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式建筑十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03-31 16:15:59
欧式建筑篇1
那让我们回到最开始吧,从爱琴海开始。
公元前两千纪的科诺所思迷宫
相传,在克里特岛上有个克诺索斯国,国王米诺斯是个牛首人身怪物,他力大无穷,又十分凶残,但克诺索斯国相当强大,称霸爱琴海区域。他命人建造起一座别致的王宫,任何人要是进入这座王宫,就无论如何也无法走出来,所以称它为“迷宫”。这位妖王十分残忍,他要求雅典每9年向他进南7个男童、7个女童年, 这些童男童女都被投入迷宫,为牛首人身怪物所害。这年又轮到雅典进贡,雅典王的独生子忒修斯自告奋勇带着其他童男童女渡海来到克里特。他勇敢英俊,智慧过人,赢得了克诺索斯国王的女儿阿里亚娜的芳心。
注意这个柱子,它将发展成后来欧式官方建筑的主要构图要素。
这个时候它是木头做的,后来就变成石头的。
然后到了文明的时代,古希腊。欧洲人都相信他们的文明起源于古希腊,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雕塑,绘画都被奉为经典。是不可超越的。
现在看,也确实很经典
雅典卫城,圣斗士里的圣域,当然,十二宫是不存在的
在希腊古代遗址中,最为有名的当属均建造于雅典黄金时期的雅典卫城。作为古希腊建筑的的代表作,雅典卫城达到了古希腊圣地建筑群、庙宇、柱式和雕刻的最高水平。这些古建筑无可非议的堪称人类遗产和建筑精品,在建筑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迄今保存下来的大量的珍贵遗迹,集中展示了希腊的古代文明。
雅典作为当时最盛大的民主制城邦,汇集了周围的工匠,把之前的建筑水平大大提高了。
没错,就是民主制的,罗马一开始也是民主制。所以别怪欧美人老说民主啦,那是他们的传统。
帕提农神庙,雅典娜的庙
雅典盛产优质白色大理石,所以用石头盖房子。
中东那里既没有树,也没有石头,就用土培盖房子。
雅典时期,剧场的形制也有了,他们很热爱表演和演讲,所有的位子都一样,没有特等席
雅典完了是罗马,雅典建筑比较小,是梁柱结构的。罗马的建筑就很大了,用上了从中东传来的拱券结构。
罗马的输水道,水利工程
拱券结构和希腊的柱式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代表作是大角斗场。
每层用不同的柱式,上细下粗,最顶上用壁柱(就是墙上突出半个柱子)
大角斗场奠定了体育场建筑的形式,即使现在的体育场,基本的造型还是这个样。
两千年了,没有发生沉降,施工水平很高!
建筑的建造,最难的地方是屋顶,怎么把屋顶盖起来是个大难题。
屋顶的跨度越大,就越难。
古罗马阿德良皇帝设计的万神庙跨度达到43.3米!
对了,当时他们发现一种火山灰,是天然混凝土,就用这种火山灰和碎石块混在一起做建筑。
方法是先用石块砌起半圆形的拱,再在小方格里浇注混凝土。
古罗马的浴场很发达,里面有商店,图书馆,音乐厅,简直是万能娱乐中心。
于是大家都在里面泡澡- -,男的女的都有,再后来就淫乱了,国家也完蛋了
古罗马人造的凯旋门,纪念打仗胜利。
放在马路上,我觉得跟牌坊的作用差不多。
下面这个是后来仿古造的,所以大很多
公元395年,古罗马帝国分裂成东西两个,定都君士坦丁堡的东罗马亦称拜占庭帝国,其城防坚固,易守难攻;而它的兄弟国家西罗马则很不幸,维持了不到百年、在公元479年即被日耳曼蛮族攻破,古代文明被彻底摧毁,欧洲从此进入中世纪。古罗马文化的香火从此就只有依靠东方的拜占庭这一支来独力传承了,不过它似乎很争气,在艰难困苦中持续了将近10个世纪。
圣索非亚大教堂
建于东罗马皇帝justinian统治时期(公元532年—— 公元537年),当时拜占庭帝国正处于鼎盛阶段。
圣索非亚教堂恢宏无比,充分体现出了卓越的建筑艺术,从而也成为了后来伊斯兰清真寺的设计模板。事实上,它本来是基督教的教堂,自拜占庭帝国衰落后,圣索非亚大教堂已转变成了供奉安拉的土耳其清真寺。
他们用古兰经把小天使的雕塑换掉了- -
欧式建筑篇2
关键词:建筑符号;别墅室内设计;延用
中图分类号:tu9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1-0131-03
1 引言
室内设计艺术化,是人类寻求美、理解美和表现美的艺术创作过程。现代室内设计中,欧式元素的运用占有重要的地位,豪华的石膏线条、仿古典的水晶吊灯、奢华的巴洛克沙发、金碧辉煌的天然大理石地面、图纹装饰的欧式壁纸、华丽地毯窗帘、精致的床罩以及精美装饰画等构成了一组富有生活乐趣的品位空间。
基于对欧式建筑元素的了解,取出精华、去其糟粕,将一些适用于现代室内设计的建筑构件元素、符号经过再构思、再提取和整理的过程,灵活的运用到现代别墅室内设计当中,体现出优雅的图案与纹理、现代的材质与工艺、古典装饰搭配现代典雅家具,用碰撞与矛盾的手法,融合出奢华的时尚感,从而使传统与现代相联系起来,在现代家居设计中体现古典建筑文脉的精髓。
2 项目概述
本项目以康城暖山别墅设计为例,探讨欧式建筑构件符号在别墅室内设计中的新运用,主旨以体现文脉传承的意义。
2.1 项目背景
本项目是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双桥东路9号康城暖山的一幢427m2的别墅室内设计,设计范围:地下一层、一层、二层、阁楼;建筑外观为传统经典的北美风格;业主有多年海外生活的经历,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较高,喜欢室内设计低调的华丽,不张扬,且经常请朋友于家中聚会活动,装修的设计风格要求优雅、稳重、大气。
2.2 项目特点
本项目是面积427m2的独栋别墅,设计范围有地下一层、一层、二层和阁楼。综合运用传统欧式建筑构件符号(哥特式建筑构件外轮廓线、洛可可家装墙面装饰线条和木质镶板、罗马柱构件雕塑等),与室内客厅、餐厅、楼梯、卧室等多个空间设计完美融合,体现新欧式文脉特色。
室内设计的色彩多以象牙白为主,浅色为主要色调,深色为辅助色调。空间设计中多处采用色彩低调沉稳的黑金花大理石,以及水晶吊灯、软装配饰等元素进行搭配以提升整个设计的生命力。
3 项目设计
3.1 项目规划
3.1.1 风格定位
风格特征——现代简欧的低调演绎;个性特征——时尚、低调奢华;造型特征——现代简约与欧式建筑构件符号的交汇之美;色彩特征——雅致、时尚;材质特征——皮革、天鹅绒、大理石、壁纸、金属等高反光 材质变化混搭;工艺特点——精细。
3.1.2 色彩定位
(1)硬装基色。元素特征:雅致、低调;材质特征:壁纸、皮革、石材、混油、镜子、玻璃等材质混合搭配的形式;造型特征:欧式建筑构件艺术风格(图1)。
(2)软装基色见图2,配饰格调定位:时尚、温馨、雅致。
3.2 项目功能分区
地下一层主要分为地下影音休闲区、地下酒吧、洗衣房、阳光房、客卧、工人房、衣帽间、储藏间、回廊和楼梯10个功能分区。
别墅一层主要分为门厅、客厅、厨房、餐厅、儿子房、老人房、卫生间、过道和楼梯10个功能分区。
别墅二层主要分为起居室、主卧、衣帽间、主卫和楼梯5个功能分区。
别墅阁楼主要分为书房和楼梯两个功能分区。
4 项目实施
4.1 市场调查
4.1.1 现状欧式风格的运用
(1)欧式风格多运用在别墅、会所和酒店的工程项目中,一般这类工程通过欧式风格来体现一种高贵、奢华、大气等感觉。
(2)在一般住宅公寓项目中,也有常用欧式风格,体现的是欧式风格的浪漫、优雅气质和生活的品质感。
(3)在国内装饰装修项目中,很多欧式风格得以提炼,从而出现有简欧风格的概念。
4.1.2 设计心理分析
业主有着丰富的海外生活的阅历,生活品质较高,而且喜欢低调的华丽,喜欢宴请朋友在家中聚会、做客,通过对业主的心理喜好进行分析,此别墅设计将欧式建筑构件符号点睛于现代家居的设计当中,其材料与色调暂定为雅致、高贵、大气、适用风格。
4.1.3 对别墅空间的思考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有了高层次的理解,尤其是在精神层次上的追求,因此整个别墅楼层与功能分区主要依据使用者身心的需求来进行空间划分。
4.1.4 别墅空间的可持续性
可持续性是一个有生命及个性的联系,它是有机的,丰富多样的,让各个不同的空间拥有独特的平衡关系和实用功能的体现,最理想的状态是把建筑设计与室内空间融合一体[2]。
4.2 素材收集整理与抽取
(1)室内构建符号:柱式、拱门、石膏像、梁托、壁炉等。文艺复兴元素古典柱式,主要采用古希腊多立克柱、古希腊爱奥尼克柱和古希腊科林斯柱、罗马多立克柱、罗马爱奥尼克柱、罗马科其林柱。哥特元素垂直向上、充满韵律感的线条。洛可可轻薄细巧的线条和木质镶板,线脚和雕饰都是细细的、薄薄的,没有体积感;木质镶板多被采用于墙面,并漆成单色[2]。欧洲古建筑注重细节设计和施工水平,每一个线条的样式、线条的间隔、结束与转折的处理、圆弧的弧度、凹凸的程度等都很精致。总之简化古典繁复的建筑装饰,抽取简化符号并运用现代施工工艺、选用现代建筑材料和时尚色彩进行重组搭配、设计与组合,置换古老建筑构件符号新的功能与生命,同时也赋予了现代家居新文化内涵。
(2)本案的床、桌、椅、几柜等家具要素,运用兽腿、花束及螺钿雕刻来装饰。家具为古典弯腿式,由花纹、雕饰、描金,一些有花及树木等西方复古图案装饰,再搭配华丽的窗帘、挂画、绣布增加设计的主题氛围。客厅和饭厅之间贵妃椅,线条优雅,造型完美精致,兼具奢华的特质,金黄的椅面与客厅的主色调相得益彰。
(3)本案的装饰要素。墙纸、窗帘(幔)、地毯、灯具、壁画、西洋画等,色彩以红蓝、红绿及粉蓝、粉绿、粉黄,饰以金银饰线为色调关系。
墙纸选取画有圣经人物以及条纹和碎花等内容的欧式风格墙纸。灯具采用华丽细碎的水晶灯,用线条柔和的灯光烘托造型家具。主色调采用白色、淡色为主,家具则是白色或深色。地面采用波打线及拼花进行丰富和美化,在面料和质感上显示出欧式的贵气。
4.3 项目制作
4.3.1 客厅
电视背景墙运用了哥特式建筑构件外轮廓线的垂直线条,采用肌理效果明显的实木及理石装饰。
落地窗的应用达到很好的采光,古典柱式装饰,地面采用波打线及拼花进行丰富和美化;舍弃繁琐的欧式吊顶,将其简化为水晶吊灯点缀,丰富的墙面装饰线条和白色混有护墙板,软装饰欧式花纹装饰其中。
4.3.2 餐厅
欧式顶角线、阴角线,壁灯的双重对称,壁炉背景墙采用深色凡尔赛系列的理石来强化明亮的视觉感受,金属框抽象挂画,地面采用波打线及拼花进行丰富和美化,使地面富有装饰感。
厨房被巧妙得分割成二部分,开放式的西式与隔断型中式适合各类食物的烹调与料理,白色的色调简单而且明亮(图4)。
4.3.3 主卧
卧室采用洛可可的轻薄线条,白色护墙板和暖色系灯光,门窗漆为白色,画框的线条部位装饰为线条或金边,在造型上突出凹凸感(图5)。
4.3.4 书房
开放的书房空间,位于别墅的阁楼,斜顶的木梁与地板呼应,平衡两者之间的色彩对比,书柜简单的线条与地毯的花纹形成曲线直线的对比(图6)。
5 结语
后现代建筑文脉的主要特征是把建筑的构件、纹饰、建筑风格等作为一种建筑符号与现代家居设计相结合、延用。本案综合运用传统欧式建筑构件符号(哥特式建筑构件外轮廓线、洛可可家装墙面装饰线条和木质镶板、罗马柱构件雕塑等)、纹饰图案、色彩以及各种建筑风格作为一种建筑符号与现代室内家居设计相结合与延用,使得设计富有一定的文化特色和内涵,体现古典建筑文脉的精髓以及新欧式设计的特点。另外,从总体风格到细部装饰也要结合实际,反复推敲,反复构思,反复比较,以体现实用、舒适、时尚、美观与环保的功能,以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高 钰.室内设计风格图文速查[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 陈志华.外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3] 同 济.家具与陈设[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4] 熊晓斌.现代装饰[m].深圳:深圳工业出版社,2010.
