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范文10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2-02-09 16:59:14 欧洲杯买球平台的版权声明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范文篇1

【关键词】针灸;痤疮;综述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中医称为“肺风”、“粉刺”,好发于颜面、胸背部,可形成黑头粉刺,丘疹,脓疱,囊肿和结节等损害,是困扰青春期男女的顽症,本文对以针灸为主的外用治疗痤疮方法综述如下:

1体针治疗

黄碧玉等[1]取大椎、肺俞、灵台为主穴;肺热血热型加曲池、合谷、耳尖,胃肠湿热型加足三里、阴陵泉、曲池,气血瘀滞型加膈俞、血海。主穴用梅花针叩刺加拔火罐,其余穴位用针刺泻法,隔日1次,有效率为83.8%。魏波等[2]于患者面部病变下缘取穴,用1寸毫针在病变下缘0.8cm左右处刺入,取穴点在8~12穴点之间,每周治疗2次,有效率为100%。贾秀春[3]用圆利针从灵台透至阳,每周1次。毫针治疗取主穴:大椎、曲池、合谷、足三里;配穴:生于面部、颈部、配内庭;上胸部配尺泽;上背部配肩井;行提、插、泻法,得气后留针30min。总有效率100%。

2耳穴治疗

赵建华等[4]取耳穴肺、内分泌、肾上腺、神门、皮质下、面颊为主穴。肺经风热型加大肠穴;脾胃湿热型加脾、胃、大肠穴;冲任不调型加肝、肾穴。用王不留行籽压贴,隔日换贴1次,总有效率达100%。苗茂[5]选穴:肺、肾、交感、内分泌、耳尖。随症配以胃、脾、内生殖器、小肠、神门、肝、皮质下、心、交感等穴位。针刺所选穴位出血数滴后,埋针耳廓与耳压王不留行籽两耳交替,每次留针5d,总有效率为98.34%。陶琳等[6]选穴:肺、肾、内分泌。肺胃蕴热型加胃穴、脾穴、子宫、小肠,气血郁滞型加神门穴、肝穴、皮质下,痰瘀结聚型加神门、心穴、交感;便秘加大肠穴。患者耳穴刺血后每次选一侧耳廓,埋针3~5个,每次留针3d。总有效率93.3%。张京峰等[7]取穴:耳尖、神门、肺、内分泌、皮质下;肺胃蕴热型加胃、大肠;气血郁滞型加肝、胆。用三棱针点刺所选取耳穴,挤血数滴至血色变淡,隔日1次。总有效率95.46%。张德彦[8]用耳穴贴压治疗痤疮,选穴:心、肝、肾、面颊、肺、三焦、大肠、内分泌等穴,采用耳压王不留行籽法,隔日换耳贴药1次,总有效率91.03%。

3刺络拔灌

李红枝[9]取穴分两组,大杼、肺俞、心俞、膈俞、胆俞与风门、厥阴俞、督俞、肝俞交替使用。用三棱针点刺其中一组出血后加拔火罐,两组穴位交替使用,总有效率为97.5%。吴凤珍[10]取双侧肺俞穴,用梅花针重叩至局部皮肤潮红、渗血后加拔火罐,病变局部采用十字型向中心底部针刺,稍加挤压使之出血。总有效率97.44%。熊涛等[11]取穴双侧耳尖,用三棱针点刺皮肤1点,挤压出血5~8滴,再于大椎穴位用三棱针点刺3~4点,用闪火法拔罐,留罐5~10min,总有效率为93.3%。

4综合治疗

张振胜[12]取耳穴主穴:耳尖、内分泌、肾上腺、相应部位、神门。配穴:肺经风热型配肺、心、大肠;湿热蕴结型配脾、胃、大肠;气血瘀滞型配肝、耳中。方法:均取双侧耳尖点刺放血。其余穴位均王不留行籽贴压。体针加拔罐治疗主穴:肺俞、肝俞、胃俞、大椎。随症配以曲池、大肠俞、合谷、内庭、阴陵泉、血海、膈俞。方法:肺俞、肝俞、胃俞、膈俞、肠俞、大椎均点刺出血,然后用闪火法拔罐,留罐5~10min,随证配穴施以针刺捻转泻法,有效率达92.7%。王乐荣[13]取大椎、灵台,用三棱针点刺3~5下后迅速用闪火法在点刺处各拔一罐,留罐15~20min,耳穴取心、肾上腺、内分泌、神门,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总有效率93.75%。马素慧等[14]采用体针取穴曲池、足三里、三阴交、血海;耳针取穴神门、内分泌;三棱针点刺拔罐法取穴大椎、肺俞、膈俞,三棱针点刺3~4下后拔罐出血1~2ml。总有效率96.03%。王桂泉[15]采用将大椎穴点刺出血2~3滴后拔火罐,出血约1~3ml后起罐,每3日治疗1次。耳穴取神门、交感、子宫、内分泌、皮质下、肺、胃,用王不留行籽贴压,两耳轮换使用,总有效率达100%。刘继洪等[16]用多功能针取耳穴肺、大肠、内分泌、内生殖器、风溪、缘中、面颊,将针加热,待针体由红变黑时点在上述各穴上。对于面部痤疮,将针加热至针尖红亮时点在痤疮上;取对侧耳穴内分泌、内生殖器、缘中、面颊,用耳穴磁贴胶布固定在耳穴上,总有效率98.0%。

【参考文献】

[1]黄碧玉,林宏.针刺治疗迟发性痤疮[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1,11(2):33.

[2]魏波,陈孝银.散刺法治疗痤疮120例[j].中国针灸,2002,22(8):517.

[3]贾秀春.针灸治疗青春期痤疮40例[j].辽宁中医杂志,

2005;32(4):358.

[4]赵建华,刘炼.中医疗法用于寻常性痤疮的临床观察[j].镇江医学院学报,2000,10(4):800-801.

[5]苗茂.耳穴刺血结合埋针贴压治疗痤疮60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4,12(10):21.

[6]陶琳,秦黎虹.耳穴刺血与埋针治疗痤疮30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0,19(4):42-43.

[7]张京峰,孙国胜.耳穴刺血治疗面部皮肤病40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4,12(1):15.

[8]张德彦.耳穴贴压治疗青少年痤疮[j].中医外治杂志,2005,14(5):21.

[9]李红枝.刺络拔罐法治疗痤疮40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6,25(3):42.

[10]吴凤珍.刺络拔罐结合挑刺治疗痤疮78例[j].江西中医药,2002,33(4):37.

[11]熊涛,段修芳.刺络拔罐法治疗痤疮疗效观察[j].江西中医药,2005,21(8):36.

[12]张振胜.耳穴加体针拔罐治疗痤疮临床观察[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20(121):62-63.

[13]王乐荣.大椎、灵台刺血拔罐为主治疗痤疮32例[j].四川中医,2001,19(2):74.

[14]马素慧,吕文英,曹国富.综合针灸疗法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3):360.

针灸治疗范文篇2

关键词:针灸;痤疮;综述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中医称为“肺风”、“粉刺”,好发于颜面、胸背部,可形成黑头粉刺,丘疹,脓疱,囊肿和结节等损害,是困扰青春期男女的顽症,本文对以针灸为主的外用治疗痤疮方法综述如下:

1体针治疗

黄碧玉等[1]取大椎、肺俞、灵台为主穴;肺热血热型加曲池、合谷、耳尖,胃肠湿热型加足三里、阴陵泉、曲池,气血瘀滞型加膈俞、血海。主穴用梅花针叩刺加拔火罐,其余穴位用针刺泻法,隔日1次,有效率为83.8%。魏波等[2]于患者面部病变下缘取穴,用1寸毫针在病变下缘0.8cm左右处刺入,取穴点在8~12穴点之间,每周治疗2次,有效率为100%。贾秀春[3]用圆利针从灵台透至阳,每周1次。毫针治疗取主穴:大椎、曲池、合谷、足三里;配穴:生于面部、颈部、配内庭;上胸部配尺泽;上背部配肩井;行提、插、泻法,得气后留针30min。总有效率100%。

2耳穴治疗

赵建华等[4]取耳穴肺、内分泌、肾上腺、神门、皮质下、面颊为主穴。肺经风热型加大肠穴;脾胃湿热型加脾、胃、大肠穴;冲任不调型加肝、肾穴。用王不留行籽压贴,隔日换贴1次,总有效率达100%。苗茂[5]选穴:肺、肾、交感、内分泌、耳尖。随症配以胃、脾、内生殖器、小肠、神门、肝、皮质下、心、交感等穴位。针刺所选穴位出血数滴后,埋针耳廓与耳压王不留行籽两耳交替,每次留针5d,总有效率为98.34%。陶琳等[6]选穴:肺、肾、内分泌。肺胃蕴热型加胃穴、脾穴、子宫、小肠,气血郁滞型加神门穴、肝穴、皮质下,痰瘀结聚型加神门、心穴、交感;便秘加大肠穴。患者耳穴刺血后每次选一侧耳廓,埋针3~5个,每次留针3d。总有效率93.3%。张京峰等[7]取穴:耳尖、神门、肺、内分泌、皮质下;肺胃蕴热型加胃、大肠;气血郁滞型加肝、胆。用三棱针点刺所选取耳穴,挤血数滴至血色变淡,隔日1次。总有效率95.46%。张德彦[8]用耳穴贴压治疗痤疮,选穴:心、肝、肾、面颊、肺、三焦、大肠、内分泌等穴,采用耳压王不留行籽法,隔日换耳贴药1次,总有效率91.03%。

