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院校美育与专业教育培养模式-欧洲杯买球平台
上传:wyxwxj 2021-11-17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新时代背景下高层次农林人才的培养目标发生转变,农林院校毕业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品位。基于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华中农业大学植科院依托自身的专业特长,在专业教育中融入美学教育,探索将美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全新农林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一定成效。文章认为,开展该培养模式研究,有利于提升非艺术背景专业毕业生的审美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专业教育,提升学生的学习志趣,对未来其他院校美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模式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农林人才;美育;培养模式;审美能力
长期以来,美育是高校教育相对薄弱的环节,很多高校只注重专业教学,忽略了美育,这种现象在农林高校等理工农科高校中尤为突出[1]。2018年9月,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202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划出美育硬杠杠”,美育作为中小学教育的“硬指标”,是评判学校育人水平的重要参考之一。这在我们高等院校的教育中同样适用。近年来,一批农林院校在文化育人方面进行了一定尝试和探索,例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通过建设特色校园文化进行育人[3],然而却鲜少涉及基于专业教育和美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研究。在农林高校开展美育,培养专业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兼具的“新农科”人才,引导农林高校大学生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力军,是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4]。因此,对高校育人模式大胆改革,探索行之有效的专业教育和美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美育和专业教育结合培养模式实践
(一)培养模式的实施背景
2019年1月22日,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获批教育部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学院以“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为目标,以全面教学改革为抓手,以提升传统农科为契机,全面提升学院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工作。综合分析当前学院育人实际,提出要促进第一、第二课堂融合,将专业教育和包括美育在内的综合素质教育融合,构建协同育人体系。同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价值引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统一;坚持立足长远,以制度体系建设为重点,全面深化各方面改革,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培养服务党和国家建设尤其是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合格人才。结合实际,不断改革当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重要的切入点。学院进一步发挥专业育人作用,探索适应“新农科”的人才培养改革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农科”人才。在专业教育中融入美育是提升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将美育贯穿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贯穿在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才能培养出既具备扎实专业能力,又拥有良好审美能力的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优秀“新农科”人才。
(二)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
1.自然之美系列摄影大赛结合学院农林专业的专业特征,以自然之美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日常的科研学习中发现美、创造美,同时要求教师在专业授课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善于发现专业教学中的自然之美。自然科学本身就体现了生命之美,在育人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养成发现自然之美的习惯。学院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了微观之美影像大赛和农业昆虫影像大赛两项创新实践。其中,农业昆虫影像大赛已经连续举办了四届,获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是将专业教育和美育相结合的优秀实践项目。2.微观之美影像大赛所谓艺术,有“艺”有“术”,在无数个科研工作者手中,亦可以百“花”争艳。微观世界里也有万千奇妙,可以用相机记录科学发现,用镜头呈现自然之美。2019年初,为传承学院文化精神,感受自然之美,彰显学科魅力,开启了第一届“微观之美影像大赛”。本次微观影像大赛的题材不限,普通显微、荧光显微、共聚焦、dic、电镜扫描、透射电镜等微观影像作品均可参赛,邀请全院师生共同参与。参赛作品除了注明影像内容本身的学术名称外,还要添加具有美学价值的创作说明,以便于不同专业背景的师生欣赏,提高作品的审美属性和普适性。评选活动分两轮进行,第一轮由学院评审组初审,选出60幅作品进入第二轮投票环节;第二轮为学院公众号的线上投票,两轮结果综合评定后确定40幅获奖作品(图1、2)。3.农业昆虫影像大赛农业昆虫学是学院植物保护专业的核心课程,传统的“课堂讲授——标本识别”模式在新形势下效果有限,亟需改进。在此背景下,学院将专业学习和美育教育结合在一起,以课程为契机,鼓励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发现昆虫之美、自然之美,在实践中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同时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美、创造美(图3、4)。因此,学院开展“农业昆虫影像大赛”的活动,以影像评选活动形式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作物生产现场,在实践中主动学习和应用知识,把农业昆虫学课程和美育融合在一起。比赛一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海选过程,由农业昆虫学任课老师进行初步筛选;第二阶段是线上线下评优推选,在植物保护协会官方微信公众号线上参赛者的影像作品及介绍,最后根据照片创意、美学造型、识别特征清晰度等综合总分评出各奖项。
(三)学术之美专业墙报设计
为激发广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艺术品位,增强学生的美学设计能力,面向全院硕士、博士、留学生开展“科学中的艺术展”——学术墙报设计活动。该活动已经连续举办两期,获得师生的一致好评。学术墙报除须注明标题、作者、导师、所在课题组,并简要展示实验背景和研究意义、实验所用的技术方法和实验过程、取得的实验成果以及分析讨论外,还需要融入一定的设计理念,力求墙报在完整体现学术成果的同时,也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提交的参赛作品由专业学术和艺术评审组专家结合学术内容与艺术价值评选出优秀墙报奖,同时将优秀墙报收录到本年度的《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研究生学术年会特刊》,供师生日后交流学习。
