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检测论文范文10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04-03 01:26:59
食品检测论文范文篇1
本文作者:张娟谭嘉力梁宇斌李晓明吴炜亮工作单位:广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可视基因芯片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在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是食品安全检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对食品的污染,不仅会给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还会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目前传统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检测方法由于过程繁琐,而且各操作步骤之间相对独立,因此很难快速且高通量的对食品安全进行检测。因此,非常有必要建立全新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体系。可视芯片技术从理论上说与传统生物芯片的检测效果是一致的,可以一次性检出所有潜在的致病微生物,同时兼具传统生物芯片的所有优点,因而在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中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可视芯片检测食品中常见致病微生物进行了一系列相关探讨和研究。朱许强等运用可视基因芯片技术快速、准确检测食品中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志贺菌、沙门菌以及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4种常见产毒微生物;以志贺菌为对象,该方法的检测灵敏度可达到670cfu/ml[19]。赵金毅等[20]利用该技术可以准确的检出沙门氏菌属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小肠结核肠炎耶尔森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3种食品中常见致病菌,对于汤卜逊沙门氏菌,检测灵敏度可达8.5×101cfu/ml。jenison等[21]则开发出一套多呼吸道病毒识别的可视基因芯片,可准确识别6种人类呼吸道病毒,且敏感性高、通量大、结果直观。但以上研究方法存在明显的不足,即未充分体现芯片高通量检测这一特点,因而相关学者又做了进一步研究以弥补该不足。bai等和黎吴雁等[22-23]分别针对11种和12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建立了相应的诊断方法,后者针对纯培养单增李斯特氏菌的灵敏度为103cfu/ml,模拟样本的灵敏度为104cfu/ml。与以上检测方法建立的原理不同,部分研究人员建立了另一类可视基因芯片。郭永刚等以链霉亲和素包被的磁珠作为标记物,通过链霉亲和素与生物素的亲和作用,使得杂交结果可以在普通的光学显微镜或放大镜下检测,甚至肉眼可见,并利用大肠杆菌作为样品进行方法验证,取得较好的实验结果[24]。史蕾等[25]利用基于磁珠的可视化基因芯片建立了一种快速检测诺如病毒的新方法,检测的灵敏度达50ng,特异性和重复性均较好,与pcr方法检测结果一致。sun等[26]同样基于磁珠法建立了用于检测7种肠道病原菌的可视基因芯片技术,检测灵敏度高于前者(可达25ng/μl),86个样品同时用传统方法、pcr法和芯片方法进行检测,三者检测结果完全一致。同样是对肠道致病菌的检测,彭贤慧等[27]基于酪胺信号放大技术和金标银染技术建立的可视化基因芯片法可同时检测10种肠道病毒,可检出不低于102拷贝/μl的体外转录rna,30例临床样本的芯片检测结果与荧光pcr法一致。此外,有关研究人员基于不同基质也做了相关研究。wang等[28]利用尼龙膜作为基质建立了可检测20种肠道病原菌的可视芯片检测方法,检测结果通过特异性pcr进一步得到证实。张英朗等[29]同样利用尼龙膜做基质结合反向斑点杂交技术制备了可视化的基因芯片,能够在3~4h对我国常见的12种角膜致病真菌进行鉴定,特异性和敏感性较高。可视蛋白芯片的研究较少,石霖等将免疫胶体金技术和银显影技术有机的结合,建立并优化了可同时鉴别诊断4种禽病血清抗体的可视化蛋白质芯片技术[30]。从以上可以看出,可视基因芯片在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检测应用方面比可视蛋白质芯片技术应用更加广泛,其主要原因是前者相对与后者在技术成熟度、稳定性、操作程序方面均占据一定的优势。可视芯片技术在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方面的特点及优势,可能使其在未来成为最具潜力的检测手段之一。在转基因食品检测和真假植物油鉴别中的应用伴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基因工程为基础的转基因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因此,越来越多的转基因食品展现在人们面前。一方面由于对转基因食品可能对人体以及生物多样性导致的不可预期的结果所担忧,另一方面为了维护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以便做出综合评价,转基因检测技术的研究已成为当前生物技术领域的热点。现有的检测方法(普通pcr扩增法和实时荧光pcr扩增法)一次只能检测一种外源基因,对具有多种特性的转基因食品却无能为力,而且其检测效率低、检测周期长,因而不能实现对食品中大量不同转基因成分的高通量检测。bai等[31]利用可视基因芯片技术对转基因作物进行了相关研究。通过对转基因作物的特异性序列及植物基因组snp检测的研究,建立了一套基于可视基因芯片技术的转基因作物检测和植物基因组snp突变鉴别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该方法快速准确,并显示出高灵敏度和强特异性,可广泛运用于需要对特异核苷酸序列进行阳性鉴定的相关研究中。xu等和bai等[32-33]同样利用该技术分别建立了同时检测7种转基因油菜品种和6种转基因玉米品种的可视基因芯片检测方法,当探针浓度为0.01μm时仍可以检测到100fmol的pcr产物。中国作为一个食用油消费大国,其食用油主要是以植物油为主。由于各种植物油价格存在很大差异,有些生产企业为了牟取暴利,常在高价植物油中掺入低价油或劣质油,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现今用于鉴别植物油掺假的主要方法为物理或化学方法,但检测手段费时费力且检测结果不太理想。因此,开发准确、方便、快速地鉴定植物油成分的方法对控制食品质量和确保食品品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此问题,bai等[34-35]将可视基因芯片技术用于真假植物油的鉴别,一次可同时检测8种植物油成分,最低检出限可达0.1fmol,与以往研究相比,敏感性高很多。可视基因芯片技术应用于转基因检测或真假植物油鉴别,一次实验可筛选出大量的转基因成分或植物油成分,基于现有的研究基础,其必将是未来转基因食品检测和真假食品鉴别的主要研究方向。在食物过敏原检测中的应用近年来,食物中的过敏原已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其影响范围可达总人口的4%,在婴幼儿中可达8%[36-37]。为了保护这些过敏人群的健康安全,食品必须标明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的原材料。目前,部分国家已经颁布了相应的法令。因此,亟需一种行之有效的快速检测食品中引起过敏反应的材料的方法。现在主要通过免疫学方法检测食品中的蛋白质成分[38-43],然而,不同的食品加工方法(例如热处理或烘焙)可能引起食物中蛋白质的变性,从而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最近,基于dna的分析方法被用于过敏原的检测[44-49],主要是针对于蛋白质来说它具有更高的稳定性。由于在食品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类型的过敏原,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高通量的快速检测方法。传统生物芯片已在各类研究中展现出这一特性[50-51],在这其中,可视芯片技术依据其自身的优势显示出比传统生物芯片方法更强的竞争力。wang等[52]利用可视基因芯片技术对食品中的过敏原进行了检测分析。通过对杏仁、芝麻以及核桃等8种原材料进行研究,建立了一套新的用于检测食品中过敏原材料的可视基因芯片方法。该方法不但降低了检测费用,而且显示出极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其中,芝麻的绝对检出限和实际检出限分别为0.5pg和0.001%(w/w),与以往研究报道相比具有更高的敏感性[53-54]。李小燕等利用辣根过氧化物酶和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h2o2作为信号示踪系统,建立了一种用于检测菲律宾蛤仔过敏原的可视化抗体微阵列玻片的检测方法,最低可检出10ng/ml的杂色蛤过敏原,该方法可发展为多种过敏原的通量化检测方法[55]。通过以上检测方法的建立,将为预防因食物过敏原导致的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并有利于促进我国食品的进出口贸易。
可视芯片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前景展望
