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计划管理范文10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04-14 08:19:28 欧洲杯买球平台的版权声明

工作计划管理

工作计划管理范文篇1

摘要:通过把工作计划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围绕全面预算这条主线,常熟公司在外部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大环境下,通过外拓市场、内降成本、预控风险等重大举措,确保了经营业绩的良好态势。华润电力(常熟)有限公司自2005年10月投入商业运营以来,实现了经营业绩的快速增长,尤其是在2007年以后,公司在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过程中,总结出了独具华润特色的预算控制模式。

关键词:发电预算战略计划

0引言

2004年末江苏全省统调机组装机容量23979.2兆瓦,经过2005年和2006年大量机组的无序建设,2007年末全省统调容量达到51530兆瓦,增长115%。随着大量新机组的投产,电力供需由2003年~2006年的供应紧张转为宽裕,发电市场供大于求的格局开始显现,激烈的市场竞争已经开始逐渐显现。为适应外部市场激烈竞争的要求,保证赢利水平的稳定,公司通过苦练内功,强化内部管理,狠压发电成本,以实现内涵式增长为目标,在战略预算管理的指引下,借鉴了国外企业超越预算控制模式的成功经验,结合公司文化建设、组织结构设立及计划管理的特点,在预算管控中不断创新、完善,建立了一整套适应激烈竞争形势的预算管控模式,有效提高了预算管理水平。

1发电企业传统预算管控模式的缺点

发电行业作为一个传统的基础产业,长期以来在预算编制上主要依赖公司内部经营环境和运营数据,多以财务指标为中心,缺少对国家产业经济政策、区域电力市场及主要竞争对手等方面的分析,无法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做出适时的调整。预算管理一般都单纯以完成全年的经营目标为目的,对各种成本费用设定目标值,过分关注预算执行结果,强调对预算执行偏差率的分析,忽略了预算执行是以各部门业务工作计划为基础的前提,弱化了跨部门的持续协同效应;而与预算数值相对应的公司和部门工作计划在另一条线上单独编制,并随着外部环境变化不断调整,这样就导致了计划调整频率和预算调整节奏不一致,工作计划的执行情况与预算的偏差联系不到一起,最终的结果是使没有预算约束的计划管理流于形式,计划与实际往往相距甚远,计划的工作内容与实际的工作内容往往脱节。日常不切实际的计划管理,使有效的管理失去了基础;同时,脱离工作计划的预算无法落到实处,单纯为预算而编制预算,预算编制只是某些部门或部分员工的事情,预算与公司阶段性目标、经营计划和中长期规划是割裂开的;再有,由于缺乏相应的预算管理工作程序,使工作计划和预算仅作用于计划和预算本身的执行结果,忽视了计划和预算形成的过程,以及预算流程的有效运行。

2改进预算管控模式的探索

最近几年来,发电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家宏观政策的变化、节能减排的导向,对发电企业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提出了更加全面和严格的要求,激烈的市场竞争造成的发电设备利用小时严重下滑,给发电企业日常生产经营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更为不利的是电煤价格的市场化与电价仍被管制之间的矛盾,短时间难以解决,使得发电企业面临更多的经营变数。

在这种环境下,要保持企业的不断成长,传统的预算管理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环境快速变化的需要,常熟公司在这种形势下,重新构思和设计预算管理理念和模式,通过把预算和工作计划结合在一起进行跟踪和偏差分析,协调各岗位各司其责,把公司打造成一个管理流程更具适应性,权力下放更多、对市场变化能及时作出反应,不断进行创新、持续改进的组织。

改进预算管控模式的指导思想是对照国内外优秀企业成功案例,进行观念、思路和运作上调整,在满足公司战略目标的基础上追求和保持业务流程的简化、高效,从而实现预算控制模式的创新,使预算管理与工作计划有机结合起来。管理方法上摒弃了传统的预算控制形式,运用创新的思想、知识和手段,遵循稳健、由点及面、不断深化的原则,构筑了以工作计划为导向的预算控制体系,经过两年来的探索实践,推出了新的预算管控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提炼、完善。图1是以工作计划为基础的预算控制体系示意图。

3以工作计划为基础的预算管控基本内容和做法

3.1建立新的预算管控模式理念和多维的沟通机制从2006年开始先后建立并完善预算管理和计划管理等一系列制度,由制度管理人对制度目的与内容宣讲,现场答疑,广泛征求员工建议,以达成共识,让员工从理念上认识预算的意义,引导员工关心收入、关心成本支出,养成精打细算的好习惯,破除预算只靠预算员的思想。公司推行管理团队与员工无障碍沟通与互动机制,鼓励跨专业、跨部门的沟通与协作,把建立良好的组织氛围与协作关系作为部门、专业主管及员工个人的业绩评价指标,通过工作上的交流和沟通消除制度执行中存在的误解和矛盾。

3.2建立以工作计划和预算有机结合的预算编制体系从客观实际出发,拟订公司战略规划。在制定公司战略目标时,本着选用关键的、数量有限的、行业具有代表性、易获取的原则建立指标库,如供电煤耗率、厂用电率、管理煤耗、单位千瓦利润等,来监控公司业绩,这些指标实行动态管理,每年根据客观实际进行优选,为部门主管提供快速采取纠正与预防措施的信息。

从业务的需要与可能出发,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每年9月初,各部门依据三年规划暨年度工作计划编制要求及年度经营目标,运用swot方法编制部门所辖业务的工作计划。各部门在编制年度工作计划时,要充分体现公司年度经营目标、工作重点以及各类专项计划,通过目标管理方法将年度经营目标转化为指标、目标值和行动方案。涉及跨部门的行动方案,要体现执行过程中的持续协同,责任是对等的。以工作计划为基础,采用零基预算,运用年零基、月滚动的预算方法,编制公司预算。各部门在编制年度预算时,以历史成本为基础,每项业务活动都必须以价值创造为起点,要在充分考虑年度工作计划的基础上,从实际工作需要与可能出发,逐项审核各项费用所反映的工作计划项目必要性、合理性以及经济性,制定相应业务费用支出预算。本着“以预算支持计划,计划支持目标,目标支持公司战略”的原则,使预算真正成为公司战略执行的有效工具。预算目标确定和预算编制的主要目的在于准确预测、把握未来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其重点是规划未来各种特定假设前提下的具体行动方案和资源支持。

月度预算采用滚动预测方法,即在执行过程中根据客观环境(如区域电力市场、煤炭市场以及气候变化等)的变动而调整、修订,并不断的加以总结、改进、付诸行动,然后再观察结果的一个过程,每个月重复并滚动预测未来12个月的经营情况。

3.3实时监控预算执行,采用灵活的预算调整方法运用信息技术监控预算执行。通过与苏州大学联合开发的、具有实时监控、实时调整、实时授权的功能的预算控制系统,实现了公司与各部门、部门与各专业、各专业与每位员工的预算数据高度共享、信息传输、实时查询、可视化审批和过程实时监控,保证了预算编报、审批、执行、控制的实时控制。各项预算费用按预算科目层层分解到责任部门,当费用发生时,预算系统会通过相应类别的付款签证单按预算科目以公司、部门、专业及个人为索引,以此来归集实际发生数,然后与月度预算值对比。若部门的实际发生数大于预算数,则系统会发出预警,确保业务活动受控。各责任部门主管可以实时查询本部门预算执行动态数据。

在年度预算费用控制范围内,给予各业务部门灵活的费用控制和决策自由。凡不引起预算金额增加类的变更采用备案制,由各部门对所辖费用实行总额控制,即在不突破部门预算总额的前提下,部门内部预算费用之间的调整或部门之间预算费用的调整,只引起一级科目下各二级科目、三级科目之间预算金额的变更,由部门填写“预算费用变更备案表”,报预算管理部门备案即可,涉及部门之间的调整,备案表上应有相关部门责任人的签字。部门费用要依据业务活动内容,分科目匹配到相应专业,再由专业到个人,要体现出对各级人员的充分授权原则,使得管理流程更具适应性。

3.4建立基于战略检讨的评价体系每月初,预算管理部门依据上月机组实际平均负荷率、气候变化等因素对目标预算值进行修正,以修正后的指标值作为评价依据评价预算的执行情况,并要求把预算偏差原因与工作计划执行偏差对应分析。

在预算执行偏差分析中,反思、检讨计划执行情况,通过预算完成情况对工作计划的执行过程进行检讨,判断行动方案是否产生预期业绩,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纠正计划执行的偏差,而不是以将实际业绩控制和保持在预算框架内为目的,也就是说预算是以工作计划为导向的,根据未来市场变化来动态调整和实施行动计划,以适应多变的、复杂的市场环境,实现公司经营目标。预算不再是评价的直接对象或主要依据,预算的导向是计划的执行与落实,而业绩评价强调的是对工作计划执行的检讨,强调财务与非财务等多方面的关键业绩。

4小结

新的预算管控模式有效降低了单位发电成本,使公司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施两年来,单位可控成本费用水平下降6.58%,2008年在燃料大幅上涨的情况下,依然保持良好的经营业绩,成为国内火力发电企业中唯数不多的能保持盈利的公司。

通过近两年来的运行实践及管理创新,预算的控制作用在全公司已得到了共识,取得了较好的体现。预算管控模式改变后,公司领导和全体员工的节约理念、成本意识和协调与沟通意识都有较大增强,一个最明显的改观是由过去的“先使用后核算”转变为“先核算后使用”。各项工作真正做到了凡事有计划,计划有目标,费用支出有方向,工作计划和预算管理实现了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张晓来.发电企业超越预算控制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经济研究导刊.2009.(17).

