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原理十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4-05-21 17:30:17

城市设计原理

城市设计原理篇1

关键词:城市个性;设计理念;城市规划;原则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people's lives change,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s more and more emphasis on the prominent personality of the city, the city's own culture, geographical features into the planning of the city. this paper discussed on personality building of the city, described the city urban planning principles in the design concept of personality.key words: urban personality; design concept; urban planning; principle

中图分类号:tu984.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4-0020-02

一、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转变,传统的城市规划已不适合城市的发展。而个性化的城市规划不仅注重城市发展的规划,而且注重文化底蕴、地理结构的整合,在城市的建设之中,个性化的城市规划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同时也为做到了城市的文化的保留。当然,在对城市进行个性化的规划当中,需要依托良好的设计理念和规划原则,才能更好的对城市的规划做到个性化的突出。

二、城市个性化的理念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城市的个性化理念也有了较大的转变。在城市规划的早期,人们对个性化的定义仅仅局限在建筑物的个性化,其往往追求建筑物的风格独特化。而现在的城市个性化规划,不仅提倡建筑物的风格建设,而更多的突出城市文化内涵、山水的规划建设。现在的个性化规划,主要是为了彰显城市的自我特色,打造出一套适合城市特点的发展规划。因此,现在城市的个性化规划主要有如下特性:

(一)注重城市的文化底蕴。在文化上,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足见民族地域文化的重要。因此,现在的城市个性化规划,特别注重城市文化底蕴的突出,尤其是文化名人的文化思想遗产的保留。例如,现在的城市都大打“文化名人”效应的牌,借助文化名人甚至名著中的人物来发展城市的经济建设。

(二)注重城市的生态建设。当今城市的建设,不再仅仅以经济建设为主,而更多的提倡城市的生态建设。现在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元化,对城市的生态要求越来越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的休闲和娱乐,这就加大了城市建设中诸如公园、森林等生态系统的建设。有效的生态结构的构建可以为城市居民创建一个健康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同时,城市的生态建设也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改革,当今的城市规划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三)注重城市的建筑风格个性化。城市的独特性、个性化,还来源于城市建筑物的独特性。现在的城市在建设上往往以集中建设为主,集中展现地区的经济建设。例如,城市的商业经济往往具有集中性,加上现代化的建筑结构建设,可以很好的彰显地区经济的发展特色。因此,城市的个性化规划把城市的建筑结构特色作为城市的形象代言。

三、基于个性化理念,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城市在个性化规划中,需要依循一定的规划原则,进而整合好城市特色。城市的个性化构建需要综合城市的经济发展、生态建设、文化传承三个方面。在整合的规程中牙签哦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从实际的城市个性化建设来看,其在规划上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围绕这一理念展开城市个性化规划。城市的建设发展要具有持续性,城市的经济建设、生态建设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做到城市的合理发展。城市个性化规划中,注重城市生态环境的构建,这就要求生态结构要具有可持续性,并且在生态建设中,不能对原有生态结构加以破坏。城市在进行生态结构的建设时,要遵循生态结构的自然规律,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而城市的人口基数大,环境非常的脆弱,这就决定了城市在规划的当中,要整合好自然资源,保障生态结构的稳定性。例如,城市在生态结构的建设时,要以不破坏环境为前提,结合城市的山水结构进行生态城市的构建,在广西桂林,就充分的整合其独特的自然山水优势,依托山水结构,把城市打造成为一个山水旅游名城。而且桂林在自然资源的整合过程中,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既做到了自然环境的有效保护,又很好的依托自然山水,打造出适合城市个性发展的新规划。

(二)尊重城市的文化本质,合理的利用“文化效应”。在现代城市的个性化规划中,越来越注重城市的文化品牌打造。而且现在的人越来越注重文化的追求。因此,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合理的融入人文文化,可以提升城市的文化素养和对传统文化的保留。城市在规划的当中,要合理的挖掘城市的文化本质,不能盲目的去创新传统的文化,尤其是经典的人文思想。而现在的城市规划,往往一味的追求“人文”建设带来的经济效益,大胆的创新其文化的本质。其实这种做法是可以的,但是要在尊重文化的前提下进行。因此,在对城市的文化建设中,要合理的挖掘自主文化的特性和其新时代的创新应用,不能在文化建设中不尊重文化,甚至对文化进行一定的破坏。而且城市在现代化的建设过程,往往伴随有文化的破坏,一些城市为了迎合好城市的经济规划建设,对原有的诸多文化建筑加以拆除和破坏,进而为经济建设提供发展的空间。这一对文化的破坏性城市建设,既没有尊重文化在实际当中的价值,更加加快了传统文化的流逝。例如,古城西安,在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对原有的诸多文化建筑造成不可恢复性的破坏,大量的文化建筑和文化思想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永远的流失。因此,在城市的规划中,要充分的尊重城市文化存在的价值。

(三)科学有效的结合城市的山水结构。现在的城市,在经济发展的模式上有了很大的改变,不仅仅是通过工业发展来壮大城市的经济实力,而且一些中小城市依托自身的山水,打造山水旅游业来发展城市的经济。但在城市的山水规划建设当中,要科学合理的整合好城市的山水资源。一个城市具有自己的山水特色,是城市发展旅游规划的良好前提,但要做到科学有效的山水规划,才可以完全的体现其山水价值。例如,广西桂林就依托“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山水特色,来打造自己的山水旅游业。桂林仔打造山水名城的过程,就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充分的利用自己的山水结构打造国际性的漓江山水文化。

四、城市个性化规划中应注意的诸多问题

在城市的个性规划当中,需要紧紧地围绕上述的原则展开规划设计。然而,在实际的城市规划中,有诸多的规划问题需要注意。

(一)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城市的建设当中,是以人为主体的建设模式,而城市的生态结构有相对的脆弱。这就容易造成人与自然的冲突。人们在城市的建设中,还是以追求舒适为建设重点,这就造成建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使得城市的生态结构更加的脆弱,同时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缺乏,生活的大量垃圾被流入到城市的生态之中。因此,人们在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中,要合理的进行规划,真确的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让城市建设更加和谐

(二)处理好个性规划中文化建设、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三者的关系。现代城市的个性化建设不仅要求传统的经济建设,而且更多的要求生态建设和文化建设。所以,在进行城市的规划时,要合理的处理好三者的关系,让三者在城市的建设当中有效的相互融合,这样很好的提升了城市的综合实力,更加的有利于城市的现代化进程。

(三)在城市个性化规划方案中,要注重建设的主次之分。对于一个城市建设而言,建设工程主要涉及生态建设、文化和生态建设。这就要求有效的整合城市的特点,找出城市规划建设时,三者的主次之分。也就是在规划时,要定位好城市建设的模式。

五、结语

从上述,我们可以清晰的知道:城市的个性化规划是当今城市建设发展的新模式,该种新模式有效的整合了城市的各项资源,并且在发展中充分的发挥城市的资源优势,加快了城市的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朴亚锋.浅谈城市特色与城市设计[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3)

[2] 易宁.城市规划必须尊重道德因素[j].中国商界;2009(05)

[3] 李爱生.旧城改造中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思考[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06)

城市设计原理篇2

【关键词】住宅建筑;规划设计;原则;理念

一、现代住宅建筑设计的原则

1.舒适性

舒适性是城市住宅建筑设计的重要因素,因为,住宅建筑的本质就是为人服务。因此,住宅建筑设计规划中必须进行合理、有效地安排,确保住宅空间分布明确,各得其所,同时要保证各功能空间的相对私密性。对于住宅外部环境的布置,属于居民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将居住舒适性的呈现出来,并将原有的生活理念融合到住宅设计中,从而使得居民变化的私密和半私密空间,配合如一,做到安全宁静,温馨而利于交往。

2.多样性

可变性和多样性是城市住宅建筑规划设计中适应性的集中体现,也在很大程度上反应出住宅设计的理念。可变性:依托住宅设计的多样性和技术的可行性,通常以“户”作为设计单位,根据现代城市居民的生活习惯,着重规划居住空间的灵活可变。因为,灵活可变性正好与当今城市冷冰冰的建筑形成极大反差,给人以温馨的感觉。例如,在对于厨卫等的定型设计,就可以融入适应性元素,可在居室部分采用活动式隔断灵活分隔,固定分户墙和各种管道,也可采取取消分户墙的方法进行设计;多样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住宅建筑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性。因此,在城市住宅规划设计中,赋予个性化的项目适合多种目标群体,不能将设计理念仅限于某单一项目,要不断迎合人们的审美情趣,从而更好地满足日益多样的市场需求,各取所需,设计布置一个温馨而有个性的家。

