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范文 -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06-20 17:19: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

篇1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9022603

1 引言

高校是培养国家高级人才的场所,而高校实验室更是高校人才的科研基地和人才培养的必备场所[1]。高校实验室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它不仅是社会和经济稳定的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学校安全管理的组成[2~6]。高校实验室本着“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原则,落实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章程,坚持“我为人人,服务高校”方针,使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在实验室操作得到保障。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致使高校办学层次的多元化、学校管理制度不断深入以及高校实验室的对外开放,使高校实验室的管理使用出现了许多矛盾和问题。针对目前高校实验室管理出现的诸多问题,做好实验室的安全教育工作,预防高校实验室事故的发生,对现今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意义重大。

2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意义

为了适应国家应用型技术性人才的培养,各高校办学规模在逐渐扩大,办学层次也趋于多元化。各高校的实验室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实验室设备更新和淘汰速率不断上升,实验室的使用频率也在提高,各课程的实验项目不断翻新,实验室对外开放的时间和次数不断增加。而各种新型的实验设备操作规程,各种化学试剂的正确使用、实验室的水、电、气安全管理以及由于实验室在各种实验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如何排放等,直接关系到学校人员和校园环境的安全,这使得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更为重要。

2.1 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有利于保障实验室的安全

为了迎合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天津农学院提出多元化的办学理念,做到培养天津沿海都市型农业特色专业的人才,开展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相结合。该校现有4个天津市级重点学科,其中国家级观赏植物资源开发工程实验室一个,天津市级重点实验室一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一个,国家大宗淡水鱼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天津)一个,这些实验室功能齐全,可以承担学校各种教学与科研任务。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可以使教师、学生提高安全意识,从而降低实验室的各种安全隐患,使高校教师和学生人身安全得到保障。

2.2 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有利于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

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是高校整体安全的重要保障。由于高校实验室使用效率高,对外开放性强,人员密集,各种实验设备使用要求不尽不同,而且在实验结束后,各种实验设备消耗所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废渣如何排放,都要有相应的规定。因此,有必要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加强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安全教育,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有助于高校管理水平的提高。

2.3 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高校学生的安全意识并不是天生具有,而是通过学校的安全教育才能获得。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就必须制定各种规章制度,让学生遵守,使学生养成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能力。通过对大学生实施实验室安全的教育,可以使学生懂得如何应对各种实验室的突发事件,如何进行自救和对他人施救,做到在实验室发生突发事件时,把损失降低到最小化。因此,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有助于高校学生修养和素质的上升。

3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安全观念不强,安全意识不深

目前,各高校只重视发展学校的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而对高校的实验室安全观念意识淡薄,不重视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实验室安全教育宣传不够,实验室的管理体制不健全,存在各种安全隐患,上至学校领导和管理人员,下至学生均缺乏实验室的安全观念,这给高校实验室的安全带来巨大隐患。

3.2 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监管机制

目前,高校管理部门繁多,实验室的安全管理,由教务处、保卫处、设备管理处和校办共同管理,进而出现了各部门分工不明确,责任不明确,遇到问题互相推诿,办事效率大大降低,管理体制不健全,进而遇到问题出现“盲区”,无人敢承担责任。再有,学校缺少专门的监管部门,监督各部门对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实施情况。

3.3 安全制度不严,安全检查不力

目前,高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落实不到位。实验室的安全检查力度不够。实验室安全检查过后,安全意识马上松懈。例如,各高校没有明确如何处理废气、废渣、废水规章制度。有些化学实验产生的废气未经任何净化处理直接由排风扇排放到室外,对校园环境产生直接威胁。再有,大学物理实验产生的各种废渣直接丢弃校园垃圾场,没有进行回收,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有些实验后遗留的动物尸体和微生物培养物,也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直接掩埋,日积月累,产生的毒物、废气、废渣对周边环境的危害不可忽视。

3.4 设备实施老化,安全隐患大

有些学校的实验教学楼于20世纪70年代建成,实验室土木结构老化,墙皮脱落,造成安全隐患。学校实验设备更新较快,各种大功率电气设备屡屡出现,导致实验教学楼用电负荷过大,私搭电线现象不断增加,实验室私建防护栏、防盗窗,造成实验室安全通道堵塞。再有,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资金不足,资金落实不到位,各种消防器材老化,一旦发生火宅事故,将损失掺重。

4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建议

4.1 落实责任,健全安全管理体系

高校教学实验室安全工作,直接关系到广大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学校和社会的安全稳定。各学院要高度重视教学实验室安全工作,真正落实教学实验室安全责任制,健全安全管理体系。首先要理顺管理部门,做到各部分分工明确,健全岗位责任制。成立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委员会,有校长牵头负责管理,做到对全校实验室安全的全面管理。其次,建立各院级实验室安全管理部门,分管本院实验室的安全任务,做到各个实验室安全工作,落实到个人,互相监督。再有,加强对高校学生实验室安全教育的管理。学生进出实验室要有记录,包括实验学生负责人的签字、实验人数、实验次数、试验日期、分组数目、实验所使用的设备、耗材以及实验的废液、废渣的处理情况要有记录备查。

4.2 加强教育,强化人员安全意识

高校实验室的安全,要依赖于实验管理人员和高校学生的安全意识。因此,有必要对高校的管理人员和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使他们增强实验室的安全意识。例如,学校的宣传栏定期张贴实验室安全教育常识,在学校网页上成立实验室安全栏目,不定期组织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安全教育进行培训,开展安全教育讲座。给学生进行安全调查问卷、安全知识有奖竞赛,邀请消防技术人员给学生、管理人员以及实验授课教师进行交流座谈,普及消防知识和应急突发事件的处理知识。把安全教育落实到学校的每个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

4.3 完善制度,建立安全保障机制

健全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机制,学校成立专门的实验室安全督导小组,校领导负责,由教务处牵头组建,安全督导小组成员由各学院实验室主任担任。每周例行对高校实验室的情况进行检查,包括实验室的卫生、水路电路、门窗、学生做完实验后废水、废渣、废气的如何排放等均记录在案,并进行书面总结。检查中遇到实验室安全隐患,要限期整改,并要进行问责。情况严重者,学校要通报批评。安全隐患整改完毕后,实验室安全督导小组要进行回访检查。此外,检查中对实验室安全管理好的单位和个人,要进行表彰,并给予物质奖励。实验室安全保障机制,要做到奖罚分明,只有这样,才能杜绝高校实验室安全隐患的出现。

4.4 强化培训,提高人员业务素质

实验室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是高校实验室安全的重要保证。因此,要定期对实验室管理人t进行技术培训。各高校应当将实验室安全教育和消防知识纳入学校培训计划中,邀请消防技术人员对学校实验室管理人员、学生、任课教师进行消防知识的讲解。各高校应在每年进行消防演练。只有经过这样的培训,才能提高学校实验室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提高他们的自身修养,为学校营造一个和谐、安全校园环境。

5 结语

实验室安全是高校科学研究和学生实验教学的基础。因此,各高校要把实验室安全放在首位。近些年来,天津农学院一直重视学校的实验室安全。首先,学校成立实验室安全督导小组,由校长牵头,教务处监督,各学院院长和实验室主任担任成员,定期对各学院的实验室进行安全检查,遇到问题,限期整改;其次,学校领导作为学校安全首要的责任人,学院领导和各学院实验室主任作为本学院实验室安全第一责任人,任课教师作为学生实验教学的责任人,都要签订实验室安全责任书,做到层层把关,出现问题立刻追究责任人。最后,学校还建立了实验室安全的奖罚体制,把各学院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作为年终的绩效考核。对实验室安全管理好的单位和个人,学校给予奖励;对实验室管理出现问题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批评和罚款。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是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高校实验室安全状况复杂,因此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胡 昱.高校化学实验安全教育方式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6):212~214.

[2]刘林涛,田慧珍.高校实验室安全体系改革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1):212~214.

[3]朱莎娜.大学化学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2):185~187.

[4]史天贵,彭绍春,兰 山,等.高校实验室综合改革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2):1~3.

