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资源范文10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2-11-14 05:55:51 欧洲杯买球平台的版权声明

红色资源

红色资源范文篇1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小学教育;融合教学;德育

红色资源是在长时间红色革命基础上形成的红色文化、红色文学、红色遗址遗迹等资源,探索红色资源的开发和小学德育的改进和创新,能进一步彰显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和德育引导作用,使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更具思想性和深入性,有助于在教育实践中促进德育活动的科学发展。因此新时期结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小学教师在对德育指导工作进行创新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探索红色资源的多元融合和系统应用,展现红色资源服务小学德育工作的价值和效能,全面推动小学德育的科学组织规划。

一、红色资源与小学德育有机融合的原则

要想充分发挥红色资源在小学德育中的价值和作用,就要在整合红色资源的过程中,遵循特定的原则制定合理化的资源开发体系,保障红色资源在德育教学指导中的应用能产生积极的影响,能夯实小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基础。

(一)尊重小学生的成长需求

红色资源在小学德育指导中的应用是为学生群体服务,主要目标之一是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道德观念,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实际探索红色文化资源融合应用的过程中,要将小学生的成长需求、发展规律作为前提和基础,在系统调研和深入分析小学生成长需要、德育引导需要的前提下,选择能与小学生成长发展状态相契合的红色资源开展教学指导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红色文化知识内容,借助红色文化的力量形成对学生的教育熏陶作用。

(二)契合学校德育教学要求

依托红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创新小学德育引导体系,教师在实际开展德育指导活动的过程中,需要有意识地针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需求进行分析,系统解析当前学校德育文化的内容,然后探寻红色资源与学校德育文化的契合点,选择合适的关联项目开展教学活动,确保能实现红色资源与德育引导内容的有效连接,能形成对学生的积极引导和教育作用,从而借助红色资源的应用丰富学校德育内容,增加学校德育的深度和广度,为学生实施多元化的指导,构建常态化和长效化的学校德育育人体系,更好地推动小学德育指导工作的科学创新发展。

(三)筛选匹配的文化资源

红色资源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不同的红色资源适合不同阶段的德育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在创新学校德育指导体系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教育指导的现实需要,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筛选和开发,有意识地针对红色资源实施系统的整合分析,选择与学生匹配的红色资源内容,支撑德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并通过构建校本课程的方式,将红色资源导入学校教育系统中,对学生实施合理化的教育和指导,使红色资源在教育改革实践中的价值和作用得到充分的彰显。

(四)理论和实践结合

在全面促进小学德育改革创新的过程中,依托红色资源的有效应用,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仅要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作用,做好红色资源的理论教育和德育指导,还要注意开发创新实践类型的德育活动,促进理论与实践教育的融合和发展,发挥理论指导的优势和实践训练的效能,促使学生能在学习红色资源知识的同时加深对德育内容的理解,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在未来成长过程中做出合理化的行为选择。这样就能展现理论与实践融合的价值和作用,构建完善的红色资源教育指导体系,确保能逐步实现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全面创新。

二、红色资源在小学德育中的融合应用措施

在小学德育改革活动中,积极探索红色资源的多元化应用,可以更好地发挥红色资源的教育优势,对全面创新小学德育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能有效带动德育指导工作的进步和优化。

(一)依托优秀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小学德育内容

在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中,为了最大限度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中蕴含的教育价值,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征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整理,构建分层次的红色文化资源体系,满足不同阶段学生的需求。教师可以尝试与社会其他文化部门相互配合和合作,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特征以及活动目标分析和筛选红色资源内容,配合德育工作的开展,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在依托优秀文化资源的过程中,为了丰富小学德育内容,需要将匹配的红色资源以多种形式融入进小学生的德育活动,吸引学生自主投入其中,感受红色文化的内涵和魅力,以优秀的文化内容和革命精神影响学生。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更加透彻,感知其中蕴含的革命精神,而且能够丰富德育的内容,以红色资源中的革命故事等强化德育的效果。可见,在德育活动中融入本土优秀的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价值和现实必要性。为了达到此目标,教师必须准确了解和分类红色资源,始终把握德育活动的组织目标,构建特色专题教育体系,发挥优秀文化资源潜在的巨大教育价值,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例如:在一次德育实践活动中,融入与小学阶段学生相匹配的“红色精神”的内容,活动开始时,以《东方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红色歌曲导入活动的主题,嘹亮的歌声、铿锵的节奏,以及红旗飘飘等画面的展示,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注意力。之后,给学生讲述红色故事、感悟红色精神以及通过视频观看红色遗迹。刘栋——一个平凡又不平凡的人,1949年9月参军入伍的他,跟随部队进驻新疆,参加过剿匪战斗、开荒造田、天山放牧,当过文化教员,创办过学校,担任过校长。他的一生红心向党、不断付出,是我们的榜样。这种勇往直前、一心为国的革命精神鼓励着我们,熏陶着我们,而且其中蕴含的红色精神正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在讲完故事后,我为学生播放了蕴含红色精神的动画片,学生的情绪高涨,在观看完动画片后,我向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作业:“说一说自己在这堂课中学到了什么,并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想一想自己日后应该怎么做。”为了强化德育活动的效果,完成德育活动的目标,我要求学生回到家和家长一起了解有关红色文化的故事、遗迹以及电影等,并在下一节课中与同学分享,并说一说自己学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先辈们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时代,好好学习!”这样的教学实践活动达到了不错的德育效果。

(二)运用红色文化精神思想,创设德育校园环境

红色文化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红色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价值,教师在创新和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德育活动时,为了能进一步提升红色文化教育的影响力,发挥对学生群体的积极指导和带动作用,可以在德育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挖掘红色文化精神,从而进一步发挥红色文化资源服务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价值和作用。不仅如此,运用红色资源中蕴含的红色精神进行校园环境的创建,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学生的人格培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进而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升学校德育指导的综合发展成效。例如:在自习或者课后阅读时间,教师可以安排适当的德育课程,增加红色精神的传承和感知环节,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发挥德育价值。在此期间,教师可以挖掘和发挥红色精神的教育价值,由教师讲解或者组织学生自主讲述红色故事、文化以及事迹等,引导学生分析其中蕴含的红色精神,并结合自身的具体实际说一说自己在其中学到了什么,对自身的价值观念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日后应该怎么做。此外,教师也可以在组织德育活动时安排学生参与以“红色精神”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由学生自行选择承载红色精神文化的载体类型,分析其中蕴含的红色精神,对自身道德素养与日常行为习惯产生的促进作用,比一比哪位学生说得不仅具体而且深入人心,充满情感,最后由学生和教师组成评委进行评分,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奖励。这种活动的举办,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个人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优化创新学科教育活动,促进资源融合渗透

红色文化资源在学校教育中的挖掘和渗透,可以对学校德育改革工作的开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更好地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和教育效能的全面优化。因此新时期在学校教育改革实践中,可以对学科教育活动进行创新,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学科教育活动,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作用,对学生群体德育思想的形成和素质的培养起到积极的引导和带动作用,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有效学习,使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保持积极的思想状态。例如:在学校学科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可以对红色文化资源中与课程教学相关的内容进行整合,可以重点从语文、道德与法治、科学和艺术课程的角度探索红色文化资源的融合渗透。如教师在讲解“服务社区”这节内容时,可以穿插红色资源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奉献的价值,明白苦中作乐的深意,以此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意识,养成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如此就能在学校教育实践中,有效借助学科教学活动的力量,推动德育指导工作的全面创新,进而更好地展现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和作用,为学生群体创造良好的条件,构建更加科学、系统的教育指导体系,使学科教育活动呈现出创新组织和规划发展的状态。

(四)整理分析红色资源素材,构建德育校本课程

对小学德育的科学组织推进而言,校本课程的设计和开发能凸显红色文化资源的专业性和有效性,能更好地促进德育工作的高效化开展,全面提升德育指导的有效性。因此,新时期要结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有意识地针对小学德育工作的方向、要求等进行准确的定位,然后分析和筛选合适的红色文化资源,探索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将红色文化资源中的文学作品、历史故事、先进人物故事等作为教学素材,丰富校本课程体系,构建专业性、系统性的德育指导模式,切实保障德育引导工作的科学系统。例如:在开展小学德育引导工作的过程中,就可以重点针对红色文化资源、素材等进行筛选,然后按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德育引导的要求,重新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的编排和整合,形成系统化的红色文化资源教育体系,有效促进校本课程的构建,确保能按照学生的年龄变化对学生实施针对性的德育引导,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接受红色文化、理解红色精神,在有效教育指导的前提下,全面提高红色文化教育效果和德育引导效果,为小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做出积极的引领,进一步促进小学德育指导工作的科学发展,使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能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

(五)开展红色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德育学习体验

在对小学德育实践活动展开指导的过程中,适当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在德育引导过程中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机融合,可以进一步激活学生的学习体验,使红色文化教育的质量和效能得到充分发挥,进而全方位提高学校德育指导的科学性。因此,新时期可以结合红色文化资源探索研学旅行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开发,以德育引导作为核心创设研学旅行活动,将红色文化精神作为研学旅行活动的核心,使学生在研学旅行实践中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德育知识的理解,实现对德育思想的内化,从而提高德育的有效性。在实际活动中,可以开展游览红色文化博物馆、红色革命历史遗迹等类型的研学活动,将红色文化资源与学校德育引导系统融合,为小学生创造良好的德育体验空间,进一步彰显学校德育指导的综合影响力,为新时代背景下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实践探究能力的优化奠定基础,有效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德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针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的整合和应用,能充分展现出红色文化资源的优势,以红色文化教育和指导学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良好的锻炼。因此在德育指导过程中,可以针对红色文化的挖掘和应用进行分析,在资源整合和德育创新规划的基础上,全方位优化德育引导的有效性,使小学生能在良好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进而使小学生的德育素养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杨长甲.农村小学德育教育中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策略研究[j].学周刊,2022(18):29-31.

