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工程合理化建议十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05-04 13:13:53
排水工程合理化建议篇1
关键词: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式处理,接触氧化法,净化槽,生物滤池
1工程概况
近年来厦门已建成数十座分散式农村污水处理站,通过示范工程将计划中的多个自然村的污水处理工艺设施进行论证、分析和比选,经过实地考察了解村庄的水量组成、排水水质、用地条件等情况,为各村污水处理工艺设施建设提供专业参考,为地区内农村污水分散处理达标排放提供欧洲杯买球平台的技术支持。旨在通过多种处理工艺的比选,筛选国内广泛应用的、具有相当成熟的运营经验的主流分散式污水处理工艺,选择适合厦门地区农村的污水处理工艺类型。
2工程实施方案
根据处理设施工艺的适用性比选,结合各村的污水管道施工设计图及现场勘查了解的数据,综合分析各村的用地条件、选址、处理规模及处理工艺。2.1东瑶周瑶两自然村南北接壤,东瑶常住人口约1000人,周瑶约400人,外来人口屈指可数。村内部无工业产业,村附近近期无规划工业区,东瑶周瑶均为保留村,无拆迁规划。村内雨水均为边沟排水,居民生活用水除饮用水为自来水外,其余多来自井水。根据已设计的污水管道施工图显示,东瑶与周瑶污水管网合并为一套系统,周瑶的污水收集并向南排放至东瑶的污水干管中,最终排入位于东瑶南部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处理站选址在村南部环村管道边的一块空地,目前为个人承包地,地面有少量香蕉及龙眼等种植物。可建设面积约有920m2,可用于建设处理设施。处理后的水可排入南面废弃引水渠,最终排向马銮湾。东瑶、周瑶处理设施规模为220m3/d,可用地面积920m2,建议采用复合生物滤池—高负荷人工湿地工艺、生物接触氧化工艺 人工湿地工艺或微生物土壤生态处理工艺,其中人工湿地推荐采用高负荷人工湿地。2.2林埭林埭位于东瑶村以南,孚莲路以东。林埭常住人口约300人,外来人口约20人。村内无工业产业,村附近亦无规划工业区,暂无拆迁规划。村内雨水均为边沟排水,居民生活用水除饮用水为自来水外,其余来自井水。林埭地势南高北低,污水沿管道由南向北排放,处理设施选址位于村北部,经村干部协商拟回填池塘造地作为处理设施用地,池塘目前为个人承包,需办理征地手续。可建设面积800m2。处理后的水可直接排放至池塘中。林埭处理设施规模为50m3/d,可用地面积800m2,建议采用复合生物滤池—高负荷人工湿地工艺、生物接触氧化工艺 人工湿地工艺或微生物土壤生态处理工艺。
3处理设施工艺选择推荐
综上所述,在示范项目设计村庄中,排放污水以日常生活污水为主,基本无工业污水,结合村庄污水管道设计情况,综合推荐选择如下:1)用地面积充足的村庄建议采用复合生物滤池—高负荷人工湿地工艺、生物接触氧化工艺 人工湿地工艺或微生物土壤生态处理工艺,为保证处理尾水达标并利于管理,建议人工湿地采用高负荷人工湿地,避免传统湿地管理难的问题;2)用地面积偏小,但仍需建设处理设施的,建议采用模块化农村污水mbr处理工艺;3)位置邻近的污水处理设施,如水力条件、用地条件允许,建议集中设置,既减少建设投资,也降低管理难度。
4工程结果与分析
排水工程合理化建议篇2
【关键词】 南医大连云港校区;给排水;审查意见和建议
【中图分类号】 tu723 【文献标识码】 d 【文章编号】 1727-5123(2013)01-066-02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连云港校区迁建项目建设工程,是连云港市首座医学类综合大学。江苏省教育厅和连云港市委市政府对该项工程非常重视,将其列为重点工程。也是江苏润科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发展的一个重点工程;由上海联创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设计,连云港市建设监理有限公司监理。总建筑面积约17.52万平方米。最大建筑物高度约24米,工程地点位于连云港市大学城科苑北路交春晖路。
该工程属于建筑产品,具有一次性、单一性的特征,工期短且工期要求紧,图纸设计仓促,边设计、边施工现象突出,一旦设计意图没有被正确理解贯彻,或者因施工者、监理者、管理者知识水平局限被误解甚至是错误理解,就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工程设计图纸必须要参建各方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共同对图纸审查会审把好设计关。我们连云港市建设监理有限公司非常重视对图纸的会审工作,专门制定了图纸会审监理实施细则,并认真贯彻执行、严格对照检查。项目监理部依照《建设工程监理规范》第5.2.1条规定:“在设计交底前,总监理工程师组织监理人员熟悉设计文件并对图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建设单位向设计单位提出书面意见和建议”。
1 自来水生活给水系统
设计介绍:1~3层由市政给水管直接供水,4~6层采用变频泵加压供水,单设水池及水泵,采用不锈钢材料,池内设有水处理装置。
存在问题:高、低层给水水源同为市政供水管网;高层给水经二次处理水质得到提高,而低层给水未经二次处理水质仍为原来。水处理装置的设计、选型缺乏针对性。
监理建议:低层自来水给水每条支管上加装一个二次水处理装置。高、低层自来水每个水龙头前出水管上都加装一个强磁活水器。二次水处理装置的设计或选型建议按照水利部1995-09-21的sl103-95微灌工程技术规范,5.1设备选择的有关要求设计选型。
2 太阳能热水给水系统
设计介绍:本项目所在地为江苏省连云港市,屋面为平屋顶,年平均日太阳辐射照量为1394kj/m2。热水系统按4小时定时供应设计,最高日用水量水温60℃时33.28m3,水温40℃时43.68m3,设计小时耗热量1764.3kw。太阳能系统采用直接加热系统,太阳能保证率为50%,集热储热水箱总容积为23m3,集热器面积为687m2,太阳能系统辅助热源按甲方要求采用燃气热水机组。热水循环采用机械循环,循环管采用同程布置。1#教工宿舍楼设计热水供四—六层卫生间、淋浴房使用,用水定额每人每日70l,使用时间24h,使用水温40℃,太阳能热水系统采用整体式太阳能热水器,单个集热器集热面积为2.28m2,日均产热水量158l,辅助热源为电加热,电加热功率为1.5kw。食堂日均热水供水量30t/d,供应时间为12h,设计热水温度为60℃,热水系统采用集中式太阳能直接系统,集热面积为337m2,太阳能保证率为30%,选用太阳能供热水箱30t,集热水箱5t,辅助热源为燃气加热,选用商用直流式气炉,型号为dw1810。
存在问题:①水温设定40℃不符合标准规范要求。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要求,供水温度一般应控制在55~60℃。水温过高将加速设备与管道结垢、腐蚀,增大系统的热损失、降低供水的安全性;水温过低则易滋生细菌。②一定要使太阳能热水能够定温放水,不能使其温度忽冷忽热或开始放的冷水冻人,后来放的热水烫人,用水不安全不方便,造成浪费。③太阳能热水因其在系统中呆滞和预热时间比较长,已变成了呆水、懒水、酸水、菌水、大分子团水、水质退化,水的功能降低其溶解力、渗透力、扩散力、代谢力、乳化力、洗净力等都在降低,只宜洗用,不宜食用。要采用强磁激活的方法解决上述问题。④太阳能热水利用还不够充分,应在室内安装暖气片充分利用太阳能热水散热解决冬季室内取暖问题。
监理建议:第一,将出水温度统一设定在55℃,出水温度设定过高则太阳能得热量会大幅度减少,辅助加热能源的用量将增加,从而使太阳能系统节能效果降低。设定55℃供水温度对延长集热器及管道的使用寿命和防止水垢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所以在确定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出水温度时,从高效利用太阳能资源的角度出发,根据实际使用水温要求,将水温设定在55℃是很适宜的,这样既能保证热水水质,又能达到节能的目的。
第二,定温放水。建议在集水器的出水口处装一温度传感元件,通过控制器控制装在集热器进水管上的电动阀门,使之根据集热器出口温度的变化改变其开启程度,调节水的流量,从而使流入热水箱的水温保持恒定,太阳能集热器与热水箱形成环路,当集热器出口温度高于热水箱温度达到某一设定值时,控制器启动太阳能循环泵,将集热器加热的水导入热水箱中;若两者的温差小于某一设定值,循环泵停止运行。如此反复循环,直至把热水箱中的水加热到适宜温度。系统中,热水箱由补水箱或自来水管直接补水,也可在补水管上安装电磁阀,通过水位控制仪或时间控制器控制补水时间和水量以保证供水期间热水水温的恒定。
第三,为保证太阳能热水器的水质,提高热水的活性、使热水能富氧、杀菌、保健,真正成为弱碱性水,小分子团水、高钙高镁水,完全符合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六项标准的既能洗用又能食用的好水,建议在太阳能集热系统和热水供水系统的出口管路上各安装一台电子水处理器,在每个热水出水咀龙头前出水管上下缘或左右缘安装固定一极对静强磁铁,当打开龙头放热水时,热水以一定的流速从高强静磁场中垂直流过,水流垂直切割磁力线,热水经过强磁力线切割处理后,热水获得了能量,在该能量的作用下,活化了水分子,使通常情况下由13个水分子缔合而成的大分子团水被打开了缔合链,而形成了由6个水分子综合而成的小分子团水,使热水产生了一系列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增强了水的代谢力、溶解力、渗透力、扩散力,表面张力上升,恢复了水的正常构架及功能,原来的太阳能热水经过强磁场处理后改造成了一种新水,这种新水克服了原来热水的不足,提升了热水的质量,变呆水、懒水、酸性水、缺氧水、大分子团水为活性水,灭菌水、富氧水、弱碱性水、高钙高镁水、小分子团水,使水的营养功能接近人体细胞水,使用这种水,对身体健康非常有利。
产生磁活水必须具备四个基本条件,缺一不可;第一个条件必须是自然水,水中应溶入矿物质,矿物质要呈离子状态存在,且矿物质必须具备导电性。第二个条件:水要垂直流过静强磁场,让磁力线垂直切割水分子团。第三个条件:要有很高的磁场强度。第四个条件:要有一定的水流速度。太阳能热水使用的是经过沉淀、过滤、净化、消毒处理过的自来水,是一种天然水、是符合国家标准的合格水。静强磁场由钕铁硼永磁王产生,磁场强度高达4600gs。水流速度与水压有关,适用水压为0.05~0.60mpd,太阳能热水水压在此范围。热水从磁铁两极间垂直流过,磁力线自然垂直切割水分子团。因此用太阳能热水产生磁活水,完全符合产生“磁活水”的四个基本条件。在设计磁活水时要注意符合四个条件才能产生真正的:“磁活水”,否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磁活水”。
第四,太阳能热水暖气片建议采用铝合金壁画图挂式,既能利用太阳能热水循环散热取暖同时又是一幅壁画,极具欣赏价值。太阳能热水管道建议采用内外热浸镀锌钢管,选用管材时要注意管道的工作压力和工作温度不得大于产品标准规定的允许工作压力和工作温度。将钢管和防雷接地网连接,将其设计成等电位人体接地网,最大限度地保护人身的安全。
3 消防给水系统
设计介绍:消防水池储备整个区域消防用水量288m3,屋顶设18m3消防水箱,供整个区域消火栓系统初期十分钟火灾之用。消防栓加压泵设在泵房内,分别布置了2组雨淋消防水泵(两组一用一备),2台自动消防栓(一备一用)。消火栓加压泵控制;各层消火栓箱消防按钮可启动室内消火栓给水泵,消火栓按钮动作后,直接启动消火栓泵,消防控制室可通过控制室模块编程,自动启动消火栓泵,并接收其反馈信号,在消防控制室联动控制台上,可通过硬线手动控制消火栓泵,并接收其反馈信号。消防控制室能显示消火栓泵电源状况。
存在问题:从设计的泵房管线系统图上看到,所有的水泵基础都是同一标高,显然,按照这样的设计是不妥当的。水泵型号的不一致,他们的吸水高度也不会一致,消防水泵吸水口按设计的标高安装,有可能会使水泵的吸水口管顶低于吸水总管的管顶,这样,就有可能在吸水总管的管顶部分产生“气囊”,这是不允许的。另外在水泵出水口或有闭气或有弯头的地方,管内流动的液体会产生动热引起气体形成短路,使管道出水容量达不到设计要求。
监理建议:在水泵出水口(止回阀前)设计安装复合式高速排气阀:开泵时排除井内或水泵管内的气体,并且控制吸水管内水流的上升速度(关小排气孔口),防止开泵水锤:在停泵时高速吸气,让吸水管内水位回落。
4 雨水排水系统
设计介绍:屋面雨水采用重力流外落水排水方式,雨水斗和雨水立管布置详见平面图。屋面、雨棚、雨水应分别单独排放。雨水外排可详见建筑图纸。
存在问题:雨水外排,浪费可惜。
监理建议:改外排为内排,深挖池塘,一方面将雨水收集起来,再资利用;另一方面,池塘挖到一定深度,花果山的优质山泉水可自动泉入,形成天然优质雨水、山泉水在校园内自行良性循环,可将其作为本工程的备用水源部署设计,引进以色列lego公司内嵌迷宫式滴灌和折射式微喷节水灌溉先进技术,用作绿化浇灌,栽植有机果树,种植有机蔬菜,冲扫道路,冲厕洗车等非常实用。
5 污废水排水系统
设计介绍:本工程室内污废水合流。首层及以上楼层排水采用重力自流式排出室外,底层卫生间单排,生活污水经过室外化粪池简单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公共卫生间内设环形透气,排水立管设置主通气立管。室内排水管道采用upvc排水管,承插式胶粘剂粘接,立管每一层设一个伸缩节,介入立管的横支管采用普通upvc管。各排水管横管必须有水平坡度,坡向立管或室外窨井。排水立管在底层、顶层及管道转弯的上、下层设置检查口。
排水工程合理化建议篇3
关键词:碳排放碳评制度低碳试点
气候变化关乎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为控制不断增长的温室气体排放,在不同的文件或方案中都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重点任务和目标要求。我国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的《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中指出了“加强新建项目碳排放管理,积极控制工业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排放”,并提出了“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中长期行动目标。要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针对温室气体排放评价的制度体系,将温室气体排放评价纳入法定的评价范围,尤其是对新增项目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计算和评价,为评价人员在实践中提供指导,进而实行严格的准入管理。
为深化低碳试点节能减碳工作,加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和增量控制的需要,全国共有五省市低碳试点进行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二氧化碳排放评价相关工作的探索。为进一步梳理低碳试点在新建项目碳排放评价工作的进展与成效,总结试点省市在碳排放评价工作中的经验及做法,推动试点省市碳排放目标方案的制定和落实,为国家设计新建项目碳排放评价制度提供支撑,国家气候战略中心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就推进和完善新建项目碳排放评价制度、地方面临的挑战及政策建议展开了交流和讨论。结合对各低碳试点省市新建项目碳排放评价工作的跟踪与分析进行了研究如下:
一、新建项目碳排放评价制度的意义和必要性
一是新建项目碳排放评价制度可以达到控制增量的目的,有助于弥补我国长期以来对新上项目碳排放缺乏有效约束的问题。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在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对能源、资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也占较高比例,新建项目碳排放评价可以从源头遏制碳排放的不合理增长,是完善我国生态文明和低碳发展制度体系的一项基础手段。碳排放评价作为项目审批、核准以及开工建设的前置条件,对不符合排放标准的项目实行前置否决,以对新(改/扩)建项目二氧化碳排放的管控为目的,以现有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为基础,对项目二氧化碳排放影响进行综合评价。
二是新建项目碳排放评价制度可以促进低碳转型,引导社会资金投向能效水平高、碳排放水平先进的行业领域。约束新上项目落实有关碳排放控制法规、标准,推动项目从设计、建设、运营全过程均采用先进标准、高效设备、合理技术,坚决抑制新增项目不合理的能耗及碳排放,促进节能低碳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不断提高低碳发展水平,促进低碳项目的实施;有助于推动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的长效机制。
三是新建项目碳排放评价制度可以增强温室气体排放控制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评估工作的联系,完善我国制度建设,打造“能评”的升级版。达到一定排放量的新建、改扩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需要实行碳排放评价制度,制定严格的碳准入制度,加强项目的低碳管理;或者要求节能评估文件编制机构在编制节能评估文件时,增加碳排放测算、评价、控制措施等内容并填写摘要表,对评审、审查和监察等机构的相关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实行碳评与能评的并联审批,确保既不新增项目批事项、延长审批时间,又能强化企业的低碳发展意识,促进企业的低碳转型、升级和改造。
