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电影观后感范文五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2022-11-05 欧洲杯买球平台的版权声明

红色电影观后感

红色电影观后感篇1

战争是可怕的、是危险的,因为它使百姓们遭殃——让百姓们失去儿女,让儿女们失去父母,还有的百姓因为战争而牺牲……下面是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几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阅读。

红色电影《太行山上》观后感电影《太行山上》后,感受着血腥惨烈的战争场面所带来的强烈的视觉冲击,经历了一遍又一遍的人性正义与邪恶,坚忍与残暴的激荡,我们重温了六十多年前那段历史。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保卫这片热土浴血奋战,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我们也经受了一次弥足珍贵的爱国主义教育。

这部影片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军官在奄奄一息的时候,望见一个日本军官在肆意的杀害我们的战士时,他努力使自己站起来,举起手中的刀向那个日本人砍去,没有想到却被敌人从后背插了一刀,鲜血猛地溢了出来,他再次倒下,又再次站起,手颤巍巍的举起,载着八路军对日本人的深仇,中国人对日本人的大恨,使劲向那个日本军官刺去。把中国人对日本人的仇恨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我不禁为那位军官气吞山河的壮举所感动,从心底里为他叫好!因为有了无数个像这位军官的英雄壮举,才创造出我们这天的幸福、安逸的生活,这时,我深深地感到我们这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阿!在这部电影中,我领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意。”这些无名的战士前仆后继、战死沙场,就是为了自己祖国能够和平,为了家人、百姓能够过上安稳的日子,他们不惜抛头颅,撒热血,艰苦抗战,誓死保护国家,时刻把国家利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事迹让我们感到多么骄傲和自豪!

如今我们过着平静的生活,可谁曾想过美满的生活是烈士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而许多人却不好好地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环境。想到我自己平时碰到一些小困难,就灰心丧气地总想依靠别人。遇到不会做的题目,我就想:“别费心了,明天去校园问问同学或老师不就……”;在家里,爸爸妈妈让我帮忙干点家务活,我也总是厚着脸皮不去做,总想能靠多久算多久,再说爸爸妈妈也拿我没办法,只好自己动手了。日久天长,我变得既懒惰又胆小,干什么事都没有信心,比如去年校园举行大队会,老师叫我上台讲家庭礼仪故事,刚开始我不去,老师不知做了多少的工作,我才上去,结果可想而知,给老师和班级丢脸了……在伟大的八路军叔叔面前,我是多么的懦弱和渺小阿!我必须要学习八路军叔叔勇于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他们将激励我前进!我们要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的辉煌贡献自己的力量,深信在不久的将来,必须会有一只叫“中国”的雄狮响彻云霄,震惊全世界。

回首历史,我们要铭记;应对现实,我们要珍惜;展望未来,我们要奋斗。

《湘江北去》观后感湘江水滚滚北去,橘子洲乃是一片葱郁,只是那故人已逝,朱颜已老。怀想当年,润之一首: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人生无处不青山。喊出那个年代青年的最强音:不死,求己,坚韧,猛进。恰同学少年,因为心怀天下的鸿志,因为尝遍民间百姓的疾苦,因为坚信中华民族的复兴。孔老夫子说过:苛政猛于虎。湖南有个张敬尧,全中国有个北洋政府,中国黎民百姓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民不聊生,生离死别,惨不忍睹。此乃吾神州此乃吾赤县

这样一个黑白不分的年代,一批以润之为首的爱国青年发起了爱国求真的运动,他们练体魄,读新刊,充实自己的思想,犹记得他们于岳麓山下裸身沐雨,引吭高歌,壮怀激烈。救国救民可不是意气用事,需要武装思想,于是毛泽东,肖子生等热血青年到北京求学,经过了与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人的接触,经过了对马克思主义的阅读和思考,他们逐步对救国有了更理性的理解。

毛泽东不再受他人幻想的鼓动,已经能自我控制。透过对李大钊先生赠与的书籍的深刻研读,加上对广大湖南农村的社会调查,更加坚强了毛泽东的革命信念,他们反复思想斗争中决定俄式的发展模式最贴合中国的国情。只要主义真,砍头也不怕。在影片中,我们还看到了一位秀丽而坚韧的女性――杨开慧。她是毛泽东最坚强而柔软的后盾。一身红袍,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在1930年,杨开慧被国民党捕捉坐牢,应对严刑拷打,她坚贞不渝,大义凛然:我死不足惜,愿润之的事业早日成功。这位为中国革命事业献出生命的杰出女性,很让我敬佩。

中国之革命,任重而道远。湘江北上,是一个历史的起点,中国命运的起点。正是湘江边的一批热血青年,感情求真,心怀黎民,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巨浪,坚信正义永存,光明永存。对此,我想起了鲁迅的一句话: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近代中国饱经耻辱,有多少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四万万人齐落泪,天涯何处觅神州我们为什么如此只为梦中的神州,只为驱除鬼怪,只为振兴中华。所以湘江北去仅是个开始,中华复兴之路仍在继续,你,我,还有千千万万的当代青年,加油!

