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论文范文10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04-11 14:08:10
外语教学论文范文篇1
习得—学习假说是五大假说中最基本的。克拉申认为人会使用两种相互区别、相互独立的方式掌握二语能力,即习得和学习。习得是一种潜意识的集中在意义层次上获得语言知识的过程,在自然交际中习得的语言能力,不为习得者觉察。学习是有意识地通过学习语言规则和形式得到语言知识的过程。语言表达的主要来源是习得的知识,而在监察输出过程中则使用学习到的知识。所以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应当尽可能地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给学生提供自然、真实的语言,以此提高教学效率。具体有以下几种操作方法:
1.聘请外教。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聘请外教或外国留学生到中学讲公开课或者面对面与学生交流。
2.加大对中学教师听说能力的培训。中学英语教师听说能力普遍较弱,语言运用能力随着长期汉语化的课堂教学逐渐减弱。学校可以给英语教师提供各种语言能力方面的培训机会,同时更新英语教学观念,使外语教师教学的注意力从英语语言组织结构向语言的意义和运用转变。
二、自然顺序假说与实践应用
自然顺序假说认为习得者在自然交际场合习得语言,与语法结构的习得先后顺序极为相似。二语规则的习得顺序具有可预测性,有些语法结构习得的早些,有的晚些。比如,动词现在分词、名词复数及系动词的习得要先于助动词、冠词习得,接着才慢慢习得动词过去式的不规则形式,最后是动词过去式的规则形式和第三人称单数所有格(s)。根据此理论,教师就可以预测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在教材的重组与知识考察过程中,就可以根据这一理论,合理地对教材进行删减、重组,设置题目时合理安排难易梯度。同时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能够更准确地分析学情,从而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三、输入假说与实践应用
此假说是整个理论的核心,阐明了习得是如何产生的。克拉申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理解输入的信息实现的,因而输入是语言习得的首要条件。克拉申认为,语言习得有赖于大量的语言输入信息,而且这种语言输入必须是有效的。有效的输入应当具备以下四个特点:可理解性、既有趣又有关联性、非语法程序安排、足够的输入量。如果语言材料都是很容易掌握的,就无法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克拉申认为,为了使语言习得者从一个阶段进入另一个更高阶段,提供的语言输入必须包括一部分低一阶段的语言结构,这就是克拉申提出的“i 1”理论。中学生对英语的学习,主要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根据克拉申的输入假设,教师在课堂上提供的语言输入应该是高于学生现有语言水平的,即“i 1”。教师可以通过考试、问卷调查、语言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的语言水平,从而确定语言输入的难度。如果输入过于简单,将无法习得;相反,如果太难,学生就会觉得学习受挫而不愿继续学下去。因此课堂输入应该高于学生现有水平,并且学生能够理解大部分输入内容,激发他们通过努力取得进步,语言习得从而产生,这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比较接近。语言的输入既包括口语又包括书面语,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音频等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语言输入。
四、监察假说与外语教学启示
学习者流利地说出第二语言的句子,是语言能力运用的一个主要方面,也被看做是语言发展的关键。学习者在使用习得的语言生成话题的同时,会运用学得的知识在实际表达的前后对输出进行监察。学习者在日常交际中,往往过多地关注双方说话的内容,而非语言形式。如果一方运用监察手段过度,不时地纠正错误,则势必会影响语言的连贯及正常的交流。因而,在不妨碍正常交际的情况下,将监察作为辅助手段,提高语言的准确度是很理想的。因此,针对不同的课型及其对应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当处理好学生语言表达在流利与准确两方面的关系。如果是一节听说课,主要训练学生针对某一话题进行交流讨论,用目标语进行观点阐述,那么准确性方面的要求就可以降低一些,只要学生表达流利,意思基本清楚,个别语言形式错误是可以忽略掉的。对于语法知识类课型,主要针对某种语言形式进行操练,这时候语言的准确性要求就会比较高一些,但是教师在纠错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策略。
五、情感过滤假说与外语教学启示
外语教学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德育;英语教学;渗透
1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身为独生子女的职业院校学生,长期理所当然地享受着家长的呵护和关爱,难以体验社会竞争的激烈与生活的艰辛,更无从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视学习为家长给自己安排的任务,一旦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便不假思索地向同龄人、朋友、同学求助,却对父母、老师的劝导、学校的管理不以为然。由于他们大多数心理发育尚不成熟,遇事缺乏理性和准确的判断力,一旦受到同龄人负面的影响,就会盲目跟从。
实际上,职业院校学生也有着自身特殊的思维方式,当他们从简单的逆反心理过渡到独立思考理想与现实的时候,就会发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当他们发现现实社会中存在着很多与理想信念中的公平、合理等原则背道而驰的现象时,就会感到迷惑、不解与失望,导致消极情绪与内心矛盾冲突的产生。此时,用德育教育来浇灌学生的心灵,为他们指明方向是相当关键的。但是,长期以来,“德育教育”这四个字总是给人一种板起面孔、敬而远之的感觉。家长不在乎,学校不重视,衡量没标准,是当前各级各类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境遇。德育课没有现成的教材,需要以一系列活动为载体。然而,对于绝大多数面临专业课学习任务或者自学考试,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压力的职业院校学生来说,参加德育活动是在浪费时间。
2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可行性
教学中进行德育是教学具有教育性客观规律的反映。所谓教学具有教育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不管施教者的主观意愿如何,是否自觉,学生都在客观地接受着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一定政治立场、世界观、方法论的影响和社会意识形态、伦理道德的熏陶感染。在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在谈到德育的方法时曾经强调通过教学进行德育的重要性。他认为,教学本身乃是德育的基本手段和方法,这种教学应该导致自觉信念的形成,导致学生的道德行为熟练技巧和习惯的养成。他正确指出,教育与教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的过程,教师以身作则,是道德教育体系中最好的手段和方法。“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
因此,进行德育离不开其他各科教学,因为学生大量时间是学习其他各科课程,我们应该把德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充分发挥教学的教育性作用。作为英语教师,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掌握基本的语言学习方法,打下牢固的语言基础,培养学生掌握实用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自然也肩负着引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任,也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是非辨别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健全的人格。在英语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英语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获取世界各方面的新信息及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社会建设需要不同层次的外语人才,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的自觉性。
3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手段
3.1隐蔽德育目标
青年时期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正值形成的关键时期,而他们强烈的逆反心理则决定了在没有说教色彩和强迫性质的前提下,德育目标才能比较容易实现。过早暴露德育意图,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产生抵触心理。因此,成功的德育教育,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而应似春雨“润物细无声”。英语学科本身的特点是交际性、实践性和工具性,同时传授语言知识、文化背景知识,由此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活跃思维,培养辩证思想,培养坚强、进取、豁达、乐观的性格,使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交往等活动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英语教材、课外读物,多以欧美国家文化背景、意识形态为主要来源这一特殊性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接触到不同的价值理念,会受到西方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的影响这一现实性因素,培养学生理性思考,寻求客观、合理地看待并解决社会及生活问题。
3.2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寻求思想教育和知识能力培养的结合点
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绝不能单纯为了“渗透”而进行空洞的说教,必须严格遵循英语教学规律,深入挖掘、充分利用教材本身潜在的德育因素,让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渗透方式,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首先要使学生通过听说读写训练,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并且掌握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为此,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出话题,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探索话题的精髓,使学生在思考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思想的启发与心灵的震撼,逐步向教材的思想寓意靠近,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等方面的教育。