二、试点省市开展碳排放评价工作的探索
开展新建项目碳评工作探索的五省市中,广东省是2010年7月被国家发展改革委确定为全国首批低碳试点的省份,北京市、镇江市、武汉市和晋城市是2012年11月被列为全国第二批低碳试点的城市。各省市对此高度重视,如镇江市率先成立了低碳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贯彻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协调各领域低碳工作的开展。以低碳试点为契机,各试点纷纷以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为目标,先试先行,明确了低碳发展总体思路、原则和任务,通过低碳发展目标的倒逼机制,结合自身地域差异和控排要求,探索建立符合低碳工作开展情况的新建项目碳排放评价制度,总体情况见表1,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为深化减碳工作,根据二氧化碳排放控制的需要,积极探索新建项目碳评制度研究。试点省市因地制宜,将新建项目碳排放评价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量的抓手,相继研究并出台了相关办法、方案和指南。
广东省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依据《广东省碳排放管理试行办法》(省政府第197号令)管理广东省行政区域内的碳排放信息报告与核查,配额的发放、清缴和交易等活动。为做好碳排放配额的分配和发放工作,广东结合省实际情况,制定了《广东省碳排放配额分配实施方案》,将新建(含扩建、改建)年排放二氧化碳2万吨以上项目的企业纳入配额管理,对项目的年碳排放量进行计算,作为企业购买有偿配额的标准。表1各地碳评工作进展概况
地区执行时间工作依据实施方法规模广东2014年8月《广东省碳排放配额分配实施方案》评估二氧化碳排放量作为配额购买标准完成31个项目北京2013年12月《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指南》编制节能评估文件,确定项目碳排放水平,提供优化方案建议完成459个项目,核减二氧化碳53万吨镇江2014年2月《镇江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碳排放影响评估暂行办法》通过隶属度模型综合评价项目生态指标,提出准入修改方案完成123个项目,对18个黄灯项目完成优化整改武汉2014年12月《武汉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碳排放指标评估指南》编制节能评估文件,确定项目碳排放水平,提供优化方案建议完成1397个项目,核减二氧化碳15.23万吨晋城《晋城市新建项目碳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报告》(在研)北京市和武汉市本着先期抓大放小、简化流程的原则,出台了《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指南》及《武汉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碳排放指标评估指南》,创新性的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中增加碳排放指标评估,指出在节能评估文件编制和评审时,需要增加碳排放测算、评价、控制措施等内容并确定项目碳排放水平,既不新增审批事项,延长项目审批时间,又对项目从碳排放量计算到减碳措施实施进行全过程的评估。
镇江市为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以城市碳排放核算与管理平台为基础,颁布了《镇江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碳排放影响评估暂行办法》。通过测算项目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以及降碳量等指标,综合考虑能源、环境、经济、社会等因素,建立包括单位能源碳排放量、单位税收碳排放量、单位产值碳排放量、单位碳排放就业人口等8个指标构成的评估指标体系,从低碳发展的角度综合评价项目的合理性和先进性,并提出进一步控制排放建议及措施。
二是稳抓落实,积极开展新建项目碳评工作。试点省市以印发的相关文件为依据,对评价内容、流程及相关因素做出明确规定(见表2),深化落实新建项目碳评制度,积极推进试点工作实施与开展。表2碳评工作实施内容
地区实施机构评价对象评价性质评估内容涉及范围广东广东省
发改委省内电力、钢铁、石化和水泥四个行业预计年排放2万吨二氧化碳及以上的新建(含改/扩建)项目信息收集,作为配额购买指标计算项目碳排放量和有偿配额购买量能源活动排放和工业生产过程排放北京北京市
节能中心年耗能2000吨标准煤及以上纳入能评审查的项目编制节能专篇年耗能不足2000吨标准煤的项目填写登记表计算项目碳排放量,评价项目碳排放水平,提出化建议二氧化碳直接排放、固定设施电力和热力消耗的二氧化碳间接排放镇江南京擎天
(第三方
机构)年综合排放二氧化碳当量1万吨及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项目前置准入评估其他项目备案计算项目碳排放量,综合评价项目碳排放水平和低碳发展水平能源、工业生产过程、废弃物等方面碳排放量、电力热力的间接排放武汉武汉市
节能中心年综合能源消费量3000吨标准煤以上纳入能评审查的项目编制报告书,提供建议1000至3000吨标准煤的项目填写报告表其他项目登记表计算项目碳排放量,评价项目碳排放水平和对所在地总量的影响,提出控制措施能源活动排放、工业生产过程排放和回收利用量等广东省配合碳交易配额分配方案(新建项目排放额度总量共计6000万吨),规定电力、钢铁、石化和水泥四类行业企业,每年预计排放2万吨二氧化碳(或年综合能源消费量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新建(含扩建、改建)项目企业实施碳评工作并根据评价结果购买有偿配额。新建项目碳评工作流程为:由企业提交基础材料;地市级发改委针对材料真实性进行初审和结果核定,提供文件并转报于广东省发改委;省发改委以发改委批复文件、节能审查或可研报告作为评估依据,对项目预计碳排放量进行计算,回复企业项目有偿配额购买量。其中电力企业需购买年度排放配额总量的5%,其他行业(钢铁、石化和水泥企业)购买配额总量的3%作为有偿配额,其余配额部分为免费发放。配额有偿发放以竞价形式发放,控排企业可自主决定是否购买,新建项目企业须在新建项目竣工验收前购足有偿配额。新建项目企业购买足额有偿配额并正式转为控排企业管理后,省发展改革委通过配额注册登记系统向其发放免费配额。
北京市和武汉市把新建项目碳评与能评统筹协调管理,监督管理方式为:节能评估文件编制机构在编制节能评估文件(节能专篇)时,增加碳排放测算、评价、控制措施等内容并填写摘要表,在填写节能登记表时增加碳排放测算等内容;节能评审机构在节能评审时,增加对碳排放测算、评价、控制措施等的评审意见,确定项目碳排放水平;节能审查机关在节能审查时,增加控制碳排放的相关意见,结合项目碳排放水平,出具节能审查意见;节能监察机构在监察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落实节能评估和审查措施时,增加对碳排放控制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其中北京市要求满足建筑面积(包括地上和地下建筑面积的总和)在2万平方米以上(含)的公共建筑项目,建筑面积在20万平方米(包括地上和地下建筑面积的总和)以上(含)的居住建筑项目,其它年耗能2000吨标准煤以上(含)的项目三项条件之一的,编制独立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专篇;凡不在上述三条节能评估范围内的其它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应填写节能登记申请表。武汉市要求年综合能源消费量3000吨标准煤以上(含3000吨,电力折算系数按当量值),或年电力消费量500万千瓦时以上,或年石油消费量1000吨以上,或年天然气消费量100万立方米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应单独编制节能评估报告书;年综合能源消费量1000至3000吨标准煤(不含3000吨,下同),或年电力消费量200万至500万千瓦时,或年石油消费量500至1000吨,或年天然气消费量50万至100万立方米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应单独编制节能评估报告表;上述条款以外的项目,应填写节能登记表。
镇江市以利于从源头上控制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项目,逐步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为目标,建立数学模型和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对年二氧化碳排放大于(含)1万吨的新(改/扩)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综合评价,结合每项指标的评价标准,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汇总计算,对于排放不足1万吨的项目进行碳排放量核算。新建项目碳评工作流程为:由企业提交环评报告书、能评报告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书等基础材料;镇江市发改委委托第三方对申报项目投产后年二氧化碳排放当量进行预评估,对于年综合排放当量1万吨以上项目进行综合评价;将包含项目能源、工业生产过程、废弃物等方面碳排放量、电力热力间接排放的核算,对节能减排措施、碳减排量和建设方案碳排放的评估,对项目碳排放情况及低碳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以及根据综合评价结果提出节能减碳的优化和改进建议等相关内容的综合评价结果反馈至企业;企业根据改进建议对项目设计进行优化。其中碳评报告书编制费和专家评审费等实施碳评工作所需费用由市级财政安排。
三是加强管理保障碳评工作实施成果,提供优化建议促进企业低碳转型。已开展碳评工作的试点省市分别对市/区发改委负责人、能评文件编制机构、评审机构相关人员进行了宣传和培训,协助各部门尽快提升碳排放评估基本认识和业务水平,保障碳评制度平稳有序开展。依据行业碳排放强度先进值等指标对碳排放水平相对落后的项目提出科学合理的优化方案,督促企业落实低碳转型。
自碳评制度启动以来,广东省已对省行政区域内电力、钢铁、石化和水泥四个行业列入国家和省级相关规划的共31家开展了碳评工作,年评估量约20家。省发展改革委每年公布以上项目企业名单,对名单实行动态管理,并根据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进展和广东省试点推进情况,适时扩大碳排放管理和交易范围。目前企业对核算结果接受程度很高,既有项目企业认为新入项目增加了排放总量,应该为新增部分购买排放额度,新入项目企业也为了能够尽快立项开工而积极购买排放额度。试点工作运行以来,各行业企业对新建项目碳评工作配合度良好,新建项目企业购买有偿配额积极性颇高。其中宝钢集团湛江钢铁的一号高炉虽因运转原因尚未购买配额,但也已提交了缓期购买说明。
北京市开展碳评工作两年来,不断优化完善工作机制,强化项目准入核查和过程监管,全市共有459个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通过节能评估审查(含碳评),2014年节能专篇类和节能登记项目总能耗160.2万吨标煤,二氧化碳排放量395万吨;2015年节能专篇类和节能登记项目总能耗137万吨标煤,二氧化碳排放量356万。对其中约10%碳排放水平未达到行业先进值的企业提出优化能源结构等建议和改进方案,并鼓励企业认真落实。企业自觉性较高,基本可接受优化建议。市发改委将能评项目监管纳入节能监察计划,建立部门联动机制,会同规划、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对目单位在项目设计、施工、验收及运营管理过程中的节能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全市已开工项目履行节能评估和审查程序情况进行随机抽查,对在节能监察中发现的问题,市发改委将依法处理。有效遏制了新增项目碳排放的不合理增长,从源头核减二氧化碳排放53万吨,碳评制度已逐步成为碳排放控制工作的有效手段。
镇江市自碳评制度启动以来共对123个需要综合碳评的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了碳排放综合评估,根据模型建立的准入标准对碳排放总量及各项指标综合打分,共计102个得分隶属于绿灯区域内的先进低碳项目可以直接施工,18个结论为黄灯的项目需要根据“碳排放影响综合评估报告书”提出的建议措施对建设方案优化后方可施工,3个结论为红灯的项目不予通过。如其中一家黄灯项目企业采纳了评审专家提出的整改建议,配套安装总装机容量为10mwp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年发电2000万kwh,并适当采用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技术抵消项目对电能的消耗;罐式煅烧炉密封改造技术,通过集成使用煅烧炉负压密封节能技术,阻止空气进入罐式煅烧内,降低了石油焦烧损和冷却水用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道路照明选用风光互补照明设施;借助企业碳资产管理系统、能源管理系统等信息化手段,实时对企业各工序、各能源消费及碳排放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重点耗能工序和耗能设备进行实时在线监测,实现企业能源的精细化管理,从而达到节能减碳的效果。对项目再次综合评估结果达到镇江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碳排放影响评估绿灯项目标准。对镇江市经济发展、环境改善、社会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并对镇江市低碳城市建设、低碳产业发展、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等发展目标产生正向推动作用。
武汉市2015年度共完成节能评审项目1397个(节能评估书200个,报告表140个,登记表1057个),总投资6472.68亿元,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为467.27万吨,经节能审查后,提出运用绿色制造理念、按照国家绿色建筑标准实施、建立能源智能管理系统、余热回收利用、应用太阳能光热光伏技术等要求和建议1100余条,核减二氧化碳排放量15.23万吨,占总碳排放的3.26%。如武汉市轨道交通纸坊线工程,总投资109.32亿元,线路全长16.96km,项目初期总二氧化碳排放量52211.51吨,经评估后提出了建立完善的能源智能管理系统、优化纵断面,提高节能坡设计比例、采用轻量化车体材料等建议,预计可核减二氧化碳排放7474.02吨,占总排放的14.31%。
三、新建项目碳排放评价工作特色与亮点
试点地区在较短时间内建立了包括政策、技术和指标体系在内的新建项目碳排放评价制度,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一项重大的体制机制创新。新建项目碳排放评价制度实施过程中,对建设项目碳排放水平评价同时也完成了信息和数据的收集工作,为碳排放交易、碳排放管理等后续工作奠定了信息基础;参与碳评的企业单位在应对气候变化、温室气体控排、排放核算方面的意识、知识和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促进了企业的低碳转型;碳排放评价制度的实施也带动了周边环境产业和咨询服务等相关领域的发展,启发了地方管理碳排放的相关意识和社会认知,带来的附加效应远大于碳评价本身。
广东省在全国率先开展制度创新,将碳排放有偿配额、碳排放交易和新建项目碳排放评价相互结合,努力打造全面的低碳制度体系。与其他已开展新建项目碳排放评价的低碳试点相比,广东省碳评制度的最大亮点就是将评价结果与碳排放有偿配额挂钩,评价结果作为企业购买有偿配额的依据,使碳排放评价工作的意义落到实处。核算结果以《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关于xx新建项目购买碳排放有偿配额有关事项的函》的形式反馈给新建项目企业,企业可清晰了解项目应购买的有偿配额量,二氧化碳排放评价和碳排放交易工作井然有序。由于每年新增项目企业约二十家,数量较少,碳排放评价的工作量不算繁重,广东省的做法是由企业提交基础材料,地市进行初审和结果核定,省发改委对项目碳排放量进行计算。与其他碳评试点使用第三方机构作为评价主体的做法不同,由主管部门直接对新建项目碳排放进行评价省去了中间环节,避免了中介之间或中介与项目企业间的利益冲突。既不会出现类似于红顶中介的评价机构对企业乱收费的现象,也不会存在评价机构迎合项目企业,篡改伪造评价结果的现象,为企业大幅缩减了前期评价审批时间和工序,同时评价结果真实可信。
北京市和武汉市创新性的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中增加碳排放指标评估,不新增审批事项,从根本上避免了拖延项目审批时间;多次对各区发改委负责人和能评文件编制机构、评审机构进行培训,帮助相关机构提高认识,尽快熟悉碳排放评估工作。另外,北京市还陆续了第一批及第二批共42个“行业碳排放强度先进值”,以利于在碳排放评价时的对标;同时陆续组织相关单位编制了节能减碳相关标准规范等能评配套文件,包括《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文件编制技术导则》、《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后评价技术规范》、《北京市企业(单位)二氧化碳排放核算和报告指南》、《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含碳评价)百问百答》等;不断调整计算方法和依据,及时修订更新补充行业碳排放先进值并与前期阶段项目的碳评内容衔接,逐渐优化完善碳评工作机制,强化项目准入审查和过程监管。
