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工作要点十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03-14 18:33:16

生态文明工作要点

生态文明工作要点篇1

一、主要做法

(一)抓完善机制,落实创建责任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创建生态文明村工作,把创建活动纳入“富民工程”来实施,专门成立了精神文明创建组,负责组织、协调生态文明村建设工作。创建伊始,区委书记梁驹亲自率领精神文明创建组领导深入靠近国道的富溪、龙布、桂溪等村进行现场办公,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层次推进。提出到20__年底全面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工程的工作目标,制定了工作实施方案,20__年在全区7个镇(街道)各创建1个生态文明村示范点。明确要求首批7个示范点要做到科学合理规划,按规划进行建设施工,施工项目要健全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加强对施工的检查监督,确保建设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在区委主要领导带动下,我区建立了区、镇(街道)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级级抓落实的层级责任制。尤其是建立了区直单位挂钩扶持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责任制,明确区建设局等7个区直单位对口挂点扶持1个生态文明村示范点建设。各镇(街道)也成立由党(工)委书记或镇长(主任)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落实。

(二)抓宣传发动,营造创建氛围

区、镇(街道)分别召开创建工作会议,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创建目标任务。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西江日报》、《鼎湖宣传》、标语、横额、墙报、板报等进行广泛宣传发动,大张旗鼓宣传创建生态文明村的目的、意义、做法,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做到“广播有声、电视有影、报纸网络有文字,创建宣传资料进村入户”。通过广泛宣传发动,使广大农民群众充分认识到创建生态文明村是一件造福村民、给村民带来实惠的实事好事,提高村民自觉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创建生态文明村的决心和信心。

(三)抓资金筹措,发掘创建条件

我区对生态文明村创建工程给予积极的政策支持和引导,想方设法克服种种困难,积极探索资金和劳务投入机制,加大对生态文明村创建的资金投入。推行“六个一点”的资金筹措办法,即是区支持一点、单位部门帮扶一点、镇(街道)拨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村集体分担一点、村民自筹一点,同时统筹安排村民劳务投入,减少工价支出,有效解决创建过程中的资金不足问题。在我区创建活动中,尤其注重发动经济能人、个体老板热心捐助。如龙布村个体老板梁国荣在前几年捐资20多万铺设村自来水工程基础上,去年又出资4万多元建设了村小公园和卫生公厕;富溪村乡贤何五娣捐资15万元兴建了集篮球场于一体的村文化广场,深受村民好评。

(四)抓示范带动,扩大创建成果

目前,我区生态文明村示范点建设已见成效。龙布村投入30多万元建设了篮球场、文化室、卫生公厕和实现了村道巷道硬底化,现该村绿化覆盖率达36,自来水普及率、煤气灶普及率和卫生公厕使用率均达100,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富溪村投入40多万元完成了入村道路和村中巷道硬底化工程,兴建了村前休闲小公园、多功能文化活动室、科普园地和文化广场,极大地改善了村环境面貌,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竹坝村在大力开展打造黄金沟绿色生态旅游品牌的同时,大力抓紧抓好生态文明村建设,投入资金65万元搞好了村道硬底化和村环境的绿化美化净化,建成了高规格的文化活动室,集篮球场、停车场、游乐场于一体的综合文化广场。蕉园村、南边苏村、桂溪村、沙东村的生态文明村创建也取得了成效。通过抓好示范点创建工作,有效改善了示范村的文化、卫生、交通等状况,农村的人文环境、人居环境、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呈现出了一派文明生态景象。为抓好示范带动、扩大创建成果,区文明委专门组织全区镇(街道)、村居委干部和村民代表召开现场会,及时总结推广示范点的创建经验,以点带面,全面铺开。

二、主要体会

(一)坚持创建与创业同步,把创建生态文明村与“富民工程”相结合,才能使农民得到好处和实惠

地处山区的凤凰镇竹坝村,在结合开发10公里长的风景优美、风光迷人的黄金沟生态旅游景区的同时,投入65万元铺设村道水泥路和绿化美化净化村居环境,建成了高规格的篮球场、文化广场、生态小公园和文化活动室,打造了集生态、旅游、文化于一体的生态文明品牌村。去年该村黄金沟景区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旅游纯收入达30多万元,村民人均增加收入1000元。既丰富了农民文化生活,提高了农民文明素质,又发展了旅游新景点,扩大了知名度,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确保了农民增收,深受村民欢迎。

(二)坚持把创建生态文明村与提高村民文明素质、革除陋习、树立文明新风相结合,才能使村民受到文明熏陶和教育

为推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在创建村中普遍开展了“讲文明、树新风”为重点的“创一条形象村,树一批样板户、做一个文明人”的“三个一”活动和“区评文明单位、镇评文明村、村评文明户”的“三评”活动。通过创建生态文明村与树立文明新风结合起来抓,现在创建村文明新风荡漾,读书看报、学习文化科技知识的多了,休闲娱乐、打球健身的多了,无事生非、打架斗殴的少了,搞封建迷信活动的相对减少了,聚众的基本没有了,展现出一派文明新现象。

(三)坚持把创建生态文明村与自力更生相结合,才能走好务实发展之路

我区由于经济底子薄,资金问题是创建工作的难点。创建生态文明村单纯依靠政府单向投入和扶持是不现实的。因此,要解决创建活动的“资金瓶颈”,一是坚持区、集体、群众齐出钱、齐出力,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集创建资金。二是在干部群众中大力发扬“愚公移山”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充分发挥群众劳务投入的重要作用,发动群众集思广益、齐心协力搞创建。三是各村结合实际,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条件,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努力为创建工作创造条件。凤凰镇竹坝村就是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来抓好生态文明村创建的成功典型。

(四)坚持把创建生态文明村与建设先进文化相结合,才能有效提高乡村的文化品位

生态文明不仅仅是修路绿化,不仅仅是调节人与环境的关系,还调节社会生产关系、生活方式、生态观念和调节人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更高层次上对“以人为本”的一种肯定。因此,我区将创建生态文明村与建设先进文化相结合,积极推进群众性文化活动,支持和引导社区文化、村镇文化和广场文化的健康发展,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给生态文明融入先进文化新的内涵,走文明发展之路。先进文化进村,倡导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农民求真、求善、求美、求知、求乐,进而求富。如桂城街道富溪村在创建活动中,投入20多万元高标准建起了20__平方米的文化广场,附设多功能的舞台、运动场和阅览室、室、电视室等文化设施,让村民“乐有去处,学有场所”。逢重大节日村委都充分利用村内的文化体育设施,举办村民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娱体育活动,大大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陶冶了村民的情操。

三、20__年创建目标及主要措施

我区将按照市委部署和要求,以全面铺开创建生态文明村为契机,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执政为民、造福一方的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村民生活素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积极扎实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在去年7个创建示范点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全面铺开生态文明村建设。今年创建目标是建设67个生态文明村,覆盖全区7个镇(街道)各个村(居)委会。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创建生态文明村工作,由区农村“富民”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互相协调,形成合力。区文明办切实加强对创建工作指导、协调和检查。区委宣传部干部全部实行挂点联系,每个干部都挂点3-5条村,负责指导、协调创建活动工作开展。各镇、街道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由镇、街道党(工)委书记或镇长、主任任组长,副书记任副组长,组员由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落实。把创建生态文明村工作与“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与实施固本强基工程结合起来,各驻村干部及其所在单位将创建生态文明村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积极帮助驻点村开展创建工作。

(二)抓好科学规划、组织实施

规划是建设的“龙头”。我区农村普遍存在住宅建设杂乱无章、巷道狭窄坑洼、“有新屋无新村”现象,这是过去乡村建设遗留下来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今后在我区生态文明村创建过程中要坚持规划先行,从各村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制订好总体规划,力求做到科学合理、符合实际。在此基础上,认真落实规划,抓好组织实施,高标准、高质量建设,确保各村创建工作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三)完善投入机制

加大对生态文明村的投入,广开门路,多方筹资,采取“几个一点”的办法筹措资金,努力攻克资金不足的创建难点。在区财政极为困难的情况下,从今年开始连续三年,每年安排100万元作为支持农村“富民”和创建生态文明村经费。各级也要加大投入,相关涉农部门的专项资金要适当向创建村投入。同时,积极发动和争取热心公益人士在经济上给予大力支持,做到筹措资金不搞摊派,不增加农民负担,创建资金专款专用,确保资金落到实处。

(四)完善责任机制

实施四级分包责任制,即区四套班子领导挂点包到镇(街道)、镇(街道)领导挂点包到村居委会、区直单位部门对口包到创建村,村居委会干部包到创建村。各镇(街道)成立创建生态文明村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和完善区、镇(街道)领导亲自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层级责任制,将创建任务、目标和完成时间直接分解到镇(街道)、到区直单位、到村居委会。并把文明村创建工作纳入各级年终三个文明建设考核内容,做到逐级评分、严格考核,对完成好的表彰奖励,未达标的给予通报批评。

生态文明工作要点篇2

一、指导思想

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环境指标,以“迎接花博盛会,提升城乡环境”为契机,以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方向,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第七次环保大会精神,齐心协力创新体制机制,与时俱进助推低碳发展,持之以恒建设生态文明,在全区形成生态观念牢固树立、生态经济蓬勃发展、生态环境稳步提升、生态人居特色彰显、生态社会日益进步、生态制度长效确立的生态文明良好局面。

