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专业范文10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04-07 01:46:58

外语专业

外语专业范文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外语;公用外语;教学策略

一、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策略探讨价值

高职院校的建设目总体而言是根据院校学科内容,有针对性的培养符合专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在众多专业性学科领域中,高职院校培育人才局域一定的专业特殊性,而其培育人才获得的专业知识,也同样有部分内容具备着专业的特殊性。在此其中,专业外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借由大量国内外专家学者研讨总结所得成果,均通过专业术语形式应用于受教者日常工作者,因此,专业外语学习,是确保从业人员行为专业性的重要考量。与此同时,专用外语并非独立存在,其与公共外语的有机结合,才是保证世界性专业交流的手段,因此,专业性人才不能局限于本国内的自行发展,其应通过专业外语及公共外语学习,实现国际性专业交流,从而提升并革新现有技术,实现专业的长足发展。由此可见,在专业性人才培养的摇篮中,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策略的新颖与先进,是保证外语应用的重要手段,同时是实现专业良性发展的不可或缺因素。故此,探究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策略,对地域性专业发展十分重要,值得各大高职院校重视并研究发展。

二、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现存弊端

1.教育主体关注偏差致事倍功半。当前高职院校外语教学存在弊端之一,便是教育主体关注偏差所导致的事倍功半。分析专业外语与公共外语的应用主体可知,其重点落实于受教群体的有效利用,因此,教育主体应着眼于受教群体的本身。然而,传统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则是以教师填鸭式教学为主,完全不顾及受教群体的吸收程度与理解状态,久而久之,无论是专业外语,亦或是公共外语,受教群体都只是一知半解,别说很好的专业交流,甚至连基本对话都有难度,很难达到专业交流水平。2.教育方法运用不当致费时低效。相较于教育主体关注偏差,教育方法应用拙劣则是导致受教群体不能良好吸收并应用外语知识的又一大问题。就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方法而言,杂乱无章,缺少系统性是其最大弊端。专业外语及公共外语分科太细,无法有效实现相互渗透,彼此促进作用,外语语言教学环境建设力度不足,同样无法良好的实现教学引导。学生主体意识培养不足,无法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外语教学中来,更加不利于受教群体吸收并应用外语知识,同时易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3.教育兴趣培养不足致成果难结。结合以上两点来看,教育主体关注偏差及教育手法运用不足所导致的最终结果,将是教育兴趣的培养不足。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对学生而言只能是负担。然而,目前教育教学模式过渡注重知识的教导,而轻视了学生的兴趣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知识吸收,并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久而久之,学生将无法正确面对外语教学,更不可能于教学中收获有益于自身发展的知识内容。

三、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科学落实策略

1.科学定位主体促事半功倍。在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科学落实的过程中,科学定位主体是其教学目的落实的重点所在。就高职院校的教育特殊性,及其专业需求的特殊性,教学主体的定位准确才能有效促进教育教学发展,实现专业知识的渗透与落实。在高职院校外语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对公共外语知识的了解,决定了其学以致用的程度。2.时效教育手段促节时高效。保证了教学主体科学定位的基础上,教学手法将获得巨大的改观。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将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以自主教学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先学后教、探究式教学、情景教学等先进教学手段将引入课堂。学生可通过自主学习、疑问学习、情景体验等多种方法更为深刻的了解并认知所学知识,从而更为科学与合理的运用专业外语与公共外语。3.落实兴趣培养促成果凸显。科学的教学主体认知与全新模式的教学手段落实,将促进教育以学生兴趣培养为优先考量点,落实受教群体的外语兴趣培养,从而实现受教群体应用公共外语会话,采用专业外语学术交流。将兴趣这一老师引入外语教学之中,外语教学不再会是学生的学习负担,反而会成为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趣味学习方式,寓教于乐的学习方法,实现兴趣培养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从而令专业外语不再冰冷,公共外语更为灵动,最终实现外语教学的生活化、常态化,从而扭转现行外语教学教育弊端。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外语教学中专业外语与公共外语教学策略的科学落实十分重要,尊重教育主体,科学教育手段,实现兴趣培养,是当前教育教学科学发展的重要策略,同时是保证高职院校专业外语与公共外语应用的重要手段。

作者:杨国 单位: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志康.高职院校外语专业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基于就业需要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8,04:42-44.

外语专业范文篇2

【关键词】蒙古族硕士研究生;医学专业外语;教学;医学英语;医学日语;高等教育

随着全球化的进展,外语教育在我国由城市向乡村的各个角落得到了普及[1-3]。少数民族的高等专业外语教育由于其授课对象的特殊性,尚未完全发展起来。蒙古族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牧区,母语为蒙古语,大多数学生基本语言为蒙古语,相对来讲汉语水平较低。每年有几百名蒙古族学生进入医学院校接受硕士研究生医学教育。大学本科入学时约百分之七八十的学生没有学过英语,后期学习专业外语的先天条件极为不利。对于外语学习中母语的作用,国内报道研究证实[4-6]从母语在写作中的功能、母语的参与量和母语影响的积极和消极作用三个方面入手,发现母语思维参与外语学习的全过程,并起着多重作用。

1蒙古族硕士研究生外语教学现状

蒙古语是幼儿园到研究生阶段均可实施教学的少数民族语言,蒙古语授课的学生应用母语来学习外语相对于应用第二语言汉语来学习外语来讲有着更多的优势。但是蒙古族学生外语基础较差,学习的外语语种不同等情况均对于专业外语的学习有着非常大的障碍。蒙古语授课硕士研究生入学后既要面对医学专业课程的学习任务,又要学习医学专业外语,导致硕士研究生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时间越短,学生专业外语水平较低的可能性越大[7-8]。由此我们可以提出蒙古语授课学生外语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专业外语学习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问题。这里在我们推断存在的问题如下:1.1蒙古族硕士研究生在准备考研时会选择学习日语准备考试。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蒙古语和日语由于同属阿尔泰语系,在语法、语音、语序等方面有很多相近之处,因此蒙古族学生在学习日语时,比汉族学生容易。长期以来,学生们为了应付考试会选择短期针对性的考试辅导班来学习外语,蒙古语授课学生当中80%会选择日语,通过短期学习通过可以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但是从教学结果来看,这样的学生缺乏真正的外语交流。事实上,外语学习需要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深入了解目的外语的社会文化知识才能真正学习到外语。1.2蒙古语授课硕士研究生的外语成绩相对较低。目前入学的大多数蒙古语授课的学生在小学时期只学习蒙古语和汉语,接触英语或日语等外语时间较晚,有的在高中或者大学时期才接触学习外语,成年后对外语学习有了抵触心理、轻视心理,只有在应对考试的时候才进行应试教育,因此导致了蒙古语授课学生的外语基础差、成绩不佳的结果。1.3蒙古族硕士研究生的外语水平参差不齐。蒙古族硕士研究生当中有已经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的学生,也有只学习了几个月的学生,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使用同样的教材和方法进行授课,基础好的学生逐渐失去对课堂的兴趣,基础差的学生依然跟不上课堂的节奏。因此选择适合蒙古族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是少数民族专业外语教育的一个难点课题之一。