3.环保性

生态平衡是是自然界的一种基本规律,建设环保性的生态住宅小区,能够提供给人们更加优质的生存发展空间。生态住宅小区存在于自然生态平衡中,提供给人们的是一种接近自然的生态环境,兼具实用功能、环保、高科技含量和可持续发展等种种优势。人们回归自然离不开两种情况,一是绿色环境,一是有水源环绕。生态住宅小区中,绿色是环保生态意识的代言,代表了崇尚自然环境的设计理念。所以,具备绿色和水才称得上是生态住宅小区,才有美的观感和环保的实用功能,才能使人们有回归自然的感觉。

二、城市住宅建筑的设计理念

1.规划设计及原则

(1)结合建筑的空间形态,配置绿化景观和公共服务用房,营造绿色的自然生态社区。(2)邻里空间人性化设计。空间环境的人性化与开发的力度达到高度统一,在设计阶段将人们对社交的需求考虑在内,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因势利导,构建合理有序的交通流向,引导人与人的交往意向,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建造出人性化的特色人文居住环境。(3)贯彻节约能源材料、节约用水、节约用地、健康环保等各项要求,合理有效利用资源,创建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生态居住环境。

2.整体框架

在城市建筑及其规划设计中,为了更好地组织和管理居民的生活,应该将住宅成组成团布置,使组团生活布局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组团布置的手法一般采用行列式布置和周边联列式。然而,组团内部空间面貌与城市小区环境质量息息相关,其设计效果的好坏对整个小区环境质量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满足采光、通风的前提下,城市建筑规划设计应遵循:点条搭配、长短结合、错开拼接等原则,充分认识绿化的重要性,同时也要避免把一些零星小建筑如居委会、变电所、调压站等设在场地中间,从而影响绿化效果。

3.总体布局设计

调查显示,我们许多城市住宅建筑在规划设计中,往往只考虑规划结构,喜欢将小区划分成若干组团,并从中确定中心位置,然后一点带面延伸到道路、城管及绿化系统等。但是,这样容易导致组团之间分隔不明显的现象,最终难以体现出城市住宅整体规划布局的理念。因此,以绿化带、道路或公共服务建设将组团之间分隔开来,这样才能达到分组清晰的设计目的。此外,还要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来分析人流主导方向,明显的标志,如雕塑、大门等设置在小区主要出入口。居住组团尽量避免造成组团和外部交通不相称,要做到围合院落,交通四通八达,为居民提供一个温馨、舒适的居住环境。在建筑布局排列方面,必须探讨总体布局方式,做到精心设计,以达到统一中有变化,从而组合成风格统一的小区,追求变化中有规律,重复中有节奏,构图完整的效果,提高城市住宅规划设计的质量。

4.绿化景观设计

经历了钢筋水泥的时代,冷冰冰的建筑一直以来都成为城市的象征,缺乏一丝生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开始厌倦了这种居住环境,更加向往田园式的自然生活,绿化景观则给城市带来了一些生机,让人们寻找到了可以安放心灵的家园。所以,在绿化景观设计上,必须要注重生态型的居住理念,倡导一种新型的、追求返璞归真理念,从而使人们能够更好地回归自然、拥抱和感受自然。城市住宅建筑的规划设计中应该注重绿化景观设计,绿色植物具备吸烟除尘降噪、净化空气,美化环境、保持水土等多种作用,所以,留出更多的空间用来种植绿色植物,扩大住宅区域的绿化面积,才能营造出适宜居住的健康生态住宅环境。

5.道路交通设计

小区道路是城市道路的支网,使一个城市基础配套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道路交通设计,能够使小区内居住环境安全、安静、整洁,极大方便了居民的生活。此外,对于区级的道路设计,应该设计成曲折形成弧形,并适当设置减速带,促使驶入小区内的车辆降低速度,确保住宅组群内部的安全。然而,生态型住宅小区的绿色景观,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不是随意地种植一些花草树木就可以的,而是结合了多门学科如生态学、环境学、城市规划等的知识来进行的,它适应生态平衡的概念,对构建优质的居住环境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6.基础设施设计

基础设施设计是城市住宅建筑及其规划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进行基础设施布置时,应使居民回家途中顺路购物方便,降低居民的生活成本。同时,在商业区设于路口,不仅能够兼顾到小区外行人的购物,还有利于保持小区的安全和安静。此外,为了改善底层的居住条件,应该在住宅底层设置车库,满足居民的停车要求,从而切实地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传统的建筑设计理念已不适应现今的审美标准。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需求已从最初的基本生理需求向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推进,城市住宅建筑不仅仅只有居住的功能,同时成为人们思想交流与情感交流的场所。所以,在进行住宅小区的规划时,必须秉承现代化城市建筑规划特点,突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人性化设计理念,为树立城市形象、增加人们居住的舒适度和提高居住环境的层次做出贡献。同时,在建设绿色生态景观时,不仅要尊重自然,还要让人们体会到绿化带来的各种益处,倡导一种全新的生活理念,努力创造出更加适宜人们居住的生活家园。

参考文献

[1]蔡琦.对城市建筑规划存在的问题探讨分析[j].知识经济,2009,07:46.

[2]易曼.我国城市建筑规划向科学化发展的转变[j].知识经济,2009,07:48 38.

城市设计原理篇3

【关键词】城市;夜景;亮化工程;设计

前言

城市夜景亮化工程是以各种技术为基础,以灯光夜景效果作为主要表现手段,以物质为载体共同体现景观效果,从而使灯光工程具有夜晚照明和视觉艺术功能,又称之为“夜景照明”。近几年,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人们夜生活不断丰富,对高质量夜环境的需求,使城市夜景照明设计逐渐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重视,让城市“亮”起来,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社会热点。城市夜景照明设计作为城市景观设计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白天景观一样,对美化城市环境,起着同等重要作用。

一、城市夜景亮化工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与艺术性统一的原则

城市夜景照明设计作为城市景观设计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日间景观一样,对美化城市环境起着同等重要作用。优秀的城市夜景设计,它不仅体现的是一个城市的品味、特点,更重要的是表现该城市的内涵,充分地体现照明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2、与城市道路照明相协调的原则

城市道路照明是满足行人及车辆夜间行走的需要而设置的照明装置,城市夜景照明是以灯光为主要手段,表现城市景观的艺术生命力城市道路照明与夜景照明既相互影响又互相关联。过分渲染夜景照明不可避免带来光污染等问题,增强道路照明则会弱化夜景照明效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夜景照明与城市道路照明相协调,合理优化设计,既满足照度要求,又美观大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3、形成标识性的原则

每个城市都有其发展的历史,并且在此基础上树立了自己的形象,优秀的夜景照明设计可以让一个城市的形象更加的鲜明,更加的使人向往,根据不同的城市所具有的特色,设计并形成标识性的城市夜景是十分重要的,可以按照城市的属性定位为旅游城市、政治文化中心城市、商业城市、工业城市、文明故都、新兴城市、娱乐城市等,也可以按地理环境、地域特色定位如海滨城市、山区城市、港口城市等,还可以按物产矿产等定位。

4、统一规划的原则

城市夜景照明建设初期,人们只是将部分城市标志建筑物亮化,各行其是,自行管理。造成整个城市的夜景景观零乱,总体效果较差,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没有收到明显效果。随着城市夜景照明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城市夜景照明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把城市的建筑物、广场、公园、街道、自然景观等一系列的城市元素协调,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进行统一的规划,才能形成一幅和谐优美的夜景画面。规划是从宏观上确定适合本城市的形象特征和今后建设发展方向的照明体系,作为城市夜景建设的依据,使城市夜景照明步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二、城市夜景亮化工程设计理念

1、城市夜景亮化工程设计三个层次的关系

城市夜景亮化工程的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具体景点照明设计三个阶段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城市夜景亮化工程的总体规划,是详细规划和具体景点照明设计的指导和前提,后者必须依据前者所确定的原则进行设计。而总体规划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弹性的,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在城市夜景观的建设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逐步完善。

