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入门教学范文10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11-24 17:06:06
中医入门教学范文篇1
《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的入门课,藏象学说又是其中的核心教学内容。但是由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产生于二千多年前,内容古朴而抽象,而且其中一些概念与现今不尽相同,这些都令初学者难以掌握。如何提高学生对本章内容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中医藏象学说的理解,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就此,笔者结合个人教学体会,谈几点粗浅看法。
1讲清西医、中医脏腑器官的区别
中西医学是在不同指导思想、思维方式影响下形成的不同医疗体系,由于看问题的方式角度不同,必然要产生不同的认知结果。因此,中西医学中所涉及到的脏腑或器官虽有共同的称谓,但本质上两者差别很大。所以,在给学生授课时,必须要将这一点强调清楚。以便同学在后面的学习中能够更好理解相关知识。我们可以举例讲解这个问题:西医中肝的本名应为liver或hepar,西医学传入我国,借用了我们约定俗成的“肝”这一中文称谓来表述西医中的liver这一器官。所以西医中的肝是一个消化腺,是人体的化工厂;而中医学中的肝则完全不同,它是具有主疏泄功能、可以调节血的蓄溢的一个脏。可见中医的肝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则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虽然其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生理或病理的含义中,却有很大差别。其余脏腑中西医概念的异同与之相仿。通过这样的讲解,可以使学生全面了解此问题的本质与核心。
2以气为纽带,系统介绍各脏腑的生理功能
中医学中所讲的气,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脏腑的很多功能活动都要依赖气的运动变化而实现。所以在讲授脏腑的功能时,可以初步讲授气的功能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演各脏腑的功能,同时阐发脏腑生理病理与气的联系。例如在讲授肺的生理功能时,先讲肺气的运动特点:宣发、肃降,正是基于肺气的这些运动,才产生了肺的其他生理效应: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辅助物质的输布代谢;脾气的运动方式是向上,所以脾才具有主升清、运化水谷、统血等一系列的功能;胃主通降,其气以降为和,所以胃气也助六腑传化糟粕。在藏象学说中,有很多方面都涉及到这些内容,所以在讲授时应以气的运动变化为主线,先讲清脏腑与气的这些联系,然后再讲解由气的运动变化所产生的生理效应—脏腑的功能,进而延伸到各脏腑的病理变化。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使课程的内容更具有逻辑性,同时,也可以兼顾讲授内容的前后联系性。气的概念比较抽象,我们在这里讲了气与脏腑功能的关系,就可以增强学生对气的感性认识,在以后讲到气的概念时,学生就会觉得确有其物,而且这样做也能够使同学们充分认识到气的重要性。
3以比喻方法讲述各脏腑的功能
每个脏腑的生理功能都是重点掌握内容,我们在讲授时都应该讲解清楚,而且我们应该反复向学生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有各脏腑功能的相互协调才能共同完成人体的生理功能。那么,就五脏来讲,这个过程又是如何实现的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在讲授时可以用比喻的方法来描述。例如:《内经》中对各脏腑的功能有这样的描述:心,君主之官;肺,相傅之官;脾胃,仓禀之官。我们可借用这一比喻对各脏腑在共同完成全身生理功能的情形进行阐发。相傅之官具有辅助君主治理天下功能,将其对应于心肺的关系:肺可以朝百脉助心行血,主治节,治理调节全身各个方面的功能;脾胃,仓禀之官,要保证粮食的收集,收集后还要输送给肺,肺为相傅,天下之财,用之于民,所以这些营养物质应交付给肺统一调拔,分发到全身各处,应于《内经》中“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这样的描述可使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晦涩难懂的脏腑功能知识。
再如讲六腑时,我们可以用做豆腐的过程与六腑对食物的消化这一过程作对比进行讲述,做豆腐时,首先要将豆子磨成细末,这一过程正像胃对水谷的腐熟;而用滤网将豆浆与豆滓分离的过程正像小肠分清泌浊的作用;至于在做豆腐时需要加入的关键物质——卤水,正如在消化过程中离不了胆汁的促进作用一样。这样就可以用大家熟知的磨豆腐与我们人体的整个消化吸收过程来对比讲授。这样既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增加其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
中医入门教学范文篇2
(二)政策配套不足
长期以来,高校里有人认为继续教育是高校教学工作的“副业”,有剩余的资源和精力就开展一些,没有条件就不必开展。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高校即使是开展成人继续教育,也仅限于零打碎敲,不系统、不规范,更不用说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继续教育的发展。尤其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继续教育长期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经费投入缺乏、没有经济手段和激励机制等问题,以致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缺乏足够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无法盘活市场,办学效益极低。
(三)继续教育学院定位不明确
目前,许多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继续教育学院,不仅是管理学校继续教育的职能部门,还是承担一定办学任务的办学实体,职能的双重性造成学校对继续教育学院定位的模糊不清。继续教育学院在具体实施办学任务时,被视作办学实体,但没有相应的教学资源调配权及经费使用调控权,难以很好地履行管理职能;而在福利分配时又被视作管理部门,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难以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此外,绝大部分高校的继续教育管理机制仍然沿用传统的封闭式管理模式,继续教育仍处于计划经济时代买方市场,已很难适应社会人力资源开发市场的快速变化。
(四)办学模式单一
目前,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继续教育六七成都是医药卫生执业人员的岗位培训,且基本沿用普通中医药高等教育课堂教学、集中培训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与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还相去甚远。传统中医药文化在百姓生活中的影响力,面向大众的中医健康理念教育、中医药文化知识传播和中医药技能培训市场十分广大,这些工作长期以来未被重视,尚未纳入中医药继续教育的工作内容。因此,开展面向大众的中医药继续教育不仅项目多、受众广、潜力巨大,而且也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义不容辞的时代任务。
二、发展对策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下,高等中医药院校如何发挥自身的中医药专业优势,进一步完善继续教育制度,逐步构建具有中医药行业特色的继续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结合近年我们所进行的继续教育现状调研,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政府转变职能
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继续教育体制改革非常需要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引导和推动力,政府主管部门不仅仅要把高等中医药院校继续教育定位为社会服务的一种形式,还应把继续教育视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明确高等中医药院校开展继续教育的使命、地位和作用,拓宽大学人才培养的对象范围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内涵,使高校在终身教育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呼吁政府主管部门转变职能,实行“管办分离”,趁继续教育转型和改革之势,能够从更高的层面明确高等中医药院校在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中的地位及作用,形成在政府主管部门宏观指导下,以高等中医药院校及附属医院的优质教学资源为平台,通过地市、县、乡镇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向市、县、乡镇三个层次辐射,构建中医药从业人员接受中医药继续教育的立体网络,彻底改变当前继续教育与培训工作呈现出多部门管理和条块分割的现状。
(二)高校提高认识
高等中医药院校作为我国中医药继续教育的主阵地,学科门类齐全,师资队伍雄厚,教学设备先进、图书资料丰富、实验条件良好,与国内外有着广泛深入的联系。这些独特的优势决定其应该发挥继续教育主力军的作用,积极适应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对新时期继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做出最及时和迅速的反应。高等中医药院校发展继续教育,一方面是体现高校进一步发展自然而然的诉求,另一方面也体现其服务社会、服务大众、普及中医药文化与知识的职能。因此,就高等中医药院校而言,继续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首先必须要有学校领导层的重视。建议将继续教育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召开有校主要领导、中层干部及学院教师代表参加的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研讨会,根据高等中医药院校继续教育的发展现状,针对当前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以及学校的自身特点,制订出高等中医药院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战略规划,逐步完善相关规章制度、配套设施及扶持政策,从而逐步实现新形势下中医药继续教育的转型与发展。
(三)完善配套制度
任何工作健康有序的开展,都离不开规范的管理和规章制度的约束。高等中医药继续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仅仅要增强继续教育办学实施主体的活力和积极性,还要加强高校层面的规范管理力度,保证办学质量和效益。