二、工作目标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生态建设成果得到巩固、提升和扩大。力争9个镇创成部级生态镇,高新区、经发区创建国家生态工业园规划取得批复并组织实施。全面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和年度治太任务,单位gdp能耗达到0.7吨标煤/万元。ⅲ类以上地表水比例达到35%,环境空气良好天数百分率达到94%,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87分,林木覆盖率达到21.5%,以“六整治”、“六提升”为主要内容,完成60%村庄环境整治任务。

三、工作重点

围绕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重点实施以下六大行动:

(一)产业转型加速行动

1.农业优质化发展。围绕农业转型升级,推进农业特色化、品牌化、规模化、高效化发展,打响一批特色园区和农业产品品牌。年内新增高效农业面积2万亩,高效农业比重达到62%以上;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达到20万亩,全区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所占比重达50%以上。

2.工业现代化发展。紧紧围绕市“一核八园”建设,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突破战。全面提升4个专业园区建设水平,全力实施企业两化融合“135计划”和“百千万工程”。积极引导传统产业由加工制造向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两端延伸,全面推进技术革新、装备更新和品牌创新,年内实现企业升级超过1000家。做大做强新兴产业,全区新兴产业产值占比63%以上。

3.服务业快速化发展。深入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以打造最佳人居城市为着眼点,加快提升旅游业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生产业、高端服务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服务业对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贡献率达45%以上。

(二)城乡综合整治行动

1.推进流域水环境整治

(1)实施“清水工程”。针对已完成的15条清水河道,着力提升长效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河道水质。以湖塘、牛塘、高新区、经发区为重点,年内完成向东河等10条黑污河道整治,使河容河貌生态美观。

(2)深化太湖水污染治理。按照国家、省治太实施方案以及小流域整治等各类规划,完成省市下达的治太工作任务。继续开展太湖应急防控,进一步加强蓝藻预警监测、建立蓝藻打捞机制、控制入湖污染物总量等工作,确保饮用水的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湖泛。

(3)组织河道清淤。继续实施全区镇村河道、河塘清淤,年内疏浚河道45条,土方122万方;疏浚整治村庄河塘272处,土方83万方。

2.推进大气环境综合整治

(1)控制扬尘污染。积极推进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加快淘汰黄标车。强化建筑工地及道路扬尘控制。

(2)推行清洁能源。巩固禁燃区成果,对禁燃区范围内仍使用高污染设施的企业进行清洁能源改造。对沿江高速、312国道、232省道、锡宜路、高架等道路段沿线,武南路、延政路、常武路等主干道沿线,花博园区及配套景区范围内的高污染燃料设施进行清洁能源改造。

(3)综合利用秸秆。继续推广秸秆还田、秸秆发电、秸秆打捆机等新途径、新技术,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周密做好夏秋两季秸秆禁烧的宣传、巡查和监测预警工作,确保全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禁止野外焚烧秸秆。

(4)回收治理油气。加快实施加油站油气回收治理工作,年内完成30座加油站、23辆油罐车的油气治理改造任务。

3.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1)深入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进一步加强二期礼嘉、洛阳片区连片整治推进力度,3月底前完成二期连片整治工作任务,年内完成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遥观片区三期主体工程,重点解决遥观塘桥片区和礼嘉坂上片区的生活污水处理问题,充分发挥整治工作的最大效益,让广大农村居民享受发展成果。

(2)全面开展村庄环境整治。以改善村庄环境面貌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以“六整治”、“六提升”为主要内容,全面实施村庄环境整治,普遍达到二星级“康居乡村”标准并创建一批三星级“康居乡村”。全面完成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沿线两侧,以及城镇、重点工业园周边村庄的环境整治任务,年内培育20个三星级“康居乡村”示范点。

4.推进城乡绿化提升

按照“增量提质”的要求,以花博会周边地区为重点区域,大力推进绿色通道、绿色企业、绿色村庄、绿色社区建设,加快建成一批街头公园、绿化走廊、环城绿带和风景林地。通过破墙透绿、拆墙建绿、见缝插绿、攀爬绿化、垂直绿化等,形成路外连续分布的立体绿化带。切实提高城乡绿化管养水平,巩固绿化建设成果。年内新增绿化面积1.5万亩以上。

(三)污染综合治理行动

1.控制污染源头。不断提高建设项目环保准入门槛,实行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新建项目向园区集中,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排污总量控制,新建鼓励类项目实行排污总量“增一减一”,新建限制类项目实行排污总量“增一减二”。

2.实施污染减排。把结构减排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继续深化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完善、规划、扩建一批污水处理工程,年内开工建设武南污水厂二期工程;大力开展农业面源污染减排工程建设,加快燃煤电厂脱硝和钢铁行业烧结机脱硫工程建设,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氮等主要污染物至2012年底累计削减7.32%、7.74%、5.2%、4.82%。

3.整治重点行业污染。继续规范工业企业排污行为,对81家重点工业企业进行整治。开展对69家地板行业、96家机械行业的专项整治,巩固提升小炼油行业和废塑料行业的整治成果。编制中心城区餐饮业布局规划,开展30家餐饮企业油烟整治,打造人民路、古方路餐饮示范街。对关停化工企业原厂地进行利用的土壤污染开展调查,年内完成一批企业原厂址土壤污染调查,开展土壤污染修复试点工作,妥善处置关停企业三废。

4.加强污水工程建设。大力推进污水管网、泵站建设和截污接管工作,重点推进湖塘、洛阳、前黄、横林、嘉泽、湟里、郑陆、礼嘉、横山桥等镇老集镇区的污水管网及配套泵站建设,重点开展老小区、安置小区、学校、农贸市场、垃圾中转站等雨污分流建设和接管工作,铺设污水主管网80公里以上。全面提高湟里、郑陆、太湖湾等污水厂处理负荷和达标排放水平。

5.开展畜禽养殖场整治。严格按照畜禽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度养殖区的分区管理规定发展畜禽养殖业,逐年归并分散型养殖户。年内建成礼嘉镇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示范点,同步建立散养户畜禽粪便收集处理系统,开展规模以上畜禽养殖场整治“回头看”行动。

6.重视环境调处。高度重视环境与纠纷调处行动,建立健全环境污染纠纷调处机制,及时化解矛盾,对36件突出环境问题实施挂牌督办,有效压降总量,实现“三下降两提高”,即环境总量、越级、重复量均下降5%,结案率、满意率分别提高到95%、85%。

(四)生态文明亮点打造行动

1.加快低碳示范建设。大力推进省级低碳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5平方公里启动区建设,做强一批低碳制造业,集聚低碳技术研究院等一批低碳服务业,初步形成以低碳示范区为核心、中心城区为重点、全区全面启动的“低碳”建设格局。

2.积极推行绿色建筑工程示范。推进国家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建设。在规划、设计、施工、管理、使用全过程贯穿绿色建筑的要求,尽快拉开框架,开工建设绿色建筑60万平方米,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10%以上。

3.大力推行循环经济建设。实施一批节能和循环经济项目,开展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年内新增循环经济试点企业2家,完成节能与循环经济项目20个,完成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重点企业40家,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30家,开展企业能源审计18家,淘汰落后产能设备40台(套)。

(五)生态示范创建行动

1.生态镇创建。在2011年创建5个生态镇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镇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落实镇村长效管理制度,普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提升和完善环境建设和管理水平,力争年内新建成9个生态镇。

2.生态工业园创建。进一步完善两个省级工业园污水收集和处理、集中供热系统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循环经济、绿色经济推广步伐,全力推进低碳示范区建设,集聚发展低碳产业,高新区、经发区部级生态工业园创建规划取得批复并组织实施。

3.绿色细胞创建。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生态村、绿色机关、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环境友好企业创建。完成生态文明(示范)村10个以上、省级生态村10个以上、市级生态村20个以上创建;完成7个省级、6个市级绿色社区,12所省级、15所市级绿色学校创建;完成10家环境友好企业创建,完成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30家。

(六)生态文明宣传行动

1.组织环保宣传活动。以“六•五世界环境日”、科普宣传周为载体,结合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以农村环境整治、生态文明建设、低碳循环经济理念为内容,组织专场环保宣传,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的认知水平,全区公众生态文明知晓率达到94%以上。

2.组织生态文明讲座。结合“机关道德讲堂”活动,利用“讲坛”、“阳湖讲坛”等平台宣讲生态文明知识,提升区级机关职工干部生态文明素质;全区开展大型生态文明讲座活动。

3.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生态文明教育。对环保网站进行改版,增加宣传内容和栏目。充分发挥宣传媒体作用,大力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

四、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各镇(开发区、街道)和区各有关部门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作为年度重点工程来抓,由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健全工作网络,细化工作方案,落实具体措施,确保各项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2.广泛宣传发动。各镇(开发区、街道)要通过设置生态文明建设的公益广告,制作宣传册、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活动,培育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示范基地,不断增强各级干部、企业经营者和广大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积极倡导文明的生产方式、绿色的消费模式,形成全民参与建设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

3.狠抓责任落实。各地、各部门要按照分工合作、上下联动的原则,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责任制;相关职能部门要各负其责、形成合力,明确生态文明建设总体目标和年度工作目标,进一步细化年度工作计划和方案,分解落实重点工作。

4.加强督查考核。加强对各镇、各部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检查督促,将考核结果列入领导班子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对不执行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不认真履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任务,严肃追究单位负责人的行政责任。

