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经济管理实验室建设思路-欧洲杯买球平台

上传:sunnywxm 2022-01-28

被举报文档标题:农林经济管理实验室建设思路

被举报文档地址:

验证码:

举报理由:
   (必填)

农林经济管理实验室建设思路

摘要:随着新农科建设的逐步推进,新时代高校农业教育改革推动着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方向的调整。本文结合吉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建设与教学经验,分析新农科背景下农林经济管理实验室运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新形势下农林经济管理实验室建设思路、特点与创新措施。

关键词:新农科;农林经济管理;本科实验室;教学质量

2018年10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文件,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其中《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加强农科教结合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明确提出“新农科”建设,指出要“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产学研协作,深化农科教结合,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现有涉农专业,建设一批适应农林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涉农新专业,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一流的农林专业。”2019年,以“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为主题的一系列建设工作正式启动,教育部提出了安吉宣言、北京指南和北大仓行动的新农科建设三部曲,对新农科的建设工作进行总体部署和系统研究。因此,各类高校的农科专业需依托与新农科建设相关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现有课程设计、实验实践教学及就业方向的培养等进行改革与创新。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很宽泛的大类,几乎涵盖了所有涉农经管类人才的培养范畴,新农科背景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发展路径是面向涉农产业未来发展需要,通过信息化、智能化或其他学科的渗透而转型、改造和升级成为新型农科专业。在此背景下,有必要根据新型农科专业发展需求,重新规划建设农林经济管理实验室。本文以吉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建设为例,探讨新农科背景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模式、改进思路和创新措施。

一、新农科背景下农经专业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一)新农科背景下农经专业教育的内涵

综合学者研究观点,“新农科”内涵根本点在于“新”上,是在网络信息技术和现代农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面向新农业、新农村、新农民、新生态建设提出的一个高等教育的新方向。“新农科”的本质属性依然是农科,相较于传统农业,新农科背景下涉农专业人才培养具有新的特征:1.新农科围绕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培养,以农业学科为核心,交叉融合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工程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及社会科学等学科,拓展传统农业学科的内涵,多学科相互渗透,深度嫁接,形成新的学科增长极;2.新农科建设坚持以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为理念,注重培养科学基础厚、视野开阔、知识结构宽,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实用技能型的新型农业卓越领军人才。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新农科背景下农经专业教育是高等农业教育融入产业技术革命、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谋划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对传统农经学科的升级改造,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兼具人文精神与以信息技术、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知识范畴的科学素养基础上拥有思考力、行动力、创新力以及全球胜任力的拔尖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和实用技能型卓越农林人才。

(二)新农科背景下农经专业教育的特点

1.农经专业教育的多元化。在新农科背景下,传统农经专业教育持续升级,在农经专业学科教育内部融合交叉的同时,与现代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新工科、新文科等相互渗透、深度嫁接,农业专业科学的边界不断拓宽,教育培训的方向、学科体系建设等均实现多元化发展。2.农经专业教育的理论与实验实践的高度耦合性。农经专业教育要更好地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势必要将理论与实验实践进行高度耦合,用新理论指导实验和实践,培养高质量农林人才队伍。同时,理论与实验实践的高度耦合性能够加强农经专业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其中,实验教学作为理论搭建与求真实践的重要纽带,对于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实操技能的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农林经济管理实验室建设现状分析

(一)具有功能配套的实验室

吉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实验室始建于2005年,该实验室原隶属于吉林大学军需科技学院,现隶属于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实验室现有专(兼)职实验教师、教辅人员18名,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9名,教师团队师资力量雄厚且科目专业性强;实验室下设5个功能配套的实验室,即统计实验室、村镇规划实验室、农业投资项目评估实验室、会计实验室和卓越班国际交流技能实训室,其中统计实验室能承担经济计量、农业技术经济、农产品国际贸易模拟、农村金融模拟等实验。2015-2020年,实验室承担农林经济管理和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24门实验(实践)课程,同时还承担部分硕士学科的专业课实验教学任务及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学术比赛、开放性创新实验等课外教学任务,本科实验教学年均891学时,实验课开出率100%,实验室在2018年吉林大学实验教学中心评估中获得92分的高分。

