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信息论文十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03-14 05:36:06

医学信息论文

医学信息论文篇1

一、计算机化病历

计算机化病历是医学信息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它是指存在一个系统中的电子病历,这个系统可支持使用者获得完整、准确的资料;提示和警示医疗人员;给予临床决策服务;连接管理、书刊目录、临床基础知识以及其他设备[2]。电子病历的优点如下:完整的电子病历存储系统支持多个用户同时查看,保证个人医疗信息的共享与交流。通过网络,医师可以在家中或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随时获得患者的电子病历。同时可根据不同的用户给予不同的资料查询权限,从而保证了病历的安全性。授权用户在适当时间才能查看合适的病历。

此外,电子病历不再是一个被动的医疗记录。论文通过与图像信息的整合,可提供实时医疗监控,药物剂量查询等多种功能。电子病历已成为新兴信息技术和信息工具的基础。

电子病历目前可大致分为单机电子病历和网上电子病历两种。网上电子病历的优点是采用了asp服务器提供全球,安全性与数据完整性则由asp供应商解决;缺点则是数据不在医师所工作的计算机上。

虽然医疗界投入巨资,电子病历仍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3]。首先,病历数据的输入界面仍不够简单;其次,电子病历需要统一的医学用语标准。目前,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已制定出统一医学用语系统(unifiedmedicallanguagesystem,umls),这一系统包含了近一百万个术语描述医学概念。一旦该系统得以推广,将极大地促进全球医学用语的标准化。

二、医学信息系统

医学信息系统与其他工业系统有很大的不同。毕业论文不同的部门对信息的要求不同,这是对医学信息系统最大的挑战。例如,信息系统用户可分为基本用户和二级用户,基本用户包括医师和其他护理人员;二级用户则包括医疗保险公司、政府医疗保险机构等。不同用户需要的信息不同,导致信息管理的复杂性。同时,如何有效地利用不同的信息系统解决不同的医疗管理也日益成为人们重视的课题。

信息系统包括实验测试系统、医疗设备订购与维护系统及影像图片存储与交换系统等,存储于不同的计算机和不同的信息网络中。对于特定的用户来说,前端界面可能有所不同,但是后端数据必须是一体化和标准化的。

医学信息系统包括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患者关系管理系统(patientrelationshipmanage—ment,prm)、数据挖掘及决策支持系统等|4j。erp技术在商业领域取得巨大成功,近年来,其在医疗机构中也得到广泛应用。其特点是将企业信息整合为一体(整合的数据库),所以各系统都提供一致的数据。一次输入,多次使用,有效地降低了输入费用,并保证各系统得到完整、实时、一致的数据。其次,erp系统可用来决策医疗设备订购、管理和维护,例如通过一个整合的数据库,根据病床的使用率,erp系统可自动选择最合适的时间对医疗设备进行维护。prm是侧重于患者需求的信息管理系统。prm记录患者生活习惯、个人病史、家庭病史以及过敏反应等,医院从而可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医疗服务。同时通过prm,患者也可向医院询问医疗方案。数据挖掘技术在医疗管理上也日益重要,这种技术的主要优点是降低成本,为医师提供最有价值的信息,从而提高医疗诊断的质量。bresnahan[5]指出,上千种的服务、多种治疗方案以及相互关系使信息系统越来越复杂,而这种复杂性推动了数据挖掘技术在医疗上的使用,已远远超过其在银行业和零售业的应用范围。

三、医疗决策系统

医学实践最重要的是作出正确的医疗诊断,因此医学信息学将研究重点也放在决策系统上。硕士论文决策系统不仅需要先进的信息科学技术和工具,而且需要理解医师如何利用推理知识作出医疗判断。

当前决策系统主要基于两种方法论:着重于统计分析的定量分析法,以及侧重于逻辑推理的专家系统法。定量分析法产生于上世纪50和60年代,主要用于解决心脏疾病和异常疼痛等临床问题。早期系统以概率决策理论为解决问题的依据。最新的此类系统以美国stanford大学panda项目最为著名[6]。panda项目使用了决策分析技术,主要应用于胎儿期诊断,根据概率分析方法对胎儿期中的问题作出最有利于患者的选择。专家系统法以逻辑推理为解决问题的核心。最著名的第一代专家系统是mycin系统[7]。此系统主要用于对多种传染病的诊断和治疗,其中的医学知识不是包含于工具中,而是存储在规则中。第二代专家系统则以asgaard系统最为成功[8]。系统大大扩展了mycin的功能,并补充了一系列的推理方法,其中包含了所有相关领域中的复杂知识。通过与数据库的连接,系统可自动提取带有时间标志的数据,而这种功能则使系统可针对某个患者作出特定阶段最适合的治疗方式。另外通过反溯法可比较不同的医疗护理,并作出相应的质量报告。

四、影像信息学技术

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医学影像学随着数学、生物物理学和工程模型学蓬勃发展起来。但是由于各类学术会议侧重于影像,而忽视了信息学,导致医学影像信息学科发展缓慢。

直到近年,界面友好的医学影像数据库与二维、三维结构及可视化的结合将医学影像信息学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开始于1990年的“可视人”项目提供了大量的人体模拟图像,这一技术的广泛应用带动了各类解剖学教育软件的开发,更为重要的是引发了关于模型、摸拟及大型数字化图像搜索等一系列的信息学问题。同一时间开始的“人类大脑”项目则直接导致了大量关于大脑数据图谱登记、分shanghaimedj,2004,voi27,no9区等课题的开展。新的信息学、生物计量学、计算图像学的结合,使人们重新认识到影像信息与模拟学的重要性。

现代影像信息学研究的重点包括图像传递标准、传递规则、医学术语、信息压缩、图像数据库索引及图像病例传递安全等。从“虚拟细胞”[9]到“虚拟人”[10],当前影像信息学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组织水平到个体都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医学信息学面临着更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影像信息的完整化需要更深层的科学、技术和医疗实践的结合,包括对二维和三维图像自动分区与注册的新技术;数据抽象与概括;图像数据库中生物多样性来解释群体图像数据和表现型与基因型之间的关系;开发医学信息数据注释语言整合高级图像系统和医院信息系统等。

五、远程医疗与互联网

随着宽带网进入千家万户,远距离传递诊断和患者管理信息成为可能,远程医疗成为新的研究热点。通过网络电视和无线技术,使医师及患者能随时传递相应的医学相关信息,从而为远程医疗开创了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远程医疗昂贵的医疗费用使其现阶段只限于特定的人群。

互联网的出现提供了图片和文字传输的介质,而且为医疗机构提供了海量的信息数据。英语论文在互联网的帮助下,医师不仅可以全球共享医学资源,而且可以针对某一特殊病例进行广泛的交流。例如,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提供医药在线(medline)数据库,其成员可查看、打印各类文献资料;医学网(clinicweb)则提供所有临床信息的索引,是医学界常用的搜索引擎。同时互联网的发展为一些身患相同病症人群的相互交流提供了可能,此类患者交流组织的形成有利于自我寻找最合适的治疗。

六、数据标准的重要性

电子病历和病案的大量应用、医疗设备和仪器的数字化,使得医院数据库的信息容量不断地膨胀。然而简单存储信息只是数据库的低端操作,数据的集成和分析以及医学决策和知识的自动获取才是信息学研究的重点。要对数据进行加工和分析,数据必须以特定的结构方式来存储。数据结构允许计算机轻易地传递符号和像素,并大大提高信息处理的速度。然而,这种数据结构不是仅由输入来决定的,医护人员必须有一约定俗成的数据标准,并为社会所公认。这一数据标准明确了数据库中存储的特殊符号所具有的涵义。其作用正如字典一样,起到咨询和定义的功能。数据标准又可分为文字标准和信息标准。

文字标准是指标准必须以文字形式表示,而不能以图像形式表达,国际上称为医疗数据系统,它包括一系列有特定涵义的单词。意识到标准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医学和信息组织参与到此标准的制订中来。其中最著名的为美国病理协会制订的人类与兽类医学系统术语标准snomed和英国健康中心制订的医学系统术语标准readcodes。

信息标准则同时定义文字和图像数据。当今最通用的信息标准称为hl7(healthlevelseven),也可称为标准卫生信息传输协议,其中又包括医学数字化图像和传递标准(dicom)。hl7标准确定了数据库系统中信息传递的顺序和格式,涵盖了实验测试术语、药品设备采购术语、收费术语、出院转院术语及电子监护术语等,并提供了一种类似于数据库的结构,利于患者信息在电子病历系统、实验室系统等多种数据系统中传递。

dicom可明确图像在数据流传递过程中压缩和加密的格式,并确定ct图像或b超图像在数据库中存储的方式。

七、结语

医学信息学是计算机技术、生物物理学、统计学等与现代医疗结合的新兴学科,也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医院管理水平和降低成本的必然结果。这一学科需要多领域科研人员和医务工作者的大力合作。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医学信息学将在医院管理、教学和科研、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发挥巨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将带动整个医学界的革新。

参考文献

1greenesra.shortliffeeh.medicalinformatics:anemerginga-cademicdisciplineandinstitutionalpriority.jama,1990,263:1114—1120.

