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评估工作制度十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4-05-22 17:28:00

风险评估工作制度

风险评估工作制度篇1

关键词:深化 风险评估 实践 探索

一、风险评估开展背景

杭州华电半山发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半电公司”)是一家有着50多年历史的发电企业,长期以来,重视风险防范工作,逐步建立了一系列内控制度,加强风险管控,采取一些积极措施应对风险,如定期召开经济活动分析会,对年度目标完成情况、预算执行情况及面临的燃料供应及价格、电价、用电需求等经营形势变化情况进行深入、全面分析,制订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化解经营风险、降低经营风险。各有关职能部门在日常工作中也注重风险管理,及时收集相关信息,了解有关方面情况,及时报告公司管理层,提出一些建议供公司领导决策,并采取相关措施防范风险。

在安全生产方面,公司制订各种安全管理制度和预案,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防范安全风险等;在廉洁自律方面,开展廉洁风险防控工作,防范廉洁风险;在内部控制方面,建立健全内控管理机制,每年开展内控评价工作,提升内控管理和风险管理水平。半电公司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保障安全生产目标和经营目标的实现。

但是多年来,半电公司规范化、常态化的风险评估机制并没有真正建立。近年来,公司内外部环境不断发生深刻变化,面临的形势错综复杂,存在着方方面面的风险。在半电公司内部,煤机逐步淘汰或关停,燃机发电规模不断取得新发展,但员工总数不断减少,并出现老龄化趋势,难以满足企业快速发展。在经营上,燃料价格、电价、发电利用小时等影响企业效益的关键性因素不能得到稳定保障。在半电公司外部,国家不断深化改革,电力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政府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上级公司对企业的管控越来越严,对管理和效益提出更高的要求,半电公司在经营等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和矛盾越来越突出。在这样的复杂形势和严峻环境下,仅通过定期召开经济活动分析会等方式方法,以及缺乏对风险进行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评估,难以很好地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防范经营风险和其他面临的种种风险,半电公司整体风险管理水平难以显著提高。对企业来说,面临的风险很多,从大类来说,有安全风险、经营风险、廉洁风险等,从具体来说,有法律风险、资金风险、人力资源风险、采购风险等等。因此,从上述现状看,很有必要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有效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同时,对风险评估工作进行监督与客观评价,提出风险评估工作存在的问题或不足,促进风险评估工作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从而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以达到防范风险的目的。

二、风险评估工作开展情况

风险评估就像有效的刹车系统,能够保障企业安全、高速运行、基业长青。公司风险评估工作实行2 1 5管理模式(2是指全覆盖、全流程;1是指内控评价;5是指五道防线,岗位、部门、职能部室、审计部、风险管理委员会),该模式从火电企业现实出发,它以基于风险控制为导向的流程控制为核心,将风险评估工作嵌入经营管理活动中,支持企业可持续发展。

全覆盖是指从制度、流程手册、风险数据库、评价手册等方面实现全覆盖。整个企业自上而下各相关部门通过积极参与、互相配合、统筹兼顾,全员参与、分级负责的方式,全面复审、修订、编制规章制度和流程手册,形成有效的标准制度清单、管理流程手册及风险数据库。

全流程是指从企业整体角度审视各项业务和管理活动,对全部业务流程进行分析、梳理和完善,形成包含管理业务模块和具体业务流程《管理业务流程控制手册》,包括控制范围、控制目标、流程主要风险、相关政策或制度依据、业务流程图和流程说明六个部分。管理流程是按业务顺序的逻辑关系对企业制度的进一步阐释,既确保了制度有效执行,又预防了风险的发生。

内控评价就像给人查体看病一样。经过对流程控制情况进行评价后,有无缺陷和剩余风险一目了然。半电公司缜密的内部控制评价为内部控制体系规范运行提供了保障,也是基于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运行模式取得效果的保证。内部控制评价是按照内部控制五要素,遵循风险导向原则对重要性业务及重要管理环节进行评价,最后形成内控评价报告,内控评价报告是内控评价的主要成果。

风险管理的五道防线,企业依托内部控制,筑牢风险管理五道防线。这五道防线分别是:岗位、部门、职能部室、审计部、风险管理委员会即公司领导班子。通过五道防线的层层防控,各类风险被有效化解,风险可控在控。五道防线,互相牵制、互相促进,“严防死守”紧抓内控牛鼻子,把风险控制在企业可承受的程度之内。

为全面提升风险管理水平,推进公司风险评估工作,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确保公司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实现风险防范目的,公司于2014年经过充分研究和酝酿后,决定推进公司风险评估工作。为使各部门学习、掌握风险评估知识,开展好风险评估工作,总经理工作部于2014年6月份举办了风险评估实务知识培训班,在培训的基础上,总经理工作部于当年3季度组织各职能部门开展了首次风险评估工作。为保障风险评估工作的规范性、有效性,审计部对风险评估工作进行了检查与客观评价,公司风险评估工作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从评估工作检查情况看,各职能部门虽开展了风险评估工作,评估的风险事项符合要求,运用了有关评估方法和标准,编写了风险评估报告,但也存在规范性、正确性、准确性等问题。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

采用的评估方式单一。在评估方式上,仅有一个部门采用访谈方式,其他部门均采用会议讨论方式,各部门都未综合运用会议讨论、访谈、问卷调查等评估方法。无论采用访谈方法还是采用会议讨论方法的部门,参与人员基本为本部门人员。由于评估方式单一和缺乏人员参与的广泛性,对评估结论的正确性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界定标准不够明确。评估的界定标准不够明确,如确定“是否重大风险”没有很明确的界定标准(即如何由风险发生可能性和风险损失度两个维度标准确定是否为重大风险)。

评估结论的随意性较大。本次评估虽然采用定性方法,但多数部门对于评估结论没有有效结合实际或缺乏历年发生的有关情况及历史数据等,特别是对“风险损失度”中的直接经济损失的评估随意性较大,缺乏支撑依据。

评估过程阐述不具体。一些部门在风险评估报告中对于风险评估情况的阐述过于简单,没有具体阐述风险评估过程等。

措施、方案不够具体。一些部门对于主要风险的防控措施和重大风险的欧洲杯买球平台的解决方案比较粗略或空洞,缺乏详细的应对措施和具体实施计划。

明年风险评估方向不明确。个别部门在评估报告中虽然分析了一些面临的风险,但对明年的重点风险评估方向不够明确。

三、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加强实践

2015年3月公司继续启动年度重大风险评估工作,在去年开展的基础上,不断加以完善,明确评估方法,根据不同方面的风险,完善风险评估中“是否重大风险”和“风险损失度”的界定标准和依据。本次风险评估综合运用多种方式,保障风险评估的真实性和评估结论的准确性。同时加强监督评价工作,形成“三道监督防线”,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

(一)事前监督

评估工作实施前开展风险事项调查,了解当前面临的关键性风险有哪些,在此基础上分析确定各部门风险评估事项,提高风险评估的实效性。公司各相关部门认真组织、深入研究,根据当前内外部形势变化、生产实际情况,从安全、经营等多角度分析识别本部门当前重点面临的风险。各部门在分析面临重点风险时,牢牢把握准确性、全面性、时效性三项原则。

本次开展风险评估信息收集工作的部门主要有总经理工作部、财务部、物资部、燃料管理部、人事部、政治部、安保部、生产营运部、生产技术部、基建管理部、纪委监察办等职能部门。上报的风险评估信息主要包括税务风险、队伍稳定风险、维稳风险、廉洁风险、泄密风险、职业危害风险、安全监督风险、环境保护风险、能耗指标管理风险、天然气价调整风险、工程质量管理风险、电子商务风险等。

风险评估信息的准确收集,是风险评估工作的第一步,是做好该项工作的基础,在此之后,才能识别和评估影响目标实现的风险。并且采取必要的措施对这些风险进行控制。通过风险评估工作,不断增强公司风险管控实效性,深化公司风险管理工作。

(二)事中监督

各部门评估工作综合运用会议讨论、访谈和问卷调查三种方法,根据上述三项方法得出的结论来确定风险等级及应对措施,避免评估工作简单化、形式化。

本次评估工作在去年开展的基础上,不断加以改进,首先参与人员广泛,不仅局限于本部门;其次综合运用三种方法,使得评估结果更为准确。最大的亮点是内控管理办公室派员参加部门风险评估的会议讨论,加强过程监督。

风险评估部门在确定好会议讨论时间后,将会议时间和地点报内控管理办公室备案,内控管理办公室根据风险内容派员参加,起到指导、咨询、监督作用,会后汇报讨论情况。

同时部门及时通知与会人员,与会人员充分做好与风险讨论相关的准备工作。讨论时,与会人员围绕风险产生的原因、应对措施等方面积极发言,各部门讨论会要形成规范的会议纪要。本次风险评估工作中,内控管理办公室派员参加了天然气价格调整、安全监督、环境保护、信息系统安全、能耗指标管理及网络采购等风险评估讨论会。

内控管理办公室对各部门风险评估报告及相关评估资料的规范性、真实性等进行审查,对不符合要求的风险评估报告予以退回,并要求当事部门及时纠正和完善。

(三)事后监督

各部门制订的风险应对措施、方案应具体、可行,符合实际,能起到防范风险作用,并在日常工作中予以落实。落实措施必须形成相关材料,总经部和审计部组织内控评价人员对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检查。

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在公司《风险评估管理办法》中增加追究责任的规定,对由于不认真开展风险评估,导致评估结论不准确,影响公司决策,造成公司经济损失或其他方面不利影响等,追究当事部门负责人的责任。

风险评估工作制度篇2

[关键词]雷击风险 风险评估 应用技术 建议

[中图分类号] p446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2-189-2

雷电是发生在大气中的声、光、电物理现象,被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确定为世界最严重的十大自然灾害之一,其强大的电流、炙热的高温、猛烈的冲击波以及强烈的电磁辐射等物理效应能够在瞬间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常常导致人员伤亡,击毁建筑物、供配电系统、通信设备,造成计算机信息系统中断,引起火灾,威胁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雷击风险评估是现代综合防雷技术中的重要环节。从技术规则角度看,国内外对雷击风险评估的方法作了比较规范的技术规定,也有很多的业务实践。从法律规范角度看,近年来始见相关的地方性法规或规章有所规定,但模式不一。因此,为规范雷击风险评估行为,很有必要对雷击风险评估的法规制度进行比较研究。