[5] 胡永旭.室内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欧式建筑篇3
从传统文化入手,分析了中欧传统建筑的若干差异及其文化成因,并对目前的国内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做了简要分析。认为发掘本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优秀内核并吸收外来建筑设计的优良因子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建筑设计;中欧建筑;传统建筑
1前言
作为设计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门艺术,建筑承载着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积淀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当今各国频繁的文化交流致使建筑风格的分界线不再一如既往的明确。因此只有追根溯源,回归传统建筑文化的对比,方可探寻出各国建筑文化的精髓。中欧建筑正是世界建筑之林中的两大代表。中欧传统建筑在材料使用,色彩选择,美感效应,建筑理念诸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然而,导致这些差异的根本成因可以从中欧两地的地理环境与文化背景中找到答案。时下,中西方建筑设计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是一大趋势,两大民族间的建筑文化比较,交流将会为设计师们带来更为广阔的视野,同时激发其创作灵感。本文将对中欧传统建筑的差异进行简要分析,并从自然成因与文化成因两方面阐述形成差异的原因,同时为国内建筑设计者们提出少许建议。
2中欧传统建筑设计差异的分析比较
中欧两国在历史文化,地理条件,文化价值观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正是这些不同导致了中欧传统建筑在外在与内涵两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2.1建筑外在的差异
2.1.1建筑色彩的差异从对颜色的喜好上来看,中国人视红色为兴旺、发达的象征。因此以往的建筑者们多将建筑装饰为红色。鲜艳夺目的颜色暗示着国家的繁荣昌盛。而欧洲传统建筑则以灰、白、蓝为主色调,外表的低调朴素暗涌着一种对朦胧美、理智与冷静的追求。
2.1.2建筑选材的差异中国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要体系。木材的质轻,和缓在适于横向延展的同时在造型上彰显出曲线美与生动的气韵。不同的是欧洲传统建筑以石为主要材质。石质的建筑高耸入云、造型厚重。各式各样的柱式便是其建筑的主要元素。中国传统的砖木结构适用于个体生活,往往由居民的经验与巧思所得。而欧洲传统建筑中则融入了精密的力学知识,例如宽广的教堂足以容纳上千会众。
2.1.3建筑布局的差异从建筑布局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建筑多为建筑个体在同一平面上铺展开来,最终组合而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追求一种空间上轴线的对称。中国人通常将建筑视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庭院与走廊的结合正是中国古建筑中常见的一种设计。它体现着人与自然的交融,传达出含蓄,严谨的建筑性格。然而欧洲古建筑布局无时无刻不凸显着单体的艺术效果,空间上轻盈的垂直线贯穿于整体,高耸突兀,犹如飞腾的火焰,体现出公民们对神灵的崇拜,对天国的向往。例如在巴黎圣母院中的布局中运用到彩色玻璃窗画、罗马柱、水晶大吊灯等元素,每当光束投射入圣殿,烛光、苍穹与圣坛营造出神秘的氛围,使信徒们心中产生一种模糊的崇敬感。此外,建筑者们还重视几何构图,强调建筑的宏大雄伟。在城市布局上与中国的中轴对称截然相反的的中心放射状,渲染出自由的,开放的氛围;显示出城市强大向上,生机蓬勃的精神风貌。
2.2建筑内涵的差异
2.2.1建筑美感效应的差异建筑的美感效应暗示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中欧不同的文化内涵带来了两地传统建筑不同的美感效应。从观摩鉴赏的层面看,中国传统建筑更适用于“游览”,欧洲的传统建筑侧重于“观望”。置身于中国的建筑中,情随境迁,感受各种细节的精雕细琢,游走于虚与实之间,领会建筑中蕴藏的神韵。身处欧洲,可将古建筑们视为一件件独立的雕塑作品,感受其孤立的空间氛围,特有的灵魂。建筑的美横冲直撞般暴露眼前,面对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客体将不由自主的萌发一种“朝圣”的心理,似与“上帝”在对话,华丽的美中透露着一丝丝浪漫的人文情怀。
2.2.2建筑理念的差异文化底蕴深深根植于民族建筑之中,最为直接地反映在建筑理念上。中欧两国在传统建筑设计上存在着截然不同的理念。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本着“人本主义”的理念。早在封建社会,儒家学派对建筑设计理念就有着“建筑兼具物质性与精神性”这样的表述。在这一哲学理念的指导下,中国传统建筑注重人的体验胜过物的自我表现,建筑的生活气息与理性实践的精神得到了发扬。此外,“与自然和谐统一”也是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的重要理念之一。古人们视建筑为大自然的一部分,“中正纯和”“因地制宜”“协调发展”的观念因运而生。与中式传统建筑相比,在一直以“神”为中心的欧洲艺术观念中,建筑设计与雕塑设计为同一性质的艺术。欧式传统建筑以“创造静态美”与“以人观物”为主要设计理念。一所建筑的设计与雕琢一件美术品的视觉要求是统一的。
3中欧传统建筑设计差异的成因
中欧传统建筑设计在色彩、选材、布局、建筑理念等方面存在着些许差异,而这些差异的成因都可以从中欧两者的自然环境、文化背景中找到答案。
3.1自然成因
3.1.1自然资源差异中式传统建筑以木为主要材质。为什么古人会选择木作为建筑的主要材质呢?第一,中原地区发达的林木资源便于工匠们就地取材,且远比石材丰富易得;第二,相对石材,木材具有更强的可塑性。第三,木材的灵活性高,适应性强,具有很好的抗震性能,可以广泛适用于各地区不同的气候。欧洲传统建筑在形式与结构上与我国有显著的区别,即石质结构。首先,欧洲文明起源于希腊人所生活的地中海地区,那里的主要地形为石头山,石头山上很难生长出高而大的树木。其次,相较于木材,石材坚固性更强,易于防守,不怕火攻。这也合理解释了为什么在中世纪战乱频繁的欧洲,重要的城池都是石质的堡垒。再次,石头冷的调性也迎合了欧洲人崇拜上帝的心理。
3.1.2气候差异气候在自然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地理环境的塑造产生巨大的影响。中欧两地不同的气候条件使两国人产生了完全不同的性格和思想,也正是这一点造成了双方传统建筑的差异。季风气候是东方民族的主要气候,雨热同期,土壤肥沃,冲积平原面积较广,便于灌溉,光与水土组合良好,这确保了自给自足农耕生活的稳定有序,造就了古人们自然无为、温顺易养的性格。于是,平和、含蓄的风格常见于中国传统建筑中。与东方民族相比,古代欧洲地中海气候的冬雨夏干致使土壤贫瘠,水土组合欠协调。海上生活环境的恶劣使人们常要与狂风巨浪斗争。这也遂之造就了欧洲民族爱于拼搏,竞争的性格与“天人二分”的思想。这种文化观念反应到建筑风格上便是极端,突兀的。
3.1.3内陆文明与海洋建筑可被视为一种精神现象,而精神现象与时空观是密不可分的。内陆文明与海洋文明造就了两个民族不同的时空观,即时间意识与空间意识。身处内陆的东方人在冲积平原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人们对四季变幻的依赖使自身产生了强烈的“时间意识”。而古希腊地形多变,岛屿众多且互不联续。这种独特的空间分割的地理景观无形中孕育了欧洲人强烈的“空间意识”。海洋环境的恶劣使得居民们常要应对自然灾害,使他们的空间布局,地理方位感十分强烈。
3.2文化成因
3.2.1宗教观念中欧两国传统建筑的差异也受着不同宗教观念的影响。古代中国人宗教意识淡薄,对往往伴随着功利色彩。中国传统的宗教建筑采用的多为民间与官式建筑的模式,与封建时期的其他建筑区别不大。这表明了中国传统的宗教建筑本着“以人为中心”的文化观念。在古欧洲,“宗教入世”的观念盛行。重要建筑如“哥特式教堂”座落在城市中,反映着人对上帝的膜拜。“尖峭、高耸、光怪陆离”的装饰风格呈现出意境的空灵。建筑形态的垂直向上,暗示着建筑设计师们对宗教美、崇高美、终极美的歌颂,对天国文化的向往。
3.2.2政治观念建筑好比历史的一面镜子,它真实地反映着一个社会的文化,政治,思想。欣赏中欧传统建筑,要从政治文化的层面去体会与把握。皇权至上、等级森严是中国封建政治文化的主要特点。思想传统,生活方式变化幅度小则是封建社会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然而这些也同样被反映到建筑上来。我国古代建筑基本维持秩序井然、轴线贯通的布局风格,数千年保持着整齐统一的风格。居民的住宅也会根据其社会等级的高低而有所不同。一户人家的社会地位会由其住宅屋顶的形式、台阶的高低、面积大小可想而知。而欧洲传统政治则呈现出自由民主的风格。古希腊建筑亲切明快,伴随着大面积的广场,城市布局表现出同心放射状。在这种环境下,公民们性格开朗,过着自由的生活。
3.2.3价值取向中欧两者的政治观念从根源上影响了公民的价值取向,促使了两地建筑风格差异的形成。简言之,中国传统建筑重视整体,和谐,欧洲传统建筑注重个体的差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传统社会是建立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人际关系靠血缘来维持,文化自然表现出群体意识。作为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没有强权,海上贸易的繁荣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认识到个体的价值,于是表现出个体意识的文化本原。中国建筑注重群体组合的美,家族式的四合院在中国传统社会十分盛行。此外,客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必备元素。作为会友接客的重要场所,客厅饱含着浓浓的人情味,是“人和”这一理念的重要象征。相反,古欧洲建筑富有意识形态色彩。古代的设计者们利用建筑赞颂时代或暗讽现实。建筑可以创造优美也可以寄寓文化。建筑常被作为一种观念性、内在性的事物。
4中欧文化交融中的中国建筑设计
21世纪中国建筑文化与国外建筑文化发生了比以往更大的交流,碰撞与融合。当下,文化发展已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化问题。然而,建筑与文化存在着血缘般的关系。因此,建筑更不能脱离文化语境。好的建筑既不能脱离自身的文化传统,也不能排斥外来建筑的信息。
4.1国内住宅设计的欧化现象
如今,随着国际间交往的日益频繁,中外建筑师合作设计的机会史无前例地扩大。随之而来的便是对于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取舍。然而,全盘西化或单纯本土化的建筑设计已不再适应如今的城市生活。目前,国内居民住宅的欧化趋势正是建筑设计缺乏本土文化的一大表现,同时这也是新一代建筑者需要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的建筑师在对过去几十年建筑的思考与批判中,将中欧建筑文化融合,创造出了一系列优秀的作品。例如上海经贸大厦在美国芝加哥som事务所与上海建筑设计院共同完成的杰作;在庭院中,西式残墙断柱与中式白桥共存。而如今,国内居民住宅出现了欧化的趋势,在很大程度上缺乏民族文化内核。新一代的建筑设计师应从中欧传统建筑的对比中发掘本民族的文化价值,开发出一条可以更好的融合中欧建筑风格的道路。
4.2中欧建筑在客观规律中的融合与创新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建筑的灵魂。建筑发展的客观规律告诉我们:建筑不可能脱离传统文化而发展。即使在西方文化席卷全球的今天,对于建筑设计文化的对比与整合是十分有必要的。将中欧传统建筑文化两者进行对比将有助于国内的建筑工作者们发掘两国文化中优秀与合理的内核,推动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延续发展。然而,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绝不能只是沿袭大多固定的建筑式样,而是应注重对于民族文化更为深层次的思想诠释。在这个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建筑工作者们要用更为包容的胸襟与豁达的心态看待一切外来的建筑文化,正确处理好本民族与其他民族间的建筑文化关系。
5结语
建筑是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人类历史文化的载体。中欧传统建筑在外观与内涵两方面存在差异,而这些差异的形成都可以从文化上找到答案。如今,电子信息技术全面普及,新技术、新材料在世界各地的建筑中被广泛采用。但是,技术只是一种手段,建筑更多还得依靠设计者的思维。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国内建筑文化格调的趋同是值得反思的大问题。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着自己特有的文化特征以及累积多年的民族情感,建筑工作者们应尊重它们并融入自己独创的特色。融合与发展是当今建筑设计的一大主流,然而盲目的移植或排斥外来文化都是不可取的。一名优秀的建筑设计者应正确处理好本民族建筑文化与外来民族建筑文化之间的关系,自觉发掘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核,吸收国外建筑设计的优良因子,推动建筑设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谈炳和.从中西建筑风格看中西文化之异同[j].当代建筑,2007,(5).
