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管网范文10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04-05 00:09:22

排水管网

排水管网范文篇1

关键词:给水管网;排水管网;信息管理系统

给水排水管网是给水管网和排水管网的统称,属市政建设的基本内容。目前我国各地的给水排水管网管理普遍采用传统人工模式,工作效率无法保证,很多管网老旧、破损也无法在第一时间得到察觉。尝试将现代信息技术、自适应技术引入给水排水管网管理活动中,有助于应对上述问题,本文就其开发进行分析。

一、给水排水管网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

(一)系统基本框架。以地理信息系统和智能技术为核心,新的给水排水管网信息管理系统框架应包括执行层、信息传输层、决策层三个层次。执行层负责进行各项具体操作,包括管网性能、破损位置收集等,信息传输层负责处理和传递数据,决策层负责对执行层信息进行分析,下达处理指令性。系统拓扑结构可进一步拆分为定位器、传感器、通信线路、中央计算机[1]。定位器和传感器是执行层的核心元件,通信线路是信息传输层的主要工作单元,中央计算机负责与定位卫星(无线模式)进行交互,也负责识别各类信息,是决策层的核心。(二)系统核心技术。系统核心技术包括自适应技术、传感器技术、智能技术、通信技术、集成技术、嵌入技术。自适应技术强调进行数据的自动处理,能够了解地区内给水排水管道的信息、工作压力等关键参数,当部分管道出现损坏和过负荷工作问题时,也能通过该系统快速进行工作压力调整,给予针对性处理。传感器广泛分布于给水排水管网信息管理系统的各处,负责实时收集对象(各类管道)的信息[2]。智能技术负责存储和记忆系统工作的参数,以匹配传感器所获数据进行工作压力和各类问题的辨识。通信技术可保证系统各部分之间的连接、交互效果。集成技术强调将上述各部分的逻辑控制工作,利用can总线系统集中于中央计算机处,且能互不干扰的运行。嵌入技术强调进行系统功能的补充,如嵌入存储卡进行工作数据记录等。

二、给水排水管网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模拟

(一)系统应用的模式。以某城市写字楼群作为对象,进行给水排水管网信息管理系统应用模式的分析。该写字楼群共有用水对象841户,给排水管网集中于地下,线路复杂。2017年以来,该写字楼群用水量快速增加,给水和排水压力也对应增加,出现供水中断和排水不畅问题,且面临强降水情况下的内涝隐患。收集该地区的管网信息、用户用水信息和排水信息,利用计算机建立虚拟实验。系统应用的模式上,共在地下管网各处设置16个监测点,包括给水管线监测点6个、排水监测点10个。6个给水监测点的分布为:给水中心下游1个,重点分流点2个,随机居民点3个。10个排水监测点的分布为:排污区域上游1个,重点合流点3个,随机排污点6个。所有监测点以传感器进行管道信息的收集,以震动等级、流速等参数进行压力判断、故障分析。所有传感器以线路实现与中央计算机的连接,并借助can总线系统实现不同线路信息的分别处理和干扰排除。监测点额外设置定位器,为保证定位能力不受影响,所有定位器与传感器分别独立进行工作。传感器信息以30min为间隔进行一次传输,定位器信息以48h为间隔进行一次传输,二者传输间隔为5min。(二)模拟过程和结果。在模拟过程中,以参数调整法进行给水、排水压力的虚拟控制以及管道破坏问题。共进行70次实验,分别为给水组30次:标准给水压力(100%标准模式)10次、低压力(60%标准模式)10次、超低压力(30%标准模式)10次,测定6个给水监测点能否准确进行信息变化捕捉。排水组30次:标准排水压力(100%标准模式)10次、高压力(120%标准模式)10次、超高压力(180%标准模式)10次,测定10个给水监测点能否准确进行信息变化捕捉。故障组10次:模拟各给水点和排水点管道破损。模拟结果方面,给水组共获取30组数据,数据反馈时间平均为12.8min,压力测定准确,均差为1.94%。排水组共获取30组数据,数据反馈平均时间为11.2min,压力测定准确,均差为1.77%。故障组共获取10组数据,数据反馈平均时间为14.3min,定位信息精准(到最近的定位器处)。这表明,以自适应技术和智能技术为主要依托,给水排水管网信息管理系统能够有效进行工作,获取各处数据信息、进行参数调整,也可作为各办公系统管网设计、改造的参考。(三)系统应用的注意事项。系统应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抗干扰作业以及参数的标准化。本次模拟选用的是can总线处理技术,可保证不同执行单元传输的信息不产生互扰问题。必要时可以通过信号放大器进行信号的加强。参数标准化主要是指系统应用时,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收集给排水工作的具体信息代入中央计算机中,以准确评估执行单元传回的管网信息是否异常。

三、总结

综上,给水排水管网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应用,能够改善现有系统的工作能力。其框架强调层次性,以自适应技术和智能技术为依托。系统的应用强调执行单元的广泛分布、控制单元的集中管理,保证各节点和控制终端连接,同时确保信息交互实时性,模拟分析证明了上述开发内容在办公系统中的适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宋颜彬,林琳,刘爽.城市市政给排水管网的优化配置与管理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8(20):110-111.

排水管网范文篇2

[关键词]市政供水;给排水管网;配置管理

在当前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时代背景中,社会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状况的改善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大众的物质生活水平获得显著改善。而作为城市市政工程重要配套的给排水系统则承担着对社会完成日常生活供水和废水回收的重要责任。如何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并结合未来城市的发展规划和趋势,在给排水管网方面开展进一步的优化配置与现代化管理是当今市政工程从业者需要重点关注和研究的问题。给排水管网的工作效率直接影响着大众的生活质量,因此提升市政管网给排水能力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

1城市市政给排水管网优化配置原则

从城市市政管网系统的整体分布和规划情况来看,管网系统由给水、排水、供暖、供气等几个独立的体系结构所构成。这些系统之间彼此可能存在一定的互相关联和协同工作情况。而作为市政管网系统中重要的组成结构之一,给排水管网系统则承担了更多与公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功能。完整的给排水管网系统包含了多种设施和组成结构。关于水资源的利用与循环使用的设施包括调节阀、给水管道、排水管道、水泵、沉淀池、水塔等设施。系统内搭建和各类具体功能的实现方式主要由管线负责。管线的铺设方案,材料选取和配置的各类功能设备在协调配合过程中共同完成整个给排水管网的功能。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某一个设施出现偏差或故障,都会导致整个给排水系统的运行功能出现异常,稳定性降低。严重者可能造成泵站的运转效率降低,甚至造成管网的漏损率加大。这些问题一旦出现,必然会严重影响社会的正常市政供水效果和秩序,还会阻碍管网的运行经济性。为此,给排水管网的负责和管理人员必须高度重视城市给排水管网的配置和使用合理程度。以科学、高效的管理方式对给排水管网的运行过程进行监管,保证其处于可靠稳定的运行状态之下。为社会稳定、持续的提供可靠的给排水服务。