2蒙古语授课硕士研究生专业外语教学改革的初步思考

虽然专业外语学习过程中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不断的巩固学生大学外语基本知识、提高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及时把握国际发展趋势是非常有益的。蒙古语授课学生相对来讲已经掌握了2种语言,因此对于语言的学习有了自己的客观体会,另外,蒙古语授课学生发音法要比汉族学生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关于蒙古语授课硕士研究生专业外语教学改革有以下几点思考:2.1明确专业外语教学的目的。专业外语教学的目的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使学生熟练应用外语这一门语言工具[9-10],医学是不断进步的科学,每年都有新的理论与实践的进步。熟练掌握专业外语的表达,能够及时了解把握自身专业在国外的发展动向,能够与国外同行专家进行沟通交流,能够学习国外专业知识和技术,达到改革开放、走向世界的要求。2.2使用蒙古语授课硕士专业外语教材。关于教材方面目前种类繁多,比如医学专业外语、机械学专业外语等,人类社会科学方面有经济、金融专业外语等教材。医学专业外语里面针对蒙古语授课的硕士研究生目前尚无针对性的教材比如传统蒙医学、传统蒙药学等,使用这样针对性的医学专业外语教材可更好的认识专业名词,有更多针对性的文章收录以及语法方面的便利性。2.3阅读外语书籍。目前市面上可以看到许多外语书籍,阅读专业外文书籍时需要大量的专业外语词汇,开始阅读时会比较吃力,但有一些书籍是针对普通人群的专业外文书籍,这类书籍阅读时相对来讲比较容易,可以从这方面着手进行。2.4阅读专业论文。从整体出发,医学论文的写作内容要按照初步策划、具体设计、实施管理、运作经营等几个层次安排。硕士研究生的一个基本点就是掌握了科学论述方法的基础上,写作自己的医学论文,因此写作时筛选与自己的专业方向相关的专业论文,有了一定的专业名词基础上阅读论文会有更好的针对性[11]。2.5考核考试改革专业外语的考核可以采用综合评价与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可以包括课下查阅资料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英文等方面。这样客观评价学生专业外语学习效果、能力、应用和实践能力[12-13]。

3结语

外语专业范文篇3

作为一名外语专业的学生,在五年的大学历程中,付出的或许比别人更多,当然收获也很丰富。我一直坚持明礼诚信、爱国守法、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和作风,勇于追求真理,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这是我对自己自我评定:

在专业知识上,我努力学习各种知识技能,并积极参加并组织班级学校的各学生团体、及课外活动,以此来锻炼自己、拓宽了视野、陶冶了情操;我不仅在英语专业上努力学习,还自学并熟练运用计算机软件。由于在校期间的努力,我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各学科的功课,扎实地掌握了财会专业理论和技术知识,同时使计算机应用水平、英语水平、社交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寒窗数载,在xxxx“崇文崇雅”校风的指导下,在那独特的人文气息的熏陶中,我刻苦努力、自强不息,一直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意识,一方面加强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我也注重个人多方面的能力培养、丰富阅历、开阔视野、锻炼自我,为适应当今纷繁多变、充满挑战与机遇的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外语专业范文篇4

关键词: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反思性教学

一、引言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和丰富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1]。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态度、知识涵养和教学技能等方面不断得到成长。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是外语教师个体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增强信心、提高技能、更新深化学科知识、强化意识、个人专业生活中内涵和外延共同发展的过程[2];是外语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工作态度等持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3];也是外语教师通过不断学习新理论和教学方法,对已有知识、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进行不断重构的过程[4]。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包含专业知识技能、自我道德和自我教育等方面[5],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思考、学习,探寻解决教学实践中产生各种困惑的恰当途径,提升专业核心素养。综上所述,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不断更新和丰富其内在结构,促进其教学能力及科学研究能力等方面得到不断的提升和发展的过程。

二、制约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在高校,教师的发展离不开教学,教学的提升离不开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教研相依的事实说明教师即研究者。作为高校外语教师,必须把教学科研结合起来,以教促研,教研相长,才能称之为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行为。以教师专业发展为主题,对高校外语教师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发现有95%以上的教师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对教师的个人成长和业务提升起关键作用,超过60%的教师对能参加业务进修有很大的期待,30%的教师认为能够成为优秀教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终极目标。以上数据表明高校外语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和需求非常强烈,但是目前高校外语教师的发展现状和困境极大地阻碍了其专业发展,主要原因如下:1.知识结构单一,教育教学专业理论知识不足作为高校外语教师,不仅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应该通晓高等教育的理论知识。然而,我国大部分高校外语教师的知识储备源于外国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等单一学科的理论指导,教师在入职前所接受的大学学历教育偏重于语言技能的培养,对于高等教育相关的理论知识、跨文化知识等方面的储备明显不足,形成只具备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缺乏必要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导致入职后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缺乏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技巧,在教书育人方面主要扮演了语言知识和框架的“讲解者”和“示范者”的角色,缺乏必要的文化因素的渗透和熏陶,导致课堂教学乏味,学生课堂参与度偏低,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现象频频产生。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欠缺严重阻碍了教师进行教学类科研成果的提炼和升华,无法完成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往返”,影响了该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科研是教师由教书匠成为思想者,由“知识的消费者”成为“知识的生产者”的最佳途径[6],教研相长,没有科研和理论的提升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2.课堂教学任务重,日常教学工作投入精力和时间过多作为高校外语教师,承担着繁重的课堂教学任务。据调查,大约有78%的教师平均周授课时间为12节,为了准备课堂教学,教师平均日备课时间在1.5-3小时,50%的左右的教师周集中备课时间约2小时。如此推算,该群体大部分教师每周累计个人备课时间约为7.5~15个小时,其中有35%的教师的备课时数达到周20小时以上。此外,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余,高校外语教师还承担着与学生进行面对面指导、完成导师制的任务、评估测试、作业批改等各项要求。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得高校外语教师投入到学术研究、论文撰写、参与各种提高自身专业学术水平的科研活动等方面的精力和时间明显不足。教学负荷与科研投入之间的矛盾集中表现在规定的教育教学工作量占用了他们主要的精力,使其无法自主支配时间进行学习和和专业反思,导致心理空间被严重挤压,制约了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实现自我突破和跨越式发展的机会。3.研修机会少,获取教育教学前沿信息有限研修、培训、学术会议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提升业务能力、实现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使从事一线教学实践的教师有机会接触相关理论,对平日的教学进行梳理和思考,实现从实践到理论的提升。虽然近几年高校外语教师参加进修发展的机会有所增加,但是仍然满足不了庞大教师群体的实际需求。2008年,取样230所大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有77所高校外语教师三年内没有参加过国内学术培训,39所高校的外语教师没有出席过国内的专业学术会议,68所院校的教师没有国外研修或访学经历,174所院校的外语教师没有机会参加国外学术会议[7]。此外,国内前沿的外语研究资源分布很不均衡,地方普通高校中外语研究资源比较匮乏,学科研究的前沿信息获得途径少。资源的匮乏成了阻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表现为“缺乏系统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和“缺乏必要的教师培训资源,如培训专家、培训课程和培训材料等”[8]。

三、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策略分析

针对地方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工作时间压力突出,日常教学工作时间和精力投入与科研、专业学术研究所需时间与精力投入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9],教育教学专业理论知识储备不足等现状,提出以下策略和措施,以期帮助地方高校外语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专业发展水平。1.加强教育学科知识建设,促进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外语教学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活动,涉及多门学科知识,不仅要求教师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掌握广泛的学科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应用语言学、统计学等。职前教师培训是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阶段。因此,利用职前培训对入职教师进行外语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技能与策略等与课堂教学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指导,从理论的层面对外语教学进行分析,从实践的角度对课堂教学进行梳理,加强教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习得理论对外语教学的指导作用。教学能力则需要通过研修教师教育课程的相关理论,通过对实践教学的指导,获取经验逐渐积累而成[10]。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困难之处就是因为缺乏教育教学相关知识,很难把教学实践和教学经验提升到理论层面,在科研方面表现为难以出成果。因此,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首先要从充实外语教育教学理论以及相关的社会学和统计学等学科知识入手,提高在岗自我发展的效能。2.开展反思性教学,提高学科教学能力反思性教学是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可持续性的保证。教师通过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观察和思考,沟通教师“所倡导的理论”与其在实际教学中“所采用的理论”,达到改进教学行为的目的[11]。作为教学研究的主体,教师既是从业者,又是研究者。通过对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分析和研究,改进教学行为,提高职业能力。经过实践-反思-实践这一循环过程,保证教师专业得以可持续性发展,形成循环往复的反思性教学过程。由此可见,教师专业发展是在教师进行反思和教学互动的过程中实现的[12]。通过反思,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吸纳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并有机地融入到课堂教学实践中,指导课堂教学活动并通过课堂教学活动验证教学理念和策略的有效性,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3.创建教师研究团队,提高科研意识和能力,力争教学与科研共同进步教研相长,教学为科研提供真实的数据支撑,科研提升课堂教学的理论水平。科研意识和能力的提高为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理论导向。针对高校外语教师重教学轻科研这一普遍现状,开展一些与教学相关的科学研讨活动,以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研讨对象,通过理论层面的分析探讨教学中应该采取的改进措施和策略,以此激发广大外语教师的科研兴趣,强化他们的科研意识,促进自身专业发展。优秀的高校外语教师不仅要懂得用理论知识指导教学实践,而且能在教学实践中从事理论研究,做到教学和科研共同提高[13]。周燕等通过一项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的实验,说明教师的发展愿望是推动反思实践能力的动力,提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实现自我专业发展的可能性和必然性[14]。文秋芳等提出通过聚焦课堂关键问题来建设教师研究合作团队。发挥教师的专业优势和专业理念的引领,研究课堂关键问题,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契合,增强研究的现实性,提高研究的有效性[15]。

