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的价值观十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4-05-23 17:42:54

学前教育的价值观

学前教育的价值观篇1

【关键词】职业价值观;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特点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3-0029-05

一、问题的提出

职业价值观是价值观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范畴,与个体的职业选择、职业忠诚度、职业行为等指标密切相关,因此受到研究者的极大关注。如super曾指出,职业价值观是影响个体职业选择与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因素。〔1〕有研究者进一步提出,职业价值观会影响个人工作意愿或目标,进而影响其努力程度与工作表现。此外,朴英培〔2〕及邱淑媛〔3〕的研究均显示,员工的职业价值观与其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及职业投入等因素都存在高度相关。

职业价值观不仅影响个体职前的职业选择、职业规划,而且影响其就职期间的职业目标定位、职业投入及职业满意度等。幼儿园教师要具备很高的个人综合素质与高尚的情操,还要有爱心和耐心。有研究(梁慧娟,2004)表明,幼儿园教师属于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其职业选择、职业行为更易受职业价值观的影响。〔4〕因此,对幼儿园教师职业价值观的探讨是很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在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是幼儿园教师的预备力量,其职业价值观直接影响到他们就职后的职业投入与职业行为,进而影响儿童发展。本研究探讨的是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职业价值观特点,以期为幼儿园教师教育、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实证与理论基础,例如,为设置科学有效的职前教育课程提供依据,为幼儿园管理者完善管理策略与管理制度提供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样本

选取北京市3所设立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每所学校整班抽取各年级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共357名。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

(二)研究方法与工具

采用问卷法调查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职业价值观。运用的是宁维卫修订的塞普洋职业价值观量表。此量表采用5级评定法,从极重要到极不重要,分别赋值5~1分。量表共有60道题目,考察15个因素,分别为智力激发、利他主义、经济报酬、变动性、独立性、声誉、美感、同事关系、安全性、生活方式、监督关系、工作环境、成就、管理和创造性。每个因素4道题目,得分范围为4~20分。此15个因素又可归入外在价值、内在价值和外在报酬三大指标,每项指标得分均值范围为4~20分。

(三)数据管理与分析

采用spss 11.5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管理与统计处理。

三、研究结果

本研究首先从三大指标层面分析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进而具体比较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在职业价值观15个因素上的得分差异,最后对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价值观的类型进行分析。

(一)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价值观三大指标的特点

1.总体特点

本研究采用多元方差分析法考察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价值观三大指标的总体特点。结果表明,职业价值观内在价值、外在价值和外在报酬的得分均值存在显著差异(p

2.年级特点

多元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年级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在职业价值观三项指标上的得分均值存在显著差异(p

(二)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价值观15个因素比较

1.总体特点

研究采用多元方差分析法比较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在15个因素上的得分,结果表明,职业价值观中15个因素得分均值存在显著差异(p

2.年级特点

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职业价值观15个因素与年级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

(三)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价值观的类型

根据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价值观三大指标的得分情况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职业价值观可分为三类,各类职业价值观的特点如下:

第一类为“高―均衡型”,持此类职业价值观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三项指标得分都较高,均在17.5分以上,且三项指标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第二类为“中―不均衡型”,持此类职业价值观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三项指标得分处于中等水平,均在15分以上,三项指标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

第三类为“弱―不均衡型”,持此类职业价值观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三项指标得分较前两类均低,尤其是外在报酬和外在价值得分,三项指标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

从表6可见,持第二类职业价值观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所占比率最大,超过70%;持第三类职业价值观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所占比率最小,只占4%。

四、讨论

(一)三大指标分析:重视内在价值轻视外在价值

本研究表明,就整个群体而言,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最注重职业价值观中的内在价值。内在价值包括智力激发、利他主义、独立性、美感、成就、管理、创造性等7个因素,这说明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更看重职业带给自己的内在激励和奖赏,也即他们更喜欢选择能满足自身兴趣,发挥自己才干,有利于自身成长发展,有助于实现自我价值的职业。其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注重外在报酬。外在报酬包括经济报酬、声誉、安全性、生活方式四项因素,这说明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在选择职业时也十分看重职业带给自己的外在激励和奖赏。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来看,以上4个因素虽属于较低层次的需要,但与个体生存紧密相关。外在价值是职业生态环境指标,包括变动性、同事关系、监督关系、工作环境4个因素。它反映的是个体对所选择职业的人际环境、领导风格、职业变动性因素的关注程度。本研究表明,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对这一指标的关注度最低。就四个年级的差别而言,本一学生的内在价值指标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年级,其他两项指标则不存在年级间的差异;就某一年级而言,本一学生的内在价值得分显著高于外在报酬和外在价值得分,外在报酬得分又显著高于外在价值得分。本二学生外在价值得分显著低于内在价值和外在报酬得分。本三、本四学生外在报酬得分显著高于外在价值得分,内在价值与外在报酬、外在价值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结果基本符合西方价值观研究者的一个认知:年龄越小越注重内在价值。但是大学四个年级的学生年龄差异并不大,为何也出现这样的结果?我们认为,这可能与大学生随着年级升高,价值取向更为现实化有关。本一学生刚升入大学,社会化程度较低,来自生存、工作的现实压力也较小,价值取向较为理想化;而本四学生开始面对就业压力,对内在价值的重视程度可能会有所下降。

(二)15个因素分析:重视生活方式与成就因素,轻视安全性与变化性因素

研究结果显示,15个因素中生活方式与成就因素被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高度关注。对生活方式的重视反映了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追求自由,崇尚独立、自主的价值取向。对成就因素的重视则反映了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希望通过成功来证明自身价值和意义。

在15个因素中,变动性、管理和安全性3个因素受关注程度最低。变动性因素是考察工作或职业是否具有多样性、新颖刺激性、动态变化性等特点的一项指标。从研究结果看,与工作能否取得成就,能否有较好的外在报酬相比,工作是否具有多样性、新颖刺激性等因素并不是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重要的考量指标。

管理因素是考察职业能否满足求职者权力欲望、支配控制欲望的一项指标。研究结果表明,这一因素也不受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重视。这说明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相对务实,不会把实现自己权力欲望、支配控制欲望看得过重。

安全性因素主要考察个体对职业稳定性的关注程度。在计划经济年代,人们都喜欢选择一份一劳永逸、长期稳定的工作,工作稳定是自身安全性得以保证的重要前提。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的择业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工作是否稳定已不再是他们择业时最看重的因素。

就15个因素的排序来看,外在价值的4个因素没有一项进入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所选职业价值观的前五位,这再次表明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在择业时忽视职业性质、职业生态环境。排名前五位的因素表现出的年级差异是低年级学生更重视利他主义、美感(属内在价值),高年级学生更重视声誉、经济报酬(属外在报酬)等,这一结果仍主要与各年级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现实处境有关。

(三)职业价值观类型分析:不均衡型多于均衡型

如前所述,持第一类职业价值观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占到23%,他们在择业时将内在价值、外在报酬与外在价值三大指标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与持第二类和第三类职业价值观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相比,这是一个更富理性的群体,因为他们综合考量了某一职业对自身的多种价值和意义,全面认识到在职业实践过程中需要应对的多种问题。因此,第一类职业价值观是一种较为健康、积极的职业价值观。

参考文献:

〔1〕super d e.a life span, life space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980,16(30):282-298.

〔2〕朴英培.工作价值观、领导形态、工作满足与组织承诺关系之研究〔d〕.台北:国立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1988.