2市政给排水管网的应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系统布置问题。在城市市政各类基础设施不断构建和完善的进程中,给排水管网的覆盖密度会随着城市面积的扩张而逐步增加。各类相关给排水设施的铺设和系统构建速度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在系统布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既有管网和新建管网进行衔接配对时遇到的复杂情况。根据相关的施工操作经验,可以将一些常见的情况归纳总结为以下几类:首先,市政给排水管网基础设施规划设计与管理在实际的应用和落实中严重滞后于建筑物自身的规划发展速度。通常都是在道路和建筑物已经完成施工之后才开始进行给排水管网系统的设计和规划。另一方面,在给排水管网的设计中缺乏结合实际环境的考察和测量。设计者往往仅凭自身经验,根据可能需要的管道容量、管径和坡度进行设计。这种缺乏与实际状况结合的方式很容易造成管网系统投入使用后给排水的实际效果与理想状态偏差较大。2.2选材与材料优化问题。在市政工程的给排水管网设计的初期阶段,对于所使用的管网管材的选择必须进行预先调研,结合给排水管网设计和规划的使用年限,选择最为稳妥的设计和施工方案。市政给排水系统使用时间较长,往往面临着严重老化和管道渗漏的问题。早期的给排水管网常用灰口铸铁管和镀锌钢管为主要选材,这类材质在经历长时间的地下运行和使用后极易造成渗漏。根据相关的市政给排水工程建设和施工标准要求,供水管线主管道上的覆土厚度至少在1.2m以上。然而,在城市后续的发展和路政施工中,极易因上方道路规划改变而使覆土厚度降低,导致管线出现破裂或渗漏。2.3管网配置未充分考虑突发事件。常见的因给排水管网配置管理不当而造成严重后果的突发事件主要有污染、泄洪和爆管三种类型。当前阶段的给排水管网系统在配置管理方面对于以上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十分有限。其一,地下管网的布置情况不够明确。在完成路面的修复施工后,大量的工程数据资料没有得到妥善保存。在经过较长时间的使用后,如果出现突发情况,就很难明确找到相应管线的具体位置。其二,对于排涝期间水源恶化严重的问题,如果污水污染了供水管道,将必须以大面积停水作为补偿代价。最后,对于极端天气导致的城市排水不畅,会造成路面的大量积水,可能危害社会公众的人身财产安全。

3市政给排水管网的配置优化对策

3.1给排水系统优化。加强城市市政给排水系统规划设计的合理程度和科学水平,应首先在管道的布设方面做充分考虑。结合城市的实际发展规划和区域地质环境,因地制宜的制定管网配置和施工方案。特别要将城市的给排水管网体系纳入整体的市政配套设施规划当中,并与地下的其他市政管道系统做到相对独立,避免互相影响。同时,给排水系统的设计应结合工程项目上的实际条件,事先派专人到施工区域对给排水网点周边的水源,地形,河流进行前期考察,并对于沉淀池、水泵等附属设备的设置位置进行方案规划。在保证维修施工便捷,整体成本最低的前提下,设置简短且高效的给排水线路。3.2既有管网与新建管网的配置优化。伴随着城市发展的需要,对于已经投入使用的既有给排水管网和新建管网之间的衔接和配置要做到安全稳定。首先,要找准既有管网中存在的明漏和暗漏点,并对其进行妥善的处理。对于泄漏、跑、冒量较大的管线或阀门,应及时更换为新管。另外,给排水管网的配置优化方案还要充分结合上部环境变化对其产生的影响。将市政规划和道路施工造成的给排水管网上方覆土厚度降低的问题考虑在内。可以事先对管网埋设深度进行重新计算,避免后续的施工对给排水管道的安全运行造成干扰。3.3提高给排水应急能力。优秀稳定的城市市政给排水管网应具备良好的抵御应急事件的能力。对于爆管事件的处理措施也必须妥当。市政工程人员可以针对这一问题,对给排水管网的信息进行及时更新。定期收集给排水管网的历史数据并进行整理。相关部门也可以加大对给排水管网检测和维修的投入资金。将管网的埋设位置和地下管线的管材材质、型号、规格以电子信息的方式存储于计算机数据库系统中。为后续的突发事件处理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4结语

市政给排水管网系统的优化配置与管理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系统性工程。在这期间,对相应管网的运行状态监管和后续完善措施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保证管网运行安全、平稳的基础上,结合可利用的资源进行科学配置。对给排水管线布局进行优化,妥善处理既有管网和新建管网的配套工作,并根据实际需求提升给排水系统的应急处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宋颜彬,林琳,刘爽.城市市政给排水管网的优化配置与管理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8(20):110-111.

[2]黄军.城市市政给排水管网的优化配置与管理探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08):167.

[3]稂友明.谈市政给排水管网的优化配置与管理[j].低碳世界,2017(22):156-157.

排水管网范文篇3

[关键词]给排水管网;问题;优化设计

给排水系统是建筑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给排水系统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用水,保障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建筑给排水系统可分为两大组成部分:给水系统、排水系统。给水系统:在供水安全、及时、节约的前提下,达到水压稳定、水量充足、水质良好的要求,正常的为人们提供生产、生活及消防用水。排水系统:主要功能是排出雨水、污水及生活废水,排水系统不能影响到给水系统,对排出的水要进行集中处理,避免污染到周围环境。

