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羽毛球范文五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2022-11-06 欧洲杯买球平台的版权声明

奥运会羽毛球

奥运会羽毛球篇1

1、奥运会羽毛球比赛有5个项目,男子单打、双打,女子单打、双打以及混合双打比赛,比赛都采用单淘汰制,世界排名前8位的选手作为种子。

2、现代羽毛球运动起源于英国。1873年,英国格拉斯哥郡伯明顿镇,一位叫鲍弗特的公爵, 在领地开游园会,有几个从印度回来的退役军官向大家介绍了一种隔网用拍子来回击打毽球的游戏。因这项活动极富趣味性,很快就在上层社会风行开来。“伯明顿”(badminton)即成为英文羽毛球的称谓。1893年,英国14个羽毛球俱乐部组成羽毛球协会,即全英公开赛的前身。1992年起,羽毛球成为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奥运会羽毛球篇2

关键词:30届奥运会;羽毛球;技战术特点

中图分类号:g8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4)01-0090-04

第30届奥运会羽毛球比赛于2012年8月5日在英国伦敦的温布利体育馆落下帷幕,在男子单打这个项目聚集了世界排名前十的优秀运动员参赛,比赛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其中林丹和李宗伟是世界排名第一、二两位的最优秀选手,凭借全面的技战术能力和超强的竞技状态,两人当之无愧成为本届奥运会男单金牌的最有力竞争者,经过小组赛、淘汰赛下来,两人如约而至,继北京奥运会后再一次进入金牌争夺战中。最终林丹以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稳定的发挥,再一次在林李巅峰对决中取胜,获得了第30届奥运会羽毛球男子单打的金牌,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卫冕奥运会羽毛球男单冠军的运动员。两人赛场上扣人心弦的对抗诠释了当代竞技羽毛球运动的独特魅力。作为羽毛球项目的科研工作者来说,为林丹喝彩的同时,更应该以平静的心态去看待成绩,理性地对比赛技战术运用特点进行分析,期望从中获取客观有价值的数据,为中国羽毛球队日后的训练和比赛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第30届奥运会羽毛球决赛林丹对李宗伟决赛的技战术运用特点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检索和查阅中国羽毛球官方网站,收集、整理比赛有关的资料和数据,阅读中文期刊全文数据收集的相关研究文献20余篇。

1.2.2观察统计法:观看了2012年伦敦奥运会羽毛球男单决赛电视转播,并对比赛录像中运动员使用的各项技战术进行了数据统计。

1.2.3数理统计法:对观看比赛录像得到的相关数据运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与分析。

1.2.4对比分析法:对数据统计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第30卷第1期2014年2月 刘丹,等第30届奥运会羽毛球男单决赛林丹和李宗伟技战术统计分析no.1 2014本届奥运会决赛比四年前的北京奥运会更具有悬念,对抗难分高下,经过苦战3局才决出胜负,尤其是在决胜局中比分交替上升,一直打到19平,最终林丹才以两分的微弱优势逆转,卫冕奥运会羽毛球男单金牌。李宗伟与林丹3局比分分别是21:15、10:21、19:21,总分50:57,比分相差不大。可以看出李宗伟经过4年的努力,进步很大,单从两届奥运会的比分结果可知,李宗伟与林丹之间的实力差距在缩小。从比赛场面和统计的数据则可以看出,李宗伟本场比赛比林丹打得更加积极主动,充分利用自己的前场优势克制了林丹后场特长技术的发挥,但林丹的心理优势更明显,尤其是在关键时刻发挥较稳定。比赛中连续最多得分的数据显示林丹超出2分,反映出林丹在本场比赛中的连续进攻得分能力要胜于李宗伟,在一定程度上为比赛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2.1林丹和李宗伟的技战术特点剖析

2.1.1发球和接发球技战术特点分析。 发球是羽毛球运动比赛的开始,也是唯一不受对手干扰的技术,发球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第三拍球的击球状态,高质量的发球更为接下来的进攻创造机会。虽然男子单打比赛的发球不像双打要求那么“讲究”, 但随着国际羽联2006年2月1日开始实行“21分每球得分制”以来,新规则对羽毛球运动的技战术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1],较为突出的表现就是男单比赛中运动员更多的是采用反手发网前小球的技术取代了传统的正手发后场高远球技术,这项技术的革命使得当今男单比赛竞争性更强。接发球技术看似被动,其实不然,因回球区域覆盖全场,并掌握了第一拍击球的主动性,可以很好地将自己的战术意识驾驭到回球方式上,有效组织进攻。