学前教育的价值观篇2

[关键词]多元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5-0052-02

多元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加强对学生的相关教育,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等观念的确定,是教育机构、教育工作者、教育体系的重要责任,在多元化背景下,如何把握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成为当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和内容。当前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本文从这些问题和相应的原因出发,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共同提升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水平。

一、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工作的思考

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在教育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高,但还是存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方式比较老旧单一

当前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中,教育的方式方法还比较老旧单一,大多数学校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都是理论形式化的教育,与学生的实践结合比较少。很多教师都是在讲台上进行理论讲解,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加上枯燥乏味的教育内容,使得很多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产生比较厌恶的感觉。

(二)当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认识还不够

面对多元化的环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显得十分重要,但是当前很多教育工作者对于这部分教育的认识程度还不深,教育理念还比较老旧,在学校教育中,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育相对于其他的学科教育而言,往往容易被忽视。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者的水平参差不齐

当前从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队伍中,其能力素养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是理论和实践性都比较高的教师,但有的教师大多还是传统的理论型教师,而且自己的能力水平还存在一些问题,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有很大的阻碍作用。

二、影响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思考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对教育的影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改革与转型带来了多元化的时代环境,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对很多人的教育观念有很大的影响,比如影响了父辈的一代人,当前社会中,这一代人的生活经历了从贫穷落后到飞速发展的社会变迁,由于以前生活经历的影响,因此他们的价值观念的改变速度和时展的速度相比较而言显得比较滞后,所以在价值观念的转变中容易形成比较轮换和虚无的现象,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他们本身的价值观念体系就会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此外,当代的学生也经历着社会的巨大变迁和发展,多元化背景带来了多元化价值体系,各种价值观念和体系的冲击,使得学生的价值观念在本身就不稳定的情况下,更容易出现问题。

(二)市场经济对教育的影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也快速发展,经济体制也产生了相应的变革,而经济体制的变化对价值观念的变化有十分严重的影响。比如市场经济改革发展中所形成的一种经济效益相关的评价体系,很容易使得学生形成一种物质和经济第一的观念,把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等同于资本主义的制度和观念,等同于一些具有个人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念。最终导致学生的道德现象丧失,产生排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观念的现象,排斥一种公平、民主、科学的价值观,出现价值观严重缺失现象。

(三)在多元化背景下各种价值观念的冲击影响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也变得越来越频繁,多元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念的形成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的文化、科技与管理制度以及价值文化之间在相互交流、兼容发展,这些文化之间也发生着渗透的作用,改变着人们在国际社会谋求生存与发展的价值取向,尤其是当前一些发达国家中存在的价值观念随着全球化发展在世界范围内逐渐扩张,一些拜金享乐主义、极端主义等通过各种传媒渠道渗透到社会中,学生作为一类主要的受众,其辨别能力以及对价值的信仰能力还存在一些缺失,因此当一些另类的思潮通过各种文化产品、教育产品等方式涌人我国时,对学生的价值追求产生很大影响,而且是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危害系数比较高特。

(四)网络信息传媒的作用和影响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在教育中也逐渐

开始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手段来提升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对于学生而言,网络信息技术是当前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常用的手段,在多元化的文化以及大量的知识信息中,很多学生的鉴别能力和选择能力比较缺乏,因此有时候会在快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时代中出现价值观念的缺失,接受一些其他的价值观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体系的形成产生很大的抵制作用。

三、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探索

学前教育的价值观篇3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 教师教育价值观 对策

教师教育价值观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准则和标准。随着社会转型,教师教育价值观嬗变,呈现出以“人”为本的核心精神。现实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要求我们深入研究和反思,社会转型期教师教育价值观与传统的教师教育价值观之间存在哪些差异,教师教育价值观应坚持什么,怎样科学合理地实现教师教育价值观的整合。

一、教师教育价值取向带有明显的转型期特点

社会转型是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其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社会转型必然在教师教育价值观上反映出来,正如马克思所说:“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因此,教师教育价值取向带有明显的转型期特点:第一,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充满了价值观念上的矛盾和困惑。在经济改革、文化开放的大环境下,人的尊严与价值日益凸显,追求个人公平和效益的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突出,两种价值取向的冲突日益明显。第二,竞争意识不断增强,体现强烈的参与意识。教育融入市场机制,参与市场竞争,并在竞争中掺杂个人主义、效益至上和急功近利。第三,思维开放,更具有独立性,创新意识增强。在教学理念、方法和手段上有许多尝试和创新。第四,道德价值观念呈现出功利化趋势,强调追求个人利益和效益。传统的教师教育价值观,在教学活动中,以社会发展为重心,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在教育目标上,着眼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或科技水平的单一目标;在教育内容上,教授文化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规范和科学技术知识,对能力培养、智力开发重视不够。可见,社会转型期的教师教育价值观与传统的教师教育观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二、教师教育价值观嬗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育价值观多元分散化,教师教育核心价值取向不明确

转型期的教师教育核心价值取向不明确,不少教师不清楚当前提倡的主流教师教育价值取向是什么。长期以来,我国教师教育由各类师范学校包办,教师培养和培训的方式、指导思想、课程设置都是整齐划一的,指导教师行为的价值评判也是统一的。在新形势下,教师教育以开放的体制纳入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教师培养由高等院校承担,各类非师范院校也开始开办师范教育,展现出多元化的施教观、人才观和价值观,因此,教师教育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也就成为必然。有的认为,教育是实现人生理想和价值的途径;有的认为,教育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效手段;有的认为教育是提升人的社会价值的重要方式。关于教师教育的主导价值,每个人强调的角度都不一样。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增强,教师在价值取向上也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教师普遍追求个人自我利益的最大化。

(二)教师教育价值观完善过程中存在矛盾冲突

追求个人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教师教育价值取向与实际通行的应试教育的教师教育价值观之间存在矛盾。在高考制度下,学校和学生不得不追求升学率,大搞应试教育,从而无暇顾及素质教育。应试教育与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的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冲突明显。

教育个体价值观与教育社会价值观之间存在矛盾。目前教育个体价值观大行其道,但教育社会价值观的呼声仍然存在。前者关注个体,以促进个人知识、能力的发展,达到个性之完善为宗旨;后者把社会需要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旨在促进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但是,教育个体价值观和教育社会价值观如何辩证统一起来,仍然没能很好解决。

最后,在效率与教育公平问题上也存在矛盾。理想的教师教育价值取向是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人均等的教育机会,促使每个人都获得发展与成功,而实际通行的教师教育价值取向是把效率看得更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让教育公平步履艰难。

(三)教师专业化价值判断标准面临挑战

教师专业化价值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素质、教育技能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是一个综合指数。社会转型期的教师专业化价值标准不再只是关注教师

品德的形成和知识传授能力,还必须关注教师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的健全。教师应当成为孜孜不倦的学习者、教学问题的探索者、新的教学思想的实践者和教育改革的决策者。教师专业水平高低的判断,不仅在于会传授知识,还在于会组织学生开展认知活动;不只是满足灌输现成的知识,还要着力于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获得终生学习能力。教师们也认识到自身的观念落后和知识陈旧,在教学技术上不断改进,对新型教学手段进行有益尝试。但目前国家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都还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师素质提升的要求,教师专业化价值判断标准面临挑战。

三、社会转型期教师教育价值观确立的对策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师教育核心价值观

教师教育核心价值取向不明确,一些教师没有树立现代价值观念,教育知识陈旧,综合素质跟不上变化,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一些学校在办学方向、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上观念陈旧,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步子迈得不大,教师教育价值观被弱化和边缘化。因此,在社会转型期,整合出全体教师认同的教师教育核心价值观十分重要。我们应该确立的教师教育核心价值观就是以人为本,突出个体权利、义务、平等的社会与个体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并把它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行为准则。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体地位上,通过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活动,培养和提高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构建起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课程体系。这样的教师教育价值观,既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又重视教育的个人价值,应成为教师现实行为价值取向的标准,成为衡量教师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总之,教师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耍回归到“人”的教育上,大力弘扬以人为本的教师教育核心价值观。

(二)把培养创新人才、提高社会创造力作为转型期教师教育价值观的发展方向

教师教育价值观发展的重点和目标是培养创新人才,提高社会创造力。在教育发展中,我们要大力培养教师教育的“创新意识”价值观,通过教育价值观的调整,把教师教育的重心放在培养人的创造力上,改变目前以传授知识、灌输知识为主的做法。培养创新人才就是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和创造的能力,从知识、智力、能力和优良个性人手,激发学生对事物和社会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教师的教育活动是否能让学生在创新方面有所成长,要成为教师教育道德价值评判的构成部分。总而言之,培养创新人才、提高社会创造力要成为社会转型期教师教育价值观的发展方向。

(三)培育共同的价值观,实现教师教育价值观的融合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处理好教师教育价值观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需要树立共同的教师教育价值观的精神追求和信仰,寻求公认的教师教育价值准则,在同一的价值取向下相互配合、统一行动。为了实现整体价值的融合,要做到:第一,确立教师教育核心价值观,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面对不同的教师教育价值取向,我们无法拒绝,但要坚持核心价值观不能动摇。以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导向,与教育改革相联系,在兼顾个人利益基础上维护社会整体利益,通过良心自律、社会舆论监督和道德教育等途径,让教师教育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家接受、认同和遵从的判断是非与对错的标准,从而实现教师教育价值的融合。第二,在社会转型期间,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吸取各种教师教育价值观的合理因素,避免用一个价值观去代替全部,并与其他价值观对立起来。要求同存异,让冲突各方融合,最终达成价值互补。第三,健全各种价值观交流和对话的平台、机制,有效消除相互冲突的价值观之间的隔膜和误解,实现多种价值观在社会转型期的协调发展。第四,为多元价值观念的存在提供主流的社会价值规范,健全法律法规,引领社会转型期迷茫的教师教育价值观走出阴影。共同的教育价值一经确立,将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会持久地发挥导向和支撑作用。

