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范文10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04-04 03:40:39
成本范文篇1
现代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而成本费用管理则为重中之重,成本是物化劳动和活劳动耗费的总和,是衡量生产耗费和补偿的尺度,是一项综合性指标,因为它既受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的制约,又反作用于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在市场经济竞争机制高度发展的今天,一个企业成本费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其企业利润的多少及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大小,并决定着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加强成本费用管理,降低成本耗费,既是改善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的推动力,又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之所在。
就企业而言,既要按照国家统一规定进行产品成本核算、计算产品盈亏,又必须建立和发展适应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管理需要,有利于落实经济责任制的成本核算与管理制度。
近些年来,许多企业实现生产和效益增长,经营状况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成效的取得一方面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效应,另一方面是企业立足内部挖潜,大力压缩成本费用开支,强化科学管理的结果。同时,也是加强财务管理,开展责任成本,注重经济责任制的成果。一系列的实践结果表明,推行责任成本,充分调动生产力中最活跃的人的因素,以人为中心,为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是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1.责任成本及其与相关成本的区别
责任成本是按成本划分责任,是以各个责任中心为对象而归集的可控成本。所谓责任中心,是指一定范围内有专人承担规定责任和行使相应职权的企业内部单位。而所谓可控成本则应符合三个必备条件:(1)责任中心有办法知道将发生什么样性质的耗费;(2)责任中心有办法计量它的耗费;(3)责任中心有办法控制并调节它的耗费。凡是不属于各类责任中心可控的成本,均属非责任成本。
所谓成本中心,即是对成本或费用负责的责任中心,换言之,只是考核其所发生的成本和费用,而不形成或不考核其收入的责任中心。成本中心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责任中心形式。上至工厂一级,下至车间、工段、班组甚至个人都可以划分为成本中心。
(1)责任成本与产品成本
责任成本与产品成本是有所区别的,表现在:一是成本计算的对象不同。责任成本是按责任中心为对象归集和分配生产费用,而产品成本则是按产品为对象归集和分配生产费用。二是成本计算的原则不同。产品成本是按客体归类的,谁受益,谁承担,而责任成本则是按责任中心归类,谁负责,算在谁的账上。三是成本计算的内容不同。责任成本按照成本的可控性进行归类,只包括可控成本,不包括不可控成本,故责任成本一般不是全部成本,而是某几个项目的成本,而产品成本则包括全部生产成本。四是成本计算的目的不同。责任成本计算着重分清经济责任,考核责任中心业绩,向管理要效益,满足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而产品成本计算则是考核产品成计划的完成情况,为计算企业利润,给产品定价服务。
(2)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
在以责任中心为对象考核评价成本中心工作成果时,其责任成本是由可控成本构成的,如班组的责任成本,是班组可以控制,应由其负责的成本,一般包括消耗的原材料、机物料和生产工人工资等。
同时,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于某一个责任中心而言,一个责任中心的不可控成本往往是另一责任中心的可控成本。例如生产过程中的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对于班组来说是可控成本,车间管理费用则是不可控成本,但对于车间来说,都属于可控成本。一般来说,责任中心的管理权限级别越高,其可控成本的范围就越大,对于企业最高领导阶层来说,所有的成本都是可控成本。
2.责任成本制度
责任成本制度是在企业内部,通过划分成本责任中心,编制责任预算,明确责任目标,组织责任核算,实施责任成本预算控制,提供业绩报告,对企业内部各责任中心的可控成本进行核算、控制、监督与考核的一种内部经济责任制度,它是对生产经营过程进行成本控制的有效形式。产品成本根据谁受益,谁承担原则归集,是按客体归类的完全成本;而责任成本是根据谁负责,谁承担责任归集,是按责任中心归类的部分成本。那么,实行责任成本制度,需要实施哪些具体步骤呢?
(1)划分成本责任中心权限
正确划分成本责任中心是实施责任成本的先决条件,只有确定责任中心,分清各责任中心的经济责任,才能对各责任中心进行评价与考核,划分责任中心并不要求企业将原有科室、车间的组织机构打乱重划,而是要在原有基础上,明确各科室、车间的核算内容和经济责任,并分别考核其经济效益。
(2)分解成本指标,编制责任成本预算
预算可以从两个不同角度来编制,首先,以全局角度编制企业的总预算,规定整个企业及其生产经营各方面的总目标和任务;其次,以责任中心的角度把总预算进行分解,形成责任预算,所以责任预算,实际上是一种把企业总预算中确定的目标按照企业内部各个责任中心不同责任范围进行划分,落实到各部门和各级组织而编制的一种预算。
二、物资仓储公司推行责任成本实例
1.物资仓储公司推行责任成本基本作法
(1)自然状况及费用管理形式
物资仓储公司,主要负责某公司物资仓储的验收、储存、加工、发放等一系列过程的控制管理工作,属于费用单位。
该公司设生产科、行政科、机动科、供应科、机械化队、经理办、财务科和安全科为8大费用中心。费用控制主要以公司各年下达的费用预算为依据。
(2)费用管理现状及推行责任成本制度的起因
由于物资仓储公司成本考核,只注重事后费用核算、分析而忽视事前费用预测和事中的费用控制,并没有注意到生产力中最活跃的人的因素,没有实行费用全员管理,缺乏群众基础,表现为费用发生状态上呈上升强化趋势。2008年该公司费用实际发生4,325万元,较上级下达的费用预算4,200万元,超支125万元,费用超支率3%。
2009年初,上级公司要求各单位费用压缩,严格按预算管理,对费用支出负责,不允许超支,执行结果纳入经济责任制考核,与奖金直接挂钩。
该公司领导根据上级要求签了责任状,领回考核指标。其中费用预算为4,100万元,较2008年实际发生费用4,325万元,压缩了225万元,费用降低率为5.5%。
(3)分公司推行责任成本制度的模式
责任成本制度是对企业内部各责任中心的可控成本进行核算、控制、监督与考核的一种内部经济责任制度,即是将企业的费用总预算,按责任层次和职责范围,逐级分解、层层落实到企业内部各费用中心,并对其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核算监督、评价和考核,以保证费用总预算的最终实现,是一种与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有机结合的一种费用控制制度。
2.责任成本制度的效果
通过实践证明,责任成本制度的推行,对增强全员成本管理意识,强化成本费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效果是显著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促进了职工成本管理意识的增强。
第二,促进了财务人员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的提高。责任成本制度的推行使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也转向了成本费用的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提高了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
第三,促进了成本费用的降低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该公司出色地完成了年初上级下达的费用预算,其中,2009年实际发生的费用额为4,088万元,较2008年实际发生4,325万元,降低费用237万元,费用降低率为5.8%,超额完成指标。
成本范文篇2
成本动因(costdriver)是指引起产品成本发生的原因。这些原因构成了成本的决定性因素(determinant)。由于各个企业的经营状况不同,影响其成本的因素也会不同。到底什么是影响企业成本的最重要的因素呢?对于传统的管理会计而言,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即产量就是唯一重要的成本动因。这是与传统的制造业下,直接材料与直接人工占制造成本较大比重的情况相联系的。随着新制造环境的出现,产品的成本性态发生了改变,使得传统成本计算方法对成本信息的扭曲越来越严重,导致了作业成本法的诞生。在作业成本法下,许多过去不被重视的各种作业计量尺度如材料移动次数、定单数量、准备次数等都被看作成本动因。但无论是产量,还是材料移动次数等都是作为客观的被动的成本动因用于成本分析,可以把它们称之为作业性成本动因。事实上,如果我们站在更高的高度以更宽广的视野来看待影响成本的因素的话就会发现,比作业性成本动因对成本影响更大的因素委实不少,这就是本文所要阐述的战略成本动因。
所谓战略成本动因是指从战略上对企业的产品成本产生影响的因素。与前述作业性成本动因相比,它具有如下特点:
(1)与企业的战略密切相连,如企业的规模、整合程度等。
(2)它们对产品成本的影响更长期、更持久、更深远。
(3)与作业性成本动因相比,这些动因的形成与改变均较为困难。
战略成本动因可以分为结构性成本动因(structuralcostdriver)与执行性成本动因(executionalcostdriver)。由于这些成本动因在成本计算中常不予考虑,因此常常被传统的成本管理所忽视。这样,成本动因就可以按其对成本影响的程度划分为战略成本动因和战术成本动因,两类成本动因分别从基础经济结构和作业程序两方面影响企业的成本姿势(costposition),并为企业改变其成本地位提供了能动的选择。对成本这样研究和划分,就能从经营战略的意义上作出成本决策,为我国企业进行有效的成本管理提供了一条有益的思路。
二、结构性成本动因与成本决策
结构性成本动因是指决定企业基础经济结构如长期投资等相关的成本动因。其形成常需要较长时间;而且一经确定往往很难变动;同时,这些因素往往发生在生产开始之前。因此必须慎重行事,在支出前进行充分评估与分析。另外,这些因素既决定了企业的产品成本,也会对企业的产品质量、人力资源、财务、生产经营等方面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对结构性成本动因的选择可以决定企业的成本态势。结构性成本动因主要有:
(一)规模经济:所谓规模经济是指在价值链活动规模较大时,活动的效率提高或活动成本因可分摊于较大规模的业务量而使单位成本降低。几乎每一主要价值活动都存在规模经济的情况,规模经济对企业价值活动成本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规模经济使企业可以不同的方式或更高的效率进行更大范围的活动。
(2)规模经济的更大销量增加了分摊无形成本如广告费用和科研费用的能力。
(3)规模经济使支持该活动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或间接费用的增长低于其扩大的比例。不过,企业规模的扩大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当这种负面影响超过规模扩大所带来的正面效益时,便会导致规模不经济。
规模经济在不同的价值活动和不同的产业中的影响是各不相同的。对于有的价值活动而言,世界性规模可以带来效率的提高或成本的降低,而对于其它一些价值活动来说,影响其成本的最显著的因素可能是全国规模、地区规模、工厂规模、项目规模、生产线规模甚或是每个定单的规模。对于不同的企业,对其最有利的规模类型是不同的。企业应该选择敏感性最强的规模类型充分发挥其规模优势。
(二)整合程度:上述规模经济与水平一体化相关联,而整合程度指的是垂直一体化程度。整合(integrate)是指企业为了为自己所负责的业务领域更广泛更直接,在本企业业务流中向两端延伸至直接销售、零部件内制和原材料提供等。
