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公共体育政策对群众体育的影响-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2-11-06 09:04:39

欧盟公共体育政策对群众体育的影响

近年来,欧盟非常重视把体育作为推手实施各项社会政策的作用,认为体育是一种蓬勃发展的社会与经济现象,它为实现欧盟“团结与发展”的战略目标以及各项社会政策的实施起到了重要作用[1]。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体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本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公共体育政策与欧盟现行的公共体育政策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对我国制定公共体育政策的借鉴意义。

1欧盟公共体育政策与法规的状况

近年来,随着欧盟的发展,体育在欧盟一体化过程中的重要性逐渐显现。欧盟公共体育政策的特点有:(1)在欧盟框架下制定相关公共体育政策,有利于各欧盟成员国在政治上保持一致,共同协调发展公共体育事业[2];(2)大多数欧洲体育组织反对欧盟制定的相关公共体育政策,原因是体育不受政治干预和影响[3]。(3)在论及欧盟体育与法律的关系问题上,作为世界上非常重要的区域性一体化组织和众多现代体育运动的发源地和流行地区,欧盟的体育法制主要涉及运动员的转会、竞争法、转播权、兴奋剂以及争议裁定等领域[4-5]。体育是对欧盟成员国的市民具有极大的社会影响力,正如欧盟最具权威性的正式法律文件《欧盟体育白皮书》中描述的那样,有近60%的欧洲民众日常在约70万个体育俱乐部参加体育活动,而绝大部分体育活动都是由业余体育组织发起的[6]。近年来职业体育对社会的影响力也日趋加大,体育不仅促进欧盟公民的健康,其教育功能还渗透到人们的社交、文化和娱乐领域。在《欧洲体育宪章》框架性体育政策的影响下,欧盟各成员国对大众体育都予以了高度重视,以欧盟成员国芬兰为例,1/10的芬兰人在空闲时间经常参与体育活动,芬兰有近8000体育俱乐部,有1/5芬兰人是俱乐部的会员。芬兰《体育法》明确指出,制定体育政策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休闲、娱乐、竞技体育和相关的公民活动、提高人口健康和福利、保障儿童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平等、公正、宽容、多元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2中国体育法规的历史与现状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国家把“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作为中国体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政策,明确了我国体育运动的根本任务和政策目标。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有关《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政策性文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2条规定:“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更加明确了我国新时期群众体育发展根本任务和方向[9]。近30年以来,我国充分认识到体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指出体育是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体育事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10]。《体育法》第2条规定:“体育工作坚持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为基础”。把群众体育作为体育工作的重点,同时我国更强调学校体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障运动员的退役再就业,欧盟强调的是“双重职业”的培养应由职业培训中心来完成,而我国则强调要积极发展高等体育职业教育[11-12]。但是,虽然体育政策更是在不断地改进,由于我国曾经出现体育政策上的不科学、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体育政策经历了人治的环境、逐级法治、法制化的过程,目前我国的体育政策还没有走上真正意义上的法制化道路,更没有走上体育休闲化的道路。

3欧盟公共体育政策对我国体育发展的借鉴意义

从以上来看,在政策层面上,欧盟与我国彼此对积极开展体育活动,促进体质健康的重视程度是不容置疑的。然而,两者的侧重点略有不同,欧盟的政策更偏重与鼓励、协调、合作,而我国的政策则侧重实施、推广、落实[13]。另外,欧盟的政策似乎更强调社会各方面的参与,而我国则更突显各级政府的角色作用。显然,欧盟与我国关于加强体育教育的政策法规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欧盟强调通过教育培训的形式来促进体育活动的开展[14]。通过对欧盟和我国群众体育政策的分析,我们看到群众体育是一个具有根本性、非常重要的社会文化活动形式,它发展与否,直接涉及到国家的人口素质和健康、社会进步和发展。虽然我国在推动群众体育工作的开展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实行了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的等级制度、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普通人群体育锻炼标准、成年人体质测定标准、广播体操,以及单项性的业余田径、健美操、篮球、举重、游泳、轮滑等大众性的锻炼标准等[15]。然而与竞技体育相比,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目前我国主要依赖社会的捐赠资金和有限的体育公益金来资助群众体育的开展,从而出现了公共体育设施严重欠缺、群众体育事业经费严重不足以及体育社会指导员队伍组织化程度过低等现象[16]。因此,要加大政府对群众体育的投入,即利用公共财政来保障公民享有基本体育服务,改变体育事业经费中群众体育事业费比例过小、增长幅度过低的状况。同时,要促进全社会共同兴办群众体育事业,通过市场和社会中介组织满足人们多样化的体育需求等[17-18]。另外,要重视基础体育组织的建立和完善,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区等社会机构的作用,并在场地设施、经费等方面予以保障[19]。

作者:许静 冯骏杰 单位:广州市体育科学研究所 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