(四)改革教师专业化的构成要素,确立转型期教师教育专业化价值标准

教师教育专业化标准应包括道德责任感、学科专业知识和研究、课堂教学中的知识和技能、价值观以及稳健的人格五个方面。我们首先要确立现代教师教育专业化的价值标准,并以此来指导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重新审视课程设置、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对教师培养过程中各要素进行重新组合与合理配置。其次,以教师教育专业化标准为导向,针对在职教师进行进修和培训。政策上要有得力的措施,资金上有专项投入,各地区、各学校可以根据实际分批进行,以缩小差距。第三,依据教师专业化价值标准,配合新一轮课程改革,加强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学的实用性,有针对性地快速提升教师组织学生开展

认知活动的能力,对教师进行创新思维及能力的培养。教师培训不能只学习理论知识,重点是掌握发展学生智能的实践能力,学习培养学生获得终生学习能力的方法和手段。当然,教师专业化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也必须要上一个台阶,获取社会高价值的评价,必须与我国目前的考试制度改革相结合,统一现行教师专业化价值标准,使教师专业化水平快速提升。

学前教育的价值观篇4

【论文摘要】高中生正处于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阶段。因此提倡将价值观教育可以渗透到中学各个学科教学中。本文就英语教学中的价值教育进行了分析,论述,提出了英语教学中价值观教育的策略。

我国自古就重 视价值观的教育,把 “传 道”作为教育的第一要义 (“道”的内涵很大程度上包含了当意义上的价值观)。但遗憾的是 ,目前许多学校的价值观教育却很 不如人 意 。缺乏系统的研究和有计 划的实施方案是普遍 现象 ,落 实到学科教学中的更是 寥寥无几。许多学校仅停留在做 形式 主义文章和空 洞道 德 说教 的层面上 ,甚至还有意无意地用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念 (如斥责学生“成绩不好就去扫街”、认 为 “听话 ”就是好学生等等 )去误导学生 。但是 ,在英 语教 学 和频 繁使 用 网络 (据统计网上82.3%的信息是用英语编排和传播的)的过程中价值观 教育问题却非常突出 ,亟待教师进 行积 极 的研究和探索。

一、英语教学中价值观教育现状的分析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中学各学 科课 程 目标 的共 同框架 。但在目前中学英语教学的实际中,知识 与技能仍是课堂教学的 中心 ,认 为知 识的价值是本位的 、首要的,而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是附属的,可有可无的状况并无多大改观 。许多 教师 在备课 时 精心设计 的是前 者,在教 学 过 程 中倾 心投人的是前者,而对后者则弃之不顾 ,更毋谈把价值观作为教 学 过程 的 “灵 魂”了 。

二 、英语教学中中西价值观冲突扫描

尽 管 价 值 观 教 育 目前 在 学 校 ,特 别 是 在 学 科 教 学中严 重 缺 失 ,但 是 ,关 于fir值 观 的 问题 却 客 观 存 在 ,十分 突 出 ,任 何 教 师 都 难 以 回避 。 因为 我 们 生 活 在 一个充 满 价 值 的世 界 上 ,人 的 每 一 种 活 动 都 是 包 含 着 价 值追 求 。尤 其 是 英 语 教 学 ,即 使 是 在 知 识 和 技 能 的传 授过 程 中 ,各 种 西 方 的 价 值 观 也 会 扑 面 而 来 ,让 你 无 法侧 身 而 过 。学 生 面 临 中西 文化 背 景 不 同而 引起 的价 值观 差 异 ,或 好 奇 ,或 迷 惘 ,或 疑 惑 ,亟 需 进 行 及 时 的 引导 。

三、英语教学中价值观教育的态度及策略

目前 ,要 在英 语 学科教 学 中进 行卓 有 成效 的价 值 观教 育 ,笔 者认 为应 从 以下几 个方 面人 手 。

首 先 ,加 强教 师 的学 习和修 养 ,让 教 师树 立 正确 的价 值观 。 教 师 只 有不 断 加 强 自身 的学 习 和修 养 ,通 过 对 新课 程标 准 和价值 观教 育 理论 的研 究 ,了解 中西不 同文化 背 景下 4~r值 观 的异 同 ,通 过 比较 分析中西价 值 观有 全 面深 入 的理解 ,才 能 增强 进 行 价值 观 教 育 的 自觉性 和 责 任性 ,才 能增 强 在 教 学过 程 中的敏 感 性 和针 对性 ,才能对不同的价值观进行 中肯科学 的分析 ,才能以正确的价值观去引导学生 ,以科学理性 的观念去濡染学 生 。

其次 ,营造 以价值 观 为“灵魂”的课 堂。 这 就要 求教 师在备 课 时进 行精 心 的教 学设 计 ,把知识 与 技 能 、过 程 与方 法 、情 感 态度 与价 值 观三 个 方 面 的教学 目标进 行有 机 的整合 ,重 视教 材 中文 化性 内涵 的开掘 ,从而在课堂教育 中予以实施 。其实 ,传授知识与形成44'r值观 并不 矛盾 ,因为语 言 的学 习脱 离 了文化 和价 值观的理解将变成僵死的符号。在英语教学 中进行价值观教育将会有效促进知识、技能的提 高 。

学前教育的价值观篇5

社会转型是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其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社会转型必然在教师教育价值观上反映出来,正如马克思所说:“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因此,教师教育价值取向带有明显的转型期特点:第一,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充满了价值观念上的矛盾和困惑。在经济改革、文化开放的大环境下,人的尊严与价值日益凸显,追求个人公平和效益的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突出,两种价值取向的冲突13益明显。第二,竞争意识不断增强,体现强烈的参与意识。教育融入市场机制,参与市场竞争,并在竞争中掺杂个人主义、效益至上和急功近利。第三,思维开放,更具有独立性,创新意识增强。在教学理念、方法和手段上有许多尝试和创新。第四,道德价值观念呈现出功利化趋势,强调追求个人利益和效益。传统的教师教育价值观,在教学活动中,以社会发展为重心,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在教育目标上,着眼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或科技水平的单一目标;在教育内容上,教授文化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规范和科学技术知识,对能力培养、智力开发重视不够。可见,社会转型期的教师教育价值观与传统的教师教育观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二、教师教育价值观嬗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育价值观多元分散化,教师教育核心价值取向不明确

转型期的教师教育核心价值取向不明确,不少教师不清楚当前提倡的主流教师教育价值取向是什么。长期以来,我国教师教育由各类师范学校包办,教师培养和培训的方式、指导思想、课程设置都是整齐划一的,指导教师行为的价值评判也是统一的。在新形势下,教师教育以开放的体制纳人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教师培养由高等院校承担,各类非师范院校也开始开办师范教育,展现出多元化的施教观、人才观和价值观,因此,教师教育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也就成为必然。有的认为,教育是实现人生理想和价值的途径;有的认为,教育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效手段;有的认为教育是提升人的社会价值的重要方式。关于教师教育的主导价值,每个人强调的角度都不一样。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增强,教师在价值取向上也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教师普遍追求个人自我利益的最大化。

(二)教师教育价值观完善过程中存在矛盾冲突

追求个人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教师教育价值取向与实际通行的应试教育的教师教育价值观之间存在矛盾。在高考制度下,学校和学生不得不追求升学率,大搞应试教育,从而无暇顾及素质教育。应试教育与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的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冲突明显。教育个体价值观与教育社会价值观之间存在矛盾。目前教育个体价值观大行其道,但教育社会价值观的呼声仍然存在。前者关注个体,以促进个人知识、能力的发展,达到个性之完善为宗旨;后者把社会需要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旨在促进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但是,教育个体价值观和教育社会价值观如何辩证统一起来,仍然没能很好解决。最后,在效率与教育公平问题上也存在矛盾。理想的教师教育价值取向是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人均等的教育机会,促使每个人都获得发展与成功,而实际通行的教师教育价值取向是把效率看得更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让教育公平步履艰难。

