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业务管理十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4-05-23 17:43:03

企业业务管理

企业业务管理篇1

关注综合管理欧洲杯买球平台的解决方案以及面向决策的欧洲杯买球平台的解决方案

从软件产品的趋势来看,以前的软件产品关注的是业务处理层面,因此市场上更多的是面向单业务环节或部门级应用的软件产品。2006年软件产品强调“集成”性,即构建整体欧洲杯买球平台的解决方案,解决困扰用户的信息孤岛问题,通过构建整体欧洲杯买球平台的解决方案实现各it子系统的互联互通。

2007年及之后的几年软件产品将从关注“业务处理”升级到关注“管理”,本质上是软件的思想视野从业务操作层上升到管理层,从关注业务处理的效率上升到为管理层战略制定和调整提供决策支持,这也是中国企业管理模式的改变。一方面,企业内的it系统将在更大范围内集成,包括erp、财务管理系统、协同办公、crm、人力资源管理、scm、bi等,并在集团层面构建集团统一管控系统,包括集团财务、资金、预算、采购、供应链、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等集中管理系统,另一方面绩效管理、商业智能等的应用将在面向管理层的决策支持系统中成为热点,kpi、平衡计分卡、杜邦财务分析等管理模型或工具将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it部门的职责在转变

除了软件产品层面,需求转变的另一个驱动力和结果是it部门职责的转变,这是影响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性变化。

众所周知,以前企业it部门的职责是采购it产品,维护it系统,解决it故障。而随着it与企业业务互动性的提高,以及用户对it引导和支撑业务创新的期望提升,使得企业越来越重视企业整体发展战略中it的角色和定位。

通过与管理层及业务部门的紧密沟通以制定清晰并具有弹性的it战略规划成为it部门的重要职责,对it的着眼点在于“架构”,同时要提高it资源的使用效率并保障it系统对业务的支撑力,必须对未来业务可能的变化以及it系统可能承受的压力进行分析和测试,对it系统实现动态管理,这时it资源管理、服务管理的欧洲杯买球平台的解决方案可以帮助cio提高it投资对业务变化的适应性。

关注先进管理模式和全球成功实践

目前,软件技术和软件产品已日趋成熟,尽管创新一直在继续,但是创新带来的边际效应已经下降,用户对于创新的敏感度也在下降,用户关注的焦点已经从产品和技术层面上升到it与业务的互动层面。

对于行业用户,制造业、金融业、流通业、能源业的用户都面临着一个更平的世界,都希望寻找蓝海,用户渐渐的也不仅仅把it看作一个操作的工具和手段,而是希望通过信息化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和行业内的最佳实践,缩短探索期并提升管理水平。

企业业务管理篇2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现代企业管理

一、在企业的投资决策上

企业资金的投资决策,是企业运行管理中的一项最重要的工作。而投资决策指的是企业经营活动中对资金数量、投向和所要预测的结果(即目的)进行的一种经济策划活动。对投资决策进行预决算的主体是企业的财务部门。免费论文,企业财务管理。反过来说就是企业财务部门对企业投资决策有着直接作用。但真正起到决策性作用的,还应由企业领导决策层作出决定,是决策主体,具有决定性作用。而企业财务管理在企业投资决策中只起到协助作用,是以执行的方式直接参与运作,没有决定性意义。其主要表现在投资决策中,对预算进行直接作用,而没有决定与否决权,对决算只是以直接参与的方式执行,是执行主体,与企业决策层形成协作关系,但不能脱离相关决策层而独立存在。另外,对于企业其他管理工作与财务管理工作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渗透,相互协调的,而不是相互独立和分离,其目标都是为企业的发展的总目标而各施其职、各尽其责来完成自己的工作,最终为企业的发展和繁荣尽自己的努力。如果互相之间脱离而形成自我独立,离开了其他管理工作的协调配套,其管理就变成空中楼阁,是具有盲目性的。

二、在资金运作上

企业资金的运作,是通过财务管理部门来执行的,而企业资金的增值则是通过企业财务管理来实现。其主要表现在企业资金运作中,财务管理部门根据生产情况、销售情况和库存(原料和产品)情况对资金进行调控,使有限的资金得到合理的调配,实现价值的最大化。这也是企业财务管理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同样也是企业管理的最主要目标。

然而,往往有些企业财务管理在管理工作中表现出来的企业价值只是高额的账面利润,表面上看是增高,效益高。事实上,这些高额利润的账面利润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难以表露的实情,如呆账、坏账的存在而引起的企业资金周转不良和一些技术落后、质量差的产品造成的库存积压,都不同程度地拖着资金周转的后腿,其结果表现为账面利润高,实际现金净利润悬空。

三、在成本控制上

成本管理是财务管理的工作重点之一。传统意义上的成本管理即节约成本、减少支出。免费论文,企业财务管理。其实降低成本必然能够增加利润,但成本增加并不意味着利润减少。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其强调的是市场。在市场机制的调控下,物价经常变动,产品升级换代周期缩短,这一切使得不同时期的产品成本具有很多不可比因素。如果只是简单强调降低成本而使企业生产技术固步不前,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由此降低产品竞争力而与市场失之交臂,从战略上动摇了企业的生产基础。所以,控制成本要根据市场的变化来调整,而不是一味地简单地强调降低成本。对于财务意义上的成本管理是成本效益管理,是要节约那些效率不高的成本,控制那些管理不善的费用,减少那些不必要的支出。至于那些能够给企业带来结构升级,提高质量、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还有那些虽然看起来增加了企业负担从长远看能使企业持续经营和蓬勃发展的费用支出,则必须给予保证和支持,作为企业财务管理职能部门应灵活掌握市场行情,运用现代高科技产品——多媒体计算机网络进行市场运作,寻找相关信息,适当调整企业生产资金,协同生产管理部门,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把成本控制在适当价位,使生产出来的产品既能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又能创造出高额利润,才能为企业的蓬勃发展夯实基础,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四、在利润分配上

作为利润分配的直接执行部门,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在利润分配上起着直接作用,其对企业资金在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创造出来的用于报酬分配上的那部分利润的分配,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分配原则为基础进行分配,能够体现企业职员的贡献程度,使工作人员能够持续地为企业生产付出劳动,从而推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这已成为一种习惯性规律,也是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利润分配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每个员工的经济利益,反过来关系着企业的运作是否正常,从而影响到企业整体目标。所以,作为企业财务管理职能部门应当以新经济政策条件下的分配原则进行合理分配,使员工劳有所得,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免费论文,企业财务管理。免费论文,企业财务管理。同时还要根据技术层次、知识结构、贡献大小来作为依据使工资报酬能真正体现所付出的劳动量、技术系数和贡献量以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当然对于股份制的利润分配,不可能以短期利益而丧失远景目标。以上这些虽然与财务职能部门关系不大,其分配主体是由股东执行但执行主体应认真做好相关工作,既能以企业效益在合理分配下实现最大化。其意义在于能够调动职员的工作积极性,以最大的工作热情换取最高的收益,从而在真正意义上使企业的效益已不可争议得到最佳体现。

五、在信息处理上

现代企业信息化已日益普遍,信息化管理在企业运行中越来越被重视和采用,是因为信息化的发展促使服务对象在工作效率上产生极大的效应,它可以成倍加快工作效率,减少很多繁重的工作,提高了管理水平。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为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创造了有利条件,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完成大量技术数据、信息资源,有效地解决了财务管理工作繁重而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既可以减少组织机构的多层性、多界面,又可以减少机构繁多而造成的相应的资金分流,大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益作为企业管理核心机构的财务管理部门,应该充分运用信息环境和条件,使信息技术充分展现出它应有的作用。即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把企业的相关数据、流程、决策信息化,以一定的数据格式图表输入到计算机内,以数字的形式保存下来,以便随时查询和使用,为企业决策提供相应的信息,指导企业的经营和决策,为企业的稳定、持续发展做出积极的欧洲杯买球平台的技术支持。其主要表现在:快速反馈全球市场信息;努力寻求经营成本和产品进入市场的渠道;提高对企业内部其他部门和外部组织的财务管理水平;提供更加丰富的战略性财务信息;做出更强大的财务分析和决策支持能力。免费论文,企业财务管理。另外还可以通过电子商务系统来了解企业内外部账务情况,加快资金的流动。免费论文,企业财务管理。