1雷击风险评估现状

1.1将雷击风险评估设计为行政许可项目

这种制度防雷减灾安全评价制度是以雷击风险评估为核心内容的。它把所有应当安装防雷装置的设施和场所规定为实行防雷减灾安全评价制度的对象,由评价对象的建设单位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向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申报。

1.2将雷击风险评估设计为政府内部运转行为

开展雷击风险评估工作时,由有关部门在组织编制城市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和下达重点建设工程计划前通知所在地气象主管机构进行雷击风险评估。这种设计,不但避免了行政许可的嫌疑,避免了纯市场行为的不规范性,更重要的是可以确保雷击风险评估制度既切实可行,又尽量减少给行政管理相对人造成负担,体现了服务政府、高效政府的要求。

1.3将雷击风险评估设计为市场行为

由建设单位委托雷击风险评估单位,对评估对象进行雷击风险评估。双方是合同平等主体,建设单位支付费用,评估单位出具评估报告。由于这两地相应的法规或规章还没有对雷击风险评估进行规范,因此还没有见到规范的制度或程序设计。

2雷击风险评估中存在问题

2.1缺乏规范的法规和评估体系

目前我国仅对雷击风险评估法律制度作概要式规定, 并未界定评估行为的性质, 需实施评估的项目范围也比较笼统,对评估程序、评估方法、评估结论、责任等没有一个统一而具体的规定。

2.2人员素质和仪器设备水平低

由于我国雷击风险评估开展时间不长, 实践经验少,缺少专业技术培训渠道, 缺乏熟悉雷击风险评估业务的技术人才。此外由于经济原因忽略仪器设备的投入,加上闪电定位监测资料的缺乏, 造成基层雷击风险评估整体技术水平偏低, 使评估的质量和水平难以得到保证。

2.3资质资格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基层雷击风险评估工作普遍未建立资质准入和资格管理制度, 这种情况既不利于基层防雷部门管理, 也使雷击风险评估机构开展业务的合理性、技术权威性难免会受到质疑, 而且在开展评估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责任风险。

2.4标准技术方法比较复杂,结构庞大

而且大都建立在国外防雷工作经验基础上,没有能考虑到中国广袤大地的具体情况的差异以及中国的国情,不适宜完全照抄照搬或全盘引用。

3雷击风险评估工作的技术基础

3.1雷击风险评估通常采用相对值法

雷击风险评估的目标是给出直接雷电闪击及间接雷电闪击引起的建筑物损害风险的评估程序,在确定损害次数上限值的基础上,能够从全和经济合理性出发,为决定建筑物是否需要提供防护措施,以及如何选择适当的防护措施提供技术参考。

3.2按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所处环境进行雷击风险评估

确定雷电防护等级。该标准确定的雷击风险评估方法重点考虑了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建筑物入户设施年预计雷击次数以及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因直击雷和雷电电磁脉冲损坏可接受的年平均最大雷击次数。

3.3闪电定位资料分析

以所测地位置附近现场测量的地理参数为基准点,以3.5km为半径,提取5年地闪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作为雷击风险评估的基础参数之一。用ng表示,单位为:次/km2・a。可得到所测地3.5km半径范围5年平均地闪密度,该值可作为本评估报告所采用的地闪密度。

3.4雷评技术路线

根据灾害的理论分析, 灾害的发生是由致灾环境的危险性和承灾体的易损性脆弱性定的, 具体到雷电, 雷击风险是指人身和财产容易受到雷电伤害或破坏的程度, 它直接反映了人身和财产在遭受雷电袭击时的脆弱性。

3.4雷击风险评估相关数据采集

雷击风险评估现场勘测是了解被评估项目情况、取得相关评估数据的重要步骤。随着雷击风险评估工作的快速发展,在一些地区其业务量甚至成倍增长,而评估机构在人员、精力安排时捉襟见肘。为了整合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可安排报告的编写人员、跟踪检测人员直接到现场做评估的勘测工作,并要求建设单位安排相关建筑、电气、楼宇智能化、生产工艺、生产控制方面的工程技术人员参加。

3.5iec 62305方法

将可能涉及的全部雷击风险分量和来源扼要地归纳为一个4x8矩阵(表)。然后又将各种各样的影响因素进行归纳分类,分别赋于分量的几个参数:影响n 因素――当地雷电活动强度、地理和环境因素,建构筑物和外接服务管线的类型和尺寸;影响p因素――各种保护措施的保护特性和参数,被保护设备的冲击耐受水平;影响l的因素――建筑构物、内部物体的燃烧、爆炸特性,防火的措施。这些因素有些可能减轻损失,有些可能加剧损失。

4开展雷击风险评估工作的基本要求

4.1加快雷击风险评估法规建设

在国家层面的雷击风险评估制度出台前,积极推进地方立法,争取政策支持,完善与评估有关的规章制度,明确开展雷击风险评估的实施细则,对评估的范围、主体、对象、条件、程序、期限、责任作出详细规定。确保符合评估要求的建设项目在设计论证之前及时进行雷击风险评估,从源头上提高雷电灾害的防御能力,落实防雷安全责任。

4.2抓好技术标准体系的建设

雷击风险评估的规范发展, 必须有一套国家或行业认可的严格的技术体系作为评估准则和技术保证。现阶段雷击风险评估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 亟需技术标准进行规范操作。应尽快出台符合本省的雷击风险评估规范标准, 制定统一业务流程和工作内容。严格按照技术准则规定的基本程序开展雷击风险评估工作。

4.3提高队伍水平,深化技术含量

建立自上而下的欧洲杯买球平台的技术支持和素质教育培训制度,每年组织基层雷击风险评估专业技能培训和考核, 不断强化人员素质, 提高评估能力和水平, 为开展雷击风险评估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4.4建立严格的准入和资质、资格管理制度

为保证雷击风险评估过程的客观性、公正性、严肃性, 应设定资格准入, 完善资质和资格管理制度。制定评估机构资质的申报、审批、监管流程, 根据评估机构的章程制度、评估能力和质量管理水平来确定资质及欧洲杯买球平台的业务范围; 对从事雷击风险评估工作的人员, 要通过专业培训和考核, 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应制定对评估机构的动态考核评价办法和从业人员技术水平的定期考核办法,提高雷击风险评估水平和服务质量。

4.5加强部门协作,做好宣传

雷击风险评估的全面开展,离不开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配合,应加强与规划、建设、安监、消防等部门的协作, 建立联合审批机制, 将雷击风险评估列为项目审批内容、前置条件范围。还应加强雷击风险评估目的意义和作用的宣传, 提高社会公众对雷电灾害的风险意识、防灾意识, 树立不遭雷击就是产生效益的理念, 通过评估来降低风险, 切实减少雷击事故的发生, 尽最大限度减少因雷击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5结束语

综上所述,雷击风险评估是雷电灾害的风险管理的关键措施, 它能够在防雷设计阶段客观评价雷击各种风险, 并提出控制和消除风险、隐患的对策措施。因此, 各级防雷主管机构应加强雷击风险评估工作的管理, 使建设项目防雷设计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避免盲目性, 保证防雷工程安全可靠, 技术先进, 经济合理, 确保雷击风险评估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iec61662).

[2]杨少杰等,雷电损害风险评估的方法与实践(上、下).

[3]钟万强等,建筑物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标准、体系和方法.

[4]气象信息系统雷击电磁脉冲防护规范(qx3-2000),《气象标准汇编》(2000-2003),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编.

风险评估工作制度篇3

【关键词】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第三方评估

当前,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社会转型不断推进,而由于管理理念及管理方式存在滞后性,社会管理与社会矛盾陷入一种疲于应付、被动治理的状态。因此,不论从理论还是从现实的角度出发,社会管理方式和理念的调整创新势在必行。近年来,社会管理领域的重大创新就是对重大事项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1.建立重大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的时代价值性

现如今社会矛盾日益凸显,贫富差距不断加大、分配不公、司法执行难、拆迁和征地等引起的、矿难和交通事故频发、信用危机、交易不安全、电信及信用卡诈骗等各类问题影响着社会稳定。探究其最根本原因是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和社会各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化导致利益冲突加剧,而我国体制加速了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失衡。党和政府对维稳工作高度重视,全国各地开始探索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通过“遂宁模式”对“重大事项”定义的界定可知,重大事项包括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牵扯较多群众切身利益并被政府拟定为重点工程的重大项目,涉及相当数量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改革等。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是指,通过信息搜集、研判、制定预案等科学的分析预测方法,对可能出现的社会稳定风险提前进行预测、评估、研判、化解,并将评估结论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及其部门推进改革建设的主要依据,以确保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从2005年至今我国各级政府积极开展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诸多不足。中央只就政策层面提出了指导意见,还没有出台全国范围的、标准化的评估实施办法。各市、县(区)两级党委政府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制定风险评估实施细则、开展项目风险评估等具体工作主。这使得各地制定的方案更加科学、合理、因地制宜。促使在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领域涌现很多地方性的实践模式,如遂宁模式、淮安模式、平阳模式、沈阳模式、烟台模式等。同时各地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高度重视,甚至将维稳情况纳入到领导综合考核项目,提升维稳的时效性,从源头上解决社会矛盾,把被动维稳变为主动维稳。

虽然工作成效显著但存在的问题仍不容忽视。首先是评估范围及对象不确定,存在“当评不评”和“无须评而评”的现象。其次是与现行法律法规衔接存在漏洞。各地多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一种行政行为,有些事项超出了行政许可项目及法规的范围,重大事项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面临现行法律法规相衔接的问题。然后是社会评估主体资格不合理。评估主体运动员兼裁判员的多重身份,降低了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准确性与真实性。使得评估机制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最后,由于评估程序不严格,评估质量很难得到保证。通过问卷调查、个体访谈、群体访谈等形式了解相关人群的诉求,组织公安、、司法等部门召开联合会议,针对风险的措施及可控性进行论证后,这一过程才能算是一个完整、规范的评估过程。但在实际落实中,往往没有规范实施或“走过场”,使得评估程序形同虚设。忽视人本原则,单纯对事不对人。

