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体育教学范文10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11-10 17:15:31

被举报文档标题:

被举报文档地址:
验证码:

举报理由:
   (必填)
紧急删除:

 13882551937、13808266089 服务时间:8:00~21:00 承诺一小时内删除

医疗体育教学

医疗体育教学范文篇1

随着现代医学不断发展和医学教育理念的转变,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对医学人才培养也逐渐转变为以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导向,通过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和建设精准化学科以适应现代医疗服务需要[1].体育教学是现代高等医学院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的人文教育理念与现代医学的人文精神不谋而合.同时,高等医学院校因其专业性质、培养目标、校园文化环境、体育教学资源等方面的特殊性,使得其体育教学更应结合自身实际,选好切入点,走医体融合特色发展之路.本文从“医体融合”的角度剖析当代高等医学院校的体育教学现状,以安徽医科大学为例进行细致分析,并提出相应改革策略,为其他高等医学院校的体育课程改革提供有益脉路.

二、高等医学院校体育教学现状

(一)教学模式陈旧、内容单一,缺乏创新目前我省高等医学院校体育教学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即学生在教学中以学习体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不能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忽视兴趣的培养;体育教师在学生锻炼方法和习惯的养成方面所起的作用有限.而现代体育教学模式如健身运动处方模式、体育锻炼与医疗体育相结合等模式,在体育教学中有效契合度不多[2].在教学内容设置上,主要以普通体育课和专项体育课为主,教学内容单一.而体现医学院校特色内容,如运动医学、运动养生、运动生理、医疗保健等则少有涉及.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等医学院校的体育教育也应逐步融合到预防医学教育中,体现医学院校办学特色,建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医学院校学生具备储备体育保健知识和终身体育锻炼能力,走体育锻炼与医疗保健相结合的体育教学道路,将成为高等医学院校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取向.(二)体育教学资源整合策略不合理高等医学院校拥有完善的医学教育师资力量,在开设体育保健、医疗体育、运动医学、康复医学等课程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能够充分发挥医学专业教师和体育教师的资源优势.可是纵观国内诸多医学院校,基本都在走传统体育教育的老路.由于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等人为因素,体育教学总是同外语、计算机一起被安排在公共课程教学行列,与体育关联的医学内容都被分散在学生的医学专业教学环节之中,而医学专业教师由于不懂体育专业知识,往往在教学中对相关知识不能详细的予以解释,体育教学资源和医学教学资源没能够有效整合,从而导致高等医学院校体育教学并没有反映出其“医体融合”的办学特色.(三)体育教学方式与医学专业契合度不高当前高等医学院校的体育教学方式主要局限于体育教师对运动专项技能的传授,学生则以掌握这些技能为目的,而教师和学生针对动作给人体生理机能所带来的影响、变化分析甚少,这显然不符合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也不利于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毕业后,多数学生要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工作.而医学院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应向健身化、保健化、兴趣化转化.所以,教学方式、课程内容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医学生的知识能力构成、专业特点、职业需要和适应社会需求.建设医学体育教学内容体系,对原来教材内容体系进行精简、重组、整合,体现出医学体育的职业性,同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紧密结合.

三、安徽医科大学“医体结合”体育教学改革策略

医疗体育教学范文篇2

关键词:医学专业;体育教学;医疗体育;必要性

祖国医学不仅把体育锻炼运用在增强体质、健身防病上,而且作为一种医疗方法和康复手段,也运用在治疗和康复上。医疗体育在健康医学、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中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培养学生体医结合知识和技能方面,医疗体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医疗体育应成为医学专业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一、医疗体育的发展

医疗体育简称“体疗”,是根据疾病的特点采取各种体育锻炼方法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体育活动。它是一种医疗性质的体育活动,即从医疗的目的出发,利用体育的手段,通过患者自身特殊的身体练习,达到防病、治病,促进身体健康和恢复身体功能、加速疾病痊愈的效果。它是体育的一个分支,也是医疗的一个分支。在医学科学中,医疗体育是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科学中,医疗体育是运动医学的一个分支。

医疗体育历史悠久,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医疗体育的国家。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医疗保健思想。千百年来,随着社会生产和科学文化的发展,以及医学与体育水平的提高,人们通过实践,逐步探索出导引术、吐纳术、五禽戏、气功、太极拳、八段锦、十二段锦等一系列自成体系、行之有效的传统健身医疗体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医疗体育有了新的发展,不仅在医院、疗养院中开展了这项工作,而且在部分学校、工矿、农村等基层也得到了推广。近30年来,随着现代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医疗体育在方法上除继承和发展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拳、功、操等外,也把西方的功能锻炼、器械治疗等加以吸收和应用,充实了功能性锻炼和器械治疗等手段,使其内容更加丰富,疗效更加显著,并在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疾病和运动系统伤病等的防治中取得了一定成就。目前,我国的医疗体育工作正在向新的高度发展。

二、医疗体育的作用

体疗过程既是治疗伤病、使其肌体能力恢复的过程,也是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和出现并发症或继发症、恢复肢体活动功能的过程。它不仅可以帮助病人发展心、肺功能和关节、肌肉活动的能力,使已衰退的功能得到增强,使有缺陷的器官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补偿,同时还能防止肢体的进一步萎缩、挛缩等变化,这是药物治疗所不能代替的。体育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证明,慢性病患者参加适宜的体育锻炼,对促进疾病的痊愈、加速病后身体机能的恢复、延缓衰老、改善心理和生理状况等都有积极和良好的作用。它治疗疾病的机理比较复杂,主要是通过神经反射、神经体液因素、代偿功能和生物力学(关节、肌肉运动的机械作用)等途径对人体的全身和局部产生作用和影响。

1.提高中枢神经和植物神经的调节能力。医疗体育通过外周肌肉的活动,提高中枢神经的兴奋性(由于大脑皮质运动区和其他功能区的广泛联系),调节其功能,加强对优势兴奋灶的抑制,使疾病得以好转,并且在预防和矫治因运动不足而引起的疾病方面,医疗体育还可以提高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平衡性,治疗因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所致的某些疾病。

2.提高代谢能力,改善脏器功能。不少疾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心肺功能,使消化能力低下,代谢失调,不利于疾病的恢复。医疗性体育运动可增强心肌的肌力,增加血液的每搏输出量,提高呼吸肌的效能,增加肺活量和改善机体的摄氧能力。而且可以使胰岛素的分泌量增多,使高血糖素下降,增进食欲和消化功能,从而活跃肌体的新陈代谢,增强抵抗力,促进肌体健康和恢复。

3.维护形态和功能的关系。创伤和某些疾病可引起肌肉萎缩和关节功能障碍,破坏了形态和功能的正常关系。医疗体育可加快血流速度,扩张小血管,促进血液循环,调节肌张力,提高肌纤维合成酶的活性,使肌纤维增粗、收缩力加强。还可以增加关节滑液分泌,改善软骨营养,牵伸挛缩和粘连组织,从而维护形态和功能的正常关系。

4.发展代偿。对无法恢复的功能丧失,如截肢、部分器官的摘除、某些神经麻痹等,通过医疗体育可以最大限度地发展代偿能力。

三、医疗体育的内容

1.医疗体操。医疗体操是按照防治某种疾病的需要,即为达到预防、治疗及康复目的而专门编制的体操运动及功能练习。它对损伤、术后、瘫痪等病人运动器官的功能恢复具有良好的作用。医疗体操包括各种肢体和躯干运动、呼吸运动、放松运动、矫正运动、协调运动、平衡运动、牵伸练习、本体促进练习、水中运动、拐杖练习和语言训练等。因为医疗体操作用的部位可随意选择,运动量容易掌握,方法多样,有利于提高情绪,所以是医疗体育的主要治疗方法。按运动对人体的作用不同,医疗体操可分为被动运动、助力运动、主动运动和抗阻运动;按运动时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徒手体操和带器械(如体操棍、棒锤等)操练;按运动目的不同可分为重点发展呼吸功能的呼吸体操,牵伸挛缩肌群、防治腰背痛的悬挂方法和牵伸体操,放松痉挛肌的身体训练,加速神经麻痹恢复功能的本体促进法和水中运动,加快掌握运用拐杖的步行练习,恢复说话能力的语言训练等。