1城市供水管网设计问题及优化

1.1管线优化设计。物有本末,而事有始终。城市供水管网管线的优化设计,涉及到的内容十分广杂,如材料、净距、线路、改造、建筑结构等等不一而足,这就决定在供水管线设计工作,需扬长避短,全局把控而实现经济性、设计性为一体,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良好目的。实践勘察不可缺少,城市地形图与定线图之间的比例非常大,因而要做到图纸设计与实际情况高度吻合,需要工作人员前往实地勘察,并对错误之处进行指出、修改。一般而言,管线之间的净距设定在一米五以上,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合成材料、新型材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出,因而在完全确保管线能得以正常运行而不发生干扰的情况下,可适当调节净距。设计图纸应尽可能详实,标注好细节参数,不要遗漏,从而在实际工程建设中有效降低成本投入,提高经济效益。我国幅员辽阔,气候环境差异巨大,而气候环境无疑对管线设计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因而在具体设计工作中需结合当地城市的气候特点开展。如北方城市,在冬季温度很低,在设计规划时就要确保管道介质不冻结。竖向的管线,在设计中应考量其荷载、压力、承受力、覆土等等,以确保设计规划的合理性。此外,管线设计中出现难以调和的冲突时,应科学取舍,作出正确的判断,如能够弯曲的管道要尽量让开不能弯曲的管道;重力管要优先压力管;小管径管道要避让大管径管道等等。管线优化设计还要具体到建筑结构上,以使其符合或对应于建筑结构属性。在设计工作中,需结合物业、工艺、产品等开展,以提升管线设计的系统性,明确优缺点和各种限制性因素所在。1.2管网优化设计。管网优化设计在定线设计的基础上实现科学合理的欧洲杯投注官网流量。众所周知,管网流量的是否合理性,对整个供水体系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无时无刻影响到供水系统的运行成本。某个供水区域的管网优化设计,均需要结合其实际情况作出深入的分析。同一个城市,在不同的区域,其地形差异也存有显著性的差异。平原地区的城市,其城市地形起伏不大,而供水管网的设计相对较为直观、清晰。发达城市有着良好的基础设施,供水管网十分完善,而设计上也可从多个角度切入。但是,对于某些地形起伏较大的城市,就需要在设计过程中最大化设置好管径与水力参数,避免局部地区水压过大而有的地方则水压不足。需要注意,在城市内部,供水区域和需求量也存在客观上的差异,城市商业发达区域,对供水的需求量相对一般区域更大,这就要求在设计中以不同的水压而实现合理的供水。一般情况下,使用无负压管网增压稳流给水设备和直接式管网叠压供水技术,在遗传算法基础上来优化管网设计。两者在使用上有所不同,如供水区域的水压较为稳定,并且水量充足,可选用无负压管网增压稳流给水设备。而直接式管网叠压供水,则是针对于在特定时间内水量需求量迅速提高的区域,瞬间用水十分集中。选用直接式管网叠压供水技术,可有效确保供水设备的正常运行,尽可能避免瞬间过大的水流量对管网造成的消极影响。

2城市道路排水设计问题与优化

2.1雨水排水设计。城市雨水排水设计是当前城市给排水管网需重点研究的问题之一。在对城市雨水排水进行设计时,首要考量当地的降雨量和城市的地形特点。降雨量、地形因素的不同,从而导致雨水排水设计存有根本性的差异。此外,还需要考量到雨季时节高密度的降雨,如持续性的暴雨天气,城市的雨水排水系统是否能有效的进行排水,避免低洼地区长时间积累大量雨水。不言而喻,相对于低洼的区域,平坦的地形更有利于排水,雨水集中量较小,而在工程施工、运行及维护方面也更具有便捷性。在具体工作中,可采用遗传算法的全局随机搜索技术和对目标函数的直接操作,提高计算的精准度、正确度。传统的计算方法,已然难以满足对多种参数的统筹兼顾,而参数优化不当,无疑会导致整个雨水排水设计工作受到影响,最终影响到城市的雨水排水系统运行。区域的雨水排水应做好分门别类的设计,如十字交叉路口、高密度建筑区、交通量大且地形较为低洼等,应在这些重点区域针对性的提高其重现期。此外,由于人口密度大和其他城市基础实施的影响,为保障群众的出行安全及交通状况,应在这些区域设置暗管排水。相对于市区而言,城市郊区及人口、建筑不是特别密集的区域,可设置为明渠排水。从经济角度出发,明渠排水成本投入较低,而维护其运行也较为容易。一般情况下,可在低洼的路段两侧修建边沟,利用边沟排水。两相比较,明渠排水可有效降低或减少暗管100-150m,这对于城市基础建设的经济效益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2.2污水排水设计。污水排水设计,应立足《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的具体要求,做到科学合理的优化设计。比如说,按照《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要求,排污管道的直径应大于等于300mm,如小于这一直径,极有可能应污水中的杂物而造成管道的堵塞。又如,在设计坡度上,应大于等于0.003,如小于这一坡度,也极易导致污水排水受阻。城市人口密度大,地下各种管线密布,如给水管线、雨水管线、弱电管线、燃气管线等等,牵一发而动全身,为不影响到其他管线,必然需要在设计前搜集掌握到相关资料数据。污水管道除了堵塞外,还存有如渗漏、噪音污染、二次污染等通病,因而在设计时也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而作出最佳设计方案。很多情况下,在住宅小区尚未完全规划完毕时,提前布置出排污干管,这导致了排污的位置点存在不确定性。排污管道的干管与支管衔接,不仅是施工方面的重点所在,同时在设计方面也是重大问题。支管与干管之间,要确保其能够胜任排污的需求,但经济成本也不能无限投入,需在客观上尽可能降低不必要的工程量。在设计过程中,干管伸入到人行道及建筑物两旁时,要预见和优化调节,以避免过多的支管接入而频繁的破损路面。排污设计应以就近原则为主,但也不能‘横冲直撞’而影响或破坏到其他管线。设计中,扩大局部的断面,以保障过水断面,可采用倒吸虹管但不能影响到排污运行。如周围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在埋设排污管道时降低埋设深度,地形较为平整的区域,也应避免管道的过度深埋,以此减少经济投入。

3结语

不言而喻,给排水管网工程建设,并非局限于满足当前的使用,也需要能够满足城市后期发展建设的需求。为此,在设计过程中需从长远的角度进行规划设计,尽可能囊括到综合性因素及设计标准。城市排水系统尤其固有的特点,如汇流系统、分流系统,不同的城市,其基础设施建设存有差异性,因而需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在优化城市给排水管网时,还应立足于环保节能的原则,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节水的良好目的。

参考文献

[1]刘玉华.城市给排水管网优化措施[j].中国高新区,2017(20).

[2]张辰纲.城市给排水管网优化措施[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7(02).