企业的纵向整合程度会对成本产生影响。整合程度的提高可能带来效率的提高或成本的降低。主要表现在:
(1)它可避免使用市场所带来的额外成本如采购费用和销售费用。
(2)它能使企业获得更多的附加值。相当于把供应商或销售商的利润转移到企业内部。
(3)整合可使企业减少对供应商的依赖程度,是确保稳定供求的一种重要手段。(4)整合可以带来联合作业的经济性,就象钢材生产如果直接从炼铁工序运送到工艺加工中不需重新加热的道理一样。
(5)整合可能带来各种无形资源的积累。包括直接面向消费者的情报和售后各方面的情报来源的确保、支配力和影响力的确立和技术知识的积蓄等。
(6)建立专卖店及其送货政策,可减少假冒伪劣商品对企业的冲击。
加强整合能够带来竞争优势,然而,整合并非总是带来成本的降低,在许多情况下其结果可能正好相反,因为
(1)整合需要资金的大量投入;
(2)整合会造成企业组织弹性的降低,容易丧失灵活性;
(3)整合也许会带来成本的提高;
(4)整合程度过高可能形成企业与供应商或客户的关系冷淡乃至恶化的情况而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资产重组与企业购并是我国企业界的热门话题,了解整合这一结构性成本动因正好可以使企业在购并决策过程中充分地考虑整合对于企业产品成本产生的长期影响。企业必须详细评估整合的优点和缺点,视实际情况决定各价值活动整合的程度。企业既可以选择整合的策略,也可以选择解除整合的竞争策略,而解除整合的策略往往被企业领导者所忽视。当整合的自制成本已高于外购成本,影响了企业灵活选择竞争策略时,可以考虑降低现在的整合程度或解除整合。
(三)学习(learning)与溢出:企业价值链活动可以经过学习的过程提高作业效率从而使成本下降。通过学习降低成本的因素有:
(1)随着时间的推移,来自用户信息的反馈对企业的作用。表现为根据市场的反映改善产品的设计,提高优质品率。
(2)通过逐步改善厂房布置、生产排程、作业进度降低成本。
(3)通过工人活动量的累积使劳动熟练程度提高。
(4)通过对同业和外部专家顾问的学习而不断改善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学习的作用因时而异,因而企业的学习策略而不同。首先,处于不同的生命周期的企业其学习效应会有很大区别。学习的效应在企业刚建立时会表现突出,而在企业发展非常成熟的阶段可能不太明显。其次,对于价格敏感性较强的行业,学习的作用会更为显著。另外,学习还存一个溢出的问题。即学习的成果可能通过咨询顾问、新闻媒体、前雇员和供应商等渠道从一个企业流到另一个企业。
(四)地理位置:企业的地理位置可以若干种方式影响成本。主要表现在:
(1)由于工资水平和税率在不同国家、不同城市的差异,影响了企业的工资成本和纳税支出。
(2)企业所处环境的交通便利程度及可利用的基础设施的状况都会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
(3)企业所处气候、文化、观念等人文环境,不仅影响了产品的需求,而且影响了企业经营的观念和方式。
(4)地理位置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的流入。处于拥有优越的生活环境、良好的文化氛围和较高的生活水平城市的企业往往能吸引更多的人才。(5)地理位置对营运成本有重要的影响。相对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商的地理位置是影响购货成本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相对买方的地理位置会影响企业的促销成本和销售成本如运费。
由于地理位置对几乎所有价值活动成本均有影响,所以要求企业在进行厂址店址的选择、工业或商布局活动中慎重行事。企业也可以利用这一成本动因作为取得成本领先优势的策略。企业利用地址位置之一成本动因改善其成本地位的策略可以是重新设定各种活动的地点。
(五)技术:技术是影响企业成本的又一重要因素,任何企业都涉及到大量技术,技术包含于企业的每一价值活动中,它对成本的影响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实现。一方面,它可以独立于其它成本动因作用于成本;另一方面,它还可通过改变或影响其它成本动因间接地影响成本。技术的采用可能降低也可能提高成本。只有那些企业能保持其成本领先地位的技术变革能为企业带来持久的成本优势。技术变革并非总能降低成本。首先,技术的开发或引用本身需支付较高的成本。其次,技术变革可能带来较大的风险。在技术革新迅速、产品日新月异的行业,技术的先行采用者可能因过早行动而面临所引用技术迅速被淘汰而又无力更新技术的窘境。
针对技术这一成本动因,企业的战略主要涉及两大问题:
(1)采用何技术?企业应选择能够带来最大持久性成本优势的技术,技术革新的成本必需与得到的利益相平衡。
(2)在所采用的技术中寻求领导地位,还是采取技术追随的战略?若此项技术竞争对手无法仿效或企业创新的速度能超过竞争对手模仿的速度,则技术领先能够持久,企业可以采取技术领导的战略。
三、执行性成本动因与成本决策
执行性成本动因是指决定企业作业程序的成本动因。它是在结构性成本动因决定以后才成立的。而且这些成本动因多属非量化的成本动因,其它成本的影响因企业而异。这些动因若能执行成功,则能降低成本,反之则会使成本提高。执行性成本动因主要有:
(一)生产能力运用模式:生产能力运用模式主要通过固定成本影响企业的成本水平。由于固定成本在相关的范围内不随产量的增加而改变,当企业的生产能力利用率提高,产量上升时,单位产品所分担的固定成本相对较少,从而引起企业单位成本的降低。对于固定成本所占比重较大的企业而言,生产能力运用模式将对其产生重大影响,产量的上升会带来单位成本的明显下降。
需要指出的是,生产能力利用率的提高并不总是意味着企业效率的改善。有的企业产量提高而销量不变会造成成本降低的假象。因为产量提高所引起的固定成本的分摊基础扩大造成了单位成本的下降,而这部分被分摊的固定成本实际上全部转入了库存。这是我国一些企业产品滞销而仍存在利润的原因之一。所以生产能力利用率的提高应以产销一致为前提。
(二)联系:所谓联系,是指各种价值活动之间彼此的相互关联。这种关联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企业内部联系;另一类是企业与供应商(上游)、客户(下游)间的垂直联系。
1、企业内部联系。企业内部各种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遍布整个价值链。例如基本生产和维修活动的联系、生产作业和内部后勤的联系、广告和直接上门推销之间的联系、品质控制与欧洲杯投注官网的售后服务之间的联系。针对相互联系的活动,企业可以采取协调(coordination)和最优化(optimum)两种策略来提高效率或降低成本。所谓协调,是指通过改善企业内部各车间、各部门相互之间的关系,使活动间配合融洽,信息充分沟通,从而整体的作业效率最高。例如,改善生产和采购协调可以降低库存。最优化则是通过工作流程的重整和工作品质的提高,使工作效率提高,进而降低成本。
2、垂直联系:垂直联系反映的是企业活动与供应商和销售渠道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与上游供应商的联系主要是供应商的产品设计特征、服务、质量保证程序、产品运送程序和定单处理程序等。这些联系会影响企业的成本结构。
例如:
(1)供应商供料的频率和及时性会影响企业的库存。
(2)供应商原料的包装方式会影响企业的原料处理成本。
(3)供应商的生产技术应用会影响企业的技术开发成本。改善与上游供应商的联系常常会使对方都获得降低成本的良好机会,如供应商将大批的巧克力用液体形式而不是十磅重的的条块形式交货可以减少糖果商重新融化巧克力块的工艺成本,同时,供应商也避免了将巧克力制成条块式和包装的费用。但这种协调必须由上下游厂商通力合作才能实现。
同样的,企业与下游销售之间的联系也会影响其成本结构。例如:
(1)销售渠道仓库的位置会影响企业的运输费用。
(2)销售渠道的搬运技术和产品处理技术会影响企业的包装成本。
(3)销售渠道推销或促销活动可能降低企业的销售成本。正如与上游供应商的联系一样,与销售渠道的联系同样可以为企业和下游销售渠道提供同时降低成本的机会。但是,有时候为了降低企业的销售成本必须要求销售渠道提高某些成本。若降低的成本超过销售渠道提高的成本,企业可以采取给销售渠道支付补偿的作法。
(三)全面质量管理:与传统质量管理不同的是,全面质量管理强调质量管理的范围应是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企业的每一名员工都要承担质量责任。全面质量管理的宗旨是以最少的质量成本获得最优的产品质量。并且最低的质量成本可以在缺点为零时达到,因为对错误的纠正成本是递减的,所以总成本会保持下降的趋势,直至最后的差错被消除。故全面质量管理的改进总是能降低成本,对于质量成本较高的企业来说,全面质量管理会是一个重要的成本动因,能给企业带来降低成本的重大机会。
这项成本动因要求企业大力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树立强烈的质量意识,从企业的整个范围,设计、生产过程的各阶段着手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真正做到优质高效。
(四)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企业的行动是众多具体个人行动的总和。企业各部门的每一名员工都与成本直接相关,只有依靠全体员工的互相配合,共同努力,企业才能将成本置于真正的控制中,才能实现成本管理目标。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对成本的影响具体中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显性的成本,如物耗高,设备利用率低,废品率高。另一方面是隐性的成本,例如人员不团结,职工情绪低落,对企业漠不关心。
传统的成本管理会计可计量的、按照成本核算制度计算的成本为核心内容,以物治人,现代成本管理则要求重视人的因素,强调以人为本,以人治物,充分组织和动员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员工对企业投入的向心力,从而达到充分降低成本,取得竞争优势的目的。
成本范文篇3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特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加强成本管理,采取各种措施降低成本,以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进行生产经营,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和盈利。因此,现代企业管理应注重对成本的管理。成本企划是当前国际上流行的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之一,以其显著的成效及其与众不同的管理思想、管理手段和组织方式,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成本企划的基本立足点是约束全生命周期成本。它首先确定待开发产品的生命周期成本,然后由企业在此成本水平上开发生产拥有特定功能和质量且如以预计价格出售就会有足够盈利的产品。它使得“成本”成为产品开发过程中的积极因素,而不是事后消极结果。企业只要将待开发产品的预计售价扣除期望边际利润,即可得到目标成本,然后的关键是设计能在目标成本水平上满足顾客要求并可投产制造的产品。
成本企划通常是把产品成本在设计阶段限定在一定目标之内,然后运用价值工程实施开发,在设计、试产和生产准备等各个阶段,组织各部门通力合作,以求达到目标成本。成本企划把成本管理的思路从传统的生产现场转移到开发设计阶段,具有超前意识;成本企划通过市场上消费者认可的售价,减去期望利润,倒退计算出目标成本,作为设计的依据,在将材料、零部件等汇集在一起装配成产品的同时,就把成本一起“装配”进去,在设计产品的同时也设计产品的成本:成本企划并不把成本看成是单纯的账簿的产物,它具有较强的管理工程学的属性。
成本企划的具体做法有着不同的模式,但其方法流程则却大体相同,通常包括六个阶段,即:产品企划;目标成本设定:目标成本分解;设计中实施成本降低;转向生产准备;初期流动管理。其中,目标成本的设定、分解和达成是其关键。
我国企业的成本管理,长期以来是一种以计划价格为基础,以事后核算为重点,以全部成本法为内容的成本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使得我国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低下,成本耗费高,经济效益差,不但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而且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对我国企业而言,引进先进的成本管理模式是势在必行的。本文着重对成本企划加以推介,希望它可以带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成本企划是一种全新的成本管理模式,它同我国传统的成本管理理念有着相当大的差异,那么应当如何将这一新的理念引入我国企业并使其在传统理念的包围下生根发芽?