镇江市率先探索实施独立的项目碳评估与准入制度,在能评和环评等预评估的基础上,通过项目碳排放总量、强度及降碳量等指标的测算和能源、环境、经济、社会等因素的综合考虑,建立了包括单位能源碳排放量、单位税收碳排放量、单位碳排放就业人口等8个指标构成的评估指标体系,科学确定指标权重,从低碳发展的角度综合评价项目的合理性和先进性,并将评估结论作为项目建设的必要条件。评估结论划定为红、黄、绿三个等级,红灯项目坚决不予通过,黄灯项目强制要求其进一步采取低碳技术和减排措施,达到准入标准后方可通过,绿灯项目在提出进一步控制排放建议后可直接通过。碳评估准入制度的实施推进了城市低碳转型升级、特色发展,各地、各部门生态文明、低碳发展的绿色观念蔚然成形。
四、新建项目碳排放评价工作挑战和建议
五省市积极开展碳排放评价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在工作过程中遇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给试点工作带来一定的挑战,主要反映在以下两点:
一是在简化行政审批的大背景下,如何保障碳排放评价制度的实施,强制性的准入性标准约束,健全的监管处罚机制及碳评后续的事中事后监管力度。简政放权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当头炮”。各级政府都要建立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的有力推进机制,所有行政审批事项都要简化程序,明确时限,行政审批职能部门本着应放尽放的原则全面放权。要在此环境下建立碳排放评价制度并保证其有效实施对各级政府来说都是一项挑战。为保障制度执行还需要研究如何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进行审批流程,通过创建一系列集成化的审批工作机制,推动行政审批职能部门开展跨部门审批流程优化,确保审批高效。同时还要强化监管力度,全面推进事中事后监管改革,建立与“宽进严管”相适应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确保监管有力,从设计施工、竣工验收、运营管理到监督检查要形成有效的闭环控制。此外,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解决民生问题是第一要务,地方有维稳的压力,需要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的矛盾,致使碳评工作的开展面临较大挑战。
二是如何统筹碳评、能评和环评三项制度,形成一个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要全面落实中共中央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精神,同时要完成《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改革目标,就需要对碳评、能评和环评三项制度进行统筹整合,在遵循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积极创新优化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评估审批流程,将各项评估由串联方式调整为并联方式进行,加强整合优化,探索开展区域评估,实行统一受理、统一评估、统一评审、统一审批的服务新模式,加快推动企业投资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提高行政效能,提高政务服务水平,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而这三项制度目前分属三个不同部门管理,碳排放评价又是一项新制度,文件编制机构、评审机构、管理机构等相关机构和人员的核算能力和分析水平较低,造成了制度统筹工作的一大障碍。
结合五省市在推进新建项目碳排放评价试点工作中好的做法以及所面临的挑战,我们对下一阶段狠抓落实,深化试点工作、持续推进全国低碳发展提出如下建设性意见:
一是建议由试点示范带动加紧出台相关政策条文,细化工作方法,提高相关人员业务能力。应根据国家及地区的节能减碳形势,及时修正和完善碳评机制、工作程序、编制指南等配套文件。在对重点行业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加快相关行业和领域的碳排放强度先进值以及节能减碳先进技术目录的制定,更新补充各项指标并与项目碳评内容有机衔接,做到对节能减碳的精细化管理。继续加强对节能减碳、应对气候变化等相关政策信息的宣传和培训,进一步提高碳评各方的基本认识和业务水平。
二是开展区域和行业总量控制,把国家碳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分解落实,做到区域分解,部门行业分解,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匹配,明确“十三五”目标分解落实机制。促进碳评试点工作深入开展,增强碳排放管理的透明度,夯实碳评制度运行的基础,完善项目碳排放量的计算依据,加大碳评工作的实际意义,提高评估项目碳排放水平的准确性,增加行业内运行工艺优化的良性竞争,提升企业对碳减排工作的关注度,调动企业实施低碳减排的积极性,引导社会投资向能效水平高、碳排放水平先进、技术先进、节能环保的项目。
因此,扩展碳评工作涉及范围,统筹碳评制度与其他低碳政策的协调推进,是碳评制度作为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增量的重要抓手。将其与保障国家低碳发展路线的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加快体制机制先行先试;将碳评制度与峰值目标和总量控制目标相结合,把制度落实到项目统筹管理,淘汰落后产能,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与碳排放交易、基金和长效市场机制相结合,使企业意识到减排可以带来的实际经济效益,扩大碳评制度为低碳减排带来的实质效果。
参考文献:
[1]健鹏.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9):26―32.
[2]黄兴,魏向阳,毕玉.节能评估工作的发展历程和推进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14(7):65―67.
[3]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碳排放管理试行办法[z]. 2014―1―15.
排水工程合理化建议篇4
1、污水处理工程可行性研究
城市污水处理工程的建设必须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进行,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报批手续。工程项目立项应在城市排水规划的基础上,按项目建设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及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编制的程序进行建设前期工作。在此基础上再上报开工报告并进行施工图设计,经开工建设最后竣工验收、交付使用。项目立项阶段需要根据城市市政规划或环保部门的要求,对项目的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评价,完成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
1.1项目建议书
项目建议书是指项目建设单位针对某一地区污水处理工程的建设问题提交的建议文件。项目建议书是项目立项阶段的开始,是建设单位对需要建设的污水处理工程的整体构想和设计。项目建议书应由建设单位完成,根据具体实测资料进行设计和估算。项目建议书通常包括对建设污水处理工程总体设想,建设污水处理工程的必要性和依据,所计划选用的技术工艺和设备,污水处理工程地址的选择,污水处理工程拟处理水规模,建设投资估算,资金来源,资金利用设想和估算,项目建设进度,项目完成时间,项目效益测算等方面内容。项目建议书是报批文件,应注意建议书要尊重事实,真实可靠。全面反映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思想、投资测算和效益分析结果。
1.2可行性研究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对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所涉及的城市规划发展、经济和社会效益等各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认证和分析,并对污水处理工程建设项目的方方面面进行说明和评价,如污水处理工程的规模、选址、运行管理情况、投资和效益、技术问题等。可行性研究报告是项目立项阶段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污水处理工程的建设中起到核心的作用。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项目立项是否可行,项目立项后具体运作时选择的技术、设备等是否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在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时,应注意力求客观、真实,认证科学、可靠,尽是避免出现重大决策上的失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应立足于项目开展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在获得批准的项目建议书的基础上,严格执行项目建设程序。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基本准备工作是开展项目调查研究,进行必要的试验和分析,总结以往工程经验,对建设项目的技术是否可行,经济是否合理,社会效益是否明显等进行充分认证,必要时需比较不同技术经济方案,从而选取其中最适合实际情况的方案。在收集到所需的准备资料后,开始针对项目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成后,还可以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和情况变化,修改或补充已编制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在项目的立项阶段还要对该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根据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修改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依据主要是:遵守国家相关方针、政策;遵守项目建议书及有关协议合同等的要求;尊重事实,基础资料真实可靠;充分进行技术比较和经济社会效益分析,针对不同建设方案进行详细认证,尽是使确定的技术、经济方案切实合理,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和要求;对确定的技术、经济方案认真进行项目概算工作。对项目建设资金来源、资金使用情况、项目运行管理等所需费用以及项目收益等进行核算,做到全面、准确、可行;对项目实施预想、工程实施方案进行合理规划,充分考虑各种可能因素。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承办单位、项目主管部门,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原则及编制范围,项目总体规划,城市排水规划;项目建设重要性、必要性及意义;城市污水处理工程选址,用地规划情况,地址条件,污水处理工程水、电、交通等现状及规划;污水处理工程处理水质、水量及出水标准,污水排放情况,污水回用规划;污水处理工程污水和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工艺比较分析,方案选择和评价;污水处理工程污水和污泥处理、处置方案设计,主要建(构)筑物设计,土建、电气、仪表及自控部分的设计,消防、采暖通风设计,道路、绿化设计,污水处理工程总平面布置;污水处理工程经排水管网的设计、施工计划,污水处理厂建设规划,机构组织及定员;污水处理工程投资估算,资金来源,项目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分析;结论及建议;有关文件、协议等。
2、污水处理工程设计阶段管理
某污水处理工程项目为一个大规模综合性建筑,包括地下 3 层,占地面积为 41 520 m2,总投资为 6 547万元。主要对来自各处生活污水及生产废水进行处理。
设计依据为:gb8978—1996《中华人民共和国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和《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1)主要构筑物设计。构筑物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除二沉池采用预制壁板,装配式结构和污泥消化池采用无黏结预应力工艺外,均为现浇钢筋混凝土。
(2)建筑物主面和外装修釉面砖,结构形式采用架式或砖结构。
(3)采暖。采暖热煤为 70~90℃热水,由锅炉层供给。全厂总热负荷量为 1.67 mj(40 万大卡)。采暖系统为上行下给式或下行下给式。
(4)空调。控制室采用分体柜式空调机,温度控制在 24 ~28℃。
(5)通风。变压器室、高低压变配电室采用轴流通风机,通风量按 6 次/h 计算。砂水分离间、鼓风机房、管廊、脱水机房、沼气收电机房,采用屋项风机。
3、污水处理工程工艺流程控制
生活污水因其可生化性较好,bod5/cod=0.45 左右,通常均采用生化法进行处理。生活污水的 cod约在 400~600 mg/l 之间,经过一级生化处理即可达到排放要求,因此,一般均采用好氧生化法进行处理。传统的活性污泥法(完全混合曝气法)已使用多年,应用面较广,具有较成熟的设计参数和运行管理经验,但完全混合曝气法生物负荷率较低,曝气时间长,污泥量高,易产生污泥膨胀,占地面积较大。延时曝气法、深井曝气法和纯氧曝气法都是传统活性污泥法的改进,通过改变曝气方式提高生物负荷率,减少剩余污泥产量。但延时曝气法曝气时间长,占地面积大;深井曝气法施工困难,动力消耗较大;纯氧曝气法以纯氧作为气源,运行费用高,一般很难被用户接受。
转贴于
近年来新研制开发的序批式活性污泥法( sbr 法)和 iceas 工艺从一个新的角度去考察污水处理工艺,它提供了时间程序的污水处理,而不是连续流提供的空间程序的污水处理,具有运行管理简单,占地面积小,耐冲击负荷,可脱氮除磷等特点,适用于工业废水的处理。由于 sbr 和 iceas 工艺自动化程度高,对电磁阀、气动阀、液位传感器、定时钟等的精密度和灵敏度要求较高,其应用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对于生活污水,由于脱氮除磷的要求不高,基本没有除磷的要求,一般生化法已能满足脱氮的要求,因此,用 sbr 或 iceas 似有“大材小用”之嫌。
当前我国生活污水多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法进行处理。生物接触氧化法在反应器内装有填料,使反应器内污泥浓度大大高于传统的活性污泥法。mlss=10 g/l 左右(而普通活性污泥法 mlss=2~3 g/l),因而,污泥负荷大大提高,可达 0.5 kgbod5/ (m3.d),具有承受较高有机负荷和冲击负荷的能力,曝气时间的缩短使占地面积大大降低。由于生物膜法不存在污泥膨胀之忧,操作管理方便,因而在国外得到广泛应用和开发研究。填料的发展推陈出新,使生物接触氧化法得到完善,使其应用更加简单、方便、可靠和高效。
上述各种生化处理方法各有优缺点,但对于小水量的生活污水处理,生物接触氧化法有其独特的优势。为节约土地资源,处理工艺以生物接触氧化法为主工艺,并将处理装置埋于地下,以节省占地和建筑面积。
4、污水处理工程施工阶段组织与管理
为有力有序地完成污水处理工程的施工任务,该工程设置项目工程经理部,并由该项经理全面负责指挥该项目工程的施工组织与管理工作。施工前将所有的设计详细计算、设计图、施工图、工程所有选用的喉管、潜水泵、鼓风机、控制屏等所有材料及设备送给施工单位及当地所有有关部门审批后再动工。组织各有关专业人员严格按照有关工艺标准、技术要求进行设计,提前做好图纸会审的各项准备工作。根据要求,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进行设备现场平面布置,落实好三通一平工作。组织落实好相关机械、设备、材料、工具及相关人员的进场及安置工作。
材料人员要根据设计要求落实好货源,联系取样、检验等程序工作,避免出现停工待料、待验等误工现象,做到有备无患。验收有关工艺标准和技术要求制造、购置设备后,首先进行自检,合格后通知入厂验收,对提出的问题认真进行整改。产品达到使用地点后,负责派技术人员与使用单位共同进行质量、的落地验收。