2steadww.halrlmondwe.computer-basedmedicalrecords:thecenterpieceoftmrmdcomput,1988,5:48—62.

3mcdonaldcjthebarrierstoelectronicmedicalrecordsystemsandhowtoovercomethemjammedinformassoc,1997,4:213—221.

4siauk.healthcareinformatics.ieeetransinftechnolbiome-di.2003.7:1-7.

5bresnahanj.dataminging:adelicateoperationciomag(on-line).1997.

6owensdk,shachterrd,neaserf.representationandanaly-sisofmedicaldecisionproblemswithinfluencediagrams.meddecisimaking,1997.17:241—262.

7yuvl,faganlm,wraithsm,eta1.antimicrobialselectionbyacomputer:ablindedevaluationbyinfectiousdiseaseexperts.jama,1979,242:1279—1282.

8shahary,mikschs,johnsonp.theasgaardproject:ataskspecificframeworkfortheapplicationandcritiquingoftime-on-entedclinicalguidelines.artifintellmed.1998.14:29—51.

医学信息论文篇2

1.1指标筛选对每次专家咨询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用问卷回收率表示专家积极程度,指标重要性赋值均数表示专家意见集中程度,而变异系数(cv)和kendall秩相关系数(rk)则用来衡量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对于重要性赋值均数<0.3和cv>0.25的指标作为备选的删除指标,同时结合专家意见完成指标的筛选。指标重要性程度评价采取likert量表的形式来实现,分别赋值非常重要(5分)、重要(4分)、一般(3分)、不太重要(2分)、不重要(1分)5个等级。

1.2质量控制在实施调查前,向咨询专家详细介绍本研究的内容以及填写问卷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在实施调查中,对问卷填写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进行严格监控,在后期问卷回收中采用双人录入。

1.3统计学方法采用kendall''''s秩相关检验。

2结果

2.1专家基本情况15名专家筛选过程中,注重代表性和权威性并重的原则,所有专家都具有丰富的科研经验和教学管理经验,对本研究内容相对熟悉,因此可以认为专家熟悉程度较好、判断依据充分,专家队伍权威性较高。本研究邀请的15名咨询专家的研究领域、职称和学历构成见表1。

2.2专家咨询质量

2.2.1专家积极程度本研究的3轮专家咨询问卷回收率均达100.0%。3轮问卷调查中,专家均对咨询内容进行了严格的审阅,给予了严谨的指导、并给出了中肯的意见与建议,并对指标的清晰度、可测量性和准确性进行了细致的推敲和修订,表现出对本研究的极大支持。

2.2.2专家意见集中程度专家意见集中程度用指标重要性赋值均数和满分比2个参数来表示。在第一轮专家征询中,3个一级指标和14个二级指标重要性赋值均数>3.0;3个一级指标中,除了a1指标满分比为33.33%外,其余指标满分比>50%,9个二级指标的满分比均>50%;三级指标中,除了b1下的3个三级指标外,其余指标的重要性赋值均数均>3.0。在第二轮和第三轮征询中,修正后评价指标体系的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41个三级指标的重要性赋值均数均>3.0,满分比均>50%。说明经过2轮专家咨询后,专家基本取得了较为集中的意见(见表2)。

2.2.3专家意见协调程度本研究中,对专家协调程度采用cv和rk来评价。cv表示专家对某一个指标的波动程度,rk越小说明专家协调程度越高[3],其计算公式为。而rk反映了不同被调查者对指标评分的一致程度。3轮专家征询中,所有指标的cv均介于0.021和0.239之间,对3轮专家征询的评价结果进行kendall''''s秩相关检验,rk分别为0.313、0.451和0.457,均p<0.05,提示3轮专家征询意见协调性较好。3轮专家咨询结果的协调程度见表3。

2.3指标修订与筛选第一轮咨询后,根据专家意见,将二级指标“b1学术信息价值意识”下的“具备信息素养认知”、“认识学术信息的重要性”和“认识学术信息素养的重要性”3个三级指标删除,增加“认识学术信息的理论价值”、“认识学术信息的应用价值”、“学术信息的交流价值”3个三级指标;在二级指标“b3学术信息获取”下增加“从医学实验获取学术信息的能力”、“从临床治疗获取学术信息的能力”、“从师生传承获取学术信息的能力”和“从学术会议获取学术信息的能力”4个二级指标,并对部分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的归属进行了调整。第二轮咨询后,根据专家意见,在二级指标“b5学术信息应用”中增加了三级指标“筛选所需学术信息的能力”,删除三级指标“学术信息的交流价值”,并对部分指标的文字描述进行修正,专家意见基本一致。第三轮专家咨询中,根据专家意见又对部分指标描述进行了修正,并依据专家评分和指标筛选条件对指标进行最终评价,所有指标均满足指标筛选条件,最终形成包含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41个三级指标的医学研究生学术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

3讨论

医学信息论文篇3

一是合作探究使小组成员能够自主探索那些自认为重要的问题。教师在反思和提高自己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能够通过与同事以及有兴趣的局外人的共同探讨与分析,自己决定需要探讨什么,避免孤军奋战,促进自己的专业的发展;能够明确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与事件,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水平[3]。二是合作探究使教师能够克服自已工作时的焦虑。小组成员都在思考怎样真正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学习,成员之间十分明确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三是合作探究为教师提供获取学生、学生作业以及自己工作新观念的机会。刚刚毕业的教师,对新环境、新任务、新角色、新教材都很陌生,难以马上适应,渴望有丰富经验的同行的指导与提醒,避免走弯路,尽快进入工作状态。四是合作探究促进教师知识的更新,给教师智力发展的机会,避免知识枯竭。

2合作探究教学设计

2.1目标设计

2.1.1成立合作探究小组

笔者所在的文献检索教研室承担本学期研究生文检课的教师全部参加了合作探究教学小组。本着自愿的原则,吸收其他热爱教学和爱好学习的教师,并在研究生中招募了2名志愿者。

2.1.2确定小组探究目标

探究的目标最初是较粗放的,有利于小组成员有广泛的空间讨论探究目标。当无法提出明确目标时,可由管理者梳理当前的教学环境和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明确需要改进或值得研究的地方。小组成员经过几轮讨论,探究目标会越来越明确。探究小组的目的是动态发展的,受到课堂教学和学校实际情况的影响,需要探究小组定期反思自己已有的、早已了解的目的。医学高等院校的医学文献检索课,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形成了完整、独立的体系。在完成课程教学目标(信息检索基础知识、数据库检索、网络信息检索、循证医学及证据检索)的基础上,将探究目标设定为如何将检索到的知识融入自身知识体系,应用于科研与实践,成为创新性医学人才。

2.2方法设计

根据我国《医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指标体系(修正稿)》对医学生信息素养能力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要求,在医学研究生文献检索课教学中,小组成员及志愿者一致同意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教师的教学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建构主义课堂下的有效教学。

2.2.1创建学习活动的情境,引导学生自己确立目标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取决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学习者只有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形成与获得所希望的成果相应的预期时,学习才可能是成功的。为了让学习者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建构主义强调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习者参与目标的提出或确立。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事先要设计出各种任务、课题,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确立这些任务或课题中所包含的各个子任务和自己要解决的问题,即由学生自己确立子目标,教师再引导学生去寻找达到各个子目标的方法和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启发和鼓励学生根据学习需要,对初始的目标进行分解或将其转化为其他目标。

2.2.2运用多媒体、超媒体技术及虚拟技术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运用多媒体、超媒体技术及虚拟技术,能真实、生动、科学地呈现教学内容,提供“真实”的学习情境。如在文检课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章节中,对叙述性、概念性等理论教学时,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表现出来;对检索技能篇中操作性章节,采用富有表现力的动画模拟实际的操作过程,因为枯燥、抽象的信息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构建[4]。

