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医疗质量管理十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4-05-21 17:30:12
护理医疗质量管理篇1
[关键词] 医疗护理责任制;护理;质量改进管理;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06(b)-0170-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edical care system in the management of nursing quality improvement application effect and value. methods convenient selection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3 to october 2015 on-the-job between 36 medical staff group, control group without medical care system, routine nursing only; observation group responsibility system for medical care, and routine nursing work; observe effect of two groups and compared. results the number of nurse patient round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obviously mor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nurses the transition time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obviously shor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control group total satisfaction rate 76.67% 76.67% less than the observation group, comparing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s, p < 0.05, the difference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nclusion the health care system in the management of nursing quality improvement application effect is good, can improve the patient's satisfaction, at the same time improve the nurses' working enthusiasm, and to promote the efficiency of work have a positive effect, and therefore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key words] medical care responsibility system; nursing; quality improvement management; application effect
护理工作是临床一项较为琐碎的工作,同时该项工作的工作量较大;护理工作可以融入到各科的疾病当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而不断提高,对于护理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常规的护理方法受到多方面原因作用,很难起到良好的护理效果;临床中常常发生因为患者对护理质量不满意而影响医院整体形象;因而该次研究对该院2013年2月―2015年10月间在职的36名医护人员进行分组,对照组不进行医疗护理责任制,只进行常规护理工作;观察组进行医疗护理责任制,并进行常规护理工作;旨在提高临床护理的满意率,现将详细情况进行整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门诊部2013年2月―2015年10月间在职的36名医护人员进行分组(36名医护人员共负责90例患者,患者均同意参加该次研究并经过该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每组18名,对照组中男2名,女16名;工作时间为0.5~6.5年,平均时间为(3.25±1.25)年;年龄21.5~36.5岁,平均年龄(27.45±3.25)岁;观察组中男3名,女15名;工作时间为0.5~7.5年,平均时间为(3.42±1.21)年;年龄21.0~36.5岁,平均年龄(27.36±3.41)岁;两组共36名医护人员均同意参加该次研究,且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将两组医护人员的年龄、工作时间、性别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而具有可比性。
护理医疗质量管理篇2
关键词:医疗质量 管理制度 部队医院
拥有优良的医疗质量是医院得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根本。多年来,部队医院围绕提高医疗质量引入各种管理理念并采取多种手段和措施,为保证和提高医疗质量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完善医疗质量管理,就是以现有的管理体系为基础,以保证和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为目标,在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等不同环节对所有影响质量的因素进行管控,从而实现进一步提高医院医疗质量目标的过程。
一、普及管理知识,营造质管氛围
针对医院普遍存在的管理人员管理知识老化、管理技能匮乏、单一,医护人员重专业轻管理的现象,医院可以通过请管理专家进院开办讲座,或者派人外出去兄弟医院学习取经的办法,不断丰富、提高各级管理人员及科室医务人员的现代管理理论和管理技能。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不同的方式,使他们在新的起点上切实认识医院加强医疗质量管理的现实意义,并把学到的管理知识融会贯通,应用到管理实践的第一线当中。
在掌握一般管理理论的基础上,针对性地开展质量管理培训。一是建立科室,主要领导管理培训制度,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学习法规及科室制定的医护操作规程。二是执行落实,促使各级管理和医护人员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医疗护理操作程序,营造人人知晓医疗质量管理制度,人人遵守质量管理制度的文化氛围。为吸引、鼓励人人参与质量管理活动,可以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如积极开展有科主任、护士长及各类医务管理人员积极参加的制度法规学习月等活动。还可以在不同科室举办质量制度培训班,学习结束后进行考核,考核合格频发合格证书。同时,要把合格证书与医院的晋级、晋职、岗位竞聘等结合起来。
二、健全组织制度,完善保证体系
要确保医疗质量管理充分发挥实效,必须从组织的角度进一步完善质量调控、监督、考评体系,健全、完善院、处、科三级质量管理层次,并在顶层完善院级管理委员会。目前,各医院普遍设立了医疗质量管理、学术、感染管理、药事管理等顶层院级组织;科室层级建立了临床、医技、护理工作质量考核小组;结合当前需要,许多医院还设有医疗安全、医疗抢救、输血管理和病历质量小组等机构,从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等多方面共同参与医疗质量管理,形成了相互支撑互相协作的质量管理支撑体系。从进一步完善质量保证体系的角度看,面临的紧迫任务,是进一步修订和严格执行已有的工作规程、职责、考核方案或实施办法。
除了医院自身的各种组织外,引入第三方参与医疗质量的评估与监督,是完善质量管理的有效举措。由于第三方与医院内部没有利益上的瓜葛,中立性强,因而能够有效监督和评价医疗质量。第三方评估与监督主体可以是部队患者、社会人士,也可以是第三方医院。吸收患者参与医院质量的评估与监督,可以获得患者对诊疗、手术、护理等专业服务的满意度。引入社会力量监督,其方式可以通过聘请社会义务监督员填写意见评价表、接听专门开设的投诉电话等方式进行。通过社会人士的意见反馈,对医护人员服务质量进行评价,并安排指定的部门定期收集社会监督员反馈的意见,交由相关部门针对问题提出并落实改进措施。邀请第三方医院进行评价,重点是组成医疗专家组从专业角度对医疗质量进行全面模拟评审,协助医院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三、监控整个过程,狠抓重点环节
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是医疗基础质量管理核心的重点,因此提高医疗质量最终有赖于各级医护人员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的提高。提高业务能力,一是狠抓医疗工作制度和岗位职责的贯彻落实,督促严格按照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医疗护理文书规范等进行操作。二是要重点管控诊疗过程,具体来说就是要抓好诊断、治疗、护理工作,尤其要注意特殊病人的特殊环节。在诊治环节坚持疑难病例讨论制度;在护理恢复阶段重点抓好查房、病历、护理文书书写,病房管理等制度的落实;施行日有检查、周有讲评、月有奖罚的管理方法;实时动态管理,把定期检查与随时检查,全面检查与个别抽查,全院检查与科室自查结合起来。对各种考评指标实行逐级分解,层层落实的管理措施,做到任务到科,责任到人。三是抓好终端医疗质量。搞好终端医疗质量的核心是建立一个高效的质量管理考评体系, 要选取关健指标,把诊断的效率和质量作为重点测评因素,综合考虑床位使用率、诊疗时间的长短和诊治效果。
四、顺畅干群沟通,激发参与意识
