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范文10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03-16 14:57:4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范文篇1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把马克思主义明确区分为基本原理和个别结论两个方面的,首先还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自己。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说:“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1]这就是说,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基本原理是他们思想体系中最具有普遍意义、长期起作用的部分,而个别结论只是对具体问题的具体阐述,因时因地而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是会失去时效性的。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这个序言中没有进一步概括阐述《宣言》的基本原理是什么。不过,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为《宣言》所写的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强调指出:“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这个基本思想完全是属于马克思一个人的。”[2]在这里,恩格斯所阐述的《宣言》的基本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这一思想与他在《反杜林论》“引论”中所阐述的基本思想完全相一致。恩格斯说: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个伟大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这就是说,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主要是指: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科学社会主义。按照列宁对《宣言》的评价,《宣言》中所表述的基本原理是:“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即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3]
简而言之,按照列宁的观点,《宣言》中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是:唯物主义、辩证法、阶级斗争、共产主义的基本理论。后来,列宁在《卡尔•马克思(传略和马克思主义概述)》(1914年)中,全面系统地概括和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概述》中,列宁强调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他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概括为四个方面,即“马克思的学说”、“马克思的经济学说”、“社会主义”、“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策略”。这里,“马克思的学说”指的就是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4]包括“哲学唯物主义”、“辩证法”、“唯物主义历史观”、“阶级斗争”四个部分。“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又包括“价值”、“剩余价值”两个部分。很显然,列宁这里是对关于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思想的进一步阐发,这也就是列宁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于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核心来说,他们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既各有特点又一脉相承。在谈到他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并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时候,曾经这样说过: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记在我的心中,使我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接受马克思主义,认为它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就一直没有动摇过。这三本书是: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这是中文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考茨基的《阶级斗争》;以及柯卡普著的《社会主义史》。我只取了它四个字:“阶级斗争”,老老实实地来开始研究实际的阶级斗争。在建党前夕,还指出过,唯物史观是吾党的哲学根据。自那时以来,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在他的思想中占主导地位并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是: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内容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原理,以实践论为核心内容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以社会基本矛盾为核心内容的唯物史观的原理。这些原理,就是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邓小平在谈到“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时候说过,他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他还强调说,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讲的实事求是。在邓小平看来,《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所阐述的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华,也就是属于基本原理层面的东西。
正是这些基本原理引导他登上了马克思主义的殿堂,有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后来领导革命、建设的过程中,特别是在他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在邓小平理论中,贯穿其中和作为理论根基的主要是,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革命(改革)和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讲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必须做到两个“坚定不移、不能含糊”的时候,曾经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两个问题,而不是一个问题。他说,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社会存在和思想理论研究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具有的基本点,既坚定不移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赋予它们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实践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二、关于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方法论思考
从上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核心关于基本原理的思想,所引发的思考主要是,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需要掌握以下方法论原则:第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属世界观层面,是关于一般规律的结论。大家知道,世界观是人们对于世界的总的、根本的观点,其特点一是根本性,一是普遍性。关于世界观的理论,就是关于世界一般规律的结论,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说,这就是属于基本原理层面的东西。恩格斯说过:“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观点作为理论的基础。”[5]这个“新的科学的观点”,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的”。[6]所以唯物主义历史观就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世界观。列宁对《宣言》的评价,就是认为“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列宁所说的“新的世界观”与恩格斯所说的“新的科学的观点”完全一致,它所内含的科学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层面的东西。这些基本原理,也就是所说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他们研究广泛的真实生活和革命经验所得出的关于一般规律的结论”。[7]所以,考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其根本着眼点,就是世界观。当然,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体。但是方法论与世界观相比较,毕竟是从属于世界观的第二位的东西,是属于应用层面的东西。第二,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把握和区分具有相对性和层次性。如同自然科学对基本粒子的看法一样,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区分也具有相对性和层次性,这主要取决于划分基本原理的参考系的不同。如对于世界的本质的看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原理就是基本原理;对于世界的发展状况的看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就是基本原理;对于世界的可知性的看法,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原理就是基本原理;对于人类社会的本质的看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原理就是基本原理。就对于人类社会的看法而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等原理,就是基本原理。
不过,这些基本原理与前面从世界的总体来看的基本原理,不是一个层次的东西。这里的关键问题,就是要注意把握问题的参考系,区分层次性和相对性,不能混淆不同层次的基本原理。第三,必须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本质特征。这个问题是说,在马克思所阐述过的诸多思想理论中,哪些是马克思的发明创造,哪些是属于继承前人的东西,需要搞清楚。不能把不属于马克思的思想说成是马克思的思想,也不能把马克思的思想说成别人的思想。要注意划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原则界限,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本质特征,弄清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有一种观点说,阶级斗争理论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因为马克思自己说过阶级斗争不是他的发现。我认为这种看法有失偏颇,需要作具体分析。马克思在1852年给约•魏德迈的信中是讲过这样的话,但是在接着这句话之后,他所讲的则是更为重要的话。马克思说:“我所加上的新内容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8]这三点“新内容”是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与资产阶级阶级斗争学说的本质区别。我们不能因为前人首先提出和涉猎过这个问题,就因此而否定马克思主义在这个方面的新的贡献,进而否定马克思主义相关的基本原理。否则,如果按照这种逻辑推论下去,劳动价值论、社会主义学说也不能说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了。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当既坚持历史的唯物论,又坚持历史的辩证法。第四,要弄清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领袖人物有诸多相关的论述,大致是两种情况:一是强调二者的并列关系,如前面我们提到的的论述。另一种是强调派生关系,如习在讲到唯物史观和群众路线的关系的时候就说过:“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方法,必须学习和掌握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也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根本工作路线和根本工作方法。”[9]
这就是说,由基本原理派生出方法。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也要作具体分析。立场和方法都是世界观的具体体现。立场是人们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的立足点。这个立足点,从根本上讲是由人们的世界观所决定的。方法具有工具性特征,是世界观功能的具体体现。方法论意义上的方法,是最高层次的方法,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方法就是方法论意义上的方法,是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相统一的方法论,它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除此之外,还有具体方法、实践艺术等,都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运用和具体体现。观点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观点可以区分为具体观点和一般观点。对具体事物的具体看法,就是具体观点;对具有世界观意义的看法,属于一般看法。这种一般看法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说,就是具有基本原理性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一般规律的科学观点,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列宁说,马克思的观点极其彻底而严整,“这些观点总起来就构成作为世界各文明国家工人运动的理论和纲领的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10]所以对观点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世界观层次上的观点才是属于基本原理性质的东西。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在发展问题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创新和发展。就科学发展观来说,就是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层面的理论观点。第五,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立足整体性,注重宏观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顾名思义,就是具有根本意义上的原理,因此概括性的层次性越高,普遍性就越高,越易于把握和运用。邓小平说: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的话说,就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迷信大本子。迷信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这种概括,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精和管用。这也是我们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最重要的方法论原则之一。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概述