安装调试实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做好工程质量通病预防工作,确保工程质量达到设计目标。每道工序、每个分项设备安装前应由各相关专业负责人向全体施工人员交底,明确工艺要求、施工工序、具体步骤、关键及重要部位的施工要点、操作要领和技术措施,做到交清、交全。在主要工序和关键环节上实施重点预防,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认真按照安装手册安装,推行三检制度,依据国家质量验评标准、制造规范、操作规程做好各分项工程的评定、验收、交接,对不合格的处、点及工序坚决返工,杜绝质弱隐患,确保工程的优良品。
工期保证措施:根据工期总体要求进行整个设备的单车和清水联动。编制和实施“工程网络计划”按网络计划要求,保证机械、设备、料具和人员的投入量,科学、周密地调试,合理地调配劳动力,保质保量地完成设备的安装调试。
回访保修措施:交付使用投产一周专题回访,广泛地征求意见。保修期间走访、询访,保修期满技术人员进行鉴定回访。对问题如实答复,对出现问题及时研究,制订方案并组织专业人员妥善处理。
参考文献:
[1] 杨南方, 尹 辉。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措施[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 崔玉川, 刘振江。 城市污水厂施工设计[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3] 李培红, 李克锋。 城市污水处理工程施工及设备安装[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排水工程合理化建议篇5
一、农田水利的市场化改革
1、农田水利市场化改革的推进
自1980年代初以来,农田水利改革的总体趋势是推进市场化,不断提高农业用水的市场化程度。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对水利工程单位进行企业化改制,与隶属的事业单位脱钩,这方面的改革起始于1980年代初,是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而启动的。1981年国家农委批转水利部《关于在全国加强农田水利工作责任制的报告》,要求对各类水利工程实行承包责任制。1985年5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水利电力部《关于改革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开展综合经营问题的报告》指出:“全国大、中、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单位都要实行经费包干和经营承包责任制。由主管部门商情财政部门对水利管理单位实行包干使用,超支不补,节约留用的办法。各级主管部门对所属水利工程单位逐个落实工程安全,调度运用,综合经营等方面的经济技术考核指标和生产经营承包责任制,并与之签订经费包干、经营承包合同。增收节支获得的效益,同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利益挂钩,使其有责、有权、有利”,到1990年代初,水利工程单位与隶属的事业单位脱钩改革全部完成,水利工程单位转制为企业化经营。(徐小青,2002)第二、推动农田水利收费制度改革。经过企业化改制的水管单位,为了维持自身生存,不得不将原先主要是公益性的服务转变为成本核算基础上的经营性收费。为此,1985年国务院《水利工程水费核订、计收和管理办法》,明确水费是水利工程单位的主要收入。1990年,水利部、国家物价局、财政部根据国务院关于贯彻执行《水利工程水费核订、计收和管理办法》通知精神的相关文件,进一步提高了水费标准。水费制度改革产生了两个后果:一是水价不断攀升,二是农业水费转为经营性收费项目。前者意味着国家将水利工程的管理成本转嫁到农民,后者意味着水利工程单位进一步与政府脱钩,转变为市场经济主体。第三、通过租赁、承包、拍卖等方式变更水利设施的产权或使用权,以此来盘活水利资产,缓和水利经费的紧张局面。据统计,截止1998年底,在全国现有的1600万处小型水利工程中,已有264万处进行了产权制度变革,其中实行股份合作制的39万处,进行拍卖的37万处,租赁的19万处,承包出去的169万处。(林万龙,2003)200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把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分为公益性、准公益性和经营性三类,划定了不同类型水管单位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农田水利的市场化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
2、市场化改革的局限
市场化取向的农田水利改革,其着眼点在水利工程本身的经营机制上,忽视了这一机制得以运行的其他相关条件,从而使这种单兵突进式的改革遭遇到难以避免的尴尬。因为农业用水市场的建立除了水利工程单位要转变经营机制外,它还需要市场中的买卖双方具有稳定的合作关系,而目前,至少就买方来说尚不能算是合格的一极。卖方若想通过市场经营来维持自身生存,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水能卖出去,二是卖水的钱能及时收上来。就前者,不仅受自然因素影响极大,而且农户还有许多替代性选择,经营者完全无法预测;就后者,水利工程单位面对的是分散的农户,不要说农户是否合作放水本身就是个大问题,即使放水,收费成本也会高得让水利工程单位难以忍受。据笔者调查,许多水利工程经过市场化改制后,由于乡村组织的退出和农民合作灌溉的瓦解,其有效灌溉面积正在不断萎缩,甚至在干旱时亦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罗兴佐,2005;罗兴佐,2006;罗兴佐,2007)
二、农田水利建设筹资筹劳的“一事一议”制度
1、“一事一议”制度
“一事一议”就是农民以村为单位,通过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与村民利益关系密切的公共品供给,由村民决定是否修建某个公共工程,修建在何处,如何修建,并由村民民主管理由“一事一议”筹借的资金。
“一事一议”首创于安徽省的税费改革。按照《安徽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方案》规定:一是农村税费改革后,村提留被取消,用于农村公益性建设的公积金项目随之不复存在,再行筹集资金必须进行,“一事—议”;二是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统一规定的农村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再需农民投劳进行农村公益建设,也必须进行“一事一议”。为规范“一事—议”的筹资筹劳,安徽省又制定了《安徽省村内兴办集体公益事业筹资筹劳条例》,并于2003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条例》确定了筹资筹劳必须遵循“村民自愿、村民受益、量力而行、上限控制、民主决定、程序规范、使用公开”的原则,所筹资金和劳务必须“用于本村范围内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植树造林、修建和维护村级道路等集体公益事业,并符合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决定的使用事项”。《条例》还同时规定了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进行“一事一议”的程序、所筹资金的管理、使用以及有关部门、乡镇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村民委员会违反《条例》规定的行为应承担的相应的法律责任。安徽省“一事一议”制度的创新与实践为其他省制定相关制度提供了参考。如湖北省制定的《湖北省村级范围内筹资筹劳管理办法(暂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收费管理的若干规定》、《关于规范和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大量借鉴了安徽省的规定和做法。因此,可以认为,作为税费改革的—项重要配套措施,“一事一议”在全国各地具有相同的政策意蕴,即希望通过村级民主方式解决诸如农田水利等村庄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
2、“一事一议”制度的现实困境
自2003年安徽在全省实施“一事一议”,至目前“一事一议”作为全国农村公共品筹资的基本制度被推行,“一事一议”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显示,2004年,“一事一议”筹资费人均仅1.6元,按人均筹资15元的上限和议办一事匡算,真正开展了“一事一议”的行政村的比例,只有10%多一点。调查同时显示,筹资并没有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和“一事一议”的广泛推行而增加,与2003年的1.8元相比,2004年人均筹资反而下降了12.9%。即使是试点省的安徽,村级公益事业的兴办状况也不尽人意,实事求是地说,大多数地方根本就没有真正开展“一事一议”。可见,“一事一议”试图通过村级民主的方式来达到提供公共产品的目的,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致使许多本应开展的村内生产公益事业出现了停滞局面,路破、桥断、树倒、渠塌,在当前的农村已不是个别现象。(黄坚,2006)
之所以以“一事一议”来替代以前由乡村组织统筹共同生产费和农民“两工”(义务工、积累工)制度,是为了控制乡村组织借统筹共同生产费和农民“两工”而搭车收费,从而加重农民负担。“一事一议”的好处是因为目标(“一事”)明确,而使乡村组织不能挪用经费,但“一事一议”最大的难题是:如果有村民不同意大多数村民“一议”的决策,或者虽然赞同“一议”的决策,却不愿意出钱,乡村组织是否可以强制向不缴费的农民收钱,及是否有强制的手段。
简单地说,因为农田水利供给的社区内筹资,需克服社区成员的搭便车行为,就需要社区范围的“一事一议”具有强制力。而恰恰取消农业税后的“一事一议”制度,事实上并没有赋予多数人决定的法律和行政强制力,从而无法解决少数人拒绝缴费的难题。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流动频繁,村庄共同体正在快速解体,村庄舆论力量越来越不足以克服村庄水利供给中少数人搭便车的难题。因此,离开了带有公权力性质的法律或行政强制力,农田水利及其他公共品供给中的“一事一议”制度,很难真正有效地实施下去。
三、农业灌溉组织的农民用水协会
1、“农户用水协会”制度设计
“农户用水协会”是农村税费改革后,国家试图在乡村组织以外建立的非行政性农田水利的组织制度。
早在2002年国办转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中就明确提出“要探索建立以各种形式农村用水合作组织为主的管理体制”,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指出“加快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对受益户较多的工程,可组建合作管理组织,国家补助形成的资产归合作组织所有”。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意见》再次指出“鼓励和扶持农民用水协会等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在工程建设、使用维修、水费计收等方面的作用”。2005年,水利部、国家发改委、民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的意见》,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加强用水户协会建设的重要性、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将组织农户用水协会置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原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司长冯广志认为,小型农村水利改革“要以组建用水合作组织,明晰工程所有权为核心”。按照“谁受益,谁负担,谁投资,谁所有”原则,组建用水合作组织,明晰所有权,是小型农村水利体制改革的核心。(冯广志,2001)
之所以国家希望通过农户用水协会这类社会性而非行政性的组织,来解决农田水利供给中的搭便车难题,是因为之前正是因为乡村组织的行政性,使乡村组织借农田水利供给,而搭车收取了很多不该收的税费,做了很多不该做也做不好的事情。正如冯广志所担心:首先,乡政府不行,因为它是政权组织。政府包办农村水利,容易使农民或者产生依赖心理,或者产生对立情绪。其次,作为村民自治组织的村民小组或村委会,虽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代行“集体”职责,村内工程按“一事一议”原则协商办理,但它毕竟不是管水组织。(冯广志,2001)行政性背后有公权力的基础,公权力使乡村组织收费具有强制力。乡村组织的行政性及强制力,是农村税费改革前加重农民负担的罪魁祸首。正是因为乡村组织在农村公共品供给中容易出现加重农民负担的情况,税费改革的制度安排要求,乡村组织退出农村共同生产环节的事务。
但是,农村水利与乡村组织的地域性有关系,它是建筑在土地上的公共设施,具有非竞争性,或非排他性,从而使私人供给不可行。在缺少国家投资的情况下,建设这类公共设施,需要由社区来组织其供给。这正是为什么农村税费改革以后的制度设计中,要强调建设社区组织的原因。
非行政性社区性组织的好处是,因其非行政性,其权力是私权力,这种社区合作组织就不能强迫社区成员做他们不愿做的事情,这样的以自愿为基础的合作,就可以达成最好的公共品供给均衡状态。但也正是因为非行政性社区组织私权力的性质,社区组织不能强制社区内成员的行为,从而使“少数”不去服从“多数”时,虽然是民主的水利供给决策,也没有办法实施。最终,在缺少公共财政基础上的水利供给时,农村社区也无力供给水利,从而使农村水利供给水平远远低于理想状态,并因此极大地损失了农民潜在的公共性收益。
2、“农户用水协会”制度的局限
农村水利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事务,仅就农田灌溉来说,就可以作以下一些划分,这些划分出来的不同类型的水利,具有相当不同的性质。从水利设施的受益范围来讲,有大中型水利设施、小型水利设施和微型水利设施。从水利设施本身的特征来讲,有排涝设施和抗旱设施之分。排涝设施往往因为外部性极强,而具有较抗旱设施更多的公共品特征。不能排涝,往往是所有农田受淹,而不能抗旱时,则可能只是水源条件更差的农田先被旱死。从水利设施使用的精细程度来讲,有漫灌、渠灌、管道灌溉,有过水灌溉、非过水灌溉。从农作物本身的特性讲,有需水量相对较少的旱作物灌溉,和需水量较大的水稻作物灌溉。从不同水利设施的关系来讲,有大中型水利设施之间的相互补充关系,或相关抵消关系的差异。
不同性质的农村水利,可以对应有不同的解决农田灌溉的办法。对于北方旱作物基础上的农田灌溉,因为缺少地表水,农作物灌溉依赖于深井,且旱作物需水量较水稻作物少,就使得北方旱作区可以通过打深井来解决农田灌溉的问题。这样,对于北方旱作区来讲,解决农田灌溉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筹措到足够的用于打机井的钱及如何解决机井的维护和使用问题。机井灌溉因为可以通过管道或较好的毛渠,将不交费的农户排除在灌溉受益的范围之外,而可以防止搭便车,并因此克服了农村水利中普遍存在的作为公共品的难题。
正是因为旱作物需水量较少,深井灌溉可以排除搭便车行为,而使北方旱作区的农田灌溉具有了效用的可分性和消费的排他性,从而使北方旱作区的水利可能通过市场化的改革,解决农田灌溉的困境。也使农户可能基于利益,而组织起来建立用水合作组织。事实上,水利部门所列举的成功的农户用水合作组织,大多是北方旱作区的例子。
而在南方水稻灌区,因为水稻用水量大,一般的水利设施无法解决灌溉中的搭便车行为,即在农田灌溉中,一些农户的灌溉无法阻止另一些不交费农户的受益,例如,从大中型水利设施放水灌溉,一些农户的农田在水渠边上,即使这些农户不缴费,他们的农田也可以得到灌溉(水渠渗漏或漫溢),这样,就总会出现不缴费的农户。一户不缴费,就会带动10户乃至更多户不缴费,最终,农户不再能够从大中型水利设施中得到灌溉。因为大中型设施灌溉所具有的“效用不可分性”和“消费非排他性”,而致完全依赖自愿的灌溉解体。
农户用水协会在解决一些可以克服搭便车行为的农田灌溉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即对于那些可以排他、共同享用的收费物品,可以通过市场化和农户用水协会来解决。但市场化及农户用水协会,只能解决那些可以排他、共同享用的收费物品供给的难题,却并不能解决所有水利供给的困境。
排水工程合理化建议篇6
论文关键词:城建特色;给水排水;专业建设