红色电影《金陵十三钗》观后感学院组织我们看了一场爱国电影——《金陵十三钗》。

整场电影的环境和氛围都极其压抑。日本军人满南京城的屠杀。它讲述的是旧中国弱势群体在那个年代的悲惨遭遇:14个教会学生,14个秦淮妓女,一个神父的养子和一个洋人殡葬师,一齐出此刻了一个天主教堂。

这部电影拍的十分细腻,妓女丰润扭动的翘臀、洋教士与妓女的调情、孟父亲压抑的伟大的父爱,李教官的隐忍痛心,妓女为救女孩不顾生死的血脉情……一切的一切交织在一齐,是一场无声的控诉。它想要宣泄,想要为所有的期望、所有的爱找一个出口。什么能够让难区人民逃离南京,什么能够带领大家躲避战争然而,在那个年代,有的只是残酷。但是,在那个时代的中国,还有一样东西:民族情。

从演员上,最让我称奇的便是贝里斯蒂安的演技,《金陵十三钗》是先在外国首映的,洋人们对这部电影的反响并不高,因为他们不懂得这种情怀,他们不明白为什么妓女就比学生低贱,不懂得牺牲,不懂得隐忍。但是克里斯蒂安懂了,从一个贪财嗜酒的洋人殡葬师蜕转成为一个为灵魂祈祷的神父,他都演的淋漓尽致,看着他为十三钗祈祷的背影,我真的愿意相信世界上有上帝,愿意相信最后的最后,大家都平安无事。

而从资料上,对我印象很深的就是十几个国民党军人在即将走出南京城的时候为了保护一群逃亡的教堂女学生果断的扳动了枪膛,发生了激战,学生走了,正准备离开的时候却引来了坦克,十几个人太渺小了,但是应对敌人的坦克,他们没有办法,唯一的就是用人的身体带着手榴弹去近距离炸毁,一个小编队,没有防弹衣,只有浸泡过水的被褥,一条直线,前面的人一个一个倒下,最后一个炸破手冲击到了坦克的面前,整个场面一向有枪声在回荡,教室一片安静。就是这几个小人物,没有人明白他们的名字,和很多军人一样,他们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这是一种大爱,军人特有的爱。

这个故事,最让人感动的是那群从“秦淮河”躲出来的风尘女子,谁说妓女无情,谁说“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尤唱后庭花”。不错,她们是有自己的私心,进了教堂就找最安全的地方——地窖,但我想,那只但是是在那种状况下的本能反应。她们同样也是有爱的,豆蔻为了为浦生弹奏一手《秦淮景》,不惜冒险,用生命与尊严做赌注,只为找回缺失的四条琵琶弦……更加可贵的是,这群被人们一向瞧不起的“妓女”却个个穿上女学生的衣服代替女学生去参加日本兵的庆功会。她们害怕死亡,更不明白会应对什么,不明白结局,但是她们却勇敢地走上了军车,此时此刻对生命是一种震撼,她们或许有很多未完成的梦,或许没有机会去实现了,她们是伟大的,正是在大灾难面前中国人的抗争和救赎。这部电影感动了我们,让我们感到震撼,因为它融入了国家的命运,表现的是民族的精神。

爆炸的炮火中,有秀丽的五色花随着硝烟飘落,花儿落在地上,牵起一片轻轻的叹息,唯独不变的是我中国儿女不屈的灵魂。

红色电影观后感篇2

近日,在单位的组织下,我观看了反映中央监察委员会诞生的红色电影《忠诚与背叛》,其中王荷波、杨匏安等老一辈革命家对革命事业的忠贞,对共产主义的坚强信念,冲击了自己的内心,给了我全新的洗礼。

影片中,纪检监察战线革命先驱在恶劣的环境下既同穷凶极恶的反动势力顽强战斗,又同党组织内的背叛行为坚决斗争,他们坚定追寻真理、救亡图存的信念,成就了我们伟大的事业,也成就了被无数人讴歌的经典故事,至今仍在激励着、影响着无数人奋力前行。

毫不讳言,我在整个观影过程中,无数次被打动,这种打动不是来自影院立体环绕的声响,也不是唯美大气的影像画面,只是透过声光影,感受到信念的力量,潜入并镌刻在心灵的深处。

剧中,有一句台词反复出现:我们的事业并不会显赫一时,但将永久存在。这是信念!在中国共产党五大会议上,王荷波、杨匏安等人根据党员数量扩大,动机不纯、投机分子增多,背党、叛党行为得不到处理的形势,据理力争,坚决提议建立中央监察委员会,并获得通过,这是信念!第一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排除干扰,对党内腐败分子、投机分子罗易、徐云天等人作出有力处理,纯洁了党的队伍,严格了党的纪律,增强了党的战斗力,这更是信念!