外语专业范文篇5

1高职应用外语专业群建设现状

高职院校在开展外语教学的时候,不仅需要根据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本校的教学实际来进行,还需要集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在高职院校内更需要合理构建能够有效评价外语专业教学质量的标准。以下是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外语专业群建设现状。1.1学生现状。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着管理缺乏有效性、自身不能够清楚认识专业、缺乏学习兴趣、学习基础较差等问题,并且很多高职外语专业的学生之所以选择进入外语专业,并不是因为他们自身喜欢外语或者是有着较好的外语基础,而更多的是他们高考的分数线没有达到理想专业的分数线,进入外语专业完全是因为学校调剂。所以该专业的学生很多时候都不了解他们所学习的专业,在学习的时候没有较强的学习愿望、明确的学习目标以及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导致很多学生都不能够保障自己的学习效果,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也很难落实学习行动。当然高职院校外语专业的学生出现这样的学习现象,与他们不能够接受家长、教师的有效管理和自我管理缺乏也有一定联系。1.2教师现状。男教师的数量远远低于女教师的数量是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这一现象在高职外语专业格外明显。并且由于我国的国情,导致很多高职女教师在工作的时候还需要分散较大的精力在家庭生活中,导致其在教育教学中很难投入较大身心。而在女性教师众多的高职院校中工作生活时间长了之后,一些男性教师对于教育教学的态度也会受到部分女教师态度的影响。久而久之,整个院校中很少有教师认真钻研教学研究,只有极少数教师会专注于提高自身教学理论知识水平。长时间发展下去,也就形成了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教师很难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的现象。因此目前高职院校教学效果与预期相距甚远,与教师缺乏教学热忱、创新教学设计不足有直接关系。

2影响高职外语专业群教学质量的因素分析

2.1对外语专业群教学质量产生影响的学习者。学生自身是影响其未来发展的最大影响因素,只有学生自己有效地实施自我管理、充分认识自我,才能够端正自己的学习心态,并且取得较好的学习成果。但是高职院校部分外语专业的学生辨别事物美丑的能力较弱,在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比较感性,外界环境对这些学生的影响力较大,他们自己的情绪很容易影响他们的学习态度。还有一些外语专业的学生缺乏自己发展定位和自主学习意识,在学校学习期间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习,很难持久地保持学习状态。这也是他们学习意识不强的一个重要因素,不明确的学习定位直接影响着学习者的心情,非常容易让其在学习的过程中迷失自我,进而导致学习下降。因此学习者自身就会对外语专业群教学质量产生一定影响。2.2对外语专业群教学质量产生影响的教师。高职院校的外语教师由于学校因素以及所处的教学环境等原因,对自身教学质量和教学理论的要求逐渐降低。很多高职院校外语教师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很少愿意参加培训或者是进修,这一现象除了与不理想的培训和进修效果有一定关系之外,更重要的是与教师自身的学习惰性有关联。教师不愿意提升自己,那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师的教学效果就会越来越差,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未来就业。因此高职英语教师自身对外语专业群教学质量同样也会产生深远影响。2.3对外语专业群教学质量产生影响的教学环境。高职院校外语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质量直接受到了教材、课堂、学生、教师这四者之间关系的影响,这实际上就是教学内部环境。如果教学内部环境欠佳,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而学风、教风、班风、校风等则属于外部教学环境,外部教学环境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提升有一定效果。严谨的外部教学环境能够规范严格的管理师生,但是面对“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如果学校不能够把握好尺度,这样将会直接影响外部环境的管理效果,间接影响教学质量。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这两者之间相互依托、相辅相成,只有两者都得到了良好构建,才能够共同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保障。

3构建外语专业群教学质量评价路径

从上述分析中已经清楚地了解到学生、教师和教学环境都会对教学质量产生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在对外语专业群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进行构建的时候也要从这三方面入手。3.1学生学习质量评价。在构建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标准的时候,首先要对核心标准进行明确,了解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以及专业技能才是最重要的;其次,将学生的学习潜能、自我提升、自我管理、主动学习程度以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纳入学习质量评价标准,并对其赋予一定的权重。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专业技能进行最科学的评价,确保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满足社会发展需求。3.2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在构建外语专业群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构建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教师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具有引导作用,只有方向正确,学生才有可能正确前进。在构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时候,首先将教师课程胜任能力评价标准建立起来,确保担任高职外语专业课程的教师具有一定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教学理论,并且还需要有一定服务学生的意识;其次,构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时,将教学效果、师生关系、教学研究、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准备等纳入其中,为全面衡量外语教师教学质量做准备。3.3教学环境质量评价。为了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建设实训基地和双师型教师队伍,满足高职院校外语专业群建设标准。在培养高素质外语专业人才的时候,高职院校还需要实施顶岗实习、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对教育改革进行推进的时候需要以学生就业为基本导向,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外语专业群教学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构建相对比较复杂,为了满足职业教育要求,必须在教学环境质量体系中纳入企业参与教育评价。在构建高职院校教学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时,不仅需要将教学管理、班级管理等纳入评价标准体系,还需要将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培训与学校教育的教育模式深入纳入其中,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高职院校培养的外语人才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国际化经济发展对外语人才的要求。

4结语

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学校,其办学目的就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在构建高职院校应用外语专业群教学质量评价这一工程的时候,所需要完成的工程量非常复杂,不仅需要确保在评价的时候合理科学,还需要确保各个方面的需求和实际被兼顾满足。因此高职英语外语专业教学质量评价还需要更多学者来进行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杨晓旻.形成性评估在高职剑桥商务英语初级课程中的应用[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6(04).

[2]易勇.基于专业群平台的外语专业协同创新发展模式[j].韶关学院学报.2015(03).

外语专业范文篇6

关键词:外语专业教育;双创教育;复合型外语人才;河北省高校

1背景

在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外语,作为与其他国家沟通的桥梁,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而在提倡并推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单一化的外语专业教育很难满足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1]。外语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外语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如何更好融合的问题就非常值得关注。高校需要探索、构建创新创业外语教育新模式,这对深化教育改革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调查表明,目前已有北京外国语学校、广州大学松田学院等高校在本校外语专业落实了双创教育,旨在指导外语专业学生将双创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安徽新华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高校为了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也为外语专业学生增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就业指导、创业起步等课程。此外,还有大学为外语专业建立了双创实践基地等。但由于外语专业本身的特点模糊、师资力量不足等原因,在外语类课程设置中开设其他专业类课程仍然困难,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道路更是难走[3]。而据麦可思(中国首家高等教育数据管理与咨询公司)调查,非复合型外语专业毕业生,尤其是对于单一的英语专业学生而言,在就业求职时仍因面临“供大于求”的局面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就业率低于平均水平。

2研究设计

此次调研,笔者采用问卷调查为主,文献法与访谈法为辅的调研方法,对河北省高校外语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的融合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调研对象主要分为两大人群:河北省高校的外语专业学生和外语专业教师(包括专业课教师及双创教师)。分别从外语专业学生及外语专业教师两个角度更全面地了解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师生态度等方面外语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的现状。