恩格斯当年曾经把黑格尔哲学体系比作一座宏伟的建筑物大厦,说只要“深入到大厦里面去,那就会发现无数的珍宝,这些珍宝就是在今天也还保持充分的价值”。[11]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他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集两千多年来人类文明发展之大成,吸收了包括黑格尔哲学在内的“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伟大的变革,更是珍宝无数,具有世界历史性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一系列原理中最根本、最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的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珍宝”中之“珍宝”。这里,我们只是做一些概述。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最具有基础性的内容,科学回答了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这一原理,阐明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揭示了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运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社会不过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特殊形态和特殊领域,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科学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原理,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科学回答了世界的状况“怎么样”的问题。唯物辩证法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根本观点,“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12]同时又是“最完备最深刻最无片面性的关于发展的学说”。[13]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主要从事物的内在矛盾方面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主要从表现形式方面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之间的内在联系。否定之否定规律主要从事物发展的趋势方面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其他规律和范畴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补充和展开,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和补充。唯物辩证法向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提供了“最好的工具和最锐利的武器”。[14]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特征的能动的反映论。它揭示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逐步深化和提高,是人类认识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是客观的、绝对的又是相对的。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真理与谬误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一个由必然到自由、并且表现为人类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历史性过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原理,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根本前提出发,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阐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的更替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即统一性和多样性、必然性与历史选择性、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改革是推动社会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科学技术特别是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个人在历史上具有重要作用,唯物史观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的一致性。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要求。
马克思创立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在肯定古典经济学提出的劳动创造价值的科学命题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的理论,从分析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入手,从交换价值引申出价值,提出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马克思从质的方面分析了价值实体,揭示了价值的本质,阐明商品的价值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商品交换本质上是价值交换、劳动交换。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马克思进一步阐明了价值形式的发展、货币的起源和本质、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形成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马克思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及其作用,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论证了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向资本转化的基础,进而阐明了剩余价值的形成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马克思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揭示了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资本积累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走向灭亡是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资本的增殖职能是在运动过程中实现的,资本的运动过程是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统一。剩余价值分割的过程是利润向平均利润的转化过程,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范文篇2
20世纪9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物理教授埃里克•马祖尔对翻转课堂开展了研究,可以说,这是最早的关于“翻转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他创立了“同伴教学法”,让学生在课前自己学习,学习的方式为看视频或者阅读文章等,然后提出问题。而教师则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课堂答疑,并根据疑问来进行教学设计,同时,以此来搜集和开发学习材料。富兰克林学院的roberttalbert教授主张把知识传授放到课前,把知识吸收环节放到课内的这种翻转式教学,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最早的实践者是美国“林地公园”高中的两名化学老师,他们在2007年采取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使更多的教师学习和接受了翻转课堂的方法和理念。2012年1月30日,举办第一个翻转课堂“开放日”,向参观者呈现翻转课堂的运作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状态。目前,翻转课堂在美国很受欢迎。可汗学院的翻转课堂被认为是正式打开“未来教育”的曙光。可汗学院是一个非营利性教育组织,通过在线图书馆收藏了3500余部教学视频,每段课程影片长度约10分钟,向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免费的高品质教育。翻转课堂在我国也引起了重视,实际教学试点逐渐增多,但影响力较大的试点多分布在京津、泸宁、重庆和广州等几个地区,而且以中学和中职学校为主。走在全国前列的是重庆市聚奎中学,它是“全国第一所运用信息技术整合策略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学校。他们运用多种方法实现课前学习与课堂互动。2013年3月,南京市九龙中学开展了首轮包含文理六门学科的教学赛课,采用家校新干线、自主学习单、知识框架图等方式,在无线网络平台电子白板、微课程以及短视频等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与探索。
二、“马原”课的研究现状
“马原”课是全国各个高校各个专业的必修和公开课,其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内容。各个组成部分及其所包含的各项基本原理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因此,整体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是完成“马原”课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的必然要求。然而,这也正是“马原”课教授的难点所在。“马原”课内容较多、理论性较强,学生学习起来难免枯燥,兴趣不高。有调查指出,在最主要的学习动力问题上,50%的文科生和36%的理科生选择了“掌握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指导今后的学习、生活与工作;各33%的文理科生为了“完成学分”学习本课程;7%的文科生、21%的理科生将“考研取得好成绩”作为学习动力;10%的文理科生学习本课程是为了“满足个人兴趣”。]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习“马原”课的学生存在着功利主义色彩,这就使教学目标产生了偏差,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产生现状的原因较多,比如:教材、教学内容及教师素质方面存在欠缺。“马原”课程所选教材为教育部统一编写,然而,面对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教材在内容上难免会陈旧、脱离社会且缺乏时代性。同时,教材的内容说教感较强,理论性较强,难免会使学生产生距离感。在书中难以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恋爱、求职等实践相联系。部分“马原”课的教师理论功底差,在教学中缺乏广度和深度。另外,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陈旧。调查指出,教学方法单一也是使学生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学生比较认可以教师教授为主、师生互动为辅的教学模式,同时,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马原”课与翻转课堂的实践探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范文篇3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实效性;提高途径
1引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以下简称“概论”课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眼光思考事情、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课程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内容,涉及认识论、辩证法、唯物论、唯物史观、资本主义的本质规律与发展趋势以及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发展与实现。该课程知识体系庞大、内容较多、理论性较强,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要求较高[1-3]。
2“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教学知识须在实践中巩固
“概论”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重要的问题之一是教学知识须在实践中巩固。想问题、看事情的方法必须能够作用于实践,为实践服务。“概论”作为一门所有专业学生都必须学习的公共必修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体系中地位突出,但因课时有限,学生的学习容易停留于表面,难以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并运用于实践。调查显示,许多学生表示学习“概论”课程时投入有限,难以深入学习。2.2教学方法有待拓展实践表明,教师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时,教学效果强于只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恰当运用教学方法有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有利于有效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概论”课程教学中,绝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为讲授法,形式单一,这是造成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低下的原因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推进教学活动的开展。
