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论文十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03-21 17:18:25 欧洲杯买球平台的版权声明
企业财务论文篇1
不论是工业企业的管理者还是工业企业的领导者,都要适应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发展观武装自己,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深入群众,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发挥好工业会计的作用,就要在十精神的指引下,不断转化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这不仅是时展的需要,更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必备条件。在历史上,我们曾经错误的认为企业不算账,物资不会跑到国外去,严重的忽略了工业会计的作用。在现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成熟的今天,政府把各类企业都推向了市场,原来的传统计划经济思想已经落伍了。在这样的状况下,发挥工业会计的作用,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工业企业的管理者,首先要立足市场,积极改变经营管理的运行机制,借以适应市场的内在需要,把企业的经营搞活,就要从思想上来个彻底的改变,以此来适应不断发展的新形势;其次是在新的形势下,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财务会计制度要严格按照党和国家对财政体制的不断修改和完善。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2007年1月1日开始,率先在上市公司实施,并且鼓励其它企业按照新准则实施。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标志着我国的企业会计制度逐渐和国际化接轨,新会计准则的实施还带动了企业的管控能力,提高了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有效的规范了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能够真正把财务工作落实到每个部门,从而实现根据企业的财务预算,最大限度的调动企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再次是企业的各级领导者要充分发挥财务人员的智慧和作用,要在政治上信任,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紧紧依靠财务人员,邀请财务人员参加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决策,虚心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企业的财会人员也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当好企业领导者的参谋和助手,大胆的提出自己的建议,堵塞各种财务漏洞,把财务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有效。
二、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夯实工业企业的基础
1.工业会计要做好财务的基础性工作。会计基础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最基本环节,会计工作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一个企业的未来,所以强化会计的基础工作非常重要。但是在企业的日常财务管理中,有很多的企业财务基础不够规范,包括原始的凭证填制不规范,品名、规格等信息不能做到详细填写,导致日后账物不符;记账凭证未经审核都是有一个人操作,起不到互相监督的作用,会计的基本职能得不到发挥;企业的财务管理意识不够,对于一些往来账实现长期挂账,出现呆账死账,会计人员不能及时清理,给财务核算带来很大的影响,这些问题都应该引起企业的重视。这就要求发挥会计的核算职能和监督职能,及时强化对往来账的管理工作。
2.企业要建立完善的内部会计制度。企业要根据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结合企业的内部结构,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内部会计制度。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还要善于利用国家给与企业在税收上的优惠政策和自身的财务状况,做出正确的判断,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要对企业的环境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把企业的规章制度和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在完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同时,加强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提升企业的人文形象。
3.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算制度。财务预算是企业实现内部控制的中心环节。工业会计要确定各项经济指标,并对这些指标进行及时的考核。在新的会计准则下,编制好财务预算报表,做好企业的财务计划,兵对这些报表的数据和执行及时进行分析比较,掌控企业的信息,及时防御财务核算带来的风险。给企业提供一个可跟踪的发展环境,工业企业才能健康发展。
三、结语
企业财务论文篇2
关键词:财务管理发展阶段发展趋势
财务学已成为经济管理界最热门的领域之一。西方财务学主要由三大领域构成,即公司财务(corporationfinance)、投资学(investments)和宏观财务(macrofinance)。其中,公司财务在我国常被译为“公司理财学”或“企业财务管理”。随着市场经济特别是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也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主要阶段及特点论述
财务管理的萌芽时期
企业财务管理大约起源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当时西方社会正处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地中海沿岸的许多商业城市出现了由公众入股的商业组织,入股的股东有商人、王公、大臣和市民等。商业股份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企业合理预测资本需要量,有效筹集资本。但由于这时企业对资本的需要量并不是很大,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比较单一,企业的筹资活动仅仅附属于商业经营管理,并没有形成独立的财务管理职业,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筹资财务管理时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革命的成功促进了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技术的重大改进和工商活动的进一步发展,股份公司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渐成为占主导地位的企业组织形式。股份公司的发展不仅引起了资本需求量的扩大,而且也使筹资的渠道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筹资活动得到进一步强化,如何筹集资本扩大经营,成为大多数企业关注的焦点。于是,许多公司纷纷建立了一个新的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财务管理开始从企业管理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管理职业。当时公司财务管理的职能主要是预计资金需要量和筹措公司所需资金,融资是当时公司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根本任务。因此,这一时期称为融资财务管理时期或筹资财务管理时期。
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是筹资。主要财务研究成果有:1897年,美国财务学者格林(green)出版了《公司财务》,详细阐述了公司资本的筹集问题,该书被认为是最早的财务著作之一;1910年,米德(meade)出版了《公司财务》,主要研究企业如何最有效地筹集资本,该书为现代财务理论奠定了基础。
法规财务管理时期
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和30年代西方经济整体的不景气,造成众多企业破产,投资者损失严重。为保护投资人利益,西方各国政府加强了证券市场的法制管理。如美国1933年和1934年出台了《联邦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对公司证券融资作出严格的法律规定。此时财务管理面临的突出问题是金融市场制度与相关法律规定等问题。财务管理首先研究和解释各种法律法规,指导企业按照法律规定的要求,组建和合并公司,发行证券以筹集资本。因此,西方财务学家将这一时期称为“守法财务管理时期”或“法规描述时期(descriptivelegalisticperiod)”。
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是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主要财务研究成果有:美国洛弗(w•h•lough)的《企业财务》,首先提出了企业财务除筹措资本外,还要对资本周转进行有效的管理。英国罗斯(t•g•rose)的《企业内部财务论》,特别强调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为资本的有效运用是财务研究的重心。30年代后,财务管理的重点开始从扩张性的外部融资,向防御性的内部资金控制转移,各种财务目标和预算的确定、债务重组、资产评估、保持偿债能力等问题,开始成为这一时期财务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资产财务管理时期
20世纪50年代以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买方市场趋势的出现,财务经理普遍认识到,单纯靠扩大融资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已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财务经理的主要任务应是解决资金利用效率问题,公司内部的财务决策上升为最重要的问题,西方财务学家将这一时期称为“内部决策时期(internaldecision-makingperiod)”。在此期间,资金的时间价值引起财务经理的普遍关注,以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为研究对象的资本预算方法日益成熟,财务管理的重心由重视外部融资转向注重资金在公司内部的合理配置,使公司财务管理发生了质的飞跃。由于这一时期资产管理成为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因此称之为资产财务管理时期。
50年代后期,对公司整体价值的重视和研究,是财务管理理论的另一显著发展。实践中,投资者和债权人往往根据公司的盈利能力、资本结构、股利政策、经营风险等一系列因素来决定公司股票和债券的价值。由此,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的研究受到高度重视。
这一时期主要财务研究成果有:1951年,美国财务学家迪安(joeldean)出版了最早研究投资财务理论的著作《资本预算》,对财务管理由融资财务管理向资产财务管理的飞跃发展发挥了决定性影响;1952年,马克维茨(h•m•markowitz)“资产组合选择”,认为在若干合理的假设条件下,投资收益率的方差是衡量投资风险的有效方法。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1959年,马克维茨出版了专著《组合选择》,从收益与风险的计量入手,研究各种资产之间的组合问题。马克维茨也被公认为资产组合理论流派的创始人;1958年,莫迪哥莱尼(francomodigliani)和米勒(mertoh•miller)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提出了著名的mm理论。莫迪格莱尼和米勒因为在研究资本结构理论上的突出成就,分别在1985年和1990年获得了诺贝尔奖;1964年,夏普(williamsharpe)、林特纳(johnlintner)等在马克维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系统阐述了资产组合中风险与收益的关系,区分了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明确提出了非系统性风险可以通过分散投资而减少等观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使资产组合理论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夏普因此与马克维茨一起共享第22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荣誉。总之,在这一时期,以研究财务决策为主要内容的“新财务论”已经形成,其实质是注重财务管理的事先控制,强调将公司与其所处的经济环境密切联系,以资产管理决策为中心,将财务管理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投资财务管理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国际市场迅速扩大,跨国公司增多,金融市场繁荣,市场环境更加复杂,投资风险日益增加,企业必须更加注重投资效益,规避投资风险,这对已有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60年代中期以后,财务管理的重点转移到投资问题上,因此称为投资财务管理时期。如前述,投资组合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揭示了资产的风险与其预期报酬率之间的关系,受到投资界的欢迎。它不仅将证券定价建立在风险与报酬的相互作用基础上,而且大大改变了公司的资产选择策略和投资策略,被广泛应用于公司的资本预算决策。其结果,导致财务学中原来比较独立的两个领域—投资学和公司财务管理的相互组合,使公司财务管理理论跨入了投资财务管理的新时期。前述资产财务管理时期的财务研究成果同时也是投资财务管理初期的主要财务成果。
70年代后,金融工具的推陈出新使公司与金融市场的联系日益加强。认股权证、金融期货等广泛应用于公司筹资与对外投资活动,推动财务管理理论日益发展和完善。70年代中期,布莱克(f•b1ack)等人创立了期权定价模型(optionpricingmolde1,简称opm);罗斯提出了套利定价理论(arbitragepricingtheory)。在此时期,现代管理方法使投资管理理论日益成熟,主要表现在:建立了合理的投资决策程序;形成了完善的投资决策指标体系;建立了科学的风险投资决策方法。
一般认为,70年代是西方财务管理理论走向成熟的时期。由于吸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丰富成果,财务管理进一步发展成为集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于一身,以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利润分配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活动,并在企业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1972年,法玛(fama)和米勒(miller)出版了《财务管理》一书,这部集西方财务管理理论之大成的著作,标志着西方财务管理理论已经发展成熟。