1.归口管理
目前,全国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基本都设有成人教育学院或继续教育学院,建议将继续教育学院作为学校主管继续教育的职能部门和主要的办学实施主体,归口管理全校的继续教育工作,代表学校对全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履行宏观职能工作,负责制定发展规划和战略,进行行政管理、教学质量监控。校内其他教学、科研单位举办的继续教育培训项目需由继续教育学院协调整合后方可对外申报、实施、开展,并作为具体的办学实体,参与到学校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工作中,负责非学历继续教育的项目拟定、教学组织和学生管理等具体工作。
2.建章立制
加强高等中医药院校开展继续教育的制度建设,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健全继续教育学院的各项管理职能(包括立项管理、证书管理、合同管理、学员住宿管理、财务监督、教学督导等),建立起“闭环式”的中医药继续教育现代管理流程。高等中医药院校将开展继续教育情况列入对教学、科研工作开展情况的评价体系,要求各教学科研部门,尤其是重点建设专业组织申报部级、省级各类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积极开展面向大众的中医健康理念教育、中医药文化知识传播和中医药技能培训,扩大中医药继续教育的覆盖面,扩大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扶持发展
一方面,各级中医药主管部门应将高等中医药院作为省级中医药继续教育中心或基地,来开展各种类型的中医药继续教育。另一方面,高等中医药院校应将中医药继续教育经费纳入到学校经费的统筹计划之中,投入专项启动资金,积极筹建省级中医药继续教育中心或基地,鼓励各教学科研单位开展各种形式与内容的继续教育项目。高等中医药院校财务部门和人事部门应修订切实可行的对外服务收费管理办法和对外服务收费分配制度,以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各教学科研单位开展各种形式和内容的中医药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突出行业特色
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继续教育孕育和生存于普通中医药高等教育的环境中,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等方面缺乏新意,难以体现中医药继续教育自身的主体性和独立性。鉴于此,中医药院校继续教育可以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改革单一教学模式
改变以往一成不变的课堂集中培训的教学模式,采取专家送教上门与充分利用当地教学资源相结合的方式;专题讲座与系统理论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尤其是远程教育与面授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使学员能够方便、有效的学习。随着现代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加快了医学新技术的传播速度,通过网络进行中医药继续教育成为可能,并将成为面向未来的一种新的继续教育模式和体系。通过网络可以最大程度扩大受教育的范围,有效缓解“工学矛盾”,尤其使基层及老、少、边、穷地区的中医药从业人员都能享有同等的继续教育机会,同时可极大地降低教育成本。
2.丰富培训内容
根据中医药继续教育对象中有一般爱好者、中药技术人员、护理人员、护工人员、医师、专科专病人才、实用适宜技术人才以及乡镇基层骨干医生等不同类别,以及不同类别人群对继续教育的不同需求,制定相应的课程模块和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性、先进性,切实提高受训对象的中医药素质。如,面向乡镇基层医务工作者,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班;面向城市社区卫生工作者及一般爱好者进行中医治未病和亚健康理论的系统理论培训等。
3.加强合作办学
积极拓展合作办学渠道,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医药继续教育。如:加强与各级政府及教育、卫生主管部门的合作,协助他们开展中医药成人继续教育,扩大高校的品牌影响力;与劳动主管部门的合作,获得中医药行业准入门槛的培训资格,如中医药类的职业资格技能鉴定等;加强与相关医药企业的合作,有针对性地开发培训课程,为企业培养人才;加强与社区、老年大学的合作,积极传播传统中医药文化与养身保健知识,为社会大众的健康服务。只有与市场紧密结合,采取多渠道的合作办学模式,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中医药继续教育。
三、结语
中医入门教学范文篇3
关键词:微型讲座;临床医学专业;临床知识
刚刚进入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都怀揣着美好的梦想,希望能成为一名妙手回春的医生。但是大一与医学有关的只有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中医学概论,其他都是一些公共基础课程。因此学生常常会有疑问:“学习这些知识有用吗?我们是西医临床,为什么还要学习高深莫测的中医?”由于学习的知识与学生梦想相差甚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会大大降低。因此,面对厚厚的医学专业书籍以及许多需要记忆的知识点时,学生往往会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受挫感。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主要培养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学生只有明确将来的发展方向,也就是了解自己未来的职业具体是做什么的,在学习过程中才能占据主动。比如美国公共卫生学院的学生入校一周就开始接触患者,包括角色体会、床边访谈等,对于临床专业学生的入门教育非常有必要[1]。但是国内大多数医学院校学生刚入校就去临床接触患者是不可能的。如何在大一学生中有效渗透临床医学知识,让学生在入门医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可以接触到临床。我们学校是由辅导教师和班主任共同管理学生的工作,班主任主要从学习方面对学生加以指导和帮助。因此,为了让学生提早接触临床知识,我们班从大一开始就组织学生针对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开设学生微型讲座,使学生对临床疾病有了一定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学习医学基础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
1微型讲座的模式
大学举办各类学术讲座对学生拓展专业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多种能力的培养。学术讲座一般是专家将知识在较短时间内通过演讲传授给学生[2]。学术讲座一般专业性很强,对没有基础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在“听天书”,达不到讲座预期的目的。我们组织的这种微型讲座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讲座,学生是主角,即由学生独立查阅文献资料,然后自讲、自评、自我探究、自我总结和分析的小型班级讲座。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确定讲座的主题,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讨论和交流,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答疑。与学术讲座有所不同,微型讲座强调的是小、实用和有效。“小”指的是针对一个临床小问题或一个知识点开展的班级活动;“实用”和“有效”强调的是讲座主题要围绕与临床或正在学习的医学基础知识展开,其目的在于消除学生对临床医学知识的疑虑和神秘感,减小学习医学的难度,了解医学基础知识是临床的灵魂,并充分体现了临床紧密结合的教育理念。
2微型讲座开设的步骤与方法
2.1选择合适的主题。在大一开展微型讲座,一定要选择好主题,所选临床有关的内容要尽量贴近生活,难度不能太高,要适合这个阶段的学生理解和学习,才能有效达到学习的目的。第一次讲座选择了“感冒”这个主题。因为生活中“感冒”这种小病十分普遍,所有学生都有过感冒的经历,也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尤其是儿科疾病大多数都与感冒有关[3]。目前西医对感冒的治疗普遍使用抗生素加抗病毒药物,糖皮质激素的使用也相当普遍[4]。在感冒并发细菌感染时,此类治疗方法是有必要的。但在感冒初期,滥用抗生素弊大于利。因为抗生素的过度使用会使细菌耐药性增加引起菌群失调和双重感染、腹泻、肝肾功能损害,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5]。中医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在治疗疾病方面具有独到的效果,尤其在感冒的治疗方面有很多疗效很好的良方。由于我们是中医药大学,学生在大一的时候正好在学习中医学概论,为了促进学生对中医学概论的学习,所以第一次讲座的主题确定为“感冒的治疗与预防”,讨论普通感冒的发病原因与防治方法,着重介绍感冒的中医药防治。2.2分组准备资料。将班级分为4个学习小组,布置任务。教师告诉学生查阅文献的方法和途径以及怎样获取知识点。每个小组学生自主查阅与感冒相关的文献资料,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并准备,收集、整理资料和图片,并制成精美的ppt。2.3微型讲座的具体实施过程。经过认真、精心的准备,第一次讲座在大一的第二个学期正式举行。学生积极性很高,由小组代表轮流上台汇报该组收集和总结的有关感冒的资料。第一小组讲解了感冒的主要病因:普通感冒是常见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一般在受凉、淋雨和过度疲劳等情况下发病,主要由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和腺病毒等引起,抵抗力低的人容易并发细菌感染,如鼻炎、咽喉炎或扁桃体炎[6]。中医认为感冒是指身体感受风邪或者时行疫毒,导致肺卫失和引起的外感性疾病[7]。第二组介绍了西医对感冒的治疗[8-9]:抗感冒西药主要是减轻感冒的症状,根据作用效果不同可分为五类:(1)收缩血管药物,如伪麻黄碱,可减轻鼻窦、鼻腔黏膜血管充血,解除鼻塞症状,常用的药物有新康泰克、力克舒和白加黑等。(2)抗组胺药物,如马来酸氯苯那敏和苯海拉明等,可缓解流泪、流鼻涕、打喷嚏和鼻塞等症状,该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有嗜睡、疲劳等。(3)解热镇痛药,如果伴有发烧、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需要选择解热镇痛类药物,常用的有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药物,该类药物对胃、肝、肾有一定的副作用。