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育机构应急预案十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4-05-04 15:56:26
托育机构应急预案篇1
一、总则
(一)工作目标
为切实做好全市教育系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 控工作,提高防控水平和应对能力,及时有序地开展疫情发生时的应急处理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流行对广大干部职工及师生健康和学校安全稳定造成 的危害,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工作原则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科学应对;改善卫生, 强化教育;分级负责,属地管理。
(三)制定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作出的重要指示。
(四)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市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及托幼机构开展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应对准备及应急处置工作。
二、组织管理
(一)组织机构
各级各类学校及托幼机构在教育行政部门统一领导下,成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协调学校及托幼机构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工作。各级各类学校及托幼机构实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工作主要领导负责制、防控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明确任务、目标和责任。
各级各类学校及托幼机构成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应急处置小组,根据职责分工,负责开展本学校及托幼机构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处置工作。
(二)职责分工
1.教育行政部门职责
(1)市教育局负责指挥、协调、管理各级各类学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制定本系统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工作预案和成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见附件),并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和托幼机构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
(2)组织开展市内各学校校医和健康教育教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培训和演练,配合专家组排查疑似病例,开展学校及托幼机构动员及宣教活动,组织开展对学校及托幼机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应急处置。及时将发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及处置情况上报主管部门。
(3)体卫艺科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强与卫生行政部门相关科室的配合,建立部门之间信息沟通和固定联络员制度,形成政府领导下的多部门共同参与的联防联控机制。
2.学校及托幼机构职责
(1)开学后,学校要做好晨捡、午检及其记录和报告工作。师生每天早上和下午到校要有专门人员测量体温,并做好详细记录。班主任每天必须掌握每个学生的出勤和身体健康情况,对因病缺课的学生,要了解病因、及时追踪。学校要掌握全体师生的身体状况,对身体异常有可疑症状者实行疫情快报制度,不得缓报、瞒报、漏报。
(2)要做好假期学生出行健康等相关信息跟踪摸排工作。各学校要通过各种方式了解掌握学生寒假期间的出行动向和身体健康状况,重点了解其是否出入过武汉及是否接触过春节期间返乡人员等已经报告病例的疫区,询问了解学生在假期期间的身体状况,落实好病例及病因追踪登记报告制度。同时对疫区邮寄物要认真消毒和监控。
(3)各学校和幼儿园,要在教育局的统一指导下及早做好消毒药品、体温计等防疫相关物资储备工作,办公室及班级要进行彻底消毒,并做好消毒记录,坚决不让病毒进入校园。
(4)实行零报告制度。各学校及幼儿园必须于每天上午 9:00 和下午2:00 通过工作微信群向教育局报告晨、午检及其他防控情况。
三、应急处理措施
1.各学校成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如有疑似病例,领导小组人员应立即到达现场协助卫生部门开展有关工作。
2.在 2 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卫生、教育部门报告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疫情的单位名称、地址、时间、人数等有关内容。
3.立即停止学校群聚活动,停止可能造成传播的一切 活动。
4.在上级各部门未达到前,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尽可能将病患人员隔离。
5.积极协助医疗卫生机构救治学生,协助有关部门做 好疫情信息的收集、报告、人员分散隔离,公共卫生措施的落实工作。
四、保障措施
1.加强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工作。搞好健康教育,利用多种形式开展普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和其他相关传染病的防治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广大机关干部及师生员工卫生防疫的意识和自我保健的能力;要对学校校医及保健教师进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和学校传染病防控知识、监控与报告等方面的培训。把握春节前后、寒假、春季学期开学前后等重要时间段和节点,通过向学生和家长提示等形式加强宣传教育。
2.改善环境卫生和做好应急准备。要积极组织广大干部职工及师生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抵抗疾病的免疫能力;积极采取措施,确保机关办公室、学校教室、图书馆、食堂、宿舍、厕所等学生学习和生活场所的通风与清洁卫生,消除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条件,教室、图书馆等公共场所要有专人负责。保证消毒药品与消毒器具的充足有效。
3.严格落实各项食品卫生制度和措施。切实落实各项卫生防疫措施,消除疾病发生与传播的隐患。各级各类学校要按照有关食品卫生法规要求,严格落实各项食品卫生制度和措施。学校食堂采购食品原料时,必须坚持采购索证制度。要保持食堂环境卫生清洁,加工食品时要确保煮熟煮透。加强学校生活饮用水水源的管理,严防各种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4.本预案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形势变化和实际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更新、修订和补充。各学校应参照本预案并结合本校实际,组织编制本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应急预案。
附件:
xxx教育局防控新型冠状病毒
感染的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xxx 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常务副组长:xxx 市教育局副局长
副 组 长:xxx 市教育局副局长
xxx 市教育局副局长
xxx 市政府教育专职督学
xxx 市教育局副主任科员
成 员:局机关各科室负责人、直属单位负责人,各级各类学校校长。
工作领导小组在体卫艺科下设办公室,xxx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统筹、协调。
托育机构应急预案篇2
(一)加强监测预警能力建设
建立完善监测预警体系。依托市、县两级监控监测平台,建立健全“应急监测、指挥、协调、处置”一体化的应急保障系统。进一步完善和视频监控建设,加快建筑施工企业人脸识别系统的使用,形成项目现场监控联网,提高安全监控效率。加强安全管理、运行维护和信息快报工作,提高设施抗风险能力。加强预警预防管理,发挥监测平台的服务功能,整合预测预警信息,建立突发公共事件综合预警系统,与上级及相关部门突发公共事件预警系统相链接,与相关部门应急机构信息共享,实现多灾种、跨领域的预警信息汇总、分析和研判。
(二)加强信息与指挥系统建设
建立健全统一指挥、协调有序、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市、县两级应急联动体系。增加资金和设备投入,改进技术,不断提升应急保障能力。建立常态下值守应急管理制度和信息快报制度,进一步完善与县政府应急办、县级各相关部门、行业内各部门、各单位的多级灾害应急救助指挥体系。根据建筑施工的各个时段、节点、区域、环节等特点,夯实基层安全基础工作,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及时开展专项、综合性抽查或检查,加大检查督查频次,年度内安全生产专项检查、督查常态化。
(三)加强应急队伍能力建设
一是强化骨干队伍应急能力建设。进一步推进建筑工程、城市燃气、城市供水、园林游乐设施等应急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其作为专业应急救援力量的骨干作用。二是加强专业队伍处置能力建设。积极开展专业培训和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三是加强应急专家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工程应急管理专家队伍,做好专家信息收集、分类、建档工作,建立专家数据库,逐步完善应急专家信息共享机制,形成分级分类、覆盖全面的应急专家资源信息网络;完善专家参与预警、指挥、救援、恢复重建等应急决策咨询工作的机制,充分发挥专家的咨询与辅助决策作用,提高科学处置水平。
(四)加强物资保障能力建设
针对住建系统行业特点,建立健全应急物资保障和储备制度,储备常用的、基本的物资及应急抢修机械装备,建立相应的应急物资综合管理调度系统。同时优化完善现有防汛抢险救灾等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形成布局合理、种类齐全的专业应急物资储备体系。
(五)加强灾后恢复重建能力建设
加强突发事件损失评估与应急抢修能力建设,加快完善灾后设施受损状况的快速评估机制,保障灾后设施的快速恢复。加强市政地下管网破损情况调查和快速抢险能力建设,积极采取措施提高保障能力,确保通畅和安全。建立灾情信息通报机制。依托有关部门,加强地震、洪涝、地质灾害、突发环境事件等灾后设施恢复或重建工作。
(六)加强应急演练与宣传教育
制定年度应急演练与宣传教育计划,按照分级分类培训原则,依托单位资源和平台,加强应急培训设备设施建设。用三年左右时间,完成应急管理机构主要负责人轮训,提高领导干部的应急指挥决策能力。开展应急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活动。利用现有培训资源,开展对职工的应急培训、教育。各单位在开展应急科普宣教和应急演练活动时,要做到演练有方案、有图片、有登记、有评估,确保应急演练效果。建立媒体与应急机构联系机制,充分运用报纸、电视、网站等各类媒体开展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全系统从业人员公共安全意识,到2020年住建系统应急知识的宣传覆盖率达到100%。
二、组织实施与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及时、有序、高效、妥善地处置有可能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和突发事件,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指挥机构,按照本规划的主要任务,编制、修订应急预案。各专项应急预案要体现完善性、针对性、实用性。强化应急预案实施的部门之间、条块之间的协调衔接,理顺关系、明确职责,建立部门之间联动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应急预案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在应急管理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各类危险源、重点目标,统筹安排应对突发事件所必需的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
(二)推进制度建设
进一步加大住建系统突发事件与应急管理、指挥、运行制度建设力度,建全完善相关部门的信息通报和联动处置工作机制,认真总结行之有效的做法和规律性认识,抓紧研究制定相关配套制度,形成较为完善的应急管理制度体系,实现“运转有序,协调有力,督促有效,服务到位”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三)加大投入力度
各单位要加大应急管理工作日常经费和应急装备经费投入力度,做到应急基础设施建设有保障,应急物资储备有保障,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应急支出需要有保障。
托育机构应急预案篇3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应急预案
各单位要提高对卫生应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充分发挥卫生应急办公室的综合协调职能,及时谋划好“十三五”卫生应急工作规划。加强与县社会应急联动工作领导小组的联系,充分发挥县社会应急联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职能。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健全工作网络,夯实工作基础,提升综合管理能力。建立卫生应急预案动态更新机制,根据工作实际,及时更新、修订、完善现有的卫生应急和医疗救援相关预案。县疾控中心和县卫生监督所根据工作实际及时完善各类卫生应急技术方案,各医疗单位结合行业特点、单位实际制定完善切实可行的卫生应急和医疗救援技术方案,不断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加强能力建设,强化预警报告
依托疾控科学发展示范基地、省精神卫生中心分中心和县公共卫生重点实验室等科学发展示范点重点项目,加强县疾控机构实验室、网络报告系统和流行病学调查能力建设。加强县级医院急诊科能力建设,加强镇(街道)卫生院急诊急救规范化建设,依托120统一指挥系统,建立完善的院前急救管理制度及工作职责,提高院前急救服务质量。对卫生应急机动队伍定期开展突发公共卫生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霍乱等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等培训,组织开展传染病防治应急拉练、血防查螺技能比武等活动,各医疗卫生单位要结合日常工作组织开展培训、拉练。积极参加县社会应急联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各类应急演练,不断提高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完善院前急救、医疗机构急诊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信息以及严重临床异常事件监测报告制度,加强突发事件卫生应急风险评估能力建设。依托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建成并启用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强化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核实、疑似事件调查处置;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隐患排查监管工作,建立信息通报与交换工作机制,加强与教育、公安、新居民、农经等部门的协作。进一步规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苗头事件报告工作,以便及时、有效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三、加强物资储备,做好应急处置
建立健全卫生应急装备和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和调运机制,完善卫生应急和医疗救援机动队装备,储备必需的卫生应急物资,专室专人专册管理并及时更新。建立卫生应急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及时足额拨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项经费。加强霍乱、登革热等传染病的防范和应对工作,健全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流行的应急处置机制。加大艾滋病、结核病和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防控措施,加强h7n9禽流感防控,规范禽类交易,县城区严禁活禽交易,其他市场严格执行“清洁消毒休市”制度。加强学校、敬老院等重点场所麻疹、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防控工作,预防聚集性疫情发生。建立完善由疾病预防、卫生监督、“120”救援、医疗救治以及各相关部门协作的卫生应急联防互动机制。加强救灾防病队伍建设,做好灾前各项准备工作,及时、有序开展救灾防病工作。
托育机构应急预案篇4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坚持安全发展指导原则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以强化安全生产基础、提高安全生产保障能力为目标,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引导推动作用和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作用,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推进安全生产技术改造与科技进步,加大安全生产投入,提高本质安全水平和事故预防与应对能力,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
二、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以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应急救援队伍、“一案三制”、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建设为重点,建立健全省、市、县(市、区)、企业四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形成政府与企业联动,统一指挥、结构完整、功能齐全、资源共享、保障有力的全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
(一)加快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1.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建设。各地要把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特别是应急管理机构建设,列入政府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指导协调,理顺管理体制,认真抓好落实,实现机构、编制、职责、人员、经费“五落实”。
2.指导和督促有关部门和各类生产经营单位按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或明确应急管理的机构,落实应急管理责任,有效开展应急管理工作。