3调查研究的结果及分析

3.1外语专业学生双创思维能力。调查表明,10.35%的外语专业学生认为外语专业大部分学生的双创思维能力都比较弱,39.96%认为只有小部分人的双创思维能力较强。另外,在外语专业教师的印象中,只有19.61%的外语专业学生的双创意识很强,经常参加创新活动,能在解决外语问题时运用创新思维。而高达58.82%的外语专业学生创新意识一般,甚至有21.57%的外语专业学生的双创意识较弱,极少参加创新实践。这说明绝大部分外语学生对自己的双创思维能力现状是有所了解的,并且其大部分的双创思维能力并不是很强。3.2外语专业学生对于接受双创教育的态度。调查表明,86.13%的外语专业学生认为“接受双创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可见绝大多数外语专业的学生是非常赞同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双创教育的。他们不但不排斥,相反认为接受双创教育是非常有必要,不可缺少的,并采取积极的态度。这也表明,将外语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相融合已经有很大的群体支持了,两者的融合是多数学生所期待的,也是他们所需要的。这也同样说明,在未来外语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有效融合极其有可能。但是,调查中也发现,部分外语专业学生对于接受双创教育则报以“无所谓,可有可无的态度”,这也表明还是有一些外语专业学生未重视其双创思维的培养,他们只是将双创思维的培养看作专业教育之外的附属品,而未正确正视两者的地位。3.3外语专业教师对将双创思维融入外语教学的态度。调查表明,高达72.55%的外语专业教师认为将外语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具有明显优势,有利于丰富课堂的多样性。这说明,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专业教师意识到了双创教育的重要性。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市场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日益急切,外语专业教学将双创教育与外语教育融合必将成为大势所趋[4]。当然,我们也能看到依然有5.49%教师认为两者的融合是可有可无,甚至有1.96%的教师认为不能强行将两者融合。这也说明了一些教师可能还未意识到传统外语教学的局限及不足之处,同时也反映出,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努力促进外语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融合。3.4外语专业学生能接受的获取双创教育的方式。调查表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71.64%的外语专业学生希望学校开设更多的双创教育课程并提供更多的双创教育基础设施,同时期盼外语专业老师能够在专业课上将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来接受双创教育。可见,外语专业学生希望学校提供更多的硬软件设备及师资力量来帮助自己接受双创教育,这也是外语专业学生想要以多样形式接受双创教育的需求。另外,有2.69%的学生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刻意接受双创教育,这是在浪费专业知识学习的时间。值得欣慰的是,有17.39%的外语专业学生会采取自己上网课方式接受双创教育,这表明部分同学有极强的接受双创教育的意识。3.5双创类课程开设现状。调查表明,有39.34%的外语专业学生表示学校没有开设双创类课程。一方面,学校未开设这类课程会让部分学生根本不知如何培养并加强自己的双创思维;另一方面,没有足够的双创教育教学资源与学习途径会大大地挫伤外语专业学生接受双创教育的积极性。另外24.02%表示学校开设了双创类课程的学生,也指出该类课程多由专业课老师、辅导员或校内其他职务的老师兼任且多为选修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会降低外语专业学生对双创类课程的重视程度,并且,这些兼任老师培养双创课程的能力也是参差不齐。但是值得庆幸的是,这些开设了双创类课程的学校赋予双创类课程较高的学分,平均学分约为3.99。3.6专业课程中双创教育传授情况。调查表明,仅有15.69%的外语专业教师会经常运用创新思维进行教学,绝大多数的外语专业教师(64.71%)偶尔会运用创新思维。几乎不运用的教师占比13.73%,甚至有5.88%的教师表明他们从未在课堂上运用过创新思维。因此我们发现,就目前而言,绝大部分的外语专业教师并未具有将双创教育与外语教育融合的意识,这也表明提升外语专业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双创知识的意识也是促进外语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有效融合的必然要求。3.7相关政策落实情况。调查显示,62.25%的学校已经具有了将外语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的意识,其中已经落实的占比35.29%,出台了政策但还未落实的占比17.65%,正在拟定计划的占比9.8%。这也表明了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意识到双创教育对外语专业教育的重要性并在努力促进二者的融合。当然,我们也应注意仍有高达37.25%的学校并未有相关计划,这也意味着要想促进外语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融合依然需要学校的重视和合理规划。

4发现的问题

4.1外语专业师生主动将外语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结合的积极性不高。调查发现,绝大部分的外语专业教师不具有将双创教育融入外语专业教育的意识,而只专注于传授本专业的知识。然而,对于外语专业学生来说,专业的局限性已经使他们接触不到充足的双创教育资源,在专业课课堂上,他们同样未能受到“应努力培养自身双创意识与双创思维”这种观念的培养。久而久之,外语专业学生就会失去了解双创知识与接受双创教育的信心和热情,从而使他们的双创思维能力难以得到锻炼和提升。这种情况下,外语专业教师就更有可能下意识地认为外语专业学生的双创意识的确较弱,将双创教育看作是外语专业教育无用的附属品,而更加忽略对学生的双创意识的培养,造成一个不断的恶性循环。4.2学校提供的双创教育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不足。调查显示,只有极少部分的学校有专门的双创教师,大部分学校的双创课程都只是由本专业教师或其他职务的教师负责,甚至有很大一部分的学校并未开设双创课程。因此,可以发现由于学校双创教师师资力量的不足,学校没有能力设置更多的双创课程。同时传授有双创课程类的教师由于未接受过专门的培训,不具备足够的双创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外语专业的教师就会因为自身缺乏双创经验而无法在专业课堂上向学生们传授双创知识,外语专业的学生也因为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对双创项目望而却步,长此以往失去了对双创的勇气与热情。4.3外语专业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缺乏创新。大部分外语专业学生认为,双创知识本来就与他们专业课的知识没有特别大的关联。而且,传统的双创教学通常只会在课堂上向他们讲授一些双创知识,而往往忽略了学生是否正确理解以及能否将其运用。这样一来,绝大部分外语专业学生只是迫于学校的要求上了一堂对自己没有多大用处还枯燥无聊的课程。在这种抗拒的心理下,暂且不谈能有多少学生会在课堂上认真听课,即使真的迫于对学习成绩的渴望专心听了这门课程,下课后如果从不会主动去运用双创知识,那么双创教育的效果也可想而知。

5相关建议

5.1提高外语专业教师主动传授双创知识的意识。在教学中,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双创教育与外语专业教育的融合要求外语专业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双创思维,将双创教育融入日常的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双创意识,加快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同时,教师应积极鼓励外语专业学生勇于打破本专业的桎梏,学习更多的知识来开阔自己的视野。5.2加强双创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学校可以适当聘请校内外专门的双创类课程的授课老师或聘请专家对为外语专业学生传授专门类双创课程的老师进行培训,以加强外语专业双创类课程指导老师的队伍建设。另一方面,学校也需要对外语专业教师进行相关培训,以提高其在专业课程上指导学生将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能力,加强外语专业教师中双创教师队伍的建设。在外语专业的创新创业教学中,应该组织专业老师进行双创思维授课的培训,提高其将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结合的授课能力,形成由专业老师牵头,从本专业出发,找到创新创业中属于外语人的特色教学道路。5.3学校为外语专业学生增设双创思维培养课程与项目。河北省高校外语专业现在的双创类教育课程依然偏少,学校应多多增加此类课程,如创业基础、创业实践等,让外语专业学生有机会接触双创教育以提高双创思维能力。此外,学校在增设课程的同时也应打破外语专业学生的专业桎梏,鼓励和引导大胆的创新创业想法。学校也可以同时开设一些双创类培养项目,如联合企业开展实践项目、组织校内创业项目等,将其与外语专业教育相结合,要依托外语本身,使得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能有效服务于创新型社会。

6结束语

本着对河北省高校外语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融合情况的探究和改进这一目的,笔者所在的研究团队运用调查问卷、采访记录等方式,对外语专业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了有关信息采集。仔细研究调查结果后发现,外语专业师生主动将外语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结合的积极性不高、学校提供的双创教育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不足、外语专业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缺乏创新等一系列问题。因此,笔者建议,在外语教育教学实践中,外语专业教师能够提高主动传授双创知识的意识,河北省高校能够加强双创教师队伍建设,并为外语专业学生增设双创思维培养课程与项目。希望在河北省各大高校、外语专业教师、外语专业学生的共同努力与探索下,外语专业与双创教育的真正融合能够早日在实践中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曹欣欣.外语专业双创教育模式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8,5(5):91-93.