(四)插花艺术和蝴蝶标本制作
结合学科特点,学院定期举办插花艺术鉴赏和蝴蝶标本制作两项极具艺术气息的特色课堂。插花艺术鉴赏课堂主要是通过邀请专业的插花艺术教师现场进行教学培训,师生进行互动,力求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图5)。蝴蝶标本制作课堂以学院植物保护协会为主导,邀请具有深厚标本制作和美学功底的专家进行讲解培训,引导学生以艺术的视角来认识标本,制作标本,领略自然科学中的艺术之美。两个特色艺术课堂交叉举办,每次课堂通过控制人数进行小班教学,确保每位学生都可以有较强的参与感。这些培训对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有全面的提升。
二、美育和专业教育结合培养模式成效
(一)全面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品位
经过近3年的探索和实践,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品位得到全面提升,也有部分毕业生进入到艺术相关领域工作。2021年,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十大创新创业之星”的获得者雷帅民是专业和美育融合培养的典型例子,作为学院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研究生,他拥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审美能力,进而把专业知识转化为创业储备,成立武汉市蝶中谍创意文化有限公司,从事自然博物馆等场馆的展览方案设计及建设、标本工艺品销售等与美学设计相关的业务。因此,学院美育和专业教育结合培养模式对提升学生的艺术品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也取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是一个值得长期坚持和改革推进的教学模式。
(二)建立农林院校美育教学新模式
在农林院校开展专业教育和美育结合教育新模式是一次大胆的革新和尝试,同时也是响应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号召。新的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建立,对于未来新型农科人才的培养具有很重要的实践意义。在农科高等院校中,把美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中既可以减少额外开展美育的教学负担,也达到了对学生进行美育的目的,是一举两得的新兴教学模式。通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笔者发现相较于传统的美育,学生更容易接受在专业教育中开展的美育。对于美育效果而言,这种新的美育模式也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探索一套适合农林院校的美育教学新模式具有很重要的实践意义,这一教学实践可以为将来其他高校建立适合自己的美育教学模式提供参考。
(三)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
通过将专业教育和美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可以让学生对农科自然之美有更深刻的认识,也间接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昆虫影像大赛为例,活动的开展可以让更多人了解有关农业昆虫的知识,提升学生的学科认同感和自豪感。另一方面,活动可以让学生在田间地头仔细观察、拍摄具有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的摄影作品,体会田间的乐趣和自然之美,用更加轻松和有趣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植物保护学科的认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学习、勤于思考的好习惯,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农业昆虫知识的学习。
(四)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在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依旧是党和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在农林院校育人过程中,将专业教育和美育相结合可以从两方面助力乡村振兴。一方面是培养具有一定审美能力的“新农科”人才,他们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具有较高的艺术品位,深入到基层工作后可以在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文化建设引导等多层次、多角度助力乡村振兴;另一方面,将专业教育和美育结合的培养模式本身也可以助力乡村振兴。比如,研究生赵如飞以“稻田艺术”为毕业课题,创造了“我们都是追梦人”田园风景画(图6)。该课题通过对再生稻生产基地的规划,将大地艺术、文化创意、稻作文化与再生稻田园风光融合,展现了当地美丽乡村的美景,促进了当地的旅游业发展,并且被人民网、《湖北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是专业教育和美育结合的典型例子。将自然学科之美和乡村之美结合,可以有效发展当地的旅游业,同时也完成了高校的育人目标,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双赢模式。因此,在农林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融入美育,是利国利民的正确尝试,可以为乡村振兴源源不断地提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农科人才,助力乡村发展。
结语
高校育人需要根据时代变化进行改革,探索适应新时展的新型育人模式,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然要求。新时代开展大学生美育工作,要把美育和德育、智育、体育统筹考虑[5],形成具有农林高校特色的美育培养模式。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坚持“三全育人”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文化育人、艺术育人的作用,打造优质育人环境的样板,探索美育和专业教育结合的新模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为其他高校开展美育提供了参考。全体师生不但是参与者,也是见证者,更是受益者。专业教育和美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开展大学生党建工作和思政教育的新模式,可以帮助农林高校引导学生坚定学农爱农涉农的理想信念,在服务“三农”的生动实践中施展才华,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李亚萍,庞琳,王晓华.理工类高校美育现状及思考[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75.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9-11(1).
[3]曹军会.农林高校特色校园文化育人路径研究——基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实践[j].高教学刊,2016(22):47.
[4]耿亚静.美育教育在农林高校知农爱农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及创新路径[j].教育现代化,2019(6):8.
[5]严帅.以党的精神指引新时代大学生美育工作[j].继续教育研究,2018(8):5.
作者:李志强 王晨 单位: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 上一篇:
- 下一篇:
农林院校美育与专业教育培养模式
2021-07-30 09:05:05 阅读:29
推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