3.3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例如,学习解莎士比亚的戏剧《威尼斯商人》时,教师可以在学生了解故事情节时要求学生就“同情与报复”和“爱情与金钱”这两个贯穿始终的线索为话题进行讨论。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可以直接或侧面反映出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对此,教师有责任给以正确引导,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树立符合社会规范的道德观,以明辨是非并做遵纪守法的公民。根据学生思想的热点和兴奋点寻找最佳结合点,使德育教育富有真实性和创造性,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思想的热点、疑点和兴奋点,以及针对学生思维活跃、表现欲望强烈,对一些现象认识模糊的情况,开展辩论、演讲等活动;再进一步鼓励学生结合实际,书面表达出心得体会,这样学生就会在讨论和思考中得到德育的滋润,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诸如讨论、辩论这样的团队活动中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学生学会了如何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以及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彼此激励、互相帮助等团队意识。这样安排听说课,既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又达成思想观念上的共识,学生当然会欣然接受这种潜移默化的德育形式。
4结束语
在英语教学中以辐射的方式,广泛涉猎东西方的文化、历史、哲学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并加以比较,既培养中立的学术素养,又增强合理性和适应性判断思辨能力,把德育植根于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之中,认识和筛选外国有用的东西,大力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无疑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就引导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和培养辨别是非真伪的能力,既掌握这门语言又使他们受到良好的德育熏陶,可谓一举两得。总之,中西方文化交融混杂的现实绝不能削弱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工作。相反,英语教师更应该以全面培养人才为出发点,认真备课,深刻领会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内涵,以知识为载体,从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文化意识等方面入手,确立明确的德育目标,变教材为有生命力的德育阵地,从而取得英语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1]刘济良.德育论教程[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
[2]李申申.简明外国教育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
[3]戴国明.教育学教程[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
外语教学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多媒体;外语教学;过渡语僵化
一、引言
伴随着世纪之交高校扩招浪潮的开始,多媒体技术迅速被运用到高校教学中。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尧学指出:“大学本科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和最有可能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改进传统教学模式、取得重大突破的领域。”此后,在全国大学英语教学研讨会上他又说:“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加上课堂教学来推进英语教学改革是我们的手段。”因此可以说,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从最开始就被赋予了更新教学手段、变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推动教学改革的神圣使命。笔者所在的吉首大学也加入了教学改革的队伍。然而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之后,外语教师和学生们都发现,传统教学手段、传统教学模式背景下发生的过渡语僵化现象依然普遍存在,使大家对这次改革产生了一定的疑问。本文将对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过程中的过渡语僵化现象进行讨论分析,找出发生原因,解除大家的疑虑,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
(一)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多媒体技术能够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引入外语教学,从而创造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新的教学模式,必然是以某种先进的理论为基础的。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学习理论是继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之后出现的教育心理学理论,最早由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该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个体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同化、索引和建构当前所学的新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不能再做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而应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案。相应地,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灌输者,而应起主导作用,作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应紧紧围绕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进行。那么,什么样的学习环境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呢?黄若妤认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多媒体技术具有视频、音频、互动、实时等多种感知的优势,特别适合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实现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
(二)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如一缕春风为传统的外语教学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那么它的优势到底是什么呢?总的来说,它最核心的优势可以概括为三个词:量大、质优、高效。
所谓“量大”,是指在进行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时,由于采用了多媒体电教手段、多媒体教学光盘和powerpoint课件等多媒体技术,能够提供高密度的信息,同时节省了以往教师板书、擦黑板的时间,因而在固定的时间内传递出的信息量比以往大得多。
所谓“质优”,是指多媒体技术在辅助外语教学时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资料,代替抽象的语言描述,并能最大程度地设计具体事物的仿真环境,创造出传统英语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语言环境,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发展学生的语言理解运用能力。
所谓“高效”,是指通过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即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译各方面能力的提高。著名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treicher)曾经做过两个著名的实验。其中一个关于人类获取信息来源的实验表明,人们94%的信息来自听觉和视觉,多途径、多感官刺激对于信息及知识获取十分重要。另一个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表明,人们一般能记住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所说内容的70%。该实验告诉我们,如果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交流表达出来,其知识保持的效果就会得到大大加强。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进行以视听、交流为主的形象、立体、交互式教学,使学习者更加有效地成为信息的加工者和知识意义的建构者。
三、过渡语及其僵化
(一)过渡语
过渡语(inter—languageil)(也有学者译为中介语、媒介语)一词是由larryselinker于1972年提出来的,是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概念。它指语言学习者所创造的与母语和目的语都不相同的个人独特的语言,或者说是尚未学到家的目的语,它不断离开母语向目的语渐进。selinker(1972)认为,称其为过渡语是为了强调语言学习者在结构上处于其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中间状态。
与selinker同时期及之后,有不少学者参与到对过渡语的研究。其中adjemian论述了过渡语的性质,认为它具有系统性、可渗透性、僵化现象和反复性这四大特征。联合则指出过渡语还具有母语依赖性、目的语不可接近性和过渡性。
(二)过渡语僵化
过渡语僵化,也称过渡语化石化,也是由selinker(1972)最先提出的。他说:“当使用非本族语者(即便能流利使用)长期不变地处于非目的语语言结构的高原现象成为僵化现象。”他认为,约占95%的外语学习者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最终到达目的语的水平,即绝大多数二语学习者的过渡语会处于停滞不前的徘徊状态。
随后,selinker还对这一定义进行过增补,并于1996年将这一现象重新定义为:“语言的僵化现象是指外语学习者的过渡语中的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知识趋向于固定下来的状态,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对改变这种固定状态不起作用。……僵化结构一般以潜在的方式存在,甚至在表面上似乎已经清除了以后,还是会在过渡语的使用中出现。”
jackc.rechards等将该概念进一步解释为“(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中)这样一个过程,有时出现不正确的语言特征永久性地成为一个人说或写一种语言的方式。发音、词汇用法和语法的各个方面在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中会成为固化或僵化”。
三十年来,中外学者都对过渡语僵化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中有如下几种重要学说。一是selinker的“心理论”,二是以lenneberg和lamendella为代表的“生物论”,三是schumann提出的“文化迁移模式”,四是krash.en的“认知模式”,最后一种是以ellis、vigil和oiler为代表的“相互作用论”(亦称为“反馈模式”)。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运用各种语言学知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四、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导致过渡语僵化的原因
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以先进理论为指导,并具有很多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从理论上说,应该可以让学生很好地建构自己的语言。可是事实究竟如何呢?笔者对自己所在学校的04级和05级采用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的部分班级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查,结果表明,有73.3%的同学认为自己的英语语言能力发展停滞或几乎停滞,也就是发生了过渡语的僵化,而且这种情况也与任课教师的反馈大致相同。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局面的出现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如下:
(一)部分教师在进行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时。未能实现角色的正确转换
根据selinker提出的过渡语僵化“心理论”,导致僵化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训练迁移,其中就涉及到教师教学方式不当。采用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以后,虽然教学手段更新了,但部分教师却未能转变教学思路,更新教学方法,仍然在课堂上扮演“主角”,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满堂讲、满堂灌,忽视学生的自主建构,忽视师生互动。而另一部分教师却只是充当了多媒体光盘、课件的“放映员”,毫无课堂艺术可言,在教学活动中似乎可有可无。这样下来,课堂教学效果甚至不如采用多媒体技术之前好,学生过渡语僵化现象依然严重。
(二)部分外语教师对教学内容把握不好
krashen认为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语言输入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学习者掌握语言就是理解输入的结果。他提出了“i 1”的概念,即学习者所接触的语言应该大部分为已习得语言,而另一部分则是具有挑战性、且可以转化为可理解输入的新内容。部分教师忽视了这一点,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时不加处理地将多媒体光盘、课件上的内容统统呈现给学生。一方面,由于输入量过大,学生在短时间内接受、思考、消化、吸收的过程受限,难以抓住知识重点,一堂课下来,似乎学了很多东西,而事实上却又是无所收获;另一方面,由于输入质量不适,学生难以将教师授课内容转化为可理解性输入。因此,过渡语僵化现象就难以避免了。(三)很多学生对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不太适应
多媒体技术被运用到外语教学中来是近几年才刚刚开始的,很多学生也是刚刚接触到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因此在适应的过程中有一些问题是难以避免的。首先,很多学生对于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只是关注其形式,而忽视其内容。久而久之,对新颖形式的新鲜感消失之后,学习兴趣锐减,学习动力不强,出现了krashen认知模式中涉及到的“情感屏障”,从而导致过渡语僵化。其次,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与传统的线性结构教学方式不一样,具有非线性网状结构的信息组织特性。很多教学内容以窗口形式弹出,发散性、跳跃性很强,学生难以适应,难以抓住教学的重点,学习效果不好。
(四)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在客观上降低了学生的课堂活动参与程度与积极性。减少了师生交流
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的一个原始目的就是解决高校教师力量不足的问题。运用多媒体技术后,大学英语课程往往实行大班授课,一个班的学生少则五六十人,多则七八十人,甚至近百人。这无形中就使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进行师生交流的机会减少,学习积极性下降,过渡语僵化也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五、解决措施
按照selinker的观点,95%的二语习得者在语言能力的获得上出现僵化现象,只有5%的学习者能获得母语使用者的语言能力。那么,如何让我们的学生进入这个5%的行列是大学英语教学工作者需要关心的问题。
(一)加强文化教学
我们必须认识到,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处于文化之中的,要想真正掌握一门语言,必须熟悉其相应的文化。应该庆幸的是,外语界已经就文化因素是语言和语言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达成共识,从而改变了传统的狭隘的语言教学观念,丰富和健全了外语教学的体系和内容。但是在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的课堂中存在着两种错误倾向:一是未能认真地选择西方的文化内容,将一些连西方人都知之甚少、不予关注的细枝末节的东西用多媒体在课堂上长时间地播放,不仅耽误了课堂时间,还让学生们一头雾水,影响了学习兴趣;二是文化教学占课堂教学时间比例太长。我们知道,文化教学的目的是为了缩小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从而加强学习者对目的语的认知。但文化教学不能代替语言教学,只有融入其中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
(二)优化语言环境
优化语言环境就是要在输入和输出两方面作文章。正如corder所说,学习者的母语为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关于目的语的假设,只有通过大量的目的语输入,才能减少母语的干扰程度,建立目的语的认知语法系统。大学英语教师应尽力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如增加阅读材料,播放影视录像,开设英语书报室、广播电台等,加强语言输入。但在确保“量”的输入之后,还应注意提高目的语输入的“质”。在正确估测学生现有水平的前提下,可以考虑分级教学,提供难度适中的输入,同时还要考虑输入的多样性、趣味性。在输出方面,大学英语教师首先应给予学生输出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说,有机会写。其次对输出中的错误应有正确的反馈。犯错误是外语学习中的一个必然部分,大学英语教师应采用肯定的情感反馈以及否定的认知反馈对待学生的错误。只有这样,才能既不伤害学习者的自信与自尊,不至于产生情感障碍,又纠正其学习过程中的非目的语形式,避免过渡语僵化。
(三)提高师资水平
改革开放将近三十年,外语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我国外语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但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外语教师能力不仅包含他们的外语语言能力、交际能力,还应包含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外语教师要从“填鸭式”教学中解脱出来,确立学生的中心地位,以组织者和帮助者的身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在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拓宽语言输入和输出的方式和渠道的同时,注意掌握节奏,监控质量。此外,外语教师还应慎重选用教材,使之既有时代性、趣味性,迎合学生口味,适合学生水平,又尽量错误较少、语言纯正,这样才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外语教学论文范文篇4
注重教材建设,提供有效的母文化输入。经过几十年的外语教学探讨和研究,目前我国出版的外语教材种类繁多,它们由于受众、目的不同,所编内容和侧重点亦有差异。但是大多数教材都会介绍相关的西方文化,很少有教材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导致英语教学中母文化输入严重缺位,给跨文化交流带来了困难。学生可以流利地背诵雪莱、莎士比亚的诗行,但却不能把作为中国文化璀璨明珠的唐诗翻译成汉语;对于西方的宗教文化、节日津津乐道,却不知中国传统节日用英语如何表达,更不用说向外国人介绍我们的传统习俗了。作为一个外语学习者,熟悉我们的母文化并对其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传播,是当今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中必不可少的,而我们培养的学生恰恰在此方面能力缺失,这不得不引起外语教学人员的重视。如我校英语专业使用的教材《综合英语教程》,在每单元后面都有一个西方文化介绍,若能加上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对比,效果就会好很多。恩格斯曾经指出,“只有将母语同其他语言对比时,你才能真正懂得所学的语言。”此外,各类外语测试的导向性作用也不容忽视,如英语专业四级考试的作文,2012年一改过去考议论文的做法,考到了对于中国端午节的介绍和描述,使学生意识到这方面的知识必须要补上,对外语课堂上中国文化的讲授起到了积极作用。
跨文化传播中端正外语教学指导思想。外语教师应认识到外语教学不是仅仅把对方的文化和语言介绍给学生,还要引导学生在学会外语的基础上传播自己的母文化。在教育部学习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的精神座谈会上,教育部长袁贵仁强调,“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性”,外语课堂也要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多向学生宣传带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传统文化,教会学生批判的接受世界其他文化的内容,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从而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学生应学会在各种文化碰撞时保持清醒的头脑,既不盲目拒绝“他文化”的精髓,也不一味否定母文化的恒久魅力,在跨文化交流中游刃有余。
跨文化传播活动涉及到很多方面。语言是其中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如何语用外语为我国的母文化传播作出贡献,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外语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外语沟通能力的主要方法,应顺势而为,在教学活动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宣传我们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使其永葆青春。
作者:张莉单位:河北工程大学
外语教学论文范文篇5
根据高职教育特点,高职外语教学的总体目标设定为培养学生掌握使用的外语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进行一般的听、说、读、写等交际活动,并能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在外语教学中,既要突出外语的实用性,又要强化其职业性,即在一定工作场景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授课对象的特点组织教学内容,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尽量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境。
二、影视材料对高职外语教学的意义
首先,影视材料能为语言学习提供真实的语境。影视材料提供的语言信息具有语境丰富的特点,它所展现的语言材料和交际场景是对人类生活的真实再现和模拟加工,为学生构建了一个真实的语境,使学生身临其境。特别是影视材料中配合情感、肢体语言的表达,使语言更富冲击力。其次,影视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传统的教材、教学内容相比,影视材料是声音与图像的结合体,以声像形式出现的语言方式能显著提高外语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影视材料丰富的语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方位、多角度地给学生感官刺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极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再次,影视材料能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影视材料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能够从多方面展示外国的社会状况、文化教育、生活方式及民俗习惯等。最后,选取影视材料作为教学内容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的客观要求。生态外语教学观认为,传统外语课堂教学忽视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课堂中存在的多种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客观上抑制了诸因素的互动与课堂教学的发展,甚至破坏了课堂的自然生态。影视材料进入课堂可以实现教师、学生、教学设备的互动,调动各因素协调作用,符合教学规律。