[2]王丽萍.中西建筑人文主义比较[j].山西建筑,2008,(3).
[3]刘金祥.西方建筑文化对我国近现代建筑的影响[j].南方论丛,2013,(3).
[4]李昌勇,张玉潇.论中西建筑美学的视觉差异[j].大家,2011,(14).
[5]苏生文.赵爽.石头与木头-对中西建筑文化的比较认识(一)[j].文史知识,2008,(8).
[6]郭鹏飞.中西建筑及其文化背景的异同初探[j].南方建筑,2006,(12).
[7]胡云杰,梁钢强.从文化内核浅议中西建筑文化[j].华中建筑,2008,(8).
[8]修贝贝,刘福智.浅谈不同自然观对中西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j].山西建筑,2007,(26).
[9]李晓丹.17~18世纪建筑文化交流[d].天津大学,2004.
欧式建筑篇4
[关键词]瑞典中国宫 中国趣味 建筑风格 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k5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10)02―0129―07
18世纪欧洲出现了被称为“中国趣味”(chinoiserie)的社会风尚,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近郊王后岛上王家宫苑中的“中国宫”,便是18世纪中期瑞典社会“中国趣味”的典型代表。这座“中国宫”初建于1753年,后于1763年重建,是瑞典国王阿道夫,弗里德里克(adolf frederik)送给王后露维莎,尤里卡(lovisa ulrika)的生日礼物。其建造过程、开幕仪式、建筑风格、室内装饰等各方面,在在体现出18世纪欧洲中国趣味的旨趣和特点,“至今仍是18世纪中期建造的欧洲最漂亮、保持最好的中国趣味的样本”,成为清代中瑞文化交流的重要史迹,也是18世纪欧洲中国式造园手段的典范之作。
一、瑞典中国宫建造的时代
从17世纪中叶起,中国的瓷器、漆器、丝织物、家具、屏风、壁纸、扇子等,越来越多地被欧洲各国商船运到欧洲。这些物品“以淡色的瓷器,色彩飘逸的闪光丝绸的美化的表现形式,在温文尔雅的十八世纪欧洲社会之前,揭露了一个他们乐观地早已在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的前景。……闪现于江西瓷器的绚烂彩色、福建丝绸的雾绡轻裾背后的南部中国的柔和多变的文化。激发了欧洲社会的喜爱和向慕”,促使18世纪欧洲社会生活中出现对中国事物的热爱。这种时尚体现在室内装饰、家具、纺织品、园林设计等诸多方面,表现出“奇异的欧洲化理解”的中国风格,”被学者们称为“中国趣味”。中国物品的造型样式、颜色、装饰图案和设计原理令欧洲耳目一新,其中蕴涵的新观念和新形象影响了欧洲人的艺术追求,促使了艺术上洛可可风格的形成。虽然学者们认为洛可可风格的出现取决于欧洲艺术本身发展的规律和特定的历史背景,但中国艺术的影响毫无疑问也是其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趣味从法国开始,很快蔓延到其他欧洲各国。18世纪初以来的欧洲各国宫廷和贵族阶层深受法国影响,对中国物品和艺术风格趋之若鹜。但在建筑艺术方面,德国宫廷和贵族们却走在法国之前,德国学者利奇温指出:“在建筑艺术方面,发展的情况就颇有不同。法国的建筑即使在罗柯柯最昌盛的时代,仍保持其建筑形式上的庄严和刻板。虽然有丰富的装璜,亦不能减削其行列之齐整。罗柯柯虽然被称为法国的特式,但在此点上,最初的成功出现在德国。”18世纪中叶,德国王公贵族以及天主教大主教们兴起了一股建造中国式建筑的风气,在自己的宫廷苑囿中建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亭榭和屋宇,实际上混合了中西不同的元素和风格。德国洛可可时代“最动人的建筑之一”。便是易北河畔按照中国建筑模式建造起来的彼尔尼兹宫(pillnitz),该宫使用中国式屋顶,主体建筑旁边有扁平狭长的凉亭,体现出中国离宫别苑的特色,其门廊和上楣柱上绘制着中国人物。与彼尔尼兹宫最相称的建筑是建于1715-1717年的德累斯顿的“日本宫”,原名“荷兰宫”,根据荷兰人的建筑思想建造,很多中国因素是荷兰传来的,建筑虽被名为日本宫,但使用了中国式拱形屋顶,极佳地体现出中国趣味。1754年波茨坦附近山苏栖(sarts-souei)花园中建造了“日本亭”,被认为是仿造中国凉亭最成功的例子。1773年腓特烈大王在波茨坦附近柏尔维第尔(belvedere)建造了一间“龙舍”(dragon cottage),也是仿照中国塔而建造的。波茨坦附近的斯滕(stern)还有1714年建造的猎亭,其檐牙伸出外面一米长,檐下有木衬托边缘,被远东建筑界称为飞檐,这是仿效中国的另一种形式,显然是把中国木制建筑的形式应用到欧洲石料建筑上。喜欢乘坐中国轿子四处巡视的科隆大主教克勒芒斯,奥古斯都(clemens august)在布吕尔城堡建造了“中国房”。此外,德国的慕尼黑、勃兰登堡等地也有仿照中国式样的建筑,这些建筑物里还装饰和陈列了大量中国美术品和器物,是宫廷和贵族们生活忌械闹匾内容,“任何行乐园圃如无中国亭榭,就不敢以时髦自居。”
瑞典王室与德国有着密切的联系,1751年,阿道夫・弗里德里克登上瑞典王位,王后露维莎・尤里卡就来自普鲁士。这位王后一直与祖国保持密切联系,对德国各地建造的中国式建筑和中国物品非常熟悉。王后热心文化学术,对中国文化艺术也有着浓厚兴趣,与法国文化界保持着密切联系,
18世纪30年代之后,随着瑞典东印度公司的成立,中国物品和文化通过贸易渠道可以直接进入瑞典社会,开始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瑞典的社会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阿道夫,弗里德里克国王为了给妻子一个惊喜,就精心策划建造中国宫的秘密计划,作为王后33岁的生日礼物。
二、异国情调的开幕礼
1753年7月24日,瑞典国王在首都斯德哥尔摩郊外皇后岛上的王家花园德诺丁尔摩(drot, tingholm)为王后举行生日庆典,并把一座秘密建造的中国宫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她。他根据当时欧洲的社会时尚,按照当时流行的中国式样,精心策划了极具异国情调的中国式盛大开幕仪式。瑞典中国宫别出心裁的首次亮相方式,也为18世纪欧洲的中国趣味添上了令人回味的一笔。
早在17世纪末,在崇尚中国趣味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带领下,法国王室就开始流行中国服装。路易十四本人曾经在1667年的某祭典中化妆成中国人。1670年凡尔赛宫建成之后,法国王室经常在这里举办东方情调的化妆舞会,参加者身着中国式刺绣服装,王家乐队用笙、笛、锣等中国乐器演奏音乐,路易十四时代,王公贵族们身着中国服装出席盛典来体现自己的卓尔不凡,以异国情调来表现其特殊地位。中国式化妆舞会很快在欧洲其他国家流行起来,轻歌剧和喜剧中也经常出现中国人物和情节。
瑞典王室是法国宫廷文化的追随者。瑞典中国宫的开幕式便以“中国服饰”、“中国人物”和“中国情节”为主要手段,创造出浓浓的异国情调。开幕式从凌晨一直持续到夜晚,热闹场面,新奇迷人,使中国宫真正成为“一方乐土”。瑞典王后在经历了梦幻般的仪式后,激动不已,在7月27日写给母亲的信中仍然可以看出她的快乐和惊喜:“我吃惊地突然看到一个真正的神话世界……。一个近卫兵穿着中国服装,陛下的两位侍从武官则扮成满清武官的样子。近卫兵表演中国兵操。我的长子穿得像个巾国王子一样在亭子的人口处恭候,随侍的王室侍从则扮成中国文官的模样。”“在我们浏览完所有这些 美妙的东西之后,国王安排了一场中国的芭蕾表演,在土耳其(janitschar)音乐的伴奏下表演。晚餐时分,整个建筑都灯火通明,后来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这个地方。”
尽管所有这些都是按照瑞典人的想象来进行的,但他们认真地进行中国式军队操练、乐队表演和芭蕾舞演出,以及王子和随从的中国式装扮,一招一式中所蕴含的意味,已经远远超过动作和服饰本身,其间所反映出的新意,使仪式每个环节都体现着欧洲时尚的中国趣味。中国成为“折射这个时代的快乐气氛和对快乐之追求的一滴水珠,因为它遥远而在传说中是一方乐土。”
三、中西混合的建筑风格
瑞典国王阿道夫・弗里德里克很早便开始筹划这座梦幻般的中国宫。首先他派人前往德国寻求建筑有关的资料,一封1753年5月4日奥洛夫,塞尔苏斯(olofcelsius)写给德国东部卡塞尔王家管家和图书馆馆长约翰,阿肯霍兹(johan arckenholtz)的信中说国王最近任命了卡尔・科隆斯泰(carl cronstedt)为首席监督官。计划在乌瑞克斯塔尔(ulriksdal)建造一个“中国式样的房子” 以取悦王后,因此卡尔,科隆斯泰希望能够获得卡塞尔中国房子的设计图。瑞典国家博物馆的档案里现在还保留同一个建筑物的两幅建筑图纸,虽然我们不清楚这是否是卡塞尔中国房子的设计图,但从图纸上丰富的中国趣味装饰风格看,则属于德国建筑。尽管中国宫最后并没有建造在乌瑞克斯塔尔,但仍表明卡尔,科隆斯泰曾收集过德国的建筑图纸,作为在瑞典建造中国式建筑的样本。
现在留存着最初中国宫的两个图纸。第一个图纸并没有实施,但它体现出中国宫最早的设计类型和风格。这个图纸表明建筑最初是简单木制结构,建筑中央是一个门厅,门厅每边一个稍大的房间,通往两个小的陈列室。内部装饰使用了诸如雕刻的塔式屋顶、雕刻着棕榈树和龙头的墙角等中国趣味的物品,色调是红色仿格子式样等。第二份图纸才是真正付诸建造的中国宫,建筑也是木制的,只有一个大房间和四个陈列室,后来加上了两个小亭子,每个亭子里有一间房。两个图纸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建筑物的长度和中间部分,还包括一些装饰细节。根据图纸可知中国宫墙壁上计划要“覆盖红色的编织物”,周围环境是淡绿色的,角落里有涂成绿色和银色的棕榈树干,屋顶“覆盖黄色的帆布,用蓝色装饰物和大流苏装饰着彩带”,这样可以产生一种明暗波动起伏的效果,宫殿末端的球状物和彩旗也可强化华丽的装饰效果,中央部分放着塑有一只鸟的大香炉。
在国王的直接推动下,由卡尔・科隆斯泰设计监制的第一座中国宫最终于1753年7月建造完成,用船运到皇后岛后竖立起来。瑞典王家档案收藏了一份简短的描叙,这是现在能够找到的关于最初中国宫内外情形的最好纪录,全录如下:
在凉亭对面的花园左边,栏杆中有一道门,修建了一条大约200码长的新道路从这道门穿过树林,通向一个地方,这里建造了一所包括一间大厅和四个房间的建筑,两个亭子,每个亭子里有一间房。房子是木制的,房子外部低层镶板是灰色的,上部是红色格子状的东西。房子转角都有着装饰物,与房子一样高的地方是涂成灰色和银色的棕榈树。锡制屋顶上覆盖着黄色帐篷,以环连接,上面镶着穗子等装饰物。另外两个亭子不一样,主楼大厅墙壁是银色的,椅子是其他颜色,在一道门前面有一个非常漂亮的漆器屏风,屏风两边摆着两个巨大花瓶,里面放着橘子树。右边第一间房装饰着黄色平纹皱丝织品,椅子覆盖物和窗帘都是同样的织物。第二间房是卧室,墙壁上贴着白色平纹皱丝织品,床像一个有靠背的长椅,也覆盖着白色丝织品。床上的帷帐装饰着很多白色羽毛,蚊帐用很大的玫瑰形饰物固定在墙壁上,凳子覆盖着白色丝织品,窗帘是白色丝制薄纱。摆放在各个角落的漆器橱柜上覆盖着一小块布,橱柜上方的墙上都悬挂着漂亮的镜子,玻璃上绘制着美丽的花鸟。左边第一间房,墙壁上镶嵌着中国方形漆器板,在这里漆器板中间镶着银色丝花边的黄色带子,漆器板周围也是金银丝花边,在漆器板中间摆放着中国瓷器人物。房间四周摆放着有靠背的长椅,长椅上覆盖着黄色平纹皱丝织品。第二间房跟第一间很相似,不过条饰是绿色的,金银丝花边是金色的。这里有一张长椅,覆盖着白色平纹皱丝织品。旁边两个小亭子装饰着印制好的棉布。天顶是黄色平纹皱丝织的狭长三角旗。主楼通过高高的树篱与旁边的亭子连接起来,树篱形成月牙形,通向院子的入口处,入。处两边都有一个高高的杆子,上面有很多三角形的东西,上面悬挂着玻璃制的铃,发出响声,屋顶帐篷的每一个穗子上都悬挂着玻璃球,里面有照明用的灯,整个道路都由两边的火炬来照明。阿德勒菲特在其回忆录记录了中国宫外部的一些情况,基本可与档案文件互证,极具史料价值:
主体部分和小亭子都建造在一个由草地围起来的院子中央。道路从院子大门一直通到主体和小亭子。在两个面积相同的草地上,都竖立着一个正方形底座, 分别支撑着一个非常巨大的中国花瓶。院子周围的篱笆都非常高――有16英尺高――漆成灰绿色和艳红色。两个18英尺的柱子,用同样颜色刷成条纹的图案竖立在入。的草地上。它们上面悬挂着10个木制的三角形,最大的在最下面,往上逐渐变小。这些三角形也是跟柱子一样漆成同样的图案,上面悬挂着玻璃铃,发出更悦耳和高亢的声音。在主楼和亭子前面竖立着四根同样高的柱子,上面悬挂着铃。在整个屋檐的底边周围,也按照中国方式悬挂着很多铃,发出不同的声音。在主楼背后比建筑更宽大的地方,是一个开阔的空间,两旁的杉树形成了一个剧院。约翰・帕奇(johan pasch)还为开幕仪式绘制了一个背景,描绘着写实的湖面上天鹅在游弋,背景是悬崖和瀑布的绘画,在开幕仪式上,表演了笛子协奏曲,管弦乐团的成员藏身于杉树后面观众看不到。
中国宫的内部装饰也奢华新奇,不仅利用了欧洲中国趣味的物品,还使用了很多直接从中国进口的产品,比如家具、作为墙纸的丝绸和纸本绘画作品等等。当时在瑞典要找合适的装饰品并不难,瑞典王室从17世纪中叶就已经开始收藏来自中国的物品,而18世纪50年代也正是瑞典东印度公司欣欣向荣的时代,大量不同档次的中国货被运到瑞典供社会各界选择。这些进口的装饰艺术品成为瑞典室内装饰异国情调内容的主要体现,也推动了中国趣味在瑞典的发展。
露维莎・尤里卡王后在7月27日写给她母亲的信中描绘了当时的情景,她告诉母亲非常喜欢这个令人惊奇的生日礼物,在描绘了过程之后,她说:
如果我对建筑物的外表感到惊奇的话,我对内部装饰也同样感到惊奇。每一样东西都富丽堂皇,表现出捐赠者的品位。华丽的房间里悬挂着最漂亮的东方织物, 四个角落里都摆放巨大的瓷器花瓶。相邻的橱柜里镶嵌着日本漆器,摆着有靠背的长椅,上面覆盖着东方的织物,每一样东西都非常完美。 同样的,卧室的床上放着同样质量的东西,墙壁镶嵌板上摆放着最可爱的瓷器、宝塔、花瓶和小鸟。一个古旧的日本漆器抽屉柜,里面已经放好了很多神奇的东西,其中包括在中国织成的织物。在这些亭子里面, (两个单独的小亭子),摆放着桌子,一张上面放着漂亮的德累斯顿瓷 器,另一张桌子上放着来自东方的器具。
尽管有着新奇的建筑面貌和时尚的室内装饰,但由于建筑里面没有取火的地方,在寒冷的北欧只能夏天使用。此外,由于建筑是木制的,很快就破损失修。王后希望能有更多休闲度假的地方,于是1763年国王决定重建一座石制的中国宫,以保存久远。1763年5月在中国宫旧址上举行了奠基。1769年整个建筑群最后完工。新的中国宫由建筑师阿德克朗兹(c.f.adelcrantz)设计并指挥建造,至今外部依然完好无损,内部则经过了几次装修,改变了一些最初的特点。
第二次修建的中国宫是一个建筑群,包括占主体部分两层大型中心建筑,中心建筑上有高高的阁楼。主体建筑两旁是矮一些的弯曲两臂,只有一层,形成两个矩形的亭子。离两臂不远的地方,每边分别有一个同样类型的亭子,规模更小,与主体建筑构成曲线,呈半圆形,显得连续而有节奏。所有建筑按照阿德克朗兹的计划建造,风格一致,但实际建筑过程中,一些细节很明显进行了调整,与设计图纸不一样,比如两层主体建筑与两旁侧翼的比例发生丁变化,侧翼比重加大了。中央部分顶楼也比设计图要高一些,屋顶也平坦了一些。弯曲的侧翼屋顶上的栏杆和中央部分的屋脊都没有按照设计图施工;窗户上的浮雕装饰和下层檐口下凸出的龙形托架也与设计图不一样。设计图上的装饰细节明显比实际建筑要更加生动和优美,可能实际工作并不如设计者想象的那么容易,或者是在建筑过程中建筑者发挥了创造性想象。1769年,还修建完成了通向中国宫的大路,在大路两旁分别修建了竖立在高台上的两层亭子,分别命名为“信心”和“国王工作室”。东边过去几步是鸟舍和动物园,可以说把18世纪瑞典社会“对自然、野生生命的兴趣全部都体现出来了”。
18世纪中期,欧洲各国宫廷建造的中国式宫殿,通常都把屋面做成凹曲面,四角翻起。并挂上檐铎。有时在屋脊上塑几条龙,显得更加张扬,但建筑物大体仍旧是欧洲式样。还有一些所谓中国式装饰细节,比如在檐下画彩面,由于西方人对中国建筑所知不多,大多以讹传讹,很难认出它们与中国建筑有关系,但仍可以看出是对中国形式的模仿。
瑞典中国宫的建造正是如此,设计建造者们希望通过很多中国原色来加强想象的效果,他们充分利用当时欧洲,尤其是德国相关的建筑作为参考对象,从中获得灵感。但其设计仍然显示出相当的独创性,比如帐篷式悬挂着挂钟的绿色屋顶、龙形托架、角落的棕榈树干等,完全是瑞典设计师的创造。此外。在弯曲的屋顶角上悬挂着钟,角上装饰着龙的雕塑,墙壁上装饰阳伞、中国人肖像、奇特鸟类和植物,以及在一些特别的场合竖立画有中国字和龙图案的丝绸旗帜等等,这些设计都使整个建筑呈现出中国格调。整个建筑群反映出对轻快而有趣的中国园林建筑的想象,从风格上说是洛可可建筑的产物。
但是中国宫毕竟是欧洲建筑物,在内、外装饰上同样呈现出当时欧洲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设计师阿德克朗兹深受法国建筑的影响,他很自然地在中国宫里添加一些古典主义曲线来优化建筑面貌。比如,中国宫的轴、前部六边形的门廊,以及后部椭圆形的沙龙等部分从中心建筑物突出来,明显地体现了法国特色。走廊的设计在法国非常流行,中国宫侧翼连着主体部分的绿色和蓝色的弯曲长廊正是这种形式。此外,建筑物窗户贝壳装饰上对称的桂树垂花饰是新古典主义风格的体现。
1775年,英国人纳森内尔・沃克萨(nathaniel wraxall)出版了一本他在北欧旅行的书。他曾经从1769到1772年作为大班为英国东印度公司服务,因而对欧洲“华式”建筑以及中国外销商品并不陌生。他这样描绘和评价了中国宫:“在王后的花园里,后来修建了一个规模不大的休闲场所,由几个建筑物组成半圆形,按照我们通常所认为的中国风格排列着;然而,如果不是有一些中国的花瓶和中国官员的塑像展示出这个风格的话,那么我们并不知道这个风格是怎样表现的,在我们看来这可以被称为欧洲式建筑,这里最主要的特点是奇怪的想法和任意的做法,整个建筑物都呈现出奇怪的风格。但是,我看到这个偏僻的度假地感到非常的愉快,也许是因为这里有很多不同的各种令人好奇的东西,是国内最值得旅行者关注的东西。”这样的评论十分形象地说明中国宫的设计体现出“建筑师都在尽他们最大的努力把中国元素嫁接到不同的西方风格的典型形式上”。
中国宫室内装饰主要由雷恩(jean eric rehn)设计,阿德克朗兹进行指导。雷恩主要利用了欧洲出现的中国图案和设计样本,也利用了从中国进口的各种物品,包括家具、墙纸、绘画作品以及大量的瓷器、漆器和其他装饰艺术品。中国宫每一间房间都用两种类型的中国物品装饰,一种是创造环境和气氛的装饰物,如墙纸、漆器屏风、家具和玻璃镜等,另一种则是来自中国广州的其他器物,比如瓷器、陶制人像、皂石雕刻、牙雕、角制品、金属器具、丝织物和绘画作品等。这些中国物品的陈列设计独具匠心,混合着欧洲和中国风格,营造了亦幻亦真的中国趣味氛围,常常令瑞典王公贵族们陶醉。中国宫的房间里大多陈列着从中国进口的瓷器,以及各种大小不同的花瓶、玩偶和漆器家具等。一个引入注目的漆器梳妆台,台面上画着中国戏剧的场面,还有一些瑞典风格的椅子上,覆盖着中国的平纹皱丝织物。在黄厅的墙壁上,镶嵌着18世纪中国漆器屏,其中一幅描绘的是18世纪广州河道上停泊欧洲船只的情景,背景是广州的外国商馆,以及周边的中国房屋。另一幅则描绘了中国河面上赛龙舟的情景。
1866年(同治五年),第一次随团出使欧洲的19岁青年张德彝,就曾经在瑞典参观过中国宫,在其《航海述奇》中记载了中国宫的面貌,“华式”与“广货”构成中国宫的最大特点,是中国人笔下最早的中国宫实录:“忽见中国房一所,恍如归帆故里,急趋视之。正房三间,东西配房各三间,屋内隔扇装修,悉如华式。四壁悬草书楹帖,以及山水、花卉条幅;更有许多中国器皿,如案上置珊瑚顶戴、鱼皮小刀、蓝瓷酒杯等物,询之皆运自广东。房名‘吉纳’,即瑞言中华也。”
瑞典学者也对中国宫的洛可可风格装饰给予很高评价:“中国宫内部装饰同样包含了很多不同的元素,但并不是杂乱无章的摆设和堆砌,而是从整体上进行了精心仔细地计划,整体氛围非常和谐……在瑞典,再也没有其他地方能够更好地理解以通过变化颜色设计和房间的形状来创造一种以韵律和变化为特点的洛可可装饰艺术的理念”。
18世纪末,随着中国趣味在欧洲各国的消退,中国宫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后来,王后所收藏的物品被分别送到了几家不同的国家机构收藏,中国宫也失去了其吸引力,成为了一个历史博物馆。
四、18世纪欧洲园林中国式造园手段的典范之作
瑞典中国宫是18世纪欧洲中国趣味的一朵奇葩,堪称欧洲园林中国式造园手段的典范之作。欧洲社会对中国园林的认识始于13世纪的马可,波罗。17世纪,随着来华的欧洲传教士和商人在信件、报告和著作中关于中国园林,尤其是耶稣会士王致诚的北京来信,以及与园林关系甚为密切的中国建筑物的描绘越来越丰富,中国园林逐渐引起欧洲社会的兴趣。到18世纪中期,与瑞典有着密切联系 的英国建筑师威廉,钱伯斯(william chambers)在广州调查中国园林和建筑后发表的一系列作品,更加促进了欧洲社会对中国园林和建筑的热情。