[2]张莉,王雪涛.试论红色资源在小学德育工作中的有效应用[j].新课程研究,2022(05):39-41.

[3]李树荣.基于红色文化资源的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j].新课程,2022(03):15.

[4]年韩清.结合本土红色资源培养小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研究[j].新课程,2022(03):18-19.

[5]苏福荣.红色文化资源在学校德育中的运用[j].天津教育,2021(33):34-35.

红色资源范文篇2

一、*红色资源的地位

*拥有全国最著名最宝贵的一枝枪在革命的危急关头,有些人革命意志薄弱、悲观失望。*县工人纠察队领导人陈朝湘,剥掉了革命的外衣,暴露了反动面目,把纠察队的六十支枪,带走五十九支投靠了敌人,参加了国民党“靖卫团”,只有贺国庆一人带出一支枪。敌人为了追缴贺国庆带出的一支枪,到处贴出悬赏捉拿的公告。贺国庆等人为了保住这一杆枪,把枪枝拆散分别埋在龙山岩和贺家宗祠。敌人抓到贺国庆的父亲,严刑拷打,逼他交出儿子贺

国庆和枪,老人坚贞不屈,最后被活活烧死,敌人接着又杀死贺国庆的母亲。为了这支革命枪,贺国庆一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928年2月,中共*县特支用大革命失败时保存下来的这一枝枪,重建*红色地方武装,开展武装斗争。所以说,*一枝枪是中国革命最著名最宝贵的一枝枪。

*是井冈山斗争时期5个“全红县”之一1927年9月25日,工农革命军进入了*县境。26日,在县城的宾兴馆召开了*县党组织负责人会议,正是在*县,坚定了引兵井冈山的决心和信心。1928年2月,中共*县特支用大革命失败时保存下来的一枝枪,重建*红色地方武装,开展武装斗争,并配合红四军29团攻克*县城,成立了县苏维埃政府,各区、各乡也随后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同时各地还成立了赤卫队、少先队、儿童团等群众组织。*县全境成为井冈山斗争时期的红色区域,是井冈山斗争时期的5个“全红县”之一,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为湘赣革命根据地中心区域之一1929年初,在、率领红四军进入赣南后,、滕代远率领红五军的一部分战士以井冈山根据地为基础建立了湘赣革命

根据地。红五军的另一部分战士,在黄公略的领导下,转战湘鄂赣边,建立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是时,*全境成为湘赣革命根据地中心区域之一。萍乡县70%的地方,包括今芦溪、湘东大部分,上栗全境和安源区安源镇等地也都成为红色区域,南部属湘赣根据地,北部属湘鄂赣根据地。

*县是红军的重要来源之一据资料记载:安源路矿工人是红军的重要来源,仅1930年5月、6月和9月,就有3500多人参加了红军;1932和1933两年时间,仅*县就有4574人参加了工农红军,其中涌现了朱辉照、朱云谦等13位共和国将军。中国人民解放军有几支部队其前身就诞生在*县。

*成立了萍乡市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1928年6月30日,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县城万寿宫召开,为期3天,参加大会代表300余名。会上作出了建立县、区、乡三级苏维埃政府,加强地方政权建设,实行土地分配等决议,成立了*县苏维埃政,这是萍乡市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

二、*红色资源概述

*一枝枪纪念馆:原为“宾兴馆”国家2a级景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一枝枪的历史而得名l927年发动“四·一二”政变,迫使各地工

农武装力量缴枪,*农民自卫军有6o枝枪,被缴去了59枝。共产党员贺国庆冒着生命危险,将唯一的一枝枪的枪身和枪机分别掩埋在不同的地方,才使这枝枪保存下来。1927年9月25日,率秋收起义部队向井冈山进军,攻克*县城,师部和前委指挥部就设在“宾兴馆”。馆内珍藏着许多极具革命历史价值的史料。一是中国工农红军引兵井冈山,是在这所馆内决策的。馆内展示着同志秋收起义攻克*后,决定部队去向的会议、书信以及部分将军、当事人的回忆录;二是同志在《井冈山的斗争》一书中高度评价的“*一枝枪”。这枝枪为*武装斗争的不断发展壮大立了汗马功劳。

*花塘官厅:位于*县城南琴亭镇花塘村,*县革命活动的一个中心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共湘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的诞生地,中共湘赣苏维埃政府一大会议在此召开。、王震、肖克、王首道、、项英、曾山等一大批共和国高级将领在这里战斗过。后又为“列宁学校”,官厅现存1986年时任中央中共总书记同志为其亲笔所题的“列宁学校”牌匾。

高滩军事会议会址:1927年9月23日,秋收起义部队在芦溪遭遇赣敌

朱培德部的袭击,革命军损失近700人,总指挥卢德铭在战场上牺牲。为保存实力,率部队由芦溪进军*。9月24f-i秋收起义部队进入*的第一个村子是高洲乡高滩村,部队在这里休整,主持召开了临时军事会议,研究攻克*县城的作战方案和进军路线。

棋盘山游击战根据地:位于神泉乡境内,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原湘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谭余保在棋盘山组建了湘赣临时省委、省军政委员会和湘赣游击支队司令部。三年游击战争,棋盘山根据地保存了革命火种。在棋盘山发生过两件大事,一是在棋盘山召开了坚持赣西游击战的军事会议,组建了湘赣苏区游击队。二是同志在棋盘山险些被误杀。棋盘山还是一部分新四军开往前线的出发地,曾山同志来棋盘山指导工作,促成了赣南新四军的改编,改编后的新四军一部分从这里奔赴战场。同时,棋盘山自然风光独特,原始生态优美,瀑布成群,古木参天,景区集自然景观与红色文化于一体。

红军医院、修械所、被服厂、硝盐厂:1928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了粉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由*地方党组织领导地方武装在坊楼上沿江秘密建立了红军医院、修械所、被服厂和硝盐厂,为井冈山斗争提供医疗卫生、修

理枪械、衣服被褥、食盐等服务,大大方便了革命战士的需要。

*垄上村新四军组编及驻地: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决定将江西、广东、湖南、湖北、河南、安徽、浙江、福建等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l937年l1月底,在湘赣边坚持战斗三年多的红军游击队员300多人分别从武功山、九龙山、五里山、牛形山、柑子山、太平山等地下山,向地处武功山的*垄上村集中,组编为新四军部队。部队由延安派来张秀等人负责培训、指导。

*县革命烈士纪念馆:*县是全国有名的红色县和将军县。馆内陈列着该县大革命时期被敌人用惨无人道手段百般折磨数千名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同时,还陈列了共和国*县十三位将军的生平简介、丰功业绩。是瞻仰先烈、教育后人的一个重要红色旅游景点。

革命标语:在*的一些革命遗址以及邻近的一些地方,都保存着一些革命标语,有秋收起义时期的,有第一次大革命时期的,也有抗日战争时期的。比如*花塘官厅的后墙上、*路口村的民房墙壁上等处都保存着一些井冈山革命时期的标语。这些标语以及标语墙都应该是很好的红色旅游资源。

将军园:座落在玉壶山中心景区,

红色资源范文篇3

关键词:湖南;红色文化;保护;开发

作为中国近代革命的摇篮和红色文化发源地之一的湖南,有着门类齐全的红色物质内容和永恒的红色精神内涵,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是红色文化资源大省。深入保护和开发湖湘红色文化资源有利于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有利于提升湖南省的整体文化形象,有利于湖南精神文明建设。

一、湖湘红色文化资源概述

湖湘红色文化资源是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湖南人民为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而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所形成和积累的集物态、事件、人物和精神为一体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既包括秋收起义浏阳文家市会师旧址、水口革命旧址、芷江旧址等革命旧址,各地烈士遗物与革命文献资料等文物,长沙烈士陵园等各地烈士陵园及纪念馆,、刘少奇、等伟人将帅故居、烈士陵园等物质资源;也包括炎陵红军标语博物馆等各地的红色标语,《浏阳河》《东方红》等革命歌曲,《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等红色影视剧,两把菜刀闹革命、红军长征《半床被子》、欧阳海舍身救列车等革命历史故事,桂东沙田镇“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军规等红色制度文化,诗词等文学作品,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心忧天下的担当精神等革命精神,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以及物资资源所承载的精神财富等非物质资源。作为近代革命的摇篮、伟人将帅的故里、工农红军的故乡、思想的策源地,湖湘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内涵丰富、历史悠久、门类齐全、分布广泛、形式多样的特征。湖南是少数几个红色旅游资源景点多、门类齐全的省份之一,14个市州都有自己代表性的红色文化资源,有众多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还有岳麓山、新民学会旧址等红色教育基地以及长沙会战、衡阳会战、常德保卫战等红色遗址。湖湘红色文化资源内涵丰富、历史悠久还表现在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影音作品、革命故事、革命精神等多方面。湖南走出了、刘少奇、、、、罗盛教、刘维汉同志等一大批红色人物代表,他们的革命理想、坚定信念、爱国精神等先进事迹都是生动的教材,也是湖南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湖湘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湖南地方特色的文化属性,是源远流长的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出自湖南的一大批伟人将帅身上所体现的心忧天下的爱国情操、经世致用的务实作风、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是革命精神也是湖湘文化精髓。又如湖南境内的伟人故居、博物馆、纪念馆等红色物质财富也有湖湘文化的鲜明特色。湖南红色文化中有形的物质形态和无形的非物质形态都是具有明显的湖南特色的资源属性,其开发利用的方式、价值都深深地体现了湖湘文化烙印。当然,湖南红色文化资源因其多样化形态的存在而产生历史性、政治性、教育性等不同的属性,但都有明显的湖湘文化特色。湖湘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体现在因其丰富的内涵而具有的十分珍贵的历史史料价值,因其具备政治信仰导向功能而具有重大的政治价值,因其具备可保护、传承、开放而具有的可观的经济价值,也因其鲜明湖湘文化特色和教育属性而具有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作用。

