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鸡生理发育特点制定管理措施-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2-09-20 10:36:02

雏鸡生理发育特点制定管理措施

雏鸡对外界环境比较敏感,需要较高的环境条件和饲养管理,这就要求我们充分了解雏鸡的生理发育特点,来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从而在保证雏鸡健康的前提下,获取较高的育雏成活率。

1生理发育特点

刚出壳的雏鸡就是一个开始分化的组织,在育雏第一周内始终处于分化的关键阶段,这个时期无论什么因素影响了组织的分化,都会致使今后的生产性能下降。尤其是育雏前3天更为重要,雏鸡越小各种应激产生的作用越大,所以雏鸡入舍后我们应按照小时计算。如果早期管理不到位,对雏鸡产生的影响是不可逆转和无法调整的,为此首先了解一下雏鸡的分化顺序,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1.1前3天生理发育特点

良好的营养和管理可以刺激鸡体心血管系统的快速发育,以后鸡体明显的表现是心脏体积较大、心脏功能强壮,鸡群生长速度快,可以避免猝死引起死淘率较高的情况。前3天呼吸循环系统发育不健全,如果鸡舍高温,雏鸡不能靠呼吸系统来调节体温,同时肺循环发育不良时,雏鸡生长速度相对较快,容易发生腹水症。育雏早期法氏囊、胸腺、淋巴等免疫系统也开始发育,机体免疫系统分化较好的,以后免疫接种后抗体水平较高且整齐一致。例如雏鸡免疫新城疫后随机采血进行检测,正常体重的抗体水平达8~9时,而体重较小的弱鸡抗体水平仅为5~6,这样弱小鸡只对传染病的入侵就很敏感,成为暴发病情的传染源。因此应及时淘汰没有饲养价值的弱雏,不仅可以降低饲养密度,给大群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还可以控制病情的发生。

1.2第4~10天生理发育特点

雏鸡在第4~5天才完成呼吸系统的分化,以后可以通过呼吸系统来调节体温。如果此时舍温超标虽然不会引起雏鸡的死淘,但会影响呼吸系统的分化,致使以后容易发生呼吸道疾病。在育雏一周后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等各组织的分化已经完成,然后鸡体开始生长羽毛、骨架和肌肉,即雏鸡开始进入生长阶段。如果雏鸡一周末体重不达标,不仅致使雏鸡重要组织系统分化不完善、雏鸡生长受阻、均匀度较低,还会严重影响育成期的生长发育和产蛋期的生产性能。

1.3第10~60天生理发育特点

雏鸡在第10~12天开始建立生物钟,以后要求饲喂、光照、饮水、消毒等工作必须程序化,不能杂乱无章,影响鸡群的生活规律和身体健康。在育雏第13~16天开始发育肌腱韧带,需要增加雏鸡活动范围,促使鸡只尽量多运动有助于肌腱的充分发育。在第18~21天雏鸡的肌肉和骨架迅速增长,鸡只快速长大,采食量也增加较多,随后所有的组织器官也很快增长,到育雏后期56d,已经发育完成85%的骨架组织。

2相应管理措施

2.1刺激雏鸡食欲

刚出壳的雏鸡不仅没有任何食欲,还不能将垫料和饲料分辨出来,雏鸡采食饲料在肠道内经过消化吸收后,这些营养物质进入血液到达大脑,才能刺激食欲中枢产生采食的欲望,有了食欲的雏鸡才会主动采食、开始生长发育,食欲越好生长速度越快,否则生长发育缓慢。由此可见应该尽早让雏鸡采食到饲料、刺激其产生良好的食欲,从而达到快速增长的目的。雏鸡早期只对颗粒状物体感兴趣,如果刚开始采食到与饲料颜色和形状相似的垫料,雏鸡就会觉得这样的东西不好吃,以后采食过程中就会出现挑食现象。因此在平养育雏时应在垫料上铺设专用的垫纸(没有条件的可以使用旧编织袋洗干净消毒后代替),笼养雏鸡可以在笼内铺设垫纸,在垫纸和料盘中同时洒满饲料让鸡只看到饲料而不能接触垫料,这样育雏后的雏鸡即使撤掉垫纸也不会采食垫料了。个别弱小雏鸡在早期食欲未被刺激起来,生长到第6周时脖子上或腹部两侧还未更换成羽毛,还长满早期的小绒毛,成为赤膊鸡或小僵鸡,实验证明这样的鸡只生长到产蛋期,很少开产,即使能够产蛋也是只产1~2枚蛋就立即停产。所以在育雏结束时应将其彻底淘汰,以免弱小鸡只成为传播疾病的源泉,还可以节约大量的饲料成本。例如:一只肉种鸡饲养到64周龄时共消耗大约60kg的饲料,按照每吨饲料1800元计算,浪费饲料成本100多元。这也可以充分证明刺激雏鸡食欲的重要性。为了让雏鸡尽快开食,在入舍前1小时准备好饮水和饲料,雏鸡入舍后可同时采食到饲料和饮用到新鲜的温水。首次饮水中最好不添加药物,以免药物的苦味影响雏鸡不愿饮水,进而引起雏鸡食欲减弱,为了防止雏鸡脱水可在饮水中添加5%的葡萄糖,如果预防雏鸡感染细菌发生病情,可在第二次饮水中添加广谱抗生素,连续使用3~5d,同时在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前两天饮水器和水线同时使用,2d后逐渐撤掉饮水器完全使用水线供水。为了刺激雏鸡食欲最好采用有形状的颗粒破碎料,并且颗粒饲料营养全价、经过熟化容易吸收利用。前两周使用蛋白和能量含量较高的雏鸡饲料,在雏鸡体重达标、超过标准后才更换育成饲料。育雏早期应每3h添加一次饲料,每次添加3g左右,有利于刺激雏鸡食欲和促使雏鸡随时采食到新鲜且营养丰富的饲料,尽快让雏鸡在不同时间段达到要求的嗉囊丰满度。