理念、技能、组织和制度均是构成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元素,然而最根本的因素还是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当前,激发医护人员参与医疗质量管理的积极性有两个途径。一是构建个性特点显著的医院文化,通过多种潜移默化的活动和方式影响医护人员的思想和行为,大力增强医护人员的凝聚力。二是建立医院内部网站并在网站上开辟一个内部交流模块,使各级医护人员和管理层之间能够敞开心扉实现无隔膜的交流,从而有的放矢优化管理环节。三是可以利用院内其他媒体资源,以医护人员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医护人员认同医院价值取向,最大限度提升医护人员参与质量管理的意识和积极主动性。四是充分尊重医护人员合理要求,设身处地关心医护人员的切身利益。除了创造应有的工作条件之外,医院管理层还要关心医护人员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家庭困难,为他们排忧解难,从而增加医院管理层的亲和力。
参考文献:
[1]陈伟宏,罗呜云,李一钢. 综合医院医疗质量控制探讨[j]. 医院管理杂志,1995,2(4)
[2]王猛,叶春林,杨龙. 科学谋划多措并举全面提升医疗质量管理水平[j]. 西南军医,2010,12(6)
护理医疗质量管理篇3
当今的医疗市场正在面临着提高医疗质量的需求。医院和卫生机构的治疗效果现在由医疗保健机构的领导人来负责,这一改变是正确的。病人最后的治疗效果取决于多位临床医师所做的治疗处理和当时提供护理的具体情况。因此,为了提高医疗质量,每一位彼此具有不同的知识和相关背景的医师、护士和管理人员,必须相互通力合作。
但是随着质量改进(qi)工作的开展,有关患者治疗效果得到改善的经验性实证却非常少。造成较少改进的原因之一是,负责质http://量改进工作的医生参与度不够,因而抑制了干预措施的成功制定和推行。
虽然医师能够为质量改进工作(qi)带来独特的技能和视角,但他们的介入却很少。阻碍医师介入的障碍之一是发展不健全的医师管理基础架构。通常情况下,围绕着治疗个体患者的医师,医院具有一个一成不变的医师管理架构。医师被授予能够接收患者和监督患者治疗过程的特权,并且医院能够依次提供护理、医疗技术、辅助人员和宾馆服务等。医务人员通常是由医疗执行委员会组织起来,其中经常会包括一位首席医疗官。大部分医师也可能是自愿地在医院委员会中任职(如,质量或药事和治疗管理委员会)。然而,在这个委员会结构之外,每位医师又通常具有自主权,提供和监测对个体患者的治疗。在门诊也需要设置医师管理基础架构,来建立和管理医疗之家并加入可信赖的保健机构,监控和提高医疗质量。
要提高医疗质量,公共卫生机构要对个体病人的健康状况和患者人群进行管理。这就需要一个基础的架构来设计干预措施、制定绩效考核标准、监督执行效果、执行干预措施和监测它们所带来的影响。医师的学识和他们因人而异的对病人治疗的认知程度,使他们在评估干预措施是否基于实证,是否可行,和是否达到患者各种情况变化的要求上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保证评估措施是否健全、富有科学性,和是否具有较低风险以及是否能在医务人员当中获得有力的支持上,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简而言之,为进行循证管理以及循证医疗的实践,必需要有医师参与到领导层。当前,质量改进的工作主要依靠院务主任和护士,而医师担当着一个外围的、自愿者的角色,这种做法经常受到质疑。医师应该帮助引领医疗质量的改善,但目前,医师们把应该投入在质量改进项目上的时间都花在了创造业务收入上。
在医师基础架构上,做到五个转变就能够真正提高质量和提高对患者群体的管理能力,即:建立医师领导层;在医疗方面和诊疗过程上,对负责质量的医师领导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建立有组织的,以病房为基础的医疗团队;持续性地制定可靠和有效的绩效考核标准;还有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创建从医院到医师领导人的完整的、不间断的责任体系。
医疗卫生业需要医师通过学习专门的适应技能来带领进行质量改进(qi)工作。医师们能够创建一个能提高医疗服务技术并能够进行正规训练的专业团队。医院里的医师质量管理领导层基础结构可以仿照一个已经发展完善的护理管理基础结构来进行创建。在这个护理管理基础结构中,每个患者护理区域都有一位护士长对护士的分配和对这一病房的护理质量负责。这些以护理病房为基础的管理者向科室级的管理者汇报,然后科室级的管理者再向护理部主任汇报。医院可以创建这样一个类似的结构,这样,可以支持医师将他(她)的一部分时间用在改进医疗质量上来。这些医师可以和护理及行政领导共同协作,就像在某些方面正在做的一样,共同领导质量改进工作。
病人的治疗可以纳入以病房为基础的治疗小组。这个治疗区域是提高质量改进工作的微系统。许多以医院为基础的质量改进工作从特护病房、急诊部或者住院医生开始形成,在这里已经配备了一个基于病房级别的医师主任(医师管理级人员)和一个明确的治疗团队。而在医院的其他大部分区域缺少这两个特点。医疗和外科楼层住满了各种不同类别的病人,只要有任何空床,就会收病人入院,由不同科室的医师进行治疗,而没人顾及医疗小组或病种。所以,在大多数医院的病房中,多个医生管理着他们各自收治的病人,从而限制了医生和护士共同工作、制定标准化协议、提高质量,以及如何进行有效沟通或作为一个团队工作的机会。如果提供医疗服务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对各种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并发抑郁症,心脏衰竭及需要各种外科手术的患者)的医疗质量,并在工作设置和临床医生之间协调进行治疗工作,那么医师管理基础架构的建立就是有必要的,通过诊疗过程或患者人群,帮助制定、实施和评估质量改进工作,并制定对临床医生和患者都具有重要意义的绩效考核标准。这样的管理体系能够帮助创建一个连锁的问责制度,在
转贴于 http://
这个体系中,医疗保健的领导能够让地方医师主任对在他们病房或“诊疗过程”所提供的医疗质量负责。医院和医师的领导层可以建立一个协定,为医师提供一定量的财政和其他支持,作为回报,医师(作为一个跨专业团队的一份子)可以量化地负责提高医疗质量和定期对患者人群产生的治疗效果进行评审。这样的协定是并不多见。
在创建医师管理基础构架中存在几个障碍,首先,最明显的就是经费的提供。医院的经济利润很低或为负利润,并且对它进行投资而取得的货币收益的相当大部分可能转给了投资者。因此,必须对能够提高管理患者人群以及能够改善个体患者的医疗质量的卫生资源进行投入。医疗改革也许为医师经理人的设立增加了紧迫性,并提出了挑战。当医疗改革承诺为价值支付而不是为数量支付时,它将更加注重改进医疗质量和减少费用;而这两者都能从设立医师经理人中受益。当前的医疗改革工作,主要在于降低费用而不是奖励质量,这使得医院对医师经理人进行财政支持变得很困难。从长远来看,提高质量将减少整体的医疗费用。而从短期来说,医院应该一直支持进行医师经理人的设立,直到对高质量医疗的回报得以显现。如果没有对负责质量的医师领导层的支持,患者群体的医疗质量不太可能得到改善。
其次,是作为负责质量管理领导人的医师的能力问题。大多数医师缺乏在质量改进技术上的、完整的培训。医师的领导人员可以是自我选择的http://,但应该是那些受人尊重的、受过公共卫生和质量改进工作的培训,并能有效地领导变革、具有较高情感与社会智能的临床医师。如果在医院和大的门诊诊所需要更多的医师的管理职位,应该设置和发展基于专业学校/学院或基于专业社团的培训课程。
护理医疗质量管理篇4
【关键词】临床路径;医院管理;应用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cp)是由管理者、临床医师、护士和医技等多学科专家共同参与,针对特定病种或病例组合制定的诊疗流程,是通过整合检查、检验、诊断、治疗和护理等多种诊疗措施制定的标准化、表格化的诊疗规范,是有着严格的工作顺序、准确的时间要求的照顾计划。临床路径工作旨在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临床路径作为一种高品质、高效率、低成本的医疗服务模式,已逐渐成为医疗规范化管理中应用最广泛的质量效益型医疗管理模式。
1临床路径的基本概念
1.1临床路径的定义和内容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临床路径”就在美国一些医院已经开始研究并且得到了运用,伴随着医院内部及外部环境的不断改变,临床路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学术上临床路径的叫法有临床路径、关键路径、实践参数、临床协议、临床准则、照顾导引图、整合性照顾、进展路径等,今年来,“临床路径”运用的最为普遍。“临床路径”的定义多种多样,但是其内涵相同,指的是多专业的协调合作有时间顺序性,能控制和改良的品质,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整体服务设计,这些都是临床路径设计的几个关键所在,是一个需用系统管理的科学手段进行管理的照顾模式。
1.2临床路径的理论基础临床路径的设计与实施是“照顾式管理”的延续,是“个案管理”的深化,其包含了沟通、冲突化解、品质控制与改良、结果测量、人本原理、循证医学和pdca循环等理论。
1.3临床路径的目的和成效临床路径的管理思想的主要目的是规范医疗过程,减少同一病种的不同病人,降低不同医生之间的医疗差异,降低医疗成本。实施临床路径的具体的成效,可以分为以下的几种:第一,可以缩短患者的平均住院日;第二,起到了限制医疗费用的增长的作用,降低患者的住院的费用;第三,使得诊疗护理的手段得到了规范化,对于医疗文书的写作时间有缩短的作用;第四,使得医护之间的交流及其合作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加强;第五,对于医疗质量的改进起到了促进的作用;第六,对于患者的健康结果起到了改善的作用;第七,使得患者的参与意识得到了加强,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2应用临床路径的方法
2.1人员组成临床路径的由医、护、技等有关人员组成,然后由这个团队进行的操作模式或设计,如骨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路径成员由骨科医师、护士(师)、麻醉医师、手术护士(师)、放射医师、药剂师、营养师、检验师、康复指导师、心理医师等组成。对于路径的选择,首先要根据医院自身的独特的特征,照护品质以及医院的保证问题,财物的影响以及参与人员本身素质等;同时以收集病人的病史资料、检查结果、治疗、护理措施、住院天数、付费情况等,来整合设计出路径标准。
2.2入径后的安排在确定患者入径后,根据路径的安排,在最短时间内接受路径中的各种检查、会诊、化验,其结果均在规定时间内报告,紧接着对患者实施路径程序,包括: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围手术期护理以及预防并发症等,另外,并在应用路径中随时注意变异的产生,并且对变异的情况进行及时处理。在路径结束后,要对患者进行随访。