1.在我国企业中确立市场导向观念。
成本企划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即是其市场导向性,这一点对于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起着直接的作用。但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成本管理思想在我国比较缺乏,原因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目标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产值最大化,企业不必关心产品的售价只关心企业的产量和产值即可,因此无法树立市场导向的成本理念。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使其产品为市场接受并且要实现一定的利润,这就要求企业树立正确的市场观念,以市场为导向去生产物美价廉又合乎人们多样化需求的产品。
2.在企业中树立事前控制思想。
成本企划不同于其他成本管理方法的另一显著特征即是它的前馈控制观念。这无疑是一种科学的观念。经验表明产品成本的大部分(约8成)在产品的开发和设计阶段就已经确定了,因此只有在事前(即进入生产制造阶段以前)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才有大幅降低成本的可能。当然事中和事后的成本控制也是十分必要的,但因其改善成本的空间有限,所以重点还是应当放在事前控制上。但是我国大部分企业仅仅进行事后的成本控制,很多时候就是事后成本控制也因为方法落后和组织实施不力而流于形式,所以我们的产品成本往往较高,市场竞争力较低。
3.在我国企业中确立目标成本概念。
成本企划最关键的因素是目标成本。我国现有的成本管理体系多数是以固定标准为基础的,这种体系只考虑保持现有的产品成本水平,但成本企划中的目标成本却是一种动态体系:不断推动产品设计人员去改进产品设计,降低成本。
4.企业应当以价值工程手段实施产品策划和开发。
成本企划的第二个关键因素是技术,具体说来是凭借价值工程为主的工程学方怯对产品观念、产品设计方案等目标成本的要求进行技术攻关。一件产品从设计、生产到交付消费者,一般应该考虑到:我要生产什么?怎样制造出来?怎样才能卖给用户?实际上这三个问题意味着贯穿这件产品全过程的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都需用到价值工程。
价值工程在生产制造阶段的实施较为具体,因此容易把握,而在产品设计阶段实施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应用成本企划这一现代成本管理理论,必须树立市场经济的观念,明确市场机制的概念。具体的将要做到以下4个观念的转变:①明确增值盈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的第一目的;②树立企业发展是获得利益的前提条件的观念;③将生产产品转变为增值产品:④转变重事后推销轻事前调研的营销观念。
5.因为成本企划活动涉及企业经营的全过程、全方位,所以将对企业提出较高的要求。
针对我国企业的现状,以下三点应予以重视:①注重企业内部各环节的协调问题。在传统观念下,成本管理被认为是财会部门的工作。
成本范文篇4
[关键词]公司成本;筹资资本;投资决策;资本成本决策
1资本成本的概念及意义
1.1什么是资本成本
从投资者角度看,资本成本是资本市场投资特定的项目所要求的收益率,或者也可以称之为机会成本。也就是说如果有更具吸引力的投资选择(更高的期望收益率),投资者将转移其投资。从企业角度看,资本成本是企业为实现特定的投资机会、吸引资本市场资金必须满足的投资收益率。如果企业资本收益率低于投资者要求的收益率,则难以在资本市场上吸引投资者;反之大大高于投资者要求的收益率,资本成本将导向大批的投资者进行投资。
1.2资本成本的实际意义
资本成本简单地说应该是一种预期的收益率。资本成本取决于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风险,由资本使用决定。不同企业、同一企业不同投资机会和不同企业的资本成本不同,即资本成本的形成及存在是多样的。资本成本不是企业自己设定的,而是由资本市场评价,必须到资本市场上去发现。资本成本的核算必须是在一定的市场环境前提下进行的,而且其必然存在于资本市场中。资本成本隐含的价值理念体现在企业投资、融资、经营等活动的评价标准上。
(1)资本成本可以作为企业取舍投资机会的财务基准,或贴现率。只有当投资机会的预期收益率超过资本成本,才应进行该项投资。资本成本起到了基础性对比数据的作用。
(2)资本成本用于企业评估内部正在经营的业务单元资本经营绩效,为业务、资产重组或继续追加资金提供决策依据。只有投资收益率高于资本成本,业务单元继续经营才有经济价值。资本成本是一种用来衡量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临界基准。
(3)资本成本可以作为企业根据预期收益风险变化,动态调整资本结构的依据。预期收益稳定的企业可以通过增加长期债务,减少高成本的股权资本来降低加权资本成本。
(4)资本成本可以作为资本市场评价企业是否为股东创造价值、资本是否保值增值的指标。资本成本作为评估企业资本经营业绩和价值创造状况的指标已受到关注。
2资本成本决策的重要意义
2.1资本成本决策与经营理念
在经营理念上,企业需要了解资本成本的实际意义,但主要应致力于正确地进行投资、经营和融资决策,不必过分关注资本成本数值。由于企业的性质不同,资本成本对一个企业经营理念的影响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规避资本成本;一种是重视资本成本。
建立和推广资本成本理念的目的,并不在于精确计算实际上不能准确估算的资本成本数值,而在于促进企业树立为股东创造市场价值而不是账面价值的经营理念和股东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资本成本是资本市场对企业的外部评价指标之一,其估算应该由资本市场来完成。在目前我国资本市场未形成资本成本估算方法和数值共识时,企业不必过分关注本企业资本成本具体数值,特别是以技术创新为经营哲学的成长型公司。
由上述分析可见,资本成本对成熟型企业的影响更为明显,该属性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会通过各种方法来相对的降低资本成本,用平稳、长远的发展来对待资本成本;而对于增长型的企业,由于企业的收益远远大于投入,所以对资本成本甚至不予考虑,但随着企业的发展都会达到一个平稳的增长过程,资本成本就会表现得越来越重要。
2.2资本成本与融资决策财务分析
按照保持与公司资产收益风险匹配、维持合理的资信和财务弹性的融资决策和资本结构管理的基本准则,借助财务顾问的专业知识,利用税法等政策环境和金融市场有效性状况,确定融资类型、设定弹性条款、选择融资时机和地点等都是融资需要考虑的因素。
从中长期角度看,资本成本评估数据来源于资本市场。因此,需要完善资本市场,包括短期、长期国债市场和公司债券市场,建立公认的资本市场收益基准。投资银行、财务咨询公司等金融中介服务机构以及大学商学院在推广资本成本理念和资本成本估算方法研究方面应发挥积极作用,逐渐推出中国股票市场资本成本估算规范和方法。资本成本的规范和方法的总结说明其在融资领域正在不断的被应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资本成本是企业筹资决策的重要依据。企业的资本可以从各种渠道,如银行信贷资金、企业资金等来源取得,其筹资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如吸收直接投资、银行借款等。通过不同渠道和方式所筹措的资本,将会形成不同的资本结构,由此产生不同的财务风险和资本成本。所以,资本成本也就成了确定最佳资本结构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筹资数量的增加,资本成本将随之变化。当筹资数量增加到增资的成本大于增资的收入时,企业便不能再追加资本。因此,资本成本是限制企业筹资数额的一个重要因素。②资本成本是评价和选择投资项目的重要标准。资本成本实际上是投资者应当取得的最低报酬水平。只有当投资项目的收益高于资本成本的情况下,才值得为之筹措资本;如果投资项目的收益低于资本成本,企业会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有效调整,或更换投资项目(重新考虑资本成本),或通过调整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一些具体环节,来相对的降低资本成本。③资本成本是衡量企业资金效益的临界基准。如果一定时期的综合资本成本率高于总资产报酬率,就说明企业资本的运用效益差,经营业绩不佳。
3目前资本成本决策在国内企业中的情况及其未来的展望
由于债务资本利率水平和还本付息明确,我国企业普遍能感受到债务成本的存在,但感受不到股权资本成本的压力。普遍把公开发行股票视为一种无须还本付息的廉价筹资方式。同时,资本成本,特别是股权资本成本估算模型的应用还存在大量的技术困难。例如,缺乏作为无风险基准收益率的短期国债市场,投资者投资分散,组合程度低。近年来,有些证券公司计算了β值,但未达成共识和受到广泛接受。经验判断仍然非常重要,投资者也很少采用需要估算资本成本的贴现现金流模型估算股票价值。由于资本成本决策在现实存在着难以估算的弊端,所以在目前我国对资本成本决策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低于国际上一些经济发达国家。
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可以归结为:
(1)时间短。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现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与此同时也发展起了一批企业,但这些企业在经营上更多的是一种效仿,少有独辟蹊径的企业,所以在经营理念上也是大致相同,形成了一种中国式的企业模式,在此期间对国外的先进企业经验的学习及应用更多的是一些短时有效的经验和方法,而没能把一些国外大企业的经营理念的精髓拿回来,对于资本成本的研究则更是浅尝辄止。
成本范文篇5
腐败是利用国家赋予的公权力去谋取私利。腐败者敢于藐视公权力,至少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能得心应手地玩弄制度中的缺陷;二是行为本身所带来的后果并不足以令他们心惊胆战。对前者,一些腐败分子信心十足,因为我们现行制度中的众多漏洞实在太容易被发现被利用,有些制度缺陷简直可以说是为腐败“提供的便利”;而对后者,一些腐败者心里似乎也很有“底数”,传统的“官官相护”观念在许多地区非但没被唾弃,而且还大有蔓延之势,权力关系网、金钱网、家族网、人情网使腐败者能够轻而易举地逃脱法律制裁,腐败利益共同体在那里保护了腐败分子。
在“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的心理怂恿下,一个道德衰退的人,恰好生活在一个制度并不十分健全、严密,法治力度又相对有限的社会中,权衡利弊的结果是,低“成本”成了他们选择“腐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也许有人会对上述观点持不同意见,他们会列举杀胡长清、成克杰的典型判例来说明我们法治的严厉。应当承认,这些“典型”的确大快人心,确实表明了我们党对腐败者决不纵容姑息的决心。而我想说的是,恰恰是这种“抓典型”“杀一儆百”的方式,虽然在一定时期,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对社会风气清明,遏制腐败蔓延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面对今天如此严峻的腐败现象,“杀一儆百”是远远不够的。“谁撞上枪口谁倒霉”侥幸心理加之较低的风险“成本”使腐败分子自然会产生“不捞白不捞”的心理。