比赛中林丹和李宗伟主要是采用反手发网前小球为主,偶尔突发后场高球,其中李宗伟和林丹发网前小球分别使用了44次和50次,使用率为88%与87.7%,后场高球李宗伟使用了6次,林丹使用了7次。由此可见,比赛中两位顶尖选手的发球技术差别不大,主要还是想通过发网前小球,被迫对手起高球,从而掌握每分球的主动性,以此来控制对手。在接发球技术特点上李宗伟的回球方式更加多样化,搓放、挑球和勾球的使用率颇高,分别是43.9%、28.1%和10.5%,在极具威胁性的回球方式中推球和杀球的使用率占到了8.7%,另外还运用了4次吊球和1次高远球的接发球技术;林丹的接发球技术特点较单一些,挑球技术共使用了37次,占到全部接发球技术大半以上,搓放球为14.3%、杀球8.2%和1次高远球技术的运用。通过以往比赛可知,林丹的后场进攻能力较强,在防守中不惧怕李宗伟的后场进攻,因而挑球次数较多[2]。然而李宗伟网前球的技术比林丹更细腻些,结合本场比赛两人的发球和接发球技术数据综合分析得知,两位顶尖高手在发球和接发球技术运用上都选择与自己的技战术特点相适应的方法手段,在比赛中斗智斗勇[3]。

2.1.2主要技术运用特点分析。 技术特点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运动员的打法,只有当技术运用无限贴近自身的打法特点,充分发挥特长技术优势,在比赛中才能游刃有余,提高获胜几率。林丹和李宗伟是当今世界羽坛最优秀的两位运动员,全面的技术和超强的竞技能力,他们是这个时代竞技羽毛球运动的代表,林丹后场犀利的进攻加上李宗伟严密的防守能力,每一次两人的碰面都会成为羽坛关注的焦点,本场比赛中两人都在自己擅长的技术方面发挥出色,给对手造成了不小的压力,高水平的羽毛球比赛除了比拼技术水平外更需要斗智斗勇。表1的数据反映,林丹和李宗伟的整场比赛的搓放球次数相等,但在第一局中李宗伟比林丹多使用了10次,通过比赛录像也清晰反映,李宗伟的网前球细腻,很难得主动起高球,多数是以高质量的网前球给林丹制造麻烦,战术意图很明显。在推扑球的使用上,李宗伟16次推球和7次网前扑球,其中4次扑球直接得分,成功率相当高,林丹的推球33次和1次扑球,在比赛中曾被李宗伟抓住几次推球,以抽杀球还击导致丢分。挑球技术方面林丹则明显比李宗伟使用得多,在相持阶段林丹不惧怕李宗伟的后场进攻,挑球的运用可以充分把李宗伟调离到后场,消耗对手其体力,避免更多地与对手在前场周旋,削弱其网前技术的发挥,技术运用恰当,通过比赛也可看出,林丹几次高质量的挑球,造成李宗伟判断失误直接得分。中前场的勾球和抽挡技术李宗伟运用较林丹多,说明李宗伟的中前场技术的确要比林丹略巧妙。高球的使用上李宗伟45次,比林丹整整多了20次,结合比赛我们不难看出,林丹击出的后场球质量极高,使得李宗伟很难抢得最佳击球点有效组织后场进攻,被迫只能以高远球还击,林丹则恰恰抓住对手的过渡球,发挥自己后场进攻的特长,创造得分机会或直接得分,可见世界顶尖高手之间的对抗,除了华丽的技术比拼外,每拍球的处理都充满了智慧的较量。在后场进攻球的处理上,李宗伟更多的是采用自己擅长的劈吊技术,林丹则采用直接杀球,两人都多次直接得分,得分手段有所差异,则与两人的技术特点密切相关。

2.1.3主要战术意识和战术运用特点分析。 林丹和李宗伟的世界排名分别是第一和第二,是公认的世界顶尖级优秀羽毛球运动员,两人的技术全面,水平不相上下,他们之间的比赛,实质上更多的是智慧与战术的较量。通过比赛直播我们能清楚看出,两人都很熟悉对手的球路和打法特点,为了这场奥运会决赛也做出了相当充足的准备工作。李宗伟面对林丹的后场犀利进攻有所防备,在战术运用上主要通过自己细腻的网前技术控制林丹,比赛中频频利用搓球和放球限制林丹的后场进攻技术发挥,在比赛中取得了较好效果,尤其是在第一局里,给林丹足够的压迫,迫使林丹自己的特长技术难以发挥,主动失误增多,最终赢下了第一局比赛,战术运用非常成功。

