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电影研究在欧美的发展-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2-09-16 03:29:47

浅析中国电影研究在欧美的发展

【摘要】伴随着我们国家的不断发展,不仅仅要谋求国家硬实力得到提升,同时文化软实力也应该不甘落后,而我们国家的电影行业就可以充分代表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我们国家的电影在欧美基本不构成一个学术研究领域。但是伴随着历史的发展,针对我们国家的电影研究在欧美逐渐兴起,这也象征着我们国家的电影发展越来越成熟,并且逐渐和国际接轨,进军世界电影界。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我们国家的电影取得了很多的成就,进一步将我们国家的电影推向了世界的舞台。所以本篇文章以上世纪的几个时间段为线索,分别介绍了我们国家的电影在欧美的发展和研究进程。

【关键词】中国电影;欧美;发展进程

我们国家的电影行业从以前的不温不火到现在的广受大众追捧,经历了跨越式的发展,并且现在在欧美市场上发展得也特别好。我们国家的电影行业在欧美市场上的发展,还要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追溯。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的时候,我们国家的电影在欧美其实还不算什么,甚至都构不成一个学术研究领域。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的时候,我们国家的电影在欧美就逐渐开始兴起并且取得发展了。其发展还要归因于几件大事的发生。首先就是1985年,一部非常出名的电影《黄土地》在洛迦诺国际电影节上广受好评,这一影片的出现,推动了我国电影行业的成熟,同时推动了我国电影在国际上的发展。还有就是我们国家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举行了几次非常著名的电影回顾展,回顾展里面主要就是介绍了我们国家电影的发展史,获得了西方许多民众的喜爱,同时也进一步激起了西方人民对我国电影的兴趣。我们国家著名的电影学者代表还在加州大学的洛杉矶校区开课,主讲的就是我们中国电影,这一行为推动了中国电影进入美国大学课堂,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西方人了解了我们中国电影,使我们中国电影在欧美的发展越来越顺利。

一、20世纪80年代初期——艰难的发展之路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很多新生事物最开始的发展都是很难的,同时也会经历很长的时间才能取得相关领域的认同,从而逐渐发展壮大。而我们国家的电影在欧美的发展其实就是这样的。大约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那个时候我们中国电影在欧美的发展非常艰难,甚至在欧美国家还不能算是一个学术研究领域。那个时候也有许多专家学者写过一些有关于中国电影的文化宣传书籍,但是传播效果并不是很好,而且由于那个时候很多人的思想都比较保守局限,对于艺术的了解也不是那么透彻,所以就导致最终撰写的书籍在西方国家没有产生很大的反响。由于这种现象的存在,我们国家的电影在欧美国家的发展遇到了非常大的阻碍,不利于我们国家电影的进步。

二、20世纪80年代中期——欧美国家中的崭露头角

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的时候,我们国家的电影在欧美逐渐开始崭露头脚。电影《黄土地》的诞生,为我们国家的电影在欧美国家崭露头角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黄土地》这部电影是我们国家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一部比较著名的电影,而且这部电影在洛迦诺国际电影节上受到大众的一致好评。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国家的电影逐渐被更多西方人民认识和接受。后来在西方电影节上,我们国家陆续出版了一些电影相关刊物,用外语编写,很好地传播了中国电影文化。所以说,我们国家的电影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的时候逐渐在欧美国家崭露头角,并且逐渐给西方群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国家的电影在欧美国家逐渐崭露头角,为我们国家电影的后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20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电影在欧美国

家研究领域的拓宽经历了上个世纪80年代前期和中期两个时期的发展之后,我们国家的电影在欧美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并且通过一些文学作品以及电影作品的推广,使得西方人民对我们国家的电影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国外的教授、学者也对我们国家的电影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和更广泛的介绍。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我们国家的电影在欧美国家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同时有了一些电影作品、书籍等的推广,使得我们国家的电影在欧美具有了更深厚的基础,有利于未来在欧美国家大放异彩。

