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范文10篇 -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4-04-11 08:09:0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优质护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优质护理

摘要:目的:根据临床护理情况,探究优质护理服务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5月在浙江省湖州市中心医院就诊的骨科患者112例,根据患者意愿随机均分入组,对照组为常规护理组,观察组为优质护理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显著降低,其对治疗过程中的沟通交流、环境态度、病区环境及护理人员工作情况等的满意度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优质化护理服务的实施,可显著改善常规骨科护理中的缺陷,减少意外发生,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骨科;护理;优质护理服务

随着目前社会人群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疾病治疗和康复要求也日益增强。而目前医院骨科患者大多都是由于不可抗力而导致机体受到损伤的,损伤发生多属意外,其心理变化较为复杂[1]。加之骨科患者大多都失去了生活自理,需要更多的照顾,因此,骨科患者的护理服务显得尤为重要[2]。选取了112例骨科患者进行研究,分别对其实施了不同的护理服务,以期从各自的护理服务质量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找到一个最适于骨科的护理方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入选的112例患者均属于2015年11月~2016年5月来浙江省湖州市中心医院就诊的骨科患者,男62例,女50例;年龄为15~85岁,平均年龄为43.26岁;平均住院时间为13.6d。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后根据其自我意愿选择入组,行不同的护理方式。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等无显著差异,可进行统计学比较。

由于人们对生存质量的更加重视,未来在接受医疗护理服务中,会对人际关系要素和舒适要素提出更高要求[1]。我院于2010年4月正式启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实施1年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也得到了患者的充分认可,现报告如下。

1.流程式管理

流程实施,准备阶段:①模式转变:管理人员转变思想,以患者为中心,运用规范化的工作流程,持续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为目的,变传统的护理模式为责任制护理模式。实行分组护理责任制和护士分层级使用,每个疗区将护士按年资分为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助理护士四个层级,根据床位数、患者数、将护理人员分为2~3组,每组设责任组长1名,组内有各层级护士,每名护士分管5~7个病人,并相对固定,主要负责本组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各项护理工作,实行8小时在班,24小时负责制。②制定流程,制定各级、各类人员工作流程、工作质量考核标准。我们将责任护士的24小时工作时间按时间顺序制定出详细的工作重点,护士工作有重点忙而不乱。克服了以往在管理患者的过程中人人都管,责任不明确的情况。③人员培训:加强专科培训,选派骨干护士参加全国专科护士培训班及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全院护士按职称不同分别在院内培训不同项目,提高了护理队伍的整体水平。护士的仪表、语言和态度等都应该成为其素质修养的内在要求,护士自身素质的高低将决定整个卫生行业的职业道德水平,也是能否培养高素质卫生人才的根本[1]。因此,技能培训中增加了操作前后与患者沟通,让患者对操作有所了解,取得患者配合,提高工作效率。

质量监管,加大力度:①安全督导:加强质量管理,确保工作流程顺利实施。建立了完善的护理质量控制体系,成立院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分7组每组确定不同的检点,每月去疗区检查;疗区质控小组自查,组长定期召开小组会查差错、隐患,商议防范措施;护士长随时督导,定期考核,以一条龙逐级督查上报的方式,加强了护理质量管理,提高了护士责任意识,保障了护理安全。②设奖励机制:为充分调动护士积极性,开展护理服务明星评选活动。每月通过患者问卷调查,征求患者意见,由患者评选“星级护士”。医院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当选的星级护士由院长在全院护理大会上给予表彰奖励、授星级护士帽,并将星级护士的名字公布在科室墙面的《护理服务明星榜》上,用以激励护士工作热忱及患者监督。风险控制,防患未然:①院质量管理委员会去疗区检查,将存在问题详细记录汇总,每月在全院护士长会议上通报,让被发现问题科室引起重视,其他科室未雨绸缪。将检查出较为严重的问题记录于“护理质量检查与改进反馈单”上交给护士长,护士长组织全科护士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后将“反馈单”上交护理部主管主任,主任做出改进效果评价后,将“反馈单”一式两份交护士长及护理部质控干事各一份保管,以备查找及总结教训。②院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每季度讨论差错,找原因,提改进措施。为防止护士长瞒报差错,护理部采取鼓励机制。能主动上报差错者,年终评选上给予一定的加分,发现瞒报者给予严肃处理。