世界优秀运动员都非常善于控制比赛节奏和捕捉对手的弱点,并及时执行相应战术。在接下来的二、三局比赛中,林丹沉着冷静,在李宗伟出现体能极限的情况下加快了比赛节奏,以强大的心理素质战胜了同样发挥出色的李宗伟。其战术设计与运用主要表现在:1)以变制胜。第二局比赛林丹加快了速度,加强了对中前场的控制,减少挑球,使得李宗伟一时间难以适应,在较少的击球拍数中就败下阵来,林丹趁势拉开差距,打出了几波得分高潮,李宗伟很快丢掉了次局;2)以韧制胜。林丹历来的打法就比较硬朗、坚韧不拔、永不放弃的球风,使得对手无懈可击。本场比赛同样如此,例如在第二局比分13:8(林丹在前)时,李宗伟持续下压进攻,林丹顽强防守,连续两次鱼跃倒地救球,李宗伟被林丹的韧性折服,无功而返,最终自己失误,输掉该回合;3)以稳制胜。林丹强大的心理优势,保证他在比分落后时也能从容发挥,尤其是在决胜局比分16:18落后时,林丹不急不躁,稳扎稳打,以一次坚决的杀球和一个高质量的搓球将比分追平,当李宗伟再次19:18超出时,林丹更是打得耐心和沉稳,多拍拉球和高质量的放球连得3分,以稳定的发挥再次摧垮了李宗伟。

2.2林丹和李宗伟全场综合分析

2.2.1得失分情况分析

羽毛球比赛中得分由自己的主动得分和对手失误送分两部分组成。从表2中本场比赛林丹和李宗伟得失分情况来看,两人的总失误数相等,都是36次,李宗伟的受迫性失误数比林丹多了3次,非受迫性失误林丹则比李宗伟多了3次,说明比赛中林丹在后场进攻方面给李宗伟的压迫较大。面对李宗伟严密的防守时,林丹出现的非受迫性失误相对较多,而非受迫性失误代表一名运动员的竞技状态,林丹在第一局中竞技状态没能调整到到最佳,非受迫性失误频频出现,也就直接导致了很快输掉该局。从两人的主动得分数来看并不算高,这与本场比赛两人太熟悉对方的球路和出色的防守有很大关系。其中林丹的主动得分数比李宗伟多了7分,主动得分率(主动得分率=主动得分数/总得分数×100%)高出李宗伟8.8%,可见林丹本场比赛的主动得分能力要强于李宗伟,在失误送分数相当的情况下主动得分能力成为了影响本场比赛结果的主要因素。

2.2.2击球拍数分析

击球拍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比赛的竞技特征,数据反映本场比赛林丹与李宗伟共击球1 283次,平均每分要击球11.99拍,大多数球的胜负都要经过多拍阶段才能分出胜负,竞赛激烈程度非同一般。其中第一局每分击球13.19拍次,第二局每分击球11.13拍次,第三局每分击球11.58拍次,林丹的技术风格属于拉吊突击进攻型,通过以往的比赛分析可知,击球拍数越多对林丹越不利,比赛也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点,第一局比赛中每分高达13.19拍次的击球,大多数时间里林丹被李宗伟所控制,处于被动状态,很难将自身的特长技术加以施展。

3讨论

3.1林丹和李宗伟本场比赛中的优势

特长技术是指运动员所掌握的技术“群”中那些对其获取优异运动成绩有决定意义的、能够展现个人特点或优势、使用概率和(或)得分概率相对较高的技术[4]。纵观全场比赛林丹和李宗伟都在自己的特长技术上发挥得淋漓尽致。林丹本场比赛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进攻技术中杀球和推球技术运用的成功率上,极高的杀球得分率,结合前场推球技术的运用,给予李宗伟极大的冲击,强大的心理素质和稳定的发挥更使得李宗伟无懈可击;李宗伟的优势主要是前场球技术多变,得分能力强,在相持球的处理上更加积极主动,抽压技术使用更多,进一步控制了中前场的主动权,后场劈吊技术的运用也极具威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林丹的发挥,也创造了不少得分良机。

3.2林丹和李宗伟本场比赛中的劣势

通过观看比赛和统计数据发现,林丹本场比赛中在网前球的处理上相对李宗伟处在劣势地位,在网前回球过程中被李宗伟4次抓住机会扑杀直接得分,另一方面林丹的劣势反映在非受迫性失误过多,尤其是在第一局比赛中,林丹主动控球中后场和后场边线附近的出界较多,在相持球阶段的对抗处于下风,多次被李宗伟的抽挡所压迫;李宗伟本场比赛劣势主要体现在面对林丹后场犀利的进攻压迫时,未能找到有效应对办法,受迫性失误较多,在比赛关键时刻心理波动较大,造成连续失分,比赛尾声对节奏的控制上没林丹强,加上关键阶段的致命性判断失误,为本场比赛的失利埋下阴影。