(4)抗病毒药物,由于感冒大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在感冒初期运用抗病毒药,可以抑制病毒增殖和释放,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副作用比较多,常用药物有金刚烷胺和盐酸吗啉胍等。(5)止咳祛痰药物,可选择右美沙芬等镇咳药物。第三组重点介绍了中医对感冒的治疗:中医将感冒分为实证感冒和体虚感冒两大类。实证感冒又可分为风寒、风热、风燥和暑湿四种证候[10]。中医对不同证候感冒的治疗方法是有很大区别的。风寒型感冒是由于人体承受不了六气的剧烈变化,当天气突然转凉时就很容易感染风寒。其症状有鼻塞流清涕、打喷嚏、咳嗽、头痛、脉浮、无汗、畏寒与低热并存、吐稀薄白色痰、苔薄白等特点,治疗风寒感冒的原则应以辛温解表为主。传统方剂有桂枝汤、麻黄汤、小青龙汤和小柴胡汤等,也可用中成药伤风感冒冲剂、感冒清热颗粒、柴连口服液和通宣理肺丸等药物[11]。风热型感冒通常有发热重、便秘、鼻窍干热或流浊涕、痰液黏稠呈黄色或带绿色、口干和喉咙痛等症状,治疗应以辛凉解表为原则。中医方剂桑菊饮可达到明显改善病情的目的,其主要功效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中成药如桑菊感冒片、板蓝根冲剂、银翘解毒颗粒、羚羊感冒片和感冒清胶囊等,同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12]。风燥型感冒要注意与风热型感冒区分,其主要症状包括发热恶风、唇干鼻燥、咽喉干痒甚至伴有疼痛感,舌苔薄白干或薄黄等,治疗应以辛凉宣透、润燥生津为主。用于该类型感冒治疗的中成药有杏苏止咳颗粒、桑菊感冒片和蜜炼川贝枇杷膏等。暑湿型感冒多发生在夏季,患者主要表现为畏寒恶风或发热、口淡无味或粘腻、头痛头胀和胸闷心烦等症状。主要治疗方剂有:新加香薷饮是治疗暑湿型感冒的良方,白虎加苍术汤既清热又化湿,为治疗暑湿病症之名方;中成药有六一散、藿香正气水和银翘解毒丸等[13-14]。第四组讲述有关感冒的预防[15]:一则需避免诱因,避免受凉、淋雨、过度疲劳,避免与感冒患者接触,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年老体弱易感者更应注意防护,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时应戴口罩,避免在人多的公共场合出入。二则需增强体质,坚持适度有规律的户外运动,提高机体免疫力是预防本病的主要方法。2.4教师点评和总结。学生汇报完后,教师对4个小组依次进行点评,挖掘学生汇报中的亮点,对学生给予鼓励,尤其是对学生整理的中医药治疗感冒评价非常高。同时教师也强调西医治疗感冒方法有限,而临床上治疗感冒的中成药较多,但是要运用中医理论分清感冒的类型,才能正确选择中成药类感冒药。如果辨证不清,错误选择感冒中成药,往往会适得其反。教师还与全体学生分享了自己或家人感冒时的一些治疗经验,使学生获益甚多。最后,要求学生将这次讲座以论文的形式进行整理和总结。
3微型讲座开设的收获和反思
中医入门教学范文篇4
[关键词]boppps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中医学基础课程;应用效果
boppps模式作为新型教学模式,始终秉持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性和教学反馈。boppps模式通过分解课堂教学过程,采取微型教学的方式对教师的培训过程进行演练,让教师在短时间、高强度的演练过程中,可以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审视和改进,从而提升教学质量,达成教学目标[1]。boppps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前测后测的环节设计有助于教师掌握学生课下自主学习和课堂学习的效果,参与式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最后教师通过作业布置、测试结果总结,查找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活动。中医学基础课程主要包含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两部分内容,其知识信息量大。此外,中医理论博大精深,其中运用大量专业术语,引用古代文献原文,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学生学习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大量知识的灌输,使学生被动地接收,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兴趣降低、不会思考、懒于思考、动手能力不强等问题,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中医辩证思维能力。中医学基础作为中医药类相关专业的基础课,该课程面对的教学对象为针推、骨伤、中医养生、中医康复、康复治疗技术、中药等多个专业的学生。在设置教学课程时,要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然后,在此基础上,明确各个专业的教学内容及目标。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都是被动学习,但中医学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辩证性,需要学生用理性的思维去主动参与学习[2]。本次研究以2021级骨伤和针推专业两个教学班的学生为观察对象,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分析boppps模式在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资料以我校2021级针推、骨伤专业两个教学班的104名学生作为观察对象,将骨伤专业的55名学生作为对照组,针推专业的49名学生作为实验组。其中,对照组:男27例,女28例,年龄18~20岁,平均(19.13±0.46)岁,实验组:男15例,女34例,年龄18~20岁,平均(19.36±0.42)岁。两组学生均来源于高考统招生,其入学成绩、学习基础条件等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二)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实验组采用boppps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具体的教学环节设计包括以下几点:(1)b(bridge-in):将临床案例、中医名家故事与中医传统文化知识导入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o:(ob-jective):教师在授课前可告知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目的去学习。(3)p(pre-assessment):前测可以利用云课堂、课堂派等学习app进行测试,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学习状态,以及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便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完成教学目标。(4)p(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作为boppps教学模式中的核心环节,学生可以参与到中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案例和启发式教学,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知识讲解,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营造学生的参与式学习氛围,实现师生交互式学习;也可采取情境教学、小组讨论等方式,对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在中医诊断部分教学中,学生可以扮作患者,模拟临床操作,提高实践动手能力。(5)p(pre-assessment):若无充足的课堂时间,可在课后进行后测,通过作业考核、投票问卷等形式,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与本次教学效果的评价。(6)s(summay):梳理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强调重点难点,巩固学习目标。(三)观察指标对参与本次研究的2021级针推班和骨伤班学生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问卷统一发放,有效回收率为100%,对比其对教学模式的满意度、学习参与度、达到学习效果评分、单元测验成绩、期末试卷成绩、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总成绩。其中,终结性评价成绩为学生的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在总成绩中占比80%,形成性评价为学生出勤、作业与测试成绩,在总成绩中占比20%。(四)统计学分析用统计学spss22.0软件分析各项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两组研究对象的问卷调查指标对比组别达到学习效果对照组/n=5514(25.45)实验组/n=4932(65.31)χ218.358p0.000教学模式满意度15(27.27)31(63.27)13.6100.001学习参与度19(34.55)29(59.18)7.7840.020表1两组研究对象问卷调查指标比较(n,%)实验组的学生教学模式满意度、学习参与度、达到学习效果等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二)两组研究对象期末试卷成绩与单元测验成绩对比观察本次研究结果可知,实验组学生单元测验成绩、期末试卷成绩明显比对照组高,组间数据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三)两组研究对象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总成绩对比实验组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总成绩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更高,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3。
三、讨论
中医入门教学范文篇5