[2]张长胜.企业全面预算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冯巧根.超越预算的实务发展动向与评价[j].会计研究.2005.(12).

[4]潘秀丽.论预算管理体系的改进[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1).

工作计划管理范文篇2

一、计划的概念

不预则废。不论事大事小,计划是酒店工作过程的第一步骤。计划是指对一个特定的时期内将要进行的工作进行预先的安排和布置的过程。凡事预则立。都应当有一个事先安排,假如估计到某事将可能发生突变,也要有一个预先的分析判断和应急准备。当然,大的事情有大的计划,这种计划往往还要形成文字;一些细小的事情未必以文字形式体现,也许在酒店管理人员的头脑中存在就够了但无论如何,计划是酒店工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

如何做和谁去做。具体而言,酒店计划就是指酒店管理者事先规划做什么。酒店计划应考虑3个重要问题。一是要做什么,为谁而做?二是要实现什么目标?三是实现既定目标,对组织的活动是如何进行管理?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将确定酒店未来所有活动的方针。因此,制定好酒店的各种计划,酒店管理者首先和最重要的工作。计划可以全面合理地安排好其他一切工作,应该说,没有计划就不存在管理。

酒店计划有下列好处:

帮助管理者选择更加有效的经营管理方案,计划将迫使管理者作全面的思考。计划也提供了指导与评价下属工作状况和酒店经营实绩的标准与依据。

不做计划就是选择混乱,事实上。不实行计划管理就是实行危机管理。

二、计划制定的特点

可以从酒店不同管理层的角度,酒店计划是由酒店各层管理人员负责制定和实施的因此。来分析与把握酒店不同计划的类型及特点。

1上层管理者

很难预测的因此这类战略性计划具有不确定性,即酒店集团总裁和酒店总经理制定酒店发展的全面和长期的计划。由于所涉及到外部环境包括法律变动、社会潮流、政府政策、经济发展、国际关系和客源需求数量与特点。需要不断调整。

2中层管理者

制定本部门的业务行动计划。中层的计划主要与内部事务相关,即部门经理要以上层管理者提供的酒店总目标和政策为指导。因而计划的不确定性就大大减少了这类计划在性质上也是长期的和创造性的中层管理者至少要制定为期一个月的本部门工作计划。

3低层管理者

这包括员工工作时间安排和员工分工和工作要求等。低层管理者至少要制定为期一周的计划。即主管要做计划。计划期更短、内容更专门化和具体化。这一层的计划往往是客源或任务既定情况下的作业计划。

三、计划制定的要求

一项好的酒店计划应该包括六方面的内容:目标、措施、实施时间、负责人、预算、评估控制。

还需要注意下列几个方面的问题:要制定好一项酒店计划。

第一。也可时刻提醒管理人员去努力实现它容易在全体人员中沟通,并可作为工作检查的标准。

工作计划管理范文篇3

但是,企业中的业务人员固然可以考察其"业绩",然而企业中还有一些非业务部门,比如行政部门;甚至业务部门中还有些非业务人员,他们?quot;业绩"如何考核?其次,对于非业务人员、特别是管理人员,考核对其"素质"的要求也不应同于业务人员。本文就是要讨论这两个问题。

一、如何考核非业务人员的"业绩"

事实上,我们所说的"业绩",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并不只是指企业中的业务人员取得的那些可以用经济指标衡量囊滴袷导ǎ欠褐钙笠抵兴懈谖簧系墓ぷ魅嗽彼〉玫墓ぷ鹘够蛲瓿梢滴袂榭觯黄渲杏行?quot;业绩"是无法用经济指标来衡量的,至少是无法直接用经济指标来衡量的。

那么,如何考核这些无法直接用经济指标来衡量的"业绩"?从我们的实践来看,考核制度与计划管理的紧密结合,能够比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1、计划管理用一定质量要求下的"工作量"和"工作进度"为指标,把非业务人员的工作转换成可以用比较精确的数字来加以衡量的东西。这里的要素有三:

a、"一定质量要求下的";b、"工作量";c、"工作进度"。

2、计划管理并不是一个单一的计划,而是有着多维精确刻度的一个计划体系、一个计划网络,它使整个企业的工作,从长期、中期到短期,从整个公司、各个部门到每个个人,从生产经营到各方面工作,都成为可以把握、可以衡量的东西。

一个较大企业的计划管理体系,应该是一个由集团计划、部门(子公司)计划、小组计划和个人计划相衔接;中长期发展规划、年度生产经营计划、年度工作计划、月度计划、周计划相衔接;经营项目计划、销售计划、成本费用计划、利润计划、人事计划、财务预算计划、日常工作计划相衔接的,总目标与分目标相结合、战略计划与战术计划相结合的,严密、完整的计划管理体系。必须真正做?quot;层层有计划、人人有计划、事事有计划、时时有计划"。

没有这样的计划体系为基础,无论是业务人员的考核,还是非业务人员的考核,都是没法搞好的,都不免会流于空泛、模糊、形式主义和主观主义。

3、计划管理的原则

a、适度从高、从严的原则--我们知道,目标太高、要求太严,与目标太低、要求太松,都是不合适的;计划中的目标和要求,必须是人们通过付出较大努力而能够达到的。

b、周密、完备的原则--中短期计划、部门、局部及个人计划应是公司长期计划、整体计划的分解,因此计划要覆盖全面、衔接完美;再者,计划中任务与计划外任务要处理好关系。

c、充分量化的可衡量性原则--例如,完成一项计划可以得多少分、完成计划的多大比例可以得多少分,计划中任务与计划外任务各占多少分,都应有明确规定。

d、"民主"与"集中"、"自报"与"公议"相结合的原则--为激发员工的参与精神,公司整体、中长期计划,部门、局部等计划的制定,必须有员工的参与讨论、提议;员工个人的计划,更需以员工"自报"为基础。为了计划的一致性、衔接性和计划的质量,则需"集中"和"公议"。但"民主"与"集中"、"自报"与"公议"之间,必须是充分的上下交流;否则,不切实际或不得人心的计划,是不可能贯彻好的。

e、依法制订、依法执行、依法修订的原则--计划的制订必须依法而行,按照上述"民主"与"集中"、"自报"与"公议"相结合的程序进行;一旦订立完毕,就当视之为法,认真执行,特别要防止企业领导人随心所欲更改或推翻计划,否则对计划管理破坏性极大;计划的修订也必须按照法定程序进行,什么程序下制订的计划,也必须在什么程序下修订,否则就应当视之为违背计划,视之为违法;考核应当严格以依法定程序制订的计划为准,而不是以未经法定程序的变动为准,不管这种变动是出自哪个领导人的意志。

这样一来,我们实际上已经把业务人员的"业绩"考核与非业务人员的"业绩"考核用"计划管理"统一起来了:与"计划管理"紧密结合的"业绩考核",既适用于非业务人员,也适用于业务人员。

二、如何考核非业务人员的"素质"

企业对所有员工在"素质"方面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不仅对业务人员和非业务人员的要求不一样,而且对非业务人员中的各个岗位的要求也不一样;考核制度也必须体现出这种差别。

1、"素质"考核必须体现积极的价值导向

为了使考核制度的价值导向趋于积极,我们除了要在"业绩"和"素质"二者的考量中体现"崇尚业绩"的原则外,在"素质"考核内容中,也大有文章可做。

通常的做法是,在员工素质考核表中罗列一大堆指标,往往有几十项,其中有"劳动纪律"、"廉洁奉公"、"尊重同事"、"关心下属"、"言谈举止"、"知识广度"、"健康状况"、"表达能力",等等、等等,全则全矣,然毫无重点。且不说有些指标是否适合考评,也不说对所有人都作统一要求是否合适,单说如此求全责备,四平八稳,就足以使人畏首畏尾、趑趄不前。

对企业的全部工作人员,包括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应当根据各个岗位的不同要求作不同的考核;而且要突出抓住少数几个体现企业积极的价值导向的"关键指标",不宜如此面面俱到。

2、"素质"考评中究竟应该考察些什么

在对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考评中,应作三个层次的要求:对其"廉洁奉公"、"遵章守纪"、"尊重同事"、"关心下?quot;等素质的考察,是对干部的基本要求,处基础地位,分数可以占一定比例。但是应当侧重考察其管理素质,即主要从其计划、组织、用人、指挥和控制等方面的能力来考察,其核心的是协调能力;这是对干部的主要要求,居主干地位,分数应占最大比例。"能否通过自己的创新能力而对企业经济效益、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和社会形象做出较大贡献",则是对管理者的最高要求,占顶峰地位,分数比例虽不大,但体现了公司的价值导向,是极为重要的。