2、城市夜景亮化工程景点设计

城市夜景亮化工程设计是在城市夜景观规划指导下(包括夜景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进行的,对具体景点的夜景观元素进行的总体设计。这其中要确定光源的型号、种类、数量、功率、场地的布置位置,要达到的照明效果。要在分析场地状况,周围现状状况,构筑物材质的基础上,对景区景点的夜景观元素进行的总体设计,这一设计阶段一般由景观设计师与电气工程师共同完成。在满足上一层次规划的同时要以造型和美学为出发点,在切实考虑人的使用和功能要求的前提下,把建筑和环境装点得更加美丽,以展现建筑空间亮丽的夜景观形象。夜景照明不仅要把建筑照亮,而且要照得美,要富有艺术性,给人以美的感受。为此设计者必须针对建筑物的具体情况认真研究用光方法,才能创造出最佳的照明效果。

(1)主光与辅助光

目前国际上突出建筑重点部位,兼顾一般的夜景照明实例越来越多,也就是说夜景照明并不是要求把建筑物的各个部位都照得一样亮,而是按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用主光突出建筑的重点部位,用辅助光照亮一般部位,使照明富有层次感。主光和辅助光的比例一般为3:1,这样既能显现出建筑物的视觉中心,又能把建筑物的整体形象表现出来。

(2)逆光与背景光

所谓逆光是从被照物背面照射的光线,逆光可将被照物和背景面分开,形成轮廓清晰的三维立体剪影效果。例如,柱廊和墙前绿树的夜景照明,在柱廊内侧装灯或绿树后面装灯将背景照亮,把柱廊和绿树跟背景分开,形成剪影,其夜景照明效果比一般投光照射柱廊或绿树更好,更富有特色。

(3)用光方向确定

一般照明的光束不能垂直(90度)照射被照面,而是倾斜入射到被照面上,以便表现饰面材料的特征和质感。被照面为平面时,入射角一般取60-85度;如被照面有较大凸凹部分,入射角取0-60度,才能形成适度阴影和较强的立体感,若要重点展现被照面的细部特征,入射角取日0度为宜,并尽量使用漫射光。

(4)色光的合理使用

色光使用要谨慎,若使用合理,可收到无色光照明所难以达到的照明效果。由于色光涉及的问题很多,难以简而言之。一般说对于纪念性公共建筑、办公大楼或风格独特的建筑物的夜景照明以庄重、简明、朴素为主调,一般不宜使用有色光。必要时也只能局部使用彩度低的色光照射。对商业和文化娱乐建筑可适当使用色光照明,彩度可提高一点,有利于创造其轻松、活泼、明快的色彩气氛。

(5)重点光的合理使用

如政府机关大楼上的国徽、仿古建筑的坡屋顶,高层建筑的标志、楼名或特征极醒目的部分。在最佳方向使用好局部照明的重点光,如用远射程追光灯重点照明钟楼和鼓楼的屋顶,收到了醒目、突出重点的照明效果。

(6)特定条件下的灯光使用

在特定条件下,用模拟阳光,在晚间重现建筑物的白天景观。因白天阳光多变,另有天空光,严格说完全重现建筑物的白日景观是不可能的。但在特定条件下,重现建筑物白天的光影特征是可能的,如某广场的主楼侧顶就设置1800w窄光束的射灯照明,光影特征类效果较好。在建筑的水平或垂直方向有规律地重复用光,使照明富有韵律和节奏感。如大桥和长廊的夜景照明,可利用这种手法创造出透视感强、并富有韵律和节奏的照明效果,营造出“入胜”或“通幽”的意境。

(7)对于大型建筑物

综合使用上述几种用光和照明方式是营造好建筑夜景的有效方法。建筑夜景照明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进步很快,并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的局面,前景十分广阔。

结语

总而言之,夜景照明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体。照明设计师要充分掌握这个设计要点,认识到照明设计不是仅仅为解决城市的照明功能问题,还需利用最新的技术,结合灯光的艺术表现性才能更好的照“亮”一个城市。夜景照明设计作为城市日间环境设计的延续,它必将使城市景观的含义变得更加全面、表现力更为生动。

参考文献:

[1]卞玉丹,易维田.浅谈城市夜景照明设计[j].才智,2009,(14).

城市设计原理篇4

关键词:生态理念;城市园林设计

1城市园林设计原则

城市园林设计时,应根据美学、生态学原理,对城市景观形态和结构进行合理布设和配置,科学塑造视觉景观,全面考虑城市园林周围的环境要素,使自然生态环境和园林建筑相协调。为了提高城市园林设计的艺术效果,在规划设计城市园林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合理运用生态学原理。城市园林在创建生态系统中应坚持生态平衡原则,从城市整体的发展规划角度出发,结合沈阳市的地形地貌、水文、气候等情况,有效调节城市园林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绿化系统,通过运用生态学原理,合理构建功能齐全、结构健全的群落复层结构,使不同植物可以良好的共生共处。(2)保护生态多样性。城市园林设计应注意保护生物环境,特别注意保护具有地带性的植物种群,如野生植物栖息地、当地乡土植物等,并且城市园林设计应有节制的引种,分析植物的生物特性,使植物和城市园林环境相协调,使其快速良好的生长。

2基于生态理念的城市园林设计策略

2.1种植乡土树种

进行城市园林设计时,应根据当地的区域功能、绿地水系土壤特征,有效结合人工生态景观和原地形生态景观,合理配置不同种类的植物,优化植物结构设计,尽量种植本地植物,这些植物往往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适应性,成活率比较高,可以满足城市园林设计要求,节省养护成本。例如,沈阳市进行园林设计时,可以选择凹叶景天、金叶景天、八宝景天、红叶景天等耐旱性植物,这些植物不仅耗水量较少,而且养护管理简单。

2.2使用生态物料

基于生态理念,城市园林设计过程中,应尽量使用生态物料,提高生态资源和物料利用率,保护城市园林生态环境,节约各种资源,契合可持续发展理念。首先,设计城市园林时,增加园林土壤土层中的有用物质,绿色植物养护和栽培需要遵循很多原则,满足植物的生长要求。园林规划建设时,应仔细分析当地的土壤环境,结合实际的土壤环境,有针对性地添加营养成分,促进植物的快速生长。其次,积极运用可再生的材料和资源,城市园林施工设计需要应用很多的建设材料,为了提高节能性和环保性,应尽量采用环境友好型,可循环利用的资源和材料,科学规划和布设园林景观,提升园林设计水平。最后,城市园林设计应尽量节省施工资源和物料,减少能源消耗。

2.3优化植被设计

城市园林设计需要选择多种类别的植被,制定科学合理的建设方案,优化不同地区的布景设计,提升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艺术效果,增加生态园林的人性化和生态性设计,给人们营造良好的视觉效果。同时,结合不同植物独特的生长特性,合理搭配绿色植物,例如,在城市园林水质环境周围搭配和布设合适的水生植物;在远离水质的区域种植一些耐旱植物。选择不同物种植物时,应充分考虑城市园林的艺术表现、环境质量、生态效益等因素,结合城市园林周围生态环境和实际的园林空间,科学规划设计城市生态园林。

2.4保护园林生态环境

传统的城市园林规划设计多注意整洁性和美观度,当前现代化城市人口数量大幅度上涨,生态环境和城市环境持续恶化,这对城市园林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们越来越关注城市生态环境,城市园林设计应注意促进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基于生态理念的城市园林设计,应注意自然环境和城市景观之间的和谐性和协调性,结合城市景观环境现状,根据现有规划、土地条件和人文特色,分析人们生活质量目标、环境质量目标、生态目标,优化园林规划设计,选择当地的绿色植被。依据城市园林周围环境的地形、水质、土壤,构建和谐的园林景观,采用合适的移栽方式,降低园林设计成本,做好植被的养护和栽培,提升城市园林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城市设计原理篇5

关键词:旧城改造;城市设计;原则;方法

一、旧城改造中完善城市设计要求的提出

城市发展是一个不断更新、改造的新陈代谢过程,自城市诞生之日起,旧城改造就作为城市自我调节机制存在于城市发展之中,是城市发展的综合需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旧城原有物质设施的水平低下和自然老化,以及旧城功能的过于集中和用地结构的不合理,使旧城人口膨胀、居住紧张、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越发难以解决,而且在工业离开市中心、居住向外疏散的城市发展过程中,旧城出现功能和结构的衰退问题,亟需进一步配置商业、服务业、金融业及必要的交通和市政设施,提升城市中心区的服务功能。

旧城改造中的城市设计与城市功能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看作是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形式要为内容服务,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与内容要达到完美统一的结合。