生态文明工作要点篇3

生态文明建设是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和地位的必然选择中国作为世界环境大国之一,未来在国际环境与发展事务中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中国政府已向世界郑重宣布:中国将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近年,伴随全球能源资源需求持续增长和气候变暖趋势不断加剧,各国围绕生态摩擦、环境争端问题的博弈日趋激烈,而这也正影响着中国在世界范围之内所展开的贸易活动。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之下,中国政府以积极的环境政策来应对当前这一形势,党的十报告独立成篇地系统论述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有利于增强我国在国际环境与发展领域的话语权,提升我国参与相关国际谈判和对话交流的位势,更为重要的是有利于有效维护我国的核心利益和树立我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和地位。

二、我国水生态文明建设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1.正确理解和把握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水生态文明是一种爱水亲水、节水保水、量水而行、人水和谐的现代文明形态。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配置、节约利用和有效保护水资源以实现水资源永续利用,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水环境以提升水环境质量,有效保护和系统修复水生态以增强水生态服务功能的一项系统工程。水生态是生态系统最活跃、最重要的部分;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最重要、最基础的内容。迫切需要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并将之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领域、重点领域和基础领域。

2.我国水情决定了水生态文明建设已迫在眉睫我国水资源极其短缺,水环境严重污染,水生态严重退化。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且时空分布不均,北方城市缺水尤为严重,2/3的城市缺水;非法排放污水现象屡禁不止,水污染严重,1/3以上河流受到污染,水功能区达标率仅为47.4%;部分河流水资源开发超过承载能力,全国地下水超采面积约19万km2,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倒灌;湖泊、湿地生态功能严重退化,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湖泊和天然湿地面积分别减少15%和28%。面对极其严峻的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形势,为顺利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须立即采取措施,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三、我国水生态文明建设已取得进展但问题不少

1.水生态文明建设已取得一系列进展积极开展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重点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和水生态综合治理;开展了以城市为单元的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工作;初步开展了河湖健康评估;开展了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大力开展了水土保持工作,推进石漠化地区生态保护;2012年开始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切实保障生态用水需求;在建设节水型社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2.水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系列挑战和问题公民节水保水意识薄弱。公民节水、保水意识较为薄弱,水资源浪费、水环境污染和水生态破坏现象依然严重。我国单位gdp水耗、单位工业产品及单位农产品水耗均明显高于世界先进水平;地表水和地下水严重超采,恣意侵占和破坏河流、湖泊和湿地,恶意排放污水、破坏水体生态环境等现象严重。

涉水体制问题依然存在。水生态文明建设既包含降水、径流、蒸发、渗透等水的自然循环过程,也包含开发、利用、排放、处理等水的社会循环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过程、多领域、多环节的管理。然而,目前多数地区涉水事务还分散在水利、环保、住建、发改等部门,“多龙管水”局面在多数地区依旧,尚未形成统一的涉水事务管理体系。

相关机制问题十分突出。水价形成机制尚不能充分反映水资源稀缺程度,水资源费等水资源经济补偿机制尚不能适应节水保水要求,污水排放收费制度尚不能满足减少污水排放、提高污水处理水平的要求,饮用水水源地及重点水域和湿地保护的生态补偿机制尚普遍缺乏。建设经验模式有待探索。水生态文明建设虽不是全新工作,但需要全新的体制、机制、管理、经验和模式。加之各流域、各地区的水情,社会经济发展基础与水平,涉水事务统一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性,迫切需要差别化地探索和推广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与典型模式。

四、建立健全机制,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1.制度保障,持续推进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制度的顶层设计,重点建立健全和切实实施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纳污控制等制度;加强区域、规划和项目层次上的水资源论证,实现项目建设、规划计划和区域发展的“量水而行”;把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以及水环境保护和治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等纳入政府考核体系;建立和实行水生态文明建设科学评估体系,及时、科学、定量地评估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度、成效与问题。

2.社会动员,合力推进加强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的国情、省情、市情、县情宣传教育,加强水生态文明常识、技能宣传和普及。建立全社会参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信息传播、诉求表达、实时监督、自我约束的社会氛围和长效机制。重点在党政机关、学校、社会团体、重点社区和大型企业等开展节水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农民用水者协会”等非政府组织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3.改革体制,协同推进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领导和统筹作用。强化涉水事务的统筹统管,积极有效地推进水务管理一体化,重点在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地区,特别是在所有城市建立水务统一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水生态文明建设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必要时可设立水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机构。

4.健全机制,有效推进改革和健全水价形成机制,使水价逐步接近水资源的真实稀缺程度,实行阶梯水价等差别化水价制度。改革和规范水资源费制度,积极稳妥和差别化地提高水资源费标准。改革和完善污水排放收费制度,减少污水排放,实现污水处理良性发展,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改革和健全水源保护补偿制度,健全对饮用水水源地和重点湿地、库区的财政支持机制,切实提高水资源和水生态的保护水平。

5.规划引领,科学推进编制全国及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的水资源保护规划,加强水资源依规科学配置。全面落实《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严格按流域规划和水功能区划,确定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目标、重点和措施。抓紧研究制定全国、重点流域和重点区域的水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规划,重点明确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原则、方向、重点领域、重点措施等。

生态文明工作要点篇4

(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统领,着力农村社会建设、着眼农村民生改善,不断强化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用城镇化理念建设农村、用现代化观念武装农民,以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为总“抓手”,弘扬生态理念,倡导绿色文明,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引导农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健康协调发展,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文明生态村建设的主要任务

(二)创建文明生态村的主要任务是:以着力解决农村经济体制不完善,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与现代农业生产的发展不相适应;农民文化素质低,环境保护意识差和农民家庭创业难、增收难等问题为突破口,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具有延边特色的高效农业,山村、林地、庭院经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造农村优美的人居环境,使村民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生态保护意识;培育以朝鲜族为主的多元和谐民族文化,建设和完善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提高村民文明素质,培养生态农民。从而,改变农村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农村经济、文化、环境和人文建设发展,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干部作风转变,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三、文明生态村试点建设的基本内容

文明生态村就是生态环境与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村。文明生态村包含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培养生态农民四个方面内容。每个乡镇要选出1个自然村,作为文明生态试点建设村,利用两年时间,把试点村建设成为集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农民为一体的文明生态村。

(三)发展生态经济,就是把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的优化融为一体,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引导农民利用延边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经济,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村经营方式的重要创新形式,推行“公司 合作组织 基地农户”的组织模式,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大力发展山区林地种植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等绿色高效农业,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农村支柱产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夯实农村物质文化生活基础。

(四)建设生态环境,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人居生活环境。主要是从治理农村脏乱差入手,依据村庄的自然条件,修建村通往附近公路的干道和主村道,以及通往各家各户的巷道;进行破旧民房、影响村庄整体规划的房屋改造,和农户饮用水、厕所等改造;清理村周围、村内、房屋周围的垃圾、粪坑等卫生死角;建设绿化带、公共绿地或小公园,种植具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树木花草,使之形成村内村外绿树掩映、花果飘香的良好生态环境,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家居环境和农民的生活环境。

(五)培育生态文化,就是依托延边是我国朝鲜族民族聚集区和满族发祥地等人文历史渊源,培育民族文化底蕴,弘扬民族团结、抗争和进取精神,展现少数民族风采。通过组织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等,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倡导移风易俗,转变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提高农民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

(六)培养生态农民。生态农民就是具有生态文明意识,并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现代农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培养生态农民,就是通过坚持不懈地抓好思想教育,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农民具有生态意识、环境人权意识、良好美德和责任意识,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积极维护公共利益(特别是生态公共利益),遵守已确立的环境法规,推动政府制定相关的环境法规,在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中主动实践生态文明的各项规范。

四、文明生态村建设的标准

文明生态村建设要坚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达到如下建设标准。

(七)领导班子坚强有力,干群关系和谐融洽。以村级党组织为核心的两委班子,能够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班子成员勤奋敬业,廉洁奉公,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深受群众的拥护和信赖;村干部依法行政,团结与带领农民群众艰苦创业,发展生产,脱贫致富效果明显;村务、财务制度公开,重大事项实行民主决策,农民的公民权利得到保障。

(八)农村经济发展壮大,农民生活更加殷实。农村产业结构合理,绿色产业、高效农业、山区和庭院经济健康发展,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农民收入逐年增加;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农民养老保险、就医保障和疫病防治机制逐步建立,病残孤寡农民的生产生活困难得到妥善解决。

(九)村容村貌整洁优美,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村容村貌干净卫生,整洁美观,人居环境达到硬化、亮化、绿化、净化。即连接公路主村道和通往各家各户的巷道全部实现硬化,且路面平整通畅,排水良好,无污水横流或积水;村内主要巷道架设有路灯,各种电线、网线、闭路线等线路架设(埋设)规范、合理,无私拉乱接现象;村主要道路、公共活动场所两旁统一种植花木,村周围有环村林带,外通公路有绿化带,农户房前屋后种有观赏或经济花木,花草树木前后掩映,空气清新,鸟语花香,村庄绿化面积覆盖率达到35%以上,实现“村在林中、房在树中、人在绿中”;村内环境干净整洁,公共区域卫生定时打扫,农户家里整洁卫生,村有固定垃圾堆放点,或集中焚烧掩埋点,户侧设置规范合理,村民的家禽家畜实行圈养,人畜粪便得到有效处理,柴垛及农具杂物整齐摆放,无脏水乱泼、垃圾乱倒、畜禽乱跑、粪土乱堆、柴草乱垛现象,并且村民基本用上自来水或压力水井,水质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十)思想道德风尚良好,村民文明程度较高。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教育得到有效落实,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家喻户晓。村民讲诚信、求致富、争先进、展才艺的热情较高;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卫生意识较强;和睦相处、互相帮助的和谐人际关系、邻里关系、村庄关系和尊老爱幼、助学助贫的乡风民风基本形成。