2.3教学载体有待扩建
“教学载体是贮存、携带教学信息的载体。”[2]主要包括教材、课程、教案、教具以及教学手段五个要素。其中,教材与课程是首要的、最基本的教学载体。教材与课程虽然是两个独立的概念,但课程是反映教材内容的存在方式,这决定了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只重视教材而忽略了课程的作用,导致教材与课程日趋分离。教案、教具是教学的重要工具,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载体的不完善会导致教学活动中断,从而影响教学进程。因此,教师、学校必须共同扩建与保障教学载体的建设[4-5]。
2.4教学评价有待完善
教学评价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指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二是指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估。教学评价具有激励作用,能够有效提升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质量。当前高校对于“概论”课程教学过程的评价多为绝对性评价,以考试形式为主,评价方式比较单一,限制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发展与开拓。因此,必须打造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3增强“概论”课程教学实效性的途径研究
3.1增加课程知识深度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增加课程知识深度的主体。在教育者层面,“概论”课程与时俱进的特性,要求教师必须掌握其相关问题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以便于准确把握课程目标新要求,为增加课程知识深度做好充足准备,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辟有效渠道。教师认真备课对于提升教学活动的效率与质量、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起到了关键作用。“教师备课过程是教师把可能的教学能力转化为现实的教学能力的过程。”[3]如果教师具有较高的知识能力水平,但不去备课或忽略了备课的重要性,教师的知识能力就无法转化为教学能力,最终导致课程质量的低下。在受教育者层面,学生应当正视“概论”课程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课前主动预习,课中紧跟教师思维,课后认真钻研课程相关问题,以提高学习质量。
3.2创新课程教学方法
3.2.1问题链教学法“问题链教学法是指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设置成以问题为纽带、以知识形成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主线、以师生合作互动为基本形式的新型教学模式。”问题链教学法的关键在于问题的设置。问题既要贴合教学活动的主题,又要环环相扣,将整个教学过程逻辑性地串联在一起。问题要在坚守正确政治方向与原则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新颖性,注重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以激发学生思考。问题链教学法保障了教学的连贯性,把教学主题细化分解,形成一系列具有较强逻辑性的问题,这些问题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串联为一个有机整体,确保教学活动形成严密的逻辑闭环[6-8]。3.2.2主题教学法主题教学法指在教学活动中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不同主题,根据相应主题教授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全面发展,实现个性化发展目标。主题教学法的关键是对教学活动过程动态性的研究,教学主题须紧扣学生,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注重个人的发展。主题教学法对教师、学生以及教学过程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动教师开展动态化的教学活动,发掘教学活动的生机与活力;改变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单一的思考方式,使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法;拓展了课程教学的方式,增强了教学过程的趣味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建设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3.2.3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指以案例为主要依托的教学方法。具体指教改教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精选案例,激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分享交流学习成果,注重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案例教学法的关键在于对教学案例的有效选择:教学案例必须有实际意义,便于受教育者理解、沟通与把握;教学案例要有一定新颖性和时代特征,以激发受教育者的探究兴趣,否则案例教学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学案例要具有延展性,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对案例的分析不仅要面向案例本身,还要涉及案例延展出来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案例教学法对教学活动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和交流。3.2.4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教育者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通过语言、图片、视频等生动形象的形式,以艺术的演绎与渲染表达情景中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情境教学法的关键在于情境创设。教学情境创设必须符合教学内容,恰当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推动教学活动与教学知识的传授。教学情境要做到知、情、意结合,帮助受教育者轻松掌握课程知识的同时,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实现教学目标。情境教学法有助于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将深层次的知识与情感直观地表达出来,有助于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3.2.5因地制宜教学法因地制宜教学法指教育者针对具有差异性、不断变化的教学环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受教育者等教学信息,进行因地适宜、因材施教的教育活动。因地适宜教学法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与实时掌控教学各方的差异性,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课程本身的差异决定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也存在差异,这为因地适宜教学法的运用提供了可能。运用因地适宜教学法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课程知识与时代特征、生活实际相结合。还要抓住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推动教学活动高质量进行。因地适宜教学法有助于推动教学知识具体化、教学方法精准化、教过程情景化,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对教学客体与教学环境的建设与发展、教学活动的高质量推进都有着积极作用。3.2.6小组讨论教学法小组讨论教学法指在教学活动中,将受教育者分为若干小组。教育者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为各小组指定任务或提出问题,要求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小组讨论法的关键在于教学小组的设置。分组时要注意小组成员的数量,每组控制在3到5人,小组讨论时如果人数较多,就会影响小组教学法的效果。此外,教育者的小组任务应具有讨论性和参与性,难度适中,使受教育者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分析与理解任务。教育者要时刻关注小组讨论情况,为小组讨论提供保障,但不可事事参与,仅作为监督者起到维护与保障作用。小组讨论教学法符合新课改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提高学生学习效果[9-10]。3.2.7问答教学法问答教学法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中心,以问题的形式将教材内容呈现在学生眼前,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主动探究知识,进而深刻理解与掌握知识。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探究、解决问题,教师负责在教学活动结束时进行总结和归纳。问答教学法的关键在于问题的设置。问题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受教育者可以通过学习与探讨解决问题。问题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将整个教学活动联系在一起,从问题出发,将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对知识再探究、再发现的过程,培养了问题意识,激发了学习、创新能力。
3.3加强教育载体基础建设
教学载体主要包括教材、课程、教案、教具以及教学场地五大部分。第一,基础化教学载体要做到教材与课程的共同推进。课程设置是为了反映教材内容,教材内容推动了课程的发展。课程与教材都为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基础与桥梁作用,割裂二者会造成教学活动的中断,因而必须使二者同步推进。第二,教案对教学活动的质量与水平有着直接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做好与教案相关的准备工作。教师在准备教案时,首先要细化分析教学活动过程的各个组成要素,如教学目的、教学类型与目标、教学方法、教学重难点、教学设计以及受教育对象,逐一分析教学活动中所有的预见性问题。分析的过程不但是完成课程教案的过程,而且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为教育对象创造承接知识载体的过程。第三,教具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因素,是用来讲解或说明某事物的实物、模型等的总称,它为教学知识的展示与教师授课的顺利进行奠定了重要基础。为保障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汲取传统教具与科技教具的共同优势,发挥教具对于教学活动、教育者以及受教育者的积极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学校须建立保障传统教具与科技教具顺利使用的装置、检修机制,为教学活动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第四,教学场地是联系师生、传递知识的载体,是保障教学活动顺利推进的稳定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场地发生了一些变化,出现了现代化的教学场地,如多媒体教室、微格教室等。微格教室有传统教室无法比拟的优点。首先,它具有教学与管理功能,可以兼容多个小组的教学活动,并且可以进行课程的实时回放与录播,为学生课程后期的学习与交流提供了有效途径。其次,它具有反馈评价功能,教师通过微格教室的监控等设备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课堂信息,便于指导学生上课、训练。学生也可以在模拟训练完成后,自行下载自己和他人在教学活动与训练中的相关视频,进行自我分析与观摩,了解存在的问题,进而提高自身技能水平。因此,加强教学载体的基础建设,对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与教学知识的有效传播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3.4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对教学活动的进程起到了关键作用,“打造一流的教学,高校必须重视高等教育质量控制的核心环节——教学评价。”[3]课程评价体系的完备与否直接关系教学活动、教学目标、教学效果的高质量推进。在建构课程评价体系时,人们往往会聚焦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忽视了课程的设置指向是推动课程主客体双方的良性互动与发展,从而弱化了课程主体在教学评价中的作用,尤其是教师在课程评价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建立多元化的“概论”课程评价体系,关键在于确立学生与教师在课程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首先,应将课程本身与课程主体各个环节都加入评价体系,包括对课程本身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并用过程性评价代替结果性评价,使评价主体多元化,践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其次,建立多元化的“概论”课程教师评价体系。多数高校对教师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教学内容的设置;(2)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应用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3)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这种评价体系单一地从课堂、专业技能等角度出发,限制了教师的全面发展。应构建多元化的教师评价体系,从不同维度出发,将对教学过程、教学前期准备与教学后期效果的评价相结合。从不同主体出发,综合实施教师评价,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11-12]。
4结语
探索增强“概论”课程实效性的途径,既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是有意义也有必要的。本文从增加课程知识深度、创新课程教学方法、加强教育载体基础建设、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出发,探索了增强课程实效性的可实施途径。
参考文献
[1]李红恩.学校课程评价的意蕴、维度与建议[j].教学与管理,2019(12):1-4.