2.2.3建立学生探究小组,发挥自主学习和协作能力

因此,按照一定条件将学生分成小组,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教师和同学相互作用,相互协作,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协作,有利于收集与分析学习资料、提出与验证假设、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及意义的最终建构[5]。

2.3程序设计

选择2014级科学学位医学专业的2个班研究生为实验对象。每班原则上按相同专业的学生分为一组,每组3-5人,设组长1名,小组成员讨论确定小组检索题目。每位学生在完成小组课题的基础上,完成一个课题的检索报告,题目可根据导师手中正在进行的课题或自己专业的研究方向进行检索。利用现有资源,每位学生在进行小组课题检索时,根据课题需要及自己的特长分别检索不同的数据库,如中英文数据库,电子图书与期刊数据库、专利数据库、会议论文数据库等。小组成员分工协作,互相配合,小组之间也可以交流,最后形成检索报告,由组长汇报。在课程结束2周后上交个人报告。

3合作探究教学法的实施环节

3.1明确教学目标

通过完成小组检索报告和个人检索报告,使学生熟练掌握常用医学文献检索系统的资源特色和检索方法,培养学生针对特定课题进行检索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正确分析课题与正确运用逻辑组配运算符及其他检索技术构筑检索策略的能力,掌握本专业常用外文免费资源的收录范围及获取全文的方法,明晰信息的评价标准和对信息来源进行评价,将检索到的信息应用于工作中并创造新知识。

3.2研究制定检索报告有关事项

有关事项包括如何选择命题来源,告知课题题目要求、范围,各数据库检索界面、途径、字段、逻辑运算符的使用要求等,具体介绍学校订购的数据库及免费网络资源的概况、特色及学术搜索引擎。

3.3学生小组活动

确定课题题名,任课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部分课题,也可根据导师意向或个人专业研究方向自主选题。同时详细表达自己的信息需求,确定数据库种类;选择适当的数据库或信息源,制定检索策略,并根据检索结果优化检索策略式;对不确定的检索方法向教师寻求帮助。小组成员通过交流讨论,比较不同信息源检索结果,了解不同信息源的收录范围和特色。

3.4探究环节

3.4.1探究

有的学生检索过程中遇到不知道如何查找检索词英文同义词、在线翻译有时不准确等问题。通过集体探究发现可在pubmed数据库的meshdatabase表中的seerelated查到。外文数据库中收录的中医文献很少。如何获取这方面的文献,有教师提出中医方面的主题词选用方法,有的教师提出循证医学数据库cochraneli-brary是个很好的信息源。在获取外文全文文献的途径方面,有的教师提出在数据库、免费资源中都无法获取全文时可通过通讯作者的e-mail索取,并向学生介绍了向外国作者索要文献时写信的常用格式。此外,还探究了快速获得最新科研信息的途径、检索技巧及阅读外文文献的方法等学生常用的知识。

3.4.2评价组长汇报时,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报告做出评价,学生根据自己的检索体会参与评价,教师对各组的独到之处提出表扬。

4结论

4.1学生的收获

上课前有学生认为互联网如此发达,没有必要上文献检索课,有问题在百度、google中查询就可以了。但完成检索作业及小组实习报告后,学生明白学校的数据资源如此丰富,不使用不知道是极大的浪费。在获取外文全文文献方面也有了新的发现。在完成小组检索报告过程中,学生与欧洲杯投注官网的合作伙伴通力合作,学会了合作探究的学习技能[6]。

4.2教师的收获

医学信息论文篇4

?p键词:文献类型 描述性文献 分析性文献 临床医学 科研

中图分类号:g25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7(a)-0191-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mprove medical information services by studying the document type of clinical medical thesis. methods:18778 pieces of writing of guilin and liuzhou and nanning guangxi in cbm and core journals from 2006-2015 were analyzed by chisquare test.results :the local clinical medical research papers are mainly base the analytical literature(χ2=22.7,p

key words: document type; descriptive literature; analytical literature; clinical medicine; scientific research

临床医学论文是研究疾病发生、病理及转归的总结。大多属于临床应用研究。常分为诊断、治疗和护理等方面[1-3]。尽管文献类型因素只是文献标引的辅助标准,但对读者选择和利用文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4]。该文论文分类是基于cbm数据库的临床论文分类方法。即按期刊栏目将临床医学文献分为综述、讲座、译文、病历报告、临床实验、随机对照实验、meta分析及多中心研究等八类[5]。文献类型分布的统计是本地临床科研现状和走向的一组重要数据信息。开展对临床医学论文类型的比较分析,则对医学院校图书馆在新形势下掌握本地临床科研特征,做好信息服务及科研服务有着积极的意义。

该文以该校校园网数据库cbm本地版为检索工具,以2006―2015年间桂林、柳州和南宁三发表的临床医学核心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进一步将这些论文按其写作特点再归类为描述性论文、分析性论文及其他类论文名下。计数并统计分析。试图从这个角度为临床科研创新提供信息服务。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以桂林医学院校园网数据库cbm本地版收录的2006―2015年间作者单位为桂林、柳州和南宁的临床类核心期刊论文为统计源。

1.2 方法

1.2.1 检索策略

应用cbm本地版的高级检索路径构建基本检索式:(桂林or柳州or南宁)[作者单位]and2006-2015[年代]and(综述or讲座or译文or病例报告or临床实验or随机对照实验or meta分析or多中心研究)[文献类型]。再分别选择第一作者为桂林或柳州或南宁医疗单位的核心期刊论文18 778篇。

1.2.2 文献整理

将检索出的18 778篇文献分别归组到描述性论文、分析性论文及其他类论文三类。分析类论文含临床实验、随机对照实验、及多中心研究,描述性论文含综述、病历报告,其他类论文含讲座、译文、及meta分析。然后分组进行χ2检验。多中心研究是由多位研究者按同一试验方案在不同地点和单位同时进行的临床试验,划归在分析性论文类,综述划归描述性论文是其为对某一专题的综合描述[6]。

2 结果

共整理出表1~表6。该文设置表1是为了比较桂林论文数量在广西主要城市之间的地位。其余表格重点分析桂林论文的分组比较的具体情况。

3 讨论

3.1 临床医学科研论文类型的一般概况

表1显示,2006―2015年间,桂林临床医学科研论文数量总体介于南宁和柳州之间。较南宁少,较柳州多,属于中游水平(χ2= 45.07,p

2006―2015年间,桂林临床医学研究文献大致情况是分析性论文占67%,描述性论文占31%,其他论文占百分比不足2%(见表2)。在2010―2015年间,分析性论文比2006―2010年间的分析性论文增加了10%,描述性论文则降低了10%。(表3,χ2=22.7,p

分析性研究论文一般具有目的、方法、材料、结果及结论等结构要素。可较直观反映临床科研成果,体现科研水平和价值以及科研工作者的严谨科学态度。分析类文献数量大,所占比例高,除了有临床学科的应用研究性质因素外,尚与其对期刊影响因子的贡献率大有关。有研究认为[7],分析类文献对期刊影响因子的贡献率为80.22%,为所有类型文献之最。分析类文献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参考价值大,是能够产生较高下载和较高被引的文献类型[8]。另一方面,应该认识到不同文献类型在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中有各自作用,应注意体现不同的文献类型在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服务中应有的功能。

3.2 临床?验论文在分析性论文中所占比例大

无论在2006―2010年间,还是在2011―2015年间临床试验类论文数量均大于随机对照实验的文献(表4,χ2=10.02,p

3.3 描述性论文类型以综述文献为主

综述有增加的趋势。2006―2010年间综述类文献占68%,而在2011―2015年间综述占75%(表5,χ2=6.7,p

3.4 其他文献类型变化

近10年来,meta分析、讲座及译文始终较少,但它们的数量间差异不大(表6,χ2=1.4,p>0.05,差别无显著性)。meta分析为一种统计方法,用该方法对具备特定条件的、同课题的诸多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对收集的多个研究资料进行分析和概括,以提供量化的平均效果来回答研究的问题而整理出的文章形式。是循证医学的需要。讲座是医学杂志上经常刊登的一种与学科有关的科学趣闻或新的发展,以扩大知识的一种文章形式[12]。具有培养新人普及知识的目的。值得加强引导。此外,鼓励译文也具有扩宽眼界,发现创新的增长点的价值,应引起业内应有的关注。