2.结果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流程管理前后患者对护士基础护理工作的满意率比较,见表1。

[摘要]目的消化内科护理管理中开展优质护理,探究其对护理工作质量的提升效果。方法将内科护理人员分为两个小组,小组以护理方法命名,常规护理组沿用以往的护理干预方法,优质护理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优质护理来优化护理工作,常规护理组完成46例患者的护理任务,优质护理组完成对47例患者的护理任务。对两组护理人员的工作进行记录,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患者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评价,最后完成两组护理干预效果的对比分析。结果优质护理组完成对47例患者的护理工作后,患者的总满意度达到了44例(93.62%),护理总满意度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在消化内科护理管理中加入优质护理的应用,可以显著提升护理工作质量,减少工作失误,进而取得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广泛好评,临床应用成果较为显著。

[关键词]消化内科;优质护理;护理满意度

本次研究将优质护理应用到临床工作中,观察优质护理是否可以提升消化内科护理管理水平,对提高护理工作水平起到促进作用,进而评估其临床推广的价值。详细报告内容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本院消化内科的护理管理模式进行改变,在护理管理中加入优质护理的应用,将加入优质护理后的护理效果与常规护理下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将消化内科的护理人员平均分配到优质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两组对临床资料并无显著差异的消化内科患者进行护理干预,优质护理组负责护理47例患者,常规护理组负责护理46例患者。患者均已经了解本次临床研究的目的与流程,愿意配合本次研究工作,同时对相应的护理小组的护理工作给予客观的评价。1.2方法。常规护理组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治疗以及药物护理,定时检测患者各项指标,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优质护理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在护理管理中加入优质护理,具体涉及内容如下:①心理护理,优质护理涉及对患者心理的辅导,护理人员在护理期间必须保持足够的工作热情,耐心、亲切的解答患者对治疗及护理工作提出的疑问,与患者交流的过程中要保持微笑,详细的为患者讲解医院的环境以及主治医师等相关情况。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做好对患者负面情绪的疏导工作,通过安慰、鼓励以及增加家属陪伴的方法,帮助患者消除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让患者更好地面对治疗;②饮食护理,加强了对患者心理护理工作的同时,还应该做好对患者饮食方面的护理,健康合理的饮食,可以帮助患者提高体能、改善体质,进而增强自身的免疫力,有助于提升治疗效果。在治疗过程中,一些特定的情况需要做好对患者饮食方面的管理,例如血压、血糖等检测前,都应该让患者保持空腹状态12h;而在手术前12h以内也不可食用任何食物;患者术后6h时可以给予流质食物,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渐将流质食物变更为半流质食物,最后过渡到正常的食物。对患者的食物搭配应该又营养师进行科学的制定,避免患者食用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增加水果、蔬菜以及高蛋白食物的比例,防止饮食不当对治疗效果造成负面影响;③健康宣教,在护理患者的同时,还应该通过宣教来让患者及其家属掌握相关的健康知识,让患者了解术后对手术切口的保护常识,了解发病原因、治疗方案等相关信息,提高家属的看护水平,这样有利于患者更好的康复。在患者出院1个月后,加入电话随访,及时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也能解答患者家属看护患者时遇到的问题。1.3观察指标。在消化内科患者出院后的4~6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让患者对所在护理组的护理工作质量进行评价,具体涉及对护理人员工作态度、相关问题解答是否充分、护理工作是否周到等方面进行统计,最后完成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的评价。

2结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所选取的研究对象均为2010年12月~2014年12月临床收治的妇产科患者。全部患者共计78例。78例入选对象的临床一般资料如下:(1)年龄情况:最大患者50岁,最小患者22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2.34±2.34)岁;(2)学历情况:硕士学历患者8例,本科学历患者40例,本科以下学历患者3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成了优质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每组患者均为39例。对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基线资料进行比较研究后,统计学验证数据结果显示,组间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基线资料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因此,研究具有临床可比性。

1.2护理措施和方法

1.2.1常规护理组

39例入选对象均给予常规的护理措施和方法。

摘要:随着我国医疗技术改革项目的不断推进,传统的护理绩效考核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护理工作的发展需求,而通过成立优质护理绩效管理委员会的方式进行优质护理绩效考核方案的项目改革,提升了护理人员工作热情,采用合理的绩效考核改革方案,使护理人员的工作价值能够在护理绩效上得到体现。