财务管理深化发展的新时期
20世纪70年代末,企业财务管理进入深化发展的新时期,并朝着国际化、精确化、电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期,西方世界普遍遭遇了旷日持久的通货膨胀。大规模的持续通货膨胀导致资金占用迅速上升,筹资成本随利率上涨,有价证券贬值,企业筹资更加困难,公司利润虚增,资金流失严重。严重的通货膨胀给财务管理带来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问题,因此这一时期财务管理的任务主要是对付通货膨胀。通货膨胀财务管理一度成为热点问题。
80年代中后期以来,进出口贸易筹资、外汇风险管理、国际转移价格问题、国际投资分析、跨国公司财务业绩评估等,成为财务管理研究的热点,并由此产生了一门新的财务学分支—国际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成为现代财务学的分支。
80年代中后期,拉美、非洲和东南亚发展中国家陷入沉重的债务危机,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政局动荡、经济濒临崩溃,美国经历了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贸易保护主义一度盛行。这一系列事件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使企业面临的投融资环境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因此,企业在其财务决策中日益重视财务风险的评估和规避,其结果,效用理论、线性规划、对策论、概率分布、模拟技术等数量方法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与日俱增。财务风险问题与财务预测、决策数量化受到高度重视。
随着数学方法、应用统计、优化理论与电子计算机等先进方法和手段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公司财务管理理论发生了一场“革命”。财务分析向精确方向飞速发展。80年代诞生了财务管理信息系统。90年代中期以来,计算机技术、电子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迅猛。财务管理的一场伟大革命—网络财务管理,已经悄然到来。
财务管理发展趋势
现代的财务管理,将继续朝着国际化、精确化、电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而网络财务管理变革则遥遥领先。
当今是信息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拓宽了经济活动的空间,改变了经济活动的方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网络化。容量巨大,高速互动,知识共享的信息技术网络构成了知识经济的基础,企业之间激烈竞争将在网络上进行;二是虚拟化。由于经济活动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加强,开辟了新的媒体空间,如虚拟市场、虚拟银行。许多传统的商业运作方式也将随之消失,代之以电子支付,电子采购和电子定单,商业活动将在全球互联网上进行,使企业购销活动更便捷,费用更低廉,对存货的量化监控更精确。同时,网上收付,使国际资本的流动加快,而财务主体面临的货币风险却大大地增加。相应地,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将随着理财环境的变化而不断革新。网络财务管理主体、客体、内容、方式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有待进一步研究讨论和实践。
参考文献:
企业财务论文篇3
本文首先阐述了研究企业业绩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背景;其次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分析了研究企业业绩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意义;再次论述了我国的企业业绩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情况及不足;接着提出了企业业绩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改进建议;最后以x公司为例对企业业绩财务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实证分析。
关键词:企业财务评价业绩
*
一、引言
业绩,也称为效绩、绩效、成效,反映了人们从事某一活动所取得的成绩或成果。企业经营业绩综合反映的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利用其有限资源从事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成果。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任何一个企业的经营业绩会受到其利益相关者的关注,这些利益相关者有: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管理者、部门经理、雇员、政府有关经济管理部门以及其他社会公众。投资者对此感兴趣的原因是解决是否投资或收回投资,因为投资者(委托人)将其拥有的资产委托给经理人员(人)经营管理,关注的首要问题是其投资的风险和报酬,在风险和报酬的权衡中实现财富的最大化:但管理者在决策时,往往会从自身利益出发而牺牲股东利益;债权人要确定企业的偿债能力,决定是否对企业贷款以保证贷款的安全性;企业的经理人员是要评价自己及下属的业绩,表明受托经管资产责任的履行情况,保证自身的价值增值;而政府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作为国有资本的所有者,关心的是国有资本的运营效率及保值增值情况;另一方面作为经济管理部门,科学地评价企业经营成果,有助于正确引导企业经营行为,帮助企业寻找经营差距及产生原因,同时为对国有企业实施间接管理、加强宏观调控和制定经济政策提供参考依据。因此,如何客观科学地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是市场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评价指标是根据评价主体和评价目标的需要而设计的,以指标形式体现的,能反映评价客体特征的因素。反映企业经营业绩好坏的因素有财务方面的,也有非财务方面的。据此,企业经营业绩可从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两方面来评价。但无论是为形成和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创新、争取客户、提高内部生产经营水平和职员素质,最终都要落实到企业财务目标上来,即企业效益最大化。这是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宗旨。很显然,财务评价指标直接与企业的财务目标相衔接,并且有综合反映企业经营业绩的功能。
在传统经济中,财务评价指标曾发挥过重要作用,而且它将继续被广泛使用。然而,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是企业经营业绩财务评价指标发生变化的最重要原因。目前的企业经营业绩财务评价指标是否可以应对当今时代的挑战、如何对之进行改进和完善等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研究的问题。因此,本文立足于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主题,对我国企业经营业绩财务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我国的企业业绩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概述及不足
我国目前采用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由财务评价指标构成,代表我国的企业经营业绩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为适应企业效绩评价工作深入开展的需要,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和近年评价工作中反映出来的问题,2002年财政部会同国家经贸委、中央企业工委、劳动保障部和国家计委等部门对1999年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进行了修订,重新颁布了《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修订)》(简称《细则》),大大地完善了企业效绩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正确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促进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企业业绩评价指标的主要内容
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是指为实现评价目的,按照系统论方法构建的由一系列反映在企业各个侧面相关因素的指标集合而成的系统结构。评价指标是企业效绩评价内容的载体,也是企业效绩评价内容的外在表现。
根据《细则》,企业效绩评价的内容包括财务效益、资产营运、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方面,由基本指标、修正指标、评议指标三个层次共28项指标构成,具体指标项目见表1。
*
资料来源:财政部统计评价司.企业效绩评价工作指南.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基本指标是评价企业效绩的主要计量指标,是整个评价指标体系的核心。基本指标由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资本积累率等8项计量指标构成。
修正指标是从各方面调整完善基本指标评价结果的计量因素,是整个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辅助部分。通过修正指标的分析评价,实现对基本指标评价结果的全面调整和修正,形成定量指标评价结果。修正指标由主营业务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应收帐款周转率、速动比率等12项计量指标构成。
评议指标是用于评价企业资产经营及管理状况等的多方面非计量因素,是对计量指标的进一步补充,评议指标由经营者基本素质等8项非计量指标构成。
2、我国目前企业业绩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不足
这一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企业效绩财务评价指标体系项目自身存在缺陷;其二,企业效绩财务评价评价指标体系的不适应性,主要指它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经济”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要求。
(1)企业效绩财务评价指标体系项目自身存在缺陷
①财务报告自身规定上的局限性
企业效绩财务评价主要是利用财务报告来进行的,而财务报告作为会计的产物,存在自身规定上的局限性。以历史成本原则报告资产的价值,而不是以现行成本或变现价值来反映,有时会严重歪曲资产价值的真实性,从而使收益数据的真实性受到损害:货币计量的原则使得财务报告无法反映不具备货币计量属性未来收益和风险,特别在信息时代和金融衍生工具不断出现的今天,反映的信息缺乏完备性:另外稳健性原则要求预计损失而不预计收益,有可能夸大费用少计资产,造成评价的失实。
②会计信息的失真会影响财务评价的准确性
会计信息失真可能产生于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会计准则自身的特点,在许多情况下,对同一经济事项的帐务处理允许企业在儿种方法之间作出选择,当这种选择权被报告者用于满足一定目的而做有意的规定时,会计信息可能失真:另一方面是报告者为达到特定目的,有意采取非法手段歪曲报告内容,从而造成信息失真。
③目前企业效绩财务评价未考虑资本成本的因素
会计意义上的价值增值与资本市场意义上的价值增值存在着差异。由于受会计政策的影响,会计所计算确认的价值增值不是资本市场意义上的价值增值。根据公认会计准则(gaap)的要求,不论企业研究和开发项目结果的受益对象是否是今后的产品均应将研究与开发费用(r&d)列为当期费用。这就使得净经营利润的计算不准确,从而导致会计意义上的价值增值与资本市场意义上的价值增值不符合。
资本市场意义上的利润,应是指企业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所创造的净收入高于按期初资本市场价值计算的资本成本价值的差额,而不是扣除了相关的成本费用后的净经营收益。简单地说,资本市场意义上的利润,是企业的期末利润抵减了按期初资本市场价值计算的资本成本后的价值增值,也只有这种性质的利润才可使企业的价值得以真正的增值。
从反映投资回报率来看,在计算时所用的净收益(netincome)未考虑资本成本的因素。因此,产生有些企业从财务报表和一些分析指标上看似乎是盈利,但如果将资产的市场价值因素考虑进去,这些貌似盈利的企业就发生了实质性的亏损,这是因为他们并未创造出高于期初资本市场价值的资本成本后的增值所致。
(2)目前企业效绩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不适应性
①缺乏知识与智力资本方面的评价指标
缺乏知识与智力资本方面的评价指标不能不说是企业效绩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一大缺陷。我们知道:农业经济是以自然(土地)资源为基础的经济,工业经济是以资本资源为基础的经济,“新经济”是以知识和智力资本为基础的经济。在当今时代,知识和智力在企业的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保持中,以及在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实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微软公司的有形资产与公司的价值之间的巨大差额,不能不说是知识和智力资本发挥的作用所致,其他如nec等高科技产业,其公司的股价均高于传统的产业都说明了这一问题。因此,企业效绩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缺乏对知识与智力资本的评价指标,则是不健全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
②缺乏与企业战略经营目标的联系
由于企业效绩评价指缺乏与战略经营目标的紧密联系,可能会误导管理者作出错误的决策。企业的管理者将公司目标定为净资产收益率最大化。这一目标的确定就会使高盈利部门由于担心投资回报率的降低而不愿意对那些有发展前途的项目(attractiveprojects)进行投资:而那些经营状况不佳的部门,为了提高他们的平均投资回报水平,而乐意于任何项目的投资,哪怕那些投资项目的回报低于公司的资本成本。这样的决策显然不利于企业竞争优势或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不利于实现企业战略经营目标。
总之,目前的企业效绩财务评价指标体系虽然为适应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已作了调整,但面临当前的新形势仍然需针对其缺陷而作相应的补充和完善。
三、企业业绩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改进建议
已有的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因为存在一些缺陷而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条件下企业经营管理的要求。然而,我们不应否定财务指标对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作用,企业的财务业绩始终是企业业绩评价的落脚点。只要对已有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不足进行分析,就可使其得到改善和拓展,达到科学、合理地评价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目的。