篇2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安全教育

当今社会,伴随不断发展的公共卫生需要和由此产生的压力,病原生物学领域的生物和临床研究实验室日趋受到重视。而实验室本身就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环境,复杂至极。实验室需要不时调整侧重点以应付新出现的或再次出现的传染性疾病挑战。由此为确保这些动态实验室的环境能适应并维持在适当和安全的状态,所有该类实验室负责人都应该定期实施对此实验室工作人员及相关学生的生物安全教育培训,以防出现危害公众的重大卫生安全事件。当前我国正处于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快速建设和发展阶段。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染病研究和预防控制工作的逐步重视,全国各地大量的高等医学院校科研院所实验室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大量的病原微生物研究工作和疾病控制工作在该类实验室内进行[1]。科学研究的本质是造福于人类,但科学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不重视基本安全规范,就有可能造成灾难。与普通的理化实验室不同,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特别是高等级的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如果不对操作者进行认真的生物安全教育培训,一旦操作不慎,有毒有害微生物就有可能散播到人群,对公共卫生安全造成巨大威胁[2]。比如,2010年12月东北农大28名师生因动物实验感染传染病、2009年3月德国汉堡bernhardnocht热带医学研究所的一名女科学家实验室内疑似被感染埃博拉病毒等事件。本文结合自身在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多年工作的经验与体会,通过探讨目前国内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安全教育的现状,针对目前国内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的诸多问题提出部分应对措施,以期达到降低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保障实验室科研及教学有序进行的目的。同时希冀对在或将在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工作的人群提供有益的参考。

1目前国内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安全教育的现状

当前在国内的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尤其是高等医学院校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的安全教育中,存在着很多普遍的共性问题,如安全防范意识淡薄、重视程度不够、安全教育培训流于形式、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手册不能完全落实等,这给实验室安全埋下了诸多隐患[3]。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病原生物学的迅速发展,针对以往病原生物学体系建立的实验室安全规程并不能完全切合现在病原生物学研究体系的工作环境。譬如:随着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一些新的实验操作需要新的安全流程[4]。这就需要新的安全教育,需要对新的实验室安全体系及流程不断更新优化[5]。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变革,都需要不断更新学习。

2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安全教育中可行的措施

2.1强化思想认识首当其冲

人为的失误和不规范的操作会极大地影响所采取的安全措施对实验室人员的防护效果[6]。因此,减少不恰当的实验室人为操作,是预防实验室感染、差错和事故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思想意识上引起重视首当其冲。医学院校的学生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往往对实验室尤其是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认识不足,存在侥幸心理,总觉得自己是医学背景出身,对实验室安全有着足够的认识。殊不知,越是大意越容易出现问题。因此,强化思想认识成为安全教育中的重中之重。由于在实验室工作多年,部分人员往往安全意识逐渐淡薄,导致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疏于形式。要通过各种方式进一步督促带教教师及实验室工作人员结合自身所在实验室情况,认真学习各类实验室安全相关的规范性文件,并结合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典型事例,使相关人员充分认识到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并在日常工作中能够以身作则,从我做起,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同时针对实验室新出现的问题,随时补充完善相关规定,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2.2规范准入规则尤为重要

在相关人员进入实验室工作之前,应组织实验室安全专题教育培训活动。培训内容应包括实验室安全的各个内容,确保相关人员熟悉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建立生物安全意识,保证相关工作人员掌握开展工作所必需的生物安全知识和技术,避免实验室污染,防止实验室事故的发生等。同时在相关人员结束实验室安全专题教育培训并考核合格进入实验室后,该实验室的带教教师或工作人员应结合本实验室相关研究内容进行进一步的个性化安全教育培训。比如,在使用能够通过粘膜和皮肤感染的试剂时,或使用有可能发生溅溢的试剂情况时,必须采用护目镜等个人防护措施;在使用锐利的针头时,事后必须谨慎处理针头等锐利物品;针对特定实验仪器的使用及维护,如超速离心机在离心时应保持合适的平衡等。在进入实验室工作初期,所有工作均应在高年资带教人员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操作复杂大型仪器。

2.3过程监管时刻不放松

实验室尤其是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安全教育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涵盖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方方面面,过程监管时刻不能放松。要从多环节入手,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2.3.1人员方面。明确病原生物学实验室人员的资格要求,避免不符合要求的人员进出实验室或承担相关工作造成生物安全事故。所有实验室人员必须接受相关安全教育培训并考核通过方可进入实验室。进入实验室后,必须熟练掌握相关标准操作规程之后方可独立开展工作。

2.3.2实验室内从事活动方面。实验室工作人员应熟悉实验室环境,养成在实验室时刻警惕安全事故的习惯。在实验工作区内禁止吸烟,不得喝水、吃饭等,同时注意个人防护,防止交叉污染等。

2.3.3实验室仪器培训方面。对每件大型仪器设备制定标准操作规程,如离心机,pcr仪等,对新使用者进行操作示教,并指派专人维护,以保证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2.3.4实验室废弃物处理和消毒隔离制度培训方面。通过对实验室相关人员和学生进行教育培训,尽可能将操作、收集、处理废弃物的危险概率将至最低,进而将其对环境的有害作用减至最小,确保病原生物学实验室操作人员的安全,更好的避免发生安全事故。总之,我们应该充分认识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安全教育的重要性,研究并建立具有实验室生物安全自身特点的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方法和体系,为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工作提供相对统一的尺度和标准,为我国卫生事业,特别是重大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传染病疾病防治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技术支撑和保障,为最大限度地保障实验室生物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于敏,皮之军,李建海.实验室生物安全隐患及事故预防[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0):207-209.

[2]周正统.医学实验室的几个生物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j].微生物与感染,2010,5(2):126-128.

[3]曲萍,刘利兵,陈健康,等.关于高等医学院校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11(1):84-86.

[4]胡寒燕,王衍海,张瑶,等.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和质量管理的关系探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1,21(8):2074-2076.

[5]朱琳.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探讨[j].医学动物防制,2012,28(3):353-354.

篇3

会议由省教育厅装备中心主任彭红光主持。朱超华副厅长在大会的主题报告中,总结回顾了近年来我省高校装备建设工作和实验室安全建设与管理工作的基本情况和所取得的主要成绩,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提出下一步工作的任务和要求。

朱超华副厅长指出:近年来,我省高校装备建设工作和实验室安全建设管理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全省仪器设备总量持续增长,实验教学条件不断改善;装备工作 在创新人才培养、提高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重要;高校实验室安全建设与管理工作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高校贵重仪器设备共建共享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但是,我省高校教育装备建设和实验室安全建设管理工作也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高校装备建设投入不足、增幅逐年下降,有出现负增长的危险;不少高校连续多年仪器设备总投入跟不上在校生人数的增长,将近一半的高校新增教学仪器设备值不达标,部分高校生均仪器设备值 达不到基本办学条件,设施设备陈旧;高校实验室安全建设与管理工作任重道远,一些高校安全意识淡薄,机构、制度不健全,工作机制不顺,实验室安全存在不少 隐患;高校装备和实验室管理队伍、技术队伍建设有待加强;高校贵重仪器设备共建共享工作相对滞后,仪器设备利用率偏低,不能很好地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朱超华副厅长强调:全省高校装备建设工作和实验室安全建设管理工作下一步的主要任务是,要切实加大装备建设的投入,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努力提高生均仪器设 备值;要高度重视实验室安全建设与管理工作,牢固树立安全意识,认真贯彻落实《广东省教育厅关于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建设与管理的暂行规定》,采取切实有效 的措施,扎扎实实做好实验室安全建设与管理工作,并以此推动学校整个装备建设和管理工作;要切实加强高校装备和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建立健全实 验技术人员工作量计算、绩效考核、福利待遇、职称评定、岗位设置与聘任等方面的制度,切实解决实验技术人员的职称、待遇、使用、晋升等问题,不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要积极推动贵重仪器设备的共建共享,提高使用效益;要加强高校实验室、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平台等基础条件的建设和管理,巩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和实训基地建设的成果;要高度重视廉政建设,强化我省高校物资采购的廉政风险防控工作。