信念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是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总闸门。没有信念,很多事就不好做或者做不好。反过来,我们拥有怎样的信念,也就决定了拥有怎样的人生和事业高度。

的确,和王荷波、杨匏安所处的那个时代相比,我们远离战火,走进和平,享受着改革与发展的成果。然而,党的纪检监察事业始终战斗在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大到反腐倡廉“三个并存”、“两个依然”的形势,小到查办案件面临的压力,执行纪律遭受的诱惑等等,破坏信念,冲击信念的暗流,蠢蠢欲动。作为一名年轻的纪检监察干部,信念显得尤为重要,具体说是要树立“四个对”的信念!

要坚定对党忠诚的信念,成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说明了组织需要我,组织信任我,要时刻忠诚于党交给的这一份事业,尽心尽力,践行承诺;要坚定对腐败分子和消极腐败现象坚决斗争的信念,敢于对腐败分子和消极腐败现象说“不”,敢于碰硬,敢于查处;要坚定对广大干部群众关心爱护的信念,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用真心帮助遭遇困难的他们,用真情对待他们;要坚定对自己和亲属严格要求的信念,牢固树立监督者更需要监督的思想,从一言一行、一点一滴做起,对自己和家人亲属严格要求,“肥浓甘厚非真味,只将精神向淡求”,减少不恰当的欲望,营造知足常乐的心态,充实自身“精神家园”。

红色电影观后感篇3

[关键词]张艺谋电影;色彩;色彩艺术

色彩是电影中重要的视觉语言,它能通过场景空间的色彩布局来营造视觉气氛、经营画面构图,从而给观众强烈的视觉感受。色彩的运用有助于揭示电影的主题内涵,增加影片的感受力。张艺谋常利用色彩烘托影片主题,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传达出独特的审美意念和内涵,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气息。正是通过色彩的运用奠定了张艺谋电影的艺术风格。

一、电影与色彩概述

色彩是物质的自然属性,也是一种重要的视觉语言,它能够真实再现客观世界、传达人的心理情感。同时,色彩也是一种特有的视觉生理现象,是一种精神符号和情感语言,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一)色彩的情感与象征性

色彩是事物的基本属性和外在特征,色彩与光具有密切的联系,光照射在物体表面后,一部分被物体吸收,另一部分被反射后通过我们的视觉就形成了各种颜色,即色彩。色彩既可以引起人们的心理感受,也能够引发和影响人们的不同情感。如红色象征着热情和吉祥;蓝色象征着理智和宁静;黄色象征着高贵和希望,等等。一般来说,在表达吉祥、喜悦时应当使用明快、亮丽的色彩;而在悲伤、失望时则应使用阴暗、沉闷的色调。

色彩的作用主要有印象、表现和结构,其中结构就是指象征。色彩是伴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象征是色彩独特的艺术品格,通过这种艺术品格,我们可以轻易地辨析出作品的艺术风格。色彩的情感与象征是人们在长期的色彩应用过程中达成的一种观念共识,由于文化差异、个体差异使得色彩情感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同样的色彩常被人们赋予不同的表现性和象征性,如人们常用黑白来象征死亡,但画家凡·高笔下死亡却变成了“黄橙与蓝紫”。

(二)电影中的色彩

1895年现代电影诞生,此时的电影是黑白的,但艺术家们从未停止过对色彩以及色彩表现技巧的追求。电影诞生初期为增强影片的表现力和吸引力,电影公司主要运用手工对影片进行着色,如用蓝色来表现夜晚,用红色来表现革命,等等。直到20世纪30年代,色彩才被自由而灵活地运用于电影之中。但此时的彩制作主要受绘画的影响,影片图像更接近绘画要求,追求画面的意境,强调人物造型的象征性。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电影图像开始追求造型的真实性,加上这一时期彩色胶片的大量生产,为电影色彩表现提供了条件。自20世纪80年代之后,电影的艺术表现手法日趋完善,同时人们对色彩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认识,色彩成了电影中重要的艺术语言。在电影中色彩既真实地再现了事物的原貌,也增强了画面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

(三)张艺谋影片中的色彩艺术

张艺谋是一个色彩艺术大师,在张艺谋影片中色彩发挥着重要作用。色彩是重要的造型元素、独特的叙事语言,以直观、感性的方式把电影故事讲给观众,能够揭示出人物情感与心理的微妙变化,将深奥、抽象的东西变得浅显易懂。张艺谋常通过色彩的巧妙使用与精心安排,增加电影画面的美感,突出影片主题、渲染影片气氛,形成一种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在影片《菊豆》中,张艺谋用灰青色的屋顶包围下的染坊,流露出一种抑郁、压抑的氛围,象征着传统伦理与社会环境对人性的压迫。在影片《红高粱》中,张艺谋以红色为基调,用鲜红的高粱、血红的太阳、红色的天空作影片的背景,展现出一种鲜活的生命力。在张艺谋电影中,色彩是一种思想与情绪,能够传达出无形的、无穷的生命底蕴。同时,张艺谋始终将色彩作为与观众沟通、交流的叙事语言,他常用色彩的美感效应与象征意义调动观众的审美体验,从而将色彩的艺术魅力发挥到极致。

