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建设论文范文10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04-01 19:18:37

技术建设论文

技术建设论文范文篇1

对很多留学生和其他海外同胞来说,这是一项非常普通的服务项目,花钱不多,需求却不少。就在这项普通的服务项目中,已经蕴含了很多“服务计算”的概念。

2004年9月15-18日,著名的ieee计算机学会专门成立的服务计算技术委员会在上海召开首届服务计算国际会议(scc2004),包括ibm研究中心著名专家、著名大学的学者、企业界领袖等300多人出席了这次专题学术会议,并发表了数百篇学术论文和六个主题与专题报告。

据悉,包括ibm在内的众多国际知名的it企业已经纷纷把自己的研究发展方向转向以“服务计算”为核心的经营思路。

到底“服务计算(servicescomputing)”是一个什么概念?它为什么会引起研究、产业、商业和技术等众多方面的热烈追捧?它会对未来的商业、技术、研究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和指导?本文试图探索对上述这些问题的解答论文。

服务需求催生下的新学科

9月份在上海召开的首届服务计算年会标志着由ieee权威机构认定的一个新的学科已经诞生,并继续引领着全球相关的专家学者和实践者去不断完善和发展。

据ibm华生研究中心(ibm研究总部)电子商务部门的资深研究员和ieee服务计算技术执行委员会主席、ieee电子商务委员会副理事长张良杰先生介绍,服务计算是跨越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商业管理、商业质询服务等领域的一个新的学科,是应用面向服务架构(soa)技术在消除商业服务与信息支撑技术之间的横沟方面的直接产物。它在形成自己独特的科学与技术体系的基础上有机整合了一系列最新技术成果:soa(serviceorientedarchitecture,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及web服务、网格/效用计算(grid&utilitycomputing)以及业务流程整合及管理(businessprocessintegration&management),第一部分解决的是技术平台和架构的问题;第二部分解决是服务交付的问题;第三部分则是业务本身的整合和管理。

web服务已经在很多新产品和新的应用软件中得到了广泛深入的应用,网格计算已经运用了万维网服务标准提供了各个网格资源间的标准接口。服务计算提供的服务协同和管理将会使目前不堪重负的业务系统得以改善,提高生产效率,重新建立起新的价值链体系。同时,从关注数据管理到流程管理的转变必然会带来大量基于面向服务架构(soa)的实施工作。

而服务计算学科的建立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情。2001年开始,世界最大的信息技术公司ibm开始倡导动态电子商务(dynamice-business)的理念转向webservices,把运行在不同工作平台的应用能够相互交流、整合在一起。2002年6月,在工业界、学术界等各个方面的推动下,工商学院和计算机公司已经率先意识到webservices给业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张良杰先生所筹办的第一个以webservicescomputing为名的的学术专题研讨分会依托于国际互联网计算会议(ic02)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首次把网上服务和计算融为一体,为今后正式定名为”服务计算”迈出了第一步。2003年11月,在ieee的推动下,把服务的概念进一步拓展,正式确认服务和计算联系在一起的一门新学科诞生。ieee服务计算技术执行委员会成立,张良杰先生出任委员会的首任主席。

商业和技术的完全融合

服务计算学科的建立是完全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如果按照张良杰博士的介绍,我们可以大致来分拆解释一下本文开始时举出的“照片快递”的例子来说明。

照片的网上传递可以利用到webservices的技术,而且整个服务模式和技术实现的架构一定是面向服务(soa)的,如果服务的范围扩大的话,在海外收集照片传送的客户和在国内快递照片的业务也扩展到更多城市的话,也许还会用到网格计算和效用计算的技术(grid&utilitycomputing)。毫无疑问,一个项目的成功除了技术支撑条件外,更重要的还是商业模式的确定。所以,业务流程的整合将会起到关键作用。如何让客户感觉到方便快捷、热情周到的服务同样是“照片快递”业务的关键所在,当然可以利用应用管理软件对这一部分进行优化整合、降低成本。

可以看出,如果充分利用服务计算技术将会大大促进商业运营的效率和业绩,无论所讨论的服务项目有多么简单。当然,对那些从事复杂业务的服务项目,可取得的效率就会更高。敏感的it服务公司表现更为积极。

今天的服务供应商面临着三大挑战:如何从运营中获取利润,并通过合理的定价体系来正确反映供应商的服务成本?如何通过快速配置新的服务来扩大收入?如何通过客户化服务来改善客户的满意度,同时提高运营效率和提升利润空间?应对这些挑战,服务供应商需要在一种服务计算本身蕴藏的独特的科学与技术体系下全面考量、开发或使用全新而有效的服务计算管理工具。

方向引导影响深远

有什么样的方向决定了有多大的发展。在服务业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经济总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时,技术的推动势必要以服务本身为发展的核心内容,一个公司的发展战略也必然以服务作为核心。大家知道,美国的经济总量有一半来自于服务业,ibm公司的收入来源也有将近一半来自服务队伍。

许多商业管理学院和信息技术领域的教授与专家们在谈到“服务概念”的名字时非常兴奋,服务代表了商业模式;计算则代表以it技术为核心的技术,这两个字合在一起就高度浓缩了商业和技术的完美结合。技术为商业服务,商业催生新技术的逻辑关系就一目了然了。而服务计算的最高境界就是消除商业模式和技术之间的“鸿沟(gap)”。

张良杰博士强调,ieee服务计算技术委员会的成立改变了过去由零散的机构、产业、团体对服务计算的研究和推广,更可以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形成服务计算本身蕴藏的独特的科学与技术体系,从而在标准的制订和推广上入手,整合原有的技术标准,鼓励参与各方在各自领域的标准化建设。使更多的服务可以由众多标准化的、可重复利用的模块组成,大大促进服务项目开发的进度和效益。

技术建设论文范文篇2

1、借鉴coso委员会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建立符合笔者所在单位实际情况的央企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创造性地构建了“626”管控模式。2、国际化经营给企业预算内控带来一系列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如各国不同的文化、记账币种、会计准则、财务制度等,都对企业预算内控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通过信息系统在国外各分支机构建立起标准的预算控制体系和财务核算体系,降低了由于集团企业大型化,发展高速化,地域分散化所带来的管理风险。3、提出了“以全面管理为主线,以资金管控为核心”的经费支出过程管理体系。实行统筹预算、统一标准、分级管理的预算管理模式,建立预算决策、预算编审、预算执行三个层次的组织体系结构。实行全组织预算、全员预算、全业务预算、流程预算管控的全面预算体系。4、引入了事前规划、事中控制、事后记录及分析的预算管理流程。以预算为龙头,全面打通出差申请、合作方订票、借款单、报销单,以业务单据集成nc系统财务凭证、实现数据流程的协同和共享,并基于业务数据基础进行财务管控,打破人、财、物、信息等资源之间的各种壁垒和边界。5、将企业的管理制度与信息化系统紧密结合,形成双向管理循环,使内控制度直接通过计算机系统落地。6、信息系统进行国际化的布署和数据管理,充分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将业务流程及系统审批与手机功能相集成,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实现员工自助化服务。7、基于soa架构的企业服务总线技术,一体化集成办公系统、人力资源系统、财务核算系统,使各系统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实现业务财务一体化,并保护原有投资。