朱超华副厅长要求:省教育厅装备中心要加强对高校装备建设工作和实验室安全建设与管理工作的检查、监督、指导,对问题较多的学校必要时予以通报批评。

篇4

1.1安全管理体系不顺畅,专业安全管理人员不足。目前,部分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由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资产处、教务处、科研处、保卫处、后勤处等多部门共同管理,各部门之间职责不够明确,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体制与运行机制有待完善。同时,由于校级实验室安全管理部门人员编制较少,许多涉及化学、环境、生物类院级单位尚无专职安全管理员,导致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安全管理人员不足,难以开展有效的安全工作。此外,实验技术人员长期以来作为教学科研辅助人员,学校在职称晋升、工资待遇等方面重视不够,致使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够强,安全技术知识不够全面,未能发挥队伍应有的作用。1.2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缺少相应的规范和标准。近年来,高校开始重视实验室安全工作并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涉及面、内容、数量和可操作性均不够理想。特别是在执行层面,许多制度未能落实,制度约束性明显不足。2003年“非典”事件后,国家卫生、农业、畜牧兽医、质量监督检验等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先后发布了关于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法规标准,但针对高校实验室环境、卫生、危险化学品管理、废弃物处置等方面的法规和标准依然较少。因此,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还缺乏严格、明确、系统的法规和标准,不便于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参照执行。1.3校园安全教育体系不健全,实验室安全文化缺乏。长期以来,学校师生员工对校园安全的认识尚停留在感性层面,校园内“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安全理念尚未形成,危险性实验和仪器设备缺少实验指导书和安全操作规程。在实验过程中,师生还未养成遵守操作规程、正确佩戴个人防护用具等习惯,均以“被动安全”为主,未形成良好的安全习惯。部分高校仅将消防讲座、消防演练作为实验室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消防演练以观摩为主,师生参与度明显不足,未能发挥应急演练的积极作用。同时,院系和实验室层面的安全教育依然薄弱,安全教育的针对性、专业性和参与性不强。此外,很多高校未开设实验室安全必修课或选修课,对教师和学生的安全教育力度不够,以致于师生员工安全意识比较淡薄、安全素养不高。1.4安全检查推进不均衡,隐患整改未形成闭环管理。2015年以来,教育部依据《高校实验室安全检查指标》进行了实验室安全大检查,起到了很好的工作成效,但各高校的重视程度、安全规范、检查成效不均衡,在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与此同时,部分高校也定期自行开展安全检查,但是检查人员专业水平不够,未能严格按照查思想、查制度、查管理、查隐患、查整改的“五查”要求开展工作,尚未形成安全检查的闭环管理。1.5实验室建设不规范,安全管理资金投入不足。由于高校实验室安全建设缺乏相应的规范标准,新建、改建、扩建实验室未能按照安全规范设计和建造,在通风系统、逃生通道、废气处置等方面均有不符合安全环保等方面的要求,这在一定的程度上造成实验室建设质量和安全设施难以有效保障。另外,部分学校由于办学经费有限,未设立实验室安全专项经费;由于实验室安全管理资金投入不足,实验室通风系统、危险化学品存储、消防设施、紧急喷淋装置等实验室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具配备不到位,大型仪器设备未能定期进行维护保养和安全检验,设备带病工作或超期服役等情况比较普遍,存在安全隐患,易发生安全事故。1.6危险化学品管理不严,废弃物处置不及时。危险化学品事故是实验室安全事故中最常见的类型,经常导致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目前,部分高校尚未建立严格的危险化学品采购管理制度,对实验室采购量、供应商资质和配送安全未进行审核和控制。与此同时,有些高校未建设规范化的化学品库房或暂存库,大量化学试剂存放在实验室,存储不规范,化学品动态记录、使用台账记录不全,未形成闭环管理。此外,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废液种类繁多、组成成分复杂,因具有处理全部废液合格资质的环保公司较少,导致处置价格垄断、处理周期长和价格偏高。更为严重的是,含卤族元素、含重金属、含少量剧毒品以及不明成分的废旧试剂、锂电池、树脂凝胶废弃物、凝固态废油料等固体或混合废弃物长期被拒收,只能将这些特殊类型危险废弃物长期堆放在校园内,成为学校的危险源之一。

2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工作实践

近年来,在我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学校认真落实各级文件精神,严格按照《教育部实验室安全检查指标体系》的要求,规范实验室安全工作。同时,学校从制度设计、安全检查、实验室管理和安全教育等方面入手,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和实验室的主体责任,逐步构建起实验室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涌现出了一些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先进典型。本文以我校环境与测绘学院的环境实验室为例,介绍环境实验室在安全管理方面的做法与经验。我校环境实验室始建于1983年,目前为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要承担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近年来,环境实验室围绕学校和学院发展目标,凝心聚力、开拓创新,全面打造了安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实验室,提升了实验室安全环境,起到了较好的引领示范作用。2.1认真落实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为保证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学院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无缝链接”的“学院—实验室—导师”三级管理组织构架,并在管理的每个环节逐级签订安全管理责任书,落实安全责任制,将安全责任明确到岗位和人头,形成分工合理、齐抓共管的实验室安全工作新局面[3-5]。一是学院成立了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书记和院长是学院实验室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行政院长是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重要责任人,实验室主任是实验室安全工作的直接责任人;二是特殊场所如化学品仓库、气瓶房等配备了兼职安全员,每个实验室明确了安全责任人,确定了工作职责,按照工作职责开展相关工作;三是学校主管安全工作的领导与学院主要负责人签订安全协议后,学院分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行政院长与实验室主任签订了实验室安全责任书,实验室主任与各实验室安全责任人签订了实验室安全协议。2.2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6-7],涉及水电安全、火灾与消防、生物制毒物质处理、化学废液处置、固体废弃物处置等。近年来,学院根据学科特色、专业特点,先后出台了《环测学院安全管理办法》《环测学院危化品管理办法》《环测学院安全检查及隐患整改实施细则》《环测学院应急预案》等文件,为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了基本保障。与此同时,环境实验室根据学校、学院有关要求,先后制定了《环境实验室化学试剂管理制度》《环境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环境实验室气瓶安全管理制度》《环境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等多项规章制度,做到实验室安全管理有章可循。2.3改进优化实验室安全硬件设施。近年来,环境实验室通过教育部修购专项、校内实验室建设专项经费等,提升优化了实验室安全硬件设施,先后建设了实验室门禁与视频监控系统、实验室通风系统、实验室集中供气系统、化学品采购与管理系统、实验室废弃物收集系统等,改造了实验室化学品仓库。通过系列项目的实施,实验室的安全环境显著提升,更好地保障了师生的实验安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为药品库配备降温空调、通风设施、防盗设施、自动灭火设施、个人防护设施等,实现了药品分类存储和分类管理,实验室药品库更加规范,保障了药品库的存储安全;二是建设了规范的室外气瓶房和集中供气系统,将氢气、乙炔、氮气、氦气和氩气等实验气体分类存放,并通过输气管线集中输送至各用气实验室,实现了人瓶分离,降低了用气风险,保障了实验人员的安全;三是为相关实验室配备了通风橱、防爆排气扇或集气罩,对实验室废气进行净化排空,彻底改善了实验室的通风环境,保障了实验人员的健康;四是配备了符合规范和要求的实验室废弃物暂存柜,对实验室的废液、化学试剂空瓶全部进行分类收集和暂存,同时学校依托环境实验室建设了“水污染治理与控制实训中心”,该中心解决了实验室废液无法处置的问题,同时也为环境学院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8-9]。2.4严格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完善的安全教育是实验室安全的基础,如果没有较好的安全教育保障机制,安全教育过程难免会流于形式,教育效果会大打折扣[10]。为此,环境实验室根据专业和学生特点,建立了完善的实验室安全教育与安全准入体系,具体做法如下:(1)每年新生入学之际,学院组织实验室教师针对实验室安全开展入学教育。学生在进入专业实验室之前,实验室通过安全讲座、安全展板、安全视频等方式开展具有专业特点的实验室安全教育,然后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室安全考试系统”进行考试,考试的内容包括实验室安全相关法规和制度、实验室安全常识和专业知识及个人防护知识等。考试通过者(≥90分)可自行打印《实验室安全准入合格证》,具有准入证书的学生方可进入实验室;为获得准入证书的学生发放实验服,要求学生实验课前将手机、书包等相关物品存入学生寄包柜内,穿实验服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2)上实验课前,实验课教师结合实验项目特点和使用的具有危险特性的仪器设备,如烘箱、马弗炉、高压灭菌锅等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并将教育内容记录在《实验教学计划登记表》中。同时,要求学生在实验预习报告中写入实验安全注意事项。对于需要进入开放实验室进行自主实验(如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计划)的本科生,除上述措施外,学生还需填写《实验申请书》和签订《实验室安全承诺书》,申请书中写明实验原理、所使用的危险化学品,并根据实验原理产生的物质和使用的危险化学品,阐述实验防护和应急措施,然后由指导教师签字上交实验室。实验室教师根据学生填写的实验申请书内容,进行一对一考核,无问题后,方可授权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研究。(3)定期开展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演练工作。2016年,环境实验室率先在全校开展了实验室一级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演练工作,得到学校相关部门的认可;2017年,环境实验室承办了学校一级、二级和三级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处置的演练工作,并录制成视频,在每年的安全教育中为学生播放,丰富了学生的应急知识。同时,该视频也得到了教育部科研实验室安全检查专家组的一致好评。开放实验室的安全责任人定期对学生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学院每年将行政运行经费的1%作为从事实验室安全工作人员的培训经费。2.5全面落实实验室安全检查。实验室安全检查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查思想、查制度、查隐患、查整改和查管理。在实验室安全检查工作中,认真落实安全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二级单位自查与学校检查相结合、季节性检查与节假日检查相结合、经常性检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强化各类责任制度的实施,真正实现“计划—落实—检查—整改”的闭环管理。在安全检查工作中,环境实验室的具体做法是:每学期实验课开课前,实验室全体教师对实验室进行安全大检查,对发现的隐患及时整改,以保障实验教学正常开展。正常开课后,实行定期检查(1~2个星期)制度,并形成常态化。每次实验课结束后,实验指导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实验室值日和安全检查。在安全检查工作中,注重关键部位(化学品仓库、气瓶房)的安全防范、关键人员(安全员)的安全教育、关键时间(节假日)的安全检查和关键环节(隐患整改)的安全监督。采用实验室视频监控系统和语音对讲系统,随机对各实验室进行安全巡查,对发现的问题(如学生不穿实验服)及时要求整改。2.6积极开展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在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环境实验室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验室安全活动,营造实验室安全文化氛围,构建完善可行的实验室安全文化体系,变学生的“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自2016年以来,环境实验室率先在全校开展了“实验室安全文化月”活动,主要包括实验室安全讲座、网站与展板文化宣传、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演练、实验室安全专项检查、安全实验室评比等主题活动。以各类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了实验室安全文化的辐射作用,实现了师生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观念转变,达到了预期效果。2.7认真做好实验室安全档案归档。实验室安全档案记载了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做法[11-12],在教学评估、专业认证、实验室安全检查、实验室工作评比、安全事故追责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认真做好实验室安全档案归档工作至关重要。一直以来,环境实验室高度重视实验室安全档案的归档工作,根据工作实际配备35种安全工作记录本,并按照责任体系、安全制度、安全检查、隐患整改、安全奖惩、队伍建设、安全培训、事故调查与处理、专业安全等设置了23个档案类别,每学期末集中归档,档案实行专人管理。