(二)推进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1.加快省级骨干应急救援队伍建设。通过整合现有应急资源和社会应急救援力量,依托大中型骨干企业,增加政府投入和补助,提高救援装备水平,建立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专业化应急救援队伍,增强安全生产事故的抢险救援能力。根据全省地下矿山和危化企业分布情况及依托企业的条件,建立2~3家矿山事故应急救援队伍和3~5家化学事故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具有较高标准的现代化专业救援车辆、装备和满足应急救援工作需要的各类救援物资,组建具有较强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的人员队伍,建设环境良好的应急救援演练、训练场地,配备功能齐备的应急救援设施和器械,建立应急救援培训基地和救援技术专家库。
2.推动市、县级安全生产骨干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各地要根据本地区高危行业领域生产经营单位的分布情况,做好规划,依托骨干企业,建立本地区的骨干救援队伍,形成区域救援能力,以满足本地区事故救援的需要。
3.加强企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各类生产经营单位要建立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大中型高危行业特别是具有重大危险源的企业要按照标准建立专职的应急救援队伍;其他小型企业尤其是高危行业企业没有专职队伍的要建立兼职的应急救援队伍,并与专职应急救援队伍签订救援服务协议。
2009年,认真抓好长广集团和巨化集团两支省级骨干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指导、督促两家单位加快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工作进度,按计划完成队伍的装备采购及场地建设任务。同时,按照“统一规划,分级负责,合理布局,整合资源,签订协议,共同投资”的原则,结合全省地下矿山和危化企业分布情况,再确定2~3支省级应急救援队伍。
2010~2011年,在确定、完成省级应急救援队伍布点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完善省级应急救援队伍硬件装备配套建设。同时,探索提高矿山、化学事故救援队伍综合救援能力的途径,以省级应急救援队伍为依托,开展应急救援技术研究,培育应急救援专家队伍力量,完善和规范救援队伍参与事故预防和隐患排查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省级骨干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示范带动作用,认真总结政府、企业以市场化方式共建应急救援队伍的经验,推动市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2010年,启动市、县级应急救援队伍和企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争取2011年前大中型高危行业企业应急救援队伍组建率达到50%以上,其他小型企业救援服务协议签订率达到30%以上。
(三)强化“一案三制”建设和政策研究工作
1.加强和规范预案管理,提高预案质量,进一步完善预案体系。按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的规定,有关部门、生产经营单位要认真做好预案的编制、评审、备案、培训、演练和修订等工作。同时,各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要加强对生产经营单位预案管理工作的指导和检查,在实施安全生产许可中依法对预案工作进行审查,督促生产经营单位提高应急预案质量。
2.加强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按照国家“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理顺应急管理体制,完善应急决策和指挥机制,实现上下贯通、反应迅速,协调顺畅、指挥有效,调度灵敏、保障有力。建立健全省、市、县级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各级骨干救援队伍之间的联动机制、事故风险监测监控机制、信息报告和共享机制、应急处置协调联动机制等工作机制。强化应急管理法制建设,在救援队伍建设、应急平台建设、应急预案编制管理、救援协调指挥等方面制定相关的地方规章、标准、制度,规范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加强应急管理普法工作,将应急管理法律法规标准的内容纳入各级各类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培训,同时,结合实际,开展各种形式的普法宣传,增强公众的应急法律意识,提高应急能力。
3.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方面政策措施的研究制定工作。研究制订专职救援队伍面向社会服务和参加社会救援的有偿补偿政策、资金投入政策、工伤保险政策等,确保各类救援队伍面向社会服务、参加社会救援发生的支出和装备、物资损耗能够得到合理的补偿,确保各类应急救援队伍正常运行。
(四)加快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设
建立具有统一指挥功能的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结合重大危险源监控信息系统建设,建设包括通信系统、网络及主机系统、应用支撑系统、应用系统、指挥大厅和相关系统及数据交换系统在内的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立包括危化、矿山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装备资源、特殊物资、专家资源在内的应急救援资源数据库,实现与国家、相关部门及其他安全生产应急平台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培训演练、欧洲杯买球平台的技术支持、物资与装备储备等保障系统,为应急救援提供可靠的技术、装备和物资支持保障。
2009~2010年,结合重大危险源监控信息系统建设,启动并完成包括通信系统、网络及主机系统、应用支撑系统、应用系统、指挥大厅和相关系统、数据交换系统、应急救援资源数据库、重大危险源数据库建设在内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信息平台建设。
三、实施“科技兴安”战略,推动安全科技进步
全面实施“科技兴安”三年行动,充分发挥省安全生产科学研究所和高等院校、企业等各方面社会力量在安全科研中的作用,加快推进安全科技创新。积极研究安全生产新技术,组织重点安全技术攻关,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可靠的现代化控制技术和安全防护设备。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力争高风险工艺(装置)的化工企业实现事故状态下紧急自动联锁安全保护;露天采石场全面采用中深孔爆破技术;客运汽车和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实现安全监控全覆盖。
四、切实抓好安全生产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为安全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一)切实加强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促进安全监管效能提高为目的,加快全省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进程。建立高效快速、运行可靠的省、市、县安全生产信息网络系统,掌握全省安全生产动态。加强系统内局域网和公共平台建设,建立政务信息和办公自动化工作网络。建立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信息和重大危险源监控管理信息平台。
(二)加快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整合科技资源,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科技发展与安全生产紧密结合的运行机制,搭建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推动安全生产科技发展。重点抓好*省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中心建设,努力将*省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中心建设成为安全工程技术实验与研发基地、安全设备检测检验基地和重大事故预防和鉴定基地。
(三)培育发展安全生产中介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安全生产服务。为适应全省生产经营单位对安全评价、培训、认证、咨询工作的需求,保证各类安全生产服务机构的合理布局、有序发展,鼓励各类服务机构依法参与生产经营单位安全评价、培训、论证、咨询工作,推行安全事务所制度,建立良好的竞争机制和机构管理考核机制,不断提高各类服务机构的工作质量。大力培育和发展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安全评价、培训、咨询等服务机构、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逐步规范模式,为加强和改进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提供服务。
五、加大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的有效投入
一是积极协调各市和省级有关部门,制订有利于安全生产的财政、税收、金融等经济政策,加大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投入。
二是各级政府要建立安全生产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安全装备保障、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推动企业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安全生产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安全生产奖励、安全生产宣传与教育培训等。同时,加强政策引导,研究制定促进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项目的政策措施,解决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相关问题。
三是要以政策为导向,鼓励和督促企业加大安全投入,加快安全生产技术改造,加强安全设施检验检测,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真正使企业成为安全生产保障能力的建设主体和投入主体。
四是严格实施高危行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制度,完善建设项目安全预算和执行制度,保障企业及其建设项目安全经费的基本需要。要扩大投融资渠道,采取市场化和捐助等方式筹措资金,加大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的投入。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地要制定辖区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工作方案,明确建设内容、重点项目和保障措施。建立健全各级由发展改革、财政、安全监管等部门组成的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重点项目实施协调小组,定期协调沟通,解决项目建设实施中的突出问题。
托育机构应急预案篇5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坚持"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全面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和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有关应急预案,推动"一案三制"(预案、体制、机制和法制)及应急管理体系、队伍、装备建设,切实提高预防和处置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促进全国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好转。
工作目标:在"十一五"期间,落实和完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到20*年底形成覆盖各地区、各部门、各生产经营单位"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案体系;建立健全统一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制和国家、省(区、市)、市(地)三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及区域、骨干、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依靠科技进步,建设安全生产应急信息系统和应急救援支撑保障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制和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调配合,企业自主到位,社会共同参与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二、充分认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事故灾难是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方面,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做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提高事故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尽可能避免和减少事故造成的伤亡和损失,是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全国安全生产形势呈现了总体稳定、趋于好转的态势,但是事故伤亡总量大、重特大事故频发、职业危害严重,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社会生产活动和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与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的矛盾突出,处于安全生产事故的"易发期",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我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体制、机制、法制和应急救援队伍及应急能力建设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各级安全监管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和其他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及各类生产经营单位,要切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大力度,把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抓紧、抓细、抓实、抓好。
三、完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体系
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及其他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根据国家安全生产事故有关应急预案,分门别类制修订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和领域的各类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各生产经营单位要按照《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制订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包括集团公司(总公司)、子公司或分公司、基层单位以及关键工作岗位在内的应急预案体系,并与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应急预案相互衔接。
加强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的有关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要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安全监管部门备案。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要报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备案,并告知相关单位。中央管理企业的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应按属地管理的原则,报所在地的省(区、市)和市(地)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备案;中央管理企业总部的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和有关主管部门备案。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把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制、备案、审查、演练等作为安全生产监督、监察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应急预案的备案、审查和演练,提高应急预案的质量,做到相关预案相互衔接,增强应急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修改变动情况,以及生产经营单位生产条件的变化情况、预案演练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预案演练的总结等,及时对应急预案予以修订。
生产经营单位要积极组织应急预案的演练,高危企业每年至少要组织一次应急预案的演练。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协调有关部门,每年组织一次高危企业、部门、地方的联合演练。通过演练,检验预案、锻炼队伍、教育公众、提高能力,促进企业应急预案与政府、部门应急预案的衔接和对应急预案的不断完善。
四、健全和完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
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关于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重点工程。各级安全监管部门都要明确应急管理机构,落实应急管理职责。到20*年,完成省、市两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的建设;应急救援任务重、重大危险源较多的县也要根据需要建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做到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指挥工作机构、职责、编制、人员、经费五落实。
理顺各级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与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与各专业应急救援指挥机构的工作关系。对于隶属于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的矿山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各省级安全监管部门要与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共同协商,完善体制、建立机制、理顺关系,做好工作。