3刺络拔灌

李红枝[9]取穴分两组,大杼、肺俞、心俞、膈俞、胆俞与风门、厥阴俞、督俞、肝俞交替使用。用三棱针点刺其中一组出血后加拔火罐,两组穴位交替使用,总有效率为97.5%。吴凤珍[10]取双侧肺俞穴,用梅花针重叩至局部皮肤潮红、渗血后加拔火罐,病变局部采用十字型向中心底部针刺,稍加挤压使之出血。总有效率97.44%。熊涛等[11]取穴双侧耳尖,用三棱针点刺皮肤1点,挤压出血5~8滴,再于大椎穴位用三棱针点刺3~4点,用闪火法拔罐,留罐5~10min,总有效率为93.3%。

4综合治疗

张振胜[12]取耳穴主穴:耳尖、内分泌、肾上腺、相应部位、神门。配穴:肺经风热型配肺、心、大肠;湿热蕴结型配脾、胃、大肠;气血瘀滞型配肝、耳中。方法:均取双侧耳尖点刺放血。其余穴位均王不留行籽贴压。体针加拔罐治疗主穴:肺俞、肝俞、胃俞、大椎。随症配以曲池、大肠俞、合谷、内庭、阴陵泉、血海、膈俞。方法:肺俞、肝俞、胃俞、膈俞、肠俞、大椎均点刺出血,然后用闪火法拔罐,留罐5~10min,随证配穴施以针刺捻转泻法,有效率达92.7%。王乐荣[13]取大椎、灵台,用三棱针点刺3~5下后迅速用闪火法在点刺处各拔一罐,留罐15~20min,耳穴取心、肾上腺、内分泌、神门,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总有效率93.75%。马素慧等[14]采用体针取穴曲池、足三里、三阴交、血海;耳针取穴神门、内分泌;三棱针点刺拔罐法取穴大椎、肺俞、膈俞,三棱针点刺3~4下后拔罐出血1~2ml。总有效率96.03%。王桂泉[15]采用将大椎穴点刺出血2~3滴后拔火罐,出血约1~3ml后起罐,每3日治疗1次。耳穴取神门、交感、子宫、内分泌、皮质下、肺、胃,用王不留行籽贴压,两耳轮换使用,总有效率达100%。刘继洪等[16]用多功能针取耳穴肺、大肠、内分泌、内生殖器、风溪、缘中、面颊,将针加热,待针体由红变黑时点在上述各穴上。对于面部痤疮,将针加热至针尖红亮时点在痤疮上;取对侧耳穴内分泌、内生殖器、缘中、面颊,用耳穴磁贴胶布固定在耳穴上,总有效率98.0%。

【参考文献】

[1]黄碧玉,林宏.针刺治疗迟发性痤疮[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1,11(2):33.

[2]魏波,陈孝银.散刺法治疗痤疮120例[j].中国针灸,2002,22(8):517.

[3]贾秀春.针灸治疗青春期痤疮40例[j].辽宁中医杂志,

2005;32(4):358.

[4]赵建华,刘炼.中医疗法用于寻常性痤疮的临床观察[j].镇江医学院学报,2000,10(4):800-801.

[5]苗茂.耳穴刺血结合埋针贴压治疗痤疮60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4,12(10):21.

[6]陶琳,秦黎虹.耳穴刺血与埋针治疗痤疮30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0,19(4):42-43.

[7]张京峰,孙国胜.耳穴刺血治疗面部皮肤病40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4,12(1):15.

[8]张德彦.耳穴贴压治疗青少年痤疮[j].中医外治杂志,2005,14(5):21.

[9]李红枝.刺络拔罐法治疗痤疮40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6,25(3):42.

[10]吴凤珍.刺络拔罐结合挑刺治疗痤疮78例[j].江西中医药,2002,33(4):37.

[11]熊涛,段修芳.刺络拔罐法治疗痤疮疗效观察[j].江西中医药,2005,21(8):36.

[12]张振胜.耳穴加体针拔罐治疗痤疮临床观察[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20(121):62-63.

[13]王乐荣.大椎、灵台刺血拔罐为主治疗痤疮32例[j].四川中医,2001,19(2):74.

[14]马素慧,吕文英,曹国富.综合针灸疗法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3):360.

针灸治疗范文篇3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在本院专科病房与门诊选择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ra诊断标准。受试者在18~65岁之间,病级为1~2级,红细胞沉降率(esr)≥30mm/1h,符合卫生部制定的抗风湿药物研究指导原则活动期ra的标准,受试者排除明显心、肝、肺、肾等的器质性疾病,药物过敏史和晕针史,孕妇与哺乳妇女不纳入试验。受试者在3个月内未使用过二线药物。病人的一般情况见表1。

表1病人的一般情况

组别例数性别平均年龄岁平均病程年病期(例)病级(例)

男女ⅰⅱⅲⅰⅱⅲ

针灸组3052545±53±5255010187

对照组1531244±733±51230942

注:二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1.2方法:45例患者按年龄、性别、病期、病级随机按2∶1配对分为二组:对照组应用消炎痛25mg,3次/d,治疗组不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而应用隔日1次针灸治疗,每次40min,1个月为一疗程。

取穴:①整体取穴:根据整体治疗原则,患者每次取背部督脉经和膀胱经,肝俞、睥俞、肾俞和命门穴,手足阳明经曲池、足三里和足少阴肾经太溪穴。②局部取穴:根据患者受累关节取穴。肩关节取肩于、肩贞、肩内阿是穴,肘关节取曲泽穴,腕关节以阳池、阳谷、阳溪穴,指关节取八邪穴,膝关节取膝眼、曲泉、膝阳关、阳陵泉穴,踝关节取解溪、昆仑、丘墟穴,趾关节取八风穴,颞颌关节取下关穴。四肢穴位采用温针以驱寒逐湿,通利关节,针刺采用捻转提扦补泻法,随后温针2次,应用灸粒温针。背俞一般用附子饼间接灸法(附子饼为附子∶丁桂∶冰片以40∶9∶1比例制成)。

1.3观察方法:每2周随访一次,每次检查晨僵、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指数、握力,每4周随访血尿常规、红细胞沉降率(esr)、类风湿因子(rf)滴度,部分患者测定超氧化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脂质过氧化物酶(lpo)和亮脑啡肽,测定超氧化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和脂质过氧化物酶(lpo)采用化学比色法,亮脑啡肽采用放免法测定,由华东医院协助完成。

1.4疗效评定:显效:关节肿胀指数改善率、压痛指数改善率、握力改善率、晨僵改善率和esr改善率等五种改善率均数>70%。改善率=(治疗前值-治疗后值)/(治疗前值-正常值)×100%。有效:以上五种改善率均数>50%。改善:以上五种改善率均数>30%。无效:以上五种改善率均数<30%。

1.5统计学处理:治疗前后计量指标改变用t检验,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疗效比较用ridit检验。

2结果

2.1疗效评价:针灸组30例,显效1例,有效7例,改善17例,无效5例,改善率83.3%;消炎痛组15例,有效3例,改善9例,无效3例,改善率80%,二组间经ridit检验,p>0.05,二组间差异无显著性,针灸组疗效与消炎痛组相似。

2.2针灸与病程和关节功能:见表2。从表2中可见病程越短疗效越好;关节功能损害越少,疗效也越好。

表2针灸疗效与病程和关节功能的关系

疗效病程(年)关节功能

<1/21~22~3>3ⅰⅱⅲ

显效0010100

有效3211421

改善3635593

无效0113023

有效率(%)10088.883.366.61008457

2.3针灸治疗前后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的改变:见表3。

表3针灸治疗前后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的改变

项目针灸组(30例)消炎痛组(15例)

治疗前治疗后p值治疗前治疗后p值

关节肿胀指数6.9±4.44.7±4.3<0.00113.4±3.612.6±3.5>0.05

关节压痛指数17.2±7.610.1±0.7<0.00113.1±3.19.1±2.4<0.02

晨僵(h)2.9±1.61.9±1.6<0.0012.3±1.71.4±0.5<0.02

握力(mmhg)83.5±31.295.7±62.1<0.001102.3±28.6113.8±30.4<0.05

esr(mm/1h)57.2±25.746.4±27.2<0.0175.1±29.562.6±29.6<0.01

crp(μg/l)18.8±11.68.2±14.5>0.0517.9±12.110.2±12.1>0.05

rf(对数值)2.4±0.42.2±0.4<0.012.4±0.32.2±0.4>0.05

2.4针灸治疗前后亮脑啡肽(lek)、超氧化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脂质过氧化物酶(lpo)的改变:见表4。