三、影视材料的选取原则
影视材料在高职外语教学中有着其他文字或单纯听力材料所不具备的优越性,它不仅打破了外语教学的传统模式,还突破了课堂外语教学和教材的局限性。如果能合理选取影视材料,就可以把立体化的语言及其文化呈现给学生。
1.影视材料的选取
影视材料的选取要以教学为目的,同时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进行选择。选择时要注意语言文化信息含量、情节内容及语音语调等。清晰、生动、易懂,精彩的影视片断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刚开始要选择一些语言和内容较简单、轻松的材料。逐步对电影语言熟悉之后,再选择些语速较快、情节较复杂的,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2.不同课程的具体应用
目前,许多影视材料的运用多局限在听力或视听课上,其他课程试用视听材料较少。影视材料的运用,不应局限于某个课程,而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单元选择。若能在综合课、国情概况课选择适当的影视材料应用,一定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如《韩国概况》课,在讲到婚礼风俗时,可把《结婚》里男女主人公的婚礼现场作为教学材料进行讲解;《综合韩语》课,在讲到自我介绍的章节时,可把《浪漫满屋》里出现的各种自我介绍的场景进行展示并模仿。影视资料的选择,一定是要与授课内容相关的片断,对教学内容进行阐述。课堂时间有限,影视材料必定以选取某个场景或片段的形式播放,所以尽可能地选择普及率较高的影片,也可以提前利用课外时间给学生单独播放。另外,许多影视材料往往掺杂着各种方言,所以教师更要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对影视资料片断进行合理的整合。
3.注重培养听说表达能力,坚持“精泛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外语教学不可过于依赖影视材料本身传递的信息,还要让学生明确其学习动机,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语言的输入、输出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行为主义理论把语言习惯看成是习惯形成的过程,语言的学习过程是输入—吸收—输出的过程。在播放完每一个片段后,有意识地为学生设计一些活动,如复述情节、角色扮演等,培养学生总结和表达能力,还可以通过讨论和写作的方式,提高学生的书写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外语教学论文范文篇6
通过我院与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东莞名家具、广州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等企业的多年合作经验,我们发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全国的产业结构、行业结构都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以广东省珠三角为例,该地区的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大量民营中小型企业诞生。这些企业涉足的经济领域有一共同点:国际化。这样的趋势促使涉外人才的需求量增大。与此同时,这些民营中小型企业自身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对他们所需要的人才进行培养,所以培养既擅长英语,又精通国际商务、国际贸易的实用型人才的任务就落在了大中专院校。在目前的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仍然存在,而且许多高校的学生认为应有的教学模式应该就是“老师教,学生学”。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指的就是一些基本理论的传授,并不包含学生对这些理论知识的再加工,就更谈不上在实践中的应用了。同时,这种教学模式下的考核仅仅只是单一的试卷测试。这样的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成果与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任职需要相差甚远。一般来说,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任职要求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掌握了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了解并掌握相关的对外贸易知识,把两者进行紧密结合。同时,要具备商务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应有能力,尤其是口头的表达能力和商务英语写作能力;其次,在熟练掌握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法规及相关的商务知识和对外贸易流程的基础上,了解相关的对外贸易政策、技巧、基本理论知识和实务;最后,具有较高的综合职业素质,要乐于探索,勇于实践,具备不断学习的能力,能够及时有效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应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意识等。因此,我院在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的基础上,加强校内外的实训,真正实施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基础的实践教学模式,以此来推动该专业的专业建设,提高教学成果,加快学生综合能力与就业岗位群需求之间的进程。
2校企合作中的外语教学模式探讨与实践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的重要模式,是实现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对于校企合作的定义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是大中专院校为谋求自身发展,抓好教育质量而采取的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将在校期间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的实践技能进行有机的整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做到资源共享,这样可以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并能够保证人才的培养质量。校企合作中外语的教学模式应该就是在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基础上,模拟甚至建立真实的商务工作环境,将实践应用融入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外贸业务流程进行紧密结合,将各种商务活动的实际操作带入课堂,这样不仅可以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且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真正做到“即学即用”。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对教学课程体系的重新定位与开发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在教学模式方面基本上是沿袭了本科院校,其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等方面都不太适应现实社会的发展需求。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是息息相关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彼此之间是互相依存、不可分离的。因此,在原有学科体系的教学模式下,应积极努力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主线、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商务英语专业的建设,不仅仅是esp语言问题,而是语言、商务及共同的建设问题。针对经济全球化市场人才需求发展的实际需要,学校和企业可以根据相关岗位的需求签订人才培养方案,让企业直接参与到系统的课程设置,甚至还可以参与到教学内容的编写中,共同开发课程内容。同时,高校还可以根据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针对招生、培养及就业等系列活动,开展订单模式的培养。这样,不仅可以突破传统的公共英语、商务学科、商务英语应用和实践教学模块,实现“语言能力 商务知识 商务技能”的课程体系,而且还能充分体现商务英语教学的基础性、实用性、复合性和国际性的特点,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需求,使得商务英语专业与市场人才需求保持最佳接轨。
2)对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
在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商务英语教学重点应该体现在培养学生对真实商务情景语言和知识的运用能力上。所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当前的教学发展要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模拟教学、参与式教学等多模式教学方式应被采用。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可以尝试构建校企多媒体的教学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共享的优势,把企业中的工作场景和案例引进课堂,模拟相关的商务情景等。创新的教学模式、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还可以保证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以商务英语写作课程为例,在传统的英文写作教材中,多半教材侧重于对写作理论知识的描述,且体系过大、类型过多。因此,我院在第五学期开设该课程之前,针对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各种要求,结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展开调查。通过调查问卷、电话采访、问卷星等各种形式,我院从外贸企业、会展行业、广交会等各行业中收集了大量的典型实用案例,这些案例对学生的实际英语的写作能力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本课程的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某毕业生找工作、进企业以及在本工作岗位的发展过程作为主线,这样就把整个课程内容进行了序化,并最终归纳为五大模块:第一类是以简历、求职信为主要内容的求职应聘;第二类是包括邀请函、祝贺信、感谢信等在类的商务交际;第三类是有关通知、备忘录、商务报告、e-mail等在内的事务处理信件;第四015年4月24期第总第052期()英语广场类是有关名片、欧洲杯投注官网的介绍、销售函等在内的对外宣传;最后一类是询盘及回复、发盘与还盘、订单与合同等相关的业务磋商。在对上述五个模块的讲解中,我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探究式的教学,教师是以引导的身份,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收集相关信息,选择相应方案,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直到进行成果展示、讲评等。这样的序化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尝试,而且还可以使学生的写作更加接近社会需求,实现课程目标与岗位能力的零接轨。
3)对师资队伍的打造与完善
有调查显示表明,目前许多高校的商英教师很大一部分是由研究生或者研究生毕业的年轻教师进行讲授。这类教师基本都缺乏商务操作技能的经验,其教学方法、教学水平以及本身的业务素质等各方面都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因此,要想更好地达到商务英语的教学效果,必须要打造师资队伍,不仅仅是因为师资是教学中最基本的条件,而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是组织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学校和企业之间可以实行互相培养、互相聘任。学校通过“内部培训、外部引进、专兼结合”的方式,可以使商务英语教师能够提高自身的实际运用能力。教师通过在企业中的实践,可以将企业中最先进、最前沿的技术带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使教学的针对性有所提高,使教学效果更为理想。作为教师自身,可以尽量多地参加全国性的商务英语教学研讨会,努力提升自己。与此同时,学校也可以从企业中聘请有着多年商场专业经验、会以英语授课的的教师来校进行授课。