篇5

1高校实验实训室安全准入制度现状

资料表明,美国高校实验室早就全面实行安全准入制度,所有人员在进入实验室之前,必须仔细阅读本实验室、本场所应知应会,经考核合格,签订安全承诺书后,穿戴必要的安全防护用品,方可进入实验室参观、学习。英国相关高校均设置了强制性及非强制性的安全课程,学生均需接受学校安排的安全训练,考试合格后进入实验室。

在我国,对于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处于理论研究阶段。近年来,随着“以人为本,健康安全”、“综合治理、注重实效”等安全工作新理念的提出,许多国内高校也意识到了实行实验室安全准入的重要性并开始试点运行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例如,清华大学从2004年开始,在硕士、博士研究生范围内开设“实验室安全学”必修课未拿到课程学分的学生不得进入实验室从事科研活动;浙江大学编写了实验室安全教材“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概论”,将安全教育纳入课程教学体系,从基础安全知识和专业安全知识两方面采取集中授课的方式,学生考核合格后,发放实验室安全准入证。目前尚未发现高职在实验实训室安全准入方面的实践。

2高职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的建立

2.1实验实训室安全准入制度的主要内容

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作为一个规范体系,其主要内容应为实验室安全准入材料汇编、学习培训考核和签订安全承诺书。实验室安全准入材料汇编应包含公共安全知识、实验室简介、实验室安全应知应会、实验室危险性设备设施操作规程、实验室应急预案等。学习培训考核则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开展,达到真正掌握安全知识的目的。

2.2实验实训室安全准入制度实施的形式

调查了国内部分高校实验实训室安全准入制度的实施形式后,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形式具体实施。

一是实行集中培训、笔试、发放实验室准入证的模式;二是采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实行网络自学、网上实名考试、网上认证的模式。三是通过课程教育实施实验室安全准入,即将实验实训室安全应知应会纳入学分教育、纳入实验教学和实践活动前的必修课内容。四是采取集中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多层次、全方位地实行安全准入制。

2.3建立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需要注意的环节

实验实训室安全准入材料汇编是准入制度的核心,组织部门必须对材料汇编进行充分的讨论,定稿要请相关专家审核、把关,保证材料准确无误,另外学校还应根据自身实际,吸取国内外高校先进经验,制定详细实施方案,在方案的可行性上多下功夫,不能流于形式,也不能使方案冗杂而不能长久推行。

3实验实训室安全准入的实践经验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是以农类为特色的高职院校,化学类实验实训室较多。实验实训室内普遍使用种类繁多的危险化学品(包括易燃易爆物品、毒品、易制毒品等)以及钢瓶等压力容器,部门实验要在高温度、高压力或者超低温、真空、微波辐射、高电压等特殊环境和条件下进行,潜在的危险源数量较大。

3.1建立实验室安全教育及考试系统

为了拓宽安全教育途径,我院组织开发了实验室安全教育及考试系统,初步实现了实验实训室安全教育和考核规范化、系统化、网络化。该实验实训室安全教育及考试系统是学校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向学生传授安全知识、提高学生安全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实施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及考试系统是学校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向学生传授安全知识、提高学生安全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实施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3.2院、系、实验实训室三级安全培训

为加强实验实训室的安全管理,我院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院、系、实验实训室三级安全教育和培训,主要的安全教育形式包括发放《实验室安全手册》、设置安全警示标牌、制作安全宣传展板、开设实验室安全专题讲座等。

3.3实验室安全教育及考试系统的自主学习功能

实验室安全教育及考试系统主要分2部分:一部分是各类安全教育材料,该系统中含有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材料供学生自学,主要包括规章制度、安全标志、事故案例等方面内容;另一部分是实验室技术安全自学和考试软件,内置有1000余道涉及化学类、生物医学类、电气类、机械类、建筑类、消防类、辐射类、通识类等不同类别的试题(包括分类必考题),供学生参考学习。

3.4提高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的实施效果

我院通过实验实训室安全准入制度的施行,取得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及良好的效果。在实验室安全准入实践中,也发现有几方面工作需要进行改进:

①需要不断丰富、充实安全教育素材,不断扩充题库内容;

②需要扩大实验室安全准入范围,安全准入不应仅针对学生,还应覆盖到进入实验实训室的教师及工作人员等;

③需要打破安全考核的时间界限,使安全准入规范化、常态化;

④需要发挥系部、教工、学生3方面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安全氛围。

4系统实施效果及推广价值

我院将实验实训室安全教育考试纳入新生入学教育以及新教工入职教育,作为落实实验实训室安全准入制度的必经程序。实验实训室安全教育考试系统自投入使用以来,运行平稳,实施效果良好。新生、新教工入校后必须在规定时间内通过实验实训室安全教育考试。截至目前,已在全校范围内组织7000余名学生参加实验实训室安全教育考试,考试通过率为99.6%,实验实训室安全事故率明显降低。该系统在一些兄弟院校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东方学院就实验实训室安全考试系统建设来我院进行学习、调研和交流。我院实验实训室安全教育系统主要有如下特点:①强化了实验实训室教育的效果。学生在网络考试之前,必须充分地学习化学危险品、生物医药、机械安全、防火安全、用电安全等各方面的安全知识,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有可能通过考试。这样的安全教育方式使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必须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与传统安全教育方式相比是一种强化训练,印象深刻、效果显著,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安全意识。②优化了安全教育的方式。与传统安全教育方式相比,网络化学习的时间更自由,学习方式更灵活,学习内容更丰富、充实,学习更深入。系统中“模拟自测”模拟了网上实际考试,学生可以在任何联网的电脑上反复模拟练习,可以充分保证学习效果。另外,以网络化方式教学使考试更加趣味化,考试题目全部是选择题和判断题,考生登录后只需用电脑鼠标“点击”相应的选项即可完成考试,简便易行。考卷根据设定的抽题规则随机抽取试题,所以即使同一时间、同一个班级的考试,每人面对的安全试题均不完全一样,有利于防范作弊。③提高了安全教育的效率,节约了教学资源。学生实验实训室安全教育系统以网络化方式进行安全教育和考试,省去了教师的许多工作,减少了教室的使用,提高了安全教育的效率,在充分保证教学效果的同时节约了学校的教学资源。

篇6

论文关键词:实验室 安全培训 安全技术 紧急预案 演练

论文摘要:本文对高校实验室造成人员、财产损失的安全事故原因进行分析,主要从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紧急预案制定和演练等方面阐述加强实验室安全培训对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作用。

0引言

高校实验室是学生培养、科研的重要依托,随着近年了高校办学规模和招生数量的不断扩大,高校实验室资源日益开放及进入实验室的人员数量和流动性增强、实验用房的限制,使得实验室安全工作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实验室的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何提高实验室安全已是每个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开展安全培训的意义

1.1 缺乏安全技能教育是造成重大事故和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实验室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给高校带来很大的财产损失和不少的人员伤亡,分析高校安全事故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实验室安全事故有硬件建设方面的问题,也有软件建设方面的原因,突出表现在安全制度不健全、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技术缺乏,应对紧急事件措施不力等方面。在具体分析每一起造成严重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重大安全事故发生过程后,我们都会痛心地发现:每一起事故在发生之初,若能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正确的救援措施和人员逃生方法,事故所造成的损失可以降低到很小的程度。因此,在实验室安全管理中,安全技能教育和培训应放在较为突出的位置。

1.2 安全生产技能定义安全生产技能是指人们安全完成作业的技巧和能力。它包括作业技能、熟练掌握作业安全装置设施的技能,以及在应急情况下,进行妥善处理的技能[1]。