2.3医护职责
2.3.1医师职责医生决定患者进入怎样的路径,并规定患者按照路径治疗项目的执行,然后评估路径效果,医师还能及时的招出变异,并及时对路径的标准进行修订。
2.3.2护士(师)职责护士的主要的职责就是监测路径在执行的过程中要执行的项目,然后协助患者及时的完成路径的项目,负责患者的日常活动,对患者进行饮食护理,以及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另外还要对患者进行出院指导。发现有变异的情况时,立刻报告医师,并与医师讨论进行修改。另外,护士还要协调其他的部门根据路径的要求,让其准时的完成术前会议及其检查报告等任务,另外,还要定时的召开各个专业的成员会议。拟定患者的出院计划,另外还要对有特殊治疗、困难问题、患者及其家属问题、改变照护计划等进行拟定。
3医院质量管理和医疗成本控制中临床路径的作用
3.1临床路径是一种新的管理方式,是一种医疗模式的转变它的设计思路是以人为本,综合考虑疾病、环境、心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因素,改变了过去重病不对人、医护配合差、服务不规范的弊病。临床路径融入了循证医学、整体护理这两种方法,配药方式采用了科学的方案进行,根据患者的不同的病情,医生对患者采取不同的用药方式,选择用量。采取这种方式,使得国内外的用药效率提高了40%。
3.2选用标准化的管理模式,提高医疗质量可以减少在治疗中的费用同时提高医疗的质量这便是临床路径研究的目的,且患者可以得到各学科协作全面最好的服务这就是临床路径的目标作用,而医疗质量有两大主要部分:决策质量和准确地实施。在研究临床路径准确实施的质量时是作为重点关注对象。对此采用了相关医院专家研究并且制定的最好的处理方案,可增加对病人的准确性治疗及同时对住院病人的避免各种突发的状况,为此对医疗质量的提高,保持有效的治疗方案。
3.3有利于对医疗质量实时控制,促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临床路径是一种可以在治疗过程中作为标准管理质量上的控制工具,给医疗实时控制提供了在管理及监控上一个良好的条件。其一,在临床路径标准研究中的一些信息的分析和记录对临床治疗的过程进行反馈、前馈及现场控制。二、利用计算机的管理系统对临床路径的治疗过程提取实时的数据进行分析与汇总。得到时实控制的数据信息等。
临床路径的管理理念的基础是持续质量改进的思想,质量改进是一种以追求更高的过程效果和效率为目标的持续活动。记录并且分析发生变异的情况,寻找诊疗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合理的问题,根据问题找出原因,然后解决问题,在这一找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得诊疗质量得到了提高,从而实现了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目的。
3.4控制医疗成本,减少浪费在临床路径下医生的行为也规范了,且医务人员选择了预先制定的最佳方案进行治疗项目。对不必要的医疗排除尽量节约病人的就医成本,同时也为了医务工作人员有效的工作效率更良好的分配时间,达到高质量医疗同时也降低了患者的并发症率及其患者的再次住院率,对其减少并降低在医院的成本。然而在临床路径实施的过程中,对患者来说首要的益处就是降低成本,同时提供了更好的服务流程,也对医疗成本进行了有效的控制,做到了控制医疗成本,减少浪费的要求。
3.5促进沟通,提高病人满意度为了使用者的知情权和同意权的情况下对临床路径的实施中对其患者及家属们进行讲解,让患者了解从住院到出院的过程。接受专家预定的最佳的方案让患者们清楚地知道可以得到的关照,免去那些不必要的担心和顾虑。
参考文献
护理医疗质量管理篇5
【关键词】 护理管理; 医疗风险; 作用
护理管理是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实行对护理工作以质量控制为中心的科学管理[1]。世界卫生组织(who)给护理管理作了如下定义:护理管理是为了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系统地利用护士的潜在能力和有关的其他人员或设备、环境和社会活动的过程[2]。护理管理的主要目标是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提高护理工作质量,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服务。良好的护理管理可以使护理系统得到最优运转,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减少医疗纠纷,降低医疗风险。
1 正确面对医疗护理风险的存在
1.1 医疗行业本身是高技术、高风险行业;疾病种类繁多,病情各异且多变,也决定了医疗将面临更大的责任与风险。有实证显示,尽管医护专业人士努力地工作,但仍有医疗事故发生,患者仍有受伤害的风险[3]。所有的医疗过程都是风险和利益并存的,而且贯穿于诊断、治疗和康复全过程,即使极为简单或看似微不足道的临床活动,也带有风险。“医疗风险无处不在”已成为医疗界的共识。
1.2 护理行为具有高风险性。如:护理人员没有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主动为患者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态度不好,语言不当;护士业务能力的提高滞后于医学的发展,高新技术引入临床,护理人员操作仪器、设备不够熟练;护士人员缺乏,护士与患者比例不合理;护理常规、操作规程执行不力,护理业务不熟,用药不当;未履行病情告知或患者隐私保密等,均容易造成护理过失,引起医疗纠纷,增加医疗护理风险[4]。
2 加强护理管理,降低医疗风险
2.1 实行医疗护理风险管理 实行护理风险管理,是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健康,减少和杜绝医疗纠纷的重要环节。医疗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对患者、医务人员、医疗护理技术、药物、环境、设备、医疗护理制度与程序等风险因素进行管理的活动。医疗护理风险管理的目的是使医疗护理风险系数降到最低程度,保障患者与医务人员安全[5]。护理风险管理的理念是把发生护理不安全事件后的消极处理,变为护理不安全事件发生前的积极预防[6]。也就是加强护理管理,减少护理过失,避免医疗纠纷,减低护理风险。虽然护理风险不能完全避免,但通过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特别是对护理管理的对象-护理人员的管理,护理风险事件是可以减少和避免的。对护理人员的管理,最重要的是教育和培训[6],包括:(1)加强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2)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责任心,要求护理人员工作认真细致、一丝不苟,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3)重视人文关怀,强调人性化服务,对待患者热情有礼、乐于助人;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4)明确护理文书规范书写的重要意义,使每个护士能端正书写态度,力求做到及时、准确、客观、真实,完整地反映患者的病情变化;(5)强化风险意识,正视医疗护理风险,消除医疗护理风险以及无关的态度;(6)建立可行性研究的风险预测,科学分析潜在的和现存的护理风险隐患,制订医疗护理风险管理规范,有效地避免风险;(7)加强法制教育,增强法制观念,学法、懂法,依法处理医疗护理风险,在维护患者利益的同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并消除对待医疗护理风险的一切消极情绪[5]。
2.2 强化护理质量管理 护理质量管理就是医院护理管理系统中各级护理人员层层负责,一切从患者利益出发,用现代化的科学管理办法,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满足以护理质量为中心的护理要求,保证高质量的服务过程与工作过程[2],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要,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护理的任务是帮助患者减轻痛苦、维护健康、恢复健康和促进健康,任何护理质量的评判都必须以此为依据。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这就充分说明了护理的地位和作用。在护理过程中,每天与患者接触最多的就是护士,患者的病情变化、心理状态、日常活动等情况,护士了解得最直接,掌握得最清楚,能否正确把握这些变化并及时的将信息传递给医生,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极为重要,这就要求有高质量的护理。护理质量管理必须遵循的几个原则[2]:(1)以患者为中心,一切从患者的利益出发,以最佳的护理工作状态,尽最大的努力满足患者的需要;(2)预防为主,重视基础护理质量,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从源头上进行控制,预防为主、防检结合、重点提高,做到防患于未然;(3)标准化原则,质量标准化就是建立质量管理的“法规”,包括制定各类护理工作标准、各种规章制度、各种岗位职责、各种操作规程以及质量检查标准等,使护理人员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使护理行为规范化、科学化。(4)分级管理,层层负责,护理质量管理组织系统由不同层次的人组成,各层次的职责有所偏重,即:护理部-护士长-护士等。
