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教学范文10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12-04 17:14:57
中医药教学范文篇1
论文摘要:如何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到中医药教育和事业的未来。在高等中医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把握教育方向,尊重中医规律;适合需求,培养复合型多元化人才;抓住关键,改革教学模式;强调源头,提高教师素质:更新观念,教育要与时俱进。
中医药教育是中医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半个世纪的风雨路程,基本建立了多形式、多层次、多专业的中医药教育体系,实现了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规模化、规范化和教育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川。在对中医人才的培养和中医事业的发展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历史作用。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21世纪对高素质中医药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在扩招、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的新形势下,对中医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到中医药教育和事业的未来。然而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系统工程,没有现成的规模可以照搬,需要进行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探索。中医药院校作为中医药教育的载体和执行者,在进行高等中医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把握教育方向,尊重中医规律
1.1正本清源,培养中医人才近来有人发起了“促使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的网络签名活动,虽然终究只是一场网上闹剧,但涉及人数上万人,其中不乏我们中医药院校培养的“人才”。这对我们目前的中医药院校教育提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有必要正本清源,培养专业思想牢固的真正的中医人才。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医药院校必须按照中医药学自身发展规律办事,必须以中医中药知识的教学为核心,汲取现代多学科知识(包括西医知识)为我所用,发展自己,壮大自己。西医知识要学,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也要教,但主从关系一定要明确,中医院校首先强调的是中医思维方式的培养、中医理论及治病技能的掌握,西医也好,其他学科知识也好,都是为了中医发展的需要。
作为中医药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必须首先要解决对中医的思想认识问题,明确立场观点。培养的人才要信守中医,否则只能培养假中医和自己的揭墓人。在中医药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以中为主,西为中用,衷中参西,不能盲目地舍本逐末,反客为主,甚至甘愿屈于从属地位。
1.2尊重规律,服从中医理论体系,中医学是我国独有的一门医学类应用专业学科,在自然科学高等发展的当代有,其独特而完整的理论体系,也不能为现代医学所诊释,而与西医学按各自的客观规律而彼此独立的自我发展。中医学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是其在独特理论体系指导下的强大的防治疾病能力。作为一门学科都有其内在的必然联系与规律,任何专业的教学均必须服从其专业知识结构的特点,中医学也不例外。从一定意义上说,在专业教育中,学科的专业知识是内容,教学方式是形式,在教学内容与形式矛盾统一中,应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同时中医学又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学科。所以在中医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不能单纯追求教学形式上的完美,必须充分尊重和服从中医学的特殊规律,体现中医学的理论为出发点,以增强学生的中医学理论知识为根本,以掌握、提高临床治病能力为指导思想。脱离中医学基本规律的教育教学改革,其研究出的人才培养模式,会严重影响中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甚至培养的学生不再是中医学生,甚至什么也不是。
2适合需求,培养复合型多元化人才
2.1注重能力,构筑新型中医人才中医药院校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中医人才。中医教育改革的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因此,在具体人才培养上,必须注重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协调发展来构筑新型复合型中医人才,以提高学生竞争能力,缓解就业压力。首先教学中,要构建以中医药学科、中西医结合学科为主体,与现代多学科相结合的综合知识体系。其次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具体举措有:第一,调整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许多教研室结合各自特点,认真抓好课程的整体设计,在理论、实践教学内容上重新进行了构建和改革,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和实践教学比重;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使医学生能够“早临床、多临床,早实践、多实践”。第二,改革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结合。第三,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尽可能地使教师具有扎实而系统的理论功底,丰富而有用的实践积累和经验,科学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善于总结和升华实践经验。第四,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增加临床教学基地。加强与各级中医院、中药厂、饮片厂及中医药研究机构联系,建立稳定持久良好关系,拟在非直属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实习医院及中药教学基地、中药实习基地等不同层面,建立教学基地网络,同时注重实习过程管理,严格考核制度,确保临床实践教学质量。第五,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理论教学要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以往存在的以“三个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为主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突出对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性教学。临床教学中将继续推进高水平的临床病例分析和疑难病例讨论,坚持实习医师值班制度,门急诊小手术尽量安排实习生作第一助手等,培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第六,积极开设选修课和第二课堂活动。每学期都为学生开设近20门选修课。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兴趣和性格的多样化。在教师正确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营造民主、宽松的教育氛围。第七,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科研学术活动。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另外医学生素质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教育等几个方面。现代高等医学复合型人才的素质应该是综合全面的。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工作,不仅是对医学专业知识的传授,还担负着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并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使命。从中医学的现代化与国际化发展趋势看,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将是人才需求的重点。为此,高等教育应强化基础学科,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基础宽厚、适应力强的实用型复合人才。注重不同学科间的交叉渗透,通过开设综合性课程、增设选修课等方式全面提高人才素质。同时,注重科学精神、人文素质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形成认真踏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铸就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学品质,训练填密严谨、辨证创新的科学思维,掌握符合实际、揭示规律的科学方法。突破培养“专门高级人才”的教育观念,实现专门的知识、能力、素质与广泛适应性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能力结合的高素质医学服务型人才。
2.2人才培养,突出层次类型教育的价值取向实质是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的体现,也就是说教育要满足社会的需要,适应社会的经济,政治要求,促进社会的进步发展,但同时也要满足受教育者个体的需要,为实现求职和成长创造条件。因此,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不同层次的各类中医人才。由于中医药教育价值取向受中国传统教育价值取向的影响很深,长期忽视整体价值,压抑个性发展,不利于中医药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时也带来了发展的盲目性,培养模式的单一性和人才培养的不全面性。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需要更多元化中医人才,包括专科、本科、研究生多种层次,中医、中药、中西医、管理、营销多种方向,科学研究、临床医师、管理、国际交流多种类型,因此,作为中医药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突出层次,区分类型,设置相应的教学计划,开设合适的课程。
3抓住关键,改革教学模式
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是采取什么教学模式及其配套的学制、教学内容和方法、课程体系及教材等方面。中医学的教育由中医学、西医学和社会科学、外语、计算机等通识教育课程组成。在5年制本科要学完和掌握这些知识,非常困难,因此在学制要增设7或8年制,以培养高素质的中医人才。中医药院校教材的分科越来越细,但在基本理论、辨证论治及理法方药方面存在大量重复内容,因此必须,紧紧围绕培养目标,优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同时也可以参考国外教学模式,实行pbl(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打破学科和课程限制,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减少课时总数,减少必修课门数,大量增设选修课,实行学分制,以人为本。注意加强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包括加大临床实习和见习时间,加强临床教学基地建设,引入sp(标准化)病人进行临床考核等。
4强调源头,提高教师素质
致天下之治在于人才,成天下之才在于教化,行教化之业在于教师,“大师比大楼更重要”。正如周济部长指出:高校的发展,第一位的、起关键和根本性作用的是人才,是教师队伍。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素质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目前,我国中医院校中普遍存在一种客观情况,教师的中医学临床素质及其对中医学的深入理解和掌握程度不高,十分有悖于培养高质量中医学人才的目的。因此,如何有效育才、引才、聚才和用才,也成为制约中医药教育的环节。要坚持教授讲课制度,建立了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制度,强化教师考核制度,鼓励教师脱产学习或在职进修,鼓励院校之间及国内外教师间进行交流,着眼培养素质全面、专长明显的新型师资。
5更新观念,教育要与时俱进
中医药教学范文篇2
1.开展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爱丁堡宣言”明确提出今后的医学教育不要只满足培养能够治疗某些疾病的医生,而是要把医生训练成为病人的倾听者、观察者、交流伙伴和医术精湛的医者。我国教育部在“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中明确指出中医药院校的人文、社科及其他自然学科的学术应该高度支持中医药学科的发展,要专门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其发展。同时中医药院校要制定教学计划,开设与中医学学科相关人文社科课程,努力实现各学科交叉融合,促进中医药学科的发展。新时期背景下,民族素质、民族的创新能力正日益成为综合国力强盛的重要标志之一,极大地影响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高等中医药院校负有向社会培养输送高级医学人才的重要职责,医学教育要打破传统思路,适应新时期下社会对医学生培养模式需求,将传统模式变革为以素质教育为重点的现代模式,培养医学生较深厚的人文素质和较强的创新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2.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是适应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
