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新业态范文10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06-30 17:42:58

贸易新业态

贸易新业态范文篇1

关键词:跨境电商;贸易新业态;金融科技

伴随着互联网行业的高速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依存度的提升,跨境电子商务在政策的扶持下得以快速发展,近年来跨境电商延续良好发展态势,市场规模连续多年保持15%以上增幅,多地进出口数额创新高。国务院、外管局等方面提供了更多的政策支持,为相关跨境金融业务的办理扫清了政策障碍,各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也积极介入跨境电商领域的平台建设,提供综合性的跨境金融服务。跨境电商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加快促进贸易新业态发展已成为我国培育外贸发展新增长点、推动外贸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主要从跨境电商贸易新业态业务发展现状和挑战、金融服务思路和技术方案等方面进行展望。

一、跨境电商贸易新业态业务发展现状

(一)跨境电商市场发展较快,形成了大量头部电商平台和支付公司

1.跨境电商市场规模快速增长,电商出口收汇占比最高相关资料显示,2019年中国跨境电商市场规模达10.5万亿元,较2018年的9万亿元同比增长16.66%(网经社,2020)。2020全年市场规模达12.5万亿元,同比增长19.04%,其中出口占比77.6%,进口比例22.4%(网经社,2021)。2021年跨境电商延续良好发展态势,多地进出口数额创新高。一季度进出口4195亿元,同比增长46.5%,其中出口2808亿元,增长69.3%;进口1387亿元,增长15.1%,均呈现大幅增长态势(中国信保资信评估中心,2021)。2.跨境电商平台众多,头部平台是银行对接的首选跨境电商业务模式较为复杂,分为跨境进口和跨境出口,另一个维度又分为零售b2c和批发b2b两类。出口跨境电商主流运营模式为:中国卖家通过在亚马逊、ebay、天猫国际等跨境平台上开设店铺直抵国外终端消费者。出口电商卖家主要集中在外贸发达地区。2019年,中国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总额排名前五的省市为:广东省、浙江省、河南省、上海市、天津市。2019年亚马逊美国站中有36%的活跃卖家来自中国,其中以广东浙江为代表的沿海地区是我国电子类产品和服饰类产业集群地所在,合计占中国卖家的一半以上,广东省有45.5%的中国卖家,浙江省占比10.1%(艾瑞咨询,2021)。跨境电商平台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亚马逊、wish、阿里速卖通、ebay、天猫国际、新蛋等大的电商平台,这类平台规模相对较大,入驻电商卖家较多,相对it实力较强,监管规范性等方面更好。其中亚马逊作为出口电商最大的境外合作平台,交易量稳居第一,2019年亚马逊在全球的商品交易总额为4408亿美元。平台上有38%以上的销售份额来源于中国卖家,交易量约167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1320亿元。亚马逊反洗钱审核以及规范性相对较完备,是各家银行对接跨境电商首选的目标。二是垂直电商自建站点类型,例如环球易购、shein、geekbuying等。自建站点对于卖家的好处是可以积累自己的用户,用来做后续持续的重复营销和交叉销售,也可以完全控制自己的品牌,采取很灵活的方式做营销活动的设计和宣传,不会因为第三方的政策或规则的变化而受到掣肘。但是此类平台it实力、监管合规等方面参差不齐,银行一般在跨境电商金融业务相对成熟后对接一些较大自建站点。3.跨境支付公司是目前电商出口跨境资金汇入的主要途径在外管局2020年新规出台之前,跨境电商的跨境资金结算以第三方支付公司为主;例如北美的跨境支付体系较为成熟,主要第三方支付机构均提供多种在线支付通道,本地化程度较高。平台一般认定两种收款方式,银行卡和第三方,因为跨境电商卖家多以直邮方式发货,无法按照一般贸易申报出口,收款多使用第三方支付或离岸账户。其中第三方支付机构凭借便捷的手续与高效的到账速度超越了银行与付款公司成为最普遍的收款渠道(艾瑞咨询,2021)。历年来支付宝、pingpong、连连支付等跨境支付公司在跨境支付领域业务量高速增长,pingpong已快速成为第三方跨境支付独角兽。银行基本还是承担传统的跨境汇出和汇入汇款功能,一是作为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合作银行,为支付机构办理跨境电子商务项下结算服务;二是直接对接跨境电商平台,凭交易电子信息为依据提供跨境金融服务,例如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宁波银行等商业银行通过对接亚马逊等电商平台,提供跨境电商金融服务。