二、湖南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现状

近年来,湖南依托红色文化节大力传播和弘扬湖南红色文化;依托红色纪念性场馆建设,拓展湖南红色文化宣传窗口和教育阵地;依托红色旅游,湖南红色旅游成为全国旅游产业的排头兵。湖南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湖湘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承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应该看到存在的问题。(一)红色文化资源内涵挖掘不够,特色定位不突出。湖南作为红色文化资源大省,孕育出的红色精神财富丰富,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但在保护、开发的过程中,个性化内涵挖掘不足,本地域特色欠缺。主要现状是普遍存在对红色文化认识较为模糊、理解不够透彻和过于笼统的现象,很多时候是被动地承载传统、反映历史,没有将其上升为社会实践活动的思想源泉、精神动力。湖南红色文化资源中湖湘文化特色定位需要进一步强化,找准湖南红色文化在中国近现代革命发展史上的“特色”,特别是要挖掘当下其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特色”功效之处。(二)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的体制、机制不健全。湖南缺乏统一的红色文化资源管理体制与机制,存在多头管理、政出多门、条块分割、运行不畅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红色文化资源跨行业、跨区域的优化配置,影响了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开发。[1]目前,湖南省的相关规划仅见于文化行政部门的行业规划,且内容概括性强,构想多,实质不足。缺乏总体规划,导致省内各地各自为政,追求各自利益,缺乏全局观念,为满足眼前利益盲目开发,甚至由于缺乏保护意识而破坏了宝贵的物质红色文化资源。(三)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缺乏整体、科学的规划。湖湘红色文化资源遍及全省各地,门类丰富,保护与开发的涉及面广、形式多样的现状,要求对其保护与开发的层次和重点进行整体、科学的规划,以合理分配资源,实现价值最大化。湖南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处于初级和粗放型的阶段,地区发展不均衡,不少地方保护意识淡薄,破坏严重。旅游市场兴起后,没有根据自身的特点、知名度、影响力和市场需求进行规划,导致出现急功近利、贪大求全、过度开发、甚至市场混乱的现象。(四)整合红色文化资源的认识不够、创新不足、方式不新。红色文化资源是我国优秀的文化资源,在保护和开发过程中发挥红色文化资源最大价值,必然存在其内部交融、或与其他资源交融的情况,这就需要有效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虽然湖湘红色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影视文化资源、文物保护等方面的整合进行了较为有效的尝试,但各红色文化资源管理地方政府和部门相互合作的案例不多见,管理机制与体制整合、地区间的资源融合串联、与其他文化产业交流互动以及市场整合等方面的经验不足。(五)红色文化资源传播同质化问题严重湖南各类型的红色文化资源传播存在形象不明朗、主题不突出、参与面窄、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现有的传播途径以红色影视剧、红色歌曲、红色旅游为主,单一而陈旧的形式与内容导致可接受程度不高。在湖南红色旅游活动中,旅游产品雷同、形式单一现象很常见,场馆多而特色不鲜明,红色文化教育形式简单、传统,导致群众参与意愿低。

三、具有湖湘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对策

(一)深挖湖南红色文化资源的湖湘文化特色。文化内涵是红色文化资源的灵魂,只有深挖红色文化资源所承载的政治、教育、艺术等多重内涵,发挥和传承其价值、功能,红色文化资源才会释放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湖湘文化是湖南得天独厚的知名文化,是长期以来在湖南境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区域文化,体现了湖南人的气质、风气、价值观等。心忧天下的爱国精神、经世致用的求实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等湖湘文化精神在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体体现的淋漓尽致。湖湘文化也生动体现在湖南境内红色遗址上,无论是伟人故居、纪念馆、纪念广场,还是革命旧址、博物馆等,其结构、特色、表现形式都具有浓厚的湖湘文化气息。湖南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离不开湖湘文化,只有紧抓、发扬和体现湖湘文化特色,全面展现湖湘红色文化的历史,赋予其新的时代特征,才能发挥其吸引人、影响人和教育人之功效。(二)科学规划、统筹协调,健全湖湘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的机制。重视顶层规划设计,编制红色文化资源专项规划,指导全省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领导协作机制,定期研究解决在红色文化保护与开发中遇到的问题;建立责权机制,明确党政部门的权利和职责,并纳入工作考核指标;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对各地、各部门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力度与成效,开发利用的科学化、合理化和经济、社会效益进行定期考核,形成评价意见;建立问责机制,约束主体责任人承担职责和履行义务。(三)拓展湖湘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价值与功能的渠道。红色文化资源是我们党奋斗历程中所创造的巨大精神财富,具有革命性、先进性的红色基因,为社会发展与进步提供了思想源泉、精神养分和创新动力,具有强大的育人价值。充分发挥湖湘特色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创新湖南红色文化的宣传形式,推出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需求的文化产品,并将新涌现的先进人物、事迹和形成的新精神纳入红色文化资源。[2]注重发挥红色文化育人价值的社会引领功能,根据不同年龄层次和知识水平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中平民化、生活化、“乡土”化的内容,用群众易于接受的语言表达和形式展现,实现育人目的。(四)整合湖湘红色文化资源,实现其新时代价值最大化。结合时代特点和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整合保护与开发创意,丰富文化类型,形成独具湖湘特色的红色文化产业链。把先进的技术融入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真正转化。[3]积极推动红色文化与其它文化整合发展,推动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结合,培育一批红色文化市场主体。着力打造红色文艺精品,重点推出系列优秀文艺作品。省内各地区间需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在发展自身特色的同时争取打通地域限制,在交通串联、宣传推介、市场拓展等方面抱团发展,形成合力。同时,通过实施政府财政支持为主渠道,引进社会资本参与的措施,实现资本与文化资源的深度融合。(五)创新湖湘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播内容、表现形式。在融媒体时代,湖湘红色文化传播必须满足受众的需求,利用大数据平台分析社会的红色文化需求,精心设置湖南红色文化传播内容。红色文化的表现形式多为历史文献资料、影音、资讯和其他反映红色精神的文艺作品,湖南应结合自身的特色,推陈出新一批具有时代表现形式的红色文艺作品,如微电影、动漫、网络游戏等。将新技术、新形式应用于红色场馆建设,及时更新换代。继续用好节日仪式与活动仪式的开展,推介和传播好湖南红色文化。加强红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网络平台和数据库,让红色资源得到永久保存。

参考文献:

[1]莫志斌.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新析[j].红色文化资源研究,2017(1).

[2]曾长秋.论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提升与功能拓展[j].红色文化资源研究,2016(1).

红色资源范文篇4

关键词:红色旅游资源;乡村振兴;阳西县

一、阳西县旅游资源概况

阳西县位于广东省西南沿海,下辖8个镇,森林覆盖率达47.26%,海岸线长126.6千米,“山、海、泉、林、湖、洞”优势突出,拥有得天独厚的物产资源和自然风光,旅游资源丰富,人文底蕴深厚,2020年被评为第三批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

二、阳西县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乡村振兴战略为红色文化发展注入新活力,优秀红色文化为乡村振兴带来发展新契机[3]。近年来,阳西县通过党建引领将红色资源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走出了一条红色旅游特色发展之路。

(一)挖掘本土红色资源

阳西具有丰富的红色资源。以阳西红色村边海村为例,做好边海村党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挖掘边海村历任党支部带领群众英勇斗争的革命事迹,从毛泽东同志批示的“边海红旗”精神中提炼出“党群连心,勇立潮头”的“党旗红”党建精神,打造了边海红色展馆。深入挖掘郑家康、王德符烈士的革命事迹,新建郑家康生平事迹展览馆、王德符纪念馆,展现他们伟大的革命历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此外,建成中共沙扒特支纪念公园,还原了特支作为地下交通联络点见证隐蔽战线发展的历史,让人们了解一段惊心动魄的革命故事。

(二)推出红色旅游线路

把具有代表性的红色资源与县内丰富的旅游资源结合起来,精心设计策划了“古村渔家风情游”“红色文化美食游”“农业生态滨海游”三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串联了泰安堡、边海红色展馆等县内红色旅游景点和其他景区景点,形成点线连片的文化旅游路径,丰富了阳西旅游产品结构,让游客在游玩中充分体验和感受阳西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优美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阳江日报社推出了“革命传统教育五大参观线路”,其中线路五将阳西县内红色景点串联,为人们日常出行提供了红色指引。

(三)打造红色旅游品牌

边海村将发展红色旅游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完善村道建设,进行人居环境整治,建成边海红色展馆和边海红旗精神主题公园,打造阳江市红色乡村旅游基地,探索出一条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乡村振兴耦合的新路径,擦亮了边海红色旅游品牌,下一步致力打造成为粤西红色文旅第一村。对革命遗址泰安堡进行系统修复和保护,在周边设计红色主题雕塑,建成横山红色展馆、县委党校横山分校,打造了马山梅花地廉政教育基地,横山、马山“两山”红色党建示范区项目品牌知名度显著提升。

三、阳西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尚未完善,旅游体验有待提升

阳西县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推动村道巷道硬底化、农村集中供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全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幅提升了农村人居环境。如边海村、横山村通过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村,以红色旅游带动乡村建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但是阳西县红色旅游景点的基础配套设施仍比较薄弱,如游客中心、旅游厕所、文化娱乐设施欠缺,红色景点位置偏远,交通不便。景点周边基本都是农村居民住房,餐饮、购物条件缺乏,未达到旅游景区“吃住行游购娱”的基本要求,降低了人们的出行意愿。

