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舌诊教学范文10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12-01 17:14:08
中医舌诊教学范文篇1
关键词:中医诊断学;课程思政;线上教学;教学改革
2016年12月,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重要内容,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要求各类课程以“立德树人”为价值旨归,通过挖掘、提炼课程内蕴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伦理规范、科学和人文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进而构建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多方协同的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1-3]。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在中医诊断学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将该课程建设成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重要载体,符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要求,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2020年的疫情使高校春季正常开学和课堂教学受到影响,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教高厅〔2020〕2号)[4],要求开展线上教学,“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教学团队根据教育部的文件要求和学校部署,通过校内课程中心平台、直播平台、课程微信群等方式开展线上教学,并积极探索将专业课教学与课程思政在线上教学模式下相互融合,发挥“协同育人,全方位育人”效应[5]。
1教学内容融入思政元素
1.1爱国情怀
突如其来的病毒疫情席卷全国,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全国人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众志成城、英勇奋战,抗“疫”成效举世称赞。中医药在此次抗击疫情中也发挥了独特优势。线上教学期间,教学团队通过视频、图片资料积极宣传全民战“疫”的精神,学习全国及我校系统各附属医院中医人在雷神山医院、武汉方舱医院、各发热门诊等抗“疫”一线的案例事迹及中医药疗效。同学们通过视频、图片资料,能深刻体会全国人民同舟共济、众志成城、不畏艰难的战“疫”精神,坚定中医药专业自信,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1.2专业认同感和自信心
在“舌诊”章节教学中,我们增加了感染的肺炎患者舌象图片,并在慕课平台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了解了感染的肺炎患者初期、中期、危重期和恢复期的舌象特点。同时结合所学的舌诊知识,思考不同阶段的病机特点,感受中医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从而增强对专业的认同感和自信心。根据中医理论,肺炎初起病邪郁伏于膜原,或顺传于表,病情轻浅,或直入肺腑,伤及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失司,肺热下移大肠,腑实里结;疾病后期,热入营阴,内陷心包,内闭外脱,病情危重[6]。在讲述外感病辨证内容时,引入《方案》的相关内容,让学生体会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临床实际,灵活把握,精准辨证,随机应变,是中医药疫情防控的法宝。
1.3科学创新精神
中医诊断信息技术的研究及仪器的研发,是提升中医药智能化技术装备的前提。在讲授基本知识点的过程中,我们增加了中医诊断客观化研究的相关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精神。在疫情期间,我校专家将研发成果“中医舌诊仪”送至武汉雷神山医院为患者采集舌象图像,为中医专家隔离区外会诊施治、专家远程会诊提供了中医特色的欧洲杯买球平台的技术支持。由此使学生体会现代中医人不仅要有扎实的中医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还要具备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要善于在临床中发现问题,并以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2教学方法融入思政元素
2.1案例教学法
在线教学过程中,教学团队引入已报道的中医药治疗肺炎的案例。如“基于张学文治未病思想浅析肺炎中医防治策略”中运用清营汤合小承气汤加减治疗肺炎的典型案例,使学生通过案例巩固舌诊、脉诊、辨证方法等知识点,增强专业认同感,以奋战在抗“疫”一线的中医药人为榜样,在应对灾难中贡献中医力量。
2.2讨论式教学法
在中医诊断学慕课平台讨论区,教学团队在舌诊、病因辨证、外感病辨证中引入肺炎相关的舌象、案例资料,引导学生进行主题讨论。如引入2020年2月10日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授在“湖南省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诊疗方案视频培训会”上讲到肺炎的三个特点,开展主题讨论,让同学结合“病因辨证”章节的内容,尝试分析病毒与中医病因的对应关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疫情,结合中医专业知识分析疫情,认识中医药在抗“疫”中的重要作用,化解疫情带来的压力与不安,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3考核方式融入思政元素
中医诊断学是一门强调临床技能实训的课程,常规教学中,教学团队会设置舌、面、脉、问诊等实训环节,以强化学生的中医诊断技能。线上教学期间,教学团队将撰写“中医问诊情景剧剧本”作为“问诊技能实训”考核方式。“中医问诊情景剧剧本”教学是针对传统问诊教学方法的不足,结合教育教学规律,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景剧主题或学生自主选题,由学生自编情景剧的教学模式。疫情期间,学生可灵活选择与肺炎相关的案例作为切入点,采用自己组织、分组讨论、分工撰写等形式,将教学内容以情景剧的形式加以呈现。其评价包括能否明确体现中医问诊的思维特点、是否能体现正确的问诊技巧和方法、主题是否有现实意义、语言是否有感染力、情节是否有戏剧性等方面,以此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三者的有机结合,在提升学生中医问诊技能、培养中医思维和医患沟通技巧的同时,更好地理解医学人文关怀,传递医者温度。
4结语
课程思政的实施需科学挖掘专业课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并有机融入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环节,引导学生实现行为和情感的认同,促使从“专业成才”升华至“精神成人”[7]。实践证实,疫情期间,中医诊断学采用线上教学的新模式,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将责任感、创新性、大局观等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素质教育当中。
参考文献
[1]张正光,张晓花,王淑梅.“课程思政”的理念辨误、原则要求与实践探究[j].大学教育科学,2020(6):5257.
[2]叶方兴.科学推进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j].中国高等教育,2020,(z2):1012.
[3]齐鹏飞.全面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j].中国高等教育,2020(13):46.
[4]教育部.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教高厅〔2020〕2号)[s].2020.
[5]林志健,张晓朦,张冰,等.抗“疫”时期中药学在线课程思政创新实践与思考[j].中医教育,2020,39(6):1114.
[6]张萌萌,吴琪,张新雪,等.基于《瘟疫论》理论探讨肺炎的辨证施治方案[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0,26(13):2531.
中医舌诊教学范文篇2
【论文摘要】目的增强学生对中医望诊的直观认识。方法根据教材编排体例,分章节收集相关病理图片1630张,采用microsoftpowerpoint文件格式制成电子幻灯片,存储于计算机,让学生自主的点击文件,观察常见病症的形态学特征;并拍摄名老中医临证视频10例患者,动态记录其诊疗过程。结果提高了中医望诊的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视觉在病理图片中得到客观训练。结论本系统对强化中医诊断技能训练,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一定辅助意义。
1引言
中医的实验教学究竟应如何完善?至今尚无统一的标准。在望诊的课堂教学中,仍是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对中医望诊之病变形态学的描述,往往是教师讲得绘声绘色,口干舌燥,学生则听得云里雾里,不得要领。缺乏一种生动具体、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为解决中医望诊教学“光说不练”的窘境,我们研制了“中医望诊训练系统”(国家专利申请号200820053104.9),旨在加强学生对中医望诊的直观感觉能力,为今后的临床诊疗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具体方法报告如下。
2研制方法
2.1研制目的
该系统研制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观察常见病变之部位、形态、颜色、范围等直观视觉变化,掌握中医望诊的主要内容,从而达到提高病症望诊的识别水平。
2.2研制手段
按“十一五”《中医诊断学》(新二版)教材体例[1],采用目录分级方式,将“望诊”分五个一级目录文件名、二十二个二级目录文件名,一级目录文件包括全身望诊、局部望诊、望排泄物、望小儿指纹、舌诊,在一级目录文件下,根据教学内容又分若干个二级目录文件,在二级目录文件下,还可再分若干个三级目录文件。如局部望诊(一级目录文件)——望头面、望五官、望躯体、望四肢、望二阴、望皮肤(二级目录文件)——望头部(三级目录文件)——头颅、囟门……。将教学内容分解成为相对独立的部分,各部分通过点击目录的方式进入,各部分的结尾均有链接点可以顺序进入下一个部分。学生可依自身的需要任意点击进入,既可按照教材顺序进行,又可灵活调整顺序。
2.2.1素材库的建立
典型图片的收集:用数码照相机拍摄医院临床实际病例的图片;或在相关书籍进行图片扫描;或在医学影像资料中抓拍图片;或在网络中找到相关的图片资源。其中跟踪拍摄住院患者的舌象的动态变化,从治疗前的焦黑苔、治疗中的厚黄苔,到治疗后的薄黄苔,加之对应的病证的变化,使学生对舌的动态变化的认识不仅仅局限于抽象的理论,而是更加形象化和具体化。