二、城市设计的含义

城市设计对于城市规划的深化和营造适用、优美、宜人的城市环境具有深远的意义。城市设计的内容是广泛的,对于城市设计含义的理解也是广泛的,国内外不少研究者对城市设计下的定义也不尽相同。但都涉及到城市的空间环境问题,而空间环境是由城市物质实体和空间这对互为依存的因素而组成,具有三维的概念。由空间和物质实体所组成的环境是显性的,可被感知的。

不应忽略的是,城市设计应和经济建设联系起来,应以有利于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城市希望通过改善自身的形象以吸引更多的人投资、购物和工作。城市设计的目的在于经济的振兴和发展。同时,城市设计也是为了管理和控制城市发展,使城市的发展与原有部分和谐融合,以维护城市环境的质量和特色。当今的城市设计涉及的环境质量内容,除城市“美”外,正越来越扩展到其他方面,进一步的涉及到城市的物质层面,尽管这种影响也许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但这种观点无疑为我们开拓了视野和思维。

三、旧城改造中城市设计的三个原则

3.1探索旧城的空间布局规律因为城市的整体形象和面貌不仅仅取决于一幢幢单独的建筑。建筑物之间良好的建筑关系,细腻而独特的外部环境,以及丰富的空间场所才是城市最为重要的空间特征。它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创造城市自身特色的场所。

同时,为了城市改造中新旧建设的和谐一致,我们在城市营造上需要探索和融汇旧城的空间组织规律,传统的城市充满丰富的空间,既是我们建设的基础,也是我们创造的源泉。

e·沙里宁受西特思想影响提出的城市建设三原则——表现的原则;相互协调的原则;有机秩序的原则。

针对空间艺术的分析手法,更有丰富的艺术理论交织在城市研究中,例如常见的三种理论:图底理论(figure-groundtheory)、联系理论(linkagetheory)、场所理论(placetheory)。

城市设计的几类手法包括序列性原则、侧面封闭和边沿连续原则、综合性跨接原则、轴线和透视原则、室内外融合原则、强调和暗示原则等(r.trancik)。借此就便于创造出具有清晰的虚实结构,完善的场所联系,并考虑人的需求和文化脉络的、有特色的城市环境。

3.2发掘旧城的文化底蕴文化特色与空间形态密切相关,同时文化特色的体现又是在艺术手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到场所、感受、文脉等文化性的要求,因而有着更为深入和丰富的内涵。

在旧城改造中,城市设计的主要关注点首先是场所,场所的一系列基本特征决定了人们的感觉。对城市中各种场所的特征加以总结提升,反过来再作为规律性的东西应用于城市建设和发展中,是旧城改造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考虑场所优先于考虑建筑;谦虚地向过去学习并尊重文脉;鼓励社区所有层次的混合功能;在人性尺度上进行设计;鼓励步行的自由;满足社区所有层次的需求并和他们协商;建设易读的环境;建设能够持久和适应的环境;避免太大规模地区同时变化;用一切可利用的方法促进建成环境的舒适性、愉悦性和观赏性。

3.3激发旧城的生命力把促进地段复兴作为旧城改造的首要目标。通过城市形象的再塑造,整合城市风貌,推动城市的二次发展。

整体协调观念,珍惜借鉴历史传统,推陈出新,综合各行各业的需求,即维护社会平衡的要求。

四、旧城改造中城市设计的要点

4.1城市设计的延续性完成一个好的城市设计需要城市各个层面的人士来关心和参与,它可能包括城市建设管理部门、城市规划师、建筑师以及当地的市民。城市设计也不应仅存在于建设城市的某个阶段,而应贯穿于整个建设的始末,具有连续性,城市设计应和城市规划并行参与到对城市的发展建设中。具体而言,就是贯穿于城市规划的诸阶段。如果说,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是对一区、一片、一街的局部设计,那么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是较详细规划阶段更宏观、站得更高、整体性更强的城市设计,它是把整个城市作为一个整体,将各分区、片、街坊统一考虑的城市设计。城市设计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是延续的,在各阶段有相应的特征和任务。

4.2城市设计引导与控制功能城市设计要有引导与控制的功能,去指导城市的具体项目的建设,并由此促成城市建设有序发展。在当前城市建设的条件下,特别是旧城改造,它具有相当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一方面,目前运用较广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的要素主要为土地的使用性质和土地开发强度,其中开发强度的指标,如容积率、建筑高度、绿地率等虽在一定程度从总体上决定城市建设的环境效果,但基本还是对建设技术经济指标的反映。而相同的容积率、建筑密度要求,通过不同设计思想的引导与控制,却会形成效果迥异的城市环境。另一方面,目前的开发方式多为开发商投资,从本位利益出发而较少考虑社会、公众环境的效益。所以也就要求设计者能预先从整体角度出发,制定可以引导与控制城市空间环境发展方向的城市构想。

参考文献:

城市设计原理篇6

关键字:城市设计;城市形态;动态过程;控制机制;局限性

城市设计作为一种跨学科的城市形态研究方法,目前已成为国内许多大城市控制、引导城市空间良性发展的重要手段,特别是针对城市核心区、城市新的发展中心区域、城市重要景观地带的城市设计工作,既有城市发展战略层面上的概念性设计,也有针对某一街区或节点的局部景观设计,不仅类型繁多,而且各种设计成果在研究内容和深度上都有长足进步。然而,在当前城市设计普及的热潮下,随着研究实践的深入和城市功能的日益复杂化,以前许多被忽略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成为制约我国城市设计研究进一步深化、降低城市设计实效性的主要原因。

1城市设计成果缺乏深入的调研基础和客观目标

城市设计成果虽然最终涉及城市建筑形态和公共空间环境的控制,但却是一系列政策管理、经济转型、土地开发等城市社会要素的综合反映,并与城市的长远发展目标密切相关,其核心是保持和创造城市自身的特色和活力;然而,在当前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城市建设与更新过程中,急功近利的开发行为已造成了许多城市原有文化和地域特征的丧失,反映到城市设计领域,就是在重视城市建筑形体、景观等表象性研究的同时,忽略了对城市内在经济、人文因素的深层次研究;有的城市设计方案过于强调建筑造型对城市景观和空间的表现作用,在城市公共空间塑造上追求不切实际的所谓“宏大”效果,缺乏对方案长期实施的构想和方法,其设计内容已明显偏离了城市设计自身的特点和目标,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1.1城市基础资料的收集和分析缺乏深度和广度城市设计作为一门随现代城市发展而产生的新兴学科,涉及城市规划、建筑学、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城市经济、政策管理等多个领域,具有明显的以实证研究为核心的学科特点,与我国长期沿用的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方式与研究方法存在较大差异,尤其在基础资料的收集方法和分析运用上,需要大量现场性的调研工作。目前国内许多城市设计缺乏深入细致的现场调研和资料收集,是导致许多城市设计成果徒有“量”却缺乏“质”的内容的主要原因,也是许多城市设计不得不偏重于形体设计的主要原因。特别是针对城市旧城更新的城市设计,除了从城市各相关职能部门收集城市的基础设施资料和宏观的经济信息外,通过对场地的实地踏勘和长期跟踪观察来收集相关数据尤为重要,尤其是涉及交通、景观、城市意象、城市公共空间使用状况、旧建筑保护等方面的研究内容,不实地就近观察很难得出准确的结论;然而,目前许多城市设计任务要求时间短,工作量大,为了保证设计进度而忽略或减少前期准备工作内容就成了一个不得已的选择。特别是在设计所在地没有常驻机构的外来设计单位,一般都缺乏对设计对象城市长期的资料积累和直观感受,在设计前期阶段有限的现场踏堪时间里,外来设计单位很难再投入大量人力和时间去进行基础性的调查,从而导致其对设计地域的社会、人文地理、城市经济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深刻的分析研究,在设计时间较短的压力下,为了赢得投标,照搬国内外的现成模式再冠以一个动听的口号,成为一些设计单位的常用手法;由于没有充分了解设计对象城市的具体情况,缺乏足够的设计依据,设计方案往往比较生硬,与城市原有的生成形态和文化背景产生较大偏差,由此造成许多城市设计成果徒有美好的设想,却缺乏实施的坚实基础。这种不求实效、一味追求奇特视觉效果的设计方法,将使城市设计逐步失去其应有的地位和作用,须对此保持警惕。同时,城市设计成果是一个动态的修正过程而非终极的形象界定,带有很强的研究性质,许多具体的设计成果在经历时间的检验后将会不断得到修正和补充,这就需要参与城市设计的各相关单位随时了解城市发展的最新动态,及时提出针对性的修改意见;因此,建立一个长效、准确的现场信息收集与反馈体系,既是城市设计研究工作的基础,也是保证城市设计成果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