(二)开发模式较为单一,展陈形式缺乏新意

通过近年来的开发投入,边海红色展馆、泰安堡、梅花地阳江县人民民主政府纪念亭、八元堂等红色基地的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去参观游览。但是大多数红色景点还是对红色故事进行简单的静态式陈列和展示,且红色文物较少,展陈内容单薄,红色资源所蕴含的深刻内涵未能很好地通过多种手段展示出来,展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手段不足。缺乏互动性、体验性的红色文化活动,游客体验参与度低,参观时间过短,难以有效发挥红色资源的价值引导作用。

(三)红色资源相对分散,文旅融合力度不够

阳西县红色旅游资源相对分散,多分布在不同的镇上,路途较远,且各红色旅游景点与自然景观景点之间也较为分散,资源的开发和整合难度较大,需耗费游客一定的时间成本。另外,未能将红色旅游资源与阳西的山歌文化、楹联文化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有机结合来讲好阳西红色故事,未充分发挥本地文化优势,未能结合重要的纪念日推出红色主题活动,文旅融合发展的力度欠缺。

(四)仅靠政府单独投入,多元力量联动不足

阳西县结合乡村振兴、打造党建教育基地来投入人力物力对红色资源进行开发保护,所有红色景点均是免费开放。但政府专项投入资金毕竟有限,缺乏民间资本参与开发投入,在开发红色旅游资源上缺乏多元性、持续性的有力支撑。此外,红色景点所在地村民多为留守中老年群体,较少参与红色景点的开发运营。村里人口外流严重,缺乏引导外出村民返乡创业的鼓励政策,红色景点对当地经济的带动效应不足。

四、阳西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品质

一要做好停车场、旅游厕所、标识标牌、自驾营地的建设,在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融入旅游宣传服务功能,为游客开展生态游、自驾游提供便利。同时,在建设配套服务设施时融入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凸显红色文化。二要加强红色景点与外界的交通网络建设,打造富有特色的乡村旅游村道,合理设计交通线路,让游客在接受红色文化洗礼的同时体会到旅途的便捷与快乐,也为当地村民提供便利的出行环境。三要完善红色景点的餐饮、娱乐设施,如开设地方特色美食、土特产的售卖点、农家乐等,更好地满足旅游群体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提升阳西红色旅游的服务品质。

(二)挖掘红色资源内涵,擦亮红色旅游品牌

一要组织专业力量深入挖掘阳西红色资源的丰富内涵,对本地红色资源进行更全面、更真实的解读,讲好阳西红色故事。如讲好“泰安烽火”革命精神、郑家康革命烈士的故事,赋予红色资源新的时代价值,为红色文化宣传和红色资源开发提供基础,丰富阳西红色旅游品牌内涵。二要创新展陈形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vr、光影等技术,做到静态景观、动态景象、互动情境三者合一。可以在八元堂复原革命年代斗争环境,增强游客的沉浸感、代入感、体验感。三要打造红色“打卡点”,在红色景点中放置一些富有创意的拍照道具,让人们在参观时可以拍照分享,领取阳西红色传承纪念徽章。此外,还要充分发挥新兴自媒体的传播优势,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打造红色“打卡地”。

(三)进行“红色 ”综合开发,推动文旅深度融合

一是做好“红色 绿色生态”旅游,如以红色景点泰安堡为核心,结合横山地区周边丰富的绿色生态资源,开发红绿相融的多角度、多层次旅游产品。可结合当地荔枝、东水山茶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开展观光采摘、休闲康养、培训研学等旅游产品,不断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将红色资源转化为绿色动能。二是做好“红色 滨海度假”,将边海村、中共沙扒特支旧址与其周边的沙扒湾、月亮湾、白沙湾等丰富的滨海旅游资源串珠成链,提供更多观赏价值高的景点,形成满足多元需求的乡村特色旅游线路体系,打响知名度,推动全域旅游的发展。三是推动“红色 民俗文化”的有机融合,阳西是“广东山歌之乡”,诗词、楹联文化也极具特色,要将阳西的红色资源将地方文化演出、展览活动相融合,用阳西本土富有特色的山歌、楹联、戏剧等形式来重现阳西地区的红色历史故事。如程村镇陇石村村民在村文化广场开设“诗词联语专栏”,用山歌、诗联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此外,还可以在重要节日推出红色主题活动,促进红色文化传承。

(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凝聚多元主体合力

红色资源范文篇5

[关键词]全域旅游;ahp;红色旅游资源;路径选择

背景介绍

1.全域旅游自2015年国家旅游局在《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全域旅游”的概念以来,我国旅游业逐步开始由景点、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过渡。所谓全域旅游,是指以一定区域旅游业为优势产业,在优化提升区域经济社会资源的基础上,实现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的一种旅游发展新理念和新模式,在内涵上包括旅游资源、关联产业、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以及政策法规等。2.红色旅游资源红色旅游是以革命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革命历史、革命事迹以及革命精神为内涵,以增长革命历史知识、促进革命精神传承为主题的旅游活动。红色旅游的内在核心和重要依托是红色旅游资源,该资源主要是指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时期的重要革命纪念地、标志物及历史文化和革命精神。3.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资源开发是指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潜在旅游资源进行挖掘,形成旅游吸引物并促成旅游活动的综合性技术、经济活动。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是对现有红色旅游资源进行挖掘、改造、包装、功能延伸及营销推广,既包括形成旅游吸引物和提升知名度,也包括提供满足旅游活动所需的交通、住宿、休闲、购物等各项活动。

全域旅游视域下延安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

1.延安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条件(1)红色资源丰富从数量上看,延安红色旅游资源占陕西省红色资源总量的72%,是我国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革命遗址群。全市共保存445处革命旧址及大量文物资料;已开发133个红色旅游景点,其中a级景区19家,分布于宝塔区、安塞区等13个行政区域;现拥有革命类博物馆、纪念馆31座,珍藏文物6万余件;已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9处,部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4处。(2)文化资源独特延安素以“两圣两黄”著称(“两圣”是指革命圣地、民族圣地,“两黄”则指黄河壶口瀑布、黄土风情文化),不仅具有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还拥有极富特色的民俗风情文化资源。社火、闹秧歌、信天游等民间社团活动,安塞腰鼓、洛川蹩鼓等延安特色五鼓,农民画、窗花、毛绣、民间剪纸等民间艺术,无不彰显着陕北风土民情和黄土高原文化,为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增添了文化内涵。(3)政治优势明显延安是党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根据地,见证了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中共七大等中国革命历程上的重大事件,培育了在百年党史上熠熠生辉的延安精神。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心系延安,不断丰富延安精神的内涵,对延安的特殊感情和殷切希望成为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及相关产业最强劲的动力和支撑。(4)基础条件改善作为革命老区,延安的经济一度落后。为加快发展,延安近10年来在公路、铁路、航空、水利、电力、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巨资,使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目前已具备由民航、铁路和公路组成的现代化交通网络,“米”字型交通格局初步形成,为延安红色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延安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十三五”以来,在各级政府对红色旅游的大力推动及政策保障下,延安旅游业以红色旅游为龙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十三五”期间,延安共接待游客2.5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500亿元。2019年旅游人数达到峰值7308.2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上升至495.31亿元。随着新冠防疫态势逐步趋稳,2021年以来旅游人数有所回升,延安市将进一步深挖红色资源优势,通过开设“东方红号”旅游专列带动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同步发展。3.全域旅游视域下延安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不足(1)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薄弱一是交通体系不够健全,交通集散点布局难以有效支撑各层级旅游集散中心的互联互通,无法满足旅游交通组织与集散的需求;二是旅游住宿产业化程度不高,现有旅游宾馆饭店多属于单体式,尚未形成系列化和品牌化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三是娱乐购物一站式服务不足,延安红色旅游景区(点)周边一站式娱乐购物场所数量有限,带给游客的体验感不佳。(2)多元化旅游资源融合不够延安拥有“两圣两黄”的人文、自然景观,具有独特的黄土高原民俗风情。从全域旅游的角度分析,延安在多元化旅游资源整合方面尚存在两方面不足,一是红色旅游资源与绿色、黄色、黑色(石油工业)旅游资源缺乏有效融合,二是红色旅游资源与农业、工业等旅游资源结合深度不够。(3)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不高全域旅游的主导思想是以旅游业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现阶段的不足之处在于:一是高新技术运用不够,红色旅游的智慧化程度、数字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红色旅游的受众规模;二是与乡村振兴结合不够,红色旅游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的作用还不十分显著;三是红色教育与培训还存在较大开发空间,以“红色旅游 ”推动多元业态发展是全域旅游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