表4针灸治疗前后lek、sod、cat和lpo的变化

项目lek(10例)sod(18例)cat(18例)lpo(18例)

mg/mlu/g(hb)u/mg(hb)nmol/l

治疗前85.1±41.8485.9±38.617.1±3.55.7±1.0

治疗后172.5±62.2458.2±46.118.1±1.65.2±1.1

p值<0.01<0.01>0.05<0.05

2.5不良反应:消炎痛组有1例头痛,有2例胃肠不适,针灸组无明显副作用。

3讨论

ra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经常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消炎镇痛,但该类药物引起严重胃肠道症状和肝、肾、神经等方面损伤,而中医认为ra属痹证,一般均为正虚标实之病,除应用药物治疗外,中医针灸治疗ra是一种非药物消炎镇痛疗法。本研究用艾灸背俞穴温阳益肾、调和气血。局部取穴祛瘀通经,捻转提扦补肾法治疗ra,疗效可达83.3%,与消炎痛的消炎镇痛疗效相似,经ridit检验,p>0.05。同时发现病程越短关节功能损伤越少,疗效越好。目前没有一种早期ra的标准,根据morgan等[1]报道早期ra病程12个月以内的患者为界限,针灸治疗对早期ra疗效较好(见表3)。针灸组治疗前后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指数、晨僵、握力均有明显好转。esr、rf滴度也有改善,p<0.01,消炎痛对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指数、晨僵、握力、esr也有好转,p<0.02,而对rf无明显作用,与我国近年来报道相似[2]。

针灸治疗范文篇4

1.1经穴效应特异性规律研究

主要采用关联规则与频次分析相结合的数据挖掘方法,关联规则旨在提示处方中存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腧穴之间的配伍形式,频次分析能够提供针灸治疗某一疾病选用的腧穴及其频繁程度。罗玲等在全面采集古代针灸治疗中风文献基础上,重点进行了选穴的经络症状关联分析,发现针刺治疗中风半身不遂使用腧穴频次最多的为曲池、肩等手阳明经穴;肩、曲池、足三里、百会、风池配伍是最常用处方;多选用足少阳经和手足阳明经穴位。针刺治疗中风不省人事使用腧穴频次最多的为督脉百会穴、心包经中冲穴;风池、百会、曲池配伍或大椎、百会、风池配伍是最常用处方;经脉多选用督脉和足少阳、手阳明等阳经穴位。以上表明针灸治疗中风遵循了辨证循经取穴的处方规律。何冬凤等在全面采集现代针灸治疗心绞痛临床文献基础上,重点进行了选穴的经络部位关联分析。结果发现,心绞痛选穴分布在心包经、膀胱经、任脉、心经最多;选穴主要分布在上肢部、背部、胸部,上肢部用穴中近90%分布于心包经和心经,背部用穴近95%分布于膀胱经,胸部用穴全分布于任脉和心经。以上表明针灸治疗心绞痛遵循了辨位循经取穴的处方规律。数据挖掘结果证实了古代、现代取穴规律和特点与针灸临床理论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是基本相符的。经络辨证提示了经穴效应的循经性,特定穴的选用提示了经气会聚状态是腧穴发挥效应特异性的关键。

1.2腧穴运用规律的研究

1)神经系统疾病:赵凌等收录了从先秦至清末的偏头痛针灸专著,采用多层关联规则挖掘算法,计算腧穴项集的支持度和置信度,发现手足少阳经脉的穴位丝竹空、风池、率谷、颔厌、头临泣出现频次最高,偏头痛处方配伍中以合谷一风池出现的频次最高,少阳经的交会穴选用最多。杨洁等发现针灸治疗贝尔面瘫中,手足阳明经穴选用最多,重视局部穴位,配合远端选穴,地仓穴为使用频次最多经穴,交会穴、五输穴、下合穴等特定穴运用广泛。吴粮葶等挖掘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现代文献,表明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选穴以循经为基础,首选阳经腧穴,分布主要在四肢,阳明经与少阳经的配伍关系最为常用,特定穴为选穴的主体,特别重视交会穴及肘膝关节以下的特定穴。李旗等挖掘出针刺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所选腧穴以足三里、合谷、曲池、阳陵泉、外关、三阴交使用频率最高,经络则以手足阳明经最为常用。congmen等以不同针刺手法刺激小鼠足三里,构筑神经元混沌放电的复杂网络来刻画神经元放电时间序列的时变特性。

2)消化系统疾病:任玉兰等通过多维、多层的关联规则分析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古文献,发现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内关是治疗fd最常用的主要腧穴,足三里与中脘相配是最主要穴位组配方式;取穴以循经为基础,主要集中在任脉、膀胱经、脾胃经上;所选腧穴以特定穴为主体,遵循局部与远端取穴相结合原则。张勇等以古文献中治疗鼓胀的经穴为原始数据,运用频数统计及关联规则算法,统计出古代治疗鼓胀最常用经穴为足三里、水分、气海等,通过2次priori关联结果,最终确认组穴1(复溜,中风)和组穴2(复溜,脾俞)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强关联性。郑华斌等发现在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中,特定穴的使用广泛,其中以足三里为最,其次为天枢、上巨虚、中脘等,脏腑辨证取穴为针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重要原则,以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和天枢为主。

3)心血管系统疾病:何冬凤等收集从先秦至清末有关胸痹的文献,挖掘结果为历代针灸治疗胸痹以心包经选用频次最高,阴经使用最为频繁,特定穴的选用占有绝对优势,如五输穴原穴络穴等,体现了循经取穴原则。高丽美通过频次分析及关联规则算法挖掘现代穴位贴敷治疗心绞痛文献,结果表明心俞、膻中、内关、厥阴俞使用频次最多,腧穴选用以特定穴为主,俞募配伍使用最多。腧穴分部以胸腹部、背部腧穴为主;以足太阳膀胱经、任脉、手厥阴心包经选用频次较高。

4)其他系统疾病:王洪彬等借鉴文献计量学及数据挖掘的相关方法,对针灸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常用腧穴及经络进行描述性统计。发现现代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所选取的穴位中以三阴交、肾俞、关元、足三里使用频率最高,膀胱经、任脉、脾经腧穴应用最为广泛。王静等发现源于149篇文献的186条数据元素组成的阿片类药依赖针灸治疗数据库中,用穴频次居于前五的经穴足三里、三阴交、内关、合谷和神门构成了穴—穴,症—穴,研究对象—穴,—穴和戒毒分期—穴等关联规则中的穴位主体。

1.3刺灸方法的应用规律研究

贾春生等提出建立刺灸法文献数据库并设计文献数据应用平台,在此基础上分析数据资料,建立刺灸法数据挖掘模型。此后,各学者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对穴位注射、火针、穴位敷贴、穴位埋线、刺络放血等刺灸法进行了特异性规律及特点的研究。刺灸法挖掘技术的应用中,频次分析最为常用,能够提供各类刺灸法治疗不同疾病的频繁程度,筛选其治疗的优势病种。张选平等发现穴位埋线疗法主要优势病种是内科的胃脘痛、肥胖病、痫证、哮喘、腹痛、面瘫、便秘;外科的腰腿痛;皮肤科的牛皮癣和五官科的重睑术。刘新等总结出放血针具共涉及9种,以三棱针使用频次最高,将放血量人为分为6个等级,其中放血量为少许(少于0.1ml)的出现频次最高,为401次。许晓康等发现水针疗法在内科疾病治疗中出现频次最高,其次为外科疾病,相对于其他疾病,呃逆出现频次最高。

1.4腧穴疾病谱的研究

吴粮葶等通过规范病症、腧穴名称,统计中风后遗症所属病症的针灸病症谱及总结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腧穴谱,结果显示针灸病症谱分布呈偏向性,腧穴谱遍布十四经脉,首选阳经腧穴,常用腧穴以阳明少阳经穴为主。邢晶晶等通过文献比例、疾病比例对内关及其常见配伍的针刺病谱进行分析,总结出内关针刺病谱主要分布于脾胃系和心系;单穴内关针刺病谱中冠心病文献比例最高;内关配伍足三里针刺病谱中呃逆文献比例最高;内关配伍三阴交针刺病谱中焦虑抑郁文献比例较高。黄宗雄等通过对清代及清以前昆仑穴相关文献的整理,挖掘得出:昆仑单穴主治病证33种,筛选出2种优势病证;配伍主治病证45种,筛选出19种优势病证及其高频配伍处方。陈文修等统计出百会单穴主治病证73种,筛选出22种优势病证;配伍主治病证106种,筛选出21种优势病证及其高频配伍处方。