诊疗视频的拍摄: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在征得全国名老中医——郭振球教授的同意下,每周在郭老门诊期间,跟踪拍摄郭老临证实况,从接诊时的医患问答、望闻问切,怠历、开处方的全过程,实时录音录像。包括初诊、复诊、再诊多次全程记录,通过患者服药治疗后的病症变化,以及通俗的语言表达,来反映中医诊断的客观可靠性。从而解决新校区上基础课,学生见习难的困绕。有助于学生动态、直观地认识疾病的症状体征。临床资料直接来源于临床,不仅真实可信,而且能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2.2.2图片的处理
收集到的图片素材在归入素材库之前,要用图像处理软件进行色阶、亮度、对比度等的处理,以取得最佳效果,在microsoftpowerpoint中直接插入图片,另加一段20字以内的文字说明。
3应用情况
3.1学生每三人一组,共用一台计算机,改变教师采用多媒体组合同步教学方法,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按照教学内容编辑图片,展示各种病态特征。采用望诊真实图像,直观与思考相结合的形式,使学生在真实生动的教学中领会要领,增强记忆,开阔思路,使得望诊内容更具客观化,在模拟的临床背景下回答问题,用量化的分数来评价学生的临证能力,解决了临床考核的量化问题,对提高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和临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2考核评价方法的改革中医诊断学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的桥梁课程,教学中的“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运用显得十分重要。以往单一的理论考核方式,重理论轻实践,既不能全面客观测量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基本技能,也不能指导学生更有效地进行学习。因此改革为综合性考核,理论测试占80%,操作训练(包括实验、四诊操作)占20%。从多方面评价学生,以促进学生向创新型、能力型的转化。
4讨论
4.1教学模式的转变
中医实验教学总体上仍处于探索和完善阶段。如何培养出较高素质的学生,是中医医学教育的新问题。中医望诊教学应强调直观性,将单一的课堂讲授为主,转变为以课堂形象教学、师生互动、教与学相结合的训练型教学模式。将一些语言描绘很难准确表达的病证体征,用医学图片的形式展现,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与识别能力得以提高。
实施“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得以激发,由单纯“被动实验”过程变为“积极思维”创造的过程教学。为加强实践环节,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技能培养体系进行了优化,将原附属于理论教学且较为松散的实验教学(理论教学90学时,实验教学18学时)改为集中地、系统地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并实行单独综合设课——《中医诊断实验方法学》课程,单独考核。
4.2教学方法的改进
通过中医专业技能的专题训练,使之尽快完成从“学”向“用”的过渡。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望诊的识别内容模糊相近的困惑,如面色淡白与面色苍白、腐苔与腻苔等,需不断强化训练,才能达到“学以致用”之目的。现有的多媒体课件,多为教师单向演示,缺乏互动功能,难以强化对学生动手能力、场景的训练。中医望诊训练系统的图片直观性强,可以增强视觉效果,从而准确地表现望诊中的望神色形态及望舌;视频录像可以展现名老中医的临床诊疗全过程,将临床示范病例与临床见习相结合,展现了形象、动态、直观的特点。
4.3实验教学的探索中医诊断的主观因素较多,缺乏统一的客观标准,因此,训练学生的临床辨证思维能力有一定难度。我们以具体病案为中心,在名老中医与患者之间的望、闻、问、切四诊过程中,通过视频、音频、图片形式,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辩,充分调动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导学结合,启发式、探究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用创新的教学理念,以素质教育为目的,正确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在临床辨证的准确率。
5结语
中医望诊训练系统的研制,使传统的中医诊断学与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中信息量少的缺陷。既有利于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可规范教学与考试,提高教学效果,对优化中医诊断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深化教学改革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资料更新的问题,如非典型性肺炎、手足口病、艾滋病等中医诊断未纳入的新型传染病,临床客观存在,古籍未有记载,是否也要纳入“中医望诊训练系统”的素材库?是个值得商榷与更新的问题。
中医舌诊教学范文篇3
1合适病例着重讲解
内科是一门理论知识运用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对病例进行反复的分析、观察才能培养较好的临床思维能力。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实习医学生抱怨“实习三部曲”:被动地跟着带教老师询问病史,抱着病历查房,僵硬地书写病程记录。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成就感而增加其学习兴趣,是每一位带教老师首要思考的问题。选择合适的临床病例进行教学,能使课本上枯燥的知识变成活生生的事实,形象生动,易于理解,记忆深刻,然而临床病例多而杂乱,带教查房的时间又有限,选择少数合适的病例着重讲解尤为重要。首先应选择常见病、多发病中病情较为典型的病人,且具备比较完整的病案、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学生可以通过这个典型病案完成从问诊、查体、诊断、鉴别诊断到治疗、预后这样一个完整的临床过程,基本掌握此类疾病的发病特点、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遇到类似病例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效。其次要注意选择难易适中的病例,过于简单,难以给学生讨论和鉴别诊断的空间;如果过于复杂或罕见,则会使带教查房变成填鸭式的教学讲课,不利于激发学生对疾病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还要注意病例选择的中医特色,可安排一些多证型相兼或者是可以从不同角度辨证的案例,培养学生基本的辨证思路,使学生逐渐认识并掌握临证时应有的思维技巧和治疗思路。此外,还可以选择中医和西医两方面都具有可争议性的病例,争议性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当然,查房前应提前告知第2天的查房内容,让学生翻阅病例,熟悉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情况,并事先查阅该类疾病诊断和治疗的相关知识,对需解决的问题有初步的了解及疑问,有利于查房时的师生互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问诊体查样样基本
疾病都具有一定的病史、症状和体征,病史、症状的收集在于医生的“问功”,而阳性体征的发现在于体格检查的正确与否。进入实习阶段的学生,面对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问题的脱节,在问诊时常常思路不清,主次不分。带教老师应针对学生缺乏临床实践经验及应变能力、缺乏独立性的弱点,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多练习、多思考、多总结,增强其临床实践的思想性和科学性,避免随意、盲目性。另一方面,由于临床思维的对象是不同的病人及其不断变化的病情,要认识到观察和判断有明显的动态性[2]。学生在与患者交流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学习如何尊重病人,如何把握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如何引导病人述说病史,这对培养学生的职业态度、医德医风,获得可靠的病史资料,都有切实有效的帮助。体格检查手法生疏且不规范,检测顺序错误,遗漏阳性体征是医学生的常见表现。带教查房时对每个病人都进行系统全面的体检示范是难以办到的,带教老师可以对轮科的每一批学生作一次全面的体检示范,以后每一天的查房中有顺序地针对某一个体检的内容进行细致深入的讲解和示范操作,次日再对另一个体检内容进行讲解和示范,如此连续进行,把众多的内容分解消化在每一天的查房之中,学生容易消化,老师也不用屡次示范操作[3]。在实习生进行专科检查时,带教老师及时纠正学生操作错误的同时,要特别引导学生注意所查病人重要的阳性体征及其在病程演进中的变化,培养学生操作的细心、耐心,学会从体查中寻找临床诊疗的线索。善于运用舌象与脉象寻找辨证依据,是中医院内科带教的特色和重点。刚进入实习期的学生常会感到难以掌握舌象、脉象的辨证要素。可首先让学生结合八纲辨证,学会用舌象辨寒热、脉象辨虚实的基本运用,再逐步深入。舌诊时注意提示学生从舌形、舌态、舌质、苔色、苔质、舌底络脉等各个角度观察、比较;切诊时一边结合患者的典型脉象,一边让学生默默回忆相关脉象的文字描述,让学生通过亲身体会将书本知识转化为临床技能。
3师生互动好问连连
临床带教学习的时间、方式和氛围与大学理论课程学习是完全不同的,“填鸭式”的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被动学习的情绪而事倍功半,这就需要培养学生高度的自律性,强烈的学习热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讨论问题,从而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及处理问题的能力。然而,在查房过程中,很多实习生很少发言,偶尔被问时还常常不能把心中的想法完整正确地表述出来,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因此,带教查房和查房后的讨论需要一个“相互提问”的活跃气氛,强调师生的教学互动。带教老师在查房中,要处于引导地位,注意倾听学生的汇报、从他们的分析中找出其思维曲线,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寻找正确答案。由于受到知识水平、性格和带教环境的影响,学生不一定能提或敢提出问题,带教老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多提问。尤其在床边查房后的讨论中,学生要克服胆怯心理,畅所欲言,将自己查房前准备的内容充分展示出来,对于不理解、带有疑惑的问题敢于提问,针对带教老师提出的问题敢于回答,要做到知无不言。对于具有争议的问题,可以让他们展开讨论,尽可能依靠他们自己的努力找到答案,老师则加以适当的提示和引导。激发学生以学为乐,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对学生的成长是很有意义的。比如从中医角度而言,讨论一个病例的辨证治疗,并没有唯一和绝对的正确,带有充分辨证依据的结论都是具有可行性的,正是中医治疗方法灵活多样的体现。关键是同学们在充分互动讨论中,不断加深他们对临床每一个问题的理解,提高对问题广度和深度的认识,对问题分析、观察的能力,加深学习体会,达到教学相长,寓教于学的“双赢”。