(十一)村民法制观念增强,社会治安秩序良好。普法教育扎实深入,村民学法、守法、用法意识不断增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实,治安防范体系健全,重大刑事案件、严重经济案件、重大治安案件和重大责任事故得到根治;打架斗殴、酗酒吸毒、聚众、邻里纠纷、封建迷信等治安事件和不文明现象大大减少;村中无文盲,村民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蔚然成风,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五好文明家庭”达到80%以上。

(十二)文体设施建设完善,思想文化阵地坚固。村里建有文化活动室,各种作用功能得到有效发挥。文化活动室达到有适宜于开展教育培训的专门场所,能经常对村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科技、文化等知识教育培训;有种类齐全、结构合理、符合群众阅读的书报刊等资料,并做到不断更新;有配套的文化活动设施和比较规范的管理制度,能适应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群众开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文化娱乐活动;有必要的体育活动场地和器械,能满足群众开展身体锻炼和体育健身活动的要求。

(十三)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携手共建成效明显。深入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和民族法规宣传教育,使坚持“三个离不开”和调动“两个积极性”成为各族干部群众的共识和自觉行动;坚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不断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容,进一步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十四)规章制度健全落实,管理机制不断创新。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基本经营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和其它有利于农村经济、环境、文化发展的各项村规民约健全、规范,并得到有效落实和不断创新。

五、文明生态村试点建设的要求

(十五)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文明生态村建设是一项富民工程、民心工程,是推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切入点和结合点,能够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资源有效整合起来,发挥聚集效应。各乡镇要充分认清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的重大意义,把文明生态村建设作为中心任务和“一把手”工程,放手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农村生态产业经济、不断增加农民收入。要成立文明生态村试点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县文明办负责做好文明生态村试点建设工作的牵头协调和督导检查,确保试点建设工作有部署、有检查、有落实、有反馈。各相关部门,要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帮扶和引导试点村的农民学科学、用科学,大力发展绿色、环保、无公害农业,发展乡村民族文化旅游,培育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要认真抓好试点村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使之提高认识,端正态度,积极投身到文明生态村的创建工作之中。

(十六)因地制宜,搞好规划。在文明生态试点村建设工作中,要把各级支持的涉农资金统筹安排,把一些建设资金进行捆绑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要认真抓好试点村改水改厕、沼气池建设和绿化美化工作,突出农村特点和地方特色,突出可操作性,切实使村容村貌大改变,农村经济大发展,让村民得到实慧、感到温暖。要根据试点村发展水平,认真做好建设规划,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创建工作方案,明确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建设任务,逐步完成试点工作。

(十七)多方筹集,加大投入。资金筹集工作是文明生态试点村建设的一大难题,也是今后创建文明生态村成败的关键,要坚决克服“等、靠、要”思想,可采取县财政拨一点,乡镇财政出一点,村委会筹一点,村民和外出务工人员捐一点,涉农单位和扶贫部门支持一点的方法,多渠道筹集资金。要教育引导农民群众发扬主人翁精神,群策群力,自力更生,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建设美好的家园。

(十八)广泛发动,搞好宣传。要通过舆论引导、典型示范和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向群众广泛宣传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的重要意义,切实把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采取灵活多样的宣传方式,大力营造创建氛围。试点村要加快“农村文化家园”建设,进一步完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强村镇图书室、广播电视网、电影放映点等阵地建设,靠先进文化占领农民的思想阵地;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村民代表的带头作用,引导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合力。

生态文明工作要点篇5

一、领导重视,责任落实

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年工作目标之一,同步计划、同步设施、同步考核。出台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细化本年度工作目标及任务,调整成立了局长汪颖晖为组长,副局长吕志新、郑晓锋为副组长,各股室、局属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吕志新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分管,易婷同志负责日常工作。及时传达学习《区生态文明建设2020年工作要点》,并就贯彻落实文件精神提出明确要求。要求全局干部职工要深刻认识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

二、多措并举,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

一是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积极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按照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要求,结合单位实际,召开专题会议,将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纳入文化活动内容,制定全年的文化活动安排表,开展三下乡系列活动。春节、端午、中秋、国庆期间,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到各个社区、村小组,开展“春联送农家”、“社区迎新春文艺演出”、“粽意浓、暖乡情”2020年迎端午美术作品展、“送戏进校园(村)”、“送戏、送电影、送图书下乡”等活动。一年来,举办送戏下乡5场,放映农村电影290余场,送图书1000余册,开展“送戏进校园(村)”活动14场。结合群众性文化活动,利用农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等基层公共文化场所开展低碳环保知识宣传活动,提升广大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知晓度。

二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推动生态文化繁荣发展。牢牢抓住《角山板栗山遗址保护规划》通过国家文物局评审这个契机,加大角山板栗山遗址保护规划申报力度。积极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对接、沟通、协调,使遗址公园等项目尽快落地开工建设。并做好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宣传,积极组织非遗传承人参加全省非遗培训班,通过理论学习、观摩交流等方式,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提升了对非遗保护工作的认知。大力推进非遗宣传活动。组织信江石雕、水麯果仂、齿哨、芳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参加全市文博会展演,为非遗文化搭建了一个宣传展示的平台。这些工作都对丰富区历史文化内涵,带动生态文化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是大力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做大做强黄蜡石文化产业。积极做好破产重组相关工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与破产管理人员的对接。今年以来,召集相关部门就协调、协助做好旅游文化商业投资有限公司破产重组工作召开3次工作推进会。积极与局挂点文化旅游企业对接,协助做好复工复产相关工作。8月15日在黄蜡石文化产业园举办了为期3天的黄蜡石精品品鉴交流会,共展示精品1400余件,吸引了来自河南、福建、安徽、浙江以及本省的黄蜡石协会75家,黄蜡石爱好者12000余人参加,交易成交金额3800万元,有力的促进了黄蜡石产业的发展。在推进文旅融合的过程中,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生态文明工作要点篇6

1琼山区文明生态村建设的现状

琼山区位于海口市东南部,是海口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2003年海口行政区划调整后为海口市辖县级区,是明代思想家、经济学家、大学士丘俊,南包公海瑞,冯白驹将军等历史名人的故乡。全区面积939.9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3万人。琼山区是海口市的农业大区,有8个镇,18万人农村人口,764个自然村,农村土地面积占全市的二分之一。从2006年到2010年,五年间琼山区农业经济迅猛发展,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形成瓜菜、香蕉、橡胶、荔枝、龙眼、胡椒、花卉、淮山等8大农业支柱产业。“六型”农业发展加快,创建全省循环农业示范区,建立循环农业示范基地10个,农业生产合作社137个,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47个,规模养殖场167个。生产总值由28.1亿元提高到53.2亿元,年均增长12.8%;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224元提高到5623元,年均增长11.8%。201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0.7亿元,年均增长8.2%。改革开放之后,广大农村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较为滞后,许多村庄的村容村貌仍然存在着脏乱差现象,乡风民风落后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针对这种情况,海南省于2000年在全省范围启动了以“建设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近几年来,琼山区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部署,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按照“以海榆东线为轴,建设百里‘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经济繁荣、生态文化丰富、乡村旅游发展’的文明生态村长廊”的创建工作思路,始终坚持共建与自建相结合、以群众参与自主创建为主,环境改造与发展相结合、以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为主、以提高人的素质塑造新型农民为主,创建工作与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相结合、以发展“乡村游”为主的“四个结合、四个为主”的创建工作方法,全力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使全区创建工作呈现出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百村联创、整体推进的良好局面。文明生态村建设实现了由创建投入向造血增效转变、由环境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由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转变的“三个转变”。从2006年到2010年,五年共创建文明生态村467个,目前累计497个,占自然村总数的65%。通过打造龙鳞、加乐湖、泮边、岭门、本立、田心、多谷屯等一大批精品村庄,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带动片区发展,让越来越多的农民享受到科学发展的成果。以文明生态村建设为载体,打造“乡村游”品牌,在8个乡村游试点村庄中,已有龙鳞、加乐湖、田心、岭门等4个村庄对外接待游客,经营文明生态村建设驶入发展快车道,“合作社经营”和“公司 农户”经营两种经营模式都得到进一步推广,在2010年就接待游客6万多人次,其中三门坡镇龙鳞村从2009年4月至今,仅吃、住两项就实现利润50万元,大幅提升了农民收入。

2琼山区文明生态村创建的基本作法及其主要经验

2.1政府主导是前提创建文明生态村是“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要亲自抓,扭住不放,才能取得成效。海南从2000年开始创建文明生态村在全国都是有名的,关键在于“一把手”亲自抓。琼山区高度重视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把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区镇分别成立了文明生态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各级党委政府统筹领导,职能部门组织协调指导,相关部门齐抓共建,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责任机制。建立了领导联系点制度,主要领导经常下乡调研下点指导,区宣传部、文明办认真履行职责,抓好协调督促检查创建工作,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有效地推动了创建工作深入开展,使琼山区的文明生态村真正成为“一把手”工程。琼山区仅2010全年政府主导的文明生态村建设就加大财政投入684.9万元,创建文明生态村42个,其中重点示范村20个。区委、区政府还负责创建规划,并对此要负责对创建工作进行具体指导,目前已完成7个镇的总体规划和详细性控规编制工作。

