要,导致村庄建设品质不高、功能配置不全、环境质量不佳等问题。规划通过科学认证,一经确定,不能轻易更改,否则将打乱其整体布局,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也将成空谈。要按照“城乡一体、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生态环境、社会保障、就业创业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让农民真正享受到与城市均等的基础设施与社会公共服务,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要积极推进金融、商贸、物流、现代信息技术等向农村拓展和延伸,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为美丽乡村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美丽乡村建设要与三亚“全域旅游”相结合

美丽乡村建设本着“定位要准、蓝图要美、做法要精”的原则。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三亚的“全域旅游”结合起来,甚至与整个海南优势资源结合起来,共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充分体现区域特色,确保其可持续发展,打造具有各村鲜明特色的产业,以期呈现出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美丽乡村大格局。为农民的产业致富、特色富民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美丽乡村建设要抓特抓精,找出亮点

要结合美丽乡村各自的发展定位,统筹安排,打造沿线精品景观带,有机串联起沿线各村,从而辐射带动片区的发展。把自然景观、农家乐、特色小吃、休闲度假、自由采摘等项目结合起来,让游客的旅途日常必须的吃、穿、住、行,都能充分体验到“新奇”,让美丽乡村不只是美丽了环境,还搞活了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繁荣发展将大大提高当地百姓的收入,吸引众多的农民回乡创业,从面带动农民富裕,促进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

四、美丽乡村建设要以人为本,守住乡村的“魂”

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农村和农民,需要尊重民众的意愿,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让他们在乡村建设中唱主角。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最大程度保留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和乡村特色,传承优秀的文化内涵,依托特有的风光景观,保留朴素的村落民居。通过特色吸引游客,促进农民增收,奔小康。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引领我国科学发展的行动指南,必须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美丽乡村建设的全过程、全领域、全空间,进一步丰富建设内涵、拓展建设领域、提升建设水平,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迈上新台阶,着力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努力保护传承乡土文化,留住浓浓的“乡愁”。要充分尊重乡土人情、村规民约、草根信仰等乡土传统,让优秀的道德传统、社会规范与现代村民民主自治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相辅相成。要借助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改善和优化乡村文化,保护传统古村落,传承乡村文化遗产,在复苏乡土记忆、复兴乡土文化中留住广大民众浓浓的“乡愁”。

五、美丽乡村建设要依托现有景区,发展特色产业

三亚市的美丽乡村因所处的区域不同而各具特色,要因地制宜,加以发展,我市的旅游资源丰富,景区景点较多,美丽乡村的建设应依托这一优势发展壮大,如海棠区的北山、湾坡等“美丽乡村”,可以依托三亚市海棠湾水稻国家公园景区,建设成以黎族农耕、民俗体验、生态休闲、科普教育、农业观光等特色的田园休闲游美丽乡村;又如海棠区的藤海渔村可以充分借助与蜈支州岛隔海相望的地域优势,建成以“旅游 渔业”、“旅游 民宿”等特色的滨海休闲游美丽乡村,通过不同的创建方式,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篇6

2、我乡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低,产业化经营组织规模小,竞争力弱,不同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发展不平衡。如何引导培育具有统筹全乡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的企业?促进农旅深度结合,带动各村“一村一品”蓬勃发展,为已经出租土地的农户提供就业岗位。

3、石坑崆峰禁止游客进入后,我乡旅游发展遇到较大瓶颈,缺乏吸引力强的新的、条件成熟的景点。旅游也仅是传统的“赏乡村景、吃乡村饭、住乡村屋”的单一观光体验模式,如何向多元化的乡村度假与农业休闲转变,带动本乡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

4、我乡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村民对美丽乡村的性质、目标、范围、组织关系认识模糊,参与意识不强,管理者综合素质不高等情况,如何准确找到群众在参与美丽乡村“观望”的症结,在既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又维护群众权益与利益的情况下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关于赴浙江学习考察乡村振兴工作的调研报告

近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区人大常委会、市财政局、市国土规划局、市农委相关负责人和部分涉农企业代表,先后考察了湖州德清县莫干山特色小镇、安吉县横山坞村、高家堂村,杭州桐庐县荻浦村、环溪村,金华义乌市青岩刘村,舟山市新建社区等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实施情况。通过现场参观、与当地干部群众交流座谈等方式,学习考察浙江的先进思路、运行模式和创新方法。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浙江是美丽乡村的首创地。2003年习近平同志亲自调研、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开启了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新篇章。通过系统规划设计、持续建设和整治,浙江全省农村生态环境大大提升,带动了乡村旅游蓬勃发展,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之路。

第一阶段:从2003年至2007年,以全面小康示范村建设为重点,实施村庄整治建设。重点整治村庄“脏、乱、差”,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示范村达到“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的目标;整治村达到“环境整洁、设施配套、布局合理”的目标。全省大部分村庄得到了基本整治,农村局部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第二阶段:从2008年至2010年,以提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内容为重点,实施村庄整治建设。不断扩大整治范围,按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以生活垃圾收集、生活污水治理为重点,从源头上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省绝大多数村庄得到有效整治,农村面貌发生了整体性的变化。

第三阶段:从2011年至今,以“四美三宜两园”为核心内容,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升级版,按照生态文明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明确从内涵上推进“四美”(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三宜”(宜居、宜业、宜游)和“两园”(农民幸福生活的家园、城市居民休闲旅游的乐园),整个浙江农村面貌逐步发生了质的变化。

截至2017年底,浙江积极打造“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景、一县一品牌”,现已培育美丽乡村先进县58个,创建美丽乡村示范县12个,打造特色风景线300多条、特色精品村2500多个、美丽庭院43万多个,累计建成农村文化礼堂7600多个。通过聚点成线、连线成面,打造出了浙江美丽乡村的“全景画卷”。

二、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经验

浙江以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为目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完善农民主体、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规划引领的建设机制,在宜居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乐活乡村、善治乡村为内涵特色的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

(一)强化规划引领。注重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在规划理念上,充分结合实际和发挥自身优势,“不求大、不求洋”,注重打造个性特色,推进美丽乡村的品牌化和特色化建设。桐庐县依托独特的山水资源,按照全域景区化的美丽乡村建设新理念,邀请浙江省规划设计院和浙江省美院设计了“山水如画、人间仙境”的县域大景区,着力打造“潇洒桐庐·秀美乡村”。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划进行施工建设。整个规划建设中,既体现了个性设计,又保证了总体协调。每个村都能根据山水走势和流向,因地制宜,高低错落,少有联排成栋房屋,使自然景观与村落建设浑然一体,体现了自然和人文的和谐统一。 

(二)完善环境整治。注重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不断建立完善环境治理体系。村湾的垃圾集中收集和污水处理全覆盖,软硬件全面配套。桐庐县环溪村、荻浦村对农村生活垃圾全部进行无害化分类处理,村里大街小巷分类设置垃圾桶,将生活垃圾按可堆肥垃圾(剩菜剩饭、农作物秸杆等)和不可堆肥垃圾(塑料、玻璃、泡沫等)分类存放,每家每户也统一配发了有编号的垃圾袋(便于倒查监督),引导农户分类倾倒,分类处理。其中可堆肥垃圾送至资源化利用站制成有机肥料,不可堆肥垃圾收集后运至垃圾处理场,实现了垃圾的“户集、村收、镇中转”。

(三)注重文化传承。注重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历史文化的开发利用。一是充分利用现存文物古迹。如荻浦村充分利用村庄历史悠久,各种文物资源较多的优势,大打历史文物资源品牌,2006年被评为浙江省省级历史文化村镇,2007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二是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环溪村是北宋大儒周敦颐后代集居地,该村深度挖掘《爱莲说》文化底蕴,不断将“清莲环溪”文化发扬光大,打造成为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凸显传承千年孝廉价值观。在荻浦村,当地群众还将从前的猪圈、牛圈修缮,改造成具有乡村特色的猪栏咖啡屋、牛栏咖啡屋,挖掘了乡土文化,让游客感受到亲切的乡土气息,仿佛回到几十年前的农村。除了利山村整村拆旧建新外,很少有大拆大建的情况,每个村在做好古街、古巷、古桥、古居以及祠堂、石坊等文物古迹保护的同时,还尽可能保留了几十年前农民居住的土砖房、石头房,既展示了村庄发展和时代变迁的历史,也成为当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宝贵财富。 