(三)教师专业化价值判断标准面临挑战

教师专业化价值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素质、教育技能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是一个综合指数。社会转型期的教师专业化价值标准不再只是关注教师品德的形成和知识传授能力,还必须关注教师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的健全。教师应当成为孜孜不倦的学习者、教学问题的探索者、新的教学思想的实践者和教育改革的决策者。教师专业水平高低的判断,不仅在于会传授知识,还在于会组织学生开展认知活动;不只是满足灌输现成的知识,还要着力于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获得终生学习能力。教师们也认识到自身的观念落后和知识陈旧,在教学技术上不断改进,对新型教学手段进行有益尝试。但目前国家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都还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师素质提升的要求,教师专业化价值判断标准面临挑战。

三、社会转型期教师教育价值观确立的对策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师教育核心价值观

教师教育核心价值取向不明确,一些教师没有树立现代价值观念,教育知识陈旧,综合素质跟不上变化,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一些学校在办学方向、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上观念陈旧,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步子迈得不大,教师教育价值观被弱化和边缘化。因此,在社会转型期,整合出全体教师认同的教师教育核心价值观十分重要。我们应该确立的教师教育核心价值观就是以人为本,突出个体权利、义务、平等的社会与个体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并把它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行为准则。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体地位上,通过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活动,培养和提高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构建起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课程体系。这样的教师教育价值观,既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又重视教育的个人价值,应成为教师现实行为价值取向的标准,成为衡量教师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总之,教师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要回归到“人”的教育上,大力弘扬以人为本的教师教育核心价值观。

(二)把培养创新人才、提高社会创造力作为转型期教师教育价值观的发展方向

教师教育价值观发展的重点和目标是培养创新人才,提高社会创造力。在教育发展中,我们要大力培养教师教育的“创新意识”价值观,通过教育价值观的调整,把教师教育的重心放在培养人的创造力上,改变目前以传授知识、灌输知识为主的做法。培养创新人才就是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和创造的能力,从知识、智力、能力和优良个性人手,激发学生对事物和社会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教师的教育活动是否能让学生在创新方面有所成长,要成为教师教育道德价值评判的构成部分。总而言之,培养创新人才、提高社会创造力要成为社会转型期教师教育价值观的发展方向。

(三)培育共同的价值观,实现教师教育价值观的融合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处理好教师教育价值观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需要树立共同的教师教育价值观的精神追求和信仰,寻求公认的教师教育价值准则,在同一的价值取向下相互配合、统一行动。为了实现整体价值的融合,要做到:第一,确立教师教育核心价值观,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面对不同的教师教育价值取向,我们无法拒绝,但要坚持核心价值观不能动摇。以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导向,与教育改革相联系,在兼顾个人利益基础上维护社会整体利益,通过良心自律、社会舆论监督和道德教育等途径,让教师教育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家接受、认同和遵从的判断是非与对错的标准,从而实现教师教育价值的融合。第二,在社会转型期间,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吸取各种教师教育价值观的合理因素,避免用一个价值观去代替全部,并与其他价值观对立起来。要求同存异,让冲突各方融合,最终达成价值互补。第三,健全各种价值观交流和对话的平台、机制,有效消除相互冲突的价值观之间的隔膜和误解,实现多种价值观在社会转型期的协调发展。第四,为多元价值观念的存在提供主流的社会价值规范,健全法律法规,引领社会转型期迷茫的教师教育价值观走出阴影。共同的教育价值一经确立,将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会持久地发挥导向和支撑作用。

学前教育的价值观篇6

【关键词】价值多元 高中生 价值自觉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把价值教育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在社会转型和价值多元的时代人们面临着价值冲突、心理失调、信仰危机、行为失范等危机。而社会的转型和价值的多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无人能改变。在这个充满张力的环境中,当前我国高中生的价值教育仍然处于自发状态,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

一、价值自觉:高中生价值教育的应然选择

人是一个价值存在物,人对自身价值的认识,是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即从自发到自觉,从感觉、心理、兴趣到理性意识形式的过程。自发和自觉是人活动的两种形式,人的意识活动往往是由自发向自觉发展的。自发是“指人们缺乏对事物规律性认识时的活动。盲目地为客观必然过程所支配,往往不能科学地预见其活动的后果”。[1] 它具有盲目性、被动性、守旧性、非理性等特点。而所谓价值自发,就是人们在不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情况下,不假思索,不用别人暗示,盲目地追求某种价值的状态,它是一种由自发心态或本能决定的倾向,往往不能预见其活动后果,是价值追求的低级阶段。[2] 当前我国高中生的价值教育正是处在一种自发状态。长期以来,由于对社会转型、全球化、价值多元时代的社会背景缺乏理性的认识,对高中生价值教育呈现出只顾眼前的、局部的、功利的价值而忽视其长远的、整体的、理性的价值的局面。多数高中生失去了人生信仰和理想追求,变得功利起来。这种自发状态严重影响了高中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教育的有效实施。当前只有使价值教育从自发走向自觉才能摆脱现实困境。

自觉是人的意识活动的高级阶段,而“所谓价值自觉,就是人们在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积极、主动深思熟虑和理性地追求功利与真善美的统一,追求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追求有利于人的健康、全面发展的价值”。[3] 价值自发状态使高中教育功能逐渐弱化,受高考制度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为提高升学率、扩大生源、提高学校的社会地位,一些领导、学校和教师成为“唯分数”的追求者,把道德教育和价值教育边缘化,使学生成为“分数的奴婢”。而价值自觉不仅能克服价值自发状态产生的消极影响,还能主动、灵活、创造性地实现价值主体的主体性和自由性。价值自觉对高中生的成长和发展有导向、调控和推动的作用。

首先,价值自觉对高中生的价值教育有导向作用。一方面,它能引导高中生的心理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当前我国高中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地矫正和调节,将会给高中生带来不良后果,如逃学、心理扭曲、自杀等。价值自觉通过对高中生心理发展的实质和一般规律的掌握,能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高中生的心理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它能指引高中生人生前进的方向。人的发展是在实践中实现的,而实践也有一个方向或导向的问题,有什么样的价值追求,人们就向什么样的价值目标前进,所以,高中生只有增强价值自觉性,自觉以科学合理的价值追求为导向,才能促进自身的发展。其次,价值自觉是推动高中生发展的内在动力。价值自觉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人的健康发展,能够激发高中生学习和生活的热情、激情、意志去克服种种障碍,实现其自我发展的目的。再次,价值自觉对高中生的价值教育有调控作用,它能够尽量减少或避免消极价值观对高中生的影响。高中生“通过自觉的价值评价,按照真、善、美相统一的尺度,坚持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价值与整体价值、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自身价值与他人价值、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个人价值与自然价值相结合的原则,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片面和自发的价值观,不断超越自身”[4],向着人生的最高境界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它也能矫正和调节高中生的心理,尽量减少其心理问题,避免出现心理危机。另外,它还能科学地预见某种价值观念对学校和学生可能产生的影响,通过教育活动和危机干预积极应对。

在多元价值时代,价值自觉是高中生价值教育的应然追求,是突破价值自发的实然存在状态的必然选择。[5] 学校只有充分认识当前的社会背景,加强价值教育的理论研究,对价值教育进行准确定位,才能应对时代的挑战。

二、高中生价值自觉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高中生价值自觉教育是学校价值教育的重要目标。但在教育过程中,价值教育常被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消极价值观所弱化而难以取得应有的价值成效。当前我国高中生价值自觉教育面临的困境是多方面的,这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透视。

1.社会主流价值观遭到冲击与质疑

全球化和信息化使高中生获取知识,接受教育的方式更加便捷和多元化,同时也使社会上一系列良莠不齐的思想文化都涌进校园,传递给意志力、分辨力和抗诱惑力还比较弱的高中生。面对价值标准和价值选择的多样性,高中生常陷入“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两难境地。甚至在一些高中校园里出现了“张扬个性”“解构主流”“”等的极端心态和情绪,恶搞现象不断蔓延。这使得社会主流价值观如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勇于开拓的时代精神的教育等遭到冲击与质疑。在这个充满各种张力的时代,没有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统领,高中生就容易失去自我和迷失方向,从而影响其健康价值观的形成。