(二)人才培养新模式的依托平台

吉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科研特点是从科学研究出发推进学术成果与社会服务相融合,推进科学成果朝着实践方向进行多元化转变。从过去的以纵向课题研究为主,转变为纵向课题与横向课题并重,从过去的以政府任务型课题为主转变为政府任务型课题与农村服务型课题并重,基于农村发展和社会服务的需要,横向课题和农村服务型课题比重逐年增加。近5年来横向课题和农村服务型的课题数量以指数式增长,由此也衍生出农经本科人才培养的科研选题切入新模式。通过承担纵横向科研项目(尤其是规划编制)、提交咨询报告等,为学生选准大创项目、毕业论文、各类竞赛、实践课程等研究选题,为农经学生“把论文写在农村大地上”奠定了基础,这种科研选题切入新模式的依托平台就是农林经济管理实验室。

(三)面向“三农”的服务平台

5年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以实验室为服务平台,依托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教育部农林试点实践基地建设项目的子项目——东北地区村镇发展实践基地、吉林省人文社会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研究中心、吉林特色新型高校智库4个学科专业平台支撑,与吉林省各级政府及新型经营主体合作开展科学研究与理论实践、规划编制等工作。其中,为各级政府和新型经营主体编制“三农”领域系列规划65个,12篇决策咨询报告被政府采纳,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全员参与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及乡镇和农户的发展,承接4个期班的农民培训任务,参与20多个期班的“三农”相关培训工作,在促进吉林省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服务“三农”方面成效显著。

三、当前农林经济管理实验室运行存在问题

(一)课程设计导致理论与实操脱节

因实验内容多数安排在全部课程结束后,安排集中一周的集训课程,时间较为紧密且实验强度较大,课程内容学习与实操脱节,无法通过实验使得抽象的知识可视化呈现,专业知识难以达到预期的巩固温习效果。授课形式方面仍采用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即先由教师讲解或演示,然后安排学生完成实验报告、案例讨论、软件操作等相关实验任务,方式较为枯燥单一,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新培养计划对农经人提出的要求是新理论、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建设下卓越农林人才,其中强调学科交叉、学科渗透的专业教育和校企合作、校外实训的创新创业教育,都要求农林经济管理实验室在时效性和便利性上进行贴合专业培养计划的优化升级。

(二)资源配置相对不足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应该是一个以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为导向,学科知识相互融合、渗透的有机实验整体。但现实情况是,农林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各个功能实验室的资源配备,均具有明显的针对性,相互之间的关联性不强,设计性实验偏少,缺乏资源互通和设备共享,而且缺乏农业生产过程及管理、工程训练、农业系统工程等领域仿真模拟设备,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系统化思维的培养,不能满足新农科背景下的农经人才培养需求。

(三)教学目标偏移、成果反馈模糊

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原实验实践平台重点在培养学生的经管技能,因此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模拟经营和操作的软件设备,都是朝向熟练掌握经管类实操技能的人才进行培养;且仅根据实验结果作为教学质量信息反馈不够缜密,不能跟进并依据实践教学动态信息变化及时调整实践教学过程,可能致使实践教学质量目标偏离。而新农科背景下,人才培养方面需要紧密结合服务“三农”,着重培养能胜任在相关管理部门、农林企业、教学科研机构从事规划策划、经营管理与科学研究工作的复合应用型创新人才。尤其是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的卓越农林人才和卓越规划师,包括区域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乡村振兴规划等方面。

四、新农科背景下农林经济管理实验室建设思路与创新措施

(一)建设思路

实验室按本科招生规模设计,购置电脑、交换机、投影仪、多媒体控制器、网线等设备及农村金融、财会、农产品国际贸易、工程训练、智能农业3d虚拟仿真、系统工程、数据处理等软件,能实现经管技能、农业工程训练、农业生产过程等领域的仿真模拟。该实验室突出仿真模拟、工管农融合、教研融合、产教融合,能满足新农科背景下农经本科人才培养需求,同时也能作为农经学科乃至农学、农机学科研究生及教师的科研平台和“三农”服务平台。

(二)特点

新农科背景下农林经济管理实验室应具有以下特点:1.数据化。大数据时代,涉农产业的管理也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撑;2.智能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产业中的渗透应用,智慧农业和智能农业时代已经到来,智能农林经济管理或智慧农林经济管理人才也将成为未来涉农产业的需求,比如农场智能管理等已经出现,因此农经专业实践实验项目中智能化也将成为必然;3.全程化。工程教育中的cdio[(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思想也同样适应于农经专业的新农科人才培养,在实验室中,仿真模拟全程农业机械化过程、全产业链经济发展过程等非常必要;4.交叉化。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具有交叉学科特点的应用性专业,新农科背景下农经本科人才培养应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农学和工学知识、扎实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基础,宽泛的专业知识,较强的经济分析能力和管理实践技能;5.国际化。2016年6月2日中国已经正式成为“华盛顿协议”的第18个成员国,所以新农科的建设也理应强调和国际一流农科的对标。