4中医西医齐头并进
由于中西医结合是中医院内科的未来发展方向,因而在临床教学中,应贯彻“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重”的原则[4],向学生传授中西医两套知识。在中医院现在的医疗环境和培养体系下,中医学生在学好中医知识的同时,也要重视现代医学知识的学习。在现代很多疾病领域,中医都有着独特的价值和地位,中西医结合,充分发挥2种治疗方法各自的优势为患者服务才是可取之道。目前的临床诊疗中,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已经是中医学广泛应用的诊断方法,较好的西医基础知识可以为辨证施治提供素材,引入不断更新的现代医学知识也有助于推动中医的辨证施治。因此,临床带教老师的责任是结合各系统疾病本身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各疾病中西医治疗优势,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以达到更好的疗效。这样既能树立学生对中医的信心和自豪感,还能培养学生灵活、全面的临床思维,尽可能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取得最佳的疗效。名老中医经验是名老中医们在长期与疾病斗争中形成的诊疗疾病的经验总结,是他们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相结合的产物[5]。因此,在带教过程中,老师还可以适当穿插一些有关名老中医对于该病证的临证用药习惯和特点,尤其是某些名家的“专病专方”。对加强学生临床辨证论治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增强学习信心都有积极的意义。
中医舌诊教学范文篇4
关键词:虚拟仿真技术;中医思维;证素辨证
当代医学发展迅猛,医疗水平不断提升,这些离不开理论创新与科技成果的深度融合。虚拟仿真技术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代表,具有良好的交互性与可替代性,被认为是三大发展前景最好的计算机技术之一。随着虚拟仿真技术不断成熟和使用成本不断降低,该技术已经被成功应用到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2018年教育部为适应信息化条件下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等发生革命性变化的要求,决定开展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工作,全国高校随即纷纷响应,掀起了研究虚拟仿真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热潮。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科作为部级教学团队,立足于学科优势、人才优势,深入开展探索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研究工作,致力于中医诊断学课程体系和实验教学方式的创新。研究团队围绕中医思维特点,以中医思维训练为核心,以证素辨证原理为指导,以虚拟仿真技术为支撑,通过与梦宇三维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了中医思维训练虚拟仿真系统研究,现将研究情况介绍如下。
1系统的研究意义
1.1紧抓中医思维训练的核心
中医学专业的培养内容主要包括中医理论的学习、中医思维的培养和临床实践与技能训练等。其中,中医思维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关键,中医人才培养的重点就是养成中医思维[1]。中医思维贯穿于整个临床实践的全过程,是中医学的灵魂,其核心内涵包括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李灿东等[2]学者也强调准确把握中医思维是理解、传承和发展中医的关键。根据临床实践过程,中医思维可分为诊断思维与治疗思维[3],其中中医诊断思维体现在四诊和辨证两个过程,辨证论治是其最基本、最重要的思维方式,辨证所依据的原则有整体合参、动静统一等[4];中医治疗思维则体现在理、法、药、方、技的实践运用。因此,研究团队紧抓中医思维的特点和训练的核心,围绕诊断和治疗两大训练重点,开展研究既有中医思维特点又能训练中医思维能力的训练系统。
1.2建立规范化的辨证系统
证素辨证是以证素为核心的中医诊断思维过程。朱文锋[5]指出中医辨证的思维规律是“根据证候,辨别证素,组成证名”。即从外在的证候表现入手,运用四诊方法采集症状信息,然后进行病位、病性等本质的判断,最后概括形成完整的证名诊断。根据辨证思维的这一认识过程,提炼出了“症状-证素-证名”的辨证思维框架。研究团队以证素辨证原理为指导,在当前中医辅助诊疗系统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最新科技和中医思维特点,构建以证素为核心的规范化辨证系统,以此训练学生全面规范采集四诊信息、综合分析判断病位病性、概括归纳证名诊断的中医辨证思维能力。
1.3发挥虚拟仿真的技术优势
虚拟仿真技术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是计算机技术发展中逐步形成的一类用于试验研究的新技术,其本质是借助多媒体、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网络、通信等技术手段,用一个虚拟的系统模仿另一个真实系统的技术,具有沉浸性、交互性、虚幻性、逼真性等基本特性[6-7]。研究团队以虚拟仿真技术为支撑,利用其虚幻性和逼真性等特性构建中医临床诊疗场景,使用户具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并且满足人和虚拟仿真系统之间操作与反馈的实时交互,从而实现真实模拟中医临床实践的全过程。
2系统的技术架构
该系统采用虚拟仿真及三维立体还原技术,通过3dmax、maya等三维制作软件进行3d模型、动画及仿真视觉效果的制作,使用unity3d引擎开发3d虚拟操作及交互系统。同时采用java的springmvc架构作为系统中、后台服务,mysql作为后台数据库系统,为前端的unity3d程序提供程序逻辑及数据存取服务。其具体技术架构见图1。
3系统的数据库构建
参考《中医诊断学》[8]教材,根据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主要从诊法、辨证、诊病三个方面的教学知识点建立数据库,具体建立方式及内容如下。
3.1四诊归类数据库
根据教材中诊法理论的基本内容,以四诊望、闻、问、切为纲,分别提取望、闻、问、切四诊各自涉及的症状信息,并以症状对应诊法的规则和规范化的excel格式记录汇总,如“面色黄-望”“声音嘶哑-闻”“头痛-问”“脉弦-切”等,每一行一条记录信息,以便计算机进行编程和数据处理。如果一个症状对应两个或多个诊法时,根据临床实际全部列出。由此整理形成572条“症状-诊法”的四诊归类记录,基本涵盖中医临床常见症状,并且数据库预留空间,后期根据临床实际和教学需要,可以随时进行数据库的更新和补充。
3.2证素辨证数据库
以证素辨证原理为指导,根据实际训练“症状-证素-证名”的中医辨证思维过程,采取“证名-证素-症状”的方式逆向拆分《中医诊断学》教材中常见证名,然后按照每个证的辨证要点,设置主要症状和一般症状,以“证名-证素-症状-诊法”的方式和规范化的excel格式进行记录汇总。如阳虚证的记录方式为“阳虚证-畏寒肢冷-问、阳虚证-小便清长-问、阳虚证-面色白-望”三条记录。根据辨证方法的不同和证的复杂程度,分别设置了单证素56项、双证素51项、三证素31项、四证素15项等辨证数据库内容,包括八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脏腑辨证等,基本涵盖了所有教学知识点和中医临床常见证,同时数据库预留空间,后期根据临床实际和教学需要,可随时进行数据库的更新和补充。
3.3综合案例数据库
按照中医门诊病历书写的规范模式,真实模拟临床诊疗的全过程。围绕临床常见疾病的证名、证素、症状及其诊法、主诉等,设计望、闻、问、切模板,如望诊插入图片渲染,闻诊导入特征性录音等。模板不仅涵盖上述症状,还包括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等;中医常规问诊内容,如睡眠质量、大小便情况等;主诉以及发病原因、时间、经过、加重或减轻因素等。随后根据《中医内科学》[9]的“病-证-方”框架,提供治则治法方药选择,最终组成一个完整的病例,以规范化的excel格式,录入综合案例数据库。现已完成肝郁脾虚证、心火亢盛证、肺阴虚证、肝阴虚证、胆郁痰扰证、胃阴虚证等6个证型的标准化病例模板建设,后期将会根据中医临床和脏腑辨证中的常见证型,持续不断地进行案例数据库的补充、完善。
4系统的实验操作及评价
用户登录中医思维训练虚拟仿真系统,进入操作欧洲杯买球平台首页,初学者经过新手指引便可了解系统的基本操作过程。本系统主要包括四诊归类训练、证素辨证训练、综合案例训练等模块内容。在进行以上实验操作的同时,实验评价也在同步进行。实验评价采用综合性考核评价方法,既涵盖整个实验的完成时间、完成进度,也包括每一部分的完成时间及准确率,主要以匹配次数、匹配正确率、答题正确率等客观指标为评价依据,形式以星级评价和百分制为主。其具体流程见图2。
4.1四诊归类训练
四诊归类,即症状与望、闻、问、切诊法的匹配。系统随机从数据库中抽取20个症状,学生根据其所属诊法,选择症状,纳入相应诊法,进行归纳分类。如舌红、声低息微、无汗、脉洪大,正确匹配为“舌红-望、声低息微-闻、无汗-问、脉洪大-切”。全部完成后,系统自动检查与数据库正确答案是否一致。如果存在错误,系统显示错误归类的内容及正确答案。按照错误数量的多少,分别给予相应的星级评价(最高五星,最低一星),当全部匹配正确为五星,而错误数≥10个时,则无星。其操作界面见图3。
4.2证素辨证训练
证素辨证,即证名、症状与诊法的匹配,包括单证素辨证、双证素辨证、三证素辨证、四证素辨证等。依据辨证方式、难易及复杂程度,采取闯关的形式,共设置5关,每关内又包括2~3个小关。每关系统随机从数据库中抽取相应级别的1个证及20个症状,通过选择该证的主要症状以及对应正确的诊法,实现“证名-症状-诊法”的准确匹配。如心肾阳虚证,随机显示的症状有胸闷、小便清长、心痛、畏寒、腰膝酸软或痛等,正确匹配应是“心肾阳虚证-腰膝酸软或痛-问、心肾阳虚证-心痛-问、心肾阳虚证-畏寒-问”。其操作界面见图4。在实验评价中,每个关卡设置了最多犯错次数,系统根据犯错次数的多少,进行星级评价;犯错越少,获得星级评价越高(最高五星,最低一星)。通过设定单症状权值大小和匹配次数之间的适当关系,保证在限制的最多配次数内,如果不能匹配到至少一个主要症状,无论匹配多少普通症状或无关症状,或超过最多次数,仍然没有匹配到正确的“证名-症状-诊法”,均为闯关失败,必须重新匹配,直至完成正确匹配,否则无法进行下一步训练。最后本部分全部完成后,系统会根据所获星级数量判定优、良、中、差。与此同时,系统也会根据数据库核对验证情况显示证素辨证训练部分的全部结果,以便学生查验、反馈。
4.3综合案例训练综合案例是根据门诊病历书
写规范模式进行设计的临床常见病医案,如肺系病的感冒、咳嗽,心系病的失眠、心悸,脾系病的腹泻、便秘等。系统随机提供数据库中的一套案例,模拟中医临床门诊望、闻、问、切诊疗全过程,考察学生规范采集四诊信息,根据四诊采集结果,凝练主诉,辨别病位、病性,总结证型,选用正确治法、方剂,提交后显示以规范门诊病例为模板的实验结果情况。系统后台自动汇总学生案例分析情况,分部分、分要点进行百分制的实验计分评价,使用醒目字体显示错误内容,并提供正确答案参考。其操作界面见图5。图5综合案例训练操作界面图综上所述,该中医思维训练虚拟仿真系统按照从四诊归类、证素辨证到综合案例的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法,采用实验操作与实验评价同步进行的考核方式,符合广大师生的教、学习惯,也适应于不同专业水平人员的学习需求。同时运用闯关游戏及与3d虚拟患者互动的表现形式,实现自外而内的虚拟仿真效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目前该中医思维训练虚拟仿真系统已通过测试与验收,获得软件著作权(登记号:2019sr0856394),具备二级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并且与“实验空间-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共享服务平台”连接成功,用户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的浏览器登录“实验空间-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共享服务平台”,即可简单、方便、快捷地完成相关的学习和训练。