我国高等学校已由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化教育,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党中央、国务院及时进行了“高等教育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战略部署。特色专业建设是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核心内容,它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与办学水平,是高校办学特色、办学实力的体现,从这种意义上创建特色就是一种主动定位,是未来高校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河南城建学院根据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进行校企合作,科学确定学校定位,科学制定每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合理构建课程体系,进行教学改革,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加强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办出了优势和特色。目前,河南城建学院是建设部确定的国家建设类一级培训机构和一级建筑业与房地产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点,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二级建造师继续教育培训定点单位,河南省商务厅中小企业工商管理培训资格院校,建有河南省城镇综合设计研究院。学校“材料加工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为省级重点学科;“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为部级特色专业;“工程管理”、“给水排水工程”、“城市规划”为省级特色专业;工程力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等实验中心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土木工程材料、水处理工程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此外我们还与企业共建了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下面结合我校给水排水工程特色专业建设进行经验总结。
一、分析校内校外环境,明确特色专业定位
河南城建学院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河南省是人口大省、粮食和农业生产大省、新兴工业大省,为了实现中原崛起,河南省制定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建设目标。河南城建学院结合当前形势,本着“依托建设行业,服务城镇化”的服务面向,确定了“建设城建特色大学,培养综合创新人才”的学校定位,学校重视特色专业建设工作,每个专业在符合学校总体定位的情况下,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凝练本专业的专业特色。
如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根据河南省的城镇化建设目标(主要为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再结合本专业教师经常从事中小城镇的净水厂、污水厂和给排水管网设计、改造、运行管理(以杨广建为首的5位教师,平顶山市舞钢自来水厂、污水厂多年来一直聘请杨广建为企业指导)、中小工业企业污水处理(以郭一飞为首的6位教师),所以定位为培养中小城镇的市政建设和水环境治理两个专业方向应用型创新人才。通过多年的办学实践及探索,结合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特点和社会需求,凝练的特色是“322”人才培养模式,即人才培养的三条途径、两个专业方向、两种能力。
(1)三条途径为校企合作(开放办学)、本科生导师制(个性提高)与课内外相结合(全方位培养)。
(2)两个专业方向为中小城镇的市政建设和水环境治理。
(3)两种能力为强化的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
二、结合实际,明确建设目标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是我校最早设立的专业之一,最初从重点高校(重庆工、哈建工)引进一批优秀教师创办专业,后又引进多名硕士、博士,该专业一直是学校重点建设专业,1995年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被原国家教委确定为全国高等工程专科专业教学改革第四批试点专业,1998年12月通过原国家教委鉴定;另外,2002年平顶山工学院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国家规划课题——21世纪中国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的子课题“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参与单位有广州大学、青岛理工学院等8所院校,并于2004年12月结题。2005年4月,给水排水教研室根据前面的研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并在学院立项,2007年通过院级鉴定,并与2008年获院级成果二等奖。根据多年的建设经验和多年的沉淀,制定出以下目标:坚持“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经过3~5年的努力,将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建设成为中原乃至全国给水排水行业人才培养的两个基地:一是理论基础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二是河南省乃至全国给水排水行业急需的一线技术人员的培养、培训基地。通过两个基地建设,使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居于省内领先地位,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为同类高校相关专业的建设与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三、深入实际,确定建设内容与具体措施
1.制定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依据,也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给水排水教研室教师密切关注行业和专业发展,进行专业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及时关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意见,为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提供依据。特色专业要解决好满足专业基本要求与建设专业特色的关系,应在夯实专业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强调建设专业特色。
首先从社会调查入手,走访了主要地区的用人单位,听取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和意见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各种能力的要求,其次与相关企业一起从岗位职责任务入手,细化能力目标,制定出培养方案的初稿(如从事设计岗位,首先要具备计算机绘图能力、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设计规范、施工方法、施工验收规范知识及了解相关专业内容,相应开设相关的课程、实习、设计),再者到建筑类高校进行调研,最后结合本教研室教师的强项和毕业生反馈信息,经论证,形成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如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了“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建筑工程施工技术”、“高层建筑给水排水工程”、“ 建筑供配电与照明系统施工”等课程,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形成一整套“以应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重应用”为原则,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课程建设与改革
(1)根据专业主要从事的岗位需要,一是对开设专业课程的种类、课时进行优化;二是对某些专业课程进行整合(主要指将给水工程、排水工程整合为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水处理工程、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和更新;三是进行专业分方向和增加选修课的数目,特别是本专业课程专业知识加深和某些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专业的课程(如供热工程、建筑供配电与施工、工业水处理等课程、专业软件使用等),还吸纳同行业专家和双师型教师的建议,出版充分反映本专业相关产业和领域的新技术、新发展、新要求、新内容的系列化特色教材,已出版了教材10部。
(2)制订专业课程建设规划,加大精品课程建设。制订出2010~2015年课程建设规划,已按计划完成了校级精品课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给水排水管道系统”、“水处理工程”3门课程,“给水排水管道系统”课程准备申报省级精品课程。
(3)教师积极探索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实施“双主”和“探究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2010年完成校级教改项目“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2011年获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3.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
(1)加大实践环节,使课内与课外的实践相结合。如设置暑期社会调查和暑期专业实践,并与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由专业教师指导,合理进行成绩评定,与学生平时的量化管理挂钩,实现学生管理与专业培养相结合。
(2)设置“验证性实验”、“展示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等多类不同层次的实验课体系,特别要求每门课程都必须设置“综合性实验”或“设计性实验”或“创新性实验”1项,通过不同层次的实验内容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运用已有知识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给水排水教研室教师积极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已完成校级教改项目“高校开放性实验室建设研究”和“水处理实验室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研究”。
(3)加大资金投入,一是扩大现有专业实验室的规模,实现重点实验室的全面开放,二是进行专业的平台建设(如河南省高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分析测试中心、水处理工程研究中心、河南城镇综合设计研究院)。 (4)加强企业合作和实习基地建设,创新实习方法,提高实习效果。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现有专业实习基地15个,同时将平顶山市污水净化公司、平顶山市自来水公司、平顶山市规划设计院等实习基地建设成品牌实习基地。建立学生实习“双导师制”和形成科学的考核体系。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每届学生都在100人左右,不但采取了到实习点分组分批、轮换岗位的实习方法,还在某一实习点实习前组织学生观看实习课件,实习结束后再组织学生进行实习课件的补充完善和交流,最后进行实习答辩。目前已制作的实习课件有:白龟山水厂、九里山水厂、平顶山市污水处理厂、七矿水厂、蓝湾国际。
(5)毕业设计提倡真题真做,采用和共建单位共同指导,并鼓励部分学生分散到有培养能力的其他单位。近2年有50%以上的毕业论文(设计)在实验室、工程实践中完成。在毕业答辩中,共建单位的指导老师和其他聘请的专业人员都给予毕业设计很高的评价。
(6)构建了规范的实践教学管理和评价体系,使学生的相关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知识竞赛,参与科学研究、科技开发、成果转化、社会实践等活动。主要以教师科研项目或实际工程项目为依托,创造条件让高年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提高科研和应用能力。
4.师资队伍建设
(1)给水排水专业教师实施以老带新的培养模式(教学、科研和技术社会服务),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科学科研和技术社会服务,资助教师参加相关执业资格培训(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建造师、监理工程师等);一方面带动教师积极承担或参与社会技术服务项目;另一方面聘请生产、科研第一线高素质的专业人员做兼职教师。近2年来,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教师承担项目30余项,如我校新校区东院的室外给排水管道监理、校园污水的人工湿地处理的设计、武汉市阳逻电厂净水厂(1万吨/d)技术改造、尼龙66盐提高污水处理负荷的科学研究、新农村饮用水工程设计、宝丰县新农村污水处理工程设计、信阳明巷水厂改造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等项目。
(2)内部挖潜,更新知识,提高学历层次和学术水平和引进高级人才。近2年来进站博士后2人,攻读博士2人,引进博士1人。
(3)聘请共建单位的专家到学校兼职授课,建立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的常规机制。目前已基本建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科研能力强、专业素质高、动手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结构优化、梯队合理、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具有双师型教师10名,并受聘于相关单位,省级优秀教师1人,省创新人才1名,部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人,校级学术带头人1人,校级优秀骨干教师1人,省级教学团队1个)
5.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1)由系主任、教研室主任、专业骨干教师、辅导员和共建单位指导教师等相关人员组成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建设小组,针对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一套制度健全、执行严格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保证及监控评价体系,由系主任亲自负责专业建设工作,定期召开会议,研讨专业建设、专业教学等问题,实现社会需求调研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化、经常化,并与学生培养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管理和优化。
(2)成立由担任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所有课程的教师组成的综合教研室。综合教研室每学期召开会议2~3次,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主要是协调相关课程的授课内容、深度和衔接。
6.特色专业建设的领导和管理
(1)建立校系两级特色专业工作小组。系级特色专业建设工作小组由特色专业负责人和特色专业成员组成,负责特色专业建设的经常性工作。校特色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督促检查专业建设。
(2)建立特色专业网页,内容涵盖专业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教学条件、教学改革、科学研究、课程建设、教学管理等。
(3)做好特色专业建设的各类文件、资料分类归档工作。包括申报书、任务书、培养方案、上级文件、制度决议、会议记录、交流资料、教师个人业务档案、学生方面需保管的必要资料等。
(4)制订经费使用制度,严格手续,管理和使用好专业建设经费。
四、建设体会
特色专业建设要根据不同高校的办学定位,对建设专业的专业定位、学科背景、办学条件确定自己的个性发展目标,办出自己的特色。
特色专业建设要按不同层次和类型,结合社会需求和发展要求,强化特色、突出能力。
排水工程合理化建议篇7
一、重点工程完成情况
今年年初,我局在总结去年工作的基础上,结合2006年的形势和工作实际,确定了安全饮水工程、3万亩综合节水工程、南水北调房山段工程等为2006年的重点工程。