2.3 加强护理业务技术管理 护理业务技术管理是对护理工作的技术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使这些技术能准确、及时、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临床,从而达到高质量、高效率目标的管理工作。护理业务技术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部分,也是护理管理的核心和衡量医院管理的重要标志[2]。护理工作的对象是人,除了要求有良好的服务态度外,主要依靠护理技术。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护理技术对提高护理质量有决定性作用。只有对护理工作进行科学的组织管理,才能使各项技术操作标准化、规范化,才能调动和发挥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合理使用技术力量,密切合作,提高护理质量和效率[2],才能使患者尽快会恢复健康,让患者满意,从而减少医疗纠纷和风险。护理业务技术管理的范围比较广,主要包括:(1)建立健全有关护理管理各种规章制度,诸如:患者入院、出院制度,患者住院管理制度,值班、交接班制度,消毒、灭菌制度,查对制度,医嘱执行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护理差错管理制度等;(2)制定明确的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3)加强监督检查,保证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实施。(4)规范护理病历的书写和管理。(5)规范病房管理,建设以人为本的住院环境,使患者达到接受治疗的最佳身心状态。(6)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尊重患者的隐私。(7)落实患者知情同意权,对各种护理和治疗要得到患者本人和家属的同意,对有危险的侵入性操作,要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3 加强护理队伍管理,提高护士的素质
护理管理的根本问题是做好护理人员的工作,只有提高护士素质、规范护士行为才能做好基础护理、专科护理,才能有效保证护理质量。在护理队伍建设和管理中要重视护理人员的自我意识、自我需要和自我管理,护理部做到既是护理人员的管理部门,也是护理人员的服务部门,在管理过程中渗透服务,在服务过程中推进管理,统筹安排,尽量为护理人员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并根据各科工作特点实行个别班次弹性班,保证护理人员的休息。同时护理部要实行“透明化”管理,在护理岗位调整时认真征求当事人意见,责任护士上岗实行公开竞聘等等。同样,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也发挥了她们的主观能动性,主动积极地对待每一项护理工作,还能不断地向护士长、护理部提供一些护理管理中的建设性意见,从而保证了护理风险管理的有效实施[1]。
总之,在护理管理工作中,我们要贯彻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加强护理风险管理、护理质量管理和护理业务技术管理,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减少护理过失,和谐护患关系,避免医疗纠纷,降低医疗护理风险。
参 考 文 献
[1] 许爱仙.加强产科护理质量管理降低产科医疗风险.当代医学,2008.
[2] 娄凤兰,王惠珍,许淑秀.护理管理学.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3,146,147,158.
[3] 周晓,李静,黄莱.医疗纠纷中的护理行为过失.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12):993.
[4] 李慧君.浅论风险管理对医疗护理行为的影响.中国实用医药,2007,16.
[5] 蔡学联.护理实务风险管理.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5,2:3,5.
护理医疗质量管理篇6
关键词: 重症医学科 护理质量 护理管理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不断发展,重症医学科(icu)已经成为综合性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工作是将病情危重的患者集中起来,运用最新型先进的医疗设备及监护抢救设备在人力、物力上为患者提供最好的医疗及护理服务。
医院已经将重症医学科工作作为医院管理工作的重点。日常医疗护理工作成为保证重症医学科是现代尖端护理技术的体现,大批先进医疗设备的进入,致使重症医学科的医疗护理问题日益增多,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危害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因此护理管理工作显得更重要,为了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医院应该主动采取预防措施,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
1.icu护理管理因素
1.1护理人员配置:重症医学科是不允许家属陪伴的,这样就加重了护士的工作负担,国家规定icu相应的床护配置应该是1∶3。可是在国内,大部分医院为追求经济利益,icu床护比只有1∶1,繁重的劳动量使护士非常疲惫,为护理质量埋下隐患。
1.2医疗设备设施:重症医学科可以说是医院医疗仪器设备最多的科室之一,随着医疗技术不断发展,医疗设备更新换代速度太快,为提高患者治愈率,医院会引进最新型的设备,运用医疗设备和设备带来的并发症是护理管理的重要内容[1]。
1.3管理制度方面:重症医学科的管理制度没有严格的模板,很多医院都是从上级医院照抄过来后照章执行的,没有针对本院特点及不足加以改善,给管理工作带来不便,对于护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不能把关,机械性操作使很多安全因素被忽略[2]。
1.4护理人员:护士的工作强度大,大部分医院在重症医学科都是采取分组责任制,意味着护士的工作时间将为12小时,长时间高强度劳动量给护理工作的安全带来很大的问题,重症病房的环境相对是封闭的,护士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更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将影响护理工作质量,而且新型仪器设备在临床运用中需要一个相对长的时间学习和熟悉,给护士带来很大的压力,护理工作技术风险加大,影响护理安全。
1.5护理病历:现代社会,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大量片面的媒体报道使人们对医院有抗拒心理,在举证倒置的前提下,病历已成为保护医护人员的重要资料。但是重症医学科的工作有其特征性,面对危重患者抢救时,更多的是执行医生的口头医嘱,要求护士完成医生医嘱后及时有效地补充病历。
2.icu安全问题对策
2.1对于重症医学科人员配备问题,可以严格按照国家规定配备护理人员,其实很多大型医院已经逐步完善护理人员的分工,将护理人为地分为护理工作者及护理员,这样就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并且对新入院几年内的护士要求每年轮转科室,保证重症医学科在缺少人手的情况下尽快补充熟悉其工作的护理人员,保证护理质量。
2.2对于新型设备,医院应组织专业人员对护士进行培训,做到每个护士对新设备新仪器能熟练掌握,有条件的医院,可以进一步分工,如有些医院有专门的呼吸治疗师,这样呼吸机使用及更新就可以交给专业呼吸治疗师完成,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保证医疗质量。
对于固定的医疗仪器设备医院应安排专业人员定期检查维系,护士应将仪器设备检查作为交班内容之一,保证仪器设备抢救患者的时候不出差错事故。
2.3管理制度上,应严格按照医院规章制度执行,做到科护士长、护士长、小组长责任制,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抽查检查,加强基础护理操作,确立护理质量考核标准,量化考核细则,建立护理质量督导管理机构,加强督促和检查,使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有章可循,进行工作流程改进,使岗位职责明确,合理安排工作,确保护理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到位[3],重要地方粘贴安全警告标示,每日早交班时做到护理病历交班、床头交班、口头交班并认真核对。
2.4护理人员的管理工作是最重要也是最难的,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量使大部分医护人员产生倦怠情绪,护士长应经常开展座谈会、讲座等消除负面情绪,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教会护理人员心理调节方法,学会释放压力,这才能保证护理工作正常进行。
加强理论及实践学习,icu病房是个面对全院开放的科室,收治病人多样化,病情复杂化,对护理人员提出更高要求,除掌握本科室的护理特点 摘 要: 本文总结了影响icu护理质量的因素,包括医疗设备、护理管理方面、护理工作者及其他因素,针对问题提出具体的对策及方法,包括增加人员配备、加强理论业务学习等,达到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医疗纠纷的目的,使icu医疗护理质量得到提高。
关键词: 重症医学科 护理质量 护理管理
外,还要积极学习其他病种的观察重点及护理要点。
医学是门不断更新发展的学科,对于新的护理知识及技能应合理安排护理人员进修学习,采取一帮一带的方式将学到的新知识新技能尽快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对于新进科室的护理人员首先要求其掌握最基本的仪器设备工作和各种抢救技术如心肺复苏、电除颤等,培训考核合格后才可以单独上岗,将新近人员作为护理管理工作的重点管理对象。
2.5对于护理病历的书写,一定要做到准确无误,组织学习医疗文件书写等相关文件学习,对于抢救时执行的口头医嘱一定要求医生补充完整,每日交班时将病历作为交班的重点之一,护士长定期对护理病历进行检查,注意保证与医疗病历的一致性,保证不合格病历不出现。
随着医疗水平不断发展,重症医学科在医院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人们对重症医学科的关注越来越多,这就要求医院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本文就重症医学科主要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阐释,希望新形势下的护理工作取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爱珠.护理人员对安全管理认识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194.