2.2群众主创是关键农民群众是文明生态村建设的主体,文明生态村建设必须紧紧依靠农民群众,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激发农民的创业潜能,尊重农民的利益,保障农民的权利,是确保文明生态村建设成功的关键。在文明生态村建设中,琼山区高度重视注重运用规划引导、政策扶持等方法,采取“大动大支持、小动小支持、不动不支持”、定期评比通报等措施,充分发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创建工作的主体。用好“一事一议”等民主议事的机制,项目决策经过农民民主讨论,实施过程和结果接受农民监督,不包办代替,不超越农民承受能力,更不强迫命令,群众创建热情很高,不等不靠,投工投劳,捐款捐物,积极参与创建,由“要我建”转变到“我要建”。同时完善村民自治,推进村务公开,在经费投入和使用上透明化,确保有限的经费都能用到创建文明生态村中,使农民成为建设新农村、管理新农村的主人。

2.3多元投入是根本文明生态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很多资金,投入机制是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完善投入机制,就是要让政府投入资金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让政府有限的投入资金发挥引导作用,广泛动员群众自筹资金及吸纳社会资金,鼓励外出人员和企业家向家乡投资,为建设农村、建设家乡作贡献。单靠政府投入是建不好文明生态村的,多元投入是根本,琼山区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始终坚持政府投一点、集体出一点、农民筹一点、机关(企业)帮一点、社会捐一点的经费筹措方式,想方设法落实建设经费。区文明办加强和上级部门的联系,加强对发改、涉农部门的统筹协调,将涉农资金和文明生态村建设捆绑起来,将涉农资金投入到文明生态村创建之中,发挥更大作用,同时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管,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文明生态村的创建上。在琼山,政府与群众的投入比一股都在1:2-1:3左右。

2.4合理规划是基础琼山区是海口市的农业大区,农村的差异比较大,每个阶段的创建,都有其与之相对应的创建思路。区委在创建文明生态村建设过程中,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因地制宜地开展创建活动,始终做到有标准,不搞达标;有要求,不做强求;发动群众,不摊派群众,合理规划每一个村,不搞“一刀切”,不搞绝对量化标准,力求使文明生态村建设与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一致,与农村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相衔接,经济基础较好的村庄,可以搞好一点,经济基础不好的地方,可以先整治村容村貌,解决环境脏乱差问题,并根据地理环境不同,打造不同特色的村庄,根据村庄与村庄之间的距离远近,采取区片联创和辐射连片两种模式推进连片创建:在自然村相对集中的村庄,将它们统筹规划,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实现资源共享。在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中,特别注重规划,2007年区委就提出“百村联创百里文明生态村长廊”的创建思路,将原来“闲散”的文明生态村都统一起来,以海榆东线为主轴,以每年创建20个重点村的速度创建文明生态村片区,实现科学统等发展。2009年初,琼山突破文明生态村发展的瓶颈,提出了“一廊三区四镇”经营文明生态村的新理念,积极引导农民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村游”,实现村、镇优美环境互相交映,经济发展互为交融,齐头并进。“一廊”就是以海榆东线为主轴,以云龙、红旗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百里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园区、低碳经济产业带为特色资源,打13造“百里乡村游长廊”。“三区”即以府城镇的五公祠、琼台书院、丘浚故居、海瑞故居、新潭历史文化村等名胜古迹,龙塘镇的羊山建筑文化、南渡江饮食文化,雕艺陶艺文化,新潭古村落等为特色旅游资源,打造府城、龙塘羊山古文化旅游区;以云龙镇的琼崖工农红军改编旧址、冯白驹将军故居、玉仙村、上村,红旗镇的本立村、泮边村等红色旅游资源为特色,打造云龙镇、红旗镇红色文化旅游区;以龙湾高尔夫产业、南国山庄为支撑,以万亩橡胶、千亩热带水果、百亩香蕉为特色资源,以龙鳞村、加乐湖村、田心村为辐射带动,打造三门坡、大坡镇、旧州镇、甲子的生态休闲养生旅游区。“四镇”即云龙镇红色文化资源和低碳产业园区为特色资源,打造成红色文化、低碳经济风情小镇;红旗镇以万亩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基地、红色村庄为特色资源,打造成红色文化、生态休闲体验风情小镇;三门坡镇以龙湾高尔夫产业、万亩热带水果为特色资源,打造成生态养生风情小镇;大坡镇以家庭小庄园为特色资源,打造成田园生态观光体验风情小镇。2010年区委结合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和全区创建工作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深化“一廊、三区、四镇”发展思路,提出了创建“文明生态镇”的发展思路,创造性地将文明生态村建设与海口“南控”的发展思路相结合,与大坡、红旗旅游风情小镇建设相结合,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一至两个“文明生态镇”,进一步巩固提升从前的创建成果。#p#分页标题#e#

2.5发展经济是目的文明生态村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琼山区在文明生态村的建设过程中,加快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坚持把创建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上,积极引导和帮助农民转变观念,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六型农业”(基地型、循环型、庄园型、加工型、专业合作型、市场型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并紧密结合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创新工作思路,在全面推进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的同时,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市场运作、规范管理”的原则,采取“六抓”(抓规划引导、抓思想动员、抓设施建设、抓招商促销、抓培训服务、抓宣传推介)措施,强力推动经营文明生态村工作,倾力打造了一批红色休闲游、农业休闲游、生态休闲游、会议休闲游等特色“乡村游”,增加农民增收,促进文明生态村建设深入发展,让农民百姓真正得到实惠。2009年,全区农业总产值17.75亿元,同比增长8.2%;农民人均纯收入5168元,同比增长8.5%。

2.6保护生态是原则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海南的财富,是建设文明生态村的先天优势。琼山区在建设文明生态村过程中,非常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在建设进村道路、环村道、硬化村内巷道、篮球场、排球场、村民休闲广场、休闲点时,都明确要求创建村庄不能砍伐一棵树木(特别是古树或大树),有碍建设的小树木要选择移栽。不能大面积破坏植被;同时在所有的创建村实施古树保护工程和植树工程。很好的保护了创建村庄的生态环境。在我们走访的琼山区红旗镇泮边村、三门坡镇龙鳞村所见所闻榕树参天、椰风海韵,空气清新,人居环境得到优化。

2.7健全机制是保证文明生态村建设是否能顺利开展并取得良好效果,健全创建机制是保证,琼山区在文明生态村创建过程中,逐步建立健全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创建机制:一是政府主导群众主创机制。政府负责宣传发动,制定规划、财政支持、技术指导,群众自筹部分经费投工投劳,自主创业。二是多元投入合理规划机制。坚持政府投一点,集体出一点、群众筹一点、机关(企业)帮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建设经费筹措原则,同时为每个创建村制定一个适合实际的创建规划。三是机关帮扶企业共建机制。对那些自筹创建经费能力较差的村庄,采取机关一对一帮扶,企业一对一共建的方法,由机关和企业帮助共建,大大提高了创建速度和水平。四是建立考核奖惩机制,把文明生态村创建业绩作为单位年度考核内容,坚持每年检查考核,奖优罚劣,兑现奖惩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群众建设文明生态村的积极性,进一步巩固了琼山区文明生态村建设成果。五是落实效能问责制。区文明办会同效能办认真对照帮建内容,深入各创建村进行全面督查,印发《效能督查专刊》,发现问题及时要求整改。

2.8帮扶共建是办法在文明生态村的建设过程中,广泛开展村企共建、军警民共建、村校共建、机关帮扶共建等多种形式的创建活动。一方面积极利用企业拥有的信息、人才、技术、资金、市场优势,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赞助、农户参与”的方式,引导企业与村庄开展“一帮一”共建活动,为企业回报社会搭建了一个新平台,为实施“城市支持农村”战略找到了一条新途径,也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找到了一条快车道。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军警民共建活动,把部队共建和群众自建紧密结合,有力地推动文明生态村建设。同时,还建立了区直机关帮扶共建制度,各单位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对共建点给予大力支持,帮助农村整治环境,加快经济建设,提高农民素质,提高了文明生态村建设的水平。

2.9经营旅游是发展琼山区紧密结合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创新工作思路,在全面推进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的同时,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市场运作、规范管理”的原则,采取“六抓”(抓规划引导、抓思想动员、抓设施建设、抓招商促销、抓培训服务、抓宣传推介)措施,探索以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农民入股、集体经营的模式,动员农户积极参与,依托当地区位、自然资源和产业优势进行经营,让城里人“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看农家景、学农家活、享农家乐、结农家情”的“农民合作社”和以投资商投资为主,农户以土地入股“公司 农民”的两种主要合作经营模式,引进外来资金,发展规模型“农家游”,强力推动经营文明生态村工作,倾力打造了一批红色休闲游、农业休闲游、生态休闲游、会议休闲游等特色“乡村游”,增加农民增收,促进文明生态村建设深入发展,让农民百姓真正得到实惠。如琼山区根据三门坡镇龙鳞村等6个乡村已经完成或基本完成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道路硬板化,建起了文化室、文化广场,村容村貌整洁,环境优美,有一定的农村经济发展基础,又处在海榆东线边上,交通便利,具有当地区位、自然资源和产业优势,宜经营“农家乐”乡村游,琼山区首推为经营发展“农家乐”乡村游的试点村庄,促进和带动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3文明生态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文明生态村机制建设不适应农村形势发展文明生态村建设必须要明确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明确文明生态村建设的资金投入主要以政府为主,社会为辅。但一直以来,琼山区文明生态村建设是以宣传部的名义在抓,文明办具体负责,新农村工作内容丰富,现有的领导、投入和工作机制与新农村建设已不相适应。具体体现为:一是各涉农单位缺乏统一领导,存在各自为战的局面。文明生态村建设即新农村建设,各涉农单位按各自计划完成工作任务,缺乏统一指挥,没有形成有效合力,区文明办难于完成协调各部门指导文明生态村建设工作。二是文明办工作存在“越位”现象。文明办抓文明生态村的最初宗旨是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环境建设为切入点,通过改变环境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而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文明生态村在完成村容村貌建设、提高村民素质教育、后续管理建设等工作外,文明生态村的长远规划、生产发展、文化建设等工作还需要投入大量精力,这些工作超出文明办工作职能。三是文明办工作人员少。要承担全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和全区文明生态村的创建,工作量非常大,人员过少,致使许多工作开展得不够完善。四是资金投入少。尽管文明生态村建设专项资金总量每年都在增加,但由于全区村庄多,使用分散等原因,文明生态村资金撒“胡椒面”的问题也比较突出。#p#分页标题#e#