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经营业绩的内涵在不断发展和充实,企业业绩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内容也呈多元化发展态势。但从企业出资人的角度来看,工商类企业经营业绩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内容主要应有五个方面,即:盈利能力状况、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
1、盈利能力状况
盈利能力状况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灵魂。盈利能力就是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不论是企业的投资人,债权人还是企业经理人员,都日益重视和关注企业的盈利能力。利润是投资人取得投资收益,债权人收取本息的来源,是企业经营业绩和管理效能的集中表现,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源动力。为此,企业通过投入资本和借入资本盈利能力的评价来加强内部资本的财务管理。财务资本是工业经济时代的战略性资本,而随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资本比财务资本更具战略性.知识资本化后,企业应研究对知识资本的构成、培养、筹措、运营及效率评价的指标。为此,以知识和智力资产收益率为代表来评价其盈利能力状况。
2、财务效益状况
财务效益状况是构成企业经营业绩的核心内容。经营业绩主要体现在企业的财务效益状况,即企业的资产(资本)收益能力。所有者或投资者关心的是资本能否实现保值增值,所投资本能否带来预期的回报(心理预期),或者是否低于银行存款利率的现实回报(理论预期):而债权人关心的是借出资本的安全,但债权安全也要以企业良好的经营效益作为保障。没有正常的利润回报,企业将无力偿还债权人的债务。对于反映企业经营业绩的其他方面,如企业的成长性等也必须以企业良好的财务效益为基础。
3、资产营运状况
资产营运状况是提高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途径。资产营运状况指企业资产的周转情况,反映企业.片用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企业的经济资源是以资本-资产-费用-收益-资本的逻辑进行循环,周而复始地保持运转,并在周转过程中赚取利润的。作为企业的经营目标之一,就是要保证实有资产能够得到有效利用,通过加快周转速度创造更多的价值。资产利用效率可以反映出企业的生产状况和经营者的资产管理水平,是经营业绩评价不可或缺的内容。但应该注意的是,资产的周转速度在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企业之间的差别是存在的,即使是同一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也可能会出现较大差异。因此,在评价企业资产周转效率时,可根据不同情况,考虑生产周转和行业差别因素。
4、偿债能力状况
偿债能力状况是企业安全性的重要体现。企业偿还短期债务和长期债务的能力强弱,是企业经济实力和财务状况的重要体现,也是衡量企业是否稳健经营、财务风险大小的重要尺度。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每个企业都存在资不抵债或无力偿还到期债务而导致破产的风险。因此,必须重视企业偿债能力的评价。企业经营业绩财务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的主要是国际上较为通用的指标,如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这些指标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财务风险和安全状况。
5、发展能力状况
发展能力状况是企业未来价值的源泉。无论是出资者还是债权人,都十分关注企业的发展能力或成长性。因为它不仅关系到企业的持续生存问题,也关系到出资人的未来收益和债权人长期债权的风险程度。影响企业发展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营业收入的增长、资本的扩大、利润的增加,都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对企业发展能力的评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短期行为,促进国有企业稳定、健康地发展。
四、企业业绩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分析
1、x欧洲杯投注官网的简介
x公司由北京市泰丰现代农业发展中心独家发起,以募集方式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股本总额28,000万元,于1998年9月21日正式成立。几年来,公司一直坚持以人为本,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相结合,产品经营和资本经营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资金优势和品牌优势,紧紧围绕农业的大概念,优化产品结构和资产结构,有效地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整体的盈利能力,使企业得以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目前,x公司经营领域涵盖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整个过程。截止到2001年12月31日,公司净资产已达到10.51亿元,资产状况良好,结构合理。2001年,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1991-2001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20大龙头食品企业”。同年,公司又顺利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大大提高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水平。
2、x公司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测算结果的对比分析
(1)x公司财务基础信息
为了全面反映x公司经营业绩,选择该公司1999-2001年的财务报表来进行定量测算。该公司的企业经营业绩财务评价基础指标见下表2所示。
*
(2)x公司财务评价指标的测算
分别按照目前的财政部公布的企业效绩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和本研究所建立的企业经营业绩财务评价指标体系,该公司1999-2001年的具体财务指标测算结果分别如下表3、表4所示。
表3目前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测算结果统计表
*
表4新建立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测算结果统计表
*
附注:该企业属于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20大龙头企业之一,农业类上市公司企业正处于成长期阶段。
(3)在上述数据的基础上,对x公司三年经营状况和主要指标对比分析如下:
①从目前财政部公布的企业效绩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测算结果统计表来看该公司在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四个方面的基本指标和修正指标均达到全行业平均值水平,部分指标达到优秀值水平,故该公司三年经营业绩处于良好状态。
②从新建立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测算结果统计表来看
从财务效益状况看。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报酬率达到优秀值,但主营业务利润率达到平均值,成本费用利润率达到良好值。通过三年指标对比,财务效益状况良好,但有下滑的趋势。
从资产营运状况看。总资产周转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达到良好值,同时应收帐款周转率达达到优秀值。通过三年指标对比,资产营运状况良好,并有逐年改善的趋势。
从偿债能力状况看。资产负债率和已获利息倍数达到优秀值,同时速动比率达到优秀值。通过三年指标对比,偿债能力状况良好,但有逐年下滑的趋势.
从发展能力状况看。资本积累率达到优秀值,销售(营业)增长率达到良好值。通过三年指标对比,发展能力状况良好,并且逐年改善,尤其明显体现在总资产增长率、销售利润增长率、成本费用降低率和主营业务鲜明率指标上。
从盈利能力状况看。由于受实际数据取得的限制,无法对知识与智力资产收益率、净资产创利率和负债收益率进行评价。但从知识与智力资产贡献价值增长率在提高,可以预测企业盈利能力较好,这与成长能力状况逐年改善的结果一致。
但从核心指标看。x公司的eva逐年降低,尤其在2001年降为负值,可见未完成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目标,没有为股东创造财富。
故不能得出该公司经营业绩处于良好状态的判断。
3、案例分析的讨论
(1)案例分析的结论
通过案例分析的对比,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新建立的企业经营业绩财务评价指标体系能更全面地反映公司经营业绩的全貌。
由于目前财政部公布的企业效绩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依据会计报表来测算,但会计报表不包括一个关键信息:资本成本。而建立的企业经营业绩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核心指标——经济增加值考虑了资本成本因素,更准确地反映了公司为股东创造财富的多少和公司经营业绩的好坏。
(2)现实约束的讨论
从案例分析中可以看出,针对我国企业经营管理要求而建立的企业经营业绩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基本满足企业经营业绩的评价。但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实际应用中,该体系的某些指标无法测算或者精确测算。
对知识与智力收益率来说。由于目前我国企业均未对知识与智力资产核算,致使该指标无法测算其结果,进而对净资产创利率和负债收益率无法测算其结果,这样影响到对企业盈利能力状况的科学评价。
对核心指标(eva)来说。由于资本成本率是对债权资本成本率和股权资本成本率的加权而得到,其中股权资本成本率的测算较为复杂,目前仍达不到对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的精确测算。这样对核心指标(eva)的定量测算是不利。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对定量测算结果的使用应结合定性分析,方可客观地进行企业经营业绩评价。
参考文献
1、[美]彼得·f·德鲁克等.公司效绩测评.李焰,江娅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英]布莱恩·沃特林等.效绩评估手册.王宾容,张颖,孙志燕译.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3、财政部统计评价司.企业效绩评价问答.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4、财政部统计评价司.企业效绩评价工作指南.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5、.企业业绩评价系统综述(上)/(下).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4)/(5).
6、董明志.企业财务分析评价初探.会计研究,2000(5).
7、杜胜利.关于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若干问题.会计研究,1998(7).
8、杜胜利.企业经营业绩评价.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9、杜胜利.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跨世纪思考.工业企业管理,2001(5).
10、冯根福,王会芳.上市公司效绩多角度综合评价及其实证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1(12).
11、冯丽霞.企业财务分析与业绩评价.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12、傅元略.企业智力资产效益贡献的综合评价.会计研究,2000(10).
13、高立法,冯腾达.企业经营分析与效绩评价.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14、国家经贸委财金司,国家统计局工交司.工业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
15、郝春梅.企业财务分析与效绩评价研究(硕士论文).北京:中央财经大学图书馆,2001.
16、洪长玉.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财务分析方法诌议.财务与会计,2000(3).
17、胡俊南,徐晓阳.知识经济给我国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带来的挑战.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1(3).
18、纪咏梅.权变的业绩衡量.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0(11).
19、靳新,刘兴云.财务分析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0、李苹莉.经营者业绩评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21、李心合.知识经济与财务创新会计研究2000(10)
22、梁志,叶志锋,贺梅萍.浅议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商业研究,2000(12).
23、刘力,宋志毅.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新方法.会计研究,1999(1).
24、陆正飞,施瑜.从财务评价体系看上市公司价值决定.会计研究,2002(5).
25、罗音,姜琼,赖清海.上市公司基础知识与财务报表分析.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26、潘淡,程小可.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主成分评价方法.会计研究,2000(1).
27、申书海.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探析.国有资产管理,2000(8).
28、宋力,王艳飞.浅论企业战略性业绩评价的指标设置.财经问题研究,2000(8).
29、[美]唐·埃思里奇.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论.朱钢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30、王冬梅.建立我国上市公司业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南开管理评论,2000(4).
31、王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经济管理,2000(10).
32、吴国有.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33、吴晓巍,程延福.如何进行企业经营业绩的评价.审计理论与实践,2002(4).