关键词:绩效管理委员会;护理绩效考核;作用

在科室中成立护理绩效管理委员会,可以更加深入性实施优质护理绩效考核改革工作,在探究绩效管理委员会在优质护理绩效考核改革当中的作用时了解到做好管理委员会的工作能够更好地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使优质护理绩效考核的数据更加具有真实性和准确性,协调各科室间护理人员之间的关系,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

1护理绩效管理委员会的成立原则

我科优质护理绩效管理委员会的成立会采取面向全科号召一些愿意热心专研的护士来参与,由5名护士人员组成,本次论文研究将选取我科的护理绩效管理委员会为研究对象,其中5名护士成员中有1名护士长,1名n4级护士,1名n3级护士,1名n2级护士,1名n1级护士,都是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选取护士长为管理委员会的会长,由其他护士负责优质绩效考核工作的文字整理以及材料收集,同时还要担当优质护理绩效考核项目顾问,解决护理考核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走动式管理”的方式让绩效考核工作可以顺利落实[1]。而绩效管理委员会的成立原则主要是指在优质护理绩效考核项目改革的初期阶段,对科室上下进行护理知识的培训,学习到先进的护理技术和护理手段,并且在护理绩效考核时配合医院的日常工作,确保考核作用可以得到有效发挥,创建科学的绩效沟通机制,在评价护理绩效考核结果的时候,可以综合所有护士人员提出的建议,能够创新改革出新的绩效方案。

2护理绩效管理委员会的日常工作任务

从2010年初,为响应卫生部提出的在全国卫生系统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号召,我院在产科工作中开始试行优质护理服务。通过全科动员、认真学习、讨论,使护士转变观念,进行合理排班,落实整改措施,对护理人员实行分级管理[1]。历经1年的时间,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1实行前产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孕产妇是一群特殊的患者,心理需求各不相同。书写繁多的护理记录占用了护士很多时间,使护士巡视病房和与孕产妇沟通的时间减少,忽视了孕产妇的心理需求,使得剖宫产率明显高于自然分娩率。

1.2护士将护理的重点放在做治疗上,忽视了基础护理。加上产科病房陪护人员多,生活用品多,病房里显得杂乱无章。

1.3人员不足,工作量大,有些护理治疗不能第一时间到位。

2整改措施

摘要:目的:研究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用于手术室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手术治疗患者中抽取82例,将其按照不同的护理方法分为两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给予实验组患者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护理的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护理后sas评分以及患者护理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用于手术室护理中的临床效果确切,具备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优质护理;手术室护理;临床效果

手术室是医院抢救重症患者的主要场所,不仅需要严格保证手术室的情节环境,同时也要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以便在患者病情剧变时能够及时作出迅速反应,此外,手术室中医疗事故发生率较高,因此,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于手术室护理具有重要的意义[1]。本文主要研究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用于手术室护理中的临床效果,并总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将我院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期间手术室收治的82例患者作为本次实验对象,所选患者均无精神障碍,能够配合相关调查。根据不同的护理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组均41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在21~76岁之间,平均(37±1.25)岁;胃肠部位手术7例,肝胆部位手术11例,心肺部位手术10例,卵巢部位手术6例,子宫部位手术5例,脑部手术2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实验组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在19~78岁之间,平均(38±1.54)岁;胃肠部位手术10例,肝胆部位手术8例,心肺部位手术9例,卵巢部位手术6例,子宫部位手术6例,脑部手术2例;给予实验组患者组优质护理服务模式。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5月~2014年7月本院160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优质护理病房住院患者与普通病房住院患者分组的方法,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80例。实验组患者男45例,女35例,年龄16~81岁,平均年龄(43.25±6.71)岁;对照组患者男41例,女39例,年龄17~79岁,平均年龄(43.89±6.01)岁。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性别、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采用功能制排班,患者住院期间护士严密监测患者的体征变化,落实各项常规护理工作,为患者宣传健康安全知识,做好健康安全教育,轮休时做好工作交接,值班人员落实各项治疗工作,患者如发生紧急情况,立即进行救治。