1.3 安全技能教育的必要性安全技能的训练是对从业人员所进行的安全作业实践能力的训练。实验室的安全不仅需要安全知识,同时还必须具备有必要的安全实践能力。安全知识教育,只解决了“应知”的问题,而技能教育,着重解决“应会”,以达到我们通常说的“授之于渔”的要求。这种“能力”教育,可以避免和减少实验室事故的发生,最大可能地减少应事故带来的财产和人员损失。

1.4 安全技能教育对象教师和学生是高校实验室的主要参与者,实验室教师是实验室安全工作的主要管理者和参与者,他们的素质条件、是否掌握安全环保知识以及对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2]。

2实验室安全技能教育

2.1 实验室安全技能教育的目的实验室安全技能教育目的:①培养注重实验室安全的态度与价值观,养成注意安全的习惯。②掌握常用的实验室仪器及消防器材操作知识与技能;知道基本的实验室安全守则。③掌握发生实验事故的紧急应变措施,增强实验室事故的过程控制能力与方法。

2.2 实验室安全技能教育的方式在安全生产过程中,人们分析各种因素,提出防止发生事故的“3e”原则,即工程技术对策,教育对策和法制对策[3]。实验室安全技能则是“工程技术对策”的体现。技能与知识不同。知识主要用头脑去理解,而技能要通过人体全部感官,并向手及其他器官发出指令,经过复杂的生物控制过程才能达到目的[1]。听讲座、看录像、考试,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求 “现场教学”,通过在实际操作中给予受训者个别指导,并督促、监护受训者反复进行实际操作以达到熟练的要求。同时,受训者,特别是学生必须在实验\实践中强化安全技术的学习,积累经验,避免“纸上谈兵”。 转贴于

2.2.1 加大宣传,制定、完善实验室各项安全制度安全教育,是贯彻在学生在校教育的始终。高校可以通过各类安全的专题的讲座,报刊、图片宣传栏和专题记录片等形式,或进行相关安全知识和技能竞赛等方法,进行高校安全知识普及。同时,根据各类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制定各类行之有效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则和制度,完善实验室安全的硬件实施,制定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通过对实验室各项安全规则制度、仪器设备操作规程上墙,张贴安全警示标志等措施,营造实验室安全文化氛围,形成对受训者视觉冲击,挺高其安全意识。同时,必要时,还应将一些实验室常规的事故应急措施张贴在实验室相应的操作台前,有利于一旦发生事故的应急处理。

2.2.2 通过开设安全教育课程课程内容,上至国家的安全法律,下至日常生活中的安全常识,以及实验室安全制度、操作规程及以及反应措施。安全课程应作为生物、环境、材料医药、化学、化工、机械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以帮助他们全面了解各种事故的成因及正确处理方法,丰富知识,顺利开展专业实验、实践和专业研究。

2.2.3 制定安全应急预案安全应急预案是对可能发生的事故进行的预先准备,确保在有事故发生时,能够采取及时正确的处理措施。预案需对各实验室可能面临的具体危险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处置[4]。

2.2.4 开展形式多样的应急演练实验室常见事故有:火灾、爆炸、毒害、几点伤人及设备损坏等。在安全技能训练过程中,高校应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实际,开展不同层次的安全技能培训。①各类消防器材的正确使用。通过讲座普及灭火砂箱、石棉被、泡沫灭火机、四氯化碳灭火机、二氧化碳灭火机、干粉灭火机和1211灭火机等消防器材的原理及使用范围,并组织受训者进行相关器材的操作及灭火训练。②熟悉实验室的环境,掌握仪器设备的安全使用(辐射设备、机加工设备、压力容器),有毒、易燃、有腐蚀或爆炸性危险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使用。③高校各实验室可结合本实验室的实际开展较具专业针对性的事故应急演练,并组织受训者参与实验室各种事故应急预案的制定以提高安全意识,完善他们的安全知识架构同时,大大提升他们的安全技能。

3结束语

高校安全工作一直是众人关注的焦点,也是高校。笔者认为高校安全管理在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珍惜生命,以人为本”,依法整治[5]的原则基础上,加强安全技能培训,提高师生预防和处理事故的能力,是高校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有待进一步提高的方面。

参考文献:

[1]安全管理网(safehoo.com).

[2]金海萍,阮俊,冯建跃.高校实验室安全与环保教育方式和内容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3):185-197.

篇7

关键词:外语实验室;安全管理;实验室安全

一、引言

安全管理工作是是学校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学校财产安全和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实验室是高校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的重要场所,是人、财、物密集程度高的区域,是校园安全事故的多发区。安全管理是实验室管理的头等大事,稍有不慎就会给人身安全以及财产安全造成损失巨大。外语实验室是大学外语教学的必备场所,一般作为高校教学的基础性实验室,具有服务面广、仪器设备数量多、实验室人流量大、管理难度大等特点,其安全形势虽不像化工类实验室那般严峻,但也存在诸多不安全因素和隐患。在新的安全形势下,“隐患即事故”的标准已成为新常态,如何做好外语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保证实验室安全而稳定的运行,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二、外语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安全教育流于形式、安全意识淡薄。外语实验室安全问题较之于其他行业不那么直观和突出,师生安全意识淡薄,思想上不重视实验室安全问题。一些教师对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防范意识弱,下课离开实验室不断电、不关门窗,认为自己只负责教学,安全工作由实验室管理者负责,于己无关。部分学生不遵守实验室管理规定,不爱惜实验设备(如人为损坏听力耳机、在设备上乱刻乱画等)、在实验室里随意吃东西、丢垃圾。提高师生安全意识依靠安全宣传教育,而我们的安全教育常常存在不系统、不到位,流于形式等问题,未将安全隐患成因讲透,未起到实验室安全教育应有的效果。2.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不具体。教育主管部门及高校实验设备主管部门一般都会出台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的制度文件,但这些上级的制度文件都是纲领性的,对具体某个实验室来说不具体、缺乏针对性。而实验室制定的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一般太过笼统,对师生来讲可操作性弱。3.多部门协调配合不畅、安全隐患得不到及时解决。外语实验室从设备管理主体上可分内部仪器设备和外部基础设施(房屋、水电、中央空调等),内部设备由学院负责管理维护,外部基础设施多由后勤部门负责管理维护。实验室安全工作涉及到不同的职能部门,在协调沟通、应急处置不通畅的情况下,很难快速有效地处理安全隐患。4.安全检查、奖惩机制不健全。实验室安全检查力度不够、一些安全隐患未及时发现、未建立系统的巡检记录机制。在查出人为原因的安全隐患时,一般碍于情面,只是私下提醒注意,缺少必要的惩戒措施,对在安全工作做出贡献的师生缺少奖励措施。

三、加强外语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措施

1.加强领导、落实安全职责。理顺管理体制,明确管理职能是落实实验室安全管理各项制度的重要保证,关键在于明确责任并落实到人。成立二级学院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学院“一把手”总负责,分管领导具体抓,明确实验室管理人员、实验室使用人员具体的职责。每间实验室落实具体的安全负责人,签订安全责任承诺书。详细记录实验室使用情况,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可及时追查安全责任人。2.完善安全管理规定及操作规程。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及操作规程要以有效引导师生遵守安全规则并为师生提供优质服务为宗旨,及时根据实验室的发展需要完善制度的规范化和可操作性,使得实验室安全的各类相关人员都能“执行可循章、循章可执行”,从而营造出安全而人性化的实验环境。按外语实验室类别,如“多媒体实验室”、“数字化语音实验室”、“网络语言实验室”、“同声传译实验室”等,分别制定安全管理规定及操作规程,并制成展板上墙,师生进入实验室后能看到针对性强的安全规定和详细具体的仪器安全操作规程。3.加强教育宣传、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安全教育是安全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师生员工的安全意识以及安全事故应急能力的有效手段,更是从源头上降低安全事故发生概率的根本方法。实验室安全教育涉及领域繁多,要针对外语实验室特点来选择安全教育内容,从消防安全、水电安全、房屋安全、设备仪器安全、人身安全等方面,系统梳理总结外语实验室常见的安全隐患和可能出现的事故问题,如电线老化起火、仪器设备遇水漏电、天花板脱落砸人、门窗不关设备丢失等。要定期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如新生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邀请消防干警进行安全知识讲座、组织安全知识竞赛活动等。在教学楼摆放实验室安全知识展板、在实验室内张贴操作指南和注意事项、安全提示标志,全方位的营造实验室安全文化氛围。4.定期检查、台账制度。建立常态化、科学化的安全检查机制,加大安全监管力度,深入排查和有效化解各类安全风险,是有效遏制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的重要途径。开展多方位的安全巡查,不仅包括学校、学院层面的检查,还要包括实验室管理人员以及学生的日常自查活动,让安全检查常态化、制度化,将安全隐患在有序、有制的排查活动中无处遁形。实行安全检查台账制度,每次检查记录留痕,建立安全隐患电子档案,跟踪每一处隐患的处置进度,直到整改完毕。安全隐患整改完毕后,应对同一隐患位置进行拍照反馈,确保安全隐患的整改落实到位,避免安全检查形式主义。5.建立实验室安全追踪系统,推行安全工作奖惩措施。推行“责任追究制”,通过电子化手段建立实验室实时动态监控系统,对实验室的重点仪器、重点区域进行实时监控,时刻关注实验室内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制止,减少、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一旦发生安全隐患事件,可视频追踪当事人,视情节严重追究安全责任。同时,将安全工作纳入年终绩效考核,对无安全事故的安全责任人给予奖励。

四、结语

实验室安全已成为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中头等大事,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本保障。对于这项工作,要做到常抓不懈、警钟长鸣,思想上不能有丝毫懈怠与麻痹大意,在实际工作中,应始终贯穿“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方针,要坚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和完善工作方法,提高安全防范能力,采取有效措施将事故隐患降到最低,为外语实验教学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实验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黄坤,李彦启.我国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01):280-283.