医学信息论文篇5

1.1引入非医学类案例讨论《医学信息分析》教学中不可避免地需要经济、市场以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9]。为了弥补医学院校学生知识架构中这方面知识的欠缺和不足,我们在课程之初即推荐了不同类别的课外读物、参考资料、书籍、网站和视频等,引导学生阅读和观看,打破学生思维的局限性、拓宽学生眼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穿插更多非医学的跨领域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掌握,还能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例如将热门电视剧《潜伏》和电影《亲密敌人》的影视片段作为案例引入竞争情报的学习和小组讨论,围绕电影片段中的问题,首先由组长作中心发言,然后由其他同学补充或修正。若学生对问题不能做出解答时,教师可做适当启发和引导;如果仍不能解答,则由教师解答。

1.2模拟头脑风暴法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通过模拟头脑风暴会议的自由思考、自由联想和自由讨论的训练活动,使学生打破常规思维,唤起发散和自由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锻炼;发展学生个性,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才能和潜能;教师以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去感染、带动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刺激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闪光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10]。鉴于很多学生从未接触过头脑风暴法,先观摩第一财经的《头脑风暴》节目。模拟头脑风暴会议具体方法是以班为单位,1学时的讨论时间;教师拟订会议议题,提前1周告知学生,让学生有一定准备;课堂由教师担任主持人,只主持讨论,对学生的设想不作任何评论;由2名学生自荐担任记录员,认真地将大家的每一个想法,不论好坏,都完整地记录下来。教师要注意掌握节奏,调动气氛,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大胆发言。课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实事求是、客观地做出评定,并总结归纳,强调重点和难点。加入团队化竞赛考试方式大学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趋向多样化,课程考试也应该从期末闭卷笔试为主的单一考试方式向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转变。《医学信息分析》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灵活性极高的课程,仅用闭卷笔试的方式不能有效地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运用情况。另外,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刻体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团队精神,笔者采用了“团队化竞赛考试40分 期末闭卷笔试60分”的考试方式,结果表示这种方式能够较好地体现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表2)。

2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课程结束后,笔者对前四届的学生进行了教学评估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1份,回收问卷100份。课程教学效果调查结果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认为《医学信息分析》这门课程教学方式新颖、教学内容深浅合适,大部分学生认可“竞赛型考试 期末笔试=总成绩”这种考试方式。学生普遍认为,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带着问题学习,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研课题,感受团队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各种数据库查找必要的专业资料,收获非常大,视野得到扩展,多方面的技能得到了培养和提高。有38%的学生建议可提高团队化竞赛考试分数比重,与期末闭卷笔试分数比达1:1,以更好地体现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56%的学生认为38学时不够,希望可以增加如科研立项、spss统计软件、调查法等章节的学时数;3%的学生表示,由于医学生本科专业学习任务较繁重,这种以科研立项贯通整个课堂教学并结合团队化竞赛考试的模式在学习过程中压力太大,不太认可。针对学生提出的建议,笔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将继续探索,追踪本课程的长期效应,对辅修本专业学生的学习研究状况进行跟踪,以便更好地对教学效果做出客观科学的评价。

3思考

医学信息论文篇6

1.1实用性

数据是检查、监督的依据。而要想将信息管理系统建立起来,也需要依靠数据。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将详细的数据收集起来,并将这些数据利用起来,使其可以为项目管理提供更好的服务,有助于帮助上级主管部门对继续医学医学教育工作开展情况和落实情况加以了解和掌握。

1.2灵活性

大多数医务工作者都比较忙,工作时间不太固定,有的时候抽不出时间来学习,而网络继续医学教育正好可以解决这些难题,因为其不用受人数、时间、地理位置的限制,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育手段。在网络继续医学教育中,人们可根据自主时间安排完成学习,通过mbox医学宝可在线学习、移动学习、集体学习、考勤刷卡、无线互联。在网络远程继续医学教育中,学生可通过电脑网络进行自学,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得到教师对其的个别辅导,使得教育对象和教育者之间可以实现不受时间限制和空间限制的双向交流,而且教师可以按照教育对象的需求将学习计划、方法灵活调整,这样能将教学质量和效率真正提高起来。此外,每个学习空间相对独立,可于不同时段完成学习,获取学分学科专业覆盖面广,并根据需要选修课程不再局限于本专业,通过学习卡能获得全年所需学分,学费低,也避免了外出时间与工作安排的冲突。

2信息化提高了管理质量和效率

医学信息论文篇7

非线性科学与复杂性科学的虽是从西方传入东方,但两者共有的特征是不再单纯注重基于还原论的分析,而是从事物的复杂性及系统性去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整体,关注事物在环境中的整体运动状态的变化,以及事物内部,特别是与外部的复杂联系关系,在认识论层次上为东西方文化、哲学、科学以及医学的协同发展创造了条件。

近年来提出新思维[1],论述了右脑功能将占有重要地位,但并非因此左脑就不再重要,更不是右脑会替代左脑,而是左右脑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只是一直不受重视,或属于不重要地位的右脑的功能受到了特殊的重视。从某种角度看,左右脑的分工与东西方文化、哲学、科学、甚至医学有着类似的关系,左右脑之间无障碍的相互合作,对东西方文化、哲学、科学与医学间的协同发展有着深刻的启迪。

中医学的发展一直是开放胸襟,不断吸收现代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从基础理论上深入,在技术、实践上发展、提高,使其自身不断获得发展,以满足时展的需要。这个过程使得中医学具有了更大的包容性,不仅在继承的基础上,保留与发展了基于中国文化、中国哲学及东方科学建立起来的传统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及方法论体系,而且也在创新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了基于西方哲学建立起的西方科学所产生的大量研究成果。中医现代化本身就是在尝试着在协同东西方文化、哲学、科学和医学的基础上发展中医学,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2中医学中的物质、能量与信息中医药信息学能否如同其他生物信息学、资源环境信息学等交叉学科一样,区分中医学所研究的物质、能量与信息,进而通过信息来控制系统的运动呢?

物质、能量与信息是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只是推论,但信息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数学家、控制论创始人诺伯特?维纳(英)在《控制论》中提到:“信息就是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这并没有明确指出世界是由物质、能量与信息组成,因而,该论断只是推论。理论物理学家周光召在《复杂适应系统的进化》中认为“可以认为物质,能量(运动)和信息是一起构成宇宙形形、丰富多彩现象的三大基本要素。”辞海中给信息的定义是:“通讯系统传输和处理的对象,泛指消息和信号的具体内容和意义,通常须通过处理和分析来提取。信息和物质、能量是构成系统的三大要素。”从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尽管物质、能量与信息密不可分,但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因此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在任何系统中信息均具有自身独特的作用。

控制论是研究动态系统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如何保持平衡状态或稳定状态的科学。整个控制过程就是一个信息流通的过程,控制就是通过信息的传输、变换、加工、处理来实现的。反馈对系统的控制和稳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无论是生物体保持自身的动态平稳,或是机器自动保持自身功能的稳定,都是通过反馈机制实现的。反馈是控制论的核心问题。控制论就是研究如何利用控制器,通过信息的变换和反馈作用,使系统能自动按照人们预定的程序运行,最终达到最优目标的学问。控制论表明信息在系统有目的性的运动中具有重要作用。

中医学自古至今一直是在不断包容中发展的,物质、能量与信息概念的引入不会阻碍其发展,反而有可能促进其发展。中医学虽然没有明确的对物质、能量与信息的认识,但并非将中医药及其子系统看作是铁板一块,如对人体精、气、神等的认识,就是将其分别作为非相同的因素认识的。精、气、神不能完全对应物质、能量与信息,但中医学中有对物质、功能与信息的认识是无疑的,只是由于中医学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其物质、功能与信息的概念与现代科学所讲的物质、能量、信息相比有更广泛的含意,及更复杂的包含,需要重新认识。

因此,中医药信息是一组特殊信息,其处理方法的研究,有可能促进信息科学方法学的发展,中医药信息处理方法的进步对促进中医药学发展可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医药信息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发展对中医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发展可能具有促进作用。

2中医药信息学以中医药信息为研究对象

中医药信息是中医药及其子系统存在以及变化的状态。其特征为:相对重视系统时间上的延续变化状态;相对重视系统包含了大量稳定与不稳定关系的包括本质在内的现象变化状态;相对重视系统(包括子系统)相互间影响后产生的整体变化状态。

例如:方剂系统呈现的信息包括中药自身经过长期遗传、以及受自然界环境影响,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炮制和配伍,作用于人体后,通过人体整体变化表现出来的包含了稳定与不稳定关系的方剂配伍作用的综合状态;中医诊疗信息采集系统收集的信息包括人体自身经过长期遗传,以及受社会、自然界环境影响形成的,人体内部局部变化所引起的、包含了稳定与不稳定关系的整体综合变化状态。