可视芯片技术虽然起步较晚,其凭借自身的优势在食品安全的检测中却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完善的问题。1)可视芯片制备的稳定性需进一步提高。首先,可视基因芯片制备过程中质量控制不严格,很容易出现杂交点模糊、形状不规范、杂交信号不均一以及背景区出现信号点等问题,严重影响后续的结果分析;其次,理论上杂交后可视基因芯片的背景不应出现信号,但在实际检测中,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背景区和未发生杂交反应的位点也可能会产生沉淀的堆积而造成表面颜色的改变。2)可视芯片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范围需进一步扩大。从上文中可以看出,目前可视芯片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在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方面,而在其他方面的研究力度相对薄弱,下一步有必要加强各方面的相关研究,使该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的各个方面发挥其作用。3)可视芯片技术标准化的建立存在局限性。由于各研究单位或实验室的实验设备、操作过程以及判定方法的不同,导致各数据之间缺乏严重的可比性,很难实现共享。可视芯片技术尽管还不够完善,但由于该技术在最终的结果分析中,与传统生物芯片相比,彻底摆脱了昂贵的分析仪器,大大降低了检测成本,提高了可操作性,因而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将有广阔的发展潜力。随着该技术的广泛应用,一方面,必然带来检测效率的提高和检测费用的降低,从而大大提高了食品安全的检测水平;另一方面,为食品安全的风险预警提供了一种简易快捷的检测手段,保障了人民的健康生活。
食品检测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教育部
从2002年开始正式批准了合肥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招生,学院根据国内外发展形势,于2014年在原来生物技术专业基础上新办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方向。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一个以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为基础,研究食品的营养、安全与健康的专业,主要培养通食品、强检验、善管理三位一体的技术管理应用型人才。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新世纪需要的道德、知识、能力的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科学技术与经营管理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必须建立与培养方案相适应的但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1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特点与培养目标
1.1学科特点。具体到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生物学特性和商品特性引起的,其隐患源包括动植物食品原料在收获或生产过程中混入一些杂质;食物(动物或植物)生长过程中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和添加剂等;食品(动植物)本身可能天然就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如禾本科、豆科植物中的氢氰酸、发芽马铃薯中的龙葵碱、畜产品中的肝脏毒素、水产品中的河豚毒素以及谷物和坚果中的过敏源等。另外还有许多食源性致病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单胞增生李斯特氏菌、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等。可见,食品加工的所有过程和环节都可能影响到食品的质量与安全,这就要求从事本专业具人其有很强的实践能力。1.2培养目标。培养食品卫生监督、检验、安全性研究和质量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了解食品生产加工的全过程,熟悉食品法规与标准及食品分析检测技术,具有食品质量管理的能力。
2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体系的构建
2.1指导思想。以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指导思想,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以实验、实习、实训等方式相结合,由基础实验到专业实验的,由简单实验到综合实验的,建立起一个多层次开放的实践教学体系,整体优化并与理论教学有机统一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2.2实践教学的目标。合肥学院是应用型本科类院校,培养的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工程性人才,人才培养应理论和实践并重,以培养实际应用能力为主线,突出实践的教学模式。结合合肥学院的定位及食品质量安全的专业培养目标,实践教学目标为:通过系统的实践教学系统的学习,加强并延展强化理论教学的内容;通过训练使学生能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基本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具备在实际技术生产和应用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专业、行业和社会的认识,并使其专业能力能服务与当地社会,从而符合合肥学院地方性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2.3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2.3.1基础实验体系。以模块化的形式将各种基础实验技能融合成基础实验体系,包括物理实验、物理及分析化学实验、无机及有机化学实验、计算机知识信息等,通过学习此类实验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化学试剂配制、常规化学反应机理、计算机数据处理及分析等能力,达到理工科基本素养。2.3.2专业基础实验体系。通过生物基础实验模块(包括食品化学实验、食品微生物实验、食品生物化学实验、细胞生物学实验等)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食品专业生物化工基础知识,要求学生能够使用常规仪器设备,培养和强化学生食品检测和分析的基本技能和科研素质。为进一步的食品质量于安全专业实验教学做准备。2.3.3专业实验体系。第4学期开始专业实验教育模块,包括食品检测与分析、食品感官评价、仪器分析、食品安全与检测、食品加工工艺等实验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的食品加工、食品检测实验技能,并能对得到的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并完成检测报告的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良好学风的培养,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2.3.4实习、实训体系。实验教学使对某项实验技能进行的专向训练,而实习、实训体系是将学生直接放入生产一线,培训他们在实际生产中的综合食品检测及分析能力。整个实训体系又分为工程实训模块、实践模块、认知实习模块以及创新创业第二课堂模块。实习实训体系和实验体系的结合,使我们的课程从学校真正的走入工厂,让学生切身的感受食品生产的过程,并将利用前面实验课上学习的实验技能应用过来,检测食品的营养于安全。2.3.5科研创业能力实践。鼓励教师指导学生,以团队的形式申请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开展各种竞赛;通过食品质量于安全综合大实验和毕业论文进行短期的科研训练,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主动探索和创造,充分发挥学生创新创业潜能,为创业创新做好准备。我们分析每个实践教学阶段的目标和内容,防止中间有交叉的现象,更对其中一些内容进行符合食品质量于安全方向的改进。根据学生对专业更感兴趣的现象,调整基础实验中的一些内容,使其食品企业检验操作项目的一部分。例如,在生物化学实验中,直接开设凯氏定氮法检测牛奶的蛋白质含量;在cad制图课程中,将食品企业实际需要的绘图内容设定为作业题目等。这样每一阶段的实践环节均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为目标,均与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有关,形成了以专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从基础、专业基础、专业到综合实践内容均与专业实际相关,实验—单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现场实习螺旋上升的立体化实践教学新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新星,蒋昊,申丽,等.资源加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90-92.
[2]刘春芝,孙莉莉.基于就业能力提升的层级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以经贸专业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12,3(1):79-82.
[3]安广杰.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07(2):60-61.
[4]励建荣,邓少平,顾振宇,等.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教育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食品学报,2004,4(4):109-112.