护理医疗质量管理篇7
通讯作者:严记林
【摘要】 临床路径作为一种新型的病种管理模式,具有改善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疗服务费用、提高患者满意度、增强医院竞争力的作用。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和社会对临床路径的认识,在许多城市已经设定开展临床路径的试点医院,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有很多因素影响其广泛开展。
【关键词】 临床路径; 影响因素; 意义
1 临床路径的概述
临床路径是相对于传统路径而实施的,传统路径也即是每位医师的个人路径、不同地区、不同医院,不同的治疗组或者不同医师针对某一疾病可能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采用临床路径后,可以避免传统路径使同一疾病在不同地区、不同医院、不同的治疗组或者不同医师间出现不同的治疗方案,避免了其随意性,提高了费用、预后等等的可评估性。临床路径是指医院里的一组人员共同针对某一病种的监测、治疗、康复和护理所制定的一个有严格工作顺序、有准确时间要求的诊疗计划,以减少康复的延迟及资源的浪费,使服务对象获得最佳的医疗护理服务质量【sup】[1]【/sup】。通俗地来说,就是事先对各种疾病按治疗方法等进行标准化分类, 并在制定出院、治愈标准的基础上,规定医疗机构对各种疾病的收费标准。居民生病之后,按规定的标准向医疗机构交纳固定的费用。
2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关工作,贯彻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保障医疗安全,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
3 影响临床路径实施的因素
3.1 我国的医疗保险政策对开展临床路径的影响 临床路径在各国的开展有其各自的背景。在我国台湾地区是由于保健机构由“论量计酬制”改为“论病例计酬制”,在美国是由于drgs-pps的推行,临床路径才得到医疗提供者的广泛关注和实施【sup】[2]【/sup】。现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医疗保险只是单纯考虑哪些项目在医保范围,哪些药物在医保范围,医保报销,哪些项目和药物医保只报销一部分。并不是结合疾病,按照治愈疾病的需要来考虑什么是报销的检查和药物。现有的医保制度也没有考虑患者总的住院费用是否合理,住院天数是否合适。这样,医保提供者对于开展临床路径就会缺乏积极性。
3.2 医院的态度直接影响临床路径的实施 医院开展临床路径首先要组织员工学习关于临床路径的知识,建立临床路径委员会。向已经开展临床路径的医院学习经验教训。比起现有的程序,要接受一种新的程序医院要花费大量的精力、物力以及财力。另外医院管理者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和小集团利益的驱使,可能认为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患者的住院费用、合理用药、合理检查会影响医院的经济利益,对临床路径的实施持反对态度。
3.3 医院员工的观念对实施临床路径的影响 传统的医疗模式中,医生占有主导地位,他们认为护士、医技、药剂等都是配合他们的工作,但是临床路径要求医生参与到许多专业之间的合作中,并且临床路径规定了某一病种的住院天数、用药范围,医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制约。他们可能认为自己的诊疗权受到干涉,认为什么都有规定的话医生就没有用处了,按照程序看病就行了。另外护士现有的工作是配合医生,开展临床路径要求系统化贯彻护理程序,整体护理实施到位。这样护士的工作量不仅加大了,而且对护士的专业知识要求更加高了。
3.4 病种的选择对临床路径有重要的影响 由于临床路径规定了特定程序、住院日期、住院产生的费用,没有很大的自主活动的空间,这样就给选择病种带来很大的困难。单纯疾病的患者可以开展临床路径,但是病情复杂、特殊及并发症、合并症较多的疾病,其临床路径实施的难度相对较大,大大增加了临床路径的变异系数,降低了路径进入标准及路径的同一性,为以后的变异分析带来困难,造成相当部分病例不能严格按照路径标准进行治疗。而且在实施中要识别患者治疗中大量的变异【sup】[3]【/sup】。现在单纯疾病的患者非常少见,合并有其他慢性病的人很多,这些患者如何开展临床路径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
3.5 医院内各部门能否积极地配合直接影响临床路径的实施 对于进入临床路径的患者,医院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不能出现问题,需要长期的、有效的合作,共同使患者按天、按时依次完成各项诊疗、检查、护理等处置。需要多学科、多部门通力合作,是对医院整体协作能力的全面考验。如医技科室不能按时检查并发放报告,手术室不能安排手术台等,这些都将影响临床路径的实施。
3.6 患者对实施临床路径的影响 临床路径最终是减少患者的医疗费用,缩短患者的住院日期。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患者医学知识的缺乏、社会对医疗系统的不正确认识、医患沟通不佳等,都会使患方对医务人员缺乏信任,出现不遵守医嘱行为,偏离路径。例如达到出院指标不出院或未达到治疗效果要求出院、自行要求使用某种药物或拒绝使用某种药物、对手术或用药方式迟疑不决,都势必影响按预定路径执行。
3.7 现有的医疗体制对开展临床路径的影响 医院间的技术能力、地区间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不可能在全国同级医院使用同一个临床路径版本。每年更新和工作量太大,科学性差。而多年更新,则影响新技术应用。而且存在法律和制度上的问题,目前实行的“举证责任倒置”,在保护患者权益的同时,对路径制定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医生在制定治疗路径的同时,从保留诊治证据出发,不得不增加某些检查项目。有些医生为了满足患者的某些需求来提高其满意度,而开具不必要检查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临床路径管理。
4 实施临床路径的意义
4.1 对护理学发展的影响 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可以减少护士进行文书记录的时间,提高其工作效率,同时由于护理活动的程序化和标准化,护理项目也不会被遗漏。临床护理路径可使护士由被动护理变为主动护理,不再机械地执行医嘱,而是有目的、有预见性地进行护理。可培养护士工作的自主、自律性,增强成就感。临床护理路径作为一种先进有效的护理管理模式,可使护理工作者成为医院改革实践的先行者,为实现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医院而努力。
4.2 对医生的影响 临床路径作为一种医疗模式,可使医生减少不必要的医疗处置,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减少病患住院时因医护人员处理程序不同而产生的各种变异情况。
4.3 对患者的影响 临床护理路径可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缩短其住院天数。在标准的治疗程序实施过程中,可帮助患者加强对健康教育、所患疾病的了解,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使患者及其家属主动参与治疗,并促使患者满意率上升。
4.4 对医院管理的影响 应用临床路径的医疗质量管理模式对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实施有效监管。医疗质量指符合标准及规定、满足患者需求的程度,是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期望与患者实际接受医疗服务的比较结果【sup】[4]【/sup】。它不仅指医疗技术服务的及时、安全、有效、适宜、连贯,还包括医护人员的医德医风、服务态度、对患者合法权益的尊重和治疗费用的控制。临床路径医疗质量管理模式是根据某种疾病制定的一种医护人员同意认可的诊疗模式,患者由住院一开始到出院都依据此标准模式接受治疗,此标准模式详细地规定了入院指导与评估、诊断性检查、处置、治疗、药物、会诊、营养、患者卫生教育、活动、治疗后康复情形以及出院计划等【sup】[5~6]【/sup】。该管理模式包括了对病种住院天数、费用、医疗技术质量、对患者的服务态度等全方位的控制和管理。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临床路径确定某一病种标准的住院人数、住院费用、合理用药、检查和治疗标准,构建出对该病种医疗质量的评估标准和指标以及长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卫生行政部门根据监督、检查结果和评估标准、指标之间的差距,开展对医疗机构的行政处罚和行政奖励。这样不仅能使监管活动公平、公正、有序,同时也能帮助医疗机构找出自己医疗质量上的薄弱环节,以促使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总之,应用临床路径的医疗质量管理模式对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实施有效监管可以在保障医疗质量的同时,控制医疗费用,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从中外医院实施临床路径的经验来看,这一做法并未造成医疗质量的下降。相反,由于这种管理模式降低了医疗成本,提高了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增加了医护之间以及医患之间的互动,并可使医院多学科合作,促进医院风气转变。同时由于临床护理路径的监控机制,可以保障医院护理管理的有效进行,增进各方之间的沟通,保证临床护理工作质量持续性改善。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医院内,在家庭护理、社区福利保健机构中亦起重要作用,扩大了管理效能。