2.医疗性运动。医疗性运动是指为了预防、治疗和康复某种疾病而选用的某些运动手段,如太极拳、保健操、瑜伽、慢跑等以有氧训练为主的耐力性项目。它的运动量比医疗体操大,适合于体力中等的慢性病人。它又分有氧训练法和器械运动。前者指运动时摄氧量达最大摄氧量的40%~60%,重点是提高心肺功能。常用的运动项目有步行、慢跑、自行车、游泳、划船、登山及各种球类运动等。器械运动是借助于器械进行各种治疗活动,即在专门器械上进行活动的治疗方法。有钟摆式器械、滑轮装置系统、等动练习器、渐进抗阻练习、功率自行车和活动平板等。

3.民族形式的体育运动。如太极拳、易筋经、八段锦、五禽戏等具有多种保健功能的体育运动。由于它们具有我国独特的民族形式,因此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4.按摩、牵引和悬挂。按摩是用手或器械在人的体表施行各种手法(或振动)以防治一些疾病的方法,常与其他医疗体育方法结合进行。我国的按摩有以祖国医学理论为基础的独特手法和治疗法则,应用很广。牵引则是应用特制的牵引带和装置,对人体的某一部位进行牵拉,使关节和软组织得到牵伸而达到治疗目的。常用于治疗一些脊柱椎间盘病变和肢体关节功能障碍等,如颈椎牵引。在牵引前后进行医疗体操,可以提高疗效。悬挂是指肢体被吊带支持而悬空,适用于骨折、瘫痪等。

5.气功、生物回授。是一种利用诱导法和自我调节呼吸及植物神经等活动的锻炼方法。对治疗一些疾病有独特的疗效,与医疗体操结合进行,常能起到相互促进的功效。

6.职业治疗。即劳动治疗。通常是通过园艺、编织、简单的加工性操作等轻体力劳动,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7.自然因素锻炼。即三浴锻炼。利用日光(日光浴)、空气(空气浴)、水(水浴)来锻炼身体,提高肌体的抵抗力和对气候的适应能力。一般与其他医疗体育方法结合进行。

四、结论与建议

1.医学专业应将医疗体育的部分内容列为体育教学内容。通过医疗体育教学,能使医学专业学生既学到医学教材之外的技能,丰富医疗知识,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同时也能锻炼身体,增强健康,改善形体,调节身心,融健身、健美、健心于一体。

2.医学专业开设医疗体育教学符合当今体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医学专业的学生,已掌握了相当水平的人体科学知识,在加强太极拳、气功、健美操、瑜伽等运动实践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医学专业特点,适当地安排医疗体育内容,利于培养学生的医疗体育技能和专业素质,能够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

3.医学专业体育教学开设医疗体育,在其职业实用性方面具有实际意义。医疗体育不但能促进很多疾病的临床治愈,加速各种功能的恢复,而且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医学中,作为综合治疗的一种措施,医疗体育日益受到重视。如在骨科,功能锻炼被列为治疗的四大基本要素之一。在一些心血管疾病和代谢障碍疾病的防治中,肯定了定量活动的重要性。在老年医学中,医疗体育对各种退行性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作用。

4.医疗体育作为医学专业的特色教学,是当今医学专业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医疗体育在国外发达国家开展得非常普遍。在国外,人们十分重视平时的健康锻炼和病后的功能康复锻炼,即医疗体育,较少依赖于药物来预防和恢复功能。在我国,导引术、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太极拳、气功等多种保健体操和健身手段,已成为祖国医学中的一份宝贵财富,成为人们防治疾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有效手段,更多地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5.开设医疗体育教学应注意的问题。要注重基础套路和基本功练习。要谨防不良气功的影响和走火入魔。健美训练,首先是恢复病人肌力的一种功能锻炼,其次才是发达肌肉、完美形体的一种高强度训练。进行医疗体育锻炼时必须遵守医疗体育锻炼的原则,建立和加强自我监督。

参考文献:

[1]姚鸿恩.体育保健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2]成明祥.体医结合: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模式[j].体育文化导刊,2006(2).

医疗体育教学范文篇3

一、医学院体育教学中体医结合的重要性

(一)提高医学院学生的身心健康。医学院学生的学习周期比较长,学习压力比较大,本身体育课的开展就可以有效促进医学院学生放松心情、增强体质,而应用体医结合教学模式之后,医学院的学生在学习体育课程的同时可以学习专业的医学知识,实现一举两得的学习效果,这比脱离体育课程专门给学生讲解枯燥的医学知识的教学效率要搞,而且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提高医学院学生的身心健康,可以让他们在相对生活化、相对轻松愉快的教学场景下完成专业学习任务。(二)提高医学院学生专业诊疗技术。我国是体育大国,对于专业的体育医疗的需求较高,但是我国当前并没有形成专业的体育医疗分诊学习,学生在参加实践工作之后遇到一些类似问题往往不能很快速地进行处理,而在医学院体育课程中应用体医结合教学模式的话,学生边学习体育项目,就可以边了解相关的损伤可能性,并随时掌握最快速的诊疗方法和救治办法,可以促进体育医疗的发展,也同时能够有效提高医学院学生的专业诊疗技术,有助于其在未来工作中竞争力的提高。(三)提升医学院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在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中,不同科的教学划分的十分清楚,学生在学习时也往往是把自己归为某一科的学生,而忽视了自身职业综合能力的提升。在实际的医院工作中,内外科的诊疗在某些时候是不分家的,有时候内科大夫也必须要会处理一些外科伤口,外科大夫也必须了解相应的内科知识,从而更好地做出医学判断。而且,当前,很多医院已经建立了全科医学科室,虽然我国还没有全科医学专业,但是未来全科医学的发展仍是一个趋势。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融合医学专业知识,可以让医学院的学生掌握更丰富的医学知识,形成综合性的医学学习理念,并提升自身的职业综合能力。(四)促进体育医学科研工作的开展。在医学院的体育教学中应用体医结合模式还可以促进医学院的师生开展体育医学的研究,因为教师必须要开展体育医学方面的研究和学习,为学生制定校本课程和教学大纲,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强化相关的研究,也可以带领学生开展相关的科研项目。而且我国在体育医学科研方面的研究相比国外要少很多,所以体育医学科研工作的开展对于医学院的发展来说也有促进作用,二者相辅相成。

二、医学院体育教学中体医结合的开展

(一)教学内容的融合。医学院体育教学中体医结合模式的应用首先就是要改革体育课程的内容,原有的纯体育教学模式将变为体育 医学相结合的模式,相应的教学内容除了单纯的体育运动方面的知识和训练之外,还可以将体育医疗、医学心理、康复医学、医务监督、运动伤病与防治、体育卫生与健康等内容融合其中。在融合了这些医学内容之后,体育课程将成为一门新型的课程,甚至说可以成为医学院的特色课程。基于体医结合,医学院也可以开展一些新的医学研究。一开始进行体医教学结合时,可以从以上的这些医学课程中选取部分进行融合,逐渐建立起体医结合的教学体系。(二)教学形式的创新。在融合了医学的教学内容之后,医院院体育课的教学形式从单一的运动场上由体育教师进行授课,变革成为体育和专业的运动医学方面的教师交替授课的形式,体育教师需要和医学教师进行合并备课,医学教师需要根据体育课的进度来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安排。之后,医学院也可以加强对体育教师在体育医疗方面的专业培训,让体育教师也可以承担一部分的体育医疗教学任务,比如运动损伤防治方面的教学内容等。也可以采取体育必修 医学选修的方式开展教学,根据学生的选修人数开设医学课程,比如每门医学课程人数必须超过60人方可开课,低于60人的合并到其他课程中,并取消这门课程的开设,从而合理分配教师资源。(三)教学评价体系的创新。医学院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也需要基于体医结合进行创新,将原来只针对体育成绩的评价转变为体育 体育医学方面的综合评价,二者在学生的综合成绩中可各占一半,从而督促学生在体育和体育医学方面进行平衡学习和发展。同时,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对于部分教学内容可以采取课堂评价计分的方式,而不采取考试的方式,这样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出勤率,让学生更加重视对体育医学内容的学习。而且在对学生的体育医学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时,可以采用实践评价模式,模拟各种受伤场景,让学生在3分钟内完成急救回答,并提出最佳的治疗方案,从而考评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在教学评价方式上也可以创新多元主体评价,让学生更好地看到自己的不足。

医疗体育教学范文篇4

体育教学必须要教学器材,因此教学器材在体育教学非常重要。老师在实际教学中教育学生使用教学器材时,必须要说明相关的注意事项。在我国体育教学中教学器材的使用也有明文规定。近年来,我国多体育教学器材的投入也在增加,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由于缺乏安全意识,往往容易受到各种伤害,这些伤害具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所以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分析,分别从学生、老师、学校、等各方面找原因,具体分析事故的主要影响因素。