世界医学模式正在经历从生物学传统模式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现代模式的转变。现代社会医学模式把人视为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从生物、心理和社会的视角来考察个体的健康状况。倘若我们只是从人的自然属性来考察人生病的缘由、发展以及变化状况,就难以了解掌握病情的动态发展过程。一个优秀的医生之所以出类拔萃,不仅仅是其医德高尚、医术精湛,而且也因为其能从心理、社会、生物等视角来考察分析病人的情况,而这些高素质都需在医药院校加以培养。中医药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为人类的健康提供服务,中医药学科则是涵盖了生命科学、生物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心理学和伦理学等的综合学科,中医药院校承载着传承中医药学科技术及中医药文化的大任,所以加强中医药院校医学人才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势在必行。
3.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是中医药学科发展的需要
中医药学科深受传统文化影响,它将治病救人有机结合,德术并重,显示了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完美结合。自古以来,中医药文化就已经融入到社会各阶层的生产和生活之中:帝王将相,走卒贩奴,皆能知医识药,中医药文化因此世代传承,经久不衰。若离开传统人文科学的熏陶,中医药行业人员只是单纯学习中医诊断、方剂、药性等技术方法,终难成大器。中医药学科何去何从,终由何样的人才来推动所决定。所以,在中医药院校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不仅仅是着眼于当下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而是切实关系中医药学科未来之走向。
二、新时期中医药院校开展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现状及原因
人文社会科学能否借乘时下中医药文化振兴之东风,主动融入中医药院校学科教育,作出更大成绩,这才是当下人文社科教育发展的关键。目前大部分中医药院校都设立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相关学科,负责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和研究,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医学和人文交叉学科建设在不断发展。但发展的同时,也有一些问题却不容忽视,不容回避。如,有的中医药院校高层管理者对于发展人文社科教育没有充分重视;中医药院校的人文社科教育缺乏特色,趋同发展,流于形式等等。可见,新时期中医药院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之现状确有让人堪忧之处,并且实践中仍存有诸多制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发展的具体因素。
1.凸显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原则束缚了人文社科教育的发展
突出中医药特色的优势初衷虽好,但实践中往往许多中医药院校陷入只向中医学科倾斜教育资源而忽略其他学科发展的窘境中,人文社会科学必然成为营养不良,先天不足的“豆芽”学科。此外,虽然许多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两个原则是医学与人文并重、基础与临床结合,但为突出中医药特色而增加中医药课程的设置比重,导致这些院校人文轻,中医重;专业课程繁冗,学生不堪重负;人文课程数量有限、质量有待提高。在以往实践中,大多数中医药院校人文社科课程内容缺乏中医特色、实效性和针对性,也使得人文科学与中医学实践脱节,教育效果差强人意。
2.学科建设中的“为”与“不为”的原则制约着人文社科教育的发展
中医药专业是中医药院校的核心专业之一,常被学校当作优势专业争取国家和地方资源投入的重量级砝码,所以进行学科建设时,中医药学科建设往往首先得到积极回应,学校常常积极解决诸如人才引进、资金投入、硬件设施配备、图书设备采购等要求。而人文社会科学则经常属于“选择性作为或者零作为”的领域,这些其实极大限制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发展。
3.不合理的课程设置制约着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发展
绝大多数中医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尚未形成医学人文社科教育的多级学科体系,很多还只是单纯讲授思想政治理论,甚而简单地用政治理论课代替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这往往使得医学生知识广度狭小,专业深度不够,道德意识淡薄,创新精神匮乏。另外教学形式的单一、方法的落后、考核评价体系滞后等因素也极大地影响了人文社科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师资稳定以及优秀人才引进,人文社科教育的发展自然很难“更上一层楼”。
三、新时期中医药院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发展建议
新时期中医药院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是一个整体系统工程,非朝夕之功,只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敢于实践,中医药院校就有能力为繁荣和发展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做出贡献。
1.促使观念更新,提高对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中医药院校的管理层应该摒除以下几种观念:①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干扰了中医药特色和优势。②人文社会科学对于培养现代中医医药人才作用不大。③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就是只要把政治理论课上好就行。④人文社会科学应该为中医药学科服务,处于从属地位。中医药院校的中医药教育,既是传授医学知识,又是传授民族传统文化知识,既有普通专业的普遍性,又具有自身独特的人文特征。所以,要把思想意识提升到人才素质的培养上来,要从培养新型的中医药人才上看待人文社会科学对中医药院校发展的重要意义。
2.突破建设重点,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中医药院校可以采取重点突破,以特色求发展,选择性地建立一些与中医药相关的交叉性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创设较多的综合性课程,培养学生文学艺术修养,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在管理模式建设方面,中医药院校可对人文学科与中医药学科进行整合创新模式管理,并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努力塑造富有中国文化底蕴的现代中医药院校的人文精神。
3.重视校风建设,培养人文社科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加强校风建设,优化校园文化,对于培育中医药院校良好的育人环境、提升院校新时期的竞争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从校训校歌的确定、校园媒体文化的宣传、人文社科学术讲座的举办到学校景观的布局、道路建筑物的命名、寝室教室文化的营造以及学生就餐环境文化的设计等每一个环节,都可以融入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理念。另外,鼓励广大教职工利用自身专业人文社科资源对学生进行人文社科教育,使人文社科素质的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工作、实习全面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医学伦理修养和职业道德素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4.改进课程教学,构筑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教学新模式
新时期中医药院校还应该积极在教学形式、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方面有所创新,努力提高人文社科教学质量。
(1)教学形式注重多元化
中医药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属于跨领域教学,在教学形式上,可以组建专门教学小组,成员可从各学科专业人才选调,小组成员以协作教学的形式,融合医学与文、史、哲等学科,展开灵活多样的教学。譬如老师可以安排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分角色进行情景剧表演;也可以给出课程设置安排,让学生自行选择课程、系列讲座;还可以采用实践式教学,使学生通过实地感受中医药院校人文教育。
(2)教学目标注重能力的培养
中医院校应该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培养目标。这便要求学生参加工作行医后不但医术要精湛,而且道德、意志力、心理素质等也要良好。另外,他们还必须坚持终生学习,使其能够在工作中正确思辨、有效沟通协作。所以中医药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协调沟通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目标,对于提升中医药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质量也极为重要。
(3)教学内容注重现实性、系统性和连贯性
中医药教学范文篇3
关键词:中药药剂学;中医药思维;教学研究
中药药剂学是一种传统与现代并重、将中药饮片加工成药物终端为临床服务的制药技术,中医药理论和思想应一直贯穿于制药过程的始终。然而,尽管一直被大家重视的药性理论(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和剂型理论(如丸、散、膏、丹等)依然耳熟能详,但现阶段教学更加强调现代制药技术和思想,例如“去粗取精”“速效”“缓释控释”等思想以及大量新技术、新辅料和新剂型充斥于整个教学环节,导致某种程度上难以将中医药思维在教学中合理应用[1]。2014年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了《本科中药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该标准提出了“双思维”,即“科学思维”与“中医药思维”,强调二者并重的同时更突出后者应成为中药学专业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必须具备的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模式[1]。目前中医药界普遍认为中医药思维是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源泉,以中医药理论为依据,在对人体生命活动、疾病规律,中药的发现、应用、作用规律等认识过程中,建立、形成的一种经常性的思维习惯与方式。中医药思维的特点主要包括辨证论治、阴阳五行、取象比类、思外揣内、整体观念等[2]。中医药思维在中药药剂学课程中的探索已有报道[3],笔者近年也在中药药剂学的教学中尝试探索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中医药思维,积累了一些经验[4]。
1中药药剂教学中整体观思想的运用
整体思维是中医药思维最为重要的特征。中医药的整体观主要包括:“天人合一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论》)”,即病因包含着与大自然相关的各种致病因素;形体与精神是一个整体;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内有五脏六腑,外有四肢百骸,他们之间息息相通。教师可从中得到启发:分析一个事物或是问题往往有内、外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中药药剂教学中离不开整体思维。就像中药发挥疗效,不仅与疾病本身有关,还与生物体、剂型等因素密切相关,用整体观的思维让学生建立这种关联不仅方便理解记忆中药药剂学的知识点,而且也使其自然流畅地认识到无处不在的“整体观”。笔者以中药药剂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中整体观为例介绍如何在教学中培养这一思维。
1.1中药药剂制备工艺中的整体观
教师通过设计讨论课的形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中药药剂制备工艺中的整体观。讨论课一般分为6个讨论小组(本校中药学实验班30人,5人一个讨论小组),每组学生根据问题在课下分别搜集、查阅资料,经小组讨论形成小组观点,课上由小组推荐代表交流观点(建议学生轮流承担,以锻炼每一位学生的表达能力,给每一位学生展示的机会)。例如讨论的内容可以安排在“浸提、分离、精制、浓缩与干燥”的章节结束后,设置的问题如下:以药理活性为指标,通过整体动物实验追踪并获得药理活性最强的化合物能否代替原中药材或复方,这种研究模式有何优缺点?某小组阐述观点后,教师鼓励其他小组提问,互相讨论。总结时,教师首先对学生学习过程所付出的努力、观点予以肯定,针对特色之处予以表扬,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提纯”固然可以作为一种思路,但这种西药的研究模式往往忽视了中医药的整体性,更无从体现中药复方的“君臣佐使”,很多情况下可能会导致中药治疗效果越来越弱,提示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及科研中要以整体的观念去研究中药药剂的提取工艺。
1.2中药药剂质量控制中的整体观
中药药剂质量控制教学可以采用案例式教学法,使学生理解中医药思维的整体观。案例教学法应是师生针对典型事件为基础所创设的真实或虚拟的问题,进行共同分析、探究,从而实现学生的学习认知和技能目标要求[5]。因此,教学中教师首先提出自主学习问题,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背景资料,令其体会到多维度建立中药制剂质量控制标准的可行性及意义;其次,学生从整体观角度查阅资料并完成中药质量控制的科学设计。查阅资料可以由教师提供关键词,学生自主从中国药典、中国知网、电子图书及图书馆存固本书籍等渠道获得相关资料。学生阅读的资料要具有时效性,查阅不断更新的最新文献;规范性,即教师给学生的文献一定要按照规范的格式书写,于细微处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严谨科研态度;无局限性,即鼓励学生可以在阅读这些文献基础上继续查阅其他相关文献。案例1:传统的中药制剂往往从其形、色、味等表观层面进行质量控制,如出自《千金翼方》的凉开三宝之一“紫雪丹”,其颜色状如紫雪,如何从古今角度全面控制其质量?案例2:黑膏药古以“乌黑发亮”者为佳等,今如何全面控制其质量?案例3:现代制剂通常以制剂所含成分的种类(hplc指纹图谱等)、含量、药物释放等为控制指标。这种质量控制方式,显然采用的是终端控制,即最后检测制剂成品的质量,但缺乏过程控制,往往也造成成品的质量差异较大,甚至存在安全隐患,如何全面提升中药质量控制?根据上述问题和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课后准备讨论,准备时间一般为两周。之后安排课堂小组讨论及总结。课堂集中讨论一般将小组发言控制在30分钟以内,组员发言后要接受其他小组成员的提问并作出解释。教师总结时注意启发学生思考应如何多维度地进行中药制剂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通过上述案例教学,学生不仅学习兴趣浓厚,而且对中药质量控制形成了整体观的思维模式。