许多人赞赏新加坡、香港反腐败的有效性,他们有什么秘密吗?其实一是人家法律制定得较为严密,与社会的每个人都联系紧密;二是人家实施法律很严格,一律依法办事;三是没有法律之上的特权,无论什么人都在法律监督范围之内。
成本范文篇6
关键词战略;成本;成本管理;成本控制
战略成本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正在发展探讨过程之中,其基本理论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试图从企业竞争战略角度对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涵义、基本目标、基本思想和方法措施体系作些探讨。
一、战略成本管理的涵义
战略是对全局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趋向所作的谋划,是指导全局的计划和策略。战略一经确定,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未来整体格局的发展演变起指导作用。在管理理论中,由于对战略解释的侧重点不同,企业战略理论可以归纳为竞争战略学派、资源配置战略学派和目标战略学派。竞争战略学派的基本观点是,企业战略的重点是确定企业的竞争优势,代表人物是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其所著《竞争战略》(1980年)和《竞争优势》(1985年)两书已成为战略研究的经典著作。书中所提出的通用竞争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聚集战略已经成为竞争战略的经典理论。资源配置战略学派的基本观点是,企业战略是现有资源和计划资源的配置,以及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模式,这一观点的核心是资源配置。目标战略学派的基本观点是,企业战略的主题是确定和实施企业的长期目的和目标,认为战略是由目标、意志或目的以及为达到这些目的而制定的方针、计划所构成的一种模式。按照战略的本义来判断,关于企业战略的上述三类观点只是这些观点分别强调了企业在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下企业战略的不同侧重点,相互之间并无本质的差别。在激烈竞争环境条件下,能否取得竞争优势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取得竞争优势是影响企业全局发展的最核心的问题,企业战略的重点自然是确定企业的竞争优势。当竞争的强度不足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发展,或者竞争均势已经形成,竞争者相互都无法击败竞争对手时,励精图治,积蓄力量,发展壮大自己便成为企业发展的重点。在此之时,企业战略的重点理所当然地转向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合理配置企业资源,谋求企业资源的有效利用方面。确定和实施企业的长期目的和目标离不开对竞争发展态势的判断和对企业资源配置的考虑,目标战略理论只是抽象掉竞争重点或资源利用重点等具体情形而对企业战略所作的抽象。它们的共同特质是都没有脱离战略的一般涵义。正因如此,在管理领域,一般将战略理解为实现长期目标的方法,一个单位所应用的战略是为使该单位的技能和资源与在外部环境中发现的机会相适应所作的谋划。
战略成本管理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从成本角度分析、选择和优化企业战略;二是对成本实施控制的战略。前者是企业战略中的成本侧面,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为了提高成本管理的有效性而对成本管理制度、方法和措施等所进行的谋划。
竞争战略理论对企业战略中的成本问题作了有效的说明。按照波特的理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基本战略有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目标聚集战略三种。在波特的三个基本战略中,有一个半战略是以成本领先为基础的。
成本领先战略的核心是企业通过一切可能的方式和手段,降低企业的成本,成为市场竞争参与者中成本最低者,并以低成本为竞争手段获取竞争优势。成本领先战略实质上是以成本战略作为企业的基本竞争战略。目标聚集战略分为成本聚集战略和差异聚集战略两种形式。成本聚集战略是在细分市场的成本行为中挖掘差异,寻求其目标市场上的成本优势,而差异聚集战略则是开发细分市场上客户的特殊需要,追求其目标市场上的差异优势。目标聚集战略中的成本聚集战略实质上是一种低成本战略,针对广设目标的竞争对手在细分市场上满足某一特定需求方面所支付的成本高于所必需的成本而采取的竞争措施。如果一个企业能够在其目标市场上获得持久的成本领先(成本聚集)或者处于差异聚集地位,它便有可能获取高于平均收益水平的利润。
实施差异化战略和差异聚集战略的企业也不排斥成本战略的重要性。差异化式战略的基本特点是突出产品为客户所看重的某一方面的特定功能,力求在为客户所重视的产品性能的某一方面独树一帜,以便增强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实施差异化战略需要支付额外的成本,这种成本有时很昂贵。要想获取有别于竞争对手的差异,便必须增加成本,以追加成本为代价。判断差异化战略成败的标志之一是实现差异化所增加的收入是否超过为此而追加的成本。实施差异化战略的企业必须通过降低不影响产品性能的成本,力图保持与竞争对手相近的成本,使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维持产品的差异性。这一原理可以同样适用于实施差异聚集战略的企业。
从竞争战略理论分析可以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不论企业采取何种战略,成本问题始终是企业战略制定、选择和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如何利用成本战略为企业赢得成本优势和竞争优势,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成本管理的重要内容,构成了战略成本管理的重要内容。
与战略成本管理相关的另一问题是实施成本控制的战略。成本控制战略以成本管理过程为轴心展开,强调的是成本控制措施的构造与选择。价值链分析、作业成本管理、成本规划与设计等具有长期成本降低措施成份,带有对成本管理的具体战略进行选择的倾向。这个层面是成本管理的战略旨在构造一个基础宽广的、具有长期性持续效应的降低成本的措施体系,以期在此基础上,通过一系列成本管理方法的应用,为企业创造成本优势提供保障。现代成本管理不仅要有取得成本优势的明确的战略思想,还需要有实现战略目标的战略措施。
二、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
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规范着其思想体系,制约着其方法与措施体系的建立。到目前为止,成本管理目标,特别是成本管理战略目标,还不是一个明确的主题,在这方面存在着太多的误解与歧义。人们对成本管理目标的理解和表述主要集中在成本降低方面。成本管理的直接功能表现为降低成本。将降低成本作为成本管理的目标并没有引起不同的看法,只是在具体的表述上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成本控制的目标是实现预定的成本目标,通过实现预定的成本目标来降低成本。这种观点将成本管理过程理解为实现既定成本目标的过程。另一种观点认为,将实现预定的成本目标作为成本控制的目标是以既定条件为前提的,除此之外,还应该通过各种创新措施,改变成本发生的条件,使成本不断降低。笔者曾经提出,降低成本的根本途径是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日本学者清水的论述较为清楚地反映出了这种观点的思路,他认为,企业存在两种成本结构的成本降低:(1)尚未使成本最低化的成本结构;(2)已经使成本最低化的成本结构。前者主要是由于众多的非效率因素存在,故一般通过“技术选择”来降低成本;对于已经达到成本最低化的成本结构,其成本的进一步降低仅仅依靠现有的技术则无能为力,因而还必须借助于知识创造或者说是技术革新来求得成本降低。为选择达成目标成本的技术与投入的最优组合,应根据需要伴随着成本降低的技术。一般而言,这种观点对成本管理的功能做了较为广义的理解。
成本范文篇7
1材料和方法
本项调查实施时间为2011年春至冬,按烟叶生产规律分阶段进行。调查的内容涵盖了种植烟叶所有环节所用的费用,从育苗开始,一直到烘烤结束,每一项工作的费用和价格都一一列出,并将其分为物资投入、机械投入、人工投入和烘烤投入四大块,然后对所有的费用进行统计。其中,物资投入包括了育苗费用、化肥、农药、地租等前期投入的费用;机械投入包括翻地费、起垄费和刨坑费;人工投入包含从移栽开始到烘烤结束所用的所有雇佣人工费用;烘烤投入包括烤房折旧、烤烟用电用煤、售烟运输费以及其他费用。同时,还将每户烟农种植的面积数列入调查,观察不同面积数之间种植成本存在何种的关系。
2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涵盖了宁城县四个烟叶收购站,包括五个乡镇,共167户烟农,烟叶收购结束后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2.1烟叶种植各环节成本投入比较
烤烟各环节成本投入所占比例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四个环节所占比例由大到小分别是:人工投入、物资投入、烘烤投入和机械投入。人工和物资两个环节占总投入的75%以上。由于物资投入中地租占此环节的1/2左右,所以,人工投入是影响烟叶种植成本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2.2各烟站间成本投入比较
由于宁城地区四个烟站间都有一定的距离,农户的管理模式和农事操作都有一定的差别。因此,研究不同烟站间的成本投入具有一定的决策意义。从图2可以看出,宁城县四个烟站中大明烟站的成本投入最高,最低为汐子烟站,忙农烟站和大城子烟站的成本投入相差不大,平均投入都在2500元/667m2左右。从各站不同环节投入比较(图3)来看,各站间物资投入有差异,主要是因为不同地区的地租价格不同导致的。大明地区人工投入和烘烤投入较高,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由于大明地区烟农平均种植面积都较大,需要雇工比较多,外加有些烟农由于还雇佣烤烟师傅,导致其烘烤成本较高。汐子地区人工投入最低,是因为汐子地区农户平均种植面积小,很多环节都自己完成,需要雇工人数少,节省了很多成本。从图3的柱状图可以发现,机械投入与人工投入的费用相差十倍多,一方面体现出目前宁城地区的机械化水平比较落后,该地区机械化水平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推广机械化可以有效降低成本。