4.5 对卫生经济学的影响 我国医疗费用增长有多方面的因素,包括人口数量的增加、大众医疗需求的增多、疾病谱的变化以及通货膨胀等是导致医疗费用上涨的客观因素。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可有效节约医疗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同时可提供标准化的医疗服务,减少护理文书记录时间,确保医疗品质。
5 展望
临床路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也是医改的主要方向。国家高度重视医改工作,卫生部领导也多次强调开展临床路径的重要意义。开展临床路径的根本目的是“提高质量、规范医疗行为、减少变异(解释:不是控制变异,而是产生变异后,总结变异原因,逐步完善路径)、降低成本、提高患者满意度”。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将保证患者所接受的治疗项目精细化、标准化、程序化,减少治疗过程的随意化;提高医院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加强临床治疗的风险控制;缩短住院周期,降低费用。随着医疗保险的完善和医疗制度的改革,社会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临床路径的深入了解,开展临床路径是大势所趋!
参 考 文 献
[1] 齐德广,秦银河,李书章,等.临床路径的应用及其相关问题和对策.管理杂志,2003,10 (1):38.
[2] 张正华,高居中.实施临床路径的意义和方法.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8 (9):514.
[3] 王冬,朱士俊,董军,等.临床路径开发对象的选择.管理杂志,2003,10(2):129.
[4] 董恒进,曹建文.医院管理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5] kitchiner dj, bundred pe.clinlical pathways (editorial: comment).med j aust,1999,172(2):54-56.
护理医疗质量管理篇8
关键词:护理质量管理;护理现状;建议
随着国家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医学模式的改变,人们实际需求和价值观念的变化,护理质量管理也面临着持续改革和发展的问题。目前,我国的基层医院的护理管理人员大部分是从临床的优秀护士中提拔上来的,欠缺护理管理知识的教育和培训。因此,造成管理者在管理工作过程中有不同程度地以经验管理为主[1~4],缺乏科学的管理知识,有可能造成了管理工作的一些误差和缺陷。现在将本人在基层医院护理管理的感受程述于同行共同探讨。
1 护士待遇低,队伍不稳定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医疗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护士主动开拓市场的能力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医院重医轻护,护士地位低,收入比医生少,但承担了诊疗工作中大部分的工作,在一些医院甚至还承担了护工和清洁员的工作,造成护理人员心理不平衡,一些素质较高的护理人员在工作几年后都流失到其他岗位,在我院尤为严重,再继续教育后基本脱离了护理工作。
2 护理人员结构不呈梯队
由于护理人员的严重流失,造成了有经验有继续教育学历的护士转行,而临床上大多是刚毕业不久的学历较低经验少的年轻护士,除忙于常规治疗、护理外,外出进修学习机会很少,无法提高业务水平,抢救大批急、危、重患者时操作技术不过硬,观察病情发现问题的能力有限。长时间在基层医院工作的护士,缺乏进取意识,对高标准,严要求的护理质量管理不能适应,使护理质量检查和质控也流于形式。基层医院人员结构不合理现象严重,医生和工勤人员多,而护士少,例如我院现有职工50余人,床位60张,而在岗的专职护士只有6人(其中有2名还是临聘人员),且护理队伍老龄化严重,平均年龄35岁,由于超编而无法招进护士,这无疑跟护理工作带来了困难,行不成人才梯队。
3 护理管理制度与实际上的工作难以匹配
患者作为一个多元体化的社会人,有着多种不同需求,而我们的管理制度在某种程度上未能满足患者的需求。基层医疗机构的条件普遍较差,不管是设备配置还是技术力量都难以满足人们更高的需求。因此导致患者动则就抓医院的辫子,要求索赔等,这无疑于给医院的工作更加的不利。因为一些媒体对医疗事故的不正确报道,加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与基层医疗机构的自身条件的不相匹配,也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医疗纠纷出现。有些问题根本不是我们的治疗不当所导致,而是患者本身体质的原因,如一患者因早孕来我院就诊,我院医生按诊疗常规给予了人流手术,1个月后,因眼痛到华西医院就诊,诊断为视神经炎,因治疗花去了一些费用心里不舒服就来找我院的麻烦,问其原因说是术后20d因眼痛咨询过当时给她做手术的医生,医生说过可能没啥大问题,人流手术一般不会导致眼病,然而患者总认为是因为做人流术导致的,多次到医院取闹索赔,申请法律程序她又不愿意,医院就抱着一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原则予以了适当的补偿,这无疑滋长了医闹心理,造成了医患关系的恶性循环。这也无益于医、护、患关系的正常化发展。为了规避医疗风险,医务人员也只好用制度来约束人,人性化的服务意识就少了。
4 护理质量评价内容的设置与医院现有条件不相匹配
护理模式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护理质量管理要求实行整体化护理模式,统一推行"优质服务"理念,由于基层医疗机构护理人员匮乏,管理制度中缺乏灵活性和因地制宜性,从而无法实现"优质护理",因此在基层医疗机构整体化护理模式和优质服务工程也就形同虚设。加之基层病员的文化层次较低,与之沟通较困难,90%是来自农村的老年人和小孩。这类人群普遍知识缺乏,理解力差,又体弱多病更需要陪护,医院因护理人员的缺乏而应接不暇,一旦患者有个闪失,患者的亲人这时都会出现在医院找医院闹事,因此我们只好对无人陪护的患者(除急诊为重患者外)采取拒绝诊治方式来寻求自保,然而却又有违医院本身的救死扶伤原则,这些因素无疑予给护理工作带来了很的问题及难度。
5 总结
针对上述的护理工作现状,基层医院应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患者的需求以及地域文化特色制定自己的护理服务质量体系,而不能盲目的以大医院的护理模式为模版照搬照抄。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5.1提高护士地位,增加护士收入,稳定护理队伍 正真意义上的重视护理工作,经济分配上合理化、平等化,而不是工作时护理重要,提待遇时护理工作简乏。尊重护理工作,尊重护理人员。
5.2合理安排护理人员结构 按基层医疗机构床位设置情况和医生的人数进行护理人员编制的设置,使之能达到最低比例要求,从而才能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正真实现优质化服务。
5.3护理行为的规范化是提高基层医院护理质量的前提 强化学习,努力提高业务技术,规范护理行为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环节,规范护理行为,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程序,能使护士在护理行为中逐渐形成,不、情、爱、笑、好、精、换、歉、忍、全,十字服务护理行为。规范护理行为,使护士通过规范纠正偏差,强化服务意识,从而达到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
5.4修正质量评价标准,注重与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实效 管理者的检查方法和力度直接影响着护理效果,为此质量控制体系和管理方式应突出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模式,真正做到护理全程都为着患者的宗旨,围绕这个中心制定评价标准和质量控制措施,把护理目标的重点内容放在患者最关心,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上,在患者需求与管理制度冲突时,重新审视患者需求,处理好拓宽服务思路与规范服务观念,把患者的满意度作为评价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避免质量目标与患者的实际需求相脱节,让患者真正从质量管理中得到实惠。