在信息系统中,信息的表现形式是数据,数据是用字符(通常为数字或字母)、算术符号以及描述来表示,这些表示形式应该对其所涉及的每一个数据都有一个明确稳定的含义,从而达到处理与交流的目的。信息要被不同用户组或应用系统所共享,就必须有一致认可的定义。信息必须是明确的,每一个信息要有概念的语义含义(内涵)、概念的全部实例(外延)以及一致认可的表示法。对各类信息概念的正确理解需要依赖于信息分类;对各类信息做出一致认可的表示需要依赖于信息编码。

数字化的中医药信息即中医药数据具有如下特点:大量古汉语成分,难以与现代数据共同处理;名词术语不规范,一词多义,一义多词的现象十分普遍,造成数据清洗的困难;数据多为定性,缺少量化表达,使得现有计算机程序处理困难;非结构化数据较多,结构化难度较大,给数据分析造成困难;数据内容体现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不利于逻辑推理与一般数据分析工具的应用;数据所具有的高维小样本及个性化特征需要特殊处理等。

3以中医药系统信息运动规律及其作用为研究内容

研究中医药及其子系统信息运动规律及其作用,首先,要建立起包含中医药系统及其全部子系统的系统模型,发现、理清中医药及其子系统之间的信息联系;其次,要在系统模型的基础上展开中医药信息学的原理研究,研究中医药系统及其子系统包含了本质的现象信息产生、获取、转化、激活、控制与传播的原理。

图1中医药系统的钻石理论模型(略)

4以中医药信息学方法论为研究方法

中医药信息学方法,就是运用中医学理论与信息科学的原理,把中医药及其子系统的运动过程看作是信息传递和信息转换的过程,通过对各系统信息流程的分析和处理,获得对中医药及其子系统、以及多个子系统相互作用运动过程规律性认识的一种研究方法,特点是以中医理论和信息概念作为分析和处理中医药系统(包括子系统)运动过程中所产生问题的基础,不侧重中医药及其子系统实体及其具体结构的改变,将中医药及其子系统运动过程抽象为信息变换的过程,通过信息流动过程特别是干预后产生的综合性反馈信息的存在,使得中医药及其子系统运动按照预定目标实现控制。中医药信息学的方法论遵循了信息学的整体准则和功能准则,揭示了中医药及其子系统运动状态之间的信息联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中医学更准确地从整体上把握中医药及其子系统的运动状态,同时也揭示了中医药及其子系统运动的信息规律,对过去人们对中医学所认识的、而现代科学难以理解的中医药及其子系统运动现象,从中医药信息学的角度做出了说明。中医药信息学方法论为实现中医药海量数据的有效利用,以及中医药信息管理和中医药知识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5以提高中医药信息获取、转化、传播与利用能力为目标

中医药信息整体现象信息获取手段的落后(观察与体验),现象信息转化为经验性知识的困难,经验性知识传播的问题(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可说),现象信息中所包含的规律很难发现与总结。因此,在中医药信息利用方面,应开展基于海量数据发现现象信息中隐含规律方法与技术的研究,在中医药信息传播方面,应充分应用新载体与新技术,开展中医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方法学研究,在中医药信息转化方面,应开展基于海量数据的共性规律研究、基于海量数据的特殊知识发现、基于现象信息转化为经验性知识的新途径与方法研究,在中医药信息采集方面,应开展采集信息的数字化、图像化处理相似度比较等研究。原理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是在大量观察、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概括而得出的,既能指导实践,又必须经受实践的检验。对中医信息学基本原理的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医药信息学的内涵。

5.1中医药信息形成的原理中医药信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主体对中医药及其子系统运动过程中内部与外部全部关系自然整合后生成的综合现象的认识,具有明显的主客相融的特征,其重要任务就是对不同载体表现出来的信息进行载体转化与处理,提高中医药信息学分析和处理中医药信息的能力与效率。

5.2中医药信息获取的原理中医药信息的获取需要经过感知与识别两个过程,而中医药信息是以复合方式表现出来的具有主客统一特征的现象信息,这种信息已不再单纯是客体本身的信息,而是叠加了主体感知的具有综合特点的现象信息,因而其感知的信息更多地是依赖于体验,而不是观察,仍然具有“感”而不“知”的特性。尽管由于中医药信息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决定了其复杂性,但其感知的现象信息在理论上,仍有可能做到不丢失客体本身现象信息的基本信息,从而基本把握了各系统现象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这是正确认识中医药及其子系统现象运动规律的基础。中医药信息的获取任务就是要通过使用中医药信息学方法,尽可能地实现更全面、更准确、更接近实际地感知在自然状态下中医药及其子系统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稳定和不稳定联系的全部现象信息的基本信息,并使其转化为计算机可识别和分析的形式。

5.3中医药信息识别的原理中医药信息的识别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展开的,建立在“比类取象”理论基础上,对感知信息进行的识别。中医药信息的识别任务就是使用中医药信息学方法建立众多、准确、规范的信息模型,并通过数据分析,提高中医药信息识别的速度和准确度。

5.4中医药信息转化的原理中医药信息转化为经验性知识是一个复杂过程,是在所观察的中医药现象信息中发现其特征,即中医药及其子系统现象运动状态和状态变化方式的个性特征集合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个别现象信息到经验性知识聚类(整合)的关键环节。中医药信息的转化任务是使用中医药信息学方法在海量数据中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集合特征,加速经验性知识形成的实现过程。

5.5中医药信息反馈控制的原理从中医药信息学的角度观察中医药系统及其子系统的运动过程可以将其看作是具有自动控制功能的系统动态现象信息的运动过程。通过信息的输入控制系统和输出系统的反馈信息,发现与主体目标间的差异,根据差异,调节输入信息,从而达到控制系统按预定目标进行运动的目的。中医药信息反馈控制的任务就是运用控制论方法,如黑箱方法,分析中医药信息的信息流程、反馈机制和控制原理,从而达到认识中医药系统及其子系统在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并通过信息流控制物质流和能量流,从而调节系统的运动。

6中医药经验性知识激活的原理

中医药经验性知识的激活,就是在系统运动目标引导,通过对经验(知识)的选择、调节和反馈机制的建立,生成相应的策略。其主要任务是要在海量数据的基础上,利用相应的计算机技术,建立目的导向的机器学习环境,通过关联分析等方法,建立与目的关联的知识选择模型,并同时建立模型自调节与反馈的算法,以促进中医药经验性知识激活的实现。

7中医药经验性知识传播的原理

知识传播是知识在空间位移与时间延续上交错进行的一种知识流动与转化状态。由于中医药经验性知识自身的整体性特征,导致其转化亦具有系统整体性的特点,即某种知识转化的实现,必须是系统或子系统知识的完整的空间位移和时间延续,才具有实际效用,正是这种知识转化的复杂性使得中医药经验性知识的共享特别困难。中医药经验性知识传播的任务就是要为相关知识的移动提供新的载体及途径,以便“知识”能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地从一点移动到另一点,同时利用信息学的方法和技术,通过数字化进程及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方法的利用等,加速显性与隐性知识相互间四种转化方式的实现过程,以促进中医药知识传播的实现。

医学信息论文篇8

摘要:信息化是中医药向高效、科学方向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阐述医疗信息化、资源数字化、学术交流虚拟化,明确信息化于中医药发展