[2]黄兴芹,卞因圣.新教师备课误区种种[j].中小学教师培训,1998(x2):41.
[3]郭.高等教育质量控制的三个环节:教学大纲、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j].中国高教研究,2016(11):58-64.
[4]肖娴,胡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学生本位”取向[j].当代教育科学,2020(5):56-59.
[5]商丽浩,张亚萍.中美两国大学学生课程评价表的案例比较[j].江苏高教,2005(2):49-51.
[6]孙丽华,周山华.浅谈“主题教学法”在高职艺术院校创业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9):10-12.
[7]鹿志保.教学过程的组织与“计划—主题”教学法[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3(6):9-13.
[8]苏海舟.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体系的思考与构建[j].民族教育研究,2020,31(5):27-33.
[9]周序,刘周灵润.如何认识案例教学?——关于“案例教学法”提法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20(4):74-78.
[10]罗斌.高校无领导小组讨论教学法探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0(6):166-169.
[11]彭华荣.讨论教学法在英语课堂中的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0):36-37.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范文篇4
一、马克思主义在结合实践的基础上顺应社会发展
政治哲学领域当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在统一一致的时间轨道当中处于不断变化、不断完善以及不停发展的状态。这就要求我们,在深入学习和了解有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中的相关知识理论内容时,要结合它在以往历史发展进程当中的存在状态的同时,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核心理论探究内容在未来社会的发展进程当中演变和发展的趋势做出一定的预测和判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相关理论知识内容产生并发展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末期,其形成完整的理论研究成果,诞生并被相关人员广泛学习和传播的标志就是《共产党宣言》相关理论观点的论述和。马克思在其代表作品《资本论》当中,结合欧洲五国在革命爆发后总体的经济、政治以及科学技术应用文化的实际发展状况的基础之上,对无产阶级即将在社会发展历程当中起到的重要影响作用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恩格斯在马克思离开人世以后,在结合社会实际经济增长趋势的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最终形成了对我国当今社会仍旧有着重要影响作用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相关理论内容。
二、马克思主义在与时俱进的同时不断创新
(一)坚持实事求是,进行理论创新。想要在当今社会全新的发展阶段更好地用发展的观点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就要在坚持实事求是基本认知观念的同时,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核心取向的理论创新。所谓的实事求是,其具体指的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关方面的内容创新工作的开展,建立在社会实际发展现状的基础之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中所强调的观念和看法是先进的、优秀的,但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原理理论当中一定存在着部分观点和论述内容已经不能被当今社会所接纳。这时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本着去粗取精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认知理念,及时剔除和修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中较为落后和陈旧的内容。(二)全面解放思想,摆脱教条主义的束缚。全面解放工作思想,尽可能摆脱在以往社会发展进程当中教条主义的极端认知发展观念,也是能够帮助相关工作人员以发展的观念看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关理论内容较为有效的途径。解放思想最早在我国由领袖提出于二十世纪的延安革命时期,是当时运动开展过程中最为主要和关键性的倡导口号。在当今社会,解放思想也对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有着极为重要的帮助和引导作用。需要我国广大社会成员尤为注意的是,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相互配合、并且能够融为一体的两个认知观念。前者说的是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客观规律,后者则说的是如何看待和掌握的具体行动方法。(三)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基本原理的理论创新。在我国当今社会的发展进程当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国领导人以及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开展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以及共产主义事业建设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而高度重视和关注我国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也是能够有效保障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前提条件。这就要求广大社会成员如果想要更好地以发展的认知观念看待和掌握有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面的相关理论内容,就要在结合时代实际发展现状的同时,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更加深入彻底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关理论内容的创新。通过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理论内容结合应用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念当中,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产生的社会改造活动,将具备更加显著的创新精神。相应社会主义事业建造工作的开展,也将从根本上杜绝落后守旧的发展观念,实现与时俱进的丰富和创新。社会的发展不会停止,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完善就不能停歇。与之相对应的思想的革新以及观念的创新,也是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当中所固有的自然规律。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自从二十一世纪初期开始进入到知识经济型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以来,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工作的开展以及社会总体的发展趋势已经逐渐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态势。广大社会成员必须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中的论述内容,才能使之具体思想理念能够更好地顺应和满足当今社会变化发展的全新需求,并富有时展的强大魅力。
作者:木巴拉•阿合买提江 单位: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胡振良.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界的领军人———赵曜教授学术成就述要[j].科学社会主义,2012,01:151-15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范文篇5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化;教学调研
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正确掌握其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而有效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这门课程的理论性太强,比较枯燥无味,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专题化教学可以促使学生更加自主地进行学习,因此,探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化教学调研就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采用专题化教学进行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的积极作用
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也是同样如此。但是当前高校普遍出现学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但是不知道该怎么用的现象,所以这样无法实现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目的。而采用专题化教学来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可以有效改变这种局面,同时还有以下一些积极作用:(1)可以促使学生将课堂学习知识跟课下的自学有效结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2)教师精心设计的专题内容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而且这些专题的针对性也很强,可以学生更加自主地进行学习;(3)通过专题化的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发散思维能力;(4)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来自于生活,而通过专题化的教学,可以引入一些生活中的案例,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分析,从而通过学习理论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2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化教学的调研分析
2.1调查对象的选择以及调查方法分析。首先,从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的2016级班级中选取10个班级作为调查对象,一共312个学生,这10个班级中包括5个不同的专业,男女比例为1:2。一共发放了312份问卷调查,全部被收回。其中有296份为有效问卷,占到问卷总数的近95%。其次,调查问卷的题目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化教学效果问卷”,调查内容有学生对专题化教学方式的熟悉程度,学生对专题化教学方式的兴趣、积极性以及课堂上的参与性,及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化教学的评价。最后,根据有效调查问卷的结果,研究调查分析。2.2调查结果分析。2.2.1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化教学的熟悉程度。调查结果显示,有70%的学生了解专题化教学的模式,并比较喜欢这种教学模式,有20%的学生也知道这种教学模式,但是觉得这跟传统对教学模式并无显著差异,也不能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剩下10%的学生则不知道这种教学模式。2.2.2学生对专题化教学方式的兴趣、积极性以及课堂上的参与性。调查结果显示,有37%的学生表示他们比较喜欢专题化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也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且他们在专题化教学中也能更加认真、积极地听讲、学习;有40%的学生表示他们对于这种教学模式可有可无,课堂上绝大部分的时间也能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只是偶尔会思想分神;还有20%的学生觉得学习这门课堂比较枯燥无味,也对自己以后的生活没有多大帮助,但是遇到有用的知识也会仔细听一下;仅有3%的学生完全不会听讲,只专注做自己的事情。2.2.3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化教学的评价。调查结果显示,有70%的学生认为这种专题化教学模式的效果比较好,其中有18%的学生认为专题化教学中学到的马克思主义知识会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较大帮助,其余52%的学生认为专题化教学只学到的马克思主义原理知识会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一定的帮助,还有17%的学生认为专题化教学中学习到的知识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没有任何帮助,剩下的13%的学生持中立的观点,他们也说不清楚这些专题化的教学对他们到底有没有帮助。2.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化教学中的一些问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化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可以从教师的讲解、学生的学习及教学活动的实施三个方面来分析:(1)教师的讲解,有一些学生认为教师的讲课方式太过单一,无法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吸引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还有些学生觉得教师课堂上的讲解比较模糊,学生听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也理解得不清晰;(2)学生的学习,有些学生认为这门课堂太过理论化,学起来比较枯燥无味,还有些学生认为这门课程并不重要,学不学都没有问题,所以极其不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3)教学活动的实施,有些同学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太过繁琐,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有些同学认为考试的知识点太多,课堂上要求记忆的东西也很多,导致其无法有效地把握学习要点和重点,还有一些同学认为实践教学的时间和机会都比较少,无法将理论学习知识与实践生活进行有效结合。总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传统教学的主要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学主体和客体上,但是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也很多,因此必须结合这些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的教学效率。2.4调查结果的启示作用。采用专题化教学模式可以促使学生更加自主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学习,也能促使学生将这些理论知识进行更好的应用,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的教学效率。同时通过专题化教学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从这个调查中可以看到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化教学的认识、熟悉程度以及专题化教学的一些效果。通过专题化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也能有效转变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使得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这些理论知识,并可以更好地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2.4.1在专题化教学中必须认识到学生学习中的一些问题。这个调查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原理课专题化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教师的讲解、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学活动的实施等。