二、国际化预算费用内控管理平台建设的主要技术难点

1、基于开放式服务soa架构。由于该内控管理信息系统不仅包括系统内部的各种服务组件(如预算组件、资金管理组件、流程监控组件等),同时还包括企业原有建设系统中的服务,如人力资源系统中的员工信息服务,oa系统中的统一权限认证、消息管理等服务,财务核算系统中的凭证处理服务等。因此,内控管理平台中的信息和数据将来源于各个业务应用系统。柔性化平台将采用软件总线技术,定义了业务组件的标准,所有的业务组件在平台中都是可以支持热插拔的,业务组件间的交互通过soap消息来实现。业务组件统一采用webservice暴露,为了提升效率,该平台也支持业务组件通过.netremoting进行暴露,以此来提高系统的集成性与互操作性。2、采用平台化开发策略,业务组件以构件化方式进行开发。企业内控能力将随着管理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发展和完善,因此组件化开发可以避免重复开发的问题。随着it技术的发展,不断提高节能企业内控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本项目的平台实现了构件及业务组件的注册、、aop实现及业务组件可视化管理等功能。3、实现工作流引擎技术的创新,在现有工作流技术上设计开发可实现全业务、全过程智能化主动服务机制的新一代工作流平台工作导航引擎。工作导航技术将在工作过程图形化管理、业务动态组装、工作智能提醒追踪、流程动态判断等方面全面提升。此平台技术将对事前规划、事中控制、事后记录及分析的预算管理流程及其他业务的标准化、智能化提供最优秀的支撑。

三、国际化预算费用内控管理平台建设的主要创新点

1、国际化管理思维创新:即根据企业本身国际化经营、国际化管控的特点,在系统设计时充分考虑多国会计准则、多币种、多国费用标准等国际化管理特点,系统可有效支持多币种、多语言,并创新性的支持会计翻译功能,实现对多会计准则的支持。通过信息系统在国外各分支机构建立起国际化标准的预算控制体系和财务核算体系,降低了由于集团企业大型化,发展高速化,地域分散化所带来的管理风险。2、内控模式及制度创新:即根据企业的管理特点将其经济业务划分为62种经济行为,综合运用预算、归口、审批、标准、程序、单据6大控制方式进行有效管控,形成具有企业特色的“626”管控模式。3、系统建设思路创新:根据企业内控体系的核心,提出“以全面预算为主线、以资金管控为核心”的建设思路,构建全组织预算、全员预算、全业务预算、流程预算管控的全面预算体系,实现事前规划、事中控制、事后记录及分析的预算管控流程,打破人、财、物、信息等资源之间的各种壁垒和边界,最终实现企业内控的管理目标,管理手段及管理制度通过信息系统的建设来实现落地。4、移动互联技术应用创新: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实现全员自助服务,利用移动互联技术让企业事务管理和内控随时随地无处不在,利用移动互联技术让企业风险分析和预警智能推送。信息系统通过移动互联和虚拟云技术实现国际化部署和数据管理。5、创新基于soa架构的企业服务总线技术,实现业务财务一体化:系统建设过程中创新性的基于柔性化平台开发,采用基于企业服务总线技术,所有的业务组件在平台中都是可以热插拔的,业务组件间的交互通过soap消息实现,业务组件统一采用webservice暴露。系统与财务核算、oa、人力资源等业务协同系统基于柔性化平台,可以实现单据之间的灵活转换和数据交换,因此能够满足用户多种多样的应用场景(如费用报销数据与财务核算数据之间的凭证交换和数据联查,综合办公系统的统一身份认证和权限统一管理),也可以根据流程和管理要求的变化进行适应性的调整。

四、结束语

技术建设论文范文篇3

从我国的检察机关信息技术建设的情况可以看到,我国检察机关以信息技术为中心提高检查业务管理的思路如下:实现全面覆盖的检查业务网络,使检察院的管理工作能够有效的渗透到基层;以系统化的方式完成检察院的业务管理工作,它包括规范检察院的每一个工作流程,使检察院的工作能够以标准化的方式实践;以多元化的方式完成检察院的业务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能使检察院在网上受理工作、督办工作、述职工作等,它是一条新的业务管理的渠道;它能实现多元化的信息采集途径,未来我国检察机关能从信息采集的角度加大业务管理的效率。

二、信息化技术对完善检察业务管理方法的重要性

(一)实现即时通信

即时通信技术给检察业务管理的沟通带来巨大的便利,使用信息技术能打破过去点对点的沟通方式,而形成一张多点沟通的网络。比如过去在办理检察业务工作的时候,检察长很难实时的了解检察业务工作的情况,这给检察业务管理带来难题。检察长要了解检察机关案件督办的情况只能以打电话或其它的方式等,以点对点的方式了解案件督办的情况。随着信息化建设的进行,检察机关的工作人员在处理案件的时候,他们能以qq群的方式、微信的方式等与检察长或其它工作人员作多点式的即时沟通。然后检察长能以宏观的角度布署监督方案、能随时调整办案的方向等,而其它的工作人员通过即时沟通会了解应当如何配合检察人员的行动等。这种横向与纵向的沟通极大的提高了检察业务管理的机动性。

(二)实现信息共享

检察机关在完成侦查和监督任务的时候,有时需要依赖大量的案件信息作判断依据,信息接收得快与慢会直接决定侦查和监督工作的效率,而传统信息传递方式的效率不能满足检察机关的侦查监督需求。信息化技术能够实现信息共享,如果检察机关能够利用信息化的技术以最快的速度得到信息资源,其侦查监督工作将能更有效率的完成。比如检察机关在进行反贪侦查时,如果能迅速的接受控申科移交的信息,就能以最快的速度逮捕或起诉相关的嫌疑人,使接下来的监督工作能更有效率的完成。

(三)实现多元作证

检察机关的工作人员在完成讯问工作或起诉工作的时候,有时会需要相关的证人作为有效的证据,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证人可能在异地,如果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将异地的证人带到现场会出现很多变故,那么会使作证的环节出现问题。然而使用信息技术,检察机关的工作人员可以用即时视频的方式让证人即时作证,这会使检察机关的讯问或起诉工作能更顺利的完成。

(四)实现透明服务

随着社会向前发展,民众已经习惯用法律的方式去解决各种问题,这也意味着人们要求审判机关、执法机关能公平执法,这也意味着人们对监督机构提出更高的要求。人们要求检察机关在完成监督职能的时候,能透明工作进度、透明工作的方向,过去这是难以实现的一个工作环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检察机关能以网络的方式满足民众的需求,比如检察机关的检察网站可以受理民众提出的案件、接受民众给予的线索、公布监督工作的进度与方向等。

(五)实现多元监督

从理论上说,我国使用监督机关、审判机关、执法机关并立的形式能实现法律的严肃性、权威性、强制性,然而在实践的时候,有时会出现一些难题。比如检察机关在监督执法机关工作的时候,需要执法机关的配合,这就形成职务的交叉问题,它会使检察机关的监督工作出现漏洞。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国需建立多元监督的机制,而多元监督重要的一个环节为民众的监督,信息化的建设能够使民众更有效的监督检察机关的工作`,使检察机关的监督职能更有效的完成。

三、总结

技术建设论文范文篇4

论文关键词:信息化建设企业竞争力创新避免走进信息化建设的误区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的工业化之路,信息化的非凡功效,正在使越来越多的企业收益.体制转轨,市场化压力的逐渐增大,各个企业都感到了建设企业信息化,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信息化建设可以推动人们的观念创新,可以改变企业传统的管理模式,实现管理流程再造,它为企业管理赋予了新的内涵,为现代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为企业实现自我创新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信息化建设可推动企业思想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不仅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还涉及到企业的组织机构、管理体制、工作方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即要挖掘先进的管理理念,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去整合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设计、制造、管理,及时地为企业的决策系统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数据信息,以便对需求做出迅速的反应,其本质是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1信息化建设带动思想观念创新

开展信息化建设,首先要接受信息化技术,这就需要学习新技术,接受新观念,这本身就是一个观念创新的过程。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发展迅速的领域,新的软件不断出现,带动信息化建设不断升级换代,保持过去一成不变的看法必然会被掏汰,所以,信息化建设过程也是一个员工不断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的过程。信息化技术进入企业管理和工作流程后,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模式,打破了一成不变的工作方式,使得企业员工必须以新的思维来工作。同时信息化建设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观念和感受,比如效率观念、创新观念、学习观念等等,冲击着员工的头脑,带动员工思想观念全面创新。