5小结
中医思维训练虚拟仿真系统紧抓中医思维核心内涵,以证素辨证原理为指导,依托虚拟仿真技术支撑,采用小游戏和3d虚拟诊疗场景的形式,从四诊归类、证素辨证、综合案例三个模块,训练学生全面规范采集分析四诊信息、准确把握辨证要点进行病位、病性和证名判定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从症状分析、证型诊断到治疗用药的中医临床思辨能力。该系统作为中医学专业与虚拟仿真技术有机结合的初步尝试,后期仍需进行持续建设以及更新教学案例,覆盖更多临床学科,使其更加贴近真实临床情景。
参考文献
[1]张伯礼.中医思维与实践养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7,23(5):593-594.
[2]赵文,林雪娟,闵莉,等.中医思维的内涵与外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1):46-49.
[3]李灿东,翁慧,魏佳,等.中医诊断的思维原理[j].天津中医药,2020,37(1):14-17.
[4]詹杰,邓丽金,翁慧,等.中医辨证的原则[j].天津中医药,2020,37(4):394-397.
[5]朱文锋.创立以证素为核心的辨证新体系[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24(6):38-39.
[6]任肖屹.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分析及其应用[j].数字通信世界,2019,5(5):79.
[7]郭燕秋,朱远征,程平,等.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进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0,10(1):149-151.
[8]李灿东.中医诊断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中医舌诊教学范文篇5
【关键词】金课;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医诊断学;诊断综合运用
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是高校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也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迫切需要[1]。所谓金课,就是将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进行有机融合,为学生和老师提出高要求的新型课堂[2]。为此,我们在已开展的spoc基础之上以“金课”为导向,进一步开掘知识要点,形成“金点”,由多个“金点”构建中医诊断学“金课”。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基础课、专业课、桥梁课,主要包含诊法、辨证、诊断综合三部分内容。其中诊断综合运用是将病情资料采集与判断病、证结论两个基本环节有机糅合的关键章节,为此我们应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重新凝练诊断综合运用知识点,并以此为肇端,实现中医诊断学“金点”到“金课”的实现。
1学习前端
1.1教学需求
1.1.1内部需求①课程要求:在病情资料的采集过程中,不仅将望、闻、问、切四诊技法综合运用,还必须将收集资料与分析思考同时进行,分析这些信息可能的表里、寒热、虚实,以及病因、病机、病性、病位,从而进一步指导资料的收集,使学习者熟悉诊断综合运用的根本意义。②章节要求:此篇内容在学习完上篇诊法、下篇辨证之后。1.1.2社会需求中医诊断学是临床与基础之间的桥梁课,临床诊断思维的培养对于其后开设的中医临床各课具有重要的意义。
1.2内容分析
(1)首先讲解中医诊断的基本思维方法以及思维模式,突出问诊与辨证相结合的过程。(2)其次引入案例,阐述中医诊断“诊法、辨证”的思维过程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3)最后学生应用这种思维方式相互讨论分析实践病案,以了解学习效果。
1.3授课对象
本节课授课对象在年龄层次、专业角度与其他知识点相同外,其独特之处在于学习层次的不同。从全本教材内容而言此处知识点思维性强,虽然概念容易理解,但是诊断思维构建有一定难度。为此授课中诊断思维要讲透、学清且能够熟练运用。
2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
掌握并熟悉病情资料的综合处理、临床辨证方法综合运用的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
2.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病情资料的综合处理、临床辨证方法综合运用,能够对常见疾病进行采集临床资料,并且做出诊断结果。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对中医学思维模式的兴趣。态度:学习的主动性以及解决疑难问题的主动性,帮助同学解答问题的主动性。价值观:在病案分析中实事求是不盲从大多数人的结论,以及勇于修正自己的辨证结果的勇气。
2.4思政教育
诊断综合运用的思维过程其实是辨证思维方法之分析综合的具体体现,一个完整疾病过程首先将分析法分解为多个部分(症状或证素),分别进行研究以获取主要矛盾(主证或主要病机),然后将各个症状综合形成病案,对病机综合分析以判断证型。
3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3.1课前学习
学习任务:首先在慕课中自主学习任务,主要包括①四诊资料分析:必要性资料、特征性资料、偶见性资料、一般性资料、否定性资料的概念、特征以及示例。②辨证方法见图1。③诊断注意事项:四诊资料要详细而准确,围绕主要症状进行辨证,注意个别症状、体征,确定主要证素。在线答疑:学生在学习的任务后,如果有疑问在相互讨论仍然不能解答可在慕课讨论区提出,由教师解答。比如特征性资料和必要性资料关系。课前练习:发放20道选择题,例如。①恶寒为诊断表证的()资料。②能够从总体上反应病位、病性的辨证是()等等。收集并且分析问题:通常情况下主要问题集中在:四诊资料的收集与之前望、闻、问、切四诊的区别在于哪里?诊断综合训练的辨证方法与下篇辨证部分的区别是什么?分析这些问题后发现学生对“诊断综合运用”这个知识点的目的依然模糊,总是与中篇的辨证知识点混淆。
3.2课中学习
包括集中示教、分组训练、教师点评三部分。3.2.1集中示教采用情景呈现法,是一段医患双方对话的资料,并不是已经整理好的病案。学生需要从医患双方的对话中去收集临床资料。例如,医生:不舒服?发烧了吗?患者:嗯,发烧了。中午量了一下体温,38℃多。医生:发烧的时候身上冷吗?患者:冷,早上起来穿了好几件衣服,还是冷。医生:有没有冷一阵热一阵,还是一直冷?患者:就是冷,中午睡觉还开的空调的。这种资料,体现两个特点:①症状并非以专业术语出现。②症状的次序并不是按照轻重顺序以及现病史的内容而排列,需要同学们先收集资料,形成病案,再来辨证分析。围绕这个病案首先进行示范教学,讲解如何围绕现病史进行四诊资料分析,依据症状、体征进行辨证分析。3.2.1.1案例整理第一步:日常用语转化为医学术语。第二步:梳理案例首先提取主诉,确定是单一主诉还是复合主诉。单一主诉则依据患者最突出的临床表现以及就诊目的来确定。复合主诉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注意贯穿与疾病全过程的主要症状出现的先后顺序。第三步:确定主诉(主证)后就要获取兼症,兼证需要注意三个方面:a.与主证紧密相关,b.非特异性症状,c.阴性症状。第四步:将收集的症状再从望、闻、问、切四诊角度梳理一次,确定收集资料的完整性。在梳理所有主证与兼证的时候还要审证求因详细询问病史,了解不同阶段,不同的症状体征。通过以上四步就可以确定病案主要内容,然后将内容整理为一份完整的病历。3.2.1.2八纲证候分析当病案确定后,就要以阴阳为纲梳理证候,所有的症状按照表里、寒热、虚实六个方面分类。分类之后要结合八纲证之间的关系,分析证候的相兼、转化、夹杂、真假,梳理表里寒热虚实。3.2.1.3辨证分析采用证素辨证的原理与方法。首先落实病位:通过症状特点确定,如果是空间位置则考虑使用脏腑、经络定位,如果是时间定位则考虑六经、三焦、卫气营血等不同位置。其次分辨六淫、阴阳虚损、气血、津液等多种病性。当确定病位以及病性之后就要将位性结合,一般遵从脏腑与阴阳虚损、气血、津液结合;六经、三焦、卫气营血与六淫结合的思路。当病位和病性组合后就会出现多个位 性的组合。比如我们在教学中采用的病案虽然只是一个风寒犯肺证,但是通过症状分析后发现涉及肺 寒,肝 风,胃 食积,卫 寒热,肺 热,膀胱 寒等多种位性组合。所以要结合病因以及八纲证之间关系的梳理,确定发生发展的变化过程中哪一脏以及哪一种病理变化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从而确定主要病机,获得初步诊断,再进行类同证型鉴别以获取最终证型诊断。3.2.2分组训练学生按10人为1组进行分组,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以下模拟训练。病例来源:提前制订好模拟病案,在前一次课程结束后,由慕课系统发送给学生预习。资料收集;每组推选资料收集者2名,负责四诊资料的收集。采用问答式,特殊的望诊资料、舌象特征由图片显示,脉象特征由文字表述,如有特殊资料,比如闻诊则播放音频资料。辨证分析:每个学生阐述辨证思维,讲述辨证结论。按照集中讲授时的方法分析主诉、现病史、其他病史、舌脉、病位、病性、病因、病位间关系、病性间关系,形成病案、分析过程、诊断结果的实训报告。3.2.3教师点评同学现场讨论,现场提问和现场答辩。教师逐个点评,肯定正确的、指出错误的问题并提出存在哪些问题。
3.3课后学习
建立项目学习问题驱动教学法,训练案例均来源于“袁肇凯”名师工作室收集的已经验证有效,且符合中医诊断学证型要求的案例,在慕课教学交流平台完成作业。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病情资料的综合处理、临床辨证方法综合运用的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难点:临床常用辨证方法的特点及综合运用的技巧。
5课堂设计
5.1教学策略
为实现病情资料诊—断综合训练这一教学目标,此次课程以教师引导为主,引入案例式教学。要将前期学习的诊法与辨证内容密切相关联。
5.2教学方法
基本内容、基本概念采用讲授法。集中授课的临床案例讲解采用演示法,分组训练临床案例以及课后习题训练采用参与式的练习法。
6教学互动环节设计
①双向型:在课堂教学中,讲授第一个案例时采用。②多向型:在课中教学中学生讨论第二个案例采用。③网状型:在课后bpl时采用,包括组内、组间、师生之间,师、生与课外资源之间。
7课外自主学习设计
(1)建立班级师生共享qq群,辅导答疑、了解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及时引导和解难。(2)指导学生登录使用爱课程、中医诊断考试系统等平台,利用人机交互式资源实施自主学习、自我测试,随时掌握自身的学习动态,实时自主评价,以便合理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分配学习时间。
