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论文十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03-16 10:16:07

大学生论文

大学生论文篇1

大学生艺术论文

摘要:在当前高校建设中,大学生艺术团作为独特的组织形式,不但起到了活跃大学艺术气氛、提高大学生艺术素质的作用,还对普及艺术文化、提升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从目前的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来看,艺术团的活动对高校促进作用很大,使大学生更好的理解了文化内涵。随着大学生艺术团的逐渐成熟,所开展的艺术实践教育业取得了一定成果。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艺术团;实践教育

一、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现状

对于当前高校大学生艺术团而言,多数高校都已经成立了自己的艺术团,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将艺术实践教育放在了首位,旨在通过大学生艺术团来带动校园内高雅艺术的氛围,对全校师生进行高雅艺术的普及和推广,从而达到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的目的。当前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根据实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大学生艺术团活动

在目前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需求下,考虑到大学生艺术团能够带来的积极作用,当前高校纷纷组建了具有特色的大学生艺术团,并根据院校特色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大学生艺术团活动。对于北京物资学院来讲,其大学生艺术团下设管乐团、合唱团、戏剧团、舞团,他们取得良好的成绩,均在国家和北京市获奖,对艺术团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2、高校将艺术实践教育放在了大学生艺术团活动的首位,将高雅艺术的普及和推广作为主要目标

在高校目前的大学生艺术团活动中,高校不仅重视艺术团活动的开展,同时将艺术实践教育融入到了活动当中,并将艺术实践教育放在了首位,旨在以艺术团活动带动艺术实践教育的开展,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并积极做好高雅艺术的普及和推广,使高校具有高雅艺术的氛围,使高校师生都能够受到高雅艺术的熏陶。

3、高校在大学生艺术团注重活动开展的形式

为了保证大学生艺术团的活动取得实效,高校在大学生艺术团开展活动的时候,选择了多种艺术形式,主要有管乐、合唱、舞蹈、戏剧等等。由于目前高校将大学生艺术团赋予了更多的职能,希望通过大学生艺术团活动达到提升艺术实践教育效果的目的。因此高校在大学生艺术团活动上注重形式的多样化。

二、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高校将大学生艺术团放在了首要地位,并希望通过大学生艺术团的活动来提高艺术实践教育效果,但是在大学生艺术团的活动开展过程中,艺术实践教育还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尤其是没有艺术特长生招生资格的学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缺乏导向性,没有树立高雅艺术的核心思想

从目前高校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来看,多数高校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艺术实践教育的重要性,在开展过程中目的不明确,缺乏鲜明的导向性,导致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特点不突出,没有体现出艺术实践教育的意义所在。因此,要想取得艺术实践教育的积极效果,就要对大学生艺术团进行明确指导,并树立高雅一树的核心思想。

2、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开展方式单一

虽然目前高校大学生艺术团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管乐、合唱、舞蹈、戏剧等,但是对于艺术实践教育来说,开展方式还比较单一,仅仅依靠现有的方式很难取得积极的教育效果。因此我们必须要积极拓展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开展方式,丰富艺术实践教育内容,保证艺术实践教育取得预期效果。

3、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取得效果不明显

目前高校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在开展的过程中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整体教育水平和教育手段还比较欠缺,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和强化。因此,对于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我们要有全新的认识,不但要认识到艺术实践教育的重要性,还要保证艺术实践教育有效开展,并取得预期效果。

三、解决大学生艺术团艺术实践教育问题的对策

针对目前大学生艺术团艺术实践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要认真分析成因,努力丰富艺术实践教育内容,采取具体的对策有效解决现存问题,保证大学生艺术团艺术实践教育取得积极效果。具体措施如下:

1、明确大学生艺术团艺术实践教育的指导方向

考虑到目前高校大学生艺术团艺术实践教育缺乏导向性的特点,我们要在大学生艺术团艺术实践教育中明确指导方向,明确艺术实践教育的任务,并制定具体的活动开展方案,使大学生艺术团艺术实践教育能够取得积极的效果,保证大学生艺术团艺术实践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同时,我们应树立高雅艺术为核心思想的指导方针,积极推动高校高雅艺术的发展。

2、拓展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开展方式和领域

目前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存在开展方式单一和开展手段不足的问题,为此我们要积极拓展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开展方式和领域,使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能够在开展方式上更加多元化,使艺术实践教育的领域能够得到有效延伸,起到艺术实践教育的预期效果。

3、制定具体的艺术实践教育目标,保证有效实施

考虑到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的重要性,我们需要制定具体的艺术实践教育目标,并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大力开展艺术实践教育活动,使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活动能够在活动方式和活动内容上得到丰富,进而达到于小目标,保证艺术实践教育的有效实施。

四、结论

从目前高校大学生艺术团的组建和开展情况来说,不但丰富了校园文化,也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精神文明教育,同时在艺术实践教育上也取得了突出的效果。由此可见,大学生艺术团的开展直接促进了高校文化建设,同时艺术实践教育也获得了整体提升。因此,我们应该对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在今后的艺术团活动开展中,采取积极措施,解决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存在的问题,保证艺术实践教育取得预期效果,提高高校的高雅艺术氛围和广大师生的高雅艺术素质,推动高校高雅艺术建设。

参考文献:

[1] 孙立军;;高校学生艺术团建设与管理的研究 [j];思想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大学生论文篇2

[关键词]文学接受;文学作品;文学理论;人生意识;大学生

[作者简介]唐洁,梧州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学硕士,广西梧州543002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3)02―0140―04

文学接受“是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力求把握文本深层意蕴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是读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或信息的选择、接纳、拒绝和再创造”。在当今的读图时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被图像符号包围,文学接受水平日益下降,这直接影响到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因此,引导大学生关注文学、阅读文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而要提高大学生的文学接受水平,我们必须给予学生切实有用的指导。

一、引导学生运用文学理论分析文学作品的深层意蕴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学艺先学理,理明技方精”,要提高文学接受水平,必须掌握相关的文学理论。但在当今的读图时代,不少学生对文学理论敬而远之,思维走向平面化,无法分析文学作品的深层意蕴。如对《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篇小说,学生往往按照传统的“阶级分析法”理解,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控诉封建礼教。这种看法当然不无道理,但若问到他们小说是怎样展示悲剧的成因和过程时,不少学生就感到茫茫然不知如何分析。这就暴露了学生理论知识和理论意识的欠缺,对此我们必须进行纠正。

叙事学理论认为,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要求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表现人物行为的矛盾冲突,由此揭示人物命运的变化过程。另外,叙事学理论认为,叙事作品存在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深层结构存在的根据,是相信具体的叙述话语同产生这些话语的整个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着超出话语字面的深层意义关系。”法国人类学家列维一斯特劳斯在对神话进行研究时,没有按照叙述顺序进行分析,而是“将各个神话要素按照某种相似特征重新组合的方式进行译解,从中寻找支配具体话语的深层文化关系”。这种方法对我们分析文学作品的深层意蕴是非常有用的。

按照性质的相似和逻辑关系对《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情节进行重组,我们可以发现:杜十娘和李甲爱情悲剧的外因是封建礼教,而内因则是两人不同的爱情观和人生价值观。下面我们对此进行具体分析。