企业财务论文篇4
论文摘要:随着市场经济改革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并购作为资本经营的一种方式,越来越引起重视。我们认为,企业并整合成功的一个最基本的判断标准是企业是否能持续经营下去,这就涉及到企业的动态能力是否有效提升的问题。本文为此具体寸讨了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并购财务整合措施。
企业并购从广义上讲是对资源的并购和整合,而各种资源的单项整合最终都要借助财务、资产和债务的整合来实现,因此,财务整合作为并购整合中的一项基础性整合是整个整合过程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环节,是实现并购目标的重要保障。在这期间,我国涌现了一批并购成功的企业,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是也有许多并购失败的企业,对这些失败的企业进行分析后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失败的具体原因各异,但是都存在一些根本的问题,就是没有注重能够适应环境变化的并购后整合能力的提高。因此,如何提升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的并购财务整合能力即动态能力指导下的财务整合能力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并购财务整合的流程与内容
1.1工作流程
传统的企业并购整合流程是在收购小组完成签署合同的任务后,再由并购方企业的管理职能部门、财务专家和发展专家对被收购企业进行接管。但实践证明,效果往往不理想。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并购财务整合的流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是整合过程的前奏。并购前全面评估阶段对企业并购成功十分重要,这一过程可以使并购方了解被并购方能带来的资源,以及并购方能为被并购方提供资源支持和管理支持。对于希望通过并购实现经营战略的企业来说,更需要通过并购前的全面评估来考察并购将对其自身的核心能力带来的影响。并购前对被并购方硬财务资源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评价,了解其硬财务资源的总量及质量等状况,找到财务整合工作的关键点。评估双方企业的软财务资源,包括财务管理体制、方法等,这样可以促进双方的优势互补,能迅速为并购后的企业带来管理协同,促进双方的一体化进程。(2)整合的第二阶段是建立整合基础的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拟定整合工作计划和进度安排,建立起整合的框架组织结构。将两个企业合二为一的过程是一个错综复杂的任务,必须对办事次序有一个清晰的准则。因此,引入专业化和结构化的项目管理方法来对整合进行项目管理,建立整合的基础,并贯穿整合过程的始终。(3)整合的第三阶段是整合展开的阶段,是整个整合过程的核心阶段。在进行了全面评估并建立了整合基础的条件下,引入整合的内容和整合的方法,将给企业带来较大的变化。因此,在这一阶段必须进行阶段性评估,并用反馈的信息调整整合计划,同时,通过并购双方的沟通来促进整合的进程。
1.2整合内容
不同的并购企业,其财务整合内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其主要包括内部组织层面与外部经营层面的并购。
1.2.1内部组织层面
内部组织层面的财务整合指的是广义上的概念,既包括狭义上的“硬’财务资源整合,还包摺‘软”财务资源整合。(1)硬财务资源整合:硬财务资源是指客观存在的、列示在资产负债表上的不同形态的实物资源,主要是由自然资源和传统的财务资源如现金、存货、固定资产、有价证券等构成,该资源在一定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可被企业利用进行生产经营获取一定收益。(2)软财务资源整合。软财务资源主要是指企业在筹集和使用资本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独有的不易被模仿的财务管理体系。由于软资源具有内部培育性,因而企业不易从市场中获取该类资源,也使得该类资源更具有竞争优势,并成为企业动态能力形成的关键要素。软财务资源的整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财务管理目标导向的整合,财务管理制度体系的整合,会计核算体系的整合,财务组织机构整合,业绩考评制度整合,组织学习能力的整合。
1.2.2外部经营层面
成功的财务整合不仅要注重企业内部的各项整合,对于企业外部各有关方面也应当进行有效的整合。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要素主要有六类:政治法律环境、国家科技环境、社会文化环境、金融环境、科技人才市场、行业竞争环境。在财务整合上来说主要体现为与政府机关、科研院所、金融机构、行业相关方之间的关系。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的外部整合是财务整合的外因性风险,只有对这部分风险进行了有效控制才能使并购后的企业获得长期的竞争能力。
二、加强企业并购财务整合效果的措施
财务整合是各种整合的关键所在,其整合成败与否直接关系到并购后企业的成败,但它并不是企业并购的最终目的,而是为了实现并购企业整体的发展壮大。需做好以下工作。:
2.1整合前的财务审查
整合前的财务审查同步于并购前对目标企业的财务分析,因此它有两个作用:一是为并购企业的运行提供可行性分析:二是通过审查可以发现被并购企业财务上存在的问题,以利于整合过程中有的放矢,并提高整合效率。财务审查的目的在于使并购方确定被并购方所提供的财务报表是否充分地反映该企业的财务状况。其内容包括审查被并购企业财务报表的过程中常常能发现的未透露之事;对被并购的企业资产科目审查;对被并购企业负债科目的审查。
企业财务论文篇5
(一)企业财务预警系统概述
企业财务预警系统主要是以企业财务会计信息为基础,以计算、统计、分析和监控为主要手段,设置相关财务预警指标,在企业经营中观察这些指标的变动,对企业潜在或面临的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和预测警示。可见,企业财务预警系统是立足于企业财务管理基础上,具有前瞻性、综合性和风险防范性的体系。从财务中的多个角度和财务项目的长短期期限,帮助企业营造良好的财务环境,保障企业筹资、投资和资金分配活动的运行,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国有企业财务预警的特点
1.风险预测性
财务预警的风险预测性是指对于企业周期性地经营活动中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或者不稳定的事项做预测。通过财务预警系统,帮助国有企业明确在日常经营活动中承担的风险水平,帮助企业处于“风险安全区域”。对于超过正常风险范围的国有企业,预测未来严重的险,以改善企业财务活动质量。
2.财务安全性
财务预警的财务安全性是指国有企业利用财务预警系统保证企业财务活动按照既定的财务计划进行,以满足企业的日常和未来生产需求。财务安全性是保证企业财务活动可靠性的体现,在企业内部管理中主要体现在协调和监控管理行为。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测企业关键业务活动及其相应的财务活动,是否存在决策失误或者失误率的大小。分析从财务预警系统反馈而来的信息,加强企业财务管控,从而保证企业资产安全、经营合理。
3.动态灵敏性
财务预警的动态灵敏性是指企业能够通过财务预警系统动态、灵敏的获取相应财务、经营信息,以合理预示未来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效率。主要体现在动态性和灵敏性两个相应特性。一方面,国有企业能够动态地、开放式地不断更新企业相关信息,不断获取最新信息,减少与外部的信息的不对称性,有助于企业实施更有利于实际的财务方案和决策;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在面对当前复杂的信息背景时,能够获取可靠的、相关的和及时的信息,紧跟外部市场发展方向和政策等改革步伐,帮助企业更为有效地去规避外部风险。下文将以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成功运用财务预警系统的案例,分析国有企业中运用财务预警系统的益处,突出说明当前国有企业加强财务预警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三)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财务预警系统案例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8月8日,是一家以食品产业链为核心的现代化都市产业集团,主要由上海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和上海大盛资产有限公司两大国有企业控股。光明食品集团在发展初期即注重对财务预警系统的建设,基于“财务资源是企业最基本的资源、财务控制是企业最有效的控制、财务风险是企业最致命的风险”理念,以财务指标为依据,建立财务预警的机制。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建立完善的、高效的财务预警分析平台,对重点关注指标进行分析展现。第二,建立完善的指标预警体系,通过红灯、黄灯、绿灯三种不同程度的亮灯规则,直观展现出集团关注指标的现状,为集团决策提供支持。第三,建立系统的财务风险情况解释体系,通过下级填写相关指标的解释说明和上级审批功能,方便集团及时掌握下级单位重点财务指标具体状况和特殊情况。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建立完善的财务预警系统,帮助企业适应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及时发现风险,提高了抗风险能力。也正因为如此,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才能实现“弘扬光明精神、做响光明品牌、做强光明集团、做大光明食品”公司愿景,完成对海外的大额收购项目。
二、国有企业加强财务预警研究
(一)当前财务预警的主流方法
1.定性的财务预警方法
定性的财务预警方法,主要基于所需要得出的结果,对最终结果做出选择的一种判断方法。mci,即多方综合调查法,是当前主流的定性财务预警方法。mci主要是针对无法量化的因素而采取的概率估算的定性方法。主要过程为:对于不可量化的因素,通过多个专家分析、探讨,再反馈修正,再循环反复,直达达成一致评审意见。
2.定量的财务预警方法
定量的财务预警方法,是基于当前企业正在使用的模型及其相应的财务指标基础上设定风险警戒线,以判别企业在未来是否存在财务危机的可能性。一般而言,可以分为单变量模型和多变量模型方法。单变量模型具有简单易行的特点,但是也存在过于单一,难以全面考察企业财务风险的问题。多变量模型一定程度上能够完善单变量模型的不足,常见的多变量模型有z-score模型和f分数模型。
(二)完善财务预警研究的对策
1.遵循成本效益原则
国有企业在设计财务预警系统时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切记不可一味追求系统的全面性和完善性。既要满足国有企业日常经营财务预警需求,又要从成本角度考虑设计经济适用的财务预警体系。同时,对于企业的成本不仅仅局限于财务成本和经营成本,更应该考虑综合成本的大小,在设计财务预警系统时,要综合性分析当前企业成本,对比财务预警系统应用前后综合成本的大小,以降低企业综合总成本,保障企业长期可持续良好发展。
2.及时更新企业财务和经营等相关信息
任何企业的财务活动都是一个连续不断、开放式设计前中后期的财务处理。对此,国有企业对财务预警研究时,要加强对于国有企业财务和经营等相关信息的收集,不断更新、扩张和积累财务预警所需的数据。对于陈旧的、过时的以及被证实为错误的信息要及时删除,以免导致决策的误导。同时要定期对财务预警系统进行修正和维护,保障信息的及时更新。对于经常性不能及时更新或者出问题的环节,要及时反馈、集体决策,分析问题原因,修正财务预警系统。
3.加强与企业组织结构、企业经营政策和制度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适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背景的哲学思想,是社会主义的思想最终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理论结合实际,从理论出发到实践中去,再从实践中回到理论中。这一循环返复的逻辑思想也同样适用于对国有企业在对财务预警的研究。要构建系统地、有现实意义的财务预警系统,就要紧密结合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经营政策、制度,相互促进发展。例如,部分企业重视资产周转,则在建立财务预警系统时要加强对资产周转和使用状况及其现金首付情况的分析研究;以赊销和代销为主要经营业务的企业,则应该加强对赊销或代销企业的信用调查,降低企业坏账风险,保障企业应收账款回收率。
4.加快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强化监管效率