2.2控制好舍内温度

因为雏鸡在4~5d才完成呼吸系统的分化,前3天呼吸系统不完善,如果舍温太高雏鸡不能通过呼吸系统来调节体温。高温还可以致使雏鸡采食量减少、呼吸加快带走大量的体内水分,导致雏鸡脱水、卵黄吸收不良、母源抗体较低,同时雏鸡早期发育缓慢、羽毛生长受阻、羽枝出现横纹容易折断,从而影响鸡群生产性能和增加饲料成本。因此育雏早期舍温切忌过高,尽量使用低温育雏。另外高温育雏相比低温育雏给鸡群带来的危害更大些,在雏鸡运输过程中也这样要求。因为前5天雏鸡鸡体主要是吸热,不能通过采食饲料来获取热量还可以通过呼吸向外散热,前3天育雏舍温度应达30~32℃,鸡舍悬挂的温度计应提前校对,防止舍内温度差异较大,引起雏鸡均匀度降低。5d后鸡体开始放热,需要开始降低舍温,每两天降低1℃,还可以适当通风来排出鸡舍热量和污浊空气,同时控制舍内温度正常。鸡舍湿度的高低也可以起到影响温度的作用,在以上温度的前提下,前3~4天湿度达70%~80%,如果能达到60%~70%也可以。前期应定期往地面泼水和使用喷雾器来增加湿度。两周后湿度下降到50%~60%。如果早期湿度过低会阻止羽毛生长,甚至影响雏鸡的食欲和生长发育。

2.3体重必须达标

雏鸡入舍时就开始抽取几个鸡盒称取出生重,然后在第4天抽取5%~10%的鸡只称重,如果体重达标说明鸡舍准备工作做得比较到位,在一周末再称取体重,达标后或超标说明开食、开水等育雏工作做得比较成功,哪个鸡舍的雏鸡体重大,说明这个鸡舍的管理到位,尽量让第一周体重超标,如果一个周末体重较轻、但均匀度较高,相对来讲也是可以的。由自由采食过渡到每日限饲时,如果不能很好的控制体重,可以每周称2次重来随时掌握鸡群体重发育状况,通过增减饲料的方法来调整体重达标。在3~4周时逐只称重进行分群,此时要求鸡群的平均体重超标30~50g,因为一般的称重都是包含饲料的,而管理指南上的标准体重都是空腹体重,同时体重偏低时往往均匀度会很差。称重应该固定时间、地点、数量、鸡群等,并在限饲日或喂料后6h进行。当称重结果与标准体重相差较多时,应该立即进行复称,保证称重结果准确可靠,切忌匆忙调整喂料量,导致鸡群体重忽高忽低。

2.4饲喂和光照

雏鸡入舍时按照每只鸡4~5g料量饲喂,然后每3h添加3g料,前3天每天加料8次,以后逐渐增加每次添加的料量,而减少加料次数。刚开始白天和晚上一样饲喂,一周后逐渐改成晚上不再饲喂,到14d后雏鸡生物钟建立,应固定饲喂时间、光照时间和操作程序,有利于鸡群的健康生长。育雏前3天光照时间为23h,光照强度达60~80lux,然后每天降低光照时间0.5h,到2~3周逐渐降到8h,强度降到5~10lux,最好在3周末光强不要降下来,因13~16d是肌腱韧带发育的关键期,较高的光照强度可以刺激雏鸡活动,有利于肌腱和韧带的发育。同时在一周末进行分群,让雏鸡有足够的面积充分活动起来。只有肌腱发育良好,才能保证以后鸡群有较高的受精率。

2.5保证料位合理

从雏鸡入舍就应注意料位,保证每只雏鸡都能随时找到饲料进行采食。并且每个料盘添加料量一样。尤其是3周后雏鸡采食量和生长速度增加很快,为了维持鸡群有较高的均匀度,更应随时增加料位和扩大饲养面积,确保料位合理和鸡群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这样也可以避免鸡群争抢饲料严重引起损伤。鸡群早期均匀度控制良好,以后体重分化差异较小,否则随着限饲强度的加大,鸡只体重的差异会更大。有的管理者为了提高鸡群均匀度,一味的增加调整鸡群的次数,这样浪费很多人力物力,还对鸡群产生很大应激和伤害。因此对鸡群越早调整越好,在日常工作中利用免疫和断喙的时间随时将小鸡挑出,及时增加料量,促使小体重的鸡只尽快赶上标准体重。

作者:于建文 单位: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南泉乡人民政府便民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