小说写杜十娘在妓院中度过了七年生涯,“因见鸨儿贪财无义,久有从良之志,又见李公子忠厚志诚,甚有心向他”。可见,杜十娘想改变自己的生存处境,想过一种真正的人的生活。在她那里,爱情幸福和人生幸福是划等号的。也就是说,杜十娘是想通过追求爱情幸福来获取人生幸福。因此,在和李甲交往的过程中,她的关注点始终是李甲对她的感情。长期的妓院生涯让杜十娘“不知历过了多少公子王孙,一个个情迷意荡,破家荡产而不惜”,她对公子王孙的浮浪品性是有深切体会的,也正因为如此,“忠厚志诚”的李甲才人了她的法眼。但即使他们两人“终日相守,如夫妇一般,海誓山盟,各无他志”,杜十娘仍要不断考验李甲对她的感情――她要李甲为她筹划赎身的钱,而且在李甲筹划无着时她也只是拿出一半的赎金,另外一半还要李甲去解决。而赎身之后,她也一直没有告诉李甲百宝箱的秘密。可见,杜十娘在将自己的终身幸福托付给李甲时,是多么的谨慎小心。也正因为如此,李甲最终对她的背叛才会给她致命的打击。对杜十娘来说,爱情的幻灭就是人生幸福的幻灭,爱情之花的枯萎就是生命之花的枯萎。

而李甲呢?他是“自幼读书在庠”,可见,他始终是要走光宗耀祖的道路的。当然,杜十娘也确实吸引他,他“风流年少,未逢美色,自遇了杜十娘,喜出望外,把花柳情怀,一担儿挑在他身上”。但即使杜十娘“甚有心向他”,他还是因为“惧怕老爷,不敢应承”。后来,李甲父亲“在家闻知儿子嫖院,几遍写字来唤他回去。他迷恋十娘颜色,终日延捱。”――李甲迷恋的是杜十娘的美色,而并不是真正打算与杜十娘厮守终生。若没有杜十娘的积极主动,李甲是不可能帮她赎身的。在杜十娘赎身之后,李甲对他们两人的未来也没有任何的筹划。杜十娘问李甲:“吾等此去,何处安身?郎君亦曾计议有定着否?”李甲的回答则是:“老父盛怒之下,若知娶妓而归,必然加以不堪,反致相累。展转寻思,尚未有万全之策。”也正因为如此,孙富的一席话才会让李甲茫然自失:“若为妾而触父,因妓而弃家,海内必以兄为浮浪不经之人。异日妻不以为夫,弟不以为兄,同袍不以为友,兄何以立于天地之间?”李甲何曾下过决心为爱情抛弃一切呢?他对杜十娘的爱是很有限度的,家庭压力、社会压力始终是压在他心头的大石头。李甲遇到孙富是偶然的,但他背叛杜十娘则是必然的。

“深层结构是作品中潜含的文化意义,植根于一定文化中的深层社会心理。”西方有一句谚语:“爱情于男子只是生涯中一段插话,而于女子则是生命之全书。”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篇小说正是蕴含着这种社会心理。可见,恰当运用文学理论分析作品,能让我们透过作品的表层看到其隐含的深层意蕴。

需要指出的是,文学接受具有一定的自由度和创造性。中国古代文论中有“诗无达诂”之说,西方谚语中也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由于读者的生活阅历、知识素养的不同,对同一作品的深层意蕴常有不同的理解。但只要从作品出发,言之有据,言之成理,都应该适当给予肯定。

二、引导学生运用文学理论分析文学创作的得失

文学理论不仅能帮助我们分析文学作品的深层意蕴,而且能帮助我们分析文学创作的得失。下面举一些例子来说明。

先谈谈文学创作的“得”。文学理论指出,文学创作的主观性很强,所以文学创作材料的主体性特征也非常明显。对于文学创作来说,真正的材料是那些进入作家大脑并在记忆中留下深刻烙印的刺激和信息。这些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分析一些作家创作成功的原因。当代作家高晓声的创作就是一个典型例子。高晓声擅长描写农村生活,善于在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善于探索我国农民坎坷曲折的命运与心路历程的变化,在新时期文坛上独树一帜。其中1980年发表的小说《陈奂生上城》因塑造了陈奂生这一继阿q之后的典型农民形象而获得文学界的高度评价。为什么高晓声写农村题材的小说能够获得成功?主要原因就在于,农村生活在高晓声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成为不可磨灭的记忆。高晓声曾被错划成“”,被下放到农村劳动。当他度过20多年的坎坷岁月后又重新执笔为文时,连许多常用字也忘记了,但长期的农村生活让他对农村非常熟悉,农民心灵中的每一丝悲欢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头。因此,一旦面对稿纸,就文如泉涌,“半生生活活生生,动笔未免也动情”。

陆游的悼亡诗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据《齐东野语》等书记载:陆游二十岁时与唐琬结婚,两人感情非常好。但陆母不喜欢唐琬,迫使陆游与唐琬离异。后来唐琬改嫁赵士程,陆游另娶王氏。陆游三十一岁时与唐琬夫妇“相遇于禹迹寺南之沈氏园。唐以语赵,遣致酒肴。陆怅然久之,为赋《钗头凤》一词题壁间”。唐琬见后亦奉和一首,从此郁郁寡欢,不久便抱恨而死。陆游的悲悼之情始终郁积于怀,五十余年间,陆续写了多首悼亡诗,《沈园二首》即是其中最脍炙人口的两首。陆游写这两首诗时已是七十五岁的老人,他旧地重游,感怀往事:“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陈衍在《宋诗精华录》中谈到:“无此绝等伤心之事,亦无此绝等伤心之诗。就百年论,谁愿有此事?就千秋论,不可无此诗!”这个评价是很有见地的。这正应了这样一句话:悲剧性人生和创伤性体验往往成就优秀的文学作品。1980年钱钟书在日本演讲《诗可以怨》时就谈到:“尼采曾把母鸡下蛋的啼叫和诗人的歌唱相提并论,说都是‘痛苦使然’。这个家常而生动的比拟也恰恰符合中国文艺传统里一个流行的意见:苦痛比快乐更能产生诗歌,好诗主要是不愉快、烦恼或‘穷愁’的表现和发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悲剧性人生和创伤性体验深深烙印在作家头脑中,并转化为作家心灵深处的记忆。

再谈谈文学创作的“失”。文学理论指出,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可以分为无意获取和有意获取。有意获取是指“作家出于某种理想冲动,或为了完成某一个创作任务,而围绕一个中心,并采用有意记忆的方式,去有意接受刺激或积累信息的途径”。作家在有意获取材料时,“虽可能被热情所驱使,然而心灵深处却无法摆脱一种无意识定位,即把自己视为短暂的投身者、参与者或局外人”。这些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分析文学史上一些作家创作失败的原因。抗战小说的创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1937年的“七七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在“抗日救亡”的时代背景下,不少作家纷纷到战场采访,抗战小说成为这一时期小说创作的主流。这些小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鼓舞士气、促进民族独立的积极作用。但遗憾的是,从艺术性的角度看,不少抗战小说的成就是不高的。为什么会这样?这与有意获取材料的缺陷有关。文学创作的成功必须建立在深切的人生体验的基础上,而作家在短时间内通过有意获取材料的途径进行创作,缺乏长期的、深入的体验,是很难写出真正有深度和力度的作品的。