1中医药文化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经中华文明演化而形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点和面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成果、观念形式的整体集合和表现。这是一种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民族特色鲜明、内涵海纳百川的文化[2]。中医药文化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吸取了中国古代哲学、文学、天文、地理、道家、儒家、佛家及诸子百家学说的精粹,具有无限的魅力与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即中医药文化的坚实根基[3]。中医药文化的研究范畴主要包括:中医药学形成与发展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医药的语言文献,中医药学的哲学思想、思维方式、价值理念、文化功能和人文精神以及历代名医名家的生平及学术思想等[4]。了解中医药文化,既是学习中医药理论的必须,也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不少教育大家都有类似的总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的艺术在于让学生喜欢你讲的东西”。让学生了解知识产生的背景,多读经典,不仅有利于理解知识本身,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继而思考、总结、创新。如果一味采取“填鸭式”的知识灌输方法,不能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知其所以然,即便考试得高分,知识也可能未成体系,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由此可见,中医药院校应重视加强中医药文化教育,激发学生学习中医药的兴趣,树立学习中医药的信心。
2中医药文化教育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辨证思维
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即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辨证的思维一直贯穿于中医药发展的始末,也是中医药历经千年得以生存、不断被现代科学验证的瑰宝。中医药文化起源于先进的中国古代哲学,拥有丰富的辨证理念。也正是因为“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辨证观,使得中医药和以抽象思维为特征的西方医药相区别。西方医药着重从微观层面上分析,针对的是疾病的致病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等,对待不同的病人采取的检测手段、治疗手段往往一致。而中医药更偏重于整体的“和”,讲究身体各部分阴阳平衡、和谐统一,通过辨证采取个体化的诊疗方案,目的是通过医药干预使患者恢复到病前整体“和”的状态。而中医药宏观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思维更符合现代“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5]。而恰恰是这种宏观和辨证的思维与注重抽象的现代科学思维的差异,使得我们大部分被现代科学思维培养大的学生难以接受和理解,包括现代大众对中医药的猜疑和不信任也主要基于此。要想教好中医、学好中医,首先就要锻炼自己的辨证思维,而学习和普及中医药文化是获得辨证思维的唯一钥匙。中医学的许多概念如阴阳、五行、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以及“观物取象”及“取类比象”等认识事物的方式,无不源自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有利于培养中医药人才以及增强大众对中医药的信心。
3中医药文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医德仁心
纵观中国古代先贤所倡导的优秀传统道德,以德为先,以仁为首。尤其是从医之人,必须怀有仁爱之心,方能得始终。唐代孙思邈所著《大医精诚》中强调:“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对医生明确提出了“德才兼备”的标准和要求,只有具备这个品德才能称为“大医”[2]。学习中医药文化,能在感受古代大家仁心仁术的同时,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强化医德仁心的思想。
4小结
学习中医药文化对于学习中医药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中医院校应加强中医药文化教育,科学、系统、全面地进行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在这中间,中医高职高专院校也应立足于学校的特点,制定出适合自己的文化教育计划。高职高专院校以服务于经济和社会为办学宗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中医高职高专教育主要是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合格的、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医疗执业水平的医师和技师。
4.1主要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中医高职高专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也相应在办学模式上进行多次创新改革,但因为传统培养模式的影响,一些问题尤其是文化教育方面仍显不足。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4.1.1中医药文化教育课程边缘化现在在不少的中医高职高专院校中,像“医古文”“中医各家学说”“中医经典选读”这些最为常见的中医文化基础课程只在极少的专业开设,且课时量很少,就连中医入门的“中医基础理论”也不是每个专业都有开设,这作为中医药院校不得不说是个损失。究其原因,与传统培养模式中专注技能培养、“通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有关,也与有限的教学课时有关。普通的高职高专教育学制一般是三年,因为医学教育的实践性不可忽视,所以最后一年为临床实践学习,这就意味着学生在校系统学习时间只有两年。这和本科院校五年制学生在校学习四年时间有很大的区别。而且在高职高专院校中设有大部分与本科院校相同的专业,教授课程门数也与本科院校无明显差别。这就要求学校要在两年的时间内安排下本科院校四年的教学内容,学生也要在两年内基本掌握这些以后关乎他们自身就业的技能。这就使得课程安排非常紧凑,而那些看起来与医学技能相关性较小的文化教育课程、人文教育课程直接被压缩,文化教育课程被边缘化。殊不知,这样直接导致学生的中医专业文化素质以及自身人文素质达不到掌握专业知识的要求,学起来事倍功半,得不到精髓。4.1.2中医药教育西医化作为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培养方案却显示出越来越明显的西医化趋势,中医药文化教育有被淹没的危险。究其原因,一是受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层次要求、学生就业率的影响,二是模糊了两者基础理论的差异,忽视了中医文化宏观的理论概念,使得学生成为什么都知道一点、什么都知道得不多的“通用型人才”。越是根基不稳,技能越掌握得不透彻,知识结构非常单一,思维方式也流于片面,往往对口的专业岗位和受聘面非常狭窄,中医的继承出现危机。4.1.3中医药文化教育认识模糊由于受传统培养模式的影响,不少学生甚至教师都对中医药文化教育认识模糊。有零星的文化教育课程或相关辅导,也不是系统的,缺乏统筹规划,达不到培植文化氛围、陶冶文化情操、树立文化信心的目的[6]。再加上高职高专的学生本身在知识面、知识结构、自学能力和积极性上有所欠缺,依靠松散的文化教育模式根本达不到教学效果,使得学生对中医药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得不到体会,继而出现更加漠视文化教育课程的恶性循环,形成了职业教育的偏颇。
4.2建议
作为中医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提高中医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质量,是目前教育教学面临的一项紧迫的、重要的任务。针对中医药文化教育的不足,中医高职高专院校应该怎样解决以上问题,笔者提出几点不成熟的意见。1)针对学制短、办学条件不同程度受限的情况,可以适当缩小专业方向涉及范围。既然目标是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主,那么可以把有限的教育资源集中到优势专业,同时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中医文化教育,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文化的校园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中医药的自信心,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出兼备较深的文化底蕴和熟练的医学技能的中医药人才,从而也提升了学生自身的综合竞争实力。2)凸显出中医特色的办学特点,平衡中医药课程和西医课程的开设比例,提高中医药文化教育的地位。在加强中医药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势必会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成为现代社会的医生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和沟通技巧。古训“医乃仁术”和“医者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7]。通过学习中医药浩瀚的文化瑰宝,让学生们“爱中医、学中医、用中医”。3)对学生要积极沟通,了解他们的知识背景和结构层次,做到因材施教,不可好高骛远,也不能妄自菲薄。对教师更应加大中医药文化的继续教育力度,提高其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有好的领路人,才会有兼具医德仁术的追随者,才能更进一步普及至大众,推广至世界。总而言之,中医药学是根植于中医药文化这片沃土的宝贵遗产,要想学好中医药、用好中医药,首先必须深入了解学习中医药文化。中医药院校包括中医药高职高专,都应加强对中医药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可舍本逐末,而丢掉了中医药教育的精髓。培养德才兼备、具有真正中医思维的中医药人才是我们的永恒目标。
作者:周瑶 唐毅 龚宗跃 邹艳 单位: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基础医学部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
参考文献
[1]张大伟,常征辉,李建生.中医学类专业临床技能实训课程体系建设及教学改革实践[j].中医杂志,2017,58(2):178-180.
[2]周文平.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医药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实现路径[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
[3]熊辉,黄政德,李江山,等.卓越中医人才培养的思考[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2(5):17-20.
[4]陈小平,孙相如,何清湖.中医院校加强中医文化教育的理性思考[j].湖南中医杂志,2014,30(6):3-6.
[5]贾成祥,郭德欣,张晓利,等.中医文化学科内涵建设的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4(4):1-4.