2中药药剂教学中辨证论治思想的应用
中药药剂教学也离不开辨证思维模式。“辨证论治”是中医的基本诊疗模式也是重要的中医药思维,汤剂是中药剂型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剂型,尽管汤剂需要临用现煎、服用量大、口感不好等,但仍然广泛被应用在中医临床中。其实,“辨证论治”体现了一条普遍真理,即“辨证”是决定一件事物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处理一件事物的手段和方法。如此看来,中药药剂中处处都存在“辨证论治”的思想。绪论中“剂型的选择原则”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教学要求达到的知识目标是掌握中药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技能目标是要让学生初步具备剂型选择和设计的能力。在这部分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用中医药思维的“辨证论治”思想,即中医临证用药讲究“辨证施治”,中药药剂选择剂型的时候同样要“辨病选剂”,而具体该如何根据疾病的性质选择剂型呢?早在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中就已经提到,“……疾有宜丸者,宜服散者,宜服汤者,宜服膏煎者”。这样既让学生理解了中药药剂中“辨病选剂”的原则,又使学生意识到阅读本草文献的意义。同样也理解了“辨成分选剂”,例如药物成分是脂溶性的不宜选择水提取的汤剂,而宜用散剂或丸剂等。
3中药药剂教学中取象比类思想的应用
取象比类思维模式在中药药剂教学更不乏例证。取象比类是取事物之征象经类比、象征等方式对所象征事物的特性和规律整理归纳的思维方法[6]。它起源于《周易》,中医药正是诞生于这样的传统文化背景下。显然,理解“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对于学好、用好中医药有重要意义。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人们更注重推崇逻辑推理,贬低中华传统思维方式,甚至认为中医是伪科学。随着认识的发展,大众的知识观有了重大转变,即由知识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中立性的现代知识观转变为知识应当具有文化性、境遇性、价值性[7],这使人们重新认识了中医药的知识性与科学性。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首先转变学生对取象比类的偏见,列举实例使学生理解取象比类思维在中药药剂中的重要应用。例如,讲授传统剂型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借助“取象比类”的思维理解剂型特点。古人形容汤剂“汤者荡也”“荡”有激荡、荡涤之意,可知其来势凶猛、见效快捷,可冲荡体内的湿邪、病邪,具有速效特点,因此“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散”给人一种迅疾之感,故而易于理解散剂易分散、奏效快的特点,可“去急病用之”,现代认识可以从散剂的比表面积较大的角度分析;丸者,缓也,“缓”则舒缓而治之,意即丸剂适合慢性病的治疗。在此基础上也很容易理解“……大体欲达五脏四肢者莫如汤,欲留膈胃中者莫如散,久而后散者莫如丸……欲速用汤,稍缓用散,甚缓者用丸……”关于剂型的选择原则,正由于药物释放速度的不同,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无毒者宜汤,小毒者宜散,大毒者宜用丸(《苏沈良方》)”。
4中药药剂教学中阴阳五行及思外揣内的应用
中药药剂教学中教师也可使用阴阳五行及思外揣内的思想。阴阳五行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为古代朴素的唯物哲学。“阴阳”与“五行”互为辅成,五行必合阴阳,阴阳说必兼五行。这一思想在中药制剂的制备工艺中也有体现。例如黑膏药制备工艺,有一个步骤为“去火毒”,首先黑膏药的制备经过了高温熬炼,古人认为必带有火毒,而火毒不去则易引起皮肤出现“火泡”,故而古法“悬于井底一宿,拔出火毒”,显然这种工艺即用了五行相克中的“水克火”的思想。在此基础上提出疑问:这种“水克火”的思想有道理吗?进一步借助现代研究成果分析:高温熬炼药油会使其分解成低分子且有刺激性的醛、酮等类物质,而这些物质易溶于水,使学生深刻理解古代工艺的科学性及五行相生相克的思想。《灵枢·外揣》:“……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必形诸外”,故而可“司外揣内,司内揣外”。也就是说,通过外部特征,便有可能推测其内在的变化情况。例如,讲授乳浊液型液体药剂的不稳定现象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体会“司外揣内”的思维。学生看到乳浊液分层即分散相粒子上浮或下沉的现象,应能分析其内部分散相与分散介质之间的密度差可能较大,或是分散相比例过低或过高。若发生絮凝,则分析其内部可能电位降低,乳滴聚集而絮凝;此外乳剂的黏度、相容积比以及流变性等亦能产生絮凝现象。
5结语
中医药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中药药剂学作为中医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亦当如此,否则恐将与现代药剂学完全融合成一体,并最终丢掉了“中医药”的根本。为此,教师应将中医药思维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深入探究、体会每个药物剂型的内容,尽可能营造中医药浓厚的氛围,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运用中医药思维模式养成中医药思维习惯,并在学习和生活中合理运用,使其成为满足中药学专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胡菲桐,张瀛予,方玲.关于培养中药专业大学新生中医药思维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18):119-120.
[2]冯广义,张养生,丁然,等.从中医思维方式探讨中医学的发展[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1):11-13.
[3]张永太,沈岚,王志,等.融入中医药文化的中药药剂学案例教学设计———以“表面活性剂”章节课程设计为例[j].中医教育,2018,37(2):45-47 50.
[4]时军,王淑美,王岩,等.中药制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药学教育,2018,34(5):10-12.
[5]杨蓉,钟世华.案例教学法改革研究初探[j].药学教育,2018,34(2):38-41.
[6]康砚澜.取象比类思维下的中药药性理论探析[j].中医杂志,2017,58(17):1444-1446.
中医药教学范文篇4
关键词:中医药教育;教学规律;实施途径
教学规律是贯穿于教学活动中客观存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中医药教学规律是人们在中医药教学实践活动中对教育规律的进一步探索和总结,它既与其他学科教学有着共性的一般规律,也有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殊规律。一直以来,对于中医药高等教育包含着哪些规律我们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为了更好地发展中医药高等教育,对中医药高等教育规律的研究显得非常必要[1]。
1在教学环节上,应坚持理论知识教学与临床实习实践相结合
学贵有恒,实践第一。优秀人才成长的经历反复证明,人生事业的成功决不会是一蹴而就突然来临的,而是长期实践的结果。实践出真知,我国历代凡有成就有作为的医学家,特别是那些大师级的名医名师,都首先是善于治学的中医药学的临床家和实践家,而后才是理论家。如医圣张仲景,就是在认真总结长期行医实践的基础上著成中医经典《伤寒论》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并受实践的检验。一个正确的认识,必须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无数次的反复才能获得。中医药学作为一门技艺性的经验医学,实践性极强。因此,在教学环节中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基本要求和有效途径。对学生而言,其所学习的理论知识是前人和他人实践证明了的间接经验,这些间接经验只有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对实践的认识,提高实践能力,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越紧密,学生的理论水平和临床能力就提高得越快。坚持理论知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要注意:①要加强中医经典课程教学。中医经典是中医基本理论的源泉,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深入研究中医理论、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工具书,应作为中医药学科理论教学的重点进行精讲,使学生掌握其精髓。②是要加强中医经典课程的改革。应将内经定为基础理论提高课,建立以内经为中心的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群。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这3门中医临床经典课程,作为临床提高课,置于中医临床课之后进行学习,培养学生中医辨证思维能力,提升经典课程教学的实效性。③改革教学模式和流程。目前高等中医药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这两个方面都出现了偏离的现象。一方面中医药学术的完整性和实践性被“老三段”“三中心”的教学形式所割裂。“三段式”,即前期基础课(2年),中期临床课(2年),后期实习(1年)。这种模式忽视了中医的传统学术背景和教育的特色,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不利于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老三段”的教学模式和课堂为主的中医药教学形式又使几千年形成的行之有效的师承教育方式被淡化或遗弃。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传统的中医药教育内容与现代教育形式相互矛盾,这不仅不能很好地继承中医学术思想,而且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很少具有中医的特点和专长。为解决目前中医药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脱离、相互分割的状况,要树立“实践第一”的中医药人才培养要求,改革从基础教学到专业教学,再进入实习的“老三段”教学模式,将过去“三段式”教学模式中临床课与临床实习两个阶段合并为一个阶段,采取边上理论知识课,边上临床实习课的“基础课—临床 实习课”两个阶段相互交叉滚动循环的“两段式”教学模式,使理论课教学与临床实践自然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以克服理论课教学完成后,再到临床实习的一起算总账的做法,从而为培养既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有较强临床能力的中医药人才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2在教学内容上,应坚持医学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
中医药学是中国特有的医学模式,中医药学不仅是一门技术科学,还是根植于华夏文明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其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与我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在历史长河中曾发挥过巨大作用,而且其本身具有非常丰富的人文知识和人文底蕴[2]。中医学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始终高扬着“医乃仁术”“仁者爱人”的人文主义旗帜,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有机结合。教育是人的教育,是做人、立人的教育。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是中医药教育的传统特色。中医教育不仅是成“才”的教育,而且是成“人”的教育。成才,就是通过教学用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武装学生,使他们掌握中医的理论和技能,用于服务社会;成人,就是用人文精神塑造学生,使学生懂得做人,懂得为人,塑造和完善自己。优秀的人文精神和健全完善的人格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底蕴,是中医药人才成长的基础。21世纪是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时代,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互吸引,相互和谐发展成为历史趋势。大学人文精神的塑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也是中医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中医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相对薄弱,中医学习脱离了传统文化的根基,文史哲等教学并没有放在应有的位置上。大多数学生中医基础文化严重缺乏,文化底蕴不足,难以深入学习和把握中医学的精髓和真谛。然而,中医药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并不局限于文化知识的教育,而是人的文化素质、文化修养和文化品位等的综合性教育,它们是从医者各项素质的基础,对于人的思想品质、医道医术的掌握和运用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高等中医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相生。人文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苦乐观,提升献身医学、救死扶伤、仁爱助人、廉洁勤俭、诚实宽容、严谨认真、乐学善思、自强不息、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甘于奉献等人文精神,以及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科学素养等等。通过加强人文教育,使受学生成为一个不仅能够探知求道、医术精良的人才,同时也是一个品德高尚、品格健全、品位优秀的人才。加强人文素质教育:①要改革目前以专业教育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加强人文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增加通识课程和选修课程,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优秀人文文化发扬其中;②建立与人文课程教学相适应的教学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生动活泼的教学,增强人文课程的感染力,使人文课程成疏导课、求知课、求能课;③加强人文学科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医、德、品、学、识兼优的教师,以其自身的教学和形象激励感染学生;④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的文化品味和育人环境,形成良好的校风校貌、教风和学风,使校园文化成为绵延人文精神的载体。