2.建立重大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的可行性路径

(1)进一步明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在重大决策和建设项目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现阶段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存在滞后性,即重大政策和建设项目的决策在前,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在后。而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中涉及的对重大政策和项目实施的合法性、合理性、重要依据具备的程度、重大事项实施过程对社会稳定的影响程度等多方面。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有力于政府重大决策和建设项目的决策符合国家的大政方针、符合执政理念、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现行政策、符合决策程序、符合合理的审批手续等。所以,提升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地位尤为重要,要把其“略占地位”提到“战略地位”。全国各级政府应贯彻落实先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在做出决策,使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真正服务于百姓、政府及全社会。各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思想上要达成统一,明确建立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的意义,高度重视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工作,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完善制定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实施方案。杜绝少数地区工作缺乏主动性、敷衍了事的现象,消除部分地区重机制建设、轻运行操作的情况,防止推诿扯皮、工作“走过场”。

(2)培育第三方评估机构,确保评估主体更加合理。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要实现其建立的目的,各级政府应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任务委托给具有一定资质的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需要评估机构对该重大事项面临的社会风险等级作出准确的评估并提出合理的欧洲杯买球平台的解决方案。要想作出合理的评估,前期就需要对该重大事项进行全面、真实的了解。这就需要一个具有中立身份和专业素养、业务能力的专业机构与利益群体进行有效的沟通,获得利益群体的信任及积极参与,进一步掌握相关群体态度、意见及建议。所以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委托给具有资质的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有利于提升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公信力,更有利于提高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专业化保障。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的介入,更有利于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开展,但评估机构资格的确定也要同样引起重视。专业评估机构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具有专业评估资格的评估师。这就需要各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建立风险评估的教育培训、考核考试体系。评估师的考核需要经过严格的资格认证考试。只有通过维稳部门组织的资格考试并获得由维稳部门颁发的资质证明的人员才可持证上岗。

(3)加快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中思想道德风险点和防范工作的确立。

由于时代的新变化和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新要求,风险意识的浓郁及风险社会的到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应该如何体现出来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当下我们清醒的认识到以人为本是风险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的建立中要高度重视思想道德风险点的确立,及时防范思想道德风险,才能更有利于社会稳定。在防范思想道德风险的工作中,要着力抓好党员干部的经常性学习教育、落实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加强人文关怀,实施对各级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方面的日常化监督。使各级干部群众争做“思想纯,守岗位;思想清,业务精;思想明,评估正”的合格公职人员。在防范思想道德风险,必须端正五种心态:一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有坚定的信心。二是对评估事业要有热爱之心。三是对评估要有敬畏之心。坚持依法行政,秉公执法。四是对社会要有感恩之心。常怀感恩之心,才能自觉做好工作,回报社会。五是对腐败现象要有警惕之心。而如何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还要从多方面开展工作。首先,广泛听取意见。要采取召开座谈会、重点走访、问卷调查、民意测评等多种方法,广泛听取利益各方的意见,特别是要听取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其次,准确把握群众对评估事项的反应及心理动态。对风险社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以新的诉求。侧重道德教育,稳定社会秩序。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健康。最后,在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中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制定合理全面的风险评估的内容,有利于减少风险发生的机率,从而提高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效率。

(4)加强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主体和决策主体的问责。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领域的问责制是保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不“走过场”的重要途径。建立健全“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责任主体认定原则。建立责任倒查制度,保证评估机制落到实处。专业机构进行评估的项目,要报维稳部门进行备案,同时维稳部门还要定期对专业机构进行检查,定期组织评估师进行学习。如果专业评估机构上报的评估材料存在严重错误同时引发群访、群聚等严重事件后,维稳部门要对专业评估机构进行处罚,事件严重的情况可吊销机构的评估资格。同时要追查到人,严重者可取消其评估师资格。在评估过程中存在搞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的现象,维稳部门也要对专业评估机构提出警告,严重者吊销其评估资格。

风险评估工作制度篇4

【关键词】风险导向;内部控制;内部控制评估

随着国际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为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大市场中开展经营活动提供了机会,同时也使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环境面临更大的风险。风险已成为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主要因素,管理与控制风险变得越来越重要。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存在的目的在于对威胁其目标实现的风险进行管理,风险导向内部控制审计成为发展方向。

目前,实务界正在将内部控制的重点由资产的安全、记录的正确性向风险管理与防范转移,风险导向要求内部控制不再局限于某些岗位或业务环节,而是聚焦于内控风险点,选择关键风险点作为评估内容。内控评估人员通过深入分析企业战略目标和风险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容易招致风险的领域,决定哪些事项是最重要的,进而评估与这些事项相联系的内部控制活动的效率与效果,站在企业管理层角度将整个经营活动与企业发展战略、市场环境等融合在一起,将内控评估真正与企业基础管理和业务实际结合起来,融入到生产经营的日常管控活动中,从而提高内控评估工作的质量。同时,以风险为核心及出发点的内部控制审计,能够将事后的反馈延伸到事前以及事中,从而实现更高效率的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评估根据评估主体的不同,可分为内部评估(评估主体为企业自身,如内部审计部门等)和外部评估(评估主体为外部单位,如事务所等)。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风险导向内部控制内部评估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几点建议。

一、风险导向内部控制内部评估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难以有机结合

有些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两项职能完全独立,各自为政,未能形成灵活有效的互补机制,不能相互融合、渗透。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的一大要素,在风险管理中,已进行了相关风险评估工作,并形成了风险事件库,但风险管理结果未实现资源共享,内部控制评估审计人员无法对其有效利用,而仅以一些零散的、少量的风险信息为导向开展工作,缺乏对企业风险全面、深入的认识,影响风险导向内控控制评估审计的实施效果。

(二)评估工作定位偏离内控目标

目前企业开展的内控评估偏重于发现内控缺陷,强调内控执行。该定位与内部控制合理地保证信息的真实可靠、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的目标有所偏离,尤其是内控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的目标。

(三)难以调动单位各部门及全体员工的积极性

很多单位宣传教育培训工作不到位,员工内控及风险意识不强,有些单位内部控制评估方式一经确定,多年不变,使部门和员工参与评估的积极性下降,尤其是每年集中时间,大规模开展的年度评估工作容易使员工产生厌倦情绪,甚至认为评估影响了正常的生产经营工作而疲于应付。评估工作更多的依赖于牵头组织部门,即审计部门去推动,导致内控自我评估工作成为审计部门的主要工作。自我评估不是自发、自愿去开展,而是被动、督促去开展,单位各部门及员工的积极性及主动性不高,自然会影响评估效果。

(四)评估人员能力有限

风险管理是近些年逐渐发展起来的,内控审计人员风险管理经验不足,对风险辨识、分析、应对和预警等知识缺乏系统学习,难以全而、客观地对风险进行有效梳理、把握;另一方而,相当一部分内控审计人员是财务背景,对企业战略、市场、运营等方而了解不多,知识结构单一,无法站在企业管理层角度思考问题。这就导致审计人员不能结合企业内外部环境及发展战略全面评估各种风险,从而影响了审计效果。

(五)评估关注于内控执行,对内控设计评估不足

在工作事实务中,内控评估一般注重执行是否有效,而对设计是否合理的关注不足。这与评估人员的工作习惯、思维定势及能力水平有关,往往是根据现有规章制度检查内控是否遵守执行,制度设计总认为不是自己的工作范围。导致内控评估的深度不够,不能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六)信息传递和沟通不畅、部门间协调困难

企业是一个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是通过信息的变换和反馈,辅之以专门的管控方法来达到控制目的。而事实上,大多数企业在信息系统、信息质量和沟通方式这三个方面水平并不高,很多企业存在信息流通不顺畅的问题。在信息系统应用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信息孤岛”问题。由于现有的erp系统多是采用分功能模块进行设计的,公司上erp系统也通常是先上几个功能模块,再接着慢慢补充其他模块。同一数据多次重复录人、系统间信息录入与传递的时滞性,部门间相互分割、各自为政、数出多门都加大了财务部门的工作量与出错率。同时,信息传递设备大部分是很多用户一起使用的,也就存在着传递的信息被窃取、篡改的风险。这些容易导致员工无法及时获取信息,或获取的是不一致信息,从而不能实现整个公司的有效沟通。

在内控评估中,经常会出现一个风险点、控制点,同时涉及到多个部门的情况,这就需要加强各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共同完成评估。但在实际工作中,部门间的协调工作往往是很困难的。

(七)自我评估时不愿暴露问题

在进行内控自我评估时,各单位、各部门均不愿将本单位、部门重大的、深层次的内控缺陷暴露出来,仅从表面上提供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作为缺陷予以整改,而且整改工作大多流于补充书面记录和出具报告等自我承诺的形式,并未深入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

(八)评估整改工作不到位

很多企业针对内控缺陷的整改流于形式,未能真正落实,执行力度不够,同样的内控缺陷在内控评估中反复出现,大大降低了内控评估的风险防范作用。

二、改进风险导向内部控制内部评估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宣传教育与培训、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及主动性

内部控制对改进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营效率与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企业应加强宣传教育,组织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增强全体员工的内控与风险意识,使其认识到“内控管理,人人有责”,调动各部门及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同时使员工明白,改进完善内控,防范风险是实现企业目标、提升企业价值的有效途径,使其能对发现的内控问题全面及时的揭露,并采取措施改进。

(二)建设高水平、相对稳定的内控控制评估审计人员队伍

内部控制评估人员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应当具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熟悉和精通企业的相关业务;同时企业应加强对内部控制评估人员的培训,进一步提升综合素质,使他们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内控评估审计工作,提高企业内控评估工作质量。与此同时、维持内控审计人员的稳定性也非常重要。

(三)风险点与控制点相结合,完善内控制度

在评估工作中应重视对内控设计有效性的评估,根据发现的内控风险,查找在内控实施细则中是否有相应的控制点去防范相关风险,如果没有,应及时在内控实施细则中补充相关控制点,既将风险点与控制点结合起来进行评估,确保防范重大内控风险,以真正发挥内部控制评估的作用。企业的内控制度应及时更新,以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

(四)多种评估方式相结合,合理利用评估结果

内部控制评估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去开展,合理利用各种途径的工作成果:将评估工作与日常工作相结合,贯穿于日常的生产经营工作中,而不是集中式、突击式的去开展;将内控评估与其他专项检查结合,与事务所等进行的外部审计结合,在年度评估时将专业评估和相关检查的工作成果纳入评估工作报告,以减少重复性的工作,提高评估工作的效率及效果。

(五)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

一个良好的信息系统有助于提高企业运行的效率和效果,使企业当局及时掌握营运状况,提供全面、及时、正确的信息,并在有关部门和人员之间进行有效沟通。首先,信息系统应与企业的整体战略紧密相关,管理当局应对信息系统的开发修订工作高度重视并给予支持,建立符合需要的信息系统。其次,各部门应按需识别使用者需要的信息,在此基础上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及时、准确和经济地传递给企业内的相关人员,使其顺利履行职责。第三,建立健全会计及相关信息的报告负责制度,使企业内部的员工能够清楚地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知道其所承担的责任,并及时取得和交换他们在执行、管理和控制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需的信息。

(六)加强内控缺陷整改,确保整改的有效性

必须加强对内控缺陷的整改落实力度,真正做到对发现的缺陷彻底整改,整改后的缺陷不会再现,保证内控评估工作取得实效。企业应重视内控缺陷整改工作,在评估中坚持“边评边改”的方针,凡能立即改的及时进行整改,不能及时整改的也制定了整改计划,争取内控缺陷在一年内整改完毕。同时,为保证内控缺陷的整改落实,可将缺陷报告情况及整改情况与部门或个人的绩效考核挂钩,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s].2009.