加强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间的协调联动,积极推进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形成统一指挥、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协同应对事故灾难的合力。要发挥各级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方面的协调作用,建立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的协调机制。
五、加强安全生产应急队伍和能力建设
依据全国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总体规划,依托大中型企业和社会救援力量,优化、整合各类应急救援资源,建设国家、区域、骨干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加强生产经营单位的应急能力建设。尽快形成以企业应急救援力量为基础,以部级区域专业应急救援基地和地方骨干专业队伍为中坚力量,以应急救援志愿者等社会救援力量为补充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各地区、各部门要编制本地区、本行业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规划,并纳入本地区、本部门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之中,确保顺利实施。
各类生产经营单位要按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要求,建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组织。大中型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具有重大危险源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专职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其他小型高危险生产经营单位没有建立专职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的,要指定兼职应急救援人员,并与专业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队伍签订应急救援协议。其他生产经营单位应根据预案实施的需要,建立必要的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和专兼职的应急救援队伍。
统筹规划,建设具备风险分析、监测监控、预测预警、信息报告、数据查询、辅助决策、应急指挥和总结评估等功能的国家、省(区、市)、市(地)安全生产应急信息系统,实现各级安全生产应急指挥机构与相关专业应急指挥机构、部级区域应急救援(医疗救护)基地以及骨干应急救援(医疗救护)机构间的信息共享。应急信息系统建设要结合实际,依托和利用安全生产通信信息系统和有关办公信息系统资源,规范技术标准,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避免重复建设。
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队伍的自身建设,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作风过硬、业务精通、装备精良、纪律严明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队伍。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强化忧患意识、执行意识、服务意识、奉献意识,养成勤勉敬业、雷厉风行、尊重科学、敢打硬仗的作风。加强业务建设,强化教育、培训与训练,提高管理水平和实战能力。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对在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
六、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
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法制建设,逐步形成规范的安全生产事故灾难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认真贯彻《安全生产法》和即将出台的《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法》,认真执行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抓紧做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条例》的立法准备工作和公布后的具体实施工作。要抓紧研究制定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管理、救援资源管理、信息管理、队伍建设、培训教育等配套规章规程和标准,尽快形成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法规标准体系。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结合实际制定并完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地方和部门法规规章及标准。生产经营单位要建立和完善内部应急管理的规章制度。
七、坚持预防为主、防救结合,做好事故防范工作
切实加强风险管理、重大危险源管理与监控,做好事故隐患的排查整改工作。建立预警制度,加强事故灾难预测预警工作,要定期对重大危险源和重点部位进行分析和评估,对可能导致安全生产事故的信息要及时进行预警。
充分发挥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的作用,坚持"险时搞救援,平时搞防范"的原则,建立应急救援队伍参与事故预防和隐患排查整改的工作机制。组织矿山、危险化学品及其他相关救援队伍参与企业的安全检查、隐患排查、事故调查、危险源监控以及应急知识培训等工作。部级区域救援基地和骨干救援队伍要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广泛开展技术业务咨询和服务,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做好相关工作。
以生产经营单位、社区和乡镇为重点加强基层和现场的应急管理工作。从建立健全应急预案、建立救援队伍、加大应急投入、完善救援保障、普及应急知识等方面入手,将各项工作落实到各环节、各岗位,全面加强基层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提高第一时间的应急处置水平和能力。
八、做好安全生产事故救援工作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加强和改进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工作的要求,做好信息报告等工作。对重特大事故灾难信息、可能导致重特大事故的险情,或者其他灾害和灾难可能导致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重要信息,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其他有关部门和各生产经营单位要及时上报并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做好应急准备和处置工作。
发生事故的单位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现场抢救,控制险情,减少损失。要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依靠科技手段,加强事故发展趋势预测工作,发挥专家的作用,科学制定事故现场救援方案。同时,建立事故应急救援的现场组织工作机制,加强协调配合,有效组织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和救援力量,调集救援物资与装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及其应急指挥机构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事故现场救援的具体组织、指导、协调工作。
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信息、舆论引导工作,为处置事故灾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坚持正面宣传,及时、准确信息,正确引导舆论。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主流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安全监管系统及各行业内各类媒体要积极发挥作用。
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善后处置工作结束后,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要分析总结应急救援经验教训,提出改进建议。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和其他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要对所辖区域内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处置、相关防范工作和应急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及时改进工作,提高应急管理工作水平。
九、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培训和宣传教育工作
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培训纳入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体系。在有关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评价师等安全生产类资格培训,以及特种作业培训、企业主要负责人培训、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培训和市、县长等培训中增加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内容。分类组织开发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培训适用教材,加强培训管理,提高培训质量。生产经营单位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应急管理知识和应急救援内容的培训,特别是要加强重点岗位人员的应急知识培训,提高现场应急处置能力。
充分发挥出版、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文化宣传力量的作用,通过各种有效方式,加大宣传力度。要使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应急预案、救援知识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普及安全生产事故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和应急处置知识,提高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救援技能,增强社会公众的安全意识和应对事故灾难的能力。
十、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支撑保障体系建设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水平。成立国家、专业、地方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专家组,对应急管理、事故救援提供欧洲杯买球平台的技术支持;依托大型企业、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研究和工程中心,开展突发性事故灾难预防、处置的研究攻关;鼓励、支持救援技术装备的自主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救援技术和装备,提高应急救援装备的科技含量。
托育机构应急预案篇6
关键词:学校;传染病防治;调查
学校和幼儿园人群高度密集,接触密切频繁,容易导致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学校和托幼机构是我国传染病事件发生的主要场所[1],学校对传染病防控工作的认识高低、各项防治措施是否落实,对预防和控制学校传染病的发生至关重要。为了解当前我区各类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现状,发现当前学校传染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市区学校传染病管理的模式,为改进和完善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2014年10月,在教育部门配合下,我们对长治市城区所辖各类中小学开展了传染病防治现状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长治市城区所辖各类中小学及幼托机构。
1.2 方法 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等有关法规制作调查问卷,培训调查人员,采用现场查看、询问、核实的方式填写有关问题和内容。主要包括传染病防治组织建设、设施配备、管理制度、知识知晓等传染病防控措施落实情况。
1.3 统计分析 采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基本情况 共调查城区各类中小学校、幼儿园75所。其中中学24所、小学21所、幼儿园30所。按举办主体,公办53所,民办22所,其中中学5所、幼儿园17所。
2.2组织建设情况 各类中小学校、幼儿园中,以正式文件下发,成立传染病防控领导组,并有明确分工的有41所,占到54.67%。其中24所中学中,公办有传染病防控领导组文件的11所,占中学的45.83%,民办5所中学中,有1所,占中学的4.17%;专职校医配备总体为24%(18/75),其中民办机构校医配备率为4%(1/25); 设疫情报告责任人机构有36所,占到调查机构48%,其他详见附表。
2.3基本设施情况 调查75所学校机构,有24(32%)所设专业校医室,其中中学、小学、幼儿园分别为8、2、14所;配备常规消毒灯或剂(如紫外线灯、84消毒液等其中一项)的共56所(74.67%),有专门用于晨检的体温计的47所(62.67%),各类公办机构均高于民办机构,详见附表。
2.4制度建设情况 调查75所机构中,有36所(48%)学校制定了应对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32(42.67%)制定了详细、规范的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同时对75名学校制定的疫情报告人提出5道传染病相关基础知识,回答对3题为及格,结果及格数(及格率)分别为中学7(29.17)、小学10(47.62)、幼儿园10(33.33%),各类学校及格数分别占调查学校的9.3%、13.33%、13.33%。详见附表。
3 讨论
中小学生及幼托儿童具有人群易感性高、抵抗力差、聚集性大等特点。欧洲的一项调查表明,学校是空气源性传染病的高发场所[2]近年来,从我市各类传染病聚集性疫情看,主要发生在学校和幼托机构。各类学校能否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落实各项校园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是有效防控校内传染病发生与流行的关键所在。
3.1本次调查75所各类教育机构,从传染病组织建设看,建立传染病防控组织,明确相关责任的学校占到54.67%,有专职校医的仅占到24%,指定并明确专人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的占到48%。由次可见我区各类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极不平衡,只有少部分领导高度重视,相当一部分学校领导对此项工作麻木不仁,认为传染病是卫生部门的事。当然,这与多年来无专职校医配备也有关。尤其是小学和民办幼儿园,校医配置缺口很大,直接影响到校园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有效实施[3]。
3.2从被调查校园传染病设施配备情况看,常规消毒设备和晨检设施拥有率普遍较低。如公办机构体温计拥有率为76%(38/50),民办为36%(9/36),民办机构普遍较低,有37.33%(28/75)学校就没有最基本的晨检设备;从校医室建设看中学有8所公办,民办均未设置。21所公办小学有校医室的只占调查小学的9.52%(2/21),民办幼儿园拥有率仅为20%(4/20)。说明我区各类学校应对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落实情况不容乐观。
3.3从传染病防控制度建设看,各类机构制度传染病应急预案率为48%,公办机构55%(33/60)高于民办机构12%(3/25),中小学高于幼儿园,主要与缺乏专业医务人员有关。同时相当一部分预案、制度只流于形式,缺乏可操作性。从传染病相关知识问卷调查看,及格率仅为36%,主要对传染病发生的3个基本环节、传染病疫情报告时限回答正确率低。有相当调查对象认为学校传染病暴发后,第1责任在卫生部门。可见,他们对传染病防控相关法律法规缺乏了解,因此加强对学校、托幼机构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传染病应对能力是当务之急。
3.4建议 教育、卫生行政部门密切配合,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落实传染病联防联控机制。首先要提高各类教育机构领导对校园传染病防控工作的认识,要有忧患意识,依法依规将学校传染病工作落到实处。其次要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配备必要的卫生专业人员,落实晨检、疫情报告、接种证查验和消毒隔离等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同时,各级卫生专业机构要依法加强对校园卫生安全的监督管理力度,尤其对民办教育机构加强准入审核和日常监督,增加督导频次;再者要强化学校、托幼机构安全、卫生管理人员的系统培训,开展应对传染病暴发疫情的应急演练,切实提高校园传染病防控能力和水平[4]。
参考文献:
[1]金连梅,荆瑞巍,罗莉,等.我国学校传染病流行/暴发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1):55-59.
[2]于建新.崇左市中小学校传染病防治现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0):946-947.
托育机构应急预案篇7
为提高xx街道办事处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特制订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
(一)以人为本,预防为主。
建立健全群测群防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应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依法规范,反应快速。
依法应对和处置应急事件,不断完善应急处理机制,做到反应快速,处置及时。
(三)分级负责,整合资源。
建立健全应急事件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街道办事处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同时,加强资源整合,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平台。
二、组织机构
(一)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及职责:
应急管理领导小组组长由街道办主任担任,副组长由街道办副书记、副主任、武装部长、xx派出所副所长担任;街道办各科室负责人及各社区居委会主要领导为成员。
主要职责:(1)主持灾情或者险情会商,决定是否启动预案;
(2)组织制定应急处理方案;(3)根据应急处理方案,指挥开展受伤人员救护、受灾群众救助、险情处置等工作;(4)根据应急处理方案,紧急调集人员,储备物资、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施、设备进行抢险救灾。
(二)日常工作机构:
应急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街道安监站,负责日常工作。电话:xx。
三、信息报告与信息员网络
(一)信息报告范围:
本街道范围内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群体性事件(含越级上访)、建筑工地事故、学校突发事件、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油气管道突发事故等。
(二)建立社区信息员网络:
各社区信息员主要由社区委会分管副主任和综治专干担任,社区应安排人员24小时值班。
(三)信息报告程序:
社区信息员在第一时间上报街道安监站,安监站在15分钟内上报街道主要领导或值班领导,然后在15分钟内上报区应急办。情况紧急时,带班领导可授权值班人员直接向“110”报警或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四)信息报告内容:
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现场伤亡情况,请求紧急增援事项,或需通报周边地区情况等。
(五)信息收集:
社区信息员在工作时发现的动态和捕捉到的信息应及时上报。
四、先期应急处置工作步骤
(一)应急领导小组有关领导要在接报后第一时间亲临现场组织指挥,相关部门负责人、事发地社区负责人也应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
(二)立即指定现场联络员,上报区应急办,并负责续报和深入续报现场处置情况等。
(三)成立现场指挥部、启动预案,紧急研定临时处置措施。
(四)快速组织当地先期处置队伍,限定时间赶赴现场分组处置,控制现场动态,排除险情等。
(五)设立现场处置、信息联络、后勤保障等若干工作组,分头开展应急处置,及时抢救受伤者和物资,安全疏散转移危险地带人员,布置警戒,划定保护范围等。
(六)当上级政府或主管部门有关人员到达现场后,要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现场情况,协助上级和现场指挥开展应急处置至事件处置完毕。
五、应急保障工作
(一)应急设备和应急物资储备
各社区要按照要求准备好足够数量的应急设备和物资,确保能随时投入应急处置。
(二)应急先期处置队伍
依托派出所、社区居委会、企业干部、职工、党员、民兵为骨干组建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队伍。
(三)紧急避难场所
街道依托广场等设立紧急避难场所,社区可选择在学校、社区居委会办公地点、空旷地带等设立紧急避难场所。
(四)后勤生活保障
财务室和民政所要做好后勤保障资金和物资准备工作,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及时提供应急处置资金和物质。
六、善后工作
(一)迅速恢复当地生产生活秩序。
(二)负责善后处理工作,做好死伤者的善后处理及家属抚恤工作。
(三)协助上级部门做好民政救灾赈灾工作。
七、有关纪律和要求
(一)突发事件应急发生后,各社区应当迅速组织救助,服从指挥调度,力争将损失降至最低限度。
(二)严格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并团结协作,互相配合,不得推诿扯皮。
(三)严格责任追究。
凡在处置突发事件应急中工作不力,有失职、渎职或负有领导责任的,将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追究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
八、宣传、培训和演习
(一)公众宣传教育。
精心组织辖区各学校对学生开展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常识教育。组织各社区居委会、党支部等组织和团体开展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宣传。定期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以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向辖区群众介绍突发公共事件自救常识。
(二)培训和演习。
托育机构应急预案篇8
(一)应急体系建设取得的成绩
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一是全市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形成。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并印发了《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18件专项应急预案、48件部门应急预案;12个县区全部印发了总体应急预案和大部分专项预案、部门预案;全市企业、学校、社区等基层单位大部分已编制了应急预案。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系列应急演练活动,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二是应急管理机构建设进一步加强。初步形成了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初步建立了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相继成立了市应急委员会和市应急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应急办),并在履行应急值守、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枢纽作用;进一步强化了各专业应急机构的应急指挥与协调职能;各县区成立了应急管理领导机构,部分县区成立了应急管理办事机构。三是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已基本形成了以应急救援支队和各专业应急队伍为基本力量,以企事业单位专兼职队伍及基层群众自愿者组织为辅助力量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组建了市应急管理专家库,聘请了12名在各领域拔尖的应急管理专家,为市政府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提供专业欧洲杯买球平台的技术支持。四是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明显加强。按照全省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会议精神和基层应急管理示范点建设要求,积极推动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深入开展基层应急管理示范点建设活动。截止目前,已涌现了一大批省、市级基层应急管理示范点,并开始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中发挥着辐射带动作用,以点带面,推动全市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基层预防和先期处置突发事件能力不断提高。五是及时有效地处置了各类突发事件。妥善处置了年年初的冰雪灾害、“5·12”地震灾害,年流感疫情、凤翔铅污染事件,年7月份的强降雨引发的洪水滑坡灾害等多起突发事件,锻炼了干部队伍,积累了工作经验。
(二)存在的薄弱环节
一是应急管理体制不完善。县(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应急管理机构不够完善,职责不够明确,难以有效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职能,也难以充分发挥综合协调、运转枢纽作用。政府应急管理机构与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的关系尚待进一步理顺,职能划分有待进一步明确。
二是应急管理机制不健全。突发公共事件预防与处置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多方协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时,人员、信息、资源等难以快速集成;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与日常应急管理存在脱节现象,应急管理能力有待提高、经验尚需积累,亟需建立规范、协调、有序的长效机制。
三是专业应急队伍力量薄弱。各类专业应急队伍和装备数量不足,布局不尽合理,大型和特种装备缺乏;专业培训演练基础条件欠缺,与实战需要存在较大差距;快速拉动和协同能力较差,现场处置能力尤其是第一时间对遇险人员的搜救能力亟待增强,志愿者等社会应急力量组织薄弱。
四是应急物资和紧急运输的保障能力有待提高。现有应急物资缺乏统筹管理,紧急生产、采购、征收、征用、调拨和配送机制尚未形成;存储设施不足,布局不尽合理,储备方式单一,物资数量偏少,品种不全,一些关键性物资的储备处于空白,第一时间保障能力较弱;储备物资更新、替换、补偿政策不健全;紧急运输综合协调、保障机制亟待建立和完善。
五是监测预警和信息指挥系统建设滞后。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风险隐患底数不清,一些领域监测预警系统的布点密度不够,监测手段相对落后,综合预警和科学决策能力亟需加强。现有各级和有关部门应急信息指挥系统之间建设技术标准不统一,现场处置中部门之间存在通信障碍,难以实现信息共享,指挥协调不畅。
六是宣传教育和社会参与不够。应急科普宣教相对滞后,社会公众危机意识不强,自救、互救能力较低,亟待加强应急知识、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建立公共沟通机制。企事业单位专兼职救助队伍和志愿者队伍等社会力量参与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和处置机制尚不健全。
(三)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期间是市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实现率先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应急管理工作实现大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市的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愈加严峻。
自然灾害方面。我市地处关中西部,辖区地跨秦岭、关山、千山三大山系,地势南、西、北三面环山,处在南北气候的分界线上,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我市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区,灾害种类以干旱、暴雨、冰雹、雷电、低温冷害、大风、大雾和沙尘等为主。近年来,极端气候事件明显增多,渭河流域暴雨洪涝灾害呈上升趋势。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频繁,是目前造成人员伤亡最多的灾害之一。暴雨洪涝灾害天气频繁发生,给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人民群众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危害。我市历史上曾发生过破坏性地震,近几年小震活动频次增高。我市森林资源丰富,林木覆盖率高,是森林火灾多发、易发地区,特别是随着林区植被和地被物的增加,林区可燃物增多,森林防火任务日趋繁重。有害生物对局部地区农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加重。
事故灾难方面。生产安全基础薄弱,形势依然严峻。生产安全事故频发,重特大事故未得到根本遏制。矿山事故、危险化学品事故形势严峻。交通运输迅猛发展,交通事故起数与死亡人数仍居高不下。社会防控火灾能力较低,火灾事故仍处在多发的高风险时期。城市生命线工程日趋复杂,事故预防与处置难度加大。引发突发环境事件的隐患仍然较多。建立长效机制,实现安全状况的根本好转,是我市生产安全工作面临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公共卫生事件方面。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增大。鼠疫、霍乱等重大法定传染病暴发流行风险增加,新发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不时出现,传染病传入和传出的机率增大。突发动物疫情在未来一段时期仍存在复发、多发的可能性,尤其是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原因复杂、感染途径不明确且病毒存在变异不确定性,不仅加大了防控难度,也存在爆发的危险。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和其他中毒事件成因复杂,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社会安全事件方面。由于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摩擦和冲突错综复杂。刑事案件总量在高位徘徊,严重暴力刑事犯罪案件时有发生。数量上升,群体访、越级访、重复访增多。涉外突发事件引发原因错综复杂,处理难度增加。金融突发事件整体呈平稳下降趋势,但影响金融稳定与经济安全的因素仍然较多,重大经济犯罪屡有发生,处置不当易演变成系统性金融风险。受国际恐怖主义日趋活跃的影响,恐怖活动对我市构成的现实威胁依然存在。能源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粮食安全面临新的挑战,若有不慎,极易影响经济社会发展。
二、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立足市情、实事求是,以“一案三制”建设为主体,以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为重点,努力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预防、处置、救援、善后等环节紧密衔接的高效、务实的应急管理体系,全面提升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二)建设原则
──以人为本,服务全局。坚持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应急管理工作的第一要务,坚持服务于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于全市和谐稳定的发展大局,为我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兼顾近期发展与社会长治久安,注重条块与点面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相结合,合理布局应急资源,加强规划衔接,最大限度发挥规划效益。
──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潜力,提高效率,避免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重复建设,实现各县(区)和各行业信息、队伍、装备、物资等方面的有机整合,提高综合应急能力。
──分级负责、分步实施。按事权财权,合理划分全市应急体系建设任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根据现实需要和实际能力确定建设项目,科学安排建设进度,分步骤稳步推进,确保应急体系建设顺利实施。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政府主导,强化社会参与,引入市场机制,把政府管理与社会参与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应急管理工作的社会化程度。
──先进适用、标准规范。采用国内外成熟技术,兼顾先进性和适用性,确保应急体系高效、可靠运行。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标准化体系,实现应急体系建设与运行的规范化。
(三)建设目标
到年,基本形成统一指挥、结构合理、反应灵敏、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应急管理综合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基本满足突发公共事件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的需要。
三、主要建设任务
(一)应急平台体系建设
建设以市应急指挥平台为核心,以县(区)应急平台和市级部门应急系统为节点,依托电子政务网络,完成纵向对接和横向连通,整合各类应急资源,达到信息共享,实现统一指挥调度和应急指挥平台。形成完整、统一、高效的应急管理信息与指挥体系,全面提升综合应急指挥能力。加快推进市、县、乡(镇)三级应急移动平台建设,构建应急移动平台网络。年,完成市县两级综合应急平台建设。
建立健全公安、民政、安监、卫生、水利、环保、国土、气象、地震、交通、住建、农业、林业等部门专业应急平台系统,发挥部门应急信息及指挥系统的功能。依托市级相关部门,建设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市救灾应急指挥中心、市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及防震减灾、森林防火等应急指挥系统。
完善公安、民政、水利、卫生、林业、气象等部门应急通信系统,提高应急状态下的信息沟通能力。市水利局建设防汛抗旱指挥部和流域的应急机动通信系统。完善水库语音数据和图象综合业务传输系统,实现有效备份。建立山洪灾害重点易发区预警通信系统,提高水情、雨情、旱情等信息传输能力。市农业、畜牧、林业等部门完善重大病虫害、动物疫病、森林火灾信息通信系统,实现灾情、疫情、火情等信息数字化网络传输。市卫生局建设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不明原因疾病、中毒等现场卫生应急专用通信系统,实现信息无障碍传输。
(二)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加强应急预案的编制、修订和管理工作,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和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动态化的应急预案体系,切实发挥应急预案在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中的重要作用。
进一步完善市级应急预案,加强县乡应急预案建设,切实提高应急预案的系统性、科学性、针对性和操作性,推动预案建设向社区、乡村、企业、学校等基层单位和重点部位延伸。加强预案的协同管理,明确操作规程,制订操作手册,建立预案修订、备案、评审、更新等制度。完成市、县级总体应急预案和主要专项预案的新一轮编制修订工作,进一步实现应急预案的全覆盖和数字化。制订演练管理办法,编制演练计划,创新应急演练方式,建立演练评估机制。十二五期间,市级专项应急预案都要完成一次演练。
(三)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整合现有资源,实现信息共享,全面提升全市突发事件的监测预警能力。建立风险隐患排查机制,全面调查各类风险隐患,建立和完善各类风险隐患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加强重点领域监测预警系统建设,逐步完善覆盖全市及县区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监测预警网络。建立突发公共事件综合预警系统,提高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监测预警和综合分析能力。
排查各类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建立和完善风险隐患数据库。开展地质灾害易发地段隐患排查,及时更新完善隐患数据库,实现隐患动态管理。完成河流重点堤防及大中型水库的洪水风险与小型水库病险隐患调查。加强森林风险隐患调查,建立火险隐患数据库,编制森林火险区域分布图。建立和完善事故灾难风险隐患数据库。全面完成危险化学品贮罐区(贮罐)、库区(库)、生产场所、压力管道、锅炉、压力容器、金属非金属矿山、尾矿库等重大危险源调查与评估分级工作,建立基于gis的重大危险源数据库和远程监控系统。开展环境污染源基本情况调查,建立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污染物和环境敏感资源的档案库,编制有毒、有害、放射性危险品分布图。开展突发公共卫生风险隐患排查,建立全市传染病菌、毒种、放射源、餐具出租户等管理数据,建设重点放射源监控系统。完成关键基础设施、重要防护目标、群发性事件高发地区等社会案例隐患调查,建立社会安全隐患数据库。
建立市级涉灾部门信息共享平台,依托市气象局建设市级预警信息平台,提高洪涝、干旱、滑坡、泥石流的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扩充完善气象、水文、防汛、地质灾害等监测网点,依托区域天气监测网络,加强山洪监测预警建设,动态掌握全市雨情、水情、旱情等信息。构建精细化天气预报服务及预警系统、城市气象灾害预报系统、突发事件及灾害性天气应急气象服务保障系统。建立铁路和重要干线公路气象灾害预报系统和信息系统。