3在思维方法上,应坚持中医思维培养与创新思维培养相结合
继承和发扬祖国宝贵文化遗产,促进中医“三个面向”,推动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培养出大批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创新性人才。思维方法是人们在进行思维活动时所采用的方式方法,是思维活动的具体表现形式。创造性思维及创新精神一方面体现在能应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及现代信息手段获取新知识上,另一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大学教育能树立健康的个性,面对复杂的环境,能独立地吸纳人类科学文化领域内的各种合理的精神财富对多元文化善于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并具有终生学习的兴趣及技能,中医药的独特性更对此有突出的要求[3]。中医思维方法是人类思维活动在中医药领域里的具体体现,它对中医药实践活动提供重要的方法论指导,同时它也决定了中医药未来的发展和基调。中医思维方法对于揭示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及其变化发展规律,对于指导预防、诊断、治疗的临床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医药人才只有真正掌握了中医思维方法,才能真正了解中医,学通中医,才能在实践中运用自如,提高和保证临床疗效。当前中医药院校普通存在着重知识传授,忽视思维方法培养的倾向,毕业生普遍不会运用中医思维方法诊病治病,出现人才断层,这种状况非常不利于中医药学科的继承和发展。概括起来中医思维方法主要有“常规性”和“创新性”两种:“常规性”思维方法是继承中医学术、正确诊病和治病的前提条件,是一名中医大夫的基本功。“常规性”中医思维方法主要有:整体思维、辩证思维、形象思维、变易思维、中和思维、动态思维、逆向思维、顺势思维、综合思维方法等等;“创新性”思维是在创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是一切创造活动的主要精神支柱。“创新性”思维对于继承和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医创新性思维最基本的要素是猜想、联想、直觉、灵感、悟性等,这些思维活动能够激起思想的浪花,导致认识和实践的突破。加强对学生中医思维方法的训练和培养,是中医教学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教学中要求教师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注重常规性思维方法培养与创新性思维方法培养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做到既善于继承,又勇于创新。中医思维方式的培养主要应从3个方面着手:①培养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扎实的中医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广泛了解现代医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科技信息。②是加强中医思维方法的训练。开设专门的中医思维方法课程,确定培养目标和要求。③是改进教学方法,特别是运用启发式、导学式等教学方法,将中医思维方法的培养渗透到各有关课程之中,特别是要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④培养学生了解掌握医学科学研究方法,具有刻苦勤奋、勇于钻研的治学态度,以及敢于质疑的精神和创新的激情。
4在教学模式上,应坚持现代院校教育与传统师承教育相结合
从古今的实践看,人们往往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传统的师承教育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德高术精的名医大师?而现代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尽管培养学生的数量极大增加,却鲜有培养出具有卓越成就的名医大师?从现代院校教育模式与传统师承教育模式的对比看:建国以来,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的逐步建立了多形式、多规格、多层次、多专业的中医药人才培养目标的模式,以满足社会对中医药各类人才的需求。院校教育主要采取的是班级授课方式,其优势是培养的毕业生理论基础比较扎实,知识面较宽,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其不足是师生互动少,不利于因材施教,理论与临床分段式教学,学生临床时间不足,实践能力提高较慢。在中国医药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师徒授受的师承教育形式是培养医学人才的主要模式,师承教育的特点是实行个体化、个性化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便于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老师言传身教,学生可以直接学到老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能提高较快。其不足是培养目标相对单一,学生知识面较窄,难以规模化、多方向、多规格地培养人才。从前述对比可以看出,院校制与师承制各有优势也各有不足,都不能完全适应当代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需要。为此在实践中要积极探索现代中医药教育与传统中医药教育有机结合的途径,结合古代及现今各院校培养模式的优势特色,遵循中医教育规律和教学理论,吸取中医师承教育的精华[4]。只有以院校制汲取师承制之长,补己之短,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临床能力、提升教学质量,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当前中医药教学改革的实践看,院校制教学与师承制教学两者优势的结合点之一就是要在本科生班级集体授课制的基础上,实行导师制教学。导师制教学能够兼取两种教学方式之长,符合中医药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能够更好地更快地提高毕业生的学习能力和临床能力。实行导师制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阶段的不同采用大班上课与小班上课相结合,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以及跟师实践等方式,可以尝试从本科制的第三学年开始为每3~5位学生配备一名导师,并一直负责跟踪到学生毕业。为促进导师制的规范和发展,应建立导师责任制和对导师的评价体系,规定导师的责任和义务,定期考核等工作。
5在教学阶段上,应坚持职前学校教育与职业终身教育相结合
在当代知识爆炸的信息化社会,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关研究表明,一个人在大学只能学到10%的有用知识,其余90%的知识要通过在工作中不断补充来获得。当前知识更新周期的加速,加快了知识“老化”的程度。传统的一次性职前学校教育观念和模式已无法解决在学校有限的学习时间与无限增长的知识需求的矛盾。教育终身化奠定了教育改革基本的思想基础和指导原则。是对传统教育观念和理论的一次更新,突破了一次教育定终身的思想[5]。目前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加速了医学知识的更新,新的医学理论、医学学科、医疗技术、医学方法不断涌现。作为经验医学的中医,其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学派众多各有所长,大业晚成、周期较长是中医药人才成长的特色。中医学知识的继承性固然重要,但广泛吸收移植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使中医学理论和知识得以升华,是中医现代化和走向世界,自立于世界医学之林的必然选择。综合情况表明,中医药人才仅靠青少年时期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就能应付终生工作的需要是绝不可能的。中医药人才必须终身学习,不断接受再教育,随时掌握科技发展的动态,不断吸收现代医学理论知识和技术手段,充实完善自己,把知识更新作为职业的终身任务。根据中医药学科的发展规律,中医药人才培养过程应由过去一个阶段扩大为两个阶段,既职前接受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和职后岗位接受继续教育提高阶段,从而把受教育时间扩充到职业和人生的始终。高等中医药教育,既要搞好职前学校教育,为受教育者立岗立业打好基础,又要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创造条件。对此,一是要认真搞好中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为学生适应社会从事岗位奠定科学文化基础。二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开启学习和创新之门的钥匙。三是要建立灵活开放终身医学教育体系,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使在岗人员能够不断学习,接受新信息、新理论和新技术,为本人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后劲。四是作为育人者的教师,也应当成为终身的学习者。当代教育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层出不穷,对教学工作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树立“做一辈子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的理念。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适应教学岗位的需求,培养出优秀的医学人才。在当代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宏观背景下,正确认识、研究、把握和遵循以上“五个相结合”的规律,对于进一步搞好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培养高素质的优秀医学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郭宏伟 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华,梁忠,郑启玮.中医药高等教育规律的探讨[j].中医教育,2009,28(4):4-6
[2]张浩,郭宏伟.中医药院校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构想[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3):126-127
[3]胡鸿毅,徐竹林,顾璜.试论中医药创新教育的根基与实现途径[j].中医教育,2003,22(5):70-73
中医药教学范文篇5
关键词:编案取象;取象比类;以象尽意
1用象思维推进中医药类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是提升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1.1象思维是践行因材施教教育本质的有效手段
针对受教育对象不同,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即因材施教是教育的本质要求。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1)要针对受教育者不同的性格特点开展教育。孔子在回答公西华疑问时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2)要针对受教育者不同的年龄特质开展教育。孔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3)要针对不同的受教育者提出不同要求。陶行知认为“人像树木一样,要使它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4)教育必须走自己的发展道路。
1.2象思维是中医药类专业学生认知
世界的核心专业思维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般应包括具有较强的中医思维能力、传承能力和创新精神,系统掌握中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和对常见病症进行中医临床诊疗能力。而较强的中医思维能力,应该是以掌握象思维为核心的。根据学者研究[3]发现,关于中医思维方式,象思维出现频率最高,出现频数为133(73.89%);其次是辩证思维(17.22%)和直觉思维(2.78%)。在中医药高校,学生从进入大学第一学期开始就需要接受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学习,象思维又是该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需要学生熟练掌握的重难点。因此可以判断,所有中医类学生都接受过系统的包括象思维在内的中医思维训练,能够熟练掌握象思维的本质内涵、运用技巧。接下来的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核心课程也将反复开展包括象思维在内中医思维讲授。通过反复、长期的象思维学习与训练,学生将会形成用象思维在内的中医思维来观察、认识、分析自己所面对的所有问题与现象。思政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课程。专业课在育人目标上要和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同理,思政课可以在思维方法上和专业课同向同行,形成乘数效应。
1.3象思维仍是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原创思维