3.2文明生态村存在巩固提高和后续管理问题传统农业具有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农民收入不稳定,并且现代农业缺少资金支持。往年已经创建的文明生态村,由于缺乏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引导和支持,缺乏人员管理、缺乏后续资金投入,一些基础较好的村庄没能进一步发挥可持续发展效益,给农民带来更多的实惠,文明生态村提高缺乏经济动力。一些由于当年创建目标低,达不到现在文明生态村要求;一些由于管理不善,重返“脏、乱、差”;一些村庄创建基本达标后,由于相关工作没有跟进,如卫生管理,村庄规划,致使创建工作停滞不前;文明生态村创建容易,巩固难,其巩固提高的任务繁重,创建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3.3“农家乐”乡村游缺乏引导和支持三门坡镇龙鳞村是在琼山区文明生态村中率先开展“农家乐”乡村游活动,是琼山区从单纯创建文明生态村向经营文明生态村转变的新趋势,它实现了农民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发展的跨越式转变,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农副产品升值、巩固提高文明生态村创建成果等一系列问题,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路子。农民和商家都看到了经营“农家乐”乡村游的市场商机,纷纷开发“农家乐”乡村游项目。从我们走访调研中了解到红旗镇泮边村、大坡镇龙鳞的“农家乐”乡村游进行的项目还是处于萌芽起步阶段,与乡村旅游文化结合不够紧密,缺乏文化挖掘和包装,新产品开发、经营方式相对单一,只以自然风光和餐饮服务为主要类型,档次不高,产业的配套发展还不够,文明生态村旅游、农家乐建设管理还不到位,运作缺乏专业人才,“农家乐”乡村游处于自发生存,无序发展的状态,导致全区“农家乐”乡村旅游难以做大做强,发展的潜力还有待增强。

4促进文明生态村建设发展的几点建议

建设文明生态村是一项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繁荣稳定的民心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综合载体。政府要高度重视,认真做好支持和引领工作;村民要积极参与,群策群力,促进文明生态村建设发展。

4.1加强政府主导地位的职能明确政府内部管理职能,加强组织的领导,整合内部的权力资源,统筹各职能部门资源,避免涉农各部门各自为战的局面,集中力量投向文明生态村建设。强化工作机制,制定文明生态村的创建计划,以法律法规制度规范对各部门和不同社会群体的协调,给予政策的扶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建文明生态村。在投入机制上,虽然近几年对文明生态村的投入在逐步加大,文明生态村的建设有显著的成效,但财政上还需加大对文明生态村投入,为不断开创文明生态村建设新局面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

4.2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有一个好的村领导班子是创建文明生态村成功的重要基础。推进“强核心”工程,应重视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选好配强班子成员,特别是把那些致富能人和有文化有知识的年轻人推选到两委班子中来,大力推进大学生任“村官”和机关年轻干部下村挂职工作,为农村的加快发展提供干部力量支持。在文明生态村创建中,村领导班子应发挥好三点作用:一是发挥政治上的核心作用。农村基层党组织应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对文明生态村创建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把文明生态村创建作为党惠民政策落实到农村政治任务来抓,把文明生态村创建作为任内主要政绩。二是发挥宣传思想上的引导作用。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教育群众是党的基层组织重要的职责。农村基层党组织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从思想上引导农民群众,激发群众从事创建文明生态村的热情,为建设新农村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三是发挥经济上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主观能动作用,带领广大群众积极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理清经济发展思路、制定经济发展目标、完善经济发展措施、培育经济发展产业、优化经济发展结构、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立足现实,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支撑,以特色为品牌,以效益为根本,带领和引导基层群众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新农村建设夯实经济基础。

生态文明工作要点篇7

们定州市妇联结合本部门工作特点和我市农村妇女的实际情况,在广大农村广泛开展了文明生态庭院创建活动,目前,创建文明生态庭院示范村30个,示范街300个,市级文明生态庭院示范户8000户,乡级文明生态庭院20000户,庭院经济创收100多万元,创建活动多次受到市领导的表扬,受到群众的欢迎,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认识到位,领导重视。

“巾帼文明生态庭院”创建活动是创建文明生态村的重要

组成部分,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农村“三个文明”一起抓的有效载体,广大农村妇女在“三个文明”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市妇联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站在促进妇女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加强了对此项工作的领导。一是成立文明生态庭院创建活动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庭院建设工作,并确立了一把手负总责责任制,在文明生态庭院创建活动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杨主席亲自把关,制定了庭院创建达标9条标准和三种类别并将庭院经济、遵纪守法等内容列入庭院创建目标。二是争取市委和上级领导的支持。在文明生态庭院实施方案的谋划制定、现场会的召开和具体创建活动中,我们积极向我市主管文明生态村建设的市委副书记闫兰申同志汇报,积极献言献策,争取领导的支持。闫书记就方案的制定拿了意见,同时在下乡指导文明生态村工作中多次提到开展文明生态庭院活动的重要性,有效地促进了活动开展。同时,通过我们的积极运作,此项工作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将此项活动纳入全市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总体规划中。在10月份,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文明生态村建设会议时,各乡镇办妇联主席也列为参会人员,会上对文明生态村和文明生态庭院创建工作进行了统一安排部署,各乡镇办妇联主席参加市委组织的会议这在妇联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将文明生态庭院创建作为市委四大班子下乡督导文明生态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三是与市直各部门搞好协调,推行手拉手包乡包户制,通过捐资捐物协助各试点村的文明生态庭院创建达标。目前,市直部门捐助文明生态庭院创建工作合计56000元。

二、组织到位,行动迅速。

方案制定后,我们马上向基层下发通知,进行了安排部署。

第一,在全市范围进行大力宣传,营造创建活动的浓厚氛

围。一是开好三个会,即各乡镇办妇联主席参加的例会,各村妇代会主任会议和妇女小组长、妇女骨干三个层次的会议,层层传达文明生态庭院创建内容和创建意义,为活动开展打下了组织基础。二是利用村喇叭、板报、宣传车、张贴标语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使创建活动深入人心。三是利用各乡文艺队,把创建内容排练成通俗易懂、脍炙人口的节目进行宣传,将全市农村妇女的精神劲头统一到创建活动中来,为创建活动的开展营造了良好氛围。

第二选树典型,以点带面。方案制定后,我们立即行动,选树了清风店镇、明月店镇、东亭镇、大辛庄镇等镇的4个试点村,并多次下乡进行督导,同时与试点村所在乡镇、村的主要领导搞好沟通,在他们的支持下共同做好了试点村文明庭院建设工作。同时,发挥各村妇代会主任、妇女小组长和女能人的作用,让她们以身作则,带动周围群众积极参与。

第三稳步推进,有序开展。为了推动全市文明生态庭院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我们于10月份在清风店镇召开了由25个乡镇办妇联主席、28个文明生态村试点村妇代会主任参加的定州市文明生态庭院创建推进现场会,并参观了清风店镇清东街的文明生态庭院建设。保定市妇联主席姚主席到我市指导工作时,参观了清东街的文明生态庭院建设,并对该村的创建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现场会后,我们在全市开展了“巾帼文明生态庭院创建活动突击周”活动,在全市家庭开展一次彻底的大扫除活动,我们还利用一周时间带电视台下乡对突击周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了明察暗访,确保了活动成效。突击周活动的开展,将我市农村文明生态庭院创建活动推向了新高潮。

三、措施到位,确保成效。

为了确保文明生态庭院创建活动落到实处,我们强化了五

生态文明工作要点篇8

同志们:

今天是我市××年第二个“民主议政日”,也是全市统一安排的第个农村“民主议政日”。借这次活动的机会,和大家坐在一起,研讨村里各项工作,共商创建文明生态示范村、推进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大计,感到十分高兴。

刚才,听取了村委会关于上半年工作情况和财务收支情况的报告,大家对村里的工作进行了认真评议和讨论。议政过程中,大家围绕村里的工作特别是文明生态村建设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总的看,这次议政活动搞得很好,很成功,对于促进村“两委”班子的各项工作,推动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有着重大意义。借这个机会,我就文明生态村建设问题讲几点意见。

一、全面准确地把握文明生态村的科学内涵,进一步提高对创建文明生态村重大意义的认识

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是省委、省政府立足河北农村实际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六届五次全会精神的具体行动,对于新形势下推动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有着重大意义。一是创建文明生态村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求的重大举措;二是创建文明生态村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载体;三是创建文明生态村是改变农村落后面貌,革除千百年来所形成的生活陋习的伟大革命。可以说,创建文明生态村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内涵是一致的,它不但对物质文明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且要求把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要求农村经济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民主政治建设等各项事业整体推进,最终目标是建设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创建文明生态村的内涵十分丰富,概括起来就是十六个字:“经济发展、民主健全、精神充实、环境良好”。经济发展,主要是指在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二、三产业逐步壮大;农民收入逐年提高,衣食住行条件不断改善,生活更加富裕。民主健全,主要是指有一个坚强有力的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在村党组织领导下,村民自治机构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各项制度得到落实,农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不断增强。精神充实,主要是指农民群众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社会风气健康向上,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的发展逐步适应农民的需要。环境良好,主要是指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社会秩序稳定,群众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以上这十六个字,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建设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也是创建文明生态村总的目标和要求。