1.2信息化建设改变企业传统管理模式

信息化的建设,重新设计了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用计算机程序控制替代了一部份职能,使得企业的某些岗位、部门的职能的作用发生了变化,各部门的职能重新调整、归并,这些都意味着传统管理格局开始发生变化。

1.3信息化建设实现管理流程再造

企业信息化建设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实现管理流程再造(bpr)。通过计算机网络将企业、客户、供应商等集成起来,完成信息流、物流和价值流的有效转移与优化,包括企业内部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办公自动化(oa)等功能全面集成优化实现网化。

1.4信息化建设推动技术创新

信息化建设本身就是一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创新,如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各类设备计算机控制系统、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等等,企业大量运用信息技术收集科学技术的信息,进行企业产品工艺的研发。实现了企业开发、设计、制造、营销和管理的高度集成化,使企业生产经营趋于并行化、柔性化、智能化,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2但是要想在企业信息化建设应用中取得预期的效果,就要用正确的思路建设企业信息化,在规划中要讲策略.避免走进信息化建设的误区,注意把握以下几个重点

2.1建设企业信息化,必须是企业一把手工程

企业一把手的高度重视、直接决策、宜传推动和组织实施,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同时,企业信息化建设还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不是一个人或是几个人能完成的,信息资源的采集、处理、共享本身就要求全员参与。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过程中,必须坚持企业“一把手”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充分发挥各部门主观能动性,分工明确,职责到人,全力推进,同时加强管理,建立机制、加大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从根本上确保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2.2必须设计好信息化建设框架和方向

信息化建设必须进行总体规划,把握信息化建设的框架和方向,首先要坚持适应性原则,结合企业实际。其次是坚持经济性原则,最后是效益性原则。在企业内部组织相关领导和各专业技术骨干人员到信息化系统应用好的同行业单位考察,召开专门会议研究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和解决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信息化建设主体框架,不仅使信息化始终与核心业务联系在一起,而且还避免了信息化建设各个子系统数据口径不一致、数据库类型不统一的“信息孤岛”现象发生。

2.3必须确保信息建设的资金投入

信息化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不投人一定的资金,是难以实施的。企业应从长计意,考虑到信息化关系企业的生存发展,虽然短期内不能见到效益,但长远效益和为企业带来的后劲是无法估量的,所以越是困难就越要开展信息化建设。

24必须解决好信息化建设部门之间的壁垒问肠

信息化建设是基础产业,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和其它专业相配合,才能发挥出整体合力。企业各部门、各二级单位之间往往存在着一种无形的壁垒,跨部门或跨专业办事常需要进行一些人及事的协调,而信息化建设工作涉及公司所有的单位和部门,协调工作更加重要。企业首先把信息化建设放在一个全局的位置,对信息化建设坚持一盘棋思想,对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技术资源集中把握,保证软件开发的顺利进行。

2.5必须实行全员培训,加快信息化建设的实用化进程

技术建设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合成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平台建设

自2000年《自然》(nature)杂志报道了人工合成基因线路研究成果以来[1],合成生物学研究在全世界范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重视。2014年厦门市科技局批准建设厦门市合成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以开展合成生物学的应用基础研究为主,解决与化工、医药、能源、材料、环境和生命等领域关系极为密切的某些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是一个集研发、产业化、成果推广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同时是面向社会提供研发、技术(咨询)服务、人员培训、分析测试的开发的技术平台。

1平台的研究方向和实施内容

重点实验室包括三个研发方向:(1)海洋极端氧化还原酶挖掘与新型生物分子机器构建。从海洋、极地等极端环境挖掘新型极端氧化还原酶,基于合成生物学理念,依据工程学理论将极端酶按照“元件-模块-系统”的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研究;进一步研究酶功能结构域、分子内相互作用与对于极端反应环境的响应机制,设计组装新型多酶分子机器;用于手性医药中间体、精细化学品等高附加值化学品的绿色生物制造。(2)污染物的生物转化与资源化技术。针对环境中的典型污染物如有机固体废弃物、重金属等,研究其生物转化与代谢机制,设计有效生物途径以实现污染物的转化与资源化。通过筛选高效合成生物絮凝剂的菌种以处理污染物,基于合成生物学理念,研究生物絮凝剂的合成与代谢途径与机制;进一步研究生物絮凝剂关键基因组成与功能。(3)海洋微藻的自养和异养发酵技术与生物活性物质的开发。从极端海洋环境中筛选具有潜在生物活性的微藻菌株,结合发酵工程、生物工程、基因工程和分离纯化的技术,从菌种筛选、原生质体融合、基因组重排育种、发酵工艺优化、先进分离、生物活性物质结构分析及毒理药理分析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重点研究通过微藻的自养光照培养或异养高密度培养过程优化,生产具有高附加值的生物活性物质,如-3和-6多不饱和脂肪酸,虾青素等类胡萝卜素产品以及藻蓝蛋白等产品。建立具有产业化潜力的微藻生产与技术开发平台。基于以上研究方向,重点实验室设置了以下3个实施内容:(1)研究溶剂体系对耐盐氨基酸脱氢酶催化性能与结构的影响规律,基于动、热力学构建应答模型;基于序列、结构比对和能量响应,抽提、界定耐有机溶剂的结构响应元件,揭示耐盐酶的有机溶剂耐受机制;基于氨基酸动态相互作用网络,界定动态模块,研究三维结构组装与动态相互作用,揭示环境响应机制的结构基础;设计组装新型多酶分子机器,用于非水相体系中手性胺、手性氨基酸等手性化合物的生物催化制备,实现高附加值的医药中间体、精细化学品的绿色生物制造[2-3]。(2)研究有机固体废弃物的生物转化与资源化途径与策略,解决其生物合成聚酯材料的关键问题;调控有机固体废弃物生物合成聚酯材料过程中的微生物组成和功能以提高效率,阐明有机固体废弃物和聚酯材料结构的关系。分析金属砷、铬等在环境的生物转化途径,研究其微生物介导氧化还原过程机制,分析外源材料作用下微生物胞外电子传递及金属还原过程;筛选高效合成生物絮凝剂的菌种以处理污染物,采用合成生物学及代谢组学分析其生物絮凝剂的合成与代谢途径,探讨生物絮凝剂对污染物去除效率和机理[4-5]。(3)依托海洋生物资源,从海洋微藻筛选分离富含dha的裂殖壶藻菌株,开发微藻的异养培养和高密度发酵技术以及不饱和脂肪酸的高效分离方面工作;研究利用雨生红球藻自养培养生产抗氧化剂虾青素的培养技术,开发光照自养雨生红球藻培养的光合生物反应器,研究氮源代谢调控对虾青素的影响和分离提取等方面工作;筛选耐高温和强光照的螺旋藻菌株,研究培养过程螺旋藻氮源浓度和光照强度对藻蓝蛋白的影响,建立光照培养螺旋藻的动力学模型,指导微藻光合培养规模化生产;开发高效分离和采集微藻菌体的生产技术[6-7]。