5.5充分发挥护士长的管理职能 ①通过进修、培训等方式加强护士长管理知识的学习,借鉴他人的管理经验,不断更新管理观念和管理方式,使护理管理步入科学化管理。②护士长自身要加强业务学习,熟悉新业务、新技术、新知识,能解决疑难问题。③护士长必需多次进行目标管理,护理部制定严格、细致的护理质控考核体系,采取考核、奖惩相结合的办法,定期不定期用质量控制标准检查、督促、指导,使规范化护理质量标准落到实处,渗透、贯穿、落实到每个护士全程工作中去,使护理质量管理有章可循,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王颖.提高医院护理临床师资队伍素质的思考[j].现代护理杂,2003,77:140.
[2]方芳,刘慧珠,郑雅芬.实施护理人力资源动态管理的尝试[j].现代护理杂,2003,77:141.
护理医疗质量管理篇9
一、建立质控网络
质控网络是医疗质量控制的前提和保证。我院按要求建立了院科二级质控网。一级质控组织由院长任组长,业务副院长任副组长,抽调医务科主任、护理部主任、药剂科主任和临床高年资医生为小组成员。具体职责为:①制定全院质量控制方案和管理制度;②督促指导二级质控小组开展工作;③医疗缺陷进行讨论、评价,制定整改措施并予以落实;④根据医疗质量控制十五条标准定期考评;⑤协调和解决有关医疗质量方面的重大事项;⑥收集各科室质量管理信息,定期分析医疗质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督促落实;⑦负责专业人员的“三基”训练和考核;⑧负责日常临床用药监测及不良反应的登记上报工作。
科室二级质控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一名高年资医生和一名药剂人员组成,主要职责:①制定本科室医疗质量控制方案和考评制度,并组织实施;②及时组织讨论科室的医疗缺陷,并作详细记录,提出整改措施;③对科室诊疗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指导和监控,通过具体的诊疗示范操作、三级查房、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和死亡病例讨论、病历规范化书写、组织科室业务学习和组织科内会诊等,确保诊断明确,诊疗计划科学,诊疗手段合理;④及时请示汇报科室医疗质量方面的重大问题;⑤负责本科室医护人员的质量考评,技术培养及考核。两年来,院科二级质控小组通过开展质控活动,使医院医护质量进一步提高,医疗行为进一步规范,医疗安全进一步得到了保障,从2004年下半年医疗事故、医疗纠纷明显减少。
二、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种制度
在医疗质量控制中,我院把建立制度、完善措施、制定方案、明确标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先后制定出台了防范医疗事故预案、处理医疗事故预案、实施单病种质量控制与管理暂行规定方案、定期考评制度、医疗质量缺陷讨论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重点病人管理制度、药房配发药查对制度、护理缺陷登记报告制度、医疗缺陷判定标准、抗生素使用规范以及医疗质量控制责任追究制度等20多项,下发到科室组织医护人员认真学习,掌握标准,熟悉制度。这些制度措施从预防医疗缺陷到医疗事故的处理,每一个环节都有章可循,在规范医疗行为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三、强化护理质量
护理质量是医疗质量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医疗质量控制中,我院严格按照二级医院护理要求,在主管院长的领导下,实行护理部主任和科室护士长两级负责制。根据二甲医院考核标准,将护理质量考核分为病房管理质量、危重病人护理质量、整体护理质量、消毒隔离管理、护理文件书写、制度职责执行情况六大部分进行质控。为了使护理质控内容落实,医院设有护理质量管理小组。护理部根据科室护士长的能力、性格特点及管理特长,选择优秀管理者作为全院性质控人员,参与全院护理质量控制工作。每季度由护理部组织检查一次,对查出的问题随时向科室护士长和当班护士反馈,分析原因,提出解决的办法。将存在的个性和共性问题在全院科主任、护士长会议上反馈,发现严重问题,差错、事故隐患以及病人投诉现象时随时反馈,以便引起全院的高度重视。为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位护理人员都能参与到质量管理中,各科都确定有护理质量控制人员,在护士长的带领下,按照分工合作的原则,每月进行1~2次检查,发现问题、查找隐患、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方法,通知缺陷本人及时改进。近两年,通过护理质量控制,使我院的病区管理、整体护理质量、护理文件书写等方面有了进一步提高。
四、自觉接受上级部门质量督导检查
实行医疗质量控制两年来,我院始终把上级对医疗质量的检查、督导作为发现问题、改进工作、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认真听取和正确对待督导工作中反馈的意见,及时召开医院质控小组会议,进行专题研究,逐项逐条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意见和措施。在整改中我们把病历质量作为医疗质量的重点,因为病历质量是医疗活动全过程的具体反映,每次督导中反馈的意见,绝大部分都与病历有关,比如三级查房制度不健全的问题,危重病人会诊讨论少,病历欧洲杯买球平台首页填写不全,病程记录简单,诊断依据不充分,诊断报告不规范等等都反映在病历当中。所以我们重点加强病历质量的考核,实行院科两级病历评价,选出好病历进行奖励,对不合格病历进行通报。院科两级质控网严格按《青海省病历书写规范》评估把关,将病历质量与科室和医生的绩效工资挂钩,病历甲级率达不到90%,扣科室考核分,出现丙级病历除处罚书写医生外还追究科主任的管理责任。从今年上半年经市卫生局抽调督导专家检查结果,我院的病历质量明显提高,基本上达到病历书写清晰、规范、完整、准确,病史记录和病程记录重点较突出,有分析鉴别,各级医师查房、抢救、讨论记录比较完整,病历甲级率不断提高,无丙级病历,从而保证了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五、努力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
近几年来,为了适应医疗科学发展的需要,建立一支业务素质高,结构合理的专业技术队伍,我院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渠道加快人才培养。一是开展岗位练兵,在实践中实行引、传、帮、带,帮助年轻同志尽快成长。二是以科室为单位,组织医务人员每周安排业务学习一次。由科主任或高年资的医生、护士讲课,结合科室特点,理论联系实际开展病例讨论,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四是每年选送出几名业务骨干到省级医院进修学习,拓展了欧洲杯买球平台的业务范围,而且业务水平得到了较快提高。五是积极参加省内一些学术活动,以开阔视野,更新知识。六是鼓励和支持医护人员报考参加各种成人学历教育,已经有30多名医护人员参加了中专、大专、本科学历教育,并有2人取得了本省硕士研究生学位,对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六、加快了医疗设备更新
为了提高医疗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近几年来我院在财政补助大幅度削减,医院经费相当困难的情况下,想法设法多渠道融资,加大对医疗设备更新投资力度。2001年~2005年上半年用于设备、病床设施更新的资金达200余万元,一些中小型医疗设备应用于临床,大大促进了诊疗水平的提高,发挥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药品价格大幅下调的情况下,业务收入总量仍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2004年业务收入达700余万元,业务收入中药品收入占49%,保证了医院健康、稳定的发展。
护理医疗质量管理篇10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应用
【中图分类号】r9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379-02
在过去的20年,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cnp)作为一种先进的护理管理模式,已在发达国家得到普遍推广。cnp在国内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本文对近年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临床护理路径概述
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 l nur sing pathway, cnp)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诊疗标准化方法,起源于1950 年美国的工业质量管理体系, 最早被称为关键路径法。cnp 更多地仿效了项目管理上的项目评估技术和关键路径法。