当前,会计电算化制度在大多数上市公司已经普遍运用。然而,在部分国有企业中仍然存在以手工为主要手段的会计处理方式。这一方面使得企业本身经营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又因为手工处理主观性更大,容易产生会计核算问题,给管理者的监管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所以,今后国有企业要加快计算机的普及运用,构建财务预警软件系统,强化企业管理层的监管效率。同时,21世纪是互联网经济的时代,企业重视计算机技术在财务活动中的运用,能够及时收集和反馈内外部信息,降低信息不对称,以减轻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三、结论
企业财务论文篇6
关键词财务战略内容制定与实施
1企业财务战略的意义
最近20余年以来,由于企业经营环境的巨大变化,实行有效的战略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繁荣发展的首要问题。战略管理思想作为一种新的管理平台,已经逐步渗透到营销、生产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职能领域。然而,由于目前的财务管理理论并没有把企业战略作为一项关键性的或决定性的因素给予正式的和明确的考虑,结果导致目前的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不能完全适应战略管理时代的要求。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战略管理的背景下重新认识现行的财务管理理论,提出财务战略这一新的观点。
企业财务战略,是指为谋求企业资金均衡有效的流动和实现企业整体战略,为增强企业财务竞争优势,在分析企业内外环境因素对资金流动影响的基础上,对企业资金流动进行全局性、长期性与创造性的谋划,并确保其执行的过程。企业财务战略关注的焦点是企业资金流动,这是财务战略不同于其他各种战略的质的规定性;企业财务战略应基于企业内外环境对资金流动的影响,这是财务战略环境分析的特征所在;企业财务战略的目标是确保企业资金均衡有效流动而最终实现企业总体战略;企业财务战略应具备战略的主要一般特征,即应注重全局性、长期性和创造性。
企业财务战略是基于战略管理思想而对财务管理进行的一种新的认识,这决定了其具有以下特征:
(1)从属性。财务战略要体现企业整体战略的要求,为其筹集到适度的资金并有效合理投放,只有这样,企业整体战略方可实现。若不接受企业战略的指导或简单的迎合战略要求都将导致战略失败,而最终使企业受损。
(2)系统性。运用系统的观点进行企业管理,需要考虑企业作为一个系统必然与外界进行长期的、广泛的资源及信息等的交换,从而使系统与外界保持一致。财务战略作为企业战略的一个子系统必然与企业其他战略之间也存在着长期的、全面的资源与信息交换。为此,要始终保持财务战略与企业其他战略之间的动态的联系,并试图使财务战略也能支持其他子战略。
(3)指导性。财务战略是对企业资金运筹的总体谋划,它规定着资金运筹的总方向、总方针、总目标等重大财务问题。正因为如此,财务战略一经制订便具有相对稳定性,成为财务活动的行动指南。
(4)复杂性。财务战略的制订与实施较企业整体战略下的其他子战略而言,复杂程度更大。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资金固定化”特性,即资金一经投入使用后,其使用方向与规模在较短时期内很难予以调整。因此,财务战略对资金配置稍有不慎,就将直接导致企业资金周转不灵或陷入财务危机而很快导致企业破产。此外,企业筹资与投资都直接借助于金融市场,而金融市场复杂至极,变幻无常,这也增加了财务战略制订与实施的复杂性。
财务战略作为企业整体战略的一个子系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企业内外环境分析并结合企业整体战略的要求,它提高了企业财务能力,即提高了企业财务系统对环境的适应性;财务战略注重系统性分析,这提高了企业整体协调性,从而提高了企业的协同效应;财务战略着眼于长远利益与整体绩效,有助于创造并维持企业的财务优势,进而创造并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2企业财务战略的内容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筹资、投资及收益分配。因此,企业财务战略研究的重点应是筹资战略、投资战略及收益分配战略。
(1)筹资战略。筹资战略就是根据企业的内外环境的现状与发展趋势,适应企业整体战略与投资战略的要求,对企业的筹资目标、原则、结构、渠道与方式等重大问题进行长期的、系统的谋划。筹资目标是企业在一定的战略期间内所要完成的筹资总任务,是筹资工作的行动指南,它既涵盖了筹资数量的要求,更关注筹资质量,即既要筹集企业维持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及发展所需资金,又要保证稳定的资金来源,增强筹资灵活性,努力降低资金成本与筹资风险,不断增强筹资竞争力。筹资原则是企业筹资应遵循的基本要求,包括低成本原则、稳定性原则、可得性原则、提高竞争力原则等。此外,企业还应根据战略需求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对筹资进行合理搭配,采用不同的筹资方式进行最佳组合,以构筑既体现战略要求又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筹资战略。
(2)投资战略。投资战略主要解决战略期间内投资的目标、原则、规模、方式等重大问题。它把资金投放与企业整体战略紧密结合,并要求企业的资金投放要很好地理解和执行企业战略。一是投资目标,包括:收益性目标,这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保证;发展性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企业投资战略的直接目标;公益性目标,这一目标是多数企业所不愿的,但投资成功,亦利于企业长远发展。二是投资原则,主要有:集中性原则,即把有限资金集中投放,这是资金投放的首要原则;准确性原则,即投资要适时适量;权变性原则,即投资要灵活,要随着环境的变化对投资战略作相应的调整,做到主动适应变化,而不可刻板投资;协同性原则,即按合理的比例将资金配置于不同的生产要素上,以获得整体上的收益。在投资战略中还要对投资规模和投资方式做出恰当的安排。
(3)收益分配战略。本来企业的收益应在其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分配,包括债权人、企业员工、国家与股东。然而前三者对收益的分配大都比较固定,只有股东对收益的分配富有弹性,所以股利战略也就成为收益分配战略的重点。股利战略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确定股利战略目标、是否发放股利、发放多少股利以及何时发放股利等重大问题。从战略角度考虑,股利战略目标为:促进公司长远发展;保障股东权益;稳定股价,保证公司股价在较长时期内基本稳定。公司应根据股利战略目标的要求,通过制定恰当的股利政策来确定其是否发放股利、发放多少股利以及何时发放股利等重大方针政策问题。
3企业财务战略的制订与实施
财务战略的制订与实施就是依据企业整体战略的要求,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对财务环境及财务能力的分析,编制财务战略方案,并组织实施与控制。
(1)财务战略的制订程序。大多数战略管理学者认为,战略管理的一般程序为(见图1)。
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子系统——财务战略的制订与实施,除考虑企业内外环境外,还要着重考虑企业整体战略要求,故其程序可为(见图2)。
从上述程序可以看出,制定财务战略首先要对财务战略环境进行分析,即要收集各环境的信息及其变化过程与规律,分析预测环境的未来状况及其对资金流动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如影响的性质、程度、时间等;其次要分析企业自身的财务能力,并结合企业整体战略的要求,编制、设计具体财务战略方案;最后通过对各战略方案的评价,选出满意的方案。
(2)财务战略的实施与控制。财务战略的实施与控制也就是努力遵照前面所述的各战略原则,以此为指导思想,评价各分期目标实现情况,进行有效地控制。制订与实施前,除了考虑财务战略要求,还得关注组织情况,即建立健全有效的战略实施的组织体系,动员全体职工参加,这是确保战略目标得以实现的组织保证;同时明确不同战略阶段的控制标准,将一些战略原则予以具体化。比如,定量控制标准辅以定性控制标准;长期控制标准辅以短期控制标准;专业性控制标准与群众控制标准相结合等等。具体实施可依照以下模式(见图3)。
在进行具体的战略控制时,要遵循以下原则:优先原则。对财务战略中重大问题优先安排,重点解决;自控原则。战略实施的控制要以责任单位与人员自我控制为主,这有利于发挥其主动性与创造性;灵活性原则。尽量采用经济有效的方法迅速解决实施中出现的问题;适时适度原则。要善于分析问题,及时反馈信息,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实施过程中努力确保各项工作同步进行,进度差别不大,从而利于内部协调。
此外,财务战略实施完毕后,应对其实施进行评价,这是回头分析企业的预测、决策能力的很好途径,同时也为以后发展积累管理经验,吸取教训,为下一步财务战略管理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志远.企业财务战略[m].大连:东北财经大
学出版社,1997
2陈君宁,徐天亮.现代企业管理概论[m].武
3l·l·拜亚斯著.王德中译.战略管理:规划
企业财务论文篇7
论文摘要:企业并购对其财务产生直接影响,相应带来了较大的财务风险,尤其是最佳资本结构的偏离,造成企业价值下降,财务风险高涨。财务风险的产生和增大影响了企业正常的发展和运营,在企业并购的过程中,如何了解、掌控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认真分析并有效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关系到并购的成功与否。
作为企业间的一项产权交易的并购行为在资本市场上日益增多。20世纪90年代初,全球企业并购金额约4000亿美元,而到21世纪初,就上升到3.5万亿美元左右,企业并购迅速发展。国内企业间的并购发展也比较快,并购作为资本运营方式日益增多,其中出现了许多让人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其中存在的财务风险显得尤为突出。因此,分析企业并购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研究相应的措施以防患于未然,对于国有企业并购将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一、并购的含义和动因
企业并购,即企业之间的合并与收购行为。企业合并是指两家或更多的独立企业合并组成一家公司,常由一家占优势的公司吸收一家或更多的其他公司m。收购是企业通过现金或股权方式收购其他企业产权的交易行为。合并与收购两者密不可分,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界定了企业产权交易行为。合并以导致一方或双方丧失法人资格为特征。收购以用产权交易行为的方式取得对目标公司的控制权力为特征。企业并购一般以获取被并购企业一定数量的产权和主要控制权为目的。
企业并购的动因:一是谋求未来发展机会。如果一个企业打算扩大其在特定行业的生产经营时,常采用的方法是并购行业中的其他企业。这样,可以直接获得正在经营的优势,避免投资建厂延误的时间,而且并购后企业采用统一价格政策,可以使他们得到的收益高于竞争时的收益。在生产领域,由于规模的扩大,可产生规模经济性,利用新技术,减少供给短缺的可能性,充分利用未使用生产能力。在市场及分配领域,进人新市场,扩展现存分布网,增强产品市场控制力。
二是提高管理效率。企业现在的管理者以非标准方式经营,当其被更有效率的企业收购后,可以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或者当管理者自身利益与现有股东的利益更好地协调时,也可以提高管理效率。企业的发展注重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由生产规模经济和管理规模经济两个层次组成的,在管理规模经济上,由于管理费用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分摊,使单位产品的管理费用大为减少。可以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致力于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
三是达到合理避税的目的。在税法中规定了亏损递延的条款,拥有较大盈利的企业往往考虑把那些拥有相当数量累积亏损的企业作为并购对象,纳税收益作为企业现金流人的增加可以增加企业的价值。在换股并购中,收购公司既未收到现金也未收到资本收益,因而这一过程是免税的。企业通过资产流动和转移使资产所有者实现追加投资和资产多样化的目的,并购方通过发行可转换债券换取目标企业的股票,之后再转换成股票。债券的利息可先从收人中扣除,然后再计算所得税。