对于管理人员,还应该根据公司领导(高层)、部门领导(中层)和主管(基层)三级分别作不同要求。比如,在对各层管理者上述三层次素质的考察中,不但具体的要求应该不同,而且在三层次中的侧重点和分数比例也应不同。再者,在对各层干部能力结构的要求中,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如对高层领导干部要特别注重其出思想的能力、协调的能力,对基层干部应强调其具体操作技能,而中层干部的思想能力、协调能力、技术能力则应大体均衡。从我们的实践来看,对于高层,应是50:40:10;对于中层,30:40:30;对于基层,则是10:30:60。其三,在对干部的管理能力的考察中,高层干部的计划能力权重应占25%,组织能力应占20%,用人能力占30%,指挥能力占10%,控制能力占15%;中层干部的这个比例分配应该是:20%,15%,20%,35%,10%;基层干部则是:15%,10%,15%,55%,5%。同时,对高、中、基层干部这五个方面管理能力所要求的具体内容也应不同。

对于普通员工、特别是对于业务人员的素质考评,则主要考察其工作素质、操作能力,兼顾对其管理潜能的考察,以为其上升留下空间。

3、"素质考核"与"业绩考核"为什么一定要先分后合

在一些企业的现行考核制度中,"业绩"考核与"素质"考评分工不明,往往是将二者混在一起。结果造成许多混乱:

有的企业每月都评一次"业绩"与"素质",年终又来一次,不免形成重叠和冲突:到底是以每月的考核为准呢,还是以年底的考核为准?而不管选择何者为准,都会使另一种考核成为多余。

再者,"业绩"本是客观的东西,只适合"考核";而有的企业也将其交付"考评",结果就使本来可以客观准确衡量的东西变成众说纷纭的东西了;

其三,"业绩"应该是短线考察项目,"一月事一月毕";年终再来笼统考察一次,有不少弊病:a:干部员工每月的工作情况事过境迁,工作表现逐月不同,到年底笼统打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打分者当时的主观印象;b:如果中途发生主管人变更,年终的评分就很容易脱离干部员工一年来的工作实际;c:干部员工每月的得分与年终的得分容易发生冲突,同时评分者也很为难:年终重新给下属打一次分呢,还是按照各月的平均分打分?按照前者,就使每月的评分受到了否定,按照后者,则使年终评分成为毫无意义的多此一举。?quot;素质"本应是长线考察项目,往往要数月甚至数年才能做出评判,却把它放到每月去考察,让人如何能说得清楚?

其四,"业绩"考核与"素质"考评混于一处,也使被考核者无法了解自己得分、失分于何处,从而不利于其改进工作、改正缺点。

业绩是短线考察项目,素质是长线考察项目,应该明确分工、先分后合。应当每月察业绩,年终评素质,最后综合形成干部员工的全年得分。

还有一种往往存在于实际操作中的情况是,当下属完全完成甚至超标完成了工作任务后,主管在进行业绩评分时又加进对下属综合素质或主观印象的评议,挑出员工非业绩方面实际存在或想象中的缺点扣分,使下属有苦难言;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在考核制度中将业绩考核与素质考核严格分开;而且要求所有主管和领导在具体评分时将被考核者的"做事"与"为人"二者严格分开,避免使被评议者遭受不公正待遇,积极性遭到挫伤。这一点至为重要。

工作计划管理范文篇4

但是,企业中的业务人员固然可以考察其"业绩",然而企业中还有一些非业务部门,比如行政部门;甚至业务部门中还有些非业务人员,他们?quot;业绩"如何考核?其次,对于非业务人员、特别是管理人员,考核对其"素质"的要求也不应同于业务人员。本文就是要讨论这两个问题。

一、如何考核非业务人员的"业绩"

事实上,我们所说的"业绩",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并不只是指企业中的业务人员取得的那些可以用经济指标衡量囊滴袷导ǎ欠褐钙笠抵兴懈谖簧系墓ぷ魅嗽彼〉玫墓ぷ鹘够蛲瓿梢滴袂榭觯黄渲杏行?quot;业绩"是无法用经济指标来衡量的,至少是无法直接用经济指标来衡量的。

那么,如何考核这些无法直接用经济指标来衡量的"业绩"?从我们的实践来看,考核制度与计划管理的紧密结合,能够比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1、计划管理用一定质量要求下的"工作量"和"工作进度"为指标,把非业务人员的工作转换成可以用比较精确的数字来加以衡量的东西。这里的要素有三:

a、"一定质量要求下的";b、"工作量";c、"工作进度"。

2、计划管理并不是一个单一的计划,而是有着多维精确刻度的一个计划体系、一个计划网络,它使整个企业的工作,从长期、中期到短期,从整个公司、各个部门到每个个人,从生产经营到各方面工作,都成为可以把握、可以衡量的东西。

一个较大企业的计划管理体系,应该是一个由集团计划、部门(子公司)计划、小组计划和个人计划相衔接;中长期发展规划、年度生产经营计划、年度工作计划、月度计划、周计划相衔接;经营项目计划、销售计划、成本费用计划、利润计划、人事计划、财务预算计划、日常工作计划相衔接的,总目标与分目标相结合、战略计划与战术计划相结合的,严密、完整的计划管理体系。必须真正做?quot;层层有计划、人人有计划、事事有计划、时时有计划"。

没有这样的计划体系为基础,无论是业务人员的考核,还是非业务人员的考核,都是没法搞好的,都不免会流于空泛、模糊、形式主义和主观主义。

3、计划管理的原则

a、适度从高、从严的原则--我们知道,目标太高、要求太严,与目标太低、要求太松,都是不合适的;计划中的目标和要求,必须是人们通过付出较大努力而能够达到的。

b、周密、完备的原则--中短期计划、部门、局部及个人计划应是公司长期计划、整体计划的分解,因此计划要覆盖全面、衔接完美;再者,计划中任务与计划外任务要处理好关系。

c、充分量化的可衡量性原则--例如,完成一项计划可以得多少分、完成计划的多大比例可以得多少分,计划中任务与计划外任务各占多少分,都应有明确规定。

d、"民主"与"集中"、"自报"与"公议"相结合的原则--为激发员工的参与精神,公司整体、中长期计划,部门、局部等计划的制定,必须有员工的参与讨论、提议;员工个人的计划,更需以员工"自报"为基础。为了计划的一致性、衔接性和计划的质量,则需"集中"和"公议"。但"民主"与"集中"、"自报"与"公议"之间,必须是充分的上下交流;否则,不切实际或不得人心的计划,是不可能贯彻好的。

e、依法制订、依法执行、依法修订的原则--计划的制订必须依法而行,按照上述"民主"与"集中"、"自报"与"公议"相结合的程序进行;一旦订立完毕,就当视之为法,认真执行,特别要防止企业领导人随心所欲更改或推翻计划,否则对计划管理破坏性极大;计划的修订也必须按照法定程序进行,什么程序下制订的计划,也必须在什么程序下修订,否则就应当视之为违背计划,视之为违法;考核应当严格以依法定程序制订的计划为准,而不是以未经法定程序的变动为准,不管这种变动是出自哪个领导人的意志。

这样一来,我们实际上已经把业务人员的"业绩"考核与非业务人员的"业绩"考核用"计划管理"统一起来了:与"计划管理"紧密结合的"业绩考核",既适用于非业务人员,也适用于业务人员。

二、如何考核非业务人员的"素质"

企业对所有员工在"素质"方面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不仅对业务人员和非业务人员的要求不一样,而且对非业务人员中的各个岗位的要求也不一样;考核制度也必须体现出这种差别。

1、"素质"考核必须体现积极的价值导向

为了使考核制度的价值导向趋于积极,我们除了要在"业绩"和"素质"二者的考量中体现"崇尚业绩"的原则外,在"素质"考核内容中,也大有文章可做。

通常的做法是,在员工素质考核表中罗列一大堆指标,往往有几十项,其中有"劳动纪律"、"廉洁奉公"、"尊重同事"、"关心下属"、"言谈举止"、"知识广度"、"健康状况"、"表达能力",等等、等等,全则全矣,然毫无重点。且不说有些指标是否适合考评,也不说对所有人都作统一要求是否合适,单说如此求全责备,四平八稳,就足以使人畏首畏尾、趑趄不前。

对企业的全部工作人员,包括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应当根据各个岗位的不同要求作不同的考核;而且要突出抓住少数几个体现企业积极的价值导向的"关键指标",不宜如此面面俱到。

2、"素质"考评中究竟应该考察些什么

在对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考评中,应作三个层次的要求:对其"廉洁奉公"、"遵章守纪"、"尊重同事"、"关心下?quot;等素质的考察,是对干部的基本要求,处基础地位,分数可以占一定比例。但是应当侧重考察其管理素质,即主要从其计划、组织、用人、指挥和控制等方面的能力来考察,其核心的是协调能力;这是对干部的主要要求,居主干地位,分数应占最大比例。"能否通过自己的创新能力而对企业经济效益、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和社会形象做出较大贡献",则是对管理者的最高要求,占顶峰地位,分数比例虽不大,但体现了公司的价值导向,是极为重要的。