排水管网范文篇4

关键词:给排水管网;环境工程;课程改革

1概述

黑龙江东方学院是国家批准的民办本科院校,秉承公益性办学的宗旨,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作为学院重点发展和培养的专业,环境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既能够顺应区域经济建设,又能够满足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历史任务要求。以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村改水改厕”,党的报告中提出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和“建设美丽中国”为背景,在新时期为解决从业问题,环境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但要熟练掌握水处理的工艺技术,而且要全面掌握给水和排水管网在水处理和污水收集方面的具体理论和实际应用。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将进入攻坚阶段,新管线的敷设和旧管线的维护成为制约城市交通发展的重要因素。给排水管网课程在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和升学中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这门课程是继水力学之后以水的运动为主线的重要工程性课程。该课程与给水工程、排水工程构成了供水与排水的收集与处理的给水系统和排水系统,是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在未来工作中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也是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升学后的课题选择之一。《给排水管网》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新的历史契机下,为拓宽就业渠道、打开就业市场,环境工程的学生应具备管网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结合社会实际情况,为增强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的核心职业竞争力,不断完善教学大纲,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构架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知识桥梁,为寻求课程改革的切入点和欧洲杯买球平台的解决方案做出如下探讨。

2课程存在的问题

《给排水管网》课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系统地介绍了给排水管网系统的组成、布置原则、管网设计计算、管材选取等内容。目前,课程教学学时数为24学时。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给排水管网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排水管网初步设计的能力,具备从事给排水管网日常维护、施工运行的能力。随着笔者在实际教学环节中的不断探索和思考,认为课程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2.1课程设置给水管网和排水管网原本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两门互为独立的课程,但在环境工程专业中排水管网是学生就业和升学的重点的知识。初期课程大纲的设置是整合了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大纲内容,由于学时设置有限,课程精简了给水管网设计计算。在给水管网内容中,只与排水管网对比地简要介绍了给水管网的基本理论,对于实际工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体现不充分。课程以高等数学和水力学为先修课程,由于两门课程对于三表院校的学生难度较大,从而影响了本课程在理论计算部分的内容。给排水管网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安排在第四学期,排水工程和给水工程课程分别开设在第五和第六学期。课程设置的学期不符合教学顺序,应该在学生学习完给水和排水处理工艺及原理时再进行管网的介绍。2.2缺少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课程也是如此。为培养应用性职业型的工程技能人才,实践环节是支撑理论的最有力的论据。实践教学通常包括专业实验课、课程实习和课程设计等内容。专业实验课教学可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知识、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课程设计可以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工程规范、计算方法等串联起来,构成完整知识链条。受限于学时、师资和实践场地等客观因素限制,目前仅有课堂教学,这既与本科生培养目标相悖,亦不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素质。2.3教学模式单一给排水管网课程是一门工程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课程的理论教学固然重要,但传统的多媒体教学不能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久而久之会失去课程原有的特色,把它变成一门枯燥无味的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鸡肋课程”。本课程开设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针对部分升学的学生,有些高校的研究生升学考试中专业课为污染控制工程,参考书上册内容为给排水管网,考试大纲中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排水和雨水设计及计算内容。这样一来就要求任课教师在课程体系中增加简单设计内容,所以重新制定教学大纲显得尤为重要。

3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3.1优化课程设置。环境工程专业在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结合培养环境工程专业应用性、职业型一线的专门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将给排水管网理论课程学时修改为36学时,并将先修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重新修订,其目的在于降低起点难度,按照课程难易程度将知识点更好地衔接起来。理论课程中增加的12学时将用于“海绵城市”(4学时)、“城市综合管廊”(4学时)和小区管网设计(4学时)等三部分内容。“海绵城市”和“城市综合管廊”是目前国内外管网建设的重点内容,它是关系到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整体建设的节能减排的环境重点建设项目,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掌握其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的分析能力。3.2理论———实践教学体系。改原有单一的理论教学,变为“理论 实践”的课程体系。具体做法有两点:一是增加4学时小区给排水管网设计,设计内容是在某小区街区图纸上进行管网定线以及简单的设计计算;二是增加4学时教学实践环节,实践内容是参观管网施工现场,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管网布置的具体形式,了解施管网工的基本方法,了解各种管材的应用。给排水管网课程由原来的24学时,修改为36 4学时的理论———实践教学体系,不但弥补了工程实践的内容缺憾,而且也丰富了理论内容的具体应用。讲课程安排在第六学期开设,待学生消化和理解给水处理工艺和排水处理工艺后,再讲授管网内容可有助于工艺流程的理解和水厂平面及高程的设计。3.3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板书———ppt”的教学手段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常规路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在枯燥的工程性课堂上显得尤为重要和新鲜。目前,可利用在给排水管网上的的现代化手段有“蓝墨云班课”,现代化的技术有“bim软件”。近几年,蓝墨云班课是在众多高校中被广泛推广的移动式互动教学手段,学生只要通过手机app加入班课就可以实时进行互动式教学。给排水管网课程可以在实践学时有限的情况下,通过班课向学生传递各种图片信息作为理论内容的辅助支撑。在4学时的教学实践环节中,并不是任何一种管线的布置和管材的使用都可以尽收眼底的,如我国的南方和北方的管线埋设深度的差异性、北方地区管线的保温层结构和管线衔接等内容都可以通过蓝墨云班课进行有效展示。信息化教学是符合大数据时代要求的,符合互联网 创新精神的,能够达到一定教学效果的新时代课堂教学手段。bim软件可以解决管线碰撞等问题,它多用于建筑内水暖管线的布置。目前,bim软件应用在市政给水、排水、雨水和供暖管线的工程实例明显增多。通过理论课程结合bim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来强化知识点,如管网埋设深度、泵站的位置等问题,这种做法更有利于学生消化吸收规范的内容,做到学以致用。

4结语

给排水管网对于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是一门难度较大的工程技术应用性课程,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提高设计能力,丰富实践经验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经过反复研究和具体实践,给排水管网课程由单一理论教学模式转变为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增加例如“海绵城市”和“城市综合管廊”等实际工程案例;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技术的应用;调整课程开设顺序,完善先修课程教学大纲,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增加升学“砝码”。任课教师要不断丰富应用工程实例和科研内容,根据课堂需要采取互动式教学,注意教学输出与课程反馈效果是否匹配,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由浅入深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帅,单德臣,李明,等.应用型本科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构建与探索[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9):72-73.