四是迅速筹集资金的需要。并购拥有大量资金盈余但股票市价偏低的企业,可以同时获得其资金以弥补自身资金不足。因为筹集资金是发展迅速的企业面临的一个难题,并购一家资金盈余的企业是一种有效的解决办法。由于资产的重置成本通常高于其市价,在并购中企业热衷于并购其他企业而不是重置资产。有效市场条件下,反映企业经济价值的是以企业盈利能力为基础的市场价值而非账面价值,被兼并方企业资产的卖出价值往往出价较低,兼并后企业管理效率提高,职能部门改组降低有关费用,这些都是并购筹资的有利条件。而且,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国际经济一体化增强,使筹资渠道扩展到国际金融市场,许多业绩良好的企业出于壮大规模的考虑往往会采取并购的方法。
二、企业并购过程中的财务风险
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并购定价、融资、支付等各项财务决策所引起的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或财务成果损失的不确定性,是并购价值预期与价值实现严重负偏离而导致的企业财务困境和财务危机。它存在于企业并购的整个流程中。
(一)计划决策阶段的财务风险。在计划决策阶段,企业对并购环境进行考察,对本企业和目标企业的资金、管理等进行合理的评价。在此过程中存在系统风险和价值评估风险。
1.系统风险。是指影响企业并购的财务成果和财务状况的不确定外部因素所带来的财务风险,包括:利率风险、外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等等。
2.价值评估风险。价值评估风险包括对自身和目标企业价值的评估风险。企业在做出并购决策时,必须判断自身是否有足够的实力去实施并购,其风险主要体现在过高地估计了企业的实力或没有充分地发掘企业的潜力;对目标企业价值的评估风险主要体现在对未来收益的大小和时间的预期,如果因信息真实或者在并购过程中存在腐败行为,则都会导致并购企业的财务风险和财务危机。
(二)并购交易执行阶段的财务风险。在并购实施阶段,企业要决定并购的融资策略和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支付方式,从而产生融资风险和支付风险。
1.融资风险。融资方式有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虽然内部融资无须偿还,无筹资成本,但会产生新的财务风险。因为大量占用企业宝贵的流动资金,会降低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快速反应和适应能力。外部融资包括权益融资、债务融资和混合性证券融资三种。权益融资可以迅速筹到大量资金,但企业的股权结构改变可能出现并购企业大股东丧失控股权的风险。债务融资具有资金成本低,能带来节税利益和财务杠杆利益,但过高的负债会使资本结构恶化,导致较高的偿债风险。混合性证券融资是指兼具债务和权益融资双重特征的长期融资方式,通常包括可转换债券、可转换优先股。发行可转换债券融资,企业不能自主调整资本结构,转换权的行使会带来股权的分散,放弃行使权则又使企业面临再融资的风险。发行可转换优先股,企业可以使用较低的股息率,但会使公司面临减少取得资金和增加财务负担的风险。
2.支付风险。并购主要有四种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支付方式:现金支付、股权支付、混合支付和杠杆收购。其风险主要表现在现金支付产生的资金流动性风险、汇率风险、税务风险,股权支付的股权稀释风险,杠杆收购的偿债风险。不同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支付方式选择带来的支付风险最终表现为支付结构不合理、现金支付过多从而使得整合运营期间的资金压力过大。
(三)并购运营整合阶段的财务风险
1.流动性风险。是指企业并购后由于债务负担过重,缺乏短期融资,导致出现支付困难的可能性。并购活动会占用企业大量的流动性资源,从而降低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快速反应和调节能力,增加了企业经营风险。
2.运营风险。是指并购企业在整合期内由于相关企业财务组织管理制度及财务运营过程和财务行为及财务管理人员财务失误和财务波动等因素的影响,使并购企业实现财务收益与预期财务收益发生背离,有遭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性。
三、防范企业并购产生财务风险的对策
(一)聘请经验丰富的中介机构以合理确定目标企业的价值
由于并购双方信息不对称状况是产生财务风险的根本原因,为了降低并购过程中的财务风险,并购企业应聘请中介机构,包括经纪人、cpa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在并购前对目标公司进行详尽的审查和评价,对信息加以证实并扩大调查取证的范围。正确地对资产进行评估,为并购双方提供一个协商作价的基础。并购方可以聘请投资银行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全面策划,对目标企业的产业环境、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进行全面分析,采用合理的价值评估方法对同一目标企业进行评估,从而对目标企业的未来自由现金流量作出合理预测,降低财务风险。
(二)统筹安排资金以降低融资风险
并购企业应确定并筹集并购所需要的资金。资金的筹措方式及数量大小与并购方采用的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支付方式相关,而并购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支付方式又是由并购企业的融资能力所决定的。并购企业应该结合自身能获得的流动性资源、股权结构的变动、目标企业的税收情况,对并购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支付方式进行设计,合理安排现金、债务、股权各方式的组合,以满足收购双方的需要。通常情况下,应考虑买方支付现金能力的限度,力争达到一个较合理的资本结构,减轻收购后的巨大还贷压力。
(三)加强营运资金管理,提高支付能力
支付能力是企业资产流动性的外在表现,而流动性的强弱源于资产负债结构的合理安排,所以必须通过资产负债相匹配,加强营运资金的管理来降低财务风险。其中较为有效的途径是建立流动资产组合,在流动资产中,合理搭配现金、有价证券、应收账款、存货等,使资产的流动性与收益性同时兼顾,满足并购企业支付能力的同时也降低财务风险。
(四)通过法律保护降低财务风险
在并购过程中,签订相关的法律协议是必要的,协议中应该包括相关的文件、义务、治理、保密、非竞争、陈述和保证及赔偿等。因为在调查中往往不可能深人到每个细节,因此为了确保企业在并购中的正确性签定法律协议是非常必要的。并购中,经常存在被并购方刻意隐瞒或不主动披露相关信息的情况,财务风险在每一起的并购中都是存在的。这就要求企业在实际操作中稳健、审慎,用准确的财务数据来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合理、完备的财务运作和细致、充分的产业判断相结合,才能成功地降低并购过程中的财务风险。
企业财务论文篇8
解析风险产生缘由,若是从收益角度分析,可以列出以下三个层面:其一,企业生产经营所取得的利润等收入,扣减生产经营成本、人员管理开支、推销环节成本、税费还有其他附加费用之后,所取得的收益。其二,在生产经营的基础之上扣减财务管理支出之后的经常收益。其三,在经常收益基础上与营业外收支净额的合计,亦即期间收益。第一,若企业经营性收益为盈利,但是经常收益是亏损的状态,这就表现出企业的资本结构有失合理性,债务繁多,利息支出成为沉重负担,一定程度上有不小风险;第二,若三者皆为盈利状态,但是仅仅期间收益是亏损的状态,这样就有发生了灾害以及售出资产损失等情况;第三,假如从经营性收益起点就出现亏损,意味着企业财务方面危机已经非常突出。与上述情况恰好相反的是,假如三层次收益皆是盈利,那么为一切正常的经营情况。财务风险产生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缘由:
1、内部缘由因素
(1)内部管理中关系混乱。在企业管理中,企业与上级企业相互之间,内部各个职能部门之间关系的复杂,使得其资金管用、利益分解等权利责任模糊、管理凌乱,进而引起资金使用不充分,流失严重,因而企业出现风险的可能性增大。
(2)企业财务从业人员对风险认识缺乏。如前文所述,企业财务风险是客观地存在着的。随着我国经济水平提升,买方市场已经逐步形成,产品滞销情况非常常见,为了提高市场占有,卖家采取赊销手段,这就导致各企业应收账款数额剧增,从而致使企业资产被占用流动性减弱,安全性堪忧,进而带来一定程度风险。
(3)决策失误较多。企业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多为凭借以往经验和主观认识做出判断,一旦出现失误性决策,便会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而对此,投资者又没有充分认识到,因此会导致大量投资损失,对投资效益产生负面影响,给企业财务造成风险隐患。
2、外部环境缘由
现代企业模式下,企业管理所处大环境瞬息万变,难以捉摸,一些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与周边大环境脱轨运行。近些年来,通货膨胀持续上升,企业资金供给表现出严重不足,货币性资产贬值严重,企业成本加大。同时,利率的不稳定变动也可能会引发一种利率风险,主要包括利息开支巨大、不能履行债务等方面的风险。
二、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举措探析
1、进行财务风险分析,科学设置内部控制系统,着力提升从业人员风险意识企业财务风险的有效防范,需要管理者通盘掌控各个因素,尽力降低主观性决策发生概率,减少失误发生次数。企业高层管理者应该对财务风险防范这个工作给予高度关注,明确各个职能部门权责关系,有效降低风险。企业决策可以提出一系列可以实施的方法,反复论证,分析确定,努力使最终做出的决策更加科学,达到最优化。此外,财务人员也应该提升自身业务素质,发扬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财务工作各个环节关联性意识,明晰自身责任,各司其职,真正从源头上减少风险发生概率。
2、试行风险预警机制预防风险发生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不断进步,未来在企业财务风险防控方面,风险状况分析和科学预测将成为大势所趋,这也将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一种科学决策参考。具体而言,这种预警机制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核心要素:一是具备真实准确可靠的财务信息作为基础;二是利用企业财务相关资料及收集到的数据,放入科学模型,进行定量科学化评价,从而从中发现潜在风险,及时对财务风险做出警报提示。三是科学编制现金流量预算,降低资金流动方面潜存的风险。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科学性,各企业可以尝试合理采用这种方式,以减少由于管理不善而导致的风险,提升企业管理现代化、科学化水平,确保企业财务安全稳定性,保障企业战略决策科学合理,最终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3、强化资产管理环节,不断提升财务机制市场适应性
在现代企业管理过程当中,财务可谓是核心环节,企业运营的任一部分都与此相关,而资产管理又可谓是财务管理的心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等周期性外部环境变化则是对一个企业管理,特别是资产管理的重要考验。面对这些情况,企业应该加强合同订单管理评估,提高应收账款回收率,合理配置资产,确保资金合理周转,保障企业盈利能力,树立良好的对外形象。
三、结语
企业财务论文篇9
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物流管理作为一项新的管理模式,在世界各国引起了高度关注。作为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领域,物流财务管理成为物流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目标是组织或个人通过努力期望获得的一种结果,目标可能实现,也可能是虚无缥缈的。物流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实施物流活动所期望达到的财务结果。财务管理目标有利润最大化和价值最大化两种观点。利润最大化是指通过企业的财务活动管理,不断增加企业利润,并使之最大化。利润最大化代表企业的利润越来越多,越来越接近企业目标,对实现企业资源优化配置及促进社会进步都有巨大作用。然而,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具有一定局限性,利润最大化没考虑风险因素,很可能让企业蒙受高风险带来的损失;利润最大化很可能是短期行为,无法照顾企业的长远发展。价值最大化是一个多元化的概念,表示各方利益主体在企业的价值最大化中受益。价值最大化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充分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与风险价值因素,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的短期行为,更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目前,价值最大化目标已经在理论和实践中引起重视。
二、物流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企业融资比较困难