对于管理人员,还应该根据公司领导(高层)、部门领导(中层)和主管(基层)三级分别作不同要求。比如,在对各层管理者上述三层次素质的考察中,不但具体的要求应该不同,而且在三层次中的侧重点和分数比例也应不同。再者,在对各层干部能力结构的要求中,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如对高层领导干部要特别注重其出思想的能力、协调的能力,对基层干部应强调其具体操作技能,而中层干部的思想能力、协调能力、技术能力则应大体均衡。从我们的实践来看,对于高层,应是50:40:10;对于中层,30:40:30;对于基层,则是10:30:60。其三,在对干部的管理能力的考察中,高层干部的计划能力权重应占25%,组织能力应占20%,用人能力占30%,指挥能力占10%,控制能力占15%;中层干部的这个比例分配应该是:20%,15%,20%,35%,10%;基层干部则是:15%,10%,15%,55%,5%。同时,对高、中、基层干部这五个方面管理能力所要求的具体内容也应不同。

对于普通员工、特别是对于业务人员的素质考评,则主要考察其工作素质、操作能力,兼顾对其管理潜能的考察,以为其上升留下空间。

3、"素质考核"与"业绩考核"为什么一定要先分后合

在一些企业的现行考核制度中,"业绩"考核与"素质"考评分工不明,往往是将二者混在一起。结果造成许多混乱:

有的企业每月都评一次"业绩"与"素质",年终又来一次,不免形成重叠和冲突:到底是以每月的考核为准呢,还是以年底的考核为准?而不管选择何者为准,都会使另一种考核成为多余。

再者,"业绩"本是客观的东西,只适合"考核";而有的企业也将其交付"考评",结果就使本来可以客观准确衡量的东西变成众说纷纭的东西了;

其三,"业绩"应该是短线考察项目,"一月事一月毕";年终再来笼统考察一次,有不少弊病:a:干部员工每月的工作情况事过境迁,工作表现逐月不同,到年底笼统打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打分者当时的主观印象;b:如果中途发生主管人变更,年终的评分就很容易脱离干部员工一年来的工作实际;c:干部员工每月的得分与年终的得分容易发生冲突,同时评分者也很为难:年终重新给下属打一次分呢,还是按照各月的平均分打分?按照前者,就使每月的评分受到了否定,按照后者,则使年终评分成为毫无意义的多此一举。?quot;素质"本应是长线考察项目,往往要数月甚至数年才能做出评判,却把它放到每月去考察,让人如何能说得清楚?

其四,"业绩"考核与"素质"考评混于一处,也使被考核者无法了解自己得分、失分于何处,从而不利于其改进工作、改正缺点。

业绩是短线考察项目,素质是长线考察项目,应该明确分工、先分后合。应当每月察业绩,年终评素质,最后综合形成干部员工的全年得分。

还有一种往往存在于实际操作中的情况是,当下属完全完成甚至超标完成了工作任务后,主管在进行业绩评分时又加进对下属综合素质或主观印象的评议,挑出员工非业绩方面实际存在或想象中的缺点扣分,使下属有苦难言;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在考核制度中将业绩考核与素质考核严格分开;而且要求所有主管和领导在具体评分时将被考核者的"做事"与"为人"二者严格分开,避免使被评议者遭受不公正待遇,积极性遭到挫伤。这一点至为重要。

工作计划管理范文篇5

但是,企业中的业务人员固然可以考察其"业绩",然而企业中还有一些非业务部门,比如行政部门;甚至业务部门中还有些非业务人员,他们?quot;业绩"如何考核?其次,对于非业务人员、特别是管理人员,考核对其"素质"的要求也不应同于业务人员。本文就是要讨论这两个问题。

一、如何考核非业务人员的"业绩"

事实上,我们所说的"业绩",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并不只是指企业中的业务人员取得的那些可以用经济指标衡量囊滴袷导ǎ欠褐钙笠抵兴懈谖簧系墓ぷ魅嗽彼〉玫墓ぷ鹘够蛲瓿梢滴袂榭觯黄渲杏行?quot;业绩"是无法用经济指标来衡量的,至少是无法直接用经济指标来衡量的。

那么,如何考核这些无法直接用经济指标来衡量的"业绩"?从我们的实践来看,考核制度与计划管理的紧密结合,能够比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1、计划管理用一定质量要求下的"工作量"和"工作进度"为指标,把非业务人员的工作转换成可以用比较精确的数字来加以衡量的东西。这里的要素有三:

a、"一定质量要求下的";b、"工作量";c、"工作进度"。

2、计划管理并不是一个单一的计划,而是有着多维精确刻度的一个计划体系、一个计划网络,它使整个企业的工作,从长期、中期到短期,从整个公司、各个部门到每个个人,从生产经营到各方面工作,都成为可以把握、可以衡量的东西。

一个较大企业的计划管理体系,应该是一个由集团计划、部门(子公司)计划、小组计划和个人计划相衔接;中长期发展规划、年度生产经营计划、年度工作计划、月度计划、周计划相衔接;经营项目计划、销售计划、成本费用计划、利润计划、人事计划、财务预算计划、日常工作计划相衔接的,总目标与分目标相结合、战略计划与战术计划相结合的,严密、完整的计划管理体系。必须真正做?quot;层层有计划、人人有计划、事事有计划、时时有计划"。

没有这样的计划体系为基础,无论是业务人员的考核,还是非业务人员的考核,都是没法搞好的,都不免会流于空泛、模糊、形式主义和主观主义。

3、计划管理的原则

a、适度从高、从严的原则--我们知道,目标太高、要求太严,与目标太低、要求太松,都是不合适的;计划中的目标和要求,必须是人们通过付出较大努力而能够达到的。

b、周密、完备的原则--中短期计划、部门、局部及个人计划应是公司长期计划、整体计划的分解,因此计划要覆盖全面、衔接完美;再者,计划中任务与计划外任务要处理好关系。

c、充分量化的可衡量性原则--例如,完成一项计划可以得多少分、完成计划的多大比例可以得多少分,计划中任务与计划外任务各占多少分,都应有明确规定。

d、"民主"与"集中"、"自报"与"公议"相结合的原则--为激发员工的参与精神,公司整体、中长期计划,部门、局部等计划的制定,必须有员工的参与讨论、提议;员工个人的计划,更需以员工"自报"为基础。为了计划的一致性、衔接性和计划的质量,则需"集中"和"公议"。但"民主"与"集中"、"自报"与"公议"之间,必须是充分的上下交流;否则,不切实际或不得人心的计划,是不可能贯彻好的。

e、依法制订、依法执行、依法修订的原则--计划的制订必须依法而行,按照上述"民主"与"集中"、"自报"与"公议"相结合的程序进行;一旦订立完毕,就当视之为法,认真执行,特别要防止企业领导人随心所欲更改或推翻计划,否则对计划管理破坏性极大;计划的修订也必须按照法定程序进行,什么程序下制订的计划,也必须在什么程序下修订,否则就应当视之为违背计划,视之为违法;考核应当严格以依法定程序制订的计划为准,而不是以未经法定程序的变动为准,不管这种变动是出自哪个领导人的意志。

这样一来,我们实际上已经把业务人员的"业绩"考核与非业务人员的"业绩"考核用"计划管理"统一起来了:与"计划管理"紧密结合的"业绩考核",既适用于非业务人员,也适用于业务人员。

二、如何考核非业务人员的"素质"

企业对所有员工在"素质"方面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不仅对业务人员和非业务人员的要求不一样,而且对非业务人员中的各个岗位的要求也不一样;考核制度也必须体现出这种差别。

1、"素质"考核必须体现积极的价值导向

为了使考核制度的价值导向趋于积极,我们除了要在"业绩"和"素质"二者的考量中体现"崇尚业绩"的原则外,在"素质"考核内容中,也大有文章可做。

通常的做法是,在员工素质考核表中罗列一大堆指标,往往有几十项,其中有"劳动纪律"、"廉洁奉公"、"尊重同事"、"关心下属"、"言谈举止"、"知识广度"、"健康状况"、"表达能力",等等、等等,全则全矣,然毫无重点。且不说有些指标是否适合考评,也不说对所有人都作统一要求是否合适,单说如此求全责备,四平八稳,就足以使人畏首畏尾、趑趄不前。

对企业的全部工作人员,包括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应当根据各个岗位的不同要求作不同的考核;而且要突出抓住少数几个体现企业积极的价值导向的"关键指标",不宜如此面面俱到。

2、"素质"考评中究竟应该考察些什么

在对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考评中,应作三个层次的要求:对其"廉洁奉公"、"遵章守纪"、"尊重同事"、"关心下?quot;等素质的考察,是对干部的基本要求,处基础地位,分数可以占一定比例。但是应当侧重考察其管理素质,即主要从其计划、组织、用人、指挥和控制等方面的能力来考察,其核心的是协调能力;这是对干部的主要要求,居主干地位,分数应占最大比例。"能否通过自己的创新能力而对企业经济效益、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和社会形象做出较大贡献",则是对管理者的最高要求,占顶峰地位,分数比例虽不大,但体现了公司的价值导向,是极为重要的。

对于管理人员,还应该根据公司领导(高层)、部门领导(中层)和主管(基层)三级分别作不同要求。比如,在对各层管理者上述三层次素质的考察中,不但具体的要求应该不同,而且在三层次中的侧重点和分数比例也应不同。再者,在对各层干部能力结构的要求中,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如对高层领导干部要特别注重其出思想的能力、协调的能力,对基层干部应强调其具体操作技能,而中层干部的思想能力、协调能力、技术能力则应大体均衡。从我们的实践来看,对于高层,应是50:40:10;对于中层,30:40:30;对于基层,则是10:30:60。其三,在对干部的管理能力的考察中,高层干部的计划能力权重应占25%,组织能力应占20%,用人能力占30%,指挥能力占10%,控制能力占15%;中层干部的这个比例分配应该是:20%,15%,20%,35%,10%;基层干部则是:15%,10%,15%,55%,5%。同时,对高、中、基层干部这五个方面管理能力所要求的具体内容也应不同。