2平台实验室的功能化设置

根据自身实验室特色及发展方向、定位目标,重点实验室构建了合成生物构建与评价技术实验室、生物催化剂改造与制备技术实验室、合成生物应用技术实验室等功能实验室。(1)合成生物构建与评价技术实验室。配备有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多功能酶标仪、液相色谱仪、生化分析仪、电泳仪、电泳槽、热循环仪、核酸电泳仪、垂直电泳仪、蛋白第二向电泳仪、专用电泳凝胶扫描仪、等电聚焦仪、气相色谱仪、总有机碳分析仪,以上硬件设备可协助完成基因组重排育种、发酵工艺优化、生物活性物质结构分析及毒理药理分析等方面研究工作。(2)生物催化剂改造与制备技术实验室。配备有电子天平、生化培养箱、超声波细胞破碎仪、搅拌式超滤装置、全自动电子灭菌器、微生物生长曲线仪、高速冷冻离心机、超低温冰箱、恒温培养振荡器,以上硬件设备可协助完成菌种培养、菌种筛选、发酵工艺技术研究、多酶分子样品制备等方面研究工作。(3)合成生物应用技术实验室。配备有生物反应器、制备型液相色谱仪、基因导入仪、智能光照培养箱、恒温混匀仪、电穿孔仪、凝胶成像系统紫外投射仪、凝胶成像系统,以上硬件设备可协助完成手性医药中间体高附加值化学品的绿色生物制造、生物絮凝剂的合成与代谢途径、微藻光合培养规模化生产、开发高效分离和采集微藻菌体的生产技术等研究工作。

3平台的运营管理

3.1运行管理。重点实验室以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系为依托,组建常设组织机构,负责研究开发的组织、实施及实验室日常管理工作;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组成了三个研究课题小组,采取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完成专项课题研究与产品开发工作。实验室管理平台以产学研结合为基础,全面、坚决地贯彻“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开放运行管理方针,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的指导、监督作用,切实加强各项日常工作的管理,努力将本实验室建设成为国内相关领域一流的科学研究、产业化和人才培养基地。3.2管理制度。行之有效的管理是以制度为基础的,重点实验室对实验室人员管理、仪器设备使用、安全以及学生实验等进行明文规定,保证实验室高效安全运转,为规范实验操作,制订了一系列严格的规章制度:“厦门市合成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管理条例”“厦门市合成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人员聘任条例”“厦门市合成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岗位责任”“厦门市合成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条例”“厦门市合成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实验技术人员岗位责任”“厦门市合成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管理条例”“厦门市合成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本科生实验教学工作条例”“厦门市合成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安全工作条例”“实验室岗位责任制”。督促实验人员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督促实验人员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实验开始前需进行相应的技术操作与安全教育培训,经考核合格者方准许到相应的功能实验室进行实验,并承担维护本实验区域的卫生安全职责。3.3日常管理和管理信息化。指定专门人员负责各功能实验室的日常管理。例如生物催化剂改造与制备技术实验室对于实验环境要求较高,需定期检测实验室空气洁净度、温湿度等相关指标,确保实验顺利进行。其他实验室也安排专门的教师及有经验的研究生负责日常的安全卫生、实验及仪器设备操作等方面的管理。在重点实验室范围内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并建立各实验室的qq群、微信群等,交流实验技术、实验操作过程及仪器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力争做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集思广益。通过信息交流,开拓和提高实验室人员的理论水平、实验技术水平及安全卫生意识。

4平台的效益

重点实验室共有510台/套仪器设备,总价830.99万元。自2014年成立以来,共投入经费近1500万元,共获得专利72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45件,发表sci论文78篇;为相关单位提供“海洋源化合物及其分离物的检测与表征”“用于海洋活性化合物分离的功能化膜测试与表征”等测试服务;高密度培养裂殖壶菌发酵生产二十二碳六烯酸等研究成果已成功实现产业化,并获得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为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促进了社会和行业的技术进步;指导本科生参加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竞赛(igem)已连续8年获得了金奖,提升了实验室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5结语

技术建设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计算机;精品课;技术基础;课程体系

1计算机技术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条件

(1)计算机技术基础课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

自1985年以来,计算机技术基础理论课和计算机技术基础实验课就被列为大连水产学院的重要基础课。十多年来,修读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的学生由最初的8个本科专业、5个专科专业的372人,发展到现在的30个本科专业1800多人。计算机技术基础课不仅是计算机科学教育的前导课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上机操作能力的基本途径。该课程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必要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今天,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已经不仅仅是为后续课程打基础,它已经成为一门自然科学的素质教育课,特别是在对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中起到了其它课程所无法替代的作用,课程教学的着眼点转到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上来,课程体系也由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门,改为两门必修课和多门选修课的形式。

(2)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随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国家等级考试的变化、就业形势的变化而不断改革,适应了计算机技术基础地位和作用的变化

计算机技术基础教研室多年来一直进行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活动。自1985年开始组织规范的教学研究活动,每月一至二次。课程设置由原来的basic语言、fortrain语言发展到今天的c语言,由foxpro发展到今天的visualfoxpro。选修课程也由原来的一门单片机原理发展到今天的多门课程,如vc、vb、powerbuilder程序设计、java、网络技术与应用等课程。课程组成员积极进行教学研究课题,“水产院校计算机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2002年获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大连水产学院教学成果二等奖。教研室现在正在进行水院教改项目“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和重点建设课程“计算机技术基础”,通过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不断改革计算机技术基础课教学,适应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提高了课程建设的水平。

(3)师资是课程建设的关键

自98年以来,计算机基础课程组新进教师6人,其中研究生4人,本科2人。课程组8人中有2人在读博士、正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助教2人。教师队伍年轻化,适合计算机发展日新月异的需要。课程组全体人员,既承担理论课教学,又承担实验课教学,人均年教学工作量300多学时。旺盛的精力和饱满的工作热情,超额完成繁重的工作任务,得到了学生与老师的赞誉和好评。

(4)高度重视教材的使用与建设、保证实现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目标

计算机技术基础课使用的是新世纪计算机基础教育优秀教材,符合国家教委的白皮书的要求,与国家等级考试紧密接轨。2002年,我们参加了农业出版社组织的十五规划教材的教材编写工作会议,进行了有关教材方面的深入研究与探讨。2003年,我们参加了农业出版社组织的十五规划教材《计算机公共基础》和《计算机技术基础》的编写工作。2006年,我们作为副主编参与了十一五规划教材《c语言程序设计》和《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指导》的编写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验教材的内容老化逐年显现,尤其计算机技术的概念和方法不能得到足够的反映,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为此我们在多次讨论和调研的基础上,于2004年自编了《计算机技术基础实验》。

2多方位进行计算机技术基础精品课程建设

(1)计算机技术基础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研究,重新审视水产院校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进行“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改革”教学研究课题,我们认为计算机技术基础的作用不仅仅是为后续课打基础,而且更应该在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能够有意识地体现这一教学指导思想,从而提高了全校师生对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的认识。

(2)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体系设置的研究

多年来,计算机技术基础仅开出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门课,已经不能满足教学内容改革的要求。我们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了既对各专业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有利、又对学生毕业设计有利的一些选修课程,如c 、pb、java等。我们已申报校教改项目,在这个项目中,我们将对课程体系的设置进行大范围的整改,这将对各院系学生的计算机学习产生重大的影响。现在已确立了以必修课为主,以若干门2或2.5学分的选修课为辅,因材施教的新课程体系。

(3)计算机技术基础课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

确定了必修加选修的课程体系后,主要的任务就是必修课中讲哪些内容、选修课中讲哪些内容、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接口”如何设置。我们认真研究了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历史与趋势,结合各专业对计算机技术基础的要求,配合教学计划及教学时数的调整,对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及科学的组合,力求既要符合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又具有新时期教学改革的新特点。同时,介绍学科发展的新成果及新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选用了适合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的21世纪优秀教材,将讲课内容进行了改革,对等级考试和学生后续课程学习有利的内容多讲、细讲,对教材后面的新增的内容进行简单的介绍,为选修课设置了必要的“接口”。