2.3不同种植面积投入成本比较
一般情况下,一座密集式烤房可以烘烤1hm2地的烟叶。因此,本文根据烤房容量将种植面积按<1hm2、1~2hm2、2~3.3hm2和>3.3hm2进行划分,观察不同种植面积烤烟种植成本投入情况。通过图4可以看出,随着种植面积的增加,烤烟种植的成本投入上升。种植面积在<1hm2与1~2hm2的成本投入相差不大。种植面积超过2hm2后,烤烟种植成本呈指数增长。因此,目前来讲最合理的种植面积为2hm2左右。通过图5还可以发现,不同种植面积间物资投入、机械投入和烘烤投入所需的费用相差不大,随着种植面积的增加,人工投入呈指数增长。说明随着种植规模的加大,人工投入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想推广规模化种植,需着重解决雇工费用的问题。
成本范文篇8
对于现代成本管理和管理会计领域新近崛起的日本“成本企画”模式,①人们在叹服其令世人瞩目的卓越管理成效时,往往试图更深一层地探索其方法体系的内在核心。日本一些学者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此作过阐述,②这类论述内容过泛过宽,尽管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很难被认同这是在真正研究方法核心问题。笔者认为成本企画方法的核心是“成本筑入”,围绕这一核心对成本企画的外在表现形式与内在实质进行多重侧面的研究才是更为紧迫的课题,它有助于我国这样成本管理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尽快地移植进而构建有效的成本管理模式。
在全面展开论述之前,先对成本企画模式及其核心范畴“成本筑入”作一基本的探讨。
首先,成本企画的方法立足点值得关注。较之于欧美模式,成本企画模式的方法立足点有了重大的转换。传统欧美式的成本管理是基于财务成本信息的管理,其管理方法在成本会计学科中有所体现,即借助财务会计的成本资料,运用管理会计的信息处理方法,对生产经营过程发生或可能发生的成本的数额与形态实施控制、分析和评价。成本企画则对成本有另一种理解,日本人认为,成本绝非单纯是帐簿的产物,既然它在制造过程中发生,就应该从工程学的、技术的层面去把握成本信息,从开发、设计阶段开始结合工程学的方法对成本进行预测、监控。其基本立足点可认为是全生命周期成本(wholelifecyclecost,wlcc)思想(详见下文)。一般而言,愈是处于wlcc的前阶段,能确定的成本额愈大,且功能、构件变更的容易程度也愈高,这两种因素的结合,使得前阶段降低成本的潜力大增。因此,有必要针对开发、设计、生产乃至销售阶段的目标成本,将成本计算与产品设计一体化分析,以达成根本性的成本降低。
其次,必须对现有的成本企画定义加以分析。日本成本企画特别委员会将成本企画定性为企业确立中长期竟争优势的、与产品开发相关联的战略性管理方法,作出了较具发展观的定义:“成本企画是指在产品的策划、开发中,根据顾客需求设定相应的目标,希冀同时达成这些目标的综合性利润管理活动”。③笔者认为该定义有三点值得注意:(1)其目标是针对“顾客满意”(customersatisfaction,cs)的,与欧美的成本管理目标相吻合;(2)它是以成本管理之形式达成终极的利润管理之目的;(3)其手段是综合性的,即工程方法、组织措施和会计计量是融为一体贯彻实施的。显然,这三方面对传统的成本管理学科有了不同程度的突破,但手段上的综合性突破尤为突出。其三,有必要对“成本筑入”这一术语作一简略说明。成本筑入的“筑入”译自日语“つくりご△み”(此译是否达意,专家们不妨发表高见),大意为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同时“深深地嵌入”或“紧密地结合进”新的要素(因而笔者认为“筑入”也可权且英译为“buildingn”)。上述成本企画的分析体现了“成本筑入”的基本要求,即以先行的或者说先导性的综合性手段(会计、工程与组织)针对wlcc的全面实施(特别是在源流阶段的实施),使得以wlcc为轴心的成本管理形式达成终极的利润管理目的。
二、成本筑入的检验标准:全生命周期条件下的目标成本
成本企画方法基础之一是目标成本计算(targetcosting,tc),即通过对wlcc之计算(tc)与先导的综合性管理结果之估算(costestimation)的比较,来决定是否真正实施下一步的批量投产。探讨作为综合性管理形式的成本筑入不妨先从目标成本计算出发。
目标成本所包含的内容是第一个要考虑的因素。所谓生命周期成本(lifecyclecost,lcc)有狭义与广义两种认识。狭义的lcc是指在企业内部及其相关联方发生的由生产者负担的成本,具体指产品策划、开发、设计、制造、营销与物流等过程中的成本。成本企画中的目标成本较之lcc更广,即表现为上述的wlcc形式的广义的lcc,它不仅包括生产者发生的成本,而且要把消费者购入产品后发生的使用成本、废弃成本等也包括在内。企业为了取得竞争优势,要满足顾客在质量、价格、交货期等方面的要求,需力求顾客的使用成本尽可能低,把包括消费者成本在内的wlcc视为必达目标来加以实现。成本企画中的目标成本范围是指这种全生命周期条件下的各项必达目标成本。
其次应考察目标成本的典型计算方式。按照市场导向的要求,某一产品的目标成本计算一般表现为“期望售价-目标利润”或“期望售价×(l-目标利润率)”这样的形式。有些日本学者直观地将目标成本称之为“许容成本”,④这种命名究竟是什么涵义呢?其实,所谓“许容成本”意味着一种预先制定好的框架,也就是允许可能的最高成本额。这个最高成本额是新产品开发设计过程中为实现目标利润必须达成的成本目标值,是wlcc下的最大许容值。
这意味着,未来成本的实际发生额只能局限于基本市场导向所决定的目标成本框架内。一旦成本估算的结果超出这个框架,就意味着基于wlcc的成本管理综合性手段的失败,或者说,集工程、组织手段于一体的成本筑入并没有在其预想范围内得以贯彻,从根本上说,是成本筑入相对于要求的目标成本范围的无能为力。反之,如果成本估算的结果在许容值之内,则是成本筑入的成功。换言之,“成本筑入”成败的检验标准是全生命周期条件下的目标成本的达成与否。
三、成本筑入的外在表现形式:具象化的“中心实施循环”
成本筑入的检验标准只是对其实施阶段性成果考核的一杆标尺,反映了由市场决定的成本筑入的客观数量要求。深入的研究则必须从成本企画实施本身的特征着手。
尽管成本企画形态各异,但有一个特征是所有的成本企画方法流程共同具备的,即目标成本的“设定→分解→达成→(再设定)→(再分解)→达成→……”这一“中心实施循环”。“设定→分解→达成→……”这一过程看似简单,实际上其中包括了多重循环。产品开发设计过程一般可以区分为构想设计、基本设计、详细设计与工序设计这四个阶段,严格地说,每个阶段都需要实施“设定→分解→达成→……”这一循环,每一次循环都是对成本的一次挤压(挤压的成败必须以上述检验标准加以判定,如果失败,则必须实施“再分解→达成→”的过程,万不得已时还必须进行目标成本的“再设定”)。只有在最后工序设计阶段的成本降低额达成后,挤压暂告一段落,才能转向实施批量生产。
在整个挤压循环中各阶段的职能有所不同。“设定目标成本”是把成本目标数值化,表现为上文所述的目标成本计算方式。“分解目标成本”是对目标成本采用稳扎稳打、各个击破的方式,即对目标成本按照某种特性进行分解,使“可供使用的目标成本”布局具象化。“达成目标成本”是在布局完毕后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应尽可能在各部位都采用省料且有效的“施工”方式,使所费在设计要求的设定目标的范围内。
“达成目标成本”阶段实际上表现为成本筑入的中心,典型地表现为在设计图纸上实施成本降低,在综合性成本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主要采用价值工程方法并结合设计评价方策(designreview)、权衡方策(tradeoff)、成本留保方策(costreserve)和种类减少方策(varietyreductionprogram)等管理工程技术手段,力求使设计图纸上的预期成本最低化。当然,整个成本筑入的外在表现形式可以作更广的具象化理解,即以不断地实施成本挤压为特征的“中心实施循环”。它与上述检验标准相配合,使得成本企画模式得以顺利地运作。
成本范文篇9
一、物流成本研究的目的
无论如何,企业物流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降低物流总成本(totallogisticscosts)。我们之所以要研究企业物流管理,就是要寻求降低物流总成本和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
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客户具有终极话语权。因此,企业要保证其市场地位,就必须尽可能满足客户服务要求。显然,满足客户服务要求的过程还受到企业投入资源的能力制约。所以,企业必须在物流服务成本和客户服务要求之间进行技术经济权衡。
对企业物流经理来说,合理的控制存货——既不能损害客户服务水平,也不能使企业因为持有过多的存货而增加成本——就成为物流管理或物流成本控制的首要任务。所以,把物流管理理解为“对处于运动(运输)和静止(仓储)过程中的存货的管理”就更具有物流成本控制的操作性意义。
因为物流成本不是面向企业经营结果,而是面向客户服务过程的,所以,物流成本的大小就具有了以客户服务需求为基准的相对性特点。这是物流成本与企业其它成本在性质上的最大区别。
毫无疑问,物流成本已经成为企业应对市场竞争和维护客户关系的重要的战略决策资源。我们对物流成本的研究就是为了掌控这一战略资源。
二、跨越物流成本研究的障碍
由于企业现有的会计核算制度是按照劳动力和产品来分摊企业成本的,所以在企业的“损益表”中并无物流成本的直接记录。物料回运成本常常包含在货物的购入成本或产品销售成本之中;厂内运输成本常常是计入生产成本的;订单处理成本可能包含在销售费用之中;部分存货持有成本又可能包含在财务费用之中,等等。可是,如果我们不知道企业现在的物流成本是多少,所谓的节约物流成本又从何谈起呢?物流成本管理的现实要求和现行会计制度之间的技术性冲突是显而易见的。
一方面是物流成本管理巨大潜力的诱人前景,另一方面是物流成本在现行会计制度的框架内很难确认和分离,所以,至少是在现阶段,物流成本仍然是物流业界的一个“无法承受的爱”。
1、开发物流成本测算的可操作性模型
从物流管理理论研究或学科体系建立和发展的角度来看,物流成本是与物流管理,物流系统,物流功能,客户服务,物流信息和物流绩效等具有同等重要性的基本概念。显然,如果没有对物流成本管理的研究,物流管理学的理论体系是难以建立的。
一个学界普遍认同的企业物流成本计算的概念性公式为:
企业物流总成本(totallogisticscosts)=运输成本(transportationcost) 存货持有成本(inventorycarryingcost) 物流行政管理成本(logisticsadministrationcost)
显然,这是根据物流管理的基本功能活动来分类考虑的。
但是,由于物流管理运作具有跨边界(由普遍的协同运作要求所决定)和开放性(由客户服务要求所决定)的特点,使得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物流活动产生的物流总成本既分布在企业内部的不同职能部门中,又分布在企业外部的不同欧洲杯投注官网的合作伙伴那里。从企业产品的价值实现过程来看,物流成本既与企业的生产和营销管理有关——实现产品的场所(place)和时间(time)效用,又与客户的物流服务要求直接相关——作为与客户互动的界面要让客户满意。所以,即使有了这样一个看起来简单明了的概念性公式,但企业对物流总成本的准确把握实际上的难度很大。