企业业务管理篇3

【关键词】 农业企业 财务管理 对策

农业企业是主要从事农、林、牧、副、渔等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农工商综合经营,实行独立核算和具有法人地位的经济组织,是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我国最广大的农村、农民的切身利益。财务管理在这类企业的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包括了对农业生产所涉及到的财务进行管理,还和所有农民从事的生产活动有着密切联系。但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农业企业财务工作还较为落后,很多仍使用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进行工作,这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切身利益都是巨大的风险。因此,建立健全农业企业财务管理对于农业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农业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特点

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也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一)核算内容的多样性。农业企业经营,往往涉及农、林、牧、副、渔、工、商、运、建、服等多种行业,这要求会计核算既要满足企业综合管理的需要,提代汇总核算资料;又适应多种行业生产经营的特点,分别计算各个行业的费用成本与财务成果,并考核各种非生产性的开支。

(二)管理体制的复杂性。农业企业实行多种经营与双层经营体制;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普遍推行农户联产承包的同时,也相应建立了统一经营的生产和服务组织;乡镇企业的体制更是复杂多样。这都无疑会给会计核算与管理体制带来复杂性。

(三)核算方法的灵活性。现阶段我国农业企业的生产组织比较分散,经营形式以集体经济为主,经营管理的自较大,生产成果的自给程度较高,会计核算水平与会计工作的管理水平差距较大,农业会计核算方法也应该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二、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农业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体制尚不健全,管理尚不成熟,财务管理中仍存在很多问题。

(一)财务管理的基本工作规范性较弱。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可以发挥资金的利用效益,财务管理人和财务决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大作用。但在农业财务管理中,很多细节不规范。比如账簿设置不清晰,没有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导致账簿科目有缺失,部分数据不明确,极易导致账目出现混乱、账目明细程度不充足,从而引发财务纠纷问题,导致经济业务受到极大的影响。此外,很多农业企业的账目单据不规范,票据样式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将原始的账目数据凭证进行保存,这些都会给财务管理工作带来直接亏损,使财务管理工作的安全性受到威胁。

(二)农业财务管理人员的不专业。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财务专业人员毕业,并且投身到财务管理工作之中,但是在现代农业地区之中,却并没有过多的财务管理人员。由于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素质较低,很多企业不能够实行电算化财务管理,很多企业没有严格按照国家会计制度要求设置账户、核算公司经营情况。农业企业会计人员流动性强,在流动过程中,财务工作不能进行良好的财务信息交接,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出现财务工作的断层现象。

(三)农业财务管理监督力度不够。相较一些工业企业,农业企业财务管理缺乏对财务管理必要的监督和管理机制,尤其是在涉及到对财务人员的规范、约束等方面,这就极有可能会给部分综合素质较差的财务人员带来可乘之机,例如没有对涉及到经济的业务进行全面详细的进出记录,或者是为了谋取私利而谎报账目。或者财务人员依据领导意见做假账,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阻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也致使大量国有资产流失。

三、加强农业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分析

(一)完善农业企业财务会计制度。有规可依、有章可循是规范企业财务管理的基础。在新的财务会计管理体制下,国家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已由直接管理转为间接管理,建立健全完善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制度是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一项非常重要而艰巨的工作。企业应结合实际拟定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体制、资金管理、财务收支预算管理、存货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对外投资管理、成本核算规程、营业收入及利润分配、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财务基础工作等制度。这些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将解决财务管理混乱、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对强化财务管理和财务监督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加强财务监督。农业企业财会人员、单位负责人要认真学习《会计法》,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其基本内容,做到知法、懂法、守法。财会人员和单位负责人要增强监督的意识,负起监督的责任。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监督,同时还要自觉接受外部经济监督,形成内外结合的经济监督体系。改革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和监督体制,强化资金统一调控,完善集中核算报账制,推行会计委派制,堵塞资金管理漏洞,使财务监督落在实处。

企业业务管理篇4

关键词:工业企业 ;财务管理 ;成本控制

一、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包括企业财务制度的改革逐步深入,财务管理作为工业企业管理的核心,已被经济界人士与企业家所认可。工业企业的财务管理主要利用价值形态对其资金运行进行综合性管理,并贯穿与渗透整个企业的全部经济活动中。

众所周知,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是股东财富的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财务管理具有灵敏度高、综合性强以及涉及面广等特点,作为一个循环活动过程,它十分完整。为了实现工业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企业财务管理就必须引入成本控制与成本核算。

二、工业企业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体系之构成要素分析

一般来说,从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体系的逻辑起点选择出发,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体系主要包括由财务管理环境、财务管理假设、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程序和方法、财务管理原则等。

1、财务管理环境

财务管理环境是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是客观存在的,具有客观性的特点,财务管理内外环境息息相通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共同构成研究意义上的财务管理发展的整体环境,即理财环境,或称财务管理环境。深刻认识和认真研究理财环境。从理论上讲,有助于正确认识财务管理的性质、特点及其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在规律,塑造科学的财务管理目标,并围绕该目标确定一套与理财环境相适应的理财观念和制定一套具有现实意义的理财原则、程序与方法;从实践上看,有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财务决策,选择和规划企业财务管理行为,增强企业财务管理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2、财务管理假设

美国学者坎宁在《会计的基本假设》中把会计基本假设看成是会计赖以存在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基本前提或基本假设。坎宁对会计基本假设的定义对财务管理同样是适用的。我们可以将财务管理假设定义为,财务管理假设是财务赖以存在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基本前提或基本假设,财务管理假设可以说是人们主观认识作用客观财务环境的结果,它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水平,具有主观性特点,这也是目前对于财务管理假设的认识有不同观点的主要原因;同时,财务管理假设具有客观性的特点,因为财务管理环境是客观存在的,这也是所有研究者都纳入财务管理理论的重要原因。而财务管理假设是由若干独立假设共同组成的连贯一致的体系。这个体系应该符合合理性、独立性、非矛盾性、可检验性等条件。

3、财务管理目标

财务管理目标是人们从事财务管理实践过程中希望实现的目的,它所回答的问题是财务人员为了什么而做。财务管理目标主要揭示财务管理职能如何具体化为财务管理目标,以及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内在规定性,为财务管理系统运行提供一个规范性的概念框架。

4、财务管理原则

财务管理原则是管理者在对财务管理环境有了更加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制定的,它是将已经形成的对财政管理的理性认识再回到财势管理实践中去的过程,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财务管理的原则将具体地承担起指导财务管理实践的任务。财务管理原则可以根据财务管理假设和财务管理目标来推演,有效市场假设可以推演出市场中心原则、双方交易原则、信号传递原则、引导原则、交易行为自利原则、比较优势原则等财务管理原则。

三、弊端与问题

1、工业企业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如今我国企业自主权逐步扩大,这在增强企业活力上的成效显而易见,但也存在着忽视对企业财务行为进行必要调控和严格监督的倾向,致使目前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投资的决策和管理漏洞大,许多企业的管理仍然停留在车间式管理水平上,对投资决策管理重视不够,甚至出现管理盲点。部分企业盲目铺摊子、上项目,一味注重投入,忽视投资决策和管理,以至投入不能有相应的产出,使企业背上沉重的包袱,严重的还可能危及企业的生存。二是资金管理问题多。三是费用管理不严。有的企业短期行为严重,稍有积累便在非生产性上开支,资本性投入较大,有的处在亏损的困境中,挥霍性花费也毫不吝惜,其主要问题则是以权谋私。四是成本管理不到位。