[2]黄春桥,单新荣.外语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研究——以广州大学松田学院为例[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34(5):157-158.

[3]胡文仲.建国60年来我国外语教育的成就与缺失[j].外语界,2009(5):10-17.

[4]商志霞.新时代外语专业大学生“双创”素质能力培养与“一带一路”新的外交理念教育[j].湖北师范大学,2018(3)100-104.

[5]伍廉松,李喜成.外语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9(7):73-74.

外语专业范文篇7

(一)河南省外语专业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能够从德、智、体、美等方面共同发展,学生须具备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外语教学理念以及广泛的英语文化知识,从而保障他们在毕业后能够胜任外贸、教育、出版、旅游、翻译等方面的工作。但是从学生的情况来看,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依旧是延续高中的学习习惯,以应对考试作为自己的最终目的,并不具备灵活应用英语的能力,尤其在听说方面。大部分学生在毕业之后不能够马上转变身份,需经过较长时间的转变期才能够适应自己的具体工作。

(二)从课程体系来看,高校在进行专业培养的时候,往往注重一些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语法和阅读的学习,并不注重学生听说能力的锻炼,也不注重学生实践课程的设置,因而学生掌握的英语知识和现实工作所需要的能力存在较大的差距。学生毕业后面临的将是十分具体的工作内容,高校课程设置中广而泛的内容显然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以至于一些学生在毕业后连简单的文书写作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训练以后才能够真正掌握。

(三)从教学方法和师资队伍来看,许多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应聘上岗的教师,他们在教学的时候往往只是延续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具备社会具体工作的实践经验的外语专业的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并不能够给学生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实际社会工作的指导。

(四)从人才交流与人才基地的建设上来看,目前高校在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理工科的建设,往往会花费较大的精力来进行理工科人才基地的建设,外语知识只是作为一门使用工具来对待,因此并没有建立外语人才培养基地13。高校在进行人才交流的时候,也没有建立交流体系,交流的时候也往往是走走过场,并没有真正深入到交流过程中。

(五)从重点学科建设上来看,目前河南省内并没有专门的外国语学校,外语专业只是作为一些综合性大学中的外语学院来进行建设,而在许多高校里面,外语学院也不是核心的学院,因此在进行重点学科的建设时,外语教学就没有过多的政策支持,这也造成了外语专业重点学科建设困难重重。

(六)对用人单位的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外语人才并不满意。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大部分外语专业毕业生不能够适应工作的需要,尤其是口语和写作能力。毕业生在进行专业的学术报告、商务信函、商务报告的写作时,能够胜任工作的仅仅占到三分之一左右,能够胜任商务谈判的学生也仅仅占据了28%,这些数据都说明,目前高校的外语专业的教育存在着较大问题。

二、河南省高校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外语各项能力发展不均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的反馈是:学生往往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而听力、写作、口语方面则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欠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接触的都是应试教育的英语学习模式,大部分学生具备较强的语言结构分析能力和语篇的阅读能力,但在应用能力方面很欠缺。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通过对河南一家贸易企业的调查发现:学生进入职场以后,80%以上的学生都需要进行岗前培训。毕业生需要在贸易业务人员的带领下熟悉产品的生产工艺、工艺流程等,学生往往需要花费短则三个月、长则两年的时间才能够真正独立进行外贸工作55。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就是当前教育体系中课程设置不合理,设置的一些课程和社会需要严重脱节。学生在学校的时候,往往注重的是课本的知识,而不涉猎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并且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参与实践活动,进入职场以后就不能够马上转变自己的身份,会产生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因此,当前高校就必须改变这种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要形成"外语 外交"、"外语 经贸"、"外语 科技"55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我省目前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地方经济非常需要应用型人才,对于纯粹的外语教学式人才需要较少,这就需要学校在培养人才的时候,注重外语学科和别的学科的交叉,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这样,学生在毕业之后才不会产生过大的心理反差,从而尽快适应自己的工作内容。

(三)能力发展不均衡。在调查中发现,企业对外语专业的人才的普遍评价是:毕业生的心理素质不强,缺乏与人合作的能力和必要的写作能力;毕业生心理上感觉落差很大,一遇到挫折往往就会情绪低落;毕业生在遇到一些困难的时候不具备综合分析问题、解决困难的能力,也不能够在工作岗位上提出创新性的意见。学生这种能力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很难满足当前社会工作的需要。我们的社会目前是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的,外语专业的人才想要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更好地在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就需要在校学习期间学会多去关注一些别的专业如金融、旅游、贸易等各方面的知识,形成全面的知识体系104,这样学生在毕业以后就能够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就能够在工作中转化自己的能力,从而在就业的时候能够有更多的选择方向,不断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四)教育者的教学方法单一,不能形成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地方高校的英语专业大多沿袭师范类院校的培养模式和传统,只是集中于对学生语言基本功的提升,这使得学生欠缺外语应用的创新能力。另外,一些高校没有充分利用电化教学、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使得学生缺乏英语运用的机会。除了做家教和毕业实习外,学生没有结合本专业知识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实践机会,这也导致了教育与实践相脱节的情况。

三、改革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

目前高校外语专业教育中存在的弊端已经日趋明显,因此改变这样的一种教学现状是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需要。这一困境的改善需要高校和社会的双重努力,高校教师在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外语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能够真正得到外语应用能力的锻炼。

(一)重新定位目标,加强实践教学

我国高校传统的外语专业教学模式往往关注的是学生对语言结构和语言知识的掌握,忽略对学生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而当今社会正在朝着一个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外语的实际应用中更加注重的是和实际相结合的能力,这就要求高校去重新定位教学目标,将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到教学过程中。从而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院校在制定目标的时候,应围绕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能力为目标,要让学生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转变传统的思维角度,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创造出具有社会价值的东西。学生只有具备了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以后才能在工作中游刃有余,才能够用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听说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都是目前毕业生在工作中反映出来的较为欠缺的能力。要加强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锻炼,开设专门的听力课,使学生能够持续提高自己的外语听力水平。在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培养的时候,要注重学生商务写作、科技写作的能力的培养。在加强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时,教师要尽可能举办各种特色的活动来保障学生之间有相互交流的机会,比如班级英语角、班级英语晚会等,教师要鼓励和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到这些实践活动中。另外,学校管理者要提供给学生进入到企业里面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学校的时候就能够有机会和职场上的人进行交流,这样学生毕业进入工作岗位以后就不会有过多的反差,以便能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二)重建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个性

外语专业的学生在初高中阶段的外语学习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教师在课堂中扮演主导的角色。而进入到大学以后,大部分的高校还是采用这一种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中被教师带着走,使得学生并不能够真正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学习效果自然也不好。为了改变这样的一种教学现状,使得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尽快融入到工作中,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个性需要,要引导学生对问题大胆质疑,并且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来分析问题,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组织一些和实际相结合的活动,比如案例分析大赛、外语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学生在参加大赛时思维会变得活跃起来,也能够去积极思考问题。同时,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其临场反应能力也能够得到提升,学生的社交能力也会增强,课堂氛围也会变得很活跃,教学效果也会提升。教师在安排课程的时候,要有选择性地对学生将来工作时可能真正需要的课程进行详细讲解,要促进各个学科的交叉。教师在课堂上要留出一定时间来供学生展示作业,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学生自我展示的能力。这样做,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也会用心准备。教师在学生的展示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表现好的地方进行表扬,使得学生能够保持一种积极客观的心态,从而保障学生毕业以后能够在社会交往中以乐观的心态来面对遇到的各种事,用良好的心态和过硬的能力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优化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知识