现实的来看,我国企业物流总成本管理的概念比较淡薄,往往只关心直接的仓储和运输成本,而不考虑存货持有成本的其它部分和物流行政管理成本(mercer,2002)。这不仅是现代物流管理知识普及不够的问题,把握物流总成本在实际操作上的难度恐怕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顺便指出,基于活动的物流成本测算(activity-basedcosting)方法也是为了适应物流服务的过程特点和跨越现行会计制度的缺陷而被采用的。但是,这种管理会计方法的有效使用首先必须弄清楚物流成本和物流服务行为的互动关系,其次必须有一套能够控制物流活动过程的预算体系和物流服务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相配套。
如raymundy教授(2002)给出的一个基于abc管理原理的物流总成本计算的概念性公式为:
物流总成本=物流费用 所动用的物流服务资产的总价值x资产占用费率
虽然这一类方法为我们研究物流总成本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它们的实际应用离物流成本管理实践的要求还存在相当的距离(bowersox,1998)。
2、跨越现行会计核算体系的障碍
尽管发达国家的企业物流成本在销售额中的比重平均在9.5~10%之间(一般认为,我国企业的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比重在20~40%之间),但还是有专家认为这个水平不仅是太高了,而且对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未来发展构成了最大的挑战(caltagirone2002)。
更为严重的是,自从管理大师peterdrucker(1962)首次提出物流管理是“一块尚未被开垦的处女地”以来,已经过去整整40年。虽然从那时以来物流管理理论,企业的物流管理运作和物流服务市场均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如美国的物流成本占当年gdp的比重从1962年的14.9%降到了2001年的9.5%,同时,第三方物流(3pl)市场的份额在2001年也已经达到了6.3%的份额,即608亿美元的规模。但是,我们不无遗憾的看到,即使在美国这样一个物流管理比较成熟,其物流支出占当年gdp的比重几乎成为我们进行物流研究的唯一参照系的国家,在《工业周刊》(industryweek)杂志于2002年进行的一项关于价值链(value-chain)的调查中仍然发现,有40%的被调查者回答说不知道本企业的物流成本是多少。不知道物流成本的大小和结构,企业管理者又是依据什么来决策降低物流成本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呢?我们也不能过于迷信。
由此可见,恐怕不少美国企业在物流管理方面也是采取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而且一摸就是40年。只不过河水清一些,摸的经验比我们多一些罢了。应该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逐利本质,市场经济体系的竞争压力和比较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美国企业对物流成本的模糊控制能力。
这实际上也给我们的物流成本研究以启示:
(1)、物流成本研究的重点应该放在对企业物流成本数值的精确性的追求上,还是应该放在对物流成本关系的研究上呢?显然,答案应该是后者。
(2)、物流成本的总量研究不能代替微观的企业物流成本的支出研究。
正如“黑箱理论”告诉我们的:当我们由于知识的局限性还无法弄清一个系统的内部结构的时候,我们就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其行为的观察上。确定系统的输入,测定系统的输出,建立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反过来推断该系统的内部结构。这类输入/输出关系即物流成本与物流服务系统行为之间的关系往往就是各种经验性的数据积累和模型建构,以及由这些模型给出的所谓物流成本结构或分配公式。
虽然it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更准确的测算物流成本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但现实的来看,对物流成本的正确把握比精确计算更为重要。
3、物流成本测算的三要素
物流成本的测算,就如同企业制造产品或提供服务一样,必须要有材料——数据,工艺设备——模型,和最重要的设计——物流管理知识这三个资源要素的共同投入。如果说在物流成本的研究过程中也有管理要素在起作用的话,那就是以为企业提供物流管理决策依据为目的的三要素之间的互动权衡——物流成本研究技能。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的物流成本研究在这三个方面的条件都还比较欠缺。
三、物流成本总量的测算
为了比较全面的了解物流成本总量的测算方法,我们还是选择信息披露比较充分的美国物流成本研究为例。
我们经常引用美国的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来评判我国总体的物流管理水平。这本身就是一种现实可行的比较管理方法——标杆管理法或基准管理法(benchmarkmanagement)。那么,美国的宏观物流成本数据是怎么测算出来的呢?
众所周知,美国权威的物流市场年度报告撰稿人robertv.delaney先生已经连续13年编纂出版《美国物流年度报告》(annual“stateoflogisticsreport”),而对美国物流成本测算的年代则已经上溯到1960年。
delaney先生给出的美国2001年的物流总成本的结构如表1所示。
表1.2001年美国商业物流系统总成本
(单位:亿美元)
一、
存货持有成本(全部商业存货价值14400亿美元)
3280
1
利息
550
2
税费、过时、贬值、保险
1950
3
仓储成本
780
二、
运输成本
6050
1
公路运输
4940
2
城际卡车运输
3330
3
本地卡车运输
1610
4
铁路运输
380
5
水路运输(国际190,国内90)
280
6
油料管道运输
90
7
航空运输(国际70,国内170)
240
8
货运
70
9
与发货人相关的成本
50
三、
物流行政管理成本
370
四、
全部物流成本
9700
资料来源:rosalynwilson&robertv.delaney,understandinginventoy—staycurious,13thannual“stateoflogisticsreport”(2002).
下面我们就结合《报告》的内容对这些数据的来源做一简要的分析,以期从中获得我们研究物流成本总量的线索和借鉴。
1、有关物流成本管理知识
物流就是对处于运动和静止过程中的存货的管理。物流总成本由运输成本,存货持有成本和物流行政管理成本三部分构成。这就是delaney先生一贯所持有的物流总成本研究的基本理念。
我们还注意到delaney先生在给出物流成本结构时,特别注明了所使用的方法来自于哈佛大学教授jamesl.heskett博士等的专著《businesslogistics》第二版,还用了一个“方法论”(methodology)这样的大词。可见该书的内容对其研究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事实上,heskett教授等(1973)在《businesslogistics》一书中阐述的研究物流的方法就是系统论的方法。其主要的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企业的各种物流活动之间,企业物流活动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客户服务之间存在着普遍的内在联系。所以,在考察个别物流系统要素的行为变化时,应尽可能的进行多方案的分析比较,以发现相关系统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2)、企业物流系统管理的模型包括四个层次:一是系统要素:存货设施,运输设施,物流费率和服务。二是系统关系:采购策略,产品定价策略和客户服务标准。三是系统设计:系统需求,存货模型,选址模型,调度模型和整合模型。四是系统管理:订单处理,包装和物料搬运,从此,交通和运输,组织结构,绩效评估和控制,以及跨组织边界的管理。
(3)、所谓对物流活动的系统管理就是在进行物流管理决策时,要对各种物流活动成本及它们相互间的关系,在既定客户服务水平的约束下,进行有效的技术经济权衡(trade-off)。换句话说,所有的物流活动和结果都可以换算成物流运作成本,不管是直接的运输成本,还是存货占用资金的机会成本,还是客户“用脚投票”所产生的缺货成本。
由此可见,delaney先生在研究报告中使用“美国商业物流系统”(u.s.businesslogisticssystem)这个术语,并以全部商业系统的存货管理水平及其对宏观经济运行质量的影响为始终不变的研究主题就毫不奇怪了。
2、有关数据来源
就运输成本而言,delaney先生是直接从美国eno运输基金会(enotransportationfoundation)出版的《美国运输年度报告》(transportationinamerica)中获取得。eno运输基金会是一个成立于1921年的非盈利的慈善组织。该基金会的定期出版物为《运输季刊》。迄今,已经出了第19版《美国运输年度报告》(transportationinamerica)(2002)。其中,与发货人相关的成本包括了货主企业运输管理部门的运营费用和货物装卸费用。虽然该项物流成本的份额比较小,但该项成本是如何估计和测算的,目前还不得而知。
就存货持有成本而言,注明的数据来源包括美国商务部的“国民收入和生产核算报告”(nationalincomeandproductaccount),《当前商业状况调查》(surveyofcurrentbusinessmarch2002)和《美国统计摘要》(u.s.statisticalabstract)等。但是,有两点要特别注意:一是仓储成本测算时涉及到公共仓库和企业自有仓库这两块。公共仓库的仓储成本数据可以从美国商务部人口普查局(u.s.departmentofcommerce,censusbureau)的《服务业年度调查报告》(serviceannualsurveyreport)中获取。而企业自有仓库的仓储成本数据则是delaney先生自己测算的。二是全部商业存货,包括了农业,采矿业,建筑业,服务业,制造业,批发业和零售业的数据。
3、有关计算方法
就物流行政管理成本而言,delaney先生自1973年开始撰写《美国物流年度报告》时起就是按照全部物流成本的4%来测算的。即用4%乘以存货持有成本和运输成本之和。
但是,有关存货持有成本的测算就不那么简单了。delaney先生一直是用alford-bangs公式来测算存货持有成本的。所谓alford-bangs公式实际上是一个由l.p.alfordandjohnr.bangs创立于1955年的企业存货持有成本的分配模型。如表2所示。
表2.企业存货持有成本占存货价值的%
1
保险(insurance)
0.25%
2
仓储(storagefacilities)
0.25
3
税费(taxes)
0.50
4
运输(transportation)
0.50
5
搬倒(handlingcosts)
2.50
6
贬值(depreciation)
5.00
7
利息(interest)
6.00
8
过时(obsolescence)
10.00
9
总计(total)
25.00%
资料来源:l.p.alfordandjohnr.bangs(eds.),production
handbook(newyork:ronald,1955),pp.396-397.