风险评估工作制度篇5

[关键词] 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作者简介]杨锦琦(1963—),女,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江西南昌 330000)

本文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2012年重点课题“构建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研究”(主持人:高玫,编号:1222)的阶段性成果。

美国著名的当代政治社会学家塞缪尔·p·亨廷顿认为,“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 稳定成为问题是变革社会的特征。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与体制转轨,机遇与风险并存的社会高风险期。社会转型不断推进,融入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凸显的各种社会矛盾,例如贫富悬殊问题、就业问题、安全生产问题、诚信危机问题等都蕴涵着巨大的社会稳定风险。因此,构建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从源头上预防和消除风险因素,促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构建和谐社会。

一、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的内涵

创新性是构建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的重要特征,必须对重大政策、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以及制度等概念进行界定。

(一)重大政策

重大政策是指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重大项目、重大事项和重大改革等等。重大政策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出台实施必须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但是近年来有些重大政策,因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考虑不周全,造成重大政策屡屡成为的导火索。由此可见,重大政策在促进改革发展的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社会稳定风险,处理不当就可能诱发。

(二)社会稳定风险

社会风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社会风险是与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相对应的一种风险,“是指所得分配不均、发生天灾、政府施政对抗、结社群斗、失业人口增加造成社会不安、宗教纠纷、社会各阶级对立、社会发生内争等因素引发的风险。”广义的社会风险是指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等子系统对社会大系统的依赖,任何一个领域内的风险都会影响和波及整个社会,造成社会动荡和社会不安,成为社会风险。社会稳定风险即是指广义的社会风险。而社会冲突、社会失范和社会分层则是社会稳定风险的主要来源。童星、张海波等对于社会冲突、社会失范和社会分层理论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总结,并对来自于这三方面的社会风险进行了分析。而以上三方面的社会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比如社会分层和社会失范可能导致社会冲突,社会不稳定的重要表现就是社会冲突。

(三)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是指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重大改革等等在制订、出台及实施之前,对其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的调查,科学的预测、分析和评估,制定应对风险的策略和预案,并且采取切实可行措施规避、预防、降低、控制可能产生的影响社会稳定的风险。

(四)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

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是社会影响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范社会风险的一项重要制度性措施。它是指是对涉及大多数群众利益的重大政策出台之前或实施的过程中可能引发危害社会稳定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评估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稳定的频率,对不同的风险进行管理,做好预防危机及计划准备工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防范、降低、消除危害社会稳定的风险。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结论,是政府做决策、制度政策、上项目、搞改革等重要文件审批的主要依据。将此项制度纳入维护社会稳定、实施源头治理的系统工程,旨在建立长效机制,标本兼治,预防和减少影响社会安全的隐患。

二、构建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的框架

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相互关系,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通过对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政策的风险评估,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安全隐患,保证重大政策的顺利实施。

(一)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原则

政府应通过建立重大政策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来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从源头上防止的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合理确定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内容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

社会稳定问题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社会稳定评估体系的基础,人的因素是诸多因素的最小单位,也是诸多因素的核心单位,树立群众利益至上的执政理念,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重要参考是群众的理解与支持,重大政策实施的基本准则是群众是否支持拥护,既考虑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又兼顾人民群众的[前利益。

2.促进发展原则

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就是遵循发展规律、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效。发展是社会稳定评估制度关注的首要基点,发展生产力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构建社会稳定评估制度,社会稳定状态评估是永恒的主题,终极目标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对重大政策进行先期预测、先期研判、先期介入、先期化解的风险评估,实现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有机统一,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民主法治原则

重大政策的评估应以法律、法规和政策为依据,对重大政策进行合法性的审查,做到公开、公正,体现公平,符合大多数群众的意愿。对重大政策评估的程序要合法,必须严厉追究评估过程中出现的违反程序规定、弄虚作假等行为;坚持走群众路线,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认真分析,充分论证,确保评估工作全面、客观、准确,保证评估结果拥有广泛的群众性,促进重大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逐步形成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的长效机制和制度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把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建立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和推进依法行政结合起来。

4.权责统一原则

建立健全“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评估”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责任主体认定原则。重大政策的主管部门是进行风险评估的责任主体;各级党委(行政)直接决定的重大政策,由各级党委(行政)具体组织实施风险评估工作,并对评估结论负责。

(二)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范围

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是指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牵涉面广,影响深远,易引发不稳定问题的重大决策、重大改革举措等。

——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重大决策;

——涉及有关民生问题的规范性文件的修改或制订;

——涉及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的改制改革等重大利益格局调整,如产权转让、职工身份转换、用工安置等;

——对群众生产、生活造成影响的有关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及城乡发展等重点工程建设;

——有关诸多利益群体或较大群体利益的行业政策调整、建设规划调整、教育卫生网点调整布局;

——有关城市发展和管理建设的重大政策,如土地征用和拆迁补偿等;

——其他应该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重大政策;

(三)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内容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内容在风险评估制度中起重要的作用,从评估的具体内容来看,主要有针对评估指标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可控性评估,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保证重大政策的顺利实施。

1.合法性评估

合法性评估的目的是评估政府行为是否遵守了党和国家法律和法律程序。主要评估:

——评估重大政策的制定实施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现行方针政策,是否有充分的政策、法律依据,是否与现行政策、法律、法规相抵触;

——重大政策所涉政策调整、利益调节的对象和范围是否界定准确,调整、调节的依据是否合法。

2.合理性评估

合理性评估的目的是评估政府行为是否与当地的财力相符合,是否具有可行性,是否影响环境,是否影响到民生,是否体现了民意。主要评估:

——重大事项是否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是否坚持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否符合大多数群众的利益需求;

——是否超越绝大多数群众的承受能力,是否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有机地统一起来;

——是否得到大多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是否兼顾了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反映如何。

3.可行性评估

可行性评估目的是评估政府行为的可行性,是否考虑时间、空间、人力、物力、财力等制约因素。主要评估:

——是否经过严格的审查审批和报批程序;

——是否经过严谨科学的可行性论证研究;

——方案是否具体、详实,是否完善配套措施;

——重大事项出台的条件是否成熟,时机是否合适;

——是否会造成其他地方、其他行业、其他群众的相互攀比;

——对生态环境有何重大影响,治污、环保配套措施是否科学。

4.可控性评估

可控性评估的目的是政府行为是否可能引发民众的普遍不满,是否可能导致上访事件或,是否引发国内外舆论的批评等的应急性能力。主要评估:

——重大政策的出台实施是否可能引发较大的影响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事件,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哪些重大的社会治安问题;

——是否会冲击周边的社会治安;

——重大政策实施前,治安问题突出和治安混乱地区是否得到有效整治;

——对有可能出现的社会治安问题,是否有相应的应急处置预案。

三、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各地开始推行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目前从各地试行情况来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在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稳定中已取得了一定实效,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目前评估指标的设置,评估方法的运用等都还很不成熟,仍然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各地发展不均衡,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

(一)缺乏统一的法律规范体系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法律地位不明确,规范性、权威性不强,造成风险评估的效果不理想。我国目前缺乏统一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方面的法规文本,各地政府也缺乏统一的规范性文件指导,各地目前都是基于自己的发展经验,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因此风险评估的质量和效果受到了影响。

(二)评估主体不明确

没有清晰的评估责任主体,导致目前评估责任主体与重大政策本身经常产生利益纠纷,评估结果的公平性很难得到保证。从各地政府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践来看,负责组织实施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责任主体也很多,如重大政策的提出部门、起草部门、项目申报审批部门、牵头改革的部门、实施工作的部门等等。而且主体复杂,规定太抽象,最后导致可能没人负责。独立于重大政策决策和实施主体之外的、具有中立身份的评估组织才是科学规范的评估主体。

(三)评估指标不科学

处于探索阶段我国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评估技术相对落后,设计笼统、抽象的评估指标难以确保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评估指标科学性、系统性不强,目前没有系统论证过的评估指标选取与设置、评估指标的权重、具体测评技术等。评估过程操作简单,民间表达渠道相对不畅,对利益相关群体的利益诉求了解不够,也使评估结果难以具有可预测性与权威性。

四、完善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的若干思考

为了提高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质量和水平,解决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促进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和完善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建设,规范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流程。

(一)统一思想认识

充分认识建立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的重要现实意义,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把它列入重要工作日程,摆上突出位置,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完善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实施办法,进一步建立完善维稳工作机制。

(二)完善评估内容的法律法规,依法进行评估

加快重大政策社会风险稳定评估制度的法制化建设,各级地方政府要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因地制宜地制定合法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内容。以法律法规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依据,对重大政策的合法性的审查评估的程序要合法,严厉追究在评估过程中违反程序规定、弄虚作假、、行贿受贿等行为。

(三)健全组织,完善机制

围绕即将制订出台的政策措施进行专项情报信息搜集工作,进一步扩大社会掌控面,提高对稳定信息的掌控能力,建立情报信息搜集机制。组成专门的班子、采取专门的形式,对搜集汇总的方方面面的涉稳情况进行会研会商,提出相应的决策建议,建立涉稳情况研判机制。在正式决策和采取防范处置风险的相关措施出台前,召开听证会,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反映,验证政策措施的有效性,从而提高政府决策的公信力,建立决策有效性验证机制。

(四)建立长效机制,形成科学可行的评估体系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建立科学、规范、可行的一套完整体系,并将其长效化、民主化、动态化。运用科学评估方法,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过程中,评估方法有风险识别方法、风险分析方法、风险分级方法、风险控制方法。切忌生搬硬套这些方法,要进行缜密的思考和周密的安排。建立评估长效机制,建立和完善评估长效机制,规范重大政策的实施,,使得评估工作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从源头上确保社会稳定和谐。

(五)建立重大政策社会风险稳定评估纠错机制

为了保证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取得实效而不流于形式,必须进一步强化督查指导、加大考核力度,必须重视风险评估的问责,使开展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成为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自觉行为和规范动作,加强事后监督和责任查究,使各项监督形成系统合力。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责任监督、倒查和追究机制。加强对决策单位作为责任主体开展评估工作的监督和问责,明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责任。追究应当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事项,不组织评估的责任主体的责任;追究已评估事项在实施过程中,拒不接受评估机构合理建议并造成损失的责任主体的责任;追究责任主体开展评估工作,仅仅流于形式,没有客观地预测到拟决策事项实施后可能出现突出社会矛盾、最后引发群体性上访和的责任主体的责任;追究已评估事项在实施过程中没有全程跟踪监督,对问题处理不及时而引发群体性上访和的责任主体的责任等。

[参考文献]

[1]塞缪尔.p.亨廷顿[美].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李永超.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长效机制建设[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2,(1).