1.5名老中医经验挖掘

张华等对田从豁教授临床病历资料进行整理,发现田从豁教授临床应用穴方共19个,阴交、肓俞、水分配伍使用频次最多。陈裕收集当代名中医针灸治疗偏头痛医案247篇,总结出临床与肝阳上亢型关联密切的是足少阳胆经,血瘀阻络型是手少阳三焦经,风邪上扰型是足太阳膀胱经,气血不足型是足阳明胃经。并且,根据关联规则挖掘提出的基本配穴规律与中医经络理论相契合。

1.6针灸临床决策支持系统构建

针灸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对于实现针灸临床决策模式的转变有重大意义,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各学者在此方向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任玉兰等提出建立疾病症状、证候症状关系的样本数据库、概率数学模型;再通过遗传算法进行针灸治疗最优方案的选择,构建具有人工智能特征的针灸临床循证诊疗决策辅助支持平台。王佑林等利用复杂网络的k核心思想并改进来寻找针灸治疗疾病所用穴位的主穴信息,使其更好地适应中医决策系统并提供支持。李云松等发现在决策系统中,使用一元字串和二元字串的特征更适合腧穴处方的自动生成,提出了一种基于k近邻方法的腧穴处方自动生成算法,通过分析病历库中与目标现病史最相似k条病历的穴位配方,来自动给出患者针灸治疗的推荐方案。胡绿慧等提出使用weka平台进行编程,分析穴位的支持度与置信度,找出适用于针灸临床方案决策研究的最好方法,用以指导临床医生的方案决策。

2分析与展望

2.1数据挖掘结果能够与传统的中医学理论相契

合并提供新知《席弘赋》云:“凡欲行针须审穴。”可见临证选穴及配伍的重要性。查阅近几年针灸数据挖掘的结果,不难发现,针灸处方的配伍仍大量选用“原络配穴”“俞募配穴”“八脉交会配穴”“合募配穴”“远近配穴”等传统配穴方法,遵循着“循经取穴”的规则,体现了“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腧穴所在,主治所及”的规律。数据挖掘在验证传统的中医学理论的同时,还能在海量的文献中发掘出新知,如赵凌等挖掘偏头痛文献时即发现古代针灸治疗该病多采用同名经的配穴方法,发生疾病时即可在相联系的手足同名经的相应部位针刺;赵华等挖掘田从豁教授治疗痹症经验的结果提示上肢疼痛与寒凝、血瘀相关,风寒痹阻与下肢发凉相关。这些新的治疗方法、不易发现的疾病、证候、症状之间的联系,通过数据挖掘为临床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治疗模式。

2.2数据挖掘在针灸领域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针灸数据挖掘起步较晚,不同于中医药数据挖掘文献量大、方法选用较多,针灸数据挖掘文献量较少,且仍以关联规则及频次分析为主要挖掘方法。对针灸选方用穴的规律进行关联程度的分析,虽然能够提供腧穴的使用频率及处方的关联度,但此方法对针灸核心处方及配伍的深层分析如增效、减效等却无能为力。单一的处方关联分析也制约着针灸数据挖掘的进一步发展,其在生物学机制、脑功能分析等的应用基本为空白。而复杂网络分析却在此方面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复杂网络方法是通过穴位、疾病、证型等作为基础节点,构筑复杂网络,通过幂律分析、小团体分析、中心性分析等深入分析针灸处方特色的一种数据挖掘方法。可以提炼出核心处方,通过加权与无权的穴位疾病二分网络从宏观及动态的角度揭示腧穴配伍规律。亦可进一步以生物学中蛋白、基因或脑影像学数据作为节点,通过节点间的拓扑网络,深入分析针灸在生物学及脑影像学领域的作用机制。另外,数据挖掘与仿真工程的结合,可以在针刺手法的测定、针灸临床决策系统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针灸治疗范文篇5

颈椎病又称颈肩综合征,主要是由于颈椎骨质的退行性病变所致,刺激或压迫周围的神经或血管及其他组织,而引起的一系列不同形式的综合病症,属于祖国医学中“项强、眩晕、痹证”范畴,是临床上中老年人常见的多发病。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并趋于年轻化。该症状复杂,缠绵难愈,它的治疗方法很多,但目前多采用保守疗法。近年来针灸治疗颈椎病的报道很多,均有较好的疗效,现将近10年来有关针灸治疗颈椎病的文献分类综述如下。

1毫针疗法

1.1彭氏[1]根据病变部位选用颈2~7夹脊穴。配合风池及患侧的肩井、肩髃、曲池等,毫针直刺,针感传至患侧肩前、前臂、手指时立即出针,不留针,全部有效。

1.2董氏[2]单取外关穴,用毫针直刺,并配合患者缓慢旋转头颈部,均有效。

1.3陈氏[3]以腕踝针,治疗颈椎病患者,进针点在双腕部上4上5上6(腕部腕横级上二横指绕内关与外关一圈处)。

2电针疗法

2.1蔡氏[4]以针刺夹脊穴为主治疗颈椎病41例,主穴颈5~7夹脊穴。配穴为肩髃、曲池、外关、合谷,针后加g6805电针仪,以连续波刺激。其中痊愈18例,显效13例,总有效率97.8%。

2.2李氏[5]取相应颈椎“华佗夹脊”,颈部阿是穴、大椎、巨骨、曲池、外关、合谷为主,治疗颈椎病30例,每次选穴5~6个,接通g6805治疗仪,以连续脉波刺激,频率约为100~200次/min,电流输出大小以患者感觉合适为宜。临床显效12例,有效16例,总有效率为93.4%。

3水针疗法

3.1骆氏[6]取风池、天宗、肩中俞和阿是穴。以复方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87例颈椎病患者,痊愈38例,显效43例,总有效率93.2%。

3.2范氏[7]采用穴位注射治疗颈性眩晕36例,取穴为风池、阿是穴,药为2%利多卡因4ml,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10mg。痊愈19例,显效10例,总有效率94.4%。

4耳穴疗法

用75%酒精消毒耳廓后,将消毒过的王不留行籽用0.5~2cm大小的医用胶布粘在相应的穴位上,以单手拇指揉压2min左右,手法由轻到重,使耳廓有酸、胀、灼热感,但以患者能忍受为度。嘱患者每日按6~7次,每2日换1次王不留行籽,并换耳廓,8次为1个疗程。

5灸法

5.1马氏[8]运用隔物烫灸法治疗颈椎病100例。取穴颈夹脊,并按经络辨证分太阳经型、少阳经型、阳明经型,辨证配穴,结果治愈80例,好转19例。总有效率99%。

5.2张氏[9]采用隔布灸的方法,用消毒纱布敷料,用水淋湿后拧半干,置于大椎穴上,再将艾炷点燃后置于敷料上,每日治疗1次,每次7壮,治疗58例,治愈23例,显效25例,好转7例,总有效率94.8%。

6其他疗法

6.1唐氏[10]采用针刺加醋湿热敷法为主,佐以按摩治疗颈椎病86例,醋敷法是取4.5~8.5cm纱布,米醋浸湿后敷贴于颈椎部,针刺取大椎、风池、大杼、肩井、曲池、外关、合谷等穴,按摩主要是以理筋法按摩肩胛冈内缘条索状硬结,捏背,局部肌肉放松手法等,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结果治愈58例,显效20例,有效7例,无效1例。

6.2徐氏[11]运用颈经验证埋线治疗120例。方法:先让患者俯伏坐位,标定颈穴1和颈穴2(分别于c5和c7棘突旁开1.5寸处均为双侧),用2%利多卡因做穴位局部浸润麻醉,然后剪取u-1号铬制羊肠线3cm,用小镊子将其穿入制作好的9号腰椎穿刺针管中,垂直快速进针,当针尖达皮下组织及斜方肌之间时,迅速调整针尖方向,以15°角向枕部透刺,寻找强烈针感,向头部或肩臂部放射后,缓慢退针,边退边推针蕊,回至皮下后拔针,用干棉球按压针扎片刻,创可贴敷固定。1次为1个疗程,15天后行第2疗程,临床治愈72例,显效24例,有效17例。

7结语

综上所述,针灸治疗颈椎病疗效显著,费用低,副作用小,但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疗效评定标准不一:主要依据患者的自觉症状及一些体征的改善情况,来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这种评判标准往往受主观因素的影响,缺乏客观性。在诸多报道中,对针灸治疗方法的描述不够具体全面。文献报道中注重于疗效的临床观察,对针灸作用的机理研究涉及很少。这些问题影响了针灸治疗的进一步发展,应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重视并尽快予以解决。

【参考文献】

1彭秀菊.针刺夹脊穴治疗颈椎病85例.中国针灸,1996,16(1):22.