[2]杜骁,张青青.新的安全形势下“五位一体”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05):290-284.

[3]阮慧,项晓慧,李五一.美国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给我们的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10):4-7.

[4]杨倩,杨惠敏,王自奎,沈禹颖.完善安全管理体系确保高校实验室安全[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7,(01):81-83.

[5]周璇.高校外语实验室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6,(04):87-88.

篇8

1食品学科本科生实验室安全教育教学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食品学科本科生在实验室开展实验活动的安全效果决定于他们的安全知识、安全认知、安全态度和安全行为[2],而这些都来源于我们的实验室安全教学。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本来基础就比较薄弱的本科生实验室安全课程被压缩或精简成课外课程,同时又由于教师们的任务较为繁重,参与实验的时间相对不足[3],直接的言传身教活动也相应减少。另一方面,本科生参与科学实验的时间、广度和深度都大幅提升[4]。以上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导致高校食品专业本科生实验室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当然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有其偶然性,甚至在实验室安全学科高度发达的美国,实验室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如在美国劳工部实验室安全文化区域部分就用视频集中分析了3起发生在美国大学的严重实验室安全事故,它们分别是2008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实验室研究助理实验中被烧死事件[5]、被高度关注的1997年达特茅斯学院教授意外中毒死亡事件以及2010年发生在德克萨斯州科技大学的爆炸事件。其中对于2008年发生的事件,地方检察院一度将学校、实验室负责人和试剂生产商均告上法庭,如果胜诉,实验室负责人将面临4.5年的牢狱之灾[6]。这桩案件最终在今年6月20日判决为harran教授赔偿1万美元和5年内提供800小时的医院系统社区服务[7]。此事故引起了美国科学界、教育界甚至法律界的广泛关注。

2实验室安全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要开展好本科生实验室安全教育教学,首先要弄清楚大家在学习和实验中不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则的主要原因:(1)个性因素。学生认为自己比其他人更知道自己是否安全,没有必要那么努力学习和遵守实验规程。(2)盲目英雄主义。学生知道也承认实验比较危险,但错误地认为如果能够冒着风险把它做好,自己将成为英雄,也因此获得其他人的尊敬和羡慕。(3)从众心理。在实验中如果指出风险,学生将认为自己背叛他们;如果坚持遵守规程,他们将反过来认为自己是胆小鬼或是自己在冒险而不是他们。(4)正规实验程序不清晰。如忽视风险或用自己的方式来开展实验也没有事故发生。(5)缺乏必要的投入。教师和学校需要报告风险,但同时又希望按时保值完成实验任务,且不增加实验指导人员和实验时间。(6)缺乏激励政策。学生的利益在哪里?为什么要遵守更加严格的实验程序?不遵守好像也不会受到惩罚。(7)个人经验。之前一直这样操作,也没有事故发生,所以不需要担心,也不需要改正。(8)不信任权威。关于实验安全学校以前撒过慌,不知道这次是不是在告诉真相或事实。(9)缺乏必要的实验技能。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或者不应该怎么做。(10)缺乏相关知识。不知道这样做很危险。以上十大经典原因虽不是都与食品学科本科生学习期间的实验密切相关,但他们终将走上社会,参加工作并面对这些问题,所以一定要在他们本科学习期间打好安全知识基础,并培养良好的安全意识,做到注意保护自己和身边的工作人员,进而影响一个团体,达到“教育一个、影响一片”的良好辐射效果。

3本科生实验室安全教育教学实践

对于本科生实验室安全教育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及其教学效果的评价,全世界都在深入研究,如美国和意大利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引入了统计分析理论和评价软件(t-lab)来分析教学培训效果[8]。在我国,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分别出版了《实验室安全基础》、《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概论》等实验室安全教材并率先开发了实验室安全培训和考试系统;北京大学针对大学生是网络常客的特点,引入基于e-learning基础的实验室安全培训系统,利用学校成熟的校园网络资源,系统地对学生开展实验室安全知识教育培训[9]。江南大学作为食品学科教学和科研的领头羊,在本科生实验室安全教育教学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开发了集培训和考试于一体的网络系统,并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推广全校本科生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在实践中取得较好效果。明确食品学科本科生应该学习的实验室安全内容

3.1欧美大学本科生实验室安全课程学习内容

欧美大学ehs和学习中心提供的实验室安全学习和培训内容大体为:(1)生物安全;(2)化学安全(纳米材料的使用指导、通风);(3)工程与技术;(4)消防安全;(5)职业安全与健康(用电、个人防护设施、听力保护、石棉、呼吸保护等);(6)放射安全(激光、微波与射频等);(7)急救;(8)工作场所安全;(9)风险物质和废弃物;(10)实验安全手册和化学卫生计划;(11)紧急事件管理和反应等。

3.2国内顶级大学实验室安全课程学习内容

北京大学实验室安全学习和培训内容为:(1)消防安全;(2)用电安全;(3)危险化学品使用安全;(4)生物安全;(5)电离辐射安全;(6)特殊仪器设备使用安全;(7)事故人员急救等。清华大学实验室安全学习知识点构成为:(1)防火安全与保密;(2)辐射防护安全;(3)化学品使用安全(环境安全);(4)化学危险品使用安全(化工系);(5)化学危险品使用安全(微电子所);(6)机械工程;(7)生物及医学;(8)实验室安全管理;(9)仪器设备(特种设备)使用安全;(10)用电安全(强电);(11)用电安全(弱电);(12)土木工程等。

3.3食品学科本科生实验室安全课程应该学习的内容

每个学校会根据自己的学科构成或者涵盖范围来确定总体学纲或者学习范围,各个学科则可在学校总纲指导之下根据自身学科的特点来选择学习和培训的知识点。由于食品学科具有交叉学科的特点,归纳起来应该学习:(1)消防安全;(2)用水和用电安全(弱电);(3)仪器设备(特种设备)使用安全;(4)化学危险品(含易制毒、易制爆和剧)存放与使用安全(包括废弃物处理);(5)生物安全;(6)个人防护设施使用安全;(7)急救知识;(8)紧急事件处理等八个方面的知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科研课题不断出现,各种新设备、新材料、新化学药剂不断应用,食品学科的实验室健康与安全也面临新的挑战,如随着纳米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实验室纳米粉尘的潜在毒性开始引起了人们的密切关注;由于新病毒的出现,研究这些新病毒的生化实验室面临新的生物安全问题等。因此,根据国内外的实践,结合食品学科本科生的实际情况,从中筛选出上述合适的学习内容就显得更为重要。这是从根本上解决了“学什么”的问题。科学组织教育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实验室安全技能开展食品学科的本科生的实验室安全教育教学,明确了学习内容以后,就要实现采用多种手段和形式,从教师到管理部门、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技能培养进行教育教学模式探讨。

3.4国内高校本科生的实验室安全教育教学实践

在现有课程体系下,把实验室安全课程设置成食品科学本科生的必修课程具有很大难度。但是清华大学从2004年起在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对新入学研究生开设了“实验室安全学”课程,设定为16学时,1学分[10]。经过多年的探索,已形成固定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其课程内容设置为:(1)理论环节。包括消防安全常识及灭火、疏散逃生自救基本常识和常用逃生设备介绍,安全用电常识,化学品与放射性安全、压力容器安全等常见的实验室安全事故及防护等,以及有关法律和规章。(2)实践环节。包括灭火器实操和疏散逃生演习。江南大学现在采取了像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和南开大学等类似比较流行的做法,将培训和考试相结合,一个系统解决了培训和考试两个问题,比较高效,目前在针对特定学科做进一步完善。北京大学的e-learning实验室安全培训系统由院系教师根据课程需要自主编写教学课件,不受实验室安全教育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可以从自身需求出发,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10]。