物流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地域分布广、规模小,导致其融资需求大但融资能力不强的问题。物流企业的信用度较低,金融机构对物流企业发放贷款时常常需要审核很长的时间,而一些较小的物流企业则被拒之门外,所以物流企业的贷款成功率并不高。其次,金融机构为物流企业设置了较高的门槛,如果想要贷款必须付出更多的融资成本,同时由于物流企业投资回收期较长,风险大,银行方面出于对风险的考虑,自然不愿意贷款给这类企业。最后,物流企业的直接融资困难。通过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可以大大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然而证监会对直接融资有十分严格的审批程序,而大多物流企业无法满足这一要求。
(二)物流企业资金管理不科学,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资金是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前提,有效的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的核心内容。对于物流企业而言,资金管理的成果决定了其经济效益的高低,也决定了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程度。现阶段,我国物流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管理混乱的情况,其显著特征是资金闲置或不足,资金运用效率不高,流转困难。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很多物流企业不重视财务管理,沿用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管理层依据财务人员编制的相关资料来了解企业资金的总收入、总支出和总结余状况,而这些费用是否合理,是否达到了理想效果则无法掌握。二是财务信息编制具有滞后性,导致管理层决策不及时,资金使用效率降低。
(三)财务监管不力
物流企业尤其是集团型物流企业,大多是跨区经营,其遍布全国各地,组织结构复杂,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在这些企业中,大量出现会计基础工作薄弱、核算不规范、有法不依、有章不循、依靠经验处理工作的情况。其次,物流企业仍然采取事后监控的办法,不能在事前和事中监督,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违法、腐败等现象滋生后无法及时清除。最后,物流企业不论大小,大多都设置了监管部门,制定了严格的监管制度,然而由于制度的实践方法并不科学,导致制度的约束性不强,甚至流于形式。同时,财务人员的素质不高,能够独当一面的财务人员屈指可数,更不必提下属公司了。
(四)物流企业财务信息严重失真
准确的会计信息是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任何企业的会计信息必须保持一定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然而,由于物流企业在财务信息的采集上沿用传统手段,即便应用了财务软件,也仅仅完善单一的核算或报表,不能做到随时跟踪,随时校对。再就是物流企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常常会做出不真实的会计报表以掩盖下属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甚至做假账、编假报表的情况也大有所在。
三、物流企业财务管理的改进对策
(一)积极拓展物流企业的融资渠道
没有充足的资金谈何发展,所以物流企业最紧迫的任务是解决融资困难的现状。物流企业应积极拓展融资渠道,为融资创造良好的环境,为迅速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首先,政府要采取灵活的扶持方式。对于那些长期亏损而又无法挽回局面的物流企业予以取缔,而对于那些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物流企业应给予适当的支持,对其进行严格审批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定数额的补贴。为了鼓励企业发展,出台更好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通过纳税筹划降低税负。其次,物流企业积极寻找欧洲杯投注官网的合作伙伴,与一些大型物流企业或国外物流企业合作,通过吸收资金缓解资金不足的问题。
(二)提高物流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是物流企业核心竞争的必要手段,首先应采取更先进的资金管理方法,如使用物流集成信息化模式对物流企业的资金实施优化管理,避免资金的盲目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同时,流动资金管理是物流企业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应该借助电子银行等快捷支付手段进行,以提高资金的运转效率。其次,财务报表固然很重要,但如果财务报表准确性、完整性不强就没有任何意义,所以物流企业应从多个渠道了解资金的使用及效果,全面了解企业财务,与会计报表进行校对,对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同时应该加强财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让他们从思想上和意识上对资金使用效率有更深刻的认识。物流企业也可以通过推行财务人员委派制对资金的使用效率进行管理,财务人员委派制不仅能保证物流企业各项改革措施的顺利实施,还使财务管理不断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三)加大监管力度
结合物流企业财务管理现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一是优化财务管理机构。一般来讲,物流企业的财务机构与会计机构是设置在一起的,这对一些刚起步的,财务不复杂的企业较为适用,但随着物流企业的不断拓展,特别是成为集团型物流企业后,这些模式会造成职责不明确的弊端,所以有必要将这两个模式分开设置。二是物流企业要重点建设外部管制制度,现代物流企业应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建立起圆满的财务规章制度,制度行之有效,相关部门必须严格遵守,建立业务处置流程,做好业务流程度,进一步提高物流企业的运作效率和财务人员的管制力度。三是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可有效保障企业资金的完整性,是现代化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物流企业要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下,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以提高财务监管效率。四是实施科学的预算管理。科学的预算能够明确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便于物流企业进行自我控制、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随着物流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物流企业的财务管理将越来越复杂,而财务监管作为重要且有效的财务控制手段,其作用也越来越显著,同时财务监管将成为物流企业制约机制的重要手段。
(四)全面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
传统的财务职能重核算、轻管理,所以虽然大多物流企业都建立了财务管理制度,但具体的实施上并没有付诸行动。对此,物流企业应对内部财务机构进行适当调整,在保证会计核算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适当进行压缩以增加预算、稽核、成本、内部等分支机构。通过优化机构配置,达到提高财务管理效率的目的。同时,物流企业应重视人才素质的全面培养。现代物流企业不仅要求财务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还要有计算机应用、统计指标应用、分析判断等能力,所以物流企业一方面可通过招聘和提高薪资水平来吸引外来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对现有人才进行培训,争取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财务管理队伍。
企业财务论文篇10
会计一般原则中的客观性,要求“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但在市场需求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企业财务报告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其披露的会计信息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正在逐步失去其相关性。
(一)财务报告信息含量不够完整
首先,完整性缺乏是现行财务会计模式的固有弊病。以交易为基础的现行财务会计模式势必会对某些与交易无联系但却十分重要的期间价值变化不反映。可能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导致企业对经营业绩的反映和控制难以令人满意。例如企业经营过程之中造就的竞争优势,因为不与企业的交易活动直接相关,因此在财务报表上得不到反映,但是这类事项或情况却对企业日后的经营业绩意义深远。
其次,现行财务报告的不完整性还在于它实际上是一种通用格式的报表,它提供给不同使用者以相同的会计信息,并将不同企业的财务报表予以程式化。然而,随着新环境下财务分析职业的兴起,市场和会计信息使用者正在呼唤通用格式财务报表以外的、有利于特殊信息需要的“专用”财务报表。且由于使用者的目的和方法不同、被估价的资产不同、报告公司的环境不同、使用者的信息偏好不同,所以使用者具有不同的信息需求。而程式化的通用格式的报表,实在难以满足上述需求。
再次,现行财务报告的核心是企业的有形资产,而对企业内生的人力资源状况和各种软资产如商誉、知识产权、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等未能得到真实而公允的反映,一些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也在财务报告中长期被忽视。在知识经济时代,这些软资产才是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和市场价值的动力所在,其重要性日益凸现。据统计,1995年美国很多企业的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例高达60%,特别是根据1997年中国品牌价值报告,世界第一品牌可口可乐的品牌价值高达479.78亿美元,中国第一品牌红塔山的品牌价值也达353亿元人民币。由此可见,在一些高技术企业和大型企业中,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重及所起的作用已不容忽视。然而传统的财务报告对此却无法充分反映,以至于导致当今类似英特尔、微软之类的股票上市后,其市场价值通常比账面价值要高出3—8倍,从而不能有效满足信息使用者基于无形资产的决策需求。
(二)财务报告信息反映不够准确
不可否认,在会计确认和会计计量中,估计和判断客观存在,“不确定性”贯穿着整个会计处理过程。事实上,只要现行财务会计模式确认以权责发生制为主,那么财务会计处理过程之中的估计和判断就不可避免。例如,坏账准备的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年限和残值确定,无形资产经济寿命认定,职工退休金和递延所得税等。这些都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再有,在会计处理过程中,不可掩盖地存在以下几种现象:
1重法律形式而轻经济实质。要使会计资料反映如实,那就必须根据其经济实质,而不是依据法律形式进行反映和核算。因此,当经济实质和法律形式发生背离时,会计核算应根据经济实质进行会计处理。尽管现代财务会计模式中不乏“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运用的典型例子,但不可否认的是“法律形式”取代“经济实质”在会计处理中很有市场。例如,按现行财务会计理论,资产被定义为未来的经济利益,但是,究竟有多少资产是按照现值去计量?有多少历史成本属性对资产计量的结果与经济事实相符?再如,在进行有退款权的产品销售处理时,会计人员往往在交易发生时就完全确认为收入,但经济事实却是与该商品相联系的风险并未完全转移或排除。