食品检测论文范文篇3
【论文关键词】食品;安全认证;问题;策略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我国食品长期短缺历史的结束,人们对食品的要求也由数量安全向质量安全转变。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全球贸易和公众健康的主要问题。安全认证食品是我国今后食品生产大力发展的方向,对安全认证食品的管理也是今后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点。
1食品安全认证概述
安全认证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在特定的环境中,按照特定方式生产、加工,达到一定安全卫生标准,经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相应产品标志的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产品。
安全认证食品的显著特征有:一是产地环境无污染。要求产地环境和周边环境中不能存在污染源,确保产地环境中大气、水和土壤的洁净;二是生产过程达到无公害化。生产过程中应用无公害的生产技术,控制、减少乃至完全不使用化肥、农药等人工合成化学物质,有效防止生产过程对环境的污染;三是产品质量确保安全。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实行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确保产品无污染;四是通过专门机构的认证。安全认证食品是通过专门机构认证,并获得相应产品使用标志的产品。无公害食品是安全认证食品的初级层次,绿色食品是安全认证食品的中级层次,有机食品是安全认证食品的高级层次[1-2]。
国内安全认证食品发展经历了无公害食品发展阶段、绿色食品发展阶段。其中绿色食品发展阶段经历了从农垦系统启动基础建设,向全社会推进、加速发展,向社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全面推进3个阶段。
2我国食品安全认证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央一级的安全认证食品管理工作由3个部门分别负责,其中,无公害食品的管理工作由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负责,绿色食品的管理由隶属于农业部的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负责,有机食品的管理工作主要由隶属于农业部的中绿华夏有机食品中心负责。我国安全认证食品的管理体制属于分块管理。
2.1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人为地将安全认证食品中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管理割裂开,导致安全认证食品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安全认证食品管理权限分属不同部门,多头管理,权责不清,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管理职能错位、缺位、越位和交叉分散现象。同时,由于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重点不完全相同,且它们之间是平级单位,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的沟通和协调不够,难以形成协调配合、运转高效的管理机制。
2.2认证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认证体系发展的时间较短,在认证体系的完整性和协调性、认证技术和能力、认证的普及程度以及与国际接轨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一是认证体系不完整。目前我国安全认证食品认证咨询机构和培训机构严重缺乏,缺少对申请认证的农业企业和农户在标准化生产、科学化管理、规范化申报方面的培训和指导;二是认证的客观公正性不足。我国安全认证食品的认证机构与管理机构之间存在着联系,认证过程不能充分体现第三方认证的客观公正性[3];三是专业技术和人才不足,我国安全认证食品认证体系建立的时间不长,对认证人员的培训不足,人员认证能力较差,难以建立我国专业化的安全认证食品认证队伍;四是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和农产品质量认证的国际合作能力不强。安全认证食品认证方式和认证标准与国际接轨程度差,认证的结果不能得到国际认可。
2.3市场准入管理存在问题
我国食品市场准入管理制度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食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检验对象有限、检验项目单一;二是检测机构不健全、检测手段落后,对食品检测的专门机构很少,而且食品市场准入的检测手段简单;三是市场准入缺少有效的惩罚措施,问题食品的管理尚缺少必要的惩罚处理措施,问题食品的追根溯源比较困难。公务员之家
2.4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存在问题
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方面缺乏完善的标准,还没有形成全面科学的标准体系。质量安全监测检验体系建设方面,对安全认证食品的各项质量指标难以全面、快速地检测。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建设方面,目前的安全认证食品认证体系是源头控制和末端控制,过程控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质量安全执法监督体系方面,对违反食品安全质量的行为没有彻底、坚决地惩处。质量安全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方面,安全认证食品生产的关键技术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3完善食品安全认证的策略
我国安全认证食品管理,仅依靠政府来解决安全认证食品管理上的问题困难非常大。需要从多个方面完善食品安全认证。
3.1优化管理体制
在管理机构的设置上,我国应该实现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在政府管理层面上的协调统一,实施安全认证食品管理机构设置的三位一体,能够明确管理者的职能和相应的责任,减少冲突,提高管理效率。
3.2完善认证管理
建立统一、协调的认证认可体系,积极组建和完善认证咨询机构和培训机构。积极推进认证机构社会化改革,将认证机构改造成真正独立的第三方机构[4]。进一步加强对认证机构的监督管理,加强对认证机构从事认证业务的审核与认可,对其进行全面考察和审核。加强认证的国际合作和互认,争取认证结果相互承认,提高我国安全认证食品认证的国际化水平。
3.3完善市场准入管理
完善食品市场准入的法规、标准体系,建立统一权威的安全认证食品标准体系,加强食品质量管理和食品质量的控制。提高市场准入检测水平,建立健全食品检测专业机构,并引进高技术检测手段,提高检测的精确度。
3.4加强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健全法规体系,加强执法力度,同时必须有严格的执法保障。科学制订全程质量安全控制标准,减少标准执行时的交叉与重叠。加强贯标力度、完善检验检测体系,同时建立统一、协调和权威的信息收集和分析机制。
4参考文献
[1]陈锡文,邓楠.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李正明,吕林,李秋.食品安全的开发与质量管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食品检测论文范文篇4
关键词:企业;食品安全;监管;方法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也出现了较多的食品安全问题。长期以来,我国有关部门为保障食品安全做出很多管理措施,逐渐形成了以法律法规、技术水平为主的食品安全体系,但是有些食品企业仍然存在着食品安全问题,且不能有效地进行处理和解决。所以,为了使公民健康和社会发展有所保障,食品企业务必要加强对食品的安全监管工作,并对食品安全监管出现的漏洞进行深入探究,寻找解决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1监管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1.1食品信息得不到及时更新导致监管力度较弱。目前,越来越多的法律条文对政府部门和食品企业做出相关规定,要求两者要相互协作,共同做好食品安全监管的工作,但是很多职能部门由于监管力度不足,导致相关的食品安全信息得不到公开,更新时间较长,使相关人员不能及时了解食品的现状。另外,以多人合力监管的方式对食品各阶段进行监督,使监管方向较为分散,各部门之间不能很好的进行配合和沟通,在信息对接方面可能会出现信息遗漏等现象。各监管部门之间在出现食品安全事故中,不能严格实行权力,使食品监管工作得不到好的监督效果[1]。1.2检测食品安全技术落后导致不能形成完善的安全体系。食品安全检测直接影响着食品的安全和质量,是将食品在生产加工、销售等过程进行自我管控的一种检测方式。现如今,部分的食品企业在食品检测方面具有不完整性,出现检测过程重复和信息不流动的情况,这样很容易造成各部门间因检测结果不同而形成矛盾,使检测体系不具有权威性、统一性。其次,食品安全标准也尚未完善,食品企业的各生产源头、各生产经营之间未能建立优良的质量规范系统,其安全标准得不到保障,与此同时,国家标准和各地方的标准也存在问题,不能使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顺利的进行下去。1.3食品安全的信用体系还需加强,经营管理人员素质低下。为了满足食品市场的需求,经营者要与相关部门之间的工作进行协调配合,加强各级行业协会与经营者的责任意识,朝着共同的目标共同协作,维护食品市场的正常运行秩序,确保食品安全有保障。但是,目前二者合力协作的体系还不健全,不能取得很好的监管效果。与此同时,关于我国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惩戒机制还不够完善,不能对失信行为实行强有力的惩戒措施,导致了出现很多的生产经营者因追求企业利益而缺乏食品安全意识,忽略了对食品安全的质量掌控问题。其次,部分的经营管理人员的素质较低,对企业缺少诚信意识,对于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缺少积极性,很难要求其实现质量的承诺,对实现食品安全的保障有很大的阻碍。
2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意义
2.1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加强了经济效益的提高。食品企业在生产和流通环节有着复杂的过程,如若忽视监管食品的安全力度,按照食品卫生的有关要求进行实施,就会使食品安全得不到保障,从而危害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所以必须落实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工作,才能有效防止发生食物中毒的现象,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其次,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还可以减少生产食品中的浪费情况,在短时间内生产出高质量食品,达到降时提效的效果,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2]。2.2确保食品安全以维护社会治安。食品安全问题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随着当今食品技术的快速发展,食品安全事故也不断的上演着,不仅对生产企业和社会形象有所影响,更是扰乱了社会的治安。监管食品安全是食品企业为保障食品产业正常发展应尽的社会责任,对人民的健康发展、稳定社会治安有着重要影响。对食品安全实行强有效的改革措施,可以使食品企业在经济市场中正常运转,使食品企业有效提高其监管能力,使产业的经济效益得以提高,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3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管的具体方法
3.1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以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管理。企业要构建一套健全的食品安全的管理体系,对管理阶层实施分级管理,对食品安全工作人员进行分组分工的作业方式,采用科学、有效的领导和决策。另外,企业要根据国家规定的控制标准做出强有力的执行措施,做出与企业情况相符的评估等程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落实到位,进而推动企业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顺利实施。例如,某市工商局成立了监管领导小组,并把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纳入到行政管理目标中,年初的时候与各室、经管分局签订相关责任书,又将监管任务分解细化给各巡察组,并且开展了对监管常规知识的培训工作,正真做到了层层落实监管工作。通过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提高了执法人员的自身素质,还促进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落实情况。3.2对食品的检验检测进行深入研究,加大检测应用的投入。食品企业要对食品生产源头到流入销售的过程进行检测工作。为了使食品卫生安全得以保障,我国对食品安全检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其检测形式也更加的注重科技化、速度化和信息共享化。所以,加强对食品检测手段的研究,提高储备型人才的投入、增设专业化的检测部门,为提高食品检测技术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2012年1月,国家发改委和工业信息化部联合关于食品相关规划,要求逐步实现检测设备国产化,增加企业原料检验、产品出场检测等先进检测设备的设置,以提高对食品检测的水平。3.3制定合理的预警机制以构建可行的风险评估平台。相关监察者对食品中含有的有害配方、食品毒性程度和食用风险做出相应的判断,这一过程被叫做食品风险性评估,此环节对食品的安全性调研和监管有着重要的影响。以往的食品安全机制缺乏相关的技术手段,使食品企业经营者不能对食品的安全隐患做出及时有效的预防[3]。如今,食品企业可以效仿国际上高技术食品预警机制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形成对信息收集、评估和预警为主要工作内容的预警机制,检测食品的安全和异常状况,要求相关检测人员对食品安全信息等进行科学地判断,并分析出正确的应对方案和解决措施,使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有效开展。例如,在2008年的乳制品“三聚氰胺”的事件报道出来后,监管人员在系统中输入问题奶粉的生产批号等信息,就会对问题奶粉的生产厂家和分布情况有所了解,系统上就会给出其省市的厂家和产品数量等相关信息,监管部门就会根据这些数据信息进行监督检测,并进行有效的预防。通过食品的风险预警可以让相关管理人员在第一时间了解到食品信息,并开展高效的监管工作。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食品安全问题与人民的健康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食品产业能否做大做强和消费者的需求有直接联系,同时消费者的需求也取决于食品是否安全健康。一直以来,食品安全问题都与企业经济效益紧密相连,食品企业只有把自身的监管工作与相关检测体系和预警机制相结合并正真落实下去,才能促进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玲.加强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的措施[j].食品安全导刊,2018(9).