1.2.2实验组患者采取优质护理的护理模式为患者进行护理,医护工作人员做好日常护理工作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优质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包括:①实验组采用apn排班方法,减少交接班次数,同时根据护理工作量弹性排班,在工作高峰时段增加值班人员,确保护理工作及时落实;②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每名责任护士分管患者≤8例,整合基础护理、病情观察、治疗、沟通和健康指导等护理工作,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连续的护理服务,护士有固定的患者,患者有相对固定的责任护士,增加亲切感。③首先制定患者危险因素评估表,对住院患者意外事故发生情况、疾病的危险因素、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汇集成表后,在护理工作中进行针对性护理,加大护理力度,尽量防止危险因素的发生,以提高护理过程中的护理安全。④充分发挥护理工作的责任意识,保持积极向上职业精神,注重护理细节,用热情的态度对待护理工作,保持病房环境清洁,给患者营造一个舒适健康的住院环境,指导患者做好日常清洁和饮食用药,对重症患者协助喂药等。⑤加强护理工作中的安全管理,对患者的手术伤口进行正确的护理操作,规范护理操作流程以推动患者的治疗进度并带给患者舒适感及安全感。⑥在护理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普及相关的临床疾病知识,让患者提高对疾病的认知度,以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护理过程中为患者传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

在科学技术及医学理念不断提高和更新的同时,护理学也发生了一定变化。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护理核心为以人为本,其联合了现代化护理服务理念及对策,从多个方面予以患者优质护理,包括心理及生理护理[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再局限于医师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因此,需要在手术室中开展优质护理服务[2]。本次研究主要针对本院2017年7月至2018年8月接收的76例进行手术治疗患者采取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效果进行探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资料。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8月本院接收的进行手术治疗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单号、双号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各38例,对照组男20例,女18例;年龄21~71岁,平均年龄(48.52±5.49)岁;手术种类:12例肝胆手术,10例胃肠手术,8例子宫手术,3例脑手术,5例肢体手术。研究组男21例,女17例;年龄22~70岁,平均年龄(48.49±5.37)岁;手术种类:11例肝胆手术,8例胃肠手术,9例子宫手术,4例脑手术,6例肢体手术。组间手术类型、年龄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入组标准[3]:均由患者本人或者患者家属签署了知情研究协议书。排除标准:①存在严重心理及精神疾病者。②伴有意识、认知障碍者。③存在肝、肾及心脏等器官功能不全者。④拒绝参与本次实验者。⑤中途选择退出者。1.2方法。1.2.1对照组常规护理方案:术前访视,为患者讲解术前、术中及术后需要注意的问题、禁忌、不良反应及治疗效果等,术中严格按照医生嘱咐配合医生开展手术,将手术药品、器械及麻醉药品等合理管理,确保手术室内干净、安静;术后定期随访并开展相应的护理。1.2.2研究组优质护理服务模式:①术前护理干预,在患者进入手术前,护理人员需要从多个方面了解患者需求,主动与患者交流、沟通,掌握其心理变化状况,以此为依据实施相应的心理疏导,尽可能的将患者负面情绪消除,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开展:将术前评估工作做好,利用交流、沟通等方式对患者实际状况进行了解,例如身体功能、患病史、过敏史及各项指标等,合理制定手术护理方案,确保手术顺利开展;由护理人员为患者讲解手术流程、手术室环境、手术期间注意事项、禁忌等,帮助其做好术前心理准备,增强患者手术治疗自信心;术前开展心理护理,对患者负面情绪的来源进行了解,并开展针对性心理护理,为患者介绍治疗成功的案例,提高患者治疗自信心。②术中护理干预,由护理人员为患者介绍手术室环境,做好以下护理工作:确保手术室内安静,合理调整手术室温度和湿度,为患者提供优质、舒适的环境,以便主动接受手术;主动与患者交流、沟通,鼓励、安慰并支持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尽可能的将患者焦虑、恐惧、烦躁等负面情绪消除;手术期间,护理人员不仅需要协助医生开展手术,同时也需要按摩患者身体,以此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质量管理活动开展期间,通过小组方式调查疾病目前发展状况、手术期间遇到的问题等,明确因素后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及对策;制定较为完善的安全质量控制制度,及时整改存在安全隐患的科室,确保手术顺利开展;对于单病种实施优质护理,对于非同种手术患者则开展对应的优质护理路径。③术后护理,结束手术后,由护理人员擦净手术中遗留的血迹,确保手术位置干净和卫生,然后小心将患者送回病房,防止其他损伤。术后,定期随访患者,对其各项生命体征进行了解,包括血压、脉搏、心率等,主动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情绪变化;为患者制定合理饮食方案,确保其身体营养均衡,并告知患者术后及早开展床下活动,增强自身免疫力及抵抗能力。1.3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术前与术后焦虑状况、手术室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焦虑状况判定依据为焦虑自评量表(sas)[4];手术室护理质量评分包括手术流程、手术室环境及护理态度3个维度,每个维度10分;护理满意度[5]:总分值100分,总分值为80~100分表示非常满意;总分值为60~79分表示较为满意;总分值于60分以下表示不满意。1.4统计学方法。采取spss19.0对本次研究中的计量资料(x±s)和计数资料(%)进行处理,采用t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sas评分比较(表1)研究组与对照组术后sas评分均较术前更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研究组与对照组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两组患者手术室护理质量评分比较(表2)在手术流程、手术室环境及护理态度评分方面,研究组均较对照组更高,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2.3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表3)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摘要】目的观察网格化管理模式在骨科病区优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骨a病区中14例护理工作人员,观察2018年2月~2019年2月未实施网格化管理模式及2019年3月~2020年3月实施网格化管理模式的护理质量及满意度。结果2019年3月-2020年3月护理人员基础护理评分、专科护理评分、病区管理评分(90.15±3.48)分、风险管理评分高于2018年2月~2019年2月,差异性显著,p<0.05。2019年3月~2020年3月护理人员满意度为100.00%(14例),高于2018年2月~2019年2月的71.43%(10例),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在骨科病区优质护理中实施网格化管理模式,可改善骨科病区护理质量,还能提升护理人员满意度,利于激发其主动性及积极性。