2.知识教育遮蔽了整个教育中的价值教育

我国将价值教育划入道德教育,赋予德育课程独立的地位。但是,在以追逐分数、升学率为主导价值的应试教育和高考制度的影响下,知识教育的霸主地位导致了对价值教育的遮蔽。价值教育虽然在教育理论和政策上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但它在教育中和人们心目中却显得无足轻重和脆弱,“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一分之差,天上地下”“只要分数好,一好顶三好”[6],这是当前高中生价值教育的现实写照。这使得部分高中生出现心理问题、信仰危机、行为失范等危机和挑战。在价值多元化时代,高中生的知识教育面临着多种价值观的冲击,传统价值教育目标、内容和形式的单一性不利于高中生的成长和发展。大部分高中生在理解某一种价值观后就会难于理解另一种价值观,这是知识教育对价值教育遮蔽的结果。学校只有自觉地重视对高中生的价值教育,才能使高中生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3.优秀的传统价值教育被漠视

由于对传统文化缺乏理性的认识,提到传统文化人们常认为是落后的、封闭的、保守的。尤其是在多元化时代给人们带来了世界各国的文化和价值观的今天,传统文化的价值更是被漠视。其实,我国的传统文化有主德、修身等特点,“中国传统精神所祈求、所趋向的,往往不是一座求知之门,而是一座入德之门”。[7] 这些优秀的传统对高中生的价值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启示意义。随着西方文化在高中校园的广泛传播,一些学生表现出“极端地崇拜外来文化”,更有甚者认为“一切外来的都是好的,本土的都应摒弃”。这种盲目崇拜外来文化而漠视我国优秀传统的行为,严重影响了高中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我国道德教育的实施。受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消极价值观的影响,一些高中生将优秀的传统价值如爱国精神、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遗弃,这不仅不利于高中生的健康成长,而且也抹杀了民族、国家的希望和未来。爱因斯坦说:“只有能力没有道德的人只能是恶魔。”所以,我们应自觉地引导高中生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价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来抵制消极价值观对他们的影响。

4.高中生价值教育的失常

价值教育是对人进行全面、合理的价值观形成的教育,也是指任何一种在目的与目标、政策与操作规程以及方法与手段上合乎价值真理的教育。[8] 但是在高考制度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下,高中生价值目标失去多样性,从而限制了选择的方向。长期以来,学校对高中生的价值教育格外重视的是形式和政策,而忽视了学生的价值需要和价值世界,以至于实施成效不佳。

三、高中生价值自觉能力培养的路径

1.社会应营造和谐的价值教育环境

生活是价值教育的本源,价值学习环境很重要,价值教育应以积极的生活体验为基础。社会应努力为高中生的价值教育营造出积极健康和谐的环境,传播“做有道德的幸福人”“做有信仰有价值的人”等价值教育理念。在和谐健康的社会环境中,任何形式主义、功利主义和崇拜主义的说教都会让高中生产生反感,因而要避免这些消极价值观对高中生产生负面的影响。

2.学校应关注高中生的价值世界,帮助其获得价值选择和判断的能力

在当今社会中“具有太多的选择自由和太少的取向确定性,太少的外在监督和太多的自我负责,充满许多的生活机会,同时对于精神健康也充满许多危险。这种条件下的教育比封闭社会和价值确定时代的教育远为困难”。[9] 所以,学校应主动承担起价值教育的主要责任,帮助高中生获得如正直、仁爱等人类基本的价值,具备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体验到生活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同时,面对价值多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价值教育中要强调宽容和理解。有学者指出:“宽容是一种以价值多元化为根据的理性化、明智的生活态度和实践方式。”[10] 所以,价值教育应尊重多元价值取向和选择。学校应根据价值教育目标的要求并兼顾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功用主义与理性主义、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对高中生进行价值教育。此外,要改变传统的价值教育与学科教学分离的现象,在各科课程的教学中融入理想、信仰、生命观等的价值教育。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价值教育最根本的是指导学生的价值实践,学校要关注学生的价值世界,举行丰富多彩的价值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价值境界。

3.教师应成为高中生价值自觉能力培养的促进者

高中教师肩负着为社会和高校输送人才的重要职责,他们应成为提高高中生价值自觉的促进者。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社会上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必然会影响着某些教师,教师必然会将其带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曾有位教师这样教育学生:“读书应该是为了自己”“是为了将来挣下大把的钱”“甚至找一个漂亮的老婆,生一个聪明的儿子”。[11] 所谓“教,上所施下所效”。这位教师的这些消极价值观念会对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高中生正处在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高中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正确处理好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拥有乐观向上的价值追求和取向,并把其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中,培养高中生的价值自觉性。

4.高中生应成为价值自觉的追求者

高中生正处于从未成熟向成熟过渡的关键期,其人生观、价值观等的可塑性强。同时高中生已经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当高中生意识到价值自觉对自我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时,他们能自觉地使价值教育由他律向自律过渡,而成为价值自觉的追求者。处在社会转型、价值多元时代的高中生,一方面,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时代挑战,明确自己所担负的时代使命,以积极、开放的心态思考多元价值对自身发展的影响,主动地提出问题,更新观念,多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不断提升自身对社会中的多元价值进行理性分析和反思的能力,从而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和追求。另一方面,高中生应成为反思者,提高自己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的能力。经常反思一些本源性问题如“我是谁”等,从而避免不良价值观念或信念对自己的影响。

另外,家庭也应主动承担起培养高中生价值自觉的责任,父母应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避免消极价值观对高中生的影响。总之,高中生价值自觉能力的培养需要社会、学校、教师等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可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637009)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2]杨思敏,谭建平.论大学生价值自觉能力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1(10).

[3]王国银.论价值自发和价值自觉[j].学术论坛,2005(12).

[4]熊晓红,王国银.价值自觉与人的价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姚林群.价值多元时代学校教育的价值自觉[j].全球教育展望,2010(7).

[6]杜时忠.当前我国学校德育面临的十大矛盾[j].当代教育论坛,2004(12).

[7]何兆武.西方哲学精神[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8]吴亚林.价值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9][德]wolfgangbrezinka.信仰、道德和教育:规范哲学的考察[m].彭正梅,张坤,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学前教育的价值观篇7

自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环境教育得到了愈加广泛的重视。当前我国环境教育的内涵逐渐由“保护环境”发展为“尊重自然,和谐共生”,旨在培育生态价值观,践行内化的生态文明意识,通过人与环境的和谐循环互动,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价值观作为一种良好的社会共识,体现了人们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的价值选择,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精神支柱。[1]在这样的背景下,对生态价值观的探索成为践行生态文明、珍惜自然、保护环境的必经之路,而生态价值观教育则为环境教育提供了更全面的内容。

一、生态价值观教育的内涵

生态价值观教育离不开生态文明的承载和孕育。生态文明是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徘徊与反思中兴起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其核心是从统治和奴役自然过渡到爱惜和保护自然,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2]

生态文化是人与环境稳定发展的文化,这里的“文”指包括个体与群体的“人”和包括自然、经济和社会的“环境”之间的关系脉络,“化”指育化、教化和进化,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过程”和“发展进步”。[3]而动态发展的生态文化的结果就是实现生态文明。

基于以上背景,生态价值观的内涵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阐述:

微观层面的生态价值观,指对于自然生态和环境系统的价值认识,这是最基本也是最直接的对于生态的感知。这种价值观会让人们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珍惜资源。

中观层面的生态价值观,指除了自然生态领域,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也学习和借用其运行方式,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追求互动的、和谐的、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

宏观层面的生态价值观,则是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把人类社会和自然社会统一起来的价值观,是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4]

同样地,生态价值观教育也包含三层递进的内涵:

一是以生态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即教育人们理解和领会何为“生态价值观”。

二是遵循生态价值观理念的教育方法和模式,即在教育中渗透和融入对生态价值观的阐述,将生态价值观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关注和考察此种教育方法对于受教育者习得相关观念和改变行为方式的影响和作用。

三是具有广义生态价值的教育,即将教育作为社会生态系统里的一员,将其与社会、经济、自然、环境、文化等因素的发展紧密联系,使得教育和其所处的社会系统,以及系统里其他因素互相促进、共同发展。[5]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生态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实现人和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价值观教育的实施现状

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背景下,生态价值观的培育已经成为公民意识培育的一部分。媒体宣传是生态价值观通过社会教育进行传播的重要渠道,学校教育则是学生接受生态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阵地,二者各具特点。