(四)加强产业培育。注重产业培育,强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牢固树立建设和经营并重的理念,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农产品深加工、规模种养、农家乐和休闲乡村旅游,推动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多样化,将美丽乡村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村美与民富相结合。德清县现有农家乐、洋家乐等民宿350多家,其中以莫干山镇发展 “洋家乐”为代表的精品民宿达到72家,床位750余张,其中创造了一张床税收达10万余元的奇迹,成为德清县旅游的品牌,推动了区域旅游向高端、生态、精致、特色方向发展。横山坞村抓住与塘浦工业园区相连的便利条件,充分发挥当地区位和产业优势,着力打造“文化休闲”为主调的中国美丽乡村展示馆、高式熊艺术馆、横山坞雕塑园、山水灵峰·田园熊出没乐园为特色的休闲产业布局,引进的灵峰精品酒店、闲逸谷休闲度假区、雷露营房车宿营地等九大项目,总投资达20亿元。新建社区依托独具特色的海岛风情,通过精心设计,深度挖掘自然美,探索出了一条发展“美丽经济”的新实践,通过“文化 ”模式打造独具特色的美丽渔村,实现休闲、旅游、文化、采风等元素联片发展。这两个村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抓住了产业发展的“牛鼻子”,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不仅自己有实力建设美丽家园,而且增强了农村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  

(五)打造农村电商。被李克强总理称为“中国网店第一村”的义乌市青岩刘村,依托“全球小商品集散地”的货源优势,在旧村改造的过程中抢抓机遇,充分盘活利用闲置的房产、店铺等资产,打造农村电子商务,形成大众创新、全民创富的格局。吸引千余家电商企业在这里聚集,并形成服务商、网商、线下网货中心等多渠道共生共赢的新农村生态。据介绍,目前全村共有网店4000多家,年销售额60亿元,日均出票12万单,从业人员3万多人。青岩刘村党建实行组织共建、先锋共创、活动共办、资源共享、网络共治的“五共”工作法,以党建带动群建,营造更加浓郁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

三、启示与思考

去年以来,在市委的领导下,我市创新实施“三乡工程”,紧紧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总体目标,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四化”同步发展,打造了一批市民下乡、能人返乡、企业兴乡的示范样板,取得了较好成效。对照外地先进经验,我市仍有较多的不足和短板,突出表现在:对美丽乡村建设的长远和系统规划,分类管理等滞后,“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现象比较普遍;缺乏对历史文化的有效挖掘和保护利用,村湾建设容易造成“千村一面”,农村乡愁特色不鲜明;缺乏有效的产业支撑,投资农业的各类要素动力不足,农民致富增收存在一定困难,农民就近就业比例较低,美丽乡村建设后继乏力。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给我们以下启示:

(一)要注重搞好科学规划。要对全市农村进行深入调查,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近期需要搬迁进入社区安置的村庄和长期保留的历史文化村、特色村,坚持保护、治理和建设“三位一体”,对村庄规划布局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完善总体和专项规划,实行分类指导,不搞大拆大建,不能千村一面,体现农村特色。 

(二)要注重坚持示范带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不能“撒胡椒面”,一哄而上。要制订美丽乡村建设长期规划,每年选定一批条件较好的村开展规划建设管理的试验示范,不追求固定模式,注重从细节入手,因村制宜,突出特色,追求个性,彰显魅力,打造以生态文化为主题的多元化乡村,体现一村一品、一村一韵,建设一批山水人文特色的精品村,一片一片的推进,形成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片区。

(三)要注重突出生态治理。要把农村垃圾、污水、绿化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环节抓实抓好。农村垃圾处理要围绕推行垃圾分类和建设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开展工作。农村污水能接入城市污水处理管网的,要接入污水处理管网进行处理;不能接入污水处理管网的,要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村庄绿化不但要搞森林围村,还要注意房前屋后、大街小巷、庭院内外的绿化美化。 

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篇7

一、凝聚思想共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一是强化思想意识。xx镇党委将此项工作纳入党建重点工作来抓,切实担负起建设美丽乡村的主体责任,精心谋划、周密部署,4月20日召开专题会议进行部署,切实抓好、抓实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开展美化绿化村屯环境专项整治活动3次,组织机关干部入村义务清扫4次,召开调度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会5次,村级组织牢固树立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责主业意识,各村都详细制定了环境整治工作计划,明确责任分工,带领村内党员群众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活动。充分调动基层妇联组织建设美丽乡村的积极性,党员干部主动担负工作职责,带头清扫村路、清理公共区域卫生、清除卫生死角,实行包片连户机制,以点带片,促进村屯环境整体提升。村党支部每周五定期开展活动,带领广大群众积极投身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驻村工作队积极发挥组织引领作用,充分发挥派出单位资源优势,不仅带领群众在经济上脱贫,还要在环境上“脱贫”。包片领导、包村干部充分发挥带动和监督作用,带领村“两委”班子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村屯环境整治,每月开展一次督导检查和意见反馈,确保美丽乡村建设任务如期完成。

二是制定村规民约。完善村级组织规章制度,推行党员议事会、村民代表会等“三会一课”制度,充分听取农民群众建设美丽乡村的意见建议,村党组织带领村内党员群众共同研究制定符合村情的村规民约,通过村民会议讨论通过后签字上墙,规范村民公共道德行为,让村规民约变成村民的行为约束。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经验和成果,调动群众建设美丽乡村、创造幸福生活的积极性,通过在各村悬挂条幅、发放宣传单等宣传材料,积极开展“干净人家”、“美丽庭院”、“美丽农家”、“美丽村路”等载体活动,引导群众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营造美丽乡村建设的浓厚氛围。切实转变和提升群众建设美丽乡村的思想观念。

二、强化环境整治,促进村容村貌整体提升

一是积极开展整治环境专项工作。结合爱国卫生月和中央环保督查,对村屯环境、河道和卫生死角进行了全面清理,转运垃圾400多吨,现村主干道路面及两侧和公共场所整洁干净、河道河渠内垃圾实现全部清理。通过历年来的申报项目和镇内自筹,8个村拥有垃圾箱近200个,垃圾中转站近20个,垃圾处理实现了有序化、规范化。抓好党员队伍建设,积极组织党员参加镇村组织的环境卫生和党群活动,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各村每周五定期组织清扫活动,对房前屋后垃圾、枯枝杂草及时清除,不留死角,现各村的外来户也主动参与进来,一起维护村内卫生,保护共同的生产生活环境。

二是强化跟踪管理。坚持管治并重的原则,统筹和强化村容村貌的治理和管理,坚决避免前建后损、前清后脏、前治后乱等现象。注重和加强后续管理和跟踪服务,实施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在砂东、东明、春和3个村率先实施责任包保制,由村干部、党员、老年协会、生态卫生员、环境保洁员对村路和责任区进行包保,形成了支书路、主任路、委员路、党员路、老年协会路等特色村路和具有村屯特色的分担区标识,结合街路划分工作,一一命名挂牌,现已在全镇进行了推广落实。

三、突出目标导向,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通过打造干净人家、美丽庭院、美丽农家、美丽村路等活动。广泛宣传干净卫生环境的意义,突出妇女居家清扫、保持卫生的重要性,达到房屋、仓房、圈舍、厕所建设有序,柴草堆放规范合理,房前屋后绿化美化的整体要求。重点清理主干道及村路的生活垃圾,清除路边堆放的砂石、烧柴等。在村屯主干道两侧、村内空地、庭院前后有序种植花草和树木,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打造干净人家、美丽庭院和美丽村路为基础,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集中力量开展“美丽乡村”创建,现镇内打造了xx、xx、xx三个美丽乡村示范村,以点带面带动全镇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篇8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农民参与;城乡统筹;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d6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4)07-0067-09

本次调查由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小组办公室委托开展;得到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0-0430)的资助,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项目批准号10zd&018)的一项成果。调查问卷由袁方成副教授设计。本次问卷调查得到浙江省安吉县、永嘉县和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农村综合改革部门的大力支持。调查问卷在博士生周纯义指导下,采取epidata软件,由华中师范大学2012级、2013级地方政府学硕士生录入。特此一并致谢!