基于ahp的延安红色旅游资源开发路径选择

1.全域旅游视域的ahp层次构建根据全域旅游的内涵,构建出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三层递进关系(见图1),依次为目标层、准则层和路径层。2.建立判别矩阵及计算权重(1)组建专家团队由10名旅游业相关领域专业人士组成专家团队。其中,延安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教授、副教授各1名,延安市文化和旅游局工作人员3名,延安红色旅游景区负责人3名,红色旅行社工作人员2名。(2)调研并整理数据设计调查问卷并通过问卷星平台发放,邀请专家分别对准则层5大内容和路径层20个选项的重要程度进行对比打分,以形成判别矩阵。(3)建立判别矩阵并计算权重以准则层为例,准则层包括b1、b2、b3、b4、b5等五大要素,专家对其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得到判别矩阵c=(cij)n×n,其中,cij为元素i与元素j对比形成的重要程度数值,该数值由1-9标度值法产生,详见表1:通过matlab软件求出上述矩阵最大特征根λ'=5.0381。验证其一致性指标如下:由此可见,上述结果通过了一致性验证,且权重系数分配可行。根据范例计算思路,计算出路径层各元素权重向量分别为:①旅游资源路径层权重向量资源的深度融合,是进一步拓展红色旅游资源的必经之路。2.创新开发模式,满足多元需求为满足游客游遍陕西红色旅游景区的需求,可开发“陕西红色之旅”项目,将旅游路线规划为:西安(西安事变纪念馆、西安市曲江红色记忆博物馆)—延安(杨家岭革命旧址、枣园革命旧址、宝塔山);为满足游客感受红色经典的需求,开发“延安红色经典之旅”项目,将旅游路线规划为:延安革命纪念馆—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宝塔山—枣园革命旧址—杨家岭革命旧址;为满足游客寻踪革命先辈的需求,可开发“革命足迹之旅”,将旅游路线规划为:子长烈士纪念馆—小河会议旧址—革命烈士陵园—青阳岔革命旧址。聚焦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开发更具针对性、更具特色的红色旅游项目,是延安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核心环节。3.加强产业联合,丰富旅游产品一是加强红色旅游与农村产业联合。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红色旅游 特色农业”旅游项目,走红色旅游助推乡村发展之路。以延安市宝塔区为例,可以延安革命纪念馆、杨家岭革命旧址等红色旅游景区为依托,贯彻新发展理念,激活乡村旅游资源,将闲置的旧窑洞改造成民宿,营造“忆苦思甜”主题,打造“重温红色经典,感受革命精神”的旅居氛围。二是加强红色旅游与工业产业联合。如通过挖掘石油精神与延安精神的契合点,开发以“感悟延安精神之旅”为主题的“双色”旅游产品(红色 黑色),进一步弘扬延安精神。4.完善基础设施,提供开发保障以全域旅游思想为指导,将延安市作为一个完整的旅游景区来进行开发和建设,对全市红、绿、黄、黑各色旅游资源进行整体规划和布局,构建旅游交通体系,重点建设与精品旅游路线、市内外旅游连接通道相关的交通基础设施。同时,应加大对延安市旅游宾馆、旅游车队、娱乐设施、购物场所的建设力度和政策规范,促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水平提升,满足游客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需求,为延安红色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保障。

结语

全域旅游赋予了旅游全新的内涵,标志着旅游业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延安市旅游业应正视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突破集中关注景区建设的传统资源开发途径和方式,在全域旅游思想指导下,选择“加强旅游资源融合、创新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与工农产业融合发展、加强交通设施建设、完善景区服务功能和质量”为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先路径。

参考文献:

[1]高斌琦.乡村振兴视角下革命老区红色旅游资源开发路径研究——以庆阳市环县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1):61-63.

[2]张建洁,雷倩.基于swot分析的延安红色旅游发展路径探析[j].辽宁农业科学,2021(6):30-33.

[3]郭鹏婕,杨彦华.旅游经济学视角下的延安红色旅游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1,24(15):170-171.

[4]刘琦.全域旅游视角下延安市红色旅游产业现状分析[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0,4(6):35-38.

[5]白鹏飞,程思语,陈妙.全域旅游视域下延安红色旅游创新发展对策分析[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3(3):79-82.

红色资源范文篇6

一、要注重突出红色资源的政治性,在正本清源中打牢官兵的思想根基

同志曾指出,“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我党我党我军红色资源是无产阶级革命军队军事斗争和建设实践成果的凝结与积淀,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统一的政治属性。用红色资源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牢牢把握和始终坚持红色资源的政治属性,切实在打牢官兵的思想根基上下功夫。一要注重发挥红色资源的铸魂功能,在搞好理论武装上下功夫。我党我军红色资源一直以来都是宣传普及、创新发展党的优良传统的思想阵地和重要载体,对强基固本、凝魂聚气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筑牢新时期官兵意识形态基石,必须把党的优良传统作为运用红色资源、彰显其当代价值的主旋律,努力增强官兵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文化侵蚀影响的能力。要大力推动党的优良传统现代化,印发红色资源小册子、“口袋书”,以形象化宣传教育向官兵灌输党的优良传统。要紧贴官兵认知水平、现实思想和岗位职责,本着“缺什么补什么、弱什么强什么”的原则,有重点地学习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当代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南泥湾精神等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学习理解、自觉实践养成。要充分利用看新闻、读报、组织生活等时机说红史、唱红歌、讲红色故事,使红色资源渗透到官兵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任何时候说起红色资源都会产生一种崇敬的感情,使受教育者在以后的人生中,言行能够对照红色资源,不断践行红色资源所蕴含的伟大精神。二要注重发挥红色资源的引领功能,在搞好实践感悟上下功夫。红色资源是党的优良传统的承载,其内在价值决定了其教育人、启发人、引导人的功能作用。要注重“走出去”,定期组织官兵到驻地革命纪念地、纪念馆、现代大型企业、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场所参观学习,开阔眼界、开拓思路、增长见识,了解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切身感悟党的优良传统当代价值,坚定爱党爱国爱军队的政治信念。要注重“请进来”,邀请驻地学者教授、优秀团体、重大典型等群体走到官兵中间,向官兵传授科学知识、交流生活哲理,用心与心的沟通升华官兵政治品格、振奋官兵精神状态。要注重“干起来”,组织官兵积极参与支援新农村建设、学雷锋日、五四青年日等实践活动,在实践感悟、自我启发中深化官兵对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体会和思考。三要注重发挥红色资源的教化功能,在搞好舆论引导上下功夫。价值观念的交锋不仅是思想文化的博弈,也是传播手段和引导能力的较量。用红色资源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善于运用舆论的力量,把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政治主张和决心意志根植于官兵头脑。要把宣传优良传统与党的大政方针结合起来,在广泛宣传党、国家和军队的中心工作和重大决策部署的同时,注重从官兵的关注点和兴奋点入手,及时转载创新发展优良传统等方面的信息资讯,特别是对弘扬红色资源当代价值的典型做法,要把握宣传时机、节奏和力度,争取在最快的时间、用最权威的事实给予传播。要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军心兵意结合起来,既围绕团结稳定鼓劲,积极开展优良传统、国家改革成就、部队建设成果和官兵工作成绩等方面的宣传,又着眼维护官兵权益、反映官兵心声,特别是对改革利益调整、退役安置政策、大学生士兵教育培养等涉及切身利益的问题,可以采取“领导信箱”、“嘉宾访谈”、“官兵论坛”等形式进行平等沟通交流,切实化解矛盾、理顺情绪。

二、要注重突出红色资源的战斗性,在聚焦使命中匡正官兵践行的目标取向

红色资源具有战斗文化的本质属性。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要旨之一就在于提升我党我军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核心军事能力。当前,用红色资源推进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按照“三个紧贴”要求,抓住和运用好最根本、最需要、最管用的内容,实现红色资源育人功能的最优化。一是要注重用主题深刻的军事物质文化熏陶。军事物质文化是红色资源的外在形态和载体。要注重抓好营院文化建设,按照高中低档配套、静态与动态结合、室内与室外兼顾的思路,积极建设军味浓郁的特色的“室文化”、“墙文化”、“廊文化”,努力打造注重和谐、体现风格、凸显特色的营院文化。要突出抓好教育场馆建设,按照“尊重历史、凝聚精髓、振奋精神”的原则,科学设计和论证建设方案,发动官兵积极建言献策,切实建好用好荣誉室和军史馆等教育场所,为官兵提供持久有力、生动朴实的精神力量。要重点加强训练场地建设,大力完善训练设施,采取张贴大幅宣传画、喷绘宣传图等方法手段,努力浓厚训练场文化氛围,使官兵一进入就受到感染、一参训就受到熏陶。二是要注重用特色鲜明的军事精神文化激励。军营精神文化,是官兵在长期军旅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共同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和目标追求。我党我军在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积淀了丰富多彩的红色资源,创建了独具特色的红色资源体系、制度和观念。特别是我党我军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老西藏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和老海岛精神等光耀千秋的革命精神,生动体现了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和精神风貌,是加强思想政治局教育的重要资源和宝贵财富。当前,要注重把传承革命精神作为红色资源建设的重要任务,认真梳理总结我党我军革命精神,组织官兵认真学习其历史渊源和深刻内涵,广泛兴起“学革命精神、做革命传人”的热潮,使广大官兵在传承精神文化中深化学习培育。三是要注重用丰富多彩的军事行为文化培塑。行为文化形象直观,对官兵有着直接的培塑作用。要坚持红色资源向训练、演习和完成大项任务延伸,充分发挥军事训练的特殊培塑功能。要把军营仪式作为深化理解红色资源的生动课堂,积极组织开展入伍宣誓、授衔颁奖、升旗仪式、誓师大会等仪式活动,坚定从军报国志向、陶冶爱国爱军情操。

红色资源范文篇7

1.红色旅游形成的背景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方式,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出现,60年代渐具雏形,80年代随大众旅游的兴起而加速发展,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则兴起为专项旅游产品。2004年2月,中共中央做出了“要积极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指示。在此推动之下,全国的红色旅游迅速地发展了起来。当前,红色成为了人们心目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旅游活动。而红色圣地则成为全国人民心中永恒向往,陕北也成为这些永恒圣地中的一大亮点,随之兴起了一股红色旅游热。

2.红色旅游的含义

所谓中国的红色旅游,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

陕北的红色旅游具有以下三个功能:

第一,独特的教育性。主要指以了解和学习中国革命为目的,以旅游为手段,为游客营造一种自我启发的教育氛围。达到“游中学、学中游”,寓教于游,润心无声的境界。

第二,独特的革命历史性。陕北红色旅游资源中的一些旧址、陈列的物品有着及其丰厚的文化积淀,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那段革命历史的一个很好的见证,可以让人们切身的体会到实地实景的厚重的历史感和民族自豪感。

第三,独特的体验性。红色旅游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性的参观、瞻仰与学习活动的综合。它与游客的亲身体验和参与是分不开的。例如在陕北开展的“穿红军服,唱红军歌,吃红军饭,走红军路”的参与性活动,真正的达到了寓教于游的目的和境界。

陕北红色旅游的这些特点相比于其他地方的红色旅游资源,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优势。