生态价值观的社会教育以宣传为主要手段,形式多样、内容广泛,主要通过身临其境、耳濡目染的讲述来进行价值传递。公益广告、宣传画册、图示标语、传单活页等,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周围人的亲身经历和感悟,也是传播生态价值观相关信息的渠道。这种形式方便、即时、高效,但缺点也不容忽视,信息泛而不精、准确性受限。以我们目前接触较多的生态价值观宣传为例,主要内容是爱护环境、珍惜资源,但大多只是口号标语式的宣传,缺乏具体可行的途径说明和深层次的原因阐述,对于生态价值的重要性,很多人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生态价值观教育不仅要通过社会传播的途径进行,还需要学校教育来融会贯通。大学生是受过系统的教育、即将走向社会的知识群体,而中小学生正处于思想行为习惯逐渐成型的阶段,好奇心、求知欲和可塑性都很强。对各阶段的学生进行良好的生态价值观教育,能对社会主体的生态意识的内化起到铺垫和引导作用。

笔者所作的一项调查反映了我国大学生生态教育的现状,其特点是:目前大学生接受生态教育的意愿强烈,对现状的满意度中等。在调查中,96%的受访者表示愿意接受生态教育,近半数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对生态教育的了解程度一般;目前大学生接受生态教育的途径主要是电视和媒w等社会渠道,仅17%来自于学校教育;而在学校教育中,约34%的高校有开设独立的生态教育选修课程,其余的高校则在相关课程中采取学科渗透的方式进行;当被问到影响生态教育实施的因素时,七成受访者表示最重要的因素是社会环境。[6]该调查反映了我国大学生接受生态教育的渠道较多,但缺乏固定形式和有效途径;而学校的生态教育若能得到社会大环境的支持和配合,则会事半功倍。同时也表明了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重要性。另外,目前在中小学,生态教育的实践课程相对较多,以户外清洁、接近自然、节能环保为主,也有以生态为主题的各种活动和比赛等。生态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的生态价值观教育正处于从起步走向发展的阶段,人们对其意义的认识已经达成了共识,一些学校也正在进行探索,但若要形成系统、完善、成熟的生态价值观教育体系,具体做法和实施路径还有待深入研究。

学前教育的价值观篇8

【关键词】北京市高等院校;生态价值观教育;现状;对策

一、高校开展生态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在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面前,想要解决目前中国的环境问题,需要通过教育将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传递给人们。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树立了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将会对整个社会的生态意识增强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生态价值观教育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客观要求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的关系,而人与人的关系一旦发展起来,便会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因此人类要想真正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便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因此在高校中开展生态价值观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便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客观要求。

(二)生态价值观教育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要条件

国家对于当今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重视,甚至将生态建设提高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并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中国的环境问题却日益严重。所以,要想真正建设“美丽中国”,就必须在社会中普及正确的生态价值观。高校作为培养未来社会精英的重要基地,必须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为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中国梦”培育坚实的力量。

(三)生态价值观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

在中国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面前,在高校中开展生态价值观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高校生态价值观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自觉履行道德义务。价值观是决定人的行为的思想基础,因此,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不可缺失的一环。

二、北京市高等院校生态价值观教育现状

为了全面的了解北京市高等院校生态价值观教育现状,笔者选取了北京市七所比较有代表性的高校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含了与生态价值观有关的问题以及对于各学校开展生态价值观教育的现状了解,并得出了以下的结论:

(一)高校学生具备基础的生态知识,可是尚未形成生态价值观。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高校学生在自我认知上产生严重偏差。有90%的学生认为自己拥有生态价值观,可是只有32%的学生认为身边学生拥有生态价值观。体现出大部分学生没有将生态知识转化为实践。除此之外,在认为怎样才算拥有生态价值观的问题上,有55%的学生认为拥有完备的生态知识就是拥有了生态价值观,20%的学生则认为是对生态问题有一定的了解。可见,大部分学生将生态价值观单纯的理解为一种知识,一种看法,而没有将其与实践相联系。

(二)学生参与生态价值观教育的积极性较高,但学校开展的活动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通过调查问卷,笔者分析得出:在是否愿意参与生态价值观相关课程和活动的问题上,有95%的学生表示愿意参加与生态价值观有关的教育活动。不过有85%的学生也表示就目前学校内开展的相关活动和课程而言,效果一般甚至没有什么效果。

学生们更愿意参加自由度较高的生态价值观教育活动,85%的学生希望作为一门选修课程来学习。可见学生虽然对于活动拥有较高的参与热情,可是针对活动的形式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三)学生意识到生态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实际的参与度较低。

通过问卷可以看出,有80%的学生表示生态建设与大学生的关系非常紧密,但有70%的学生提出自己所在的学校几乎很少开展与生态有关的实践活动。由此可见,学校层面对于培养学生的生态价值观方面的投入力度还不够。在实际的生态价值观教育活动中,84%的学生表示出现了学生重视程度低,参与积极性差的问题。

三、北京市高等院校生态价值观教育现存问题的成因分析

生态价值观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和学校的重视,但是生态价值观的实际教育情况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实践程度低。笔者把这些问题主要归结于三个原因:

(一)全社会对于生态价值观教育的认识亟待转型

近些年,随着中国环境问题的不断恶化,国家开始重视生态宣传。可是国家关于生态保护的政策不能彻底地落实,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依旧我行我素,对于环境保护置若罔闻。其原因是人们思想中对于生态保护的理解依然停留在基本常识水平,而没有形成生态价值观。解决中国的环境问题,要依靠人们的自觉行动,而促使人们自觉地进行生态保护的动力,并不在于政府政策,而是在于人们将生态文明的相关知识内化为生态价值观,外化为自觉行动的能力。

(二)学校对于开展生态相关活动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高校的校领导和任课教师都承受了很大的学术压力,本身的科研和教学任务使得学校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但是,建立生态价值观是一个高素质道德人才的必备条件,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准。因此,学校要肩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积极开展相应的生态价值观教育活动。

(三)学生对生态价值观的自我认知不足

随着空气质量恶化、资源污染等环境问题,使学生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树立良好的生态价值观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开展生态价值观相关教育活动时,大多数学生并不愿意花费时间去参与活动。生态价值观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是可有可无的活动,参与意义不大。并且,学生惯有的思想认为,即使开展生态价值观教育的相关活动,也是枯燥乏味的活动,所以他们并不愿意花费时间在生态价值观教育的活动上。

四、完善北京市高等院校生态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探讨

加强和完善生态价值观教育,应从以下这些方面着手:

(一)转变生态价值观教育的教学目标,把生态价值观教育作为综合性教育

生态价值观教育发展阶段的起点是生态知识的普及,最终目标是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价值观。现在要做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深度,帮助广大学生走出对生态价值观教育的狭隘理解。生态价值观教育不是培养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而是对生态环境形成自己认同的观点并且可以实践的教育。生态价值观教育不只局限于思想层面的教育,还要包括行为方式等多层面的教育。生态价值观教育是一种可持续性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并且要把消费观、经济观、资源观的教育等融入到生态价值观,使生态价值观教育成为一门综合性教育。

(二)加强对生态价值观教育的课程建设,使生态价值观教育得到学生的重视

生态文明建设与我们息息相关,普及生态价值观教育是北京众多高校的一个紧迫的任务。学校开展生态价值观教育的方式可以通过三种途径:

1.利用好原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每个学生的必修科目,高校应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向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生态价值观教育课程。在原有的教材中,虽然包含了一些生态知识,但是内容过于死板,时效性不强,教学内容改革便是高校生态价值观教育的课程建设重点。

将原有理论课根据其课程特色进行相应的调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偏重于哲学层面,思政课教师便可以相应的加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接触更多的生态理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课是一门与时俱进的课程,和国家政策联系比较紧密,因此可以加入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政方针,使学生对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有更深的认识。《中国近代史纲要》偏重于对历史的反思,思政课教师可以结合近代史中所发生的生态问题警醒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加入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知识,着重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

2.在其他课程中渗入生态价值观教育

生态价值观教育是一种综合性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自然而然也需要正确的消费观、生活观、经济观等相互辅助。因此,可以把生态价值观教育加入一些学科教学中,如可以在《旅游学概论》课程中,加入如何更好的使旅游者善待旅游目的地的知识。在《应用化学》课程中,强调如何更好地对废弃材料的处理等。把生态价值观教育渗入到其他学科中,可以多方面、宽角度地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3.开展生态价值观教育的系列课程

生态价值观教育涉及的内容庞杂,包括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相关内容,因此,可以开展生态价值观教育的系列课程。把生态价值观教育作为一门单独课程更具有针对性,使学生对生态价值观的全局有更好地了解,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态价值观。这门课程可以用选修课的形式,教学方式要具有吸引力,可以采取辩论、学生参与课前演讲、案例讨论等方式,吸引学生参与到生态价值观的课程之中,提高学生对生态价值观课程的积极性。