中医入门教学范文篇6
关键词:中医基础;翻转课堂;教学改革;主观能动性
1背景
现代教育在知识日新越异的年代中不断进化,以“以教学为中心”正在向“以学习为中心”转变[1]。翻转课堂就是基于这种变化的产物,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课前完成教学视频的学习,针对性的练习,然后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交流讨论、协作探究和答疑解惑等活动的一种颠倒式教学模式[2,3]。中医基础教育做为我国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西医教育而言,既有相似性,也有其不同之点。相似性在于两种医学教育模式均是以课堂教育为主结合临床实践的教育,不同点在于中医基础课程理论相对灵活与发散,更加需要学生在教育中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这恰恰切合目前翻转课堂的应用要求。中医教育更多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不完全接轨初高中所学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这导致很多刚进入大学的中医专业的同学感到有些不适应,上课时对阴阳五行理论往往有天然的割裂感,知识点的学习与吸收有一定困难。另一方面日常生活中感受的更多是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快节奏的生活,很容易稀释课堂上积累起来的一点传统文化底蕴。体在现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是学习往往在每一章节前15-20分钟能集中精力听关于中医理论的引入环节,但随着理论的深入,学生的精力集中趋势会大打折扣。在期末考试中,我们往往仍以试卷出题形势考查学生,对纸面以外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团队携作等缺乏相应的引导与评价。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多媒体技术的日益成熟,翻转课堂模式已经逐步走入课堂并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4]。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近三年来在《中医学基础理论》课程中试点开设翻转课堂,提升了教学效果。现就翻转教学在中医基础理论中的运动展开摸索。
2方法
《中医学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入门课程,其中涉及中医学哲学基础以及对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往的填压式教育往往以老师单纯讲授为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能得以有效发挥。翻转课堂教学法的开展,在《中医学基础理论》中,同学们具有一定基础后,我们用6个学时时间进行全翻转课堂教学。以川北医学院中西医临床医学系2017、2018、2019级学生为例,笔者将每个年级《中医基础理论》脏腑部分知识进行翻转教学,具体手段如下。首先,为了便于大家课前讨论交流,以寝室为单位将同学们分成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在开展翻转课堂前两周收到翻转任务,并推荐一名发言同学,就预选设定的中医基础中五脏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准备20分钟的ppt,结合课时,我们按排10名左右同学上台,在翻转课堂上面向授课教师及全班同学进行讲解。其次,由于每一届同学学习的积极程度及性格有所差异,为了调动有所同学的主观能动性。笔者事先并不指定上台的学习小组。同时为了保护同学们展现自我的极积性,我们在翻转课堂开始前先询问同学们上台演讲的意愿,如果同学们积极性较高,要求上台同学超过翻转名额,则采取随机抽签方式决定名额;如果同学们较为内向,主动上台名额少于预设值,为确保每个小组均参与课前准备,笔者在翻转课堂开始时按名单随机抽取6-8个小组代表上台。最后,每名上台的同学均会被台下的同学进行投票评价,依据获得票数的多少,予以前三名相应的物资奖励。
3结果
在进行了连续三年的翻转教学尝试后,我们将期末考试成绩与未实行翻转教学的三年进行比较,结果如下表。4讨论通过近三年的课堂翻转发现,翻转课堂受到了广大同学们的欢迎,同学们在经历翻转课堂后学习兴趣,团队协作能力,知识收集能力,自我表现能力几个方面均有明显提升;且对于翻转教学所讲授知识点的理解吸收能力也更强,相同难度值下,试卷平均成绩提升8%。分析其原因可能和以下方面有关。第一,同学们在角色转换后会天然的形成一种压力,以前在台下混日子就可以的课堂突然让你上台面对同学和老师,压力会足渐转变为动力,督促自己进行学习。第二,将同学按寝室分为学习小组后寝室内部会形成一种学习讨论的氛围,寝室与寝室之间也有相互竞争,谁也不愿在公开的课堂上输一头,势必加强学习。第三,在于教师层面,以往课堂大课,以单纯书本知识点讲授为主。在翻转课堂中,教师的工作关键是为达到教学目标去精心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5];并梳理学生讲解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并引领学生正错思维为主,单纯知识点讲解为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加熟悉与精通,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流畅。翻转课堂固然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笔者在实践过程中也发现部分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一,翻转课堂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及自我学习的能力,如学生缺乏该种能力,如何在翻转课堂中获益?第二,现在本科教学均是大班教学模式,以川北医学院中西医临床本科为例,每级学生约160人,以一个教学时间为20分钟的知识小节,在一次三连课120分钟里,结合教师点评时间也仅能5-6个同学上台进行翻转,其余同学很难有表现的机会,是否会对学生的自我展现能力有影响。第三,学生在翻转课堂的准备中会花大量的时间及精力准备,变向的占据了学生课余时间及其它课程的学习时间,如果大量开展翻转课堂,会导致学生有种应接不睱之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翻转课堂的开展。
总的来说,翻转课堂的本质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最终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亦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6]。针对中医基础理论传统教学中或多或少存在着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手段单一,考试手段陈旧等问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适度开展翻转课堂,扬长避短,使教师从知识唯一传授者在课堂上演变为知识引领者交流者与组织者。课堂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对学生的考评模式更加多元,使学生的学习有更大的自主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带动所学其它学科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卜彩丽.深度学习视域下翻转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
[2]于天贞.从“主演”到“导演”:基础教育翻转课堂中教室角色转换及其路径[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24(2):49-54.
[3]王居平,高洁,蒙山,等.翻转课堂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探究[j].现代医药卫生,2018,34(2):291-293.
[4]王英姿,杜守颖,李凤英,等.翻转课堂模式在中药药剂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医教育,2015,34(6):43-45.
[5]金陵.用“学习任务单”翻转课堂教学[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3):20.
中医入门教学范文篇7
1以人为本转变教学观念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教学活动的主体同样是人,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教学活动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因此“以人为本”应该包括“以教师为本”和“以学生为本”两方面的内容,二者并不矛盾,而统一于恩格斯“历史的发展是人民群众合力的结果”这一观点。1.1教学应坚持以教师为本。以教师为本之“本”,当作“执掌、统辖”之意解。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认为:“教师本身是决定教学的培养效果之最重要的、有决定作用的因素……教学的内容、方法、组织之实施,除了经过教师,别无他法。”[2]以教师为本,是教师功能作用的一种客观描述,是教学规律的正确反映[3]。教师要明确自身的主导地位,既不做高高在上的“教皇”,也不做不负责任的“导游”。乌申斯基说过:“教育者的人格对年轻的心灵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无论是教科书,还是道德篇言,或是奖惩制度,都代替不了这种力量。”中医学教师应注重“德才双修,以德为先”,一如晋代隐士杨泉所指:“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对于党员教师而言,这种责任感也是“党要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引导群众前进”群众观的具体体现。1.2教学应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之“本”,当作“根基、主体”之意解。教学过程中,学生本身是以主体人的身份存在的,其根本意义在于在教学中要把学生的有效学习与健康发展作为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3]。以学生为本,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观念在教学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更强调因材施教、因业择术、以术传道。正如《学记》所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在教学实践中,中医学教师应借鉴其他学科专业的先进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pbl、boppps、mooc和翻转课堂等,借他山之石传中医之道。
2尊重实践改进教学方法
邓小平群众观强调“尊重实践、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要向群众学习,了解群众的实际情况和问题,以便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在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的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同一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必然会出现差异。作为教师,我们要尊重这种差异,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既“问需”又“问计”,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找到组织教学的最佳方案。事实上,教学方法的改革源于学生强烈的需求,有调查表明[4],专家和学生对课堂教学最不满意的是教学方法和手段。近年来,教学方法改革一直作为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受到政府、高校和教师的高度重视。目前的教学中可选择的方法很多,比如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pbl教学、三明治式教学等等,关键的问题是优化选择。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学方法是否适用,只能依靠教学实践来检验,并不断地完善和改进。从历史的角度看,没有一种教学方法可以解决所有的教学问题,因此推陈出新是教学方法发展的必然和常态,对传统教学方法只要加以完善,合乎教育发展潮流,也可以做到旧法新用。就当前西方教学方法的发展特点来看,单一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太可能达成日益丰富的教学目标,有效的教学方法往往是几种方法的有效综合,形成方法的群体[5]。中医药知识薪传不息,得益于不断传承和发展的中医教育。由于其理论和实践性都很强,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兼顾思维训练和技术掌握两方面内容。正如《礼记•学记》所云:“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对于中医教育而言,必要的教学方法与技能实践是优质课堂必不可少的因素,我们应在尊重医学实践规律的基础上改进教学方法,以期更好的教学实效[6]。
3实事求是提高教学质量
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写道:“‘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面对新形势不断进行调整和创新,十六大以来,党提出了“执政为民”的新理念,将“以人为本”作为群众观的核心,形成了以“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要求,以“求真务实”为方法,以“群众利益无小事”为内容,以“保持党的先进性”为保证的群众工作新体系;十八大提出要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衡量党的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在全党广泛开展了群众观和群众路线教育[7]。上述历程为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论指导。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市场经济的冲击以及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教育大背景的变化,教学质量的提高既面临着发展的挑战,也面临着进步的挑战。作为高校教师,应实事求是,积极应对,既不能抛弃过去坚持的严格的逻辑推理、理性思维的要求,循序渐进的原则,也不能因循固守一切老套套[8];既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优化学科专业知识,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又要促进学生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9]。中医教育有其自身特点,要求教师们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因时制宜”,遵既循中医传统教育规律,又契合时展规律,而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不能自欺欺人。正如明代医学家李梃告诫弟子门生所言,“读《入门》书,而不从头至尾灵精熟得一方一论,而便谓能医者,欺也;熟读而不思悟融会贯通者,欺也;悟后而不早起静坐调息,以为诊视之地者,欺也;诊脉而不以实告者,欺也;论方用药,潦草而不精详者,欺也;病愈后而希望贪求,不脱市井风味者,欺也;盖不患医之无利,特患医之不明耳。屡用屡验,而心有所得,不纂集以补报天地,公于人人者,亦欺也。欺则良知口以蔽塞,而医道终失;不欺则良知口益发挥,而医道愈昌”。
综上所述,中医学跨越了数千年的时空,是历代医家在不懈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而逐渐形成的一整套独特而系统的诊疗疾病的理论和方法,其形成和发展是符合自然科学和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群众观立足于以人为本,强调尊重实践,实事求是,是党的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中医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传承始终不离人民之本,中医学教师应牢固树立党的群众观,并自觉在“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工作中践行群众观,以转变教学观念为基础,以改进教学方法为手段,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富于创新,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实现新形势下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哲,徐中,李蓉.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三题[j].理论导刊,2013(10):60-64.