钱伯斯是18世纪英国著名的建筑师,1723年出生于瑞典哥德堡的苏格兰家庭,早年即表现出对建筑设计的浓厚兴趣。1740年,钱伯斯以军官学校学生身份跟随瑞典东印度公司商船出航前来中国,1743年4月作为瑞典东印度公司商船的助理大班再次来广州贸易,在广州停留了一年,1745年回到哥德堡。1748年1月,钱伯斯以瑞典东印度公司大班的身份第三次来广州。在广州停留了6个月,在处理繁忙的进出口事务的同时,由于对建筑的浓厚兴趣,他在广州参观了很多有名建筑。尤其是行商的花园和豪宅,绘制了很多素描和建筑测绘图,还有一些家具及装饰图案,回到瑞典后,他离开了瑞典东印度公司,前往法国巴黎开始学习建筑设计。在巴黎期间,他认识了瑞典驻法国公使雪佛。1750年,他离开巴黎前往意大利,学习古典纪念碑和帕拉迪奥式建筑设计。1756年,他被英国国王任命为威尔斯亲王的设计师。威尔斯亲王登上英国王位后,他被任命为皇家建筑总监。1757年同时用英文和法文出版第一部专著《中国建筑、家具、服饰、机械和用具的设计》,在欧洲建筑艺术领域产生很大的影响,书中很多插图是根据当年他在广州绘制的素描而制作。1761年,他应英国国王母亲奥古斯塔公主委托,以中国园林为蓝本,在英国伦敦近郊设计并修建了著名的丘园(kew garden),成为欧洲新式园林的范式。1762年发表了《丘园的建筑和花园的设计和平面图》。之后钱伯斯将这篇文章进行增补,于1772年以《论东方园林》发表,对18世纪欧洲中国式园林建筑产生丁深远的影响。
钱伯斯的著作和建筑实践在向欧洲社会介绍中国建筑方面的作用是划时代的,他研究过中国建筑,其著作中的中国园林和建筑,虽然大多是岭南风格,但形象相当准确,认识也比较深刻。之后、欧洲各国都仿效钱伯斯的方式兴起了建造中国式园林的热潮。钱伯斯出生于瑞典,在瑞典接受早年教育,曾在瑞典东印度公司服务,对瑞典有着深厚感情,与瑞典王室保持着密切联系,1768年他曾将自己的两本著作赠送给瑞典王后,1770年瑞典国王授予他北极星骑士勋章。瑞典中国宫重建时,设计上受到钱伯斯很大的影响,设计和建设者们都或多或少地从钱伯斯的著作和建筑中吸取了灵感。
18世纪的欧洲各国开始了兴建中国式园林的尝试,但是中西园林分属不同的文化系统,欧洲园林建筑师们无法照搬中国园林的造园手法。就造园意图而言,虽然东西方园林都是希望通过物质手段来满足人们精神上的某种需要,但“在东方是通过林亭丘壑,模拟自然而几临幻境;在西方,则是整理自然,使井井有条。”简而言之,中国园林很少表现宏伟,即使规模宏大,也绝不丧失其亲切感,而是一种亲切宜人而精致的艺术天地,而且,中国园林并不是大众游乐的场所,园林中的长廊、狭门和曲径都不是从大众需要出发,其他如台阶、小桥、假山等也不是逗引儿童而设计的。园林布局决定的因素是寻求悠闲而不是理性。对中国土大夫来说,园林不是消遣场所,而是退隐静思之地。欧洲园林的意境完全不同,给人的情感作用和审美愉悦也与中国园林不一样,一个人游历欧洲古典主义园林时,留下强烈深刻的感受是园林所体现出的壮观、庄严和纪念性。比如,树木的处理方式,中国园林与欧洲古典主义园林明显不同。欧洲传教士和使节们,看到中国园林首先感到新鲜的就是植物的排列方式,中国园林中的植物大多用来掩饰楼阁,最初西方人只认识到中国园林里的树不排成直线,不等距离,不修剪成几何形状,钱伯斯的认识更进一步:“中国园林的树丛,树木的形状和颜色总是在变化着。他们枝叶粗壮、树冠舒展的树同树冠长得收敛的树巧妙的配合起来,把深绿色的树同浅绿色的配合起来,在里面夹杂上一些开花的树,其中有一些是一年里有一多半时间开花的。在水边则多种柳树,让柔枝浸到水里。”而瑞典中国宫附近的树木,仍然是高高的枫树等距离地排成大道,形成颇具气势的“仪仗队”,林荫大道直接把人们引向中国宫主体建筑的正面,而且这条林荫大道像中轴线一样,把中国宫建筑群分成对称的两个部分,显示出欧洲园林布局规整、排列森严的特点,
钱伯斯思考了中西园林的区别后,指出了在欧洲中国式造园实践中应该以建造小型的中国建筑物来点缀欧洲园林:“虽然一般说来,中国建筑不适合欧洲,但是,在林园和花园里,由于范围广阔而需要很多变化,则中国建筑是合适的……变化总是使人愉快的,而那些不讨人厌的新奇的东西,总能给它所在的地方以美。”他非常赞成在欧洲模仿中国的园林小建筑,认为中国园林小建筑的变化多端:“有许多大小不同的房间,各式各样,三角形的、方的、六角的、八角的、圆的、椭圆的和其它不规则的、奇形怪状的,它们都装修得很精致。”非常适合营造出精致而新奇的效果。
18世纪欧洲其他园林设计师们意识到无法全盘照搬中国园林的建造法则,在整体上难以模仿中国园林,但在园林中模仿小型的中国建筑并不难,而且作为一种装饰也不必花费太多。因此,18世纪欧洲出现的中国式园林中,建造中国式小建筑物,如亭、阁、水榭、桥梁和塔等成为了普遍的做法,一所园林,只要有一座中国式建筑,就可以称得上中国式园林了,这种形式逐渐成为时尚,没有中国建筑物的园林是不敢以时尚自居的。德国园林建造家赫什菲尔德在其《造园学》里说:“在引进来园林的新趣味之后,人们立即着手模仿稀少罕见的海外异域的东西,中国建筑开了头,一切都必须是中国式的,凉亭、庙宇、桥……在日耳曼,也追求时髦,大大小小的园林里,充满了中国建筑的玩意儿。”
欧式建筑篇5
[关键词]哈尔滨建筑;艺术风格;多元化;
哈尔滨素来有着“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的美誉,多半是因为市内的建筑中西合璧,格调鲜明。哈尔滨这座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不仅荟萃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而且是中西文化结合的名城。哈尔滨的老建筑以风格的多样性构成了整个城市建筑的艺术特色。哈尔滨的建筑风格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其中包括文艺复兴风格、新艺术运动风格、折中主义风格、巴洛克风格、古典主义风格等等,这些都属于欧洲早期的艺术风格。
一、欧洲早期的艺术风格在哈尔滨建筑上的体现
文艺复兴一词的原意是再生或复活,这种再生的观念来源于意大利。15世纪的意大利人开始回顾和崇尚古希腊、罗马时代的艺术风格,从而发展和创新成为继哥特式建筑之后一种建筑风格。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扬弃了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要素,体现和谐与理性。哈尔滨文艺复兴建筑处处可见,坐落在中央大街73号的妇女儿童商店便是文艺复兴建筑的典型代表。这座建筑建于1917年,采用扁平的穹顶转角部入口,又以虚窗拱檐突出两侧中间入口。虚实结合,十分巧妙。二楼群窗口采用爱奥尼式浅壁支撑拱形券额,扩大了窗口的视觉感。在门和窗框的线脚的形状上,在建筑物的尺寸和比例上都保留着古典形式的痕迹。建筑物以防重石的形式,砌出深凹缝饰的墙体,增强了建筑物的稳定感。值得一提的是楼顶檐部的装饰非常丰富,托檐石支撑着楼檐,装饰浮雕十分优美。
巴洛克一词本义是指一种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它具有华丽、炫耀的艺术风格。巴洛克艺术风格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纪到18世纪,除北欧和中欧地区外,到了19世纪时逐渐衰落,巴洛克风格在欧洲具有很特殊的历史地位。巴洛克式建筑特点楼顶的女儿墙,或是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实体墙,或是整齐排列的立柱长廊,或是通心雕刻的连体,或是一个或十几个分布均匀的大的造型。楼顶檐头匀称伸缩大度、层次鲜明、造型精巧。所有的窗檐门檐都有雕刻,窗户造型有长方形、椭圆形、长条形的,有的在两窗之间用壁柱装饰,格外庄重典雅。教育书店是哈尔滨巴洛克建筑的代表作品,其外观华丽,造型生动,装饰复杂,轮廓丰富。深红色的阁楼、孟沙式的屋顶和形体多变的半圆穹窿创造了优美的天际线。
折中主义19世纪盛行于欧美,其建筑风格的主要特点是:博采众长,模仿历史上的各种建筑风格,自由组合成各种式样,所以被称之为“集仿主义”。虽然它没有固定的风格,但是它并没有摆脱古典主义风格的影响,特别是造型豪华、装饰精美的巴洛克建筑风格,成为折中主义建筑风格的主体。其代表建筑是坐落在哈尔滨市南岗区西大直街84号的哈尔滨工人文化宫。它建于1911年,原为中东铁路俱乐部。而哈尔滨市铁路文化宫它不受固有法式限制,只注重建筑自身比例均衡,把古希腊建筑的“优美典雅”、古罗马建筑“雄伟壮丽”与超凡脱俗的建筑结构融为一体,是一座精美的折中主义建筑。我们甚至可以说哈尔滨建筑就是折中主义的产物。
新艺术运动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法国,表达了追求新奇与不受传统束缚的观念。新艺术运动建筑特点是造型多采用弧线和曲线风格,摆线型大玻璃窗简洁明快。哈尔滨的新艺术运动建筑非常多,而且具有它自己的特点,一个特点就是它建筑规模比较大;另一个特点就是它持续的时间很长。无论是法国还是其他一些国家,只活跃十几年便被新兴的现代建筑风格所冲击,于是停止了。然而在哈尔滨却一直延续到1927年。哈尔滨的新艺术运动的代表建筑马迭尔宾馆。它始建于1906年,1913年竣工,原名为马迭尔旅馆,砖混结构,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地上三层带有阁楼,地下一层。立面造型简洁流畅,窗的形式多种多样,内部装饰多种多样。
二、早期的欧洲艺术风格对哈尔滨建筑的深远影响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末,欧美的建筑创作中流行着古典复兴、浪漫主义与折中主义思潮。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建筑文化逐渐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新艺术运动,开始于比利时,进而传遍欧洲,甚至影响到美洲。哈尔滨的近代欧式建筑也开始于19世纪末,而大规模的兴建则是进入20世纪以后,大约经过50年的时间,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建筑风貌。哈尔滨的近代建筑,是中国近代时期起步较早、近代化水平较高、洋风十分浓厚的建筑。它包括一整套的公共建筑、多种类型的居住建筑、数量可观的宗教建筑和少量规模较大的早期工业建筑。