[2]杨雪.中国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研究[j].吉林财经大学,2016.
食品检测论文范文篇5
现将年上半年工作总结与下半年工作思路报告如下。
一、上半年工作回顾。
上半年,在市委、市府的正确领导下,根据上级局统一部署和要求,我局按照“两年”和“六大行动计划”的总体部署,围绕“调结构、促发展、惠民生”的工作要求,大处着眼,小处着力,实施食品药品安全民生工程,着力规范食品药品市场秩序,确保了广大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现将上半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把握大方向,强化药械日常监管。
一是严把市场准入关。上半年新开办药品经营企业39家,其中连锁企业配送中心1家、连锁门店20家(占新开办药店的50%以上,全市零售企业连锁率已达36%);注销21家。对25名企业负责人实施上岗准入考核,合格率50%;加强药店开办申请资料审核和现场验收,退回不符资质的申报5例。《药品经营许可证》换证检查20家,剔除不合格企业3家。完成执业药师注册34件;督促做好外省药师变更工作,完成外省药师变更74人,逾期不变更的14家企业被责令整改。完成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许可检查、产品注册体系考核9家次。
二是严把日常检查关。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现场认证26家,整改2家;gsp跟踪检查2家,药包材生产企业检查2家。按信用分级监管原则对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实施监管检查,检查生产企业31家次,覆盖面70%,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上报重大事项50余项;检查经营企业38家次,覆盖面88%,检查结果纳入本年度信用等级评定依据,有效规范了企业经营行为。加强医疗机构药械使用监管,检查医院类医疗机构7家,非医院类医疗机构301家。
三是严把技术监管关。加强监管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目前药械网上远程监管系统已在全市所有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乡镇卫生院以上医疗机构完成软硬件安装与网络对接,药店药师在岗可视化巡查系统与摄像头在全市212家单体零售企业安装开通,3家药品批发企业和3家药品连锁企业全部安装了仓库温湿度远程监管系统,实现药师在岗情况、温湿度情况在线实时监控,上半年药师在岗率达95%以上,批发、连锁企业药品储存环境管理得到明显加强。
(二)实行大稽查,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一是专项整治密集化。上半年开展了药品节日保健康、春季药品集中打假专项行动两大专项行动,共历时四个半月,出动700人次,检查214家单位,监督抽验药品90批次,快检185批次,发出当场行政处罚决定书12份,立案查处15件,发现2起违法药品广告。与此同时,各科室结合工作职责,密集开展各类专项整治,对监管热点、难点与问题集中的对象进行了针对性治理。如对全市57家医务室开展药械专项整治、对医疗机构血透室在用医疗器械的专项检查、对医疗用毒性药品经营情况的专项检查、对医用氧质量的专项检查等,进一步规范了涉药单位行为,及时排除了安全隐患。
二是稽查执法全员化。落实全员稽查工作机制,加大稽查力度,坚持局领导核心调度,局工作人员全员参与,业务科室与稽查大队分工不分家,监管和稽查互相融合、互相服务,使稽查的范围得到扩展,稽查的手段得以延伸,案件稽查能力得到明显增强。同时注重发挥乡镇(街道)药品监管网络作用,请监督协管员、联络员共同参与联合检查,便于掌握情况、发现问题。上半年,共立案24件,结案15件,没收药品货值金额0.8万元,罚没款合计7.778万元,发出当场行政处罚决定书16份,受理群众举报投诉15件,发出违法广告行政告诫书2份。
三是监督抽检常态化。利用药品检测车巡回检测,加强药品抽验。今年上半年,药品检测车到各地巡回检查,共检测69家单位的药品298批次,发现疑似不合格药品7批次。药品检测车还被用于专项整治中的快速初筛、农村常用药品品种跟踪检测、流动宣传与举报投诉受理。上半年已完成药品抽验数124件,占任务数的53.9%,抽检结果为不合格药品6批次,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批次,此外完成上级局要求的4批次医疗器械抽样任务。
(三)改善大环境,稳步推进“四无社区(村)”创建。
一是网络化布控。构筑“多层级”立体监管网络,夯实基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基础,在平原地区形成“市、镇、村、中心户长、分户长”五级监管网络体系,在山区形成“市、镇、村、自然村”四级监管网络体系。目前全市已有乡镇(街道)食品药品安全协管员21人,村级信息员327人,建立起村以下一级监管网络的村有近130个,其食品安全信息联络员人数达951人,部分村实现了每三、五十户配备一名联络员。并形成了“市级牵动、乡镇推动、村级发动、村以下活动”的工作模式,监管触角得以深入每一户家庭,基层的食品安全状况更加透明,监督防控更加到位。
二是阵地化宣传。根据“四无社区(村)”创建宣传的“六个一”要求,运用宣传栏、监督联系卡、宣传册、知识讲座、过期药品固定回收点等宣传形式或宣传阵地,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知识宣传普及,形成逐级传播、不断发散的宣传格局,使村民不出百步就能及时了解食品安全知识。目前全市各农村社区开辟了食品安全宣传“小课堂”、小板报近900处,发放监督联系卡、宣传小册子等资料逾十万份,惠及30余万农村群众。
三是整体化推进。今年我市食品药品安全“四无社区(村)”创建工作目标为年底有50%的社区(村)通过创建验收。目前已确定了全年创建计划表,落实创建进度月报制,初步拟定验收标准和评定方法,各乡镇(街道)通过工作会议部署、与村(社区)签订工作责任书等方式明确了50%社区(村)的创建目标,基本确定了创建名单和创建计划,目前已上报创建社区(村)142个。全市有35个社区(村)基本完成创建任务,完成了上半年有25%的社区(村)通过乡镇(街道)自查验收的目标。
(四)服务大民生,切实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是抓好“小药店”规范提升长效机制。在2009年“小药店”规范提升工作全面完成的基础上,制订了《余姚市年“小药店”质量安全规范与提升长效监管机制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在“市场准入、信息化网上监管、促进企业连锁化、信用分类监管、监管信息公开、基层示范创新、广泛宣传教育、部门合作工作”等八个方面构筑我市“小药店”规范提升工作长效机制。为巩固工作成果,防止出现回潮现象,组织开展了“回头看”工作,抽查22家“小药店”,合格17家,责令整改5家。广泛开展“小药店”规范提升工作宣传培训,共计培训人员400余人次,发放宣传手册2000多份,制作“药品零售企业监督信息公示栏”400块在企业营业场所上墙,公开监管信息,督促企业自律。
二是加强基本药物、含可待因复方口服溶液及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的管理。为顺利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对我市基本药物进行调查摸底,掌握销售使用情况,并监督抽验35批次基本药物,检验全部合格。针对违规销售处方药行为,利用药师在岗网上视频巡查系统监督药师严格执行处方药销售规定,指导消费者合理用药;集中整治24家乙类非处方药店,签订诚信经营责任书,开展专项突击检查打击超范围经营处方药行为,立案5家;重点加强含可待因复方口服溶液、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的销售管理,要求药品零售企业加强销售登记、履行告知义务、推荐消费者使用非成瘾性的止咳药品,同时严厉打击违法违规销售行为,累计处罚违规药店3家。
三是规范免费体验类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加强对免费体验类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的监督检查,提出“经营、宣传、消防、卫生、体验、售后”六项安全要求,并实行信用分级管理督促规范经营;组织免费体验类经营企业约谈,观看3.15晚会录像,审查企业宣传资料,规范企业宣传行为;消费提示,着手制作免费体验类经营企业监管公示牌在营业场所悬挂,在“四无社区(村)”宣传中列入免费体验类医疗器械知识介绍,引导群众正确合理消费;加大无证企业打击力度,取缔违规体验点2处。
四是强化食品安全评价性抽检。综合考虑食品安全监管分段特点和属地管理原则,选择涉及面大、消费量广、问题较为突出的蔬菜、豆制品、乳饮料、酱油、黄酒、水果、养殖水产品、纯净水、大米、茶叶、榨菜、白酒、饼干、年糕、猪肉(肝)、膨化食品、果冻、水发产品、味精、月饼、待用餐具、食用油、食用冰块等900批次样品为抽验评估对象,从全市21个乡镇街道、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市场流通和消费环境进行实地随机抽样,重点对食品安全关键指标(农药或药物残留量、重金属、食品添加剂、微生物指标等)进行检验和评价工作。目前已完成全部乡镇街道抽样273批次,已检验样品的合格率为100%。同时按照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计划、经费、人员、信息“四统一”的原则,加强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全年计划共完成食品抽检96600批次,其中定量检验检测4500批次,达到我市2009年底辖区户籍人口总数的4‰,快速定性检验检测92100批次。目前有203批次检测数据录入宁波市食品检验检测信息共享系统。
五是做好过期药品回收与不良反应收集工作。召开家庭过期药品回收工作会议,深入社区开展家庭过期药品回收的宣传和回收工作,上半年共计回收300余种,约3000盒(瓶)过期药品。进一步落实adr(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建立33个监测点的报送人员档案,明确保送途径,开展专业培训,上半年共上报收到药品不良反应报告182例,其中严重的/新的药品不良反应44例,占24%。
(五)构建大政工,做好队伍建设文章。
一是建立完善党内学习教育机制。坚持机关党员干部学习制度、干部普法学习制度,坚持每月一次集中学习教育,每月一次微型党课教育。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先进事迹,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鼓励党员干部积极进行调查研究,撰写党建论文,上半年共向市直机关党工委上报2篇党建论文,3篇党建信息,1篇微型党课课案被评为优秀课案。坚持业务学习培训,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业务培训,促进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积极为机关干部在职参加学历教育、应用知识培训等更新知识学习提供帮助与支持,通过积极推荐,现有1名机关干部在职攻读宁波党校研究生学历。