2董建.针刺外关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国针灸,2000,20(1):38.

3陈世忠.腕踝针治疗颈椎病105例.中国针灸,1999,17(4):53.

4蔡红.夹脊穴治疗颈腰椎骨质增生100例疗效观察.中国针灸,1994,14(5):15.

5李玉琴.电针综合疗法治疗颈椎病30例临床观察.针灸临床杂志,1996,12(5):32.

6骆仲达.复方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颈椎病87例.中国针灸,1997,17(8):471.

7范卫星.穴位注射治疗颈椎眩晕36例.针灸临床杂志,1998,14(10):12.

8马兆勒.隔物烫灸治疗颈椎病100例临床观察.中国针灸,1994,14(6):23.

9张明.隔物灸治疗颈椎病58例临床观察.针灸临床杂志,1996,16(5):28.

针灸治疗范文篇6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在本院专科病房与门诊选择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ra诊断标准。受试者在18~65岁之间,病级为1~2级,红细胞沉降率(esr)≥30mm/1h,符合卫生部制定的抗风湿药物研究指导原则活动期ra的标准,受试者排除明显心、肝、肺、肾等的器质性疾病,药物过敏史和晕针史,孕妇与哺乳妇女不纳入试验。受试者在3个月内未使用过二线药物。病人的一般情况见表1。

表1病人的一般情况

组别例数性别平均年龄岁平均病程年病期(例)病级(例)

男女ⅰⅱⅲⅰⅱⅲ

针灸组3052545±53±5255010187

对照组1531244±733±51230942

注:二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1.2方法:45例患者按年龄、性别、病期、病级随机按2∶1配对分为二组:对照组应用消炎痛25mg,3次/d,治疗组不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而应用隔日1次针灸治疗,每次40min,1个月为一疗程。

取穴:①整体取穴:根据整体治疗原则,患者每次取背部督脉经和膀胱经,肝俞、睥俞、肾俞和命门穴,手足阳明经曲池、足三里和足少阴肾经太溪穴。②局部取穴:根据患者受累关节取穴。肩关节取肩于、肩贞、肩内阿是穴,肘关节取曲泽穴,腕关节以阳池、阳谷、阳溪穴,指关节取八邪穴,膝关节取膝眼、曲泉、膝阳关、阳陵泉穴,踝关节取解溪、昆仑、丘墟穴,趾关节取八风穴,颞颌关节取下关穴。四肢穴位采用温针以驱寒逐湿,通利关节,针刺采用捻转提扦补泻法,随后温针2次,应用灸粒温针。背俞一般用附子饼间接灸法(附子饼为附子∶丁桂∶冰片以40∶9∶1比例制成)。

1.3观察方法:每2周随访一次,每次检查晨僵、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指数、握力,每4周随访血尿常规、红细胞沉降率(esr)、类风湿因子(rf)滴度,部分患者测定超氧化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脂质过氧化物酶(lpo)和亮脑啡肽,测定超氧化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和脂质过氧化物酶(lpo)采用化学比色法,亮脑啡肽采用放免法测定,由华东医院协助完成。

1.4疗效评定:显效:关节肿胀指数改善率、压痛指数改善率、握力改善率、晨僵改善率和esr改善率等五种改善率均数>70%。改善率=(治疗前值-治疗后值)/(治疗前值-正常值)×100%。有效:以上五种改善率均数>50%。改善:以上五种改善率均数>30%。无效:以上五种改善率均数<30%。

1.5统计学处理:治疗前后计量指标改变用t检验,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疗效比较用ridit检验。

2结果

2.1疗效评价:针灸组30例,显效1例,有效7例,改善17例,无效5例,改善率83.3%;消炎痛组15例,有效3例,改善9例,无效3例,改善率80%,二组间经ridit检验,p>0.05,二组间差异无显著性,针灸组疗效与消炎痛组相似。

2.2针灸与病程和关节功能:见表2。从表2中可见病程越短疗效越好;关节功能损害越少,疗效也越好。

表2针灸疗效与病程和关节功能的关系

疗效病程(年)关节功能

<1/21~22~3>3ⅰⅱⅲ

显效0010100

有效3211421

改善3635593

无效0113023

有效率(%)10088.883.366.61008457

2.3针灸治疗前后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的改变:。

表3针灸治疗前后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的改变

项目针灸组(30例)消炎痛组(15例)

治疗前治疗后p值治疗前治疗后p值

关节肿胀指数6.9±4.44.7±4.3<0.00113.4±3.612.6±3.5>0.05

关节压痛指数17.2±7.610.1±0.7<0.00113.1±3.19.1±2.4<0.02

晨僵(h)2.9±1.61.9±1.6<0.0012.3±1.71.4±0.5<0.02

握力(mmhg)83.5±31.295.7±62.1<0.001102.3±28.6113.8±30.4<0.05

esr(mm/1h)57.2±25.746.4±27.2<0.0175.1±29.562.6±29.6<0.01

crp(μg/l)18.8±11.68.2±14.5>0.0517.9±12.110.2±12.1>0.05

rf(对数值)2.4±0.42.2±0.4<0.012.4±0.32.2±0.4>0.05

2.4针灸治疗前后亮脑啡肽(lek)、超氧化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脂质过氧化物酶(lpo)的改变:见表4。

表4针灸治疗前后lek、sod、cat和lpo的变化

项目lek(10例)sod(18例)cat(18例)lpo(18例)

mg/mlu/g(hb)u/mg(hb)nmol/l

治疗前85.1±41.8485.9±38.617.1±3.55.7±1.0

治疗后172.5±62.2458.2±46.118.1±1.65.2±1.1

p值<0.01<0.01>0.05<0.05

2.5不良反应:消炎痛组有1例头痛,有2例胃肠不适,针灸组无明显副作用。

3讨论

ra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经常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消炎镇痛,但该类药物引起严重胃肠道症状和肝、肾、神经等方面损伤,而中医认为ra属痹证,一般均为正虚标实之病,除应用药物治疗外,中医针灸治疗ra是一种非药物消炎镇痛疗法。本研究用艾灸背俞穴温阳益肾、调和气血。局部取穴祛瘀通经,捻转提扦补肾法治疗ra,疗效可达83.3%,与消炎痛的消炎镇痛疗效相似,经ridit检验,p>0.05。同时发现病程越短关节功能损伤越少,疗效越好。目前没有一种早期ra的标准,根据morgan等[1]报道早期ra病程12个月以内的患者为界限,针灸治疗对早期ra疗效较好(见表3)。针灸组治疗前后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指数、晨僵、握力均有明显好转。esr、rf滴度也有改善,p<0.01,消炎痛对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指数、晨僵、握力、esr也有好转,p<0.02,而对rf无明显作用,与我国近年来报道相似[2]。

针灸治疗范文篇7

关键词:针灸;热敏灸疗法;腧穴;妇产科;治疗进展

妇产科学包括妇科及产科两个方面,其主要涉及女性生殖器官方面的疾病,高危妊娠和难产的防治原则及应对措施,计划生育和妇女保健等几个方面[1]。根据who调查,妇科疾病发生率已超过65.7%,育龄期妇女则占70.5%[2]以上。据医学统计学调查研究显示,中国已婚女性妇科常见病的发病率分别是生殖道感染占42.97%、月经不调占34.54%、痛经占15.45%、盆腔肿块占3.92%、子宫脱垂、阴道壁膨出合占1.16[3-4]。当然远不止这些,还有统计结果表明一些医疗条件较差的地区妇科病的发病率仍在增加。这一系列真实的数据提示我们推广针灸疗法在妇科疾病中的治疗刻不容缓。传统中药对妇产科疾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也存在某些方面的局限性。如常见的益母草,其味辛,苦,归属心、肝、膀胱经,可单味煎服,通常用来治疗产后恶露不止,小便不利,水肿等症状。现代药理研究佐证:其有效成分益母草碱和水苏碱能使血液黏稠度下降,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促进纤溶系统亢进从而形成抗血栓的效果。另外益母草碱能使子宫兴奋性增加,收缩力增大,节律加快,增加妊娠早期流产的风险或妊娠晚期早产的可能[5]。可见中药成分较为复杂,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临床上应谨慎用药。基于此,对某些疾病采用针灸疗法便成为较好的选择之一。针灸治疗是中医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近几年文献来看,针灸在治疗妇产科疾病方面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本文就妇产科疾病的四个方面展开综述,现综述如下。