2重成本而轻价值。成本、价格和价值是经济学中的三个重要概念,但具体到会计核算,要真正理解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却并不容易。譬如,对特定的会计主体而言,若以一定价格购进一台固定资产,当固定资产安装完毕并投入使用后,原来支付的价格就体现为固定资产成本的一部分,在会计学之中,这时价格就转化为成本。成本在很大程度上仅仅代表资产的存量特征,价值则代表了资产的流量特征,现行财务会计模式重成本轻价值的原因主要是考虑到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的可靠性。近些年来会计学者提倡重价值却是站在提高财务报告信息的相关性立场或角度上的。因此,现行财务报告重成本轻价值是不适宜的。
3重利润核算而轻现金流量。现行财务报告力争体现资产负债观,而非收入费用观,但在财务报告中却并末始终如一地贯彻这一思想。例如:过分注重盈利的核算;过分强求收入、费用的配比而忽视资产计价;过分注意最终的利润数据。而对代表企业实际支付能力的现金流量状况长期忽视。但是,会计信息使用者所关心的是企业现金流入、流出的时间,金额以及概率分布的信息。因为这些信息有助于评估企业支付股利的能力、偿债能力,并通过分析企业盈利数字和现金净流量的差异来调整投资策略。
(三)财务报告信息披露不够及时
1重定期报告轻实时披露。信息的最大特点在于时效性。随着竞争的加剧;科技的进步和金融工具的日新月异,经济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企业的经营类型和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会随时转换。会计信息使用者要求会计能够提供“实时”信息。为了向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管理者提供企业的经营情况,现行财务报告采取了定期报告的制度。然而,现行财务报告的披露无法达到会计信息质量的及时性要求,披露的周期、时限过长,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过时的信息往往无助于决策甚至有害于决策。英国巴林银行倒闭一案就是最好例证。因此,满足用户信息需求,提供更短期间的财务报告就成为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共同心愿。
2重历史经济活动记录而轻对未来经济活动的及时预测。现行财务报告模式下的财务报表基本上是一张历史会计数据的汇总表。会计要素的定义应该包含现在和未来这两个时间点的交易和事项,事实却并非如此。在经济环境变化不显著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反映企业过去经营结果财务报告及其因果联系去推测企业的未来,但在经济环境剧烈变化的条件下,不可能直接用过去的财务报告去及时推测企业未来,这就导致财务报告的相关性大大降低。
(四)财务报告项目结构不甚合理财务报表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损益表上:
第一、损益表中未列出销货退回、折让和折扣。而销货退回、折让金额的多少可以反映客户对企业商品质量、规格的满意情况。由于未列出它们,管理者不能从表中了解客户对企业商品的评价。未列出销售折扣额,管理者就难以知道企业为扩大销售和减少坏账风险所用经营策略的实施情况。第二、未将非常损益与正常损益分开。非常损益是指非管理当局所能控制的损益项目,其性质特殊、具有偶发性,表内的营业外收支包含较广,非常损益仅仅是其中一部分。由于未将非常损益与正常损益分开,这就使人们对企业财务成果难以分清哪些是经营决策的结果,哪些不是企业所能控制情况下非经常发生的结果。从而不利对企业绩效进行正确评价和对现金流量作出正确预测。第三、缺乏极为重要的每股盈余项目。第四、将投资收益单列一项缺乏一定逻辑性。
此外,附注内容简单粗糙,财务情况说明书形式单一,缺失重要信息披露等等,也是现行企业财务报告中存在的问题。
2、解决现行企业财务报告存在问题的对策
社会经济环境和会计信息使用需求的变化是推动会计发展的两大动力。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为企业内外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已摆在重要位置。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更好地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对现行企业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已势在必行。笔者认为,现行企业财务报告的改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扩展信息披露范围,适当增加报表附注内容。
按照财务报告的充分揭示原则,凡是为达到公正表达企业经济事项所必要的信息均应完整提供,并使用户易于理解,亦即财务报告应揭示所有对用户的理解及决策有用的重要信息。因此应在现行财务报告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适当扩展信息披露的内容。不仅要有财务信息,还要披露非财务信息;不仅要有定量信息,还要披露定性信息;不仅要有确定的信息,还要披露不确定的信息;不仅要有历史信息,还要披露预测信息;不仅要有整体信息,还要披露分部信息。因此,财务报告的内容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第一、要增加对衍生金融工具所产生的收益和风险信息的揭示,将金融衍生工具纳入表内,充分披露它的价值变动、报酬与风险的转移、潜在风险以及对财务报表的影响,以配合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
第二、要注重知识资本、人力资源、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等软资产信息的披露。
第三、要重视对企业未来价值预测信息的披露。在保持有用历史信息的同时,要披露企业未来价值趋势,诸如企业投资、产品市场占有率、材料成本升降、新产品开发、上市公司提供每股收益的预测数据等。
第四、要重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面信息的披露。如因环境因素而产生的或有负债、治理污染的成本以及其他环境风险损失等影响企业发展的相关信息。
第五、要求上市公司披露股东权益稀释方面的信息。否则公司经营者易通过权益交换方式来降低利息费用,虚增企业利润,可能诱导投资者作出有损经济利益的决策。
第六、增加财务报表附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现行财务报告仍停留在以报表为主要内容的阶段。而发达国家会计报表附注长度几乎是报表本身的5倍,因而适当增加报表附注,增加有用信息的披露,是符合国际会计惯例的,也是充分体现会计信息全面性、相关性的有效手段。
(二)制定相应会计准则,创新会计确认、计量标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活动越来越复杂。会计确认和计量必须创新,才能解决内容复杂,而纳入报告进行确认、计量有困难的难题。一是会计确认的范围要扩大,确认的标准要更新。二是计量属性须重新解释。要从广义上理解货币量度,不以货币量度为限,鼓励使用其他量度,作为货币量度的补充。例如:衡量一个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发展前景,可以用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度量:(1)市场占有率可用百分比来量化;(2)顾客满意度可用“很满意”、“满意”、“不满意”等概念量化;(3)企业风险可用概率来量化。可见,会计在计量问题上若不跳出货币度量的框框,就很难在确认和披露上有所改进。三是要适当拓展计量标准的范围。由单一计价模式向多元计价模式转变,由历史成本计量向现行价值计量转变,同时要考虑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来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解决诸如自创商誉等项目如何确认和计量的问题。
(三)缩短报告时间间隔,提高财务报告的及时性
当前,企业面临的现实是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衍生工具不断涌现,经营活动的不确定性日益显著,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期大大缩短。而现行企业财务报告在时效上不能很好地满足报表使用者的需要。因此,首先必须建立一套能提供实时信息的财务报告制度。一方面,定期报告仍要存在,作为财务成果分配的依据;另一方面,编制实时报告作为有效决策的依据。为保证财务报告信息的及时性,我国中期财务报告可借鉴西方国家的一些做法,在时间上采用季报编制形式,在内容上要重点突出,避免“小而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会计数据能通过计算机进行实时的处理与反映,会计人员账务处理一完成,计算机就可以自动生成报表。这就大大缩短了报告输出的时间间隔。其次,必须建立和完善实时财务报告系统。通过互联网企业会计信息已经成为企业与用户沟通的重要手段。网络会计使会计信息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得到了大大拓宽,减少了会计信息产生、传播与利用的时间间隔。我们可要求需要外送财务报告的企业在规定的时间内进入实时财务报告系统,这样不仅给使用者获取企业财务报告更加方便、快捷,而且可以遏制一家企业两套帐甚至多套帐的做法。再有,职能部门可将查处的虚假财务报告问题在网站上公布,能以最快的速度将问题揭露,使会计信息的用户早做防范。
(四)调整财务报表结构,改进财务业绩报表
第一,调整财务报表结构。我们应该继承现行财务报告模式下的核心部分———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应将这三张报表结构进行调整,将披露的会计信息划分为核心信息和非核心信息两部分。企业的核心业务,是指正常的或经常的交易或事项。例如,正常或经常性的经营活动以及经常性的非经营利得或损失。而非核心业务是针对于具体的企业来说是非典型的经济业务或偶发性的交易或事项。当然,核心业务和非核心业务的划分是相对的,也是因企业而不同的。将企业的经营业务划分为核心业务和非核心业务,可以力保集中资源向使用者提供最能够反映企业经营趋势的会计信息。
第二,改进财务业绩报表。在改进财务业绩报告时,可以充分借鉴英国、美国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两张财务业绩报表的观点,即在保留现行利润表的前提下,增加一张与之同等重要的全面收益表,来更有组织地列示那些已经得到确认但直接在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中进行报告的末实现利得项目。这种处理方法有以下优点:一是可以保留使用者熟悉的利润表格式,避免因报告全面收益使现行实务发生太大的改变;二是增加了末实现利得项目对使用者的透明度,有助于提高财务报表的可理解性和公司间报表的可比性;三是全面收益表根据现行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加工而成,编制成本可降至最低。在我国推行全面收益表,不仅必要,而且可能,这是因为:
首先,在现阶段推行全面收益表,对于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进而促使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都十分必要。
其次,推行全面收益表有助于解决我国已经出现和未来可能出现的会计难题。我国目前已有不少利得项目绕过利润表直接进入资产负债中所有者权益部分,如外币折算差额、资产评估增值、债务重组利得等。随着我国金融业务的发展,政府部门也在抓紧制定衍生金融工具准则,如果以公允价值作为衍生工具的计量属性,那么就必须解决公允价值变动的确认和报告问题。可行的解决办法还是在现行财务体系中增加全面收益表。
再次,推行全面收益表还是会计国际化的需要。我国已经加入wto,根据现有wto协定中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条款,在“合理、客观、公正”的前提下,我国将逐步开放国内会计市场。另外,国内有些企业不断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市筹资,他们也要求缩小与国际惯例之间的现实差异,降低公司的筹资成本。
总而言之,现行企业财务报告在新经济条件下受到了诸多冲击,必须改革,但改革中我们一定要坚持效益大于成本的原则,一定要考虑财务会计自身的理论与方法,一定要在会计准则的规范内进行。只有这样,现行企业财务报告的改革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 上一篇:
- 下一篇:
企业财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17:18:25 阅读:0
推荐度:
热门标签
相关文章
农药制剂销售企业财务管理策略 2023-05-15 08:40:25
管理会计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研究 2023-05-11 09:39:26
企业财务审计工作研究 2023-05-11 09:20:39
企业会计核算问题和措施探讨 2023-05-09 15:59:31
战略成本管理在制造企业中探析 2023-05-09 15:58:03
煤炭企业税务风险研究 2023-05-09 08: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