二是开展深化作风、创先争优、廉洁从政有关活动。自今年五月初,紧密结合本单位实际开展“深化作风建设年”活动,针对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上存在的不足和差距认真进行梳理,积极进行整改,努力实现“监管到位、作风优良、服务优质、廉洁规范”的目标。深入开展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服务型党组织为主要内容的创先争优活动,重点围绕服务中心、改正作风、建设队伍,号召全局学习周以国同志先进事迹,加强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全面树立“为民、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良好形象。组织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逐条解读,开展讨论并撰写心得加深学习体会;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多次召开党风廉政建设专题会议,传达全国、省市会议精神及市局廉情预警会议精神,开展岗位廉政风险防范工作,筑牢党风廉政建设防线。
三是推进实践服务活动。继续实行领导联系乡镇(街道)制度,根据人员变动情况及时调整片区划分,主动了解联系乡镇(街道)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开展情况,上半年实地调研乡镇(街道)15个,及时开展“四无社区(村)”创建工作指导、培训与督促。继续开展节约型机关建设,单位资金管理做到“不违规、不负债、不降低”,日常管理做到“水电不浪费、机器不空转、效率不降低”;严格按照年能耗指标在2009年基础上降低6%的目标要求,分析节能指标,落实具体责任,并采取切实措施确保节能降耗目标的实现。在干部职工中积极倡导“低碳生活”理念,开展环保知识教育,向市“低碳生活”征文比赛上报征文2篇。鼓励党员干部积极参加机关运动会、“党员家庭户”亮牌、交通劝导、无偿献血、慈善一日捐等上级组织的各类活动。
二、下半年工作思路
下一阶段,我局将继续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关注民生,科学监管,确保安全”为实践载体,以积极进取、凝心聚力的良好状态应对机构改革后的职能调整,抓住工作主线,增强监管能力,围绕“两个依靠、五个抓”扎实做好各项监管工作,确保我市食品药品安全。
(一)坚持“两个依靠”。
一是依靠基层基础。坚持建立完善“多层级”立体监管网络,强化村以下一级监管网络的人员配备、资金支持与责任考核,健全网络运行制度,充分发挥基层监管网络作用。坚持领导联系乡镇(街道)制度,加强调研、强化联络,用心服务、真情履职,在服务乡镇(街道)的同时,依靠基层扎实推进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更准更稳地开展。
二是依靠技术支撑。加强药械网上监管系统的升级与管理。完善现有模块,实行药师在岗指纹考勤计算机自动化管理,并对现有的购销存管理系统进行升级;抓好设备配置,要求零售企业按规定配置“小票打印机”和“手持式条码扫描仪”,强化销售管理;推进医疗机构药品储存的温湿度在线监管,下半年逐步在乡镇(街道)以上医疗机构实行温湿度在线监控。充分发挥药品检测车作用,加大巡回检测力度,合理选择抽验单位、分配抽样品种比例,完成全年快检600批次、监督抽验230批次的检测任务,提高检测质量。
(二)做好“五个抓”
一是抓好工作载体。继续抓好“四无社区(村)”创建工作,完成全年50%的社区(村)验收达标的创建目标。同时将“药品安全乡镇(街道)”创建活动有机融合,计划用三年的时间使全市所有乡镇(街道)达到创建标准,下半年争取在宁波试点县市的带动下推开创建工作。
二是抓好专项整治。重点强化药品流通环节、医疗机构药械规范化管理、夏季及重大节日期间药品安全和食品市场专项整治,保持打击辖区内制售、使用假劣食品药械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
三是抓好案件查处。继续落实“全员稽查”理念,加强稽查协作联防,畅通举报投诉渠道,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抽样效能,营造良好执法氛围,突出稽点,针对重要对象和重要案件,加大对药械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食品检测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食品科学与工程;一流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贺州学院是桂东北地区唯一设有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高校[1],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2012年获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2014年获广西新建本科学校转型发展首期试点专业群、2018年入选广西一流学科(培育)建设项目、2019年入选广西一流专业建设点、2021年入选教育部“双万计划”2020年部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当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已经站在部级一流专业和省级一流学科的新起点,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应通过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的建设,提高整体教学水平,提升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更好地服务行业和区域发展,最终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提升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是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2]。实践证明,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在脱离行业需求现状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难以培养出企业等社会单位需要的多样化人才。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关注较多是创新创业教育的覆盖面,对如何结合各专业特点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有机融合探讨的较少,故无法实现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3]。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应用性、创新性很强的一类专业,通过深入探索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育中充分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与途径,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一流专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1建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
贺州学院是中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成员和广西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学校坚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学校众创空间为国家备案众创空间,2018年进入高校团学创业教育工作指数华南区30强;2016年和2017年均进入《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全国本科高校300强。我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学部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背景下,秉承学校“双创型”应用人才培养的宗旨,对本科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为了进一步提高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挥专业优势培养学生“四位一体”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促进食品科学与工程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将培养目标定位于立足广西,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培养能够适应现代食品工业和社会发展需要,具备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运用食品学科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食品工程技术解决食品工程复杂问题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毕业除了需要达到最低160学分的总学分外,还要另外完成至少5学分的创新创业学分才能达到毕业要求。为打破课堂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分离,教学和科研资源的转化不足,无法带动学生创新创业的快速发展的状况,需要将创新创业教育全方位融入到专业教育的各个环节,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内容融入专业教学的教学计划、内容、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改革与管理等环节[4],不管是在在专业理论教育还是专业实践教育中都应充分嵌入创新创业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当今社会发展和需求的食品专业创新创业人才。
2多层次、递进式、贯穿化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