二、陕北发展红色旅游的特殊优势

随着红色旅游的兴起,陕北作为一块正在迅速崛起的“红土地”,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这里,无数革命先辈和英烈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诗史,给革命后代留下了永远值得学习传承的伟大精神和永远值得寻访缅怀的红色圣地。据统计,延安市对外开放的红色旅游景点已达13处,其中4a级3处,3a级2处,2a级3处,主要有:凤凰山、杨家岭、枣园、王家坪、瓦窑堡、洛川会议旧址以及全面展示共产党13年延安历史的延安革命纪念馆。“革命圣地、延安精神”已成为全国知名的红色旅游品牌,陕北也成为全国重点红色旅游景区、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及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榆林市红色旅游起步相对较晚,主要开发了米脂杨家沟、佳县神泉堡、靖边小河村、吴堡川口等革命旧址。随着延安市“1510”工程和米脂“转战陕北纪念馆”项目的完成,大陕北范围内的红色旅游就会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发挥出综合的优势,产生巨大的教育功能。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方式,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把握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促进红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陕北红色旅游资源的富集,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是不能因为其“富有”就忽视了对它的保护,而且必须按照文物保护所应有的规律和规范性要求进行,不仅要保护文物本体,还要保护文物的环境风貌。

红色旅游产品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依托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优势和特色的旅游资源,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导向,效益为核心,积极实施精品红色品牌战略,不断加快旅游产品开发建设步伐。

三、陕北发展红色旅游的步骤

1.从纵向深度丰富延安红色旅游产品,深入挖掘红色旅游产品内涵

一方面,要逐步改善和提高展馆的档次水平,改变简单的图片展示和橱窗式的文物陈列,使表现手段更加科学化和现代化。可以使用声、光、电的形式展示中共在陕北十三年的光辉历史画面,还可以精心塑造的蜡像等形式,生动地再现、、等革命历史人物。

另一方面,把红色旅游与体验式旅游相结合。随着旅游需求多样化的发展,人们既需要接受旅游文化的熏陶,又需要消费舒解身心、趣味性强、参与性强的产品。而体验式旅游则迎合了这一发展趋势。

2.加强陕北红色旅游资源与地方特色资源的整合

横向扩展大陕北红色旅游,全力打造红色旅游中新的景点,以增强市场竞争力和产品销量,把红色与寻根祭祖旅游、黄河文化旅游、草原黄土文明,陕北民俗风情游等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发展,形成陕北地区独具特色的红色旅游产品体系,有效的延长红色旅游的周期,使产品更充实,具有独特性和吸引力。

3.突出红色旅游的产业特点,培育新的增长点

在红色旅游景点的开发上,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优先开发当前被国家列为红色旅游线路中的纪念地,暂时不具备开放条件的要做好当前的保护工作。所以,陕北旅游业发展,应该抓住中央实施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一号工程”的大好机遇,重点改造建设好延安、榆林两地革命纪念馆、革命遗址、故居等景区景点建设,使其成为陕北红色旅游的“名片”。

4.突出红色旅游个性

红色旅游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就是说它可以和很多旅游形式相结合。所以就需要很好地处理红色旅游独特性和复合性的关系,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有意识的培育红色旅游中的一些新的增长点。

陕北有党中央在陕北十三年给我们留下的近四百处革命旧址,同时还有浓厚的黄土风情文化等品位很高的旅游资源。因此,必须搞好红色旅游资源与这些旅游资源的整合,连点成线,区域成片,形成整体,共同做大做强。

四、结论

旅游是产业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丰富的文化内涵使旅游项目更具有无限的活力与魅力,旅游借文化以获得新的发展。地方特色文化、民族历史文化、区域文明共同组合而成文化旅游的基本内容。正是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历史特色的文学、艺术、哲学、宗教、饮食、建筑、园艺等等使得旅游富有文化内涵,而文化的持久性也成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因。

旅游文化的塑造是通过分析和评价旅游地的文化背景,立足旅游文化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确定旅游文化的主题。旅游文化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构成旅游地的特殊文化背景。它是旅游地在漫长的历史文化过程中,通过文化的创造、交流和融合逐渐形成的各具地方特色的旅游精品。它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并将对今后旅游文化的演变和发展产生持续影响。

因此,如何促进陕北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是陕北旅游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

红色资源范文篇8

关键词:红色旅游;市场需求;发展模式

红色旅游资源不仅具有深刻的政治和历史内涵,还含有丰富的精神和文化内涵①。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红色旅游迎来重大发展机遇②。全国两会期间,红色旅游的发展成为代表、委员热议话题。宿州是皖北红色文化的重要起源地,红色资源禀赋丰富,现有部级红色旅游资源2处,省级红色旅游景区3处。近些年来,该市红色旅游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各方积极整合并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写活“红色旅游”文章,使得红色旅游发展状态良好,产业链不断扩大。但目前该市产业发展单一问题凸出,本文在分析该市发展困境的基础上对宿州市未来发展模式提出几点构想,并给出建设性建议,不仅让较多游客开始感受文化魅力所在,也为当地政府提供借鉴意义。

一、宿州市红色旅游市场需求现状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层面的需求日益增长,旅游成了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安徽省统计局数据,2017年宿州地区生产总值为1573.08亿元,同比增长9.10%;2018年宿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757.82亿元,同比增长8.50%。此数据显示出宿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呈上升趋势,居民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另外,据宿州市统计局数据:宿州2017年国内旅游人数2252.44万人次,增长20.0%,该年旅游总收入为151.48亿元,增长25.7%。2018年国内旅游人数2613.58万人次,增长16.0%;旅游总收入为179.71亿元,增长19.0%。旅游业发展势态迅猛,旅游占据人们生活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在此背景下,近些年来安徽省宿州市红色旅游资源地客流量显著增长。据宿州新闻网消息称,2017年该市各红色旅游景区点接待游客约110万人次,而2020年虽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仅中秋及国庆两个假期就接待游客共326.78万人次,同比增长15.97%。同时,筹办多场主题社教和研学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到来,可以看出人们对红色旅游的兴趣以及参观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需求越来越旺盛。

二、宿州市红色旅游资源概况

(一)萧县蔡洼淮海战役红色旅游景区

2010年淮海战役红色旅游景区被纳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为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景区核心为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总占地面积约6km2。该区域主要包括:纪念馆、服务辅助区、文化展示区和休闲广场区③,位于宿州市萧县丁里镇蔡洼村,其主体建筑(杨家台子)面积900m2,原有9个院子、54间房屋,东侧是三进院,中间和西侧为二进院,共计48间。陈列馆面积有650m2,馆藏陈列着毛泽东电报手稿,总前委用品、军用地图、电台等物品。

(二)宿州市烈士陵园

园址坐落在宿州市的东北角,目的是纪念抗日民族英雄彭雪枫将军等烈士。彭雪枫纪念馆分三个展厅,东厅、中厅、西厅分别为:淮海战役纪念厅、彭雪枫同志生平业绩陈列馆、其他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事迹展厅。革命烈士纪念碑高达26.7m,基座为正方形,边长为44m,处于彭雪枫塑像和纪念馆的中间位置,上面刻有陈毅元帅题写的八个大字“革命先烈永垂不朽”。

(三)泗县江上青烈士纪念园

该园建在泗县刘圩镇江上青烈士殉难地小湾,占地200余亩。主要以江上青纪念雕像、主祭台、纪念馆、纪念墙、图腾柱、石牌坊、殉难亭、橡胶坝八大景为主。纪念馆总面积约500m2,内设陈列室、题词走廊、场景雕塑、影视厅等,陈列室陈列江上青烈士一生的图片展、地面投影互动,全息投影成像,触摸互动翻书等内容(图1)。

三、宿州市红色旅游主要发展困境

宿州市地处安徽省北部,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红色资源较为丰厚,但该地大部分红色旅游景点地理位置比较分散,发展较为落后,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景区设施不足,游客可进入性差

该地区红色旅游资源富饶,但景区地理位置偏僻且分散。如淮海战役景区位于该市偏僻村落,江上青烈士纪念园也位于泗县,都属于较偏远地区,只有宿州市烈士陵园交通较为便利,处于宿州市区。交通设施不够便利,阻碍了游客的进入。同时,周边的配套设施开发不足,旅客滞留时间短,未能深度挖掘和利用文化内涵,整个宿州市红色文化资源碎片化,尚未形成一条完整的红色文化路线。除交通不便之外,展馆现状亟待加强。如蔡洼淮海战役旅游景区展馆为清末民居,内部设有小型陈列展览,但展览方式相对单一,缺乏充足优秀的旅游展品。江上青烈士陵园为新徽派现代建筑,展览功能齐全,但展厅丰富性要提高。宿州市烈士陵园为现代仿古建筑,设有陈列展览,但展览形式要优化。景区位置原因,处于村庄较多,周边餐饮、住宿的环境设施、服务设施有待加强。

(二)旅游项目单一,游客体验不足

江上青烈士陵园与宿州市烈士陵园参观群体老年人居多;蔡洼淮海战役景区为全年龄阶段,中年人居多;也常有中小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面对不同年龄阶段群体,景区传统的红色文化展示方式、展览信息获得方法已无法满足当代游客的多样化需求④。视觉冲击在游客体验感中占比极大,但景区未能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技术提升游客视觉体验。互联网及媒体宣传平台的运用也不是很充足,当地红色旅游客流量增长不显著。同时,旅游宣传不足,景区知名度低。目前宿州市大部分红色景区知名度低,来访者多为周边及当地游客。各景区红色文化传承与发扬不足,人流量较少。宣传方式单一传统,未能利用各种媒介丰富宣传方式。

(三)从业人员专业水平不高,服务质量较低

从团队实地调研过程来看,部分景区讲解员未能深入理解和把握宿州红色文化内涵,专业技术水平不高,讲解趣味性不足,缺乏与游客之间的互动和体验。某些从业人员缺少服务意识与敬业精神,这与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和红色文化认同感有关,也与景区相关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有关,致使从业人员行为不够规范,工作态度一般。