1.2城市设计成果编制缺乏严密论证的现实目标目前国内大部分城市设计的研究方法、设计原则乃至实施细则都借鉴于西方的城市建设实践,西方的城市设计成果无论从理论层面上还是在实践经验上都远比国内的相关研究丰富;但由于国情的不同以及国内不同地区在经济、文化上的巨大差异,许多西方的先进理论乃至成功经验是否真正适用于国内城市发展的具体情况,仍是一个需要我们不断验证、不断总结和谨慎借鉴的问题,若盲目照搬,并不能有效发挥城市设计的引导性作用。

当前,在国内城市设计领域存在一种追求所谓“国际影响”和“先进设计思路”的风气,许多城市在对城市重要地段进行城市设计竞赛招标时,倾向于邀请知名的境外设计机构;但许多境外设计机构在对当地城市原有的肌理、文脉和地域特征缺乏深入了解的情况下,往往将中国城市作为其新的设计理念的试验场,城市设计方案较少考虑实施的可行性,在方案中标后,既没有足够的人力和时间去跟踪城市设计实施的全过程,也很难了解到自身方案存在的不足而进行针对性的修改,等到后续的国内设计单位接手具体的工作时,许多问题才逐渐暴露出来,其最终结果要么是对原有设计作重大调整,要么根据实际情况重头再来,由此造成了巨大的人力和时间浪费。

与此同时,在一些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城市设计已沦为地方行政部门争夺城市资源、表现政绩的一种新手段,因此常出现行政意志扭曲城市设计基本原则的现象,从而造成城市设计成果缺乏从整个城市未来发展角度出发的前瞻性,缺乏对城市存在问题和所面临挑战的清醒认识,也缺乏长期实施设计成果所需的愿望、手段和长效反馈机制。一些所谓城市标志性中心的设计,实际上是地方行政与管理部门求大、求新、求轰动效应的心态在设计中的反应,并未仔细考虑未来实施的可行性及现实意义,同时缺乏必要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相当程度上脱离了当地城市实际经济发展水平和需求。当城市形态的意义在行政意志和商业消费文化的影响下逐渐沦落为一种视觉化的广告符号时,它必然会脱离和违反城市本身所特有的发展模式和形态生成机制,成为一种完全主观判断下的形式化游戏,这就助长了纯粹追求视觉效果的城市设计方法及其包装手段的盛行。例如,当前许多城市中心区的城市设计特别喜欢强调cbd的概念。但实际上cbd并不是一个可以预设的目标,而是城市经济和市场发展一个自然的选择和形成过程;以cbd为目标的城市设计不仅容易脱离实际,而且很可能为城市今后的发展带来盲目性和巨大的开费,在当前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城市建设背景下,片面强调超高层建筑在城市整体形态中的标志性作用,往往缺乏市场需求的可靠依据,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从而极易动摇城市设计成果的核心目标。

有鉴于此,为了平衡好城市近期与远期、整体与局部的发展关系,应参照我国城市规划的编制程序,将城市设计流程明确区分为概念性的总体城市设计和实施性的控制性城市设计两个阶段,并对不同阶段的设计单位邀集范围、成果深度作出明确规定;概念性城市设计以整体性的城市形态建构为目标,可通过广泛的国内外方案征集获取更多有参考价值的设计理念,对参与的设计机构可不作限制;概念性城市设计成果在经过充分论证和综合各方面意见之后,可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导引性附件,用以指导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工作;实施性的城市设计以具体地域的城市形态控制为目标,应以熟悉当地情况的设计单位为主导,并设置长期性的常驻机构和建立与城市设计成果实施配套的研究、反馈机制,以保证对应城市规划的修编周期和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城市设计成果作周期性的调整。

2缺乏对长期有效的城市设计控制手段的研究与实践

城市设计这一新的城市形态控制手段的出现,不仅需要在研究方法上转变观念,而且需要在管理策略、机构设置、监督体制、人才培养等方面突破现有的城市规划管理模式。目前在我国的城市建设过程中,真正将城市设计成果纳入到整个城市管理控制体系中并发挥作用的实例还不多,因此,针对城市设计控制手段的研究和实践仍处于一个探索的过程中。

2.1建构新的协调机制和管理模式

城市是各种利益的集合体,城市的发展必须要照顾到各方利益的平衡,使城市居民、行政管理部门、开发企业都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受益。如果城市设计的决策与实施过程是非透明的,没有各方利益代表的共同参与,必然带来很大的矛盾冲突。因此,建构一个公正的、具有普遍适应性、得到绝大部分利益群体支持的城市形态控制规则是城市设计的核心,这也是城市设计的目标和控制过程得以延续下去的社会基础;为此,必须建立一个吸收、综合各利益方意见的沟通渠道和对城市设计实施过程进行长期跟踪的控制机制。然而,我国原有的城市管理体制和方法存在明显的条块分割现象,已不能适应城市设计所要求的灵活性和整合性,政出多门、各行政部门之间缺乏相互协调是实施城市设计成果难度大的主要原因,尤其在主城区和ih城区,相关行政部门的利益互相交织,制约了城市设计的实施和深化。

当前许多城市设计成果往往直接转化为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控制城市空间形态的依据,然而城市设计作为一种长期行为,带有明显的研究性质,既需要不断根据新情况而调整、更新局部设计,也需要为不同城市开发主体和开发区段的建设行为提供指导性意见,同时还要协调不同城市管理机构的执法与监督工作;而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对城市建设的控制,更多的体现在县体的城市功能划分及土地开发强度指标上,缺乏依据变化的城市发展情况不断研究分析的机能;因此,在城市设计的实施过程中,有必要建构一个包含各行业人才、以建筑与城市规划专业为核心、超脱于各个利益团体之上的协调机构,统一对不同地段、不同开发目标的建设项目进行长期、有效的跟踪与反馈,以整合消解各种矛盾,保证城市设计成果实施的有效性和延续性。

在现行的城市管理体制下,从权力制衡的角度出发,可尝试设置受城市行政管理部门委托、具有长期监督功能和一定裁定权限的城市景观控制体系,包括由各利益方代表组成的城市设计指导委员会,作为专业控制体系的城市总景观师、总建筑师制度,以及作为市民参与途径的公众听证制度和设计方案定期公示制度。城市设计指导委员会是针对某一城市设计区域而设立的长期性的技术指导机构,由于城市设计跨越建筑和城市规划的学科领域,同时涉及经济、人文、政策法规等多个方面,因此,对城市设计成果进行审核及管理的机构也应具备相关的专业人才和利益代表,而不仅仅是依靠政府的行政管理部门或由专业人员构成的专家委员会,一般应包括来自社区基层的居民代表和居委会成员、涉及城市开发的商贸金融及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代表、涉及城市市容、文化以及交通、市政等城市基础设施的相关部门;在城市设计所覆盖的区域内,各个地块的开发活动不仅要满足规划管理所要求的容量、红线后退等硬性规定,还应通过这一区域的城市设计指导委员会的评审,并将评审意见作为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执法依据之一。

当前国内许多涉及城市公众利益的法规制定都在尝试实行公众听证制度,以保证法规的公正和透明性;城市设计成果的相关控制原则和措施具有强制实施的作用,已经具备了法规的约束特征,其制定过程也应采用公众听证的方式,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公正和透明性。公众通过参与过程也进一步加深了对城市的了解,从而产生更强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2.2完善实施标准,提升城市设计在城市控制体系中的地位

城市设计在整个城市发展控制体系中尚缺乏一个明确的法规地位,设计成果缺乏规范标准,也是造成其实施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长期以来施行的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层次控制体系,重点考虑的是城市的物质构成及功能的合理性,很少涉及人与城市空间环境相互影响的问题,城市设计这一层面研究工作的出现,对原有的规划控制体系具有明显的辅助促进作用。然而,当前我国城市设计的涉及面较广,既有旧城区的更新改造,又有新城区的整体形象塑造,既有几个平方公里的大尺度设计,也有诸如城市广场、城市街道整治等局部性的设计;由于当前城市设计的内容、范围、目标和手段存在较大差异,很难以一个固定的或量化的标准来统一衡量设计成果的优劣,(实际上许多城市设计成果要经历若干年的实施运行后才能显现出其不足的地方),同时,城市设计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适应城市变化的动态过程,如何界定每一个阶段的工作成果内容和深度,也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以上这些难点,就成了将城市设计成果转化为城市形态控制法规依据的“瓶颈”,而城市设计成果如果不能上升到法规的层面,就很难确定控制的手段和程序,并直接影响到城市设计成果长期的实施效果。近几年来,国内有关城市设计的研究和实践,普遍主张加强城市设计工作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配合作用,并依托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法律地位,从技术和城市管理两个方面提出城市形态控制的强制性指标和引导性图则。这种将城市设计成果作为非法律性控制依据的设想,既保持了我国现有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的核心作用,又体现出充分的灵活性和弹性运作空间,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扈万泰.城市设计运行机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oo2.