使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进入第一课堂,保证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不断线,在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中均嵌入创新创业教育。大学一期间开设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与就业指导i-ii(通识教育课程)、入学教育(通识教育实践课程)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基础理论知识讲解及意识的培养。我院先后与广州市达瑞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华测检测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西贺州市正丰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贺州市华博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合、广西益谱检测枝术有限公司、广西桂林锐德检测认证技术有限公司、梧州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广西三合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贺州市检验检测中心、正大食品(来宾)有限公司等地方及周边多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每年邀请1-2位行业专家进校开展讲座与创新创业经验分享会,充分利用食品相关企事业资源开展学生创新创业的“入门”理论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与就业指导i”课程主要是给学生起指引作用,重点是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思考,在学生心里面先播撒创新创业的种子,培养学生对创新创业活动的兴趣与热情;“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与就业指导ii”课程主要是让学生从理论上充分了解“何为创业”“何为创新”“团队组成要求”等创新创业相关的系列概念,通过学习能对创新创业有更系统、全面的认知;同时,利用翻转课堂,充分跟学生互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同时挖掘学生的潜在动力与能力。以专业(核心/一流)课程为载体,把创新能力培养作为课程教学改革的突破口,进行本专业创新创业的“强化”能力教育,构建符合“重视基础、强化能力、崇尚创新”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大二开设认知实习(专业教育实践)、食品创新创业综合实训i-ii(专业教育实践)、食品工艺学(专业核心课程)、果蔬贮运学(专业课程,区一流课程)、食品添加剂(专业课程,区一流课程),通过认知实习,让学生下沉到企业了解当前行业发展最新动态及企业生产管理运营模式,培养创业能力。我校可供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使用的教学实验室面积约6000m2,仪器设备总值3000多万元,可借助已有的新道创新创业学院、广西康养食品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创新创业平台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如:借助我校用友新道vbse创业基础教学平台进行线上教学开展“食品创新创业综合实训i”课程,重点激发与提升学生创业能力,教学内容涵盖了市场调研、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商业计划书组成及撰写要点、路演ppt制作要点及讲解技巧等,通过课程实训,使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的嵌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育中;在开设“食品创新创业综合实训ii”课程时,引导学生利用现有的省级科研平台开展创新类项目训练,重点挖掘与提升学生创新能力,训练内容涵盖创新点的挖掘,创新方案设计,创新方案实施,创新研究成果展示等。在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食品加工综合实训基地、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基础上,结合校企合作平台开展创新创业的“实操”体验教育。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课程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可承担创新创业训练、从业技能训练、产物分离、产品开发与试制、产品检测任务;利用果酒工厂生产教学系统、大型分析检测仪器仿真软件、果蔬加工仿真软件等虚拟仿真软件可模拟与食品相关工厂生产及管理,并开展一定的综合性和创新性的实验项目;通过快检技术实验室实现生产线的“加工-检测”一体化的创新创业实训。大三开设“食品加工综合实训”“食品质量管理综合实训”“食品工厂课程设计”等专业实践课程,注重创新创业在实践课程教学中的嵌入,利用果酒中试生产线、果蔬饮料中试生产线,开设以果蔬加工、果蔬工艺、果蔬发酵、食品包装等单元操作作为基础的食品加工综合实训课,利用食品安全检测实验室,进行食品质量管理综合实训课程的检测内容的授课;实训课程要求学生自主完成生产配方和工艺参数的设计,并研制开发地方特色果酒、果蔬饮料,学生需要完成上述系列的训练任务就需要充分调动并整合大一、大二所学的相关课程知识才能顺利完成,而在完成训练任务过程中,学生也就充分进行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操”体验。实训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参与创新创业训练并感受“身临其境”的机会,如:借用虚拟仿真平台开展“食品工厂课程设计”的创新创业类教学,效果显著;“食品加工综合实训”和“食品质量管理综合实训”课程可让学生全面体验和感受果酒、饮料企业的实际生产状况,实现课堂教学与实际生产的零对接,鼓励学生将专业技能和开展科研相结合,达到“产、学、研”一体化教学目标,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研创新活动中,帮助学生转化、孵化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成果,把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与企业产品、新技术应用纳入实践教学活动,解决企业生产中的难题,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大四期间主要引导学生在共同搭建的校企平台完成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协同培养企业急需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每年有30余名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在共同创建的实践教学基地开展毕业实习,在参与企业的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等过程中,创新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获得较大提升,同时完成了毕业设计(论文),协同为企业培养急需的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3鼓励多方位开展创新创业训练
通过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来推动老师和学生积极主动投身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学院在教师教学管理及学生教育管理上应做好相关宣传工作,不仅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理念和能力培养,对老师的培养也要重视[5]。学生方面,可以通过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手段对成功案例和典型事迹进行宣传,充分挖掘学生身边有关食品领域创新创业的典型事迹,对校友的成功案例进行深度报道,并邀请当事人参与面对面的分享会,达到增加学生创新创业的勇气与信心;加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的宣传,以竞赛为载体,通过各类赛事活动,增进学生对创新创业的了解和兴趣;每学期邀请1-2名相关企事业单位人员来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讲座活动;在四年大学期间至少为学生提供2-3次到企业参观、交流的机会;依托创新创业学院、产教融合等平台加大对学生的学科竞赛训练力度。教师方面,鼓励年轻教师多下企业,借助带队实习机会,深入企业开展学习调研,注重“校-校”“校-企”之间的交流学习,为在课堂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断输入“新鲜血液”;每年安排一线骨干教师参加教育部高等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年度会议及相关学术会议,以加强教师队伍的创新创业能力及意识。我校针对学生及指导老师均制定了“互联网 ”、挑战杯及各类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的奖励措施、学分置换管理办法等,并出台了“贺州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广西一流学科(培育)建设成果激励办法”,通过相关激励措施调动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激励学生多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学科竞赛及申报创新创业项目,多方位获得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进而挖掘学生创新创业的动力,达到能力明显提高的效果。同时,学生在开展各方面的创新创业训练过程中,产出的一些科研成果又能很好的助推一流专业的建设。通过奖励政策的实施证明,近几年创新能力逐步提高,本科生发表科研论文、申报(授权)国家专利、竞赛获奖等数量大幅度上升,且高水平、高质量、高奖项呈逐年递增的态势。近五年,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学生获省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奖60项,其中“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部级银奖1项,区级金项1项、银奖5项、铜奖15项、最佳创意奖1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部级13项、区级13项,广西大学生食品学科创新创业大赛一、二、三等奖各4项,全国大学生食品工程虚拟仿真大赛5项,一带一路”高校食品教育科技联盟国际大学生创意大赛三等奖1项;学生创新能力逐步提高,发表国际期刊论文3篇、中文核心期刊15篇、授权发明专利10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8项。
4结论
通过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嵌入创新创业教育,使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获得了显著提升,完成了贺州学院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培养了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高质量食品类专业人才,有效促进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一流专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郭婷,陈振林,段振华,等.应用型本科院校“食品加工综合实训”教学改革方法探讨[j].农产品加工,2018(11):91-93.
[2]雍莉莉,侯彦舟.内涵发展视角下高校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6(24):51-53.
[3]洪福,赵丽洲,战颂.创新创业教育嵌入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基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9(6):112-116.