1妇科杂病

在妇科杂病中常见的疾病有女阴白斑,子宫肌瘤和慢性盆腔炎等。女阴白斑从中医学角度来看多因肝肾不足,湿热下注所致。患者出现外阴颜色变白、逐渐萎缩、甚至因过于干燥而开裂、等一系列病理改变,病人常自诉奇痒无比,时常反复[6]。致力于该病研究者赵晶华等[7]用艾灸加耳针治疗妇女外阴白斑20例,艾灸双侧足三里及三阴交,10min/穴;局部外阴灸20min左右,1次/d,10次/疗程,耳针取外生殖区等区域以及其他穴位。隔日1次,两耳交替,10次/疗程,疗程间隔5~7d。结果:治愈9例,显效8例,有效3例。齐若梅[8]取曲骨、会阴,根据白色病变区域大小取1~2对阿是穴,30次/疗程。总计100例患者中,治愈88%,显效8%,有效2%,无效2%,综合总有效率高达98%(p<0.01),病理检查亦获改善。在内蒙古中蒙医研究所,白永岚等[9]用电热针治疗172例外阴白斑的妇女,电热针温度维持恒定,根据病变范围大小及深度决定针数与深度,留针30min/次。间隔1日1次,30次/疗程。结果:痊愈37.79%,显效45.93%,好转16.28%,综合总有效率高达100%。子宫肌瘤是女性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目前仍未探究其根本致病因素,只初步推测与女性体内雌激素的异常增加有关。学者严江[10]在治疗该病50例中取气冲、三阴交、曲骨、次髎交替针刺,结果治愈率为72%,总有效率高达98.2%,同时发现患者血清中雌二醇的水平在治疗后明显降低。在浙江省奉化新桥骨科医院里展开临床实验研究,针对临床60位子宫肌瘤患者采取温针灸和常规药物的对比实验,温针灸组综合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综合有效率73.33%(p<0.05);在生存质量方面,温针灸组患者各项指标得分均比对照组高(p<0.05);在不良反应方面,温针灸组显著低于对照组(10%<30%),存在明显差异(p<0.05)[11]。慢性盆腔炎是女性生殖器官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严重时会影响妇女生活质量及精神状态。学者起建春[12]用艾条温和灸子宫、关元、足三里等穴,治疗慢性盆腔炎60例,治愈率达40%,总有效率96.7%,同采用抗生素组进行对照,其总有效率53.5%,有明显差异。再有学者张建平[13]先取气海、关元、子宫穴,然后对慢性盆腔炎患者进行分证论治,配合艾灸手法对三处穴位进行热感传导,治疗12次/疗程,间隔5d再进行治疗,收效良好。

2产后病证

产后病多有尿潴留、缺乳、宫缩痛等。如尿潴留多以腹胀,小便排出不利,无法自解为主要表现,常规治疗多用导尿术配合解痉类药物,针灸疗法相较有一定优势,便捷安全,可有效降低感染的风险等。张月润等[14]对临床40位产后尿潴病人行针灸治疗。方法:主穴为左内关,右公孙,太冲等特效穴位。备穴均双侧足三里等要穴。得气后留针30min,间隔10min行针1次,缓慢出针,施法得当,疗效满意。金经国[15]取三阴交、中极、气海、水道,穴针刺治疗87例产后尿潴留,其中1次治愈52例,2次27例,3次8例。王发根等[16]针刺治疗分娩后小便无法自排26例,选中极和双侧的阴陵泉等常用特效穴位。经针刺治疗后痊愈76.92%,好转15.38%,无效7.7%,综合总有效率高达92.3%。而针对产后乳汁不足黄疗康[17]治疗缺乳症1643例(方法:针刺 火罐),取膻中、肩贞穴、乳根,留针30min,10min/次,后加拔火罐,其中治愈1361例,好转256例,综合总有效率高达98.4%。根据简单随机方法温小鹏[18]对57例符合标准的产后缺乳患者进行分组,分为针刺结合温灸组(治疗组)及中药组(对照组),在经1周的治疗后,治疗组治愈28.07%,显效17.54%例,未愈3.5%,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痊愈14.03%,显效31.58%,未愈5.26%,总有效率为89.66%(p<0.05)。对于产后宫缩痛有学者在分娩结束的125例患者中,针刺三阴交得气后向上斜刺并用胶布缠绕针柄30min以上,只一次留针即止痛者达90例,痊愈率有72%,其中33例在留针基础上改用封闭,一次痊愈26例,痊愈率有78.78%[19]。

3月经病

同样在月经不调这一类病中也有研究者采用针灸方法治疗,收效良好。如刘广霞[20]采用针灸治疗63位无排卵型月经不调的患者,坚持3个疗程后对比发现b超监测治疗卵泡质量大幅度提高(直径大于15mm)和卵泡数目显著增多,比较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愈77.78%,好转15.92%,无效6.3%,总有效率为93.7%。还有付桂侠等[21]历经一年的临床研究对月经不调的70例患者进行针灸治疗,相较西医满意率高,值得推广。原发性痛经发病率仅次于月经不调,多见未婚女性。指女性在月经前后或经期出现小腹,腰部酸胀感,甚至疼痛难忍,并且与月经周期有着明显的时间关联,有一定的周期性和规律性[22]。针灸在治疗痛经方面运用比较广泛,如李娟[23]针刺三阴交等常用特效穴位治疗痛经47例,总有效率为97.87%。赵会玲等[24]根据辨证进行加减,针刺中极等常用特效穴位,总有效率高达96%。

4妊娠恶阻

妊娠恶阻指在妊娠早期出现纳差、自觉恶心犯呕等症状,甚至闻食即吐,呕吐胆汁胃酸,不能进食为主要表现。病机在于胃失和降,冲气上逆所致。谢瑜[25]经过辨证取穴对32例初产妇进行妊娠恶阻治疗效果满意,还有宋新安[26]学者对42例典型早孕妊娠呕吐患者采用针灸治疗,疗效也较为理想。

5热敏灸疗法

针灸包括针刺和艾灸两个方面,而热敏灸疗法是在针灸的基础上建立起来。所不同的是它通过经络传导刺激“热敏化穴”直达病所,从而通过热力的传导,逐步向下向深面输送,产生近部不觉热而远处热,以及触及皮肤表面不觉热而扪久觉烫的效果,兼顾除热以外的其他感觉,如酸胀、重痛、麻酥等数种灸疗现象[27-29],引起热敏点的“小刺激大反应”的灸感,进而大幅度提高艾灸疗效的一种新型疗法[30]。《金匮要略》第二十二篇提及“妇人病证,多因气血虚弱、气机不畅,外加胞宫受寒等数种因素叠加形成。”阐明了妇人生病多由寒、瘀、虚、实这四类致病病机为主,正契合热敏灸有着显着的散寒温经、活血通络、益气固脱等特点。在妇科中热敏灸疗法已熟练运用于痛经、产后尿潴留、慢性盆腔炎留等疾病。如在临床实验中陆海娟[31]将8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采取热敏灸疗法和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对照组),结果热敏灸组超对照组总有效率15%。而在治疗产后尿潴留方面,25岁刘某于产后8h内虽觉尿意但未能自主排出,经新斯的明,导尿管等多种办法尚未成功。后由针灸科医师会诊决定采取热敏灸法配合水龙头诱导,数分钟后患者自解出小便约350ml[32]。还有萍乡市中医院对慢性盆腔炎患者也采取热敏灸临床实验,后期回访,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甚不觉痛感,显愈率达90%之高[33]。这一重要的科研成果无疑是给针灸在治疗妇产科疾病上起到了润滑剂的作用。

6特效经验要穴

《灵枢》云:“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可见穴位在针灸治疗中的重要地位。针灸治疗妇产科疾病效果显著,特别是在痛经、月经不调、胎位不正这三方面疗效确切。在治疗痛经方面地机、三阴交这两大要穴发挥着巨大作用。地机[34]是足太阴脾经的郄穴,脾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地机穴主治月经不调、痛经、腹痛等,为胞宫提供行经之血的营养物质。有关报道针刺三阴交[35]通过激活外周与中枢的相关抑痛通路,调节外周靶器官相关代谢产物来改善子宫微循环状态、抑制子宫过度收缩、增强靶器官抗氧化能力,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另外在治疗月经不调和崩漏等病症上针刺足太阴脾经的隐白穴效果突出[36]。《针灸大成》曰:“隐白主腹胀,暴泄,出血。”隐白穴在治疗上发挥健脾统血,调养冲任,清热利湿的关键作用,治疗月经不调时既可补虚又能泻实。此外至阴穴在治疗胎位不正上也有较好的效果,商丘市第三人民医院将140例臀位产妇随机均分两组,分别为艾灸至阴穴配合膝胸卧位组和单纯膝胸卧位矫正臀位组进行临床实验,结果显示艾灸至阴穴配合膝胸卧位组综合总有效率高达95.71%,单纯膝胸卧位矫正臀位组有效率为52.86%,两组比较显著差异(p<0.01)[37]。还有泰安市中心医院也做过类似的临床研究,结果同样表明艾灸至阴穴对产妇胎位不正的治疗有着满意的效果[38]。还有报道称针刺膻中穴可治疗产后缺乳,艾灸肾俞能有效缓解更年期综合征等等,收效亦佳[39-40]。综上所述,特效经验要穴是临床上有代表意义,效果突出的穴位,并不是针灸治疗唯一且首选要穴,运用时还应辨证施治,合理配伍。