[2]凯洛夫.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2:58.
[3]高笑天,王友兴.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关系的解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33(2):69-71.
[4]钟秉林.积极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9(1):8-10.
[5]吕红日.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思考———欧美日近三十年教学方法变革的历程与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10):38-45.
[6]张喆,杨梦灵,朱锐.中医教学方法源流考[j].中西医结合研究,2016,8(4):217-219.
[7]罗燕.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群众观创新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3.
[8]王义遒.高等学校提高教学质量面临的挑战[j].中国大学教学,2007(2):12-17.
中医入门教学范文篇8
关键词:中医经典;研究生;人才培养
“不读《灵》《素》,则不明经络,无以知致病之由;不读《伤寒》《金匮》无以知立方之法,而无从施治。”[1]中医几千年中涌现出不胜枚举的著名的医家和著作,但仅有对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建立起过重要奠基作用,或对辨证论治体系的确立有巨大贡献的著作才能堪称经典[2-3]。中医经典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与研究价值,需要后世进一步传承和弘扬,挖掘经典背后的现实意义,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4]。除此之外,中医经典是中医临床的基础,是中医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熟读经典才能够对中医的四部经典著作有更全面的认识,建立中医的思维方法和思路,同时学好中医经典是成为“良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文章将对中医学研究生培养阶段学习中医经典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1目前学习中医经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对中医经典学习兴趣缺乏或重要性认识不足
文献研究发现,绝大部分中医类研究生都认为应该学好中医经典[5];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然而实际调查中得出中医类研究生对中医经典学习只有少许兴趣,多数原因归结于毕业就业压力大;中医经典晦涩难懂,阅读名家医案医籍不能完全深谙其道;中医操作中,望闻问切四诊水平,脉诊能力弱,每次问诊都需要借助现代医学检查,学习的自信心在平日临床诊疗过程中严重受挫;部分研究生反苦于没有古籍,导致涉猎范围受限,心情烦躁,久之学习中医经典的兴趣锐减[6]。
1.2动手机会少实践形式较单一
中医类研究生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2种,无论哪种类型的研究生,学习年限均为3年[7]。学术型研究生多数参与基础实验方能申请学位,只有零散的时间跟师抄方,极少数有时间在病房;而专业型研究生要按照国家规培政策完成计划内的临床轮训工作,承担大量的住院医师工作(病房接诊、书写病历、查房值班、参与手术等),导师门诊时间还需要跟师抄方,冗杂的医疗活动使得学生无暇去学习经典;中医院临床诊疗的中医操作因科而异,同内科相比,外科普遍缺少中医操作,更谈不上中医经典的学习,大环境下使得研究生对中医经典学习缺少积极主动学习的动力[8]。
1.3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临床上中医经典带教老师水平不一,多数为中青年医师,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尚需要提升;平日带教投入的精力和花费的心思较少,缺乏必要引导,难以引导研究生去挖掘中医经典中隐性知识;除此之外,缺少教育方法,授课死板,互动环节少,把中医理论和西医医学结合起来融会贯通的能力差,难以做到对某个疾病的症状、发展和传变有更为系统和理性的认识[9]。
1.4中医人文教育缺失
(1)当下中医类研究生教育仍侧重专业课,以苏州市中医医院研究生为例,必修课程开设英语和自然辩证法等人文课,除了英语,自然辩证法结业考核简单。(2)诸如中国医学史、沟通的艺术与哲学等选修课或因感兴趣人数少,或因中医类研究生专业课业务繁重缺少机会选修,造成专业课和人文课比例严重失调[10]。(3)人文课堂讲授依旧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无法调动学生积极能动性,难以获得足够有用信息。(4)课余学生自身极难主动涉猎医学以外的人文书籍,无形中导致广大中医研究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与树立人文情怀渐行渐远,在临床医患沟通中表现尤其明显,甚至部分研究生误认为只需学好本专业知识定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师[11]。
2研究生中医经典学习科学培养的几点思考
2.1合理规划学习任务设置考核指标
基于规培生需要完成科室轮转要求,结合研究生自身学习兴趣,可参照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经典等级考试的设置模块,定期进行晨起诵读中医经典,诵读完安排课后作业,巩固诵读效果。中医经典等级考试是由北京中医药大学组织设置的《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四大经典理论水平分级考试[12],共分3级,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在总结“读经典、跟名师、做临床、悟妙道”的中医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推出的“以考促学”“以考促用”的重要措施。考试旨在进一步“以考促背”“以考促学”,通过中医经典等级水平的考级在业界形成学习经典、背诵经典的风尚,最终达到全面促进、提升中医专业人才学术水平和临床疗效的目的。考试内容包括《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名著的一级考试范围。经典考级共设1~3个等级:一级是熟练诵记经典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证原文,并掌握其文义、医理;二级是在一级基础上,进一步掌握经典理论的系统性和主要方证间的联系,并增加诵记相应原文;三级是在二级基础上,进一步理解经典理论的学术原理和临床应用思路,并增加诵记相应原文[13]。在考试激励措施上首次将中医经典等级考试纳入到学生综合量化考核体系中,对于提升中医类学研究生学习经典的积极性起到重要作用。
2.2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实践机会
古人云:“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医院教育部门应进行宏观把控,带教老师需自身提高对中医经典的水平;并在理论授课及日常教学查房中多穿插典型的古今名家医案,采用多元的授课方式,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帮助学生们建立理论指导临床的中医辨证思维[14]。除此之外,医院教育部门可适时推出采用自媒体形式推出每周一穴(动画形式寻找常用穴位的位置、主治及如何进行穴位操作等)、每周一药(药性、主要活性成分、主治范围等)、每周一方(经典方剂的来源、功效、主治范围、临床加减等),每周一文(针对中医经典,各家各派阐释运用均不同,分享经典条文扩展阅读),同时推荐相关的中医名家医案医籍进行拓展(黄元御、张锡纯、曹颖甫、胡希恕、彭子益等),帮助中医类研究生巩固、深化记忆,并拓展学习深度。此外,(1)在每周一次的教学查房或中医经典工作坊中(高年资优秀中青年医师用病例引出讨论主题)可选取平日诊疗中采用中医经典理论获得临床疗效的病例进行讨论,提高带教老师的素质和质量同时,帮助研究生进行梳理总结,培养其中医原创思维能力。(2)中医和中药不分家,联合医院中药房和炮制中心,给研究生们提供药房抓药、户外辨识中药、膏方熬制的机会,综合培育适应时代的中医人才。(3)重视中医古籍的保护和利用工作。中医古籍是古代医者临床经验的载体,古籍当中学术思想之精华会影响后世医者,成为指导临床实践的重要参考,其学术思想的不足之处会得到后世医者的批评和补充。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古籍内容和学术思想迥异,研究生在研期间适时梳理中医古籍,有利于理解古籍学术思想的形成,亦有助于在宏观上把握古代医学观念的演变轨迹,总结前人思想的得与失。2.3重视经典学习中细节师古不泥古四大经典学习,极少数人重视和思考过学习顺序的问题;个人认为四大经典中应当重视《伤寒论》的学习,应作为首先学习的经典之一,首先市售许多有关解读伤寒的医籍,反复探讨的也就一个中心法则:辨证论治。仲景的《伤寒论》是中医学习的圣典,言简意赅,紧扣临床,把疾病从开始到结束的全部过程有序地加以揭示,以极其精炼的语言高度概括、归纳了疾病的发展规律,全方位地诠释了辨证论治的思想,是中医理、法、方、药相结合的典范。研究生们每个人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背景不同,造成对经典的参悟水平参差不齐,只有将经方派体系弄清搞明,锻炼其中医思维,熟悉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和灵魂,继而参悟其他经典方能行云流水,一蹴而就。正如清末陆九芝所说:“学医从《伤寒》入手,始则难,继而大易;从杂症入手,始则易,继而大难。”中医发展数千年,有精华肯定也有糟粕,研究生应当细细甄别;最后重视中医经典的学习,但不要排斥目前主流的西方医学,基于系统论和还原论的2套不同的学科系统,如何将中医经典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结合其固有的理论体系,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也是中医研究生们直面的问题。人工智能程序为学习中医,缩短学习曲线间接提供较大的帮助,比如人工智能的神经网络在名老中医经验和古籍中的的挖掘,citespace软件的可视化分析、贝叶斯网络技术的隐结构模型等都适用于复杂的中医辨证思维,然而目前现有数据挖掘研究多“重方法,轻理论”,研究的重点以疾病的用药分析最多,基础理论研究相对较少,对研究所得的结果缺乏深度的解读分析,中医研究生以此为着手点学习中医经典也不失为一个学习手段。