[2] 邓伟志.社会风险预警机制问题的思考[j].社会科学,2003,(7).

吴智文.建立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的思考[j].消费导刊,2009(4).

[3] 李永超. 健全完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长效机制的思考[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2).

[4]宋林飞.中国社会风险预警系统的设计与运行[j].东南大学学报,1999,(1).

[5]童星.中国转型期的社会风险及识别——理论探讨与经验研究 [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 中共浙江省委政法委员会课题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实践探索与研究 [j].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10,(1).

[7] 陈静. 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探析[j]. 社会保障研究,2010,(3).

[8] 杨雄. 加强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刻不容缓[j].探索与争鸣,2010,(10).

[9] 陈曦.积极稳妥地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j].中国行政管理,2011,(8).

[10] 戴辉. 规避涉民利益冲突减少社会稳定风险——基于构建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研究[j].学理论,2011,(1).

[11]傅学军. 试论做好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j]. 中国农垦,2011,(10).

[12]中共绍兴市委政法委员会课题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研究[j]. 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11,(2).

风险评估工作制度篇6

摘 要: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迫切要求。以马克思主义反腐倡廉理论为指导,积极开展有效的廉政风险评估预警,有利于增强预防腐败工作的主动性、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利于提高预防腐败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积极开展有效的廉政风险评估预警,需要科学制定操作性强的廉政风险评估预警工作程序。

关键词:反腐倡廉;廉政;风险评估;预警防范

中图分类号:d6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2)03-0035-03

反腐倡廉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把反腐倡廉列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积极开展廉政风险评估预警工作是当前和今后进一步提高反腐倡廉建设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1]。

一、廉政风险评估是提高

反腐倡廉建设水平应有之义

从近年来一些地方反腐倡廉的实践与理论分析,廉政风险评估可谓是反腐倡廉工作的一项重要手段。廉政风险是指领导干部在执行公务或日常工作生活中发生腐败行为的可能性。廉政风险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廉政风险是可被发现的,但被发现的廉政风险不是明确的腐败行为,而是腐败行为发生的条件,而且可能不是唯一的条件;(2)廉政风险是可描述的,风险点的表现形式是我们在行政和廉政工作中存在的不足;(3)廉政风险是可防范的,可以通过相应措施降低廉政风险的大小,即降低腐败行为发生的可能性。积极开展廉政风险评估预警,是惩治和预防腐败,构建覆盖权力运行全过程监督制约机制的有效措施,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反腐倡廉建设的具体体现,对推动反腐倡廉建设特别是预防腐败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所谓廉政风险评估预警,就是运用风险管理理论和质量管理方法,对可能产生腐败问题的潜在危险及其危害程度进行分析评估,确定风险等级,提出预防对策,实施分类管理,以有效控制和化解廉政风险,预防腐败发生。[3]积极开展廉政风险评估预警对于反腐倡廉工作的积极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

第一,积极开展廉政风险评估有利于增强预防腐败工作的科学性。廉政风险评估预警是风险管理理论和质量管理方法等现代管理学理论在预防腐败工作中的具体应用,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探索。它不仅能保证和促进廉政风险评估预警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而且对反腐倡廉其它方面的工作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第二,积极开展廉政风险评估有利于增强预防腐败工作的主动性。预防腐败不是消极被动的预防。不仅要努力提高防御盾牌的质量,使之更坚固,而且要主动出击,积极寻找可能发生腐败问题的风险因素,把腐败风险控制在初起之时,化解在萌芽状态。而这正是廉政风险评估预警的关键性任务。

第三,积极开展廉政风险评估有利于增强预防腐败工作的针对性。预防腐败必须首先搞清楚腐败的风险在哪里,哪些部门、哪些处室、哪些岗位、哪些工作部位和环节发生腐败问题的机率大,哪些重大决策可能对党风廉政建设产生不利影响等。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廉政风险评估得到回答,从而使预防腐败工作的目标更明确,重点更突出。

第四,积极开展廉政风险评估有利于增强预防腐败工作的有效性。针对性的增强使预防腐败工作做到了有的放矢,因而也大大增强了预防腐败工作的有效性。

第五,积极开展廉政风险评估有利于增强领导干部预防腐败的意识。开展廉政风险评估的过程,也是广大干部自我教育、自我提醒的过程。广大干部通过廉政风险因素的查找、廉政风险等级的自报评定及防范风险对策的制定实施等,会进一步强化风险防范意识和廉洁自律意识。

第六,积极开展廉政风险评估有利于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开展廉政风险评估预警,无论是重大决策廉政风险评估还是部门和岗位的廉政风险评估,其目的都是要通过评估预警,来控制和化解廉政风险,预防各种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发生,从而从根本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二、科学制定操作性强的廉政

风险评估预警工作程序

1.确定廉政风险评估预警的主要内容范围

制定廉政风险评估的内容是廉政风险评估的中心工作。重大决策廉政风险评估是保证重大决策科学性、民主性的重要措施。这里所说的重大决策是指各级党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研究的关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和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决策、重大改革措施、政府投资项目、国有资产处置、大额财政资金使用等决策,以及各职能部门制发或联合制发的即将在本辖区产生重要影响的文件决定等。重大决策在提交研究之前,都应进行廉政风险评估。廉政风险评估的内容主要是对特殊职权工作岗位及相关实质性工作内容有可能产生的腐败进行的廉政风险评估预警。廉政风险评估预警的根本任务就是要看出台的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大政策是否与党纪政纪条规和反腐倡廉制度规定相抵触;是否会对党员干部廉洁从政意识、廉洁从政行为和作风建设等产生不良影响及影响的程度;是否会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及可能造成损害的大小;是否会增加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等不廉洁问题发生的几率,有无有效的防范措施以及其他影响反腐倡廉建设的因素。

2.制定并认真落实相关评估工作程序

部门和岗位廉政风险等级的评定方法,主要包括自查自报、群众评议、组织审定等环节,评定出的廉政风险等级要在不同范围内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部门和岗位廉政风险等级原则上三年一评定,对因工作职责发生变动或承担阶段性重要工作引起权力变化的,应按规定程序重新评定风险等级。对部门和岗位的廉政风险评估预警主要包括廉政风险等级划分、评定方法和廉政风险监督管理三部分。部门和岗位廉政风险主要分为部门(单位)廉政风险、处(科)室廉政风险及岗位廉政风险三个类别,每个类别的廉政风险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三个等级。廉政风险等级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各部门、各单位及其处(科)室和岗位的职责,根据其掌握的执纪执法、行政许可、行政处罚、项目审批及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物资采购供应等重要权力的大小,参考影响廉政风险的其他方面因素,确定不同的廉政风险等级。实施科学评估要采取“因素量化分析方法”,对查找出的廉政风险点要依据静态风险系数和动态风险系数,按照相关的权重进行加权计算,得出各风险点的综合风险系数,然后按照得分不同,确定各风险点的风险等级和岗位(权力)风险等级。

3.科学细化并分解责任机制

加强对部门和岗位廉政风险的监督管理是廉政风险评估预警工作的重点。可以说,风险评估是基础,监督管理是关键。对廉政风险点的查找、评估和防范等关键环节,要通过健全制度促进规范运作,以保证监控机制建设科学深入开展。加强廉政风险管理是形成廉政风险评估防范机制的重要基础。对廉政风险管理,一是要落实分级管理的要求,根据不同等级的廉政风险,明确管理的主体。其中,对高等级的廉政风险,要由主要领导直接管理。二是要与岗位责任相结合,把两者对应起来,使各管理主体既负责岗位责任,又负责廉政风险管理责任,以提高管理的有效性。三是要建立健全廉政风险评估管理制度,包括廉政风险查找办法、科学评估办法、廉政风险防范规则和分级管理制度等,以推进廉政风险评估防范机制的形成。重大决策廉政风险评估要实行“谁提交(谁承办)、谁评估、谁负责”的原则,提交(承办)部门作为廉政风险评估的责任主体,负责组织所提交(承办)重大决策的廉政风险评估工作。评估的主要程序是:成立评估机构,确定评估人员;制定评估方案,广泛调查研究;组织专家论证,形成评估报告等环节。为此,应探索分级管理办法,明确三级风险分别由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部门负责人管理,逐级签定廉政风险承诺书,实行红黄蓝“三色”预警,同干部考核评先挂钩。

4.详细制定有效预防的措施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查找廉政风险点作为推进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点,制定以下有效的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一是重点预防高等级廉政风险。高等级廉政风险最容易出现问题,既是制定防范措施的重点,也是公开透明的重点,还是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的重点。二是始终坚持有效预防。针对不同廉政风险的表现、可能发生的原因、存在的形式,研究从源头上防范风险发生的具体措施。要把握防范措施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着力形成防范合力,提高综合预防效果。防范措施重在建设,贵在落实,不要过于复杂,形式要简单、实用,便于执行。三是提高预防的科技含量。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是有效预防的重要手段,要进一步总结、完善和推广各地的有效做法。特别是对一级风险行政权力,要对照流程查找具体风险点,逐点制定防范措施,予以重点监控。

5.提高廉政风险评估预警的文化自觉

积极开展廉政风险评估预警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和政治责任,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在实践活动中有一种文化自觉精神。这是对政府各级干部素质的最基本要求。“文化自觉”是我国已故著名的人类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1997年就提出的、至今仍须倡导的思想行为自觉概念。“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充分认识、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人们对社会转型的自主能力认识,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面对新时期、新阶段反腐倡廉新的任务,各级领导干部要清醒地认识到什么样的执政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并让人民群众满意。领导干部反腐倡廉之文化自觉具体表现为执政选择和执行过程中人们的一种价值取向,即领导者思维的自觉,理性的自觉,行为和责任意识的自觉。领导干部要善于针对现实,认真践行廉政风险评估预警,从中找出廉政风险根源,总结经验,为创造科学的反腐倡廉提供有效的积极活力。我们提倡领导干部要有廉政风险评估预警文化自觉意识,其目的就是要使领导干部善于进行反腐倡廉文化反思,通过文化反思达到文化自觉,由自觉意识到自觉行动,由不自觉到自觉、再由自觉达到更高自觉,充分认清自己的重要使命,充分意识到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以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

廉政风险评估预警是权力运行监督关口前移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我们开展的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的深化和发展,是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途径。我们要以创新精神积极开展廉政风险评估管理工作,不断完善廉政风险评估管理工作,形成积极有效的廉政风险评估防范机制,使反腐倡廉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扎实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n].人民日报,2011-01.