一、调查的缘起及基本情况

早在2008年,浙江省安吉县立足县情,提出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两年后,“美丽乡村”建设升级为浙江省委、省政府决策。近年来,浙江“美丽乡村”建设成绩斐然,成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排头兵。如今,安徽、广东、江苏、贵州、广西等省区也在积极探索本地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但在许多地方,“美丽乡村”建设主要是由地方政府主导并自上而下推动的,它是否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期待和要求呢?对于基层干部、群众而言,他们又是如何认识“美丽乡村”建设的?他们的所思所想是什么?

为了了解当前基层干部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看法和要求,课题组在2013年暑期跟随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小组办公室领导到浙江省安吉县、永嘉县和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等地调研时委托当地农村综合改革部门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379份,其中,安吉县样本数为167份(占44.18%),永嘉县样本数为45份(占11.90%),高淳区样本数为166份(占43.92%)。

表1是这次被访者的基本情况。被访对象涉及乡村干部、农民、农村事业单位职工等不同职业群体;他们的平均年龄为33.5岁,以中青年为主(21~50岁之间的占72.87%);家庭平均年收入79072.37元,人均年收入24926.04元,但收入结构总体趋向分散,人均年收入不足1万元和超过4万元的分别占14.16%和11.50%,因此本次调查的数据反映了基层干部、群众不同阶层的需求、态度和观点。

本报告主要以这次问卷调查数据为依据,在对基层干部群众态度、需求和“美丽乡村”建设状况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建议。

二、农村卫生环境

从调查来看,在一些“美丽乡村”建设的县区,农村生活垃圾得到了较好治理,但部分农民囿于既有的生活习惯,并没有按照要求处理生活垃圾,仍然存在随意弃置生活垃圾的现象。与之相比较,农业生产产生的废弃物治理较差,而乡村工业污染情况尤其严重,成为当前农村卫生环境治理的重点和难点。

(一)农村生活垃圾得到一定处理

这次问卷调查的三个县区较早开展了“美丽乡村”建设,其农村卫生环境得到较好治理,被访者对本村的卫生环境状况评价较高,3/4的人表示满意。不过,也有21.66%的人评价一般,3.74%的人不满意。①

这些调查的村庄,绝大多数都对生活垃圾进行了处理。其中,不少村庄有专门的保洁人员进行垃圾清理。对被访者所在村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问卷中设置为多选题)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选择“设有垃圾处理池”一项的被访者有55人,占被访者总数的14.75%;选择“设有垃圾收集箱”一项的被访者有218人,占被访者总数的58.45%;选择“有专门的保洁人员进行清理”一项的被访者有249人,占被访者总数的66.76%;选择“其他”一项的被访者有24人,占被访者总数的6.43%;选择“没有对垃圾进行处理”一项的被访者有32人,占被访者总数的8.58%。

被访者家庭的生活垃圾也进行了一定的处理。但是,不可忽视的是,一些农民因为仍然延续着原有的生活习惯,并未对自家的生活垃圾进行任何处置。例如,10.16%的被访者是将自家的生活垃圾随手扔到路边、沟道里或门外空地上。①6.37%的被访者将自家生活污水泼到院子里,更有26.60%的被访者只是将它排到室外,未作任何处理。②

(二)农业生产性废弃物有待进一步治理

尽管这些地方农村生活垃圾得到了一定治理,但是农业生产性废弃物的处理仍然不尽如人意,需要进一步加大治理。譬如,使用过的农用薄膜,29.44%的人将它混同生活垃圾扔进垃圾箱,未作特别处理;还有8.51%的人将其直接丢弃在田地里,5.05%的人从田地取出后随意弃置。③

又例如,相当多的秸秆(稻秆)只做简单处理甚至未做任何处理。27.85%的人将秸秆烂在田里做肥料,15.65%的人在田里焚烧秸秆,5.84%的人随意弃置秸秆。④这些随意弃置的秸秆,不但影响农村卫生环境,而且极容易引致火灾,威胁农民生命财产安全;而焚烧的秸秆,则直接污染空气,成为近年一些地方频遭雾霾的“元凶”。此外,还有5.85%的被访者承认,将自家饲养的禽畜粪便随意弃置。⑤

对于农业生产使用的农药,11.44%的被访者认为,它使人畜饮用水受到了影响,但还能使用;高达13.56%的被访者认为,它使人畜饮用水变质,不能使用。⑥

从这次调查来看,农业生产形成的废弃物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理。三个“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示范县区尚且如此,我国其他农村地区的情况想必更加不容乐观。

(三)乡村工业污染应该加强治理

相对农业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乡村工业污染的危害更大。而且,调查显示,乡村工业污染并未得到有效治理。在有乡村工业的村庄里,只有30.24%的被访者表示,本村的工业废弃物经过了严格处理;13.29%的被访者表示,这些乡村工业废弃物没有经过任何处理;37.12%的被访者表示,这些工业废弃物虽然经过了简单处理但仍有污染。此外,还有19.35%的被访者不清楚情况。

三、村庄文化生活

调查数据表明,被访者的日常文化娱乐活动包括看电视、看书或看报、玩电脑、玩手机、听广播或听音乐、跳舞等健身活动、看戏或看电影、打牌或下棋、打球等体育运动、ktv唱歌、参加祷告、礼拜等宗教仪式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被访者做的最多的是看电视(占59.32%),其次只有14.41%的人看书、看报,仅有5.51%的人去ktv,4.66%的人做祷告或礼拜,3.81%的人玩手机、玩电脑,2.97%的人跳舞等健身活动。说明人们日常文化娱乐活动比较单一,而且,基本上是一种私性文娱活动①,当前农村公共文化生活尤其匮乏。

调查的数据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情况。从调查来看,只有38.61%的被访者表明本村经常开展各种公共文化活动,26.94%的被访者反映本村很少开展公共文化活动,24.72%的被访者表示只在某些节日开展公共文化活动,9.72%的人说本村从未开展文化活动。

农村文化生活贫乏与当前农村的文化设施匮乏不无关系。从调查来看,59.60%的被访者反映本村有文化广场,另外将近一半的人反映本村有社区图书室、运动场、户外健身设施等(参见表2)。不过,人们去得最多的地方主要是文化广场(占比42.54%)(同时,文化广场和公园也是被访者最希望政府建设的②)。此外,仅有13.60%的人光顾运动场,9.65%的人去社区图书室(参见图2)。这表明,目前农村的文化设施不仅少,而且仅有的文化设施使用效率也非常低。它也从一个侧面表明,目前的“美丽乡村”建设主要局限于卫生环境的整治,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视不够。

对于是否有必要保护本村的特色文化,高达83.65%的被访者认为有必要,只有6.27%的被访者认为没必要,还有10.08%的被访者认为无所谓。当然,人们之所以赞成保护本村特色文化,其目的是不同的。有不少人认为,保护本村特色文化,有利于乡村经营项目的开发,把保护特色文化视为乡村经营的一种手段;也有部分人认为,保存本村的特色文化,有利于人们加强对村庄共同体的认同,提升家园意识。

从调查来看,在安吉、永嘉和高淳这些“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示范区,当地政府对本地乡村历史遗迹遗存均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一半左右的被访者认为,当地政府对本地的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采取了保护措施,对当地特色的民俗文化也进行了一定的保护和开发。还有部分地方建设了民俗文化公园。①在这些地方,它们被当地政府纳入“美丽乡村”建设之中统一规划、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

四、美丽乡村建设

从调查来看,71.93%的被访者反映本村正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另外,也有11.76%的被访者明确表示本村没有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还有16.31%的被访者不清楚情况。对于已经开展的“美丽乡村”建设,人们大多给予了积极评价。73.17%的人表示满意(其中39.35%的人非常满意,33.82%的人比较满意),22.75%的人认为一般,仅4.08%的人不满意(其中,2.33%的人不太满意,1.75%的人很不满意)。