(4)教学方法和手段现代化的研究

计算机技术基础中蕴含着很多科学的思维方法,而这些方法对学生学习其它学科的知识也是适用的,所以领会和掌握计算机技术基础中科学的思维方法将使学生终身受益,这些方法的学习就是计算机技术基础中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具体内容。为了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彻底摒弃“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从传统的“学到什么”向“如何学”转变,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能力培养转变。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自学式教学法等方式,引导学生多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运用发现法教学,使学生把自己作为一个发现者,探索知识的来源,培养学生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欲望及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独创性。

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学生,我们也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考虑到土木、船舶、机械类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往往要进行大量的复杂的科学计算,我们在教学中,重点加强了学生在计算方法与数值分析中的教学,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编写相应的计算工具;对于电子、通信、自动化专业的学习,强化了学生在基本位运算、硬件地址等相关内容的教学,为学生在将来的电路系统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对于海洋、环境学科,我们在教学中增加了统计分析、方差回归等教学;外语系、经济管理学院侧重数据库理论、图形设计等教学。此外,为了满足学生对于更高层次的教学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还穿插进行了关于本课程的提高版本c 以及相关热点领域的介绍和讲解,深受学生的关注和好评。对于部分能力出众的学生采取单独指导,让他们借助参考资料学习更深一层的内容等。

针对目前课时紧张,教授内容较多的情况,我们要求教师充分备课,准备好电子教案,选择恰当的例题、习题进行精讲;尽量多的采用电子演示文稿、大屏幕多媒体联机演示等先进教学方式,把计算机课程讲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同时可省下大量的教学时间;在实现多媒体教学的同时,计算机技术基础教学课件课件已放到校园网上,并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向学生公布主讲教师邮箱,利用网络资源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并即将开通bbs教师论坛供教师们讨论交流,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整体水平。

(5)考试方法的研究

引进了考试系统,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利用计算机网络定期对学生进行模拟考试和期中期末考试。

计算机技术基础包括两部分,一个是理论课,另一个是实验课。前者是考试课,后者是考察课。由于理论课讲授中结合计算机等级考试知识,期末试卷测试中采用与二级等级考试相似的题型。成绩划分为平时成绩、期中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主要评分依据为学生课堂回答问题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及出勤情况等。这样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避免了期末突击学习现象的发生。实验课考核分平时阶段考核和期末考核,均利用考试系统进行。同时要求学生作关于课程的综合设计的大作业,综合所学程序设计的知识,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整体运用能力。

3教学效果

近几年,由于学校扩大招生规模,教研室老师严重短缺,每位老师承担了大量的工作,基本上都处于超负荷工作。但是,由于教研室采用了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同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效的改革,繁重的教学任务并没有降低教学效果,相反,我们的课程受到了校内同事的一致好评和学生的欢迎。学生在辽宁省非计算机专业二级等级考试水平考试中多次取得较好成绩,有些班级的通过率达100%。课程组全体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时时渗透国考的题型,将讲课内容与国家教育部的白皮书及等级考试紧密结合在一起。虽然2005年我校等级考点刚刚申请下来,但经过短短的一年时间,我校学生等级考试的通过率提高了17.44个百分点,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校督导组多次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听课,给予了充分肯定。在近三年的期中教学检查中,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师的评价很好,主讲教师的学生打分的优秀率达100%。

兄弟院校的同行们对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能在如此缺少课时的情况下,面对这么多的学生,超额完成教学任务,感到非常钦佩。

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赞誉,我们并没有骄傲与自满,感到自身的担子更重了。因为我们深知,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知识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完成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奠定基础,为深入学习其他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入门课程。所以我们必须走在时代的最前沿,紧跟时代的脉搏、不断进取。在参加全国农林院校的十五规划教材的教学和教材研讨会上,我们根据近几年的教学经验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得到与会的全国其他院校同行的一致赞同。我们编写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已在全国多所农林院校使用。

技术建设论文范文篇7

1.1实验技术力量不足,可持续发展受阻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在校生人数大幅增长,专业教师力量不断充实,实验室规模不断扩大,实验仪器数量快速增加,但实验与工程技术队伍建设却远远滞后于学校的整体发展。实验工程技术力量不足,对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支撑力度不够,严重影响学校的全面建设。队伍规模偏小是实验技术力量发挥不足的重要原因。以2013年教育部统计数据为准,国内重点高校(九校联盟)专职实验技术人员占教职工总数的比例均不足10%。笔者曾对国内外5所知名大学做过调研,这5所大学技术人员占教职工总数的比例在15%~22%之间,平均18%,具体见表1。可见,一流大学普遍重视技术人员的规模配置,以确保对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支撑力度。国内高校在编制核算、岗位设置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弱化实验与工程技术队伍的发展规模,从根本上削弱了实验与工程技术力量的发展和实验技能的提升。我校也面临同样问题,编制数不足,同时在岗实验与工程技术人员中,又有部分人从事管理、科研或其他岗位的工作,并没有真正从事实验和工程类的工作,导致真正从事实验室工作的人员数量实际上更少。高层次技术人才缺乏是一个原因,实验与工程技术力量发挥不足更是另一个重要原因。优秀技术人才难以引进,缺少行业领军人物或顶尖人才,使得实验与工程技术队伍的技术结构不合理,队伍可持续发展受到阻碍。调研发现,院(系)对高层次技术人才的需求一直存在,并且有增长趋势,但长期得不到解决。

1.2评价体系不完善,发展目标不明确

实验与工程技术人员主要为教学和科研提供实验测试分析和其他技术服务性工作、操作维护仪器设施、落实实验室安全、保障教学和科研正常运行。教学和科研工作可以以论文、教学、科研奖励、课题经费等量化数据对教师进行考评,但是这些标准却不适合实验与工程技术人员,不能反映实验室实际工作状况。许多高校以论文、科研等数据考核实验室人员,偏离了实验室工作实际,导致实验与工程技术人员在考核过程中很难获得合理评价,在职称晋升和职级晋升中受到许多限制。在培训培养方面,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发展目标不清晰。实验与工程技术人员参加学术交流、出国研修的机会比教师少很多,职业幸福感不强。物质条件、工作成就及个人发展等方面与教师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严重制约了实验与工程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的有效发挥。

1.3实验室管理体制不顺

目前,许多高校实验与工程技术队伍的管理体制不顺,基本上是政出多门、多头管理,涉及到人事、教务、科研、实验室管理等多个部门,造成队伍规划不尽合理或者协调和实施困难,导致实验与工程技术队伍建设缺乏长期有效的规划及建设目标。我校现有实验室包括科研基地如各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教学实验室如各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教学实验室、专业教学实验室;一般科研实验室,以及校级或院级公共服务平台。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实验室构成我校实验室的主体,这些实验室分别由多个部门管理:科研基地由科研管理部门负责实验室的申报、投入、成果和考核管理;教学实验室由教务管理部门负责实验教学管理、实验改造投入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公共服务平台由实验室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多部门管理,容易造成职责界限不清,缺乏统一协调性,导致许多实验室过程管理缺失,如运行、安全、设备账物、设备效益考核等,所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实验室队伍缺乏整体规划、岗位职责不清、管理责任模糊、实验室资源利用效率低,制约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