[2]张武.环境工程专业中给排水课程的教学方法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26):150-151.

[3]王小庆,田文杰,等.示范性应用型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山东化工,2016(4):111-112.

[4]邹路易,滕跃,顾文秀,等.提高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7(46):32-33.

排水管网范文篇5

一、基本现状

(一)认识上不断深化。我县城区的老排水系统均在九十年代初期前建设,至今有20余年历史,城区以为界划分为南北2个排水分区,即:以北和以南,排水管网约40千米,主要排水口52个,县城现状排水系统为截流式雨、污合流制,沿主要道路建设有若干排水涵管和沟渠,排入截污干管,部分区域直排入和。过去由于县城规模小,人口少,人们缺乏环境保护意识,更没有建设雨污分流管网体系的概念。随着城市建设的逐步扩张,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城区排水问题日益凸显,县委、政府及有关部门逐渐认识到排水系统建设的重要性,并引起了高度重视,经过积极探索和有效治理,县城排水管网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县政府于2010年委托南昌大学设计研究院编制《县城排水工程专项规划》,该规划对县城排水工程建设具有指导性意义。

(二)重点实施了一批排水工程。近几年来,县政府实施了、等河道的综合整治工程,改造了河道,维修加固了河堤,加强对两岸截污干管的维护,着重对城区建材街内涝、金莲山西段等积水路段排水改造,实施了11条小街小巷排水系统优化改造,提高了污水收集率,改善了县城人居环境。县污水处理厂建成于2009年11月,一期工程2010年已建成并投入运行,沿河道两侧铺设截污干管3.4公里,日处理污水能力可达1万吨。工程远期设计规模4万吨/天,近期规模2万吨/天。目前按日处理2万吨土建建成,1万吨设备安装运行。截止2012年底,县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9093吨,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b标准。污水处理厂的建成和污水管网的建设,从根本上遏制了生活污水直排对水体的污染。

(三)加强了排水监管。县建设、城管、环保等部门通力协作,强化了对居民小区、施工工地管涵、污水管网的管理,明确了责任,落实了措施,收到了成效。加强对新建住宅小区的验收管理,确保新建排水设施符合规划要求。对小区内排水设施不完善,小区内排水系统接入市政管网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坚决要求开发商进行整改,特别加强了对全县工业企业的排污监管,凡是涉及排污的企业基本上都实现了达标排放。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监督管理乏力。城区排水系统的规划和实施脱节,未形成长效管理机制,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如一些商住小区开发商自修自建排水管网和化粪池,缺乏科学设计,既没有施工图,也无竣工图,实施中往往偷工减料,尽量缩小管线长度、管径和化粪池容积,导致排水系统达不到排水和处理要求。由于多种原因,我县未制定城市排水管理办法,对部分工地施工毁坏排水设施造成污水四溢现象缺乏执法根据。县级相关职能部门在城市排水系统管理上未形成合力,存在相互推诿扯皮现象。城市管理力度不够,有些单位没有重视配套设施建设,加上少数居民环境意思淡薄,任意倾倒污水、垃圾,污染道路,堵塞下水道。

(二)污水收集率低,处理区域面积狭小。现有的污水管网辐射范围有限,部分区域的污水未能排入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主要有沿河区域、以、、以大道两侧居民区、里至农民巷老居民区等区域的污水未排入污水处理厂,其余各乡镇城区均无污水处理设施。

(三)牡丹亭电站橡皮坝蓄洪水位过高对城区排水排涝造成不良影响。牡丹亭电站又设在县城下游方向,因牡丹亭电站橡胶坝抬高水位,造成上河边路(喷雾器厂旁)和下河边路(中山桥旁)两个溢流口标高较低溢流井在雨季时河水倒灌入截污干管,造成污水处理厂无法正常运营,同时,因河水的倒灌,导致城区雨水不能及时排出,造成城区发生内涝现象。经观察,近两年来进入雨季,因河水水位过高,河水都会多次从溢流井倒灌入截污干管,造成污水处理厂无法正常运行和城区发生内涝现象,为此,我局在上河边路(喷雾器厂旁)的溢流井溢流口安装拍门并提高了下河边路(中山桥旁)溢流口标高作为应急处理,但仍然无法完全解决河水倒灌的问题。

(四)设施建设滞后。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老城区排水管网未实现雨污分流且排水设施较为老旧,排水管渠主要为盖板和部分砼圆管,部分老管网设计标准较低,特别是部分小街小巷仍然依靠明沟排水。随着我县城区扩展,老城区的部分管网管径过小,排水能力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对老城区的排水系统进行改造的需求日益迫切。例如,建材一条街箱涵因汇水范围过大,同时因截污干管截流,造成排水缓慢淤积严重,造成建材一条街丁字路口区域内涝时有发生;建设银行下方排水箱涵塌方多年,却因各方面原因迟迟未进行修复。

(五)资金难以保障。资金缺口一直是制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瓶颈。长期以来,由于多方面原因导致领导和部门关注地面上的建设多,而对地下排水管网体系建设重视的少,关注不够,致使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难以保证城区排水管网体系建设顺利推进,特别是对老城区排水系统改造需对现有的道路进行开挖,难度大,成本高,民生影响大,建设资金紧张。

(六)新建污水设施未能发挥作用。经取样检测表面,截污干管内污水cod浓度波动异常,疑似存在河水渗漏点,导致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低;伯坚南大道、建材一条街等污水处理厂配套支管在建设时因不注重与老管道、老水沟的衔接,造成配套污水支管并未能将沿线污水全部收集,新建污水管网潜力尚待发掘。