2、我国工业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弊端则有以下几点:

一是原有的产权理论及制度加剧了股东、经营者和员工之间的利益冲突。目前在一些大中型企业中,由于诸多因素出现一些经营者的行为背离所有者利益和债权人利益的现象。二是风险理财已是财务管理中的重要问题。三是现有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内容已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投资决策需要。四是现有的财务机构设置与财务人员素质严重妨碍着信息化、知识化理财。五是财务管理缺少网络化管理。六是财务管理面对的各种新环境存在知识滞后缺陷。

四、建议

1、加强成本控制管理

成本控制管理,即节约成本直接增加经济效益,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生存能力。财务意义上的企业成本管理为成本效益管理,主要将效益不高的成本节约,将不必要的支出尽量减少,对于能够促进工业企业结构升级,使市场竞争力和产品质量以及经济效益提高的费用支出应适当的增加,这主要是为企业的长远发展与持续经营做打算,有助于企业日后的蓬勃发展。有效的成本控制是建立在科学的成本分析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找出成本控制的内容。

工业企业成本控制主要运用各种以成本会计为主的方法来预定成本限额,然后按限额开支费用与成本,通过比较预定成本和实际成本,对经营活动的效果与成本进行衡量,并通过例外管理原则对不利差异进行纠正,以使工作效率提高,最终实现或超出预期成本限额。

2、加强资金效率管理

资金效率管理,即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减少现金流出,增加可控现金,在采购环节尽可能实现间接融资即赊购的方式,注重采取多种融资渠道,企业须大力加强组织收入的工作力度,在尽力扩大销售的同时,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对应收账款实行动态跟踪,加大催收力度,合理谨慎估计坏账额度,加强存货管理,科学、经济、合理采购,促进现金周转速率,通过这一系列管理措施,力求保持现金流量稳定,平衡现金流入与流出的关系来保证企业具有长期稳定的支付能力,此举既是企 业应付危机的良策,同时也是保障企业稳定发展的一剂良药。

3、购进材料和设备实行比价管理

原材料的价格直接影响到企业成本的高低,因此合理采用采购资金,降低采购费用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我们要在保证其质量的前提下,货比三家,向供应商询价、压价,列表比较,筛选后选择供应商,然后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网上调查和信息收集等,再压价、谈价,核实无误后下价格审批单,如果是大宗货物、批量货物要采用竞价招标方式进行,这种采购方式往往能通过供应商之间的激烈竞争,最终得到其底线的供应价格,大大降低了企业采购成本。比价能节约大量资金,为企业提高了经济效益。

4、对于呆滞资产管理

对许多年不用的材料与设备,如何把这部分呆滞资产灵活运用起来是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财务部门针对物资设备各部门的储备资金占用过大、积压物资较为严重的问题,每年必须集中一个月份进行调查摸底,提出积压清单,明确处理处理积压物资的审批手续,报废或变卖成为货币资金,财务部门对每个仓库都下达库存资金定额,超过或降低部分按银行同期利率奖罚,变“死钱”为“活钱”。

5、加强货款回笼,减少费用支出

如今,一些企业存在着应收账款及其他应收款逐年逐月增加的问题,使流动资产失去应有的流动性。对应收账款及其他应付款的管理,一是应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清欠工作,对一般欠款户通过电话、信函等方式催还,对重点户列出账目清单,集中清欠,严禁资金流失。二是对清欠遇到的困难要积极寻找债务链,采用实物抵债法或多家抹账方式找到解脱债务链途径,避免或减少坏账的发生,必要时,可通过诉讼程序来挽回损失。

6、工业企业的财务人员要适应新形势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益,财务管理处于企业管理核心地位,必然要求财务人员不断学习新知识及新政策,不断充实自己,提高素质,市场经济逐步完善与发展,财务人员水平也在逐步提高,财务人员应在管好、用好资金上多下功夫。因为,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企业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资金的合理筹措和有效使用:一方面,企业为了扩大再生长面临着资金紧张,另一方面,社会上还存在着大量游资,这就要求财务人员能够利用自身的优势,在资本市场上尽可能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小的风险为企业筹集最多的资金。因此,财务人员要不断充实新知识、新经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吴剑波.我国工业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模式分析[j].现代商业,2007,""""(23).

企业业务管理篇5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商业银行;保理业务;应收账款

2002年3月21日,南京爱立信有限公司离开交通银行等中资银行向外资银行申请贷款,称为“爱立信倒戈事件”,起因于中资银行无法提供一种“无追索权的应收账款转让业务”,而外资银行却能提供此种业务。这一事件凸现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和业务创新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同时需要我国商业银行不断进行业务创新。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融资难(主要是银行贷款难)问题,而中小企业的各种发展阶段(特别是成长阶段)存在大量的应收账款,商业银行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进行业务创新,运用保付业务(以下简称为保理业务)则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及其财务状况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

中小企业地位与作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状况却很差,中小企业的融资状况不仅与其地位不相适应,而且与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也不符合。据世界银行统计,中国大企业的流动资金有29%来自银行贷款,而中小企业仅有12%的流动资金来自银行贷款;雇员少于20人的中小企业更是少得可怜,为2.3%;中小企业有20%缺乏资金,30%资金十分紧张。此外,对2004年温州190家企业贷款需求调查发现,满足率仅为65.8%,其中,小企业的满足率仅为60.5%。可见,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瓶颈就是融资难。

(二)中小企业的财务状况

中小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财务状况与信贷需求特点。其中,处于初创阶段的中小企业,资金少,资本不足,其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投资、风险投资、亲戚朋友借款、天使融资等股权融资方式,没有或很少有银行贷款,此时,企业也没有应收、应付账款,企业发展处于高风险阶段。在成长阶段,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会有较大转变,由于有了专业的管理和完善的记录等条件,银行的信贷需求成为其融资的主要渠道,同时,中小企业也会有大量的应收账款。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我国有50%的中小企业资产是以应收账款和存货的形式存在。目前,中国有16万亿元的沉淀资金未形成贷款,其中12万亿元为存货与应收账款,90%存在于中小企业和农民手中。见表一:

由上表可知,从总量来看我国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占比较大,高达59%,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另外,在二板市场上市的中小企业(这一阶段的中小企业大都处于成长阶段)也滞留有大量的应收账款。如表二:

资料来源:根据中小板市场有关中小企业的资料整理得到,金融街网:www.jrj.com.cn

由表二可知,所选的中小企业负债率高且应收账款的数额巨大,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的比率最低为7.67%,最高竟达39.88%,如此巨大的应收账款额不仅限制了中小企业的流动资金,而且会使其财务状况恶化,加剧了进一步融资的难度。

二、商业银行运用保理业务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

大量应收账款的存在,进一步加剧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针对中小企业自身的融资需求特点,特别是在成长期既具有大量应收账款又迫切需要银行融资时,商业银行通过保理业务的运用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保理业务是一项集贸易融资、销售分户账管理、商业资信调查、应收账款管理及信用风险担保于一体的新兴综合性金融服务,是企业的一种债务转让,最初主要用于企业间的进出口贸易。实质是商业银行买断企业应收账款。具有无追索性、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的特点。商业银行运用保理业务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1.资金优势。中小企业应收账款单据由保理商(商业银行)买断后,保理商会立即或按约定的时间将货款交付中小企业使用(可得到货款额80%以上的价款),且利息及承购费较少,避免了资金占压,加速了资金周转,有利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

2.转移风险优势。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由商业银行买断后,这批应收账款就具有无追索性,即使买方到期不还货款商业银行也不能向应收账款的卖方行使追索权,即中小企业把不能收回货款的风险转移给了商业银行,由商业银行承担信贷风险。

3.改善了中小企业的财务状况。中小企业若自己拥有巨额应收账款,由于应收账款随时都可能转化为不良债权,从而恶化中小企业的财务状况,若把应收账款卖出,则在保证资金流动性的前提下,既减少了应收账款,又不会加大负债比率。