(二)政策和地方规划不断完善,支持跨境电商合规健康发展

1.国务院政策支持跨境电商业务快速发展2019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部署完善跨境电商等新业务促进政策,适应产业革命新趋势,推动外贸模式创新”。2020年4月7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指出,当前全球疫情大流行加速传播,对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投资带来巨大冲击。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做好“六稳”工作部署,坚持扩大开放,采取一系列稳外贸、稳外资举措,努力减轻我国经济特别是就业受到的严重影响。会议决定,在已设立59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基础上,再新设46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2020年7月29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扩大开放稳外贸稳外资,决定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支持发展跨境电商、海外仓、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等新业态。2.海关支持为跨境电商企业报关提供更多便利2020年6月12日,海关总署《关于开展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对企业出口监管试点的公告》。公告称,跨境电商b2b出口货物适用全国通关一体化,也可采用“跨境电商”模式进行转关,自2020年7月1日起施行。该政策将先在北京、天津、南京、杭州、宁波、厦门、郑州、广州、深圳、黄埔海关开展跨境电商b2b出口监管试点,根据试点情况及时在全国海关复制推广。增列“9710”(跨境电商b2b直接出口)和“9810”(跨境电商出口海外仓)两个海关监管方式代码。针对“9710”、“9810”为跨境电商企业提供报关全程信息化、便捷申报通道、物流和查验便利的通关便利措施。3.外管局政策新规为银行办理跨境结算提供政策依据2020年4月14日,外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优化外汇管理支持涉外业务发展的通知》,5月20日,〔2020〕11号《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支持贸易新业态发展的通知》。政策前:在传统跨境贸易收支业务中,银行主要依据企业提供的报关单、合同、发票等传统纸质单证,为企业办理贸易项下外汇业务,无法满足跨境电商通过电子交易信息办理结算的诉求,所以跨境电商跨境收款基本是通过第三方支付公司处理(存在灰色地带),银行直接介入的场景不多。政策后:在现有支付机构通过电子交易信息为跨境电商办理跨境结算的同时,新增了银行结算渠道,支持银行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凭线上电子订单、物流等交易电子信息为市场交易主体提供结售汇及相关资金收付服务。4.部分地方政府出台相关跨境电商鼓励政策和规划各地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成立以来,各个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制定配套的实施方案和规划:2021年上海市出台《“十四五”时期提升上海国际贸易中心能级规划》,指出“十四五”时期,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提高质量和发展能级工作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进一步探索和扩大新型贸易发展,包括离岸贸易、转口贸易、跨境电商、数字贸易等。依托虹桥商务区发展数字会展、跨境电商,建设数字贸易跨境服务集聚区,打造长三角全球数字贸易高地。2020年河北省政府出台《中国(雄安新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实验区建设实施方案》,提出经过3至5年改革探索,建成以“跨境贸易+数字经济+产城融合”为基本特征的国内一流的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实现跨境电子商务信息流、资金流、货物流“三流合一”和“关、税、汇、商、物、融”一体化发展。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跨境电子商务领先区域,线上线下充分互动、贸易产业深度融合、资源配置合理有效、国内国际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全面形成。建设线上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线下产业园区平台,探索“数字化贸易平台+营销总部+研发总部”模式,打造跨境电子商务新品牌(中国发展网,2020)。

(三)部分地方政府搭建跨境电商服务平台,支持跨境电商业务发展

目前部分地方政府积极建设当地的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服务跨境电商新业态,例如:重庆电子口岸中心建设的重庆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网是为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产业打造的统一服务窗口。企业通过该网站可以登录重庆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开展系统对接、查询业务,并能够对个人消费额度和税单进行查询。佛山市电子口岸有限公司打造佛山市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是佛山市唯一的跨境电子商务通关服务门户平台,旨在通过专业化的电商进出口业务服务、消费者海淘服务,为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及国内消费者提供便捷的通关、退税、结汇、身份认证、查询等服务,通过政企银三方合作,为出口企业打通从货物通关至收汇的便利化服务通道。

二、开展跨境电商金融业务面临的挑战

基于前文所述,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大,监管规则的松绑为银行进行跨境电商资金结算指明了方向,为银行带来了较多机遇和挑战。通过对跨境电商交易的特点分析,银行开展相关跨境电商业务有以下挑战:

(一)海量电商交易给系统处理能力带来挑战

经初步统计,跨境电商订单平均单价约为30美元,但是交易量巨大,对接一个中大型支付公司每天订单数在几百万-几千万数量级。在外管局新规下,凭线上电子订单、物流等交易电子信息,需要对订单信息进行校验、勾兑,反洗钱、还原申报等处理,给银行系统带来较大挑战。

(二)信息不充分等原因给系统风控能力带来挑战金融机构

在处理跨境资金结算时,特别关注合规检查,防范虚假洗钱交易,然而跨境电商业务存在一些现实的原因,导致信息不足:(1)小金额的订单只有物流,不进行报关,没有海关报关数据,所以部分订单的货物真实性无法直接确认。(2)因海外个人信息合规隐私保护要求,海外电商平台不提供买家个人信息,例如个人姓名、具体地址、电话等详细信息不能向第三方提供。(3)为了市场占有率,存在同一实际控制人,利用多人身份注册多个店铺的情况,如果这些店铺资金都汇入到同一个控制人账户,只能通过一些辅助证明材料人工审核。