针灸治疗范文篇8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就诊的pd患者7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55~73岁,平均(64.75±8.13)岁;病程1~9年,平均(5.67±0.93)年;hoehn-yahr分期[7]:1.5期7例,2期11例,2.5期9例,3期8例。观察组35例,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56~75岁,平均(64.82±8.07)岁;病程1~10年,平均(5.61±0.98)年;hoehn-yahr分期:1.5期6例,2期12例,2.5期10例,3期7例。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纳入标准

1)符合《中西医结合内科学》[8]中“pd”的诊断标准;2)年龄55~75岁,且病程≤10年;3)hoehn-yahr分期为1.5~3期者;4)近1周未服用过抗帕金森病相关药物;5)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3排除标准

1)属于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或帕金森叠加综合征者;2)伴有听力障碍,沟通交流困难者;3)伴有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类疾患或老年性痴呆者;4)既往有脑卒中或颅脑外伤史者;5)伴有血液系统疾病,或合并有凝血功能明显异常者。

2方法

2.1治疗方法

对照组:多巴丝肼片(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30198),62.5mg/次,3次/天,1个月后改为125mg/次,4次/日;盐酸普拉克索片(boehringeringelheimpharmagmbh&co.kg,批准文号h20140917),0.125mg/次,2次/天,1个月后改为0.25mg/次,3次/日,两者均口服3个月;同时予康复运动训练,住院期间患者及家属集中学习和训练,3次/周,30min/次,出院后由患者本人或家属陪同训练,早晚各1次,30min/次,包括:身体放松练习,面部、头颈部、肢体、姿势和步态等康复训练,每个运动连续做5~10min。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取穴:百会、四神聪,以及(双侧)风池、风府、阳陵泉、太冲、足三里、曲池、合谷。操作方法如下:百会穴向后平刺1.5cm,四神聪穴平刺1.5cm,风池穴向鼻尖方向斜刺2.5cm,风府穴向下斜刺1.5cm,阳陵泉、足三里、曲池直刺2.5cm,太冲、合谷直刺1.5cm,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30min,3次/周,连续针刺3个月。

2.2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老年颤证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9]评定,分为临床痊愈、明显进步、进步、稍有进步、无效。

2.3观察指标

1)主要症状评分:包括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等,按症状无、轻、中、重,分别计0、2、4、6分。2)病情严重程度: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7]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精神行为和情绪(updrs-i)、日常生活活动(updrs-ii)、运动功能部分(updrs-ⅲ)评分,评分越高,表示pd病情越严重。3)生活质量比较:采用帕金森病生活质量量表(pdq-39)[10]评定,包括8个维度共39项,并转化为综合指数(pdq-39si),为0~100分,分值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低。

2.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2组患者疗效比较见表1。

3.22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评分比较见表2。

3.32组患者治疗前后updrs-i、updrs-ii、updrs-iii评分比较见表3。

3.42组患者治疗前后pdq-39si评分比较见表4。

4讨论

针灸治疗范文篇9

论文摘要:通过整理近几年文献针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和临床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针灸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保守治疗方法中疗效是肯定的,并且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同时,还应建立统一的疗效标准以加强研究深度,并总结出公认的最佳治疗方法或方法组合,最大程度地发挥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优势和潜力,以提高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愈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后髓核向方突出致使相邻组织遭受刺激或压迫而出现一系列的以腰痛伴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为主要临床症状,该病好发于20—30岁青壮年,广泛存在于各行各业中,以劳动强度大或长期处于坐立位的人员多见,病因为劳损、负重、不良体位、外伤、脊柱畸形等导致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而诱发椎间盘突出,临床突出节段以l4~5最多,l5~1次之,l3~4最少。按纤维环及厚纵韧带损害的程度可分为3型:膨出型、突出型、脱出型。突出的腰椎间盘刺激神经根及周围膜囊、静脉丛等导致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无菌性炎症或水肿粘连而出现腰痛、下肢放射痛、下肢感觉异常及运动功能减弱。在治疗上多采取舒筋通络、通经止痛、补益肝肾的治疗原则,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是确切的,本文对近五年有关报道综述如下:

1单纯针刺治疗:

1.1体针治疗:体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比较有效的方法,临床有效率治愈率在48%~55%,有效率78%~90%。潘小霞[1以环跳或秩边为主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运用朱琏抑制工型手法,以上疗法每日1次,每周治疗5次,10次为1个疗程,中间休息3~7天。一般治疗4~6个疗程。结果表明53例病例中临床治愈28例,好转21例,无效4例,临床治愈率52.83%,总有效率92.45%;费兰波[2]以青龙摆尾针法针刺大肠腧、环跳、委中、阳陵泉(患侧)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以疼痛量表,视觉模拟量表来评定该患者的疼痛指数积分,并以常规针刺方法作为对照,结果青龙摆尾针刺组治愈10例,显效11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32%,与对照组比较疗效差异有显著性,并且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疼痛指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对疼痛的改善优于对照组;赵允涛[3]采用环跳双针为主治疗腰腿痛,环跳穴宜深刺,在其外下方一寸再进一针,针尖微斜向环跳穴,两针形成一夹角。捻转提插配合,每隔5~10min行针1次,平补平泻,强度中等,针感迟钝者手法可稍重。一般每日或隔日针刺1次。10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中间休息3天,结果24例中痊愈18例,好转6例,无效0例;吴越[4]以针灸环跳、夹脊穴为主,并采用郑魁山教授白虎摇头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1例,结果经2个疗程治疗,痊愈22例,好转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78%;宫会爱[5以针刺环跳穴治疗原发性坐骨神经痛患者66例,经治疗1个疗程后,66例患者中临床治愈53例;治疗2个疗程后,累计临床治愈62例,好转4例,治愈率达93.93%,总有效率100%;卓氏[6]根据突出的部位,直接刺入患侧对应的椎旁点,2~3穴/d,实施“烧山火”手法,当手法运用到地部时病人产生触电样感觉,向下肢远端放射,渐渐地就会产生从针刺部位循经传递的热感,甚至有全身温热感。对照组常规针灸法,治疗1~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治疗组110例,治愈57,显效28,有效21,总有效率96.4%;对照组55例,治愈21,显效15,有效12,总有效率87.3%。席氏[7]采取阿是穴直刺,其上下左右旁开1寸各深斜刺直达病所,自命名“五虎夺羊”强刺激针法治疗老年人腰脱,对照传统电针治疗,10次为1疗程,观察3个疗程示:“五虎夺羊”针法优于常规针法治疗,并可缩短疗程,治疗后不易复发。泉氏[8]等应用齐刺治疗腰突症,先针刺腰椎棘突下穴位,直刺0.8~1寸;再针刺两旁夹脊穴,针尖向脊柱方向进针0.8~1.2寸,得气后留针30min,每10min行针1次。60例患者中治愈35例,好转18例,总有效率为88.3%。

1.2电针治疗:张氏[9]采用夹脊穴深刺加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67例,穴位常规消毒后用0.30mm×75mm毫针垂直进针至椎板后,遂改变针尖方向,向上下关节突内侧间隙方向缓进针,待患者产生向下放射感时停止进针,并把针身略上提,然后接电针仪,选择连续波,刺激强度以患者可耐受为度,留针20min,经治2~3疗程后,治愈101例,好转28例,有效率为77.2%。门间信之[10]对椎间盘突出的坐骨神经痛患者180例,用90mm、20号针刺入约40~60mm,进行低频通电1hz、15min针刺环跳穴至足尖有针感后通以低频电流,使其形成神经脉冲,通过mri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5次以内疼痛消失为有效(156例);治疗后当时无效,连续治疗15次以上疼痛未消失为无效(24例);向诗余[11]以环跳穴齐刺法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坐骨神经痛,结果齐刺组有效率97.14%,对照组有效率78.57%,说明齐刺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王占慧[12]采用电针环跳2穴治疗坐骨神经痛54例,结果治愈38例,有效16例。患者疼痛均于治疗1~3次消失。其中继发性坐骨神经痛属腰椎间盘突出者1次治疗疼痛消失2例,2次治疗疼痛消失5例,3次治疗疼痛消失3例,共10例。

1.3穴位注射疗法:在穴位上注射药物兼有穴位刺激和药物的双重作用,其较常规用药药量少,减轻药物副作用的发生。傅建明[13]观察了腰椎牵引配合同侧环跳穴位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下肢痛的疗效。将以一侧下肢痛为主要症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被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腰椎牵引和同侧环跳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牵引治疗,结果治疗3周后,治疗组痊愈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说明腰椎牵引配合同侧环跳穴位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下肢痛优于单纯腰椎牵引;郭大平[14]以雪莲针针刺环跳为主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坐骨神经痛患者384例,并辅以雪莲针针刺承扶、承山、足三里等穴,每5日注射1次,每5次为1个疗程,结果治愈309例,占80.5%,显效73例,无效2例。巨氏[15]在治疗腰突症时,待针刺之后,在夹脊穴以1ml/穴,注射复方当归注射液,同时选2个配穴,治疗后疗效显著。