对于普通员工、特别是对于业务人员的素质考评,则主要考察其工作素质、操作能力,兼顾对其管理潜能的考察,以为其上升留下空间。

3、"素质考核"与"业绩考核"为什么一定要先分后合

在一些企业的现行考核制度中,"业绩"考核与"素质"考评分工不明,往往是将二者混在一起。结果造成许多混乱:

有的企业每月都评一次"业绩"与"素质",年终又来一次,不免形成重叠和冲突:到底是以每月的考核为准呢,还是以年底的考核为准?而不管选择何者为准,都会使另一种考核成为多余。

再者,"业绩"本是客观的东西,只适合"考核";而有的企业也将其交付"考评",结果就使本来可以客观准确衡量的东西变成众说纷纭的东西了;

其三,"业绩"应该是短线考察项目,"一月事一月毕";年终再来笼统考察一次,有不少弊病:a:干部员工每月的工作情况事过境迁,工作表现逐月不同,到年底笼统打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打分者当时的主观印象;b:如果中途发生主管人变更,年终的评分就很容易脱离干部员工一年来的工作实际;c:干部员工每月的得分与年终的得分容易发生冲突,同时评分者也很为难:年终重新给下属打一次分呢,还是按照各月的平均分打分?按照前者,就使每月的评分受到了否定,按照后者,则使年终评分成为毫无意义的多此一举。?quot;素质"本应是长线考察项目,往往要数月甚至数年才能做出评判,却把它放到每月去考察,让人如何能说得清楚?

其四,"业绩"考核与"素质"考评混于一处,也使被考核者无法了解自己得分、失分于何处,从而不利于其改进工作、改正缺点。

业绩是短线考察项目,素质是长线考察项目,应该明确分工、先分后合。应当每月察业绩,年终评素质,最后综合形成干部员工的全年得分。

还有一种往往存在于实际操作中的情况是,当下属完全完成甚至超标完成了工作任务后,主管在进行业绩评分时又加进对下属综合素质或主观印象的评议,挑出员工非业绩方面实际存在或想象中的缺点扣分,使下属有苦难言;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在考核制度中将业绩考核与素质考核严格分开;而且要求所有主管和领导在具体评分时将被考核者的"做事"与"为人"二者严格分开,避免使被评议者遭受不公正待遇,积极性遭到挫伤。这一点至为重要。

工作计划管理范文篇6

在《管理科学化考核是关键》一文中,我曾说道,企业员工的考核从内容上可分成业绩考核与素质考评两大块;对于二者必须先分后合,综合形成被考核者的考核总分;为了使考核的价值取向趋于积极,引导员工成为积极有为的开拓者而不是谨小慎微的谦谦君子,企业考核必须侧重于业绩方面的考核;由于业绩考核比较客观、准确,而素质考评比较主观、模糊,因而考核侧重于业绩也有利于提高考核结果的客观、准确性。

但是,企业中的业务人员固然可以考察其"业绩",然而企业中还有一些非业务部门,比如行政部门;甚至业务部门中还有些非业务人员,他们?quot;业绩"如何考核?其次,对于非业务人员、特别是管理人员,考核对其"素质"的要求也不应同于业务人员。本文就是要讨论这两个问题。

一、如何考核非业务人员的"业绩"

事实上,我们所说的"业绩",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并不只是指企业中的业务人员取得的那些可以用经济指标衡量囊滴袷导ǎ欠褐钙笠抵兴懈谖簧系墓ぷ魅嗽彼〉玫墓ぷ鹘够蛲瓿梢滴袂榭觯黄渲杏行?quot;业绩"是无法用经济指标来衡量的,至少是无法直接用经济指标来衡量的。

那么,如何考核这些无法直接用经济指标来衡量的"业绩"?从我们的实践来看,考核制度与计划管理的紧密结合,能够比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1、计划管理用一定质量要求下的"工作量"和"工作进度"为指标,把非业务人员的工作转换成可以用比较精确的数字来加以衡量的东西。这里的要素有三:

a、"一定质量要求下的";b、"工作量";c、"工作进度"。

2、计划管理并不是一个单一的计划,而是有着多维精确刻度的一个计划体系、一个计划网络,它使整个企业的工作,从长期、中期到短期,从整个公司、各个部门到每个个人,从生产经营到各方面工作,都成为可以把握、可以衡量的东西。

一个较大企业的计划管理体系,应该是一个由集团计划、部门(子公司)计划、小组计划和个人计划相衔接;中长期发展规划、年度生产经营计划、年度工作计划、月度计划、周计划相衔接;经营项目计划、销售计划、成本费用计划、利润计划、人事计划、财务预算计划、日常工作计划相衔接的,总目标与分目标相结合、战略计划与战术计划相结合的,严密、完整的计划管理体系。必须真正做?quot;层层有计划、人人有计划、事事有计划、时时有计划"。

没有这样的计划体系为基础,无论是业务人员的考核,还是非业务人员的考核,都是没法搞好的,都不免会流于空泛、模糊、形式主义和主观主义。

3、计划管理的原则

a、适度从高、从严的原则--我们知道,目标太高、要求太严,与目标太低、要求太松,都是不合适的;计划中的目标和要求,必须是人们通过付出较大努力而能够达到的。

b、周密、完备的原则--中短期计划、部门、局部及个人计划应是公司长期计划、整体计划的分解,因此计划要覆盖全面、衔接完美;再者,计划中任务与计划外任务要处理好关系。

c、充分量化的可衡量性原则--例如,完成一项计划可以得多少分、完成计划的多大比例可以得多少分,计划中任务与计划外任务各占多少分,都应有明确规定。

d、"民主"与"集中"、"自报"与"公议"相结合的原则--为激发员工的参与精神,公司整体、中长期计划,部门、局部等计划的制定,必须有员工的参与讨论、提议;员工个人的计划,更需以员工"自报"为基础。为了计划的一致性、衔接性和计划的质量,则需"集中"和"公议"。但"民主"与"集中"、"自报"与"公议"之间,必须是充分的上下交流;否则,不切实际或不得人心的计划,是不可能贯彻好的。

e、依法制订、依法执行、依法修订的原则--计划的制订必须依法而行,按照上述"民主"与"集中"、"自报"与"公议"相结合的程序进行;一旦订立完毕,就当视之为法,认真执行,特别要防止企业领导人随心所欲更改或推翻计划,否则对计划管理破坏性极大;计划的修订也必须按照法定程序进行,什么程序下制订的计划,也必须在什么程序下修订,否则就应当视之为违背计划,视之为违法;考核应当严格以依法定程序制订的计划为准,而不是以未经法定程序的变动为准,不管这种变动是出自哪个领导人的意志。

这样一来,我们实际上已经把业务人员的"业绩"考核与非业务人员的"业绩"考核用"计划管理"统一起来了:与"计划管理"紧密结合的"业绩考核",既适用于非业务人员,也适用于业务人员。

二、如何考核非业务人员的"素质"

企业对所有员工在"素质"方面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不仅对业务人员和非业务人员的要求不一样,而且对非业务人员中的各个岗位的要求也不一样;考核制度也必须体现出这种差别。

1、"素质"考核必须体现积极的价值导向

为了使考核制度的价值导向趋于积极,我们除了要在"业绩"和"素质"二者的考量中体现"崇尚业绩"的原则外,在"素质"考核内容中,也大有文章可做。

通常的做法是,在员工素质考核表中罗列一大堆指标,往往有几十项,其中有"劳动纪律"、"廉洁奉公"、"尊重同事"、"关心下属"、"言谈举止"、"知识广度"、"健康状况"、"表达能力",等等、等等,全则全矣,然毫无重点。且不说有些指标是否适合考评,也不说对所有人都作统一要求是否合适,单说如此求全责备,四平八稳,就足以使人畏首畏尾、趑趄不前。

对企业的全部工作人员,包括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应当根据各个岗位的不同要求作不同的考核;而且要突出抓住少数几个体现企业积极的价值导向的"关键指标",不宜如此面面俱到。

2、"素质"考评中究竟应该考察些什么

在对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考评中,应作三个层次的要求:对其"廉洁奉公"、"遵章守纪"、"尊重同事"、"关心下?quot;等素质的考察,是对干部的基本要求,处基础地位,分数可以占一定比例。但是应当侧重考察其管理素质,即主要从其计划、组织、用人、指挥和控制等方面的能力来考察,其核心的是协调能力;这是对干部的主要要求,居主干地位,分数应占最大比例。"能否通过自己的创新能力而对企业经济效益、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和社会形象做出较大贡献",则是对管理者的最高要求,占顶峰地位,分数比例虽不大,但体现了公司的价值导向,是极为重要的。