象思维有其独特的内容,是中华民族长期生产生活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文明宝库的重要内容,是自然科学成就与人文科学成就的综合体。象思维的概念最早由王树人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首次提出并认为其显著特点表现为“象的流动和转化”[4]。当前象思维基本内涵虽然没有形成共识,但都认为象思维中的“象”是抽象化了的“象”,是客观“物象”和主观“意象”进一步升华,最高表现为“道象”。象思维是指导中医临床实践的核心思路,即“以象为素,以素为候,据证言病,病症结合,方证相应”,其核心是象思维[5]。象思维是一种在“天人合一”的系统观指导下建立起来的,通过已知探索未知的历经千年实践检验的认识世界的方法。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人类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需要去探索,或者可以这样说,技术越发达,未知领域就越多。事物不会因为其未知而不影响人类的生活。人民对美好未来生活的向往,无时无刻不需要应用象思维来达到防范风险、减少矛盾。思政课教学内容会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不断出现而调整,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等价值追求不会改变。这些价值判断,相当于象思维中的“道象”层次,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往往需要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广博的知识才能准确掌握。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是需要教师通过“物象”和“意象”来讲解来阐述清楚“道象”的核心要义。所以象思维仍具有现代意义,是对中医药学专业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有效手段。
2用象思维推进中医药类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是保证中医药文化特色的内在需要
2.1象思维是中医药类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需要
中国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是关系“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核心问题。对于中医药类高校来说,立德树人就是培养有志于将中医药文化传承好、发展好、挖掘好的专业人才和能够应用东方智慧解决人类健康难题的专门人才,最终为构建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服务。首先,中医药高校教育所承担的政治职能用象思维更能呈现。教育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服务的政治方向。无论是专业课,还是思政课,都必须紧紧围绕这个方向开展教学。象思维是中医药学的核心思维,若采用象思维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等看起来抽象的“道象”,用鲜活案例的“物象”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认识“意象”阐释出来,往往能够取得“两全其美”的效果,既培养了正确的价值观,又训练了科学的思维观。其次,我国中医药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要求中医药教育要以中医药内容为主。2017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以下简称《中医药法》)要求中医药教育“应当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以中医药内容为主,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注重中医药经典理论和中医药临床实践,现代教育方式和传统教育方式相结合”,同时也要求开展中医药服务“应当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中医药技术方法,并符合国务院中医药主管部门制定的中医药服务基本要求”。象思维教育显然是法律法规要求的教学内容。据此可以判断,在中医药类高校开展象思维教育是中医药专业的内在需要。采用象思维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遵循了中医药学专业人才成长的规律,也遵守了《中医药法》刚性要求。
2.2象思维是识别中医药专业人才的基本符号
象思维是中医药学核心思维,而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在中医药高校,无论专业课,还是思政课,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达成的标志之一肯定不能缺少“能够熟练运用中医药学专业基础理论、系统观点和有效方法,将现代科学技术置身于中医基础的指导下开展中医服务”这一标志性标准。首先,具备象思维是中医药专业人才的身份标志。中医的“理、法、方、药”临床实践,其实就是在象思维指导下确定病因病机、采用治则治法,敲定组方遣药的全过程。如果放弃了包括象思维在内中医思维观指导的临床实践,都不能说是中医服务。其次,象思维的培养受到了一些挑战。中医与西医在基础理论、治则治法上的确存在显著差异。由于科学主义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突飞猛进在近代获得空前普及,在百年中国长期处于落后挨打的时代大背景下,中医药命运几经坎坷,甚至到了命悬一线的地步。得益于几代中医药人的坚守,中医药发展终于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机遇期。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给中医药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的窗口期其实不长。若中医药专业人才不抓住机遇,守正创新,下一次危机应该也不远了。再次,坚定中医自信是中医药能够发展壮大的心理基础。坚定“四个自信”对于中医药专业人才来说,意味着对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思维高度自信并自觉将其培养成自己惯常思维。无论碰到什么样的挑战,都相信问题只是发展中出现的平常问题,不是中医药自身存在本质缺陷的结果。中医药专业人才要抱着凝心聚力攻难关的精神,直视问题,通过自身不懈努力让已经服务了上千年、历经实践长期检验、事实反复证明了的中医药在服务人类健康中能再次光彩夺目。
2.3象思维是中医药服务人类健康发挥独特作用的必须选择
当前国际社会纷繁复杂,逆全球化的思潮时有市场,西医在服务人类健康方面也和中医一样面临着极大挑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科学主义不是解决全部问题的唯一途径,对中国人来说这种感觉会特别深。因为中国的科学主义是在“救亡图存的急切期望中接受西方科学主义简明教条的结果”[6]。不同文明成果对促进人类共同进步都做出了自己独特贡献,“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7]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首先,中医药国际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但是经济、政治的复兴,更是中华文化的复兴。以象思维为核心的中医思维观应该成为世界人民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分析世界的工具之一。其次,中医药国际化平台已经建立。“一带一路”倡议越来越多地得到世界人民的响应,国家制定的《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9]为推广中医药文化做了政策支持。最后,以象思维为核心的中医思维观,以整体观、系统论、辩证思维、治未病等思想,同以还原论为方法的西方医学一道共同为各国人民治国理政提供智力支持。中国在2020年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成果显著,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第一个恢复经济正增长的国家,中国防疫经验值得全民学习与借鉴。
3用象思维推进中医药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3.1编“好”象原则
首先,象思维中的“象”是“物象”,也就是主体观察、研究、分析的对象,其中隐含着主体需要说明的某种规律。思政课教学中,中医药学意义上的“物象”是不存在的,或者是虽然存在,但一般没有典型意义。“好”的“物象”,即满足思政课教学需要的“物象”其实更多的是要求教师“编撰”。“编撰”就是教师利用一定的“意象”,即教师专业背景、思维逻辑来对万千的新闻、案例、讲话、法规等事实进行有意识的重新加工,使其包含着某种预先设定的思想或者理论。加工后的“物象”主要用于解释、说明、推导课程需要学生掌握的基本理论,即“道象”。“好”象来源于真实“物象”,又高于“物象”。虽然这个“物象”是编撰加工的,但编撰加工的素材都是真实有效的,是以事实为依据的。其次,“好”象还要求其内含的“意象”是准确的。“意象”是特定“物象”的个性规律,是主体认知客观得出的、能够满足需要的特殊规律。各门思政课中的重难点,都隐含一定规律,这些规律是需要通过分析总结研究才能得出。教师应该依据其专业背景准确地将其寻找出来,再以暗藏的方式植入“编撰”的“物象”中,要无痕迹地植入。最后,“好”象还要求是“道象”的具体表现。“道象”是思政课中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方法。这些基本理论观点方法在教材中已经以文字的形式向学生完整呈现,但呈现方式过于理论化,对于中医药高校学生来说可能稍显枯燥而不难以理解,或者虽然可以理解,但只是停留在表层的理解,并不掌握该理论的来龙去脉和精神实质,更不会触类旁通地运用。即处于看起来道理都明白,用起来却全不会的状态。“道象”是很难“道”明白的,其依赖于学生的智慧,即“悟”。但不是说只能“悟”,否则不“道”理更不明。
3.2比“准”类原则
象思维的核心要义应该是从已知把握未知,是从肌体外在表现揣测脏腑阴阳变化规律从而判断人体健康与否的过程。按照还原论观点,已知和未知若无法证实,二者之间就不确定是否存在关系。象思维不这样认为,人体与宇宙因都遵从同一原则,也即天人合一的方式联系起来。这种无法还原但经过事实检验往往能够得到正确结论的思维方法在实践中是有效的,2000多年来呵护了中国人的健康。思政课教学中同样存在如此的困境,即没有理论支撑的事实如何反过来支撑需要说明的理论。采用象思维开展教学就可以解决此类问题。首先,所有的事实都有一个“理”存在,这是象思维能够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历史为什么必须选择中国共产党、必然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必然造势了马克思主义、必然选择了改革开放,都有一个“理”在,这个“理”我们可以理解为中国共产党擅长于将马克思主义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个“理”和“今天天气为什么会变坏”也隐含着一个“理”是一样的理,即当前的结果都是因为内外环境发生了变化造成的。其次,虽然每个事实都存在一个“理”,但不同的事实具有不同的“理”。如历史必须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理”与历史必须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肯定不是同一个理,也就是各有各的“理”。历史必须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理”是因为党是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历史必须选择了社会主义的“理”是因为生产资料公有制能够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需求。再次,虽然每个事实之间各有各的“理”,但各个“理”之间应该存在一个相同的“理”。就像中医学认为,身体是一“宇宙”、宇宙是一“宇宙”,身体这个“宇宙”和宇宙的“宇宙”都存在“变”这个“理”,都存在“阴阳互根互应”这个“理”。总之,象思维是能够很好地说明此个“理”与彼个“理”的关系,无需将此个“理”与彼个“理之间的联系用实验方法还原再现以增强说服力。思政课教学中,有很多事实有历史意义、有实践意义,却少有理论意义。如何将这些事实理论化、系统化就是思政课需要承担的重要责任。核心是找准“物象”“意象”与“道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即相同的“理”。
3.3尽“意”象原则
中医药教学范文篇6
中医药国际化是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医药国际化,广大中医药院校需要打造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国际型人才。因此,专业英语水平和能力的培养就成为中医药院校公管专业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部分。教师在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作为才能培养出中医药国际化所需要的公管专业人才?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思考一二。
一、现状思考
目前中医药院校公管专业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缺乏适用中医药院校的公管专业英语教材。目前市面上通用的《公共管理专业英语》教材只有五本,已出版专业英语教材都是针对高等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编写的。教材内容包括公共经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等公共管理领域相关知识。对于中医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来说,这些专业英语教材由于没有涉及到卫生事业管理和中医药管理相关内容,显然是远远不够的。第二,教学大纲规定不尽合理。在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对设课任务、设课目的及要求没有一般性的统一规定及针对特殊专业的特殊性要求,对教授内容、数量、质量、教授方法也没有明确要求,对设课目的是否达到要求也没有衡量标准。比如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原《公共管理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就没有明确规定学生应该掌握中医药词汇和卫生事业管理词汇,也没有明确规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应该在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方面达到何种水平和能力,更没有相应的衡量标准。第三,教学要求不明确且教学时间不足。一般本科院校专业英语课要有足够的时间保证一定的阅读量和听说量,才能保证学生的专业英语听说读写译得到较好的训练。对于中医药院校公共管理专业学生来说,除了要掌握1500个左右公共管理专业词汇外,还要掌握2000-2500个卫生事业管理和中医药类的词汇,才能满足中医药国际化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这就要求必须保证足够的教学时间,一般不应少于72学时,才能达到专业英语教学目的。然而,不少中医药院校给予专业英语的教学时间极其有限,比如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规定《公管专业英语》只有12周共36节课的教学时间,这对专业英语的教学显然是远远不够的。第四,教学方法和内容不当。现有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且教学内容过于注重翻译与理解。公共管理专业英语应该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但目前大部分中医药院校公管专业英语教学仍停留在词汇、对课文解释及英译汉这样的浅层次上,教学方法仅停留在黑板、课本、ppt的基本条件下,缺乏音频、视频等其他丰富的教学资料。在教学内容方面,注重理解与翻译本身无可厚非,但是英语的作用不应仅停留于此。特别是在目前中医药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中医药院校公管专业学生除了能阅读、翻译专业文献外,还应能听懂和表达一些基本的专业内容。