调查结果表明,学生也意识到专题化教学中的问题主要在于教师跟学生两个方面,但是更多的却是教学活动方面的问题,如“教学内容太过繁琐、复杂,理解难度大”“学习知识点太多,无法准确把握学习重点、考试重点”“实践教学时间和机会都比较有限,无法促使学生的积极参与”等。因此,结合这些具体的问题,必须有效改进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模式,进而促使学生更加自主地进行学习。2.4.2采用专题化教学的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化教学中,有近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学习难度较大,有少于一半的学生认为难度一般,其余学生觉得没有难度。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化教学中,学生所说的难度主要体现在他们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如主动学习、主动查找相关资料、主动提问、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等,但是学生们自己也表明如果自主学习,可以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还能有效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而这也正是采用专题化教学的最主要目的。2.4.3在专题化教学中应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活动主要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展开进行的,因此在专题化教学过程中,还应该积极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和互动,进而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并运用这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专题并不仅仅只能由教师去确定,也可以由学生进行制定,很多学生认为教学专题应该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制定,这样学生才愿意更加自主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或是由教师确定专题,而课堂上教师应该少讲解,多留一些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让学生去积极讨论、自主探究;还可以由学生确定专题,教师引导学生去谈论、学习,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并归纳总结。因此,学生在对专题化教学如何展开的理解上和教师的想法是一致的,这样也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是在一些比较细节的问题上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如专题应该由谁提出、教师的讲解时间、学生的自主学习、谈论时间的多少等,而这也表明学生真正认可这种教学模式,并对这种教学模式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所以,教师在设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时,要尽量更多地去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还可以突出主题,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进而促使他们更加自主地进行学习。虽然学生也比较认可、也能接受这种教学模式,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不断改进并完善,进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总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理论性强、系统性也很强的学科,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普遍感到枯燥乏味,也提不起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而学习这门课程最主要的就是要掌握一些理论知识,并将这些理论知识更好地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问题,同时专题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非常显著,因此应该合理利用这种方法进行有效教学,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效率,进而促使高校思政教育更加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蒋涛,刘剑,张欢,等.新疆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原理课专题化教学调研与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5(7):933-935.
[2]蒋涛,刘剑,谢卫国,等.新疆高校马克思主义原理课专题化教学刍议[j].文教资料,2013(24):159-160.
[3]郭凤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教学的基本思路[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9):70-73.
[4]张玉琛,裴孝金,阎光耀,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专题式教学的新思路探索[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26(1):104-105.
[5]吴桂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教学的必要性及其专题设计[j].世纪桥,2014(4):79-8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范文篇6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实效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体系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通过教学使大学生从整体上掌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同时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本课程的教学略陈管见。
一、把握原理课程体系的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事实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问题,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的艺术的整体”或“一整块钢板”。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可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p5)新课程方案的实施目的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定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只有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讲授“原理”课的目的要求之一就是要通过教学使大学生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马克思主义是在对人类文明成果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剖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发现了唯物史观,并运用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列宁、斯大林、等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在实践中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后人的进一步探索奠定了基础。[2]据此我们设计和构建课程教学体系,应该是以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为逻辑主线和主要内容,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为根本目的和理论归宿,最后落脚于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工具,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把握真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增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奋斗的自觉性。
2.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哲学为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提供了统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既是哲学理论和方法的具体运用,同时,又是对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深刻的令人信服的论证。科学社会主义是哲学、政治经济学理论,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经济学说的必然结果。整个教学内容的三个组成部分是有机联系的,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形成一条主线。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升为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一般分析,而不是列举数字、图表与斧头换绵羊之类的讲解。从哲学的社会历史矛盾分析延伸到具体的资本主义的分析,再到解决的途径,兼容和合并原来的科学社会主义部分。目前,要想建设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学科,必须在重塑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上下功夫。着重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3.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邓小平、、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3]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又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紧密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所以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包括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相统一的整体性。[2]
二、有效整合原理课的教学内容
“原理”教学内容多,课时少,讲授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做到精讲,要“管用”,那么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重点必须搞清楚。而且“原理”课也要与其他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协调,一些重复的内容可以归类、化简。“原理”课中“科学社会主义”部分的内容与“概论”、“纲要”中的有关内容有所重叠,在讲授中要有所取舍。
哲学部分应注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学,尤其是方法论的运用和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教材增多了许多和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目前,就是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基本原理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教师在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过程中,注意方法论训练,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公务员之家
政治经济学部分重点讲清经济学原理知识点并与现实之间关系,如价值规律,劳动价值理论中第三产业创造价值的问题,货币的形式电子货币的问题,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联系当前的金融危机),经济全球化等学生关注的热点。政治经济学对于我们今天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具有理论和方法方面的智慧启迪。
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源头和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我国的改革开放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道路的学说。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基础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最终使学生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具有重大贡献。
三、提高原理课教师的综合素质
“原理”课教师多有不同的学科背景,有原来讲哲学的,有讲政治经济学的。目前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整合在一起,要讲好这门课,可以说是一个挑战。实际教学中,存在着教师擅长的内容占课时多、讲得多,而不擅长的内容占得课时少、讲得少的情况。这显然违背了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因此教师知识结构需要弥补,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原理”课教师应该积累三个层次的知识:一是哲学史层次的知识,如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二是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知识;三是心理学、逻辑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层次的知识,并且要研读经典著作。“原理”课的导向是要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但若没有其他学科的支撑,很容易造成讲授肤浅、思路狭窄或陷入空洞的说教。同时教师还要对一些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这是吸引学生,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的关键所在。
“原理”课程综合性很强,要上好这门课必须发挥团队精神,课题组成员必须开展好教研活动,进行教材分析、教学法研究、集体制作课件、试讲评议等教研活动。有些高校坚持了集体备课制度,效果较好。教师通过集体备课,相互交流研讨,可增强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原理教学的理解和把握,从而更好地组织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四、提高原理课的教学策略
实用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难点。哲学理论性很强,不像实用性学科,通过学习能够很快产生经济效益。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科,它内化到人的思维深处,其功能和效益是潜在的、不明显的。加之理论又较深奥、抽象,给人一种高高在上、远离生活感觉。哲学的这种特性使得它难以为广大学生接受和喜爱。相反,学生对实用性强的学科更感兴趣。所以,教学中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实用性非常关键。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它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而且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及实用价值,解决这个问题是教学的难点和关键所在。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突出课程的实用性,紧密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