4结论

比赛的成败,往往很多细小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纵观本场比赛,林丹和李宗伟两位顶尖高手演绎了一场经典对决,除了华丽的技术展现外,我们在欣赏比赛的过程中更是体会到两位选手超群的智慧。比赛最后阶段凭借林丹强大的心理素质和极强的控制比赛节奏能力压倒了李宗伟。这场比赛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启示:顶尖高手之间的对抗,往往是心理素质的比拼和细节上的把握,谁在比赛中犯的错误少,打得更耐心,最后胜利的天枰往往就偏向谁。为此,在以后的训练比赛中,教练们除了加强运动员的技术训练外,更多的还要强调运动员心理素质能力的培养,注重细节的把握和在逆境中控制比赛节奏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戴金彪,管颖,等.“21分制”对羽毛球男单技战术发展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2):86-88.

[2]蒋家珍,钟秉枢,等. 应用“羽毛球比赛数据分析系统”研究林丹与李宗伟的胜负转换[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9):98-99.

[3]张珂. 2011年羽毛球世锦赛林丹和李宗伟技战术对比及伦敦奥运会展望[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38(5):65-66.

奥运会羽毛球篇3

今年7月26日,伦敦奥运会开幕的前一天,国际奥委会第124届全会上将举行委员选举,不出大的意外,现年48岁的李玲蔚就将成为目前国际奥委会中除了于再清(国际奥委会副主席)和杨扬之外第三名中国委员。

关于提名

希望能够努力推广奥林匹克

在这次被提名的5位国际奥委会委员中,除了李玲蔚外,还有一名昔日的运动明星――纳米比亚短跑明星弗雷德里克斯。其他3位候选人分别是日本奥委会主席竹田恒和,吉布提的艾沙・加拉德・阿里和比利时奥委会主席贝克尔斯。

对于自己能够获得这一提名,李玲蔚表示:“很感谢国际奥委会的这次提名,我也希望能尽自己的努力推广奥林匹克。”一向出言谨慎的她并不愿意多说。国际奥委会第124次全会最多将选举产生5位委员。这是自2010年冬奥会冠军杨扬成功当选委员后,国际奥委会再次选中中国女性作为候选人,且同样是运动员出身。与何振梁、于再清这样官员出身的国际奥委会委员不同,李玲蔚与杨扬的人生轨迹颇有相似之处,都是此前在各自领域取得瞩目成绩,且在运动生涯结束后继续深造,通过个人综合素质修养的提升以及更多社会活动的参与,实现了退役后的华丽转身。

从形式上来看,这5位委员候选人很有希望在第124届国际奥委会大会上正式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因为5个人正是新委员增选的人数上限。

关于事业

优势多多,逐步国际化

李玲蔚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羽毛球队的领军人物,13次获得世界冠军,多次排名国际羽联女单头名,并几乎囊括了世界羽坛女子单打项目的所有冠军,是名副其实的“羽坛皇后”。

退役之后,她曾是一位出色的教练,带出过叶钊颖这样的世界名将。而后她又转战国际奥委会,担任项目委员会委员,得到过国际奥委会的“妇女与体育奖”,这段经历无疑对其能成为一名国际奥委会委员十分重要。北京奥运会期间,李玲蔚担任了奥组委国际联络部副部长,负责北京奥组委与205个国家和地区的信息交流与反馈。工作国际化经验的不断积累和磨炼,让李玲蔚奠定了扎实的英语基础和与国际友人打交道的经验。同时,李玲蔚的事业也逐步拓展开来。2008年10月,她出任国家乒羽中心副主任;2010年底,她又调任国家网管中心副主任。

乒乓球、羽毛球和网球通常被称为“三小球”,三个项目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对体能、技能和智能的要求非常高,三者缺一不可。在国家网管中心,李玲蔚主抓后备人才培养和竞技训练工作,这对于曾经作为世界顶尖的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的李玲蔚在运动训练方面既有深刻的个人体会,又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无疑具有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网球是一项职业化程度很高的运动,它的国际影响力是很大的。我们已经有中国金花走了出去,今后想要有更大的发展,一是需要出现高水平的男子选手,更根本的则是让金字塔底尽快变大、变厚,这需要网球走进群众体育,走进学校体育。”李玲蔚说。

不仅网球如此,在李玲蔚的心中,羽毛球的进一步发展也有这样的需要。

正是因为李玲蔚在多个岗位都游刃有余、是个出色的多面手,再加上她不俗的英语能力以及在国际奥委会项目委员会、北京奥组委、世界羽联等机构的工作经验,让她最终脱颖而出。

关于知识

学习、积累、不断更新

如今的李玲蔚身兼数职,除了网球和羽毛球的管理工作,她还是国际奥委会项目委员会委员、中国奥委会执委。作为一个从运动员成功转型的体育官员,她的经验是:学习、积累、不断更新知识。