依据被访者的需求排序,在当前,他们希望“美丽乡村”建设首先应注重生态经济建设,其次依序是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人居建设、生态文化建设②。也就是说,目前的“美丽乡村”建设,人们所注重的依然是经济发展方面的指标,改善乡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他们的首位要求。

同时,被访者又认为,“美丽乡村”建设中最具示范意义的是“生态旅游”(占比36.89%)和“环境保护”(占比35.45%)。仅有11.53%的人认为是“特色产业”,16.14%的人认为是“居家环境”。这在某种程度上跟当地所选择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及其宣传有关。从我们的实地调查来看,许多地方的“美丽乡村”建设也主要是在生态旅游上做文章。很显然,“美丽乡村”建设并不局限于乡村旅游的开发,其根本目的不是为城里人提供休闲娱乐之地,而是为农民建设美好家园。

那么,结合本地实际,如何发展本村经济呢?60.86%的被访者选择扩大本村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生产,48.26%的人选择发展“农家乐”等休闲旅游业,还有45%的人认为应该促进本村规模生产经营,建立现代农业园区,打造特色品牌。③

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72.39%的被访者赞成对本村垃圾进行集中收集、转运和无害化处理,68.36%的人赞成改厕并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60.32%的人赞同对本村企业、农家乐、农户污水、烟尘等排放物进行治理,55.11%的人同意建立健全环卫保洁制度,配备专门的环卫保洁人员,42.9%的人认为应该加强森林环境保护与加大绿化面积。(另有1.88%的人选择“其他”选项,在问卷中,改善本村生态环境的措施这一问题设置为多选)。

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75.80%的被访者同意完善本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67.37%的人赞成整治本村水利设施、加固山体和改造危旧房,52.66%的人建议重新规划村内房屋布局、统一美化村庄建筑外观,51.99%的人同意引导本村人口集中居住、推进中心村建设,38.20%的人对规范村内宣传与广告牌设置持赞同意见(有5.57%的被访者选择“其他”一项)。

在保护本村文化方面,67.73%的被访者建议引导村民向科学、健康、文明、低碳的生活方式转变,62.67%的人赞同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宣传、培训活动,59.47%的人希望保留本村的历史遗存并建议制定相应的政策加以保护,59.07%的人同意对村民开展“民主法治村”、“平安乡镇”等活动,提高人们的民主法治观念,此外还有接近一半的人主张发展文体教育事业、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所占比例为48.53),有6.67%的受访者选择“其他”一项。

调查表明,75.07%的被访者认为目前的“美丽乡村”建设符合村民的利益,超过一半的人(所占比例为54.25%)认为建设的项目没有超出现有的村庄能力范围。另外,36.16%的人表示村民可以自愿决定建设项目,32.05%的人经过了村民商议,26.58%的人允许在可接受范围内分摊资金和劳动力,但仅有13.97%的人表示项目建成后经过村民商议进行管理。这说明,一些地方比较重视“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民主决策,却相对轻视对建成项目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进行管理。

从调查了解到,被访者认为推进当前“美丽乡村”建设应加强财政支持、提高村民参与、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宣传发动以及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加强后续日常管理。如被访者中有282人选择政府财政投入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保障,占被访者总数的75.00%;受访者中认为美丽乡村建设保障依赖于村民参与程度、组织领导方式、宣传动员力度、社会资金参与、科学欧洲杯买球平台的技术支持、后期日常管理以及绩效奖励与奖惩激励的各有214人、209人、177人、173人、154人、142人、66人,分别占被访者总数的56.91%、55.59%、47.07%、46.01%、40.96%、37.77%、17.55%。另有66人针对美丽乡村建设保障一题选择“其他”一项,占被访者总数的2.33%。

从调查来看,目前的“美丽乡村”建设资金主要来自上级政府补助(占79.48%)、村集体组织投入(占66.49%)、部门项目资金(占56.21%)。①因此,如何积极引导社会、企业加大投入,是“美丽乡村”建设亟待探索解决的一项课题。

60.78%的被访者赞同政府补助、部门帮扶、社会捐赠、企业赞助、乡村自筹和农民筹资筹劳相结合的筹资方式。不过,也有26.61%的人依赖上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投入。对“以村民分摊为主”、“以社会捐赠和企业赞助为主”、“以村集体组织自筹为主”、“不需要村民出资出劳就行”以及“其他”方式持赞同意见的被访者人数相对来说较少,各有8人、11人、2人、23人、1人,分别占被访者总数的2.24%、3.08%、0.56%、6.44%、0.28%。

五、当前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新事物,从调查了解到,当前“美丽乡村”建设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不符合“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美丽乡村”建设倡导科学、健康、文明、低碳的生活方式,但是,不可否认目前仍然有相当一些农民因为传统的生产和生活习惯,随意弃置生活垃圾和生产性废弃物现象随处可见。这在传统的小农社会里或许不会产生问题,因为在这样的社会里,农民的生活垃圾和生产废弃物基本上是生物性的,可以自然地溶解、分解,甚至成为农业生产的自然肥料,成为再生性资源。但是,在一个日益开放的工业化社会里,农民由于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塑料等化工产品以及大规模耕作,使得农业生产废弃物和生活垃圾不可降解或者不能尽快分解还原,从而导致环境污染。尤其是在一些农房聚集的地方或新建的农村社区里,由于人口的高度集中,如果这些生活垃圾和生产性废弃物不能及时得到处理,环境卫生问题会更加严重。

2.乡村社会个体化阻碍“美丽乡村”建设。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乡村社会日渐个体化(individualization),农民公共意识大大衰落。农民不但从无所不包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中的全能主义国家中相脱离,而且越来越多的人从地方性共同体、家族、家庭乃至亲密关系中解脱出来,把日常性生产和生活关系转变为即时易关系。这些从旧有社会性关联中脱离出来的个体,他们行为关照的对象由传统村落社区、社会主义集体、家族乃至家庭转变为个体自身。他们对村落社区的认同越来越淡漠,跟集体几乎没有任何利益联系,“为自己而活”是其信条,除此以外别无价值信仰。人们主要关注自身利益,却对公共事务漠不关心[1]。

从这次问卷调查来看,这种个体化至少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农民文化生活个体化。农民的文化生活不但单调,而且基本上是一种私性文娱活动,村庄的公共文化生活日益衰落。其实,农民文化生活个体化只是当前乡村社会个体化的一个侧面而已;二是乡村卫生环境治理呈现“差序格局”。一般地,农民比较重视自家的生活卫生,却不顾及自家门院之外的卫生环境。对于生活垃圾、农业生产废弃物、乡村工业废弃物的治理依次变弱,呈现出“差序格局”。在一个日渐个体化的社会里,“公地悲剧”越发突出;三是农民难合作。如今,农民越来越难以通过合作的方式进行村庄公共建设,即便像“美丽乡村”建设这样关涉农民利益的事情,许多农民也只是一味地仰赖政府的投入和外力支持。四是农民公共意识淡漠,对村庄公共事务、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日益冷漠。

3.当前“美丽乡村”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推动。调查了解到,在许多地方,当前的“美丽乡村”建设主要是由地方政府依靠行政力量推动的。譬如,通过加强组织领导、财政投入,建立部门协同、层级联动机制,将它纳入干部绩效考核体系等传统行政动员方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没有积极地去探索如何激发乡村社会内部动力和活力,通过农民群众的有效参与,建立“美丽乡村”建设的持续发展机制;没有积极地去探索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引导社会性力量的必要参与,形成多元参与、共同建设“美丽乡村”新格局。