1.1体育器材设备不完善

由于我国体育教学水平不是很高,在实际教学中,所购买的体育器材可能不是特别的完善。对于体育器材的不安全因素主要表现为:体育器材陈旧长期不更换,体育器材危险性高,体育器材不合格使用,体育器材安置不合格等。学生在使用体育器材时没有发现这些不安全因素就会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在我国每年由于器材设备不完善而发生的教育事故很多,特别对于一些小学学生来说危险性更高。体育器材的不合理保管也会导致器材的破烂,对于一些室外的教育器材由于长期风吹雨淋日晒,很容易减短体育器材的寿命。在室内的一些重大的体育器材由于使用人群很多,所以容易使得器材的一些螺丝脱落,从而导致一些事故发生。学校购买一些不合格的体育器材或者是厂商出售一些体育器材没有经过检验就投入使用。体育教学器材的不合理放置,使得学生在体育锻炼时容易发生意外碰撞。

1.2学生安全意识不强

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必须使用体育教学器材,学生在实际教学中缺乏安全意识,没有意识到体育器材的安全隐患。学生在上课之前没有接受全面的器材安全使用的培训,没有及时做好锻炼前的及时运动,直接使用器材进行锻炼很容易拉伤或者抽筋,这主要是学生没有做好前期运动导致的结果。学生没就有全面了解器材的使用注意事项,就会盲目使用体育器材,很容易使学生在锻炼中拉伤。一些学生盲目使用危险性体育器材,没有向老师了解器材的具体使用方法,学生不了解其危险性就进行使用。一些学生由于身体因素不能进行一些剧烈的体育运动,由于不了解器材的使用人群就盲目使用从而引起身体的不适。学生的安全意识不强,缺乏安全教育,法律责任意识不强,对于发生安全事故的法律责任追究知识了解不全面。

1.3老师责任意识不强

在很多体育教学事故中,老师也是主要的责任方。老师在实际教学中,担负着教育学生的重担。在体育教学中,有些老师没有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使用体育器材的事项。有些老师也缺乏安全意识,教育学生过程中,没有让学生在使用器材时注意一些危险性器材的安全隐患。在发生安全事故后,很多老师推卸责任,没有及时找出原因,没有注意安全细节。这是很多学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老师在安排学生做体育活动前没有引导学生做好前期的准备运动,从而避免学生出现运动中拉伤的现象。体育教师对学生有教育、保护、管理等责任,这些责任没有做到位,发生安全事故老师也无法置身事外。体育老师未按体育活动的一般程序进行引导学生运动,在有危险性的项目中未实施保护与帮助措施,学生安全事故很容易发生,这是由于体育教师组织教学失当而引起的,体育教师无法逃避相应责任。一些助理教师由于缺乏专业的体育教学知识,对于体育器材的使用不明确,也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1.4学校重视度不够

学校在管理体育教学器材过程中,没有指定相关的制度进行统一管理与保护,导致一些体育器材容易陈旧。学校在实际体育教学中没有制定相关的安全事故处理办法以及安全隐患注意事项,没有引起学生和老师的注意,没有贯彻落实具体的器材安全管理和使用的事项。学校不应当设置一些危险性高的体育项目,在一些危险性高的体育器材上没有标明安全使用的方法也会导致安全事故发生。学校缺乏预防安全事故的长效机制。在一些学校中,学校领导没有做好安全知识的功课,缺乏体育教学方面的安全知识。还有一些学校对于一些经常性使用的体育器材没有定期进行安全检查与维护以及体育场地的检查,这些工作不到位就会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一些学校缺乏相应的医疗监督,医疗卫生保健制度不完善。学校不够重视建立健全卫生保健制度。学校对体育教学的重视度不够,导致体育教学安全隐患长期存在。学校没有具体落实体育教学的责任,没有让体育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器材的安全使用。学校没有及时建设好体育场地就投入使用,导致体育运动场所也存在不安全因素。

2各方法律责任追究

在体育教学中,由于体育教学器材的不安全使用使得学生成为受伤害的主要对象。通过分析了各方原因,就要分析各方的主要法律责任。学校体育教学中器材伤害事故应当属于一般侵权责任,在分析学生使用器材伤害事故时,要涉及学校、老师、学生三方的过错,应当具体分析原因,明确各方的法律责任以便各方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在处理器材伤害事故中,不能单方面归咎于学生自身的原因,全面分析原因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水平,增强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以及对安全隐患意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加强体育教学的安全教学的意识与对防止安全事故的责任感。

2.1学生承担的责任

学生在使用体育器材时没有听从老师的教导而擅自进行运动造成的事故,学生承担主要责任。一些学生在老师已经进行器材安全使用的知识讲解后,没有听从老师的教诲造成的事故,体育教师不用对其负责。

2.2老师承担的责任

体育教师由于课堂管理不善,没有组织学生进行安全体育活动,未按学校的正常教学程序进行教学,造成安全事故的体育教师要承担主要责任。一些学生由于使用体育器材造成伤害的,而体育教师没有及时抢救或者视而不见造成学生伤害的体育教师也要承担主要责任。在实际教学中,体育教师监管不严,没有监护学生安全使用体育器材而造成的事故体育教师要承担次要责任。

2.3学校承担的责任

对于学校体育教学场所的教学器材存在不安全因素,学校已经明确而没有及时进行维修或禁用器材而导致学生伤害的,学校承担主要责任。学校没有明确落实安全使用体育教学器材的相关事项而造成学生或教师伤害的学校要承担主要责任。

3解决措施

针对上面指出的不安全因素以及各方的法律责任,下面就要找出具体的解决措施。尽量消除不安全的因素,全面提出解决办法,让体育教师重拾对体育教学的信心,从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3.1学生加强安全意识

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要注意器材的具体使用办法,加强体育锻炼方面的安全知识。不要使用危险性高的体育器材,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进行体育运动。在体育课堂上要听从老师的讲解与指导,不要擅自使用体育器材,要在老师的陪同指导下使用。注意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时时注意防范于未然。

3.2老师加强安全教学意识,加强责任意识

体育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安全教学水平,了解相关安全知识,正确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严格要求学生按照正常的体育教学程序进行锻炼,严格监管学生使用体育器材。对于学生的不规范行为要及时纠正,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体育器材。对于不安全的体育器材要及时上报学校进行维修并通告学生不要使用损坏的器材。对于已造成伤害的学生要积极进行进行抢救,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要认真了解一些不适宜进行体育运动或者不能使用体育器材的学生,要学会照顾身体特殊的学生,不要严格要求其进行剧烈的体育运动或者使用体育器材运动。

3.3学校要加强监管力度

学校要及时更新体育教学器材并定期检查体育器材,对于不安全的体育器材要通告学生老师禁止使用。学校要建立健全安全事故处理办法以及安全隐患注意事项等相关条例,及时落实安全管理办法,正确引导老师进行安全教学。健全医疗保健制度,保障学生老师的安全。加大对体育器材的投入,使用安全的体育器材,禁止购买使用危险性高的体育器材。认真落实体育教学的责任,明确责任,维护全体师生的人身安全。建立紧急事故处理方案以及监管部门,及时处理一些安全事故,减少事故对师生的伤害,从而有效促进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

医疗体育教学范文篇5

关键词:学校体育事故;防范;处理;法律

1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参加体育课内外活动和锻炼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同时,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学校体育改革的不断完善使体育选项课日渐增多,学校体育教学活动日趋丰富,而体育教学经费投入却相对不足,导致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缺乏、器械陈旧,难以满足教学的需求。加之教师责任心不强,或者专业水平偏低、教法不得当,或是课堂组织纪律松散,学生在校期间的人身意外伤害事故时有发生。围绕事故的赔偿与处理,也时常发生一些法律纠纷,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发生意外伤害事故,不仅对学生自身的发展造成严重的损害,而且也为学校和社会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如何处理和防范这类事故,已经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极为关注的重要问题。

2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类型及成因

2.1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类型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在学校正常的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生的伤害事故;2)非授课时间(即课间休息或课外活动时)学生在校园内进行身体活动时受伤的事故;3)由于学校管理不善造成的学生身体伤害事故;4)由于教师的不当教育行为对学生身体造成的伤害事故。在这几类事故中,责任追究处理引起争议较多的是第二类和第三类。