对于管理人员,还应该根据公司领导(高层)、部门领导(中层)和主管(基层)三级分别作不同要求。比如,在对各层管理者上述三层次素质的考察中,不但具体的要求应该不同,而且在三层次中的侧重点和分数比例也应不同。再者,在对各层干部能力结构的要求中,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如对高层领导干部要特别注重其出思想的能力、协调的能力,对基层干部应强调其具体操作技能,而中层干部的思想能力、协调能力、技术能力则应大体均衡。从我们的实践来看,对于高层,应是50:40:10;对于中层,30:40:30;对于基层,则是10:30:60。其三,在对干部的管理能力的考察中,高层干部的计划能力权重应占25%,组织能力应占20%,用人能力占30%,指挥能力占10%,控制能力占15%;中层干部的这个比例分配应该是:20%,15%,20%,35%,10%;基层干部则是:15%,10%,15%,55%,5%。同时,对高、中、基层干部这五个方面管理能力所要求的具体内容也应不同。

对于普通员工、特别是对于业务人员的素质考评,则主要考察其工作素质、操作能力,兼顾对其管理潜能的考察,以为其上升留下空间。

3、"素质考核"与"业绩考核"为什么一定要先分后合

在一些企业的现行考核制度中,"业绩"考核与"素质"考评分工不明,往往是将二者混在一起。结果造成许多混乱:

有的企业每月都评一次"业绩"与"素质",年终又来一次,不免形成重叠和冲突:到底是以每月的考核为准呢,还是以年底的考核为准?而不管选择何者为准,都会使另一种考核成为多余。

再者,"业绩"本是客观的东西,只适合"考核";而有的企业也将其交付"考评",结果就使本来可以客观准确衡量的东西变成众说纷纭的东西了;

其三,"业绩"应该是短线考察项目,"一月事一月毕";年终再来笼统考察一次,有不少弊病:a:干部员工每月的工作情况事过境迁,工作表现逐月不同,到年底笼统打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打分者当时的主观印象;b:如果中途发生主管人变更,年终的评分就很容易脱离干部员工一年来的工作实际;c:干部员工每月的得分与年终的得分容易发生冲突,同时评分者也很为难:年终重新给下属打一次分呢,还是按照各月的平均分打分?按照前者,就使每月的评分受到了否定,按照后者,则使年终评分成为毫无意义的多此一举。?quot;素质"本应是长线考察项目,往往要数月甚至数年才能做出评判,却把它放到每月去考察,让人如何能说得清楚?

其四,"业绩"考核与"素质"考评混于一处,也使被考核者无法了解自己得分、失分于何处,从而不利于其改进工作、改正缺点。

业绩是短线考察项目,素质是长线考察项目,应该明确分工、先分后合。应当每月察业绩,年终评素质,最后综合形成干部员工的全年得分。

还有一种往往存在于实际操作中的情况是,当下属完全完成甚至超标完成了工作任务后,主管在进行业绩评分时又加进对下属综合素质或主观印象的评议,挑出员工非业绩方面实际存在或想象中的缺点扣分,使下属有苦难言;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在考核制度中将业绩考核与素质考核严格分开;而且要求所有主管和领导在具体评分时将被考核者的"做事"与"为人"二者严格分开,避免使被评议者遭受不公正待遇,积极性遭到挫伤。这一点至为重要。

工作计划管理范文篇7

关键词:epc项目;进度计划管理;工程项目

epc项目即为接受公司业主委托,根据合同约定对工程建设项目设计、采购、施工、运行等不同阶段进行的全部性承包。公司将在总价合同条件下对承包工程的承包、质量、安全、进度负责。可以看出,epc项目涵盖内容繁多,十分容易出现进度拖慢等问题。因此,针对epc项目开展进度计划管理十分关键。

1epc项目特点及其优势

相对其他工程项目来说,epc项目的特点与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譹訛显著缩短工期epc项目包揽了设计、采购、施工等过程,这三个阶段的工作可以交叉同时进行。在设计工作进行的同时,采购工作也可以一同开展[1]。施工设计工作完成后采购工作也能够同时完成。这种同时进行、快速跟进的方式能够显著缩短工期,大大缩短项目的建设工期。虽然工程交叉进行可能导致返工,但只要科学合理地制定周密的交叉计划就能够缓解返工风险。譺訛转嫁风险减少投资epc项目通常都使用固定总价、明确工期合同的方式,往往不允许再次调节。业主在项目准备时确定了投资总额,则会将投资风险转嫁给epc承包商,避免由于利率变化、物价调整等因素导致投资额增加。如总承包商无法在合同规定时期完成工程还需要支付违约金,因此,epc项目工程价格相对于其它工程模式要更高。譻訛提升工程项目管理效率epc项目是由总承包商完成的项目一体化管理,能够有效改善工程项目内部的沟通情况,提升协调效率。epc项目承包商是工程项目执行的负责人,承包商下属的分包商均由其进行统一管理。设计、采购、施工等部门的目标、标准都是相同的,费用、质量等方面的规范也相同,有效提升了工程沟通运作效率。

2epc项目进度计划管理重点

项目进度计划管理工作即为进度计划的具体执行,在计划付诸实践的工程中,通过定期、不定期检查核实施工进度是否按照进度计划进行;如没有出现偏差,则顺利开展下一阶段的工作;如出现偏差,则需要对拖慢施工进度的根本原因进行分析,并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使其能够符合进度计划[2]。epc项目进度计划管理工作涵盖了设计、采购、施工3个关键环节。2.1设计进度管理。工程设计进度直接关系到项目建设的整体进度。工程负责部门需要严格按照项目整体进度执行日期来确定设计进度,同时强化对各个设计关键节点的控制。工程设计部门要上交正式书面检测与分析报告,周、旬、月进度详细报告。始终维护原定计划的严肃性,让设计进度能够达到整体项目的进度目标。重点对影响设计进度的因素进行控制,实施监控影响设计进度的因素,并第一时间予以解决。2.2采购进度管理。epc项目的施工周期长、工艺流畅长、工程设备、工程材料规格类型众多。一是要在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采购计划与催交检验计划,并严格落实,满足epc项目进度要求;二是对采购进度进行实时监控,尤其关注项目中的长周期设备,并尽快获取订货数量,签订采购合同,并时刻关注工程设备、工程材料的催交催运工作[3]。时刻掌握工程项目的物资采购、交付、仓储状态,确保工程物资具备可查询性与可追溯性;三是对工程设备材料进行严格管理,严格杜绝不符合施工质量要求的建筑材料进场。从采购招标、检验等步骤加强管理,全面保障施工材料的质量。2.3施工进度管理。1)人力资源管理epc项目涉及多项主体,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需要全面兼顾总承包项目管理人员、设计分包人员、采购分包人员以及施工分包人员。上述主体的人力资源数量、专业素质、工作状态、协作意识对于epc工程项目顺利完成有着重要的作用。2)工程设备工程设备主要是指工程中使用的各类大中小型施工机械设备,如吊车、焊接等。在编制施工进度表时需要考虑到设备的安装使用限制、台班使用费以及是否能够按照计划达到施工线槽。如在煤化工epc项目中各类施工设备高度较高,需要大型吊车配合完成,而吊车设备的数量、正常工作、吨位情况都会影响到施工进度。3)材料设备施工过程中使用的建筑材料,如钢材、焊丝、预制件、零件等是否按照计划要求入库、进入施工现场,建筑材料设备是否符合工程施工高质量要求等都对施工进度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混凝土、密封件等零件质量不过关,会直接影响施工进度。4)施工难度不同类型的epc项目都有着不同难度系数的施工内容。如煤化工工程中再热器管排间距有限,使用常规焊接技术无法有效焊接,需要根据施工实际情况选择有针对性的施工手段进行模拟后才能进行焊接施工。并且如焊接后出现问题难以再次返修[4-5]。