李玲蔚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父母的耳濡目染让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当年我就喜欢学英语,出国比赛时能听懂人家说话,和人家交流,自己也觉得挺有成就感的。”但学习英语给她带来的不只是一点成就感,而是成就了她以后的发展。2002年,李玲蔚高票当选世界羽联理事,成为当时理事会中仅有的3名女性之一。这其中不仅是因为世界羽联看重李玲蔚当年的运动成绩,另外也是因为李玲蔚掌握了英语这个语言工具,让一切变得顺利。

2003年,李玲蔚考上北京体育大学的博士研究生,专攻社会学。从那时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这段时间,她一边完成学业,一边在奥组委工作。从运动员、教练员,到北京奥组委官员,角色的变换,并没能难倒这位世界冠军。李玲蔚在各个岗位上都接受了挑战。

在北京奥组委工作的5年半,也让李玲蔚走出了羽毛球的小天地,而要适应这些工作,就需要不断积累、更新知识,才让她得以顺利地驾驭跨项目、跨行业的工作。

的确,是学习、积累和不断更新知识的过程充实了李玲蔚,让她从一个赛场上的明星转型成为一名成功的管理人才,也让她有机会开阔眼界,享受工作和生活带来的乐趣。现在,李玲蔚的儿子已经18岁了,用她的话说是一个“阳光男孩”,而这“阳光”是体育带来的。

“我从没把孩子送进奥数班、英语班,去给他增加课堂外的负担,我是把他扔到了体育场上,踢球、游泳、打羽毛球,让他成为一个健康向上的阳光男孩。”不过,李玲蔚并没想过让儿子也成为羽毛球运动员,“一切都顺其自然吧。享受体育的快乐,本身就是生活中最好的事情。”

链接

李玲蔚成绩与荣誉

在李玲蔚运动生涯中,共获得38枚重大国际比赛金牌,其中世界冠军13个,成为中国获世界冠军最多的女运动员。

排名:

1988年以1560分列世界羽毛球大奖赛总积分女子第一名。

主要成绩:

1982年,在“尤尼克斯杯”日本羽毛球公开冠军赛中,获女子单打冠军。

1983年,在第3届世界羽毛球锦标赛女子单打比赛中获冠军。

1983年,在全英羽毛球锦标赛女子单打比赛中获冠军。

1984年,在全英羽毛球公开赛中,获女子单打冠军。

1985年,在第4届世界杯羽毛球比赛中,获女子单打冠军。

1985年,在国际羽毛球大奖赛中,获女子单打冠军。

1989年,在第6届世界羽毛球锦标赛上夺得女子单打冠军。

1998年5月,作为教练率中国女子羽毛球队获得尤伯杯。

所获荣誉:

1980年获运动健将称号。

1985年获1984年度“全国十佳运动员”称号。

1986年获1985年度“全国十佳运动员”称号。

1986年获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

1987年获1986年度“全国十佳运动员”称号。

1988年获1987年度“全国十佳运动员”称号。

1994年被评为“建国46周年体坛45英杰”之一。

1994年被国际羽毛球联合会授予“国际羽联杰出贡献奖”。

奥运会羽毛球篇4

这几天,北京的温度处于零下1度到零下10度之间。依旧保持着运动员特有健硕身材的李玲蔚哈着气,快步走进位于崇文区体育馆路9号的3楼,这里是国家体育总局网管中心的办公地点。这里距离她之前的办公地点乒羽中心(体育馆路4号)没多远,对于李玲蔚来说,工作地点的改变并不大。

最近,原国家体育总局乒羽运动中心副主任李玲蔚正式调任到网球运动管理中心,出任副主任。履新后,李玲蔚变得更加忙碌。“这几天挺忙的,现在还没有明确我的分工。”1月5日,记者联系到李玲蔚的时候,她刚好在中心开会。