>> 我国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思考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渔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粮食行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监狱财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林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医药信息化建设重标准 用“标准”规范中医药信息化建设 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向“标准”看齐 高等中医药教育信息化建设探析 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问题分析与对策 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 军队审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消防部队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煤炭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市级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沈杰 赵兴官")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信息化是中医药向高效、科学方向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阐述医疗信息化、资源数字化、学术交流虚拟化,明确信息化于中医药发展的意义。为进一步完善中医药信息化,针对中医药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措施,包括强化信息检索功能、深入规范中医药信息标准、加强中医药信息学科建设等。关键词:中医药;信息化;问题;对策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14.02.001problems and solutions in the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 jie, zhao xingguan(library of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53, china)abstract: informatization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to facilitat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move in a direction of high efficiency and science. the article described medical treatment informatization, resource digitalization, virtualization of academic communication, with a purpose to clarify the significance of informatization to chinese medicine. in order to tackle problems in the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the article further proposed some solutions as follows: strengthen functions of information retrieval, perfect standards of chinese medical information, and consolidate subject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information sciences and so on.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formatization; problems; solutions 中医药是我国独具特色和优势的传统医学,积淀了数千年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我们需要继承珍贵的传统经验,而发展更是首要任务。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是使中医药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中医药信息化,能够集中整合中医药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改善中医药服务质量,推进中医药事业跨越式发展的过程。1 信息化是中医药向高效、科学方向发展的必然选择1.1 诊疗信息化――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满足中医药服务需求中医药是我国独具特色和优势的传统医学。病历中会记录望、闻、问、切的四诊、辨病辨证、中医处方、中医诊断等具有中医特色的内容,以往这些病历信息都是靠医生书写记录,由于字迹的辨识、保存不便等障碍,造成了珍贵经验流传中断。根据扩展标记语言(xml)技术,设计开发出的中医电子病历系统,不仅给医生的诊治提供了便利,还升级了病历信息的基金项目:浙江省科技厅公益技术研究社会发展项目(2013c33045)第一作者:沈杰,馆员,研究方向:图书情报信息。e-mail: 统计保存。同时对中医病历进行了结构化的处理[1],如将24个节气、各种舌色、舌苔、舌形、脉象等通过下拉列表形式加以提供,可以让医生快速完成病历,而且电子存档的诊疗数据可以实时检索,使得典型病例的用药方案等信息可以随时被查询借鉴,挖掘出更多的价值。还有的电子病历系统设置了用药错误提醒功能[2],能对中药方剂配伍禁忌发出即时警示,从而避免医生疏忽导致的失误发生,进一步提高了中医治疗质量。另外,信息化助推下建立的中医医疗服务平台、在线医生、专家远程网络会诊等,方便了患者异地咨询、就诊,提升了中医医疗服务水平。1.2 资源数字化――有效集中信息资源,保障资源利用充分中医药文献信息最大的特点是拥有近万种古籍,这些古籍是数千年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的积淀,其中所蕴含的科学信息难以计量,因此,要做到资源的充分利用,就必须对海量信息进行挖掘与整合。中医古籍数字化[3]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将中医古籍进行扫描、文字识别与转换或录入,并经专门软件使之结构化,制作出新的电子版中医古籍。中医古籍数字化有效集中了具有传承性和连续性的中医药珍贵文献资源,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检索和阅读,也可以在网络上传输、共享,还解决了中医古籍保存价值与使用功能之间的矛盾。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自2002年开始,对馆藏中医典籍进行了数字化再生性保护和利用研究[4],目前已建成“中医药珍善本古籍多媒体数据库”、“中医药古籍资源数据库”等,实现了部分中医古籍的数字化保护与利用。中医药数据共享平台的建立,实现了各类相关中医药信息的有效整合。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网络平台上,已经建立了中医基础数据库、中医方剂应用数据库、中医药养生、北京中医药数字博物馆等的链接。1.3 学术交流虚拟化――打破地域限制,资源信息无障碍传输信息资源只有经过整合与交流,才能得到不断的扩展、延伸。“中医药虚拟研究院”[5]的建立,利用网络空间,形成跨行业、跨部门的研究组,实现了跨地域的数据库整合与学术讨论交流。“中医药虚拟研究院”人力集成虚拟化、信息网络化、研发活动并行分布化、组织结构柔性化、产权模糊化的特征,解决了中医药信息化过程中资金分散、建库无组织、研究与开发技术能力不足的状态。在该虚拟研究院提供的共建平台下,全国30余家中医药院校和研究院所的数百位中医药专业人员共同进行数据库的整合与建设,完成了中医药药理实验数据库、中医个案数据库、中药化学实验数据库、针灸临床病案数据库等。同时还建立了网上专家研讨厅系统,当专家或科研人员想就某一类科研问题进行讨论时,该系统可按需求召集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提供网上协作环境和沟通平台。这种无地域障碍的学术交流实现了快速、便利与集中解决问题。同时,在“中医药虚拟研究院”中,集中培养了全国的中医药信息人员,通过利用虚拟研究院提供的计算机设备与网络环境,掌握了最新技术,而通过共享平台上的科研数据,又可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2 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2.1 中医药古籍数字化的障碍在中医古籍数字化过程中,生僻汉字的处理是一大障碍[6]。由于对字体的认知障碍,只有具备扎实的中医文献学功底才能保证生僻汉字的准确录入;另外,中医古籍数据库检索功能单一,实现精确检索成为困难。全文本的数字化古籍可以进行任意字符的检索,但是数据准确度小,检索噪音大,以任意的实义词检索,都会出现成百上千条信息,而其中大多数与用户需求无关,用户必须逐条浏览挑选才能得到所需信息,信息检索专指度差。而中医古籍中病、证、方、药的同名异义、异名同义的普遍现象[4],又使内容的精确检索更加困难。 2.2 中医药数据信息化过程中的标准问题近年来,各中医药医疗机构及研究院所组织建立了大量中医临床数据库,很大程度地促进了医疗、临床教育、科研工作的发展。然而在中医临床数据信息化过程中,却缺乏统一标准,如中医术语、方剂组成原则与变化规律、中医诊疗方案等,没有统一标准,就使得大量临床数据间互不兼容,造成数据集成效果差、不规范,形成大量分散的信息孤岛,中医临床数据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对深入共享临床数据[7]、深度挖掘其中的内在价值造成了很大的阻碍。2.3 中医药信息研究领域尚缺乏统一的学科体系和学科规范中医药信息数字化及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中医药学科知识与信息学的支撑,而仅靠单一学科的知识体系也是不能实现中医药信息化过程的,必须将两者紧密结合,相互渗透,这就需要一个交叉学科来支持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中医药信息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应运而生,但是理论研究较为薄弱,在基本理论内涵的确定及明晰方面还存在较大争议,学科的基本框架结构也主要是基于各自的研究领域及应用需求来设计,缺乏对学科系统深入的概念内涵的研究、理论的梳理和提炼,以及理论体系结构的合理构建等[8],难以满足指导实践的需要。而中医药信息学的建立完善也体现出复合型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3 完善中医药信息化的建设性措施3.1 强化信息检索功能,建立辅助功能平台将全文检索配合条件检索,对检索范围进行限定,限定范围包括一定的字数、类别、段落、特定作者、特定作品等,从而帮助用户快速准确获取所需资料。另外,还可将关联检索功能嵌入到全文检索的引擎中,实现简繁异体字及同义词的关联、知识工具与内容主体关联(如联机字典等)、原文图像与文本的关联等,而图文关联既可以弥补图像在检索和内容编辑上的不足,又可校对文本的准确性,使读者既能看到原书原貌的古籍文献,又可以快速准确地查到所需要的内容。另外,将中医古籍中的多内容分解成多个具有独立意义的信息单元并加以多级标引,并采用xml标识语言定义链接点,包括多目标链接、扩展链接等。当用户完成目标检索后想进行深入检索相关信息时,就可通过超文本链接方式汇聚发散性的相关资料,从而充分满足个性化的信息需求。建立基于超链接技术的阅读环境,实现中医古籍各种传本、校勘本和注释本等相关内容之间的链接,能够汇聚相关信息,使读者可以对发散性的相关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和综合研究。还可以建立相关研究的辅助功能平台,提供辅助工具,如在线字典、字频统计、异体字的汇聚显示,读音的自动标注和朗读等等[7]。3.2 深入规范中医药信息标准制定中医药信息化标准规范,包括总体性和分体系标准规范。首先根据总体方案,从框架性思路出发,制定所涉及的基本术语、主题词表、标准体系、标准化指南等方面的标准。其次建立中医临床数据标准分体系,包括信息资源标准分体系、交换标准分体系、安全标准分体系及业务应用标准分体系。而信息资源标准分体系包括信息资源采集与共享,以实现不同格式、不同类型中医临床数据信息资源的加工、分类、标引、入库管理等,是整个标准体系的核心内容[8]。3.3 加强中医药信息学科建设,提升专业人才信息学素养建立、完善中医药信息学理论体系框架,包括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基础理论包括中医药信息学的定义、内涵及外延;中医药信息学的方法论;中医药信息、知识特点。应用理论包括中医药信息获取、处理、存储和转换的技术和方法的基本原理等。框架构建过程中,首先应确定中医药信息学的基础、技术和应用各领域应该涵盖的研究内容;其次应明确定义中医药信息学特有的基本概念,深入诠释其内涵和外延,对其基本原理等也应细致的阐释。还应综述最新的中医药信息学研究成果,指导实践应用。最后,明确各部分理论的逻辑关系,深化理论体系内在结构的认识和表述,形成明晰的理论体系框架结构[9]。而对于中医药专业人才,也应对其开展继续教育,大力提升中医药信息学素养,培养一批具备中医药学、信息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不断巩固和扩大中医药信息化高素质专业队伍[10]。参考文献[1]张湘菊,魏丹蕾.具有中医特色的整体化电子病历系统构建[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1,32(4):22-24.[2]孟凡红,万芳.我国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与发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11):3-6.[3]符永驰,李斌,郭敏华,等.中医古籍电子化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2):103-104.[4]李兵,符永驰,张伟娜.白芍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配伍应用古代文献分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1):132-133.[5]尹爱宁,崔蒙,范为宇,等.中医药虚拟研究院[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06,28(3):141-143.[6]吴桂英.中医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0,31(4):54-56.[7]裴丽.中医古籍信息利用障碍与数字化信息平台构建[d].黑龙江: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6.[8]赵丽娜,周吉顺.中医临床数据信息化过程中的标准化问题[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1,13(4): 719-722.[9]张华敏,裘俭.浅谈中医药信息学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的建构[j].中医杂志,2011,52(18):1537-1538.[10]沈绍武,肖勇,陈伟.我国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思考[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0,31(7):1-4.(收稿日期:2014-03-04,编辑:魏民)