四、宿州市红色旅游开发模式构想

(一)红色旅游研学模式

目前,研学旅行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已十分盛行,这种寄学于游、游学融合的研学旅行教学方式受到师生的欢迎,特别是中小学校师生。因此,要积极推动红色旅游与研学线路相融合,丰富宿州市红色发展模式,重点打造以淮海战役纪念馆、彭雪枫将军纪念馆为代表的独具宿州特色的修学研学红色基地,深度挖掘该地区丰富的红色文化内涵。根据不同的市场群体、研学目的,运用科技手段和多种表现形式,设计具有特色的相关研学课程和研学旅行线路,进而建设以红色教育为主题的研学旅行产品,进一步丰富旅游业态⑤。

(二)红色休闲度假模式

宿州市有着底蕴深厚的红色资源,但是其产业发展模式单一,休闲度假产品挖掘不深,过夜游客较少,旅游形象营销宣传力度不大,致使该地区红色景区较其他红色旅游地知名度较低,收入也不景气。未来可以当地独特的红色旅游资源为依托,融合本地民俗文化,以度假区、民宿为主要表现形式,·旅游经济·打造集休闲、度假及会展等为一体的多元化红色旅游发展模式,吸引客流量,加速推动当地旅游产业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节庆模式

在重要事件、节庆活动等时期,提前利用新媒体如抖音、微博、快手等方式全方位宣传该地区红色旅游节庆活动,为景区预热,增加游客好奇心理和求异心理,为宿州市红色旅游长久发展做铺垫。将宿州市红色旅游资源变成可视、可听、有形、有声、有色的具象事物,达到加强宿州市旅游形象传播力度的目的。适时推出春季踏青、淮海战役文化节、森林养生保健、宿州红色旅游商品创意大赛等,以此扩大景区知名度,驱动该市红色文化宣传、红色主题教育,推动当地旅游与经济迅速发展,实现红色文化与旅游节庆的完美结合。

五、宿州市红色旅游发展建议

(一)完善景区各项设施

首先是交通设施。交通不利限制了游客的来访,降低了该地区红色旅游市场需求量。可整合该地区旅游线路,在宿州火车站、主要游客集散中心和旅游服务中心设置旅游专用车站。旅游客运总站划分为旅游高速专线车辆停发区、旅游公交专线车辆停发区和旅游团体旅游车辆停发区,各个功能分区之间设立绿色游客通道,形成宿州市重要的旅游交通枢纽。这样一来,既可以提升旅游产业整体水平,增加红色旅游市场需求量,还可以带动当地经济收入。其次,应进一步搜集整理与各景区有关的历史遗物,增加各个景区展品的数量和丰富度,增添旅游标识牌、路标的数量与质量。宿州市是红色旅游市场需求量见长的旅游目的地,因此应以红色作为旅游宣传主打色,设计景区的标徽、导游图、旅游指南等,有效强化景区旅游形象对视觉的冲击力度。加强景区周边餐饮、住宿等环境设施、服务设施建设。以卫生健康、便捷为基础,适当突出当地特色,做到合理收费,市场人员应进行监督调查,并将游客监督与当地居民监督相结合,维护旅游秩序。

(二)丰富景区旅游项目,增强游客体验感

目前宿州市红色旅游景点存在体验形式单一、互动性较差等问题,而现代旅游消费需求已经过渡到互联网时代,当代少年、青年甚至中老年对网络的使用频率逐步上涨,景区传统的展览信息获得方法不再是主流,智慧旅游将会是游客的主要选择渠道。可以在传统方式上进一步合理利用新媒体技术,设置景点公众号⑥,内容涵盖详细的景区讲解视频和全景导览。或在景区设置音频、视频等,循环播放红色文化故事,增强游客对于时代的感受。疫情特殊背景的限制使得数字博物馆可以成为游客较好的便捷且多样的在线旅游体验方式,可以进行推广。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中,要将静态的旅游资源变为活化的旅游产品,产品开发应注重游客对旅游项目的参与互动诉求,让游客充分体会到文化带给游客的生动和感知。依托安徽宿州市红色旅游资源,围绕革命主题和革命伟人到访事迹,利用声、光、电等高技术手段⑦,通过欣赏如华东野战军召开动员会及誓师会等红色实景演出,开展“誓师会”体验游、“庆功会”感悟游等,打造全方位、多感官的红色文化体验旅游。克服各景区平面展示所造成的压抑感,使游客身临其境,切身感受时代气息,丰富想象感。

(三)扩大景区宣传,提高景区知名度

资源虽丰富,知名度低,依旧很难带动当地经济发展。需要采取多样的方式增加知名度,以达到旅游振兴的效果。首先,可以在市中心等地设置广告牌进行宣传。其次,深入基层,通过培训等方式向社区宣传旅游形象⑧。可以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市场调查,根据社区情况了解红色旅游形象的传播程度、旅游形象推广力度,并采取相应措施,保证宿州市红色旅游形象准确、完整、快捷、有效地获取广泛的旅游市场认知。第三,对于不同的年龄层次,应该设置丰富多样的宣传方式,提高红色景区知名度。由于青少年、中年使用互联网频率较高,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微博、抖音、微信公众号等平台,通过制作能够满足当代年轻人喜好与需求的视频、宣传材料,在各平台播放,吸引市场潜在需求者。可以通过报纸刊登有关该地区红色旅游资源的文章(旅游体验、旅游感悟等),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介进行宣传与推广,做到无网不入,全面渗透,满足各个年龄段的游客需求,以此增加景区知名度。

(四)加强从业人员专业培训,提高景区服务质量

红色资源范文篇9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合理运用;再思考

一、引言

高校思政教育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实质要求,老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需要注重理论分析与实践研究之间的紧密结合,其中红色文化资源的应用尤为关键。[1]老师除了需要注重对学生的恰当引导之外,还需要深入分析和了解不同红色文化资源应用的效果及质量,积极实现这一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完美融合,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构建高效课堂,以此更好地体现高校思政教育的作用及优势。

二、确立科学目的

明确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能够保障后期教学实践活动的正常开展,在将高校思政教育与红色文化资源相结合的过程之中,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前期的教学大纲要求,明确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这一点是促进红色文化资源合理运用的前提和基础。与其他教学内容和形式相比,高校思政教育对学生的应用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为了尽量避免学生活动参与的盲目性以及主观性,老师应该在引导学生、尊重学生的基础之上,积极设置不同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鼓励学生在目的任务驱动之下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提高个人的学习能力及学习水平。但是从目前来看,有一部分老师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的红色文化资源运用目的认知还不够明确,出现了许多不合理、不科学的现象,过于注重功利性价值取向分析及研究,没有对思政教育的实质作用以及正面价值进行分析和解读,只关注问题表现的分析,无法抓住红色文化以及现场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基础,难以更好地体现其中的文学价值以及教育作用。作为革命年代的重要表征,红色文化的教育意义非常明显,只有真正将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才能够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作用和优势。

三、开展有效实践

实践教学对构建高效课堂意义重大,老师需要关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合理比重,这一点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红色文化资源应用的重点和关键。[2]在完成前期的教学任务设置之后,老师应该站在实践的角度了解意识观念执行的具体技巧和要求,抓住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策略及技巧,合理运用不同的红色文化资源更好地实现观念与现实成果的有效转变,保证学生在一个更加自由且宽松的学习氛围之下提高个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水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文化资源之间的运用存在紧密的内在逻辑联系,同时这两者之间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与技术性的实践活动紧密相关。首先,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老师需要注重不同技术工具和载体的选择,充分利用新媒体以及网络平台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调动学生的感官。其次,大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策略以及实施手段和设计运用的选择尤为关键,老师应该着眼于教育主体的实质需求,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基础上将创造性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融入其中,帮助学生对红色文化精神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知和理解,从而降低个人的学习难度,主动与老师进行互动,实现个人学习能力及学习水平的稳步提升。老师需要注重对红色文化本性的分析,实现人文性以及技术性的统一,更好地体现不同红色文化改革的核心要求,帮助学生在自主实践和学习研究的过程之中主动与老师进行互动。从另一个层面上来看,老师还需要体现技术人文性的实质作用及价值,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状态,不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实践研究的过程之中对个人的学习能力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知和理解,从而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引导。

四、构建适宜环境

环境对人的影响非常的深远且持久,要想体现红色文化资源的运用作用及优势,老师必须要积极构建自由且宽松的时间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的合理运用。[3]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良好的教育环境能够有效构建高校课堂,老师应该关注教育教学的具体内容及条件,分析新时代改革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变动和新要求,着眼于学生的主体价值,给予学生更多力所能及的帮助,鼓励和引导学生站在宏观的角度对不同的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解读,抓住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和价值,从而主动参与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每一个学生的教育背景和学习能力有所区别,老师需要构造一个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与学生做朋友,在完成主体教学环节之后主动地与学生进行互动,了解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明确不同红色文化资源使用的具体内容及本质,更好地给予学生主动创造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够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桎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五、结束语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之中,红色文化资源的合理运用尤为关键,老师需要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状态,积极抓住新时代改革背景之下思政教育的具体内容和形式,更好地提高红色文化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水平,让学生在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之下实现个人学习能力及水平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彭厚文,蔡佳.试论互联网背景下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j].许昌学院学报,2018.

[2]卜晨阳,朱晓丹,李聪,等.“互联网 ”背景下河北省红色旅游资源创新传播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07):117 119.