2.2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

对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首先,从观念层面来看,体育教学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学校体育管理人员、有关的教学人员,以及学生自身对这类问题的重视不够从而出现思想上的麻痹和疏忽,造成对教学中的一些关键环节的忽视,从而诱发事故发生。从大量的实例来看,很多体育教学伤害事故都与思想观念上的麻痹松弛有关。

其次,从制度层面看,目前我国针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所制定的法律规范尚不够完善,现实的针对性还不够强。从目前体育教学中可以作为规范的法律法规来看。可以引以为据的仅有《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处理办法》。其他相关法律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体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民法》、《宪法》等,虽然有部分条款与我们所关注的问题有关,但毕竟缺乏直接的现实针对性。这就造成了一旦发生体育教学伤害事故,很难找到强有力的法律法规的依据。这种状况,不仅对学校体育教学不利,而且也对事故中受伤害者不利。此外,在学校体育事故的管理体制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不完善之处,还跟不上时代的要求。这在客观上为防范和处理伤害事故造成了障碍。

再次,从器物层面看,我国经过了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国家对教育投入不断增加。教学的条件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随着各个大专院校不断扩招,有关方面对学校体育教学方面的投入就显得相对滞后,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体育教学经费投入的不足,导致了学校体育场地、体育设施缺乏,器械陈旧,难以满足教学的需求。在客观上,这形成了诱发事故的潜在因素。

2.3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防范

通过上面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所作的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几个方面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第一,提高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防范意识。

要加大对伤害事故进行防范的教育力度,提高全体师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大量事实表明,教育行政机关、学校教育管理人员甚至家长对在校学生人身安全问题的关注是不够的,对学生伤害事故的安全防范教育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较弱,安全知识匮乏。这是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不断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应完善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将伤害事故防范教育列入正常的教育计划。尤其是处于教学第一线的体育教师,应当加大安全教育的力度,将安全防范教育列入体育教学计划,使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应通过对学生家长进行宣传和通报,加强对学生家长的伤害事故防范教育,使学生家长能够与校方共同承担起对学生进行防范伤害事故的教育责任。应加强对其他社会公众的学生伤害事故防范教育,努力提高全体社会公众的防范意识,形成对学生伤害事故防范工作齐抓共管的局面。

要在教师和学生中加强普法工作,提高大家的法律意识。从现状来看,由于我们对学校教学中的体育伤害事故的相关法律知识的普及力度不够大,范围不够广,以至于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司法部门、学校管理部门、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对与伤害事故的有关法律法规知之甚少,因而有必要对他们进行普法教育,提高对事故防范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感。

第二,加强法制管理制度的建设。

完善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防范与处理的法规和管理制度体系。目前,这方面的工作重点应当放在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防范与处理办法的研究和探讨上,在现有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出对学校和体育教师的权利及义务的范围,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责任认定和责任追究、伤害事故法律救济等做出明确的、具体的界定,确保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能够得到有效的防范,以及在出现事故之后的处理程序有法规可以遵循;其次,在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预防与管理的制度建设方面,应当着力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构建高效实用的管理运行机制。例如,当前国外已被普遍采用的风险管理体制,就是一种可行的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管理模式。

建立学生健康档案,掌握学生是否有某些不适宜剧烈运动的疾病,以便在安排有关活动时加以控制,并要求家长定期为学生做检查,以保证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

加强学生户外锻炼,增强学生体质。为了避免事故的发生,应经常让学生到户外活动,使学生身体发育健康,有利于减少事故的发生。学校和教师要与家长进行沟通,共同保障学生健康成长。

第三,改善教学训练设施条件。

要力争有关方面加大对学校体育教学的资金投入,不断完善学校体育教学的场馆改造与扩建,更新体育器材和设施,确保提高器材使用的安全系数,为体育教学和学生课余体育活动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预防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

3学校体育教学伤害事故的处理

3.1事故处理的方式

3.1.1医疗救护处理

指在学校发生体育教学伤害事故之后,及时终止或减少伤害发展的必要救助措施。医疗救护措施需要针对受伤者的不同要害部位及症状来采取,所涉及到的主要是生理卫生知识和医疗知识。有条件的学校,应当由专业的医务人员来实施。为了使某些损伤能够得到及时的鉴别和救治,体育教师也应适当了解一些医疗知识。

3.1.2责任追究处理

是针对主体所处法律地位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进行处理的方式,涉及到有关教育法规和国家法律知识及理论。在当前对学校体育教学伤害事故的实际处理中,由于对学校责任理解的泛化,导致一些人认为这是由于学校在教育管理上没有做到“尽善尽美”所致,并由此认定学校应该对此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学校事故责任的认定不清,必将会给学校和体育教学者的积极性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因此,对学校体育教学伤害事故的学校责任做出科学的界定,已经成了正确解决类似法律纠纷的一个核心问题。

按照《教育法》的规定,学校对于在校学生应当承担教育、管理、指导和保护的职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06条第二、第三款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60条的规定,学校对在校学生的伤害事故不应该承担无过错责任或者公平责任,仅承担过错责任。这就是说,学校方面有过错并且该过错与损害有直接因果关系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校方无过错或虽有过错但该过错与损害并无直接因果关系的,不承担民事责任;在共同侵权(几方面的过错共同致人损害)或者混合过错(校方和学生方都有过错共同致人损害)等情况下,校方的责任大小与其过错程度相应。

从法律上看,行为人的主观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校方有过失的法律责任比校方有过失时更容易分清。校方过失责任与其“注意义务”分不开,除了对不可抗力造成的意外事故校方可以不负责任外,校方还应当在教育、管理、指导和保护等方面对学生尽“相当注意义务”。学校只履行了教育规定的特定职责并对在校学生尽了“相当注意义务”,且对其无过错能够举证,就可免责;校方未尽“相当注意义务”,可认定为有过错。应当所尽“相当注意义务”,应当与其职业特征和预见能力相适应,不宜夸大或者缩小。

另外,根据法律规定,如果因校方的过错致使学生人身受到伤害的,虽然在刑事、行政责任的承担上采取“责任自负”的原则;但在民事责任的承担上,应当先由学校承担赔偿责任。然后,学校可根据民法的有关规定向履行职责有过错的责任人追偿。

对学校事故进行界定时,应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认真分析、查找事故产生的原因,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准确判定事故产生的原因及责任人有哪些,从而进一步确定谁应负主要责任,谁应负次要责任,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凭主观臆想来判定事故的责任。

医疗体育教学范文篇6

关键词:学校体育事故;防范;处理;法律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参加体育课内外活动和锻炼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同时,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学校体育改革的不断完善使体育选项课日渐增多,学校体育教学活动日趋丰富,而体育教学经费投入却相对不足,导致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缺乏、器械陈旧,难以满足教学的需求。加之教师责任心不强,或者专业水平偏低、教法不得当,或是课堂组织纪律松散,学生在校期间的人身意外伤害事故时有发生。围绕事故的赔偿与处理,也时常发生一些法律纠纷,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发生意外伤害事故,不仅对学生自身的发展造成严重的损害,而且也为学校和社会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如何处理和防范这类事故,已经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极为关注的重要问题。

二、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类型及成因

2.1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类型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在学校正常的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生的伤害事故;2)非授课时间(即课间休息或课外活动时)学生在校园内进行身体活动时受伤的事故;3)由于学校管理不善造成的学生身体伤害事故;4)由于教师的不当教育行为对学生身体造成的伤害事故。在这几类事故中,责任追究处理引起争议较多的是第二类和第三类。

2.2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

对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首先,从观念层面来看,体育教学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学校体育管理人员、有关的教学人员,以及学生自身对这类问题的重视不够从而出现思想上的麻痹和疏忽,造成对教学中的一些关键环节的忽视,从而诱发事故发生。从大量的实例来看,很多体育教学伤害事故都与思想观念上的麻痹松弛有关。

其次,从制度层面看,目前我国针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所制定的法律规范尚不够完善,现实的针对性还不够强。从目前体育教学中可以作为规范的法律法规来看。可以引以为据的仅有《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处理办法》。其他相关法律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体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民法》、《宪法》等,虽然有部分条款与我们所关注的问题有关,但毕竟缺乏直接的现实针对性。这就造成了一旦发生体育教学伤害事故,很难找到强有力的法律法规的依据。这种状况,不仅对学校体育教学不利,而且也对事故中受伤害者不利。此外,在学校体育事故的管理体制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不完善之处,还跟不上时代的要求。这在客观上为防范和处理伤害事故造成了障碍。