高校外语专业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要加强外语专业和其他专业的融合,这是因为大部分学生毕业之后都进入了公司,需要根据实际的工作内容来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单纯的外语专业技能已经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103-104。首先,教师要优化教学内容,去除课程中一些过时的、重复的内容,添加一些前沿的、相关学科知识的内容,使学生学到的内容能够真正学有所用。其次,教学内容要生活化。生活化的学习内容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中也会变得活跃起来,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最后,教师要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来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至于感觉有过大的难度,持续保持学习的动力。

(四)改革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为了让学生能够对外语学习产生兴趣,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比如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形成一个互动的教学过程,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作业要求让学生以ppt课件的方式来完成,学生可以将自己制作的ppt课件拿到课堂上给别的学生进行讲解。这样的一个过程,可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临场反应能力。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安排一些需要经过实践调查才能够完成的任务,并要求学生以实践报告的形式呈交,这一过程可以增加学生与社会的融合度,同时也能提升学生书写实践报告的能力。外语的学习必须和其他学科结合起来才具有学习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和别的专业学生进行交流,通过通力合作来完成任务,这样既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能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

外语专业范文篇8

关键词:高校外语专业复合型外语人才课程设置

一、引论

跨入21世纪,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的今天,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于外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高校和外语教育者应该充分适应社会对英语专业日益增高的要求,适应新形式,设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并围绕目标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实际上,关于新形式下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从20世纪90年代始,相关专家已经就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课程设置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例如,全国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组长何其莘教授曾指出英语专业的课程应分为三大块:1.语言技能课;2.语言知识课3.相关知识课。但是,社会的快速发展决定了外语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与其适应的课程设置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传统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仍存在着一些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或滞后的问题。本文试在分析传统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对课程设置提出几点改革的建议。

二、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及其问题

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目标提出以来,很多专家学者曾经提出过许多各有特点又大致相同的课程体系,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外语 另一门外语;外语 本族语(汉语);

外语 其他领域专业知识(如商务、金融、法律、管理等)。

理论上讲,这三种模式各有其合理性:第一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掌握两门甚至两门以上的外语,学生在就业时就可以寻找和任何一门自己所掌握的外语有关的工作。如果某个工作要求毕业生精通两门外语,而这两门外语又正好是学生自己选择的复合专业,那么无疑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会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第二种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不但掌握了外语,而且还加深了本民族的知识,这在汉语日益重要的今天,将会大大提高学生在汉英文秘,汉英互译方面的素质。第三种模式最为常见,学生既精通外语,同时又通晓某一领域相关的专业知识,毕业后可以马上进入相关专业的各种状态,将外语作为自己的特长和有力工具,为自己另外一个专业服务。

综上所述,三种模式在理论上有其合理性,但在实践上却又有自己的缺陷。主要问题有:“一是现有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下1 1<1,即外语专业学生毕业时外语语言技能相对纯,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较弱,其他专业知识相对有关专业学生较为肤浅。二是学生被动学习,接受现成知识已成惯性,主动学习、探索研究的热情欠缺,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较弱。三是现有培养模式下外语教育中依然“费时低效”,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仍然有相当多时间在“炒冷饭”,小学、中学外语学习模式到大学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变。”

同时,为数不少的学校还存在着大量削减基础课、增加应用性课程的问题——许多学校误认为相关知识课程开设越多,越五花八门,培养的人才复合性越强。实际不然。所谓复合型人才,一是要符合社会要求;二是要以某一专业为主体,其他专业补充式服务于主体专业,或融入主体专业;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运用所学专业去开创性地工作。因此,无论人才培养怎么复合,我们最终要的还是复合型外语人才,“外语”的基础不可以削弱,这是一切知识的平台,没有了这个平台,其他的专业知识便无处依附,“复合型”也就无从谈起了。这些问题的存在,不能不说与课程设置的滞后无关。因而,只有培养模式的确立显然是不够的,确立了培养模式后再设置与培养模式和社会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才是最重要的。三、如何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

那么,到底我们该设计一种什么样的课程体系来既保证“复合型”目标的实现,又能克服上述问题的实现呢?笔者以为,课堂设置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一、二年级的基础课要保证充足课时,要让学生在低年级时在听、说、读、写、译各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英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来使用上基本不存在障碍。“外语学科的基础课尤为重要,学生听、说、读、写、译等综合技能主要是通过基础课的教学训练而获得的,外语学科的分流培养是以前基础课基本学完而且学生语言功底扎实为前提的。因此,基础课的学时数务必要得到保证,只能加强,不能减弱。”

2.设计不同专业知识的模块,按模块操作课程。学生基础课程结束,基础知识的平台搭建以后,自三年级开始按模块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比如,商务贸易模块,翻译模块,文秘管理模块,市场营销模块,师范教育模块等。几个模块之间,又可以有小的平台,即供几个模块共选的专业知识课程,比如,上述前四个模块都可以设计高级商务英语、商务英语阅读、经贸报刊选读等课程。学生按模块选课,方向清晰,目标明确,可以实现“以语言学知识,以知识带语言”的目标。这与有关专家提出的“egp esp”的模式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采取esp(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专门用途英语)与egp嫁接的方法,即在基础阶段采用egp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语言基础(包括基本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在高级阶段采用esp教学模式培养,提高学生的语言工作能力。”

3.尝试引入实践性课程。学生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语言,因而给学生创造运用语言的机会,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及时检验自己的理论知识。“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选择与专业相关的企业、机关、学校、律师事物所、旅行社、外贸公司进行社会实践(时间一般在周末和每年的寒暑假)。学校、学生本人和各实践单位应签订培养合同,以确保实践的质量。实践单位每半年对学生的各项能力、表现做出公正的评价,并记入学生的成绩档案。”

4.融学生能力培养于全部课程之中,课程目标的设置要以培养学生运用外语进行工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核心,这是实现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和保障。

四、结语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社会的发展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自由的选择的空间。有问卷调查表明,国家部委,国有企业,外经贸公司,部队和教育部门对于单一外语类毕业生的需求量已降为零,而期望外语专业本科生具有宽泛知识的则占66%。面临此形势的外语教育工作者,应该加强研究更为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更好的为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石云龙.《多维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载《江苏高教》.2003年第五期.

[2]孙如凤.《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研究——对评估机制的思考》.载《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3期.

外语专业范文篇9

关键词:课程思政;跨文化能力;核心能力培养;文化自信

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当前我国参与全球治理需要具有民族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外语专业人才,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呈现出日趋迫切的态势[1]。

一、课程思政与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外语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特征,“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与外语教学的人文性密切相关,高校跨文化外语教学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

(一)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

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高工程实施纲要》,“课程思政”理念就此诞生,2020年6月8日,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强调,要让课程思政成为有情有义、有温度、有爱的教育过程。2021年11月24—26日,在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的首场报告中,吴岩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进行了政策解读,他强调大学的第一职能和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教师的第一角色和根本任务就是教书育人。

(二)跨文化能力概念界定

国外学者阿吉拉尔(aguilar)认为跨文化能力是人们基于跨文化交际知识的运用,以自身语言为工具与不同国家及文化背景身份的人进行沟通的能力;拜勒姆(byram)提出的跨文化能力主要包括四个维度,即“知识、技能、态度和思辨”;国内学者王守仁教授则从认知层面、功能层面和行为层面阐释了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内涵;孙有中教授提出的“思辨、反省、探究、共情和体验”,准确地阐释了跨文化能力的概念及教学原则,为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提供了理论依据[2]。

(三)跨文化能力培养融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在外语核心能力培养过程中,集知识、能力、价值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育人理念,是外语教育的人文教育功能与价值导向功能的高度统一,为高校外语教学育人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网络信息全球化的发展对各国的民族文化认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西方强权政治和文化的影响使人们自我文化意识逐渐淡化,甚至摈弃了自己的民族身份。面对当前国际形势,重视大学生对中华文化认同感的提升,就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凝聚民族力量,以应对西方强权政治和文化霸权的重要举措。