医学信息论文篇9

关键词:科教;信息;管理

1 引言

医院主要职责是治病救人,但是作为医生实践作为便利的场所,医院也具备教学和科研的作用,医院都有专门的科教部门,主要负责医院承担的教学实践任务,科研项目的管理,学术论文的统计等多重任务和工作,因此在工作中需要掌握的政策较多,工作内容较繁杂,工作的广度比较宽泛。由于网络化、信息技术不断融入现代办公领域,使得实现更多快捷、方便、高效的科教管理工作,对于医院教学任务的统筹更加科学、对于科研相关的管理更加合理,对于学术论文的统计更加详细。

2 信息化系统的优势

2.1这一系统的建立提高的科教管理工作的效率 目前,医院科教管理工作在教学统筹、科研项目管理、论文统计等方面的工作量相对较大,如果医院引进使用这种信息化管理系统,科教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将会进一步提高,例如,对于论文统计来说,原来需要业务科室将自己部门本年度发表的论文一一记录下来,然后上报科教管理部门,科教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再进行统计各个科室的情况,一般需要1~2d的时间,才能完成本院所有科室的论文统计工作,但是有了这个系统之后,论文统计实现了网络化完成,很多的论文统计信息各个科室只需要在电脑上输入进去,系统将完成整个医院情况的统计,大大提高了论文统计的工作效率。

2.2这一系统提高了科研统计工作的准确性、多元化 这种基于软件系统的统计可以进行多种类型的数据输入,例如想要知道近年来的数量、核心期刊收录情况等系统可以直接给出相应的结果,想要了解某一个医生近年来情况,通过筛选功能,就可以轻松实现某一个人的论文情况统计,这是以前人工统计不可能实现的,需要二次统计。这一系统实现多元化的统计和管理,大大提高了科研管理工作的准确性,多元化。

2.3这一系统对数据保存质量的提升有着很大帮助 实现相关数据资料的电子化处理最大的优势在于,很多数据输入电脑之后,可以实现对相关资料信息的永久保存。相比以前纸质的数据统计表来说,保存质量大大提高。另外,一些科研数据是实时更新的,工作人员需要及时更新,这是以前人工统计很难做到的,一般只是在一段时间之后,对相关数据进行重新统计,实现数据的更新,这样就造成了相关数据统计不能第一时间进行更新,然而这一系统可以实现相关数据的永久保存和随时更新。

3 信息化系统的实际应用

由于现在医院的科教管理工作中有大量的数据信息需要统计,对于科研、教育工作的管理首先需要对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因此,科教工作的基础就是相关数据信息的统计,有了数据和信息,有针对性地提升管理措施才有根基。基于计算机的信息化系统可以实现相关科研、教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这个系统在每一个科室都有自己的终端,各个科室的科研成果申报、信息反馈都有专人进行负责,将自己科室中的信息通过信息化系统传给相关的科研管理处室。而且这种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主要由几个细化的模块组成,下面就从这几个模块的管理进一步探讨信息化系统的应用过程。

3.1项目管理模块 科研项目的管理需要设计项目发展的全过程,例如项目的立项过程中,需要对相关的开题报告、课题可行性论证会、科研成果取得的时间等情况进行分别记录,在项目实施阶段需要及时更新相关信息数据,例如某一时间段发表了多篇论文,论文的质量等进行相关统计,在课题结束之后,需要对相关的科研项目进行成果统计等,另外还有课题负责人、参与人员等等信息都是这个系统模块需要记录的主要信息[1~3]。

3.2论文模块 信息系统中的论文模块将医院医生、护士、学员等发表的论文进行相应统计,数量和质量充分体现出一个医院的科研实力,对相关的论文信息进行统计可以有效掌握医院的科研实力和成果等。论文统计的需要涉及到论文名、作者、第一作者、登载期刊、是否是核心期刊等。上述也说明了这个信息系统在进行信息管理的时候,将每一个科室都设置相关的管理入口,业务科室可以指派专人对自己科室的情况进行统计。

3.3学术研讨模块 学术研讨是科研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相关信息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例如相关科室人员外出参加学术研讨的时间、地点、会议种类(国内、国际)等等信息需要在这一模块中进行输入,一些重点医院具有自己组织相关学术研讨的机会和能力,这一系统也可以对举办相关学术会议的基本情况进行信息登记。

3.4教学管理模块 教学任务还是一个医院的主要职责之一,医院有大量的实习医生,对于他们的管理主要还是以学分取得为主要依据,这样的管理方式有利于信息化教学管理模块的实现,这一模块对于实习生实习情况的分析主要集中在管理的学分多少,学分多的实习生具有较高的实践能力,对其评价就可以是优秀,反之亦然。这种规范化的、透明的教学管理系统可以降低的空间,反映实习生的真实情况。

4 结语

医院在进行日常的接诊工作之外,还兼有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职责。一个医院教学、科研能力需要进行相关的统计梳理,信息化技术可以将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冒海春,陈建荣,等.建设数字化急诊中心提升灾害医疗救援能力[a]//2014第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灾害医学学术大会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医学、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健康产业成果展示洽谈会.2014,09:153-154.

医学信息论文篇10

[论文摘要] 网络环境下,作为医院医护人员信息服务机构的医院图书馆,要更好地履行其职责并发挥好医学知识导航和医学信息服务的功能,就必须实现医学信息资源建设从传统环境到网络环境的转变,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医院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模式。

随着网络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网络化时代,信息环境的社会化和全球化趋势日益凸显,作为医院有机体重要组成部分的医院图书馆要更好地履行其为医护人员提供信息服务的职责,必须实现从传统环境到网络环境医学信息资源建设的转变,并在网络化浪潮下求得发展和进步。

1 网络环境下医院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必要性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以网络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化技术以及数字卫星技术为标志的现代网络通讯科技飞速发展,网络化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医院图书馆作为医院需求的产物和医院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环境下的文献资源已经不能满足医院的需求,不能很好地履行其服务医护人员的天职。故要实现对医护人员信息服务的网络化和社会化,有必要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医院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

1.1 传统环境下医院图书馆的弊端

传统环境下医院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建设的主体是纸质文献信息资源,它的服务必然是围绕提供以纸质文献展开,深受服务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严重影响医院图书馆为医护人员提供信息服务的质量。时间的限制是指在同一时间范围内,医院图书馆有限数量的纸质文献只能提供给有限数量的医院医护人员使用;空间的限制是指需要借阅医院图书馆纸质文献的医院医护人员必须到馆才能实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给医护人员的信息需求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既不利于医院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的利用和传播,也不利于医院图书馆信息服务功能的有效实现和加强医院图书馆在医院有机体内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1.2 网络环境下医院图书馆的优势

网络环境下的医院图书馆为医院医护人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网络信息环境。医院图书馆的服务以因特网、中华医学网等综合、专门网络网站为载体和基础,通过google、yahoo、百度(baidu)等网络信息搜索引擎能够为医院医护人员提供一个全方位的网络信息资源服务,能够有效及时地提供网络信息服务。网络环境下的服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同一时间范围内,同一信息资源可以近乎无限数量地提供给医院医护人员使用,医护人员只要通过网络端口就可以不受空间限制地获取医院图书馆提供的网络信息资源。此外,部分医院图书馆还可通过协议的形式建立网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系统,在开放和提供自建数据库的基础上获得和使用协议医院图书馆的数字馆藏信息资源,避免造成数据库的重复建设和浪费,这一方面公共图书馆已有尝试,医院图书馆可以借鉴,尤以中医院图书馆更为合适。