[2]李和平。李浩.城市规划社会调查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左辅强,马武定.国内城市规划设计国际竞赛的困境[j].城市规划汇刊,2004,(6):67—69.

[4]城市规划汇刊社编辑部.花高价,买想法?——对境外单位参与国内规划设计和国际招标热的评析[j].城市规划汇刊,2004,(3):1—2.

[5]王世福.面向实施的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6]仇保兴.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规划变革[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城市设计原理篇7

关键词:生态城市 规划设计 要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a)-0211-02

伴随着城市的发展,一些危害城市发展、人类健康的问题逐渐出现,并且变得日益尖锐。如环境污染严重、人口增长过快、交通堵塞、噪音污染、资源滥用等,这些在城市规划发展中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可持续发展造成很大的危害,并且危害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且希望尽快解决此类问题,于是生态城市的概念便应运而生。党的十也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由此可看出国家对生态文明的认可。生态城市注重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忘对环境的关怀,既重视提高经济也注重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因此把生态城市理念纳入城市规划中是时代的必然选择。但是由于现代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还不成熟,很多地方盲目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不仅没有结合当地实际,而且还违背了生态城市的宗旨。青海省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显要的生态地位、独特的民族文化区域,因此完全具有建设生态城市的优势。

1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内涵

1.1 生态城市的基本概念

“生态城市(eco-city)”的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该计划提出,要开展城市生态系统研究,内容涉及城市人类活动与城市气候、生物、代谢、迁移、空间、污染等[1]。生态城市是一个综合性的整体,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和基础设施是生态城市的组成部分。生态城市规划应用生态学原理和科学的规划方法,目的在于达到社会发展、生态保护和经济增长三者的协调发展。

1.2 生态城市的特点

1.2.1 高效益、低损耗。

生态城市倡导低消耗低排放高产出,在城市运行中能够实现高效益的经济增长。在实际表现中即第三产业最大,其次是第二产业,最后是第三产业。生态城市使人类、物质和资源等快速流转起来,而且这些方面联系紧密、相互协调,从而降低了能源的消耗,减少了污染的排放,使资源利用效益最高。

1.2.2 高协调

生态城市要求注重人类、自然、社会这三方面的协调发展,不能只着眼于为人们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还要使自然环境、人类生活、社会发展和谐共处,使资源的到可持续利用,才能进一步造福子孙后代。因此,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时,要使各方面的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使各方面要素协调有序,才能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

1.3 青海省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优势

青海省自然资源丰富、生态地位显要而且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因此在建设生态城市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首先,青海省地域广阔,具有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并且还有多种居全国前列的矿产资源。水能资源分布也相当广泛,是我国水能资源的主要分布区域,加上丰富的风能、太阳能和地热能,因此这里植被茂盛,可以喂养大量的动物资源。以上这些资源对于进行循环经济、生产清洁能源、建设生态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青海省海拔高、环境脆弱是中华民族乃至全球环境的敏感和驱动区,加强对这一区域的关注和呵护,促进本地区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建设生态城市,不仅可以保护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而且可以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再次,青海省的文化氛围非常浓厚,如草原文化、农耕文化和现代商业文化等。这里的人热爱自然、热爱牛羊、热爱生活,因此具有深厚的生态文化观念。因此在这里建设生态城市符合人们的生态文化要求,符合人们的需要。

1.4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

生态要素原则。首先,建立生态城市必须尊重自然、符合自然,考虑环境的承载力,进行节能、再生、可持续的生产活动,联系实际,设计出符合当地实况的规划方案。其次,建设生态城市必须以物质发展为立足点,以造福于社会、促进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重点,注重对人价值的人文关怀,注重文化的传承。

复合生态原则。规划设计中把社会、经济和自然三者之间各方面的关系协调一致,促进相互之间的高速流转,这是规划设计中的重点和难点,做好了这几个方面的工作,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工作就能得到很好的实施。

联系实际原则。在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中,只有将生态城市的设计理念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真正取得想要达到的成效。在规划设计中,不能盲目照搬别人的设计成果,要针对本地区的实际地理、人文情况设计出符合本地区的规划方案。

2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要素分析

2.1 城市景观设计

城市景观设计包括人文景观和自然生态景观,而人文景观由建筑景观和园林景观构成。青海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区,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因此在进行城市景观设计时需要考虑青海省的人文景观特色,把他们的人文景观通过建筑表现出来。在打造城市景观设计的同时更加需要突出其高原特色,通过宣传和培养等把他们的民族风情、民族文化充分体现出来,形成他们独有的特色。具体来讲,建筑景观设计既要进行照顾高层超高层景观设计也要进行底层景观设计。在进行高层超高层景观设计时,要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规划设计,而且街道建筑景观要作为重点进行设计。园林景观设计要使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和现代城市理念融为一体,并且要以城市公园、广场、江、河、湖、溪作为重点,融入其中,进行设计。只有这样的设计才能使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得到提高。

2.2 城市产业设计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要充分考虑保护和节约资源,对不可再生的资源进行强化保护,限制使用,对可再生资源要节约使用。促进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科学合理,加速自然、社会和人三环节的流转,使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能量的消耗和减少污染的排放,重点发展循环经济。另外,城市产业设计要注重产业和生态的结合,以高科技的产业结合循环经济的形式,满足市场化、生态化和现代化的要求,结合城市自身的产业现状,设计出高科技、高起点的标准化生态城市产业,使城市旅游、教育、医疗、文化的得到较好的发展。还要对现有产业进行调整和改造,进行产业的生态转型,提高其gdp的比重。在对生态城市设计完成后,要以iso14000环境质量体系认证、清洁生产审核和环境标志产品认证为评价标准,对环境和企业进行各方面评价,针对其评价实况进行干预,以使城市环境和企业得到科学发展。

2.3 城市住区设计

城市住区设计与城市居民生活紧密相关,体现城市居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因此城市住区设计是生态城市设计的基础。做好城市住区设计首先要保证城市基础设施状况,城市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通讯、能源、供水、供电以及信息网络和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规划好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才有了基本保证。城市住区设计要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把生态建筑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既能满足城市居民的基本需要,还能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在进行城市住区设计时,要以城市实际地理特征、生态环境为立足点,进行符合当地区域特色的住区设计。加强居住区绿化,在居住区设置集中绿地,提高居民住区的绿化覆盖率。对于青海省来说,要在加强一些经济发展好的城市经济的基础上,带动其他城市、城镇的工业化和信息化。另外还要重视生态保障设施的建设和改善,节能减排,加强排污处理,修复重要生态区域生态环境,使周边山岭、河流和湖泊的生态功能得以保障。

2.4 生态环境设计

生态环境是居民赖以生存的必然条件,也是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必要组成部分。进行生态城市设计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既能保护环境又可以节约资源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在利用自然资源的时候首先要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城市原生态的自然环境,进行符合当地环境的规划设计,采取必要措施最大限度的保护原生态环境。其次,要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管理和改善,利用生态学原理和设计原理对原始生态环境进行科学合理改造,使其在保持和提升生态价值的基础上,更好的为城市设计所利用,是自然资源的价值得到更高的发挥,提高生态效益和共享性。青海省因其水资源丰富,所以植被茂盛,牧草众多。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在生态环境设计的时候充分利用牧草进行绿化,提高居住区的绿化率,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提高生态环境的利用率。

3 结语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是时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城市是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规划设计手段,以现念为依托进行规划设计的。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特点为高效益、低损耗、高协调、评价指标规范。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主要遵循生态要素原则、符合生态原则和联系实际原则。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主要从城市景观设计、城市产业设计、城市住区设计和生态环境设计几方面入手。

参考文献

[1] 黄肇义,杨东援.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j].城市规划,2001,25(1):59-66.