专业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化,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融入到具体的专业之中,使其具有专业特色。哲学教学围绕学生的专业进行,并力求在教学中将学生的专业及专业中的问题提到哲学的层面加以审视。哲学教学的专业化将使哲学的论证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专业化的哲学教学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联系学生专业特点,比如物理专业、化学专业、医学专业、建筑专业等等,根据不同的专业讲授不同的内容,尤其例证的引用应或多或少与学生所学专业有关。在解决或讨论专业问题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的思维方法及其观点,使哲学原理在解决专业的过程中自然地实现,即在解决或讨论具体的专业问题时,运用并检验了世界观和方法论。而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认识也是在这种理论的运用过程中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一般消化在具体的个别之中。通过实践,笔者认为,有用和有趣是加强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关键。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在课时少、内容多的情况下必须联系实际,与专业紧密结合,启发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培养综合素质,对于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
总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理论和先进的教育思想,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工作严谨求实,搞好学术和教学科研,以科研带动教学,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努力使“原理”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
参考文献:
[1]张云飞.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内在机理和科学要素[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范文篇7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实效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体系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通过教学使大学生从整体上掌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同时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本课程的教学略陈管见。
一、把握原理课程体系的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事实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问题,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的艺术的整体”或“一整块钢板”。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可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p5)新课程方案的实施目的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定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只有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讲授“原理”课的目的要求之一就是要通过教学使大学生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马克思主义是在对人类文明成果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剖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发现了唯物史观,并运用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列宁、斯大林、等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在实践中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后人的进一步探索奠定了基础。[2]据此我们设计和构建课程教学体系,应该是以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为逻辑主线和主要内容,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为根本目的和理论归宿,最后落脚于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工具,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把握真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增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奋斗的自觉性。
2.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哲学为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提供了统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既是哲学理论和方法的具体运用,同时,又是对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深刻的令人信服的论证。科学社会主义是哲学、政治经济学理论,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经济学说的必然结果。整个教学内容的三个组成部分是有机联系的,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形成一条主线。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升为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一般分析,而不是列举数字、图表与斧头换绵羊之类的讲解。从哲学的社会历史矛盾分析延伸到具体的资本主义的分析,再到解决的途径,兼容和合并原来的科学社会主义部分。目前,要想建设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学科,必须在重塑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上下功夫。着重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3.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邓小平、、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3]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又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紧密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所以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包括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相统一的整体性。[2]
“原理”教学内容多,课时少,讲授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做到精讲,要“管用”,那么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重点必须搞清楚。而且“原理”课也要与其他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协调,一些重复的内容可以归类、化简。“原理”课中“科学社会主义”部分的内容与“概论”、“纲要”中的有关内容有所重叠,在讲授中要有所取舍。
哲学部分应注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学,尤其是方法论的运用和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教材增多了许多和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目前,就是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基本原理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教师在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过程中,注意方法论训练,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
政治经济学部分重点讲清经济学原理知识点并与现实之间关系,如价值规律,劳动价值理论中第三产业创造价值的问题,货币的形式电子货币的问题,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联系当前的金融危机),经济全球化等学生关注的热点。政治经济学对于我们今天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具有理论和方法方面的智慧启迪。
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源头和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我国的改革开放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道路的学说。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基础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最终使学生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具有重大贡献。
三、提高原理课教师的综合素质
“原理”课教师多有不同的学科背景,有原来讲哲学的,有讲政治经济学的。目前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整合在一起,要讲好这门课,可以说是一个挑战。实际教学中,存在着教师擅长的内容占课时多、讲得多,而不擅长的内容占得课时少、讲得少的情况。这显然违背了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因此教师知识结构需要弥补,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原理”课教师应该积累三个层次的知识:一是哲学史层次的知识,如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二是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知识;三是心理学、逻辑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层次的知识,并且要研读经典著作。“原理”课的导向是要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但若没有其他学科的支撑,很容易造成讲授肤浅、思路狭窄或陷入空洞的说教。同时教师还要对一些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这是吸引学生,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的关键所在。
“原理”课程综合性很强,要上好这门课必须发挥团队精神,课题组成员必须开展好教研活动,进行教材分析、教学法研究、集体制作课件、试讲评议等教研活动。有些高校坚持了集体备课制度,效果较好。教师通过集体备课,相互交流研讨,可增强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原理教学的理解和把握,从而更好地组织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四、提高原理课的教学策略
实用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难点。哲学理论性很强,不像实用性学科,通过学习能够很快产生经济效益。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科,它内化到人的思维深处,其功能和效益是潜在的、不明显的。加之理论又较深奥、抽象,给人一种高高在上、远离生活感觉。哲学的这种特性使得它难以为广大学生接受和喜爱。相反,学生对实用性强的学科更感兴趣。所以,教学中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实用性非常关键。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它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而且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及实用价值,解决这个问题是教学的难点和关键所在。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突出课程的实用性,紧密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
专业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化,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融入到具体的专业之中,使其具有专业特色。哲学教学围绕学生的专业进行,并力求在教学中将学生的专业及专业中的问题提到哲学的层面加以审视。哲学教学的专业化将使哲学的论证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专业化的哲学教学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联系学生专业特点,比如物理专业、化学专业、医学专业、建筑专业等等,根据不同的专业讲授不同的内容,尤其例证的引用应或多或少与学生所学专业有关。在解决或讨论专业问题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的思维方法及其观点,使哲学原理在解决专业的过程中自然地实现,即在解决或讨论具体的专业问题时,运用并检验了世界观和方法论。而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认识也是在这种理论的运用过程中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一般消化在具体的个别之中。通过实践,笔者认为,有用和有趣是加强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关键。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在课时少、内容多的情况下必须联系实际,与专业紧密结合,启发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培养综合素质,对于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
总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理论和先进的教育思想,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工作严谨求实,搞好学术和教学科研,以科研带动教学,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努力使“原理”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
参考文献:
[1]张云飞.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内在机理和科学要素[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范文篇8
〔关键词〕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干课程,是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素养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原理”课教材在2001年出版后进行了多次修订,2015年版教材除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进行了高度概括和凝练之外,还融入了新时期我们党和国家提出的一系列新论断、新要求和新精神。新形势下,高校教师要适应时代要求,提高“原理”课教学质量和实效性,必须精心规划,对“原理”课教学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一、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