偶然相遇 与羽毛球结缘是一种缘分

记者与李玲蔚有过多面之缘,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杭州站)的首棒火炬手,到浙江省首届体育大会形象大使,从浙江丽水走出来的李玲蔚多次借公干“忙里偷闲”,回乡看望父母,会见朋友。谈到羽毛球,李玲蔚笑着说,自己与羽毛球结缘非常偶然,也是一种缘分。当时,丽水没有少体校,也没有体训班。省队教练下来,直接从体育课上招人。方法很简单,比一比谁的耐力好、跑得快。“我就是这样被浙江省羽毛球队的教练‘相中’的,就像一块‘毛坯’,由一名普通的学生、体育特长生,直接进了省队。那是在1975年,我才11岁。” 李玲蔚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拿到金牌,媒体报道的标题就是“山窝窝里飞出了金凤凰”。这个比喻对李玲蔚来说很形象,当时,几乎所有的丽水人都是“山里人”。直到11岁,李玲蔚到金华参加比赛才第一次看到了火车。进省队后,因为速度快,攻击力强,球路多变,网前技术好,李玲蔚的运动成绩进步很快。1980年,就在全国青少年羽毛球比赛中取得单打冠军,还与队友在全国成年组比赛中夺得双打冠军,随后就被选入国家羽毛球队。

在国家队的这些年里,李玲蔚共获得过50余枚世界级大赛金牌,于是有人戏称:羽毛球女选手与李玲蔚同时代是个悲哀。令人惋惜的是,羽毛球直到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时才被列入正式比赛项目,当时已经退役的李玲蔚已经没有可能在奥运会赛场上争金夺银。“没能赶上羽毛球的‘奥运时代’,意味着我的荣誉中独缺一枚奥运金牌。要说没有遗憾,那是假的,但我觉得欣慰多于遗憾。”李玲蔚半开玩笑地说:如果参加奥运会却没有拿到冠军,那才叫遗憾,永远让人心痛。世上不可能所有的好事情都让你赶上,和我的教练相比,他们连参加世锦赛的机会都没有。而我得到了广阔的舞台和展示的机会,已经非常幸运了。” 了解中国羽毛球人的都知道,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羽毛球运动达到了巅峰。李玲蔚一直深感欣慰的是,缔造这个辉煌时代的“集团军”中有她的身影。

学习外语 获得了更大的舞台

1989年,李玲蔚退役。和大多数优秀运动员一样,退役后她担任过国家队教练,也继续求学深造过。2003年她进入北京体育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专攻社会学。导师就是国际奥委会委员何振梁,博士论文的题目为《夏季奥运会的项目设置演变和发展方向》。同年,李玲蔚来到北京奥运组委会体育部工作,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她说:“离开了原来的舞台,光环自然就会消失。奥组委到处都是精英,虽然体育项目之间有共性,但是细节问题差异很大,我一边学习,一边磨炼自己。” 圣火在杭州传递那天,李玲蔚用流利的英语和外国友人聊天。之后,李玲蔚给记者说了一个小段子,她从小就喜欢英语,当运动员时经常出国比赛,比赛中,不仅要听懂裁判说话,而且需要和裁判沟通。好学的李玲蔚利用机会,常常在比赛之余去“烦”国外运动员,从提高口语水平。退役后,李玲蔚进入原杭州大学外语系学习英语。成为教练员后,她不但自己学习,还教运动员说英语。2000年,李玲蔚特地去美国学习英语,回来之后又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习。“虽然不是很系统,也算陆陆续续在学习,调入国际羽联后,语言变得更为重要,尤其是一些国际会议对语言的要求特别高。”李玲蔚坦言。

2002年5月,李玲蔚当选为新一届国际羽联理事会理事,成为当时在国际羽联理事会中仅有的3名女性之一。李玲蔚当时觉得担任理事难度很大,因为要放下球拍拿起笔去工作。不过让李玲蔚自豪的是,之前的学习积累为随后的工作埋下了伏笔。从那时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这段时间,她一边完成学业,一边在奥组委工作。从运动员、教练员,到北京奥组委官员(担任北京奥组委国际联络部副部长,主要负责与205个国家和地区的奥委会联络,并提供服务),角色的变换,并没能难倒这位世界冠军。可以说李玲蔚在各个岗位上都接受了挑战,也让自己获得了更大的舞台。

学以致用在乒羽中心主抓国际事务

北京奥运会结束后,为奥运服务的大部分官员都回到原单位继续工作,还有一些官员的职位有些调整。而李玲蔚再次回到自己的老本行,担任国家体育总局乒羽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不过,李玲蔚很低调,很少在公共场合公开亮相,接受媒体采访。这可能跟她的职务有关,因为李玲蔚负责外事接待,有良好的英语基础,主要负责国际事务的工作。“她是一位亲切和蔼、很谦虚的领导,大家都挺喜欢她的。”一位和李玲蔚一起共事的同事向记者透露,“李副主任能力很强,干国际事务这块有丰富经验,外语好,而且素质高,是一个很容易合作的人。”