二、改进意见
针对目前中医药院校公共管理专业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本校教学状况提出几点改进意见和建议。第一,加强专业英语师资培训。公共管理专业英语教师往往是公管类专业课教师,虽具备深厚的专业课功底和一定的外语水平,但对语言类教学的特点往往把握不够准确;而外语专业教师对中医药知识及公共管理知识又缺乏相应的积淀,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内容理解不如专业教师深刻。为此,应在可能的情况下为专业教师提供提高业务水平的平台。可以利用集中训练、短期进修等方式对专业英语教师进行英语方面的系统训练,比如近期我校为储备双语师资人才对专业教师开展两期pets5培训,这大大提高专业英语老师的教学水平。第二,改进专业英语教学手段。专业英语内容大部分和专业相关,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将内容用声音、照片、图表、模型等表现出来,有利于学生直观的了解,生动地接受所学内容,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网络视频和音频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些“身临其境”的专业英语天地,激发学习热情。本人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公共管理系讲授公管专业英语时就广泛使用中医药类英语新闻、哈佛健康图书馆以及其他网易公开课内容,并就播放的音频和视频内容设置专题讨论、布置专业写作、模拟场景练习等,以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与技巧。第三,改革专业英语授课形式。在阅读内容方面,根据教材与所学专业的相关性,本人将教材文章分为精读、泛读和快速阅读几类,以期达到质和量的双重积累。在讲课过程中设立一些必要的专题,如:中医药词汇速记、卫生事业管理类英文论文写作等,同时,加强听说与写作训练,布置学生写课文内容摘要,使教学方式多样化。在课堂作业环节,结合学生兴趣及所学专业,限制时间,布置学生翻译世界银行或世界卫生组织的部分研究报告,这样在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的同时,强化了学生口语、写作、翻译等产出技能。第四,成立专业英语研讨组织以定期研讨。专业英语课可由校教务部门牵头或委托外语研室或学校较有威望的科技翻译专家牵头,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各专业英语课教师碰头会,交流经验,解决疑难,交流资料、信息,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如南京中医药大学今年新进教师就成立了一个新教师群,新近教师不少担任专业英语教学,大家在群中互通有无,交流经验,有效促进了专业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
中医药教学范文篇7
1)教学内容丰富,激发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中医药文化知识内容丰富,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能够借助于教学课件给医学生系统传授中医药文化的理论知识,并且能够使用课件制作过程中的许多功能给学生们展示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从而可以加强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爱国主义热情,以此来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医学生的视野。
2)信息量较大,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课时容量,教学效率得到显著提高。通过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在课堂上能够为医学生讲授的更为丰富的中医药文化知识,将难点和比较重要的知识点突出出来,使医学生更容易地掌握,在课件中可以使用图片、影像、网络等信息把中医药文化知识向医学生系统的展现出来,使每一次上课的课堂内容都十分充实,信息量要比只从书本上学习的大很多,增添了医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老师课堂上只是通过板书来学习书本上的各种知识,不仅每节课所能向学生所能讲授的教学内容有限,而且由于老师在每节课上都要书写过多的板书,浪费了大量的有限的课堂时间,并且学生也会感觉课堂内容枯燥乏味。然而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之后,老师可以从每节课中的繁忙的板书书写环节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时间用到中医药文化知识的讲授课堂上,老师也不再像以前那样要一边在黑板上写板书一边讲授,并且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是课堂的讲授内容更加精彩、生动,教学课件上所能容纳的讲授知识量更大,教学效率会比传统教学模式高很多。例如:在做中医药文化知识课后练习时,根据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成绩优秀的学生会感觉练习题的难度较小,而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则会有种习题做起来难以适应的感觉。所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将课后练习题和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点结合起来,老师可以把练习题中所涉及的内容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完成,把握好有效课堂讲授时间,学生也能够更好的领悟老师所教授的内容,并且使学生具有自己学习的能力和积极性。
3)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改善教学环境,从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但是教师从观念上和方式的改变,而且从以前的以考试为主的教学方式向学生的各项素质前面提高的方向转变,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创新型中医药人才,为教师和同学创造更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多媒体教室可以给老师和医学生创造一个肃静、洁净和利于大家学习的环境。老师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由于过多的板书而每次都要擦黑板,减轻了老师的体力劳动,并且不会因为擦黑板而产生大量粉笔灰被老师吸入体内而引起身体上的不适,或者长时间写粉笔而使手指发发炎,教室内靠近黑板的同学也不再会被课堂上产生的粉笔灰所困扰,同学的注意力又可以跟随老师的讲授知识点重新回到课堂上来,多媒体教学无论是对老师的身体健康还对医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是有益的。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以后,教师能够使教学课件的内容更加的充实,备课效果也会更好,而且还可以学习使用更多的多媒体电子设备,掌握其使用方法及其特点,对于中医药文化教育的老师来说不仅可以提高自身作为教师所具有的综合素质外,还能教育更多的医学生掌握祖国的中医药文化知识并将其发扬光大,这是我们作为老师应该具有的责任和素质。
4)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网络实现资源共享,进而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资源也是十分广泛的,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下载所需要的课件、影视文件等资料来丰富自己所做的课件并学习其他优秀教师的授课形式,最终实现一套适合自己的独特的授课风格和方法,不但可以提高课堂上的教学效率还能使医学生们在课堂上充分掌握中医药文化知识。由于网络上的多媒体资源非常丰富,包括各种图片、影像等各种资源,将这些资源引入到教师的教学课件中必定会改善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学生们的学习气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随着现代的多媒体技术快速发展,传统教学形式无法再适应新时代中医药文化知识教学的要求,对中医药文化知识教学来讲是势在必行的。自古以来,教书育人是每一名人民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教学质量的好坏是由若干因素所造成的,利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授课的多少都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作为教师讲授课程的一种方式,合理地融入传统的中医教学形式中,它的价值体现在教学的效果上,而且必须服从提高教学效果的要求作为专业课教师,有责任和义务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中医药文化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
作者:徐海利齐峰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学院
中医药教学范文篇8
关键词:大数据;中医药院校;信息化;教学管理
大数据技术的蓬勃发展为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教育信息化的大环境下,促进大数据与中医药教学实践深度地融合,可推动有效教学的精准实现。“教育大数据”特指产生并应用于教育领域的大数据,是指根据需要所收集的,在整个教育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切用于教育事业发展并可以创造巨大价值的教育数据的集合[1],具有定位准确性、管理高效性、海量储存性、分析直观性等诸多特点,能够即时诊断教学问题、科学制定个性化教学策略、智能推荐学习资源、精准实施评价反馈、不断优化教学过程等。然而,当前在利用大数据技术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简单搜集教学中的过程性数据、知识信息的传播单向化、缺少教学模式的重构和变革等[2]。本文从驱动个性化自适应学习、创新信息化教学模式、提升教师数据素养水平和提供精准化教学管理的角度深入探讨,旨在为中医药院校的信息化教学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1中医药院校信息化教学管理之现实困境
1.1学生的个性化自适应学习能力有待提高
中医药院校学生的知识储备、受教育环境、自身综合素质等良莠不齐,因此,不同个体对教育教学的需求也就不同。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无差别的教学内容安排难以实现对每位学生的精准教学,更难以实现“个性化”[3]。随着“互联网 教育”的发展,学生个性化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但问题也更加突出:首先,学生获取海量学习资源的便捷性虽然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是由于学习过程缺乏有效监管和及时交流,易于存在分散性封闭自学弊端,导致学习效率与质量的低下。其次,部分学生的信息化素养水平偏低,缺乏高效针对性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难以解决在“个性化”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更难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构建知识体系。再次,当前中医药院校学生难以与医院、企业和科研单位所需人才类型实现良好对接,弊端较为明显,学生也因不明确自身适宜的发展方向而对个性化自主学习感到迷茫和困惑,导致学习动力不足。
1.2课堂信息化教学模式有待进一步优化
传统中医药教育模式属于“灌输式教学”,教师多是大水漫灌枯燥的理论知识,课堂互动方向单一,难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甚至导致其产生厌学情绪。而且,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主观能动性易于受损。此外,传统教育模式还较少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目前,虽有部分课程尝试使用大数据教学技术,但利用效率普遍较低,存在仅使用其进行课堂签到签退、简单收集过程性数据和事后评价、缺乏多来源数据的动态预测性评价等诸多问题。而且仍有大量课程尚未应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教学。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每学期的学习曲线只能根据几次平时测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进行阶段性记录,而不能得到完整连续的描绘,更不可能构建学习特征模型以及进行下一步的分析改进。
1.3高校教师的大数据素养有待提升
数据素养,是包含数据意识、数据操作计划、数据利用、数据管理存档、全面数据评估、基本数据法纪规范等内容的能力素质。教师是信息化教学的组织者,不仅需要强化信息应用技术水平,还要提高教育大数据挖掘分析能力,才能顺利开展信息化的教学实践。虽然在新冠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的广泛应用使教师初步体验到了大数据教育的魅力,但由于大多数教师接受的相关培训较少,导致动态监测学习现状、及时调整教学步调、精准选择教学策略等诸多方面难以得心应手。因此,尽快制定相关方案,提升教师熟练运用数据的操作能力,对数据进行观察、分析、干预和决策,就显得至关重要。唯有如此,才能使这些数据发挥作用,才有可能“让数据来说话”[4]。
1.4高校信息化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有待变革
在传统模式下,传统的教学管理数据大多采用纸质文件和文件夹储存数据,容易丢失,且存放顺序固定单一,信息的查找和整理十分不易,更难以进行有效利用,管理效率十分低下。例如,要进行全校学生的个人信息收集就是一项十分浩大的工程,且存在各部门间不同的数据标准和数据重复收集,为信息的整合带来了许多困难[5]。大数据的定位准确性、管理高效性、海量储存性、分析直观性等诸多特点,可以让这一切都变得更加简单,同时,大数据具有长期规划性特点,有利于教育管理布局的长期安排[6]。关于教师的绩效评价体系,教评部门以往只将教师数量及等级、承担科研项目数量及等级、参与编著教材数量等作为核心测评指标,却在教师自评及教师互评等多维评价指标中赋分较低或不设指标,也很少涉及教师对于评价体系合理性的反馈评价,不利于教师评价体系的合理完善发展。另外,近年的教师评价体系中对学生的授课评价反馈过于偏重。若学生的评价较低,很可能是因为他们缺乏远见和经验,或是单纯的享乐心理作祟,这会直接导致教师对学生的要求降低,不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7]。