哈尔滨建筑受早期的欧洲艺术风格影响,所以很多建筑的风格形态很模糊,兼容多种风格要素,很难判定它以哪一种风格为主。因此,多风格融合的折中主义建筑数量很多。多样丰富的折中主义形态,给哈尔滨近代建筑带来缤纷多彩的面貌,整体上又具有古典风格的共性,与俄罗斯式建筑一起,构成了哈尔滨近代建筑的古典基调。
三、哈尔滨建筑风格未来的发展趋势
哈尔滨是一个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具有独特建筑风格的现代化城市。各种建筑风格的出现并非按照建筑史的先后顺序,几乎是百花齐放,各展风采,这也是特殊的历史环境促成的。使哈尔滨的建筑设计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特征。哈尔滨堪称为建筑文化的历史博物馆,她汇集了数十个民族建筑文化以及不同时代的建筑艺术风格特色,构成了世界性的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的宝贵遗产。因此,这样的建筑也需要我们来维护和保护,在新建建筑的同时也要传承和发展这些建筑的艺术风格。
参考文献:
[1]俞滨洋、解庄国.哈尔滨保护建筑纵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欧式建筑篇6
关键词:中国民族建筑 “欧陆之风” 特点 传承 弘扬
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从事建筑设计这几年来,接触到不同建筑设计案例,现在的中国建筑市场更多的被“欧陆风格”霸占,在开发商眼里“欧陆风格”是高尚生活的象征,于是建筑师们无奈的按照开发商的设想去创作,再加上市场运作的不规范,于是西洋古典建筑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挟“欧陆风格”之名,卷土重来,在十几年的时间内,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对城市建设和社会文化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尤其是现在的“欧陆之风”不同于中国近现代史上曾出现的几次西洋建筑潮流,它并不是受当代欧洲建筑思潮的外部影响而引发的,而是在中国内部,为了“内需”,而自力更生演绎出的一股艺术风潮。而且此“风”大有由大城市向小城市蔓延之势,但实际上,它却直接反映了中国建筑商品化的转型时期,商业文化对建筑市场和社会文化的冲击。
但是,在此“欧陆之风”的罅隙中,出现了一小批设计师转而把目光在中国民族建筑上,加强对于中国民族建筑风格及元素的研究,使中国建筑民族文化得到传承,使得中国民族建筑的宝贵遗产得以继承和弘扬。
二、中国民族建筑的特点
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有着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尤其是中国民族建筑历经几千年的历史,至今体系未变,在世界建筑之林也是独树一帜的。民族建筑作为中国文化的结晶之一,表现在类型众多,各地区特点纷呈,蔚为大观、丰富多彩。
中国民族建筑作为中华文明的宝库,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特点:
[一]、中国民族建筑具有历史的稳定性。中国现存地上的建筑实物最早是汉代的,中国建筑造型体系自西汉已基本形成,至今未变。虽然这期间还是有不小的发展变化,如汉代建筑是坡顶平屋檐、屋顶的坡面是直线,檐下有人字拱、平拱。到唐代,其特点是“斗拱雄大,出檐深远”,“柱高一丈,出檐三尺”,屋檐做成了两端微微翘起的曲线,文人形容是“如翼斯飞”。到明清斗拱变小,拱间垛数增加,屋檐从唐宋时一条连续的曲线变成只在翼角处起翘,轻盈的效果差不多,施工却方便多了。等等,但比起欧洲的建筑演变我们变化的实在是太少,相当稳定。
欧式建筑篇7
q:拉斐特作为一座城堡庄园式酒店,请您介绍一下该城堡酒店的建筑特色。
王:北京拉斐特城堡集合了欧洲历代城堡的精华,蕴涵了原汁原味的欧洲经典文化。占地3000余亩、建筑面积55000平方米的拉斐特城堡酒店,是集法国巴洛克建筑、雕塑、绘画、园林艺术为一体的城堡庄园式酒店。说到拉斐特的建筑特色,就不得不提到三段式法则。拉斐特城堡整体建筑完美再现欧洲古典建筑三段式的黄金法则,横向建筑分为三层、纵向建筑分为三段。主城堡的灵感原型来自法国麦松.拉斐特城堡,展现了典型的巴洛克式建筑,厚重雄伟、气势磅礴、恢弘庄严。东西配楼的建筑灵感原型则来自枫丹白露,不光采用了典型的希腊罗马柱式与门楣,而且细微之处又融入众多精美的雕塑,完美地展现了法兰西的浪漫之美。而圣彼得广场的建筑原型则为梵蒂冈大教堂,融入罗马广场和罗马柱廊的设计理念,将城堡建筑整合统一,神奇地再现欧洲经典三段式建筑艺术。
q:拉斐特团队为营造如此优雅而美好的环境都做过哪些努力?
王:希腊罗马的神话故事是西方文学艺术的发源地,深深地影响着欧洲的建筑。北京拉斐特城堡以希腊、罗马柱式为主要构图要素,再现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并通过园艺、雕塑、绘画的方式在细节处加以体现,拉斐特的建筑气势磅礴,内部装饰金碧辉煌。走进拉斐特,你不但可以亲身感悟到历史悠久的欧洲经典文化积淀,通过小路两旁栩栩如生的古希腊诸神雕像你还可以知晓一个个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拉斐特的园林设计也有自己的主题,凡尔赛的园林大师亲自为拉斐特城堡勾勒设计,以“浪漫的爱”为主题,用最经典的卷草纹作为艺术元素,表现舒展流动,爱意缠绵的浪漫情怀。城堡客房内部也尽显典型的路易十四时代法国宫廷建筑风格,简约而得体地表现出法国的浪漫风情。超大私人空间,房间内大块的色彩变化使墙面充满了法国的浪漫情调,经典考究的古典家具在实用和舒适中饱含着神秘城堡文化的时代烙印。
欧式建筑篇8
关键词:城市建筑趋同化
笔者了一番,觉得中国城市建筑风格不外乎就是程咬金的“三板斧”:美式的建筑高度加玻璃外墙;欧式的穹顶石柱加广场;以及中式的人造“古董”。几乎每个城市的建筑都离不开这“三板斧”,就像是我们以前的革命“样板戏”,每个城市都在唱。
中国城市这么多,从何说起呢?笔者作为广州人,就拿自己的城市“开开刀”吧!说实话,笔者对广州的城市建筑也是颇有微辞!
古城岂可随意摧残
广州是个有着2800多年传统的文化古城,近代以前又是中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canton”作为广州的译名早已闻名于外。因此,广州的城市建筑在保留了传统岭南风格的同时又吸收了欧洲的建筑风格,形成了以西关骑楼和沙面租界建筑群为代表的中西合壁的城市建筑风貌。
但令人痛心的是,随着前几任政府的一句“把广州建设成为化国际大都市”的口号,广州传统的城市建筑风格在这短短的十几年间遭到了不断的破坏与摧残,我们不禁要质疑,难道建设国际大都市就要以破坏古城的建筑甚至把其夷为平地为代价?!
随着广州的不断飞速,城市建筑亦日新月异。为了重点体现“新”和“异”,旧城改造便是政府必然选择的方式。然而不知是因为我们政府内部缺乏城市建筑方面的专家还是我们根本就没有咨询过这些专家,使得广州的旧城改造在短短的十几年来不断犯错误:
首先是建设性的破坏。我们不妨以上下九步行街为例,可以说,上下九步行街是广州传统西关骑楼保存得最完好的地方,似乎可以给广州人带来一些安慰!政府也对此津津乐道,以此表明自己是如何注重广州旧建筑保护的。然而,以笔者看来,这只是镜花水月的表面文章,根本不值大抒特抒!表面上看,政府是出于保护西关骑楼旧建筑的动机,而主动对其外部进行装修翻新,令其得以完好保存。但是仔细想想便知,政府的真正动机其实是商业动机,为了发展这里的商业,就得利用“上下九西关风情”这一卖点吸引消费者和商家,聚集人气和财气,所以在此搞了个步行街,把这里的骑楼建筑通通翻新一遍,等商业搞上去了,政府的税收收入就多了。真可谓“醉翁之意不在酒”!不过,这种翻新只是在骑楼外墙涂上一层墙面漆粉饰一下便完事了,最多就是换过一些窗还有加装一些射灯,于是,经不起风雨和岁月磨练的它们,已逐渐露出了它们的本来面目;而且经过射灯长时间的高温照射,对骑楼的外部带来潜移默化的破坏。只要我们平时稍微留意一下,就会发现上下九骑楼被破坏的种种蛛丝马迹。
其次是房地产开发的破坏。由于了解到政府有意大力改造旧城,众多的房地产开发商都抓紧这一难得的发财机会在旧城区推出各种楼盘,纷纷搞起房地产开发的“圈地运动”,对有碍楼盘发展的旧建筑“有拆错,没放过”。广州的众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旧建筑就是在这种“圈地运动”中被“圈”掉了,一去不复返!据统计,这使广州的旧城人文资源损失了80%.每当笔者偶尔还看到一些旧建筑像一个被欺凌的小孩子卷缩在周围的“高个子”的包围之中时,心中顿生失落之感!!!难道真的是应了一句话:“城市建筑有一半的破坏是由于侵略者,而另一半的破坏则是由于受者。”难道我们受的教育就是“破坏”?!!!而这种短视功利的破坏令广州逐渐失去了自己的个性,魅力大减,为城市建筑的“趋同化”埋下了祸根!
新城建筑的程咬金“三板斧”
广州一面拆除旧城,一面建设新城,为的就是体现“国际化大都市”的气派。但是旧城被拆了,割断了自己的传统,由于先前根本没有好好过自己的建筑风格,于是新城的建设表现得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迷失了方向。怎么办?没办法,只能copy别人的,copy就意味着“相似”和“累同”,于是,“趋同化”开始了!
看看以天河为代表的广州新城的建筑吧,天河的所谓化建筑充分体现了程咬金的“三板斧”:
首先是美式的建筑高度和玻璃外墙。众所周知,美国的城市建筑是以“摩天大厦”著称,像帝国大厦、世贸大厦等等。而我们广州也不甘示弱,上世纪80年代有“63层”,90年代有“中信”,21世纪还有“双子塔”。这些都是美其名曰“广州地标”的高楼,可谓是在“更高、更快、更强”上下了一番苦功,后两者还不好说,但绝对是“更高”,大有一柱擎天之势!而无一例外地,这些高楼都是以玻璃外墙作包装的,除此以外,还有像市长大厦、天河电脑城等建筑都是以玻璃外墙作包装的。似乎除了玻璃外墙,就没别的东西能够体现现代化了!而这种玻璃外墙,全国各地都在用,香港、上海、北京、南京等等城市,谁不在用?!