3结语
外语教学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设计教学法;大学公共外语教学;外语交际能力
国家新的发展战略要求我们不断改进完善教育培养体系和教学培养方案,培养外语水平高、基础扎实、专业能力强、知识面广、应用能力强、符合“一带一路”战略需要的知行合一的新型人才[1]。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各个领域的跨文化交际发展迅速,各国专业技术人士直接参与国际对话。毫无疑问,为了取得成功的国际交流,合作双方必须能有效解决交流中所产生的各种语言文化问题。在此背景下,外语的交际功能日益突显。外语教学基本任务不仅要培养学生语言能力,还要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其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和传统的兴趣,并使其具备向外国人介绍祖国文化和传统的能力。怎样在大学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呢?设计教学法有助于解决该问题。这种教学法可以把外语教学转化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工具。
一、设计教学法概述
设计教学法由美国教育家杜威首创,后经其学生克伯屈改进并大力推广。设计教学法也叫单元教学法,目的在于设想、创设一种问题的情景,让学生自己制定计划并解决问题[2]。设计教学法于1918年问世,在二战前夕的美国、20世纪20—30年代的苏联等多个国家曾大力推广。然而在美国当时由于没有辩证理解这种教学法的实质,在教学实践中产生了负面效果;在苏联则因为政治意识形态问题,杜威教育思想最终被摈弃。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世界出现了教育危机,欧美教育界开始重新审视杜威教育思想遗产,对其进行客观公正评价,于是设计教学法在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课堂上广泛使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教育界寻求走出教育危机的措施,杜威教育思想得以重见天日,设计教学法在俄罗斯外语教育中颇受欢迎。此教学法不仅活泼,而且许多创意学习活动从中产生。首先,学生在有明确目的及强烈意愿的前提下学习,必然能提高学习热情;其次,当由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拟订计划时,更能训练他们的思考、组织和搜集资料的能力;第三,一切手、脑并用的活动,对于培养学生养成渴求知识、自觉学习和深入思考的习惯都是有益处的,学生由始至终能获得完整的经验。设计教学法本身除了能使学生在独立思考及自主活动中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之外,还有许多独特的价值是其它教学法不能比拟的。譬如:学习过程有效避免呆板与沉闷,能引起并刺激学习的动机;由于解决问题需要每个团队的所有成员分工合作,所以这种教学法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默契配合;能满足学生求知、好奇与表达的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创造、思考和负责的精神。
二、设计教学法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设计教学法能帮助解决外语教学的一个复杂而突出的问题———创造使用外语的语言环境,激发学生使用外语的能动性。设计教学法囊括了问题教学法和研究教学法,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外语学习的成就感,点燃其学习外语的激情。学生自己动手,筹备和实现个人有创意的设计,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得到发展,而且学生在独立制定计划和实施计划的过程中,其言语交流和智力情感活动有机结合,这是外语教学中实施设计教学法之目的所在[3]。设计教学法把教学中心从教师转移到学生,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创造条件,这就是动机因素,而正确的动机是学好外语的关键。完成设计任务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外语的实际用途,从而提高对外语的兴趣。学生自主地进行研究性学习,这种模式是现代教育领域的新趋势[4]151。在完成自己设计的过程中,学生在某种无形的命令驱使下,对自己所负责的工作持认真态度,也会珍惜自己和小组其他同学的劳动成果。探究过程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坚持不懈把事情进行到底的好习惯和持之以恒的耐心。这个过程也鲜明地体现了现代外语教学法的交际化、个性化取向。在完成设计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地记住了词汇搭配和语法规则,这为流利地表达个人思想、领会所学知识创造了条件。在完成设计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这样,外语学习中的主要问题,如懒惰、缺乏动机、因害怕出错不敢说外语等,轻而易举被克服。设计教学法有助于学生打下牢固的语言基础、丰富词汇量、提高交际能力和拓宽视野[5]。运用设计教学法时,一般要围绕“人和周围的世界”来选择对学生具有实际价值的题目,因为这样的题目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设计教学法可以分成两个模块来进行:研究模块和展示模块。研究模块要求学生全面考虑并设计结构;展示模块要求学生分角色表演,在该模块设计结构初具轮廓,直到设计任务完成设计结构仍保持开放性,学生可以在未来的学习中继续完善设计结构。设计教学法一般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设定情景,把要讨论的课题分成若干个问题;第二阶段是设计筹备阶段,学生收集资料,整理分析,分工合作,开展创造性活动;第三阶段是学生创造性工作成果的汇报阶段,学生们对各自的设计活动进行展示、讨论及质疑。如果设计活动的目的是研究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生活、地理、历史和中国与该国的交往史等,通常会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因为这样的设计活动涉及到许多有趣的知识。一开始可以建议同学们用所学外语填写某种正式证件、文件表格,如个人履历表、出国留学申请表、签证申请表或宾馆客人登记表,让学生首次遭遇“文化冲突”,然后由浅入深,给学生指定不同难度的题目,让他们各自发挥能动性,自由设计。涉及两国文化对比的题目通常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有助于培养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我们以去英国旅行为例来具体探讨如何在公共外语教学中运用设计教学法。第一个阶段是设定情景。按照这个题目划分出几个要探索的问题,如旅行计划、行程安排、交通、食宿、购物等,并进行小组角色分配,由一些学生充当游客,一些学生担任导游。第二个阶段是筹备阶段。在该阶段,学生能锻炼两种能力———外语表达能力和资料查找分析能力。在该阶段,学生在本小组内用所学的英语知识演练去英国旅游的整个过程。这个阶段有两项主要工作。第一,小组每个成员根据各自任务,用英语描述或提问。话题有住宿、行程安排、选定城市的概况和著名景点、购物等,不同的景点由不同的同学充当导游。这项工作要求学生编制关键词目录,回忆和查找相关的英语词汇及语法知识,并模拟真实的交际场景分角色排练。这项工作之目的是激发学生开口说外语的动机,提高学生运用听说读写四种言语活动的量和质。第二,学生制作影像、图片及文字资料,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和形象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审美意识。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收集、分析和整理信息。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所收集的材料,把材料合并成一个完整的小组设计作品。第三阶段,即最后一个阶段,是学生创造性活动的展示阶段。学生分组展示设计成果,全班同学对此进行评论和质疑。每个设计小组自己决定如何展示本组作品,指定汇报人员,分角色表演。在展示过程中学生可以张贴宣传画,向听众分发表演的节目单,播放音乐、视频等,运用多种辅助展示手段提高表演效果,激发全班学生参与热情。其他小组做记录,评论和说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在展示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学习到别人的成功经验。设计教学法的特征是交际取向,积极地把学生融入教学活动,使他们各自为学习的推进负责任。重要的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自愿探索知识,因为这是学生自己在进行创造性劳动,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创造的快乐和成就感。设计法有助于营造创造性学习环境,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自由空间和条件。设计教学法中的学习活动具有综合性特点,可以为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创造条件。学生以自由轻松的心情融入到学习中,在展示的过程中有成就感,最终体会到外语学习的快乐和益处———学会一门外语就等于找到了通向另一种文化的窗户,通过这扇窗我们可以看到五光十色的外部世界,可以了解到另一种文化,从而知道自己本民族文化的优缺点。这样,学生学习外语就有了高尚的内驱力,学习外语不再是受功利驱赶———拿毕业证,找到好工作等,而是为了提高自己综合素质和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学生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设计教学法顺应了人的本性。俄罗斯当代著名教育家乌里夫松指出:“追求独立行动———这是人的本性,在教学中不应该忽视人的这种本性,相反,应该有目的利用之。现在的教学不主张学生大部分上课时间都在听老师讲授,教室应该变成实验室。因此课堂大部分时间应让学生动手完成一些设计活动,活动难度也应逐渐加大。学生在活动中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困难,但他们会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克服困难。这将使学校形成学生爱学习的氛围,使学生感受到独立创造、探寻发现的快乐。”[6]设计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设计教学法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但是这种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也比较高。教师除了要有丰富的经验及相关知识外,还需对各个学习阶段学生的发展特性有所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具备指导学生学习过程的种种能力。由于设计教学法没有固定的教材,没有死板的教学过程,教师要具备灵活应变能力。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仍需教师从旁予以不断的鼓励,以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活动结束后教师的评估与补充更是不可缺少。
三、设计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的辩证关系