8学习资源
目前的学习资源包含:《中医诊断实验方法学》;课程网络数字资源;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医诊断慕课;中医诊断考试系统。
9教学测量与评价
主要有三部分组成: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自评与互评;学生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发起讨论数、参与讨论数、共享资料数、使用资料数、作业成绩等多项构成。学生自评与互评:学习主动性、帮助他人的主动性、思辨的科学性、参加次数。学生对教师评价:由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几方面组成。
10反思
通过应用,我们发现学生对于这种贴近临床实践重新构建的知识点非常认同。对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培养,以及学生技能提升,注重学习过程更加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也发现,部分同学课前学习流于形式、课中学习随大流,缺乏学习主动性,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的问题。同时从教学内容而言,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完全适合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诊断学思维构建的初期阶段依然是教师讲授为主,而在辨证学习阶段混合式教学模式更加适合。总之,中医诊断学作为专业性较强的一门学科,一切教学方法的探索应以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为重点[3]。
参考文献:
[1]薛茜.高校金课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33(20):64-66.
[2]汪娜.建设应用型本科思想政治教育“金课”的几点思考[j].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2019,36(3):107-112.
中医舌诊教学范文篇6
关键词:中医护理;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由于中医护理的内容抽象难懂,课时安排偏少,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求知欲望不强、动手机会不多已经成为当前中医护理教学所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中医护理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课程内容多,课时安排少
广西梧州市卫生学校(以下简称“我校”)目前所使用的教材是由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推荐及全国卫生职业院校规划教材之一的《中医护理基础》,全书内容分为中医学基础理论、中医护理理论与养生、中医护理技术三部分,几乎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护理学基础、针灸推拿等内容。总课时为54学时,其中理论课为48学时,实践课为6学时;但在实际的课程安排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校只能安排36个课时。
2.现阶段中职护生素质分析
目前的中职学生,多是中考后无法升入高中的学生,文化基础成绩相对薄弱,自主学习能力有限;另有少部分学生还属于“被迫”来读书,主动学习的热情不高。而中医护理学课程与其他学科不同,中医学知识听起来很神秘,很有趣,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但是真正学起来却是抽象玄奥、晦涩难懂,越学越难,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此外,虽然中医学内容列入护士执业考试范畴,但是每年所考的题量极少,这也是学生在思想上不够重视、学习热情不高的原因。3.教学模式单一中医护理学的内容较为抽象,理论性较强,长期以来,教师多以理论讲授为主。而以往传统的中医护理的教学方法:重知识,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把更多时间花在理论教学上,体现了“先学后用”的特点,实例运用不多,往往使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无法充分体验工作过程,学生的职业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较为薄弱。
二、中医护理实践教学改革的策略
1.目标
通过中医护理实践教学改革,鼓励“动脑”与“动手”相结合,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机会,更重要的是采用适合中职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同时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实施过程
(1)整合教学内容,强化中医护理实践教学。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校中医护理课时被严重缩减。因此,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针对中职护生的文化素质和将来的就业环境,把握教学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前提下对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例如,阴阳五行、藏象等中医基础理论要“精讲”;病因病机、四诊、辨证等中医诊断学内容只能“略讲”;经络、中药方剂等有一定实践性的内容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而在实践教学中,以“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岗位”为切入点,充分保证教材要求的三个实践课时,即毫针针刺手法、艾灸法与拔罐法、推拿手法的课时。此外,笔者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对于传统“刮痧疗法”有较浓的兴趣,因此增加一次“刮痧疗法”的实验课。在教学计划的调整中,凸显了中医护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尽可能地体现中医护理临床实用的特点。
(2)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丰富实践课堂。笔者在多年的中医护理教学中不难观察到,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讲解普遍兴趣不高,相对更喜欢实践操作性强且更为实用的实践课。因此,可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将一些以理论讲解为主同时也具有一定实践性的内容重新进行教学设计,强化学生实践操作环节,引导学生变“被动”听课为“主动”探究。例如:在学习经络穴位中,“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腧穴定位以往都是以理论讲解配合图片展示;在新的教学设计中,则以“任务驱动”式开展学习,要求每组学生在自己或同学身上指出并描述相关穴,组内自评,最后教师纠错并总结,师生共同探讨高效简便的记忆方法,以提升学习效果;在“四诊”内容中,“舌诊”和“脉诊”有一定的实践性,因此,在“理实一体化”课堂中,可按照教学设计,学生分组,自行完成对“舌象”的观察或“脉诊”的操作。由于此前教师尚未讲解,以及学生各自领悟能力的区别,使得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错误。教师将操作中的错误进行归类,以此引出正确内容及规范演示,在对与错的对比中,更加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潜能。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在“满堂灌”的课堂中增加学生动手的实践环节,使理论讲解不再枯燥,鼓励学生“动脑”与“动手”相结合,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机会,体现了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也使学生对于教学内容始终保持兴趣,促进了教学相长。
(3)多种教学法运用于实践教学。中医护理操作技术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其操作方便,器具简单,效果明显,学生要求动手操作的需求更为强烈。传统的实践课堂,往往是教师先集中讲授要点,统一示范,然后学生各自练习。该教学方式存在三个弊端:一是教师为主体,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机械性地完成操作,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二是只注重具体操作内容,忽视临床操作环境以及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无法体会职业情感;三是由于学生存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别,实践操作完成的情况也不一样,统一的练习任务不利于“因材施教”。针对传统实践课堂的弊端,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情境模拟教学法”“分层递进教学法”进行改革。①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培养学习能力为核心,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在“毫针刺法”实践课的教学设计中,以“任务驱动教学法”贯穿教学全过程,重在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将实践操作内容由易到难分解为三个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了“毫针刺法”的实践操作,培养规范操作的意识。以任务引领的学习情境下,教师并非放手不管,而是转变身份,从课堂的主导者转变为帮助学生完成任务的指导者,真正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虽然学生完成任务的效果各有不同,但是,通过主动学习所获得的学习体验却是记忆深刻。在“灸法”的实践操作中,在课前布置学习任务如“感冒的艾灸疗法”“痛经的艾灸疗法”等,以小组为单位,经课前准备、课堂实践、教师点评、课后反思等环节完成任务。“任务驱动”下的课堂比传统课堂更为活跃,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探索和尝试获得更多知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②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盛行于英国,最早应用于语言教学中。20世纪70年代被引入中国,应用于英语教学。