2中医药院校信息化教学管理的优化策略探讨
2.1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精准培养模式
教育者们始终都在倡导“个性化”培养,而“个性化”教育的核心就是如何实现精准教学,以下因素较为关键:(1)强化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意识。大学学习不同于高中阶段,学生需要具有自主性、规划性、选择性等特性。为了获得更好的成长,实现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学生应该学会主动学习、自我规划、自主选择。高校应当开展学生理想、信念、思政教育的相关活动,引导学生形成“个性化”发展意识,确立自身发展目标,明确学习方向,主动“个性化”学习[8]。(2)建立“个性化”学习数据资源库。我们可以基于分析学生以往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客观数据,推算其学习特点,再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探索其知识偏好方向,并在学生的一次次数据选择反馈中逐渐进行完善,最终为学生提供最适合的资源。学生还可以结合自身需求,主动选择适合其发展需要的教学内容,从而形成一种以大数据为基础产生的新型学习模式———自主“个性化”学习。(3)建立订单式校-企合作模式[9]。企业需要运用大数据技术的数据搜索及预测能力,对未来人才发展方向进行预测,而后根据自身需要与社会需求,定制相应的人才需求计划;高校则依据企业的具体要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基于大数据技术的订单式校-企合作,将企业与学生连接,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存在明确学习目标,可以自主进行个性化发展,学习动力也有所提高,入企后更能尽快适应,有效提高了高等教育学府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的效率。
2.2推动精准高效的混合式教学改革
在新型混合式互动教学模式中,我们可以利用大数据的海量储存功能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并运用大数据的综合运算分析技术,判断每位学生适合的学习方式、发现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同问题,使教师能够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干预,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切实改善学生学习效果,具体如下。首先,我们可以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基于个性化学习资源库推算出学生学习特点,教师则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和需求,为其分配不同形式、不同水平的学习活动,如:课堂问题讨论、精品视频教学、课外文献阅读等。其次,我们还应构建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学习模式[10]。在常规课内学习的同时,还应重视课外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查找各类学习资料,完成教师安排或自行设置的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方式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运用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再次,在学习评价方面,需要转变教学观点,以学生自主查阅资料、表达、合作等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作为评价标准,还可以增设线上平台中的在线测评、分阶段测评、学生间互评等新型评价方式,使学习评价从单一转变为多样化,以更加及时、全面、客观地评价学习效果。
2.3提升高校教师的大数据素养能力
重视高校教师的数据素养与能力培养不能纸上谈兵,而是要出台相关具体培训、考核方案和奖惩措施,才能有迹可循。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统一进行规范化培训。可以安排教师通过慕课等线上平台观看数据素养教学相关课程,并定期邀请优秀专家进行报告演讲,使教师充分认识到大数据在教育中将占据的重要地位,提高其使用数据的能力与动力。(2)定期安排教师进行数据能力体现及展示。教师可以在运用培训所学知识的过程中,或与其他教师的经验交流以及案例分享中,逐渐发现自身不足,并加以完善[11]。(3)实施教师数据素养能力考核制度,制定相关评价标准,并设置奖惩措施。考核可以采用教师自评、教师间分享互评、学生对教师数据素养能力反馈评价的综合评价模式,并在教师的专业能力评测中加入数据素养的考评,以促进教师数据素养的发展[4]。
2.4推动高校信息化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
对于学生的教育管理,我们可以考虑事先建立一个包含每位学生信息的档案数据库。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录入学生不断增加的数据,如校园卡支出、宿舍出入、考试成绩等。等到需要使用数据时,再运用数据检索和数据分析技术,精准定位到每一位学生,以进行高效利用。例如,根据学生的校园卡消费、餐饮交通支出等情况,可以精准定位是否为贫困学生;学生日常参加活动的数目、等级及课业成绩等也可以作为其奖学金、助学金、优团优干等评选的参考数据,以提升评选结果的精准性。需要注意的是,在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信息大多涉及学生隐私,一旦泄露,极可能造成不可预估的损害。因此,在信息的收集、整理、储存过程中,要格外注重数据的保护,加强数据监管力度,并制定出健全的数据安全防范措施,以免造成不良后果。在教师管理方面,大数据能实时记录教师的日常工作情况及再学习信息等诸多数据,可为多维绩效评价提供依据。为实现多维性科学评价需要在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考评数据、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数据、教学督导对教师的评价数据等基础上,增设教师自评、教师间互评数据,并加以整合计算。一线教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他们最了解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也最能体会到教学效果的优劣,且同行之间更能看到互相的付出和努力。因此,教师自评以及教师间互评的数据应当重视并提高赋分。而绩效评价所得结果,应当在师生间共享展示,并实施相关奖惩措施,以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长期的绩效评价也可以进行曲线绘制,并从不同方面多角度分析,促其改进和提高。
3结语
基于大数据技术深度挖掘教学现象与问题背后隐藏的教育规律,是未来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从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数据素养和高校管理模式方面,探析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进行教学改革和优化创新,构建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学习和精准教学,需要广大研究者的共同努力。本文通过结合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深入分析大数据背后的逻辑关系,提出构建个性化学习的精准培养模式、推动高效精准的混合式教学改革、提升教师的数据素养能力、促进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旨在有效利用海量、即时和可测量的客观数据,为学习者匹配个性化的服务,有效实现精准的教学和管理。下一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大数据如何深度驱动教育教学中的决策、管理和创新;如何提供精细化、精品化的个性教学服务,以实现大数据技术和中医药高等教育持续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单莹,杨圣洪,朱承学.基于大数据的教育决策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9(5):48-51.
[2]陈明选,耿楠.测评大数据支持下的有效教学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9,37(3):95-102.
[3]庄丽琴.浅谈大数据背景下的教育变革[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13):6-7.
[4]刘雅馨,杨现民,李新,等.大数据时代教师数据素养模型构建[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2):109-116.
[5]唐洁.大数据时代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中外企业家,2020(19):226.
[6]王欢.基于大数据环境下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创新与发展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0,37(6):157-158,188.
[7]张飞,杨芝,王济平.360度绩效考核法在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考核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探索,2020(5):83-85.
[8]马克,杜立群.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政课个性化教学策略[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24):102-103.
[9]刘淼,徐晓红.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探究[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3(2):124-130,145.
[10]赵文晓.大数据背景下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护理教育发展的思考[j].护理研究,2017,31(28):3606-3607.
中医药教学范文篇9
实现传统成人继续教育向现代远程教育的转变,建立符合成人教育规律特点的自主学习为主、面授辅导为辅,面授辅导与网络答疑、利用多媒体资源学习与远程提交作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建立健全远程教学质量监控与学生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以解决基层在职学员的工学矛盾,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本项目的培养模式与普通本科、传统的成人教育有很大的不同,本学历教育项目与传统的成人高等教育在教学资源、教学方式、学习形式、成绩评定上,有着如下的不同。(1)教学资源的不同:不仅有教材,而且有多媒体教学光盘、网上教学资源;(2)教学方式不同:保留了面授辅导,同时开展了网络辅导;(3)学习形式不同:不但可以通过面授获得知识,而且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光盘及网络资源来学习,条件具备的可以通过网上交互式学习;(4)成绩评定不同:采取综合评分制(注重过程管理),每门课程学期综合成绩由平时成绩和终结性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40%,其中平时作业考核成绩占30%,集中学习考勤占10%;终结性考试成绩占60%。本课题目前已经在2012级、2013级“乡医”学员中实践探索,学员人数为1000人。
2研究的主要过程及成果
2.1全员培训,切实转变观念
通过各种宣传手段与方法,使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树立全新的现代化教育理念,统一思想、统一认识。让大家真正认识到一定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更新管理理念、不断更新服务理念,最终树立全方位支持服务的教育理念,使学员们享受更好的服务,获得更好的教育教学资源,学有所值、学有所得,最终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在2012年1月10日召开的本项目的实施工作会议上,对2012级“乡医”班12个教学点的教学管理人员,苏杰校长做了全员动员报告,重点要求大家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和方法,为教育教学服务,要有改革的意识,服务的意识,使大家统一了思想、统一了认识。而2012年及2013年连续两年,对各教学点开学典礼,学校均派专人参加,对各位学员进行全新教学模式的解读,并积极倡导树立新的教育理念。通过这种全员培训,切实转变了观念,为本学历教育项目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加强领导,健全组织管理体系
为积极落实辽宁省卫生厅关于《辽宁省农村基层医疗机构中医专业成人高等学历教育项目实施方案(2011—2015)》的通知精神,确保本项目的有序推进,经学校研究决定,成立了“农村基层医疗机构中医专业成人高等学历教育项目”领导小组(辽中医校发[2012]109号),并且明确了领导小组的工作职责。主要负责组织、指导、协调本学历教育招生、教学组织、教学改革、支持服务及考试、评估等工作。健全的领导小组,将使本学历教育项目工作得到全面协调、健康的发展。
2.3远程教育平台(奥鹏教育平台)应用培训
(1)每学期开学前对各教学点教学管理人员及导学教师积极进行远程教育平台的应用培训工作,以便使本次学历教育项目更加顺利地进行,保证学员能够获得更好的教学资源,享受更好的服务。到目前为之,已经进行了三次远程教育平台(奥鹏教育平台)的应用培训,分别为:2012年3月2日—3日利用两天时间对12个教学点教学管理人员及导学教师进行了远程教育平台(奥鹏教育平台)应用培训。2012年7月15日对校本部生理学教研室、中药学教研室、中医诊断教研室的教师进行了远程教育平台(奥鹏教育平台)应用培训。2013年1月16日对校本部中医基础、解剖、西医诊断、方剂教研室相关教师及新设教学点教学管理人员进行了远程教育平台(奥鹏教育平台)应用培训。(2)对各教学点学员的培训工作,由各教学点教学管理人员根据各教学点的开学情况及自身特点,在新学期伊始对各位学员陆续进行了平台应用培训。
2.4教学资源制作
(1)网上教学资源的制作。此项学历教育所开设的全部课程均聘请主讲教师事先制作成网上教学资源。此项工作从2011年12月12日开始启动,经过一年多的时间,目前已录制完成本学历教育项目所开设的所有十三门课程,并在陆续上传至奥鹏教育平台。课程分别为:《中医基础理论》《正常人体解剖学》《中医诊断学》《中药学》等十三门课程。(2)多媒体教学资源光盘的制作。多媒体教学资源光盘的制作与网上教学资源的制作工作同步进行,也已制作完成本学历教育所开设的所有十三门课程。教学资源光盘内容包括视频课件、教学大纲、教学幻灯片、讲义、复习题等。