4.可以得到商业银行的多种服务。保理业务是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一揽子金融服务,具有服务的综合性,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保理业务享受商业银行技术、信息、咨询等多方面的服务,以了解市场和竞争对手的情况,提高了竞争力,降低了违约的可能性和金融风险,从而有助于中小企业的融资。

由以上分析可知,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难和拥有大量应收账款的现象并存,而商业银行通过运用保理业务既可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又可以缓解大量应收账款的存在,符合中小企业和商业银行的利益,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将保理业务作为一项业务制度创新广泛运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三、商业银行保理业务制度设计

(一)保理业务的运用对象

从国际保理业务的运用来看,保理业务主要运用于进出口企业,而不论该企业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但具体到我国的现实状况,我国商业银行的保理业务运用对象应主要是我国迫切需要得到银行融资而又有大量应收账款存在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具有成长型且有外向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

(二)保理业务的种类

1.根据应收账款转让后是否通知债务人,可分为公开型保理业务和隐蔽型保理业务。公开型保理业务即应收账款转让后应把转让事项告知购货方;而隐蔽型的保理业务则不必把应收账款的转让事项告诉购货方。

2.根据是否对卖方有追索权,可以分有追索权的保理业务和无追索权的保理业务。有追索权的保理业务即当商业银行买断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后若购货方不付款或没有能力付款时可以追索应收账款的卖方;而无追索权的保理业务则是当购货方不付款时不可追索卖方。

3.根据是否向商品卖方提供融资款项,可分为融资保理和非融资保理。若卖方的流动资金有限,急需资金投入生产时,可要求提供保理的商业银行提供最高达货款金额80%的融资,为融资型保理,收益较高;若商业银行不提供融资,只办理应收账款业务,收取管理费时,为非融资型保理业务,收益较少。

(三)保理业务的组织结构

商业银行应在总行、各分支行设立专门经营保理业务的部门,分不同的阶段开展业务,且要建立专项账户,具体为:

1.总行授权、分行执行的组织结构。商业银行在开展保理业务初期,实行总行授权、分行执行的组织结构。在总行设立专门的保理业务部,由专人管理,负责对各分行的保理业务进行总体规划,利用自己具有的战略[光、从各分支行汇集的信息、先进的设施,结合自身条件制定有关实施保理业务的各项事宜及具体实施方案,并下达给各分支行,由各地的分支行具体执行。

2.分行授权、支行执行的组织结构。随着商业银行保理业务的开展和对保理业务的进一步熟悉,如已经成功开展并运用保理业务5年或10年,则总行仅提供宏观服务,允许分行设立专门负责保理业务的机构,制定保理业务的总体规划及实施方案,授权支行具体执行。

3.支行独立开展保理业务的组织结构。随着商业银行对保理业务的不断熟悉和完善,运用保理业务的风险必然进一步降低,这时总行应放权,仅进行宏观方面的指导,由各地支行根据具体情况实施保理业务,保证保理业务能够批量处理、高效运行。这样循序渐进,既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又可规避风险。

(四)保理业务运用策略

商业银行实施保理业务不能一刀切,应根据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和保理业务的特点对中小企业运用不同的保理业务。

1.在我国现阶段,应实行公开型保理业务,不实行隐蔽型保理业务。由于我国《合同法》第80条规定:“债权人转让权利时,应当通知债务人。未经通知,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债权人转让权利的通知不得撤销,但经受让人同意的除外。”因此,商业银行应实行公开型保理业务,因为在公开型保理业务中债权的转让对银行有保证,买方有义务向银行付款,避免付款环节的潜在风险。而在隐蔽型保理业务中应收账款转让的事实不必通知买方,虽然应收账款的转让是有效的,但买方只对销售商付款,无义务直接向银行付款,销售商收款后,如不守信用,拒绝转款,银行将面临风险。

2.进行客户(中小企业)细分和定位,对于不同的客户实行差别服务。(1)对于治理结构不完善的中小企业,商业银行应实行总行控制,主要开展有追索权的非融资型保理业务或不对其开展保理业务,即使开展的保理业务是有追索权的,也要求此类中小企业提供以下承诺:承诺债权的有效性、完整性、惟一性、具有可转让性及价值的充足性,这样才能保证商业银行不受损失或少受损失。(2)对于一些按《公司法》成立的各类自然人、法人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外资企业,由于这类企业一般是高科技有前途的企业,公司治理完善,经营良好,有发展潜力,应开展无追索权的融资型保理业务,并可授权分行受理,扩大保理欧洲杯买球平台的业务范围。这类企业提供的债权一般比较符合保理要求,但因保理没有追索权,因此,需要叙做保理的中小企业提供在商业银行追偿诉讼中给予合作的保证和承担有关费用的承诺。(3)对于一些特殊行业,如石油、电子、太阳能等中小企业,只要这些企业在商业银行开立有专项账户且信用较好,开展保理业务的条件可以适当放宽,让分行直接开展无追索权的保理业务并可给予优惠条件。

四、完善保理业务的配套措施

(一)建立中小企业征信体系

保理业务是基于三方面信任关系开展的:中小企业与货物买方、中小企业与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与货物买方,这三方任何一方的信用出现问题都会使保理业务不能进行,甚至会扰乱金融市场经济秩序,因此,必须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加强中小企业的信用建设,防止债权转让陷阱,如债权人故意将有瑕疵和“注水”的债权进行转让,对商业银行隐瞒债权的真实情况;债权人转让债务后又以债权人的名义向债务人追讨债务,而债务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债务偿还给已没有债权资格的原债权人,或债权人与债务人串通使商业银行蒙受损失。以上的各种情况都会给商业银行开展保理业务造成损失。可仿照美国的做法,建立中小企业信用咨询系统,利用网络技术通过一定方法搜集中小企业的信用信息并公开,随时供商业银行进行查询,一旦中小企业有欺诈、瞒骗等行为,就将其列入黑名单,并向社会公布,使其不仅得不到保理服务还得不到商业银行的其他服务,使其违约成本大于违约收益,这样才能很好的杜绝中小企业的不诚实行为。

具体到商业银行要对中小企业的债权债务情况进行调查,具体包括贸易关系是否真实,债务人不履行债务的动机,债务人偿还债务的态度,债务人的偿债能力(关键要调查的内容)等,防止债务变成呆账、死账。

(二)建立保理保险制度

目前由于没有保险公司为保理提供保险,银行必须独自承担可能出现的信用风险,风险相对较大。可以借鉴欧美地区保理商的做法,加强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开展保理业务保险,在规范运作的基础上积极有效地防范风险。(1)商业银行在为中小企业进行保理时,向保险机构缴纳保险费,保险公司在通过实地调研后给予商业银行保险。(2)实行比例保险制,即保险公司在为商业银行的保理业务进行保险时,不实行全额保险,而是按照商业银行所承包的金额承保一部分,如60%-80%,这样可以防止商业银行认为有了保险而不顾一切的承保中小企业的债权债务,造成较大的风险。当然,保险比例也不能过低,否则保险就没有必要了。

(三)完善有关保理业务的法律、法规

1.修改原有的不适合的法律。(1)我国《合同法》规定,不能转让的债权有:合同性质、当事人的约定、法律规定,其他的债权都可以转让,因此,除以上三种情况外,其他的债权保理商原则上都可以接受。但对于保理业务所转让的“金钱债权”没有明确的规定,应具体对于保理业务所涉及的转让进行规定。(2)建立有关保理业务的专门法律,如《保理业务合同法》、《保理业务纠纷法》、《保理业务资格审查法》、《保理业务监管法》等有关保理业务的专门法律,以规范保理业务的活动。

2.金融监管当局(银监会)要依据国家的相关法律和我国保理业务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尽快制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保理业务管理法规和操作细则,并随着保理业务开展的实际进行相应调整,以使我国法规能够符合保理业务的实际,对保理业务进行更好的规范。

(四)建立国内行业协会,制定行业规范,加强中外合作

建立保理行业协会或强化银行业协会在保理业务方面的职能,制定严格的行业规范,促进会员间交流。第一,通过会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增加对行业经营规范行为的认同感,加强行业内联系协作,共同防范风险。第二,通过协会规范会员的经营行为,避免恶性竞争,维持市场秩序,利用其有特定的渠道将会员行为的信息在会员之间传递与交流,使会员在市场中形成信誉约束,从而使其经营行为协调一致。第三,通过组织协会会员开展国际交流,引进先进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建立独立的风险评估和防范机制,提高会员国际竞争力,促进全行业的健康、有序、协调和快速发展。

五、结论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存在大量的应收账款,商业银行开展保理业务不仅有必要,而且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商业银行的保理业务并不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一切难题,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初创时期和应收账款较少的中小企业,因此,真正要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建立中小企业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邱华炳,洪金镳.中小企业融资通[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8).