【关键词】骨科病区;网格化管理模式;优质护理

网格化管理模式的管理机制是将属地管理、地理布局、管理现状等作为依据[1],全方位管理各网格单元,既往在企业管理中应用较多,后在各医院病房中也有所应用。在骨科病区优质护理中,网格化管理模式将护理需求和护理人员作为依据进行划分,能优化骨科护理资源配置,提高护理工作的安全性、全面性和有效性[2]。故本研究选择我院骨a病区中14例护理工作人员,旨在观察网格化管理模式在骨科病区优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骨a病房中14例护理工作人员,观察2018年2月-2019年2月未实施网格化管理模式及2019年3月-2020年3月实施网格化管理模式的管理质量及满意度。14例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最小为21岁,年龄最大为53岁,平均年龄为(29.22±6.16)岁;工龄最短为3个月,最长为33年,平均工龄为(7.92±4.17)年。1.2方法。网格化管理模式如下:(1)组建管理小组:将14例护理人员分为两大组,将其护理能级与工作能力作为依据推选出小组长,并与低年资护士进行两两结对。各小组分别负责20-30张床位,保确护理过程无缝隙,让其更具全程性和连续性。护士长每日在综合分析患者实际情况及护理人员结构的基础上,及时调整重病人与大手术病人至组长负责;在夜班排班中,两组护理人员间隔排班,确保为患者提供无缝隙的护理服务。(2)加强护理培训:由科室组织骨科知识讲座,让护理人员深入了解骨科疾病知识及护理要求,强化操作技能,提高骨科护理服务质量。(3)实施网格化管理:①在具体护理过程中,不仅要完善基础护理、生活护理,还要深入观察患者病情,增强护患沟通,完善护理干预。②科室内每周需总结安全事件发生情况及护理服务情况,若护理过程存在不足之处,需相互讨论,提出行之有效的整改建议,并在微信工作群中进行通告,组织改进方式培训,做到持续改进。1.3观察指标。观察网格化管理模式实施前后,骨a病区的护理质量及满意度变化情况。护理质量从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病区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进行观察,每项最高100分。满意度则向护理人员发放骨科科室自制问卷,问卷得分在80分以上为满意,在60-79分之间为基本满意,在60分以下则是不满意。1.4统计学分析。实验以spss20.0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数资料以(%)表示,使用x2进行统计学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使用t值进行统计学检验,p<0.05代表研究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