再次,从器物层面看,我国经过了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国家对教育投入不断增加。教学的条件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随着各个大专院校不断扩招,有关方面对学校体育教学方面的投入就显得相对滞后,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体育教学经费投入的不足,导致了学校体育场地、体育设施缺乏,器械陈旧,难以满足教学的需求。在客观上,这形成了诱发事故的潜在因素。

2.3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防范

通过上面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所作的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几个方面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第一,提高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防范意识。

要加大对伤害事故进行防范的教育力度,提高全体师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大量事实表明,教育行政机关、学校教育管理人员甚至家长对在校学生人身安全问题的关注是不够的,对学生伤害事故的安全防范教育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较弱,安全知识匮乏。这是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不断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应完善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将伤害事故防范教育列入正常的教育计划。尤其是处于教学第一线的体育教师,应当加大安全教育的力度,将安全防范教育列入体育教学计划,使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应通过对学生家长进行宣传和通报,加强对学生家长的伤害事故防范教育,使学生家长能够与校方共同承担起对学生进行防范伤害事故的教育责任。应加强对其他社会公众的学生伤害事故防范教育,努力提高全体社会公众的防范意识,形成对学生伤害事故防范工作齐抓共管的局面。

要在教师和学生中加强普法工作,提高大家的法律意识。从现状来看,由于我们对学校教学中的体育伤害事故的相关法律知识的普及力度不够大,范围不够广,以至于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司法部门、学校管理部门、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对与伤害事故的有关法律法规知之甚少,因而有必要对他们进行普法教育,提高对事故防范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感。

第二,加强法制管理制度的建设。

完善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防范与处理的法规和管理制度体系。目前,这方面的工作重点应当放在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防范与处理办法的研究和探讨上,在现有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出对学校和体育教师的权利及义务的范围,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责任认定和责任追究、伤害事故法律救济等做出明确的、具体的界定,确保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能够得到有效的防范,以及在出现事故之后的处理程序有法规可以遵循;其次,在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预防与管理的制度建设方面,应当着力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构建高效实用的管理运行机制。例如,当前国外已被普遍采用的风险管理体制,就是一种可行的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管理模式。

建立学生健康档案,掌握学生是否有某些不适宜剧烈运动的疾病,以便在安排有关活动时加以控制,并要求家长定期为学生做检查,以保证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

加强学生户外锻炼,增强学生体质。为了避免事故的发生,应经常让学生到户外活动,使学生身体发育健康,有利于减少事故的发生。学校和教师要与家长进行沟通,共同保障学生健康成长。

第三,改善教学训练设施条件。

要力争有关方面加大对学校体育教学的资金投入,不断完善学校体育教学的场馆改造与扩建,更新体育器材和设施,确保提高器材使用的安全系数,为体育教学和学生课余体育活动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预防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

三、学校体育教学伤害事故的处理

3.1事故处理的方式

3.1.1医疗救护处理

指在学校发生体育教学伤害事故之后,及时终止或减少伤害发展的必要救助措施。医疗救护措施需要针对受伤者的不同要害部位及症状来采取,所涉及到的主要是生理卫生知识和医疗知识。有条件的学校,应当由专业的医务人员来实施。为了使某些损伤能够得到及时的鉴别和救治,体育教师也应适当了解一些医疗知识。

3.1.2责任追究处理

是针对主体所处法律地位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进行处理的方式,涉及到有关教育法规和国家法律知识及理论。在当前对学校体育教学伤害事故的实际处理中,由于对学校责任理解的泛化,导致一些人认为这是由于学校在教育管理上没有做到“尽善尽美”所致,并由此认定学校应该对此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学校事故责任的认定不清,必将会给学校和体育教学者的积极性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因此,对学校体育教学伤害事故的学校责任做出科学的界定,已经成了正确解决类似法律纠纷的一个核心问题。

按照《教育法》的规定,学校对于在校学生应当承担教育、管理、指导和保护的职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06条第二、第三款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60条的规定,学校对在校学生的伤害事故不应该承担无过错责任或者公平责任,仅承担过错责任。这就是说,学校方面有过错并且该过错与损害有直接因果关系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校方无过错或虽有过错但该过错与损害并无直接因果关系的,不承担民事责任;在共同侵权(几方面的过错共同致人损害)或者混合过错(校方和学生方都有过错共同致人损害)等情况下,校方的责任大小与其过错程度相应。

从法律上看,行为人的主观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校方有过失的法律责任比校方有过失时更容易分清。校方过失责任与其“注意义务”分不开,除了对不可抗力造成的意外事故校方可以不负责任外,校方还应当在教育、管理、指导和保护等方面对学生尽“相当注意义务”。学校只履行了教育规定的特定职责并对在校学生尽了“相当注意义务”,且对其无过错能够举证,就可免责;校方未尽“相当注意义务”,可认定为有过错。应当所尽“相当注意义务”,应当与其职业特征和预见能力相适应,不宜夸大或者缩小。

另外,根据法律规定,如果因校方的过错致使学生人身受到伤害的,虽然在刑事、行政责任的承担上采取“责任自负”的原则;但在民事责任的承担上,应当先由学校承担赔偿责任。然后,学校可根据民法的有关规定向履行职责有过错的责任人追偿。

医疗体育教学范文篇7

关键词:学校体育事故;防范;处理;法律

1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参加体育课内外活动和锻炼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同时,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学校体育改革的不断完善使体育选项课日渐增多,学校体育教学活动日趋丰富,而体育教学经费投入却相对不足,导致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缺乏、器械陈旧,难以满足教学的需求。加之教师责任心不强,或者专业水平偏低、教法不得当,或是课堂组织纪律松散,学生在校期间的人身意外伤害事故时有发生。围绕事故的赔偿与处理,也时常发生一些法律纠纷,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发生意外伤害事故,不仅对学生自身的发展造成严重的损害,而且也为学校和社会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如何处理和防范这类事故,已经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极为关注的重要问题。

2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类型及成因

2.1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类型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在学校正常的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生的伤害事故;2)非授课时间(即课间休息或课外活动时)学生在校园内进行身体活动时受伤的事故;3)由于学校管理不善造成的学生身体伤害事故;4)由于教师的不当教育行为对学生身体造成的伤害事故。在这几类事故中,责任追究处理引起争议较多的是第二类和第三类。

2.2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

对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首先,从观念层面来看,体育教学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学校体育管理人员、有关的教学人员,以及学生自身对这类问题的重视不够从而出现思想上的麻痹和疏忽,造成对教学中的一些关键环节的忽视,从而诱发事故发生。从大量的实例来看,很多体育教学伤害事故都与思想观念上的麻痹松弛有关。

其次,从制度层面看,目前我国针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所制定的法律规范尚不够完善,现实的针对性还不够强。从目前体育教学中可以作为规范的法律法规来看。可以引以为据的仅有《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处理办法》。其他相关法律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体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民法》、《宪法》等,虽然有部分条款与我们所关注的问题有关,但毕竟缺乏直接的现实针对性。这就造成了一旦发生体育教学伤害事故,很难找到强有力的法律法规的依据。这种状况,不仅对学校体育教学不利,而且也对事故中受伤害者不利。此外,在学校体育事故的管理体制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不完善之处,还跟不上时代的要求。这在客观上为防范和处理伤害事故造成了障碍。

再次,从器物层面看,我国经过了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国家对教育投入不断增加。教学的条件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随着各个大专院校不断扩招,有关方面对学校体育教学方面的投入就显得相对滞后,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体育教学经费投入的不足,导致了学校体育场地、体育设施缺乏,器械陈旧,难以满足教学的需求。在客观上,这形成了诱发事故的潜在因素。

2.3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防范

通过上面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所作的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几个方面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第一,提高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防范意识。

要加大对伤害事故进行防范的教育力度,提高全体师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大量事实表明,教育行政机关、学校教育管理人员甚至家长对在校学生人身安全问题的关注是不够的,对学生伤害事故的安全防范教育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较弱,安全知识匮乏。这是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不断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应完善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将伤害事故防范教育列入正常的教育计划。尤其是处于教学第一线的体育教师,应当加大安全教育的力度,将安全防范教育列入体育教学计划,使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应通过对学生家长进行宣传和通报,加强对学生家长的伤害事故防范教育,使学生家长能够与校方共同承担起对学生进行防范伤害事故的教育责任。应加强对其他社会公众的学生伤害事故防范教育,努力提高全体社会公众的防范意识,形成对学生伤害事故防范工作齐抓共管的局面。