[2]李军.企业融资[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7):18-26.

[3]李骥.创业板上市[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8).

[4]董彦岭.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8).

[5]刘国光,杨思群.中小企业融资[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2,(1).

[6]孙宏涛.论保单质:贷款[j].金融与保险,2006,(9):137-142.

企业业务管理篇6

但是,企业中的业务人员固然可以考察其"业绩",然而企业中还有一些非业务部门,比如行政部门;甚至业务部门中还有些非业务人员,他们?quot;业绩"如何考核?其次,对于非业务人员、特别是管理人员,考核对其"素质"的要求也不应同于业务人员。本文就是要讨论这两个问题。

一、如何考核非业务人员的"业绩"

事实上,我们所说的"业绩",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并不只是指企业中的业务人员取得的那些可以用经济指标衡量囊滴袷导ǎ欠褐钙笠抵兴懈谖簧系墓ぷ魅嗽彼〉玫墓ぷ鹘够蛲瓿梢滴袂榭觯黄渲杏行?quot;业绩"是无法用经济指标来衡量的,至少是无法直接用经济指标来衡量的。

那么,如何考核这些无法直接用经济指标来衡量的"业绩"?从我们的实践来看,考核制度与计划管理的紧密结合,能够比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1、计划管理用一定质量要求下的"工作量"和"工作进度"为指标,把非业务人员的工作转换成可以用比较精确的数字来加以衡量的东西。这里的要素有三:

a、"一定质量要求下的";b、"工作量";c、"工作进度"。

2、计划管理并不是一个单一的计划,而是有着多维精确刻度的一个计划体系、一个计划网络,它使整个企业的工作,从长期、中期到短期,从整个公司、各个部门到每个个人,从生产经营到各方面工作,都成为可以把握、可以衡量的东西。

一个较大企业的计划管理体系,应该是一个由集团计划、部门(子公司)计划、小组计划和个人计划相衔接;中长期发展规划、年度生产经营计划、年度工作计划、月度计划、周计划相衔接;经营项目计划、销售计划、成本费用计划、利润计划、人事计划、财务预算计划、日常工作计划相衔接的,总目标与分目标相结合、战略计划与战术计划相结合的,严密、完整的计划管理体系。必须真正做?quot;层层有计划、人人有计划、事事有计划、时时有计划"。

没有这样的计划体系为基础,无论是业务人员的考核,还是非业务人员的考核,都是没法搞好的,都不免会流于空泛、模糊、形式主义和主观主义。

3、计划管理的原则

a、适度从高、从严的原则--我们知道,目标太高、要求太严,与目标太低、要求太松,都是不合适的;计划中的目标和要求,必须是人们通过付出较大努力而能够达到的。

b、周密、完备的原则--中短期计划、部门、局部及个人计划应是公司长期计划、整体计划的分解,因此计划要覆盖全面、衔接完美;再者,计划中任务与计划外任务要处理好关系。

c、充分量化的可衡量性原则--例如,完成一项计划可以得多少分、完成计划的多大比例可以得多少分,计划中任务与计划外任务各占多少分,都应有明确规定。

d、"民主"与"集中"、"自报"与"公议"相结合的原则--为激发员工的参与精神,公司整体、中长期计划,部门、局部等计划的制定,必须有员工的参与讨论、提议;员工个人的计划,更需以员工"自报"为基础。为了计划的一致性、衔接性和计划的质量,则需"集中"和"公议"。但"民主"与"集中"、"自报"与"公议"之间,必须是充分的上下交流;否则,不切实际或不得人心的计划,是不可能贯彻好的。

e、依法制订、依法执行、依法修订的原则--计划的制订必须依法而行,按照上述"民主"与"集中"、"自报"与"公议"相结合的程序进行;一旦订立完毕,就当视之为法,认真执行,特别要防止企业领导人随心所欲更改或计划,否则对计划管理破坏性极大;计划的修订也必须按照法定程序进行,什么程序下制订的计划,也必须在什么程序下修订,否则就应当视之为违背计划,视之为违法;考核应当严格以依法定程序制订的计划为准,而不是以未经法定程序的变动为准,不管这种变动是出自哪个领导人的意志。

这样一来,我们实际上已经把业务人员的"业绩"考核与非业务人员的"业绩"考核用"计划管理"统一起来了:与"计划管理"紧密结合的"业绩考核",既适用于非业务人员,也适用于业务人员。

二、如何考核非业务人员的"素质"

企业对所有员工在"素质"方面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不仅对业务人员和非业务人员的要求不一样,而且对非业务人员中的各个岗位的要求也不一样;考核制度也必须体现出这种差别。

1、"素质"考核必须体现积极的价值导向

为了使考核制度的价值导向趋于积极,我们除了要在"业绩"和"素质"二者的考量中体现"崇尚业绩"的原则外,在"素质"考核内容中,也大有文章可做。

通常的做法是,在员工素质考核表中罗列一大堆指标,往往有几十项,其中有"劳动纪律"、"廉洁奉公"、"尊重同事"、"关心下属"、"言谈举止"、"知识广度"、"健康状况"、"表达能力",等等、等等,全则全矣,然毫无重点。且不说有些指标是否适合考评,也不说对所有人都作统一要求是否合适,单说如此求全责备,四平八稳,就足以使人畏首畏尾、趑趄不前。

对企业的全部工作人员,包括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应当根据各个岗位的不同要求作不同的考核;而且要突出抓住少数几个体现企业积极的价值导向的"关键指标",不宜如此面面俱到。

2、"素质"考评中究竟应该考察些什么

在对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考评中,应作三个层次的要求:对其"廉洁奉公"、"遵章守纪"、"尊重同事"、"关心下?quot;等素质的考察,是对干部的基本要求,处基础地位,分数可以占一定比例。但是应当侧重考察其管理素质,即主要从其计划、组织、用人、指挥和控制等方面的能力来考察,其核心的是协调能力;这是对干部的主要要求,居主干地位,分数应占最大比例。"能否通过自己的创新能力而对企业经济效益、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和社会形象做出较大贡献",则是对管理者的最高要求,占顶峰地位,分数比例虽不大,但体现了公司的价值导向,是极为重要的。

对于管理人员,还应该根据公司领导(高层)、部门领导(中层)和主管(基层)三级分别作不同要求。比如,在对各层管理者上述三层次素质的考察中,不但具体的要求应该不同,而且在三层次中的侧重点和分数比例也应不同。再者,在对各层干部能力结构的要求中,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如对高层领导干部要特别注重其出思想的能力、协调的能力,对基层干部应强调其具体操作技能,而中层干部的思想能力、协调能力、技术能力则应大体均衡。从我们的实践来看,对于高层,应是50:40:10;对于中层,30:40:30;对于基层,则是10:30:60。其三,在对干部的管理能力的考察中,高层干部的计划能力权重应占25%,组织能力应占20%,用人能力占30%,指挥能力占10%,控制能力占15%;中层干部的这个比例分配应该是:20%,15%,20%,35%,10%;基层干部则是:15%,10%,15%,55%,5%。同时,对高、中、基层干部这五个方面管理能力所要求的具体内容也应不同。