四、20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

中国电影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主旋律电影与电影工业体制的问题受到广泛关注。首先,在研究主旋律电影层面,尹鸿的论文极具代表性,他借鉴了传入我国的一些西方电影理论,比如精神分析、叙事学理论以及与意识形态相关的理论,在1993年发表《进入90年代的中国电影》一文,文中分析了这段时期所出现的主旋律电影,比如《大决战》等电影的全新叙述功能与策略。尹鸿的观点尽管是普通的,但与传统电影研究相比仍然有所突破。在研究工业体制层面,倪震1994书写的《改革与中国电影》这本书是早期从我国电影体制变革方面对我国电影商业化与商业电影进行分析的重要尝试。这本书从转型期的中国电影入手,研究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和进步,电影制片业面临的问题,主旋律电影、艺术电影以及商业电影的发展情况和发展趋势,亦研究了电视对电影造成的冲击,及大陆、香港、台湾电影的汇集与冲突等多种问题,为日后的相关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艺术电影研究层面,这一阶段的重要成果要属戴锦华1993年写的《电影理论与批评手册》,这成为戴锦华日后一系列优秀作品的基础。此著作始终坚持自80年代以来的现代性批判的立场,汲取了一些西方电影理论中作者批评与女性主义研究等方法,将新时期以来的第五代与第四代导演及其电影作品放在宽广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研究,探究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这一时期相对引人注目并且较激进的是对于第五代导演的后殖民批评,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第五代导演在第四代导演的基础上,在创作过程中发展出一种关于原始中国的历史寓言形式,包含《大红灯笼高高挂》以及《菊豆》等电影,而且在国际上取得极大成功。张颐武在1993年与1994年不间断地在《当代电影》这一期刊中发表《全球性后殖民语境中的张艺谋》与《后新时期中国电影:分裂的挑战》等文,对张艺谋和其他在西方电影节上取得成就的电影导演提出相应批评,张颐武认为这些人口中所谓的作者电影与艺术电影是后殖民与全球化语境中为他国观众与电影节提供的一种来自中国的“他姓”文化消费,是对于电影节评委和电影投资人的服从。持这种观点的亦有王一川,王一川除了出自己的论文以外,还将自己的观点写成一本著作。这一系列评判融合了西方后殖民理论,将张艺谋等人的一系列电影放在我国与西方国家的利害关系之中进行分析,而将这些电影与国内语境相互间的关系分析放在不重要的位置。

五、香港电影:政治、历史与艺术

除鲁晓鹏所编写的有关香港电影的书外,还有两本重要的与香港电影相关的著作,其一是《香港:消失的文化与政治》,作者是阿巴斯(abass),这本书中有一章探讨香港新电影,还有一章探讨著名导演王家卫。阿巴斯同样采用了后殖民话语,但阿巴斯更重视视觉性问题。阿巴斯将香港文化定义成消失的空间,在这一个空间中,起主导作用的则是“业已消失”。阿巴斯在王家卫与关锦鹏导演的电影中,辨别几种与“消失”相关的技巧。对于阿巴斯而言,这部分技巧从不试图对抗到消失,并非是实行反抗的批评手段,反之,他们坚持利用消失来对抗消失。其二是张建德的《香港电影:额外的维度》,是一本英文书,研究香港电影的发展史。第一部分“‘南来影人’与本土影人”中,张建德力争在信息和分析间获取平衡。他回忆了上海电影发展对香港电影业产生的影响和粤语片的兴起。在这本书的第二部分“武侠/功夫片”中,张建德采取了分析不同导演风格的方式。而在第三部分“拓荒者”中,他向“电影运动”转向。在第四部分“边缘人”中,张德建总结了一些多次出现的主题,其中还有一章内容写香港的国家情结,在结尾阐述的是后现代主义与香港电影的关系。

六、结束语

伴随着我们国家现代电影行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电影在欧美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经过上个世纪不同阶段的发展之后,中国电影在欧美已经占据了一定的地位。通过本篇文章,我们可以了解到上个世纪中国电影的发展趋势,从我们国家的电影在欧美的影响力可以看出,我们国家的电影行业是在不断取得进步的,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张英进.重思跨文化研究:西方中国电影研究中的权威、权利及差异问题[j].电影艺术,1996,(2):19-23.

[2]李道新.无悔与不舍——程季华的中国电影史研究与中外电影学术交流[j].当代电影,2012,(10).

[3]陈犀禾.中国电影研究学术发展史纲[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4]张智华,宋怡璇.中国当代学术刊物与电影批评及其价值取向[j].艺术百家,2015,(1).

作者:李佩仑 吴紫婷 单位:杭州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