3.5美国高校本科生的实验室安全教育教学实践

美国高校采取了灵活的策略,如芝加哥大学开展夏季和冬季专题培训,每季2次,每次2小时;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校区采取自由选择在线学习和现场讲解(学习中心)学习,学习内容都被分成不同的专题,时间范围从0.5小时到3.5小时;波士顿大学采取教师讲解和在线学习结合,教师讲解一般每月4次,每次1.5小时。总结国内、外实验室安全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并分析食品学科本科生的课程设置和现有管理体制,现阶段可对知会性质的知识点采用在线学习、培训和考试的方式,对专业性较强的知识点采用网络学习结合专题现场讲解和技能培训的模式。

4结语

篇9

关键词:实验室安全 安全意识 安全知识 安全设施建设

中图分类号:x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c)-0139-02

2013年4月,我国高校频发两起重大实验室安全事故―“4.1复旦大学投毒案”和“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室爆炸案”。事故的发生给受害者的家庭、学校和社会造成了重大影响,引起高校自身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高校实验室是高等学校开展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高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必备场所[1]。但近年来,我国高校频发安全事故,给我们现行的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敲响了警钟,探索科学有效的措施强化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确保师生生命安全与高校财产安全,确保实验、教学、科研有序进行是当前各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长期从事实验室工作,深知实验室管理工作的繁琐与复杂,更深知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现拟从实验室工作者的角度探讨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

1 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现状

1.1 管理者的安全意识淡薄

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其实验室建设也在不断壮大:实验室规模扩大、实验仪器增多、实验项目增加等,与之相匹配的实验室管理制度与安全建设却增长缓慢,大量的资金都用于购置高端仪器设备,却忽视实验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实验室安全设备的配备,更缺少实验室安全管理标准。在我们安全管理中还广泛存在着“说起来确实重要、忙起来可以不要、干起来要往后靠、出事才知真重要”的麻痹思想。而且安全工作特有的细致、具体、工作业绩无法量化及不可预期的特点,使得很多相关的管理者对此项工作不够重视或责任不明确,因此,模糊的“不出事就是安全”的安全观念在高校实验室有着广泛的生存空间[2]。

1.2 实验人员复杂,安全知识薄弱

实验人员是实验进行的主体,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在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中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实验室安全管理政策的执行者也是安全监管的主体。伴随着学校为学生开设的实验课程、高校教师科研项目以及实验室承接的社会服务和创收工作的增多,进入实验室的人员变得愈加复杂。一部分是实验室的专职工作人员,另一部分是科研项目组成员及所涉及到的博士生、硕士生及部分本科生,第三部分为外单位科研合作人员。人员来源复杂、人员的知识结构不一,对实验室安全知识和实验技能的掌握程度不同,实验时间长短不一等给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1.3 仪器、药品试剂的管理不到位

药品试剂是实验开展的利器,也是实验室安全管理中最大的隐患。由于现用的大部分药品试剂都是由课题组自行购置,虽有指定负责人,但无购置计划与药品试剂的入室审查,而且没有统一的放置地点,实验室内随意放置;剧毒、易制毒试剂没有专人专柜管理;实验药品浪费严重,重复购置,药品使用情况无人登记等问题严重存在。

在仪器设备的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着使用后不登记、不整理相关卫生、不关闭电源的“三不”问题,而且仪器设备的相关技术资料及备品备件随意放置导致丢失的事情时有发生,小型仪器随意搬动或借用等等,种种不良的个人行为给仪器设备的高效利用埋下了隐患。

1.4 实验废弃物的随意处理

实验产生的“三废” (废气、废液、废渣)处理,直接关系到每一位实验人员的人身安全和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高校实验室多数没有废弃物处理装置或回收桶,由于人员复杂,监管不力,有些实验人员安全意识淡薄,直接将实验废液倒入下水道;产生有毒和刺激性气体的试剂不按规定在通风橱内使用;废弃物未分类放置随意丢弃等现象存在,严重影响了实验人员自身的身体健康并对环境造成了污染,为此实验废弃物的安全管理至关重要。

1.5 安全建设不到位,水、电、火灾及窃盗隐患大

长期以来,在我国潜移默化的国家公共财产高于个人安危的教育下,使人们忽视实验室安全防护设备的配备[3]。实验室通风设备差,门窗关闭不严导致仪器耗材或电脑被盗,各种电线、水管年久失修,消防器材未定期检查或常年不更换,消防通道被堵,实验楼没有楼层示意图和安全消防通道示意图,绝大多数化学实验室内没有冲淋设备、洗眼器、气瓶柜、急救包和其他劳保用品等等,有的连灭火器都没有配备,当遇到危险时实验人员无法有效的保障国家财产和自身安全。

2 理应采取的措施

2.1 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体制

实验室安全管理体制的建立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前提,为安全管理工作的落实起到有效的监督。高校理应专门成立实验室安全管理领导小组,由学校、各院系、教务处、科技处、保卫处、各实验室等多个部门的主要领导担任小组成员。各教学、科研实验室逐一和学校签订“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书”,明确每个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责任人,建立“校-院-实验室负责人-实验人员”的四级实验室安全管理网络,让实验安全意识从上层深入、层层普及推广,使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常态化。

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是确保实验室安全的关键,高校理应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自身学校实验室特点,有针对性的建立健全与之相关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条例,如“实验室安全岗位责任制”、“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实验室危险品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标准操作规程”、“实验室工作人员培训制度”等各项制度和文件,使各级实验室在开展安全管理工作时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深入落实安全责任制,定期检查,积极治理安全隐患,为实验室安全提供重要的保障,为实验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4]。

2.2 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提高实验室安全意识

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师生安全意识淡薄,存在着重科学研究,轻安全预防的思想;存在着安全工作只要实验人员在现场就不会发生事故的侥幸心理,所以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实验室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加强安全教育工作是保障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措施和关键所在[3]。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安全意识深入人心。学校应积极组织师生学习国家相关的安全知识法规和手册,并针对实验教师、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实验工作人员和实验管理人员等开展不同层次的安全知识教育,把安全教育作为一种常态教育,纳入他们的从业教育;经常性开展实验室安全宣传活动,如在校园内和实验室场所张贴实验室安全知识展板;不定期举办实验室安全事故图片展、实验室安全操作图片展等让师生员工了解怎样才是安全的,起到警示和告知的作用。二是要进行安全演习[5]。学校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应定期组织相关实验室人员进行实验大楼火灾逃生演练、消防器材的使用和化学试剂泄露救助演练等活动,以提高实验室人员的安全事故应急能力和掌握逃生、自救和救护的基本技能。防栓的使用,以及如何从事故中的实验室逃生,中毒事件发生后怎样应急处理等等。

2.3 加强实验室人员管理,实行实验室准入制和实验人员培训上岗制

2002年1月9日国务院公布实施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指出:“从事使用危险化学品和处置废弃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其主要负责人必须保证本单位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和国家标准的要求,并对本单位危险化学品的安全负责。使用危险化学品和处置废弃危险化学品的人员必须接受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安全知识、专业技术、职业卫生防护和应急救援知识的培训,并经考试合格,方可上岗作业。”。2010年1月1日起施行的教育部《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第三十五条规定:学校应当将师生员工的消防安全教育和培训纳入学校的消防安全年度计划。加强多层次、专业化的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工作,提高师生们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6]。由此可见,实验室工作是很受国家重视的,并非如现状这般实验室工作轻于教学,实验人员的地位低于教学和科研人员。

实验室准入制度的建立就是要提高进入实验室的所有人员实验室安全素质,进而实现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一是要对进入实验大楼的一切人员实行实名登记准入制管理,每人实名登记办理门卡或登记牌,这样从源头保证人员来源的可追溯性。二是要对拟将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的人员包括教职工、博士、硕士、本科生、其他单位科研合作人员,先进行实验室安全知识培训,然后笔试并考核实际的实验操作能力,考核合格方能进入实验室开展工作[7]。

加强实验室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作,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如:消防器材的正确使用,仪器设备、化学试剂的常规使用方法,紧急情况的应急对策,特别是实验过程中要求实验人员务必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按流程要求进行实验操作,严禁违规操作,将避免人身伤害的理念渗透到实验中的每一个环节,真正做到“安全第一、从我做起”。

2.4 建立仪器设备、药品专人负责制

一是对实验室所属设备按金额分类为普通仪器和大型精密仪器设备,且各设备均建立帐户档案、技术资料档案和设备卡,配备专人负责管理。管理人定期核对确保帐物相符,并对新购仪器设备进行编号贴标、卡片归档。同时大型精密仪器还需配备仪器使用人,负责所管大型仪器的日常使用、技术指导与培训、仪器使用情况的登记和保养等工作。