建立完善重点水利水电工程、高压输变电工程、高速公路、大型桥梁和隧道、通信枢纽、支付清算系统等关键基础设施的实时监测监控系统,提高设施抗风险能力。逐步完善全市森林火险预测预报、林火信息指挥、林火瞭望监测和防火阻隔系统建设,加强扑火机具装备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全市非煤矿山装备数字化监测监控系统,建立对液氯、液氨、液化石油气、天然气和剧毒溶剂等危险化学品储存及运输企业的实时监控系统。加强危险化学品、民用爆炸物品、烟花爆竹生产和储运等重大危险源的监控,逐步完成安全监控系统建设。加强对林业有害生物、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监测预报和防控能力建设。加强对冯家山水库、清姜河等重点水域实行水质安全预警监测,逐步建立健全饮用水源安全预警制度。加快解决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
强化公共卫生能力建设,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网络系统,健全完善乡镇卫生院、县级医疗卫生机构等基层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直报系统。健全传染病和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中毒、动植物疫情、植物病虫害、食品药品安全和意外辐射等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建立健全县乡村动植物防疫体系,发挥县乡畜牧兽医部门、植保部门的职能作用,提高动植物疫情监测能力。加强动植物引入品种的检疫力度,严防有害生物进入我市。建立健全食品和药品安全监测网络,实行食品和药品安全监测报告制度。
根据政府综合应急平台建设的需要,依托政府电子政务网络和其他网络资源,整合各领域预测预警信息,建成政府突发事件综合预警系统,实现各领域、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信息汇总、分析和研判。建立自然灾害预测预警综合系统,实现对暴雨、洪涝、旱灾、地质灾害、森林火灾、沙尘暴、雷电等自然灾害的预警;建立完善危险化学品、民用爆炸物品、烟花爆竹、突发环境事件等重大、特大事故灾难预警系统;建立市场价格波动、粮食安全等预警系统;建立各类社会安全事件情报信息汇总、研判机制,实现各政府部门之间预警信息共享。
建立与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媒体间的信息传输,完善预警信息快速机制。重点加强偏远高风险地区广播、电视、警报器、宣传车、网络、手机短信等紧急预警信息手段建设。由市广电局牵头,在我市易发灾害的山区自然村和城市社区建设应急广播网;建设移动应急广播系统,在突发事件现场实现信息采集、处理和制播。加强与电视台、报纸等媒体合作,实现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预警预报、现场实况、灾难救助、应急知识普及教育等信息的实时报道。
(四)应急队伍体系建设
全面加强全市各级应急管理机构建设,进一步落实机构和编制,配齐工作人员,保障应急管理经费,加大应急管理专项经费和工作经费的投入,充分发挥应急管理机构的职能作用。理顺市应急办与市级部门及专项指挥机构的关系,加强公安、民政、卫生、安监等专项应急预案牵头部门的组织机构建设,夯实应急管理职能。加强县(区)、镇(街道)等应急管理机构建设,全面落实编制、人员和经费,明确应急管理职责。年,完成县区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建设;“十二五”末形成市、县、乡(镇)三级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同时充分发挥学校、企业、社区及乡村等基层单位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明确单位和负责人在应急管理中的职责,确定专(兼)职的工作人员,负责宣传、信息收集、报送等应急管理工作,不断完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建设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救援队伍,全面提高应急救援队伍的处置能力。建立以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为骨干、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为支撑、各类基层应急救援队伍为补充的多层次全方位应急救援体系。依托公安消防队伍建立市级和区县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完善提高防汛抢险、交通事故救援、道路运输抢险、矿山救援、医疗救护、市政公用、地震救援、电力抢险等重点领域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补充更新专业队伍技术装备,积极开展应急救援队伍综合演练和专项演练,提高应急演练成效。推进企事业单位专兼职应急队伍建设,大力发展规范志愿者应急救援队伍。加强与驻军、武警的联系,建立与驻军、武警、民兵的应急联动机制。建立全市统一指挥、协调联动、快速反应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
加强应急专家队伍建设。市应急办负责市级应急专家库的建立、补充、管理等工作。各县区、市级有关部门开展专家信息收集、分类、建档工作,建立相应数据库,逐步完善专家信息共享机制,形成分级分类、覆盖全面的应急专家资源信息网络。完善专家参与应急工作的机制,开展专家会商、研判、培训和演练等活动。发挥专家的咨询与辅助决策作用,提高科学处置水平。
(五)应急物资及运输保障能力建设
合理规划布局应急物资储备,整合实物储备资源,调整储备物资种类和数量,重点建设市级重要应急物资储备,形成覆盖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实现动态管理和资源共享,提高物资统一调配能力。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科学规划、统一建设、平时分开管理、战时统一调度的应急物资储备保障体系。重点健全完善抢险救灾、生活救助、医药卫生、防汛抗旱、森林灭火、公安消防、地震救援等类型重要应急物资及专业应急队伍装备的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体系。有针对性地加大重要应急物资储备,建立应急物资紧急生产、采购、征用制度。由市发改委牵头负责全市应急物资储备的统筹规划和综合管理工作,有关部门按照职能分工,负责应急物资、装备的生产、储备、紧急供应等具体管理工作。结合电子政务建设规划的实施,建设全市应急物资监测网络和预警体系,实现各类应急物资综合信息动态管理和资源共享。
强化自然灾害应急物资储备。建成市救灾物资储备仓库,新建11个县区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增强我市救灾物资储备能力,提高灾害救助水平。加强河流重点防汛物资储备仓库建设,增加储备库容,扩大储备量,防汛储备库同时应存储必要的抗旱物资。市级新建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县区建设14个防火储备库。增加粮油储备,建设应急成品粮油库。强化事故灾难应急物资储备。针对各类矿山、危险化学品事故,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配合省上在我市建设综合性区域环境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强化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针对生物、化学、核辐射污染和自然灾害事件处置需要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建立市级重大动物疫情和植物病虫害应急防控物资储备制度,完善市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储备。强化公安应急物资储备。扩建市级库、12个县区库。加强市级消防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库建设,建立县区区域性消防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库。
完善应急交通运输保障机制。由市交通局牵头,市发改委、市交警支队和铁路部门等单位参加,组成突发公共事件紧急交通运输综合管理机构,行使紧急状态下指挥调度职责。建立紧急情况下,社会交通运输工具征用程序、补偿机制和紧急通行绿色通道制度。加强军地协作,建立交通战备保障与应急交通保障间的统筹协调机制,保障紧急状态下,重点基础设施、重大危险源、应急物资和生命抢救和快速通达能力。建立紧急运输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完善公路、铁路交通运输紧急调度机制。建立交通运输线路的综合治理机制。加强运输薄弱环节改造,增大运输线路运能运力、通达里程和通达区域。落实主要运输线路智能监测、预警、疏导、清障、修复措施,加强对重点线路、站点、桥梁、隧道监控力度。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期间,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要以抢险第一的原则加强交通管制,开设应急救援“绿色通道”,提高紧急运输保障能力,
(六)恢复重建能力建设
加强水、电、气、交通和通讯等城市生命线工程恢复能力建设,及时开展破坏情况调查和快速抢修。加强废弃物、污染物清理和无害化处理能力建设,配备必要的工程装备与移动式无害化处理设备。增强城乡建筑抗震、防火等抗灾能力,高层建筑重点解决消防安全、幕墙安全等问题,党政机关、重要单位按要求配备备用电源,在农村推广安全适用的住房建造和加固技术,提高抗灾能力。
建立健全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报灾核灾机制和灾情评估机制,建立灾情评估标准体系,规范灾情评估程序、内容和方法等。依托有关部门和科研机构,加强灾情评估和重建规划能力建设,进行中小学校、民房住宅现实和潜在损失(损害)普查评估,开展地震、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突发环境事件、核事故、重大传染病疫情、动物疫情等灾害的调查评估,做好灾后重建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工作。全面落实恢复重建项目管理制度和恢复重建资金监管机制。
按照有关规划和相关标准,开展应急避难场所、人口疏散地域(基地)和紧急疏散通道建设,按社区人口密度和发展趋势预留足够的应急避难空旷地,选择在城市广场、市区公园、成块绿地、学校操场和体育运动场等空间面积较大的处所拓展应急避难功能,增建必要救灾设施,储备一定数量的应急器材和物资。合理布局各个场所的紧急疏散路径,规范紧急疏散通道建设标准,设立疏散指向标识。每个县城至少建成1个应急避难场所,满足30%以上城镇人口应急避险需求。
(七)应急科普宣教和培训体系建设
积极构建各级各类宣传教育平台,形成政府、社区、农村、企业、学校有机结合的安全宣传教育体系。编发形式多样的公共安全知识读物,建设应急管理宣传教育网站,开展公共安全主题宣传日(周、月)活动。加强学生应急安全知识教育,把公共安全知识纳入大、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学内容,并充分利用少年宫、科技馆、文化馆等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发挥各部门现有的教育培训机构作用,为从业人员提供安全培训。社区、农村等基层组织充分利用宣传栏、讲座、科普展览等形式,开展面向公众的宣传教育活动。企业要结合自身特点,对职工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各级各类媒体加强对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在有关栏目、节目中刊播应急知识。
建立各级应急管理机构、政府相关部门与媒体的联系机制,及时向公众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完善政府信息制度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公众心理干预机制、舆情收集和分析反馈机制,注意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正确引导舆情,动员全社会共同应对危机。
加强专业培训与演练基地建设,逐步形成覆盖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培训与演练体系。新建市综合减灾与公共安全科普教育基地,普及应急知识,提高全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公共安全意识和素养。依托市行政学院,建成全市应急管理人员培训基地,开展全市各级应急管理干部的应急知识和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应急管理队伍人员素质。
(八)基层应急能力建设
继续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应急管理工作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学校活动,进一步推广以“四进”、“五有”为主要内容的基层应急管理示范点建设,基层单位全面实现有组织机构、有应急预案、有应急队伍、有应急保障、有科普宣教,不断扩大基层单位覆盖面,到年基本实现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全覆盖。在全市范围内继续开展基层应急管理示范点建设活动,到“十二五”末,各级基层应急管理示范点占基层单位的20%以上,并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全面提升我市基层应急管理能力。
努力夯实基层应急基础设施。在城市、小城镇、学校、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移民搬迁过程中,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布局,避让隐患区域,提高设防标准。加快建设消防、避难场所、医疗救护等公共安全基础设施,提高基层防灾抗灾能力。
四、重点建设项目
“十二五”期间,在整合现有应急资源的基础上,重点规划了6个方面的建设任务,作为本规划重点建设项目,初步匡算,这些重点建设项目投资总额约为32120万元。
(一)应急指挥系统建设
1.市应急指挥平台体系建设。年,完成市级应急平台建设及市级移动平台,实现与省政府应急平台对接,配合省政府应急办安装应急管理软件系统,实现应急值守、信息汇总、事态跟踪、指挥协调、专家研判和视频会商等功能。年,完成县区级应急平台及移动平台建设。项目总投资2500万元。
2.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负责指挥协调全市各专业救援队的培训、演练指导,以及紧急状态下的组织调用工作。项目总投资300万元。
3.市救灾应急指挥中心。项目建成后将实现省、市、县(区)灾情信息的快速传递,提高灾害应急救援指挥能力。项目总投资460万元。
4.市防震减灾应急指挥中心。作为综合防御地震灾害的中枢和核心,担负震时应急协调,震后组织救灾的重大任务;配置应急技术指挥系统、地震现场跟踪视频系统、地震应急基础数据管理系统、震情与灾情系统、防震减灾知识公益热线等。项目总投资660万元。
5.市森林防火指挥系统。在国家天保工程在我市实施的森林防火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项目的基础上,建成森林防火应急指挥系统。项目预算总投资1500万元。
(二)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1.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平台。依托市气象局现有的气象预报和预警信息系统,建设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平台。项目总投资700万元。
2.市防汛预警系统。建设山洪、水库、河道等防汛预警系统。项目总投资2亿元。
(三)应急队伍建设
1.市县两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承担全市范围内突发事件的综合应急救援任务,建立健全应急救援队伍的指挥、协调、联动、保障机制,指导应急救援队伍的专勤训练和联合演练,提高应急救援的综合能力。项目总投资800万元。
2.市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加强防汛抢险、交通事故救援、道路运输抢险、矿山救援、医疗救护、市政公用、地震救援、电力抢险等重点领域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补充更新专业队伍技术装备,提高应急处置能力。项目总投资800万元。
3.基层和志愿者应急队伍建设。推进企事业单位专兼职应急队伍建设,鼓励发展志愿者应急队伍,依托社区、乡村、学校、企业等基层单位及共青团、红十字会等组织,组建形式多样的应急志愿者队伍,重点加强青年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逐步建立应急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项目总投资300万元。
(四)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
以市发改委为牵头单位,建立全市应急物资保障机构;“十二五”末,建成市级应急物资保障调度指挥平台,综合汇总各类应急物资信息,快速组织重要应急物资的紧急生产和调运;建立和完善关键应急物资紧急生产、采购、仓储和配送环节的能力储备和运行机制。项目总投资800万元。
(五)培训和演练体系建设
1.应急管理人员培训基地建设。依托市行政学院,增加应急模拟演练和应急管理基础设施、师资力量和教学培训设备,建成市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人员培训基地,对全市领导干部和应急管理干部进行培训。项目总投资100万元。
2.综合减灾科普和公共安全教育馆。新建综合减灾科普园和公共安全教育馆。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
(六)应急管理示范项目建设
按照国家和省上要求,在全市开展应急管理示范县区、镇(街道)及应急管理示范社区(村)、企业、学校项目。项目总投资200万元。
五、组织领导和保障措施
(一)依法开展应急管理工作。各县区政府、市级各部门要按照《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要求,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加大各级、各类应急机构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落实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明确应急建设规划的责任主体,保障各项建设内容落到实处。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突发事件应对法》,依法开展应急管理工作,加大应急管理执法、监督力度。
(二)建立应急管理投入机制。将应急管理资金纳入公共财政预算,优先安排。各级政府要按照现行事权、财权划分原则,分级负担应急管理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须由政府负担的经费。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基层单位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应急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市政府应急建设规划的重点建设项目,主要由市政府投资建设,与项目有关的县区政府提供必要的配套条件。其中,依托企业等有关方面建设的项目,按照事权划分的原则,所需资金由政府、企业和有关方面共同承担。
(三)制定经济保障政策。充分发挥保险的社会辅助管理功能,使其参与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处置和恢复重建等工作,为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提供保险服务。结合实际,建立应急管理的公益性基金,鼓励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进行捐赠。健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社会资源依法征用与补偿机制。建立政府采购应急相关产品制度。
(四)加强科技支撑建设。通过政府科技计划、基金等多种渠道,支持应急管理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的推广,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强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逐步建立应急专业人才资质认定和评价激励机制。加强与兄弟地市应急管理交流与合作,不断探索应急管理规律,总结、学习、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