其次是欧式的穹顶石柱加广场。城市往往被人称为“石屎森林、文化沙漠”。广州不想让人如此称呼,所以在满城的美式建筑高度和玻璃外墙以外,还得向我们非常有历史文化传统的欧洲,以增强自己的文化气质。于是大量的欧式穹顶石柱便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珠江新城里在建的锦汉展览馆就是体现。其实欧式建筑我们本来就有,难道忘记了沙面租界里的那些旧建筑了吗?英式、法式、哥德式、巴洛克式应有尽有。不把原来的保护好,却要重新学人家的,这是哪里的逻辑呢?!硬要东施效颦,在本来不是欧式风格的建筑上硬是加上个穹顶或是石柱什么的,是不是有些恶心呢?!可是除了广州,全国各地的城市都在做同一件事,穹顶石柱还嫌不够,还要动不动就来个欧式广场,与周围的环境格外“协调”,让人仿佛去了欧洲,要是真的能够免费去欧洲旅游,谁不想啊!
欧式建筑篇9
位于安徽省合肥市金寨路明珠广场北侧,欧风街借鉴了欧洲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创意组合为欧洲街景,汇成了一个别具特色的欧式建筑群。地处繁华地段,再加上独特的欧式建筑群,已经成为合肥市的地标性旅游圣地。
2、合肥海洋世界:
位于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繁华大道321号,合肥汉海极地海洋世界的建设填补了安徽省境内相关领域和现代旅游服务业的空白,集海洋科普教育、海洋生物研究、驯养和展示、休闲娱乐为一体。同时为了提高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了贴近自然的多物种和多栖息地的展示方式,为国内海洋馆首创。
3、合肥明珠广场:
欧式建筑篇10
一、意大利建筑节能理念
1、将建筑舒适性与能效利用有机结合,彰显节能理念
建筑特别是民用建筑一般都将舒适性尽量放在设计思考的首位,以满足人们对空间、视角、光线的需求。于是我们常常看到,窗户越开越大越开越高,落地式窗户、飘窗、甚至以玻璃替代墙壁等能增加空间感觉、增加视角效应的做法应运而生,层出不穷。这些设计确实能给人以大气、豪华、舒适之感,但鲜有人能站在节能的角度,对这些改变作深入思考。
以意大利为代表的欧洲建筑尤其民用建筑则与我们建筑的取舍恰恰相反,他们窗户一般都开得非常狭窄,而且外面都带有一付百叶窗,是名符其实的双层窗户。这种设计在浩大的建筑墙面,给人以小气神秘之感,但正是这种别具一格,蕴涵着建筑节能的新理念。
大窗、飘窗、以玻璃代墙等等设计,尽管房间通透性好,但因为玻璃的保温效果远不及墙壁的保温效果好,玻璃占墙体的比重越大,温度损耗就越大,尤其在寒冷的冬天和炎热的夏天,需要靠更多的能源消费来达到温度效果,满足人们的舒适性要求,从节约能源角度讲,这显然是一种无形的浪费。
意大利窄窗,因窗体面积小受外部环境和温度影响相对要小,大面积墙体能较大程度地阻隔外部环境温度对室内的侵袭,达到保温节能效果。同时,意大利窄窗的高度并没有降低,室内仍阳光充足。加之意大利窄窗窗外都带有百叶窗,向下的百叶片不仅能有效抵挡和反射紫外线,降低室外温度对室内的漫延,还能迫使室外风、雨、灰、尘沿着向下百叶片飘落户外,在保证室内空气流通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风雨灰尘对室内的侵蚀。
这种窄窗 户外百叶窗的设计模式,虽只是在一般窗体上进行了微小的变革,但因注入了舒适与节能有机结合的高立意,在彰显人性化的同时,也最大程度提高了房屋建筑能效利用和能源消费利用。目前,意大利还将新技术新材料不断运用于建筑,如将屋顶和墙壁用能量损耗较少的特殊砖瓦或稻草隔热,屋顶、墙面安装光伏板(即太阳能发电设备)或小型风力发电电力等,尽量降低建筑能耗。
2、将建筑使用性与再利用性有机结合,凸显环保理念
走近意大利不时让人发现,他们的铁路公路高架桥,桥墩没那么粗,桥身不显那么庞大,远没有中国的固若金汤之感,这难道也能承重载荷?他们的建筑千姿百态,相隔上千年的不同文明建筑,同屹一市比比皆是,甚至一幢住宅建筑的单元与单元之间,层与层之间也各有。这些表象让人好奇和诧异,深入了解,不仅感叹意大利善于创新乐于创新的精神,更感动于他们将环保理念注入建筑领域的执着。
自十九世纪中叶人类发明钢筋混凝土后,几乎所有的工程都用到它,以增强建筑的抗压抗拉应力。但由于混凝土稳定的矿物结构,以及它具有60年后强度仍能增长的特性,使其作为后建筑物时代的垃圾在自然状态下很难降解,这就加大了环境的压力。意大利在工程建筑中充分考虑到这一重要因素。在工程设计、气候温度、抗压系数、材料标号、施工管理等一切方面着眼着手着力,如在使用相同标号水泥时,尽量选择富余系数大的水泥,以增加混凝土强度,提高抗压应力;在相同强度时选择需水量小的水泥,以降低水泥用量等等,总之,在保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混凝土的使用。这也就是他们的高架桥比中国显得精致精巧的关键所在。
不仅高架桥如此,几乎所有的建筑也都彰显着这一理念。在意大利,建筑是不能随便拆除的,不管年代多久,都要求维护维修,尽量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和再利用价值,以减少建筑垃圾特别是难以降解的混凝土垃圾的产生。在意大利,想要拆除一幢建筑非常困难,需要有充分的理由,要经历申请、申报、市政调查、环境评估等系列监管,只有市政批准才能执行。这可能也是意大利历史文化遗产保全完好的原因所在。在威尼斯,政府甚至明文规定不准拆除任何建筑。我们曾见到,废弃的厂房只能将外部加以维护、内部结构稍加改造和装饰,再作民宅或写字楼,简直不可思意。反观我们,建筑平均寿命25~30年,只有欧洲建筑1/4~1/5长,却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钢材,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达4亿吨,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到了难以复加的地步。
3、将建材消费与资源储备有机结合,突显代际公平理念
走进意大利环境、领土与海洋部的负一楼会议室,让人惊讶的不是它的豪华而是简洁甚至简陋,这里没有电梯、地面与负一楼是用一个简单的钢制铁梯焊接连成,铁梯涂着防锈漆。铁梯――这种只在中国工厂的车间里见到的上下连接便道,活脱脱出现在代表着一个国家形象的政府部门,让人不可思意。这种不解在随后的意大利科研楼所、民宅、学校等建筑中频频再现,为什么在十分讲究建筑艺术的意大利会设计这般既不美观也不协调的钢制铁梯,进一步深入调研,原来这是他们将建材消费与资源储备有机结合的一项举措。
意大利资源贫乏,因此,他们有着很强的危机意识,不仅将节能环保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举措用于现代建筑,更将资源的代际公平消费理念引入建筑领域,通过增加建筑中钢结构材料比重,将钢产量居欧洲前列这一唯一的工业优势,转化为最直接最经济的矿产资源储备――即我们所见的钢制铁梯。这一战略设计,既保证了当代的就业与发展,更兼顾了后代对资源的消费需求,体现了代际资源消费的公平公证,尽可能保障发展的可持续。
不仅如此,意大利森林覆盖率只占国土面积的20%,但在意大利许多现代建筑物的顶层,常见用传统的粗大原木做顶棵和横棵,并且不加装饰,让原木纵横交错、原汁原味地踝露在房屋顶层上空。这种追求,既让人们享受到田园般生活又直接将木材――这种上百年甚至数百年才能成材的资源储备其中,真可谓一举多得。
相比中国,森林覆盖率也只有20%,但对森林资源的珍惜、利用与储备远不及意大利。现实生活中,我们已很难在建筑里再见到使用原木这种既给人亲和力,又将木材作为建材与资源储备的双层功能进行使用的传统建筑方式了,是中国林木紧张――答案是否定的,在中国的大型造纸厂,我们见到堆积如山的木材被用来造纸,相比意大利,中国注入新的建筑理念已刻不容缓了。
二、欧盟及意大利建筑节能管理
1、欧盟建筑节能的战略推进
促使欧盟率先发起节能环保是其特有的地理条件和资源秉赋,欧洲地域空间极其有限且国家云集,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巨大,这使他们最早认识到资源环境对可持续发展的威胁与危机。建筑能耗在欧盟成员国能源总消耗中占到41%的比重,其中又以采暖和空调能耗为主,因而,降低建筑能源消耗,实现建筑的可持续乃至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成了欧盟的一大要务。
为推进建筑节能,自20世纪70年代初,欧盟就率先在欧共体内推行节能,先后颁布了160余条与能效相关的指令和决议,总体上讲,主要从两个方面推进,一是立法二是落实。
立法层面,颁布了《建筑能源性能指令(2002/91/ec)》,这是统领欧盟建筑,提高建筑能效的最高法令和最主要法律文件。这个指令主要由五个方面内容构成,一是关于建筑用能表现的联合法律文本;二是认证书;三是设备审查的基础信息;
四是计算用能整体表现的方法和指南;五是计算成本效率的方法。该指令几乎覆盖了建筑采暖、热水、制冷、通风、照明等多层面建筑用能环节,在保证人们基本舒适性前提下,建立起了一套完整、详细、综合的提高建筑能效的法规框架。在2002/91/ec指令中,确立了建筑最低能效标准制度,要求所有建筑都要根据建筑能耗性能计算方法确定出建筑能效最低标准,从入口把握建筑节能这道关;同时确立了建筑能效标识制度,它以建筑能耗性能证书的形式表现,如建筑的供热、制冷的能耗、形式、保障年限等,都必须完整、真实地公布出来,便于人们掌握和了解;在确立的建筑运行管理制度中,欧盟还特别成立了节能指导委员会,指导各成员国制定系列建筑物用能系统节能技术导则,促使锅炉检查制度、空调系统检查制度的落实。可以说,欧盟2002/91/ec指令中的系列法规开了国际建筑节能制度之先河。
而指令中最具亮点的是其确立的建筑节能监管制度。欧盟要使27个成员国步调一致共同实施其指令决议,必须加强监管,通过监管强化各项制度落实。因此,在建筑节能监管制度中设立了独立专家制度,以独立第三方身份行使监管职能。同时要求进行逆向评估,即通过专业委员会,对欧盟指令在实施中的情况进行评估,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监管制度中的建筑节能信息服务制度,则通过及时准确地节能环保信息,达到宣传和推广节能产品、营造节能社会氛围、提高民众认识水平和鉴别能力的目的。
为落实指令,欧盟在2006年颁布了《能源效率行动计划》,在这个计划中,提出了诸多落实能源效率提升措施的方式。如行动2,对建筑物性能提出了要求,即要求能耗非常低的建筑,亦称被动式节能房屋,并明确被动式节能房屋概念是:
在行动5中,还提出面向中小型企业和能源服务企业推动能效投资所需的融资;行动7、行动8:提出了有条理地使用赋税工具和提高能源效率意识等。
随后欧盟又颁布了《能源最终使用效率和能源服务(32/2006)》指令。指令要求各成员国的公有部门均应在能源使用设备、能源服务及其他能源效率改进措施的投资、保持和其它开销方面树立良好的榜样;要求公共部门应努力在公共采购招标程序中使用能源效率条件。并强调在2015年实现9%的节约目标。32/2006指令,为清除阻碍最终能源使用效率的现存市场障碍和缺陷,提供了必要的指示性目标以及机制、激励、制度、财政和法律框架,为推动和发展能源服务市场创造了条件。
在落实指令中,欧盟特别注意渐进式推进,如对一些客观条件尚不具备、缺少有资质专家的成员国,欧盟给予二至三年的延期,但成员国必须将情况如期上报并给出实施指令的时间路线图。同时,欧盟还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紧密结合,既要求成员国不打折扣地实施指令,同时又允许各国在坚持欧盟总体标准基础上,制定适合本国实际的国家标准或地区标准,将整体推进与区别对待相结合,较好实现了建筑节能的战略安排。如今,欧盟的建筑节能目标,已由单纯应对能源危机转变为提高能效、保护环境、改善生活质量和改善公共关系;节能意识,已由要我节能转变到我要节能的认识高度;节能手段,已由单纯依靠行政管制转变为以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为主、激励政策为辅的规范化引导。
2、意大利建筑节能的现代管理