(三)丰富生态价值观教育方式,使生态价值观教育成为学生愿意接受的教育

学生对于参与生态价值观教育活动是感兴趣的,只是由于教育活动的形式单一,内容死板,而使学生失去了兴趣。因此,如何发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便成为生态价值观教育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学校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更好地完善生态价值观教育:

1.利用自由度更高的生态价值观教育“第二课堂”

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可以了解到,学生大多数愿意采取自由度较高的的教育形式,因此,笔者认为生态价值观教育可以不拘泥于传统的书本教学方式,可以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如开展定期讲座,去生态基地实践等,让学生自愿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为了更好地贯彻国家生态文明相关政策,学生社团可以开展生态文明相关主题实践活动,真正将生态价值观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2.重视现代科技教育手段

就目前的高校学生而言,网络成为学生日常交流的重要平台。因此学校可以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手段,一些学生与生态有关的知识。虽然目前高校学生已经拥有较为完善的生态知识水平,可是生态发展日新月异,而且生态知识的积累永远没有完成时,需要持续不断的加强。

学校在运营新媒体时,应当将如何吸引学生作为第一考虑要素,真正的利用好这些平台来服务学生。比如北京的雾霾状况十分严重,学校便可以利用新媒体空气质量监测,提示同学进行相关的身体保护与生活小贴士,提高学生的生态知识水平,为生态价值观的形成奠定基础。

3.引导学生自主教育

生态价值观是因人而异的,每个学生对于生态环境的认识,都会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因此,学校还应该引导学生自主教育。学校应在日常生活中多强调生态价值观的重要性,对于生态价值观教育多宣传,让学生真正地意识到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是大学生的义务,也是培育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思想素质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

学生自身也要对生态价值观教育有所重视,生态环境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我们每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作为学生,现阶段为环境做贡献最好的方式就是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从而指导实践,使生态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与行动。

基金项目:北京工商大学2015年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

海鸥(1992-),女,北京人,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

张申悦(1992-),男,北京人,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周一菡(1992―)女,浙江杭州人,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经济。

参考文献:

[1]陈树文,郑士鹏.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的时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2.

[2]程国斌,张延红,李松田.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现状分析及对策[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1.

[3]刘开淼,魏立志.关于高校生态教育的若干思考[j].教育探索,2009.

[4]李爱玲.加强生态价值观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j].学术论坛, 2008.

[5]王雨辰.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价值观[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6]李承宗.马克思与罗尔斯顿生态价值观之比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学前教育的价值观篇9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103(2017)03-0090-02

社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中央审时度势,推动我国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因而在我国具有战略地位,高校应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当前的教育情况来看,尽管很多高校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很多不到位、不系统、不科学的现象,特别是很多高校在这方面的教育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更多的是重视理论教育,在实践教育方面缺乏融合性。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原则,针对解决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一系列制约性因素,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创新,以期取得更好的成效。只要重视这项工作,培养大学生才能更有的放矢,才能使大学生的素质更高,在未来走向社会之后,才能贯彻“24字方针”,为国家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因而高校开展这项教育十分重要,对此要给予更高程度的重视。

一、制约因素分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思想政治素质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因而绝大多数高新都重视这方面的教育,也在不断取得新的成效,绝大多数大学生都能够随口说出“24字方针”,表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但从总体上来看,很多大学生只是了解了“24字方针”的内容,但对其深刻内涵缺乏深入的理解,表明高校在这方面的教育并没有取得重大成效。而深入分析当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效不高的原因,最为突出的就是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制约因素。

1.价值观念制约

从当前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情况来看,尽管自从“24字方针”提出以来,高校在这方面下了一番苦功,但新形势下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和影响,比如当前一些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出现了偏颇,有的大学生更加重视金钱和物质,这样的观念已经影响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由于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必然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开展价值观教育方面,大学生的观念至关重要,大学生是不是发自内心地认同核心价值观,对于教育能否发挥作用至关重要,因而在开展这项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从内心深处找原因,并且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核心价值观教育才能真正深入大学生心中。

2.高校教育制约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日益提高,由于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导致西方的一些观念对大学生造成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必须进行创新,但当前一些高校在这方面还没有下大力气,思想政治教育过于教条化,没有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比如当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尽管也融入了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但并没有进行有效的融合,对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也只是让学生背背“24字方针”,对于“24字方针”的深层次含义到底是什么根本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着“表面化”的现象,这必然无法使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得更好的成效。

3.教育内容制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很强的系统性,而且相互之间并不割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拓展内容,并且要将方方面面的内容与之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更具有成效。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将其作为一部分,而没有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方面面,也没有进行有效的融合和渗透,这就直接导致核心价值观教育出现片面化、形式化的问题,根本无法让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更深的理解,同时也无法让大学生通过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知行合一”,这已经成为当前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制约性瓶颈,必须下大力气认真加以解决。

二、教育创新路径

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着眼于使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大学生内心、更加体现核心价值观的作用、更加引导大学生向上,探索核心价值观教学的有效载体和方式方法,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系绕性融合,找出融合点、探索创新点,让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发挥教育、引导、服务等功能。

1.教育理念要创新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想使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得实效,要在理念创新上下功夫,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将“主线思维”作为重要的教学理念,把“24字方针”融入到教育当中。在具体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进行深入研究,探究如何才能将其融入到教育当中,如何才能让学生深入理解,如何才能让学生“知行合一”。在具体教学方面,教师要从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人手,积极探索更新更全面更系统的模式,理念的创新将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模式的创新会使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因而教师必须在这方面给予更大的重视。

2.教学体系要完善

要对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进行拓展,无论是高校党委、团委还是高校的各个教学部门以及社团组织,都应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比如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过程中,各方要形成合力,相互协调、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在完善教学体系方面,也要注重教学内容体系的完善,由于核心价值观涉及到众多的领域,可以说无所不有,那么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形成科学的内容体系也是重中之重,只有形成科学的内容体系,才能使教育具有系统性;还要重视教学体系的完善,除了要发挥思想政治教师的作用之外,科任老师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教师都要发挥作用,辅导员、专业教师、班主任等等都可以在教育方面起到推动作用。

3.教学机制要健全

重中之重的就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在“知行合一”方面取得突破,要通过更有效的形式和模式,让学生接受更深入的教育,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知行合一”,在这方面教师要进行研究。“知行合一”就是大学生既要掌握核心价值观、又要实践核心价值观,更为重要的就是要“实践”,因而在教学机制方面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模式,运用现代的模式、大学生喜欢的模式、乐于接受的模式进行。比如可以多开展一些有利于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教学内容的活动,让大学生在“行”的过程中了解“知”,进而能够使大学生更加深入理解"24字方针”。

4.教学评价要科学

学前教育的价值观篇10

关键词: 核心价值观 研究生 难点 对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关系一个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关系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关系百姓的幸福和安康,是必须始终贯彻执行的国家战略。研究生不仅为社会建设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更是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骨干力量。因此,加强对研究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研究,对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深化核心价值体系的全面推进,推动中华民族“最大公约数”的顺利实现至关重要。

一、研究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诉求

加强研究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全面深化高等教育事业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对当今时代诉求的一种积极能动回应。深入开展研究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使广大研究生群体真正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是促进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创新的客观需要,是引领社会变革正确价值取向的必然要求。

(一)引领社会变革价值取向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东西方思想文化的交融和碰撞,传统和现代观念的摩擦和冲突,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调整和变革,整个社会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西方文化悄然进行的“文化演变”,使某些研究生在羡慕西方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不自觉地接受并认同西方的价值取向。此外,市场经济主体利益化的特点,促使某些研究生更加偏重自身的利益追求,进而在自我价值实现过程中出现功利主义色彩。因此,在社会转型期加强对研究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于引领社会变革价值取向至关重要。

(二)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纵观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研究生价值观教育往往被忽视,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教育理念上未给予价值观足够的重视,进而导致教育实施过程中内容枯燥、形式单一、模式僵化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因此,必须坚持以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将其作为研究生价值观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理念,坚持研究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促进研究生价值观教育的根本性转变,进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其科学性、时效性和创新性的提高。

(三)促进研究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个性化和社会化辩证统一的过程,既是人的智力和体力获得自由而充分发展,又是人的道德素质和审美情趣得到高度发展。研究生群体是高等教育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其价值观状况直接决定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前进方向,其综合素质直接决定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顺利实现。加强研究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将有助于研究生自身知识的渊博、品德的高尚、信念的坚定和理想的崇高。