1、安全饮水工程。据调查统计,全区农业总人口45.96万人,由市政管网及乡镇集中供水厂供水的有41个村,18696户,45912人;引山泉水或矿井水的有20个村、3362户,8992人;利用压水机取水的有8个村,3236户,9887人;饮用大口井或岩石井的有394村,135501户,394875人。饮水存在困难的有27.76万人,主要有三个类型:水质型缺水、资源型缺水和工程型缺水。
根据北京市水务局对饮水解困工作的总体安排和部署,房山区2006年计划解决92个村、2.68万户、8.55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工程建设总投资达到10650.19万元。
一是“四高”水质安全饮水工程,解决49个村的4900户、1.26万人的饮水水质不达标问题(工程建设实际可解决3.93万人)。工程形式包括集中供水扩网供水工程3处和单村供水工程15处。主要工程内容有打岩石井3眼,总设计井深540米,矿井水1处,主管路93.177公里,支管路379.673公里,安装消毒设备9台套,水泵10台套,蓄水池8座。
二是采空区安全饮水工程,解决采空区饮水困难9个村、2718户、8033人。主要工程措施包括利用矿井水6处,蓄水池28座,水泵9台,管路132公里。
三是村级饮水改造工程,解决11个村、3045户、8364人的村级安全饮水问题,打井9眼,蓄水池7座,架设引水管路83.414公里等。
四是节水村建设工程,解决12个村、3981户、11278人的饮水困难及村级机井装表工作,新建泵房12座,水泵12台等工程。
五是长阳碧圣供水厂工程,解决包括镇中心区在内的10个村、2481户、18483人的安全饮水问题,设计日供水规模为1万吨,架设引水管路61000米,建清水池2座等。
以上五项工程是我区今年安全饮水工作的重要内容,截止目前,“四高”水质安全饮水工程、采空区安全饮水工程、村级饮水改造工程和节水村建设工程已接近尾声。长阳碧圣供水厂工程目前完成配水管网工程,进入净化设备安装阶段,计划11月底全部完成工程任务。
2、综合节水工程。包括世行节水项目工程、3万亩高效节水工程和张坊胜天渠灌区节水灌溉工程。
2006年是房山区利用世行贷款发展节水灌溉工程的第五年,2006年项目任务安排在南窑子项目区范围内的琉璃河镇所属的辛庄、大陶、贾河、务滋、鲍庄5个村,发展地下管道灌溉4635亩,总投资492.11万元,目前工程已全部竣工。
三万亩高效节水工程以发展微灌、管灌、防渗渠为主,涉及城关、石楼、周口店、良乡、琉璃河、窦店、大石窝等7个乡镇24个村,计划发展渠道衬砌15000亩,管道灌溉11050亩,喷灌1900亩,微灌2050亩,工程总投资1294万元。目前工程进入扫尾阶段。
张坊胜天渠灌区节水灌溉工程包括新打机井7眼和配套,并通过清理干渠,重建部分支渠等工程,将胜天渠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85以上,进一步缓解张坊镇片上、张坊、北白岱、蔡家口等10个村1.2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目前已完成打井4眼,渠道防渗工程也基本完工。
3、房良两城供、排水工程。自四月份我局与市政管委正式交接供、排水职责后,我局立即组织技术人员对房良两城供、排水工程进行了调查摸底。为进一步加强房良两城的排水工作,5月份我局成立了排水所,主要负责房良两城排水系统年度计划、改造规划意见和排水管线、排水设施的管理、维护工作。新添置了排水设施和维修工具。为了安全度汛检查了所有排水设备,清理泵前漂浮物及淤泥68立方米。对米兰大厦至华冠段排水管路进行了更新等,同时对房良两城区排水设施保护管理范围进行了划定。
4、南水北调工程房山段征地拆迁工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我区的大石窝镇南河
共4页,当前第1页1 村入境,途经大石窝、长沟、韩村河、周口店、城关、青龙湖、长阳等7个乡镇、42个行政村、7个国有单位,在长阳镇大宁村出境,我区境内总长56公里,占北京输水干渠总长的70%。
对于如此规模宏大的调水工程,我局给予了高度重视,从确保首都安全、构建和谐北京和承办绿色奥运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重大意义。区政府成立了以代区长祁红为主任的房山区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同时成立了房山区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全面协调工程的各项工作。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全力抓好协调配合工作。国土、建委、林业、规划等相关部门已形成密切配合、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4-5月份完成了征地拆迁的调查复核和拆迁安置方案编制工作,6月中旬房山区南水北调建设委员会召开了会议,并与有关乡镇签订了责任书。目前,南水北调工程大石窝镇惠南庄泵站征地拆迁工作已经完成,南水北调工程涉及乡镇征地拆迁工作也正式启动。
二、常规工作进展情况
1、防汛抗旱工作
防汛抗旱工作是我局每年的基础和常务性工作,在立足“防大汛、抗大旱”的基础上,我们将安全建设深入到每一项日常工作中。今年4至5月,对我区重点河道;山区的险村险户、采空区、泥石流易发区;城市排洪系统;中小型水库及塘坝;平原低洼易涝地区的排水泵站;通讯预警系统、雨水情测报系统等进行了汛前检查,并建立防汛工作台帐,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今年我局先后完成了丁家洼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拒马河三座铅丝笼坝工程、大石河琉璃河橡胶坝工程。这些工程的建设,对我区防汛安全、水资源保护、湿地建设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为今年的洪水管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充实调整了全区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及十三个防汛分指挥部机构人员,落实了行政、安全和技术负责人。落实了全区中小型水库、重点河道及山区险村险户防汛责任制。对区级防汛物料和乡镇备料进行了核实,并登记造册。另外今年汛前联系购买了应急自动排水泵4台,购置抢险应急灯8台。共落实区乡两级抢险队25支。
7月初,在市防办的统一安排下,给11个易发生地质灾害的乡镇的96个行政村安装了简易雨量桶,明确了负责人和观测员,使普通百姓也能及时了解雨水情变化,提前做好避险转移准备。
在7月23日的强降雨过程中,区领导亲临指挥调度中心现场指挥调度,将险区内11个乡镇的808户,2730名群众全部转移到安全地带,未出现一起人员伤亡事故。
2、水行政执法工作
今年我局以水行政执法、行政许可为重点,全面实施行政许可制度,加大河道巡查力度,继续把贯彻和落实《水法》和《北京市节约用水办法》作为重要工作内容。一是在房良两地组织了法规宣传活动,发放各类宣传品。二是在推行全程办事制的工作中,认真贯彻《执法行政许可法》,严格按照工作职责、办事程序和时限做好行政许可工作。同时,狠抓责任落实,强化检查监督。全年共受理行政许可事项共73项,办理服务事项29项,办理网上社情民意30件,办理市长、区长信箱邮件4件,答复满意率为100%。三是全年巡视河道50余次,查处水事违法违章行为55起,其中现场处理55起,发出河道清障通知书208份。四是通过五次大的联合执法,有效地遏制了非法开采和盗采砂石的现象,出动执法人员200余人,执法车辆30余台,拆除阻碍行洪的房屋71间,拆除砂石生产设备9套等。五是办理群众举报50件、信访3件。
3、水资源管理工作
一是抓宣传,提高全民节水保水意识。今年我们利用3月22日的“世界水日”、3月22日-3月28日的“中国水周”及5月9日-15日的“城市节水”宣传活动,在房良两城和中央、市区属单位大搞节水宣传活动,强化节水意识。发放节水纸杯10万个、节水围裙1.5万个,发放宣传材料3万余份。二是深入到测试单位指导水平衡测试工作。今年共完成了房山区人民政府、北京市房山区国家税务局、北京市建筑材料工业学校等11家单位的水平衡测试。三是依法进行节水检查,不断加大对用水单位的检查力度,支持单位节水技改工作。全年进行了包括查表、查截门及水龙头在内的各类节水检查300余次,责令对浪费用水的单位限期整改,并宣传推广换装节水型器具2.1万件(套)。四是对地下水进行普查并实施监测。对全区21个乡镇的42个地下水取样站点进行了水质取样,对121个平原地区的成井资料进行了调查整理,对全区75家重点工业污染企业、42个养殖小区、2个垃圾填埋场、120眼废井等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并辅以gps卫星定位,为我区安全供水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五是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水资源,严格执行取水许可制度。经严格审查,共办理取水许可申请30户;办理凿井许可申请21户,验收15户。六是认真收缴水资源费、排污费,全年依法征收水资源费1900万元、排污
共4页,当前第2页2费322万元。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全年共实现节水600万立方米。
4、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
一是完成了佛子庄、河北、蒲洼、十渡、霞云岭、周口店等六个项目区的生态建设内容,包括营造生态防护林7000余亩,经济林1000亩,打井3眼,新建水源配套工程18处,铺设输水管线114.5公里等,总治理面积70平方公里,总投资2160万元。二是完成了韩村河下中院、周口店车厂两条小流域的土地整理项目,包括弃渣治理8000立方米,整修石坎10900米,建小塘坝1座,干砌石谷坊坝62座,防护墙1240米等,总投资750万元。三是完成了108国道(河北镇—贾峪口段)复线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
5、水务信息化建设
一是在防汛信息化建设上,《崇青水库洪水预报调度系统》和《小清河分滞洪区信息管理系统》通过验收并投入运行。针对今年新增加的城镇排水工作,为了更好地解决汛期城镇排水问题,我们在今年汛期安装了房良两城排水监控系统,它能够实时监控各泵站内水位变化,为汛期城镇排洪调度提供了准确信息。二是在网络信息化建设上,对水务系统的网络进行了改扩建,局机关同中国网通的专线从10m提高到30m的带宽,并与基层单位全部完成了10m带宽的连接,整个水务系统实现了网络办公自动化。
6、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办理工作
区人大五届二次会议和区政协五届二次会议后,在交办会上,我局共接到市区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19件,其中区人大代表建议14件,区政协委员提案4件,市人大代表建议1件。由我局主办的代表建议有14件,政协委员的提案4件。
按照区政府的工作要求,我们接到这些建议和提案后,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究,本着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出发,对这些建议和提案进行了认真研究办理。所涉及的问题,能解决的立即解决,不能解决的也与代表和委员达成了共识,圆满完成了区政府交办的工作。
三、存在问题
通过认真分析今年的水务工作,我们总结出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工作协调机制问题。水务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政策性强,牵扯面广,覆盖范围大,仅靠水利部门一家是很难完成的。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与卫生部门、土地部门、市政部门、规划部门、计划部门以及环保等部门建立更加紧密的联动工作机制,充分依靠政府与社会力量,把全区水务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问题。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社会经济对水利的要求越来越高,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将日益突出。水资源短缺,缺乏关键性水利工程将成为我区实现工业强区、产业立区战略目标的瓶颈。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局要把注重水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做为工作重点,建设一批重点水资源调配工程,来支撑全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四、2007年工作安排
继续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依法行政,坚持以人为本,以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思想为指针,以五大体系建设为目标,以水务管理体制改革为动力,更新观念,开拓创新,打好基础,扎实推进,为实现两个转变(郊区水利向统筹城乡水务转变,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务转变),推进循环水务,保证全区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做贡献。
2007年除认真做好常规工作外,继续完成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1、 安全饮水工程
此项工程是市区政府为民办的实事工程,市政府已经明确,安全供水是水务工作的第一要务。在2007年我们继续把安全供水工程作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列为2007年为民办的实事工程,解决130个村安全饮水问题。我区计划用三年时间解决所有饮水困难,再利用两年时间完善整个农村的供水系统,建立起农村安全饮水保障体系。
2、 综合节水工程
全年任务6.25万亩,其中张坊节水灌溉3.75万亩,长阳节水灌溉2.5万亩。
3、 南水北调工程房山段拆迁及施工配合工作
完成好南水北调工程房山段的拆迁工作,全力配合施工单位进场施工。
4、 拒马河水源区建设工程
5、 关闭煤矿后矿区吃水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排水工程合理化建议篇8
一、关于“建议新区主干道绿化带实施树下矮干万年青和花木栽种,将高大围栏更换成60-80cm高的白色铁质栏栅”问题。
办理情况:目前,主干道绿化工程项目正在建设中,现施工方正在针对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待项目竣工验收后,我局将积极向州林业主管部门争取资金,按照建议对新区绿化工程进行全面提升改造。
二、关于“建议新旧城区沿河设置悬挂式花箱,栽植藤蔓植物和蔷薇、玫瑰等花木,以提升县城沿河一带形象”的问题。
办理情况:经我局和相关部门衔接,目前旧城区沿河公路正准备实施道路加宽改造工程,公路改造建设工程完毕后开展绿化规划及实施工程。
三、关于“建议旧城区各节点大量种植花草树木,步行街排水沟水泥盖上放置小型花箱,种植各种矮桩花木,推进珠市街和步行街形象综合提升”问题。
办理情况:“旧城区各节点大量种植花草树木”,县政府已作安排,今年我县已投入资金近400万元,正在对旧城区各节点开展绿化建设。“步行街排水沟水泥盖上放置小型花箱,种植各种矮桩花木,推进珠市街和步行街形象综合提升”,经请示县委、政府研究不采用花箱,探索其他绿化美化方式。
四、关于“建议加大城市和乡村造林绿化后期管护力度,落实园林专业队伍,建立完善管理制度”问题
办理情况:按照县政府安排,城区绿化的后期管护拟定由林业局负责,我局正在与林业局协商城区绿化美化管护方案,届时,待项目验收合格后县新区、及老城区的绿化项目管护工作将由林业局负责管护;涉及乡村的绿化项目,待项目竣工验收后,与乡、村签订管护协议进行管护;同时我局也成立了专门的管护队伍对五条沟公路沿线的行道树进行管护。
排水工程合理化建议篇9
【关键词】煤化工 cod排放 氨氮排放 工业用水约束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lean and 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coal, the development of coal chemical industry was worth looking forward to. at present, the water environment constraint restricted the development of coal chemical industry. using the statistical and econometric theory, the water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of seven provinces, in which the coal chemical industry was developed rapidly, we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 and it was concluded that comparing to xinjiang and neimeng, shanxi, henan and qinghai were the appropriate areas for developing coal chemical industry. finally in order to promot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oal chemical industry, the recommendations were put forward.