二、色彩在张艺谋电影中的具体运用

色彩是电影中重要的视觉语言,它可以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第一时间吸引观众的眼球。同时,色彩可以参与影片的叙事,为影片的主题、故事内容、环境造型等提供服务。在张艺谋影片中,色彩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张艺谋曾言,如果色彩不是用来阐述主题、表达情感、塑造人物,那么它是多余的。在影片中张艺谋常用色彩来增强画面的现实感,并赋予色彩象征意义,使色彩充满主观化的情绪表达。

(一)利用色彩表现影片主题与风格

在影片创作中,张艺谋常根据主题表达需要确定影片的色彩基调,使画面呈现出一种色彩倾向性,而巧妙运用色彩不仅可以推进剧情发展,还可以提炼与升华影片主题。在影片《一个和八个》中,张艺谋以朴素的暗灰色作为色彩基调,表现了抗日战争时期艰苦的环境;在影片《红高粱》中,张艺谋将红色贯穿于影片的始终,如红衣服、红盖头、红轿子、红高粱等,通过热烈的红色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和原始的生命欲望,表现了爱与生命的主题;尤其是影片的结尾,红高粱、红太阳在黄土地的映衬下,展现了充满野性的原始张力,孕育着巨大的生命热情与活力。

(二)利用色彩塑造人物造型

色彩是构成影片场景的重要内容,有表达人物情感、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塑造人物形象等功能。在影片制作中,张艺谋力求让每个角色都有自己明确的色彩符号,运用典型化的手法对人物形象进行提炼、对社会生活进行概括,从而实现了抽象化与个性化的结合。在影片《红高粱》中九儿出嫁的场景,轿外是喜庆的大红色,轿内却是色调较暗的淡红色,轿内外色彩变化反映了人物的内心感受;轿外欢快、响亮的唢呐声和惊天动地的喊唱,产生了一种激动人心的视听效果,与轿中女孩的悲剧命运形成了鲜明对比,深刻刻画了人物内心的绝望,通过色彩展现了中国传统婚姻的本质——外喜内悲。在电影设计中,张艺谋还经常用色彩塑造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在《秋菊打官司》中,用鲜红的辣椒吸引观众的眼球,在黄土地的映衬下将秋菊坚持、倔强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影片《十面埋伏》中,通过服装色彩、环境色调表现了人物的意识流动,用色彩的不和谐来暗示小妹悲剧性的命运,从而确定了电影的感情基调。

(三)利用色彩营造气氛、渲染环境

在电影艺术中,色彩的功能是多方面的,而营造气氛、渲染环境则是色彩的基本功能。张艺谋是色彩大师,他对色彩运用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如在影片《菊豆》中,将明蓝、大红、正黄等纯色调布匹放到灰色高墙的方院子内,用这种色彩明暗对比渲染故事的哀怨凄艳;用朦胧的白雾来营造压抑、阴冷、凝固的氛围。在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中,使用了另外一种色彩叙事方法,用让人揪心的灰色与耀眼的红色之间的对比,灰色的天空、灰白的地面、灰黑色的院墙、刺眼的红灯笼,象征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对女性命运的强制与剥夺。

(四)利用色彩来增强画面的视觉感染力

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通过色彩这种大众化的艺术形式来解读电影,探寻电影色彩中深厚的美学意蕴,使之符合大众的情感逻辑与思维逻辑,给观众带来强烈的审美感受。[1]在影片《黄土地》中,用极度单纯的色彩与平面化的造型展现了荒凉壮观的美,产生了一种大音稀声、大象无形的美学效果;影片以诗般的语言,传达出深厚的人文思考。色彩的美感不仅体现在色彩之上,还体现在色彩的相互关联之中,因而将入画的色彩进行合理分配、恰当摆放,可以产生塑造形象、烘托主体的作用。在影片《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张艺谋将色彩美学展现的无与伦比,影片以金黄色为色彩基调,高大的台、金碧辉煌的皇宫、金黄色的雕饰等,显示了繁花似锦的大唐盛世。影片《英雄》中在胡杨林打斗的场面,用黄灿灿的树叶与红彤彤的轻纱交辉相应,传达出东方文化中清、雅、逸的武功境界;全片构图精美大气,从青山静湖、大漠飞沙到秋叶飘飘,整个画面显得如诗如画。

三、张艺谋电影色彩运用的当代启示

(一)色彩是电影作品表现民族性的最佳途径

正如狄德罗所说: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方式,由于人类具有相同的视觉神经系统,因而色彩作用于人类视觉引起的生理反应又具有相同特征和共同性。[2]每一个导演在影片中都会不自觉地渗透着民族痕迹,张艺谋也不例外,在他的电影中无论是故事人物还是思想情感,都具有明显的民族性。电影通过对现实生活的真实记录来体现导演的思想情感,导演在记录的过程中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展现本民族文化。如在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张艺谋将象征黄色运用到了极致,黄色在中国文化中既象征着黄皮肤的炎黄子孙,也象征着权威、地位和崇高。但在西方看来,黄色则是含有贬义的不吉利色彩。此外,张艺谋在影片中还大量使用一些代表中国文化的符号,如、中药、茱萸等,既反映了他对中国文化的独到理解,也反映了他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