红色资源范文篇10

关键词:川陕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困境;出路

一、文献述评

2003年,彭央华、项波两位先生在其合著的《利用江西红色文化资源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思考》[1]一文中提出了“红色文化资源”概念。2009年以来,“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就此进行了相关研究。杨天宗等[2]以科学发展观为切入点,讨论了达州市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意义,并就比较优势不明显、复合型红色旅游专业人才匮乏、红色旅游基础配套设施落后等现实瓶颈展开研究;冉燕[3]就红色文化核心精神的凝炼与资源整合、红色旅游产品市场定位、红色旅游市场拓展策略等提出了有关建议;姜仕华[4]以达州为研究对象,论述了红色文化对文化强市的现实意义,初步讨论了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相关策略;范藻[5]围绕红色文化传播的平台与载体、技巧与艺术等,论述了达州红色文化传播的基本路径。上述研究成果表明,学界关于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也存在明显不足。一是系统性研究较为缺乏。已有专项研究内容不够深入且较为零散,以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意义、价值等方面简单论述居多,涉及川陕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系统性的应用研究鲜见。二是研究进度滞后于发展变化速度。处于川陕革命老区核心区域的达州,在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推进过程困境重重,而目前学界研究滞后于现实需要。诸如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对革命遗址保护的影响、红色旅游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与人力资源开发、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制度化建设迟滞等,只有为数不多的学者给予了及时回应。因此,以达州为个案,研究川陕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困境与出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达州红色文化资源概况与保护利用困境

(一)达州红色文化资源概况。红色文化资源,在传承红色文化和建设文化强省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也是对广大青少年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资源。达州红色文化资源呈现出内容丰富、载体多样、数量众多且分布较广的特点。就革命将帅故居或故里而言,达州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被授予的近百位川籍将军(含元帅)中占比高达20%;同时,达州也是红四方面军长征的途经地与主战场之一。其中,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既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全国100个红色经典旅游景区之一,馆藏国家一级红色文物2件。而张爱萍故居、王维舟纪念馆、石桥列宁街、红三十军政治部旧址等红色革命遗存,也被列入四川省36个红色经典旅游景区目录。中共达州市委党史研究室革命遗址调查数据显示,达州市境内红色文物保护单位部级1个,省级8个,市级8个,县级39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部级1个,省级4个,市级9个,县级12个。全市红色革命重要历史事件及相关革命人物活动纪念地累计有152个,其中达州市区4个,市属宣汉县42个,大竹县10个,渠县6个,开江县5个,万源市85个。全市红色革命领导人故居累计有17个,其中达州市区2个,市属宣汉县1个,大竹县4个,开江县4个,万源市7个。红色革命遗址、纪念场馆累计有328个,其中达州市区25个,市属宣汉县62个,大竹县26个,渠县10个,开江县20个,万源市185个。红色革命遗址损毁累计有97个,其中达州市区11个,市属宣汉县17个,大竹县7个,渠县9个,开江县5个,万源市48个。红色革命纪念设施累计有20个,其中达州市区6个,市属宣汉县2个,大竹县2个,渠县1个,开江县1个,万源市8个[6]。(二)达州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困境。达州位于川陕鄂交界地,是川陕革命老区的核心区域,在我国红色文化与红色历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张爱萍、陈伯钧、王维舟、向守志等达州籍共和国元勋,在此留下了感人至深的红色事迹。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数以万计的达州儿女加入红军,壮烈牺牲者不计其数。然而,长期以来,受到许多原因的制约,和太行山、百色、井冈山、延安等革命老区相比,达州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面临重重困境。根据调查,达州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困境集中表现在:一是红色文化影响力与吸引力日益下降,二是红色文化保护利用方面的专业人才匮乏,三是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专项资金短缺,四是革命遗址产权归属难以有效解决,五是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六是城镇化建设与革命遗址保护矛盾愈加突出。究其原因,在于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意识淡薄、观念陈旧;人才激励与资金保障机制不健全;制度建设相对迟滞;协同共赢发展理念缺乏;保护利用主体结构单一;监督约束机制不完善。

三、推进达州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有效途径

事实上,延安、井冈山、大别山、太行山等革命老区的成功经验表明,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总体趋势是:保护利用思维方式现代化,保护利用主体多元化(尤其要吸收当地民众和非营利组织),保护利用融资渠道多样化,保护利用发展模式产业融合化与区域协同化,保护利用管理体制规范化,保护利用管理机制灵活化。在总结国内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成功经验基础上,达州应立足地方红色区文化特色与实际,破解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难题,树立“协作共赢 平等互助”的协同发展理念,强化制度建设,不留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盲区;强化制度落实,找准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突破点;强化实际效果,夯实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落脚点;强化协作融合,激活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共生主体”的内驱力。具体途径如下:一是挖掘达州红色文化精神内涵与价值。发挥好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平台的团队和地域优势,为达州红色文化的深入挖掘和有效传承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充分利用展览、展演、展销等文化推广形式,提升川陕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品牌价值。二是拓宽并创新达州红色旅游复合型人才成长途径。对接红色文化研究机构及有关高校,通过“联合攻关—协同创新—优势互补”的培养方式,实现红色旅游人才快速成长;开放引进一批红色旅游复合型专业人才,如红色旅游决策规划师、旅游咨询师、项目管理师、营销策划师及特级讲解员;制定出有利于红色旅游复合型人才成长的配套措施,进一步优化红色旅游人才培训体系与薪酬体系,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激发人才成长的内驱力。三是打造达州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多元融资平台。确保政府专项资金动态增长的同时,组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合作基金会,广泛吸收民间资本、企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参与,促进资金整合。四是优化达州革命遗址产权归属的制度体系。从经济学角度而言,在不同保护利用主体之间存在的价值权利差异,则是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制度结构的函数。政府可以尝试依法将原本私有化的革命遗址归属权按比例进行划分:“核心价值权利”(红色文化价值权利)定位于公共产品属性,由政府购买或租赁;“边缘价值权利”定位于私有产品属性,本着“自愿、协商、公正、共赢”的原则,允许当地民众购买,并出台系列技术化制度。五是以平等协商的方式,构建一个政府主导、其他保护利用主体协同参与的多元“主体联盟”(政府、非营利组织、当地民众、外来访客、企业组织),形成达州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主体“协商协作、共建共赢、平等互助”的全新格局。充分发挥“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规范、监督约束作用,理顺多元保护利用主体之间的权责关系。政府通过“正式制度”使“非政府保护利用主体”依规加入“主体联盟”,平等参与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非政府保护利用主体”利用公认的“非正式制度”(如第三方评估、网络信息、信用评级等),对政府主体的决策行为与权力运行等予以“非正式监督与约束”,进而使保护利用主体间的合作行为更加规范。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主体的职责:政府主管部门负责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红色文化资源的规划与配置、基础设施的建设、人才竞争激励机制的建立、市场准入与收入分配制度的出台等。非营利组织,即政府或自愿承担社会责任的自然人、法人发起的公益性第三方组织,主要负责红色文化产品的社会评价;协调当地民众、政府、外来访客之间的关系,裁断涉及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的利益纠纷;向政府反馈相关政策、规制的落实情况;监督政府在红色资源保护利用过程中权力运行、决策行为等。当地民众在提高自身红色文化保护意识的同时,协助政府做好红色文化宣传、教育与监督反馈;做好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人力支撑。企业组织,即营利性营销公司,负责红色文化产品营销策略的制订与组织实施(如红色旅游产品开发、红色文化品牌价值提升与营业推广等);拓展当地民众的就业空间,经营红色文化产品并获取合法“红利”;对外来访客提供配套服务。外来访客负责向非营利组织、企业组织和政府反馈红色文化产品的消费体验并提供建议;提升红色文化保护意识,向其他社会民众传播红色文化;监督企业组织对红色文化产品的营销行为。六是构筑达州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协同互联平台。成立区域联动组织,与全国革命老区协同互联,共同打造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区域协作、融合共生”平台;统一规划老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的总体方案;实现老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的区域协作、人才共享。七是推动达州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深度融合。促进红色文化和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精选具701有红色文化资源优势的村镇营建红色文化主题村镇陈列室;促进红色文化和绿色旅游资源深度融合;促进红色文化和市场要素深度融合。

四、川陕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启示

制度化建设是解决川陕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瓶颈问题的根本途径。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问题频出,其根本原因在于制度化建设迟滞。目前,以达州为代表的川陕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瓶颈是:红色文化影响力、吸引力不足,复合型人才匮乏,资金融资渠道单一,城镇化建设与革命遗址保护矛盾突出,部分革命遗址产权归属难以明晰,“条块分割”制约协同效应发挥。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有赖于形成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效果的制度体系。如果把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投入产出比作经济交换,那么制度能够为这一交换提供有序的结构,并决定着交易费用与转型成本。就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而言,制度能在多大程度上协调并解决好上述问题,还取决于保护利用主体的期望效用及其情境辨识力、驾驭力和情境本身的复杂程度。协同发展是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必由之路。政府摒弃路径依赖思维,率先植入协同保护利用的理念,并加快制度化建设,无疑对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宏观层面,政府要加大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区域协作 协同创新”的力度。由政府牵头成立区域联动组织,统一规划全域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建立互联互通制度,破除“区域协作、融合共生”的壁垒,实现信息、技术、人才、资源的全域共享。微观层面,政府要在恪守“合作道德”前提下构筑制度化的协同发展平台,畅通沟通渠道,协调“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影响力。构建一个政府主导的保护利用“主体联盟”,推进主体结构多元化、保护利用一体化,进而激活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共生主体”的内驱力。

参考文献

[1]彭央华,项波.利用江西红色文化资源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思考[j].南方冶金学院学报,2003(6):4-6.

[2]杨天宗,蒋吉平,毕英涛.科学发展达州红色旅游的思考[j].思想研究,2008(5):114-118.

[3]冉燕.打造达州红色旅游的对策思考[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9(6):107-110.

[4]姜仕华.红色文化在建设文化强市中的作用:以达州为例[j].理论观察,2012(6):12-13.

[5]范藻.新常态下达州红色文化的传播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5):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