对于普通员工、特别是对于业务人员的素质考评,则主要考察其工作素质、操作能力,兼顾对其管理潜能的考察,以为其上升留下空间。

3、"素质考核"与"业绩考核"为什么一定要先分后合

在一些企业的现行考核制度中,"业绩"考核与"素质"考评分工不明,往往是将二者混在一起。结果造成许多混乱:

有的企业每月都评一次"业绩"与"素质",年终又来一次,不免形成重叠和冲突:到底是以每月的考核为准呢,还是以年底的考核为准?而不管选择何者为准,都会使另一种考核成为多余。

再者,"业绩"本是客观的东西,只适合"考核";而有的企业也将其交付"考评",结果就使本来可以客观准确衡量的东西变成众说纷纭的东西了;

其三,"业绩"应该是短线考察项目,"一月事一月毕";年终再来笼统考察一次,有不少弊病:a:干部员工每月的工作情况事过境迁,工作表现逐月不同,到年底笼统打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打分者当时的主观印象;b:如果中途发生主管人变更,年终的评分就很容易脱离干部员工一年来的工作实际;c:干部员工每月的得分与年终的得分容易发生冲突,同时评分者也很为难:年终重新给下属打一次分呢,还是按照各月的平均分打分?按照前者,就使每月的评分受到了否定,按照后者,则使年终评分成为毫无意义的多此一举。?quot;素质"本应是长线考察项目,往往要数月甚至数年才能做出评判,却把它放到每月去考察,让人如何能说得清楚?

其四,"业绩"考核与"素质"考评混于一处,也使被考核者无法了解自己得分、失分于何处,从而不利于其改进工作、改正缺点。

业绩是短线考察项目,素质是长线考察项目,应该明确分工、先分后合。应当每月察业绩,年终评素质,最后综合形成干部员工的全年得分。

还有一种往往存在于实际操作中的情况是,当下属完全完成甚至超标完成了工作任务后,主管在进行业绩评分时又加进对下属综合素质或主观印象的评议,挑出员工非业绩方面实际存在或想象中的缺点扣分,使下属有苦难言;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在考核制度中将业绩考核与素质考核严格分开;而且要求所有主管和领导在具体评分时将被考核者的"做事"与"为人"二者严格分开,避免使被评议者遭受不公正待遇,积极性遭到挫伤。这一点至为重要。

企业业务管理篇7

关键词:基建业务财务管理在建工程

前言

随着我国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基建财务管理逐渐完善。企业作为投资主体,其在基本建设投资中的财务管理自得到落实,一些条件成熟的工业企业实现了基本建设财务会计与企业财务会计接轨,但在积极稳妥推进基建财务与企业财务接轨的过程中,基建业务财务管理面临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加强工业企业有关基建业务的财务管理愈发显示其重要性。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就加强企业基建业务财务管理谈几点建议。

1.目前企业基建业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工业企业基建业务主要指基本建设工程(包括新建、改建和扩建)、更新改造工程(包括技术改造、固定资产改良、装饰、装修等工程)及企业进行的大修理工程。各项基建业务在适用的会计核算制度及财务管理等方面均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问题:

1.1会计制度在实施中的问题

1.1.1对于独立核算的国有建设项目,1996年1月1日起执行的《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规定,凡是符合规定条件,并报经主管财政机关审核批准,建设单位财务会计与生产企业财务会计已经合并的,不再执行本制度,应执行相应的企业会计制度。

1.1.2对已实现基本建设财务会计与企业财务并轨的企业,根据2001年1月1日起在股份有限公司及部分企业实行的新颁《企业会计制度》,企业进行基建工程、安装工程、技术改造工程及大修理工程等发生的实际支出,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核算,但企业基建期间根据项目概算购入不需要安装设备、为生产准备的工器具、购入的无形资产及发生的不属于工程支出的其他费用等不通过本科目核算。对企业未实行独立核算的经营性建设项目,1998年1月1日起执行《企业基建业务有关会计处理方法》(下称《方法》)。在实际工作中,这四个一级科目核算内容尚不能满足科学精确反映工程全貌的需要。例如:

1.1.2 .1在“基建工程支出”科目下设置“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在安装设备”和“待摊基建支出”四个明细科目,核算企业进行基本建设工程(包括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发生的实际支出,但基建期间根据项目概算购入不需要安装设备不通过本科目核算,通过企业会计中“固定资产”科目核算。这样在项目建成后,竣工财务决算后的“交付使用财产”并不是一个投资项目整体总建设成本,还需要将“固定资产”科目中属于项目概算列支的需要安装设备归并到项目建设成本中,才能准确计算投资利税率,客观反映投入产出成果,考核项目投资效益。

1.1.2.2《办法》作为对会计制度的补充,还不能全面反映企业基建业务覆盖的内容。在“基建工程支出”科目下设的“待摊基建支出”核算基建期间发生的按照规定应分摊计入有关固定资产成本的各项费用支出,含工程管理费、征地费、可行性研究费、临时设施费、筹资费、负荷联合试车费、合同公证费及工程监理费、税金、工程损失等,其中包括的具体内容涵盖面尚不能满足企业基建工作实际。如按规定应付给商检部门的进口成套设备费、进口成套延期付款利息、国外借款手续费及承诺费、合同公证及工程质量监测费、概预算审查费、贷款项目评估费、社会中介机构审计费等费用的核算在《办法》中没有提及,但这些费用恰是目前投资项目特别是引进设备项目建设过程中经常发生的。

1.2项目建设性质界定带来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投资项目审批程序和审批权限诸方面原因,许多工业企业的改扩建投资项目按技术改造项目报批。按《办法》规定,企业进行更新改造工程(包括技术改造、固定资产改良、装修等)发生的实际支出,通过“在建工程”项下“更改工程支出”二级科目核算,该科目按单项工程和单位工程设置明细帐,进行明细核算。但实际上其中有些项目完全是新建厂房和公用设施,购进全套新设备,并发生应计入工程支出待摊支出,属于基本建设业务范畴。

1.3组织机构和人员素质问题

基建业务财务管理是包括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编制项目概算、工程预决算、实施项目建设到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全过程的财务活动。现在大多数企业的基建业务财务管理工作分散在计划、财务等几个部门,基建业务会计核算作为单项业务并入财务部门,分散的管理模式不利于对项目全过程的监督控制。加上长期以来,有些企业领导认为基建财务是临时的,配不配备专职基建会计人员无关紧要,或者由其他财会人员、其他专业人员代兼基建会计。临时抓差来的基建财会人员,一般专业素质较差,即使对正常基建业务记帐处理能够胜任,更谈不上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扩初设计中有关投资估算和财务测算方面的有效介入。

2.对加强企业基建业务财务管理的几点建议

为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做好基建资金的预算、控制、监督和考核工作,依法、合理、及时筹集、使用建设资金,严格控制建设成本,提高投资效益,基建业务财务管理应从项目预概算编制审核、资金筹集、工程成本控制直至竣工决算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

2.1结合企业工作实际,补充和完善制度不明确的内容

《企业会计制度》规范企业生产经营业务全方位的核算,对企业基建业务的会计处理,目前仍沿用1998年出台的《办法》。建议财政部门适时修订《办法》顺应新时期新形势新制度要求。在新办法尚未颁布之前,企业结合本企业基建业务实际,对《办法》中不够明确的内容加以补充和完善,并用于指导日常核算工作。对一些建设规模庞杂,投资较大的建设项目,建议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上可参照《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中有关“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其他投资”的核算办法。