导演对色彩的运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导演的个性特征、民族特性、成长环境是最主要的因素。[3]张艺谋导演热爱红色,在《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等电影中,他运用大量红色来传达特殊信息。张艺谋对红色的钟爱,除了红色具有特殊的感染力外,还与他特殊的生长环境有关。[4]张艺谋生长在陕西,尚红的民间传统,黄中透红的土地以及红色的民俗都深深地影响了他,使他对红色有一种特殊的偏好,从而能在影片中淋漓尽致地进行发挥。

在现代社会中,电影作品要想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观众,就必须凸显民族性,色彩作为电影风格的代表具有独特的作用。张艺谋在电影色彩上的努力既加强了影片的艺术魅力,也丰富了观众的审美体验。他的影片简单强烈、浓墨重彩带给人无法抗拒的情感和视觉冲击,既凸显了民族文化底蕴,也使之具有世界性,达到了独特的审美追求。

(二)张艺谋电影色彩运用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现在电影对色彩有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追求影片的真实性之外,还要具有独特的表意功能。张艺谋是中国较早使用色彩独特美学意蕴的人,他擅长将具有中国特色的色彩作为影片的基调,尤其擅长使用红色和黄色这两种具有中国民间传统审美心理的颜色,渲染出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张艺谋在《红高粱》电影中对色彩的运用使中国电影走向国际,而在《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十面埋伏》等更是将色彩运用到了极致,使中国电影获得了世界的认可。张艺谋对色彩电影的探索,为中国电影发展做了实质性的贡献。

张艺谋的电影是真正的艺术杰作,在张艺谋的电影中,色彩具有深刻的内涵,可以说,张艺谋的电影之路就是色彩之路,就是以色彩来表达民族文化的语言,向世界展示了独特的中国电影,色彩绚丽的画面使人更深刻地感受到影片的内涵。

[参考文献]

[1] 沈山岭.张艺谋电影色彩功能的传承与突破[j].电影文学,2012(16).

[2] 罗勤.论张艺谋电影的表意元素[j].当代文坛,2006 (05).

[3] 张明.与张艺谋对话[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79.

[4] 林邵峰.视觉英雄张艺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71.

红色电影观后感篇4

关键词:色彩;基调颜色;电影作品;美化作用

自人类文明的开始,色彩就被人类赋予了众多功能,也为人类的沟通提供了又一种语言。在色彩的世界里,人们可以任意驰骋。表达感情、宣泄情绪有时都可以通过色彩来表现。在电影的世界里,同样是充满感情的,同样也需要通过色彩来表现。电影或另类、或温暖、或简洁、或斑斓、或浓烈、或恐怖的风格都可以找到最适合的色彩来表达。在电影作品中的色彩,绝不仅仅是自然色的简单还原,更是导演或者是艺术家们通过不同的视角,在感觉色彩的基础上,提炼出主观化、唯美化、平面化、主体化和主体化的色彩,不再是现实色彩所承载的意义。也就是说,在电影作品中,色彩不再单单只是色彩了,而是承载感情和影片主题的语言,比现实中的色彩更具有美学价值。我们常常会觉得电影中色彩带给人的视觉冲击力是强烈的,正是由于其在电影作品中所呈现的艺术意味。

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曾说:“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我们使用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就像运用光与影象征生与死的冲突一样。我相信不同色彩的意味是不同的,而且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色彩的理解也是不同的。”由此可见,色彩在艺术作品中的重要地位。在电影作品中,导演为了凸显作品的视觉张力或者是情感基调,色彩基调的利用和色彩的构成是他们最好的选择。

一、电影作品中基调颜色的把握

电影作品的基调颜色是整部作品首先呈献给观众的,它的选择会影响观众带着怎样的心情去观赏电影。所以说,基本上电影作品的基调颜色就能反映出整部电影的感情基调。电影色调是我们看到的所有色彩组合的基本倾向,所以我们也称之为“基调”。色调的区分,有多种方式。单纯从色相来区分,有黄调子、绿调子、蓝调子等;从色性的冷暖来分,分为暖调子、冷调子;也可以从明度、纯度来区分,可以有明调子、灰调子、暗调子等。电影作品中基调颜色统领全片的大的色彩倾向和风格。在电影选择基调色彩时,往往会选择一种或者是几种颜色相近的色彩作为影片的主导色彩。这样电影可以从整体上呈现出比较统一的风格,与电影的主题相契合,同时在视觉形象上也能营造出一种整体的氛围、情调和风格,起到烘托主题、美化场景、渲染情绪的作用。