陆游曾经告诫他的儿子:“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文学创作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因此,作家生活阅历的狭窄与人生体验的欠缺会直接影响到文学创作。张爱玲的小说创作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早在上世纪40年代,傅雷就对张爱玲的小说提出了中肯的批评。他指出,《倾城之恋》“勾勒得不够深刻,是因为对人物思索得不够深刻,生活得不够深刻……流苏‘没念过两句书’而居然够得上和柳原针锋相对,未免是个大漏洞。离婚以前的生活经验毫无追叙,使她离家以前和以后的思想引动显得不可解。而这些都减少了人物的现实性”。傅雷特别谈到:“小说家最大的秘密,在能跟着创造的人物同时演化。生活经验是无穷的……唯有在众生身上去体验人生,才会使作者和人物同时进步,而且渐渐超过自己。”“我不责备作者的题材只限于男女问题,但除了男女以外,世界究竟还辽阔得很。人类的也不仅仅限于一二种……心灵的窗子不会嫌开得太多,因为可以免除单调与闭塞。”这些说法是很有道理的。只有用心体验人生,扩大生活阅历,文学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另外,文学理论指出,人文关怀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它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生存状态及其命运、幸福相联系”,是“善”的终极价值体现。根据这些理论的指引,我们就会发现,中国不少古典小说都存在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如《燕丹子》写道:“酒中,太子出美人能琴者。轲曰:‘好手琴者!’太子即进之。轲曰:‘但爱其手耳。’太子即断其手,盛以玉粲奉之。”这是怎样的残忍啊。而过去,一说到燕丹子,我们往往是说他如何礼贤下士、义薄云天,却忽略了他对生命的漠视和残忍的一面。另外,对《水浒传》这部小说,过去我们经常强调的是梁山好汉是“四海之内皆兄弟”,但实际上小说中不少情节展现出来的恰恰是梁山好汉对普通百姓生命的极端蔑视,如为了逼秦明入伙,在青州城外大肆屠杀;为了救卢俊义和石秀,冲进城里大开杀戮……这些情节是我们在阅读小说时不能忽略的。

大学生论文篇3

大学文化的激励功能,是指大学文化具有校园师生从内心产生高昂情绪和发奋进取精神的效应。大学生通过相互之间的宣讲交流,不但提升了自身对学校文化、传统的了解,还使全体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大学的文化理念、精神,使学校文化被广大学生认同,这种认同感会形成一种很强的凝聚力和促进力,把师生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大学主体共同特有的责任意识、集体意识,在大学建立起高度和谐、信任、理解、互尊的群体关系,使全体师生能够以奋发进取的精神去勤奋学习工作,形成强大的内驱力。

二、大学生文化传播能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推进,我国高校在大学生文化传播能力培育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与此同时也明显存在着一些问题。为较深入了解大学生文化传播能力现状,通过调查问卷、随机访谈等形式对哈尔滨工程大学420名毕业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并针对大学生文化传播能力对30个用人单位代表进行了现场座谈,了解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文化传播能力的满意度评价。通过表1及表2可以看出,目前大学生文化传播能力距用人单位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大学生文化传播能力培育工作也没有达到大学生满意程度。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对大学生文化传播能力培育工作认识不够。教育的本质功能就是文化传承、文化育人,就是让人类几千年积累下来的经验、知识代代传下去,并加以创新、发展[3]。目前,对大学生文化传播能力必要性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高校在重视专业课程教学,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也开始重视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但对培养大学生文化传播能力的重视程度还没有提到一定的高度,不论是在理论探讨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加强。2.大学生文化传播能力培育目标泛化。培育大学生文化传播能力既包含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也包含大学生传播文化的实践能力的提升。一些高校只是泛泛地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工作,开设文化通识课程、举办文化讲座等,不注重大学生自我表达、对外宣讲能力的培养,制约了培育大学生文化传播能力工作的深入推进。3.大学生文化传播能力培育途径缺失。由于大学生文化传播能力的重要性尚未得到广泛认可,对培育途径的研究和探索较少,大学生文化传播能力培育工作目前缺乏系统化,在相关文化素质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方式、课外文化活动交流等方面都明显滞后,有待于进一步整合、完善。

三、大学生文化传播能力培育的策略

(一)构建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培育大学生文化传播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课程是高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形式,只有把文化素质教育内容纳入大学生课程教学体系,才能保证文化素质教育的具体实现。为进一步做好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工作,还需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方面不断改进完善。一是增加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数量,逐步把更多的学科内容引入课程体系,不但让理工科大学生能学到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也能让文科大学生学到科技普及类课程,促进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二是完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内容,充实调整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授课内容。三是强化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师资,鼓励教授、专家讲授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四是把文化素质的精神与价值灌注到各种专业课程之中,使之都能提升文化品格,发挥文化素质教育的功能[4]。

(二)完善课外文化活动体系校园文化活动和文化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课外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要通过完善制度建设、丰富文化活动内容等措施不断完善课外文化教育活动体系。一是明确培训内容。大学生文化传播能力提升的过程也是大学文化传播的过程,不但要将科学技术文化列入传播内容,也要将大学的特色办学品牌理念和校园文化列入传播内容,进一步促进高校文化的影响力。二是构建培训平台。文化讲座、学术沙龙、文艺欣赏都是文化培训的主要方式,要通过开展高雅的课外文化培训活动,使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能力得到提升。三是组织文化社团。文化社团是大学生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要支持、鼓励文化社团积极开展各类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尝试将所学知识与校园文化进行传播,增强学生交流和文化传播实践能力。四是建设文化载体。文化的传播,特别特色校园文化的传播要有具体的文化物质载体,以便学生进行学习、宣讲。高校可以建设校史展览馆、学科特色博物馆、校园景观等物质载体,如哈尔滨工程大学建设了哈军工纪念馆和船舶博物馆等场馆、授命群雕等。

大学生论文篇4

根据相关实证调查,大学生社会支持现状的问题主要是:对特殊群体的关注不够、大学生群体友情缺失、师生关系淡薄、社会支持来源单一、社会支持结构欠缺合理性、社会支持层次较低等方面。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建议采取以下优化策略改善大学生社会支持现状:

1.利用大学生压力信息档案

了解大学生生活背景,为大学生特殊群体提供有效社会支持。不同的大学生特殊群体会有不同的问题存在,如贫困大学生主要是经济问题、单亲家庭大学生主要是家庭问题、独生子女大学生主要是自身的个性导致缺乏协作精神问题、要毕业大学生主要是就业问题等等,针对不同特殊群体的需要提供有针对性的社会支持,有利于社会支持效果的提升,是社会支持状况优化的重要方面。

2.各高校应重视大学生集体性文体活动的开展和师生关系密切程度的提高

通过组织大学生集体性文体活动,如大合唱、拔河、球类竞赛等,增加大学生之间的相互接触和了解,在集体性文体活动中激发归属感与荣誉感,增进大学生之间的友情,发挥友情在社会支持中的重要作用;高校应重视师生之间关系密切程度的提高,不论是辅导员、任课教师还是行政工作人员,都应畅通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渠道,如办公电话、手机、博客、微博、邮箱等,不断增加大学生获得社会支持的渠道。

3.从支持的主体上看

扩大社会支持主体范围,增强群体性支持的可操作性。大学生目前的社会支持主要来源于家庭,但大学生不仅仅归属于家庭,还归属于学校、社区、共青团组织、各党派组织等各种群体性组织,因此应将对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从家庭扩大到上述这些群体性组织的范围内,为大学生的良性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平台。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社会支持政策的可操作性以及实现的可能性,不能空谈务虚,急功近利,要以社会支持状况的实际改善为标准,否则不仅达不到优化社会支持的效果,还会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4.从支持的内容构成上看

完善社会支持的结构,实现多层次的社会支持结构。大学生目前的社会支持结构现状中,物质性支持占有绝大多数,这属于最为基本最低层次的社会支持,说明我国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状况还处于较低水平。要完善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必须改变社会支持的构成,扩大精神性支持和信息性支持所占的比例。当然,物质性支持是基础,但精神性支持和信息性支持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在社会转型期的时代背景下,当代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与挑战,这无疑会给他们带来不小的压力,大学生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同时,在心理压力的刺激下,对法律的无知与信仰的缺失使大学生可能会选择错误的方法来应对,从而导致大学生犯罪的发生,往往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因此迫切需要加大精神性支持和信息性支持的比重来为大学生服务。具体做法如“健全高校心理咨询服务和普法教育,加强宣传力度和范围,为大学生提供强大的心理支持和必要的法律常识;又如畅通沟通渠道,给大学生提供多元社会沟通渠道的选择,充分利用网络、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介给大学生提供正确积极的行为导向。”