1995年我国学者首次定义了情境教学的概念,即以生动的、直观的与语言描绘相结合的手段,创设典型的场景,激起学生热烈的学习情绪,从而促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模式。中医学《黄帝内经》中就强调“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理念,因此,在中医护理实践教学中开展情境教学,可充分激发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增强角色情感和责任感,促进交流与合作;它是培养学生职业情感较好的学习方法。由于在校生缺乏临床实践,教师在课前要精心准备,选取典型案例作为情境模拟素材。例如,“毫针刺法”操作中多见“晕针”的异常情况,设计案例要求学生进行情境模拟,除要求有对“晕针”的处理措施规范之外,还重在考查情境模拟过程中是否体现人文关怀。在拔罐法的实践教学中,以护士的身份设计案例,完成接待患者并实施操作前准备的情境模拟,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③分层递进教学法。心理学观点认为,中职学生的心理发展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由于受遗传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学生在理解能力、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及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方面存在差异,进而导致在学习成绩上的差异。在传统的实践课堂上,教师强调要点、示范演示之后会布置学生自主实践,全班同学接受同一个实践任务,由于个体学习能力的差异,优秀学生提前完成任务,无事可做;能力不足的学生或者勉强完成,或者放弃,滥竽充数。这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这既是目前中职教育的现状,也说明实施分层递进教学的必要性。在实践教学中,制订难度不同的学习任务,学生可以有选择地完成,既能促进优秀学生开拓潜能,又能保证能力不足的学生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当然,不同教学目标的制订需要教师充分备课,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结合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并给予适当引导和鼓励。
(4)信息化教学手段介入,突破重难点。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运用信息技术参与中医护理实践教学改革成为可能,可促进中医护理传统教学走向信息化、现代化。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动画、音乐等功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仅能帮助学生的“学”,也帮助了教师的“教”。例如,鼓励学生将刮痧或拔罐操作效果进行拍照,当堂将图片传至电脑课件中,让学生自己对比点评,当看到自己操作的图片出现在课件当中,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高涨,受益于信息技术的高速与快捷,可获得比传统教学更好的效果。而“毫针刺法”的实践操作,既是重点内容又是难点内容,因此在学生自主练习的过程中,循环播放毫针刺法的操作视频,使学生能查缺补漏,更好地完成操作,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突破重难点。
(5)考核方式的改革。教师对成绩的考核标准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导向。所以不应该把期末理论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考核标准,而要采用将实践技能操作强化训练和达标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模式。在传统的考核方式中,期末理论考试占到60%~70%,实践操作只占20%~30%,还有10%是平时表现或作业的比例。这样的比例导致部分学生只要考好理论,就能轻松拿到比较好的分数。改革之后,将实践操作提升至40%,理论考试降至50%,平时成绩10%比例不变。若学生不重视实践成绩,期评分数将会较低。考评体系的改革,增强了学生对实践操作重要性的认识,从而主动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效果评价
通过中医护理实践教学改革,在教学中强调创新意识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克服传统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弊端,尽可能体现中医护理临床实用的特点。我校在2012级、2013级、2014级三届中职护生中医护理课程中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对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作者:林柳艺 单位:广西梧州市卫生学校
参考文献:
中医舌诊教学范文篇7
万事开头难,怎样讲好第一堂课关系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激情和态度。中医学和现代医学是思维方式完全不同的学科,且学生已有2年多西医基础知识,现代医学的理念早已先入为主。怎样消除学生的排斥心理,让其相信中医、走进中医,激发对中医的兴趣,精心设计第一堂《绪论》课显得至关重要。例如,从一个轻松的话题开始:“大家看过中医、服过中药,印象中的中医是什么?”当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时,一副清晰的画面展现出来:一位神情严肃的白胡子老者,右手指放在一位表情痛苦老妪的左手腕上,下面有一个蓝色的小枕头。采药、煎药,实施针刺、艾灸、推拿,炼丹,创伤手术等一幅幅画面展现出来,学生一下子明白,这就是中医。自然而然地引入正题,变枯燥乏味的中医学的概念和理论为通俗易懂的生活现实,不仅仅完成了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更为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和热情。
2引入生活情景,化解教学难度
中医学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沉淀,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与天地人,与文史哲,与儒道佛,与政经社等形成了一个带有明显人文内容的,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医学理论、哲学与传统文化为一体的综合体系。中医学吸收了古代哲学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将气的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等哲学内容来阐明中医学的一系列问题,构成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哲学的内容以“抽象深奥、晦涩难懂”而著称,五行学说是先民们认识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怎样将复杂抽象的五行生克关系直观地展现在学生们面前?通过情景教学引入大家生活中熟悉的“金木水火土”5种具体物质,联想现实生活中木材点燃产生火焰,即木生火;火燃尽后变成灰烬即火生土;大量的矿石通过冶炼变成少量纯的金属,即革土成金;金属熔化后变成液体类似于水,即金生水;雨水充足,树木生长茂盛,即水生木。即为五行中相生关系。水可灭火,即水克火;高温燃烧可使金属熔化,即火克金;金属制成的工具斧子可砍树,制成各种模具,即金克木;大量的植树造林可防止水土流失,即木克土;都江堰解释了土克水。而且生中有克,克中有生,达到制则生化。自然界就是按照五行之间生克制化关系达到动态平衡,生生不息,变化发展。学生恍然大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掌握了五行的生克关系,激发了其学习中医的激情和兴趣。
3再现历史画面,丰富教学内容
中医学包含了大量的历史典故,如神农尝百草,一天而遇七十毒,反映了当时先民们积累药物学知识的艰辛。在讲《黄帝内经》这部医学巨著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其历史地位的认识,穿插“炎黄子孙和龙的传人”的典故。古代大的游牧部落黄帝联合炎帝,与九黎族大酋长蚩尤决战于涿鹿,即逐鹿之战。蚩尤战败而亡。黄帝打败炎帝,两部落融合为统一部落。同时发现中原土地肥沃,气候宜人,特别适合于人类的生存。他们决定定居中原,统称为华夏族,用龙作为图腾,故其子孙后代被称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龙的传人。在面对外国强敌侵略而处于亡国亡种的危机下,以“炎黄子孙”为旗帜凝聚中华力量,驱逐侵略,战胜列强。这样再现历史画面,既丰富了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又潜移默化地激励学生们发奋图强,传承和创新中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
4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动力
亚里士多德说:“人的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一番疑问,一番长进。”设疑能使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产生矛盾,激起思考的欲望。课堂中教师恰当地设疑能让学生产生悬念,不仅可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培养观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课堂中教师设疑及释疑不仅能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掌握知识,还能培养科研的思维能力。教学中运用问题将多个知识点连贯起来,层层设疑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发一个又一个的学习高潮。例如在讲肝功能时,防止与现代医学的肝脏生化功能相混淆。设计了如下一系列的问题:为什么肝病的患者心情急躁,为什么人生气后食欲下降、头晕眼花、两胁胀痛,带着疑问,在讨论中,学生明白了肝藏血,因为肝为血窦,储存一定的血液,调节外周血量,又能防止出血。现代医学认为,肝也是人体的外周血液的储备库,能合成一定的凝血因子以防止出血。而肝在五行属木,具有木行的喜调达,恶抑郁,主动主升的特点。这是肝主疏泄在调畅情志方面的功能体现。当肝气郁结则心情郁郁寡欢、喜叹息等症状,为肝气升发不及的表现;若肝阳上亢或郁而化火则升发太过致气机上逆,故头晕眼花、耳鸣甚至昏厥。肝经布胁肋、循乳房、绕阴器,故肝失调畅时其循经部位出现胀痛。木克土,病理情况下肝木乘脾土,致脾运化减弱,故患者出现纳差。随着一连串问题的解决,学生也明白了中医要求高血压患者调畅情志,情绪波动易致卒中偏瘫的缘由。课堂中学生们热情高涨,接连提问,那怎么治,前者柴胡疏肝散加减疏肝,后者天麻、钩藤饮加减平肝。这样通过设疑、讨论、释疑,使学生轻松地理解和掌握了难点内容,又有培养了中医辨证的思维能力,激发了学习中医的热情和信心,创造了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
5虚拟自然环境,增强教学效果