2 网络环境下医院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可行性

2.1 实现信息通讯技术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是国家宏观战略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传播网络和共建共享系统不论在硬件或是软件方面都有其发展的良好空间和氛围。医院图书馆实现从传统环境到信息网络环境资源建设的转变有其合理性和可行性。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待这一转变,无疑是成熟的,当今社会信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新技术日新月异,承载技术的硬件也不断地更新升级,医院图书馆实现从传统环境到信息网络环境资源建设的转变具有技术上的可行性和保障性。此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政府在财政上有能力支持医院图书馆实现转变,有考虑支持转变的决心和实际议事日程安排,医院在自身的建设过程中也将医院图书馆纳入医院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主体和核心),医院图书馆实现其信息资源建设从传统环境到网络环境的转变有其保障性和科学性。

2.2 医院图书馆要实现在网络环境下对医院医护人员信息的有效服务,可以建立电子阅览室,连通院内局域网与因特网,配备存储容量大、信息处理能力强的数据库服务器以及具备相当运行速度的计算机网络宽带,设置检索性能好的终端入口,在建设过程中遵循一定的事先整体规划。在构建网络环境医院图书馆信息资源体系的过程中,可以建立数据库,数据库的来源分为两类:一是自建数据库,其中馆藏纸质文献资源数字化是重要的部分,医院图书馆长期积累的传统介质文献信息资源具有自身专业特色,它们不但是医院图书馆网络化信息体系建设的基础,也是医院的宝贵财富;二是购买数据库,满足医院医护人员对中外文文献的检索要求,比如中文的《中国医院知识仓库》、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等,外文的生物医学期刊全文服务系统fmjs(即《外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emcc) 全文服务系统)等受用户欢迎的医学类专业数据库。医院图书馆在逐步建立数据库的基础上开展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体系构建。

3 网络环境下医院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方法

3.1 网络医学信息搜索

网络医学信息搜索,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可通过ie浏览器访问万维网(www)服务器模式,在地址栏输入所要访问医学类机构、团体的域名,即可登陆该医学网站,浏览其信息。

可使用ftp类网络检索工具搜索因特网的ftp类医学信息资源,还有gopher类、wais类等其他类别网络信息资源检索工具,都可用来检索相关医学信息。可使用搜索引擎,如google、百度(baidu)、yahoo、搜狐(sohu)等,它们其实是专门提供“检索”服务的综合网站,按其工作原理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分类目录型检索,即将因特网中的信息资源收集起来按照类型分成不同的目录,再进行层层分类,用户查找所需医学信息时可按其分类一层层地进入,查其所需;另一类是基于关键词的检索,用户输入合乎逻辑组合方式的医学关键词(keyword),搜索引擎根据关键词寻找资源的地址,再以一定的规则反馈给用户与此医学关键词信息相关的网址及其超文本链接,用户通过链接即可找到需要的医学信息。这些是综合性的网络信息搜索引擎,还有一类就是专门的医学搜索引擎,由于是专门的医学类引擎,能够进行深度标引,比综合类搜索引擎更易于广大医护人员使用,可以更有效地搜索到所需的医学类信息。

3.2 网络医学信息过滤

医院图书馆在网络医学信息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还应对网上医学信息进行过滤。网络医学信息内容庞杂,信息的未经严格的审查,其可靠性是广大医护人员最为关注的,因此医院图书馆必须对网络医学信息进行过滤,精心组织后提供给医护人员,可通过编制专门软件或在网络医学信息采集程序中添加信息过滤功能来过滤网上医学信息。网络医学信息的真实与否,直接关系到医护人员及科研工作者利用这些医学信息学习和科研活动的成败,医护工作不同于其他行业,其服务对象是病患者,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利用网络医学信息时对其真实性的要求极其重要,因此医院图书馆对网络医学信息的过滤显得异常重要,务必确保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

3.3 网络医学信息评价

网络信息评价的方法有多种,按照评价主体不同可划分为用户评价法、第三方评价法和网络计量法。①用户评价法是指由相关网络信息资源评价专业机构向用户提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由用户根据其自身特定的信息需求选择符合其需要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评价。②第三方评价法是指由相对于网络信息资源的者和网络信息用户而言的第三方根据特定的信息需求制定的网络信息资源评价体系,按照一定的评价程序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评价。③网络计量法是通过专门的网络技术对网站点击率、访问量及链接情况进行统计从而评价网络信息资源的一种方法。上述的信息评价法同样适用于医学类网络信息资源,其中的用户指的是医院的医护人员。

按照评价指标体系不同可划分为定性评价法、定量评价法、综合评价法和评价性元数据法。①定性评价法是指在一定的评价标准基础之上以用户评价与专家评议相结合对网络信息资源质量优劣所做的评估。②定量评价法是指利用网上信息评估工具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数量分析以评价优劣。③综合评价法是定性分析和定量统计相结合的一种方法,比如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运筹学家托马斯萨蒂( thomas l.saaty)提出的层次分析法。④评价性元数据法是指以元数据为基础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评价认证的一个过程。这类网络信息评价体系也可适用于医学类网上信息资源,值得借鉴。

3.4 网络医学信息分析

网络医学信息资源良莠不齐,医院图书馆在网络医学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必须对网络医学信息进行分析,分析的指导思想应是满足广大医护用户的信息需求,要以医护人员的需求作为医学信息分析的尺度,以提供医护人员满意的医学信息服务为建设目标。有需求才有服务,需求决定服务,假如医院图书馆提供的信息不是医护人员需要的,提供的服务满足不了医护人员的信息需求,这种服务则是无效的,也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医院图书馆则失去其为医护人员提供医学知识导航、医学信息服务的基本功能,在社会各类医学信息服务机构(如各类医学专题数据库提供商、专利数据库服务商等)不断涌现、医学信息服务行业竞争剧烈的今天,无法提供满足医护用户需求服务的医院图书馆很有可能被边缘化,因此医院图书馆提供的医学信息服务应以满足医护用户需求为根本目标,实现网络医学信息的有效分析,由满足医护人员信息需求的服务决定网络医学信息资源的建设,即建立“需求决定服务、服务决定资源”的医院图书馆网络医学信息资源建设良好模式。

目前国内相当部分的大型医院图书馆在建设网络医学信息资源时未能以此为标准,而是有多少经费,建设多少网络医学信息资源,提供与此相应的医学信息服务,对于这种服务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医护人员的信息需求则未予以充分的思考,甚至没有出于这方面考虑的愿望,以至提供的医学信息服务根本不是医护人员需要的,服务不能满足需求,这种网络医学信息资源建设可以说是无效的。医院图书馆要更好地满足医护人员的信息需求,还应使其提供的医学信息服务个性化,广大医护人员因其不同的专业和研究领域,知识层次和架构也不尽相同,对医学信息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图书馆应尽量满足医护用户不同的信息需求,并以此

作为医院网络医学信息分析、资源建设的尺度之一。

3.5 网络医学信息组织

医院图书馆通过网络医学信息搜索,可以找到需要的医学类信息,进而下载,但有些动态医学信息网上未组织,医院图书馆则须完成这项工作,医院图书馆组织网络医学信息资源时要有完善的组织体系、合理的组织方法、有效的组织框架,才能实现有序的医学信息组织。

参考文献

[1] 谭全国.论图书馆电子化.智能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j].医学情报工作,2001,22(4):40-42.

[2] 刘文清,尹哲.高校图书馆虚拟馆藏建设探讨[j].现代情报,2003,23(4):l1-12.

[3] 付立宏.网络环境中图书馆的观念创新[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1,(1):20.

[4] 何茵.网络环境下医院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j].中国医院,2006,(5):29-30.

[5] 华危持,奚淑英.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变革[j].中华医学图书馆杂志,2001,10(2) :25-26.

[6] 张炳常.试论图书馆的人性化服务[j].图书馆论坛,2005,25(2):56-57.

[7] 郭继红.论网络环境下虚拟馆藏的建设[j].图书馆,2003,(3):48-50.

[8] 康忠民,阮礼秀.高校学科导航库建设探讨[j].图书馆论坛,2005,25(4):217-218.

[9] 盂连生,惠瑶.中国数字参考咨询发展概述[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6,(1):l-4.

[10] 符沼宏.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图书情报工作,2004,48(4):11-12.

[11] 马越.论数字馆藏服务绩效监控系统的建设[j].图书情报知识,2006,(5):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