[2].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7-2.

[3].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11-3-16.

风险评估工作制度篇7

“儿子就是被他媳妇害死的!怎么不抓人呢!你们今天要是解释不清楚,我就到天安门去静坐……”说到儿子的死,老汉李华(化名)的情绪变得很激动。

回忆当时的场景,郭勇至今印象深刻。郭勇是北京市检察院第二分院(以下简称二分院)侦查监督处的工作人员,也是李华儿子案件的承办人。5月13日,他对《方圆》记者详细讲述了案件的前前后后。

原来李华是外地人,儿子儿媳在北京打工。去年2月的一天,李华的儿子在室内用煤炉生火造成煤气中毒死亡。公安机关现场勘验及尸检后认定,他儿子系一氧化碳中毒死亡,无刑事犯罪迹象,决定对该案不予立案。但李华怀疑他是被儿媳害死的,因此要求检察机关立案监督。检察机经过审查后,维持了公安机关的不立案决定。随后,李华到二分院反映情况,要求立案监督。

案子落到了郭勇身上。接过案子后,他立刻开始调阅案卷,审查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和检察机关的立案监督是否违法,公安机关的取证是否及时到位,并向资深法医咨询后,作出了维持公安机关不立案的决定。但是,李华仍然不服,多次到二分院要求立案监督。

为了给李华“一个说法”,二分院一方面通过李华聘请的律师及其妹妹说服李华,另一方面决定组成一个答复小组,向李华解释公安机关不立案、检察机关维持公安机关不立案决定的原因。

就这样,法医专家、技术处处长吴铭、举报中心副主任陈明荣、侦查监督处副处长蒋星伟和案件承办人郭勇组成了一个案件答复组。

3月1日,他们本打算约请李华来到了二分检的会议室,面对面答疑解惑。谁知,刚一落座,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幸好,我们准备得非常充分。对于李华提出的各种疑点和法律盲区,进行了详细、全面的解释。听完后,他就平静了很多。”郭勇说。

据侦监处处长张军介绍:“像这样具有风险‘诱因’的案件,如立案监督复查、批捕复议复核、不(予)批捕等类型案件,就会由我们的诉讼监督组协助承办人评估风险、制定处置预案。”为了确保评估预警工作机制落实到位,侦监处专门成立了诉讼监督小组,由办案经验丰富、社会阅历较深的同志帮助把关风险案件,把矛盾解决到位。

5月9日,二分院检委会专职委员、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风险评估办)主任赵泽臣告诉记者,自2010年以来,二分院共评估案件3000余件,确定风险等级案件86件,案件风险均得到有效控制。李华案件只是风险评估预警机制的一则缩影。

风险评估预警机制的出台

2009年12月18日,在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中央政法委书记提出,政法机关要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树立社会主义法治权威,增进政法机关公信力,维护社会稳定。

职能定位使得北京二分院的办理的案件具有案情重大、案件复杂、涉众案件多、社会反应敏感的特点,而各地一些由于执法办案过程中处置失当而导致的重大,更让二分院未雨绸缪。早在2009年初该院就出台了《涉检风险评估预警工作规定》。

2010年9月,为了落实三项重点工作,及时发现执法办案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和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在调研和考察借鉴其他检察院风险评估预警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二分院出台《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工作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规范办案风险的预测、评估和防范、处置工作。

根据《办法》规定,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工作是对该院办理的可能引发、个人极端行为、缠访闹访等执法办案风险隐患的案件进行风险预测、评估,提出防范措施的预警工作机制。

《办法》将在社会上有重大影响的案件,涉众型案件,拟作出不予立案监督、不立案复议维持原处理决定的案件等十类案件,作为风险评估预警工作的重点。

同时,依据现实危害程度、性质和影响,《办法》将风险划分为四个等级,并确立了风险等级确定和处置标准,实行分级预警和动态管理,即根据风险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及时调整风险级别,修正应对措施和处置方案。

赵泽臣告诉记者,《办法》在修订完善《涉检风险评估预警工作规定》的基础上,将评估预警的范围扩大到了整个执法办案过程,使风险评估预警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和制度化了。

二分院副检察长王伟指出,风险评估预警工作的直接目的是要“案结事了、息诉罢访”,而根本目的是促进执法人员规范办案、提高办案素质和水平,真正树立执法为民的理念。

他坦言,有些风险就是因为包括检察机关在内的执法部门执法不规范导致的。

“1246”工作模式

为加强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工作,把好风险的发现关、评估关、化解关,二分院探索实施了有自己特色的“1246”工作模式。

所谓“1246”工作模式是指,成立一个专门机构,完善两项制度规范,抓住四个工作环节,推行“六个一”的工作方式。

成立一个专门机构即成立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管理办公室作为控申处的内设机构,并由检委会专职委员担任办公室主任,对检察长和检委会负责并定期报告工作。

“风险评估办负责对风险信息进行收集、汇总、分析、研判和传输;及时与相关局、处、室沟通,对确定风险等级案件的评估情况和处置方案进行审查,提出改进完善的意见建议;同时对评估和处置工作进行督查。”二分院控申处副处长、风险评估办副主任王宇明介绍说,从他们了解的情况看,这是北京市检察机关范围内目前唯一的专门负责风险评估工作的机构。

完善两项制度规范是指对该院2009年制定的《涉检风险评估预警工作规定》进行系统修改完善,出台《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工作办法》和《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管理办公室工作规程》,按照应急管理原理和节约管理成本、探索管理创新的要求,明确了评估预警工作原则、十类案件评估范围、四级风险确定标准、相关工作流程和责任追究机制。王宇明说,有了《办法》和工作规程,就不仅仅只是有了一个专门的机构,而且有了使这个机构合理运行的机制。

抓住四个工作环节是指通过制定“评估情况确认反馈”、“处置情况动态反馈”、“办案部门风险评估联络员”、“控申接待风险信息班前分析会”等配套制度,加强制度间的衔接落实。

推行“六个一”工作方式是指实行一案一评估、一案一调查、一案一分析、一案一化解、一案一反馈、一案一总结。

通过“1246”工作模式,风险评估预警工作发生了四个方面的变化:

一是评估对象由可能引发涉检风险的案件扩展到执法办案整个过程,评估范围最大化了;二是由新成立的风险评估办代替原来由院领导组成的风险评估预警工作小组,实现了机构专门化、人员专责化、工作专业化,可操作性明显增强;三是明确了“谁承办、谁评估、谁负责”的原则,实现了风险评估的责任主体与办案主体的统一;四是工作流程系统化,明确执法办案部门须对所办理案件进行评估,确定是否存在风险及风险等级并制定处置方案,风险评估办审查提出意见后,及时向相关处室发出预警,协调督导相关责任主体开展矛盾化解工作。

此外,《办法》还规定了对漏报风险案件的责任倒查制度。

办理案件与化解矛盾同步

随着风险评估预警工作的深入开展,二分院各部门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进一步强化,执法办案更加规范,风险评估预警已成为自觉行动,基本实现了办理案件与化解矛盾同步进行。

该院控申处在接待一起被害人家属不服对犯罪嫌疑人撤销逮捕决定的来访中,发现来访者情绪非常激动,有可能采取过激行为,立即启动风险评估预警机制,确定了风险等级,风险评估办及时向侦监处发出风险预警,侦监处立即采取措施,妥善化解了矛盾。

该院公诉二处建立了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群体访应急反应机制,在办理一起被害人达400余人的合同诈骗案时,制定并认真执行风险处置预案,及时向被害人通报情况,避免被害人因偏听误信出现过激行为,同时做好安抚解释工作,引导被害人合理维权,并尽力为他们挽回损失,最终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2010年,二分院反贪局受理了一起涉嫌贪污的举报。十多年前,被举报人在担任一国有公司经理期间,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公款,占用公司的土地和房屋,借改制之机非法侵占国有资产,致使数百名职工下岗。今年1月,40多名群众到二分院集体上访,要求尽快严惩被举报人,否则要组织400人的大规模集体访。

该院反贪局一面派工作人员约见上访代表,当面解释法律政策和办案程序,一面加大侦查力度,派副局长带领办案组常驻案发地办案和做群众思想工作,最终成功办理了该案,化解了大规模集体访风险。

尽管风险评估预警工作已经成效初显,但二分院并不讳言这一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待完善。

“目前尚未建立起行之有效的风险评估预警联动体系,而且无法实现风险信息在任意体系之间的直接流转,做到‘一次评估、成果共享、信息通用’,从而发挥联动预警效果。”二分院检察长卢希指出,在认识层面、资源整合、信息共享、队伍专业化建设和应对舆情风险等五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

风险评估工作制度篇8

关键词:雷击评估流程探讨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some important matters of business process and practice gradually form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lightning risk assessment in the work of discussion and research and puts forward the lightning risk assessment prior informed, project management, site survey, report writing, filing this basic set of business process, discusses the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each links and the key points in the business process. to further improve the lightning risk assessment business, standardize business processes, promote the lightning risk assessment work in health, orderly, and rapid development plays a certain role.

keywords: lightning; evaluation; process; study;