二、社会控制程度的提升

大学生的社会控制程度主要表现为一种外在控制。通过相关实证调查我们了解到大学生普遍缺乏法律信仰,在遇到纠纷需要解决时,只有少数大学生会首先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问题,而对生活中事件的重要性排序中,大学生不仅体现了缺乏信仰的主要特征,还主要表现出金钱至上和权力至上的态度,这说明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大学生的金钱观产生的重大负面影响,让大学生更看重表面上的利益与价值,而忽略了利益背后的法律和道德要求。因此,这种观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控制实现的程度,使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没有形成内在的自我控制,而主要是通过法律的强制力、纪律的处罚性以及道德的舆论谴责性来实现社会控制。这种外在控制模式在表面上看似有效,但如果大学生在遭遇冲动、激情、无知、失去理智等情形时就会失去效用,无法发挥社会控制阻隔犯罪发生的作用。在发现大学生社会控制状况上述问题的同时,也要思考如何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由于社会控制机制运作的复杂性,不仅包括社会结构的不断调整与发展,还涉及到人的意识观念的培养,因此社会控制效果的实现不是短时间可以体现出来的,往往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有质的飞跃,这就意味着现阶段只能尽量地完善目前的社会控制模式,并为将来内在控制的彻底实现打下坚实基础。为此,需要从以下环节入手

1.加强情感沟通,增强情感依附

从大学生的社会关系来看,与大学生能够进行情感沟通的对象有很多,如父母、朋友、恋人等,与之对应的就是亲情、友情、爱情等,应首先从这些方面入手,为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要让他们时刻怀抱感恩之心,珍惜自己生命中的每一份情感。毫无疑问,情感依附的加强与社会支持状况也是相辅相成的,对情感的无限关照自然会改善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状况,两者结合在一起能够发挥更为有效的防治大学生犯罪的功用。

2.加强法制宣传与教育,培养法律意识

要培育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加强法制宣传与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实证调查了解到,很多大学生心里明白法律的重要性,但又缺乏自学的能力,非常希望能找到系统了解法律知识的途径,而大学课程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已将法律内容进行压缩,导致基本不可能实现这一目的。因此,迫切需要在高校范围内进行专门的法制教育。

3.加强情操修养,塑造良好品行

情操与品行对一个人来说至关重要,在学会做事之前先学会做人是非常正确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情操与品行有助于大学生良好基本素质的养成,同时也为大学生提供了判断是非的重要标准。概言之,对社会控制程度的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关键是要坚持到底、坚定信心、不断努力、循序渐进。

三、总结

大学生论文篇5

论文摘 要:本文论述了大学生文学修养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关系;提出了语言与文学是紧密相连的,没有一定的文学修养,语言水平不可能真正的提高;阐明了如何把大学生文学修养的养成与大学英语教学相紧密结合。

众所周知,语言与文学是紧密相连的,没有一定的文学修养,语言水平不可能真正提高。尽管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文学方面的要求不能定的太高,但是,培养他们一定的文学修养对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确实大有裨益。

《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说过:“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所谓的文学修养,我想其最终表现为内身的气质修养,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各种文化的熏陶是可以获得的。但在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也许是由于受到标准化测试的负面影响,不少学校普遍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是如何通过四、六级考试,而不是如何扎扎实实地打好英语基础功,扩大知识面、丰富阅历等。我们的教师有时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这种想法的影响,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语言形式的分析、训练以及考试技巧的介绍上,而对语言内容本身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史、哲、美等背景知识方面的介绍、评析则一概予以省略。从目前实用的角度来看,这似乎是行之有效的。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当前外语教学的一种偏颇。笔者认为,一定的文学修养对大学生的英语学习至少在下列几个方面是有好处的。

一、 加深对文章原意的理解

随着大学英语教材的逐步改革,英语阅读教材中直接从英美报刊中摘录的原文越来越多。在英语中,语言形式与内容有时是统一的,但有时却是矛盾的。在矛盾的情况下,如果不了解有关文学、历史、哲学、宗教、美学等方面的背景知识,或者说没有相关的文学修养,照字面意义去生硬理解,往往会造成望文生意的笑话。

例如: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照字面意思理解为:“约翰是可靠的。他不吃鱼,还玩游戏。”这只是理解了原文的形式。由于缺乏历史、文学知识,所以没有真正理解原文内容。考察一下英国历史,即可知道,英国在伊丽莎白一世时宗教斗争十分激烈,旧教徒(papist),即罗马天主教徒(roman catholics)规定斋日(星期五)只许吃鱼。新教徒(protestants)推翻旧教政府后,拒绝接受旧教在斋日里吃鱼的习惯,以表示忠于新教。英语中“不吃鱼”也就转而取得了“忠诚”的意思。

再如: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中有这么一段台词:

lear: what dost thou profess? what wouldst thou with us?

kent: i do profess to be no less than i seem;

to serve him truly that will put me in

trust…to fight when i cannot choose, and

to eat no fish.

李尔问肯特“你是干什么的?你来见我有什么事?”

肯特回答说:“你瞧我像干什么的,我就是干什么的;谁要是信任我,我愿尽忠服侍他……迫不得已的时候,我也会跟人家打架;我不吃鱼。”(第一幕、第四场)。朱生豪先生在直译“我不吃鱼”时,加了一个注:“意即不是天主教徒,天主教徒逢星期五按例吃鱼”。北京大学许渊冲教授在他《翻译的艺术》一书中将这个短语译成“他忠实得斋日不吃荤,凡事都循规蹈矩。”这样意译也许更容易让中国读者理解。

“play the game”“玩游戏”表示“遵守规则”。这也是从形式到内容意思转化的范例。

再如,有位大学教授有一天正在讲授文学课,快接近尾声了。他正沉溺于他所得意的英文诗歌欣赏时,下课铃响了。学生们随即就开始把他们座椅上的活动扶手砰然地收下去,准备离开。

那位教授口若悬河正讲得起劲,突然受到学生的干扰,满怀不悦,于是举起手来说道:

“wait just one minute, gentlemen. i have a few more pearls to cast.”

照字面意思这句话似乎可理解为:“稍等一下,诸位,我还有几粒珍珠要掷呀。”

最后说的那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是不是他要向学生讲几句珠玉之言,使他们有所收益呢?如果不知道这个典故,就难于正确理解原文含义了。

这则典故出自《圣经•马太福音》第五章、第六节:“give not that which is holy onto the dogs; neither cast your pearls before swines, lest they trample them under their feet, and turn again and rend you.”