三、对策与建议

加强城市排水管网建设,着力完善雨污分流系统,实现污水深度处理与再生回用,是有效控制污水排放,保护水环境,形成城市水系统健康、良性循环的必由之路。近年来,随着我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不断恶化的气候环境和极端的天气越来越频繁,导致老城区内涝积水现象越来越严重,解决老城区内涝积水问题越来越严峻,为提高我县污水厂进水溶度,解决老城区内涝和积水现象,结合我县现有的排水体系,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随着我县城市人口的急剧澎涨及工业企业的快速发展,生产、生活废水的产生量逐年增加,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排将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必将会给我县和河下游地区带来诸多负面效应。因此,县委、县政府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分工与管理,明确部门主体责任,将城区排水管网建设纳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在进行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时,应充分重视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同时,建立专门的排涝设施管理机构。各级各部门要深化认识,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城区排水管网系统建设实践,把此项工作当作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来切实抓紧抓好。只有如此,建设成宜居的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二)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依据县城排水工程专项规划,加大城区排水管网建设,一是对截污干管渗漏情况进行排查和处理,对截污干管及其进水管污水进行分段抽样检测,清理截污干管淤泥并进行闭水试验,排查渗漏点采取修补措施。二是采取有效措施将直排的污水导排至污水管网。一方面将瑞香东路南侧小溪内的直排污水引入截污干管,另一方面将伯坚南大道、建材一条街等污水处理厂配套支管两侧的老居民区的直排污水引入污水支管。从而真正发挥新建污水管网的作用,扩大污水收集范围,提高污水处理厂进水cod浓度。三是实施一批排污、排涝管网建设项目。建设胜利路排水干管,对胜利路西侧原来排入建材一条街的雨水、污水沿胜利路分流,减轻建材一条街排水箱涵的压力,缓解该区域内涝问题;建设北面河、陶园城区域污水管网,将直排入及污水引入市政管网;同时接顺漂塘路、金莲山大道金瑞华庭区域等市政断头管网,将断头管网的污水接入污水处理厂。四是要切实搞好分期治理。由于旧城区已形成了比较固定的合流制排水体系,加之房屋密度大,改造民生影响大,要在近期内完全改造成分流制排水体系难度很大、耗时长、成本高,因而,对县城排水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应严格以《县城排水专项规划》为指导,分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建设和改造。对规划合流区域内的老城区排水管网应以棚户区改造及道路改造为契机,尽可能实现雨污分流。对规划为雨污分流区,而实际建设采取雨污合流管网的建成区(如陶园城、金莲山大道西段等区域)应分步分片进行雨污分流改造。对县梅国北路等新建区域要以高标准、高起点为原则,实现规划和建设一步到位,形成较为科学和完善的雨污分流系统。

排水管网范文篇6

为认真贯彻我省“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积极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快我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确保各县(区)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按照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推进全省县(市)排水管网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及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加快全省县(市)排水管网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和市委办公室《中共市委办公室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对全市领导干部会议暨市委中心组学习会精神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督查的通知》文件要求,现就我市各县(区)加快推进排水管网建设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前一阶段各地工作进展情况

我市各县(区)的污水处理厂自2011年8月1日开始分两批建设以来,十一个县(区)的污水处理厂已全面完工,并已投入了试运行。但各县(区)的污水处理配套管网建设还相对滞后,污水收集率未达到省政府要求的50%以上,污水处理厂的运行负荷率未达到60%以上,污水进水浓度及污水集中处理率也未达有关要求;还有部分县尚未完成排水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二、当前重点需要抓好的几项工作

按照省、市有关文件要求,根据我市各县(区)污水处理配套建设的实际情况,必须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尽快制定加快推进排水管网建设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切实加强污水设施配套管网建设的组织领导,确保污水设施配套管网建设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二)完成排水管网现状调查摸底工作,各县(区)对本地排水系统、污水收集管网情况以及排水户排水情况进行调查摸底,重点做好城市现有排水管网的分布、竖向标高、管长、管径大小、管材材质和建成年份等基本数据和信息,建立文字和电子档案永久保存,并及时进行更新。

(三)加强排水专项规划工作,目前我市已编制排水专项规划但未报送省厅备案的有:县、县、县、县、县、县和县,以上七个县请尽快将专项规划报送省领导小组办公室。未完成排水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有:县、县和县,以上三个县根据调查摸底的情况,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排水管网建设工作的要求,在9月底前完成排水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并报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四)加快推进排水管网建设工作进度,目前我市尚有

排水管网范文篇7

为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完善城区排水系统,经县政府研究,决定实施城区排水管网升级改造项目,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项目建设内容。对城区24公里原有的排水管网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并新建排水管网36公里。

二、项目建设主体。由县城投公司作为城区排水管网升级改造项目的业主,具体负责该项目的实施工作。

排水管网范文篇8

结合专业培养目标,确定授课重点内容2003年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提出了新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本科(四年制)培养方案,将原来的给水管网和排水管网合成一门课程——给水排水管网系统,并提出了新的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给水管网和排水管网原有72个学时,而根据新的教学大纲要求,给水排水管网系统只有48学时。在课程内容较多,知识点涉及面不变,而授课学时缩短的情况下,教师应根据给排水专业对本课程的要求,抓住核心知识结构,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排、优化,突出重点。给水排水管网系统工程应以给水管网水力分析和计算、给水管网工程设计及优化设计、污水管网设计与计算、雨水管渠设计和优化计算为核心内容,以管网水力学和管网模型为基础,着重讲述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的选择、计算和设计程序,对于给水排水管道材料和附件、给水排水管网管理与维护做简单介绍。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率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部分教学内容,例如各种阀门的工作原理、新型管材的施工安装方法等难以向学生进行介绍,学生也很少有机会到工程现场去体验,造成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得多,学生见得少的矛盾。大学生的年龄特点是追求视觉冲击,对图片、视频等特别感兴趣。一言堂的授课模式会令课堂枯燥无味,师生互动性不强,教学相长效果不佳。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教学手段,课件的制作要美观,对管网系统中涉及到的设备内部结构、应用原理,管道施工安装、新型管材样品等演示尽量使用图片、动画等,这些比语言更形象生动的资料,能将抽象的概念、原理,难以解释的设施、构筑物等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再辅助以老师的讲解,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关注程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出一个图文并茂、视听并举的学习氛围,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让学生建立清晰的工程概念,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有课时的不足。

结合实际工程,将案例和规范融入授课内容给水排水管网工程是在工程应用中不断发展完善的,给水排水管网工程教学也应基于工程背景而展开,使理论和工程运用同步进行,不可偏重理论计算,而忽视工程背景,忽视对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①注重突出工程问题的处理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实际,从工程实践到理论,然后又从理论返回到实践,突出工程意识和工程观点,着眼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训练学生的工程思维。将实际管网图纸拿到课堂上讲解,通过案例分析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同时也让学生熟悉了给排水工程识图,为后续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打下基础。例如,在讲解雨水管渠设计计算时,先介绍雨水管渠的理论设计计算原理,再结合实际工程的设计图纸和规范要求讲解。实际的雨水管渠系统是如何设计的?为什么近年来部分城市出现逢雨必淹的现象?如何解决这一现象?实际的雨水管渠系统设计中应特别注意哪些问题?针对一系列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给水排水管网系统从设计到施工到运行管理,都需要遵循国家相应的规范,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注重将相关规范内容融入各章节。如《室外给水设计规范》对于输配水管道布置和敷设、管渠材料及附属设施、管材接口、埋深、调蓄构筑物的要求,《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对于排水管渠及附属构筑物、立体交叉道路排水、雨水管道设置的要求,《给水排水设计手册》对各单元设计计算的要求等等。要求学生熟悉规范内容,为将来要从事的工作储备必要的专业知识。