(四)跨文化能力培养融入课程思政的可行性

跨文化能力是外语学科的核心能力素养。外语学习中的双向跨文化交际活动情境必然会关涉到弘扬中华文化和传播中华价值观的主题,这种跨文化探究的过程将从一定程度上促进学习者的文化觉醒,增强其爱国意识,提升其中华文化认同,使其树立民族文化自信,也使得外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课程思政”成为可能。

二、外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中课程思政元素的缺位

长期以来受交际教学法的影响,我国外语教学中目标语文化单向输入的教学模式客观上造成了学生在目标语文化能力提升的同时忽略了自身文化自信的建设,其家国情怀与责任感的有待加强。

(一)跨文化教学缺乏科学规划及理论支撑

长期以来高校外语教学缺乏宏观、科学的规划和理论指导。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跨文化教育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得不到落实,致使外语课程的设置、教学材料的编写、教学评价体系的设定缺乏科学的理论支撑;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外语教学指导性文件中对文化教学标准、内容、方法和测试评价方面的规定还不够具体。

(二)跨文化教学受语言工具观的消极影响

一般认为,语言文化教学是一种通过分析词汇的文化内涵和外语语篇的不同特点,从而加深学生对语言本身的理解和掌握的教学模式,这种跨文化教学工具观容易使人误认为跨文化教学等同于英美文化的引入,长此以往,学生对西方文化不加扬弃,致使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丧失,这是目前工具观跨文化教学的一个极其严重的缺陷[3]。

(三)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薄弱

在外语教学中,部分从教者和受教者语言平等观和文化平等观有待提高。他们由于缺乏对东、西方文明历史根源的系统学习,在跨文化交际中经常会有低人一等或底气不足的现象。因此,在外语教学中要客观认识语言的文化差异,正确理解目标语文化。建立平等交流的跨文化意识是实施交际教学的前提,也是必须要遵守的交际原则。

(四)学生外语学习过程中民族文化自信的弱化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和人民对自己民族理想及信念的敬仰。外语教师对民族文化传承和学生民族认同的提升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部分高校在以往的跨文化外语教学中缺少对学生民族文化自信的培养。

(五)功利主义思想严重影响了跨文化教学效果

部分高校教学存在功利化倾向,越来越多的课程开设以是否有利于未来的就业为导向,致使民族文化和价值观教育相对薄弱,久而久之势必会导致外语考试中文化内涵的缺失,致使当前各级各类外语考试依然是以考查学生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技能为主,对文化知识鲜有涉猎,忽视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忽略了学生双向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三、外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策略

(一)坚持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认同能力培养

文化认同反映了人类对文化的共识性和相互性的认可,在外语教学中,学生应该在多元文化的基础上坚持文化认同,即在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建立对他文化的尊重、理解和宽容,建立多元文化价值观。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应始终以民族文化认同为导向,引领学生多角度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知识,遵循相互认同、和平共处、取长补短及共同发展的基本准则,积极主动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使者,才能实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平等性。

(二)坚定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自信培养

作为当代社会生力军的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此,对其文化自信心的培养尤为重要。高校外语教学为我国“一带一路”源源不断地输送外语人才,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外语专业学生应投入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强化自身的知识储备,扎实自身的外语专业核心素养。在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同时,在跨文化交际中从容应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充分运用自身外语语言文化知识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培养学生成为兼具国际视野、民族情怀和家国情怀的跨文化外语人才。

(三)坚持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培养

新时代外语教学在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时不仅要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平等交流意识,还要引导学生熟悉跨文化现象、正视文化差异,形成具有对多元文化包容性的跨文化人格及文化思辨能力,以担负起未来祖国建设的重任,外语教育应从单向目标语文化能力的提高转化为注重母语及目标语双向文化教育。

(四)加强跨文化能力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外语专业范文篇10

一、研究设计

本次问卷的调查对象为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2017级英语翻译专业、日语专业的所有学生(他们均已修完现代汉语课),其中男生26人,女生154人,共180人。调查中共发放问卷180份,收回问卷180份,有效问卷100%。此外,为保障调查结果的真实性,所有问卷均匿名填写。问卷共有11题,涉及外语专业学生现代汉语学习的必要性及其原因、学生对课程难易度的认识、课程内容的实用性评价、对现代汉语课的主观态度及其影响因素、学生在课堂与课后自身学习态度的评估、对教学改革的建议等方面。

二、问卷分析

针对调查结果,我们将其归为三大类,分别阐述。1.学生对现代汉语课程的主观评价。本次调查的外语专业学生对现代汉语课程的主观评价包含多个方面,如课程学习的必要性及其原因、课程的难易度认识、课程内容实用性的评价、对课程的主观态度及影响因素等诸多方面。(1)课程学习的必要性及其原因外语专业学生,在外语课程数量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对汉语课程的态度如何?是否存在轻视或歧视?为此,我们开展了课程学习必要性的调查。调查显示,有24.44%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学习现代汉语,55%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学习,16.67%的学生认为一般,另有3.89%的学生认为没必要学习。针对外语专业学生学习现代汉语的原因,调查结果主要集中在汉外翻译与比较、提高母语能力、就业、考研、提高文学素养、对语言多样性的理解等方面。其中有87.78%的学生认为现代汉语学习有助于提高外语专业学生的汉外翻译与比较的实力,73.89%的学生认为外语专业学生学习汉语课是提高学生母语能力的需要。这说明学生对现代汉语课的学习较多考虑了自身专业的因素,多数学生希望通过对汉语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知识储备,为将来走出社会从事外语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2)对课程难易度的认识调查显示,有14.44%的学生反映现代汉语课程太难,20.56%的学生认为不太难,64.44%的学生认为有的内容觉得难,有的内容比较容易。在所调查的180名外语专业学生中,仅有1名翻译专业的学生认为现代汉语很容易。这说明,多数外语专业学生对现代汉语课程难易度的认识并不是一刀切,而是依内容而定。结合课后对部分学生的访谈可知,学生认为一些比较抽象的术语或理论难度相对比较大,而一些曾经在中学时候就学过的知识点相对则比较容易。如学生普遍反映语法部分中汉语词类的划分及各类词的语法属性比较难掌握,认为各类词的语法属性比较繁杂,特例较多,并且部分词的语法属性与英语语法中词类的属性差异明显,有些甚至有抵牾。而词汇部分则相对比较容易,尤其是词汇的构成成分,如新词语、旧词语、外来词、熟语等内容,学生普遍反映难度不大,容易理解。(3)对课程内容实用性的评价现代汉语课程内容包括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五大板块,内容比较系统而全面。人们希望通过“系统地讲授现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为他们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语文教学工作和现代汉语的研究工作以及其他相关工作打好基础。”[1]学界常称其为“三基”、“三能”。为完成这一教学目标,我们当前的教学内容是否能满足外语专业学生的培养需求?为此,我们开展了课程内容实用性的调查。调查显示,31.67%的学生认为现代汉语课程内容合理且实用,63.33%的学生认为合理但不实用,2.22%的学生反映其不合理但实用,2.78%的学生认为既不合理,也不实用。调查数据说明,一半以上的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持否定意见。在访谈中也有学生反映,现代汉语课的内容很全面,但很多内容停留在理论的阐述,与学生实际语言能力的提升关系不大。(4)对课程的主观态度及影响因素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学生在现代汉语课上的抱怨一致,相比于文学课,作为语言课之一的现代汉语课因为理论复杂且枯燥,学生积极性不高,上课看小说、玩手机等现象比比皆是。这些课堂乱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经常遇到。为了更精确地掌握学生对现代汉语课堂的主观态度,本次调查中我们也设计了这方面的问题。调查显示,5.56%的学生非常喜欢上现代汉语课,35.56%的学生喜欢上现代汉语课,53.33%的学生对现代汉语课的感觉一般,另有5.56%的学生明确表示不喜欢现代汉语课。而影响学生对现代汉语课程主观态度的因素主要有课程内容、教师的教学水平(含教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学生自身所学的专业、学生时间与精力、教材、其他同学影响等因素。值得关注的是,不管是日语专业,还是英语翻译专业的调查都显示,课程内容、学生时间与精力、学生自身所学的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影响学生对现代汉语课程主观态度的最重要的四大因素,而在这四大因素中,课程内容占据榜首,成为70.56%的学生的首选答案。2.学生学习情况反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可以借助于学生课堂表现、课后作业、期末检测等多种途径展开。本文主要依据问卷的方式展开,所调查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你认为你自己在现代汉语课上的学习态度如何?”“下课后,你会主动复习或预习现代汉语吗?”其中,前一个问题是调查学生对自身课堂学习态度的回顾与总结,后一个问题是语言文学•艺术沙龙邹晓玲高校外语专业现代汉语教学现状的调查与思考数据显示,6.11%的学生反映其在现代汉语课堂上一直非常认真;63.33%的学生一般比较认真,但偶尔也开小差;23.89%的学生经常开小差,忍不住玩手机、睡觉、讲话等;6.67%的学生则忙于完成其他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这说明近70%的学生在现代汉语课上相对比较认真。有关课后复习或预习方面,1.11%的学生课后经常复习,也经常预习;12.22%的学生课后经常复习,偶尔预习;14.44%的学生课后偶尔复习,经常预习;72.22%的学生则坦言课后从不复习,也从不预习。3.学生对教学改革的建议。调查显示,学生对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建议,主要集中在教学内容、教材、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学生学习态度等方面,其中教学内容改革的建议位居榜首,有67.78%的学生认为应从教学内容方面进行改革。其中有一名日语专业同学在调查中甚至附言:“很多时候课堂上讲的是我们已经会用的东西,不过是用专业用语表达出来。我认为当务之急是学一些在语言实践中实用的知识,不仅包括句法和标点符号的使用,也包括一些平时较少接触,但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理解汉语的音韵、训诂之类的内容。我非常喜欢汉语,希望能努力学好。”学生的意见未必都科学,但至少提示我们,外语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如果继续遵循现有的课程体系,按照教材中既定的课程内容开展教学,势必影响教学效果。