“不要把圣物给狗,也不要把你们的珍珠丢在猪前,恐怕它践踏了珍珠,转过来咬你们。”

to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s,古语swine即今pig。说猪中外一致,都是指蠢猪。现在把人间最贵重的珍珠丢在猪前,蠢猪不但不知珍爱,反而要去践踏它,岂不可惜。因此这个短语在英语中已转而表示“明珠暗投”“对牛弹琴”之意。陆谷荪教授主编的《英汉大词典》中有这样一句例句:he explained the beauty of the music to her but it was casting pearls before swines(“他跟她讲解那音乐之美,可是这无异于对牛弹琴。”)

由此可见,文学修养对语言学习是十分重要的。有时读者可以从词典上找到每个字的意思,但是就是无法理解原文的含义,这往往是缺乏文学等方面知识的缘故。 "

二、扩大知识面,提高英语的整体水平

文学是现实生活间接的、曲折的反映。一个人生活的范围总是有限的,不可能直接地与各种行行色色的人物打交道。同时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对过去发生的种种人间悲欢离合的体验以及对前人思想情感的了解,也只能来自书籍。文学作品不仅可以扩大我们的知识面,丰富生活的阅历,而且还能加深我们对生活的理解与认识。因此,一个人要学好西方语言,如果对西方从古希腊罗马到现代派这二千五百多年的文学历史一无所知、对欧洲文学史上像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伟大作家及其他们的作品一无所知的话,那么要掌握好西方语言,恐怕是很困难的。尤其是古希腊文学,它是西方文学的渊源,也是人类文化的一座宝库,马克思曾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马克思指出,“希腊神话和史诗是发展最完美的人类童年的产物,具有永久的魅力。”希腊神话以口头形式在各部落流传了几百年后,真正留传至今的也只有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这二部作品。 当然,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遍览所有世界名著,但是至少对某些名著、哪怕是片断进行认真的阅读,这无疑是大有好处的。非常遗憾的是,在我们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忽视了这方面的培养。学生们只注重科技方面文章的阅读,很少有同学在课外进行名著阅读或欣赏,再加上个别老师的指导不得力,这就造成他们文学修养较差,最终的结果是他们的英语整体水平不高。

三、陶冶情操、培养气质

如同艺术的其他门类——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一样,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甚至可以转变一个人的气质。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可以使听众心中产生与命运抗争的激昂情绪,蓝色的多瑙河那优美的旋律自然会使人产生爱国思乡之情。《最后的晚餐》这幅画中的布局与色彩可以使观众感受到善与恶、真与伪的强烈对比。同样,一首好的诗、一部好的剧本或者一部好的小说,也都可以使读者得到美的感受,从而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人改变那种只求感官满足的粗俗气质,获得精神的升华,进入高尚圣洁的诗的境界。比如看了电视连续剧《蜗居》和《潜伏》之后,让人反思,让人再次感受真、善、美。

我们的先哲孔夫子曾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所谓兴、是指兴排遣情感。人生有许多烦恼与痛苦,有时对父母妻儿朋友无法诉说,但通过诗词等可以排遣。可以观、即可以观察人生、认识社会、有自己的主见而不随波逐流。可以群、即所谓“群居相切磋”,艺术上的相同爱好可以得到许多挚友。可以怨,即可以通过文学作品来批评、讽刺、鞭笞社会与人性中的种种丑恶现象,从而达到匡正社会风气的效果。此外,文学还可以告诉人们如何孝顺侍奉父母,如何为社会为国家多做贡献,还可以使自己各方面的知识更加渊博。

西方文论的鼻祖亚里斯多德在他的《诗学》中提出了诗的理论。他认为诗(主要是悲剧)的作用是通过对一个严肃、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配之悦耳的语言,来“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希腊文katharsis作为宗教术语,意思是“净洗”,作医学术语,意即“宣泄”或“求平衡”。由此可见,艺术的作用可以净化人的灵魂,陶冶人的情操。德国著名诗人席勒在他《审美教育书简》中也指出,人不可能由自然的物质世界一下子上升到理性的道德世界,这当中应当经过一个审美教育的阶段。在审美活动中,人摆脱了实用的束缚,观照到了自己的“巧妙智慧”,获得了真正的心灵自由。文学的境界确实是一种观照的境界,是一种离开了时空束缚的精神活动。它不仅能给人们美的享受,而且还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过程,陶冶人的情操,改变人的气质。

大学生论文篇6

 

关键词:大学生 文学修养 英语学习 英语教学 

众所周知,语言与文学是紧密相连的,没有一定的文学修养,语言水平不可能真正提高。尽管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文学方面的要求不能定的太高,但是,培养他们一定的文学修养对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确实大有裨益。 

《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说过:“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所谓的文学修养,我想其最终表现为内身的气质修养,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各种文化的熏陶是可以获得的。但在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也许是由于受到标准化测试的负面影响,不少学校普遍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是如何通过四、六级考试,而不是如何扎扎实实地打好英语基础功,扩大知识面、丰富阅历等。我们的教师有时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这种想法的影响,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语言形式的分析、训练以及考试技巧的介绍上,而对语言内容本身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史、哲、美等背景知识方面的介绍、评析则一概予以省略。从目前实用的角度来看,这似乎是行之有效的。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当前外语教学的一种偏颇。笔者认为,一定的文学修养对大学生的英语学习至少在下列几个方面是有好处的。 

 

一、 加深对文章原意的理解 

 

随着大学英语教材的逐步改革,英语阅读教材中直接从英美报刊中摘录的原文越来越多。在英语中,语言形式与内容有时是统一的,但有时却是矛盾的。在矛盾的情况下,如果不了解有关文学、历史、哲学、宗教、美学等方面的背景知识,或者说没有相关的文学修养,照字面意义去生硬理解,往往会造成望文生意的笑话。 

例如: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照字面意思理解为:“约翰是可靠的。他不吃鱼,还玩游戏。”这只是理解了原文的形式。由于缺乏历史、文学知识,所以没有真正理解原文内容。考察一下英国历史,即可知道,英国在伊丽莎白一世时宗教斗争十分激烈,旧教徒(papist),即罗马天主教徒(roman catholics)规定斋日(星期五)只许吃鱼。新教徒(protestants)推翻旧教政府后,拒绝接受旧教在斋日里吃鱼的习惯,以表示忠于新教。英语中“不吃鱼”也就转而取得了“忠诚”的意思。 

再如: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中有这么一段台词: 

lear: what dost thou profess? what wouldst thou with us? 

kent: i do profess to be no less than i seem; 

to serve him truly that will put me in 

trust…to fight when i cannot choose, and 

to eat no fish. 

李尔问肯特“你是干什么的?你来见我有什么事?” 

肯特回答说:“你瞧我像干什么的,我就是干什么的;谁要是信任我,我愿尽忠服侍他……迫不得已的时候,我也会跟人家打架;我不吃鱼。”(第一幕、第四场)。朱生豪先生在直译“我不吃鱼”时,加了一个注:“意即不是天主教徒,天主教徒逢星期五按例吃鱼”。北京大学许渊冲教授在他《翻译的艺术》一书中将这个短语译成“他忠实得斋日不吃荤,凡事都循规蹈矩。”这样意译也许更容易让中国读者理解。 

“play the game”“玩游戏”表示“遵守规则”。这也是从形式到内容意思转化的范例。 

再如,有位大学教授有一天正在讲授文学课,快接近尾声了。他正沉溺于他所得意的英文诗歌欣赏时,下课铃响了。学生们随即就开始把他们座椅上的活动扶手砰然地收下去,准备离开。 

那位教授口若悬河正讲得起劲,突然受到学生的干扰,满怀不悦,于是举起手来说道: 

“wait just one minute, gentlemen. i have a few more pearls to cast.” 

照字面意思这句话似乎可理解为:“稍等一下

,诸位,我还有几粒珍珠要掷呀。” 

最后说的那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是不是他要向学生讲几句珠玉之言,使他们有所收益呢?如果不知道这个典故,就难于正确理解原文含义了。 

这则典故出自《圣经•马太福音》第五章、第六节:“give not that which is holy onto the dogs; neither cast your pearls before swines, lest they trample them under their feet, and turn again and rend you.” 