改革作业形式,强调学在平时为加深知识的系统性理解,作业以单元大作业的形式出现,②如,将给水管网工程设计作为一个大单元,在课程教学开始前就将大作业布置下去,其内容包括给水系统设计用水量计算、水池水塔调节容积计算、确定管段设计流量流速、确定泵站扬程和水塔高度、管网设计校核等给水管网系统应掌握的知识。随着课堂教学的进行,完成相应部分的作业,整个给水管网部分课堂教学完成,整个给水单元大作业也应该完成。对每次单元大作业进行答辩,并给出答辩成绩,对学生课程成绩的综合评定,也应该强调学在平时,提高平时作业答辩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权重系数,使学生边学边练,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增强了实际应用能力。教师也可以根据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接受程度,并做出及时总结,查漏补缺。

排水管网范文篇9

关键词:给水排水;给水排水管网系统;问卷调查;教学改革

给水排水管网系统是给水排水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给水排水管网系统中给水的输送、分配和污废水、雨水的收集、排放等问题,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给水排水管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工程设计方法,培养学生工程设计、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1调查对象及内容

通过问卷调查,充分了解给水排水专业学生对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学习情况,作为本课程改革的依据。我校2014级给水排水学生于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完成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结合其学习的经历进行了不计名问卷调查。学生共40人,发放问卷调查表40份,回收35份。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的选用、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方法、考试形式和学习情况等。

2调查结果

从问卷调查表分析可知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有待改进。

2.1教材选用情况

根据高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推荐,我校采用《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第3版,严煦世主编)教材。在使用过程中教师发现本教材内容偏重于指导性,对于侧重于工程实践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来讲,存在着理论知识偏多、与工程实践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另外,部分内容不可避免地与现实工程技术有一定的距离,比如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冷热水、暖气管材之一的聚丁烯管(pb管)及其施工在教材中未提及[1];课程内容编排上,同一章节中会同时出现给水管网和排水管网的知识点,知识跳跃性较大,不利于基础性偏差的学生学习。

2.2教学内容

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际应用结合较强的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具备熟练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管网设计的基本技能。94%的学生要求此课程应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由于教学安排的限制,授课方式以课堂理论知识学习为主,教学部分内容与实际工程脱离,如新型管材和施工安装方法难以向学生进行介绍,学生也很少能到工程现场去体验,致使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结合不紧密,达不到教学目的。

2.3教学方法

由于学时限制,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中教师以多媒体为主进行教学,致使教学信息量大幅增加,学生精力过于分散,部分学生跟不上进度,对教学重点把握不牢[2]。调查表明88.6%的学生建议采用多媒体板书的教学方法;63%的学生更愿意采用案例性的教学方法。因此,仅仅通过理论性教学是无法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2.4考试形式

根据学院教学改革要求,该课程考试拟采用半开卷形式,平时成绩占20%,考试成绩占80%。通过问卷调查表明:48.6%的学生要求采用开卷、28.6%的学生建议采用半开卷、22.8%的学生愿意采用闭卷;48.6%的学生要求平时成绩占30%,考试成绩占70%,40%的学生要求平时成绩占20%,考试成绩占80%,11.4%的学生希望平时成绩占10%,考试成绩占90%。通过调查发现近半数学生希望开卷考试,这与学院教学改革是有差别的。

3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通过问卷调查可看出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在教学中存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与不足,笔者提出以下教学改革。

3.1合理选用教材,有机结合各教材优点

调查表明:66%的学生建议采用《给水工程》(第4版,严煦世主编)和《排水工程》(第4版,孙慧修主编)为主教材,辅助给水排水管网系统教材。这样更符合学生的学习使用情况,《给水工程》和《排水工程》2部教材基础性、逻辑性和实践性强,整个教学内容和顺序符合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理论性较强,它虽然有给水排水内容交织在一起的缺点,但也有内容较新、部分实例讲解详细的优点(比如有关多水源计算例题),因此要求教师在备课和上课时,能将这3部教材有机地结合起来,互为补充。

3.2丰富教学内容,通过实例分析促进课堂教学

在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应加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在理论教学中穿插实际工程,如给水管网中比流量、沿线流量、节点流量、管段流量的计算、管径的选择和水力计算、管网平差的计算等,通过实例讲解更有助于加强学生的理解。因为学生对理论内容没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因此授课教师需要通过工程实例和图片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能够对已讲的或者即将讲到的内容有一个直观的印象。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更容易接受案例教学方法。在进行排水管网污水流量及其管径计算和埋设深度时,双师型教师可将平时做的一些实际工程的设计图纸带到教室,边授课边讲解图纸,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际工程应用能力。同时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与时俱进,要适当扩展教学内容,如新管材、新工艺的讲解;如讲解第6章给水管网工程设计时引入最新的《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讲解第9章排水管网时引入《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及其他相关的标准及规定等。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可以把理论学习与实际工程要求结合起来,起到较好的补充作用[3]。

3.3改进教学方法,结合实践丰富教学手段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师采用多媒体 板书的教学方法,因为多媒体有时播放太快,学生不易掌握重难点,而板书又过于生硬,无法实现图文并茂。采用多媒体 板书的教学方法,可以取二者之所长,多媒体可实现图文并茂,将课件中收集的工程实例及其设计图纸、各种管材、管道附件、附属构筑物、管道施工现场等相关资料以实例、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呈现,使学生了解我国给排水管网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了解工程设计图纸的设计深度,了解不同管道的施工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板书可以更好地带动学生的思维,通过老师与学生间的互动,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因此板书可作为多媒体的补充,突出重点,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管网平差、天正给水排水软件的使用,帮助学生学以致用;在进行管材及施工维护方便的教学时,因受教学实践的限制,学生无法到工地现场体验,教学中,教师可穿插一些新管材的施工维护视频,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从形、声、色、文字等多方面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5],一定程度上弥补现有教学方法的不足。实践证明,通过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能更有地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3.4完善考试形式,真正检测学生学习情况