2实验与工程技术队伍发展方案探讨

2.1理顺实验室管理体制和架构

在综合改革视域下,理顺实验室管理体制,规范实验室管理架构,为实验与工程技术队伍改革和建设打下基础。学校现有实验室分为教学型、公共服务型、科研型3种类型。实体实验室实行注册制,符合一定条件的实验室可申请成为正式建制的实验室。实验室设置需具备基本要素,包括专职实验技术队伍、实验仪器、设备设施、实验场地、规章制度和资质。鼓励设置跨学科、跨专业的校、院(系)级教学、科研或公共服务类实验中心。实验室有专职实验室主任,如实验室主任由知名教授担任,可设专职实验室执行主任,有实验室安全员、设备管理员,在人员配置上保障实验室正常运行和过程管理。一般来说二级学科及以上可设置实验室。注册的实验室在人员编制、建设投入、维修改造和运行维护等工作中得到学校、学院的有效支持。在实验室的归口管理中,资产管理与实验室处负责各类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实验工程队伍管理、设备及共享管理、实验室信息报送、安全环保监管和日常运行监管等。在实验室管理架构上,实行学校、院(系)、实验室三级管理。学校层面设立校实验室建设委员会,由分管校领导、主要职能部门领导、主要院(系)分管领导、实验室专家等组成。资产管理与实验室处承担校级实验室管理职能。院(系)层面设实验室分管院长和实验室秘书,有管理及发展需要的学院可设立实验室管理办公室。实验室层面有实验室专职人员,实验室主任或执行主任专职专岗,负责实验室日常运行、实验室安全、设备管理、实验技能培育等,由实验室专职人员落实各项实验室任务。

2.2科学设岗,合理定编,完善人才准入程序

2.2.1定岗定编实验与工程技术岗位设置应遵循“总量控制、按需设岗、统筹规划”的原则,在难以突破现有编制总体规模的情况下,通过科学设岗促进实验岗位调整。编制制定和岗位设置综合考虑院(系)规模、实验室类型、学科设置、教学科研体量、仪器设备总量、服务能力和实验室管理等因素。编制数量按院(系)核算,学校提供编制计算方式供参考。院(系)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各因素进行编制分配,并适当向教学实验室、实验中心和公共平台倾斜。岗位设置应体现多元化用工的需要,根据学校师资队伍发展实际情况,实验室设置固定岗位和流动岗位2种岗位类型。固定岗位包括事业编制和派遣用工,享受学校规定的薪酬待遇;流动岗位由用人单位根据工作需要以项目聘用的形式聘用,并在学校备案,薪资由用人单位承担。

2.2.2人才准入实验室岗位编制总量和岗位要求明确之后,各院(系)根据需求,进入实验室新进人员引进流程。人才引进过程中,要注重引进具有技术能力强的人才,特别是在开发大型仪器设备功能作出特殊贡献、实验技能强、实验教学水平高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在进人标准方面,不同岗位类型对学历、资质和技能的要求有差异,对于特别优秀并具有相关专业技术能力的人员在学历学位上可适当放宽。应当改变“唯学历”进人的现状,在设置一定准入条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实验技能、操作水准和动手能力等实践能力因素。对于研究型大学,实验室新进人员一般要求硕士和相关专业背景,特别优秀的人员在学历上可适当放宽至本科,有一技之长的特殊人才也可以特别考虑。招聘程序中,要遵循公开、公平和公正的选拔原则。一般来说,由学校或院(系)组织笔试和面试,学校相关部门参与招聘过程,实现学校层面的宏观监管。

2.3建立健全以激励为核心的成长发展体系

2.3.1专业技术职务晋升

近年来,我校实施的实验技术系列和工程技术系列职务聘任办法中,对实验室人员的评价标准过于笼统,缺乏合理性和客观性。实际操作中,在“院办校”的管理模式下,各院(系)拥有充分自主权,竞相提高评审门槛,以至于部分院(系)将实验和工程系列技术职务的评审条件调整为与专业教师相当。2012年我校设立工程技术研究员职务聘任办法,其评审条件未能充分反映实验室工作实际,过分强调高水平论文、高层次科研项目和科技成果,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实验与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晋升意愿。因此,修订实验和工程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办法是实验与工程技术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健全实验与工程技术人员晋升体系,我校拟设立实验系列研究员和工程系列研究员职务,评审条件尽可能反映实验工程岗位工作实际,突出实验室工作内容和业绩,强调支撑作用。工作经历上,强调实际从事实验或工程技术工作一定年限以上,正高级职务(研究员)要求5年以上,副高级职务(高级工程师或高级实验师)要求3年以上。学历上,不再追求高学历,以正高级职务(研究员)为例,一般要求硕士,作出特殊贡献的老教师学历放宽至本科。高水平论文不再是必要条件,鼓励参评人员撰写发表实验教学、实验技术、工程技术或实验室管理论文。工作成果上,强调在实验教学、仪器操作、技术支撑等工作中取得的研究项目、获奖和成果,不再强调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评审办法修订之初,进行了广泛调研和意见征集,调研范围包括实验室基层人员、实验室主任、院(系)分管实验室或人事工作的领导等,基层调研为评审办法的修订提出了许多可操作性建议。

2.3.2专业技术岗位等级晋升

根据国家和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我校从2007年起实施专业技术岗位等级认定工作,岗位等级从十二级至一级逐级上升。随着级别的升高,岗位工资也相应提高。岗位等级与专业技术职务挂钩,正高级职务分别对应四级至一级,副高级职务对应七级至五级,中级职务对应十级至八级,初级职务对应十二、十一级。此前,我校实验和工程系列专业技术职务最高到副高级职务,岗位等级认定也相应的最高到五级。因此,要打通专业技术岗位等级晋升的通道,增加研究员(实验技术/工程技术)岗位的等级晋升条件细则,并进一步细化现有实验或工程系列专业技术岗位等级晋升条件。条件细则应能够反映实验与工程技术岗位工作成果、业绩和贡献,体现“业绩能力”和“年功积累”。为了更有效促进实验与工程技术队伍的发展,我校拟设立基于专业技术岗位等级的荣誉计划,不同级别赋予特定荣誉称号,如“首席高工”、“主任高工”、“主管工程师”等。荣誉称号的设立从精神层面上让实验与工程技术人员感到受重视,提升自信心和满足感。除了荣誉称号,学校还需增设基于专业技术岗位等级的岗位津贴。随着岗位级别的逐级上升,岗位津贴标准亦相应增加。专业技术岗位级别的设立应遵循总量控制和岗位一致原则,以实验与工程技术队伍为主体,优化人员结构比例,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实验室和学科梯队优化组合,既要保障为学校实验室建设发展做出贡献的老教师,又要充分调动中青年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还需为新的发展留有空间。

2.3.3实验室激励机制

建立完善实验与工程技术队伍人才选拔、培养、考评和奖励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实验与工程技术人员创新素质的全面提升,营造促进实验与工程技术队伍成长的良好环境。鼓励实验与工程人员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参与实验教学改革的课题研究,创新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设计开发新的实验,改进实验技术等方面的工作,从而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我校已经实施的激励措施包括实验室先进评比晨星青年学者奖励计划、实验室骨干培训,均为每年度实施一次。为了建设稳定的技术队伍,还需增加激励力度和范围。(1)启动实验与工程技术成果奖评选,对于在实验教学改革,实验仪器研制应用、功能开发和技术升级,实验技术和测试方法的创新,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等工作中取得的突出成果进行奖励;(2)设立实验室创新研究项目,以项目研究的形式鼓励实验室人员开展实验教学、实验技术、仪器设备、实验室安全、实验室管理等内容的创新探索;(3)扩大实验室培训范围,增加出国培训交流。创造条件选派人员到国内或国外重点高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进行技术合作与交流,更新知识,开阔视野,提升技术能力。

2.3.4成长发展体系建设

综合前述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岗位级别晋升和激励机制三大实施方案,建设实验与工程技术队伍成长发展体系,见图2。实验与工程技术人员通过选拔,在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能够向上晋升到研究员岗位;在技术等级晋升中,最高可获得“首席高工”荣誉;在较为全面的激励措施中,实验室人员可充分施展才华,潜心实践操作和技术研究工作。