曾经在我国引起轰动的电影作品《黄土地》,就是运用基调色彩的佼佼者。这部作品色彩成功的两大功臣是当今电影界的领军人物,摄影张艺谋,导演陈凯歌都是运用电影色彩的高手。相信看过这部影片的人定会对电影的色彩基调久久不能忘怀。一望无际的土地的颜色――黄色,表达出创作者对陕北土地的强烈感情,同时也给观影者带来极其震撼的视觉冲击力,为整部电影的感情表达、镜头语言增色不少。张艺谋谈到《黄土地》时曾说:“由于我们对黄土地的感受特别强烈,所以我特别希望能把土地的颜色拍摄下来,以表达我们很强烈的情感因素。”也有人曾经评论说张艺谋是“偏爱红色的导演”。他曾经的一系列电影作品,都与红色有关。比如说《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的红灯笼,《十面埋伏》里的红叶,《菊豆》里的红染布,《红高粱》里的红高粱以及《秋菊打官司》里的红辣椒等。我们可以看出是一个特别愿意用红色表达情感的导演,同时也是将色彩在电影中运用得浑然天成的典型。对此评价,张艺谋自己是这样说的,“红色富有表现力,能给人以强大的冲击力,对影片的色彩我一直很重视,因为它能马上唤起人的情绪,在视觉上给人以感染力。”“陕西的土质黄中透红,陕西民间就好红。秦晋两地即陕西和山西在办很多事情时都会使用红,所以我对红有一种偏爱,想要表现红色。”其实电影作品无论选择什么样的色彩作为基调,一个终极不变的准则是为电影的主题服务,是为了与电影主题的表达相契合的,或者是用色彩语言来讲述电影主题,在影片中运用精美的色彩画面在带给观众视觉冲击的同时还常常会引起观众在情感上的共鸣。电视作品也是一样,对于基调色彩的巧妙运用也是导演们的偏爱。在周迅主演的电视剧《橘子红了》中,观众对于那贯穿始终的淡淡的橘红色定是印象深刻的,不仅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柔美享受,而且也给了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更是时时刻刻与电视剧的题目相呼应。

在电影中的每一种色彩都不是凭空出现,随意选择的。可以说,对于擅长运用色彩的导演来说,色彩是他们表达作品意义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每一种色彩的背后都有着特定的意义。千百年来,色彩的象征意义被无数文人墨客反复咏诵。色彩背后的特定意义既有历史的成因,还隐喻着某种观念和态度。在影片中,会根据电影作品所要表达的意义、观念和态度来选择合适的基调颜色。

二、基调颜色在电影作品中的作用

毋庸置疑,色彩在电影作品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美化作用,而且这种美化作用是通过各种形式表现的。烘托电影气氛是色彩发挥的基本作用之一,也是为美化电影作品来服务的。当然,色彩为美化电影而服务的作用还有很多,下面笔者与大家一同来分享个人的研究。

(一)基调颜色以烘托电影叙事气氛来美化电影

基调色彩在电影中一个最基本的作用是烘托电影气氛。有时我们来评判一个电影的色彩运用是否恰当也是以其能否自然地表现出故事情节,能否带给观众独特的视觉心理体现来衡量的。电影作品中的色彩首先是为展现一个故事,营造一个恰当的故事氛围而服务的。其次是为了能给特殊人物的出场奠定基础来做一个铺垫。电影作品中的色彩虽然说不是现实中色彩的百分之百的原汁原味的呈现,但是也不是说运用得完全脱离实际。在考虑到色彩的象征意义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现实生活中的色彩呈现,这样才能使得色彩的运用是自然,不生硬的,而且也只有这样的电影才有说服力,给观众一个较为逼真的感觉。众所周知,色彩作为一种电影艺术的表现形式在电影作品中的应用可以说是无所不见,因为其具备独特的功能,不仅可以运用色彩的自然规律达到美化生活、创造艺术的目的,而且在色彩所烘托的气氛下,创作者更能通过其传达电影本身所含的意义。

红色电影观后感篇5

[关键词] 电影艺术;传统色彩;美学;审美;意境

电影是一门综合了文学、绘画、戏曲和音乐等艺术元素,并诉诸视听觉和感觉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随着电影技术的快速发展,观众品味需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和升华,人们对一部电影的欣赏不再仅限于单纯的故事情节,而是逐渐扩展到电影中的音乐、画面、色彩、造型与光影等艺术表现的细节层面上来。在国际上,不论是传统电影的拍摄还是高科技数字电影的制作,色彩元素在电影制作中始终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电影在色彩造型方面更是传承了传统阴阳五行哲学思想的精粹,将民族传统色彩文化的魅力融入电影艺术中,赋予观众以强烈的视觉感染力,在弘扬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更是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电影的艺术表现力。