2.2设立专门机构

建议对大中型建设项目(总投资1亿元以上)设立专门的基建管理机构,包括基建计划部门、概预决算部门、会计核算部门。例如,针对企业财务会计总帐中的“在建工程”,设立一个专门的核算机构,指定专人负责基建财务工作,根据项目建设实际,详细核算在企业“在建工程”项下列支的“基建工程支出”“更改工程支出”“大修理工程支出”等各项内容。期末将明细核算后汇总的“在建工程”余额并入企业总账。在做好会计核算工作同时,基建财务人员应重点参予项目前评估(主要是投资估算、财务成本预测和效益评价,如投资回收期和内部收益率计算等)、概预算工作和项目后评价工作,将项目建设期间有关财务工作集中管理,全面控制。对小型项目及企业大修理工程要配备专人负责核算,并加强内部控制。

2.3建章建制

企业应建立健全基建业务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包括预概算编审制度、核算制度、内控制度、报表制度、竣工财务决算制度,对基建业务中的材料、设备采购、存货、各项财产物资及时做好原始记录,及时掌握工程进度,定期进行财产清查。

企业业务管理篇8

(一)基础释义

财务管理就是指在企业在运行过程中采取的围绕财务活动的一系列管理工作,它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管理企业资金运作,处理企业内部财务关系,处理企业和外部财务关系等。现代企业制度赋予了企业独立的财权,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实体单位,因此,企业应当以市场为导向,吸收最优的财务管理思想,树立最先的财务管理理念,建立最优的财务管理、投资机构,为企业制定科学的财务战略计划,从而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特征

良好的财务管理能够保障企业资金的循环使用,使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同时,加强财务管理也是巩固企业内部管理的关键,能有效解决企业内部管理的主要矛盾,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企业财务管理最大的特点与之企业自身规模相关,以中小企业为例,正所谓“船小好掉头”,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多数灵活,但其管理多数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财务内部控制薄弱,企业资金利用率低,投资效率往往不高,抗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也较弱。

二、财务管理对物业管理企业发展的作用

我国第一家物业管理企业成立至今,已有三十余年,而物业整体行业发展趋势也正日趋逐渐走向规范化。物业管理与地区经济、人们生活质量息息相关,且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快速发展,其以向业主提供优质服务为宗旨,将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综合在一起,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房地产的衍生产业,物业管理企业的发展过程难免备受压力,内外管理都时常频现一系列问题。财务管理一般泛指在一定整体目标的情况下,针对资产购置、资产融通以及利润分配所开展的管理工作,同时也是对企业资金投入以及利润回收的全过程所采取的经济管理活动的统称,其涉及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所以,立足于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要提升自身的资金管理水平,借助财务管理确保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实际质量。

三、改善物业管理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途径

(一)明确物管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物业管理企业只有树立明确的财务管理目标,才能正确的引导后续会计工作,切实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为此,企业应结合自身发展战略,及时掌握外界环境变化,防范风险,确保按照预定的轨道发展;还应理顺产权关系,明确各项费用支出,积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对市场的调查研究,尤其是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要注意分散投资方向,降低投资风险,来进行企业资本的积累;此外,还要正确认识到企业的规模实力和投资界限,有针对性的强化企业投资能力。

(二)加强对财务管理的事中控制

在财务管理实践过程中,基础数据的采集和统计可以简单的概括成会计凭证的填写、会计确认和会计计量,其中,模型运算的结果包括了财务会计的报表整理,财务会计的总账以及财务会计的类型,由此可见,财务管理需要面对基础数据的采集和统计工作,信息的筛选和信息的计算。因此,加强对基础数据源的控制能提高财务管理事中控制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促进了财务信息数据的统一和整合,为财务管理实效性提升提供了助力。

(三)创新对会计凭证的记录形式实践中,财务管理信息的获取都是借助于会计凭证,所以,会计凭证是企业资金管理数据的重要来源。为此,财务管理要加强对会计凭证的关注和重视,从会计

凭证角度深化财务管理预测,为企业后续资金管理活动提供有力依据。此外,企业交易过程中主要以货币为主,会计凭证也更多的是涉及到贷方记录和借方记录,然而,这些数据难以满足财务管理会计具体工作的实施。因此,必须要对会计凭证的记录形式进行优化和创新,除了记录必要的货币信息之外,还应该在会计凭证的备用信息栏中,增设统计信息代码,使之不仅利于资金信息的记录和收集,立足于财务管理的预测角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财务信息的丰富和完善。

四、结束语

企业业务管理篇9

财务管理是对企业资金运动全过程进行决策、计划和控制的管理活动。其实质是以价值形式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综合性的管理。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其目标必须与企业的目标相一致。“利润最大化”是企业同时也是财务管理追求的目标。但“利润最大化”目标在长期的实践中已暴露出其不足,如没有考虑资金时间价值、风险价值、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可能导致企业财务决策带有短期行为等。由此,人们开始寻找另外的目标来代替“利润最大化”。随着证券业的蓬勃发展,“企业价值最大化”或“企业财富最大化”逐渐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企业价值是企业债券的价值和股票的价值之和。树立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原因主要在于,它克服了利润最大化出现的与时间和风险脱节等缺点。但它并没有取得人们所期望的辉煌成就,相反,还导致了比“利润最大化”目标更甚的混乱。

“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一个十分抽象而很难具体确定的目标。从非上市企业来看,其未来财富或价值只能通过资产评估才能确定,但又由于这种评估要受到其标准或方法的影响,因而难以准确地予以确定。从上市企业来看,其未来财富或价值虽然可通过股票价格的变动来显示,但由于股票价格的变动不是公司业绩的唯一反映,而是受诸多因素影响的“综合结果”,因此股票价格的高低实际上不可能反映上市公司财富或价值的大小。所以,“财富最大化”目标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操作,实用性不强,难以被企业管理当局和财务管理人员所捉摸。

由于上市企业大都相互参股,其目的在于控股或稳定购销关系,因此,企业真正的大股东并不能从证券市场上直接获利,他们并不把股价最大化作为其财务管理追求的唯一目标。

“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在实际工作中可能导致企业所有者与其他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企业是所有者的企业,其财富最终都归其所有者所有,所以“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直接反映了企业所有者的利益,是企业所有者所希望实现的利益目标。这可能与其他利益主体如债权人、经理人员、内部职工、社会公众等所希望的利益目标发生矛盾。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多边契约关系的总和:股东、债权人、经理阶层、一般员工等等对企业的发展而言缺一不可,各方面都有自身的利益,共同参与构成企业的利益制衡机制。从这方面讲,只强调一方利益忽视或损害另一方利益是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而且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更加强调职工的实际利益和各项应有的权利,强调社会财富的积累,强调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努力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因此,“企业价值最大化”不符合我国国情。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企业价值最大化在我国当前还只能是一个理论公式和理想的发展目标,对企业财务管理的指导作用并不大。那么能否找到一种更优越的财务管理目标呢?笔者认为,企业经济附加值最大化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最佳选择。

经济附加值的内涵

经济附加值(ecomonicvaylueadded,简称eva)是公司营运利润与资本成本的差值。它是企业在某个特定年份中营利低偿资本机会成本的指标。用公式表示就是:

(1)经济附加值=税后营业利润-资本成本总额=营业利润(即息税前利润)×(1—所得税率)-投资成本×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2)如果用ebit表示营业利润,t表示所得税率,c表示投资成本kw表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则公式可表示为:

eva=ebit.(1-t)-kw.c

注:(1)式中投资成本是企业经营过程中实际占用的资本额,包括营运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净值,未摊销的无形资产与递延资产等。

(2)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指公司股东和债权人对公司进行股权投资和债权投资的加权机会成本,是投资者基于对企业风险的判断而对公司业绩的最小期望值,可以说是投资者所期望达到的必要报酬率。因此,kw.c是一项机会成本,所以eva是一项经济利润非传统意义上的会计利润。

eva最大化目标的优点

eva最大化目标是对利润最大化目标的进一步完善,它保留了传统的利润最大化目标的优点,并且比利润这一指标更能真实地反映子出企业的经营业绩。体现了财务管理目标和企业目标的一致性,无论是公司或是企业,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生产经营组织,追求最大利润是每一个在市场经济中角逐的企业的现实目标。这一目标因而更容易被企业管理者和所有者接受和理解。