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必须以认清课程性质、制定教学目标为始端〔1〕。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预计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是教师讲授教学内容和选取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原理”课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能够使教学活动更加具有方向性和针对性。然而,目前部分“原理”课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由于没有认识到“原理”课教学目标是依据课程标准、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以及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而制定的,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因而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没有很好地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导致其制订的教学目标不是太高就是太大,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目的就是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复杂的社会现象与问题。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他们的道德意识、价值取向等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许多大学生认为“原理”课理论性、政治性太强,与他们的实际生活联系并不紧密,往往对其不感兴趣,甚至有的同学对其产生反感并加以排斥。因此“,原理”课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避免将教学目标制定得太高、太大,既要坚持“三贴近”的原则,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主体,又要关注世情、国情、民情等时政热点话题,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分析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与他们实际生活联系较为密切的社会现实问题,帮助其将抽象、单调的思想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科学认识,使他们能够真正做到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原理”课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为例“,原理”课教师要从知识、技能、情感三个方面去设计教学目标。首先,教师要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的讲授,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回答出物质的概念和存在形式、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事物的普遍联系与矛盾运动规律等重要的理论问题。其次“,原理”课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观察、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能力,使其在未来的学习和实际工作中增强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等能力。第三,“原理”课教师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其理想信念。笔者认为“,原理”课教师只有把以上三个方面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使教学目标更具明确性和可操作性,进而有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二、设计符合教育对象特点的教学内容
“原理”课作为高校开设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其教育对象是除思政专业以外的其他专业的在校二年级大学生。“原理”课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应用到的知识点较多,课时数却不像专业课那么充足,使得教师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全部教学内容都讲授到。因此,原理”课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个性特点,分别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然而,目前一些“原理”课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一方面,对所有专业的学生设计的教学内容都相同,没有体现出差异性。另一方面,过分追求教学内容的全面性,未能很好地将马克思主义“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观点运用到实际中去,忽视了教学内容中主要问题、重点问题的设计。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致使不同专业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得不到满足,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笔者认为,“原理”课教师在组织、安排教学内容时,既要从学生原有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识基础出发,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分别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又要从“原理”课内容多、课时数少等特点出发,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问题和重点问题。只有这样,“原理”课教师才能合理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效果。首先,按照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如“原理”课教师在讲授物质的概念及其存在形态、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时,可以对汉语言文学、历史等有一定哲学基础专业的学生适当地引入西方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中一些比较典型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更好地认识到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性,而对于数理化、机械等哲学基础相对薄弱的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师就要把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笔者认为,这种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分层次组织、安排教学内容的方法,满足了各个专业学生不同的需求,使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其次,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问题。如“原理”课教师在对“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这一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明确这一章主要讲授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原理”课教师在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时,应该抓住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条基本主线,联系我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重点讲述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事物的普遍联系与矛盾运动规律、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等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理论知识。这样做,不仅能够使“原理”课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抓关键,而且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教学效果自然能够得到很大提升。
三、创新适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法
高校“原理”课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按照所要讲授的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适合这一课程要求和当代大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方法,这是确保“原理”课教学任务高质量完成的前提和基础。但是,目前许多“原理”课教师在选取教学方法时比较单一和僵化,往往选择灌输法,而没有从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灵活选取讨论法、谈话法、自主学习法等教学方法。教师单一、机械地采取讲授法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不利于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育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原理”课教师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以“原理”课教学内容为依据,从当代大学生的认知、情感等实际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践中,“原理”课教师可以选取以下两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首先,选取案例教学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可以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更能生动地说明一些问题,使学生易于理解及记忆,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目的〔2〕。讨论法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中,“原理”课教师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如教师在讲授“世界的物质性”这一节中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时,可以选取“猪孩”王显凤这一典型案例。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播放辽宁鞍山“猪孩”王显凤因缺少父母关爱,幼年时一直与猪为伍,没有人类的感觉和思维能力,后来在教育专家、心理学家的帮助下,她逐渐熟悉了社会环境,恢复了人的意识的真实案例,并且在播放视频的同时提出“意识是如何产生的”、“它的本质是什么”等理论问题,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教师通过以上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而且能够使学生很好地理解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社会实践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等抽象的理论知识。其次,选取教师点拨、学生自讲互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原理”课教学过程中,采取教师点拨、学生自讲互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他们以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如教师在讲授第三节“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时,由于其侧重于方法论问题,与实践结合较为紧密,学生也较容易理解和感兴趣,所以可以采取以上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实践中,“原理”课教师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三个小组,要求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分别讲述“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不断增强思维能力”三部分内容,每组讲述时间为十分钟左右,每组讲完之后留五分钟时间让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进行点评,然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最后由学生投票选出最好的一组。教师通过以上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在理论上全面、深刻地认识到唯物辩证法的重要性,而且在实践上培养和锻炼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讲课能力,为其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自己的辩证思维能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四、制作有吸引力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为了顺应信息时代的潮流,满足“原理”课教学的需求,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原理”课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这就要求“原理”课教师在教学之前,依据“原理”课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但是,部分“原理”课教师在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时,太过于机械化,把全部教学内容都用ppt课件放映出来,致使ppt上文字太多,学生容易对其产生反感。还有一部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过多的精力用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如加入了一些华而不实的音频和视频,虽然课堂气氛有所改变,但课堂的重点、难点并不突出〔3〕。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充分发挥多媒体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提高“原理”课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把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要素有机地整合起来,制作出能够满足学生实际需求、既美观又实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如在设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教学课件时,教师一方面要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个重点知识与难点知识,通过文字的形式在ppt课件上面呈现出来,另一方面,又要把“猪孩”王显凤的真实案例和《人与宇宙》这一科教片通过图片、视频的方式播放出来。但是,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适度原则,播放时间不能过长,不仅要使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文字、图像、视频等方式变得生动化、具体化,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要突出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而提高“原理”课的教学效果。总之,教师在对“原理”课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以大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性格特点等实际情况和课程本身的特点为依据,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方法、制作教学课件。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原理”课教学设计的积极作用、提高教学质量,进而达到教师和学生都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柳礼泉,黄艳,张红明.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与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4):96-98.