一、 传统色彩的文化意义

色彩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和国家象征着不同的文化,对色彩的感知是一种文化现象。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与变迁中,色彩在中国的哲学、政治、经济、文化和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传统阴阳五行哲学思想追求的五色学说(青、赤、黄、白、黑)对现代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中国艺术追求的是一种体现物象生命本体的“意”的境界。www.133229.com“意象”境界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不仅为中国传统水墨画传达了虚实的意境,也为中国电影注入了传统民族特色。在色彩的表现上中国电影往往通过色彩在情与景的交融中,追求超越画面有限空间以延伸到画外无限空间的哲理意味,在以“象”写“意”,以“象”达“意”中,获得“意象合一”的艺术境界。色彩是美术的表现形式之一,它虽不能完全阐释美术在电影中的作用,但却直接影响了一部影视作品的美学表达与艺术内涵。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电影在色彩的表现上不断地探索创新,尤其是在对传统色彩的关注与运用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并且赋予其特殊的文化象征意义。陈凯歌是较早尝试对电影色彩语言表现的,影片《黄土地》(1984年)中,画面中贯穿整部电影的是黄色基调:黄河、黄土高坡和黄色面孔,画面简练凝重,影片以大面积的黄色块强烈地表现了黄土高原的拙朴浑厚、色觉强烈的画面效果、西北黄土地的民风民俗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性叙事,色彩在影片中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象征,让中国电影开始呈现一番别具风格的新貌。

二、 中国电影艺术中的美学意境

纵观百年中国电影,人们对于电影的接受,无论是其作者或作品,还是其内容或形式,中国电影主要还是以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意蕴与风情神韵获得不同时期中国观众的认可,这也正是中国电影得以发展至今的原动力。

中国电影在美学追求方面,从纪实到影像都呈现出不同的美学风格,并结合着种种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创造意识,形成了影片不同的艺术魅力。在电影语言方面,从强调本体特质到展开多种叙事形式,渗入了民族传统美学的形神兼备、情理交融、虚实相生等特殊气质,形成了影片不同的艺术张力。在电影艺术拍摄过程中,艺术家们常常要根据剧情的需要,精心选择场景,布置色彩与光线,营造意境与氛围,拍摄出风格迥然不同的特色影片,使影片赏心悦目甚至回味无穷,而在电影中色彩的美学作用恰恰就在于此。华人导演李安的《卧虎藏龙》是一部具有传统东方色彩的古装武侠片,为了传达给观众一种具有中国水墨画般的优美意境,导演刻意营造出山水画般的灰白画面,画面呈现的 “灰白”色光线基调象征了中国古代文人,表现出人文修身的精神净化。王家卫执导的《花样年华》中女主角张曼玉那复古怀旧的旗袍风格,苔藓、老墙、香烟,斑驳的夜光等,画面弥漫着怀旧与奢华,浪漫与现实,使整部电影呈现出风格化意识和唯美主义的东方传统古典色彩。由此可见,电影画面中呈现出的构图、造型和色彩等各种美术元素赋予观众的心理形态本身属于电影美学的一部分,它以动态画面的视觉形象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三、中国电影中传统色彩的审美意味

在电影艺术中,色彩作为电影艺术中的一种不可或缺的表现形式,也决定着一部电影的成功与否。正是由于这种缘故,电影艺术家总是把色彩看作是深化影片思想的重要表现手段,感染观众情绪的造型因素。影视色彩语言在渲染气氛的同时,也反映了艺术创造者在色彩审美上的艺术修养和品味,他们在影片里会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对色彩、设计、形式,构成等美术元素的审美感受融入其中,使画面具有一种强烈的平面视觉效果,以表现自己在色彩审美上的一种唯美追求。

色彩可以产生象征和隐喻。它具有主客观的联想性,不同的色彩能引起人们对生活的不同联想,电影艺术家正是利用色彩的这种属性来表达象征和隐喻的意义,用色彩的象征意义叙述故事情节,表现具有民俗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文化特色。在张艺谋电影创作中,“象征主义因素充斥全片,这在题材、人物、画面、色彩等各方面有充分的展现,而正是这些象征主义因素的存在,造就了张艺谋影片独特的艺术风格。”①中国人善于利用色彩是有目共睹的,没有哪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那样对浓酽到能滴出油来的红色怀有如此刻骨铭心的感情。而在张艺谋电影的色彩运用中,给人带来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引起心灵震撼的,当属那一抹具有生命张力的“中国红”。对“红”的情有独钟也反映了张艺谋特有的传统色彩情结,张艺谋的高明成功之处就在于他大胆地运用了特殊的色彩审美价值,为观众创造了一个红色的世界。他的早期作品《红高粱》的成功,首当其冲的当属他在造型、摄影和色彩方面的大胆运用。在艺术上,整部电影完全被辉煌灿烂的红色调所浸透:红太阳、红高粱、红轿子、红盖头、红灯笼、红染坊、红棉袄、红辣椒、红肚兜、红衣女、红色鲜血……红色象征了个人情爱仇恨和民族血性,也反映了红色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自然的图腾崇拜色彩,具有浓重的陕北地域风情;《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红灯笼、红嫁衣等,红色被解构为愿望、权势、性和野蛮等不同含义;《我的父亲母亲》中“我的母亲”穿着“父亲”最喜欢的大红棉袄、围着红围巾、戴着红发卡,表达了对父亲执著和忠诚的爱;《英雄》中残剑、飞雪、如月和无名等人穿的红衣、红头盔、红枫林和红字,红色代表了爱和背叛、王权和杀戮、野蛮和血腥、死亡和绝望等;在他的新作《山楂树之恋》中开红花的山楂树、老三送给静秋的红衣服、红脸盆和红色日记本等,都具有含蓄的隐喻并为剧情的需要埋下伏笔。解读张艺谋的电影艺术,他大多以塑造女性形象为主,以红色构筑野性,柔中蓄刚和意象合一的美感。“尤其是用红色赞美女性,用红色讴歌生命,用红色表现人性。一句话,用红色构筑电影。”②张艺谋用独特的华丽色彩讴歌生命、表现人性,红色与人物命运、人性善恶紧紧相扣,共同参与情节,构成了作者银幕视听艺术的整体逻辑结构。