俄罗斯杜威研究专家托米娜指出,杜威并没有把设计教学法绝对化,而是辩证地加以评价。不应该把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设计教学法来开展,应把设计教学法和其他教学法结合起来[7]。同样,外语教学中也不能把设计教学法绝对化。通过这种方法,学生获得的知识是碎片化的,不具理论性和系统性,对于全面的外语教育是不适用的,因此应把设计教学法和传统的以词汇和语法为纲的翻译教学法结合起来。设计教学法适宜用来训练生活语言,但是大学公共外语教育的培养目标不但对读、写能力有高层次的要求,就是对听、说能力也有较高层次的要求。长时间使用设计教学法,学生获得的外语知识往往显得凌乱、不成体系。系统的外语语言知识包括系统的语法规则和词汇知识,是外语交际能力的重要基础,语言知识不足的人很难发展语言交际能力。学习语法规则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加速语言内化过程。对学生来说,外语语言形式的掌握十分重要,必不可少。如果对外语的语言规则掌握不好,学生进行外语日常会话不存在问题,但发展空间不大,外语交际只能停留在低层次水平,可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以语法、词汇为纲的传统的翻译教学法比较重视语言形式和词汇知识的系统传授和训练,培养出的学生语法规则掌握得很好,阅读能力很强,可是却容易犯上外语聋哑病。设计教学法则正好可以克服传统教学法的短板,它的突出优点在于:学生在会话中必须根据语境和自己的身份说出合适的话,这种练习实际是现实生活的模拟,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学习者投入角色,把思想、感情和语言融于一体,学得生动而深刻,有些话语表演完毕后终生不忘。近年来,外语教学变化甚多,最根本的是教学思想的变化。传统教学法把语言作为知识来传授,并不能有效培养学生使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直接教学法及其发展而来的听说法、视听法把语言作为工具,效果亦不见佳。有些学生可以把句型掌握得滚瓜烂熟,但是到了生活中,却运用不来。显然,学习语言的过程不是知识传授或习惯培养那么一个简单过程。这些难题使人们认识到外语学习过程是一个异常复杂的过程[8]51。这个过程是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即把语言的语法、词汇、语用内化,成为大脑机制的一部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用所学外语去思维。清华大学崔刚教授在2017年度的中国神经语言学会议上提出,神经语言学最新研究表明,外语思维的培养是可望不可及的美好愿望,但培养熟练的外语技能则是可以实现的梦想。任何一项技能欲达到熟练境界,必须在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下达到一定量的积累,然后量变发生质变。外语技能的培养亦如此。设计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各有无法比拟的优点,也有各自令人沮丧的缺点,二者结合,相得益彰,可以促进学生外语知识的内化,培养学生外语思维。设计教学法是直接教学法的发展,如何把它和传统教学法相结合,二者在外语教学中的权重如何安排,是把设计教学法作为辅助教学法还是主要教学法,亦或二者并重?哪一种结合法效果最好?这需要理论和实践上的继续探索和时间的检验。
四、结语
外语教学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外语教学母语
2007年8月16日9:30分,教育部举行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新闻会,向新闻界介绍“2006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有关情况。
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王登峰司长在报告会上发言:关于外语的学习问题,这几年争论很多,05年的新闻会和这次的会,在我们的书里都有涉及,只是时间很短。我们现在认为,中国人首先要尊重自己的母语,要学好母语,一个人能够创造的最高点建立创新型国家,是要靠母语的训练,没有母语的训练,一个人是不能达到素质的提高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外语教学,特别是英语教学,在我国方兴未艾。大量的说英语国家的教师执教于我国大中学校。其中有些是称职的(qualified),但也有一些是没有受过正规训练的(unqualifed),雇请他们的原因往往仅是因为他们是讲英语的本族人。他们的共同点就是:绝大部分不懂汉语。开始一段时间里,学生对外籍教师的“全英化课堂”(allenglishclass。)感到新鲜,因此学习积极性特别高,尤其在口语训练方面,更是受益匪浅,我们似乎因此可以得出学习外语就要忘掉母语的结论。但结果如何呢?学生和外籍教师之间产生了摩擦,学生报怨不懂的知识外教不去教,对已掌握的东西外教却讲个不停。甚至有的学生拒绝去听外教的课,与开始的积极性形成明显的对比。当然,这其中原因很复杂,有文化差异方面的原因,也有教师、学生自身的因素。但我们是否已认识到:教师不懂学生的母语,外语教学是不会取得成功的呢?主张在外语教学中肯定母语作用并非新的观点,这我们完全可以在外语教学理论中找到依据。只是伴随着各种新的理论的冲击,我们似乎把它淡忘了。
无论我们承认与否,每一位外语学习者,特别是初学者,都在琢磨母语(本族语)和目的语(外语)有哪些异同。马克思说:“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斯大林讲:“思想的真实性是表现在语言之中。”语言与思维是直接联系的。母语与思维的关系和外语与思维的关系有共同的地方。这就是说,外语作为一种第二信号系统,在实现它的功能时,可以同母语一样,与思维直接联系。但是讲到母语与思维和外语与思维的共同点的同时,还须承认,他们之间还存在着重大区别。这些差别主要是由掌握母语与掌握外语的不同的生理与心理特点所决定。一个人学习和掌握母语都是自幼开始的。幼儿学话的过程是和言语器官的成长、发育过程同时进行的,也是和思维的过程相辅进行的。因此,这个过程是和思维能力的形成同时进行的自觉过程。而作为成人学习外语的过程完全不同。他们的言语器官和思维器官已发展成型,他们的思维已和母语建立了直接和牢固的联系。母语和思维的联系是自然的,而外语和思维的联系却要把思维从一种语言的基础上转换到另一种语言的基础上,这个过程是不能离开母语的。直接法恰恰忽视了这一点,给外语教学带来了不必要的困难。
在翻译教学法(grammartranslationmethod)、对比法(contrastivemethod)的使用中我们能看到母语的作用。翻译法名目较多,但我们可给它下一个简单的定义,那就是:用母语来教外语的一种方法,它的特征就是母语与所学外语并用,在整个外语教学过程中始终是母语和所学外语打交道。在我国大中学校的外语教学中,翻译法所创建的翻译教学手段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和有效的教学手段。首先,翻译法利用学生的理解力保证了学生确切理解外语词和句子的涵义,特别是在外语学习初期,翻译可以使学生摆脱推测、猜想的困惑,避免对外语词句造成理解不确切的情况和因而养成的一知半解的坏习惯。确切理解在外语学习中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这样,所学的知识才会牢固,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才会大大发挥。其次,翻译法使用方便,不需要什么教具设备,在初学阶段节省了教师讲解新材料的时间。例如,教师在教“revolution”,“brave”,“work”,“minute”这些词时,只要告知它们分别相当于汉语中的“革命”、“勇敢”、“工作”、“分钟”,而不必去阐述这些词的意义,就可着重讲解这些词跟其他词的搭配关系,帮助学生掌握它们的用法。
学习外语的人不可能是空无所有的白板(tabularasa),只要有机会学生就会无意识地在头脑中把所学外语与母语进行对比。我们的教学应顺应这一自然现象,而不应阻止其产生。例如,英语中的塞音和塞擦音有清音和浊音的区别,互相对立,构成不同的音位,有区别意义的作用。而汉语普通话的塞音和塞擦音都是清音,没有浊音,却有送气不送气的分别,而且成对出现,构成不同的音位,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如果外语教师一开始就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就不会用送气不送气的对立去替代清浊的对立,也就能够读好浊音。
如何在英语学习中是母语与英语协调发展,教师教学需承担起主要责任。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外语教学中可以利用母语,发挥母语的必要作用。同时,必须注意,使用母语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熟练掌握所学外语,用外语进行交际。外语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排除母语的干扰,发挥其积极作用,避免母语的滥用,防止其反作用。外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本身提供的信息,让学生通过翻译和欣赏,亲身体会地道英语的精湛以及汉语博大精深的魅力。首先,外语教师自身应具备丰富的汉语语言知识。良好的汉语语言知识是学好英语的基础。人们常说:“只有4分的汉语,绝对学不到5分的英语。”尤其在语言翻译方面,如果一个教师连普通的汉语文章都写不好,又怎么能译出“信、雅、达”的语句呢?所以如果外语教师只注重外语水平的提高,而忽视母语修养,不但会阻碍教师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也会对学生造成不利影响。
总之,我们在外语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母语修养。一方面,流畅的汉语表达能力是外语学习,尤其是翻译所必需的;另一方面,社会需要的也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任何由语言“抢跑道”形成的“厚此薄彼”的局面,都违背了语言学习的根本目的。我们只有在教学中,使外语、汉语学习相长,同时进步,我们的外语教学才会更加成功,学生才会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atkinson,d.1987.themothertongueintheclassroom;aneglectedresource,eltjournal
[2]harboard,john.1992.theuseofthemothertongueintheclassroom,eltjournal
外语教学论文范文篇9
1跨文化交流能力
1.1沟通交流能力
海姆斯(1972)认为沟通交流能力对那些研究语言的学者来说,就是在特定的语境中正确使用语言规则和语法规则的知识。海姆斯关于交流能力的概念经过很多语言研究者的修正、丰富,后来一些语言学家认为沟通交流能力包括语法能力、社会语言学能力、策略能力和语篇能力。社会语言学能力中也应该包括语用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指沟通者所具备的能胜任沟通工作的优良主观条件。也就是说,人际沟通的能力指一个人与他人有效地进行沟通信息的能力,包括外在技巧和内在动因。其中,恰如其分和沟通效益是人们判断沟通能力的基本尺度。恰如其分,指沟通行为符合沟通情境和彼此相互关系的标准或期望;沟通效益,则指沟通活动在功能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或者满足了沟通者的需要。拥有能语言能力不一定能进行有效且恰当的交流,笔者认为,沟通交流能力是和学习者的个人特性有关;能成功交流的人,不仅仅要有语言知识,还要有更多的情感层面的知识,善于倾听,能更好的把握时机,进行切当的交流沟通。
1.2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得当且有效地与异文化人士交流的能力。该能力在前面谈到的两种能力之上,因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综合的、多维(multi-dimensional)的概念:除知识方面外,还有思维、情感和个性等方面。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复杂性和多维性。这也是因‘文化’具有极其宽泛的涵义,且和其表现形式多样化有关。文化是社会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总称。因此,它既是历史的积淀,又是目前正在发生的和变化的;它有外显的和可以客观描述的一面,又有隐蔽的和依赖主观解释的一面;它既具有组织的、群体的性质,又无不渗透到每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体行为之中;它既表现为高级智力活动的过程与产物,又体现在一般人最普通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之中。(brooks,1960,allen,1985,chen,1999)。在英语教学中,如果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理解偏重文化既有的、外显的、客观的和组织的一面,那语言教学中仅仅于突出跨文化能力中的知识方面,在语言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仅仅传授既有的文化事实,如目的语民族的历史发展、社会制度、一般习俗、礼仪、禁忌等。这种文化教学从总体上看是直接的由外部施加的,甚至有时候可能独立或相对独立于语言教学。发人深思的是,即使外语学习者经直接的知识传授获得了有关文化的客观知识和教条后,当他面临具体的、变化的、个性的跨文化交际情境时,那些概括化、教条了的文化特征、行为规范等往往并不能使得他取得成功的或是恰当的交际。显而易见,现实中的跨文化情境要比这些教条化的知识复杂得多、微妙得多。breen&candlin(1980)指出,跨文化交际不仅要遵循某种规范,而且也要主观解释这些规范本身;它既是规范的活动遵循,又是规范的过程的创新(m.andrews,1999),这句话说明人们在跨文化交际情境中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其过程,更要在面对复杂的因素时,能做到灵活应对,独立判断是否,作出个人的决定。每个交际者在跨文化交际方面,不仅仅是去熟记或背诵一些已有的,刻板的知识,而真正需要面临的挑战是如何灵活面对变化的、现实的和个性的事物。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多的去着眼变化的、个性的、主观的一面。当我们着眼于文化的这一面时,我们就会更加重视跨文化能力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英语教师需要关注的交际者是否有能力从实际出发看问题、能否透过表象看到本质、能否进行独立的分析与判断、能否换位思考、能否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客观、敏锐的观察和理解。英语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更多的关注跨文化能力中的思维能力,那在教学中,教师就不会仅仅局限于只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既有文化事实和一些现成的交际规约,而会更多的去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的体会感知现实的事物,去亲自体验跨文化情境,让学生自主理解和判断文化现象。英语教学的课堂应该是引导学生自己去体会、学习、应用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恰当的异文化交流的过程。