中图分类号:s76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雷击风险评估是项发展中的新技术,通过雷击风险评估可为评估对象提供雷电防护的科学设计、灾害风险控制、经济投资、应急管理等方面服务,保证防雷工程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雷击风险评估是开展综合防雷的必经程序,也是实现科学防雷的必要条件,体现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理念。

随着技术规则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从技术上,雷击风险评估已可操作,国际技术标准、国家技术标准、行业标准都有规定。从实践中,我国多个省份和地区已经开展,并取得了经验。雷击风险评估业务实践在国内快速发展。广东、上海、江西、福建、浙江、四川等地的业务实践相对较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杨仲江、肖稳安,重庆市李家启、李良福对雷击风险评估工作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莱芜市雷击风险评估工作已经起步,正处于发展阶段,在开展雷击风险评估工作的过程中,碰到很多具体问题,解决了许多无经验可循的难题,积累了一定的实际经验,认真总结归纳出一套适合当地开展的风险评估业务流程显得十分迫切。参照iec 62305-2雷击风险评估标准及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本地实际,逐步建立了雷击风险评估事前告知、项目办理、现场勘测、报告编写、归档整理这一套基本的业务流程。本文对业务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及工作要点进行论述探讨,希望能在实践与探讨中,进一步完善雷击风险评估业务,提高雷击风险评估效率,促进雷击风险评估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1 雷击风险评估的事前告知

评前告知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就是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报审的建设项目必须做雷击风险评估。对不需进行 雷击风险评估的建设项目可以不予告知。《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规定》第八条规定[申请防雷装置设计审核时,需要进行 雷击风险评估的项目,需要提交雷击风险评估报告,否则可以不予受理。雷击风险评估工作在介入时段上的主要法律依据就是此条规定。

1.1 雷击风险评估的介入时机探讨

在雷击风险评估实际业务中,大部分建设单位事前不知道有此事项,到办理施工图防雷装置设计审查时,经过工作人员的告知才知道需要进行雷击风险评估。在施工图设计审查阶段,建设单位才被告知需进行雷击风险评估会产生两方面的不利结果:一是错过了 雷击风险评估的最佳时机,不能凸显评估工作的意义;二是项目进入施工图审核阶段后没有充足的时间段再来开展雷击风险评估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建设单位往往对此两点意见很大,往往拿这两点来作为拒绝评估的理由,对推进雷击风险评估工作极为不利。 雷击风险评估的目的:让建设者和管理者知道雷电灾害对项目建成后的危险程度到底有多少大、雷击后的后果到底有多么严重,从而为采取安全、科学、经济的雷电防护措施提供设计依据。对于新建的应做 雷击风险评估的项目,为了能够有效地进行雷击风险评估,应在项目可行性研究或初步设计完成之后就开始介入是比较合理地。

1.2 雷击风险评估的介入渠道探讨

我们省大部分地区没有开展防雷初步设计审核工作,那么就没有提前进行雷击风险评估事项告知的渠道。在初步设计阶段,想实现雷击风险评估工作的介入的,只能从地方发改委的项目初步设计审查这个环节入手。

一般政府投资项目、大型建设项目、房地产项目、较大的石油化工项目等需要编写初步设计,需进行 雷击风险评估的范围基本涵盖了这些项目。发改委会召集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对初步设计进行审查,在初步设计审查会上提出需做雷击风险评估是非常合适的。发改委会将需进行 雷击风险评估的意见形成会议纪要通知建设单位,有些县市发改委也会将需要进行 雷击风险评估的意见写入初步设计批复文件中。在项目初步设计审查会议的时机来提出雷击风险评估有以下二点好处:(1)利用发改委渠道实现雷击风险评估事项的告知,即实现了提前告知又增加了力度;(2)可以让建设有充足的时间在施工图设计前完成雷击风险报告,并将雷击风险评估结论用于施工图设计,实现了 雷击风险评估的根本目的和意义。 因此,根据雷击风险评估相关法律法规之规定,发展和改革部门在项目立项时,应当告知相关建设单位进行雷击风险评估。建设单位应当在可行性研究或初步设计之前,向当地气象主管机构提出核准申请,气象主管机构审核后,告知建设单位是否需要进行雷击风险评估,对需要进行 雷击风险评估的,建设单位在项目可行性研究或初步设计阶段,应同步委托有资质的雷击风险评估机构,做好雷击风险评估工作。

2 雷击风险评估的具体项目办理

对受理 雷击风险评估的评估机构来说,项目的接洽办理是整个雷击风险评估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接洽办理过程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 雷击风险评估的顺利开展。接洽办理中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的重要内容:(一)评估费用计算,(二)签订委托协议,(三)委托方提供雷击风险评估需要的材料。

2.1 评估费用计算遵循统一标准

评估费用计算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难题最多。我省物价局收费文件规定是按照发改委批准文件上的“项目投资总额”来计费的,建设单位对此有很多不同的理解,主要分歧点是建设单位认为应该按照建设安装总造价来计费。

按照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本文认为在省物价局未更改计费标准的情况下,应该按照地方发改委相关批准备案文件上载明的项目总投资额,因为这是关于项目总投资额最明确的官方认定,其他的依据一律不能采用。这一点在实际工作中应以内部规定的形式来确定,否则计费标准和依据经常变动在操作上会导致乱套,不利于雷击风险评估工作的推进。当然,当评估对象项目总投资额特别大时,具体评估费用宜按照标准经过协商确定。

2.2 签订委托协议

签订雷击风险评估委托协议是技术服务的一个必要的程序,所有的评估项目必须要签订委托协议。委托协议要对双方的权利义务进行明确的规定,主要的内容是建设单位要履行付费、按时提供评估所需的材料、在评估过程中提供方便,评估机构要按照相关法律及规范规定的要求按时完成评估报告。

本文认为签订委托协议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不能对评估机构约束的太严格,尽量留有余地。合同内容应该尽量简明扼要,尽量避免简单问题复杂化。

2.3 提供雷击风险评估所需材料

雷击风险评估项目由于评估项目个体的不同需要提交的材料也不尽相同,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高层建筑、供水供电供气等生命线工程、人员密集场所、易燃易爆场所等几大类型。我们平时应提前根据经验制定好这几大类项目需提供材料的清单,一般项目按清单提供材料,但是有些复杂和特殊的项目还要根据具体需要提供其他的材料,尽可能的完整,以便为雷击风险评估提供更多的依据。提供的材料均需登记签字备案,做到事后可查询。

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建设单位不能完整提供材料的状况,这一点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把握好原则,材料提交不全者不要轻易启动雷击风险评估下一步工作,应尽量和建设单位具体负责人做良好沟通,尽快补齐所缺资料。

3现场勘测

雷击风险评估现场勘测是了解被评估项目情况、取得相关评估数据的重要步骤。随着雷击风险评估工作的快速发展,在一些地区其业务量甚至成倍增长,而评估机构在人员、精力安排时捉襟见肘。为了整合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可安排报告的编写人员、跟踪检测人员直接到现场做评估的勘测工作,并要求建设单位安排相关建筑、电气、楼宇智能化、生产工艺、生产控制方面的工程技术人员参加。

在现场勘测之前,评估机构工作人员应仔细研究建设单位提供的项目材料,熟悉项目的基本情况,对现场勘测中需要了解的问题事先进行罗列。勘测工作是与建设单位进行技术交流的重要过程,整个勘测过程应该细致、全面、规范、专业,自己不了解的事物应虚心向建设单位的技术人员请教,建设单位技术人员不懂的地方我们应耐心向其解释,应尽可能的向建设展示我们雷击风险评估工作的技术含量,同时也要向建设单位学习他们专业中我们所不熟悉的内容,整个过程应体现一种对技术的严谨和专注,给建设单位良好的技术和作风形象。勘测记录应填写完整、清楚,确认无误后勘测人员应在记录上签名,并请建设单位的相关人员签名,以此来体现勘测记录的严肃性。一次勘测过程应尽量将评估中需要的数据采集齐全,避免在编写报告的过程中又频繁向建设单位询问、了解相关的情况,给建设造成不良印象。

4雷击风险评估报告编写

勘测工作完成后,就要着手在报告编写。在这一过程中,工作流程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报告进度控制,二是报告质量控制。这两个方面一直是雷击风险评估业务中较难处理的问题,通过摸索,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有效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4.1评估报告进度控制

报告进度控制的方法目前主要是采用任务包干和利用外部力量的制约。编写雷击风险评估报告和防雷检测报告不同,一般的检测报告编写量是固定的,可以相对量化,而编写雷击风险评估报告相对来讲是很难量化的。编写雷击风险评估报告的进度主要取决于报告编写人员的责任心,而责任心是很难用规章制度来约束的。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采用项目负责制和对外报告完成期限承诺制。实际工作中,由某个工作人员负责具体的风险评估项目,实行任务包干,利用外部力量来推动评估报告的按时完成。一旦实行报告完成期限对外成承诺制,则报告的完成期限则会变得相对有约束力,如果不能按时完成任务,那么按照协议会负有一定的责任,对报告编写人员按时完成报告会形成有力的制约。在实践中,利用上述方法实现报告进度的控制还是非常有效的。

4.2 评估报告质量控制

雷击风险评估报告的内容复杂、繁琐,如何控制评估报告的质量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在控制评估报告质量方面可参照的办法是效仿地面气象测报的质量控制办法,明确报告编写、报告校对、报告审核各个环节人员的职责,并制定详细的制度,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就追究谁的责任,对于提高报告的质量还是非常有效的。

在《评估报告》的编写过程中应充分贴近建设项目的特点,力求形成有针对性的评估结论,使建设项目的防雷设计能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并做到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合理,以充分发挥雷击风险评估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5档案归纳整理

雷击风险评估整个过程完成后需要将相关的材料整理归档。整理归档的顺序按照评估流程,即建设项目批准文件、初步设计文件、建设项目相关的图纸、勘测原始记录、计算费用的清单、委托协议、正式的评估报告等资料的顺序,一一归纳整理。档案整理一般是报告编写人和审核人负责,档案整理应在评估报告完成后马上进行,避免遗失相关材料。

6结束语

以上对雷击风险评估的基本业务流程以及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了论述和探讨。藉此抛砖引玉,希望广大雷击风险评估人员能积极对进一步完善雷击风险评估业务展开讨论,促进雷击风险评估工作的稳步和健康发展。对文中的一些内容和观点,有不成熟或片面的地方,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杨仲江《雷电灾害风险评估计与管理基础》气象出版社