[2] 任磊.浅谈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构想[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8):25-30.

[3] 马玉英.生态文明视闻下青海生态城市建设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13(3):42-45.

城市设计原理篇8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前言:城市在不断发展进步,然而一些危害城市发展及人类健康的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比如:环境污染的加重、人口的快速增长、交通的堵塞、噪音的污染、资源的滥用等等。这些在城市规划发展中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可持续发展造成较大的危害,并且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生态城市的概念就得到了认可并受到广大的推广。生态城市主要重视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忘注重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因此,将生态城市的理念纳入城市规划设计当中是必然的。可是因为现在的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尚还不够成熟,部分城市盲目进行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不但没有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还违背了生态城市的宗旨。

一、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含义

1.生态城市的概念:是一种趋向尽可能降低对于能源、水或食物等必需品的需求量,也尽可能降低废热、二氧化碳、甲烷与废水的排放的城市。生态城市是一个综合性的整体,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和基础设施都是生态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城市规划应用生态学原理和科学的规划方法,以达到社会发展、生态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

2.生态城市的特点:(1)高效益、低耗能的特点。生态城市主要是推行低耗能高产出的方式,在城市的发展中实现高效益的经济增长,生态城市将人类的物质及资源快速的流转起来,以降低能源的消耗量,减少污染的排放量,促使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2)高协调。生态城市要求注重人类、自然、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不能只顾眼前的良好生活环境,还要使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发展,才能造福后代子孙。所以,在进行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时,要充分合理的利用各方资源,促进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 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原则:(1)坚持生态要素的原则。在建立生态城市的同时,必须要坚持尊重自然、符合自然,在考虑环境自然的承载力的基础上,进行节能、再生、可持续的生产活动。同时结合实际情况,设计出符合当地实际的规划设计方案。其次,建设生态城市必须要以物质的发展为立足点,以造福社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和注重文化的传承。(2)复合生态的原则。在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中,将社会、自然及经济的关系和谐统一,进一步促进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工作得以顺利实施。(3)结合实际的原则。在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只有将生态城市的设计理念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达到一定的效果。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不能盲目的照搬别人的设计成果,要结合本地实际的地理条件、人文环境,设计出最为适合的规划设计方案。

4.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目标: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目标。随着城市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恶化。在追求城市的过程中忽略了人的重要性,城市的建设就是为了让人的居住环境得到更好的改善,让人感觉到舒适和安心。

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关键要素

1.城市景观设计。人文景观以及自然生态景观都是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一部分,而人文景观主要是由建筑景观以及园林景观构成的。在一个城市的生态规划设计中首先要考虑到该城市的历史文化及民族风情,将该城市的人文景观利用建筑物展现出来,在打造城市景观设计的时候,更加突显出该城市的自然地理和环境特色,通过宣传和培养的方式将该地区的民族风情,民族文化充分体现出来,形成他们独有的特色。具体来讲,建筑景观设计不仅要进行高层超高层的景观设计,还要进行底层景观设计。在进行高层超高层景观设计的时候,首先要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规划设计,且将街道建筑景观要作为重点进行设计。园林景观设计要使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和现代城市理念融为一体,并且要将城市公园、广场、江、河、湖、溪作为重点,融入其中,进行设计,以促进提高生态效益以及景观效应。要达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境界。

2.城市产业设计。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要充分考虑保护资源、节约资源,对不可再生的资源进行强而有效的保护,并限制使用,对可再生资源要节约使用。促进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的科学合理,加速自然、社会和人的流转,促使资源循环利用,降低能量消耗以及减少污染排放量,重点发展循环经济。另外,城市产业设计要注重产业与生态相结合,以高科技的产业结合循环经济的形式,满足市场化、生态化和现代化的要求,结合城市自身的产业现状,设计出高科技、高起点的标准化生态城市产业,使城市旅游、教育、医疗、文化的得到较好的发展。还要对现有产业进行有效的调整及改造,进行产业的生态转型,提高其gdp的比重。在对生态城市设计完成后,以iso14000环境质量体系进行认证、清洁生产审核和环境标志产品认证为评价标准,对环境和企业进行各方面评价,针对其评价实况进行干预,以使城市环境和企业得到科学发展。

3.城市住区设计。城市住宅区的设计与城市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将直接影响着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因此,城市住宅区的规划设计是生态城市设计的基础条件。做好城市住宅区的设计首先要保证城市的基础设施状况,城市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通讯、能源、供水、供电以及信息网络和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规划好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才有了基本保证。城市住区设计要以生态学的原理为基础,将生态建筑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不仅可以满足城市居民的基本需要,还能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在进行城市住区设计的过程中,要以城市的实际地理特征、生态环境为立足点,进行符合当地区域特色的住区设计。加强居住区绿化,在居住区设置集中绿地,提高居民住区的绿化覆盖率,另外还要重视生态保障设施的建设和改善,节能减排,加强排污处理,修复重要生态区域生态环境,使周边山岭、河流和湖泊的生态功能得以保障。

4.生态环境设计。生态环境是居民赖以生存的必然条件,是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生态城市设计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不仅可以保护环境,还能节约资源,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在利用自然资源的时候首先要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城市原生态的自然环境,进行符合当地环境的规划设计,采取必要措施最大限度的保护原生态环境。其次,要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管理和改善,利用生态学原理和设计原理对原始生态环境进行科学合理改造,使其在保持和提升生态价值的基础上,更好的为城市设计所利用,使自然资源的价值得到更高的发挥,提高环境的生态效益和共享性。

结束语:

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是时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城市将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条件,运用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方式,以现念为根据,进行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特点是:高效益、低损耗、高协调、评价指标规范。在进行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中必须要遵循生态要素的原则、符合生态的原则以及联系实际的原则。进行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应该从城市景观设计、城市产业设计、城市住区设计以及生态环境设计等方面几个方面着手。

参考文献:

[1] 黄肇义;杨东援;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j];城市规划;2001(1)

[2] 任磊;浅谈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构想[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8)

[3] 马玉英;生态文明视闻下青海生态城市建设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13(3)

城市设计原理篇9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城市发展;适应

城市规划设计作为一项专业性强的工作,是社会经济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涉及的方面较多。因此,开展城市规划设计要与城市的发展相适应。

1 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分析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对城市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这对于城市在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方面在宏观上进行综合部署和安排,实现城市功能的实现,这就不仅要求城市规划设计适应城市发展,还要遵循一些规划设计原则。

1.1 坚持以人为本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处于转型期,以人为本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城市建设逐步朝着环保型、智能型城市发展,社会经济正在进行产业调整和升级,这些都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一般说来城市的规划设计要充分体现出方便、适用的特点,这主要是要求城市肌理与公共活动空间迎合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充分适合城市居民的行为空间和轨迹活动。人文关怀的体现能够显示城市功能的使用状态,高楼大厦和硬地组成了传统城市的基本布局,绿地则相对很少,而当前城市规划对于绿地的规划已经相当重视,巧妙的配置各种基础设施,尽可能有创意的进行规划,科学规划组织空间,使得可留性和可达性显著提高,深化了城市作为公众精神场所的中心地位。总而言之,以为为本的原则要充分体现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这不仅体现出对人们的人文关怀,也是充分考虑了群众安居乐业的需求。

1.2 体现地域特色

地方特色是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考量,一般分为自然特色和社会特色两类。通常每个地区都有自由的社会特色,其主要突出了地方的历史特点和人文特点,城市规划设计要充分考虑历史特色,保留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有利于促进当地民俗文化发展,创造出别具一格的城市风格。同时每个地方的自然风光也存在差异,展现本地区优质自然资源,在城市规划设计时将自然风光融入到城市建设中,有利于创建出一个生态环境优良,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展现地域特色的城市规划原则是城市规划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则。

1.3 城市规划要遵循突出主题的原则

明确城市的规划主题是进行规划的一个重要原则。无论城市规模的大还是小,主题必须先确定好,而后的规划沿着主题的设定轨迹,就不会出现大的偏差。城市的三个主要功能是生态环境和城市空间改善、满足人们生活需要以及城市形象的展示,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将三个主旨功能充分考虑,实现各种功能的满足需要。所以,在加强城市规划实用性的基础上,还要考虑观赏性的增强,最终为人们生活的便利提供保障。