“不要把圣物给狗,也不要把你们的珍珠丢在猪前,恐怕它践踏了珍珠,转过来咬你们。” 

to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s,古语swine即今pig。说猪中外一致,都是指蠢猪。现在把人间最贵重的珍珠丢在猪前,蠢猪不但不知珍爱,反而要去践踏它,岂不可惜。因此这个短语在英语中已转而表示“明珠暗投”“对牛弹琴”之意。陆谷荪教授主编的《英汉大词典》中有这样一句例句:he explained the beauty of the music to her but it was casting pearls before swines(“他跟她讲解那音乐之美,可是这无异于对牛弹琴。”) 

由此可见,文学修养对语言学习是十分重要的。有时读者可以从词典上找到每个字的意思,但是就是无法理解原文的含义,这往往是缺乏文学等方面知识的缘故。 

二、扩大知识面,提高英语的整体水平 

 

文学是现实生活间接的、曲折的反映。一个人生活的范围总是有限的,不可能直接地与各种行行色色的人物打交道。同时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对过去发生的种种人间悲欢离合的体验以及对前人思想情感的了解,也只能来自书籍。文学作品不仅可以扩大我们的知识面,丰富生活的阅历,而且还能加深我们对生活的理解与认识。因此,一个人要学好西方语言,如果对西方从古希腊罗马到现代派这二千五百多年的文学历史一无所知、对欧洲文学史上像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伟大作家及其他们的作品一无所知的话,那么要掌握好西方语言,恐怕是很困难的。尤其是古希腊文学,它是西方文学的渊源,也是人类文化的一座宝库,马克思曾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马克思指出,“希腊神话和史诗是发展最完美的人类童年的产物,具有永久的魅力。”希腊神话以口头形式在各部落流传了几百年后,真正留传至今的也只有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这二部作品。 

在现代英语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些栩栩如生的希腊英雄人物,并且这些名词已带有特殊的含义。例如,美国《时代》周刊曾将1972年尼克松总统首次访华报导成“nixon’s odyssey to china”.把经过一段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后的这次旅行说成是奥德赛,这不能不说是意味深长。在日常英语中我们可见到这样的用法:the four day 6000 mile odyssey ended in mgadishu.(经过四天6000英里的行程、最后到达摩加迪沙。) their stories are powerful accounts of spiritual odyssey(他们的故事是精神探索的有力描述。)由此可见,odyssey在现代英语中已表示历尽沧桑的长期流浪,漫长的行程,智力(或精神上)长期的探索过程。此外还有trojan horse:潜藏内部的颠覆分子;hector:虚张声势、持强凌弱的人;achilles:勇猛无比,脾气暴烈的人。但achilles’hill:致命的弱点;hercules:大力士;a herculean task:一项艰巨的任务;a herculean bed:一张又宽又大的床。

当然,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遍览所有世界名著,但是至少对某些名著、哪怕是片断进行认真的阅读,这无疑是大有好处的。非常遗憾的是,在我们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忽视了这方面的培养。学生们只注重科技方面文章的阅读,很少有同学在课外进行名著阅读或欣赏,再加上个别老师的指导不得力,这就造成他们文学修养较差,最终的结果是他们的英语整体水平不高。 

 

三、陶冶情操、培养气质 

 

如同艺术的其他门类——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一样,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甚至可以转变一个人的气质。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可以使听众心中产生与命运抗争的激昂情绪,蓝色的多瑙河那优美的旋律自

然会使人产生爱国思乡之情。《最后的晚餐》这幅画中的布局与色彩可以使观众感受到善与恶、真与伪的强烈对比。同样,一首好的诗、一部好的剧本或者一部好的小说,也都可以使读者得到美的感受,从而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人改变那种只求感官满足的粗俗气质,获得精神的升华,进入高尚圣洁的诗的境界。比如看了电视连续剧《蜗居》和《潜伏》之后,让人反思,让人再次感受真、善、美。 

我们的先哲孔夫子曾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所谓兴、是指兴排遣情感。人生有许多烦恼与痛苦,有时对父母妻儿朋友无法诉说,但通过诗词等可以排遣。可以观、即可以观察人生、认识社会、有自己的主见而不随波逐流。可以群、即所谓“群居相切磋”,艺术上的相同爱好可以得到许多挚友。可以怨,即可以通过文学作品来批评、讽刺、鞭笞社会与人性中的种种丑恶现象,从而达到匡正社会风气的效果。此外,文学还可以告诉人们如何孝顺侍奉父母,如何为社会为国家多做贡献,还可以使自己各方面的知识更加渊博。 

西方文论的鼻祖亚里斯多德在他的《诗学》中提出了诗的理论。他认为诗(主要是悲剧)的作用是通过对一个严肃、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配之悦耳的语言,来“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希腊文katharsis作为宗教术语,意思是“净洗”,作医学术语,意即“宣泄”或“求平衡”。由此可见,艺术的作用可以净化人的灵魂,陶冶人的情操。德国著名诗人席勒在他《审美教育书简》中也指出,人不可能由自然的物质世界一下子上升到理性的道德世界,这当中应当经过一个审美教育的阶段。在审美活动中,人摆脱了实用的束缚,观照到了自己的“巧妙智慧”,获得了真正的心灵自由。文学的境界确实是一种观照的境界,是一种离开了时空束缚的精神活动。它不仅能给人们美的享受,而且还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过程,陶冶人的情操,改变人的气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文学修养与大学英语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不仅对大学生英语语言学习大有好处,而且对于培养完美的人格也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在教好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还应结合课文设法给学生补充一些名著欣赏,讲解一些有关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包括语言背景与民族传统文化、语言背景与民族风俗习惯、语言背景与地理环境、语言背景与历史文化、语言背景与民族语言习惯和方言,等等)。当代大学生只有在这方面有了一定的造诣,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john r. searle: 〈〈speech acts: 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2]r. r. k. 哈特曼等:《语言与语言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 

[3]胡文仲:“文化差异种种”,《教学研究》, 1985 

[4]顾嘉祖: 《语言与文化》,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0 

[5]单其昌: 《英汉翻译技巧》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大学生论文篇7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键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1、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2、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3、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都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会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惊叹“皇帝女儿亦愁嫁”。因而,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作出选择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4、心理健康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育部日前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充分认识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意见》明确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式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不断地加强心理品质修养和锻炼,为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那么,如何消除他们的心理差距,使其顺利成才呢?其具体的途径和方法如下:

第一,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第二,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第三,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这是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这种情况也会在早晚要进入社会的青年学生中引发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例如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发生变故、学习成绩不佳、交友失败、失恋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3、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心理健康的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通过人际交往,使他们能够认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遵守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增强心理适应能力,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保证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4、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对大学生心理产生影响和作用的环境包括生存环境、成长环境、学习环境、校园环境等。

第四,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通过社会交往才能实现思想交流和信息资料共享。发展社会交往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激活人们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

第五,求助心理老师或心理咨询机构,获得心理咨询知识。心理老师具备了较雄厚的理论功底和生活实践经验,对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具有良好的解答方式和处理技巧。大学生在必要时求助于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咨询医生或长期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和心理老师。心理咨询是指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巧,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从心理咨询具有治疗功能的角度来说,心理咨询属于心理治疗,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和治疗手段,心理治疗的对象主要是正常人和有轻度心理障碍的人。通过咨询者与求询者的交谈、指导,针对求询音的各种心理适应和提出的问题,帮助求询者正确地认识到自身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引导求询者更为有效地而对现实,为求询者提供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机会;增加求询者的心理自由度,帮助求询者改变过去的心理异常,最终恢复健康的心理。心理咨询兼有心理预防和心理治疗功能,通过心理咨询,为咨询对象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和条件,提高其精神生活质量和心理效能水平,以实现降低和减少心理障碍,防止精神疾病,保障心理健康的目的。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所以大学生要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没有意志,没有不屈不挠的向上精神是不可能的。健康的心理,以积极进取、服务于社会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树立远大理想,“以天下为己任”,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内驱力,推动大学生努力完成学业,自觉攀登科学高峰。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如果离开良好心理的培养,就培养不出具有先进文化知识的合格大学生。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而且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四有”人才的重要保证和基础。