3结语
中医药既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又在人民健康事业中发挥独特作用。中医经典著作是学好中医的关键,通过对经验著作的熟读及深入的研究,在实践中反复的体验,最终能够得到其精要,为临床工作奠定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陈修园指出学医应找准入门,中医经典为医学的理论思想基础及精髓,学医之人必读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学习中医经典,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不断研究和改进中医经典教学方法,更新学习理念,让研究生多方面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赵印涛,张树峰,梁广和,等.基于卓越医生(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内经选读》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65):217-218,230.
[2]周仲瑛,吴勉华,周学平,等.温经典,传师道,重临床,善感悟:略论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研究的思路与方法[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5(5):503-506,522.
[3]冯哲,郁祥,朱垚.名老中医成才经典路径解读辅助中医专业学生制定学业规划[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18):1-5.
[4]胡鸿毅,舒静,何文忠,等.中医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以上海中医药大学为例[j].中医教育,2019,38(4):3-6.
[5]刘建红,蔡晓玲,张广梅.综合院校中医经典教学调查与分析:青海大学[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a0):178-179.
[6]段建雪,周文,胡泽蓉,等.我校中医药专业学生对中医经典认识和学习兴趣度的调查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9,28(15):118-119.
[7]侯晓晖.“双一流”背景下医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3):26-28.
[8]张庆祥,相光鑫.中医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对策探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15(22):45-47.
[9]熊继柏.谈中医经典的学习[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9,53(10):5-6,12.
[10]王萍,刘英锋,黄利兴,等.试论以“通人文、重经典、多临床”指导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3):3-5.
[11]吴哲,苏新平,陈燕,等.“规培”基地医教协同培养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与探索[j].湖南中医杂志,2019,35(9):105-107.
[12]丁吉善,杨淑慧.中医经典等级考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医教育,2015,34(6):26-28.
[13]高磊.中医经典课程等级考试初探[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7,26(11):119-120,122.
中医入门教学范文篇9
【关键词】中医文献岭南医学特点民国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素问·异法方宜论》就认识到“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所聚也”。根据中医“天人合一”的思想,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人群,由于生活习惯、人群体质的差异,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临床证候和防治方法有其特殊性,形成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医家风格和医疗特色。岭南医学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建成于1924年,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建校的基础,该校所收藏的民国时期岭南中医文献比较齐全,这部分藏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国时期岭南中医的学术思想和发展水平,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笔者近年来在整理这部分藏书的同时,总结了这一时期岭南医学文献的特点。
承前启后,理论水平不断提高
民国时期,中医著述沿自清代以来的特点,重视对古典医籍整理研究,并在理论上有所提高。对于《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古籍,不是原本照搬,而是经过系统整理及收集后世各家之说而予以补充,具有一定的革新精神。如陈伯坛的《读过伤寒论》林清珊序云:“仲景书必跳出旁门可读,……先生收回唐宋以后之原书还诸仲景,而仲景不亡。其编曰《读过伤寒论》,不读则拾人牙慧,……是书乃伤寒论之文谰,先生即张仲景之书记,两本书若作一本读,则此解如蔓藤,觉有伤寒论为之前,是书宜今亦宜古。”[1]在近代教育体系确立之后,以一部经典、一家注疏作为教材的传统方法已不能适应,必须适应发展需求,将中医典籍的研究与新式教育体系相结合。对中医理论不仅作系统的整理,而且联系实际,去粗取精,进行发挥和提高。如卢朋著的《药物学讲义》务在“博取众说,去其重复,撷其英华,发挥药性之本能,提挈药用之纲要,……又益以各种医书,补其未备,旁及西说,作借镜焉”[2],尽量采用各家之长,以启迪思路。
注重实践,结合临床总结经验
岭南医家一直非常重视医疗实践的有效性,不尚空谈。重临床、务实际这是一种优良的医学学风,但这也使岭南医家不擅总结经验,并将其上升为理论,故在全国范围影响较小。民国时期广东中医学校的兴起,促使老中医总结自己多年临床经验,将其上升为理论,用于指导学生。如岭南骨伤科素有优良传统,其以精确的理伤手法、独特的固定方法以及行之有效的伤科用药著称于世。但近代广东骨伤科名医大多尚武,对医学理论探讨较少,伤科学著作甚少,其丰富的各种理伤手法,或散记载于其他医籍中,或在民间流传,一直未能归纳总结、整理提高。近代岭南著名骨伤科医家管季耀认为:“我中国驳骨一科,其术之妙,其药之效,其技之能,有不驾乎外国者哉?果能于各科之中,合中西医学,舍其短而取其长,细心研究,使我国四千余年至精至微之医药学,发明而广大之。”[3]“因将三世所历试不爽妙要灵方,编成课本,综其大纲,详其节目,俾学者有所循序焉。”[4]于1929年编撰的《伤科学讲义》,把骨伤经验上升为理论,填补了岭南,乃至全国在这一方面的空白。
文献编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民国时期的岭南中医文献,其编撰形式呈多样化格局,既有专著,如黎庇留的《伤寒论崇正编》、黄公伟的《伤寒切解》、陈伯坛的《读过伤寒论》、萧步丹的《岭南采药录》等;又有教材讲义,如梁翰芬的《诊断学讲义》、管泽球的《外科学讲义》、卢朋著的《药物学讲义》、吕楚白的《儿科学讲义》等等;更有学术期刊,如李仲守主编的《医林一谔》、张阶平主编的《杏林医学》等。可以说,在编撰形式上,突破了原来经学式研究的独尊地位,开始从多种角度、多种思路对古典医籍进行注解和阐述,并借鉴了近代其他学科讲义的一些形式,编写通俗教材或给原文加注释,帮助学生加深对经典著作的理解,作为入门阅读之用。如谢泽霖与李近圣合编的《妇科学讲义》,其中第一、二篇在所选录的名家论述之后加上按语。如该书第二章第一节,《素问》曰:“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5]之后紧跟按语:“按,经水固有应乎天气之因,而亦能因天气以为病,凡属六淫所伤者,是外因也。”[5]又如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的《西药概要讲义》,该书以贺氏治疗学为底本择要节录,详细论述了各种西药的成分、用法、疗效等等,还配有各类术语、药物的英文名。学科门类,基础临床分类清晰
民国时期的岭南中医文献在学科分类上大致可分为基础、临床、中药、中西汇通等学科门类。基础类又分为中医基础类及西医基础类,如卢朋著的《医学史讲义》、陈汝来的《生理学讲义》、《病理学讲义》、马毅民的《卫生学讲义》等。临床类分内、外、妇、儿、五官、针灸等科,如内科有高轩、陈任枚、刘赤选、钟少桃等人分别编写的《温病学讲义》、杨志仁的《内科学讲义》、陈汝来的《杂病学讲义》、李光策、胡镜文分别编写的《金匮讲义》等,外科有管泽球、巫达云分别编写的《外科学讲义》、管季耀的《伤科学讲义》,妇科类有谢泽霖、李近圣、吕楚白、林国铭等分别编写的《妇科学讲义》,儿科有陈汝来的《儿科证治纂要》、吕楚白的《幼科要旨讲义》、《儿科学讲义》、古绍尧的《儿科学讲义》,五官有古绍尧的《喉科学讲义》、梁翰芬的《眼科讲义》,针灸有周仲房、梁慕周分别编写的《针灸学讲义》。中药方剂类有卢朋著为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编写的《药物学》、《方剂学讲义》,邓鹤芝为广州光汉中医学校编写的《方剂学讲义》、以及黄悌君的《药物学》、罗绍祥的《药物学讲义》。中西汇通类有《中西医学比观》、《中西医学全书》等等。