风险评估工作制度篇9

一、建立公诉案件风险评估机制的必要性

公诉部门延伸工作职能、拓展监督领域,设立风险评估制度,是公诉环节创新工作方式之一,这对健全和完善整个涉检评估预警机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的。

在当前社会环境之下,在检察环节建立公诉案件风险评估机制的必要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认识:

一是执法环境的需要。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触点增多,敏感性,关联性,对抗性,破坏性增强,总量高位运行,时有发生,执法环境复杂而敏感。案件风险评估机制则有利于我们及时发现,掌握,评判执法办案过程中容易产生引发社会矛盾问题的关健和因素,以便于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主动作为有效化解社会矛盾。

二是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的需要。中央政法委员会、中央维护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关于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的实施意见》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的实施意见》分别对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预警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检察机关必须围绕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贯彻落实有关部署和要求,通过检察业务风险管理,及时有效地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

三是自19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风险管理的研究和应用领域逐步扩展。把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检察业务管理,对于提高检察管理科学化水平,提高公正廉洁执法水平,强化办案的法律效果、社会效果,以至政治效果的统一,全面提升执法的公信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是促进三个效果的统一的需要。对案件的评估、办理和处理在内外监督下依法进行;公开听证、公开示证、释案说法、说服调解、公开结果,易于消除当事人疑虑和对立情绪,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减少和避免涉检,促进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的统一。

二、进行公诉案件风险评估应遵循的原则

一是依法评估原则。风险评估应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检察机关在办理重大复杂案件和作出不决定时,应当根据事实在法律的基本框架下进行。

二是全面评估原则。风险评估应全面客观,既要调查有利于被害人的情况,也要了解不利于犯罪嫌疑人的情况,综合分析评估。

三是公正评估原则。要通过案件风险评估,查漏补缺,预防和减少因办案引发的各类不稳定因素,确保执法公开、公平、公正、公信。特别是对有取保候审、帮教条件的外来人员犯罪案件要依法平等办理。

三、建立机构和制度,筑牢机制运行基础

一是健全机构、加强领导。成立在检察委员会内设下的由检察长为组长、相关业务部门主管副检察长为副组长、专职委员和各业务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案件风险评估领导小组,负责全院的案件风险评估工作,对干警评估出的问题不能自行解决的组织研究处理,对辖区内有重大影响的案件、各部门间因风险评估有争议的案件进行评估。分管检察长、部门负责人、案件承办人都应当是风险评估、防范和化解工作的责任人,要根据案件所在的办案环节和职务职责的要求负具体责任。

二是建立健全制度。制定《关于开展案件风险评估的实施意见》,对案件风险评估的范围、内容、原则、评估方法等做岀明确规定,同时设制《案件风险评估表》,对每个案件处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类不稳定因素进行综合评判,关口前移,预防为主,及时将不稳定因素化解在执法各个环节。

三是建立整体保障机制。将案件风险评估纳入检务保障整体规划,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予以优先重点保障。应当专设接待室、公开审查听证室和“民生检察服务热线”办公室,在硬件建设方面要充分体现人性化。要配置相应的急救、消防器材,对有明显越级上访苗头或者上访人有过激行为,启动预案程序,防止矛盾升级转化,确保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实效。

四、明确内容和范围,确保机制科学可行

(一)明确案件风险评估范围。公诉环节的风险评估范围应包括公诉部门所审理的所有案件,即应当将风险评估预警工作作为案件审查的基础内容,做到对本部门所审理的案件在受理案件之初首先进行风险预测和评估并使之贯穿于公诉工作全过程。由于个案情况不尽相同,其存在的风险隐患程度也不同,因此,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划分,对于其中存在重大风险隐患的案件进行重点关注。当前当我们应当对以下几类存在风险性较高的案件及时进行风险评估预警。

1、极易发生涉检上访或激发社会矛盾,必须进行风险评估预警的案件。包括:拟作不决定、不予抗诉决定的公诉案件;拟作出不立案或撤销案件的;不批准逮捕的和对被害人及被害单位不服不立案决定而申请立案监督,经审查拟作同意不立案决定的案件;拟采取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和逮捕等强制措施,可能引起当事人及其近亲属上访等的案件。

2、对案件质量有影响,案件的处理结果可能引发涉检、缠诉或引起,经过分析需要进行风险评估预警的案件。

3、有可能引发社会矛盾或涉检,必要时应进行风险评估预警的案件。

(二)明确案件风险评估内容和实现风险评估预警的具体方法。评估内容应包括:案件实体是否确凿扎实,适用法律定性是否正确;办案程序是否严格、有无超期办案、超期羁押;涉案款物管理有无违法违纪问题;案件处理中是否存在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隐患,案件处理是否会引起相关当事人及其亲属上访;案件的下一诉讼环节能否顺利进行;社会舆论对案件处理结果的反映;案件处理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能否达到统一;其它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情况等等。

五、细化工作程序,保障机制运行规范

(一)实行风险评级制度。根据事态的轻重缓急,将涉检评估案件的风险等级分为一,二,三,四级预警, 一级预警为特别重大风险等级,二级预警为重大风险等级,三级预警为大风险,四级预警为一般风险等级。

风险评估工作制度篇10

关键词:资产评估风险;防范措施;研究与分析

一、资产评估风险的概述及其主要类型分析

(一)资产评估风险的概念

所谓资产评估风险,指的是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因资产评估活动所可能造成利得损失的概率。这种损失出现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评估价值区间同客观价值的不相符,也可能是评估主体发生行为失误引起的,同时这种失误很可能导致利益受损者对评估单位及评估人员进行诉讼并要求其承担责任,赔付损失。当中包括广义风险及狭义风险两种类型,狭义风险主要是那些突出风险表现不确定性的部分;而广义风险则是指那些突出风险损失不确定性的部分。换言之,广义风险更容易带来利益或者损失。

(二)资产评估风险的主要类型

首先,立法风险。因为个人意志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现实环境的限制,因此有关机构在制定和资产评估有关的规章制度时常常受到历史的局限,若干年后,若资产评估立法无法跟上时展的潮流,则较容易给一些不法分子带来钻法律空当的机会,同时以前制定的法律规范也很可能因为难以满足当前的实际需求而给资产评估造成一定的风险。

其次,执业风险。我们所说的执业风险作为资产评估风险中最普遍的一种,目前国内资产评估机构以及评估人员数量庞大,然而资产评估者的专业技能及个人素养千差万别,大部分评估人员的执业能力无法满足基本的专业要求,若评估人员能力缺失,在开展评估工作的时候就可能给评估当事人造成很大的消极影响,甚至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当事人便会对相应的评估机构及评估人员进行诉讼,评估机构也需要为此承担诉讼费用及败诉后对当事人的经济赔偿,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执业风险。

再次,管理风险。这种风险即为主管资产评估领域的行政机关在对资产评估过程进行监管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其中,有两点需要特殊说明:第一,现今国内资产评估监管的行政主管部门尚未统一,除了财政部门外,还包括农林业、房产管理等部门共同主管,由于主管部门过多,导致了资产评估工作无法达成一个一致的标准;第二,中国现阶段的资产评估管理职能主要是规划及控制职能。对法律规范的制定及行业发展的规划等均隶属于规划范畴内。与此同时,像对资产评估机构及评估人员的资格认定及执业规范制定等均隶属于控制范畴。

最后,结果使用风险。资产评估结果使用风险通常是由于当事人对资产评估报告书和资产评估结果运用不当或失误所导致的一系列风险。普遍体现为下列几种情况:首先,评估当事人不恰当地运用了过期的资产评估报告及其评估结果;其次,评估当事人未能按照资产评估报告书中表明的评估目的来合理运用评估报告书及评估结果;第三,当事人在使用资产评估报告书及评估结果的时候对评估期后的某些事项造成资产评估价值的变动没有考虑周全。

二、资产评估风险的有效防范措施分析

(一)提升资产评估人员的个人素养及专业技能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力作用尤为关键。因资产评估本身就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细致的工作,因此要求评估人员拥有足够高的思想政治觉悟、专业评估能力以及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与此同时,还应当与时俱进,学习进步。另外,我们也应当加强对资产评估队伍的建设工作,不断强化对评估人员的培训,同时使他们尽快形成良好的创新发展意识及法律意识,不断加强其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道德观念,最终为培养资产评估工作所需的综合型人才、降低资产评估的执业风险提供有力保障。

(二)建立健全有关的法律法规

考虑到资产评估工作是一项具有严肃性、涉及评估当事人根本利益的事项,因此,我们需要对它进行规范化、法制化,目的是令资产评估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同时带动评估行业的稳定健康发展,有效避免不法分子钻法律的空子;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当对资产评估职责分工进行明确的法律界定,坚决拥护评估结果的法律效果及其权威性,严厉打击不法分子或者失范者的行径,使那些企业扰乱评估行业秩序的不法分子承担应有的法律责任,借助法律规范的严格要求,不断净化资产评估行业的环境,并有效降低资产评估的立法风险。

(三)健全有关的管理机制

为了加强资产评估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就应当形成良好的行业自律。为此,我们应尽快统一资产评估机构的行政主管部门,实现统一的管理,给资产评估业创造一个适宜的发展环境;另外,应当逐步构建起更加严谨的执业准入以及退出机制,并且严格规范评估机构出资人资格及评估人员执业资格;还有一点,就是构建公平公正的奖惩机制,强化业绩考核,不断提升执业水平、优化执业效果,确保评估工作的科学性、客观性,进而降低资产评估的执业风险及管理风险。

(四)健全有关的监督管理机制

监督是每一个行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前提保障。对资产评估行业来讲,为了保障评估结论的可靠性、客观性,就应当尽快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体制,来加强对评估单位及评估者的监督力度,目的是避免评估失真。这种监督一定要由政府部门同社会力量一同完成,并且根据有关的法律规范,完善相应的技术监督手段,真正构建一套科学系统的资产评估监督机制,明确政府、社会及行业机构间的联系,清楚各自的责任,进一步降低资产评估的立法风险和管理风险。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资产风险的评估有助于企业资产规模的扩大,但同时在诸多环节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因此,必须加强对风险的评估及防范。现阶段,我国政府及企业均已意识到资产风险评估的必要性,也在不断地完善资产风险评估体系,相信资产评估工作会得到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