【keywords】coal chemical industry; cod emission; ammonia nitrogen emission; constraint of industrial water
1 前言
多年来,作为战略储备,煤化工工艺技术得到长足发展。当前,焦化、化肥等传统煤化工正逐步实现高效化、清洁化发展,煤制燃料(油品、天然气等)、煤制化学品(甲醇、烯烃、芳烃、乙二醇、二甲醚等)等现代煤化工也已经发展到工业化示范阶段[1]。未来,随着煤炭利用模式的逐步升级,当煤炭产品作为原料被利用成为主流之时,现代煤化工将迎来产业化发展。目前,我国煤化工发展较快的省份包括山西、内蒙、陕西、河南、宁夏、青海、新疆7省。
现阶段,伴随着化工产品的产出,煤化工项目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具体为:1)大气污染物排放,主要包括三方面:①煤中的s、n最终可能以so2、h2s、nox、nh3等形式混入烟气而排入大气中;②过程中的各种工艺废气,如焦化过程的焦炉煤气等;③co2。2)水污染物排放,煤化工废水污染物成分复杂,包括氨氮、酚类、多换芳香族化合物以及含n、o、s的杂环化合物等石油类化合物。3)固体废物排放,包括煤气化过程产生的各种炉渣、废催化剂及污水处理工程中的污泥。其中,各类炉渣属于一般固体废物,废催化剂和污泥属于危险废物[2]。另据资料调研[3],与直接燃煤相比,煤化工的so2排放可下降99.8%,粉尘排放可下降99.9%,和燃煤发电(带脱硫脱销,脱硫效率约90%)相比,so2排放可进一步降低80%,nox可降低75%。另外,与传统煤化工相比,源于工艺,现代煤化工可以将煤炭中的硫以及其他重金属分离出来使其能容易去除,使煤炭中的氮以氨氮的形式存在于废水中,其排放的co2也可以收集起来,集中处理,减少co2排放[4]。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煤化工目前能源转化效率逐步提高,煤制天然气升级示范项目的能源转化效率达到56%~60%,高于燃煤发电40%~46%的水平,煤制油、煤制烯烃的能源转化效率都达到40%以上。提高能效也是co2减排的有效途径。另据相关研究,煤制天然气用于民用和工业燃气、车用燃料等与发展煤电的能源转化效率相当,在一些应用领域由于煤电,不会造成全社会co2排放量的增加[3]。相比较,煤化工废水成分复杂,废水中cod一般在2000~4000mg/l,氨氮为200~500mg/l,总酚质量浓度为300~1000mg/l,挥发酚质量浓度为50~300mg/l,同时还含有氰化物、硫氰化物、多环芳香族化合物及杂环化合物等有毒有害物质,是当前难处理的工业废水之一[5]。此外,煤化工废水处理还存在污染物处理技术滞后于生产技术的可能[2]。因此,煤化工对大气污染较小,其生态环境影响主要源于化工废水以及相应污染物的排放。
此外,煤化工属于高耗水行业。据资料调研,目前依生产工艺及产品种类不同,我国煤化工生产单产品水耗为4.5~14吨/吨-产品,合成氨、煤制二甲醚、间接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气、直接煤制油等现代煤化工工艺水耗相对较高,其单产品用水约为10吨或以上[6]。
在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推行节能减排、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当下,煤化工发展的主要约束以化工废水排放和水资源短缺为特征的水环境约束。本文通过对我国山西等7省发展煤化工cod、氨氮排放空间和用水空间的研究,分析各省煤化工发展水环境约束,并基于此,对各省煤化工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各省煤化工规划的编制提供基础依据。
2 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的假设:
(1)“十三五”期间我国cod、氨氮排放总量控制力度不减,即2020年比2015年cod、氨氮排放总量增加或减少比例与“十二五”相同。
(2)假设未来山西等7省cod和氨氮排放空间、新增工业用水全部用于新上马的煤化工项目。
课题组基于上述假设,通过调研、数据整理、汇总,充分运用计量经济学、统计学原理,对山西、内蒙、陕西、河南、宁夏、青海、新疆“十三五”cod、氨氮排放总量、工业用水总量进行预测。将各预测值分别与“十三五”各省的cod、氨氮排放、用水总量控制目标比较,得出各省的cod、氨氮排放空间、新增工业用水量。
本报告定义煤化工发展cod排放最大限值为cod排放空间,煤化工发展氨氮排放最大限值为氨氮排放空间,煤化工发展用水最大限值为新增工业用水量。
3 煤化工发展水环境约束分析
3.1 水污染物排放约束分析
由表1,在当前节能减排政策环境和科学技术水平下,按照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及速度,山西、内蒙、河南、宁夏、青海至2020年均有cod和氨氮排放空间。陕西省cod排放空间较大,却没有氨氮排放空间。新疆则没有cod和氨氮的排放空间。在当前假设下,按照目前的发展和污染物减排模式,氨氮排放将构成陕西省煤化工发展的约束;对于新疆而言,cod和氨氮均为其煤化工发展的污染物排放约束。因此,在煤炭资源有保障的前提下,我国布局煤化工项目宜优先选择河南、内蒙、山西、宁夏、青海等纳污能力较强的省份。而若在陕西、新疆建设煤化工项目需强化污染物减排,提高准入条件,如必须选择废水零排放流程,同时加强监管,确保污染物不外排;或者改革节能减排机制,创新节能减排技术,强化节能减排力度为发展赢取空间。
3.2 水资源约束分析
由表2,按照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水资源利用模式,至2015年、2020年、2030年,山西、陕西、河南、青海均有一定的煤化工发展用水空间;而宁夏、新疆两省至2020年煤化工发展用水空间不足,内蒙至2015年煤化工发展用水空间不足。但是随着节水技术的进步,用水效率的提高,至2030年,用水将不再成为煤化工发展的约束。分析各省当前的用水结构(见图1),新疆、宁夏、内蒙农业用水占比较大,达到本省用水的77%~93%,是主要用水方面。因而,对于宁夏、新疆、内蒙,创新优化用水结构,创新用水模式是解决其用水短缺的必要选择。据调研所知,内蒙正在进行工农业水权置换探索,期望达到水资源节约和优化配置的目的。因此,从水资源约束的角度考虑,2020年前,在煤炭资源有保障的前提下,国家布局煤化工项目应该优先考虑山西、陕西、河南、青海等工业用水较丰富地区。而在宁夏、内蒙、新疆应限制发展煤化工。同时,提高煤化工项目准入门槛,在工艺上,选择节水工艺、提高水的再生和回用的工艺、空冷技术等[7-8]。
4 结论及建议
随着煤炭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作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重要方面,作为石化产业的有益补充和合理替代,煤化工的发展前景值得期待。然而,现阶段由于受到废水处理困难和水资源短缺等的影响,煤化工还处于工业化示范阶段。本文基于研究,认为在煤炭资源保障充分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地区纳污能力和工业用水供给,我国煤化工项目应优先在山西、河南、青海等省有序建设,而在新疆、内蒙等省,则不适宜大规模布设煤化工项目。然而,新疆,内蒙等地煤炭资源丰富且煤种多不适宜长距离输送应就地转化。因此,为推进煤化工的进一步发展,建议:
(1)现阶段将煤化工作为战略储备,加大技术研发投入,重点在煤化工工艺流程的低成本、高效、稳定、连续运转、节能节水、“三废”处理及综合利用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可承载范围内实现煤化工的产业化发展。
(2)强化用水管理,试行水权置换。第一,因地制宜建立与经济社会良性发展高度协调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水是生命之源,是人们正常生产生活的基本物质保障。用水管理是对水活动的管理,通过有效控制用水,实现合理用水,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益[9]。准确把握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人们生产生活需求等现状,加强宏观调控,积极推进用水管理改革,逐步建立起分级管理,权责明确,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用水管理体系。完善用水管理相关制度,包括用水总量控制制度、用水定额管理制度、有偿使用制度、用水节水管理制度等[10]。第二,改革水价,明晰水权,建立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运用市场经济相关理论,在公平合理和效率优先的原则下做好水权的初始配置,明晰水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建立合理的用水定价机制,建立与发展以市场为手段和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水市场,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11]。第三,建立用水效率管理体系。具体为:研究并建立用水效率管理指标,建立用水定额动态监管体系,完善用水监测计量和信息统计制度[11],强化计量和考核管理,建立并严格执行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制度,严格限制高耗水、重污染工业项目建设,建立水资源预警管理制度等[12]。第四,试行水权置换。基于研究,明确水权置换的范围、层次、规模,摸索水权置换程旭,制定水权置换的监督管理办法[12]。
(3)在新疆、内蒙等地应选择资源优势明显,环境纳污能力较强,工业用水较丰富地区,如准东、蒙东、鄂尔多斯地区,建设煤化工基地。
(4)提高行业准入条件,在新疆、内蒙等省上马煤化工项目,需选择节能、节水、环保工艺。首先,提高节水意识,基于对煤化工工艺用水系统的全面分析,改进工艺技术(如采用夹点技术[13]、空冷技术等),逐步优化水网。其次,尽可能实现工业废水的循环利用、循序再用,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14]。再次,依据煤化工废水特点,制定合理的废水处理工艺(如预处理 生化处理 三级处理 污泥处理 废气处理 污水回用处理 浓盐水达标处理或浓缩处理 蒸发结晶的联合处理工艺[15]),实现废水“零排放”。
参考文献:
[1]韩红梅.当前我国煤炭深加工产业发展现状[j].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2015(6):1-7.
[2]吕任生,陈平,张晓亮等.新疆煤化工产业开发中的环保问题分析[j].新疆环境保护,2009,31(3):22-25.
[3]李志坚.发展煤化工是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j].化工管理,2013(23):25-27.
[4]钱伯章.我国煤化工发展前景[j].上海化工,2015,40(1):33-38.
[5]王香莲,湛含辉,刘浩.煤化工废水处理现状及发展方向[j].现代化工,2014,34(3):1-4.
[6]裴云鹏.当前我国煤化工行业发展状况及建议[j].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分析,2011(11):27-30.
[7]张志国,关新玉,张紫平等.浅析解决煤化工产业水资源缺乏的途径[j].煤炭工程,2010(3):2-4.
[8]汪雁,张振文,陈洁.陕北煤化工工业园水环境影响对策实例研究[j].科技传播,2012(9):64,50.
[9]李伟.有效用水管理方式初探[j].吉林农业,2012(12):202.
[10]程旭权.对强化用水管理实行节约供排的思考[j].企业管理与改革,2014(11月上):131.
[11]万韬,梁谦.浅谈用水管理及其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甘肃农业,2014(2):40-41.
[12]赵鸿.加强水资源管理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j].甘肃农业,2013(13):34-35.
[13]唐宏青.正确处理煤化工与水的关系[j].化工设计通讯,2014,40(1):1-4.
[14]苗媛.煤化工用水及废水处理分析[j].化肥工业,2014,41(4):50-52.
排水工程合理化建议篇10
关键词: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交流
1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交流回顾
1996年,中国水利学会农村水利专业委员会和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首次会面,共同达成了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交流意向,开启了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交流的篇章。至今,海峡两岸已经先后共同举办了13届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研讨会,组织了17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考察、参访活动,两岸农田水利专家和工作人员1211人参加了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交流。两岸交流有力地加强了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事业发展,提升了两岸农田水利技术及农业生产,促进了两岸农田水利业务的相互了解,更增进了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亲情融洽,共同推动了两岸农田水利的发展。
1.1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研讨会
近20年来,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交流的内容在不断丰富,涉及农田水利灌排与节水灌溉的规划、法规政策、建设管理、改革创新和工程运营,以及农田水利现代化和关键技术、农村生态环境等。1997年10月召开了第一届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的议题为农田水利管理、农田水利重点技术和农田水利发展趋势等。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以李总集为团长一行23人来大陆成都参加研讨会,会议共收集论文44篇。研讨会后,台湾考察团一行对四川都江堰、长江三峡、葛洲坝等著名水利工程进行了参访。1999年5月召开了第二届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的议题为农田水利组织及营运、农业灌溉制度与管理和节水灌溉技术等。大陆水利专家考察团以冯广志为团长一行15人赴台湾参加了研讨会,会议共收集论文30篇。研讨会后,大陆考察团一行对鹿野大圳、明德水库、乌头山水库进行了考察,同时对台东农田水利会、苗栗农田水利会、嘉南农田水利会等水利会进行了参访。2000年11月召开了第三届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主题为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水稻灌溉管理、农村水利现代化和生态环境建设等。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以李总集为团长一行29人来广西桂林参加研讨会,会议共收集论文32篇。研讨会后,台湾考察团一行对广西桂林灌溉实验中心站、灵渠,云南大理洱海灌区的茈碧湖水库、石岭泵站,丽江县白沙乡节水增效灌溉示范项目,石林县黑龙潭水库、维则供水工程等进行了考察。2002年5月召开了第四届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的议题为用水者参与灌溉管理、农田水利设施现代化工程和如何加强农业水资源调配等。大陆水利专家考察团以姜开鹏为团长一行22人赴台湾南投参加了研讨会,会议共收集论文28篇。研讨会后,大陆考察团一行对乌头山水库、六甲工作站等工程进行了考察,同时对台湾高雄农田水利会、屏东农田水利会、嘉南农田水利会、桃园农田水利会、新竹农田水利会、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等水利会进行了参访。2004年6月召开了第五届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主题为灌区管理组织体制与改革、农民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灌区信息化建设与水管理等。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以李总集为团长一行26人来北京参加研讨会,会议共收集论文29篇。研讨会后,台湾考察团一行考察了北京怀柔节水灌溉工程、翠湖湿地公园建设,赴新疆兵团对石河子垦区、吕吉州三屯河节水灌溉工程、喀什市疏附县农民用水者协会、吐鲁番市坎儿井等工程进行了考察;赴甘肃省对景电灌区信息化建设进行了考察。2007年1月召开了第六届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的议题为农田水利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农业水权转让等。大陆水利专家考察团以吴守信为团长一行19人赴台湾南投参加了研讨会,会议共收集论文24篇。研讨会后,大陆考察团一行对白冷圳倒虹吸工程、乌山头水库、渠道系统、设施农业等工程进行了考察,同时对新竹、嘉南、云林、台中、七星、塯公、桃园、宜兰8个农田水利会、农田水利会联合会、农田水利文物陈列馆、农业工程研究中心进行了参访。2007年12月召开了第七届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议题有农村水利投入政策与管理方式、农村水利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农田灌溉用水与水环境等。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以黄炳煌为团长一行22人来湖北武汉参加研讨会,会议共收集论文32篇。研讨会后,台湾考察团一行考察了湖北省水利厅节水灌溉示范基地、樊口泵站和福建省东张水库和水库供水厂、山美灌区等水利工程。2010年7月召开了第八届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的主题为节水灌溉与新农村建设。大陆水利专家考察团以王晓东为团长一行16人赴台湾参加了研讨会,会议共收集论文22篇。研讨会后,大陆考察团一行对台湾农田水利联合会、七星、花莲、台东、嘉南、新竹、瑠公、石门,台湾农业工程研究中心,及所辖的农田水利工程、渠道生态工程、喷微灌工程、渠道绿美化工程等进行了参访考察。2011年12月召开了第九届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主题为农田水利现代化。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以杨明风为团长一行24人来北京参加研讨会,会议共收集论文27篇。研讨会后,台湾考察团一行对淮河水利委员会进行了参访,对茨淮新河灌区、蚌埠闸等工程进行考察,参观了中国水利博物馆。2013年3月召开了第十届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的主题为节水灌溉与信息化建设。大陆水利专家考察团以赵乐诗为团长一行10人赴台湾参加了研讨会,会议共收集论文10篇。研讨会后,大陆考察团先后拜访了嘉南、云林、南投、新竹、七星、桃园等6个农田水利会和台湾农田水利联合会、农业工程研究中心,以及相关水利会下属的基层工作站,实地考察了节水灌溉设施、水利会信息化建设、农村生态工程、水库等工程并进行了交流和座谈。2013年11月召开了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主题为农村水利现代化。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以庄玉光为团长一行17人来广东广州参加研讨会,会议共收集论文36篇。研讨会后,台湾考察团赴广东、广西两省进行了为期7天的考察活动。考察团参观了广州市增城市小楼镇农田水利工程、东境村污水处理站、初溪拦河坝水利枢纽、增江画廊、挂绿湖等项目。2014年9月召开了第十二届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的主题为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大陆水利专家考察团以邓少波为团长一行18人赴台湾参加了研讨会,会议共收集论文30篇。研讨会后,大陆农田水利代表团参访了台湾石门水库、乌山头水库、新竹农田水利会、七星农田水利会、石门农田水利会-干线工作站等9个机构,实地考察了多处农田水利工程,召开了5次座谈会。2015年9月召开了第十三届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主题为节水灌溉技术。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以林文瑞为团长一行17人来重庆参加研讨会,会议共收集论文38篇。研讨会后,台湾考察团参观了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参访了湖北省东风灌区东风三干渠农民用水者协会,与农民用水者协会进行了座谈。与湖南省水利厅、湖南省张家界市水利局进行了生态水利建设的座谈会。
1.2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考察交流