大学生论文篇8

 

关键词:大学生 文学修养 英语学习 英语教学 

众所周知,语言与文学是紧密相连的,没有一定的文学修养,语言水平不可能真正提高。尽管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文学方面的要求不能定的太高,但是,培养他们一定的文学修养对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确实大有裨益。 

《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说过:“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所谓的文学修养,我想其最终表现为内身的气质修养,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各种文化的熏陶是可以获得的。但在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也许是由于受到标准化测试的负面影响,不少学校普遍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是如何通过四、六级考试,而不是如何扎扎实实地打好英语基础功,扩大知识面、丰富阅历等。我们的教师有时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这种想法的影响,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语言形式的分析、训练以及考试技巧的介绍上,而对语言内容本身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史、哲、美等背景知识方面的介绍、评析则一概予以省略。从目前实用的角度来看,这似乎是行之有效的。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当前外语教学的一种偏颇。笔者认为,一定的文学修养对大学生的英语学习至少在下列几个方面是有好处的。 

 

一、 加深对文章原意的理解 

 

随着大学英语教材的逐步改革,英语阅读教材中直接从英美报刊中摘录的原文越来越多。在英语中,语言形式与内容有时是统一的,但有时却是矛盾的。在矛盾的情况下,如果不了解有关文学、历史、哲学、宗教、美学等方面的背景知识,或者说没有相关的文学修养,照字面意义去生硬理解,往往会造成望文生意的笑话。 

例如: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照字面意思理解为:“约翰是可靠的。他不吃鱼,还玩游戏。”这只是理解了原文的形式。由于缺乏历史、文学知识,所以没有真正理解原文内容。考察一下英国历史,即可知道,英国在伊丽莎白一世时宗教斗争十分激烈,旧教徒(papist),即罗马天主教徒(roman catholics)规定斋日(星期五)只许吃鱼。新教徒(protestants)推翻旧教政府后,拒绝接受旧教在斋日里吃鱼的习惯,以表示忠于新教。英语中“不吃鱼”也就转而取得了“忠诚”的意思。 

再如: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中有这么一段台词: 

lear: what dost thou profess? what wouldst thou with us? 

kent: i do profess to be no less than i seem; 

to serve him truly that will put me in 

trust…to fight when i cannot choose, and 

to eat no fish. 

李尔问肯特“你是干什么的?你来见我有什么事?” 

肯特回答说:“你瞧我像干什么的,我就是干什么的;谁要是信任我,我愿尽忠服侍他……迫不得已的时候,我也会跟人家打架;我不吃鱼。”(第一幕、第四场)。朱生豪先生在直译“我不吃鱼”时,加了一个注:“意即不是天主教徒,天主教徒逢星期五按例吃鱼”。北京大学许渊冲教授在他《翻译的艺术》一书中将这个短语译成“他忠实得斋日不吃荤,凡事都循规蹈矩。”这样意译也许更容易让中国读者理解。 

“play the game”“玩游戏”表示“遵守规则”。这也是从形式到内容意思转化的范例。 

再如,有位大学教授有一天正在讲授文学课,快接近尾声了。他正沉溺于他所得意的英文诗歌欣赏时,下课铃响了。学生们随即就开始把他们座椅上的活动扶手砰然地收下去,准备离开。 

那位教授口若悬河正讲得起劲,突然受到学生的干扰,满怀不悦,于是举起手来说道: 

大学生论文篇9

社会主流价值观曾经是青年大学生的唯一选择,而当代大学生成长于宽松的社会氛围中,思想更加活跃、开放,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与价值追求去表达自我、释放青春、展现活力,对自我的设计更呈现出多视角、多样化的鲜明特点,对待不同的价值观念采取更加宽容开放的精神,使得多种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可以兼容并存。这种多元化带来传统的与现代的、先进的与落后的、正确的与错误的价值观念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同时共存,彼此竞争。但是,当代大学生不轻易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在正式场合与书面表达中趋向主流价值观。伴随着手机媒体的广泛应用,青年大学生热衷于通过微博、微信、qq说说等个人空间展示自己的学习生活、情感变化、价值观念等。这种表达不仅仅是“独语”式的自我流露,更期待他人的关注与回应,通过“微平台”加深交流。因此,“微空间”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大学生表达与交流价值观念的重要平台,其潜在的价值观念得到深层次释放,其表达内容呈现出淡化主流、强化非主流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与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性。多元价值观及其冲突性导致大学生价值选择困境,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行为方式。

二、影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嬗变的社会因素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人的社会性也意味着个体价值观的形成发展是通过社会化过程得以实现的。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变迁成为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条件,为大学生价值观形成提供方向性的指引。

1.社会变迁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纵观我国建国后的历史进程,从建国初学生的热情高涨到期间学生的盲目冲动,从改革开放初期学生的心理到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张扬,其价值追求由封闭化、情绪化转变为多元化、务实化,这些都与社会环境密不可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巨大变迁,成为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产生认同并对未来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价值观呈现积极向上的整体态势。与此同时,伴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不断推进,关注与保障民生成为国家政策的新导向,受此影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也呈现出务实性,关注个人成长和专业化领域,习惯应用和借助工具、外界关系实现自我价值目标。另一方面经济社会转型引发我国社会结构形态、利益分配格局等重大变化,经济成分多元化、利益主体多元化、社会导向多元化、榜样模范多元化,必然带来价值选择的多元化,这也是导致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因素。市场机制、竞争机制以及新的利益分配模式,在增强大学生竞争意识、自立自强精神的同时,其负面因素诸如分配不公、诚信缺失等也冲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地位,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念更加趋于世俗化、功利化,“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一部分大学生中具有泛化的倾向”。〔3〕

2.多元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交流及其融合为当代大学生审视社会、思索人生提供了多维价值视角。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文化产品及其文化传播优势宣扬其自身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以及其它不良文化思潮,妄图不断渗透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大学生尚未具备较强的价值判断能力,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干扰,导致他们出现政治意识淡化、理想信念转移、社会责任感弱化、价值观混乱、片面强调个人利益和自我价值等问题。而手机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大学生又时刻处于网络文化的侵润与熏陶之中,他们不断接受、思考、内化、践行着其间传播的文化信息。网络文化传播具有全球化、开放性及难以监管等特点,海量信息流中掺杂着诸多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和非主流文化,严重冲击和消解社会主流文化,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负面作用,形成其价值选择的矛盾性与行为方式的盲目性,甚至造成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流价值观产生逆反心理。当代大学生对主流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和践行既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又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文化变迁产生积极作用。

3.学校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导向

随着高校扩招和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严峻形势,高校将教育教学重点落在专业领域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而导致“工具理性”大行其道。各高校不同程度存在着重专业、轻人文、重技能、轻素质的倾向,这直接导致部分高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够重视,或者说其重视度只停留在认识上,缺乏实质性投入。而作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在教学条件、师资培养、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与当前形势存在明显差距,甚至存在被边缘化的倾向。只有在师生双主体互动过程中,大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才能得以不断提升。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停留在落实教学任务和开展校园活动的层面,缺少师生交流,缺乏学生主体参与性,无法触及心灵并真正解决其成长过程中的思想困惑,最终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与此同时,大学生活中脱离了父母和教师严格的管理,朋辈群体共同学习生活,其相互间的影响日趋扩大,由于年龄相仿,情趣相投,加之大学生群体价值观的开放性、包容性,个体不同的价值观很容易相互交流、传播、渗透和熏陶。作为校园文化,既有对主流文化宣扬的一面又有其偏离的一面。由于大学校园文化传播存在的自发性和反叛性,各种思想、观念交织在一起,使大学生价值观处于凌乱冲突的状态,甚至导致道德感弱化。在这种校园亚文化中,一些大学生错误的价值观念得到宽容甚至认同,极易滋生自我膨胀,走向人格缺陷。