色彩可以深化主题,确定影片风格。色彩带有强烈的主观情感,往往影响着人的情绪,在电影艺术中色彩可以用来确定影片整体情绪和主题基调,展现影片的风格特色。影片《英雄》开篇以黑色的秦宫拉开帷幕,黑色是秦国崇尚的国色,影片在色彩处理上遵循了客观历史事实,以黑色为主调,不同的场景空间分别搭配红、黑、黄、绿、白五大色调。这种色彩结构在本源上是属于东方主义的色彩观念。但张艺谋的用色匠心并非仅此而已,黑色不仅具有神秘和悲哀、庄严和肃穆的特征,而且也暗示了秦王一统天下的决心和秦国强大的势力,同时也象征影片人物的悲剧性命运。因而《英雄》在色彩处理手段上被后来很多影片汲取延续。《满城尽带黄金甲》继承了《英雄》的用色观念。回忆起这部影片,脑海里第一时间闪现的是满眼的金碧辉煌,在影片的美术制作上张艺谋可以说是“处心积虑”,他在色彩基调上别有用心地选择黄色,画面的黄色基调也正切合了“黄金甲”的“黄”字,黄色是传统阴阳五色学系中最为尊贵的色彩,自阶级社会运用彩色装饰以来,黄色一直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唐规定除皇帝可以穿黄色衣服外,“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在《黄金甲》影片中真正的主角应是张艺谋使用的金黄色,一向擅长色彩的张艺谋将皇室内钩心斗角的权欲和肉欲在金黄色调上取得了高度的一致;金黄中屡屡渗出的猩红似乎在暗示奢华背后的肮脏,和平背后的血腥,光彩背后的黑暗。它生动地展示了权力对于人性和家庭的腐蚀作用。此后的影片《十面埋伏》《夜宴》和《无极》等在色彩运用上虽各具千秋,但用色观念却是一致。

此外,陆川的《南京!南京!》在表现上一改往日影片的奢华色彩,故事的讲述采用无彩色画面,使观者有触目惊心的视觉震撼。根据剧情主题的需要他特意借助黑白影像来对历史的真相进行挖掘和复原,重现那场罪恶的大杀戮。这种借助黑白无色强烈对比的表现手法具有独特表现力、感染力与穿透力,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悲怆的寓意象征,整部影片的视觉效果升华到一定深度的文化层面,使东方主义色彩与现代电影主观色彩达到完美契合。色彩也从附属的影片角色逐步转变为具有独立性的艺术品格,从而我们可以读懂创作者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赋予电影色彩深刻的美学意义,

通过对以上电影作品色彩运用的分析,“可以看到电影创作的审美取向和创作理念已从单一的客观色彩运用向多元化的主观色彩运用转变,创作者赋予电影色彩深刻的美学意义,给观众留下深沉的文化思考,从而使作品向着更高层次的文化意蕴掘进”。影视作品中的色彩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环境细节的刻画和情绪气氛的渲染来象征与隐喻内容、深化主题思想、确定影片风格的重要手段。而绝非是为了影片中某一个画面与镜头是否好看,它主要目的还是融入影片内部结构体现出其存在的文化意义。

四、结 语

由此可见,色彩造型在整个电影艺术创作中拥有自己独特的品格和艺术魅力,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部好的电影能够使观众感受到某种超出故事情节之外的内容,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寓意合理地运用色彩元素来表现影片的内容,不但使影片获得强烈的艺术效果,形成独特的风格,更能够增强电影艺术浑厚的文化内涵,使观众得到强烈的审美洗礼。在中国电影艺术中,色彩造型在表现形式、创作手法、制作手段以及欣赏方式上都得到了长足发展,虽然相对于一些欧美电影我们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中国电影艺术中色彩隐藏的中国传统特色的文化寓意表现,却是西方电影所不具备的。

注释:

① 田一然:《浅谈张艺谋影片中的象征主义因素运用与生命意义》,《戏剧文学》,2010年第5期。

② 田杰:《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红”元素》,《新闻界》,2010年第8期。

[参考文献]

[1] 崔茵.论张艺谋电影的画面色彩与内涵[j].剧作家,2008(02).

[2] [匈]巴拉兹.电影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

[3] 周登富.论电影色彩的表现功能[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