随着对疾病认识日渐深化,临证经验的更加丰富,各科都有一些专门论述某些病种的著作问世,也使得教材分科更细。例如,儿科对麻疹、痘疹的诊治有进一步的研究,如陈伯坛的《麻疹蠡言》、《痘疹学讲义》、古绍尧的《痘疹证治》,外科对性病也有专论,如管泽球的《花柳学讲义》,且各有自己的见解。
教材内容,引进自然科学成果
民国时期的岭南医学文献主张吸收西方医学教育,用西医学知识丰富自己的教材,不满足于整理古籍文献与临证相结合的传统教学方法,提倡中医教材融会贯通中西学说。在教材的编写上进行中西医结合的尝试,试图沟通中西医理。如张公让的《中西医学比观》。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医学对人体结构的认识比较粗疏,所以专门编撰了《全体学讲义》,该书绪论中有说:“欲研究身体之构造,须讲全体学(又曰人体解剖学);欲研究各部分之功用,须讲生理学。此二科者,乃医学之基础也。”[6]其他诸如《西法诊断学讲义》、《化学讲义》、《生理学讲义》等等,体现了民国时期岭南中医谋生存、图发展的特点,并开始吸收和利用近代科学的成果和技术来补充及研究中医。
【参考文献】
1陈伯坛.读过伤寒论·林清珊序[m].广州: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印刷部印.
2卢朋著.药物学讲义·序[m].广州: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印刷部印.
3管季耀.伤科学讲义·序[m].广州: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印刷部印.
4管季耀.伤科学讲义·自序[m].广州: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印刷部印.
中医入门教学范文篇10
关键词:拓展性教学;基础护理学;实践课程;拓展性教学应用;实践与应用
对于医学生而言,临床护理是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良好的临床护理能力不仅可以帮助医学生更好的掌握病人的情况,还可以在必要时给病人及时的帮助。随着我国执业医师法的实施,社会对医学生的临床护理能力要求不断提升,而基础护理学作为临床护理的技术性学科,通过拓展性教学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临床护理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问题处理能力与思维能力,因此,对拓展性教学在基础护理学实践课程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拓展性教学在基础护理学实践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为了使得医学生能够在基础护理学实践课程中得到更多的收获,在我国许多医学院校的基础护理学实践课堂都引用了拓展性教学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多个院校拓展性教学的调查情况来看,拓展性教学在基础护理实践课程中的具体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在基础护理学实践课程之前,老师会按照学生的特点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一个小组都由各自的老师带领。其次,在课堂上,整节课被分为了三个部分,分别是临床见习部分、集中授课部分以及临床实践部分。和传统的授课形式相比,拓展性教学模式增加了临床实践这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会接触真实的病人,并对病人进行护理操作。在传统基础护理学的实践课程中,学生一般是通过“老师授课、课后假人练习”的方式进行实践的,然而对于学生而言,面对假人的练习并不能完全感受到真实面对病人时的紧张,也无法完全做到对待真人时的认真,当然也无法了解一些护理时突发状况的解决方法,这样对于学生能力的提升是没有较为显著的效果的[1]。在拓展性教学的集中授课时,老师的授课模式从传统的以患者为主体转变为以人为主体,这样看似小小的改变,其实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体会人在受到护理时的感受的,而只有让学生懂得换位思考,才可能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护理素质能力,才可能让学生在真实护理时用更平和的心态去面对患者。当然,拓展性教学的临床见习部分也和传统的临床有很大的不同。在拓展性教学的临床见习中,学生可以在合作医院医生的带领下去到真实的病房,和带领的医生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学习。在见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到护理过程的各个步骤,亲眼看见护理工作的具体内容,并且可以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习到具体护理时的经验,这些正是刚刚接触基础护理的学生最需要的知识。
二、拓展性教学对基础护理学实践课程的几点帮助
(一)拓展性教学帮助学生提高临床护理的操作能力
临床护理是一项面对“人”的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不仅仅涉及到护理人员对于护理动作的把握,还涉及到护理人员的工作仪态、仪表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这一切共同组成了临床护理的操作能力。在拓展性教学中,学生可以真实地进入病房,亲眼看见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医生、护士如何进行临床护理,还可以和有多年护理经验的医护人员相互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明白自己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患者,应该尽多大的努力去提高自己的护理技能,应该如何去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团队协作等的各项能力都会有所提高,这样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2]。
(二)拓展性教学帮助学生提高护理操作的成功几率
拓展性教学和传统实践课程教学最大的不同就是真实性。在拓展性教学中,学生不仅可以对“真人”进行护理操作,相互之间还可以进行护理动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更加深刻的体会到紧张的情绪,以此在进行操作时会更加的认真、细心。当然,在护理操作时,学生可以对“患者”一词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因此学生才会花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探索、去强化自己的护理技术,这样是有助于学生今后护理工作操作的成功几率的[3]。
(三)拓展性教学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拓展性教学中,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在实践课程中的新鲜感,更是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求知欲望。当然,由于在拓展性教学中增加了实际操作环节,因此学生之间也有更多的机会相互比较、相互竞争,在这样“你追我赶”的竞争环境中,学生不仅可以明白自己所长懂得自己缩短,还可以让学生有更大勇气、更大的积极性向医生前辈请教相关知识和经验,这样非常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
三、结语
基础护理课程是一项应用型的基础学科,在这门课程中应用拓展性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护理操作能力,让学生能够扎实的掌握护理相关知识,更是想要通过拓展性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问题处理能力、随机应变能力以及让学生更好的端正护理态度。而这一切知识、技能、观念,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会有更好的体会。因此,拓展性教学在基础护理学实践课程中具有非常大的教学意义、实践意义以及现实意义,是非常值得运用的。
作者:谢秋霞 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康复与护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裘兴梅,马小琴,谷娟娟等.拓展性教学在基础护理学实践课程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2010,7(2):91-92.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中医入门教学
2023-11-24 17:06:06
相关文章
高校中医儿科学融合教学模式 2022-11-28 11:12:52
中医论诊治慢性肾脏病经验 2022-11-17 09:40:42
中医同病理论内涵及其临床应用 2022-11-17 09:40:09
妇产科患者对中医适宜技术的需求情况 2022-10-17 15:10:28
中医药学基础课程教学策略 2022-10-17 15:04:51
中医针灸护理管理综合质量探讨 2022-10-11 15:4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