尤其是,政府主导有余、农民参与不足的现象比较普遍,农民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以致部分农民群众认为,“美丽乡村”建设是政府的事,养成“等靠要”思想。这就难免会出现“美丽乡村”建设“上热下冷”、“外热内冷”的现象,甚至出现“干部热情高,农民冷眼瞧,农民不满意,干部不落好”的情况,其主要症结就在于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4.当前“美丽乡村”建设内容单一。在许多地方,“美丽乡村”建设目前仅仅局限于农村卫生环境治理和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丰富内涵缺乏深刻认识。而且,还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护”、“重经济、轻文化”、“重硬件、轻软件”、“重外观、轻内涵”以及“重基础建设、轻制度创新”等现象。“美丽乡村”建设不等于村庄整治,更不等于乡村旅游开发,也不简单是改善乡村公共服务,而是乡村社会“人”、“文”、“地”、“产”、“景”的综合性建设,是建设美好乡村的系统工程。卫生环境的改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产业发展固然重要,精神文化生活建设同样重要;不仅要让乡村美观、让农民富裕,还要增强农民对乡村的认同感、归属感,把“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农民的幸福家园。

“美丽乡村”建设还要深入到体制机制层面,着力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乡村社会治理机制创新上积极探索,真正融入到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最终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

5.当前“美丽乡村”建设同质化严重。从调查来看,绝大部分受访者都赞同保护本村的特色文化,而且在安吉、永嘉和高淳这些“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示范区,当地政府对本地乡村历史遗迹遗存均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但是,毫无讳言一些地方“美丽乡村”建设仍然存在比较严重的同质化问题。首先是由于认识的误导所致。对于什么是“美丽乡村”,有不少人片面地以城市人的眼光、思维去想象、设计所谓的“田园风光”,或者简单地以所谓的“工业文明”取代“农耕文明”,甚至以“消费主义”的“美学”去曲解乃至剪裁“美丽乡村”。以致一些人认为,所谓的“美丽乡村”建设就是把农村建成欧陆风情小镇。其实质,乃是将文化问题简化成美学问题,即“装饰和美化问题”,而不是从人们如何使用生活环境并与之发生关系的人类学角度去考虑[2]。之所以产生诸如此类的误解,最根本的是由于他们没有尊重农民的需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也没有尊重农村特色、尊重农耕文明。

六、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建议

1.重建乡村公共生活,大力倡导现代文明生活方式。一个真正的美丽乡村,应是农民所向往的幸福家园。然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以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农民从乡村社会旧有的社会关联中解脱出来,乡村公共生活日益衰落,人们的集体观念和公共意识随之消解,这些个体化的农民只注重个体的利益,而不再关心集体的或公共的利益,它势必影响乃至破坏“美丽乡村”建设。显然,这种个体化的乡村不是人们所期待、所向往的。因此,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必须注重乡村公共生活的重建,大力倡导现代文明生活方式。重建乡村公共生活,除了要建设乡村公共设施、公共空间,开展公共活动以外,还要建立公共参与机制,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参与到乡村公共事务、公共建设中来。

2.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建构群众民主参与机制。村庄不仅是农民的居住地,也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家园,农民才是“美丽乡村”的主人。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单靠外力输入是不可能持久的,关键在于要激活“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在发展活力,最根本的是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发挥农民群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

“美丽乡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让生活在本地的农民提升幸福指数。评价“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标准是增进农民民生福祉,让农民真正享受“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从规划、建设到管理、经营,自始至终都要建立农民民主参与机制,从而保障政府规划建设的“美丽乡村”和农民心目中想要的“美丽乡村”相统一,而不是政府的一厢情愿,更不能沦为显现政绩的形象工程。通过一定的群众参与机制,切实让农民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与能动性,真正拥有“美丽乡村”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真正共建与共享“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3]。

3.积极发挥市场和社会的作用,形成“美丽乡村”建设的长效机制。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财政奖补资金为引导,鼓励吸引工商资本、银行信贷、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投入大,不能靠政府用重金打造“盆景”,不能靠财政资金大包大揽,否则不可持续,也无法复制推广。建立有效的引导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力量通过结对帮扶、捐资捐助和智力支持等多种方式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美丽乡村”建设,形成“农民筹资筹劳、政府财政奖补、部门投入整合、集体经济补充、社会捐赠赞助”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对“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些具体项目(譬如乡村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理)的实施,要积极探索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交由企业或市场去运作,形成长效运行机制。村庄内部的公共服务设施的维护和运行,也须积极发挥村民自治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大力培育和发展乡村社会组织,探索农民自我组织、自我维护、自我管理的社会民主治理机制,最终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格局。

4.尊重乡村特色,因地制宜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无论是聚集发展型、旧村改造型还是景区园区带动型、古村保护型“美丽乡村”建设,都要注意尊重农民意愿、尊重乡村本地特色,切不可简单地用同质化的建设标准裁剪、改造乡村。“美丽乡村”建设的生命力在于乡村特色的保存、彰显和弘扬。

5.不断提升内涵,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向前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在抓好村庄整治、乡村外形美的同时,应该更加注重提升“内涵”美。“美丽乡村”建设要“形神兼备、内外兼修”,既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也要以硬件建设为引导,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金融体制创新、乡村治理机制改革等软环境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凭借“美丽乡村”的内涵建设,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活力与生命力,供给“美丽乡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6.坚持城乡统筹,把“美丽乡村”建设跟新型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

“美丽乡村”建设不能与城镇化相脱节,也要城乡统筹,实现以乡村推动城镇建设、以城镇带动乡村发展的联动发展战略,促进城乡共同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既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抓手,又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结果。要把“美丽乡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统一纳入到“美丽中国”建设大体系之中。

参考文献:

[1]吴理财等.公共性的消解与重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237-240.

[2]colin mercer?穴1999?雪?熏cultural policy?押research and the government imperative[m]in d.boswell and j.evans?穴eds?雪?熏representing the nation?押a reader.london?押routledge?熏398.

[3]吴理财、吴孔凡.美丽乡村建设四种模式及比较.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4,(1).

①此次问卷调查将被访者自家生活垃圾的处置方式设置为多选题。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被访者中选择“扔到路边、沟道里或家门外空地”一项的有38人,占被访者总数的10.16%;选择“扔到田地里”一项的有34人,占被访者总数的8.99%;选择“扔到垃圾池(桶),自己处理”一项的有68人,占被访者总数的17.99%;选择“卖给收废品”一项的有98人,占被访者总数的25.93%;选择“扔到垃圾池(桶),并有专人收集清运”一项的有271人,占被访者总数的71.88%;选择其他方式的有14人,占被访者总数的3.7%。

②此次问卷调查将被访者自家生活污水的处理方式设置为多选题。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被访者选择“泼到院子里”一项的有24人,占被访者总数的6.37%;选择“浇到田地里”一项的有19人,占被访者总数的5.05%;选择“通过排水沟排到屋外”一项的有100人,占被访者总数的26.60%;选择“下水道收集后排到村外”一项的有58人,占被访者总数的15.47%;选择“排入自家挖的污水下渗池”一项的有78人,占被访者总数的20.74%;选择“下水道收集后并统一净化”一项的有194人,占被访者总数的51.73%;选择“将污水集中,喂养家畜”一项的有21人,占被访者总数的5.59%;选择“其他方式”一项的有14人,占被访者总数的3.73%。

③将被访者家里使用过的废弃农用薄膜的处理方式设置为多选题。其中被访者中选择“直接丢在使用过的田地里”一项的有32人,占被访者综述的8.51%;选择“从田地里取出后随意弃置”一项的有19人,占被访者综述的5.05%;选择“交给薄膜收集站统一处理”一项的有62人,占被访者综述的16.49%;选择“混同生活垃圾扔进垃圾箱”一项的有111人,占被访者综述的29.44%;选择“卖给收废品的”一项的有79人,占被访者综述的20.95%;选择“其他方式”一项的有22人,占被访者综述的5.84%;选择“家里不用薄膜”一项的有141人,占被访者综述的37.50%;

④对被访者家里收割后的秸秆处理方式的调查(问卷中将其设置为多选题)结果显示:除文中所示外,选择“交给秸秆收集站”、“发酵秸秆产生沼气”、“使用秸秆烧饭”、“其他处理方式”以及“家里没有秸秆”的各有30人、30人、61人、20人、153人,分别占被访者总数的7.96%、7.96%、16.18%、5.31%、40.69%。