近20年来,台湾水利同仁共计244人借助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交流的平台,回到祖国怀抱,对祖国大陆16个省进行了参观学习。同样,大陆的水利专家们也多次赴台参访,足迹遍及台湾东西南北。1996年开展了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交流商谈及座谈。4月30日,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首次来大陆在北京与中国水利学会农田水利专业委员会负责人会面,研讨、协商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交流的有关事项,同年10月,大陆水利专家以顾斌杰为团长的考察团一行5人,首次赴台湾对台湾农田水利建设情况进行考察,并与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进一步商订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交流活动方案细节,为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交流奠定了基础。1999年9月台湾旱地节水灌溉技术考察团以蔡运煌为团长,一行25人,来祖国大陆考察了新疆、陕西和北京两省一市的节水灌溉工程情况并座谈。2001年6月大陆农田水利建设与投资管理考察团以中国水利学会副理事长高安泽为顾问,农田水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冯广志司长为团长,财政部农业司张红兵副司长等7人组成的农田水利考察团,到台湾进行了考察。考察团先后拜访了宜兰、苗栗、新竹、桃园、花莲、高雄和嘉南等7个农田水利会及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参观了水利安闸门制造公司、绿美化工程、雨水贮蓄设施、圳路(干渠)、抽水站、乌山头水库、农田水利会下属的基层工作站等多处水利工程。2001年12月台湾现行农田水利技术及管理制度考察团以花莲农田水利会会长蔡运煌为团长,一行25人,来祖国大陆考察了江苏、浙江和上海两省一市的农田水利现代化管理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情况并座谈。2002年11月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赴大陆福建考察。以李总集会长为团长的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考察团一行23人对广东、福建两省的水利工程进行了考察并召开了座谈会。考察团先后考察了广东顺德北窖镇桂畔海水利排涝工程、堤防闸群自动化工程和福建泉州市的山美水库和金鸡拦河闸工程等。2003年2月大陆水利专家赴台交流考察。以水利部总工程师何文垣为顾问、中国水利学会农田水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代鑫为团长的农田水利考察团,考察团一行8人先后考察了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桃园、新竹、嘉南、高雄、花莲、宜兰和台北瑠公、七星等8个农田水利会,听取了农田水利会的情况介绍,参观了水库、渠道、田间节水等设施。2005年1月大陆水利专家赴台交流考察。以水利部国科司高波司长为顾问,水利部农水司李仰斌副司长为团长,大陆水利专家考察团一行9人赴台湾交流访问。考察团先后拜访了新竹、台中、嘉南、台东、花莲、宜兰6个农田水利会以及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农业工程研究中心,以及水利会下属的基层工作站;实地考察了渠道绿美化工程、雨水贮蓄设施、圳路(干渠)、抽水站、乌山头水库等灌溉工程、生态工程。2005年8月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赴大陆考察。台湾参访团一行16人对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和山西省进行了为期11天的参访。考察大陆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机制及营运,包括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机制、工程建设与维护、灌区信息化、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农民用水者协会)的运行。拜访了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内蒙古河套灌区管理总局、山西省汾西灌区管理局以及夹马口引黄工程管理局等。2006年12月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赴大陆考察。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在张辉元团长的带领下,一行32人,对大川省、重庆市、湖北省和江西省进行了为期10天的交流、参访。在四川都江堰管理局的都江堰博物馆和水利调度中心,团员们听取了都江堰管理局的情况介绍并对都江堰水利工程进行了实地考察;在湖北宜昌参观了提供宜昌市城区生产、生活用水的东风渠灌区官庄水库和著名的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在江西参访了赣抚平原灌区进行访问考察,就灌区管理、工程设施建设与维护、灌区信息化管理和农民用水管理组织等内容进行交流。2008年12月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参访团以嘉南农田水利会会长徐金锡为团长一行23人来大陆安徽、浙江两省考察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灌区管理和灌区信息化等情况,参访团访问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安徽省灌排总站、青弋江灌区管理局和浙江省灌溉试验站试验基地、中国水利博物馆,进行农田水利技术交流。2009年1月大陆农田水利信息化技术赴台交流考察团以部农水司李远华副司长为团长,部政法司赵伟司长为顾问的农田水利信息化技术交流考察团一行10人赴台湾交流访问。考察团先后拜访了宜兰、花莲、台东、屏东、嘉南、云林、新竹、桃园等8个农田水利会和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农业工程研究中心,以及有关水利会下属的基层工作站;实地考察了信息化建设、渠道绿美化工程、农村生态工程、节水灌溉设施、圳路(干渠)生态建设、抽水站、沉沙池、水库等工程,重点考察了新竹农田水利会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情况,并进行了交流和座谈。2009年12月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2009年大陆参访团一行18人来大陆北京、天津、山东进行为期10天的技术交流和参访,考察团就农田水利管理机制、工程设施建设与维护、灌区信息化管理、农民用水管理等内容进行了技术交流。2010年12月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2010年大陆参访团以农田水利会联合会林文瑞为团长的一行22人在北京市、重庆市和湖北省进行了为期9天的交流、参访。参访团一行围绕灌区管理体制和管理运行机制、灌区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情况等内容进行了座谈,并结合座谈内容进行实地考察。2011年6月大陆水利专家赴台参访考察团以水利部总规划师周学文为团长,淮河水利委员会主任钱敏为副团长,一行9人组成的2011年中国水利学会水利专家参访团赴台湾考察。考察团先后拜访了新竹、南投、嘉南、台东、台北瑠公等5个农田水利会和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农业工程研究中心,以及有关水利会下属的基层工作站。实地考察了水利会信息化建设、农村生态工程、节水灌溉设施、圳路(干渠)生态建设、水库等工程并进行了交流和座谈。2012年10月,以屏东农田水利会会长黄信茗为团长的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大陆参访团一行18人,对河南省、陕西省的有关水利工程进行参观考察。台湾考察团考察了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陕西省交口抽渭灌溉管理局及交口泵站、泾惠渠管理局、李仪祉纪念馆及历代渠首等水利工程。2014年11月,以屏东农田水利会会长黄信茗为团长的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大陆参访团一行17人,赴大川省,对都江堰管理局、青衣江乐山灌区管理局,以及绵阳地区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进行参访和实地考察。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交流活动,为两岸农田水利工作者搭建了一个广泛接触、深入了解、沟通信息、共谋发展的平台,对于推进海峡两岸农田水利工作者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海峡两岸农田水利事业的共同发展与进步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2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交流成就
通过近20年的两岸技术交流活动,我们对台湾的自然环境、水土资源、农田水利工程现状、投入政策、法规保障、制度建设、工程建设体制与运行机制、信息化建设与运用等情况有了一定了解,尤其是台湾农田水利有效的组织管理方式、完备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健全的法规制度体系、配套的政策支持体系、适用的信息管理系统、长效良性的运行机制等,都很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2.1深入了解两岸农田水利组织管理方式
台湾地区农田水利会是唯一具有“公法人”性质的地方农田水利事业管理组织,是农民参与灌溉排水工程的有效管理组织,属于农民自治的专业协作团体,民主选举及内部运行管理制度健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管护充分体现和表达了农民意愿,农民主体地位突出,农田水利会服务意识强,服务水平和质量高,工程运行维护好。虽然大陆目前正在加快探索和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分级管理、分类管理、专业管理、群众管理模式及途径,但仍存在政府与农民责、权、利模糊,特别是农民直接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不清、建设管护主体缺位、管理薄弱等突出问题。建议借鉴台湾地区农田水利会组织管理方式与运行机制,主动适应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加快建立健全规划统筹、政府支持、民主决策、民办公助、社会参与的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新机制,明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落实管护主体、责任和经费;在足额落实灌区、泵站等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公益性人员基本支出和工程维修养护经费的同时,以乡镇(流域)水利站为主导、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为基础、专业化服务队伍为支撑,加快建立健全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提高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加强用水计量设施建设,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积极探索建立水权有偿转换机制,切实落实财政对农业灌排工程运行管理费用补助政策,促进农业节约用水,降低农民水费支出,保障农田灌排工程良性运行。
2.2深入了解两岸农田水利工程投资政策
台湾地区对农田水利工程投入机制主要是“农民主体、公共财政支助、社会捐助、多种经营弥补”。台湾地区新建农田灌溉水源工程、农田灌排骨干工程等公益性工程投资全部由财政承担,且投资标准、补助比例以及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均高于大陆总体水平。其次,台湾地区节水灌溉、田间工程配套政府资金补助对象为非都市土地或都市土地农业区、保护区范围内,依法供农作使用土地的农户,农户可自愿申请,经审核列入计划后,所需经费49%由财政予以补助,另外51%由受益农户自筹,田间工程所有权归农民。再次台湾农田灌排工程运行维护费财政负担政策落实较好。出于保护弱势产业、减轻农民负担的考虑,20世纪90年代以后,财政单列预算代替农民缴纳农田水利会的会费,农业灌排工程设施运行维护费用基本上由政府财政负担。而大陆对农田水利工程投入机制主要是“公共财政投入主导、社会支持、农民参与”。建议大陆尽快建立健全以公共财政为主的多元化、化层次、多渠道的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切实落实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及中央和省级统筹政策;进一步扩大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范围,提高补助标准,依托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加大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统筹整合力度;通过财政以奖代补及财政贴息、中长期政策贷款等方式,扩大农田水利使用金融资金规模;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农田水利建设。确保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以及新建、大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和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节水灌溉、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牧区水利等规划实施资金需求,加快扭转农业靠天吃饭的不利局面。
2.3深入了解两岸农田水利相关法规制度体系
为了又好又快地推进农田水利事业发展,维系人与自然的生产、生活、生态和生存“四生”良好水环境,台湾地区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从宏观管理到微观管理的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继1942年公布《水利法》之后,陆续制定了《农业发展条例》、《农业发展条例施行细则》、《水利法实施细则》、《河川管理办法》、《水土保持法》、《水土保持法实施细则》、《地下水管制办法》、《排水管理办法》等法律和规章。同时,还建立健全了包括《农田水利会组织通则》、《农田水利会监督辅导办法》、《台湾省灌溉事业管理规则》、《推广省水管路灌溉执行作业要点》、《农田水利建设应用生态工法规划设计与监督管理作业要点》、《农田水利会灌溉排水管理要点》、《农田水利会灌溉水质监视作业规范》、《农田水利会联合会组织章程》、《农田水利会联合会办事细则》、《农田水利会组织规程》、《农田水利会人事管理规则》、《农田水利会会计制度》、《农田水利会财务处理办法》、《农田水利会统计规格》、《农田水利会会长遴选办法》、《农田水利会会务委员遴选办法》、《台湾省农田水利会会务委员会议事规则》、《农田水利会水利小组长选举办法》等在内的一系列管理制度,形成了涵盖农田水利事业发展、农田水利组织与管理、灌溉及排水管理、用水及水权登记管理、农田水利建筑物及设施管理、灾害应变处理、灌溉用水水污染防治、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防治等诸多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管理制度框架。这就是台湾地区农田水利事业之所以能够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以农田水利会为桥梁和纽带,发动群众参与农业灌排工程的有效管理方式成为世界农田水利管理典范的一个重要原因。大陆仅停留在相关配套政策制定和具体项目建设管理制度建设层面,农田水利相关法律和规章尚处立法调研起草阶段。建议大陆借鉴台湾地区农田水利重视法规制度建设的经验,加快制订农田水利和节约用水方面的行政法规,逐步将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制度、做法和经验上升为法律制度。指导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在总结本地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同时,健全适合农田水利工程特点的建设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体系,促进农田水利的法制化、规范化,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4深入了解两岸农田水利生态建设
台湾地区非常重视农田灌排设施建设管理与生态环境、社会生活、生产发展的有机结合,坚持共同发展、持续发展。一方面注重灌溉水水质监管。为保护农业及生态环境,防止工商业、都市化快速发展及畜牧业规模化生产等所排放废污水影响灌溉水水质,导致农产品达不到卫生安全标准以及土壤劣化和乡村水环境恶化。从1978年起,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持续支助各农田水利会和农业工程研究中心开展灌溉水监测、污染防治工作,目前已建立了功能完善的灌溉水水质监测站网,设立各级监测站(点)3000多个,农田水利会和工作站严格按照《农业灌溉用水水质标准》,常态化开展灌溉水质监测工作,有效防治了废污水和重金属对灌溉水质的污染。另一方面,为维护农村居民生活和水田生态环境,在雨季积极利用水利设施,将多余河川径流引入灌溉田间,增加土壤渗透以补充地下水资源,据统计,每年通过灌溉补充地下水约20亿m3。同时,在引水、蓄水、渠道周边人性化地建设生态休闲场所,促进水土资源有效利用及人水和谐,确保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维系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良好。另外,台湾地区不仅基本实现了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取用水情况、水污染防治等方面的信息化、自动化,特别是灌区管理具体到地块,实现了农田灌溉的精准化和实时化。同时,在农田水利实践中还妥善处理好与社会生活、生态环境、生产发展的关系,坚持走可持续之路。而大陆农村水系紊乱、河道堰塘淤积堵塞、水质污染恶化,以及地下水超采和生态用水被挤占等问题较为突出,直接威胁着广大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也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另外,大陆农田水利管理信息化、现代化尚处起步试点阶段。建议大力推进农田水利信息化和现代,特别是优先推进国家灌区监测系统和大中型灌区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结合灌溉试验、推行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提高灌区信息化、精准化管理水平和效益效率;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灌区节水配套改造与新建的全过程,统筹做好水土资源开发利用和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水资源短缺和生态脆弱地区严禁超采地下水扩大灌溉面积,加强大规模渠道防渗及节水后区域生态环境影响、地膜覆盖薄膜回收和残留降解研究及监测工作,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依托农田水利建设,积极开展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水环境和用水条件,建设美丽乡村。
3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交流展望
回首过去,我们思绪纷飞,感慨万千。每一次相见后依依不舍的分离,我们深深感受到两岸同种同根的亲情,感受到了台湾同胞对两岸关系向纵深发展的期盼。立足今日,我们胸有成竹,信心百倍。2015年,我们补充完善并正式签订了《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交流协议》,并积极拓展台湾农田水利联合会与大陆省级农村水利专业委员会之间的经常流与协作,我们坚信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交流会越办越好。展望未来,我们引吭高歌,一路欢笑。我们将充分利用两岸农田水利交流平台,加大交流频次,进一步深化、拓展两岸农田水利交流的领域和内容,加强两岸水利科研与技术推广合作,加深相互了解,增进情谊,增强台湾同胞对祖国认同和自豪感,为推进祖国和平进程发挥新的更大作用。
作者:李娜 许建中 单位: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
参考文献: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地铁车辆覆盖土层渗水排水技术研究 2022-11-08 11:47:26
高铁站房建筑给排水节能环保设计探讨 2022-10-11 16:54:31
煤矿井下排水系统优化方案 2022-10-11 16:03:54
市政排水系统管理路径 2022-10-11 08:35:24
主排水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探讨 2022-10-10 16:35:48
高速公路路基路面排水施工技术分析 2022-09-07 11: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