2外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几种模式的优缺点
跨文化交际能力除了包括上述的知识和思维能力之外,还表现为一种行为能力,一种与人交往的能力。毕竟交际是在人与人之间发生的。而由于跨越了文化和语种使得这种人际交往变得困难起来,这就要求有外语能力(这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前提),还要求交际者有良好的人际认知能力和情感特质(交流沟通能力)。上述二者的有机结合才是跨文化交际能力。那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教学中采取哪种教学模式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笔者阅读多位学者关于跨文化方面的文章,阐述以下几种培养模式的优点和缺点,同时也指出英语教师需要的新的跨文化教学模式应该具备的特点。
2.1构成三分模式
在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组成部分做理论划分时,多位学者采用了三分模式。(paige,1986;martin,1987)根据心理学理论,这一模式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层面。
2.1.1认知层面包括目的文化知识,以及对自身价值观念的意识。语言学习者要对需要学习的目标语言以及说该目标语言的国家的地理环境,人文知识等有大概了解,能以目标语言为母语的人们的思维去认识事情。但同时不能失去自身价值观念。
2.1.2情感层面包括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灵活性、共情能力、悬置判断的能力。语言学习者需要对目标语中不确定的事物,具有灵活解决的能力。对一些自己不了解的情况,能不予以评论。
2.1.3行为层面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关系的能力、在跨文化情境中完成任务的能力。行为层面的这些能力,是确立在认知层面和情感层面上的,只有上两个层面做到了,才能显现行为层面。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建立关系,在异文化中有效且成功的完成任务。这类模式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位提供了一个总体的心理学理论维度框架。但是该理论在语言教学中不易操作,很难模式化处理。
2.2行为中心模式
该模式重点关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实践,在西方很盛行。它的重心点是交际行为或外部结果,亦可称为“有效性”或“功效”(effectiveness)(kise等,1995;walter等,1995;dodd,1995)。在跨文化情境中,个人适应、人际互动、任务完成情况是“功效”的三大主要组成部分。任务完成情况是三者中最重要的一点。良好的个人文化适应能力和人际互动,更有利于人们在跨文化情境中有效地完成任务。前二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是前二者的结果。这种培养模式更适用于短期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尤其对于那些需要派遣人员去异文化地工作的机构。这种跨文化培养模式能短期、较快的达到培训目的。行为中心模式执着于具体行为目标,但在大学的一般性教育情境中,目的文化和行为目标(“任务”)都不明确。我们并不清楚学生将来会到哪个国家去,与哪些人打交道,也不清楚他们的专业“技术传输”任务是什么。因此我们难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文化培训,相应的测试、选拔、跟踪监督等也都缺乏实际意义。(高一虹,2000,第10章)
2.3知识中心模式
该模式也是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比较受到学校和教育单位欢迎,目前我国的外语教学中,该模式占主导地位。大多外语教师和学者都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指在目标语文化中有效地使用目标语的知识。所以有些学者也称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语社会文化能力”。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点就是“交际能力”(hymes,1972)的核心部分,即有关谈话规则和事宜性的知识。下面的公式可以概括这种观点:跨文化交际能力(目的语社会文化能力)=目的语适宜性=目的文化知识(参见王英鹏,1999)在教学实践中,知识中心模式强调文化知识的传授和测试。在我国的语言教学领域流行的“文化导入”便可视为一个知识中心的概念。(陈光磊,1992;赵贤州,1992;束定芳,1996;廖光蓉,1999)根据这一概念,文化似乎是某种外在的物质存在,需要被人为地导入本来很“纯粹”的语言教学之中。知识中心模式集中于认知层面,它在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和测试等各个教学环节都易于操作,因此受到许多教师的喜爱。知识中心的模式虽然易于操作,但该模式也具有局限性,其更多为灌输,缺少启发性。这样的教学模式就使得教的内容与学习者的切身体验没有关联。另外,该模式也很难去跟进处理文化的多元性、发展性,所以就造成教学过程中所传授的文化知识被认为停滞于形式中,视乎是给文化定型了。
3外语教学中新的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
随着国内外形式的变化,我国外语教学实践也迫切需要建立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应具备以下特点:重点培养文化意识(culturalawareness)。文化意识,指的是对文化多元性的意识和对各种文化差异的宽容态度、对异文化成员的共情能力,以及对自身文化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的觉察和反省。这种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帮助学习者去主动地获取文化知识,并且能更好的处理这些异文化中产生的问题。也就使得学习者不是刻板的,而是灵活的解决在异文化中出现的事件。该培养模式要强调态度和情感层面,也包括认知层面,特别是批判性的反思能力;
该培养模式要是开放性的,不仅仅局限于某个目的语文化,而是通用于与任何其他异文化(包括本国文化中的亚文化)成员间的人际交往。该模式还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是时刻更新的,能更好的顺应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政治能很好的融合,能被更多的学习者接受、学习的。以文化意识为中心的外语教育,符合提高学生总体内在素质的21世纪教育目标。(陈岩,2000)。
4结语
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外语教学中,语言能力,交际能力,跨文化能力培养应同时进行,不可偏废。只有几种能力有机融合,配合恰当,我们的学习者才能用目标语做到恰当的交流,成功地完成跨文化任务。我们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尊重语言学习者的自发能力,多激励,设计有意义,有目的学习任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培养学生以文化意识为重心,重视态度和情感层面的能力培养,以开放的态度去接受、融合、发展异文化,我们才能更好的达到外语教学的目的—有效的用目标语去和以目标语为母语的异文化人们进行有效恰当的沟通,也就是培养语言学习者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很好的解决异文化环境中的个性的,变化的,突发的事件。
作者:晏书红单位:硅湖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内容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意义
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文化背景间进行交际的能力,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已经有半个多世纪。在国外,比较广泛认同的是spitzberg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界定,即“跨文化交际能力广义地说可以理解为这样一种印象,即这一行为在某一特定的语境中是恰当和有效的”。在国内,张红玲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定义为“掌握一定的文化和交际知识,能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跨文化环境中,并且在心理上不惧怕,主动、积极、愉快地接受挑战,对不同文化表现出包容和欣赏的态度”。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容,在国内的研究中,毕继万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言交际能力、非语言交际能力、语言规则和交际规则转化能力以及文化适应能力。因此,教师在外语教学中需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我国外语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我国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这一点讲,外语学习的过程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一个跨文化的交际过程,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其次,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时展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商贸的活动增加,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大学生就职的重要考核标准,也是21世纪人才应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获得与外语教学密不可分,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必须加强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再者,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度,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负面影响。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跨文教交际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倘若在外语教学中除了培养英语学习者的基本语言知识技能外,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使其在学习语言时就可以将自身置于跨文化思考之中,那么学生就能够恰当灵活地运用语言与不同文化背景、民族的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增加跨文化交际成功的概率。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二、当前我国外语教学中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