2 我国目前城市规划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城市规划设计目前的步骤如下:

(1)收集并研究资料,对所在地进行社会经济情况的分析;

(2)针对城市的自身特点进行规模、方向和性质上的确定,提出并确定规划设计的目标;

(3)细化城市规划设计指标,提出规划方案,并对方案进行总体规划,分析利弊;

(4)在总体规划指导下开展具体分区规划,并对规划进行治理建设。

城市内的土地资源和城市空间是规划设计的重点区域,但是立足于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是最重要的规划目标。城市的环境、社会、资源和人口经济等指标都要囊括在城市规划设计之中,采取有效的保障措施确保城市规划设计投入到城市建设中去,确保各种因素都能兼顾发展。

3 城市规划设计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措施分析

3.1 城市发展总体规划设计要平衡各个因素[2]

城市的规划设计涉及城市环境、经济、人口、社会及资源各个方面,必须平衡各个因素的协调发展,寻求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设计相互适应的方案。在开展规划设计时,要先对城市的发展现状进行总体分析,考虑各个因素的实际情况,做出各种因素的评估,最终再确定城市规划设计的总体方案,逐步展开各个分区规划。

3.2 可持续发展是进行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方针

可持续发展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其不仅要充分考虑城市空间资源与环境的关系,还要考虑城市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并且城市规划设计还有考虑城市社会经济、政治及文化现状。当前进行城市的规划设计一个重要支撑点就是要评估环境资源体系的承受力,突破了这个承受力,城市规划设计就超出了城市发展的能力,无法实现科学规范的城市发展。当然,这也不是约束城市规划方案的一个指标,然而,城市的规划设计要适应城市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这一指标,实现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3 城市规划设计要因地制宜,符合城市自身需要

城市规划设计由于城市各自的特点存在差异,而展现出不同的规划设计风格,一般城市规划设计要根据当地城市发展特点,地区社会经济条件、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等因素来确定各自的城市规划主题,因地制宜,寻求最佳的规划设计方案。世界上有很多的城市都是因地制宜,成功的实现了城市的规划设计,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例如法国巴黎,建立了一条城市中轴线,促进了城市风貌和风格的形成,极大的提高了城市知名度。所以,一个城市要实现符合城市自身特色,就必须选择适合自身城市特点的规划方案。

3.4 规划与管理的联系亟需加强

当前的现实情况是我国城市规划还存在着大量的违规违建行为,规划建设不合理、不科学现象层出不穷,很多的违建建筑在城市中林立,严重影响了城市形象。城市管理部门在执法管理上存在漏洞,对于市民的举报行为视而不见,严重影响了城市管理部门的形象。这从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政府在各个部门中的协调工作不得力,难以有效控制城市建设的违规现象。因此,成立一个专门的规划部门,针对现实存在的各种建设项目进行监督,落实各种规划设计的执行情况。而且,媒体加强对政府相关部门进行舆论监督,以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

4 小结

做到城市规划设计与城市发展相适应,必须综合考虑城市的各种因素,积极的开展各种有效分析评价,在环境和资源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保障城市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城市设计原理篇10

社会事务离不开管理,不同的管理体系有着不同的设计原则,那么作为城市生产和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供水设计,也有着自己的设计原则,内容包含易维护原则、安全原则、操作界面简单原则和可扩展原则,只有遵循原则才能设计出科学合理的供水系统,实现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

1.1易维护原则

供水系统设计首要的是把硬件平台需要放在第一位,尽可能应用容易维护维修的平台,当出现故障时,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进行维护管理,实现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目标。任何软件和系统都存在着缺点和不足,在城市供水系统开发中,也有问题存在,特别是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较为实际、也较为着急,都需要冷静认真和思考,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才能保证供水走进千家万户时,不出漏洞。

1.2安全原则

安全原则是进行城市供水管理系统设计时,格外需要注意的大问题,也是最重要的原则之一。现代供水管理系统由计算机控制,系统中存有所有使用用户的机密信息,通过信息检索能够指导系统运行,假如出现工作失误,就会造成大量用户信息丢失,轻则给工作制造了麻烦,重则造成城市供水系统崩溃,后果是不可挽回的。

1.3操作界面使用简单原则

城市供水管理系统不仅是为了企业管理方便才设计的,在使用中,除了相关管理人员以外,还有城市普通家庭。不同的素质、不同的文化结构决定了对界面的熟悉程度,只有以最简化的原则设计出来的界面,才更加符合现代社会需求,打开界面就能让普通大众理解和使用,简化原则能够有效推广系统应用。

1.4可扩展原则

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永恒的客户,供需关系随时变化着,不断波动的市场使客户关系变得不稳定,这是普遍存在的的市场规律。供水企业在设计供水管理系统时,一定要考虑到可扩展、可变更的原则,城市供水市场需求变动时,能够有效应对,及时调整,保证企业效益、稳定供给市场。

2城市供水体系建设重要意义

城市供水体系是民生工程,其建设好坏直接影响到城市建设,所以说,城市供水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1城市供水体系建设加快了城市建设步伐,对城市规划的新区推动作用明显

城市不断扩展,新区规划越来越多,一个城市在发展中新区规划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那么在进行新区规划或者老城区改造时,首要考虑的问题就是供水系统建设,可以说城市供水体系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同步的,从这一点看,城市供水体系建设推进了城市建设步伐、对新区建设和老区改造产生强大的推动力量,让城市供水系统在城市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2.2城市供水体系建设完善了现有的供水基础设施,保障了居民及生产用水

我国城市建设,不断加大对供水系统的改造,为居民和企业提供可靠优质的供水,让城市居民和企业获得充足水源,享受城市发展成果。可以说,城市供水系统建设能够有效完善现有供水基础设施,极大激发了供水系统活力。

2.3城市供水体系建设构筑了强有力的城市供水网络,实现了及时供水功能

对城市供水体系的作用,要有一个清醒的认知,一个城市,水的作用是明显的,完善优质的城市供水网络能够全面提升城市品味,促进城市发展,反映城市整体规划和建设水平,可以说,规划合理的城市供水体系,能够全方位优化城市供水结构、完善城区供水管网、实现供水功能,充分保证居民和企业用水需求,为经济建设发展服务。

3我国城市供水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城市供水体系是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也得到普遍认同,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依然存在一些不足,这种不足阻碍了城市建设发展,影响了城市供水系统布局,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系统建设,才能有效解决不足的问题。

3.1城市供水管网普遍存在老化现象,遇到极端天气或者施工事故容易造成大面积停水

我国所有的城市都面临着老城区管网老化的问题,由于新城区建设不断发展,大部分资金投入走向新区扩建,对老城区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设施的陈旧,很容易造成供水管网爆裂,导致全城供水中断,这个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就会造成城市被动,形成不可预估的后果。

3.2城市供水基础设施薄弱,对于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任何一项改动都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城市供水体系建设同样也需要大量资金,要想对整个城市供水管网进行全面更换和维护,资金投入量是相当大的,只能是出现问题再进行维修,勉强使用是许多城市在供水管网改造中的态度,没有大事故,就维持现状,这对城市供水系统长期发展是不利的。

3.3城市供水体系的建设,与城市建设脱节,影响和制约了城市发展

城市供水体系建设应该紧跟城市建设步伐,但事实上,却是二者相脱节的,二者没有形成相互促进的机制,更没有形成相互约束的能力,二者限展速度脱节的实际问题,严重制约了城市发展。

4改善城市供水体系建设具体措施

只有不断改善城市供水体系建设、加快建设速度,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城市供水体系建设水平,发挥应有作用。

(1)我国多数城市供水管网都有老化的情况,只有不断优化城市供水管网,对老化管网进行及时更换,才能排除各类供水安全隐患,如果得不到及时更换,就会在临界点时发生爆发,到那个时候城市供水系统就会崩溃,后果不可想象。

(2)只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才是保证城市供水系统高效运行的着关键。城市的快速健康发展离不开强大的资金支持,只有多方努力,筹集资金,才能加大设施建设、改造薄弱,满足城市需要。

(3)制定相关水务制度和管理政策、通过专项资金方式,从宏观政策和资金投用上,保证城市供水体系建设快速发展。协调推进城市供水体系与城市建设速度,使二者相互促进、协调一致。将其纳入到城市整体规划中,二者匹配密切,并做到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

5加强城市供水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