20世纪60 年代初至80 年代末,美国人均医疗费迅猛增加了20多倍,美国政府为了遏制医疗费快速上涨的趋势,以法律的形式实行了诊断相关分类为付款基础的定额预付款制度,改传统的回顾性付费为前瞻性付费。在不影响预期治疗效果的前提下,为了缩短平均住院日和降低费用, 20 世纪80 年代中期,美国波士顿的新英格兰医疗中心[1]第一次成功地将临床路径应用于健康照顾系统, 选择了drgs疾病诊断治疗分类标准中的某些病种,在住院期间, 按照预定的医疗护理计划为患者实施诊疗, 此种模式逐步得到应用和推广, 即后来的临床路径。临床路径以缩短平均住院日、合理支付医疗费用为特征,是由各相关部门的医务人员按病种共同制定和设计的最佳医疗和护理程序,该程序针对某种具体疾病或手术制定出有序的最适当的临床服务计划,并根据病情合理安排住院时间和费用,使服务对象获得最佳的医疗护理服务质与传统管理模式相比, cnp 在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的同时, 提高了团队协作, 增加了患者本人的介入, 使医疗护理更加合理化、人性化。实施结果证明对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合作有重大价值。
2 临床护理路径的研究进展
2.1 国外研究进展:cnp是适应新形势的一种崭新的护理模式, 作为以患者为中心的成效管理模式正在引起医务界的关注。国外对cnp的研究主要围绕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医疗成本和合理的用药,研究结果都认为, cnp是一种有效地质量管理和成本控制工具。众多国外研究表明,低劣质量的医疗服务往往与不合理、不规范的临床治疗行为有关。推行cnp后明显改进了医疗效果。在美国, 1995 年成立了直接由西南外科协会领导的临床护理路径委员会, 专门负责研究和指导临床护理路径在医院的应用, 至今已有60%以上的医院应用了临床路径[2]。新加坡樟宜医院从1995年到1999年底共推行12个病种的cnp[3]。2005年, 德国在全国推行cnp服务模式的改革, 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通过改革, 德国病人平均住院日从8 d缩短到2-3 d,医院的数量从2 000多家裁减到1 400 家, 病床从45 万张减至30万张(下降30%) [4]。
2.2 国内研究进展:近年来, 国内一些医疗机构逐渐认识到临床路径管理在临床护理质量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先后对其实施方法、流程设计等进行研究和探索。1996 年, 临床路径开始以“关键路径”引入我国。随着对临床护理路径的研究不断深入,其应用的范畴也不再仅局限于外科手术患者,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也逐渐从一期医疗服务向二、三期医疗服务、从外科向内科、从急性病向慢性病扩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研究显示在全肺切除手术[5]、剖宫产术[6]、主动脉夹层动脉瘤[7]等疾病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后提高了护理质量,降低了住院费用,减少了住院天数,有效地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其康复效果,康复知识与技巧掌握情况以及护理质量满意度均有明显提高。而患者满意率、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护士工作效率均明显提高。
3 临床护理路径的意义
作为一种先进的临床服务模式, 临床路径具有理顺医疗护理程序、规范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和工作效率、减少重复劳动、缩短住院日期、减少患者住院费用、节约医疗成本等优势,比较符合我国国情。临床护理路径是针对某种具体疾病治疗和护理所制订的一个最适当的护理计划,该模式既能降低单病种平均住院日,又能达到预期治疗效果的诊疗标准化。临床路径工作程序有严格的时间要求,能减少康复延迟和降低资源浪费,使患者获得最佳护理质量。护理人员严格按路径程序实施有效的护理能明显缩短病人的住院天数,降低住院费用,节约医疗资源。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可以提高护士工作效率, 能让护士明确的职责,减少其行为的随意性,促使护理人员主动护理。另外,由于护理活动程序化和标准化,各项护理项目也不会被遗漏。整个路径实施过程中,护士承担着管理、设计、协调功能,而患者则参与的沟通与宣教,促进临床路径的实施、评价、修正不足并进行变异观察报告的角色。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能有效地协调护士的工作,所有的护理操作均沿着路径的内容和图示进行,减少中断环节,保证了治疗与护理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新的护理人员能在路径的指导下在短期内掌握护理规范,降低了处置不当,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实施临床护理路径能使病人预先知道所要接受的治疗与护理,病人对治疗与护理全过程充分了解掌握,减轻了他们的恐惧、焦虑的心理,满意度显著提高。
4 我们临床护理路径实施中的问题及展望
目前,国内临床路径已经成为当前护理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研究课题,但在具体的推广和实施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实施临床路径,不但要求医院的整体实力较高,而且对管理层也有较高的要求,管理人员应当具有先进的经营理念,还需清楚地认识到,临床路径模式并不适合所有的病例。对于在临床护理路径具体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如理论宣传、病种选择、路径表的制定、实施与监督、效果检测及评价等方面的具体问题要及时处理。应当注意推行临床路径,不应过分强调临床路径降低费用方面的功能,忽略临床路径在保证和持续改进医疗质量等方面的功能。临床护理路径的基础是整体护理, 而目前国内由于种种原因, 整体护理的实施在我国一度陷入困境,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cnp的 实施[8]。
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医疗护理管理方法既是医院提高服务品质的需要,更是医院适应医疗体制改革、增强竞争力的需要。作为一种先进的医疗护理质量管理模式, 临床护理路径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graybeal kb, green m, mc kenna b1clinical pathway development1 the overlake model [j]. nurs manage, 1993 apr;24(4):42-44
[2] sen c a. building cri tical pathw ays f or a hos pital??based home car e program [j]. ou t reach, 1993, 14(3):1- 3
[3] esteve m. impact of a clinical pathway for stroke patients [j]. gacsanit,2004,18 (3):197-204
[4] chang pl. improvement of health outcomes after continued imple2mentation of a clinical pathway for radical nephrectomy[j]. world juol,2000,18 (6):417-421
[5] 杨光巧,董淑霞. 临床护理路径在全肺切除手术病人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及评价[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 6(6):25-27
[6] 曾令贤, 叶若兰, 代德高.临床路径在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病人诊疗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10, 24(8):2169-2170
相关文章
高职口腔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2022-12-21 08:46:14
喉癌术后居家护理管理策略 2022-12-21 08:17:15
基础护理学实训教学研究 2022-12-19 08:16:11
内科护理学智慧教学探索 2022-12-09 14:48:48
6s管理模式在护生基础护理学的应用 2022-10-14 14:39:12
职业院校健康护理课程融合策略 2022-10-13 14:4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