我国当前外语教学中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并不是很乐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大纲规定:至少要达到英语四级水平,具体要求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为目标,将语言基础能力的培养和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相结合,从而使学生能在跨文化场景中进行有效交际。然而在当前高校外语教学中,虽然已经逐步认识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外语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仍然存在着普遍的重语言轻文化的问题,无论是外语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把握好这一大纲,忽视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其二是在目前的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外语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和学生以通过考试为教学和学习目标,如通过学校的期末考试,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等。这样以应试为目的教学和学习都忽略了我国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即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说,仅以通过考试为目的的教学和学习失去了高校外语教学的意义,这很可能将导致学生在未来的就业,工作和生活中不能够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较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外语教师须遵从教学大纲,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教学目标,帮助学生获得扎实的语言基本技能知识的同时,又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在外语教学中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
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刻不容缓。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外语教师和非英语专业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将从外语教师和非英语专业学生两个方面来讨论:第一,外语教师的整体素养需要被改进和提高。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外语教师的要求更高。一方面,外语教师一定要抱着终身学习的态度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掌握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外语教师应不断地阅读和英语教学有关的跨文化交际方面的专著,参加相关的学术会议,做访问学者,在外语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加大文化背景知识的强度和深度,帮助学生逐渐意识到汉语与英语上的文化差异,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跨文化交流中避免误解,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也能使外语教师在外语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二,在外语教学中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措施,应本着科学性讲解和兴趣引导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理论教学包括文化背景输入和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实践教学包括发挥外籍教师的文化优势,组织跨文化交际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等。
(1)课堂上的文化背景知识输入。在从事跨文化交际中,不仅要注意词的词汇意义,更重要的是需要随时随地地注意词的内涵意义。这要求教师在讲解词汇和段落时不单单讲解其指示意义,还要挖掘其隐含意义及文化背景。比如dog(狗)这个单词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在汉语和英语文化中意思大不一样,在汉语中,关于“狗”的成语都是卑鄙贬义的,如: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而在英语中“狗”被看理解为人类信赖的朋友,因此英语中关于狗的词语并不含有贬义,如:everydoghasits-day(凡人皆有得意时),doggybag(打包袋)等等。在文化背景输入时还要进行文化对比。比如汉语中的“害群之马”在英文中为“blacksheep(羊)”。这都是文化差异产生的。通过科学的文化背景输入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增加对异国文化的理解以及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合理开设跨文化交际(能力)课程。考虑到非英语专业学生接触跨文化交际较少的情况,学校应合理为学生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让学生有机会系统地了解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知识,增强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潜意识认知。课上还可以向学生推荐跨文化书籍,歌曲,和电影(如《刮痧》),留跨文化交际作业等。通过在跨文化交际课堂上的学习,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必定会有显著的提高。
(3)发挥外籍教师的文化优势。外籍教师的本国文化能够帮助学生营造外国语言和文化氛围,使课堂教学生动、灵活,极易引起学生学习跨文化知识的兴趣。随着学生和外籍教师对本国文化、习俗、生活习惯的交流,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逐渐形成,并逐渐学会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有效的运用。
(4)组织跨文化交际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教师可以通过定期举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知识讲座、播放具有代表性的跨文化交际电影(如《刮痧》,《撞车》等)、跨文化知识英语角等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出国交流的机会,比如鼓励学生在假期期间出国进行亲身的跨文化交际体验。这必定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外语教学论文范文篇10
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设置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比例失调上。中职外语教学实践性不强,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接触外语环境,一些理论知识无法在实践中给予检验,同时口语训练也无法完整的体现出来。这对他们的发展造成了非常不利影响。同时也使得教学内容无法突破实践这个瓶颈。学生英语实践课程的不足是影响外语实用性的根本原因,他们见到和学到的英语都是课本上的英语,而不是生活中的英语或者工作中的英语。因此造成了他们综合职业能力中外语能力不足的现象。
二、中职院校外语教学改进措施
1.调整和优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外语教学模式的灵魂,对学生外语素质的提升具有决定性影响。当前外语教学之所以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无法对学生职业素质提升做出贡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学目标定位不清造成的。为此在外语教学改革中首先应当反思和评估当前的教学目标设置。为此,首先应当对职业人才需求做综合测评,只有在了解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才能有针对性的改革教学模式。当前我国产业机构成绩中,与国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同时对国外技术的引进和消化也更加深入,一些国外技术设备和人才直接被一些企业所用。同时在这样的基础上,企业对本土职业人才的英语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种新需求不仅体现对人才的英语水平上,而且还体现在更为具体的专业外语阅读理解和交流能力当中。总之,中职学生的外语素质如何,应该看他们如何利用自己的英语知识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为此在中职院校外语教学中就要以此为出发点和教学目标,以专业英语教学为主,例如机电专业英语,数控专业英语等等。增强英语教学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确保职业人才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
2.开发课程资源,完善教材设计。教材是学生学习外语知识的第一资源,教材质量影响着学生学习外语的效果和积极性。为此以教材改革为契机,丰富教材内容,创新教材风格,突出外语教材的趣味性和知识性。使教材不仅成为知识的载体,同时还能够进一步发挥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潜力。具体而言,在教材内容中应当引入与知识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介绍。语言本是文化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解文化背景能够更加有效的提升学生对外语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对于提升口语能力也有非常有效的作用。更为关键的是学生能够在了解外语语言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提升自己的语言素养。这对他们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有效促进作用。另外,完善教材设计还应当注重外语教材内容与专业知识内容的联系。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学习英语无非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提升他们的职业技能和素养,能够为自己今后的就业提供帮助。为此英语教学必须联系专业课程设置,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教材中的例文、习题等内容也要体现专业特点。这样才能不断融合职业英语和专业知识之间的联系。
3.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实践教学是当前中职院校外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为此在教学改革中应当增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做好外语时间教学工作应当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组织与英语交流和学习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二是在校企合作框架下争取更多的外语岗位锻炼机会。其中社会实践活动是锻炼学生英语交流能力的重要方面。但是,英语实践环境在我国社会当中比较稀少,为此,中职院校应当成立专门的机构和部门负责开发和联系英语实践锻炼的社会活动。并在英语教师参与下制定详细的实践锻炼计划。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高校外语教师教学领导力探讨 2022-12-23 08:17:02
建设创新型外语教学团队的重要意义 2022-11-22 17:36:49
外语课教学改革研究 2022-11-01 09:54:13
英语教学方式在网络外语交换生的应用 2022-07-10 09:49:50
课程思政下外语专业跨文化能力培养 2022-07-07 16:40:19
课程思政在外语教学的实现路径 2022-05-31 08:2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