有利于企业财务管理的事前计划。企业在经营决策时,可运用eva最大化目标进行量本利分析、因素变动分析、敏感系数分析。通过这些分析,企业才能明确地知道该在哪些方面加强经济核算,降低产品成本,开拓市场,扩大销售,进行多样化经营。

科学地考虑了风险与报酬的关系。我们已经说过kw是投资者基于对企业的风险而作出的判断,因此kw大小是由风险大小决定的,理论上说当风险大时,kw就大;当风险小时,kw就小。从财务管理假设又可知,报酬与风险是同向的,报酬的增加是以企业风险的增加为代价的。从eva的公式中可以看出,kw与eva成反比,而作为企业经营报酬的ebit与eva成正比,因此,只有在风险与报酬达到某种均衡时,eva才能达到最大。

真实全面考虑了企业经营的全部资本成本。传统理论认为利用内部留存收益筹集企业所需资金无需任何成本,其结果往往是企业人最喜欢的筹资方式,而较少的考虑资金的投资回报率。而以eva作为财务管理目标,考虑的是资本的机会成本。企业拥有的每一项资产都存在机会成本,从而使人在保留利润时要考虑留存收益的机会成本,提高资金的运营效果,更好地维护投资者的利益。

通过eva与c的比例反映出企业的投入与产出的关系。经济附加值率=eva/c,这一指标是以eva为基础的相对指标,它反映投入每一单位资本带来的经济附加值,是一个效率性指标。在c一定的情况下,eva越大,说明资本运作效率越高,就越能吸引资本的投入,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另外,以eva现值与c的现值进行比较,可评价企业资本增值的效率,从而使企业充分利用财务资源,提高财务资源的利用效率。

eva最大化目标保证了投资者与债权人的正常利益。由于eva是扣除了资本成本后的收益,在公式中kw采用的是投资者的最低期望报酬率,是一项机会成本,因此,追求eva最大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保证投资者的正常投资利益,以及债权人的正常利息收益的过程。

eva最大化目标把投资者与经营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于经营者而言,所有者采用以eva为基础的激励机制,使其工资的增加与eva的增加紧密联系,迫使经营者尽力提高资本的运营效率,同时使经营者在筹资时有效地选择筹资方式,因为eva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时,每一项资源都是有代价的。

eva最大化目标的应用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不仅是企业理财所希望实现的结果,它还是分析和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适的基本标准。因此,我们在研究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时,应该注重目标的实用性。eva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用来评价理财活动的基本标准,有其广泛的实用性。

应用之一:企业业绩评价。由于eva考虑的是投入资本的机会成本,因此eva能够作为唯一的绝对指标对公司业绩进行评价。公司在某一时期的业绩优劣可以通过eva的三种情况来评价:当eva大于0时,肯定说明企业创造了超额财富,投资者可以在市场上得到回报,企业业绩比较好。当eva小于0时,要区别情况分析。例如,当企业初创或扩张阶段在短期内往往投放大量资金,由于“期化”的影响,eva可能是负值,不一定表明其业绩不佳;而稳定发展的企业如果eva小于0,说明公司理财活动可能存在缺陷。当eva等于0时,说明恰当维持投资者原有财富,应该引起企业领导层的注意,有可能公司经营将变糟。企业利害关系人都可采用这种指标评价公司业绩,并作为行动依据。

应用之二:企业投资项目评价。现代经济条件下,企业呈多元化经营趋势。eva对投资项目的选择以及已经投入运行项目的评价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eva指标是通过分别核算分析各项目的资本成本及各项目的创利能力而计算出来的,选择和评价投资项目时可按eva大小排序,淘汰eva小于0的项目,并从eva较低的项目中抽调资金于eva较高的项目,减少eva较低的资金投入,提高资金的运作效率。

应用之三:企业融资政策评价。融资政策的优劣直接影响资本结构的优劣,从而影响到企业的报酬率与风险。eva评估标准可以全面考虑不同融资方式的机会成本,通过eva值的大小比较来评价不同融资方式的优劣,从而改善公司的资本结构,降低风险,提高报酬。

应用之四:企业价值评价。据国内外的实证研究表明,eva与股票市价具有高度相关性。eva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股票价格的上升和股东利益的增加,股价上升又意味着企业价值的增加。因此,eva越大,企业价值越高。从这方面讲,eva最大化目标包括了企业价值最大化。

企业业务管理篇10

关键词:税务管理;税务风险;税务风险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税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随着政府2009年《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导》的颁布,各企业也给予企业税务风险管理越来越多的重视。要想促进企业的有效发展,税务风险管理的落实很有必要。因此,本文就税务管理流程下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进行研究,其不仅符合企业管理的需要,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税务管理的概念及内容

(一)企业税务管理的概念

所谓税务管理,其是以企业总体经营目标为基础,结合有效信息,降低税收成本,提高税收效益,管理包括税务策划、控制、效益度量、业绩评价等内容,且在企业管理各方面的层次上均有涉及。税务管理需要明确其作用,其中运营控制使得税务成本效益不断提高,日常管理是实现税务成本的降低,信息管理是针对税务管理信息的实时提供。

(二)企业税务管理的内容

企业税务管理的内容主要有:一、税务战略管理层次,也就是筹资、投资以及收益支配决策,而收益支配决策包括税务的策划、控制、效益度量以及业绩评价等内容。二、税务运营控制层次,也就是生产、供应以及销售经营中税务的各项管理工作;三、税务日常管理层次,也就是会计核算、税企关系以及纳税申报管理中的税务管理工作;四、税务信息管理层次,也就是涉税信息的收集、处理及输出过程中税务的各项管理工作。

二、企业税务风险及企业税务风险管理

(一)企业税务风险的概念

企业税务管理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就是企业税务风险,其在税务管理中客观存在。然而,管理人员缺乏对企业税务管理的了解,在实际的税务管理中存在缺陷。税务风险是指税务目标管理、日常管理、运营控制以及信息管理等过程中,因涉税事项的不确定影响,可能给企业造成一定的收益或者损失。税务风险带来收益或者损失取决于税务管理者的风险认识及管理,如果其能有效进行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那么将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税收成本效益,否则,企业将蒙受亏损的打击。

(二)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概念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是指税务管理人员在税务管理过程中,识别并评价企业的税务风险,通过有效风险控制机制的制定,尽可能降低企业的税务风险,从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要点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要点包括内部环境、事项判断、目标建立、风险应对、风险评估、监督控制以及信息传送等。(四)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内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内容包括税务风险的战略管理、运营控制、日常管理以及信息管理。以上内容都是在相应的管理过程中,对企业税务风险的判断与评价,并且建立合理的风险控制机制,有效降低税务风险,减小企业损失。

三、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系统的构建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系统构建的整体结构:

(一)系统构建的整体目标

按照企业税务管理流程标准,依据企业各项管理体系,加强管理人员对税务风险管理工作的参与性,从而对企业税务风险进行有效的判断与评价,完成风险控制机制的制定,达成税务风险的降低以及企业收益的提高。

(二)系统构建的整体结构

运营控制、战略管理、信息管理和日常管理是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四个方面,其中,这些方面的内容包括目标设定、内部环境、风险评估、事项识别、监管控制以及风险应对等要素。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企业税务管理工作中,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进行研究,对企业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按照企业税务管理流程标准,依据企业各项管理体系,加强管理人员对税务风险管理工作的参与性,落实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工作,可以使企业税务风险降到最大,最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本文根据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现状,结合实际,设计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系统,该系统综合了多方面的因素进行考虑,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值得广大企业在今后的税务风险管理中应用。

参考文献:

[1]罗威.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研究[d].暨南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