3epc项目进度计划管理

3.1设计进度计划管理。epc项目设计进度计划管理内容主要涵盖以下内容:工程项目的准备工作、设计计划的实时跟踪反馈、定期提交进度监测报告。设计进度计划管理要在项目启动时就陆续开展,以便在项目初期对进度计划进行风险评估,并且妥善控制风险。对分包商设定的进度计划进行监督审核,保证分包商的进度能够与整体进度步调一致,进而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工程项目进度目标。设计进度计划管理的编织内容较为复杂,需要在编制前明确是以降低投资费用为主,亦或是以缩短工程建设周期为主[6]。如项目优先考虑缩短工程工期,则部分设计内容可以适当简化,但难以实现设计优化,同时会增加建设投资成本;如项目优先考虑降低投资费用,则需要多次反复优化设计,延长设计进度,加大人工投入。在确定设计计划中心后则需要确定设计工作量,掌握设计工作范围,按照工作范围填写设计工作清单,包括技术规格书、设备材料表、专题研究报告等。将工作量清单利用计算机管理软件进行分解出来,分析清单中作业与作业之间的时间关系、逻辑关系。3.2采购进度计划管理。采购进度计划管理涵盖设备采购与材料采购两大部分,基于对设备采购与材料采购的数据分析,可以将采购进度计划管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组建采购队伍epc项目可以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分设采购小组,采购经理作为协调途径,负责所有采购事务。2)确定供货商[7]epc项目的采购项目需要在业主允许的供货商清单中进行。如业主允许的合格供货商名单无法满足采购需求,则需要拟定增加供应商名单在审查允许后方可选择,最后的供货商需经业主同意。3)不合格物料处理对工程材料设备进行质量检验时如发信物料不符合工程建造标准,则需要将其写入“不合格名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返回供应商或报废处理。3.3施工进度计划管理。1)强化日常管理epc项目建设管理部门要作风强硬,选择施工技术高、设备完善的分包商,从内部因素保证项目进度。定期召开总结会议,汇报每周、每月的施工进展,说明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方案。介绍下周、下月的工作计划、重点、难点,并提前进行协商处理。重点对施工现场进行指挥调度,确保工期、合理安排。保证建筑材料的充足供应,提前提交设备材料使用计划,保证预留足够的材料、设备采购周期。2)强化技术管理对施工现场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进行规范管理,样按照工程建设质量保证开展施工。保证建筑材料的使用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妥善安放工程设备与材料。提升施工风险防控水平,对施工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进行预估与评价,并提前设定风险应对措施与施工技术应对方案,如出现施工技术问题及时处理。3.4整体进度计划管理。对epc项目整体进度进行计划管理对于保障epc项目顺利完成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具体整体进度计划管理工作包括以下措施:1)进度动态实时监测在epc项目的不同阶段中,需要派设专人进度进行检查管理。定期对项目进度情况进行上级汇报,每周对进度情况进行汇总,每月对所有项目进展进行总结[8]。通过每周汇报、制定进度跟踪表格、举行工作进度报告会等方式来对进度进行动态实时监测。2)进度偏差管控epc项目中不同阶段的管理者需要管控各自进度情况,项目经理则需要管控全局。如出现偏差要及时上报,一同协商解决。建立健全的沟通应急体系,持续地监测epc项目中可能出现的任何问题,并及时进行信息反馈。

4结语

epc项目进度计划管理能够保证epc项目顺利实现工期目标。对epc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等工作进行进度计划管理能够加快工程进度、缩短建设工期,对epc项目顺利开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魏甲明.有色行业海外epc项目进度管理中需关注的重点[j].中国有色冶金,2017,46(5):52-55.

[2]周彬瑜.上海外高桥第二发电厂2×900mw脱硝改造(epc)项目计划控制与研究[j].锅炉技术,2014,45(4):63-69.

[3]喻龙.epc项目专业设计计划管理技术与方法研究[j].舰船科学技术,2016,38(23):155-158.

[4]寻钰,贺益龙.p6赢得值管理系统在epc工程总承包项目中的应用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132-138.

[5]史亮.epc总承包建设项目计划进度管理与施工工期索赔管理分析[j].时代金融,2014(8z):237-238.

[6]张帆.石油化工项目epc模式下的采购计划管理与进度控制[j].化工管理,2015(16):194-196.

[7]于春洋.epc模式下的电厂建设项目进度计划与控制要点[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13):69-70.

工作计划管理范文篇8

【关键词】项目管理;前期进度;计划管控

在整个建设工程项目过程中,工程项目的前期策划准备工作直接决定着后续工作能否顺利开展,也影响着工程项目整体的实施效果和投资结果。同时,项目的前期工作进度对整个工程项目的工期的影响比重较大。从大量工程实例看,项目前期工作的进度计划管理的难度,往往大于施工阶段的进度管理工作。因此做好工程项目前期进度计划管理工作,是工程项目顺利开展的基本保证,对整个工程项目管理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工程项目前期进度计划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工程项目的策划阶段和工程项目的准备阶段。其中主要的工作内容有工程项目的前期机会分析、选址、可行性研究及立项、征地拆迁及用地手续办理、方案设计及报批报建、施工图设计、项目招投标及施工准备等一系列工作。工程项目的前期进度计划管控工作,是一个计划、实施、对比纠偏、调整改善、再计划的不断循环改进的动态过程,从项目开展前期咨询分析工作开始,进度管控工作便有了运动轨迹,当实际工作进度与计划进度出现偏差时,应及时分析原因,并及时采取调整措施,在这个过程中应当重视发挥组织管理的作用,实现进度计划的有效管控,从而实现良好的动态循环控制。

1、项目前期进度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

1.1重视施工阶段进度控制,忽视前期工作进度管理。在实际的项目管理过程中,比较重视施工阶段的进度管理,通过合同相关条款约定工期、编制审核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方案等方式进行施工阶段的进度把控,并且通过对各种关键节点进行考核来实现对施工进度的严格把控。但对项目前期工作的进度管理却不够重视,一是由于前期工作的不可预见性较多,二是因为反复变更、修改也比较多,因此项目建设单位在前期工作时间管理上主动性不够。1.2进度管理的方法不完善。施工阶段的工程进度管理方法已有较为完善科学的方法,如施工进度网络管理等,通过定额和施工经验提前预见各工序、各分项工程的工期,合理安排好搭接,控制好关键节点,在施工过程中根据现场施工进展及时对进度计划进行纠偏,在满足合同工期的情况下开展施工管理,完成施工要求。相比较而言,项目的前期进度工作管理则略显粗放,缺乏系统科学的方法。目前,对项目前期的各项工作的合理工期、需投入的人力物力尚缺乏比较系统的研究,因此难以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多数情况下都是按照一定的时间节点要求进行倒排,但又容易造成工期安排不合理导致质量控制出现问题。1.3横向沟通多,管理模式跟不上要求。项目前期工作涉及的部门及单位甚多,涉及的范围较广,相互之间关系相对复杂,一环扣一环,造成进度管理的难度大,处理不好容易导致很多节点无法按计划实施。加上目前的项目开发模式普遍是以业主单位为主导的管理模式,业主单位需要同时协调多个单位、多个部门的工作,这对业主单位的沟通协调水平和公关水平要求甚高,并且前期的协调工作多是环环相扣,前一步骤的工作进度延误将直接影响后续工作进度,故此在该管理模式下业主单位的管理难度明显加大,对前期进度工作的管控也增加了不可预知性。

2、项目前期工作进度控制对策思考

2.1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实现项目进度目标。⑴优化协调机制,加强扁平化沟通日常工作中,提高工作效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便是有效沟通,保证各工作伙伴之间、项目各工作信息之间的沟通渠道顺畅。项目工作的沟通协调机制建设包括确立明确的沟通计划、建立有效的内外部沟通程序、项目运作协同平台的顺利运行等方面。(2)项目管理人员需非常熟悉政策法规以及政府部门的要求在开展项目前期进度工作中,立项、用地、规划、报建等环节以及环保、消防、人防、水土保持等专业都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审批。办理这些手续的时间,直接影响到项目开展的进度,因此,要推进项目前期工作进度,项目管理人员以及各协作单位,需对相关的政策法规以及城市规划、专项规划等非常熟悉,在项目选址、建设规模、投资和设计方案等方面要符合国家和地方的产业发展需求,在报审资料上要充分、翔实,以减少审批环节的反复,提高效率,保证项目前期工作进度的顺利开展。2.2在合同及其附件和相关协议中明确。项目进度管理和进度控制的要求做好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的关键在于做好规划、控制和协调。规划包括项目工程总进度控制目标和分项进度控制目标的确立,以及根据目标输出相应的进度计划。控制是指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按照计划进度对各工序实际进度进行监控,并及时采取措施调整差距的过程。协调是处理建设单位、前期各协作单位以及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和工作事件。2.3各项管理举措并行,如组织措施、经济措施和信息管理措施等。⑴组织措施:通过建立满足项目前期进度计划控制的组织系统,按照工作需求配备各层级进度管控人员,明确各项工作任务及分工职责;根据工程项目开发节奏进行项目分解,确定前期进度工作目标,建立进度工作管控体系。⑵经济措施:提供保障进度工作计划顺利实现的资金计划。⑶信息管理措施: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实时搜集前期进度工作计划中各项工作进度,定期与计划进度进行比较修正,解决偏离进度计划的影响因素。2.4提高对前期进度管理控制的认识,重视项目前期管理。从思想上,提高对项目前期进度管理的重视程度。从项目策划开始进行前期工作进度把控,从源头上提高对项目前期进度管控的认识。2.5创新管理模式,加强前期工作进度管控。在项目开发过程中,积极推进改革项目前期工作的管理模式,借鉴采用全过程工程咨询管理模式、epc模式等,引进工程管理咨询单位参与项目前期工作管理中,由专业工程咨询单位分析编制项目前期进度工作计划并参与管控,减少沟通协调工作量,确保前期工作按进度铺排。

3、结语

工程项目前期进度计划及控制仅仅花费项目整体投入的极少比例,却对工程施工阶段及项目投资结果产生重要影响,这足以体现工程项目前期策划准备工作的重要性。针对当下项目前期进度管理工作中忽视前期工作进度管理、进度管理的方法不完善、横向沟通多、以业主单位为主导的管理模式等现状,项目管理方应该思考对策。做好项目前期进度计划及控制工作,可以从优化协调机制、采取组织措施、采取经济措施、采取信息管理措施、提高项目前期策划准备工作重视程度等等方面入手。

【参考文献】

[1]陈爽.项目策划对大型工程设计项目管理的作用[j].山西建筑.2008(06):218-219.

[2]钱树森.房地产开发项目前期策划若干问题的探讨[j].建设论坛,2018,11:53-54.