李玲蔚一直担任着北京老年羽毛球队的总教练。这个群体的参与者,都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他们中有的还曾经是我的教练。从他们的身上,可以看到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一面。”李玲蔚说。 关于北京老年羽毛球队,还有一个小故事。北京大学教授、印尼华侨梁英明是一个羽毛球迷,也是北京老年羽毛球队的元老级选手。2008年年底,他出版了一本关于羽毛球的书《誉满羽坛、功在史册――献身羽毛球事业的归侨陈福寿及其伙伴们》。为了写好这本书,梁老费了不少工夫。北京奥运会后,他专门约访了教练李玲蔚,请她谈了很多归侨教练对她帮助的事,因为这支老年人羽毛球队中有好几个归国华侨队员。

入职网管中心 正是“好时候”

前几天,网管中心专门为李玲蔚举行了一个简短的见面会。在和中心所有工作人员一一见面后,李玲蔚谈了自己对网球的认识,在她看来,网球是一个职业化程度很高的项目,需要有更开阔的视野和思维。

奥运会羽毛球篇5

林丹是中国羽毛球队历史上第一个做成此事的球员,尤尼克斯给他开出的合约价码,是10年1亿元人民币,林丹值这么多钱吗?而身家已经远超一般运动员的林丹,又将如何规划自己剩余的运动生涯?

艰难的抉择

众所周知,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整个中国羽毛球国家队用的都是李宁的装备,包括球衣、球鞋和球拍,运动员个人是不允许再签新赞助商的,但林丹不同,他在运动场上的成绩超出队友太多,眼看其他项目上的运动员,譬如刘翔、孙杨等合约不断,林丹也在尝试,接拍了不少广告,装备广告只是其中一部分。

2013年,林丹开始寻找个人装备赞助商,当时他和德国运动品牌阿迪达斯进行了接触,坊间传言,当时双方达成了一份价值千万的合同。

但是中国羽毛球队的统一赞助商是李宁,国家队中又从未有人单独签订过赞助合同,考虑到谈判难度太大,阿迪达斯最终放弃了这次签约。

尤尼克斯恰在此时加入了进来。这是一家日本的体育装备公司,在2009年之前的28年,他们都是中国羽毛球队的赞助商,并且这回一上来,他们就给出了一个令林丹几乎无法拒绝的报价,10年一个亿。

更换对羽毛球运动员来说最关键的球拍,是有一定风险的,因为运动员在长期使用某款产品后,会形成肌肉记忆和运动习惯,包括心理暗示。

2014年底在福州举行的中国羽毛球公开赛男单决赛中,没用李宁球拍的林丹,迎战21岁的印度小伙斯里坎,结果林丹输了。虽然比赛总有胜负,但不得不说,运动员对球拍等装备的技术要求,也是取得成绩的保障。

但在10年一个亿的诱惑下,林丹还是答应了。接下来就是艰苦的谈判,年前尤尼克斯原本已经告知了北京的许多记者,将召开与林丹签约的会,但在会即将开始前两天,却又突然告知会暂缓。此举也被认为是遇到了不少阻碍。

又经过半个月的谈判以及互相退让之后,林丹最终与尤尼克斯完成签约,在北京工业大学羽毛球馆的签约会现场,林丹表示迈出这重要的“一步”并不容易,希望能够得到所有人的理解。

对于合同金额为10年一个亿的说法,林丹以隐私为由没有正面回应,“合同对我来数是个比较隐私的东西,这个合约会比较长。”他说,但也没有否认。

林丹还表示,在以后代表国家队比赛时,他将穿上个人赞助商提供的球鞋和球拍,球衣仍是国家队统一的李宁服装。

会上,林丹感谢了李宁公司和乒羽中心的理解,没有他们的让步,林丹也无法获得如此高额的合同金额。

但事实上,林丹在此次签约中的让步也不小,10年一个亿的合同金额,其实是由林丹、中国羽毛球队和乒羽中心三方分成,而国羽和乒羽中心的分成,不低于15%。

这样的模式在中国的体育界屡见不鲜,昔年姚明赴美打nba时,就付给过上海队一笔培养费,他的工资里面,上海市体育局和中国篮协也有分成;刘翔也是,他在每一笔赞助合同,中国田径协会都有分成;还有游泳运动员孙杨,游泳协会也要在他的赞助合同中分一杯羹。

天价代言的价值

林丹在羽毛球场上取得的成绩毋庸置疑,他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2年伦敦奥运会男子单打项目冠军。羽毛球运动历史上第一位集奥运冠军、世锦赛冠军、世界杯冠军、亚运会冠军、亚锦赛冠军、全英赛冠军以及多座世界羽联超级系列赛冠军于一身的全满贯球员。