1.4其它针法:周氏[16]将192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采用踝三针、肌肉注射来比林、常规针刺治疗。取穴:踝三针,即根痛1(足阳明胃经外踝高点上4寸)、根痛2(足少阳胆经外踝高点上4寸)、根痛3(足太阳膀胱经外踝高点上4寸)。治疗后对镇痛起效时间、疗效维持时间、直腿抬高试验进行观察,分别在治疗后第1、12、24、48小时各时点进行疼痛评分,在治疗后第12小时进行综合评价显示:1)踝三针组在镇痛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综合疗效方面及治疗后第1、12、24小时的镇痛评分与两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而在第48小时的阵痛评分与两对照组及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

杨氏[17]运用浮针治疗40例腰突患者,痊愈20例,好转1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张氏[18]采用圆利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0例,治愈56例,有效16例,总有效率达90%。

何氏[19]运用眼针,取患侧眼区穴的膀胱区、肾区、下焦区,严格消毒后,右手拇、食、中指挟持25mm长毫针快速小幅度捻转,直刺入穴区0.2~0.3寸,患者得气后留针30min,其间每隔10min行针1次加强刺激。出针后休息10min再行腰椎牵引治疗68例,治愈43,好转9,有效率95.6%。

黄移生[20]采用圆利针加环跳齐刺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8例,结果临床治愈:症状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阳性体征转阴,直腿抬高70°以上,恢复工作35例,占60.3%;好转:症状大部分消失,仍有阳性体征,直腿抬高50°~70°,可从事一般性工作21例,占36.2%;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直腿抬高30°以下2例,占3.5%,总有效率达96.5%;

2针灸配合其他疗法:傅建明[21]采用针灸腰夹脊穴、环跳为主,配合牵引推拿联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0例,并以国际上公认的功能独立性评测量表(fim)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表明经过连续3周的治疗后,共有43例患者临床治愈,显效27例,好转10例,无效0例,其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治疗后的fim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患者治疗前后的自我料理、转移及运动方面fim评分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但在括约肌控制、社会交流及社会认知等方面,患者治疗前、后的fim评分均无明显变化(p>0.05)。

刘氏[22]以腰夹脊穴为主,按中医辨证取穴,用2寸针垂直皮肤进针后针尖稍向内上方刺入横突下,患者可有明显的胀麻感。然后,剪取长1.5~2cm的市售药艾条,点燃一端后将其套置于针柄尾部。治疗结果显示温针灸对三型plid(风寒型、气滞血淤型、肝肾不足型)均有很好的疗效,且温针灸对风寒湿阻型的疗效略好于肝肾不足型;而对肝肾不足型的疗效又略好于气滞血瘀型。

总述,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多样,疗效确切,其机理可能是由于针刺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神经根炎症和水肿、松解粘连,改善突出物与神经根的关系,促进神经损伤的修复,增强肌肉的兴奋性,预防和治疗肌肉萎缩。由于针灸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保守治疗方法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因此有必要建立统一规范的诊断标准、病例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疗效判定标准;总结出公认的最佳治疗方法或方法组合,最大程度地发挥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优势和潜力,以提高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率和治愈率。

参考文献:1潘小霞,岳进,韦立富.韦立富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经验.中国民间疗法,2005,13(10):5.

2费兰波,李家康.青龙摆尾针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5,13(1):47-48.

3赵允涛,王安祥.环跳双针治疗腰腿痛24例临床观察.实用医技杂志,2004,11(11):2477.

4吴越.白虎摇头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1例.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1,11(2):35.

5宫会爱,吕延国.针刺环跳穴治疗原发性坐骨神经痛66例.中国民间疗法,2004,12(7):17-18

6卓华.“烧山火”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65例.天津中医药.2003,2,20(1),33-34.

7席江宁,李海权.五虎夺羊针法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辽宁中医杂志,2002,10(29):621.

8泉昕,单赤军.齐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0例疗效观察.湖南中医药导报,2003,10,9(10):38-39.

9张倩如,程建东等.夹脊穴深刺加电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和预后判断.中国针灸,2004,24(4):226.

10门间信之.低频电针刺激环跳穴对坐骨神经痛治疗的mri验证.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3,25(2):112.

11向诗余,瞿涛.环跳穴齐刺法为主治疗坐骨神经痛疗效观察.针灸临床杂志2002,18(8):46-47.

12王占慧.针刺环跳2穴治疗坐骨神经痛54例.中国临床康复,2003,32(7):4430.

13傅建明,姚云海,张雄伟.腰椎牵引配合环跳穴位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下肢痛的疗效.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1(4):256-257.

14郭大平,罗世书,闾迎鸽,等.雪莲针治疗继发性坐骨神经痛384例.陕西中医,2003,22(11):669.

15巨剑玲.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33例.辽宁中医药杂志,2003,1,24(11):518.

16周友龙,刘宜军等.踝三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镇痛作用的研究.中国针灸,2005,1,25(1):31-33.

17杨方剑.浮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0例疗效观察.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6,4,6(2):61-62.

18张玉和.圆利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0例.针灸临床杂志,2005,21(4):15-16.

19何希俊.眼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8例.上海针灸杂志2000,19(30:31.

20黄移生,彭易雨.圆利针加环跳齐刺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8例.中国针灸,2005,25(4):280.

针灸治疗范文篇10

【关键词】更年期综合征针灸疗法临床观察

近年来,笔者应用针灸疗法治疗更年期综合征,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12例,均来自我院针灸科和妇科门诊,按随机抽签分为治疗组62例,年龄46岁-61岁,平均年龄53岁;病程8个月-7年。其中肾阴虚型36例,肾阳虚阳型26例;对照组50例,年龄46岁-59岁,平均年龄53.4岁;病程9个月-6年。其中肾阴虚型29例肾阳虚型21例。

1.2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取穴:五脏俞(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加膈俞、神门、三阴交(均取双侧)、百会。肾阴虚加太溪,肾阳虚加命门、神阙。操作:以上诸穴常规消毒,用0.35×40mm毫针针刺神阙以外的穴位。五脏俞加膈俞、神门、百会、三阴交,用平补平泻手法,太溪用捻转补法,命门用补法并加温针灸,神阙用隔附子饼灸7壮,留针30min,1次/d,10次为1疗程。

2.2对照组肾阴虚型:治以滋阴补肾,育阴潜阳。方用左归饮加减:熟地20g,山药15g,枸杞子15g,山茱萸10g,茯苓10g,龙骨10g,龟板10g,炙甘草5g。肾阳虚型:治以温肾扶阳,方用右归饮加减:熟地20g,山药15g,枸杞子15g,肉桂10g,制附子10g,仙茅10g,补骨脂10g,仙灵脾10g,炙甘草10g,党参15g,山茱萸5g。水煎服。每日1剂,10剂为1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3疗效标准及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3个月内无复发;显效:部分症状消失或诸症消失,但3个月内有复发;无效:少部分症状改善或诸症无变化。

3.2治疗结果治疗组62例,痊愈33例,显效2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8%;对照组50例,痊愈14例,显效18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64.0%。两组比较p<0.05。治疗组各证型间疗效无明显差异。

4讨论

中医认为本证为肾气渐衰,冲任亏虚,天癸将竭,精血不足,阴阳平衡失调,出现肾阴不足,阳失潜藏或肾阳虚衰,经脉失于濡养等肾阴肾阳偏胜偏衰现象,从而导致脏腑功能失常。背俞穴能调理脏腑功能,治疗脏腑疾病;膈俞为血之会穴,针刺膈俞可活血、补血、理血,与五脏俞配合能更好地调理脏腑功能,起到滋补肝肾,补益心脾,活血理血的作用。对肾阴虚型,补肾俞、太溪两穴可滋阴补肾,育阴潜阳,取其“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意,肾阳虚型灸命门、神阙两穴可温肾扶阳,取其“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意。神门为手少阴心经之原穴;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之交会穴,足三阴经与妇人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有密切联系,故取神门、三阴交可交通心肾,调理冲任。百会系督脉和手足三阳经之交会穴,位居巅顶,“头为精明之府”,取之不仅可宁神定志,而且与神门,三阴交配合,更有协调阴阳,沟通上下之意。从治疗结果看治疗组明显优于中药对照组。治疗组疗效与病程有一定关系,即病程越短,疗效越好,因此对进入更年期而出现症状的妇女应及早采取针灸方法治疗,以期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缩短更年期时间。年龄在50~55岁之间的患者痊愈率高,≤50岁患者显效率高[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