⑤对被访者家里的禽畜饲养点(场)废弃物的处理方式的调查(问卷中将其设置为多选题)结果显示:选择“加工禽畜粪便生产有机肥料”一项的被访者有51人,占受访者总数的13.56%,选择“建立禽畜粪便收集站”一项的被访者有34人,占受访者总数的9.04%,选择“发酵禽畜粪便制造沼气”一项的被访者有38人,占受访者总数的10.11%,选择“将禽畜粪便堆积作农田肥料”一项的被访者有101人,占受访者总数的26.86%,选择“随意弃置禽畜粪便”一项的被访者有22人,占受访者总数的5.85%,选择“其他处理方式”一项的被访者有28人,占受访者总数的7.45%,选择“家里没有禽畜饲养点(场)”一项的被访者有179人,占受访者总数的47.61%。

⑥针对被访者家里因使用农药造成的影响的调查(问卷中设置为多选题)结果显示,除文中所示外,选择“使用规范、保护得当,对人畜没有危害”、“使用的是无害农药”、“没有使用农药”选项的各有113人、89人、157人,分别占被访者总数的30.05%、23.67%、41.76%。

①为了便于描述当前农村文化活动,笔者将它划分为“公共文化活动”和“私性文化活动”两种类型。前者一般是指超出家庭以上的单位(如村庄、社区、政府或民间组织)组织的具有公共性的文化活动,如庙会、歌舞会、民俗表演等活动;后者主要是以个人或家庭私性活动场域为单位而进行的文化活动,目的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文化需求,不能给其他更多人提供文化享受的文化活动,如看电视、上网等。请参阅吴理财、夏国锋:《农民的文化生活:兴衰与重建――以安徽省为例》,2007年第2期《中国农村观察》。

②59.2%的被访者最希望政府在本村建设文化广场或公园。

①针对受访者所在乡村历史遗迹遗存的保护情况的调查(问卷中设置为多选题)结果显示:有194人选择“保存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例如祠堂、牌坊、古桥、古塔、革命旧址等)”一项,占被访者总数的52.72%;有218人选择“保存古树名木”一项,占被访者总数的59.24%;有148人选择“保存当地民俗文化(如节日习俗、婚丧嫁娶礼仪、宗教等)”一项,占被访者总数的40.22%;有73人选择“建设民俗文化公园”一项,占被访者总数的19.84%;有28人选择“其他”一项,占被访者总数的7.61%;有28人选择“没有采取措施”一项,占被访者总数的7.61%;有19人选择“不清楚”一项,占被访者总数的5.18%。

②问卷要求被访者对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人居建设、生态文化建设几项“美丽乡村”建设内容进行排序。为此,将排序第一、二、三名分别赋值3、2和1,经过计算,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人居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的排序分值分别是2.52、1.86、1.24和0.37。

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篇9

党的十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美丽中国首次被列入“十三五”规划中,建设美丽中国是我们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城镇和农村共同努力,美丽乡村的建设自然必不可少。所谓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的建设,是指我们应该遵循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的安排,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的五位一体和谐发展,突出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近年来,各地区因地制宜地发展美丽乡村,开发创新了多种发展模式,比如,浙江省安吉县的生态保护模式,福建省平和县的高效农业模式,都取得显著的效果,建设美丽乡村有效地带动经济、政治等全方位的发展,真正地为人民谋福利。

馆陶县美丽乡村建设

河北省各地也加大力度来发展美丽乡村,以馆陶县美丽乡村建设为例。馆陶县致力于发展特色小镇,特色小镇指重点发展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打造具有特色产业、文化底蕴、生态文明和其他功能的综合体系。馆陶县自2014年以来积极寻找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模式,建设了粮画小镇、教育小镇、轴承小镇等一系列特色小镇,建设使当地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推进当地休闲农业发展,增加当地农民收入。

粮画小镇寿东村采用“产业 文化 生态”的模式:产业建设,发展特色产业,让当地的粮艺公司带动人民进行粮画创作,发展粮画产业;文化建设村里随处可见反映现实,传播整正能量粮食画作,有微电影拍摄基地,建设文化广场,保留了村庄原始的感觉;生态建设,小镇注重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花草树木随处可见。粮画小镇重点发展当地的粮画产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建设,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提高了生活水平。

瞿庄村是黄瓜销售额达到4亿元的黄瓜小镇,该地发展黄瓜产业,建立了旅游业,人们可以采摘黄瓜,还拥有着黄瓜博物馆,黄瓜食府等。除此之外,当地推进“一产带多村”,不仅瞿庄村发展起来,其邻近的十几个村子也依靠黄瓜产业富裕起来,黄瓜小镇是以发展特色产业为主,旅游业为辅的特色小镇,当地人民脱贫致富,实现增收。

该县还注重对农民素质的培养,让农民接触新知识,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给农民宣传美丽乡村理念,观看成功案例,使农民产生美好的向往并为之奋斗。当地农民的思想理念达到一致,实践起来更具干劲,更有成效。

现存问题

打造特色小镇是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馆陶县通过特色小镇建设确实使美丽乡村建o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民收入增加,当地产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但是馆陶县的特色小镇还不完善,还存在些问题。

特色小镇要以创新为重点,发展和引进新型的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要素,馆陶小镇大多以传统产业为主,新兴产业较少,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美丽乡村在长期发展中会跟不上社会发展趋势。

馆陶特色小镇的美丽乡村在建设中应该避免同质化,减少千村一面现象,学习粮画小镇,建设一村一面的特色小镇,增加吸引力。

馆陶特色小镇之前大多是贫困村,缺乏产业基础、资源稀缺,打造美丽乡村面临的阻碍多,特色小镇发展产业主要是依靠政府的引导,农民的自发性不够。馆陶小镇的产业结构不够完善,产业化水平低。比如浙江成熟完善的特色小镇是集产业、创新、服务等于一体的全方位模式,而馆陶特色小镇相对单一,产业附加值低,产业链不够延伸。

解决建议

特色小镇发展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发展和引进先进技术,运用先进的发展理念。小镇多运用互联网技术,引进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发展电子商务产业、金融产业等新兴行业。以此来提高特色小镇的智能化水平,美丽乡村建设要适应时代的要求。

美丽乡村建设要立足当地的特色资源,充分开发资源价值,注重对当地文化和历史的运用,每个地区文化都是与众不同,不可复制的,要注重文化的独特性,寻求差异化发展。

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篇10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文明;网络治理;美丽中国;驱动机制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4)08-0078-04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陕南地区大规模避灾移民搬迁政策执行研究”(2013rwyb09);农村改革发展协同创新研究中心资助项目(20130121);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影响研究――以西北地区为例”(11xzz014)。

作者简介:何得桂(1982-),男,福建尤溪人,农村改革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村社会研究中心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发展与基层治理。

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主战场和难点在乡村。旨在提升农民幸福指数的美丽乡村建设是我国深化新农村建设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形式。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同年7月1日,财政部采取一事一议奖补方式在全国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做出部署,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实现美丽中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建设美丽乡村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探讨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政策价值和学术意义。根据笔者的观察,已有研究较多关注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与内涵、典型个案与模式比较、现状与对策等方面的研究议题,而对其可持续发展问题,特别是运行机制、长效管理的探讨还很有限。作为一项复杂系统工程的美丽乡村建设,尽管目前取得一定成效,但依然面临制度不完善、后劲不足等诸多问题。可以说,构建一套强劲、可持续的驱动机制对于更好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至关重要。本文拟借鉴和运用网络治理和系统论的学术智慧,对美丽乡村建设驱动机制系统模型的构建以及相关问题展开分析,进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美丽乡村建设长效驱动机制。