4.家庭环境是大学生价值观的长效影响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人社会化的最初起点,家庭成员之间耳濡目染,相互影响,彼此教化。早在大学生步入大学校门之前,其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价值观念、生活习惯、家庭氛围等都会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过程中产生深刻影响,构成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基础性要素。家庭经常谈论的社会性话题,自然流露出的价值取向往往会植入大学生的价值体系之中,当其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相契合时,就会得以进一步认同和践行;反之,则会产生疑惑和思考,需要通过价值判断重新选择,这也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发展过程中需要面对的必要的抉择。此外,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方面他们成长于“421”的家庭环境中,从小受到过多的保护和宠爱,很容易过分关注自我,不知不觉中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他们所在家庭显现出小型化的特点,家庭成员少,家庭关系简单,家庭成员沟通顺畅,家庭氛围较民主,这些有利于当代大学生认同并践行民主平等的价值观。

三、影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嬗变的心理因素

青年大学生年龄相对集中在18-23岁,生理机能显著发展,心理发展处于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也是大学生最为迫切地关注人生价值、人生追求等问题的敏感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人生问题进入青年意识必须具备三个心理前提,即思维发展的水平,自我意识发展的水平,社会性需要的发展水平。”〔4〕由此可见,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大学生自我选择的结果,受到其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

1.思维发展水平为大学生价值观提供基础性条件

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人的价值判断能力这一必要前提,人只有在具备了较强的价值判断能力基础上,才能保证其价值观的科学性和稳定性”。〔5〕从这种意义上看,价值判断能力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发展的逻辑起点,而大学生思维发展水平为其提供基础性条件。大学生思维能力在此阶段得到充分发展,抽象性及理论性已达到很高水平,其思维形态从以形式逻辑思维为主向以辩证逻辑为主过渡,逐渐表现出一种相对的、实用的并具有背景性的思维形态。在此过程中,以现实为导向的实用性成分逐渐增多。经过多年的学习,大学生的思维日趋理性化,抽象思维、独立思考能力等得到高度发展,能够辩证地关注和思考个人发展、人际关系、社会热点等问题,不再轻易顺从家长、教师的教育权威,且有可能与之形成反抗情绪。但是由于社会阅历有限、生活经验不足,加之逻辑思维并不严密,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盲目性,因而还不能完全准确深刻地理解个人及社会问题,其价值判断能力并不成熟,容易出现价值认知的偏差,价值取向的混乱。在多元价值选择的过程中,大学生群体很容易受到非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对不正确的价值观缺乏免疫力,从而导致其思维方式的改变,形成价值评判和选择的恶性循环。

2.自我意识水平为大学生价值观提供主观条件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教授克拉斯沃尔认为:“一个大学生关于某类事物的价值认识、价值体验乃至价值情感,一旦被实践所证实,被他人或社会所认可,就会在他的头脑中得以强化。久而久之,经过多次反复和加工抽象,就会成为一种固定的看法与态度,形成一种新的价值观。”〔6〕可见,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发展过程中,主体具有自主接受或选择价值观念的能动性,在认知、体验、践行某种价值观念时体现出主观能动和客观受动的辩证统一关系。在此过程中,大学生自我意识发挥重要作用,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发展的主观条件。自我意识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方面构成。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部分,主要表现为:大学生更加关注自身内在素质和心理品质,更加关注自己未来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等,对自我评价以肯定性为主。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的情感部分,主要表现为:大学生自我体验较为强烈,情绪反应大,自我体验敏感性大,极易流露自己的感触和遐想,抒发自己的灵感和生活体验。这一特点将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情感因素。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的意志部分,主要表现为: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与自我监督能力不断提高,多数大学生能够自觉制定学习目标和发展目标,但意志水平相对不太稳定,因此也表现出追求进步和自我消沉的矛盾冲突。大学生自我意识经历了由分化到冲突再到统一的发展过程。(1)自我意识的分化。在此阶段,大学生群体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行为细节有了新的意识,通过自我分析、自我反省思考“应该怎样做”、“自己做的怎样”等内容,努力平衡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关系,并为客观评价自己和他人,合理地调节自身言行奠定基础。(2)自我意识的冲突。自我意识的分化一定程度上造成自我冲突加剧,表现为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独立意识与依附心理的冲突、交往需求与自我封闭的冲突、自信心与自卑感的冲突、上进心与消沉感的冲突等。(3)自我意识的统一。由自我意识分化带来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必然过程,矛盾冲突一定程度上会带给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种种困扰,但也会促使他们设法解决矛盾逐渐趋向“理想我”和“现实我”的统一。在此“统一”的过程中,由于个人的差异,一些大学生努力改变自我以此逐渐接近理想;一些大学生修正自我设计中某些不现实的部分,并不断改善现实自我,使两者相互趋近;还有一些大学生放弃理想而迁就现实自我。这一过程需要价值观教育引导,克服自我的片面性、幼稚性和幻想色彩,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3.社会性需要的发展水平为大学生价值观提供社会性方向

大学生论文篇10

2.把就业指导纳入社会化管理.促进就业指导的市场化和社会化。目前我国大多高校无论师资配备、设施设备、经费投入,还是就业指导模式、理论研究都比较薄弱。据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陆士桢教授与韩国明知大学青少年研究所合作对北京市大学生的调查:在“你对自己想从事的职业了解吗?”和“你通过什么方式知道自己的特长?”的问题调查中,“有49.8%的大学生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缺乏了解。”而后者“有80%多的大学生知道自己特长是通过自己判断和周围的人说的,真正通过科学测试的只占3.43%。”在“如果想接受有关前途(就业升学)的辅导,谁最适合?”的调查中,“大学生首选社会上服务机构人员”。面对这种现状,笔者建议高校实施开放办学,像俄罗斯那样引入社会资源参与就业指导,允许社会上资质较高的职业介绍机构和受过专门培训的职业指导师投身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实现社会化和市场化运作。但政府要对社会上这些指导机构和人员加强监管,防止出现违规、违法的行为。

3.高校就业指导要“前移”,由毕业班向低年级辐射,把职业生涯教育贯穿大学生活的始终。我国大多高校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职业定位”、“生涯设计”等就业辅导目前做得很不到位。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特征和职业发展任务,如果前一阶段职业发展任务不能很好地完成,就会影响后一阶段,导致职业选择时发生障碍。因此从职业发展的角度讲,大学的就业指导既要“前移”与中学就业指导相衔接,又要延伸连接大学后的“生涯辅导”。所以现阶段高校的就业指导要渗透到学校的教育活动中,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发展规划中,并具有与课程同等的地位,使大学生从一入学起就受到较为系统规范的就业教育。

4.高校要建立和完善促进就业的服务体系和长效机制。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和长效机制是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重要保障。这包括建立校、院(系)专门的就业服务机构,为促进就业提供组织保证;要建立和完善就业服务运行的灵活机制,一切围绕大学生就业服务;要建立和完善各项促进就业的制度,确保经费、场所、设施设备和人员到位;要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把就业指导师资建设纳入学校的整体师资规划中,从而为促进就业提供人才保证。

5.国家要完善就业政策与指导。各地要加强对学生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将学生就业纳入当地就业总体规划,统筹安排,确定目标任务,实行目标责任制,加强工作考核和督查。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发挥职能,落实工作责任。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牵头制定和实施学生离校后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财政部门要根据学生就业形势和实际需要,统筹安排资金用于促进学生就业。其他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共同推进工作。要大力开展学生就业工作宣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形成全社会共同促进学生多渠道就业的良好舆论环境。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千方百计促进学生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