二是对实验室的化学试剂,配备专门药品柜,配备专人负责管理,对采购-领用-使用-废弃四个环节的情况予以登记造册;对化学试剂按有毒、无毒、有机、无机等分类整理,分柜分层分类摆放,药品柜外有明确标识;特别是剧毒化学品采取由实验室双人、双锁、双钥匙管理,使用情况登记备案,责任明确,确保剧毒化学品、易制毒试剂的安全使用。

2.5 废弃物的存放与处理

高校实验室应根据“分类收集、定点存放、专人管理、集中处理”的工作原则, 结合本实验室的特点,加强对有毒、有害化学废液及固体废物(简称危险废物)的管理,规范和加强实验室排污管理,并做好危险废物的处理。例如,尽可能对大量使用的有机溶剂自行回收提纯再利用;对有毒有害废液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剧毒废液和废旧剧毒化学试剂,进行解毒或降毒处理等。对自行不能处理的“三废”,由专职实验管理人员将其统一收集定期交由学校统一集中处理或政府指定的处置部门统一进行处理,使实验室化学品垃圾处理工作常态化,从根本上消除化学品垃圾带来的安全隐患,创造安全和谐的实验环境。

2.6 加强实验室安全设施建设,保障生命及财产安全

加强实验室安全设施建设,提高实验人员对安全问题的认识,学会并正确使用防护设备,这样既保障了实验人员自身安全,也能有效地避免各种可能的危险产生,从而有效地推动了实验室安全管理趋于完善。一是在实验室或实验楼内明显位置张贴“楼层示意图”和“消防安全通道示意图”,当事故发生时能及时有效的组织实验人员疏散;二是水电管线设施及时更新改造,防止因电线老化或水管渗漏、跑水而造成贵重仪器损坏或火灾事故的发生;三是按规定在楼道内配置固定式灭火系统,实验教室内按房间面积大小配置适量的移动式消防器具和器材;四是加强防盗设施建设,在实验室或楼门口安装门禁管理系统,实验人员凭卡出入,车辆凭卡进出,楼门口及楼道两端安装电子眼监控设备。只有通过以上措施,才能增强了实验室事故的预防和处置能力,确保了实验室工作的安全有效进行。

3 结语

安全问题无小事,安全意识要谨记,安全制度须落实,安全知识必掌握。实验室安全管理是一项艰苦的、细致的、长期的且无法量其产出工作,但它建设的好环直接关系着学校师生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以及环境安全,不容忽视或懈怠。在迈向十二五的高校发展进程中,实验室安全管理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从制度建设入手,建立健全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实验室安全标准化建设,加强师生安全知识教育,从而达到实验中的人、制度、设备、环境的相互融洽与和谐,打造平安绿色校园,维持高校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明,穆建平,范卓华.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2):5-7.

[2] 王世强.研究型大学实验室安全问题分析及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10):193-195,203.

[3] 李珉珉,曹燕.外来科研样品引起的检验科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6,16(5):594-596.

[4] 黄文霞,罗一帆.高校化学教学实验室安全教育与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9):193-195.

[5] 武培军,蒋勇.加强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几点思考[j].职业教育,2010(34):174.

篇10

[关键词]电工;实训室;安全管理

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举措强调了高等职业教育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而电类实训室是实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重要场所,所以必须将电类实训室的安全管理提高到新的高度,如果对电类实训室安全管理认识不足、管理不到位,往往会直接影响高职院校师生的人身安全和高职院校实训工作的正常开展,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所以必须针对高职院校电类实训室安全管理现状,全面分析电类实训室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高职院校电类实训室的安全管理进行完善和优化。

一、高职院校电类实训室安全管理现状

各高校制定了实训室管理制度,但针对于电类实训室特殊性的管理制度缺失;实训室安全管理在实训室管理制度中有体现,但实训室安全管理在实训室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没有凸显;实训室管理制度在实训室张贴,但在实训过程中,没有达到实际的安全教育效果;实训教师在实训过程中,没有将实训室安全教育渗透到每一节课,实训室管理人员和实训教师对实训室缺乏及时的安全隐患排除。

二、高职院校电类实训室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电类实训室管理人员安全意识淡薄

目前,各高职院校电类相关专业基本都已开展电类实训课程,但在不同程度上还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重心放到了课堂理论教学,将实践教学放到学期末,表现为短时间的集中实践活动。此种现状也导致了高职院校电类实训室管理人员,在日常管理中忽视对电类实训室的安全管理。具体到实训过程中,“一名老师带众多学生”的电类实训现状普遍存在,教师忙于轮流指点,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不但会造成经济损失,甚至会造成人身伤害,进而对平安校园、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将产生不利影响。

(二)高职院校电类实训室管理体制不健全,安全责任不明确

目前,各高职院校都制定了有关实训室的管理体制,而针对电类实训室特殊性的安全管理体制却基本缺失。在实际安全管理中,一般哪个教师上实训课哪个老师负责,而老师在上实训过程中,会因为忙于指导学生实践而忽略安全检查和安全教育,实训室的高效轮流使用,使电类实训室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将找不到责任人。部分高职院校虽然设立了专门的实训室管理机构,并指定了专门的管理人员,但也会由于管理人员专业性不强,忙于事务性工作,而疏忽对实训室的安全管理。

(三)高职院校实训室管理人员及实训教师不重视安全教育

高职院校扩招,外聘教师及在岗教师素质的参差不齐,以及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没有开设实训室安全管理培训课程,这些因素就导致高职院校实训室管理人员和实训教师专业化安全管理知识不足,进而在学生实训过程中,疏忽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如遇安全事故,实训室管理人员和实训教师也只能凭经验处理,有可能造成安全事故处理不及时或是处理不当。

(四)高职院校领导对实训室安全管理不重视

虽然各高职院校都将安全管理放在了工作的首要位置,但安全管理却大部分局限于学生的日常安全管理,对实训室的安全管理却没有足够的重视程度。实训室管理人员对实训室安全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往往跟领导的工作重心有很大关系。高职院校领导对实训室安全管理的疏忽,导致了实训室管理人员对实训室安全工作的认识不足、管理不到位,相应的实训室安全教育缺失、安全措施的无法落实,可能会导致电类实训室的安全事故。

三、高职院校电类实训室安全管理完善和优化建议

(一)营造全面的校园安全文化,提高对电类实训室安全管理的重视

文化氛围的营造,是增强教育的有效途径。我们可以通过营造全面的校园安全文化,提高高职院校全体师生的安全意识:教师,会自觉的学习安全知识,进而将自身强烈的安全意识和完善的安全知识感染和传授给学生;学生能将安全知识自觉的转变为安全行动,进而又促进了校园安全文化氛围的营造,形成良性循环。教师员工和学生安全意识的提高,也有助于提升师生员工和学生对于电类实训室安全方面的重视:教师及管理人员自觉学习电类实训室安全知识,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电类实训室安全教育;学生自觉接受电类实训室安全知识,自觉遵守操作规程,对安全事故有一定的处理能力。

(二)建立健全高职院校电类实训室安全管理制度并切实实行

电类实训室有其专业特殊性,要建立电类实训室安全管理制度,首先要考虑到电类实训室的特殊性;要健全电类实训室的安全管理制度,就要构建学校领导—管理人员—学生全员参与的全方位的涉及各个电类实训室细节的规章制度,使电类实训室每个环节、每个层面都做到有章可循。制定制度是安全管理的基础,切实实行才是确保电类实训室安全的关键。所以,在执行中,我们要严格按照安全管理制度做事,将安全管理制度切实做到实处。安全制度的执行还有赖于安全检查、监督和事故责任追究,只有这样,才能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才能切实实行安全管理制度。

(三)建立电类实训室专职管理制度,加强对电类实训室管理人员和教师的安全培训

高职院校电类实训室安全管理,预防是关键,及时处理是重点。高职院校对于电类实训室安全管理要责任明确,最好选择具备电气专业知识的专职人员。另外,要求高职院校将电类实训室纳入日常的教育培训中,并以主题教育、课堂教育等形式将安全教育纳入学生教育过程将电类实训室安全管理教育和培训以多种方式做到全程化、全面化。

(四)改变电类实训室安全教育模式,通过多种形式对电类实训室安全事故进行模拟

在进行实训室安全教育过程中,我们可以改变传统的讲授式教育模式,借助网络工具,实现电类实训室安全知识模拟现场,或是直接组织师生进行现场演练等形式,使师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安全事故带来的震撼,从而使师生将安全知识内化为安全行动,达到切实增强电类实训室安全的目的。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电类实训室安全管理,涉及到高职院校的安全稳定。所以,我们一定要提前预防电类实训室的安全隐患、及时处理电类实训室安全事故,将电类实训室安全管理处于始终可控中。

[参考文献]

[1]王晓鹏,朱晓慧.高等学校实训室安全管理浅谈[j].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10

[2]孙忠,王洪肖,张锡良.高校试验室安全管理现状与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