〔2〕杨霞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11):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范文篇9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
一、文本阅读关系新探:结构消融、本文批判
以巴尔特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文学评论家认为,阅读的要旨在于从上下文的语境中进行二次阅读和意义证实。文学作品的结构不是作家预先创设的先天静止范式,而是读者现实理解的后天变动符号。后结构并不是彻底取消结构,而是反对固定不变的结构。
二、理解释义关系新探:此在筹划、视域融合
“释义学”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基本含义是解释。释义学的最初形态有两种,一种是以引证古代典籍为理论来源的考据文献学,一种是以探寻世界本原为实践诉求的神学释义学。“释义学在本世纪经历了一次根本性的转折———本体论转折,其结果是哲学释义学的应运而生和释义学问题的扩大与深化,这个转折的发动者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海德格尔以现象学作为释义学的方法论基础,在本体论上重新改造阐述了哲学释义学,形成了自己风格独特的释义学的现象学。海德格尔认为以往的哲学研究走错了路,哲学家们混淆了存在和存在者,用存在者代替了存在。存在是“确定存在者作为存在者的那种东西”,“存在总是存在者之存在”。也就是说,存在是第一性、源发性、前提性的,它是使存在者得以可能的条件和基础;存在者是第二性、派生性、附属性的,它是存在变幻产生的具体事物和现象。存在是在世之中的存在、是理解先行的存在、是测算筹划的所在。理解是沟通此在存在的桥梁、投射无限可能的自由、论证语言显现的寓所。在以往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问题上,学习者其实正像海德格尔所批判的那样,固着执拗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存在者范式理解下。困惑郁结在语言符号、概念图像、文字游戏的领会模式,纠缠框定在抽象概括、照本宣科、填鸭灌输的授课方法,拘泥束缚在成绩优先、分数独大、枯燥乏味的考核机制上,缺少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一存在之源的深刻思考和透辟洞察,因而没能从根本上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精髓和英华。正如伽达默尔所说“理解不应被认为是一个人主体性的行动,而是将自己置于一个传统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过去和限制不断融合”。
三、师生教育关系新探:交往行为、商谈互动
在以往的马克思主义原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授课时倾向于按照课件宣讲或者根据教材面授,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由于缺少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形成了“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填鸭、被动灌输的学习模式。部分学生碍于学分绩点、评奖评优、考研保研、求职面试、教学检查的种种压力和政策,大多集中选择在考试前两周进行突击复习和瞬时记忆,这种举措虽然能够取得看似光鲜亮丽和令人羡慕的成绩,但终究只是权宜之计而不是长久之策。通宵复习和重复记忆只会使学生丧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学习方向,不仅损害了学生的精神心力,更加破坏了学生的身体健康,长此以往还会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课程产生厌学情绪。新时代条件下,由于青年学生的专业方向、培养方案、课时安排、教学任务、兴趣爱好等都出现了较大变更和改动,部分理科或工科院系迫于专业压力和讲授计划,频繁压缩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课程的上课时间、上课次数。原本内容深刻、逻辑严谨、思路明晰、知识丰富、理论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被人为的切割或拆分成几大不相联系、孤立隔绝的板块格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丧失了其内在的生命力、活动力、创造力。因此要想改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前强制灌注、硬性传播、机械被动的理论学习氛围和教育教学环境,必须重新明确和界定老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承担和扮演的任务和角色。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认为实践主体在日常活动的过程中牵扯涉及着三重关系,“第一,认识主体与事件和事实世界的关系;第二,在一个行为社会世界中,处于互动中实践主体和其他主体的关系;第三,一个成熟而痛苦的主体与其自身的内在本质、自身的主体性、他者的主体性的关系”。为此,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增加与学生的真实互动、情感交流、商谈交往,减少对学生的耳提面命、指示命令、诘问斥责。均衡教师与学生的身份地位、深化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认同、增强教师与学生的默契共鸣。
四、结语
推进原理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艰巨复杂、困难重重、充满挑战的长期性任务,这一任务的全面实现需要学生、老师、学校、社会等各界人士和机构的共同努力、共同奋斗、共同拼搏。
参考文献:
[1]吴宏政,王玉柱.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2).
[2]房玫.学生自讲互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践教学的有益形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2).
[3]丁香桃.高校思政课研究性教学方法刍议———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6,(07).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范文篇10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涵;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和社会思潮等,其从不同角度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我国发展的指导意义与应用价值。在时代和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发扬同等重要。鉴于此,本文主要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说明对其当代价值的理解与体现。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涵概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解读,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与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其本身具有超越哲学的科学性质。其不仅强化了人类对社会的认识程度,同时为人类适应社会提供了较好的基础。在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发生矛盾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以其客观科学的角度阐述了如何去认识这两种社会资源,并对其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这也是我国一直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原因之一[1]。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深刻的阐述了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矛盾问题,即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两大主要矛盾分别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其认为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不需要担心存在矛盾,而是通过矛盾来发展社会。马克思主义指导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作用下,使得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并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慢慢得以壮大,因此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与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基本特征以及当解
(一)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其全面深刻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功能价值与本质内涵,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思想体现的淋漓尽致;(2).其在论述过程中解读了世界万物的本质属性和存在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规律;(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其本身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适应性;(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着人类社会的各种实践活动,是我国发展的根本动力与依据[2]。
(二)马克思主义的当解
马克思主义的当解是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内涵以及精神旨意的重要基础,现阶段很多初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本身是以理论为基础的哲学,但是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均是基于对实践的指导,即以实践的角度阐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差别和社会的发展规律,其实践价值与理论价值并重。马克思主义伴随着时代的成长而经久不衰,作为我国发展过程中始终坚定不移的指导理论,其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价值与指导意义,是引导社会发展以及人类思考的重要力量。若想准确全面的把握对马克思主义的当解,就需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与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够将其中的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社会活动中。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与思维可以普遍的应用于社会活动中,是全社会共同享有的资源[3]。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当代价值与体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时代意义,另一方面是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打破了传统的西方思想的束缚,将新思潮引入到世界发展进程中,使其时代价值与意义从20世纪延续到21世纪,未来还会一直延续下去。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之所以得到发展与延续,其主要原因在于其在解决现实问题过程中的指导性和科学性。马克思主义被奉为与人类存在并重的物质基础,即只要有人类存在就会有马克思主义的存在,当然也可以反向作用,即马克思主义的存在也体现着人类的存在。这种价值的体现主要是源于其承载着全人类的理想与使命。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将马克思主义中的精神实质表达的十分细致和全面,其不仅解释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问题,同时也揭示了人类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了人们适应社会的能力。世界无疑是由社会和人类共同组成的,当协调好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时,便起到了发展世界的作用。从整体的角度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时代意义是毋庸置疑的[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现实意义在于其强大的时代解释性和批判性,其中的良好批判精神对于纠正社会不良风气具有较大的价值。马克思主义承载着解放全人类的使命,在马克思主义解释世界万物的过程中,传递出更多的不是绝对化的理论教条而是一种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其中也表现着一定高度的精神追求,其中表现出的现实意义不是提供一种万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灵活的创新思维,这种思想上的实践指导让人类受益终生。
四、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简要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和基本特征,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当代价值和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时代意义与现实意义需要通过人们深入的学习与理解,加强对其中思想价值的体会与领悟,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实践指导价值最大化。
作者:王卉云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李媛媛.西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中共中央党校,2015.
[2]刘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13.
相关文章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编辑出版人才培养 2022-07-13 16:10:32
马克思对资本论逻辑起点的意义 2022-06-13 09:55:35
马克思主义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影响 2022-04-27 15:33:52
马克思主义下审视税收法定原则分析 2022-03-01 08:24:24
马克思主义信仰及当代启示 2022-02-25 09:48:32
马克思主义哲学元问题分析 2022-01-25 09:22:30
精品范文
10马克思实践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