要在教师和学生中加强普法工作,提高大家的法律意识。从现状来看,由于我们对学校教学中的体育伤害事故的相关法律知识的普及力度不够大,范围不够广,以至于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司法部门、学校管理部门、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对与伤害事故的有关法律法规知之甚少,因而有必要对他们进行普法教育,提高对事故防范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感。

第二,加强法制管理制度的建设。

完善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防范与处理的法规和管理制度体系。目前,这方面的工作重点应当放在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防范与处理办法的研究和探讨上,在现有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出对学校和体育教师的权利及义务的范围,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责任认定和责任追究、伤害事故法律救济等做出明确的、具体的界定,确保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能够得到有效的防范,以及在出现事故之后的处理程序有法规可以遵循;其次,在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预防与管理的制度建设方面,应当着力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构建高效实用的管理运行机制。例如,当前国外已被普遍采用的风险管理体制,就是一种可行的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管理模式。

建立学生健康档案,掌握学生是否有某些不适宜剧烈运动的疾病,以便在安排有关活动时加以控制,并要求家长定期为学生做检查,以保证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

加强学生户外锻炼,增强学生体质。为了避免事故的发生,应经常让学生到户外活动,使学生身体发育健康,有利于减少事故的发生。学校和教师要与家长进行沟通,共同保障学生健康成长。

第三,改善教学训练设施条件。

要力争有关方面加大对学校体育教学的资金投入,不断完善学校体育教学的场馆改造与扩建,更新体育器材和设施,确保提高器材使用的安全系数,为体育教学和学生课余体育活动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预防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

3学校体育教学伤害事故的处理

3.1事故处理的方式

3.1.1医疗救护处理

指在学校发生体育教学伤害事故之后,及时终止或减少伤害发展的必要救助措施。医疗救护措施需要针对受伤者的不同要害部位及症状来采取,所涉及到的主要是生理卫生知识和医疗知识。有条件的学校,应当由专业的医务人员来实施。为了使某些损伤能够得到及时的鉴别和救治,体育教师也应适当了解一些医疗知识。

3.1.2责任追究处理

是针对主体所处法律地位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进行处理的方式,涉及到有关教育法规和国家法律知识及理论。在当前对学校体育教学伤害事故的实际处理中,由于对学校责任理解的泛化,导致一些人认为这是由于学校在教育管理上没有做到“尽善尽美”所致,并由此认定学校应该对此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学校事故责任的认定不清,必将会给学校和体育教学者的积极性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因此,对学校体育教学伤害事故的学校责任做出科学的界定,已经成了正确解决类似法律纠纷的一个核心问题。

按照《教育法》的规定,学校对于在校学生应当承担教育、管理、指导和保护的职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06条第二、第三款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60条的规定,学校对在校学生的伤害事故不应该承担无过错责任或者公平责任,仅承担过错责任。这就是说,学校方面有过错并且该过错与损害有直接因果关系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校方无过错或虽有过错但该过错与损害并无直接因果关系的,不承担民事责任;在共同侵权(几方面的过错共同致人损害)或者混合过错(校方和学生方都有过错共同致人损害)等情况下,校方的责任大小与其过错程度相应。

从法律上看,行为人的主观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校方有过失的法律责任比校方有过失时更容易分清。校方过失责任与其“注意义务”分不开,除了对不可抗力造成的意外事故校方可以不负责任外,校方还应当在教育、管理、指导和保护等方面对学生尽“相当注意义务”。学校只履行了教育规定的特定职责并对在校学生尽了“相当注意义务”,且对其无过错能够举证,就可免责;校方未尽“相当注意义务”,可认定为有过错。应当所尽“相当注意义务”,应当与其职业特征和预见能力相适应,不宜夸大或者缩小。

另外,根据法律规定,如果因校方的过错致使学生人身受到伤害的,虽然在刑事、行政责任的承担上采取“责任自负”的原则;但在民事责任的承担上,应当先由学校承担赔偿责任。然后,学校可根据民法的有关规定向履行职责有过错的责任人追偿。

医疗体育教学范文篇8

关键词: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学生安全

近年来,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人才培养理念也随之转变。公共教育对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受到各个高校的普遍重视。如何更加高效、全面的进行公共体育教学,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急需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调查显示,目前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还存在许多安全问题,这一方面导致学生屡屡受伤,对体育产生恐惧心理。另一方面也不符合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而若要增强公共体育教学的安全保护,就必须构建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提升教师的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并加强体育设施和场地维修。在推进公共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加强学生安全保护。

一、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出现安全事故的原因

(一)教育教学管理存在不足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我国高校逐年扩招,大学生人数也随之不断增加。一些高校受办学条件限制,体育场地较小,体育场馆设施不健全,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这就导致体育场地时常出现拥挤场面,有时几个班级共同使用同一块田径场地,这显然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极易发生安全事故。还有一些高校体育设施较少,且安放位置不妥当,质量不合格,有的甚至年久失修。例如一些高校的健身器械、单杠、双杠,以及网球场足球场、篮球场照明灯等,均已达到使用年限,却未作报废处理。这都有可能造成安全事故。还有一些高校使用开放式体育场地,上课期间很难做到封闭教学,这不仅为周围环境造成安全隐患,而且增加了公共体育课堂管理的难度。例如一些体育场周边具有较大车流量,且车速较快。这无疑不利于公共体育教学中的安全保护。此外,一些高校职能部门对公共体育教学缺乏支持力度。部分高校的体育场馆是开放性质的,这就有可能导致一些校外人员在公共体育教学期间进入体育场馆,与学生共同使用场馆设施,有些甚至和学生一起踢足球、打篮球,这对公共体育教学秩序产生极大干扰,在运动过程中有可能出现学生受伤,或与外来人员产生争执等现象。除此之外,部分高校缺乏完善的医疗设备、医护人员,当学生在体育教学和运动中出现意外伤害或损伤时,不能第一时间进行妥当处理。

(二)体育教师课堂管理能力较差

首先,一些体育教师未能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且在教学管理中缺乏灵活性。部分年轻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经验,导致在公共体育教学中安排的运动负荷过大,教学内容过度,且课堂节奏安排不科学,学生休息时间较短,导致一些学生出现疲劳现象,增加了意外伤害的发生几率。一些体育教师不能够根据大风、气温、雨雪、浓雾等天气状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进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安全隐患。有的教师缺乏有效的体育教学管理手段,导致学生在公共体育教学中过于放松,一些学生纪律涣散,不听从教师安排,甚至出现中途逃课的现象。比如,在投掷项目中,一些教师对学生疏于管理,导致学生被擦伤。或在跑步教学中,未能有效组织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导致学生产生摔倒或相撞现象。此外,部分高校缺乏体育场地,几个班级共同使用同一块操场,班级之间极易产生干扰和矛盾。例如短跑练习、射门练习、投掷练习等,几个班级一起展开训练,不仅容易产生干扰,还会增加意外发生的可能。

(三)学生安全意识薄弱

调查表明,当前许多大学生缺乏体育安全知识,且安全意识薄弱。未能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一些学生甚至对教师讲解和强调的安全知识、损伤预防处理办法、课堂纪律等不加理会。比如一些大学生穿高跟鞋、紧身裤参加体育课。有的学生发现身体不适并未及时向教师汇报。这些都会对公共体育教学安全造成困扰。此外,由于大学生大多个性突出,且活泼好动,极富表现欲,因此,在篮球扣篮、杠铃举重等活动中时常不顾自身能力范围,作出一系列危险动作。同时,大学生还处于人格发展和完善时期,情绪控制能力较差,因此,一些大学生在足球课、篮球课中为了赢得比赛,出现故意伤人、辱骂,甚至斗殴事件。这些对公共体育安全都是极为不利的。

二、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中学生安全保护措施

(一)完善基础保障机制

完善高校安全保障机制,是公共体育教学开展的保障和基础。因此,高校应当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及相关要求,从组织管理、法规管理入手,不断完善管理制度。首先,要安排专人负责体育工作,了解各项体育工作方针和制度,并积极学习有关体育安全管理的理论知识。此外,高校还应当加大体育安全宣传,安排人员定期检查安全隐患,以降低公共体育教学中的安全事故发生,并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同时,还应当规范各项安全法规,为公共体育教学中的安全事故处理提供依据和保障。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许多有关体育教学的法规、制度,但总体而言,还有待规范和加强。应以法律法规形式明确体育教师及高校在公共教育及意外损伤中的义务范围,并对安全事故的法律救济、事故认定等作出具体界定、此外,高校还应当积极学习和借鉴有关安全事故预防的风险管理、危机管理理念,并完善应急运行机制,保障大学生、教师、家长的合法权益,做好事前预防工作,最大限度的消除安全隐患,而当公共体育教学中出现意外损伤则应当及时采取合理行动。以防发生意外事故则应当构建多环节、多层次的应急体系。