托育机构应急预案篇9
一、应急体系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一)工作基础
1.应急预案体系初步形成。近年来,各地、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全面展开,应急预案覆盖领域不断扩大,全市应急预案体系初步形成。截至年底,我市市本级共编制各类预案49个;7个县(市)区共编制预案218个;应急预案进乡镇、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等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为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应急管理体制基本建立。按照建立统一领导、属地为主、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要求,我市组建了市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等工作。市直部门和各地均成立了应急领导机构、指挥机构,由行政一把手负责本区域应急工作。市本级及爱辉区、五大连池市成立了应急管理办公室,人员编制分别为5人和3人,其余县(市)也分别明确了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应急办)和工作人员;各乡镇(街道)也相应成立了应急管理领导小组,指定了具体办事人员;村屯(社区)、学校、企业等基层组织和单位基本上建立了应急领导组织。初步形成了市县乡(街道)村(社区)四级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同时,安全生产、森林防火、防汛抗旱、灾害救助、公共卫生、通信、公安等专项应急管理机构得到了明显加强。全市应急管理框架体系基本形成,快速反应和协调联动的能力明显提高。
3.应急队伍初具规模。全市在防汛抗旱、森防、卫生、消防、通讯、人防等领域组建了相应的应急救援队伍,并对各领域的应急专家进行了登记备案。全市初步建立起以、武警部队、民兵预备役为骨干,以水利、公安、消防、医疗救护等为专业力量的应急救援队伍,部门之间、救援队伍之间的协调联动能力有所提高。
4.物资保障能力得到加强。全市用于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各项投入和经费不断增加,应急基金拨付、应急救援器材、物资储备制度初步建立。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设备配备初具规模,公安消防灭火和抢险救援能力得到提高,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基础设施建设、设备配备得到加强。各地建立了地方救灾物资储备设施;救灾、防汛等应急物资储备网络初步形成,物资保障能力得到加强。
5.应急机制逐步完善。完善了预警预测、隐患排查应急机制,加强了气象、地震、水文、地质灾害、森林防火、农林病虫害、煤矿瓦斯等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公安、水利、森防、卫生、气象、地震、人防等建立了相对完整的监测网络、预警体系和信息指挥系统,监测预警覆盖面正逐年扩大。覆盖市、县、乡三级的疫情监测网络和直报系统进一步完善。政府组织协调、部门分工负责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体系初步形成。各地从抵御自然灾害、预防事故灾难、防范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社会安全事件等方面入手,加大了隐患排查、预测预警、分析研判的工作力度,突发公共事件的防范能力有所提高,灾后恢复重建能力明显增强。
6.应急预案演练和应急知识宣传效果明显。各地、各相关部门按照应急预案经常性地组织和开展了灾害自救应急疏散、重大森林火灾、防震、煤矿安全事故救援等演练,提高了应急处置和应变能力。并通过电视、广播、政府门户网站等媒体,结合“科普宣传周”、“安全生产月”、“国际减灾日”、“全国消防日”活动,加强了对预案和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全民防范突发公共事件意识明显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我市应急管理工作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在认识上、机制上,还是工作措施上,与面临的应急管理工作新形势、新要求有明显差距,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加强。
1.应急运行体系建设不健全。一是应急管理机构不规范。不同地区应急管理机构和职能设置差别较大,难以有效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职能,不能充分发挥综合协调、运转枢纽作用。二是部门之间衔接不紧密。地方之间、条块之间以及预防与处置之间衔接不够紧密,多方协同处置重大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时,人员、信息、资源等难以快速集成;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与日常应急管理还存在脱节现象,应急管理能力、经验难以持续和集成,亟待建立规范、协调、有序的长效机制。
2.各级各类应急预案有待完善。一些专项预案的针对性、实效性、可操作性不强,缺乏实战检验;街道(乡镇)、社区(村)等基层单位应急预案还有空白项;预案演练不足,特别是跨行业、跨地区大型演练少;专项预案之间责任交叉,相互沟通少。
3.专业应急队伍和人员素质有待加强。各类专业应急队伍和装备数量不足,布局不尽合理,大型和特种装备缺乏;专业培训演练基础条件欠缺,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定期演练还没形成制度,与实战需要存在较大差距;远程快速拉动和协同能力较差,现场处置能力尤其是第一时间的生命搜救能力亟待增强。
4.应急物资后勤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有待提高。现有应急物资缺乏统筹管理,紧急生产、征收、征用、调拨和配送机制不完善;存储设施不足,布局不尽合理,储备方式单一,更新、轮换、补偿政策不健全,品种难以动态调整。特别是森林和草原防火隔离带和防火通道设施还不完善,应急物资和人员紧急运输缺少特定用途运输工具,应急运输综合协调机制亟待完善。
5.监测预警和信息指挥系统建设滞后。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风险隐患底数不清,一些领域监测手段相对落后,综合预警能力急需加强。应急平台建设滞后,已建专业应急指挥系统技术标准不统一,条块之间互联互通困难,难以实现信息共享。现场通信联络不畅,信息获取能力较差,指挥协调困难。
6.宣传教育和社会参与不够。宣传教育方式单一,社会认知程度不高。社会公众危机意识不强,自救、互救能力不强。厂矿、医院、学校等大的企事业单位专兼职队伍和志愿者队伍等社会力量参与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和处置机制尚不健全,没有形成有效合力。
(三)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各种传统和非传统的、自然和社会的安全风险将交织并存,公共安全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1.自然灾害方面。我市是自然灾害多发区之一。、嫩江等大江大河发生洪涝灾害隐患较大,林区林地交叉,每年春秋经常发生森林火灾,全市暴雨(雪)、寒潮、低温、干旱、高温、洪涝、大风、冰雹、雷电、大雾等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强度在加剧。特别是2000年以来我市非旱即涝,1999—2002年连续春旱、秋涝,特别是2003年经历了罕见的洪涝灾害,2004—2007年又遇上少有的春旱连夏旱,灾害频繁。全市现有易涝耕地84.86千公顷,易涝面积占全部耕地面积13.21%,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受气候异常、环境变化和人为活动影响,森林、草原火灾、沙尘等灾害时有发生。有害生物对局部地区农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加重。
2.事故灾难方面。我市安全监管和应急救援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工矿商贸企业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煤矿、交通、建筑工程事故安全隐患多。易燃、易爆等重大消防危险源增长较快,存在引发群死群伤火灾事故的隐患。环境污染、城市生命线工程、建筑工程施工、信息网络等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3.公共卫生事件方面。地处中俄边境地区,外来旅游务工人数逐年增加,特别是对俄公民实行简化手续以来,进入我市的俄罗斯公民人数逐年增多,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增大。鼠疫、霍乱、艾滋病、流感等重大急性传染病暴发、流行的风险增加,存在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发生隐患,动物疫病、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植)物疫情防控形势严峻,人畜(禽)共患病危害依然严重,食物中毒和其他中毒事件时有发生,有效监督难度不断增加。
4.社会安全事件方面。我市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各项改革向纵深推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显现。突发性、关联性增强,组织化倾向明显。随着对外开放度的进一步提高,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增加。能源、环境问题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硬约束,由此引发的问题带来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受国际国内多方面因素影响,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异常波动的可能性明显增强。影响金融安全的因素仍然较多,处置不当易影响社会稳定。非常态下生活必需品的组织供应面临新的问题。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要求,完善体制机制,强化基础建设,依靠科技进步,扩大社会参与,重点解决应对重大、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以信息化带动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全市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统筹规划全市应急体系,全面推进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恢复重建和应急保障等方面的能力建设。重点加强薄弱环节,优先解决制约应急响应时效等突出问题,着力提高第一时间快速响应的能力。
——整合资源、合理布局。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推进各地和各行业信息、队伍、装备、物资等方面的资源整合,避免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重复建设。总体把握应急资源的合理布局,提高整体应急反应能力。
——分级负责、分步实施。按现行事权财权合理划分各级政府建设任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根据现实需要和实际能力确定建设项目,分级分步组织实施,有针对性地开展示范项目建设。
——技术先进、标准规范。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设施,提高应急体系建设的科学性、高效性、可靠性。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标准化体系,实现应急体系建设与运行的规范化。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面履行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加大政府投入,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引入市场机制,调动各方面参与应急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形成政府与社会力量共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良性互动机制,专群结合,提高应急管理工作的社会化程度。
(三)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
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基本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工作机制,突发公共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恢复重建和应急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应急管理水平显著提高,有效减少重大、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供保障。
2.分类目标
——自然灾害类: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明显增强,自然灾害应急抢险救助能力显著提高。灾害信息网络覆盖到乡村,灾民24小时内得到基本救助,全力避免群死群伤事件发生;、嫩江等江河流域较大降雨预报提前24小时,准确率达到90%以上;突发气象灾害预警时效提高到30分钟以上;洪涝灾害损失率下降到1%,大江大河干流主要河段堤防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重点河段达到100年一遇防洪标准,中小河流堤防达到5—10年一遇标准,完成大中型和重点小型水库消险任务;市民人均地震应急避难所面积达到1平方米;森林火灾火情监测覆盖率达到90%,火险天气实时监测覆盖率达到80%,首次扑救成功率达到95%,年均森林火灾受害率不超过0.1%。
——事故灾难类:重大疾病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明显提高。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比2005年下降35%;工矿商贸从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比2005年下降25%;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率不超过7.9;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比2005年下降48%以上;非煤矿山死亡人数比2005年下降10%以上;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死亡人数比2005年下降10%以上;一次死亡3人以上重特大事故起数比2005年下降10%以上。
——公共卫生事件类:全市县及县以上医疗卫生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率达到100%;农村乡镇和城市社区医疗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率达到80%以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及时率达到100%;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的及时率达到100%。动物疫情报告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应急预备队在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后24小时到位率达到100%;重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覆盖率达到80%,重点区域达到90%以上。食品药品生产经营秩序明显好转,各类事故大幅减少。
——社会安全事件类:初步建成社会治安和突发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民意表达、矛盾排查调处、信息预警、应急处置和责任追究机制,切实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基本能够应对因能源供应紧张引发的突发事件和粮食、重要生活必需品的市场异常波动。银行业、证券期货业、保险业突发事件能够得到迅速有效处置。
三、主要建设任务
(一)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进一步加强各类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建设,全面调查各类风险隐患,改进监测技术和手段,增加监测点密度,逐步完善覆盖全市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监测预警系统,提高突发公共事件监测预警和综合分析能力。
1.开展风险隐患调查。充分发挥部门和专业技术队伍作用,开展风险隐患普查工作,年底前全面完成各类风险隐患调查、登记建档工作,建立风险隐患数据库,为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监测预警和隐患治理提供基础信息。搞好气象、地质等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开展城市生命线工程抗震能力调查与评估。全面完成重大事故隐患普查和重大危险源、重点监控特种设备登记、建档工作,建立市、县、乡和重点企业重大危险源监控体系。开展环境污染基本情况调查,加强对重点排污企业和单位的监测,建立重点区域(流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污染物档案库。完善毒源普查制度,编制有毒有害危险品分布图。对重大传染病、地方病以及发病率较高疾病的发生和流行进行危险因素分析,评估危害。完成关键基础设施、重要防护目标、高发地等社会安全隐患的调查,建立社会安全隐患数据库。
2.完善监测网络体系。在扩充和完善现有水文、气象、地震、地质和环境等监测站网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监测点密度,健全卫星遥感雷达灾害监测系统,到建成比较完整的自然灾害监测网络系统。
加密建设自动气象站,加强对雨情等监测。进一步完善新一代天气雷达网和高空气象探测系统,提高对雷电、暴雨(雪)、局地大风、冰雹等重大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能力。加快汛情、旱情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建设大中型水库水情自动测报设施,建成全市工情、水情数据库。重点推进市旱情监测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地震预警建设。
选取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建立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网点,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网络。集成市地质灾害数据信息和各项地质灾害调查成果信息,建立突发性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模型。建立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数据库,通过适时监测和宏观巡查,掌握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变化情况。
完善森林(草原)火灾卫星监测系统,合理布局和改造地面了望设施,增强地面了望和巡护能力,逐步构建卫星监测、空中巡护、高山了望、地面巡护“四位一体”的火情监测体系,减少火情监测盲区,降低森林(草原)火灾发生频率。
结合《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如期完成煤矿瓦斯、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生产和储运、尾矿库等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控系统建设,先期完成对煤矿瓦斯、部分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远程监测监控系统。在全市所有有条件的县(市)区,设置消防设施和消防安全管理远程监控系统,提高对人员密集场所和易燃易爆单位等社会单位的消防动态监控能力。