2.5师资安排及培训
本项目的课程教师选派均由相关学科教研室负责,课程教师由主讲教师、导学教师组成。主讲教师主要承担课程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主讲、平时作业及终结性考试试题的拟制工作。导学教师由学校相关学科专业教师和教学点推荐的学科专业教师组成,导学教师主要承担集中面授辅导、作业批改等教学工作。各教学点推荐的导学教师由学校统筹管理,实行“师资审核制度”,填写辽宁中医药大学《兼职授课教师登记表》。每门课程的导学教师在每学期开学前,根据安排须统一参加学校组织的师资培训。师资培训由相关学科教研室负责,要选派资深教师担任主讲,培训内容要遵循《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课程教材内容,使培训对象能够掌握该课程重点、难点内容,及教学方法和辅导技巧。目前已经进行了三个批次的培训工作,分别为:2012年3月3日对《正常人体解剖学》12位导学教师进行了课程培训工作;2012年7月14日对《生理学》《中药学》22位导学教师进行了课程培训116工作;2013年1月15日对《西医诊断学》12位导学教师行了课程培训工作。
2.6教学运行管理
通过一年半的教学运行来看,各教学点都能够按照学校总的要求,教学组织严密、有序,教学秩序良好。在我们各教学点的鼎立支持及精心组织下,我们的主讲教师及导学教师均保质保量地圆满完成了授课任务,受到学员的一致好评。(1)教学点分布情况。本次学历教育项目,根据学员分布情况,共设立了13个教学点(2013年新增一个),教学点由学校统一管理,各教学点根据学校的教学要求组织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和考务工作。而各教学点设置专人进行教学管理。教学管理实行教学负责人和班主任二级管理制度,并且分工明确,严格履行工作职责。(2)课程的开设情况。目前我们开设的课程有《中医基础理论》《正常人体解剖学》《中药学》《生理学》《中医诊断学》《方剂学》《西医诊断学》。其中《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三门课程学校派出授课教师进行面授,其余课程均有教学点经过组织培训的导学教师来承担。面授辅导以讲解重点、难点和答疑为主。(3)成绩的评定。为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在本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实现了五个统一,也就是“统一教材、统一授课、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在学员的成绩评定中,为了激励学员学习,调动学员奋发向上、刻苦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和造就优秀的基层卫生人员,采取综合评分制。每门课程学期综合成绩满分为100分,由平时成绩和终结性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40%,其中平时作业考核成绩占30%,集中学习考勤占10%;终结性考试成绩占60%。平时作业考核方式分为两种,一是有条件的学员利用远程教育平台来完成,二是没有条件的学员利用传统方式提交纸质作业来完成。学员根据自身条件可自行选择其中的一种方式来完成平时作业。①利用远程教育平台进行平时作业考核(30分)。在线作业(10分)全部是由客观题组成;离线作业(20分)全部是由主观题组成,内容包括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②传统方式进行平时作业考核(30分)。学员须提交纸质作业。通过对本学历教育项目近一年半的实践探索表明,大部分学员都能够接受这种教育教学模式,并深刻认识到与传统成人教育教学模式的不同与优越性,据统计目前本学历教育项目学员中近80%人员利用网上教学资源来自主学习。本学历教育项目的实施切实解决了在职学员的工学矛盾等问题,并为学员提供了更好的教学资源与教学服务。
3存在问题
本课题在如何有效整合网络教学和成人面授教学的优势,将传统成人教育的面授教学与网络教育的多媒体学习渠道、丰富的资源、个性化的支持服务相结合,形成混合式的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尝试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我们的教学管理人员对本学历教育项目的教育教学模式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的认识还不够扎实、彻底,教学行为转变并不十分到位,有的教师虽然掌握了一些教学理念,但在真正教学中没有跳出传统教学的阴影。二是对课题有关内容的研究暂时处于一种初步探索阶段,未能达到更深层次的研究,如对本学历教育项目的质量监控工作开展的不够,在教学督导检查、教学点考核评价、规章制度建设等方面还有很多的不足,须下一步不断加强。三是课题研究要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精力,这与教师平时的满负荷工作产生了一些矛盾,有些教师在面授以及课件制作过程中,未能完全体现本研究课题的教育教学模式,尚有待提高。四是我们的部分学员由于主观及客观原因,转变不了观念,不能够完全接受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下一步需积极引导,以便树立全新的现代化教育理念。
4下一步工作设想
中医药教学范文篇10
关键词:“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德育渗透;分层教学
中医药理论与传统的中国哲学密不可分。在教育行业中,很多教师、学者喜欢引用国内外教育界的科学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并收获了大量的成果,但是对于传统中医药理论在教育界的发掘、推广却研究甚少。故此,作为一名中医药专业的教师,以中药炮制学的教学为例,简要剖析中医药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发展和应用。
1“整体观念”的含义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1.1“整体观念”的含义
“整体观念”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强调的是人体内外环境的和谐统一,既包含了人体内部环境的统一性,也注重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1.2“整体观念”的课堂生态系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
课堂生态是教学环境与教学系统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教师、学生、课程这三要素构成了课堂生态的主体结构,而教学便是将教师、学生、课程有机串联起来的动态过程。教师和学生以课程为媒介,进行正向和反向交流,通过进行“物质”(教学内容)、“能量”(情感、态度、信念等)转换和交流等,从而实现该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1]。教学中的“三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体现出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是不可缺少的程序,而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仅是要备这些内容,更是要深入实践,备好实践环节,才能实现教、学、做的统一。例如,中药炮制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应用性学科,要求学生不仅仅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对一些常见中药材按照规范进行炮制操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整体观念”来努力优化课堂生态系统。这一优化包含了微观教学环境———“人的因素”(教师和学生)的优化以及宏观教学环境———学校环境(教室、实验室、实训中心)和社会环境(中药炮制饮片厂等实训基地)的优化。只有将微观教学环境和宏观教学环境均纳入到教学的整个环节中来,才能实现“天人合一”,教学的“整体观念”便充分体现出来,中药炮制学的课堂生态系统才能实现持续的良性动态平衡。
1.3以“整体观念”进行知识点的耦合与传导是提升教学水平的有效方法
作为一名教师,教好学生的前提是自己的专业素养过硬,但掌握专业知识并不等于就能够教好学生。每一门课程的教学都会分成各个章节,并包含了多个知识点,而每一次教学只能讲授很少的一部分。要把课讲好,不仅仅要备好每一章节的课,更要把整本教材进行通读,要把整本书甚至是延伸至教材外的许多知识点在脑中串联,以一种更易于接受的方式反哺于学生,才能够将知识行之有效地传授给学生。这种巧妙拼接知识点的耦合与传导的备课方法便是贯彻了“整体观念”。以中药炮制学为例,中药炮制方法按炮制顺序分为净制、切制和炮制三大类,教学过程中又按照总论和分论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总论中的基本理论知识贯穿在分论中的每一味药材的炮制过程中。除此之外,分论中的每一味药材的炮制方法也进行了归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共性”炮制方法的教学,然后再对每一味药材的“个性”特点进行讲述,将学习的思路串联起来,从而便于学生找出共性部分和个性部分,并以表格的形式总结出来。以白矾、石膏炮制方法为例,详见表1。
1.4“整体观念”的教学是实现德育渗透的有效手段
评判一名教师的教学水平,可分为三等:下等唯材施教,纯属纸上谈兵;中等教用结合,传授一技之长;上等教书育人,方显德才兼授。德育渗透是指教育者根据教育目标和培养要求通过借助载体、营造氛围、引导教育对象,使之接受有关的思想、观点、作风、行为。德育渗透本身就包含了“整体观念”,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以学科教学中丰富的素材、直观的场景,向学生展示道德和价值准则,与德育灌输相比而言,德育渗透更顺乎自然,更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2]。在传统中医药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教师要有“整体观念”,将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和道德水平并重,采用德育渗透的方式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将德育的理念有机融合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在中药炮制学的教学过程中,针对每一味药材的教学,穿插一些古代医学家和中草药的故事,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渗透德育。
2“辨证论治”的含义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2.1“辨证论治”的含义及“辨证论教”的提出
“辨证论治”是传统中医药理论的又一基本观点。古人在大量临床观察的基础上,吸纳当时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数学等知识,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模式,并力求把观察到的复杂自然现象归结为几个简单的基本概念和关系。“辨证”即是认证的过程,“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经历代医家的发展和演绎形成了一个有着浓厚哲学思想和民族文化背景的中医药理论体系[3]。在此,将“辨证论治”引入到教学中来,便赋予了它新的含义,可以称之为“辨证论教”,即根据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2.2“辨证论教”即实现现代教学概念中的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首先,对于刚入学的新生来说,其对本专业的认知还是处于空白状态,因此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要强调的是认知教学,学校开设的“教学认知周”便是很好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学认知周”,就是指在新生入学时,安排一周时间,通过带领本专业的学生去以后将会从事的岗位熟悉工作,从而使得新生能够对本专业迅速产生一种认识和认同感,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譬如像药学专业的学生将会被带至药厂、药店、医院药房、药品批发、零售企业等一线实训基地去参与整个生产、销售活动。而对于即将走向实习岗位的学生来说,即可按照学生的毕业去向分层分班教学,设定模块化方向,既保证知识的连贯性和传承性,又满足了学生的就业岗位需求。其次,对于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来说,在教学过程中也要采用对证处理、分层教学的方式。譬如,在中药炮制学的实训教学中会发现,学生对于“炒法”这个简单的操作存在着很大的差别:那些曾经在厨房有过烹饪经验的学生,铲刀运用得娴熟,知识点传授起来比较快,教学时只需要纠正其错误方式方法就可以了;而对于那些从未运用过铲子的学生来讲,“炒法”这一个动作便需要不厌其烦指导,并让学生不停地反复练习,经过几次的实训课才能够达到与前者相同的教学效果。
2.3“辨证论教”即实现教学方法的灵活变通
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要符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像理论知识可以采用讲授法、类比法等教学;而实验实训便需要采用示教法、任务驱动法等。中药炮制学的教学同样如此,理论教学的讲授和实验实训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实验实训课程也可能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中医药传统理论中的哲学思想,经过了几千年历史的积淀,依旧璀璨夺目,对当今的各行各业均有借鉴和指导意义。本文通过研究阐述了中医药理论“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中药炮制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显示了中医药理论强大的生命力。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将进一步探索,以使得中医药理论古为今用,推动中医药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传承。
作者:王云峰 史菁菁 单位:南通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张筑生.高职院校德育体系整合创新[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
- 上一篇:
- 下一篇:医院院感风险评估范文
中医药教学
2023-12-04 17:14:57
相关文章
高校中医儿科学融合教学模式 2022-11-28 11:12:52
中医论诊治慢性肾脏病经验 2022-11-17 09:40:42
中医同病理论内涵及其临床应用 2022-11-17 09:40:09
妇产科患者对中医适宜技术的需求情况 2022-10-17 15:10:28
中医药学基础课程教学策略 2022-10-17 15:04:51
中医针灸护理管理综合质量探讨 2022-10-11 15:4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