(三)建设目标

实验室建成后能承载以下功能:1.承担新农科背景下农经本科人才培养实验实践课程;2.承担卓越农经人才培养荣誉课程;3.农经及农学、农机本科生创新创业实训平台;4.农经学科乃至农学、农机学科研究生及教师的科研平台;5.吉林省高素质农民培训平台;6.新型农经人才线上教育基地;7.国际农经专业实验实践交流平台。

(三)创新措施

1.加强设施及功能的“软”“硬”融合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目前本科生及研究生招生规模均为30人左右,学生电脑按30台配置,此外还需购置投影仪、投影幕、会议音响系统、交换机、机柜、无线麦克、高清数据线、网线、多媒体讲台、多媒体控制器、笔记本电脑、学生桌、学生椅等。软件方面需要购置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财务业务一体化、智能农业3d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dps、sta-tamp4、smartpls、vensimple等软件,建起专业化和职业化的“软”与“硬”融合平台,在农产品国际贸易、农村金融、财会、农业生产过程及管理、工程训练、农业系统工程等领域实现仿真模拟,使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紧密融合,经济学、管理学、工学与农学紧密融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与创新意识。2.更新完善辅助性教学资源提高农林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的质量水平的目光不能仅停留在实验室、电脑、专业软件等软硬件设施上,在教师配置、教具组合、实验环境和布局模式等设计思路上同样需要突破思维定式。实验室新址的布局方面,可以改变原有普通机房的教室型布局,采用环形实验台布置,8-10个学生环绕实验台进行操作,方便教师案例教学和学生之间的小组讨论;在实验室的管理制度方面,需要更新《实验室管理人员守则》《实验室使用管理办法》《实验室设备维护准则》等相关规章制度;在实验器材方面,更新与主课程相配套的实验指导书及实验教材,制作实验大纲和实验教学日历;同时加强实验教学团队教师建设,包括利用校企合作的师资培训,强化对实训软件的操作能力;鼓励本专业教师参加校外实验的教学研讨会等交流活动,参观其他高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借鉴其管理经验和教学模式等。3.强化教学质量和文化氛围实操能力的有效提高需要鲜明的精神文化作为引领。需要在新农科背景下,打造具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特色的教学文化,坚定树立社会主义大学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和任务,把培养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献身农业农村事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杜绝模式单一的授课形式,鼓励师生共同参与到实践教学的环节中,创造适宜创新人才培养的科学研究、创新意识发展的文化环境。以科研项目为载体,以实验为手段,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科技比赛、校企项目合作等措施,在培养方向与模式上形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特色和优势。依据实验教学质量信息、日常监控信息、学生评教信息、督导评教信息等,建立过程清晰与量化可控的授课信息反馈机制,实施教学动态跟踪管理,达到客观、准确、及时、多渠道捕捉实践质量信息,并对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纠偏和整体教学进度的调整,使其符合新农科背景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计划的既定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正加,王晨,黄坚钦,伊力塔,李剑威.新农科背景下农林类专业实践教学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1(03).

[2]张健如,郭蕊,张吉国.农林高校经管实验室建设研究——以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商学院)实验中心为例[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0(05).

[3]张淑辉,高雷虹,杨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困境与突破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27).

[4]鲁莎莎,杨晶晶,贺超.促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的若干思考——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9(01).

[5]牟少岩等.“新农科”专业建设的内涵、思路及其对策——基于青岛农业大学实践探索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20(01).

[6]张祺午.新农科:怎么看,如何办[j].职业技术教育,2019(30).

[7]郝婷等.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新农科”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18(03).

[8]王雪纯,李峰.新农科建设背景下江西高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粮食科技与经济,2020(01).

[9]刘竹青.“新农科”:历史演进、内涵与建设路径[j].中国农业教育,2018(01).

[10]王从严.“新农科”教育的内在机理及融合性发展路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01).

作者:潘鸿 杨印生 魏思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