虽然该公式问世已接近50年,虽然后来也有许多学者和咨询机构从不同的角度或使用不同的方法对其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可以使用的修正公式,如认为仓储成本的费率被低估了,而贬值和过时费率却估高了。为了防止运输成本和存货持有成本的重复计算,公式中属于企业存货点之间的或仓库内部的运输成本,以及收发货时产生的搬倒成本可以不予考虑。应该用银行年均最优惠贷款利率的1.5倍来代替6%的利率取值等(heskett,1973)。但是,大多数研究的结论都差不多,即企业存货持有成本约为其年均存货价值的25%左右。所以,该公式是一个目前仍被普遍接受的企业存货持有成本的测算公式。
历史的来看,存货持有成本的波动主要是由于利率的波动引起的,所以,该公式在使用的时候必须根据实际的经济环境,企业类型和金融市场条件等因素对某些参数加以修正。这里主要是对利率取值的修正。delaney先生选择的是当年商业汇票贴现率。在计算2001年存货占用资金利息时,就是根据当年商业汇票贴现率3.8%的水平测算的。2000年的取值是6.4%。1999年则为5.1%。显然,商业汇票贴现率是一个比银行同期贷款利率低的资金占用成本费用率。这种与存货变现能力相关的考虑似乎比银行贷款利率更符合企业资产管理和存货流动的实际情况。相应的,存货持有成本占存货价值的比例从1999~2001年分别为24.1%,25.4%和22.8%。
事实上,虽然alford-bangs公式是针对存货持有成本所给出的测算模型,但是其中所传递的思维方式和成本分配结构却对后来的物流成本研究,以及物流绩效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关于该公式的扩展的应用我们在本文的后面部分还会提及。
四、第三方物流服务市场规模的测算
随着企业竞争战略的变化和物流管理运作方式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和增强市场竞争优势,将不属于企业核心竞争力范畴的物流业务外包(outsourcing),使得所谓专业性的第三方物流服务(thirdpartylogisticsservicesprovider)市场逐步形成。所以,从物流服务运作的市场关系来看,在美国的制造业和分销业所支出的9700亿美元的物流总成本中,有一部分是支付给了第三方物流公司。换句话说,物流成本的总量中也包括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贡献。
因此,所谓物流市场规模就是指第三方物流服务交易的规模,而不是物流成本支出的宏观总量。
对美国第三方物流市场的总量和结构的测算,armstrong&associates咨询服务公司的研究是比较权威的,如表3所示。delaney先生也是直接引用其结论。
表3.2001年美国第三方物流市场
3pl服务供应商
总收入(亿美元)
同比增长率%
1
专项合同运输
83
2.5
2
国内运输管理
175
3.6
3
增值的仓储服务/分销
153
13.3
4
本土的国际物流运作
157
7.5
5
3pl软件
40
6
总的合同物流市场
608
7.4
资料来源:10thwho’swhoinlogistics?–armstrong’sguidetothirdpartylogisticsserciceproviders,armstrong&associatesinc.stoughton,wi
该研究结论是基于对占美国第三方物流市场55%以上份额的38家核心样本企业的数据进行深度分析的结果。
有关数据是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自己填报名为《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简介》的调查问券的方式获取的。虽说是简介,但实际的内容要求却非常全面。包括公司背景,高管层人员,财务信息,资产状况(运输资产和仓储资产),所使用的信息系统,运输管理服务内容,仓储管理服务内容,国际化服务内容,其它3pl增值服务,客户群等。填报企业还可以随时进行有关数据的网上更新。
顺便指出,该公司出版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大全——物流服务供应商指南》(who’swhoinlogistics?-armstrong’sguidetothirdpartylogisticsserviceprovider)实际上已经成为一本百科全书式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基本情况、服务能力特点、优劣势比较和重大事项分析的评估报告。2002年的第10版已经从2001年的102家企业增加到2002年的130家。所包含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范围已经扩大到全球。
对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的测算,mercer管理顾问公司采取的是抽样调查的方法。在对我国8个行业的48个大型客户企业和至少24家知名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以及8家大企业的物流部门进行问券调查和深度访谈以后,得出了2001年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的规模约为400亿元人民币的结论(2002)。
五、行业物流成本水平的标杆测算
由于直接计算企业物流成本存在着现实的困难,同时企业的市场竞争又要求建立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参照系,以便对其进行控制,所以,采用标杆管理的理念,通过对企业的抽样调查或问券调查,应用统计学的分析方法来推断经验性的物流成本参考标准就成为业界目前普遍使用的方法。显然,建立分行业或分产品的物流成本参考标准,不仅在方法上可行,而且所给出的标杆数据会更接近企业的实际情况。
比如,establish咨询公司就是通过《物流成本和服务数据库调查》(logisticscostandservicedatabasesurvey)来获取行业分析数据,进而给出分行业的物流成本占销售额比重之标杆值的。如工业耐用品行业为7.7%;非耐用工业品行业为9.3%;非耐用消费品行业为7.6%;制药业为4.4%,等等(2000)。
迄今,该公司已经积累了包括30个行业,为期28年的基础数据。
为了鼓励企业参加调查,该公司承诺凡完成调查问券的企业都可以进入数据库,并获得一份保密的有关本行业的物流成本标杆报告。这就使得其物流成本数据库的信息量会越来越大,分析测算的物流成本标杆值的准确性会越来越高。
establish咨询公司得出2001年9月至2002年9月企业平均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比重为7.65%,比2001年下降了近8%,是自1997年以来降幅最大的一年。相应的成本结构如表4所示。同期制造业企业的物流成本占其销售额的比重为7.36%,其成本结构如表5所示。
表4.2002年平均企业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比重
1
运输成本
3.34%
2
仓储成本
2.02%
3
订单处理/客户服务成本
0.43%
4
行政管理成本
0.41%
5
存货持有成本
1.72%
6
物流总成本
7.65%
表5.2002年制造业企业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比重
1
运输成本
3.15%
2
仓储成本
1.19%
3
订单处理/客户服务成本
0.39%
4
行政管理成本
0.37%
5
存货持有成本
1.74%
6
物流总成本
7.36%
该公司还通过对调查资料的分析发现:制造业公司的物流成本支出水平随着产品单位重量价值的增加而下降;随着公司年销售额规模的下降而上升。
从该公司2002年调查问券的结构来看并不复杂,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1)、公司业务性质:制造商还是批发商,所经营的产品主要是耐用品还是非耐用品;
(2)、客户:是消费者还是工业用户,营业额,发货量,发货点数目,发货线路数,订单数,和存货单位数(skus),运费自付和客户支付的比例等;
(3)、物流总成本:包括:a.成品运输费用,包括从工厂和供应商到配送中心的一次运输,和送到客户的二次运输;b.成品仓储费用;c.订单处理/客户服务成本;d.分销管理成本和e.成品存货持有成本(按平均存货价值的18%计算);
(4)、订货周期和成品的可得性,等。
综上所述,采用问券调查的方法来测算行业物流成本的支出水平,在理论和方法均合理的情况下,还要有长期持续一致的跟踪和积累。只有跟踪积累才能发现变化的趋势和规律。
六、重要的是趋势
我们仍以delaney先生的美国物流研究年度报告为例。
delaney先生对物流成本总量研究的贡献不仅在于他确定了物流成本总量与当年gdp的比例关系,而且在于他对这种关系的变化趋势的跟踪研究。相应的delaney物流成本指数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图1.1981~2001年美国商业物流系统成本
占gdp比重关系——delaney物流成本指数的变化趋势图
对变化趋势的分析已经超出本文的范畴,故这里不准备展开对这张图的详细讨论。但根据delaney物流成本指数变化趋势图,我们不难看出:自1981年以来,美国的运输成本占gdp的比重基本上处于平稳状态,导致物流成本波动的主要因素是存货持有成本(icc)。所以,对物流成本控制的重点应该是存货水平的控制。实际上,他所编纂的2001年美国物流年度报告的主标题就是《高度的保持对存货的好奇心》(understandinginventory–staycurious)。
七、物流成本节约效果的测算模型
无论如何,物流成本研究本身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从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的角度来看,是为了降低成本和提高市场竞争力。但是,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立场来看,物流成本的研究是为了进行物流服务营销。事实上,客户企业购买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首先还是从节约物流成本的角度来考虑的。那么,第三方物流企业如何向客户展示其物流服务的效果呢?