考试的主要目的是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作为后续教学改进的依据,因此在考试形式上要不断完善。调查发现有48.6%的学生希望采用开卷考试,28.6%的学生建议采用半开卷考试,48.6%的学生要求平时成绩占30%,考试成绩占70%。其原因主要是学院前几年均采用开卷的方式,学生养成习惯,且部分学生考试无书,心里不踏实;这也与平时学习掌握情况有关,学生希望平时成绩占比高,抱着考试成绩不好,希望通过平时成绩来提高总成绩的心态。为了让考试达到真正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情况的目的,可让学生带一张a4纸,上面有一些应用公式为考试所用,因为考试不是考学生对公式的记忆,而是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因此该课程考试采用半开卷的形式更为合理。平时成绩的评定也要注重多样性和规范性,平时成绩占比可适当提高,从而真实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4结语

给水排水管网系统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它不但是后续水质工程学课程的基础,更有着重要的工程实践指导意义。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教学中存的问题,对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这门课程作了一些教学改革探讨:合理选用教材、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完善考试形式。通过这些教学改革,希望使学生深入系统学习该门课程,提高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

作者:李建平 黄向阳 单位:长江大学城市建设学院

参考文献:

[1]覃晶晶.提高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教学质量方法初探[j].科教导刊,2013,4(14):78-79.

[2]汪振双,赵宁.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问卷调查及教学改革[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5,9(24):169-170.

[3]许春红,应一梅.《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探计[j].广州化工,2012,40(4):111-113.

排水管网范文篇10

《给排水管网系统》教学方式主要包括理论授课、课程设计,考核方式采用闭卷形式,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成绩加权平均的方式进行成绩评定。

1.1课时偏少的问题

当前高校的培养目标是“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因此很多高校的专业课学时数都被压缩了。在2003年,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提出了一种新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合并了排水管网和给水管网两门课程,使其成为了一门课程。过去两门课时总学时是64学时,合并成一门课程后总学时变成了48学时。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总学时缩短了,然而本门课程内容涉及面广、内容较多,难以在缩短后的学时内将所有教学内容都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且为了赶教学进度,减少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2多媒体教学存在节凑快、信息量大、教学效果差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节省板书时间等优势,但同时多媒体教学也有其弊端,比如节奏过快,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没有突出重难点,学生容易感到思绪和视觉疲劳;多媒体教学方法信息量太大,学生无法跟上教师思路等。虽然板书不具有信息量大、节省板书时间的优势,但是为学生留了足够的思考时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和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1.3缺乏对工程实践训练的认识

学生没有机会将自身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也没有真正了解所学知识在工程应用领域的运用,如此不仅无法提高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还制约了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

2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要求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有三个特点:①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②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③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高等教育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是提高工程技术人才竞争力的战略决策。实施这一计划,必须科学把握其内涵和要求,准确定位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规格,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校企合作为载体,以优化培养方案与改革教学方法为手段,大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为社会尤其是企业培养大批能力型、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专业人才。

3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教学探讨

3.1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标准得以实现的方式。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对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将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以往的接受式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个性需求,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和沟通,学生难以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而往往成为知识被动的接受者和机械的应用者,造成实践能力不足、创新精神缺乏、团队意识淡化等。为了更好地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标准的要求,大力推行该课程研究性学习方法,即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和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以实现学生知识的获取、应用和创新,工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社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以及综合素质的养成和提升。3.2行业企业合作与行业企业的密切合作是培养高质量卓越工程师的关键。企业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上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其具备高校所没有的条件:能够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对工程人才的需求,拥有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制造技术,拥有一批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能够提供真实的工程实践和创新环境。针对行业企业(包括市政设计院、自来水公司、施工单位)的合作体现在如下方面:在“卓越计划”通用标准的指导下,在行业组织制定的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制定《给水排水管道系统》的大纲、教学日历等教学文件;接受给排水行业组织或协会对给排水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监督和检查。

3.3合理选取教材,加强教学内容改革

作为卓越给排水工程师必修的课程,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在课时是48学时。教师要在规定的学时内,将理论内容讲得更深更透,这就需要将课程内容更好地整合和提炼。目前该校选用的教材是给水排水专业指导委员会推荐的《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该教材将给水管网和排水管网整合成一个统一的内容体系,并引入了国内外最新的管网理论和科技成果,对给水管网设计的水力计算和优化理论与计算方法等内容做了较大的变动和改进,使用该教材,可使学生认识和掌握本领域的最新技术及发展方向,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更好地保障“卓越计划”的顺利进行。但该教材也存在实践应用内容偏少、例题偏少的问题,针对此情况采取了新旧教材结合使用的方法,将给水排水专业在2003年之前用的教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给水工程》和《排水工程》(上)作为辅导用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新旧教材结合使用,进一步完善了教学内容,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4推进教学改革与实践创新

针对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不足,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与实践创新。一是通过将新方法、新模式引入教学,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传统给水排水管道系统课程教学模式与现代教育方式方法的融合;二是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对给水排水管道系统知识的不同需求,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中推行分层次和分类别的教学模式,以达到教与学的统一,推进教与学的共同完善;三是针对目前课程设计与课堂教学相互脱节的实际问题,推行课程设计提前布置,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模式,并请校外工程人员加以辅导,并参观相应的给排水管道设施,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在实验中进行验证,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交融和互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鼓励学生创新,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课程中的问题,辅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语言编程解决给排水管网水力计算、优化等科学问题。

4可行性分析

从2014年开始,课程聘请了包括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东华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美华盛国际建筑设计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等单位高级工程师作为辅导教师,参与辅导课程设计及课程讲座。为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课程设计过程中每届均带同学去相关单位实习、参观、请专业人员讲解,先后去过的企业包括安徽国祯环保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池州市供排水有限责任公司、滁州市自来水公司、中美华盛国际建筑设计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上海经纬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学校根据卓越工程师计划要求,安排落实了教学经费,保证了以上活动的顺利实施。

5结论

近几年来该校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教学采取了以上举措,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反应在课程设计质量稳步提高,学生考试成绩有明显改善,在毕业设计中能很好地运用所学的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知识。

作者:杨伟伟 黄健 张勇 张华 单位:安徽建筑大学

参考文献:

[1]张建锋,黄廷林.基于“卓越工程师”目标下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