(二)加强体育安全管理

若要预防安全事故,高校就必须加强安全管理,政府相关部门及高校各级领导都应当高度重视公共体育中的安全问题。坚决打击瞒报、掩盖、虚报现象,预防事故发生,关注学生安全健康,加强责任管理。此外,还应当提升相关单位和个人对体育安全事故的处理能力,对体育器材、体育教学、体育竞赛、体育活动进行规范管理,促使高校公共体育教学顺利、蓬勃、有序的开展。除此之外,还应当及时检查和维修体育场地和器材,增强器材的安全系数。体育场馆负责人员也应当定期检查铁网围栏、排球架、吊顶天花板、足球架、电器开关、健身器材等,定期排查场馆内的线路,及时消除易燃物品,防止火灾发生,并检查消防栓,更换灭火器,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和处理。

(三)建立学生健康档案

高校不仅应当在新生入学时组织学生检查身体,还应当组织大学生定期进行体检,了解每个学生的身体状况,并建立学生健康档案,教师则要根据学生的健康状况制定合理的公共体育教学计划,并及时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健康请鲁昂,才能够增强师生在公共体育教学中的沟通交流,并制定更加富有科学性、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例如对体弱多病、有心脏疾病的学生应当降低体育运动强度,并及时关注他们在运动过程中的身体状况,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这样能够极大地减少体育意外损伤。

(四)改善体育教学设施

体育设施是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基础和保障,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需求的转变,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理念也必须随之变化,不能仅仅着眼于锻炼身体、掌握技能方面,还应当引导大学生了解最新的体育思想与理念。此外,还应当配备相应的新型体育器材与设施,并检修和维护各项体育设施,例如检查单杠、双杠、草坪等,并要求和倡导学生爱惜体育设施,不能似已损坏体育场地与器材。同时,高校也应当加大体育设备资金投入,及时更换陈旧、报废设施,为学生的安全健康提供硬件保障。

(五)增强体育教师安全意识

若要完善高校体育安全保障机制,增强大学生在公共体育教育中的保护,不仅要增强师生的安全素质,还要培养师生安全意识,强化安全管理。近年来,高校体育安全事故频发,这也使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体育安全的重要性。因此,一些高校已经组织体育教师进行定期培训,提升他们的医疗知识水平,提高他们处理紧急事故的能力,一旦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发生意外情况就及时予以处理。而要增强教师的安全意识,还应当要求教师能正确判断公共教育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能够迅速、准确的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事故能尽量降低学生的伤害。综上所述,公共体育教学作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许多大学生缺乏安全意识、高校体育设施不健全、教师处理意外事故经验不足等原因,近年来,高校公共体育中意外事故频发,这严重损害了大学生的安全和健康。因此,高校应当不断完善安全保障体系,提高教师的安全责任意识,并建立安全预警机制,加强体育安全宣传,及时检测和维修体育设施,为学生营造安全的体育锻炼环境,提升大学生的体育运动积极性,进而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闫站站 王燕 单位: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滇西科技学院文学院

参考文献:

医疗体育教学范文篇9

关键词:体育教学;伤害事故;安全教育

体育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多在户外或室内运动场地进行,课堂环境开放,小学生运动剧烈,很容易滋生各类安全隐患。因此,体育教师要根据以往授课经验,了解体育教学中常见的伤害事故类型,通过具体的方法和措施加以规避,保证小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安全,提高体育课程质量及教学有效性。

一、体育教学伤害事故案例展示

某校体育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在水泥场地上练习立定跳远项目,完成基本动作讲解和示范之后,指导他们分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学生a不小心摔倒,见状,体育教师立马将该学生扶起来,并询问其身体是否摔伤,有无疼痛情况,得到该学生否定回答之后,教师让其到操场边上休息,继续进行体育教学。次日,校方得到学生a手腕骨折在医院治疗的消息,安排班主任和体育教师前去慰问。事后,学生a的家长以体育场地选择不当、教学方法不正确,使孩子摔倒后手腕骨折为由,向学校索赔医疗费。校方依据《学校校园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的相关条款,与律师沟通,并请医生鉴定,继而与家长针对医疗费赔偿进行友好协商,圆满解决这一体育教学伤害事故。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发生伤害事故的原因

(一)学校原因

第一,一些学校安全管理制度缺失,而针对体育课程的安全管理制度更是少之又少。体育教学观念滞后及校方的不重视等,都使小学体育课堂过于混乱、松散、随意。体育教学管理制度流于形式,很少被执行。部分农村小学体育基础设施不完善,教学条件差,体育器材简陋,场地凹凸不平,都会引发伤害事故。第二,学校体育教学投入过少。因财政资金来源单一,多依靠政府拨款,使学校没有充足的经费更新体育教学器材,修缮操场、运动场等,以至于发生各类伤害事故。

(二)教师原因

第一,有些体育教师职业素养有待加强。受传统教学观念限制,体育教师并未依据小学生的身体、心理等,对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科学规划,无固定的教案,课程安排不合理等,甚至出现体育教师无故离岗的情况,这些都很容易使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伤害事故增加。第二,有些体育教师自身存在局限性,对伤害事故缺乏预见性。事实上,很多伤害事故都可以预测。例如,小学生自身疾病、动作操作不规范等,而体育教师由于缺乏重视,导致体育教学活动安全性低,各类校园体育伤害事故层出不穷。

(三)学生原因

第一,小学生年龄较小,活泼好动,求知欲和表现欲强。他们爱闹、爱玩、爱探索,但自控能力差,一味地投入体育运动,不知疲惫,高负荷运动之后,经常产生大口喘气、大声咳嗽的情况。小学生心血管发育尚不完善,长此以往,很容易损害他们的身体健康,而体育教师未意识到这一点,也没有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控制运动负荷,导致小学生的运动负担增加。第二,小学生安全意识欠缺。受心理、年龄限制,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纪律性差,在体育活动中,稍有不慎,便会发生伤害事故[3]。例如,障碍跑过程中绊倒摔伤,磕破膝盖、手肘;足球门栏固定不牢固,掉落压在学生腹部等。

三、小学体育教学中防止发生伤害事故的措施

(一)增强小学生安全意识,加强安全教育

对于小学生来说,安全教育在其日常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学校和教师要认识到该项工作的重要性,使小学生自小便树立较强的安全意识,并在体育训练中自我防范和保护。首先,将安全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中,以新闻、故事等方式,向小学生讲述相关安全问题及体育课堂注意事项,以免安全教育过于枯燥,使小学生真正记到心里,应用到实践中。其次,依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采取安全讲座、手工制作等多元体育安全宣传方法。该项工作的实施需要学校、教师、家长等各方力量的配合,循序渐进地培养小学生的体育安全意识,减少体育课堂中的各类伤害事故。例如,某小学曾开展了一节“蛋卷娃娃”主题体育课,邀请公益机构教小学生制作手工蛋卷娃娃,用瓦楞纸制作操场、体育项目、伤害事故等各类体育课堂场景,以直观的方式,帮助小学生树立体育安全意识,效果非常好。

(二)增加体育教学投入

除了政府拨款以外,学校还应拓宽体育教学经费来源,以自主筹资或社会资助的方式,完善场地、器材、设备等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依据本校体育工作开展情况,设置体育教学专项资金,每年划拨定量资金应用到体育教学中。定期对学校体育设备设施等进行安全检查,及时维修更新,安排专人负责体育器材管理工作,确保其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增加体育教学投入,为小学生营造良好的体育学习环境,将体育伤害事故降到最低。

(三)家校合作,加强小学生纪律性

小学体育教学中伤害事故的发生,家校双方都有责任。其要相互配合,时刻关注小学生安全问题,以此使体育课堂事故发生率降低。家长要了解小学生的在校情况,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互动关系,制止小学生的一些潜在危险行为。例如,女孩子喜欢跳绳,家长要提醒她们注意来往行人,以免绳子打到别人。教会小学生如何辨别危险行为,并快速应对,使其面对体育伤害事故时能够沉着应对,增强伤害事故免疫力。体育课堂之初,教师要给出明确的纪律要求,使小学生严格按照教师指令进行体育活动,禁止出现不听指挥擅自行动的情况。诸多小学每年都会召开新生家长见面会,以该种形式建构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体育教学伤害事故防控是会上一项重要内容,可邀请社区医院疾控中心医生、体育领域专家等为家长分享小学生体育伤害事故案例及规避措施等,增强家长对该项工作的认识及重视。

(四)完善体育课堂安全管理方法

首先,体育教师要增强自身安全意识,对小学生实施保护。以单双杠练习为例,体育教师要事先对各类体育器材进行检查,看其是否出现设备松动、老化情况,并及时与校方沟通,以免因体育设备问题,引发小学生体育伤害事故。其次,在日常体育课程教学中,将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到个人。体育教师要全身心地投入体育课堂教学,注意力要时刻保持高度集中,增强自身责任意识。基于小学生的身心情况及个体特征考量,对体育教学任务、方法和体育项目等进行科学安排,能提高小学体育课程整体教学质量及效率,确保其安全。总之,安全问题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备受关注。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长,都要明确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伤害事故类型和发生原因,结合体育课程教学特点及小学生的个体特征,从安全教育、教学投入、家校合作、完善安全管理方法等多个方面,对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及安全管理工作加以落实。

参考文献:

[1]戴雅芳.小学体育教学中伤害事故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学周刊,2015(33):112-113.