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网络直报系统,继续推进并全面完成农村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县级医疗卫生机构等基层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直报系统建设。健全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动物疫病、植物病虫害和食品药品安全等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
3.加强预警系统建设。依托各级政府应急平台,建立突发公共事件综合预警系统,完善预警信息汇总、分析、研判和功能,及时、准确预警信息。建立完善与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大众媒体间的信息传输通道,建立预警信息快速机制。重点加强偏远高风险地区广播、电视、警报器、宣传车、手机短信等紧急预警信息手段建设。
4.加强关键基础设施监测监控。建立完善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大影响的关键基础设施的监测监控和保护系统。负责重点水利水电工程、油电气输送工程、大型公路桥梁、重要商场道路路段、银行清算系统等关键基础设施运营与维护的部门与企业,要建立完善的实时监测监控系统,加强安全管理、运行维护和信息报告,提高设施抗风险能力。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形成关键基础设施保护的长效机制,对关键基础设施进行风险识别、脆弱性评估、分级管理,实施保护措施并开展效果评价。
(二)信息与指挥系统建设
整合现有应急信息资源,规范各级各类信息、指挥系统建设标准,及时、准确披露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形成完整、统一、高效的应急管理信息与指挥协调体系,提高综合应急指挥能力。
1.推进各级政府综合应急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市电子政务中心等政府办公资源和专业系统资源,采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构建市、县(区)乡(镇)三级政府综合应急平台体系,实现市级与县级、县级与同级以及乡(镇)级主要部门之间互通互联,满足值守应急、信息汇总、指挥协调、专家研判和视频会商等基本功能要求。完成市政府应急平台建设。启动市级、县级应急平台的应急指挥场所和基础支撑系统建设,初步完成综合应用系统建设和信息资源整合,实现与市政府应急平台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以及视频会议和指挥协调等功能要求。2012年全面完成、市、县、乡三级政府综合应急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建设,按照“信息统一接报、分级分类处理”的原则,逐步推进应急接警服务平台整合。
2.完善专业应急信息与指挥系统。依托各部门现有专业信息与指挥系统,拓展功能,建立完善移动应急指挥系统,实现应急信息资源整合、传输与共享,应急指挥决策支持,指挥指令的上传与下达,并与政府应急平台实现互联互通。
依托民政、气象、水利和地震等部门信息系统,根据自然灾害应急救助指挥的需要,分级建设集成灾情信息管理、救助决策支持、救助指挥调度等功能的灾害应急救助信息与指挥系统,形成完整的市、县、乡三级灾害应急救助指挥体系。
整合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及煤矿瓦斯监控、消防、铁路、民航、水上搜救、建设、电力、旅游、特种设备等专业信息系统和通信基础设施等资源,建设重点产煤区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形成完整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加强各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信息与指挥系统建设,实现对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协调和指挥功能。
加强市、县、乡三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与指挥系统建设,实现对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药品安全和动植物疫病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的统一应急协调指挥,完善应急决策指挥体系。
进一步完善全市、物价、粮食、能源等业务信息系统的应急处置功能。加快人民银行及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重要金融业务系统及数据库的容灾备份系统建设。加强市直部门、重点市县及旅游景区的反恐应急指挥系统建设。
(三)应急队伍建设
强化骨干队伍应急能力建设,补充更新专业队伍技术装备,推进企事业单位专兼职应急队伍建设,发展专家队伍和志愿者队伍,提高应急队伍处置能力。
1.强化公安、武警和军队等骨干队伍应急能力建设。突出公安消防部队中坚力量作用,按照“一队多用、一专多能、多灾种综合救援”的要求,全面加强消防队伍综合应急能力建设,积极参与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救援。加强消防特勤队伍建设,市建立特勤大队,各地成立特勤班。加强公安交巡警、特警队伍建设,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工作需要,整合现有警力,进一步充实人员。建立我市驻军、武警、民兵的应急联动机制,依托预备役组建抗洪抢险分队、森林扑火分队,充分发挥驻我市部队在应急救援中的骨干作用。
2.加强专业队伍处置能力建设。对现有专业队伍进行布局调整和装备补充更新,推进以矿山救护、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森林防火、水上搜救、铁路救援、医疗救护、建筑抢险、特种设备应急救援和地震抢险等为核心的专业队伍建设。
加强安全生产救援基地、地震灾害救援基地和骨干专业救援队伍建设。依托一五一煤矿救护队,建立完善我市骨干专业救援队伍,承担全市煤矿与非煤矿山的应急救援任务。依托武警森林部队和森林防火专业队伍,组建市应急远征扑火队,作为全市应急调动、实施跨区救援的专业扑火力量。完善水上搜救力量布局,补充更新救援设备,依托航运救捞站建立水路交通应急救援基地,在干线上组建救助站点,初步形成辐射全市的水上应急救援网络体系。设立铁路行车事故区域救援队伍,提高铁路行车事故应急救援能力。加强医疗卫生救援队伍、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置队伍建设,重点提高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置能力。
3.推进企事业单位专兼职应急队伍建设。加强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应急救援组织建设,重点推进矿山、危险化学品、林业、水利电力、电信、交通、运输、金融等企事业单位应急队伍建设,高危企业要建立专职或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并积极参与社会应急救援。按有关标准和规范配备应急技术装备,提高现场先期快速处置能力。指导企事业单位之间建立应急互助机制,应急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按地域共建各类专兼职应急队伍,抓好各地消防队、矿山救护队、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队、铁路行车事故救援队、港口码头救援队、防汛抢险队、城市水电气抢修队等队伍建设,发挥这些队伍在区域联防和救援互助中的作用。
4.加强应急专家队伍建设。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专家信息收集、分类、建档制度,形成各类应急专家资源信息网络,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公共事件设立专家组,建立相应数据库,基本形成覆盖各门类、各专业的专家队伍体系。建立专家队伍管理制度,形成调用专家参与应急工作的机制,并有计划地组织专家对信息进行会商、研判,分析预测公共安全形势,发挥咨询与辅助决策作用,提高科学处置水平。
5.大力发展应急志愿者队伍。依托社区、乡村、学校、企业等基层单位及工会、共青团、红十字会等组织,组建形式多样的应急志愿者队伍,重点加强青年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到实现每万人中有100名应急志愿者。逐步建立应急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发挥志愿者在科普宣教、应急救助和恢复重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物资保障能力建设
科学规划各级各类应急物资装备布局,合理确定储备种类、方式和数量,形成应急物资装备保障和储备体系。建立应急物资装备信息化管理制度,实现各类应急物资综合动态管理和资源共享,为应急处置提供有力保障。
1.建立应急物资保障机制。建立市、县和基层单位应急物资分级储备制度,形成全市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各级经济动员机构履行应急物资保障机构职责,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物资储备目录和标准,确定应急物资生产企业目录,综合汇总各类应急物资信息,实现全市应急物资储备与生产的数字化管理。丰富储备方式,根据应急处置的要求,实行实物储备、市场储备、生产和技术能力储备有机结合,鼓励企业利用现有资源代储应急物资。建立健全应急物资综合调度系统,完善应急物资紧急生产、政府采购、征收征用、市场调控与调用机制。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完善应急物资投放网络,建立区域间应急物资余缺调剂和联运工作机制。建立应急物资储备更新、轮换及损耗的补偿办法和救灾物资社会捐赠机制,提高社会应急救援物资紧急动员能力。
2.加强专业应急物资储备。充分利用现有物资储备设施和资源,优化和完善生活救助、抢险救灾、公共卫生等各类物资储备。推进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实现救灾物资12小时内运抵灾区。按照水利部《防汛物资储备定额编制规程》,逐步完善防汛物资储备。加强森林(草原)防火物资储备,建立完善森林(草原)防火物资储备库。健全医药物资储备体系,根据储备目录落实储备品种和数量并及时补充更新,做好防毒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加强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置物资储备库建设,分级储备应急物资。在、嫩江等重点水域所在县乡增加水上搜救和污染处置应急物资储备。建设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大型装备、特种器材等物资储备库。强化公安应急物资储备,重点加强反恐处突、抢险救援物资储备,依托各地灭火救援应急中心,加强消防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加强储备粮管理,保持全市地方粮食储备总规模不变,进一步调整完善库点布局,适当建立部分食用油储备。建立健全生活必需工业品、电力和成品油等物资的应急供应组织协调机制。
3.加强应急装备建设。改善和提升应急装备水平,为应急救援队伍配置技术先进、性能优良的应急处置专业器械设施和安全防护装备,实现配置现代化和配备合理化。重点加强应急抢险救援特种器材设施配备,提高应对特殊情况的能力,做好相关应急处置职能部门应急装备的配备工作。建立科学合理的装备管理机制,做好日常管理维护工作,保证装备处于良好状态。企业在积极利用现有装备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实际和应急工作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处置多发、易发突发事件所需的器材装备。建立全市大型专用应急救援设备统筹调用征用机制,实现资源共享。
(五)紧急运输保障能力建设
发挥公路、铁路、水路、民航等运输力量的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运输力量的积极性,建立畅通高效的联合运输网络系统及协调机制,增强紧急快速运输保障能力。
1.紧急运输保障机制。建立突发公共事件紧急交通运输综合协调机制,构建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立体紧急运输保障体系。完善紧急情况下依法征用社会交通运输工具程序,规范运输工具征用行为,与骨干运输企业签订紧急运输保障协议,建立长效应急工作机制。建立社会交通运输工具的征用补偿机制,制定相应补偿方案,维护被征用单位利益。制定紧急通行绿色通道工作机制和相关制度。充分发挥交通战备系统的优势,建立交通战备保障与应急交通保障统筹协调机制。
2.公路、水路紧急运输保障。建立紧急运输管理信息系统,掌握资源分布情况,统一调度运输力量,优化紧急运输路径。加强重要交通干线及枢纽的日常监控、维护,补充完善工程抢修装备,提高紧急情况下公路、航道的清障及修复能力。完善林区、农村、重点设施的道路网络,提高通达能力。
3.空中、铁路紧急运输保障。充分利用现有可以用于应急的部队和民用空中运输资源,建立紧急协调、调用和补偿机制,简化调用程序,形成集约高效的空中运输保障体系。完善铁路运输紧急调度协商机制,抢险救灾人员物资运输做到快速配车、快速装运、快速挂运、快速中转,必要时可开行单机挂运,提供运力保障。
(六)通信保障能力建设
加强公用通信网络和公众通信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完善各部门专用应急通信系统,建立技术先进、手段多样、较为完整的公用与专用、保密与非保密相结合的应急通信保障网络,确保各级各类应急机构和应急救援队伍通信畅通。
1.公用通信网络应急通信保障。扩大网络覆盖面,增强网络通信业务处理能力,实现全市主要建筑、重要部门、关键交通设施公众通信信号的全覆盖。增强公用通信网的优先接通处理能力和紧急呼叫功能优先处理权,防止出现全网性话务拥塞现象。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同城通信枢纽楼间光缆及通信系统实施互联,实现公用通信网多点互连和重要通信系统的备份与互通。储备并保护应急通信网络无线电频率资源,协调处理各通信网的相互干扰。
2.专用应急通信系统。对现有各部门专用应急通信系统进行必要改造和升级,重点解决好各部门应急处置专用通信网与公用通信网的联接问题,建立跨部门、多手段、多路由、反应快速、灵活机动、稳定可靠的应急通信系统,提高应急信息沟通能力。完善气象灾害、重大传染病疫情、重大病虫害、动物疫病、森林火灾信息通信系统。各级各类应急救援机构和队伍根据处置要求配备适用的卫星通信、集群通信等无线通信设备,实现互联互通。
3.市县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各地要充分利用现有通信网络资源,建立指挥调度通信网络,与市应急指挥调度通信网络互联互通。统筹规划专业部门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建设,以专业应急通信为主、公用应急通信为支撑,补充适用的卫星通信和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形成快速搭建现场应急通信平台的能力,确保现场联络畅通、信息上报快捷、指挥直达现场。
(七)恢复重建能力建设
加强受灾群众救助安置和现场恢复能力建设,尽快恢复灾区生产生活秩序。建立恢复重建标准和灾情评估体系,统一规划灾后重建工作,为后续建设提供基础。
1.灾害应急救助能力。建立健全救灾工作分级管理体制、救灾减灾协调会商机制和灾后救助快速反应程序,保证受灾群众灾后24小时应急安置和救助措施基本到位。建立现场灾情信息通报机制,提供心理干预,稳定受灾群众情绪。完善各级财政救灾资金投入机制和重大灾害快速拨付机制,推进社会捐助制度建设。加强对救灾资金使用跟踪监督和绩效考核,推广受灾群众救助卡制度,实行计算机全程管理。建立灾害保险应急补偿机制,发挥保险防灾防损的作用。
2.事发现场恢复能力。加强水、电、气、交通和通讯等城市生命线工程恢复能力建设,及时开展破坏情况调查和快速抢修。加强废弃物、污染物清理和无害化处理能力建设,配备必要工程装备与移动式无害化处理设备。
3.调查评估能力。建立健全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报灾核灾机制和灾情疫情评估机制,建立灾情疫情评估标准体系,规范灾情疫情评估程序、内容和方法等。依托有关部门和科研机构,加强灾情评估和重建规划能力建设,进行中小学校、民房住宅现实和潜在损失(损害)普查评估,开展地震、水旱灾害、风雪、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突发环境事件、重大传染病疫情、动物疫情等灾害的调查评估,做好灾后重建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工作。全面落实恢复重建项目管理制度和恢复重建资金监管机制。
4.建筑抗灾能力和避难场所建设。增强城乡建筑抗震、防火等抗灾能力,高层建筑重点解决消防安全、幕墙安全等问题,党政机关、重要单位按要求配备备用电源,在农村推广安全适用的住房建造和加固技术,提高抗灾能力。市及有条件的县(市)区按照有关规划和相关标准,开展应急避难场所、人口疏散地域(基地)和紧急疏散通道建设,按社区人口密度和发展趋势预留足够的应急避难空旷地,选择在城市广场、市区公园、成块绿地、学校操场和体育运动场等空间面积较大的场所拓展应急避难功能,增建必要救灾设施,储备一定数量的应急器材和物资。严格保护各级规划的防洪保护区和蓄滞洪区内的避难场地,并加强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各个场所的紧急疏散路径,规范紧急疏散通道建设标准,设立疏散指向标识。
(八)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强化科技对应急管理工作的支撑作用,加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应急科技支撑条件建设,开展应急关键技术研发,推广应用公共安全技术和产品,研究制订应急管理标准体系,逐步形成应急科技支撑体系。
1.应急科技支撑条件建设。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强公共安全领域应急技术科研力量,建设完善一批应急科技支撑机构。加快推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发挥基础支撑作用。通过配备相关设施装备、引进技术人才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各部门现有检验检测中心、研究中心、实验室等技术机构建设,强化技术储备,提高监测、检测、检验等方面的技术水平和能力。
2.应急关键技术研究。开展应急救援、监测检验等关键技术攻关,开发应急救援装备和防护系列产品,保障应急处置工作及时有效开展。依托院校及科研机构,开展森林防火火灾损失评估技术研究和灭火机具、防护装备的开发和研制。开展矿山与危险化学品等方面的安全技术、装备、职业危害检测检验与鉴定的科学研究与开发。加强设施和技术装备建设,提高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中毒等监测、检测等方面的科研能力。
3.公共安全技术和产品开发推广。扩大国内外科技合作,广泛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引进先进适用的技术与成果。鼓励相关企业采用自建、共建或合作等方式建设研发机构,开发生产用于突发公共事件监测、预警、处置的新技术新装备。扶持一批在公共安全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重点企业,实现成套核心技术与重大装备的突破,增强安全技术保障能力。建立市场化的公共安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技术转移机制,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推广应用。
4.应急管理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大应急管理标准化工作力度,完善应急能力评估、应急救援绩效评估体系,对各地各部门的应急能力定期进行评估,并把应急管理工作指标纳入各级政府和部门工作绩效考核体系。
(九)培训与演练体系建设
加强专业培训与演练基地建设,逐步形成覆盖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培训与演练体系。普及应急知识,提高全民公共安全意识和素养。
1.建设和完善专业培训演练基地。完善现有公共安全、应急救援培训与演练设施,全市所有应急管理人员全部轮训一遍,专业救援人员每年至少集中轮训两周。加强已有的地震救援训练基地、森林防火培训基地、消防救援培训演练基地、公共卫生培训演练基地建设。建设矿山应急救援培训基地、防汛抢险训练基地和突发动物疫情培训演练基地。加强应急演练工作,多形式、多渠道开展专兼职人员、志愿者队伍应急演练。