根据heskett教授等关于所有的物流活动过程和结果都可以换算成物流运作成本的观点,我们在这里介绍一个基于alford-bangs公式的物流成本节约效果测算模型,以期进一步拓展我们物流成本研究的思路(sriinternational,2002)。
sri国际研究所为了计算fedex的服务对客户物流成本节约的贡献,首先根据alford-bangs公式,测算其存货持有成本费率。
该公司认为:物流管理就是对处于运动和静止过程中的存货的管理。fedex所递送的货品或包裹都是客户企业的存货。由于fedex的快速运输,以及定时和“门到门”的服务,缩短了这些存货的在途时间。因此,相对于那些非快递的、非定时的和非门到门的运送方式来说,fedex为客户节约了物流成本——存货持有成本。这些在途存货的持有成本仍然服从alford-bangs模型。
根据使用fedex快递业务的客户基本特点,该公司根据美国产业分类标准(standardindustryclasscification)将fedex从1993~2000财政年度的运送业务数据分成高技术产业和非高技术产业两大类,同时还认为,高技术企业产品因为过时特别快和物流运作条件要求高,其存货持有成本应明显高于一般企业产品。据此,该公司建立了这两类企业物品递送的存货持有成本结构,如表6所示。所节约的时间如表7所示。
表6.sri存货持有成本节约模型
存货持有成本构成
非高技术产业
高技术产业
资本成本
3.1-5.9%
3.1-5.9%
存货服务成本
1%
1%
仓储成本
4%
8%
存货风险成本
15%
30%
总成本
23-26%
42-45%
表7.fedex国内和国际服务所节约的时间(天)
服务类型
节约的时间
美国国内
隔夜包裹
4
经济包裹
2
定时递送
4
国际递送
优先货和包裹
8
经济货和包裹
4
机场到机场的定时递送
4
由此获得使用fedex快递服务企业的存货持有成本节约公式为:
fedex为客户节约的存货持有成本=
包裹的价值x(存货持有成本÷365)
x使用fedex服务所节约的时间
据此,sri计算出在2000财年,fedex为其美国的客户节约的存
货持有成本价值2.68亿美元,为出口客户节约物流成本5700万美元。自1993年到2000年,fedex累计为国内客户节约物流成本11亿美元,相应的为美国出口的物流运作节约成本2.56亿美元。
在数码物流的时代就是要用数字语言来说话。
八、我们需要行动
1、物流成本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战略资源。但要获取这一资源必须对大量的数据进行知识化的提炼。相对而言,一次数据的获取并不难,难的是对一次数据或二手资料的进一步细化的处理、分析和判断。所谓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实际上是知识的不对称问题。所以,对物流成本的研究不仅要掌握调查统计理论和物流管理理论,而且要具备相应的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的背景知识。
2、我们需要中国的物流成本指数。对物流成本的研究,无论是在宏观总量的层面上,还是在微观企业的层面上,重要的不在于时间断面的数据测算是不是那么精确,而在于历史过程数据测算的口径和方法是不是能够保持一致,在于所获得的数据是不是具有可比性。我们不可能对所有的物流成本都实施有效的控制。也不可能对每一个物流活动环节进行精确的成本测定或分配。所以,有关物流成本的关键变量的变化趋势比其在某个时点上的绝对值更有价值。
3、尽快建立我国企业物流成本测算规则和方法的参考标准。主要的任务有两个:一是企业运输成本的确认和会计科目单列。二是统一存货持有成本的测算原则和方法。实际上,这不仅是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问题,而且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体系的变革——建立以预算和绩效评估为核心的资源配置机制。显然,我国企业目前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大背景下广泛展开的业务流程重组(bpr),实行“购销分离”和“运销分离”变革的实践为此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契机。
在这个事关我国物流产业未来发展走向的重要问题上,有关的行业中介组织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有关各方应尽快建立协调机制,设计统计框架,确定物流成本指标,统一测算方法,研究数据挖掘和组织实施物流行业信息管理工作。不要等纳入政府统计序列以后再做,或者要求政府统计部门和经济管理部门去做。
4、加强对现行国民经济统计信息体系的物流管理数据接口研究。因为我国已经加入wto和参照国际标准颁布了新的《国家经济行业分类》(2002)标准,所以,我们可以考虑参照delaney先生的方法来测算我国物流成本总量和编制我国的物流产业发展年度报告。并以此为参照系,充分利用现行统计体系和信息系统资源,
反向研究国民经济核算和统计体系的数据结构及其与物流管理基础数据的接口,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数据剥离、补充专项调查统计和分析测算欧洲杯买球平台的解决方案。该项工作的展开应当有经济学家和经济统计和数据分析方面的专家直接参与。
5、选定行业领先企业,通过抽样调查或问券调查的方法来获得行业物流成本的标杆数据。这是一个可行且有效的方法。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为获得各种有关物流服务市场发展变化的即时数据提供了很方便的工具。政府部门和企业应积极资助有关的行业中介组织,期刊杂志,咨询机构和高等院校等开展对物流管理服务市场的抽样调查和分析研究工作。此外,也要创造条件展开与国外咨询机构等的合作。
我们很高兴的看到:由中国仓储协会组织的《中国物流市场供需状况调查报告》已经展示了良好的效果。即将出版的由国家经贸委和南开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共同组织的《2002年中国现代物流发展状况调查报告》将为我们的物流成本研究提供更加翔实和全面的研究资料。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编纂的《中国物流企业名录2001-2002》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市场调查报告,并且为进一步的分类调查或深度分析提供了基础性的资料,其价值不可低估。“公务员之家”欧洲杯买球平台的版权所有
成本范文篇10
[关键词]新常态;酒店管理;成本管控
就当前实际来看,大多数酒店工作人员打工意识浓厚,缺乏“主人翁意识”。因此,一般工作人员缺乏降低成本的意识。在酒店日常工作中由于酒店并没有对水、电、餐巾等物资选派专人进行管理,工作人员在使用这些物资时存在肆意浪费的现象。尤其是酒店在承接婚丧嫁娶等大型活动时,上述物资的使用更是没人管理,进而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同时,酒店在上述物资的管理上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或者说制度老旧已经不再适合于酒店物资管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酒店工作人员缺乏降低成本的意识,但酒店的管理制度又没有及时跟上。这就导致了工作人员无节制地采办物资和使用物资,无节制地采买导致部分物资根本用不上,这样既造成了物资资源的闲置,更是一种浪费。除此以外,酒店工作人员的人力资源效率过低。往往是一个岗位上安排多个工作人员同时又缺乏监督机制,这就必然导致了个别工作人员的闲置和“偷懒”,长此以往闲置工作人员的工资就致使酒店的人力成本的增长。综合来看,上述酒店管理的现状和人员素质有关,更和酒店的相关制度有必然的关系。
1建立健全酒店成本预算管理制度
(1)细化成本预算。在充分完善当前酒店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酒店成本预算管理制度是十分必要的。以预算管理的形式开展对酒店的成本管控工作,是十分必要和亟须的。所谓的预算管理,通常来讲就是公司的各个职能以各自以往的实际工作经验,并结合科学、正确的预算方法,去预估本部门下年度的费用支出。在企业高级管理层面,要选派分管成本管理工作的二把手进行统筹管理,指导公司财务处把各个职能部门报上来的本部门下一年度预算进行汇总。在充分征求酒店各个部门的意见之后,制定出整个公司下一年度的成本预算。在酒店行业制定成本预算时,一般流程和上述的公司预算流程相差不大。都是先由业务部门先拟定各自的预算,然后报财务部审核,经多次研究并汇总各部门的预算后报酒店总经理审批,最后由上级部门决议通过。(2)深化成本核算。在整个酒店预算方案明确下达以后,酒店各部门必须在财务处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的时间结点,对本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严格检查。在成本核算中按照过去经验制定的产品销售价格基础之上,与预算执行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如此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法,有助于科学地制定酒店各种产品的售价,并能提供相应的成本标准,还能够揭示相关成本差异的原因。酒店职能部门在整个酒店的预算体系中必须掌握成本核算的相关知识,和财务处工作人员一起参与到本部门的成本管控工作当中。财务处工作人员要及时催促酒店各个职能部门按照时间结点上报成本支出,并公布各个职能部门本时间结点内的预算执行结果。职能部门负责人要将财务处反馈的结果进行深入分析,找出本时间结点内预决算差异的原因,并为下一阶段成本管控的重点和方向提供明确目标。除此以外,财务处不能只等着相关职能部门的汇报,必须深入酒店各个业务环节的监控中,明确规定原材料的采购数量及采购价格。根据市场变化不断开展市场价格调查,尽可能地多同酒店供应商之间开展定价会议。同时,要按照每个时间结点的数据资料先进行成本差异的分析,并把分析报告反馈给各职能部门,让他们作为参考,再深入分析。最终和各个职能部门共同提出改善成本偏离的综合性改进措施。(3)建立考核制度。酒店管理层一定要严肃成本预算制度,使各个职能部门都重视起来。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在财务部门的帮助下,制定出一套关于成本预算方案执行结果的执行奖惩制度,对于执行率高的部门给予奖金的发放,并优先考虑这些部门工作人员的升迁问题。这样才能够行之有效地加强成本管控的严肃性和重要性。在人事部门展开对于职能部门考核的同时,酒店采购部门要对酒店原材料供应商展开定期的价格招标工作,对于物美价廉的产品签订长期合同,达到优中选优的目的。
2增强员工意识
在酒店的日常工作中,对于水、电、餐巾纸的消耗非常之大。可以说仅仅水、电、纸巾这一项的成本就非常之大,而各个职能部门都会用到这三项,因此相对难以进行成本管控。在酒店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如果能对上述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就可以节约相当大的一部分成本。既然各个职能部门都会用到水、电、纸巾,那么要想进行相应的成本管控,就要求酒店的所有服务工作人员提高降低成本的意识。这就必须培养酒店全体服务工作人员的主人翁意识,从而增强他们节约成本的意识。首先,开展相关培训工作,让酒店服务人员懂得最为基本的成本核算知识,使这些一线工作人员意识到酒店成本的支出与自身密切相关,并制定一系列的奖励措施促使员工积极地节约成本。其次,酒店上下要打造勤俭节约的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领导层要主动带头进行勤俭节约,老员工们也要身体力行地节约成本,只有这样才能在人员流动极其频繁的酒店中,使得新员工迅速地了解酒店勤俭节约的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主动投身到成本控制活动中。只有从这些时时接触水、电、餐巾纸的一线工作人员入手,才能直接减少酒店成本的支出。
3规范酒店的采购管理
(1)设计科学的采购流程。酒店的日常采购工作,往往有着量大、频繁的特点。因此,在制订酒店的采购流程时,要以科学合理、简单直接为出发点,从而突出重点,以达到降本提效的效果。可以采用目前世界上比较流行的酒店采购模式,即“提出申请—领导审批—外出采购—部门验收—财务付款”的流程。设计科学合理的采购流程,就是减少中介的环节,同时还要保持各个流程之间的紧密联系和沟通,以避免信息闭塞、沟通不及时而导致的损失和浪费。(2)制订科学的采购标准。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是科学和标准化的,因此对于酒店的采购标准也要有科学、固定的标准。可以参考政府部门的采购标准,并结合酒店供应市场的实际,制订出一套标准、科学、切合实际的采购标准。这样标准化的出台,不但能够减少采购人员的工作负担,还能有效地找出采购人员的失误。就算是采购人员有了失误,也可以依据标准迅速找出原因,并设立奖惩制度,从源头杜绝采购成本的随意性。(3)确定最佳采购批量。酒店成本管控人员要结合“本量利分析法”“营运资本管理”等专业知识,在结合实际的酒店经营情况之后,科学地制订采购的数量和批量以及时间。职能部门在申请采购时,要向财务部报告相关的申请计划,财务部要和自己制订出来的采购计划相对比,并上报领导批准。在经过和职能部门的不断探讨之后,酒店要出台制度化的采购数量、批量及时间标准。(4)确定最佳采购价格。酒店行业的原材料的价格,其供应市场往往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因此,酒店要制订合理的采购量,避免出现盲目性与随机性。可以采用供应商价格竞标的方法,根据供应商产品的价格与质量,选择最优的价格,长期合作。
总之,在新常态下要科学合理地进行酒店成本管控,还要进行大量的开源创收,不断转型以适应市场的新变化,才能谋求良好的生存之道。
参考文献:
[1]段华杰.论新时期酒店成本管理的改革[j].现代商业,2015(5):51-52.
- 上一篇:
- 下一篇:成本调节范文
相关文章
战略成本管理在制造企业中探析 2023-05-09 15:58:03
机械加工企业生产成本核算探讨 2023-01-10 09:23:29
本科高校教育成本管理策略 2023-01-04 08:20:21
企业成本管理优化对策 2023-01-03 08:51:59
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与管理 2023-01-03 08:49:34
林业苗木成本核算研究 2022-12-30 08:2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