对于创建文明生态村工作,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去年月,省委书记白克明同志在唐山提出创建文明生态村的要求后,市委、市政府结合衡水实际,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精心制定了全市《开展文明生态村镇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和《文明生态村镇试点方案》,并在全市范围内筛选了个示范村,扎扎实实地开展了试点工作。今年月,全省创建文明生态村工作会议后,市委、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到唐山进行了学习考察,对我市前一段试点工作进行了回顾总结,认真查找了差距和不足,进一步明确了创建文明生态村工作的目标和方向。经过不懈努力,目前全市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取得了初步成效,实现了“一个改善、一个提高、两个促进”。一个改善:即通过道路硬化、街院净化、村庄绿化和治理农村脏乱差,农村环境面貌得到较大改善。一个提高:即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有了新提高。旧的生活陋习逐渐被摒弃,新的生活方式开始建立,群众文化活动普遍活跃,精神面貌正在发生新的变化。两个促进:即有效地促进了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在促进物质文明建设方面,通过修建道路、使用沼气、发展庭院经济和种植经济速生林的等多种措施,带来了直接经济效益,群众的生活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在促进政治文明建设方面,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带领群众千方百计做好事、办实事,干大家愿意干、想干好的事情,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一年多来的实践证明,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完全一致,与农村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反映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愿望,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但是,也应当看到,在创建过程中,部分农民群众特别是个别农村干部,仍然存在着以经济发展取代一切的主观倾向,存在着文明生态村可望不可及的畏难情绪,有的甚至认为这是摆花架子、作表面文章等等。这样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这些思想障碍不除,将严重地影响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的开展。因此,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充分认识开展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切实把这项工作作为统揽农村工作全局的大事,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确保创建任务的圆满完成。

二、明确文明生态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积极投入到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中来

扎扎实实地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思想认识是前提,经济发展是基础,重点突破是手段,协调推进是途径,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是目的。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全市文明生态村建设要按照“试点率先突破、成线连片建设、梯次滚动推进”原则,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突破口,以“三化”(道路硬化、街院净化、村庄绿化)建设为重点,以“经济发展、民主健全、精神充实、环境良好”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协调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根据上述要求,市委、市政府确定了“三步走”的奋斗目标:第一步,从××年至××年,用两年时间创建文明生态示范村个(重点是省、市级文明村;经济基础好、班子状况好的行政村;地处城市、县城周边、乡镇所在村欧洲杯买球平台的版权所有;沿铁路、高速公路及国道、省道、县的行政村),其中市帮建个村,各县市区重点创建个左右的示范村。第二步,从××年至年,通过五年的努力,再使全市%以上的村达到文明生态村标准。第三步,年至年,经过十年的工作,力争把全市农村全部建成文明生态村。

推动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重点在县乡两级党委、政府,关键在村党支部、村委会。县乡两级党委、政府是创建活动的直接责任人,要把创建活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负总责,要拿出足够的精力研究部署创建工作,解决创建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村党支部、村委会是创建活动的具体组织者,要把创建文明生态村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切实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当前,要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突破口,重点在道路硬化、街院净化、村庄绿化和文体设施建设上下功夫。在创建活动中,要注意运用民主的办法,市场经济的办法,调动和保护群众积极性,凝聚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制定建设规划、修建道路、绿化村庄、改水改厕、建沼气池、治理“五乱”等,都要组织群众民主讨论;出工、出劳、出资等,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认真履行民主程序;制定《村规民约》、创建“十星级”文明农户、开展文体活动、革除生活陋习等,要组织群众广泛参与。农村党员、干部、村民代表,要充分发挥带头作用,真正成为群众的一面旗帜。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出样子带头干。你带头捐了款,带头出了工,带头作了贡献,群众就信服你、支持你,就会自愿跟着你干。每一位村民,不论是党员、干部还是群众,都要树立主体意识,把文明生态村建设当作自己的事业,不等不靠,积极主动地投入其中,户户参与、人人动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用我们自己勤劳的双手,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作为首批个市级文明生态示范村之一,我们村是全市创建活动的“领头羊”,市委对你们寄予厚望。我相信,经过你们艰苦的努力、认真的工作,一定能够按时完成任务,实现预期目标。

三、以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为契机,坚定不移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生态文明工作要点篇9

今天在*村召开的现场会,是一次关系全镇农村长远发展,关系4.6万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我镇文明生态村建设进程的重要会议,目的就是要动员全镇上下,特别是76个行政村的广大干部群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坚定的信心,积极投身到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中来,加速文明生态村创建步伐,努力实现“走在全县最前列”的目标。

把大家召集到*来,就是要让大家亲自看一看*村是怎样建设文明生态村的,该村在党支部书记孟凡勤同志的带领下,全体党员群众上下一心,不辞辛苦,共建自己美好家园,到现在,该村完成了街道硬化、净化、村庄绿化、亮化和美化,村内一坑一沟的治理、沼气池建设等九大工程,既美化了环境,又净化了心灵。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来源于该村两委带领全体党员村民代表以及全村广大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村两委用实际行动取得了群众信任和支持,他们那种心系群众、以诚待民、以信取民、以德感民的作风,勤恳敬业、公而忘私的精神,敢于创新、敢为人先的行为是*在三个文明建设中取得慧硕果实的前提和保障。*村连续8年被县评为红旗党支部;先后被省主评为基层创安先进单位、宣传文化示范村;20*年被省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年被评为市级先进党支部,今年又被确定为市级文明生态示范村、省级文明生态示范村和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成为我们刘田庄在各项工作中值得学习的一面旗帜。今天,请大家来向他们学习,主要是学习他们敬业精神和做法,来指导自己今后的工作应该怎样抓、怎样干、怎样才能干好。各村要结合实际安排好计划,制定好措施,搞好动员,抓好落实,克服困难,积极进取。为把我镇文明生态村建设全面开展好,下面我想讲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一、全镇文明生态村创建进度

自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开展以来,我镇党委、政府引起了高度重视,进行精心组织,科学安排,在市县领导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下,经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努力,全镇文明生态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以点带面,分类实施。

文明生态村创建以来,在成立以书记、镇长为组长的文明生态村创建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制定了全镇的总体规划,制定了实施方案,并且首先确定经济基础条件较好的十一个村作为文明生态示范村。如:*村定为市级文明生态示范村;赵官庄村定为县级普及村;上荆子、刘田庄、枣林、前双庙、康时庄、杨园子、前茶芽山、六百户、后上庄九个村为镇级文明生态试点村,做到以典型示范带动全镇文明生态村的创建工作。

我镇根据各村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设施等基础条件,把76个行政村分成不同类型,以“五化”、“三化”、“两化”为目标,以净化为突破口,对不同类型的行政村在创建标准,创建模式等方面划定不同期限,提出不同要求,做到同时展开、梯次推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目的就是使各村的创建文明生态村工作分期分批达标。

2、“三图一案”进展较快,“五化”、“三化”、“两化”工程进度不一。到6月底,我镇76个行政村,除了两三个村完成“三图一案”工作外,其余的村都已制定了规划方案,绘制了村庄现状图和规划图,一部分村虽已绘制了创建效果图,但完全符合要求的图只占少数。

在净化、绿化、硬化等方面,我镇各村的进度差距较大,在净化方面表现比较突出的是沼气池建设,两年以来,随着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的开展,我镇通过宣传发动,全镇已建成沼气池452个。在绿化方面,广大群众只注重到植树带来的经济效益,但却忽略了生态布局。在硬化方面,村村通工程为我们各村街道硬化带来了大好机遇,到现在,我镇共开通线路8条,计24.658公里,其中路基主体工程完成24.658公里,基层工程完成11.068公里,面层铺油9.25公里,铺水泥0.3公里,通村数达21个村,有10个村正在运作中,通路里程可达40公里。

3、抓住机遇,用足关系

镇党委、政府把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紧密地与“驻、访、帮、解”、村村通工程、小城镇建设等中心工作结合起来。积极和上级包村单位联系,争取社会各界对创建文明生态要在资金、物资等方面的支持与帮助,为加快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驻、访、帮、解”活动中,通过多方联系,我们取得了上级市、县两级部分的大务支持,共协调资金133.55万元。

二、存在问题

我镇在文明生态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村两委干部认识不到位。有些村干部对文明生态村认识片面,认为文明生态村创建工程庞大,而本村的物力、财力、人力有限,不足以创建文明生态村,不能正确客

观地评价自己,存在畏难情绪,思想负担过重,致使信心不足,希望渺茫;有些人缺乏大局意识,不能妥当地处理创建文明生态工作与村里各项工作关系,错误地把创建文明生态村孤立起来,甚至寻找种种理由进行推拖,致使文明生态村建设进展缓慢停滞不前。

2、部分群众创建文明生态村积极性不高,多年形成的生活陋习难以改变,突出表现在:净化方面,自家庭院卫生不扫,死角垃圾太多,脏水乱倒,柴草乱放,特别是养殖圈舍的粪便乱堆,污水乱流;道路硬化时不出钱、不出工,绿化植树时不按规划乱栽,甚至不栽树。室内电气化,室外脏、乱、差的怪现象难以改变。这些现象足以说明,群众对文明生态村认识不全,导致积极性不高,缺乏文明生态村建设的理性认识。