意大利是欧盟主要成员国,是建筑节能的积极倡议者和指令的忠实执行者,在执行欧盟建筑节能指令中,紧密结合自身实际,确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
――建筑节能立法先行
要在意大利实行欧盟《建筑能源性能指令(2002/91/ec)》,需要有本土化色彩,2005年,意大利以《d.lgs.nr192/2005》号法令形式核发了《2002/91/ec》指令全部内容和条款;2006年,经过一年实践,在对《d.lgs.nr192/2005》号法令进行修改和扩充基础上,又颁布了《d.lgs.nr311/2006》号法令。这两个法令连同2008年意大利颁布的《115/2008》号法令(即核发的欧盟《能源最终使用效率和能源服务》32/2006号法令),构成了意大利落实欧盟《建筑能源性能指令(2002/91/ec)》的基本法律框架。这个框架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建筑节能进行了强化。第一,针对新建筑和需进行大修的既有建筑,设立了建筑用能最低表现要求;第二,建立评估检查建筑能效制度;第三,实施建筑用能表现认证。2009年,意大利又以国家指南的形式颁布了《59/2009总统令》,这个法令主要在四个方面进行了规定:其一,对建筑供热系统、建筑围护结构设立了用能表现计算方法;其二,明确了建筑最低用能表现要求;其三,50%新建建筑、20%历史城镇街区建筑的热电能必须来自可再生能源;其四,对一定距离的建筑供热提出了安装太阳能光电系统要求。上述法令规定了意大利在建建筑和既有建筑翻新改造的节能方向和方法。
对于法令的时效性问题,意大利法律还规定,地方政府有权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调整法令,但必须将报告递交中央政府备案,并且须经地方委员会批准后才能上报国家和地区政府审批。这就为一些预见到自己短期不能达到国家目标的地区,能适时根据自身条件确立建筑用能最低标准和建筑用能认证制度。同时也使国家法令与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让意大利相关法令落到实处。
――建筑用能计算跟进
对不同气候条件下、不同规模、不同功能、不同时期的建筑用能规定不同的能耗要求,是将意大利《192/2005》《311/2006》等系列法令落到实处的第一步。为了保证建筑用能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意大利建筑用能表现计算工具主要为两种:一是cnr-enea机构针对既有建筑物用能表现开发的计算工具;二是意大利热技术委员会针对暖通空调行业开发的计算工具。为达到欧盟对建筑物节能的“综合标准”水平的要求,意大利将全国按不同建筑物功能和气候条件划分为六个区,按照不同采暖度日数和体型系数,计算出了各区域内居住建筑每平方米/千瓦时(kwh/m2)的一次能源消费限值,和非居住建筑每立方米/千瓦时(kwh/m3)能源消费限值,使不同区域的居住建筑和非居住建筑,都有非常清楚明确的用能目标。
同时,意大利在《311/2006》号法令附件中,还对既有建筑维修改造超过1000平方米使用面积时,设立了改造工程参数,应用于玻璃面积不超过30%的表面传热。参数呈2006年、2008年、2010年三个渐进发展阶段,2010年1月实施的参数,规定了六大区域围护结构的窗、屋面、地面、实体墙面的传热限值,例如:在a类气候区,窗户的传热限值为4.6w/m2k(意为在稳定传热条件下,围护结构两侧空气温差为1度,1小时内通过1平方米面积传递的热量不得超过4.6w);而在f类气候区,窗户的传热限值只有2.2w/m2k。请看右表:
不仅如此,为评估计算能源节约价值(cec),意大利还针对建筑行业的90项能效措施进行了详细的估算,通过计算,得出不同建筑物节能数据、节能成本贴现和偿还时限,如下表:
意大利政府正是通过用能表现计算,不仅让建筑商和消费者了解并把握了不同气候区和不同功能的建筑、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改造的用能限值,还为达到这一限值要求,提供了节能建筑的能效表现和选择途径。
――建筑能效认证制度紧随
计算出建筑用能表现后,关键是要将用能限值推广至每一个建筑、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体现到每一幢建筑中。为此,意大利在192/2005法令中要求实施强制认证制度,并由经济发展部、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部、环境部、地区事务和地方自治部以及cnr,enea,cncu等技术机构,联合组成长期协调委员会即第三方认证机构,负责协调各方关系,检查督促推行制度、以及对建筑的建设、交付、转让、10年到期建筑的能效重新认证和再审核。考虑到地区差异和适应性,制度呈渐进式推进,时间跨度达3年,由2007年初在所有新建建筑和实施大修改造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的既有建筑中推行,到2009年已延伸至包括单身公寓在内的所有建筑。意大利能效认证主要包括:一、建筑物、电器设备、设计师、建筑师和业主的基本情况;二、图表展示用能表现;三、提供年一次用能表现报告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报告;四、建筑用能级别及计算方法;五、能效标识认证等6个方面。此外,法令还明确规定,能效认证必须公示,同时还必须展示建筑能效提升的潜力。除宣布为低能效建筑外,所有建筑必须出示能效证书。能效证书时效只有10年,凡到期或再翻新的建筑,必须进一步调整和提升能效标准,并且需要进行能效再审核。
能效认证基本将建筑用能状态和节能路径通过证书和公示真实地反映出来并告知于社会,既保证了每幢建筑节能性能的可比性和辨识度,又提高了公众建筑节能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税收政策积极引导
建筑节能的成效是建立在新材料、新技术、新发明等较高研发投入基础之上取得的,因此,一般要达到建筑用能限值,需要较高投入,这就加重了建筑商和业主的经济负担,加大了建筑节能的阻力。意大利通过财政支持和税赋减免,大尺度鼓励建筑节能。这一政策开始于2007年初。与建筑能效认证同步推进。政策规定,获取财政和税收支持的建筑,必须具备两个先决条件,其一,建筑必须获得能效认证书;其二,必须以提高能效为目的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政策还规定了减税幅度――达55%,但同时对建筑改造投资金额提出了数额要求:一是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投资达10万欧元及以上;二是墙体、护和窗节能改造投资达6万欧元及以上;三是太阳能面板安装投资达到6万欧元及以上;四是锅炉更新投资达到3万欧元及以上。大幅度的税收减免,极大地调动了人们建筑节能积极性和社会热情。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意大利政府对开发太阳能――这一可再生能源的财力支持政策。早在21年前,意大利全民公决否定了核能发电,在自身能源贫乏还要实现50%新建建筑、20%历史城镇街区建筑的热电能必须来自可再生能源的要求,只有开发以太阳能为代表的清洁能源。2005年意大利颁布了《能源鼓动基金》计划,到2011年《能源鼓动基金》计划64次修订,每年用于太阳能发电补贴的资金将达60亿-70亿欧元。除太阳能光伏电站根据不同装机量获得不同上网电价补贴外,用户还可以通过安装小型屋顶太阳能,在满足自身能源需求的基础上,将多余的电上网以获得电价补贴和太阳能使用补助;目前,在政策的强有力推动下,意大利太阳能发展已居世界领先地位。
――esco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众所周知,建筑节能改造升级最大的困难在于资金制约,esco则以筹措并承担资金风险达到建筑节能目标这种全新方式进入市场。esco全称为energy service company,意指能源效率服务公司,这是当今世界建筑节能中一项新兴事业。esco以能实现既有建筑大楼空调、住宅小区采暖的节能为切入点,以运用节能技术并借助第三方融资进行投资为运营方式,以利用能源节约来偿还投资成本获取利益为最终目的。因此,其营业收入完全来自于能源节约,没有节能就没有收入。通过签订合同(epc-能源效益合同),esco在负责使客户的能源效率达到一定水平的同时,并承担大部分相应的技术和财务风险。esco带给客户只有一项义务,就是对节约额度进行测量并在合同期限内向esco提供其应得的份额。esco集保障建筑改造的能源效果,提供从节能诊断、设计、施工到改造后的运行管理,资金筹集、调度,财务分析等所有服务于一身,为意大利建筑节能提供了强大的欧洲杯买球平台的技术支持与资金保障,促进意大利建筑节能呈常态式发展。
三、对中国建筑节能管理的启示
1 树立建筑节能环保理念
资料显示,中国钢铁增长是美国的20、40、60倍,美国最高年份增至100万t,中国最高年份增至6000万t;中国每年生产的水泥可绕地球一圈,年产16亿t。这两组数据不仅反映的是我国建筑业发展的速度,更凸现的是钢筋混凝土使用的强度。这种现状与我们缺失的建筑节能环保理念紧密相关。理念是靠教化和塑造潜移默化形成的,要自觉地在建筑中注入节能环保理念,必须加大资源环境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教育,这种只管当代不顾后代、只管本届不顾下届的掠夺式发展必须终止。理念形成关键在政府,除加大宣传舆论教化力度外,政府必须在建筑指导原则中,突出节能的思想,并将这种思想作为理念融入到具体措施之中。
2 健全建筑节能法律法规
意大利建筑节能之所以成效显著,与健全的法律法规规范人们的行为和取向密不可分。相对于我国,关于建筑节能的法律法规尚属空白,没有法律依据没有法规约束,建筑的豪华奢侈之风愈演愈烈就再所难免。因此,在补充、修改和完善我国现有的相关节能法律法规基础上,尽快增列建筑节能的相关实质性法规。以适应迅猛发展的城市化需要。同时要注重法律法规的统一性、协调性和配套性,形成有机的整体。地方政府应主动与国家上位法有机对接,在国家法基础上制定出适合本地具体情况的地方建筑节能法律法规体系。
3 提高建筑节能监管力
欧盟和意大利建筑节能的成功不仅在于有完备的法律法规,还因为有具体细化的制度和不折不扣的执行力和监管力。从欧盟和意大利并结合我国情况看,监管应抓关键环节,首先,抓规划的龙头作用,明确主管部门在建筑质量和建筑节能规划环节的主要职责;其次,重点对设计、施工、监理、验收四个关键环节进行质量和节能控制;再之,建筑在运行和使用中,必须确定重点管制对象,优化运行管理制度;还有,实施制度创新,如实施能耗统计、能效审计公示、建筑能效测评标识、公共建筑用电管理、用能系统维护管理等制度。总之,应立足于精细管理、科学管理、严格管理和奖罚分明的机制建设,通过强化监管力实现建筑节能的目标和效益。
4 整合建筑节能管理资源
目前我国建筑节能管理体制尚未理顺,建筑节能管理机构分散,没有统一的归口管理单位,相关行政部门、建筑单位、电力、能源、供水供气等行业,似乎都有管理的职能但又不甚明确,这就造成了谁都可以管谁都可以不管,有利就管无利不管的真空状态。整合建筑节能管理资源,应变多头平级管理为梯级归口管理,从管理资源配置能力上讲,建筑行政主管部门应是建筑节能管理的主体,与此相关的供能单位、物业管理、建筑业主等为从属,通过立法形式明确他们在建筑节能中的法律地位和职能职责,避免制度形成虚设的尴尬。
- 上一篇:
- 下一篇:
热门标签
相关文章
欧式简约室内空间设计论文 2022-04-29 03:12:37
欧式木窗生产工艺及加工设备 2022-12-01 09:43:41
试议欧式设计在小区设计中的使用 2022-12-09 03:58:36
欧式婚礼策划方案 2022-08-25 06:35:00
在欧式餐厅饮酒须知 2022-08-21 04:15:00
欧式期权主观预期论文 2022-04-06 05: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