虚拟一定的环境,启发学生大胆设想,使抽象的理论和概念赋予生命。在方剂学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记忆几百首方剂的药物组成、功效主治等,量大、易忘、易混淆,怎么办?采用虚拟场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例如,讲“三仁汤”时,让学生想象在一个天气炎热、雨水充足的长夏,杏仁、薏苡仁及白蔻仁3个好朋友去郊游,走进一片茂密的森林,湿气很重,地面很滑,大家不小心,脚下一滑,扑通一声倒在湿地上,这时互相帮助,终于克服湿热,重新站起来了。这样大家轻松地记住了“三仁杏蔻薏苡仁,竹叶朴通滑夏存,宣上畅中又渗下,三焦湿热尽能除”这首方歌,而且记住了湿热壅于上中下三焦的主治,清泄三焦湿热的功效。
6引入临床病例,培育思维能力
中医舌诊教学范文篇8
一、培养兴趣很关键
1.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它与学习的积极性成正比关系,当学生对某门学科产生兴趣时,总能积极主动地、心情愉快地学习它、了解它、掌握它,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组织病案分析:通过聘请一些著名的中医学专家、学者或教授,开展相关知识讲座,既能够弥补中医学课堂教学的不足,又能够拓展西医院校的中医教学文化环境,进而激发了学生们对中医学的学习热情。
二、抓住重点是基本
内容多、课时少、实践机会少,是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现在通行的《中医学》课程包括了中医学基础、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及临床各科和针灸等,这些内容在中医院校大约要花4年时间,上课时数不少于700学时;但是这一合编本在专科院校授课时间仅约36学时,本科院校约60学时,根本无法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西医院校学生以学西医为主,教师要在西医院校有限的中医学课程教学中,将中医学庞大的理论知识体系及临床各学科一一介绍给学生,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教学中突出重点,精选教学内容,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最基础和较为难懂的部分,力争将中医学的精髓、重点向学生讲深讲透,弘扬祖国的传统医学。
三、教学过程形象生动,注重与临床相结合
1.有无讲课技巧,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在授课中应精简扼要、提纲挈领、执简驭繁、有的放矢,以利于前后相呼应,从而使学生接受的知识容易形成系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讲授新课应与学生已学的知识相联系,承上启下,温故知新;教学目的要明确,重点要突出,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合理安排授课时间,进度适宜;适当重复,适时归纳小结。语言要丰富多彩、简单明了,注意语速、语调;发挥眼神的作用,用眼睛与学生沟通;适当移动身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学生在校期间,没有足够的机会接触临床,临床经验少,对课本上所描述的症状、证型缺乏直观认识,学习的印象不够深刻。我们针对这种情况采用中医临床病案讨论的方式来尽量弥补,选择一些常见的病例,让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对病案进行分析,各抒己见,通过病案讨论,使每个学生投入到积极的思考中,把既往所学的内容在头脑中加以整理、归纳,把深奥的中医理论和现实中的病案结合起来,理清思路,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逐渐学会运用中医理论解决实际问题,锻炼临床思维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四、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模式
1.注重中、西医学教学模式的比较。中西医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学生在学习中医时,西医学的思维模式已经初步形成。如果学生带着现代医学的基础知识和思维模式,去理解祖国医学,必将遇到很大困难。中医学强调“形神合一”。即形(生物形质)与神(精神心理活动)有机结合,并且把人置于自然、社会环境的变化中,以分析考虑其机能状态。而西医学的医学模式是“生物医学模式”,它把人视作一个单纯的生物体,对于自然、心理、社会等因素对躯体及生物过程的影响不太重视。通过比较了解两种医学模式,使学生了解中医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所在,对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中医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舌诊教学范文篇9
【关键词】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训教学;团队建设
2014年8月25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办法(试行)》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规培”)工作进入新的里程[1]。2014年12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计生委、教育部组织制定了《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办法(试行)》《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试行)》《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认定标准(试行)》,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进入实施阶段[2]。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我国中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合格临床中医师的必由之路。在中医规培过程中,对中医临床基本技能的培养尤为重要,是中医学生毕业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医临床医师队伍建设的基础环节。《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试行)》中就明确指出:中医规培重在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技能的培养[3]。为适应当前的医疗环境,既保证医疗安全又能够有效提高住院医师的临床基本操作技能,实训教学已逐步成为中医规培临床基本技能培训的主要方式[4]。以中医规培教学改革为契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以部级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示范基地平台为依托,重视中医学临床实践教学的整体布局和顶层设计,以培养规培生临床综合能力为目标,打造了一支北京市中医临床实训优秀教学团队,为北京市中医规培临床思维及临床技能培养的成功开展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现将团队建设经验与思考总结如下。
1教学团队建设
1.1完善人员配置,培养骨干力量
团队管理部门为医院教育处实训中心,设置首席教师与教学秘书各1名,打破医院科室壁垒,直接招募临床医教能力强、热爱实训教学的“双师型”人才加入,并逐步形成了“核心教师-骨干教师-年轻教师”的三级梯队。核心教师具备学历层次高、学科背景多元、教学经验丰富、乐于奉献与合作、沟通能力强的特点;骨干、年轻教师们思维活跃、临床专业知识更新快、可塑性强、潜力巨大。目前37名成员中,有博士20人,硕士13人,涵盖中医内、外、妇、儿、针、推、急诊、骨伤、麻醉、影像诊断等多个学科。同时按照实训课程、带教、考核需求,不断吸纳临床年轻教师加入实训团队。团队顺应中医规培教学新形势,建立了模块化实训教学团队“传、帮、带”机制,包括针灸、推拿、四诊、骨科、急救、穿刺、影像、心电图、实验诊断九大模块,每个模块师资配置及年龄结构合理。对新进入团队的青年教师由核心教师进行为期1年的一对一指导,在核心教师指导下,青年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实训教学等活动,迅速成长为团队可持续发展的后备力量。有目的地培养骨干教师,除日常教学活动外,利用教学能力提升等牵引工程,让其多参与北京市乃至全国的规培技能考核与教师培训工作,逐步成长为能够全面带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培训的骨干导师。
1.2实训队伍与基地建设相辅相成
团队每学期初开展实训教学集体研讨会,围绕教学中的难点、重点问题展开讨论,统一基地实训教学标准,之后各模块分组每月1次集体备课,保证实训教学的规范化与同质化。团队教学从中医规培专业特点和学习需求的实际出发,在临床规培之外,增加了紧密贴合临床的实训选修课程《中医临床思维》(54学时)、《中西医临床综合基本技能实训》(63学时),对学生进行临床思维与技能操作训练,在基地培养学员临床综合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18—2020年,基地学员规培结业考核技能通过率在北京市各基地中遥遥领先,团队首席教师也因此被评为“全国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优秀带教老师”“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中医住院医师心中的十佳好老师”和“北京市中医规培首批培训师”,骨干教师连续6年被北京市中医管理局指定为北京市中医规培结业考试技能考核全体考官进行培训,实现了基地实训教学经验的对外辐射。
2教学特色
2.1创建良性循环培养模式
团队重视夯实理论知识,突出中医规培特色与临床综合能力培养,注重基础与临床衔接、理论与临床互补,以中医规培结业技能考核内容为切入点,整体性设计实训课程,形成了“临床-模拟/虚拟-临床”模块训练与多站式考核教学及质量评价的良性循环培养模式。
2.2加强核心优质课程建设
实训课程包括《中医临床思维》和《中西医临床综合基本技能实训》2门课程,针对《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试行)》里的培训要求,以中医内、外、妇、儿、针灸、推拿科常见病例为引导,进行理论授课和实践操作训练,以技能实训模块(急救、穿刺、针灸、推拿、中医骨科、舌脉、心电图、实验诊断、影像、中医问诊等)分别对学生进行临床分组实训,使学生全面掌握各科常见疾病的临床诊疗思维及辨证、治疗方法,掌握临床常用中、西医诊疗基本及专科技能。配合课程,团队主编出版了《中医临床技能实训》创新系列教材及《临床综合基本技能》规培规划教材,对完善课程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
2.3运用高级模拟仿真设备辅助实训教学
团队借助“基于vr技术的骨外伤院前急救及中医手法复位虚拟仿真教学项目”与高级模拟教学设备,让学生在模拟教学设备上模拟各项技能操作,完成在临床中侵入性、创伤性、不可重复性的操作,如骨折手法固定、局部针刺、拔罐、刮痧、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穿刺等,对临床技能学习起到加强与补充的作用。
2.4定制开发名老中医病案采集系统