但饶是如此,林丹是否价值10年一个亿,仍是一个大问号。毕竟自从伦敦奥运会的二次复出来看,林丹的统治力虽然还在,但已经不是不可战胜的了。

而且虽然林丹决定出战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但成绩到底会如何,很难预测。至于2020年的东京奥运会,林丹在2014年仁川亚运会上曾经以开玩笑的口吻说,自己会打到东京奥运会。

东京奥运会也可能是尤尼克斯签下林丹的一大原因,作为一家日本本土品牌,如果2020年已经37岁的林丹能够使用尤尼克斯的球拍在东京奥运会上摘金夺银,自然噱头十足,但考虑到中国羽毛球队人才辈出,林丹到2020年能否在国家队保有一席之地,仍是未知。

“明年的里约奥运会,是代表国家征战自己的第四届奥运会,这是非常骄傲和荣幸的事。我希望能够在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上获得我的第三块奥运金牌,以此向世界各地的儿童展示如何通过拼搏与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中国队有很多优秀的年轻运动员,如果我想从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做到最好,让领导和教练满意。我会为这个目标尽最大的努力。”林丹自己也说。

尤尼克斯当然不会去豪赌林丹到时的状态,他们看重的其实是林丹背后庞大的中国羽毛球市场。

根据2014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全国羽毛球人口多达近2.5亿,羽毛球项目超过乒乓球和篮球,日常参与率高居第一。

以北京为例,哪怕是周一至周五的上班时间,北工大体育馆(2008年北京奥运会羽毛球比赛场馆)、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朝阳公园……如果没有预定,场地几乎一片难求,晚间及周六日节假日,一块羽毛球场地的价格更是高达120元/小时以上,近乎于所谓贵族运动网球的价格。

如今已经是31岁的林丹,能以天价签约,无疑源自中国羽毛球市场的蓬勃发展。

事实上就在会现场大部分记者离开后,林丹单独接受了央视记者的采访,采访中他表示,为何会签约这样一份长合同,“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更多时间来推广这项运动,让全世界更多的人来了解羽毛球,热爱羽毛球。”他说。

这其中甚至包括他自己的孩子,现在越来越多明星的孩子会走到台前,对于自己的儿子,林丹自己也会先培养他的羽毛球兴趣,“我会去培养他对羽毛球的兴趣,但主要希望他能通过锻炼身体变得健康,至于爱好,可以慢慢去选择,去喜欢,要求他做自己不是很喜欢的事,我觉得效果也不会好。”林丹说。

进时尚圈 不舍运动场

签下尤尼克斯10年一个亿的合同之前,林丹因为其出众的运动成绩,曾经签下过不少广告合同,譬如绿箭、吉列、红牛等等,他还和爱人谢杏芳一起,为某清洁用品拍过广告。

但等一亿元的大合同到手后,林丹个人的商业层次也上升了不少,就在春节期间,林丹远赴瑞士日内瓦,在当地的sihh钟表展上,林丹以万宝龙品牌大使的身份亮相。之前,万宝龙从没找过运动员做代言人,几乎都是好莱坞一线影星。

见多了赛场上挥汗如雨的林丹,许多人也一直觉得他大概是沉默寡言型的,离时尚有点远。不过看到他穿上西装参加时尚活动,摆起pose来还真可以秒杀一般的男星。

事实上场下做活动时,林丹也问过观众,更喜欢穿球衣的林丹还是穿西装的林丹。“大家10多年来见多了赛场上的林丹,也希望可以让你们看到不一样的我。”他说,“穿运动服的时候更多是为了代表国家,让世界看到中国运动员和过去有很大变化,但我也很喜欢自己穿西装的状态,那是展现自己的另外一种风格。”

中国有句俗语,穷玩车,富玩表,傻瓜玩相机,丝拼电脑。林丹和世界著名腕表走到一起,也在情理之中。“我最早买表是送给我现在的妻子。当时我觉得能够拥有一块手表感觉很幸福,现在对我来说腕表可能赋予的不仅是幸福,我会选择把表送给家人,包括我的朋友,希望他们能够珍惜时间。”林丹说。

没错,时间。现在距离里约奥运会只有一年半,留给林丹冲击奥运金牌的时间也不多了,“每个周期的奥运年要来时,那半年或几个月,你会觉得时间突然不够用,气氛越来越紧张。最讨厌早上手机闹铃响,因为新一天的训练开始,督促你起床。小时候刚进入专业训练时,每天5点半要起床跑步。我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坚持下来的。现在我不用每天那么早起床,但我会更珍惜在有效时间里去做什么样的事情。”林丹说。

起码现在看来,已经由运动圈成功跻身时尚圈的林丹,还没有想在时尚圈一门心思地玩下去,他现在的重点,还是运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