[4]那雪姣,刘云香.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内燃机与配件,2018(24):235-237.
食品检测论文范文篇7
一、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人才培养
在西安文理学院应化人才培养方案中,质量检验方向培养目标是培养工业品质量检测、食品检测、环境监测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分离科学技术、近代工业分析、食品分析、环境监测等课程。专业转型过程中,西安文理学院也正在积极筹建食品检测中心,可以为学生的食品分析实践教学提供场所,建立一体化实训中心。依托校内外教学平台,构建“平台 双师”高校企业合作教学育人新模式,满足学生一体化课程教学、生产实训和顶岗实习需要,也为课程群教学多样化提供了保障。食品分析课程体系的构建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中心,将培养方案中的多门课程重新进行整合构建课程体系,发挥群体优势,突出特色,构建以食品分析为特色的质量检测方向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推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按照“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定位,本着“基础型、应用型、技术型”的人才培养思路培养创新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通过与食品生产企业沟通、调研,根据食品行业需求培养食品质量与安全方面的人才,搭建“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培养平台。
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设置
公共基础平台是为发展学生智能、提高综合素质、打好基础而开设的课程。如形势与政策、大学语文、英语、体育、大学信息技术基础、高等数学等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是专业知识结构的基本骨架,是进行专业学习、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而开设的。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等。专业核心课程围绕学科专业的要求和培养目标设置。如工业分析(工业分水质、化工产品、其他产品分析等)、食品分析、分离科学、色谱分析、化工原理、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分析化学前沿、食品理化分析、食品法规与标准等课程,整合后既符合专业培养目标,满足质量检测的能力要求,又突出食品分析特色。学生应掌握食品安全检测及食品质量管理等课程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能在食品生产、流通、质检及消费等领域就业,从事食品分析检测、安全评价、质量管理、企业管理、科学研究及教育方面的工作。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要体现专业性质和特色。根据市场需求和专业要求,选择开设如食品感官评定、功能性食品、食品质量体系与认证、食品添加剂、市场营销学、食品质量与安全等。食品分析课程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求非常高,食品分析实践教学是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容替代的环节。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基础化学实验平台,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课程如:基础化学实验1-5、仪器分析实验、综合实验等。专业实践平台,根据区域食品行业企业的发展现状和人才需求现状,联合校企专家对专业工作领域、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进行分析确定学习课程。如食品理化分析实验、食品分析综合实验等。专业实习平台包含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大一开设认知实习,大三专业实习,大四企业专业实习、企业导师岗位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专业实习采取校企合作,搭建企业操作平台,建立集“科研服务—实习—就业”于一体的实践基地;构建校企联合培养的“预就业”模式,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综合创新平台:指科技创新项目、课外学科实践,是课堂教育的延伸与补充,开拓学生视野和了解最新科技发展动态,实现学生知识向能力的转化。科研创新项目、第二课堂、各种资质技能培训考试等多种形式。激励学生参加开放实验、创新训练等。创设隐性课程,如开展“博士论坛、名师讲学、校友讲学”等系列讲学活动。
三、结束语
在课程体系构建中,还需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根据企业的需求设置课程体系,制定教学内容,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使课程体系逐渐趋于科学规范。构建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从而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促进专业人才培养。作为新建本科院校这一方面还有很多不足,需要不断进行学习改进。
作者:李敏 宋瑞娟 杨晓慧 翟云会 段淑娥 陈美宁 单位:西安文理学院化学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肖贵平,郑宝东.新形势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的思考福建轻纺,2007.7.1-5.
[2]许喜林,吴晖.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2007.23(11)99-100.
[3]王芳,王衍安,李滨,郭兴启.遵循人才培养规律的生物学系列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06.
[4]姚芳,刘靖,张璟晶,唐劲松.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食品专业课程群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01.
食品检测论文范文篇8
一、药监工作创佳绩
2013年药品抽验工作全面完成省下达的任务,其中基本药物抽验380批,超额30批完成任务,日常监督抽样181批,超额11批完成任务,抽样覆盖率全面达到省局规定要求。基本药物抽验不合格5批,不合格率1.3%,日常监督抽验不合格31批,不合格率17.1%,其中主要是中药材不合格13批,不合格率达86.7%,此外,我们还开展了禽流感专项药品抽样检验、酊剂专项、医院制剂专项抽样检验和药品快检方法研究及药品检测车筛查,均全面高质量的完成了任务,经省局考核组考核,各项工作指标和工作质量均位居全省同行业前列。特别值得肯定的是我市药检所在全省各市的药检所食品药品检验比对实验中,力挫包括省药检院和市州药检所,取得第一名的佳绩。在省药检院组织的学术论文交流活动中,有3篇论文入选大会交流,入选论文数仅次于省院和武汉市药检所。
二、“三万”活动见成效
2013年,我再次作为工作队队长,率队入原种场村开展“万名干部入万村”活动,我深入村组开展调查走访,带领全局机关干部进村开展清洁大扫除,率领工作组走访慰问贫困户、五保户和留守儿童,采购红豆杉等珍稀树苗等与村干部一道开展植树造林活动,还与村干部一起研究村庄规划,发展集体经济思路,与农民商讨壮大专业合作社的举措,圆满完成了三万活动的各项任务,受到沙湖原种场党委的好评。
三、创园工作作贡献
今年夏秋之交,我市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创建全国园林城市工作,创园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我局既有单位庭院创建任务,又有包保路段和监管行业创建任务,我在合理布置机关庭院创建工作的同时,亲自到包保路段做各单位各居民户的工作,带领工作队员开展路段巡查,组织机关干部上路段清除杂草、垃圾等劳动,并在严格计算工作量的基础上,组织工匠对破损路牙、路面进行维修,保证包保路段经多次督查、自检、考核过关,为创建园林城市作出贡献。
四、机关工作保平安
我分管机关工作呈现会议多、事务多、开支多的局面,因此,我合理安排时间,努力应对各种会议和事务,且尽量节省开支。一年来,机关平稳运行,没有发生任何安全事故,也没有因机关运行不畅而影响工作或受上级批评。在基建压力十分巨大的情况下,我合理调度资金,节约使用每一分钱,保证了机关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
五、廉政建设严要求
2013年,我局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市有关要求,从严落实廉政纪律,我们坚决做到了不无客自吃、不同城吃请,不工作日饮酒,陪餐也严格限制了人数。我们还加强了公车管理,没有因吃请或公车违规被纪委暗访查获的情况。
食品检测论文范文篇9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班子成员党课培训,强化四个自信。
3月,中心值班领导认真备课,做好ppt课件,给中心全体干部职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中全会精神、2018年全国两会精神,通过上党课,干部职工系统了解其历史背景、主旨要义和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增添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进一步强化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
(二)开展党纪政纪教育,筑牢三大意识。
一是与食药监局一道,请县纪委董胜同志讲廉政课——《重整行装再出发,开创全面从严治党新局面——学习贯彻中央纪委二次全会精神》。二是召开中心全体会议,贯彻中央纪委、省纪委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传达中央纪委公开曝光八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省纪委通报6期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的问题等各类通报、省纪委关于罗涛严重违纪案件的通报等、通报3起扶贫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典型案例等。三是组织学习新修订的《党章》《准则》《条例》等党内规章制度。通过学习,筑牢了干部职工的党性意识、规矩意识和纪律意识,转变了工作作风。
(三)开展业务知识培训,提高两种能力。
一是与食药监局联合开展春节培训,请县检察院讲—《夯实两法衔接工作,推进食品安全战略》,请食药监局法规股郝泽京讲《食品行政许可规范》、检测中心讲《食品监督抽检规范》、食药局有关负责人讲《药品日常监管要点》、《网络餐饮监管》、《化妆品监管》、《如何查处医疗机构医疗器械违法行为》,通过学习,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二是开展选派四名检测骨干赴北京、上海培训气相色谱、原子吸收等大型检测仪器检测技术,组织检验检测人员连续3个月开展实验室食品药品水质农产品检测技术大练兵活动,提高检验检测能力。
(四)开展扶贫知识培训,抓好四大一攻。
与食药局一道,请县扶贫办副主任曾正兵讲《坚决打赢2018年脱贫摘帽攻坚决胜仗》,学习六个精准、五个一批、三率一度、一有两不愁三保障和扶贫政策知识,同时,到扶贫联系村文化村召开精准扶贫四大一攻推进会,组织中心和县医疗中心扶贫干部进村入户开展全域大走访、政策大宣讲、矛盾大排查、问题大整改,集中攻项目。落实危房改造开工14份,占总任务21户的67%,开发扶持完工9户,在建11户,其余12份正在落实。目前,文化村信息核准落实到户,政策宣传落实到户,矛盾排查落实到户,问题整改基本到位,走访覆盖所有贫困户和非贫困户。
(五)开展三送三帮服务,服务四大产业。