3、规划方案缺乏科学性,有的村制定的规划方案不切实际,制定的目标过高或过低。有的村制定的规划不全面,实施步骤简单粗泛,目标任务不明确;三图不健全、不规范,各村现状图和规划图大部分是手工划制,与村现状极不吻合,图、案脱钩,三图与规划方案的内容不符。

4、文明生态村创建面小,范围窄,工作缺乏主动性。作为市级文明生态村的*村,在市县领导的关心和上级部分的帮助下,经过全体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努力,该村文明生态村创建力度大、进度大,但是从开展这项工作以来,我镇的示范村始终是*一个村,典型示范的范围小,其余的村连最起码的净化都没有做好,有进度的村也只是在中心工作的带动下有些起色。村里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得不够,表现出很强的被动性和应付心理。

三、下步要求

上述问题如得不到彻底根治,将直接影响全镇文明生态村的创建进度和创建质量和创建目标。因此,通过这次在*村召开现场会,今后大家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加快全镇文明生态村的创建活动,争取各村的文明生态村建设都有一个新的起色。

1、端正认识,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创建文明生态村工作是省委省政府制定的一项宏观战略,同时也是农村工作的综合性工程,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搞好文明生态创建,不单取决于经济实力,关键是干部的认识,根本在群众的观念。因此,各村两委干部要从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从思想上真正重视起来,把文明生态村的创建工作作为一项大事常抓不懈。

2、找准定位,让广大群众真正“动”起来。我们始终强调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这绝不是一句口号,需要我们去组织实施和认真落实。这次参观并不是让大家来看*的路、凉亭、路灯的景色,而是要让大家通过学习找准定位。*村在文明生态村的创建中,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标准和模式,在硬化方面,既有低标准的石子路,又有普通的柏油路,还有高标准的水泥路;在绿化方面,既有庭院绿化,也有环村绿化带;在净化方面,既有高标准的“四位一体”的沼气池,还有普通的沼气池等等。对照这些模式,各村要立足实际,做到以净化为突破口,逐步实现“五化”目标。创建文明生态村的“五化”建设就是净化、绿化、硬化、美化、亮化建设。抓好“五化”一定要从“净化”入手,所谓“净化”就是要做到“一建三改”,实现“六无”。“一建三改”就是建沼气池、改厕、改圈、改厨。“六无”即无脏水乱泼、无垃圾乱倒、无粪土乱堆、无牲畜乱跑、无柴草乱垛、无污水乱流。

大家要认识到,农民群众是创建文明生态村的直接受益者,也是创建文明生态村的主体力量,要靠农民群众的力量,靠农民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去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项工作,只要群众真正理解了,真正动员起来了,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因此,调动广大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创建文明生态村的前提和基础,但这不能停留在口头空喊上。教育和引导的力度,决定着农民群众对创建活动的认识和参与程度。我们开展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必须把教育和动员农民群众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要把创建活动作为一场伟大的教育运动,大力宣传创建文明生态村的重大意义,尤其要结合*村的新变化,把创建活动带来的好处向农民群众讲充分、讲透彻,使农民群众真正理解到创建文明生态村,干的都是他们自己想干的事,解决的都是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他们自己的事业,从而使他们自觉投身到这一伟大的事业中来。要教育农民群众克服“等、靠、要”的思想,把农民群众在创建文明生态村中的责任和义务讲清楚、讲明白,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是创建活动的主体和主角,真正发挥主人翁和主力军的作用。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开展创建活动的积极性,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切实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出样子带头干。在创建活动中,我们的村干部怎么做,对群众有着很强的导向作用。你带头捐了款,带头出了工

,带头作了奉献,群众就信服你,就支持你,就会自愿地跟着你干。*的文明生态要为什么会取得这么大的成绩,为什么*的群众觉悟都这么高,都能积极投身到文明生态村的创建中去,就是*的村干部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他们都是工作在第一线,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才得到了群众的支持和拥护,*的文明生态村建设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希望今天来的村干部要积极向*的村干部学习,发挥带头作用和表率作用,在自己完成好净化、绿化、美化和为本村的文明生态村出资出力的基础上,带动群众做好自家庭院卫生,积极主动地建沼气池、建好沼气池,积极为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出力出资。绿化和硬化方面可以从低标准做起,抓绿化可以从房前屋后植树做起,逐年扩大绿化面积。抓硬化可以从石子路硬化做起,紧紧抓住村村通工程的大好机遇,在物力和财力等方面可以采取向社会各界筹集,群众自筹等多种办法,逐步实现高标准的柏油、水泥路面硬化。这才是参加这次现场会的目的,也是我们举办这次活动的根本宗旨。

3、做好“三图一案”的“回头看”工作。各村对已制定的“三图一案”要进行一次校兑,一是看所定的规划是不是符合实际?按照要求还缺什么内容?二是看所定目标是不是切实可行?在规定内期限实现目标会遇到什么问题?三是看所定的实施步骤是不是经过细化?每个步骤是不是具有可操作性?四是看划制的“三图”是不是与实际相符合?与方案相符合?按照实际和规划方案的要求,“三图”还缺什么内容?

按照县委要求,我镇第一批文明生态试点村的效果图务必于7月10日前完成,其余村的“三图一案”工作必须于7月15日前完成,新制定的规划方案要符合实际,切实可行,“三图”要齐全规范。

4、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我们要把创建文明生态村工作与当前的“驻访帮解”活动、小城镇建设、村村通工程、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以及“三城”同创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学习*村支部书记孟凡勤同志不屈不挠的精神。多方面地和驻村单位联系,做到多交流、勤沟通,与这些单位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基础,取得他们在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与帮助。

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是落实上级决策部署与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有机结合点。

我们在*召开这次现场会主要目的是要大家学习*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的坚强党性,学习他们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顽强意志,学习他们众志成城的强大合力,学习他们科学求实的工作态度,发挥广大农民群众主力军作用,发挥党员干部的核心和带头作用,唱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主旋律,让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

生态文明工作要点篇10

1.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与时俱进的世界强音人类对文明的认知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随着世界环境的日益恶化,地球的生命系统日趋脆弱,生态问题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全球性生态问题的凸显,“能源危机”的冲击,促使人类开始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反思,其标志是“增长的极限”的讨论,各式各样的环保运动逐渐兴起。特别是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以《人类环境宣言》的揭开全球共同保护环境的序幕。1987年,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并《我们共同的未来》,可持续发展模式在联大会议上正式提出。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共识。2.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提出是对全球生态安全负责任的承诺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1972年,我国政府代表团参加了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1973年8月,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在北京召开;1979年,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1984年,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成立;199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环境资源委员会成立;1994年4月,《中国21世纪议程》颁布,它是全球第一个部级的“21世纪行动计划”;1996年,国务院颁布《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科学发展观”正式提出,强调我国的发展应遵循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00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200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纲要》明确提出“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006年6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将“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明确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2007年10月15日,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2012年11月8日,中共十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持续深化的必然结果,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指路航标。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提出,是中国对全球生态安全负责任的庄严承诺。3.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途径建设生态文明,不是要消极地回归自然、顺应自然、听从自然,以达到简单意义上的“返璞归真”,而是需要遵循自然,积极地融入自然,与自然环境友好相处,努力实现三和谐:人-人和谐、人-社(社会)和谐、人-自(自然)和谐。生态文明要求既不能简单地去“改造”自然,甚至“主宰”“统治”自然,但也不能畏惧自然、屈服自然,面对自然无所作为。需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摒弃“征服自然”“人定胜天”的思想观念,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关系,转变重gdp轻环境、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思想,牢固树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念与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升华,是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实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美丽中国”的具体举措。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

1.水生态文明是人们积极改善人水关系的系统集成水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水生态系统特有的自然规律,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对水资源实行优化配置、全面节约与有效保护,积极改善与优化人水关系,建设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等方面成果的总和。包括人类因保护水环境、维护水生态安全而形成的思想意识、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法律制度、文化形态,以及组织机构、科学技术等。2.水生态文明是尊重水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更高阶段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以保证整体水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为前提。人类一切干预、改造水环境的行为,必须以不破坏水及其流域环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有序流动为限度。不能只是一味地追求开发、利用与无限索取,还必须保护水环境,要亲近水、爱护水,与水和谐相处,与水共存共荣。在对待水资源的态度上,要尊重水环境的完整性和存在的合理性,平等地对待生命,合理地利用水资源、维护水环境,将善良、正义、义务等道德观念扩展到处理人与水的生态关系中去。3.水生态文明观是反映人类进步的先进生态文明观水生态文明代表着在传统水生态文化基础上的先进生态文明观。倡导水生态文明,是促进加强保护、恢复、发展、利用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水资源,逐渐实现人与水和谐相处,共荣共进的生态文明。要彻底改变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水体可以无限度容纳污染的旧观念,摒弃长期以来追求gdp而不计水资源消耗和水环境成本的做法,用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指标来衡量社会的发展,从而把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环境、修复水生态和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都包括在发展概念之中,以实现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4.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十分重要的子系统水生态文明是社会历史和自然环境与生产方式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产物。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推进器和生态文明程度的评价指标之一,是人类文明的新价值取向,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其主要包括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先进科学技术,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水文化的积淀与弘扬等方面内容,涉及水利规划、水资源管理、水生态修复与保护、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水土保持建设、水利风景区建设、政策法规标准和科技创新等水利工作,内容十分丰富,要求非常复杂,是一个系统性、集成性工程。

试点引路,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