2.3.5考核评价

建立科学、客观、公正的考核评价机制,对实验与工程技术人员的考核评价方式和指标要有利于技术水平提升和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考核内容包括工作态度、能力、表现、业绩,以及教师、学生和用户评价等,不要求科研论文和科研项目,同时参考岗位责任和坐班考勤情况。考核结果作为岗位聘任、发展晋升、薪酬分配、进修培训、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

3结束语

技术建设论文范文篇8

1电力营销欧洲杯买球平台的技术支持系统的构成 

1.1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

电力营销管理系统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基础上覆盖营销业务全过程的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也是电力营销欧洲杯买球平台的技术支持系统的核心。它分为作业层、管理层和决策支持层三个层次,六个子系统(如电量电费计算发行子系统、电能计量管理子系统等)、若干个相关系统(如gis系统、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调度管理信息系统等)。

1.2客户服务欧洲杯买球平台的技术支持系统

包括了办电业务受理、电力业务查询和咨询、电力故障报修、客户投诉、停电预告及客户欠费提示等基本业务,以cti和crm技术为核心,为供电客户提供了便利、快捷、及时的服务,其反馈机制使电力企业的客户忠诚度得到极大的提高。

1.3自动抄表系统

低压载波自动抄表系统是由数据采集模块、电能数据集中器、抄表信道、调制解调器等部分组成。该系统解决了人工抄表的延时问题和简化了由人工带来的复杂的工序,无论是从客户还是电力营销企业的角度来讲,该系统技术的完善,都极大程度上减少了人力、财力的消耗。

1.4客户缴费支持系统

新一代的客户缴费支持系统,除了到营业厅进行人工缴费服务之外,还建成了一套网上自助缴费和购电的服务系统。客户可以足不出户,在电脑网络上缴纳电费或进行购电,一改过去购电的繁琐与麻烦。此外,电力营销mis系统与客户缴费支持系统的链接,还可以实时地记录和反映客户的缴费情况和用电情况。

1.5负荷管理系统

负荷管理系统在电力营销欧洲杯买球平台的技术支持系统中的应用,使得电力营销中的远程抄表、电费催收、计量技术监督,尤其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得到了硬件及软件技术配置上的支持并得以实现。负荷管理系统采用了“主站集中管理、终端计量管理、应用专业管理”的技术管理模式,系统运行平台采用c/s(客户、服务器)与b/s(浏览器、服务器)相结合的三层体系,在技术层面为电力企业和客户提供了保障性的服务,提高营销和服务水平,实现了用电负荷管理到户的现代化技术手段。

2建立电力营销欧洲杯买球平台的技术支持系统的必要性

电力营销技术系统的建立和完善,满足了客户对电力企业的多样需求,使信息资源的优化和整合,电力企业的业务流程被优化,更是推动了电力营销管理和服务的创新。只有建立完善先进的电力营销欧洲杯买球平台的技术支持系统,才能使我国电力市场发展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和客户不断变化和增加的需求。2.1传统的营销手段无法适应新形势由于传统的电力营销技术的局限,电力营销过程中许多流程和工序都趋于复杂和人工化。数据采集、加工和传输、处理手段的落后,以及服务管理的耗时、费力,这些都是在电力营销技术提高和改善前,传统的电力营销现状。电力营销欧洲杯买球平台的技术支持系统的出现,更好地适应和迎合了经济发展迅速、网络化进程、自助化服务化的电力营销市场发展形势。2.2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要求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电力企业市场体制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市场化后的电力供应使得电力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电力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电力营销技术的提高和创新,就是电力企业站稳脚跟和获得利润的核心竞争力,建立健全的电力营销欧洲杯买球平台的技术支持系统,是电力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客户对用电这一日常生活必备的项目需求越来越高,电力营销欧洲杯买球平台的技术支持系统的建立满足了用户多式多样的需求。2.3科技的发展为其提供了技术基础传统的电力营销之所以落后,是因为没有技术发展作为基础保障。而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发展迅速,网络通信技术和呼叫中心技术日趋成熟,数据采集机通信技术丰富多样,电子商务发展迅猛等等这些时代因素,都为电子营销欧洲杯买球平台的技术支持系统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技术保障和科研环境。

3针对完善电力营销欧洲杯买球平台的技术支持系统的建议

(1)充分考虑客户的需求,以客户的需求和利益为前提,通过技术的更新为客户提供优质、一条龙的服务平台。(2)加强精细化管理。对电力营销欧洲杯买球平台的技术支持系统中各个流程的业务进行细化和精密的控制,以获得更准确的信息和数据,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服务质量。(3)在现有的技术基础上,结合客户需求和电力市场大环境和科技环境的发展现状,不断对电力营销技术加以创新研究,以不断地完善电力营销欧洲杯买球平台的技术支持系统,为电力企业赢取核心竞争力。

4结语

技术建设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农机技术推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用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就是把适合当地实际需要的先进农机技术知识、农机具进行推广,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扩大农业机械使用的覆盖面,以此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活质量,促进新农村建设[1]。

1农机技术推广的重要作用

1.1农机技术推广工作是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农村的稳定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术,因为这些知识与技术保证了农业生产活动开展的科学性。如果农村可以拥有更多高素质农业技术团队对农民的农业生产活动进行指导,并做好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与宣传,不仅可以从整体上提升农民的专业素质与科学技术文化水平,也可有效激发农民在生产作业过程中的创新意识。农民才能对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经验进行积累,对现代科学技术理念的优势进行认识,更迅速地转变农业生产发展理念,接受新技术、新理念与农业生产操作方法[2]。1.2可针对性满足当地农民的实际技术普及需求。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人员需依据农村发展的科技水平进行工作调整,满足农民对技术与方法实际需求,切实有效地提升技术推广工作的效率,使农民的需求得到满足。在实际工作中,农机技术推广技术人员需要深入农村基层中,对工作进行实际调研,依据实际状况进行技术推广与普及,保证工作取得实效。与此同时,技术推广人员要保证农机技术与民生工程最大限度贴近农民的基本生活,保证现代化农业建设工作获得高效推进。

2新时期的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如何真正落到实处

2.1使用装备支撑现代农业发展。从我国农业生产活动的科技水平实际出发,对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作业进行设备供给,重点提升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帮助农业新技术推广工作更为顺利、范围更广。同时,对农民进行的自主创新工作进行鼓励,并配合专业技术人员对农业生产活动进行的科学指导,让产、学、研、推等工作得到紧密结合。还要促进农艺与农机融合,并同时加大对科学研究的扶持力度。为保障农业高效的科学研究水平,应鼓励增强创新力,保障我国农业生产基地的粮食稳产高产[3]。2.2有效发挥民生科技的带动力。农业技术推广的目的就是为农民提供更为专业的指导与服务,切实提升农民的基础生活水平,提升农业生产活动的效率,增加农业作物的产量。所以必须对农民的民生科技发展进行动力提升,并配合有效的政策支持农村民生工作开展。由于“三农”问题涉及面广、难度大,同时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工作人员必须依据区域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措施采取,把握农村民生改善工作中的共性,让各种措施下发与落实更为有效。在新农村建设的民生科技行动中,要以农民健康、农村环境、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工作为重点,让这些工作的开展技术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帮助更多的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2.3创新农机推广体制和机制。对农村推广机制与体制进行创新可有效对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进行调动,同时帮助技术人员与农民群众之间的沟通更为有效,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也要配合符合当地实际需求的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体系,让这项工作建立得更为科学合理,最大限度提升农业生产活动的科学技术含量。为了让农机推广站体制建设的更为完善,争取当地政府部门政策支持,建立出有利于推广服务的政策条款,帮助农机科技落实到村户。最后,还要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推动科技创新,努力推进信息化工程的建设,尽快建立出可统一管理、操作简便的农机技术推广信息服务平台,减轻整项工作的任务负担并让操作步骤得到简化,方便农民利用[4]。2.4保证农机技术与农机具的环境适应性。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需依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对农业技术与农机具的推广步调进行调整,尽快适应工作开展效率,保证推广质量。配合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区以及较高水平的创新能力,保证技术推广速度,积极有效地带动其他农村的经济发展。随着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不断深入,技术人员数量以及服务形式也在不断增加,让此项工作的服务水平得到了整体性提升,功能体制方面也逐渐完善,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得到了切实保证。必须让推广工作深入农村基层,并针对性地对农民群众进行新技术新机具的使用示范。实际操作过程中找出可能出现的问题与隐患,让新技术新机具的使用可以依照实际环境得到改进,保证农业生产的工作效率。

3结束语

农机技术推广技术人员要认识并承担起肩上的重担,不断更新知识,走进农村,深入基层了解农民的真实情况,为农机化事业和农机推广工作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

参考文献:

[1]李寒劲.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j].南方农业,2016,10(33):65-66.