[2]康宁宇.关于小学体育教学中伤害事故的原因分析与对策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30):223.

[3]田勇,戴龙.小学体育教学中伤害事故的原因与对策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6,6(11):64-65.

[4]许云丰.关于小学体育教学中伤害事故的原因与对策探究[j].时代教育,2015(8):250.

医疗体育教学范文篇10

教师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活动中,逐渐将体育专业标准嬗变成要求其他专业的学生标准,而如何指导护生明了体育课与护理专业的关系,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使护生认识、体验、领会其重要性,并逐步形成一种自觉训练行为,为护生其后的学习、实训和护理工作打下基础,涉及少之又少。故造成许多护生对体育课程的认识不清,而产生厌烦的情绪和厌学的态度。特别是医药卫生学院更具备这种特色,因女生占医药卫生学院总人数的90%以上,怕苦、怕累的思想严重,总是千方百计找各种理由来逃避体育课的训练,体育课没起到对专业技能、身体体质和职业素质打基础的服务目的。教师没有按照高职教学的新要求来更新观念,那么,就不会在体育教学中设计出针对护理专业要求的合理训练项目和措施要求,学生不理解体育课的意义,无法激发学生的训练兴趣和积极性,护生就更不可能获得对专业有较大价值的训练成果。实验证明:只有在转变教学观念的基础上,牢牢抓住为专业服务这条主线索来进行体育教学改革,才能取得有实效的教学改革成果。

二、改进不利于体育教师为专业服务的体制结构

1.体育教师所属部门和体现的缺点。体育教师在总院的体制中,属于公共基础部,有集中管理的优点,但也有实际教学中的缺点,特别是教改上的难点,教师要承担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体育课,故制订的教学计划与传统计划没有本质区别,还是以竞技和球类为主的通用计划,这就不符合高职特点的教学要求,也很难达到体育为专业服务的教改目的。

2.改革体育教师存在的问题和方法。体育教师确定了教学任务后,行政体制还是隶属公共基础部,但教学上的各项工作要下放到各个教学院,有利于体育教师针对不同教学院和不同的专业特点制订与专业关联性强的教学计划,有利于体育教师针对专业特点而进行教改上的探索、研究和发展。

3.针对不同专业成立不同的体育教学团队。体育教师的教学任务明确后,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回归担任教学任务的学院,在虚心请教不同专业教学团队的基础上,充分了解、研究和探讨不同专业与体育的关联性,来制订出符合不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的体育教学计划和符合专业实际工作需求的体育训练项目、目标要求。

(1)根据护理和针灸两专业的工作性质来设置不同要求的手指功能训练项目。①护生增开手指功能训练项目,侧重点是训练护生手指的轻柔度和精确度。因护士的基本功是“一针见血”。打破教材和大纲的束缚,根据专业需求,增开十字绣、剪纸,练习撕纸等训练项目。其一是每次上课时,利用10~15分钟的时间练习。其二是要求学生课后常练习,课前检查,有进步的学生除表扬外,另体育成绩可适当加分。其三是在班主任协同配合下,定期举办此项练习的竞赛,获得名次的学生不仅院系表扬,颁发欧洲杯投注官网的荣誉证书,还要在院系中或全学院中展览作品,体育成绩还要适当加高分。也就是要通过各项措施,将有益于学生的训练项目落实到位,提高学生认识,使学生明白练习手、眼与脑的协同作用,它对手指精细功能的形成是非常有益,为护生今后熟练并准确打好输液针做好扎实的手指精细功能训练。②针灸推拿专业的学生,也增开锻炼手指功能的项目,但它则注重手指的力度和准确度(柔中带刚)。因给病人推拿和按摩时,主要体现的是刚(力度),否则就达不到医疗效果。所以,增设手指悬空抓沙袋,武术中锻炼手指力度等项目。每次练习后,要用握力器检查学生手指的力度的练习效果,逐渐达到专业要求。

(2)根据护理和针灸两专业体能要求来设置不同的耐力训练项目。①护士在执行医护过程中,工作强度并不很大,但烦琐事较多,来回穿梭,消耗体能较大,所以需要良好的体质和身体素质作为支撑,保持原800米项目,但要求发生改变。现不强求速度,而注重耐力,跑下来要求不气喘吁吁,体态平稳,意识要清晰,自控力要强。故每次练习后,教师要设置一些小项目,来检查学生达标的程度。如师生进行口头交流,观察和考核此状态下学生反应、态度、注意力和意志力等。②针炙推拿专业,要在较长的时间内给一个病人或长时间连续给多个病人进行高消耗体力的按摩和推拿医疗。同时,按摩和推拿手指的力度还需要手臂、腰和腿协调配合。

三、要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将专业急需项目放在首要地位进行训练

根据护理专业的需求和专业的发展趋势,医药卫生学院的体育教学团队在课程结构作了一定的改革调整,将形体训练、手指精细功能训练和体能中耐力训练放在首位,并融合相关的职业素质训练。三年来与体育教师一起多次参与医药卫生学院举办的招聘会,发现用人单位,现场目测学生的体型,身高、外貌,气质放在首位,而且有越来越高的要求趋势。根据用人单位这一实际情况,将形体选修课及时调整为护生必修课,同时抓住这个有利的教改突破口为后期体育项目训练打基础。因为,护生大多为女生,爱美是女生的天性,较容易,并乐于接受形体训练,每天7~8节课和9~10节课,学院的操场上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400~500名护生在音乐的伴奏下,在体育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进行形体训练,抓住了突破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点,提高学生认识体育对护生的现实意义后,再引入其他相关训练项目和强度较大的训练项目时,学生才会有积极性,并能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而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四、紧密联系医学实际,做好“问题”教学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体育教师此方面做得不够,现充分利用体育特点来加强人文素质教学,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将近几年全国发生的医疗事故的视频,从网络上截取下来,制作成多媒体教学视频,以一个体育教师的角度来指导学生观看、讨论和分析事故的原因,为什么责任事故多发生在下班前15~30分钟内,其原因之一是临近下班时,医务人员的体力下降、思想松懈,工作重心发生转移,想家事和其他事情,此时,患者和其家属要求医疗服务,医务工作者的态度发生了改变,与其交流的语言、肢体语言、语气和态度不佳,两者在这个微妙时间段达不到有效沟通,最易发生恶性突发事件。所以,围绕并牢牢抓住护理工作的特点,75%~90%都是护士与患者进行交流,体育教师改革了传统教学中提前10分钟下课的习惯,使学生明白体育教师利用这10分钟作意志力训练的意义。增加并充分设计好这10分钟内有针对性训练项目,即经过二节课的体育训练,临近下课前学生的身体体力下降和精神比较疲倦,体育教师一改以往形成的提前10分钟下课的习惯,设计一些考查和培养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游戏。其方法可是教师抽查,其他学生观摩的直接与间接相结合的体验方式;也可以是教师与班干部组成多个团队与学生团队的训练;偶尔也可组织学生一对一的训练方式,来检验和考核学生在此情境下的语言、态度和体力的状况等,培养学生在关键时间段的耐受力、注意力和意志力。通过此项的教学改革,教育学生树立今天吃苦是对自己负责,今后是对病人负责的责任心。体育教学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是高职教改的需求,也弥补了以往传统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弱项,这样的训练有益于学生今后的实际护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