中心还把工作的触角延伸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角落。与食药局联合开展“三送三帮”进食品生产企业活动,对屈姑、泽侬、康辉、秭源等全县10多家重点食品生产企业,送法律、送技术、送服务,为企业义务培训产品质量检测技术,免费检测产品,助力企业改进生产工艺,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竞争力,服务“两果两叶”四大产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下一步打算
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学习深度不够。对政策理论掌握不够牢固,理解和融会贯通还有一定差距。二是学习效果还需进一步巩固。需进一步理论联系实际,创新我们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
(一)深入推进常态化学习。
将理论、业务、规矩三学活动作为年年抓、经常抓的重点,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重点,将每月15日定为支部主题党日,每周五定为集中学习日,坚持自学和集中学习想结合。同时,积极参加县直机关大学习组学习、理论在线学堂学习、普法在线学习,按要求做好读书笔记,撰写心得体会和专题研讨发言稿,学习成绩力争优秀以上。通过学习,树立道德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树立牢固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全面提高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法律素质。
食品检测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产品质量;检验检测
1引言
随着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生活产品质量的要求也日渐提高。我国产品的质量安全与我国人民的自身利益与生命安全密切相关,做好产品的检验检测管理工作是当前的头等大事,为了提高产品的检验检测工作效率,有效保障产品的质量安全,需要引入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产品检测,对我国的各类产品进行科学合理的监管。基于此,本文对信息技术在产品检测检验中的具体应用进行系统分析,对提高我国产品的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信息技术在产品检测检验中的应用意义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逐渐广泛,有效地提高了我国的经济水平,信息化产业逐渐成为我国的重要产业。随着信息化浪潮的涌来,我国的产品检验检测管理也受到了信息化技术的影响,使我国的产品检验检测管理工作开启了崭新的章程。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逐渐广泛,彻底的改变了通过纸张以及笔对数据进行分析记录的检测手段,提高了检测的速度以及效率。例如:通过全球定位系统对产品的生产环境进行有效的监测,可以精准的采集到地理信息,实现全方位的覆盖模式[1]。现代信息技术和产品检测检验技术相结合,可以快速的获取产品信息,并且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及时解决产品检测检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另外,对投入产品的检测是保障产品安全的源头,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对产品的交易记录进行分析整理,有效保障了产品的质量安全。
3信息技术在产品检验检测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目前,信息技术在我国各个行业中的应用逐渐广泛,推动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促进着各个行业的管理模式向信息化模式进行转型升级。在该背景下,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产品检验检测管理机制正逐渐走向成熟,首先,信息技术实现了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可以进行跨部门协调工作。产品的检验检测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的工作,其涉及的范围较广、内容较多,这加大了这项工作的难度。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保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相关部门的动态连接,使各部门以及各个工作人员之间的产品信息对称化,进而确保了产品检验检测的精准度。其次,可以有计划的进行产品检验检测管理工作[2]。我国产品的复杂多样以及种类丰富,使从事产品检验检测管理工作人员的压力很大,信息技术的应用则改变了目前的管理现状,合理的分配了人力、物力、财力,使产品检测管理工作可以顺利开展,从而保障了我国产品的质量安全。
4信息技术在产品检验检测中的具体应用
4.1建立全国范围内的产品检验检测管理系统。建立一个覆盖全中国的产品信息检验检测系统是目前我国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工作重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产品信息安全管理系统、产品信息数据采集系统、产品质量调查分类系统以及风险评估系统。首先,利用现代移动信息传输技术对全国的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以及分析,实现产品检测的信息化,对现有的各个行业产品信息进行交换共享,实现全国范围的产品信息数据连通。其次,建立行业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数据中心,将各个行业通过4g网络以及信息终端进行连接,实现信息数据的存储、整理以及分析,另外,在中国的31个省分别建立产品信息数据分中心[3]。最后,建立产品风险监测信息收集部门,负责及时搜集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并及时上报。4.2产品信息数据库技术。储存技术是信息技术应用到产品检测检验管理工作当中的重要技术,储存技术也就是数据库技术。现代信息技术有很强的储存功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人力成本投入,可以减少产品检验检测工作中的记录人员。利用物联网技术、条形码技术以及信息传输技术,可以实现对产品从生产到投入使用整个过程的信息进行全程信息追溯,有效的解决我国食品、生活用品、电子产品等的质量安全问题,提高我国产品的安全质量[4]。另外,通过采用产品信息数据追溯系统,可以将产品的主要信息部门进行动态连接,能够对产品状态进行实时有效的监控,并且及时的反馈产品问题,为产品的检验检测管理工作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4.3产品质量安全应急管理信息系统。产品质量安全应急预案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要求要比社会上其他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机制更加严格,这主要是因为产品安全的内容较为复杂,影响范围较大,与百姓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5]。因此,要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建立一个完善的产品质量安全应急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主要包含内容主要有产品安全风险评估、风险预警系统、方案决策系统、预防系统等主要内容。可以对产品质量的信息数据进行收集,同时支持对产品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针对产品数据信息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因此,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保障产品的质量安全。4.4强化信息技术在产品的检验检测中应用的建议。首先,相关部门应该意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对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重要性,把信息技术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推进我国产品安全检测工作的顺利进行。相应的主管部门应该整合之前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的重要成果,制定信息技术在产品检验检测中应用的发展策略,明确指导思想以及发展目标。其次,技术部门联合产品检验检测管理部门,做好技术研发工作、产业发展工作、标准制定工作等,对产品质量监测系统、全国产品质量追溯信息系统以及产品质量安全应急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优化完善,从而全面提升我国产品的检验检测管理工作水平。最后,明确各个产品检测部门的工作责任,细化各部门之间的监管分工,从产品的生产源头到投入使用进行全程检测监管,完善产品质量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产品检测管理工作开展的基本条件。提高产品检测检验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邀请信息技术专家定期开展技术培训,使管理人员可以科学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对产品进行检测检验,培养一支技术水平高的产品检测检验管理人员队伍,进而加强信息技术在产品检测检验中的应用,使我国的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5结论
通过分析本文可知,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我国产品检测检验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产品检验检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产品检测检验系统会不断地完善,要在产品质量的管理工作中不断总结分析,充分利用产品信息数据,使其与产品检测管理工作相结合,从而使产品的检测检验工作得到顺利开展,使我国的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明春.移动新媒体信息传播技术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8,38(03):22-34.
【2】张正芳.计算机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领域中的应用与安全研究[j].科学技术创新,2018,15(07):35-46.
【3】毛耀忠,张锐.信息技术如何影响数学学习———基于对42位数学教师发展指导者的访谈[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03):19-24.
【4】岂欣.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政府部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信息记录材料,2018,19(03):14-35.
- 上一篇:
- 下一篇:排水系统论文范文
热门标签
相关文章
2022-11-23 10:40:41
2022-11-22 17:18:56
2022-10-24 10:54:45
2022-10-08 15:53:39
2022-10-08 14:54:57
食品物流管理与冷链运输研究 2022-10-08 09:56:40
精品范文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