二、研究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难点分析

近年来,随着高效对研究生思想道德建设认识的不断深化,核心价值观教育已经成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同时,我们更应该关注研究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难点所在。

(一)理论认同和社会现实反差形成的瓶颈。

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的在于,整个社会形成广泛的价值认同,并自觉地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改革的关键期,社会矛盾的凸显期,社会规则体系的重建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面貌焕然一新,影响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也不断出现。而这些矛盾和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后,很容易使研究生的核心价值观受到冲击,价值判断的失误。

(二)价值观教育和主体需求脱离造成的低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首先是一个思想认识的问题,其对其他价值观的引领和整合过程,就是以先进的价值观逐步取代落后的价值观,最终使核心价值观居于社会思潮主导地位。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结构不断变化,社会阶层日益复杂化,利益需求日渐多样化。相应地,研究生作为较高知识水平和能力的社会群体,其个性化的利益需求也逐步变得复杂多样。因此,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坚持以研究生为主体,以解决其现实问题、满足其实际需要为根本,增强其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并在科学体系的引领下,使研究生的行为与社会标准保持一致,为自身成功踏进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当前某些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往往忽视了研究生社会发展求,偏重理论知识的灌输,造成实践教学的忽视。

(三)一元主导和多元并存的构架引发的冲突。

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性和包容兼容的时代,是一个文化多元化和价值多元化并存的时代,这必然会带来社会文化和价值观认识的多元化。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社会坚持一元价值导向,将核心价值观于知行中统一。但就目前高校教育形势,让学生形成一元核心价值观导向,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价值追求,该一元化的价值取向必然与多元化的文化现状之间存在一定冲突。研究生群体是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持积极肯定的态度,是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衡量其余一切体系的价值标准,是高校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首要任务。但某些高校在肯定一方面的同时,往往有意无意将其他方面归于错误和不科学的行列,致使研究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出现僵化。

(四)西方意识形态和国内社会思潮传播带来的挑战。

当今时代,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各国的思想文化不断交融碰撞。文化竞争打破了国家间的贸易壁垒,形成了全球性的文化贸易市场,加强了各国文化的交流,但同时也导致西方国家价值观念的渗透和入侵。尤其信息网络的迅速发展,西方价值观念在娱乐的幌子下,以大众传媒为载体,在研究生群体中大规模地传播,并逐渐渗透到日常的生活和行为中,致使某些人的价值观取向不定。一些研究生对各种思潮产生的背景和本质缺乏足够的认识,致使他们容易受各种思潮冲击和影响,并不加筛选地加以认同,干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

三、加强研究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加强对研究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遵循教育基本原则应该成为高校教育的首要前提。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前提下,要根据研究生思想特点,要把握研究生实际需要,要坚守研究生的精神追求。针对当前研究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问题,从以下四个方面提高研究生的价值认同,促使研究生核心价值观的知行合一。

(一)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发展。

当前全球化时代,无论是对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反思,或是对西方人本主义文化思想的再思考,或是对人才竞争成为大国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标识的审视,人类愈来愈重视自己、关怀自己和发展自己。人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目的[1]。因此,研究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一切为了人”的观念。

一方面,重新定位教育目标。教育不仅为经济建设,为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而且为整个国民综合素质的提升,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因此,在研究生价值观教育进程中,必须坚持社会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必须尊重教育对象的实际发展需求和发展水平,在教育双方良性互动中实现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另一方面,重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意识觉醒。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需要外在的理性逻辑,更需要人的生存价值和文化的内涵,其本质上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彼此之间平等交流、激励内化和互动学习的过程;不仅是理论知识的灌输,而且是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个性的张扬和行为外化的激发,进而实现教育的创新和研究生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

(二)坚持人格示范,促进价值认同。

首先,发挥导师“领路人”的作用。研究生导师由于接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拥有准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既是教育成果不断进步的动力,又是研究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和指导者,其自身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将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指出:“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广大教师要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这就要求导师不仅要静下心教书,更要潜心育人,为人师表,发挥引导示范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其次,发挥先进典型的导向作用。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人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且互相影响。加强研究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当充分挖掘先进典型,发挥其模范导向作用。正如刘云山指出:“雷锋精神是有形的正能量,是鲜活的价值观,人人应学、人人可学。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要把雷锋、焦裕禄、杨善洲等先进典型作为生动教材,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3]加强研究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努力挖掘身边先进典型,借助网络媒体传播正能量,激励其不断追求更高的价值目标,引导其正确看待社会热点问题,时刻做到头脑清醒、立场稳定,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坚持一元主导,实现多元共生。

价值观是一元的价值理想目标和多元的价值实现形式的辩证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成员在共同思想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价值认同,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是每一个人必须遵守和维护的一元价值观。

一方面,要正确认识一元价值导向的重大意义。“在绝对普遍的意义上来说,某一特定社会、民族、国家乃至单个个人所形成的价值观必须是一元的,因为一元论的价值观是特定社会和民族赖以生存与独立发展的唯一正确选择,同时也是每个具体个人实现其完整人生的价值观基础。”[4]研究生作为社会高度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创造的坚强柱石,要自觉抵制“物质主义”、“拜金主义”和“消费主义”等不健康思想的腐蚀,自觉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践行,自觉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任。另一方面,应尊重多样化的价值取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研究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坚持一元价值导向的前提下,要尊重社会客观事实,尊重教育对象价值取向多样化,引导其正确分析不同价值观念的本质和区别,进而实现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自觉认同和转化。

(四)深入社会实践,加强自我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坚持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因为理论教学的最终目标是现实生活,现实生活的良好开展必将促进理论学习效率的提高。鼓励研究生深入社会实践,加强自我教育,增强核心价值观理性认同,推进个体意识和核心价值观的相互转化。

首先,加强身份认同。“社会认同理论认为参照信息影响导致内群体共识,并进而导致群体成员对群体规范的遵从。”[5]即社会成员通过自我范畴化和自我刻板化的过程,使自己的行为与群体规范形成一致。因此,加强研究生的身份认同对深化核心价值观教育至关重要。随着高考扩招,大学入学率上升,就业困难等现实的困扰,“社会精英”、“天之骄子”的研究生身份慢慢被淡化,出现身份认同危机和价值观异化。因而,激发研究生自尊、自信、自强,增强其安全感、归属感、存在的意义,引导其对自身知识水平、实践能力、人格魅力的正确评价,激发其对人生理想、价值目标的追求,使其成为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成为中国梦和个人梦的勇敢追求者。

其次,提高德性修养。蔡元培先生认为,“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6]。由此可见,道德无论对于个人还是社会来说,都具有基础性的价值意义。德是方向,是根本,研究生道德水平决定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取向。指出,修德不仅要立足高远,还要立足平实。因此,研究生在学习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过程中,要自觉提升德性修养,端正自己的心性和行为,树立远大理想和宏伟目标。同时,要从“小节”做起,从小节起步,注重小节、维护小节、检查小节,坚持以核心价值观的准则和要求,不断加强自我锻炼、自我反省、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

最后,加强自我监督。“自我监督主要解决的是判断主体自我教育行为与预先所设定的行为模式、计划或预期之间‘有无偏差’的问题。”[7]社会转型,自我监督是慎独的过程,研究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仅是思想观念的转变,更重要的是积极投入社会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完整科学的价值体系,是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是凝聚共识的科学论断,是广大青年正确价值取向。研究生群体要坚持用核心价值观武装自己,自觉抵制西方“文化演变”,不断锻炼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坚持关注民生,了解国情,增强自身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此外,要克服“应试”、“应付”的思想观念,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参加专题讲座、实践调查和志愿服务等活动,在实践中丰富情感体验,增强价值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承载中华民族“两个一百年”梦想的理论基石,是引领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前行指南。加强研究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高校应该树立“问题意识”,必须联系时代、联系社会、联系研究生发展需求,在发展中解决研究生价值观教育实际问题,在创新中谋求研究生全面发展,使其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勇敢践行者。

参考文献:

[1]叶飞霞.构建经济全球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3.

[2].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m].人民出版社,2007.

[3]刘云山.以先进典型为镜 以服务人民为本 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引向深入[n].人民日报,2014-4-23(1).

[4]万俊人.比照与透析中西伦理学的现代视野[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5]刘济良.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1).

[6]余翔林.五育并举以道德为根本[n].光明日报,2012-

10-24(16).

[7]冯立刚,闫苑.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