三、思考与启示

本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从学生的角度全面调查了外语专业现代汉语教学现状,调查内容涵盖外语专业学生学习现代汉语的必要性及原因、对现代汉语课程难易度的认识、对课程内容实用性的评价、对现代汉语课的主观态度及影响因素、对自身学习态度的评估、对教学改革的建议等方面。调查结果显示,有近8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学习现代汉语。这说明,从主观意愿上看,外语专业的学生并不排斥汉语课。他们希望通过对汉语知识的学习,提高母语能力、夯实专业基础、丰富知识储备,为毕业后从事汉外翻译、外语教学等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但从课程内容方面来看,绝大多数同学反映现代汉语课中部分内容比较难或太难,且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不高。在影响学生对现代汉语课程主观态度的四大因素中,课程内容成为70%以上学生的首选答案。同样,在学生对教学改革的建议中,教学内容改革的呼声最高。因此,在当前形势下,为提高外语专业学生汉语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外语专业现代汉语课程开设的预期目标、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教学内容的改革成为当前现代汉语教学改革中最迫切的问题。我们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刘大为、巢宗祺(1995)认为:“任何课程的设置都包含着这样两方面的内容: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尽管事实上不同的课程往往在这两个方面有所侧重,然而从教育的最终目的着眼,能力的培养应该在其中始终起主导作用。”[2]对外语专业的学生而言,母语能力的培养与外语专业的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已成为外语教育界的共识。有研究者曾明确表示:“我们在很多情况下误以为掌握了一门外语的人就可以做翻译了。其实很多情况下我们发现在‘汉译外’的很多例子中,不是因为译员的外语不行,而是因为他们的母语出了问题。”[3]“学习外语所能达到的程度是以母语能力为前提的。……一个人外语水平的上限就是他母语水平的下限,低下的母语能力成为外语学习者头上一块难以突破的‘天花板’。”[4]“由于学生母语理解能力不足而造成英语翻译教学困难,是当前英语翻译教学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之一。”“英语翻译不能离开母语,提高母语水平对于翻译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5]正是在这样的共识之下,近年来,越来越多高校的外语专业开设了汉语类课程,其中包括现代汉语课。毫无疑问,外语专业开设现代汉语课,从教学目标来看,提高学生母语能力是首选。但从现代汉语课程体系来看,汉语知识的传授往往超过了能力的培养。在当前现代汉语课堂上,教师多采用与汉语专业学生相同的现代汉语教材,但无论是黄伯荣、廖序东版,还是胡裕树版,或邵敬敏版等,其教学体系基本一致,如语音部分,着重讲授汉语声韵调的特点,文字部分重点探讨汉字的性质、演变及造字法,词汇部分重点讲解常见词汇单位、构词法、词汇构成成分,语法部分则主要教授词类、短语结构、句式与句型等。教师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将更多的精力花在汉语知识的传授上,而忽视了母语能力的培养。因此,要培养学生母语能力,教师有必要在外语专业的现代汉语课上尽可能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一方面,教师要对已有教材各章内容进行科学取舍,不求面面俱到。已有现代汉语教材内容丰富,体系完整,涵盖了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各章。而受外语专业现代汉语课时较少的局限,短时间内难以将各章内容完整全面地讲授完毕。为此,教师在开展教学之前有必要对教材中各章内容进行科学取舍。取舍的标准则重点参考外语专业开设汉语课程的目标。本着提高学生母语能力的目标,教师可重点讲授语音、语法、修辞各章,而文字、词汇两章则适当减少课时。另一方面,加强课堂技能训练与指导建设,提高学生汉语“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如在语音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学生的普通话面貌及所受方言影响,进行声韵调的辨正、普通话朗读技巧的训练等,进而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而语法部分,则可针对词类误用、句式变换、句法失误、标点符号使用等内容开展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逐步提高学生母语应用水平。2.提高教学内容的时代感。语言是社会的风向标。社会的变迁,必然会在语言中有所体现。改革开放以来,当代汉语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新词语、新用法、新句法结构等层出不穷。作为一门语言学课程,现代汉语的教学内容也应该尽可能与时代接轨,反映当前最新的语言现象。当前,多数现代汉语教材都进行了重新编写,推出了新修订版。以黄伯荣、廖序东版《现代汉语》为例,已修订到了第六版。但即便如此,多数现代汉语教材在重新修订过程中,较多关注语言表述、例证的调整、以及新成果的吸收,而对语料的更新则重视不够。以词汇一章中“现代汉语词汇的组成”一节为例,所列举的一般词汇例证相对陈旧,没有吸收当前最新的词汇新成员。为此,教师在讲解本节时,可以结合近年来媒体公布的新词新语,进行适当补充,提高教学内容的时代感。在新事物新现象日新月异的当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最新的教学素材,不仅可以提高教学内容的时代感,也可以增加课堂吸引力。

四、结语

在内外部各种因素影响下,近年来,我国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不容乐观。为此,国家语委在《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第二章第四条中明确提出:“提高国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建立和完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测评体系,提高全社会对语言文字学习的重视程度,促进国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提升。”[6]外语专业学生承担着中西方跨文化交流的使命,不仅需要有扎实的外语功底,也需要不可挑剔的汉语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因此,对外语专业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汉语教学非常有必要。但从学生的主观评价来看,外语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这其中原因众多,课程内容、学生时间与精力、学生自身所学的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等是影响学生现代汉语学习的四大因素,其中课程内容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因此,为提高外语专业学生汉语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外语专业现代汉语课程开设的预期目标、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教师有必要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时代性。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六版)(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13.

[2]刘大为,巢宗祺.两种能力的课程分化——关于“现代汉语”教学改革的思考[j].语言文字应用,1995(02):41~46.

[3]仲伟合.译员的知识结构与口译课程设置[j].中国翻译,2003(04):63~65.

[4]潘文国.“语文歧视”会引发汉语危机吗[n].解放日报,2011-2-7.

[5]张绚.母语能力提升与英语翻译教学的有效契合[j].教育评论,2015(12):15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