[2]唐国滨.农机技术推广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农家参谋,2017(19):25-26.

[3]孙立清,王立华.农机技术推广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湖南农机,2015(7):37-38.

技术建设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信息化测绘技术;技术体系建设;建设对策;建设研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信息化的工作形式以及工作技术逐渐浮出水面,对我国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积极影响。此外,随着我国地理领域的不断发展以及不断延伸,测绘工作成为相关工作人员重点关注的工作环节之一。但是,由于传统工作形式的过于片面以及过于单一,使得整体的工作效率无法得到提升。此时,测绘技术人员们就可以对信息技术进行应用,将其与测绘工作进行融合。

1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建设的特点

首先,整体工作具有一定的实时化特点。测绘工作所针对的主体是地理空间数据。随着时间的推移,数据会发生不同的变化,所以在具体的工作中,整体的体系也应该随着这些条件的变化而做出相对应的实时调整;其次,体系构建工作具有一定的网络化特点。在开展具体工作的过程中,信息交互是其中一定会发生的情况,所以,工作人员们就需要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进行跨维度的沟通以及交流,从而有效提升整体的工作效率;最后,体系构建具有一定的社会化。总体来说,地理空间数据测绘是一项服务大众的项目,工作人员所获取的数据也会共享到相关行业,所以在开展具体的工作时,工作人员就可以将服务大众视为自己的工作要点。[1]

2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建设的定位

首先,在进行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构建的工作中,其主要的核心基础就是数字化的测绘系统。所以,在开展建设定位时,相关的技术人员就应该注重将测绘工作中的所有环节都与信息技术进行合理的融合。比如技术自动化、效果信息化以及产品虚拟化等等。比如,在传统的测绘工作中,工作人员需要应用三角测量仪进行测绘,但是在信息化的技术体系中,工作人员们就可以结合数字化的信息技术进行虚拟测量,提升测量的整体精准度。

3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建设的策略

3.1应用动态实现的技术。在进行地理测绘工作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们不仅要注重陆地情况的测绘,同时也要注重海洋领域以及天空领域的测绘。由于整体工作的难度比较高,所以在开展具体工作的过程中,测绘人员们就可以结合信息技术构建工作结构,结合陆海天一体化的动态实现技术对地理的动态进行全方位以及实时的检测。在此过程中,工作人员们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监控系统,将其全方位地进行位置设定[2]。然后工作人员可以将其与互联网软件进行信号链接,构成虚拟化的信息结构,使其能够实时地反映监控的信息以及情况,降低工作人员的整体工作难度,从而有效提升测绘工作的整体质量。此外,在此环节中还需要注意的是,当工作人员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测绘时,还应该对其进行适当的检测,确保无误,以此保证工作的最终质量。3.2应用数据获取的技术。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在当前的社会中,gis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地拓展提升,现如今,其已经形成了较好的发展前景。因此,在开展测绘工作的过程中,相关的技术人员就可以对这一超前的信息技术进行应用,对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的建设提供有力的帮助。但是,在该种技术能够提供优势的同时,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对于数据的获取会受到限制。所以,在开展相关工作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就可以结合数据获取技术对这一情况进行调整完善,保证整体体系结构的稳定性以及全面性,从而有效推动测绘工作的开展,也能够对数据的安全形成较为稳定的保障[3]。3.3应用自动化处理技术。在测绘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对地理空间的数据进行收集以及处理是整体工作中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保障最终工作质量的先决条件。近年来,随着各种新兴技术的不断产生以及不断渗透,整体的地理空间数据存在一定的偏差,甚至会形成较大的错误,影响着整体测绘工作的开展。因此,为了推动整体工作的稳定进行,完善信息化结构的构建,在日常工作中,工作人员就需要结合自动化的处理技术对整体工作进行调整,通过一体化平台的构建明确不同环节的工作内容以及工作重点,有效缓解不必要的麻烦以及失误,从而加强地理空间数据的处理效率。3.4应用网格化管理技术。在进行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构建工作的过程中,网格化的管理技术是工作人员们应用最为频繁的一项技术。在该种技术的引导以及支持下,工作人员能够实时地获取地理空间处理完成的数据,能够在合适的时间内对其进行二次检查以及测绘,保证工作的效率。此外,在该种技术的引导下,工作人员们也能够结合智能化的信息设备对数据进行合理的分类,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测绘处理,保证工作的有序性,防治由于数据杂乱而引起不必要的工作损失。最后,借助网格化的管理技术,工作人员们能够确定某一环节的工作质量,而后开展下一环节,保证承上启下工作的完整性以及连接性,推动测绘工作效率的稳定提升。3.5应用全方位共享技术。在开展地理信息测绘工作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们需要意识到一个工作重点,那就是整体所获取的信息具备较强的共享性。当信息测量完毕,工作人员需要对其进行整理,将其上报给国家的相关部门以及相关行业,使其能够为社会的发展以及行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积极影响[4]。因此,在构建信息化体系时,工作人员就需要将全方位的共享技术纳入其中,借助这一方式推动信息的普及以及发展,使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被大众所熟知应用,推动国家信息发展能力的稳定提升。3.6应用多元化集成技术。站在工作性质的角度上来说,测绘工作并不只是一项为民服务的工作体系,同时其也会与国家的发展形成一定的联系。所以,在进行体系构建工作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们就应加强这一点的关注程度,对多元化的集成技术进行合理的应用,在集成技术的引导下,对地理空间的数据进行针对集成,使其能够形成联系不同领域的关键纽带,推动信息一体化的稳定发展。此外,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们也可以融合这一技术对国家的相关科技项目进行辅助,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有效提升测绘质量,完善整体工作的结构体系。

4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建设的重点

首先,在进行体系建设工作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们应该坚持正确的工作观以及社会发展观,能够秉持正确的原则以及观念开展测绘工作,从而保证工作的有效性;其次,在体系构建中,相关企业的管理人员应加强自身的管理力度以及统筹力度,通过统筹管理的形式创新测绘技术,完善整体的技术结构,从而对体系的构建形成积极影响;最后,在具体的工作中,国家应该注重资金的投入,为其提供最基础的保障,以此促进整体构建工作的完成[5]。

5结论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社会中,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提升以及不断深入,在其为大众提供生活便利的同时,也能够为大众的工作提供一定的便利。结合信息技术优化测绘工作,能够有效降低测绘人员的工作难度以及工作压力,同时也能够有效提升整体测绘图的精准度以及质量。因此,在日常工作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们就可以对这一技术展开合理化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黄志辉,王凯.现阶段工程测量实践中信息化测绘建设的应用探究[j].四川水泥,2018(10):290.

[2]何忠军.浅谈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的建设思考[j].智能城市,2017,3(9):54-55.

[3]刘兴超.关于我国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j].民营科技,2016(9):90.

[4]黄大兵.基于可变论域的信息化测绘服务体系的测度研究[d].长安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