跟师学习是规培生师承教育的重要环节,团队通过院企联合,开发了名老中医病案采集系统,可将名老中医接诊过程与医案内容完整记录、整理、回放和分享学习,为规培学员“读经典、跟名师、悟妙道”提供了平台支撑。
2.5建设科学客观评价标准
团队拍摄制作贴近规培技能考核操作的标准视频资料,在实训教学中使用,同时制定中医临床实践能力评价标准,全面、客观评价规培学员的临床诊疗和操作能力,目前已成为北京市中医规培结业技能考核工作的操作流程与考核标准的重要部分。
3教学改革
3.1持续优化实训项目
团队创新建立了“以器官为中心、以临床需要为目的”的实训科目,在心电图、实验诊断、影像等实训项目的开展中,将基础知识与临床实际联系起来,逐步引导学员建立临床思维,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临床实际中。同时,注重实训教学体现中医特色,在中医内、外、妇、儿、针、推、骨伤等模拟问诊、查体、制定诊疗方案和操作的练习中,实现了真实临床情景的模拟训练,不仅提高了学员的临床思维与技能水平,还为提高学员的职业道德、沟通技能、人文关怀、批判性思维、研究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2深化教学研究改革
团队不断加强虚拟仿真课程建设,倡导信息技术与中医实训教学的深度融合,建设完成了《基于vr技术的骨外伤院前急救及中医手法复位虚拟仿真教学项目》,成功入选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并在中医骨科实训教学模块中进行运用,教学效果得到改善(骨科模块结业模拟考核成绩较传统教学模式提高6%)。团队教师不断接受各种技能和知识的交叉训练,积极总结实训教学经验,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0余篇,有在研市级、校级教育教学改革课题15项,不断向高素质实训教学示范团队迈进。
4小结
中医舌诊教学范文篇10
关键词:互联网医院;中医药资源;健康服务;知识传播;资源配置
中医药具有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互联网现代信息化手段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常州市中医医院作为江苏省首批互联网医院试点单位,于2019年11月取得互联网医院资质。依托互联网医院自建平台,入驻江苏健康通平台建设,推动中医药优质资源辐射。一年多来,我们对建设中医互联网医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并做了深入思考,现总结如下。
1助推互联网医院的政策框架体系
2017年12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大力拓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与互联网融合的广度和深度,着力创新中医药健康服务模式,释放发展潜力和活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2018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互联网 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2018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实施“互联网 中医药健康服务”行动,鼓励依托医疗机构发展互联网中医医院。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下,规范标准的指导下,病毒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的推动下,全国互联网医院建设进入快车道。
2互联网医院提质扩容中医药服务的创新实践
常州市中医医院作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在互联网医院建设中,注重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治疗重大疾病中的协同作用,以及在疾病康复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实现中医药优质资源的可及性、便捷性、连续性。
2.1拓展互联网医院治未病服务
配合医院每年举办的夏季养生节和冬令膏方节,于互联网医院开设夏季养生、膏方养生线上专栏,将健康养生疗法、健康养生产品、健康功法锻炼推介给公众,包括贴敷、刮痧、针刺、灸疗、平衡罐、推拿等传统疗法,特色专病门诊,养生茶饮、协定膏方等养生产品,医院录制的养生气功八段锦教学视频等。同时,中医师提供免费咨询,实现线上咨询、线上付费、线下体验的服务模式。在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开设预防流感专栏,提供发热咨询、中药预防方、防感香囊等咨询、开方、配送。互联网医院为中医“治未病”服务提供了必要的欧洲杯买球平台的技术支持和广阔的拓展空间。
2.2融合线上线下中医医疗服务
互联网医院专栏介绍名医名家,将2周内中医专家门诊号源百分之百线上预约。线上预约挂号可直接完成线上缴费,并打通医保支付通道。患者就诊当日,提供候诊查询功能,并提前5个号源微信提醒患者到候诊区候诊。就诊后可于互联网医院手机端进行线上支付,查询报告单、门诊电子病历,凭收费码取药。实现了预约、挂号、就诊、缴费、报告单、病历查询、取药、电子发票的全流程线上线下融合服务。互联网医院重塑了患者就诊流程,实现了实名就诊、脱卡支付,极大方便了患者就医,根本上改变了过去“挂号时间长、候诊时间长、取药时间长、就诊时间短”的“三长一短”问题,改善了患者就诊体验度,提高了中医药服务效率。
2.3优化全天候中医在线复诊模式
首批100名医师上线,提供在线复诊,包括图文问诊和视频问诊。医院在互联网医院建设中,设计“一云三端一个入口”,即医生端、患者端、药师端均从常州市中医医院微信公众号一个入口登录即可。医生端可自主切换在线和离线状态,充分利用医生的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提供互联网在线复诊。同时,提供中药饮片、中成药、西药的在线审方和配送到家服务。常州市互联网医院诊察费收费标准为12元,线上处方享受医保支付待遇,为中医在线复诊提供了积极的政策保障。互联网医院释放和发挥了中医药服务的潜能。
2.4延伸“互联网 护理”
“互联网 康复”“互联网 中药”等服务医院作为江苏省“互联网 护理”试点单位,依托专科护士,以慢性病出院患者护理和中医护理为重点内容,向社区、家庭延伸服务。提供糖尿病、颈腰痛、痛经、母乳喂养、失眠便秘等护理咨询,提供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护理、伤口护理、植入式输液港护理、压力性损伤护理等上门服务,提供刮痧、拔罐、耳穴贴压、催乳通乳等中医护理上门服务。“互联网 康复”提供心脏康复指导和产后康复指导。“护理网 中药”提供中药饮片代加工的全程信息查询服务。
2.5创新中医药文化传播途径
将传统中医药知识和信息电子化、可视化和智能化结合,在互联网上,可以扩大中医药跨文化传播的辐射范围,增加受益面,打造一个信息和资源储存、、共享和交流的平台[1]。常州市是我国著名医学流派孟河医派的发源地,常州市中医医院设有孟河医学研究院、孟河医派博物馆,是国家孟河医派传承基地、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依托互联网医院,开设孟河医派专栏,将孟河医派纪录片、孟河医派医史和孟河医派名医、名家、名著、名方、名药,以及孟河医派学术、文化、养生、科普讲堂等传播给公众,结合线下的“常州中医小传人——中医文化体验游”“中医小课堂进校园”“中医养生大讲堂”等活动,推动孟河医派中医药文化传播。
3思考建议
2020年互联网医院累计线上挂号6.51万人次,诊间缴费1.98万人次,在线医生诊疗4133人次,在线护理咨询100余人次,线上处方1500余张。中医药服务占互联网医院服务80%以上。其主要成效:一是增强了中医药服务的获得性,使中医药服务突破传统门诊开诊时间和固定地点的模式,线上随时随地提供。二是提升了中医药服务的效率,特别是病毒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情况下,线上线下融合服务,节约了患者在院就诊时间,减少了院内感染风险,同时提高了三级中医医院医师资源的利用率。三是促进了中医药服务的分级诊疗,拓展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模式,实现互联网医院急慢分治和复诊回线上、康复回线上。四是加强了中医药服务的监管,根据《江苏省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系统接入规范(试行)》,医院与常州市、江苏省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系统对接,实现互联网医疗服务数据的实时传输与监管。五是推进了中医药文化氛围营造,让互联网医院成为中医药知识普及、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又一窗口和阵地。由于互联网医院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很多不足。因此建议:
3.1注重互联网医院与人工智能结合,进一步推进
互联网 名中医诊疗模式运行机制可在互联网医院在线复诊中应用中医四诊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对四诊信息进行快捷、准确地客观化采集和分析[2],将面诊仪、脉诊仪、舌诊仪、电子鼻等运用于互联网医院,推动中医药的在线诊疗,进一步扩大中医药的服务范围。将互联网医院和可穿戴医疗器械应用深度结合,如综合智能手环、智能血糖仪、智能血压仪、智能心电仪,使其在疾病预防、诊断和保健康复等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依托互联网医院,建立中药材生产流通全程质量追溯查询系统。
3.2注重互联网医院基于平台建设的整合与运营
以市为单位,通过建设智慧健康服务平台,设立互联网中医药服务专栏,整合全市中医药服务资源,将二、三级中医医院的互联网医院、综合医院中医科和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馆、中医阁等中医药服务通过平台提供给大众,促进中医药复诊服务、中医药健康产品供给、中医药文化知识传播更好地推广应用和方便可及。
3.3注重互联网医生的规范化培训和互联网医院的监管
互联网医院应制定互联网医生行为准则、培训考核制度、互联网医院评价标准,加强包括诊疗欧洲杯买球平台的业务范围监管、服务人员资质监管以及在线处方监管等内容[3],促进互联网医院可持续发展。互联网医院为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插上了翅膀,是对中医药传统模式创新性颠覆,无论对患者、医院、社会都具有积极的正向作用,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是提高中医药资源辐射的必由之路和有效实践。
参考文献
[1]张四红,王键,董一帆,等.互联网 时代的中医药跨文化传播[j].时珍国医国药,2017,28(5):1277.
[2]芮晓武,金小桃.中国互联网健康医疗发展报告(201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经济与管理分社,2018:225
- 上一篇:网络资源教学范文
- 下一篇:
中医舌诊教学
2023-12-01 17:14:08
相关文章
高校中医儿科学融合教学模式 2022-11-28 11:12:52
中医论诊治慢性肾脏病经验 2022-11-17 09:40:42
中医同病理论内涵及其临床应用 2022-11-17 09:40:09
妇产科患者对中医适宜技术的需求情况 2022-10-17 15:10:28
中医药学基础课程教学策略 2022-10-17 15:04:51
中医针灸护理管理综合质量探讨 2022-10-11 15:4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