一、美丽乡村建设持续发展的驱动机制模型

1.“四位一体”式美丽乡村建设驱动机制主体模式。作为公共管理新途径的网络治理已成为现代治理的一部分,它的治理主体在破解有相同利益的复杂性治理议题时,基于自治基础上的相互依赖推动了横向之间联系的关系与结构的形成;主体成员包括公共部门、私人部门、第三部门等多方;其治理过程具有更加充分考虑非公共部门等治理主体重要性的显著特征。[2]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任务,核心和实质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城乡一体化的问题。政府部门、社会群体、企业资本和学术机构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其中扮演不同角色并发挥作用。美丽乡村建设要构建能够集政府、农民、资本和学术机构于一体的政、民、资、学“四位一体”式新型驱动机制。其中,“政”是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部门,“民”代表农民和民间力量,“资”代表资本与企业,“学”代表的是高校、科研院所等各类学术组织。“政民资学”四个部分各自承担重要功能且积极互动、共同协作,是美丽乡村建设运转机制的重要主体。这项机制还内蕴着确保有效运行的导向机制、约束机制等多个子系统,它们之间互相影响,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2.美丽乡村建设驱动机制的系统模型。根据一般系统论的观点,每个系统都是由输入、过程、输出、反馈四个环节构成,它们在具有相互影响的环境中运行并产生作用;各要素在系统中的联系往往是动态、复杂和未知的,且每个要素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3]涉及多个要素(自然、人、经济、社会等)的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其驱动机制系统模型的构建须建立在对主体构成及其驱动力,要素层次及其结构功能等进行相应划分整合的基础上。其中的环境因素涉及多个方面的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当代农村社会的整体需求主要有:村庄治理创新、生态环境良好、乡土文化传承、产业支撑有力、农村社会和谐,这是驱动机制系统的压力源,对美丽乡村建设主体产生作用,从而形成系统的输入环节。上述压力在作用于驱动主体后产生各自内在的动力,它通过现实社会中更为具体的要素(公共政策、资金、科技、文化等)形成作用,从而产生一个动态的驱动运行机制。在环境因素的压力下,驱动主体通过上述要素的具体驱动,运行结果得以输出,也就是产生美丽乡村建设效果。它通过系统的反馈环节反作用于其中的环境因素。由此,一个比较完整的美丽乡村建设驱动机制系统模型(图1)就最终形成。

图1中国美丽乡村建设驱动机制系统模型示意

3.美丽乡村建设驱动机制系统内在机理分析。“在一个复杂和动态的环境当中,治理的有效性要有一个相互依赖的行动者的互动整合及利益协调机制为保障。”[4]主体间互动与整合机制既存在于美丽乡村建设驱动机制系统,也是其内在机理。涉及农村内部利益调整的美丽乡村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整个国家的科学发展。它的内生机理可被理解为是一个集体行动问题,可采取多主体合作的网络化治理。任何一个治理主体是否作为以及作为状况都将关系到整个网络治理的成效。构建美丽乡村建设驱动主体间互动整合机制对完善驱动机制系统的内生机理具有必要性。既可通过“政民资学”驱动主体对美丽中国理念和思想的学习,建立一致的合作目标和愿景,也可通过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如采取协商、谈判、合作等方式解决冲突问题,促进信息共享与合作共赢。这就解决了主体间互动机制的建设问题。在有效互动的基础上,“政民资学”驱动主体可从多层面、多维度对系统中的要素进行相应整合,并在驱动机制中进一步提高其效率。这就最终形成一个可提高驱动主体间互信、协同的较为完善的互动与整合机制;在具体行动中它们能一起面对风险、承担责任,取得互利互惠的结果。

二、美丽乡村建设驱动力及其特点分析

包括美丽乡村建设在内的网络治理规范基础离不开相关主体对彼此之间所具有互补性利益的充分认知。涉及到形式多样的个体和组织的美丽乡村建设要构建吻合它们共同理想预期的美丽乡村建设体系,即打造“政民资学”主体之间以制度安排为核心的关系结构。建构在对主要主体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动力充分认知基础上的美丽乡村建设驱动机制系统模型以村庄治理创新、生态环境良好、乡土文化传承、产业支撑有力、农村社会和谐等价值诉求为协同追求目标。这些主体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动力主要来源于经济社会各方面对他们所形成的某种压力。在一定的规则制度框架下,它们在采取最有利于自身利益最大化且持续调适自身行为的同时也影响着特定领域中其他主体的行为方式。在不断调整与互动之中,各主体形成了美丽乡村建设驱动机制治理网络,驱动力得到最佳发挥,美丽乡村建设得以不断推进。

1.政府主导的驱动力。目前,公共部门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中占据主导地位,动力巨大。美丽乡村是富裕与美丽的和谐统一,外部性收益是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绿色发展,政府要对它进行有力推动。农村社会和谐与生态环境良好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5]如何克服现代化发展所带来的人与自然关系失衡问题,如何让广大农民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这不仅关系到我国政治稳定与社会和谐,还影响着科学发展和政府公信力。公共部门要承担起职责,通过提供强有力的公共政策,更加有效利用生态环境资源,以整体联动方式推动农村生态建设和综合治理。政府应通过城乡统筹发展等方式,在组织发动、规划引领、部门协调、财政引导上,推动更多的资源流向农村,不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2.农民主体的驱动力。美丽乡村建设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其主体性。农民既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力军、主要受益者,也是其他驱动主体的行为监督者。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承载着我国农民的新期盼。他们的生态理念已由自发阶段迈向“自觉”阶段,环保意愿与行为也与日俱增。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使得我国农村也被卷入现代化的浪潮之中,农业面源污染加剧、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蔓延等严峻的环境问题对农民所造成的损害不断增加。这导致为了更好保护生活家园和切身利益而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行列中的农民日趋增多。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广大农民对洁净的淡水、清新的空气与绿色食品等方面要求愈发迫切。只有充分挖掘和激活农民和民间团体的创造性、积极性,增强集体行动能力,才能实现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

3.资本引领的驱动力。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市场拉动、资本引领,要用现代农业体系来改造传统农村,解决其动力不足问题。绿色发展、和谐社会不仅关系到当代人的生存状况,也影响着子孙后代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已被日益严峻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逐渐改变。受生态环境、社会需求等因素制约愈发明显的企业生产经营方式以及资本不断向符合美丽中国理念要求的方向前进。农村不美,城市也不会美。农村生态经济面临着加快发展的社会需求。乡村环境如果无法及时有效地改善,不仅食品安全难以保障,资本也将很难获益。受制于社会对“绿色商品”需求的增多,资本逐渐流向迎合绿色发展的方向和领域,以获取稳定丰厚的利益回报;市场准入门槛的提升,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秉持绿色发展理念、生产更多完全符合经济转型要求的产品,以获得良好形象、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资本引领等方式汇聚乡村最为紧缺的资源,激活农村原有的要素,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

4.学术机构的驱动力。作为社会组成部分的学术机构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力量。美丽乡村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任务,时代赋予学术机构相应的使命。一方面要持续地为其进行理论创新和指导,研发先进实用科技;另一方面要培养优秀人才,进行文化传承,增强社会民众的美丽中国意识。离开学术机构的开拓创新和作用发挥,美丽乡村建设工程难以有效推进。特别是高校要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的功能,如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理论创新摇篮的学术界只有与“中国实践”接壤,才能更加“接地气”,并将理论思想转化为公共政策服务改革实践。通过亲生态的科技与机制才能实现生态文明取向下的美丽乡村建设目标。例如,如何使美丽乡村建设与绿色经济发展相适应,如何建构全社会参与机制等,都要学术机构予以攻关。

三、美丽乡村建设驱动机制的要素层次和功能特征

通过上述分析可发现,主体驱动力是通过公共政策、资本、科技、文化等多个要素而产生作用的。根据这些要素的特点及其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目前功能的大小,可将它们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动力最强的法律与公共政策驱动。公共部门通过法规和公共政策安排,实现美丽乡村建设逐渐由现阶段政府主导型转向社会共同参与型。驱动力也很强的资本与利益驱动处于第二层次。处于第三层次的是美丽乡村建设重要智力支撑的科技与人才驱动。尽管目前该动力已快速增长,但还比较薄弱。纳入第四层次的是所有驱动中最根本、最具潜力的文化与教育驱动,尽管当前它的动力还未充分释放。现阶段这些动力的发展并不协调,第一层次到第四层次之间呈现减弱的态势,未来应予以改善。