工作计划管理范文篇9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软件项目计划;然后阐述了计划管理中应遵循的原则;最后提出了实现计划管理的两个具体方法。

论文关键词:软件项目软件项目管理计划管理

在解决软件危机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软件开发公司意识到在软件项目开发过程中有效的管理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而在软件项目管理过程中,软件项目的计划管理则是决定项目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内容。本文将在下面具体阐述软件项目的计划管理。

1软件项目计划概述

软件项目计划是指为软件工程的运作和软件项目活动的管理提供一个合理的基础和可行的工作计划的过程。其目的是为执行软件工程和管理软件项目制定合理的计划。具体来讲,就是:(1)使软件项目的开发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并将计划文档化,由开发人员遵循,并据此跟踪检查计划的执行。(2)确定软件项目开发的活动的承诺,使软件开发工作有序而协调的开展,以便根据软件计划的资源、约束和能力逐步向客户履行承诺。(3)明确与软件项目相关的组织和个人的承诺,将责任落实到组和个人,从组织管理上保证项目开发的成功。

2制定计划应遵循的原则

2.1重视对项目信息的了解

制定软件项目计划,不仅仅需要经验,更需要全面了解项目的相关信息。必须掌握的信息包括:关于所在组织的信息,包括组织结构图,各部门的职能,各关键部门的经理和部分成员(并尽可能认识这些人);关于市场的信息,包括本行业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竞争对手的情况,竞争对手的主要客户群信息,关于历史项目的信息,尤其需要注意以往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记录和解决方法,关于客户的信息,与客户的沟通是相当重要的,特别要理解清楚客户对时间、进度和效果上的要求。只有在了解足够信息的基础上制定计划,才能增强指导性和针对性。

2.2重视项目计划的层次性

软件项目计划的层次通常分为高级计划、阶段计划和低级计划。高级计划是项目的早期计划,主要进行项目的阶段划分,主要包括人、财、物3个要素。大的阶段交替之

前,我们要做好下一阶段的详细计划,称之为阶段计划。阶段计划要确定各项任务的负责人、开始和结束时间、设备资源、任务之间的依赖关系、小的事件点(即里程碑)。开发人员的个人计划是低级计划,由开发人员根据自己的任务自行制定。通常,软件项目计划至多有4级,较小的软件项目有2级计划(高级计划与低级计划)也是可行的。

2.3重视历史数据的运用和积累

要充分利用以往类似软件项目的历史数据。不光成功项目的数据具有参照价值,失败项目的数据也具有借鉴作用。可以根据它们来制定和改进计划。此外也要注意积累历史数据,以便于为我所用,这些是可复用的资源。最好是通过文档化的过程形成模板,将以往的成功经验高效继承。.

2。4重视用过程化的思想指导开发

我们知道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描述了五个级别的软件过程成熟度:初始级,可重复级,已定义级,已定量管理级,优化级。在可重复级即cmm2这个等级上,该过程具备了对软件项目基本的管理控制、方针和规程,并强调文档化的过程,一个项目成功了,就可以认为下一个项日也可以成功。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通常需要根据项目的进展情况及变更对项目计划进行修改,在策划和重新策划中涉及的内容,都包含在cmm2过程中。运用软件过程化cmm2的思想指导计划的编制与实施,可以提高软件项目的可控程度。尽管当前大多数企业都难以达到cmm2级及以上的等级能力水平,但至少要具备过程化的思想。

3计划的技术方法

在制定软件项目的计划时,以下是常用的技术。

3.1pert

pert(计划评审技术,programevaluationbereviewtechnique)是5o年代末美国海军部在研制北极星潜艇系统时为协调3000多个承包商和研究机构而开发的,其理论基础是:假设软件项目持续时间以及整个项目完成时间是随机的,且服从某种概率分布。eprt可以估计整个项目在某个时间内完成的概率。

构造pert图,需要明确三个概念:事件、活动和关键路线。事件(events)表示主要.活动结束的那一点;活动(activities)表示从一个事件到另一个事件之间的过程;关键路线(criticalpath)是pert网络中花费时间最长的事件和活动的序列。开发一个pert网络要求管理者确定完成项目所194科技创新导报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herald需的所有关键活动,按照活动之间的依赖关系排列它们之间的先后次序,以及完成每项活动的时间。

3.2cpm

cpm(关键路径法)是一项用于确定软件项目的起始时间和完工时间的方法。该方法的结果是指出一条关键路径,或指出从项目开始到结束由各项活动组成的不间断活动链。任何关键路径上的活动开始时间的延迟都会导致项目完工时间的延迟正因为它们对项目完工的重要性,关键活动在资源管理上享有最高的优先权。

在图l中,字母a、b、c、d、e、f、g、h、i、j代表了项目中需要进行的子项目或工作包,连线箭头则表明了工作包之间的关系,节点数字l、2、3、4、5、6、7、8n表明的是一种状况,从l开始到8结束,中间的数字则表明上一工作包的结束和下一工作包的开始。

a=1,表示a工作包的持续时间为1夭。

由图中可反映出该项目的路径共有4条。它们的历时长度分别为:

a d h j=l 4 6 3=14(天)

b e h j:2 5 6 3=16(天)

b f j:9(天)c g i j=l4(天)

关键路径是该图中最长的路径,即路径2,由b、e、h、j组成,历时16天。关键路径反映了完成项目需要的最短时间,其所有的组成工作包的执行情况都应给予密切关注,避免项目的延期完成。

工作计划管理范文篇10

为切实抓好我局廉政风险防范工作,根据市局的安排部署,我局及时召开动员大会传达了市局会议精神,研究布置廉政风险防范工作。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廉政风险防范工作实施方案》,使该项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

二、提高认识,层层签订责任书

把廉政风险防范工作纳入党支部的重要议事日程,实行领导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坚持“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各负其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原则,突出责任分解、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三个重点环节,层层签订责任书,严格落实廉政建设“四同”(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要求,使此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三、突出重点,认真查找廉政风险点

一是深入查找思想道德风险。从作风能力建设入手,围绕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学风和生活作风深入查找。领导干部与一般干部有所区别,各有侧重。领导干部围绕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从科学决策意识、民主决策意识、被监督意识、廉洁自律等方面查找;一般干部围绕服务群众意识、履职创新意识、依法行政和自律意识等方面来查找。大家可能会认为思想道德方面不存在什么风险,但要是深入查找,还是会发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风险,比如是不是工作进取精神不足,安于现状,作风涣散,放松政治理论学习和自我世界观改造;有没有放松自我约束,贪图享受,缺乏工作主动性,存在怕苦怕累思想;存不存在拜金主义倾向,对待一般办事群众态度是否冷漠,是否收受办事单位和工作相对人的礼品、礼金等等。

二是认真查找制度机制风险。制度机制风险分为制度风险和机制风险。制度建设方面要看有没有制度、制度全不全、可操作性强不强、落实到不到位;机制建设方面要看考核、奖惩等机制是否健全,这些机制是否得到贯彻落实。通过认真梳理制度机制风险,不断完善工作制度和机制。要详细查找政策的执行是不是到位,制度是不是健全,落实制度是不是不走样,督查督办是不是到位,决策和执行的程序是不是规范,有没有检查和纠错机制,工作计划有没有如期完成。

三是具体查找岗位职责风险。岗位职责风险围绕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业务工作职责两方面查找,落实“一岗双责”。岗位职责风险点查找要明确具体,重点突出,重点查找工作实践中教育、制度、监督不到位和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等方面的不足,具体到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流程、各个节点,体现出岗位特点。在履行岗位职责上,有没有疏于对身边人员的管理,发生所辖部门出现不廉洁行为;是不是统筹协调全面工作不力,发生失误、脱离实际或徘徊不前;人事制度、财务制度到底是不是真正落到了实处,公开程序、审批程序是严格执行了还是仅仅流于形式;工作中组织协调能力需不需要进一步提高,是不是存在互相拆台、互相诋毁、互相轻视,工作上不配合,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效率不高;是不是不认真钻研工作,而热衷于传播小道消息,能力低,水平差,不作为。

四、结合岗位,制定和落实防范措施

围绕排查确定的各类风险点和风险等级,我局组织各科室根据查找出来的风险点有针对性地结合岗位制定防范措施,着力形成以岗位为点、以程序为线、以制度为面的廉政风险防范机制。

1、进一步加强资金使用管理,资金使用必须符合财政部门的有关要求,特别是养护方面,更要注意收集齐全工程量统计的原始照片和原始记录等,从而使发生的每一项开支都能经受财政部门的审计。

2、进一步加强财务计划管理,财务科、办公室根据分局实际情况,制定并出台《养护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关于签字报销手续的规定》、《经济合同签定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办法,作为我局加强计划管理的指导性文件,使计划管理更规范、更严密,真正做到每项支出有计划、有审批、有落实。

3、进一步加强审计管理,制定2013年审计工作计划,并根据审计工作计划逐项进行审计,审计覆盖率达到100%;同时,审计工作更加注重跟踪审计,每项工程结束后及时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确保资金的使用效益。

4、进一步加强资产管理。要认真执行资产管理规定,对新增资产或使用变更的资产及时登记,确保资产的高效利用。

5、成立招、投标领导小组,对养护工程、大宗物品采购等项目进行招、投标,对大额资金的使用进行严格把关,通过严格控制各项经费支出,压缩非生产性开支,全力打造节约型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