2.开展应急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积极构建各级各类宣传教育平台,形成政府、社区、农村、企业、学校有机结合的安全宣传教育体系。各级各类媒体加强对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在有关栏目、节目中刊播应急知识,提高公众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宣传各级各类应急预案、基本应急处置和防护知识,使公众了解突发公共事件的种类、特点和危害,掌握预防、避险的基本技能,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各级政府根据地区特点,编发形式多样的公共安全知识读物或制品,建设应急管理宣传教育网站,开展公共安全主题宣传日(周、月)活动。加强学生应急安全知识教育,充分利用少年宫、博物馆、文化馆等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发挥现有教育培训机构作用,为从业人员提供安全培训。社区、农村等基层组织充分利用宣传栏、讲座、科普展览等形式,开展面向公众的宣传教育活动。企业结合自身特点,对职工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
(十)应急管理示范项目建设
按照“抓住重点、攻克难点、以点带面、示范引导”的原则,高标准开展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应急管理示范项目建设,探索应急管理规律,推动全市应急体系建设。各有关部门针对不同类型突发公共事件的发展趋势和特点,结合各领域专项规划的实施,开展预防和应对暴雨、水旱灾害、地震、地质灾害、火灾、煤矿瓦斯、危险化学品事故等方面的示范项目。开展社区应急综合性示范项目建设,规划和实施农村综合防灾减灾示范项目,选择3—5个村镇分别开展防灾减灾安居示范工程和卫生农村综合示范工程建设。在人口密集社区、机关和学校至少各开展1个紧急疏散示范项目,各地至少完成2个规模企业预防和处置工业事故、环境污染示范项目。
四、重点建设项目
针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整合现有应急资源,加大应急体系建设投入,重点推进一批关系全局的基础性项目建设。
(一)全市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系统建设。依托我市气象局业务系统和气象预报信息系统,扩建其信息收集、传输渠道及与之配套的业务系统,搭建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接收与平台,努力解决预警信息的瓶颈问题,形成我市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综合系统。
(二)全市应急平台体系建设。依托政府系统办公业务资源网络,建设和完善市政府、市直有关部门、县级政府应急平台,健全应急指挥场所、基础支撑系统和综合应用系统,规范技术标准,开发成套应用软件,配置移动指挥系统,形成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统一高效、互为支撑的市政府应急平台体系,实现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监测监控、预测预警、信息报告、辅助决策、调度指挥和总结评估等功能,满足市政府系统应急值守和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的事态跟踪、决策会商和协调指挥等需求。
(三)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建设。建设应急救援指挥调度大厅、决策会商室、安全生产信息中心、重大危险源监测监控中心、新闻中心、事故灾难档案馆、安全生产宣教培训中心、专业救援人员训练基地、应急救援演练基地,形成预防和处置各类安全生产事故的平台。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加强市级卫生应急体系与指挥系统、疾控中心实验室建设,开展公共卫生风险隐患调查,建立公共卫生风险隐患数据库,编制疫病疫情全市区域风险图,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
(五)应急物资保障系统建设。建设应急物资监测网络和预警体系,综合汇总各类应急物资信息;加强应急物资紧急生产和配送能力储备,缓解重要应急物资峰值需求,减轻经常性储备压力,减少损失;各地普遍建立救灾物资储备点;完善应急物资的调拨与紧急配送体系,确保应急物资的及时供应。
(六)森林火灾信息与指挥系统建设。加强区域性森林火灾应急扑救指挥中心基础设施、扑火调度决策指挥系统、火场实况图像传输系统建设,完善扑火指挥手段,提高扑火指挥决策水平和信息化水平。
(七)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建设和完善市、县、乡三级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加强大江、大河、大中型水库、重点山洪灾害防治村屯和重点干旱县(市)区水情、旱情自动监测设施建设,构建全市防汛抗旱指挥平台,提高防汛抗旱指挥决策水平。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部门要按照“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原则,进一步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提高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程度。根据本规划编制相应的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加强各级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之间、以及与相关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形成完备的规划体系。加强应急机构建设,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明确实施相关建设任务的责任主体和进度要求,强化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认真抓好工作落实,确保领导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建立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实施的监督评估机制,加强对规划进展和实施情况的检查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实现建设目标。
(二)完善应急管理法规体系。根据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需要,结合我市实际,切实加强应急管理法制建设,抓紧制定我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条例及相关配套法规规章。各地各部门要根据应急体系建设需要,修订相关法规规章,完善工作制度。加大应急相关法律法规执法力度,加强行政监督,促进应急管理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加强部门应急预案建设。
(三)建立应急管理投入保障机制。将应急管理经费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给予优先安排和保障。应急体系建设项目所需资金按原有渠道申请报批,重点项目按建设程序审批。各级政府要按照现行事权、财权划分的原则,分级负担应急管理须由政府负担的经费。研究落实与应急管理相关的优惠政策措施,建立政府采购应急相关产品制度。建立应急管理公益性基金,鼓励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开展捐赠和援助活动。充分发挥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鼓励保险公司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为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提供保险服务。建立健全应急资金管理使用监督制度,加强财政、审计等部门对应急资金的专项管理和资金使用效果的评估工作。
托育机构应急预案篇10
福建团体成绩让人称赞,各地市单列安全生产目标责任成绩又怎样呢?1月中旬,省政府安委会组织了9个考评组,对各设区市及平潭综合实验区2013年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检查考评。
此次检查考评主要内容是:各地关于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相关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情况、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和“百日行动”情况、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情况、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推进情况。
目标责任制考评中,各个考评组考评均不拘泥于听汇报、查资料,而是将更多的目光集中在抽查单位上,聚焦在企业安全生产建设实况、当地安全生产落实成效上。考评组成员们下基层、进企业,用眼观察、用心感受,一路走来,发现了颇多亮点。
领导重视提升安委会规格
安全生产工作是一项很复杂的系统工程,制约安全生产的因素很多,解决安全生产的问题需要齐抓共管、综合治理。为更好地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我省多地不约而同地将安委会规格提升到新的高度。
如泉州,率先在全省提升市安委会规格,由市长任主任,各位副市长任副主任,下设19个安全领导小组,由各位副市长任组长。同时,在全省率先实行“党政同责”,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健全完善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工作机制的意见》,将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延伸到党委,要求县级党委每年召开一次常委会听取安全生产汇报,分析、研究、协调解决安全生产工作,包括人员、机构、经费、编制等问题,乡镇党委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分析、研究、解决和部署安全生产工作。
莆田由翁玉耀市长亲自担任市政府安委会主任,每季度召开一次安全生产形势分析会,通报安全生产形势。
龙岩将市政府安委会主任调整为行政正职领导担任,各位副市长担任副主任,并对各副市长安全生产工作职责进行明确;积极推动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市政府首次把安全生产工作与计生、综治、党风廉政建设等一并列入绩效管理考评一票否决行列范畴,对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方面存在突出问题的县(市、区)和部门严格实行“一票否决”。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监管水平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加强安监基层基础建设是开展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环节,是保持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关键因素。为夯实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各地纷纷创新工作方法,提升安全生产监管水平。
福州市政府拨出专项资金1000万元,建立了江阴化工应急救援机构,进一步完善江阴消防站装备,整合园区应急救援力量;连江、马尾、晋安也纷纷投入相应资金,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福州市五城区依托社会服务管理平台全面推进安全网格化管理,将街道按区域、人口划分成若干个网格(300-500户),每个网格配若干个格员和安全志愿者,做到对本单元网格内的安全隐患底子清、情况明。
泉州在全省率先开展创建安全发展城市试点工作,制定并出台《泉州市开展创建安全发展城市实施方案》、《泉州市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工作规划》;同时,在全省率先出台出台了《关于加强全市村(社区)安全生产监管队伍建设通知》,规范村(社区)安监员队伍建设,每个村(社区)配备1名以上安监员,每月补贴200元以上。
龙岩市、县两级率先在全省设立安全生产专项资金,用于事故预防、先进技术推广、隐患治理、宣传教育、监管能力建设等。其中,市级按不低于500万标准设立,县级按不低于200万元标准设立。同时,加大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考评奖罚力度,大幅度提高奖励金额,安排了290万元用于奖励安全生产先进单位。
厦门则是通过“数字安监”的有序推进,促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安全社区创建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漳州编制了《应急资源手册》,涵盖应急预案、应急资源、应急联系人、应急事故处置评估4个方面,对事故及时救援积累了宝贵的资源数据库。2013年全市共组织开展各类应急演练783场。云霄积极探索乡镇安全生产基础规范化管理工作,目前全县10个乡镇、工业开发区全部按照必须“建立一个组织机构、拥有一支监管队伍、建立一个宣教基地、设立一间办公场所、预算一笔保障经费、购置一套监管装备、完善一套管理制度、修订一套应急预案”的“八个一”标准,实现规范化管理达标。
宁德重新编修了《宁德市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并完成了101家危化企业、4家矿山企业预案评审备案工作。霞浦县三沙镇由镇政府牵头,成立了12人的专职消防队,并配备了相关设备。
主动作为探索道路交通监管新模式
福建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整治三年行动开展以来,无论在治标还是治本上,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涌现出许多新做法新典型。
如漳州东山县以抓计生的方式狠抓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构建县、镇、村(社区)三级联动管理模式;长泰县马洋溪生态旅游区推出“摩托车置换和培训两项服务措施,落实“‘分层管理、协管服务、主题宣传’三项保障机制”的“2 3”服务保障措施;平和县创新交通管理户籍化工作模式,实施“6 1”工作模式。
泉州率先开展渣土车专项整治,成立市渣土办,抽调相关部门人员集中办公,从规范源头、提高门槛、严格审批、严查违法、科技管理人手,对渣土车安装前段管控系统,对非法改装车辆进行强制切割,恢复原状。在查处醉驾方面,泉州市公检法三家联合形成纪要,对醉驾行为严格实行“三个一律”的措施(一律予以刑拘不得取保,一律在7个工作日内办结,一律判处3至5个月实刑),从严从重予以打击。
三明将乐县为解决交通事故理赔难题,出台了《将乐县道路交通事故意外死亡保险理赔办法》,并在永安市“113”的基础上总结出“345"农村道安管理工作法。尤溪县长带领公安局长主抓摩托车不戴安全头盔专项整治工作,全县10万摩托车手抓了4万多人,路面乘骑摩托车不戴安全头盔的明显减少。
南平投资18275万元,全面完成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的247处危险路段、17处事故多发路段、100座危桥的整治任务以及包含400公里国省道和1600公里县乡道的农村安保工程建设任务。光泽县通过“五四三”工作法,强化农村地区交通管控和宣传教育,得到苏省长的批示肯定。
宁德联合教育部门编写的中小学生、幼儿《交通安全常识读本》,获得2013年全国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作品评选读本类二等奖,福建省一等奖;开展的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进校园试点工作,得到苏树林省长的批示和充分肯定。
加强部门合力强化标准化建设
2013年,我省按照省里的工作部署,采取部署动员、强化培训、现场观摩、督促检查、考核评比等措施,开展标准化“回头看”和对接“国标”完善提升工作,把工作重点从“认定达标”转到“评审达标”,从“地方标准”提升到“国家标准”,下功夫抓提升、抓质量,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如泉州、漳州、三明主动对接国家“三级”标准,均超额完成省下达的10%任务。三明市交通运输局安全标准化达标考评做法还被省交通运输厅转发。
莆田不仅把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等级作为市场准入、政府采购、优惠扶持、品牌建设、信用信贷、评优推荐资格条件之一;而且,制定出台了《莆田市村居安全管理标准化创建工作实施方案(试行)》,201 3年,有292个村(居)实现三级以上达标。
宁德市海洋与渔业局把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摆上重要工作日程,周密部署,全市783艘44.1kw以上渔船全部完成三级以上评定,提前一个季度完成省里下达的目标任务。
平潭为有效推进区建筑工地安全标准化建设,区交通与建设局专门召集全区在建工程项目经理、项目总监和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召开建筑施工安全文明标准化专题会议,要求制定阶段性目标,全包全面提升工程标准化水平。
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注重宣传教育
安全意识的树立要依靠宣传教育。我省各地在加强安全文化建设,促进全民安全素质提高上,都探索出一套与众不同、颇具特色、行之有效的安全宣传模式。
如福州市积极参加“让人民满意”政风行风民主评议媒体直播,向市民公开述职答疑:在全市500多个小区楼宇电梯口刊载安全公益广告,在200多个led屏上每月滚动播出2条安全生产标语;长乐市编排情景剧《我的安全日志》荣获省安全文化创作一等奖。
漳州组织安全宣讲团进市委党校、文广新局等机关单位开设安全课程:编制《中小学生安全知识教育读本》3万本分发到全市各中小学,并列入校本课程:全市成立了11支安全文化说唱队,深入机构、学校、企业、农村、社区巡回演出;云霄县委党校正式将安全生产方面培训纳入科技干部继续教育课程。
泉州在全市学校100%开设安全知识教育课程或讲座,把安全教育触角向学校延伸;在永春、泉港建立煤矿及非煤矿山和危化行业安全生产警示教育基地;在永春开展两届福建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综合演练暨“安全文化节”活动,设立安全生产慈善基金,受到海内外各界积极响应。
莆田在《湄洲日报》开设《安全生产》专版12期,在莆田电视台《今日视线》开设专栏]2期,对各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工作进行专题报道。同时,加强应急救培训平台建设,按照满足1000人培训的规模,在秀屿区征地100亩建设莆田市综合应急救援培训基地;并加强急救援队伍建设,在依托消防、海事等部门建设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的基础上,充分整合辖区内资源,成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
龙岩市、县两级不仅将安全生产培训内容纳入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培训i课程,而且还集中对县、乡两级政府分管领导、安全监管人员以及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从业人员共400多人进行培训。
实施“科技兴安”建设和谐矿山
作为福建重要矿区的龙岩和三明,立足本地实际,积极推行“科技兴安”。
龙岩创新非煤矿山监管方法。一是在全省率先出台《龙岩市非煤矿山矿长保护矿工生命安全七条保证》。二是组织地采矿山、采空区、防治水、尾矿库等专题讲座和培训班,对全市所有非煤地采矿山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约200人进行培训。三是举办了重点非煤地采矿山安全管理交流点评活动,通过开展“四个一”(举行一场考试、开展一场交流、进行一次评比、组织一次点评)活动,考试不及格的,吊销矿长资格证,提高非煤矿山安全管理水平。四是邀请省市专家(各县(市、区)安监局长、分管副局长列席观摩)对全市8家重点地采矿山“集中问诊”,分系统对重点矿山企业进行检查,并建立台账,跟踪整改落实情况,明确未整改到位的不能复工,取得了较好成效,非煤矿山首次实现“零死亡”。五是严格执法。通过预警通报、立案处罚等方式,督促企业落实安全责任和隐患整改。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2022-06-10 09:29:00
2022-03-31 0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