1.法律与公共政策驱动。“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美丽乡村建设是当代政府的重要职责和任务。法律与公共政策驱动要通过公共部门制定和执行一系列制度,以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公共政策与法律在其中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公共政策驱动具有明显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主要通过科学的政策安排渐进式驱动奋斗目标。在包括美丽乡村建设在内的美丽中国建设中,当公共政策驱动不足时,就要上升到法制化的高度来解决全局性、关键性的问题以及对政策实践的成功经验予以认可和推广。在法律和公共政策方面,公共部门已开始积极主动地实践并已见成效。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要求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同时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兴办农村各类公共事业,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等政策。中央财政2013年开始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支持发展公共文化事业。2013年9月,对浙江省近十年来开展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做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认真总结经验并加以推广。出台或修改了一系列符合美丽中国要求的法律制度,如《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清洁生产促进法》《水污染防治法》等。

2.资金与利益驱动。发挥金融、资金等要素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可称为资金与利益驱动。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利益调控影响着包括企业在内的美丽乡村建设参与主体的行为。建设美丽乡村是克服“工业化、城镇化”弊端的重要决策,也是提升经济竞争力的有力举措。不少因素都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美丽乡村建设参与主体的利益,如国家的金融支农政策、生态补偿机制、税费减免政策等。要运用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和税费杠杆,构建更加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创新金融支农方式,推进生态经济发展,为建设美丽乡村注入强大动力。我国已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例如,2003-2013年,浙江省投入1200亿元进行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6]以公共投资带动民间投资,将美丽乡村建设变成“企业行为”。要探索推行跨省区、市场化的生态环境横向补偿机制。尊重自然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构建美丽乡村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加快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和“资本下乡”,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现代农业,推动乡村承载的人口与农村市场、环境容量相匹配,使农民富裕起来。

3.科技与人才驱动。先进科技和优秀人才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具有难以估量的正能量。前者可以为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和实现农村经济的生态化转型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现阶段要通过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来不断提升资源利用率,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高校要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向社会输送更多具有开阔视野、市场意识、科技素质与生态文明理念的新型人才。把握现代科技“生态化”发展趋势,把美丽中国的理念融入到农业科技进步之中,促进生态经济发展。加快健全基层农技推广的多元化体系,充分发挥农科教结合的大学依托型农技推广模式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作用。2012年中央文件首次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来,有关工作已在全国广泛开展。农业部2012年8月选择100个县启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培育新型农民达10万人。这对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也有显著价值。

4.文化与教育驱动。发挥农耕文明和优秀乡土文化对公民美丽中国意识的影响属于文化与教育驱动的范畴。农村是传统文明的发源地,文明的乡土文化环境能提高美丽乡村建设效率。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要彰显文化与教育的元素。对于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所蕴藏的生态思想要予以弘扬。要借助学术机构等社会组织开展美丽中国教育,增强全社会的美丽中国意识。在这方面,我国已经展开不少积极探索。截至2012年底,全国各类环保民间组织达7881个,从业人员近40万人。快速发展的环保民间组织已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一支生力军。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三部门2012年底联合确立全国首批传统村落名录,646个村庄入选;2013年9月,第二批915个村落也被列入名录之中。村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景观和历史信息,各地应因地制宜打造具有历史记忆和地域特色的美丽村庄。在办好义务教育的同时兴办乡村创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发挥现代传媒在教育与文化中的作用,这些有利于生态文明的普及。要发挥传统村落文化引领风尚、促进和谐的作用,让美丽乡村更具魅力。

四、我国美丽乡村建设驱动机制运行中的问题

基于对“四位一体”驱动机制特点的分析,笔者认为,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在实践中至少存在以下问题需要加以解决:

1.互动整合机制的协调水平不高。美丽乡村建设要直面“政民资学”各主体目前相对分离、协调联动水平低和利益调整难的状况。就对社会的影响效果而言,民、学的表现差强人意,政、资的表现相对抢眼。主体间互动整合机制依然有待改善。例如,“政、资”在农村人居环境问题面前并没有很好地展现“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的力量,而是出现一定程度的“失灵”。市场经济影响下的“民、学”在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则往往显得“不作为”、“难作为”。本位主义和部门利益导致相关主体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通常会忽视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利益博弈导致“生态”往往成为它们的牺牲品。美丽乡村建设关系到美丽中国的实现,只有各主体协同配合、有效整合各要素,才能有最大化的效益。这也是美丽乡村建设驱动机制运行的关键所在。

2.法律与公共政策体系不够完善。拥有很强推动力的法律与公共政策驱动要建立于完善的制度体系之上。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中国的改革与发展面临诸多复杂问题,制定兼顾保护乡村生态环境与推进经济较快发展的公共政策具有较强挑战性。规划引领不够、制度执行不力和生态立法滞后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于美丽乡村建设中。现有环境综合整治的制度存在操作性不强、配套性不够、系统性不足以及执法不严等问题,致使政府难以有效调控和监管相关主体的生产经营行为。“绿色产品市场管理混乱,随处可见标有‘环保’、‘有机’等字样的商品,导致消费者难以区分真正的绿色产品,同时也使已通过绿色产品认证的企业在市场中难显优势。”[7]

3.美丽乡村建设参与意识需要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既要注重“行政性推动”,更要重视“内源性发展”。一些组织和个人认为应由政府来解决农村人居环境和田野自然景观问题,建设美丽乡村的主体意识不强,参与水平有限。有的村干部和群众认为这是政府部门的事,上面拨钱、下面干事,有多少钱、干多少事,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金融支农力度也不够,方式有待创新。因缺乏生态文明理念,部分组织缺乏对美丽乡村建设与社会长远利益之间关联的考虑,有的对美丽乡村建设所引发新的市场机遇、绿色发展带来的消费需求变化等问题认识不足,这些均对企业的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4.美丽乡村建设理论有待深入探讨。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探索以及美丽中国建设在农村地区的重要实践载体,美丽乡村建设目前已成为我国党和政府推进“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和任务并付诸实践。然而,美丽乡村建设理论体系、体制机制目前还不完善,比如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利益调整、规划引领、推进策略、产业支撑、支持机制等方面还需要进行深入探讨。学界要结合中国国情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理论创新工作。既要从本土实践中提炼出美丽乡村建设机制与经验,也要认真学习借鉴国外在这方面的先进理论资源,以丰富和发展美丽中国建设的理论体系。

结语

强劲的驱动机制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保障。本文尝试构建了美丽乡村建设“政民资学““四位一体”式驱动机制,以更清楚地透视美丽乡村建设的动力来源、关键要素以及相互之间的作用。当前,探索和完善美丽乡村建设“四位一体”驱动机制,至少要考虑以下方面:一是“政民资学”四位一体应良性协同。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着力规划、项目推进与强化激励相结合,遏制工业和城市污染向乡村转移的态势,协调相关主体间的利益矛盾,健全美丽乡村建设运行机制,规避市场与政府的“失灵”;另一方面则要进一步加强和凸显农民的主体地位,增强集体行动能力,并激发其他社会组织活力,增强美丽乡村建设的合力与互动。二是有机整合现有涉农政策,加强驱动机制的要素保障。无论是法律与公共政策驱动、资本与利益驱动,还是人才与科技驱动、教育与文化驱动等要素都要予以重视,特别是要使之积极互动、协同发展。三是要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形成全社会重视美丽乡村建设的氛围,持续推动理论创新和增强建设美丽中国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作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的通知[eb/ol].(2013-07-10)[2013-09-07].http://wwwgovcn/gzdt/2013-07/10/content_2444166htm.

[2]keith g. provan,patrick kenis. modes of network governance:structure,management,and effectiveness[j].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2008,18 (2 ).

[3] 成思危.复杂科学与系统工程[j].管理科学学报,1999,(2).

[4]鄞益奋.网络治理:公共管理的新框架[j].公共管理学报,2007,(1).

[5].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eb/ol].(2013-07-22)[2013-10-0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7/22/c_1166428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