(三)电商卖家个性化需求给系统建设带来挑战

初步统计,现有跨境电商卖家中90%是个人卖家,而大的电商又采用类似公司模式团队运营,所以如果银行为这些商户提供类似支付公司一样的金融服务,传统的个人网银和企业网银的登录授权模式均不能满足其要求,如何提升客户体验是产品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三、银行提供跨境电商金融服务思路

针对跨境电商贸易新业态,目前已有较多金融机构深耕多年,涌现出若干跨境支付公司独角兽企业,银行相比第三方支付公司对于跨境结算、汇率、融资成本,以及政策把握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市场空间仍然比较广阔。但由于贸易新业态属于新鲜事物,也存在较多传统意义上的问题和瓶颈(崔雁冰和姜晶,2015),特别是合规等方面还需要改变传统模式进行创新突破,在确保合规的前提下构建跨境电商服务平台,打造贸易新业态金融生态圈(钊阳和戴明锋,2019)。如前所述,目前跨境电商主要还是以出口为主,进口的资金跨境汇出各大金融机构已经有成熟的模式,比如客户通过单一窗口或者网银直接发起的汇款产品,或者与企业或者支付公司系统实现直连,受理客户的跨境汇款申请。所以本文主要以电商出口的资金跨境汇入产品进行分析。跨境汇款作为跨境出口电商卖家最基本的功能,不同金融机构提供的产品优势成为卖家选择的主要驱动力,艾瑞调研数据表明,跨境出口电商卖家选择和使用第三方收款工具时最关注的因素包括收款费率成本、汇率损失大小、资金安全保障、提现到账速度、支持币种数量和公司品牌信誉。对于卖家而言,收款工具的费率是卖家开展业务过程中成本的一部分,费率过高会削减不少利润,而实时波动的汇率也为卖家带来汇损风险、增加其业务成本。跨境出口电商提前备货的模式决定了其资金流普遍比较紧张的特点,因此卖家申请提现后资金到账的速度也非常重要,银行也可以基于相关电子数据为客户提供融资产品。

(一)跨境电商资金结算主要模式

针对出口电商资金汇入这一电商卖家主要需求,经过初步分析,银行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参与跨境资金结算:一是银行对接支付公司模式:银行作为跨境支付公司的境内对接银行,完成跨境资金划转。二是银行直连电商平台模式:银行直接承担支付公司角色,直接服务跨境电商客户,完成电商平台商户跨境资金划转。三是银行直连各地政府建设的跨境电商服务平台模式:借助政府平台获取商户和订单等信息,完成电商平台商户跨境资金划转,并提供综合跨境金融服务。具体情况如下:1.银行对接支付公司模式此种模式银行与支付公司直接系统对接,银行作为跨境支付公司的境内对接银行,接收支付公司提供的电商订单信息作为资金入账材料,同时根据支付公司指令完成换汇和资金划转操作。此模式需要向当地人行外管报备,经批复同意后可以开展业务。在外管局2020年新规出台之前,跨境电商的跨境资金结算以此模式为主,主体是由第三方支付公司承担,银行还是承担传统的跨境汇出和汇入汇款功能。鉴于第三方支付公司已经形成了长期的市场优势,所以目前此种模式仍然会长期存在。以亚马逊平台为例,典型业务流程如图1:(1)境外消费者消费后,资金通过收单机构划入亚马逊平台资金存管银行;(2)商家发货,卖家确认收货交易完成;(3)到达结算周期(一般两周),亚马逊将资金由资金存管银行汇入商家指定的银行账户(也是支付机构在境外合作银行开立的专用账户);(4)商户在支付公司平台上选择订单并申请提现(商户需要能够提前在电商平台授权指定的支付公司访问订单信息);(5)支付公司在境外的合作银行将资金跨境汇款至支付机构境内合作银行;(6)支付机构提交给银行电商订单信息,以及最终的商户入账信息等指令;(7)境内银行完成贸易背景信息审核,反洗钱筛查后完成资金入账,并根据指令把资金转给商户最终账户。2.银行直连电商平台模式此种模式银行直接与跨境电商平台系统对接,经客户授权后,可以直接从跨境电商平台获取订单信息,以此为依据完成资金入账处理。同时需要银行直接为商家提供资金处理的门户网站,实现商户的资金提现、订单授权、资金划转、对账、融资等操作。此项服务开展的前提是银行要报经外汇总局批准并通过系统验收(包含系统支持、结算服务、内控管理等方面)。外汇总局批准之后将会给予银行凭交易电子信息为跨境电商办理跨境结算的资质(俗称“支付牌照”)。获得此项资质后,银行方可试点开展外贸综合服务和市场采购贸易等贸易新业态市场主体的结售汇及资金收付。此种模式客户直面终端电商客户,客户体验、资金入账速度和风险防控能力对银行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已有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宁波银行等银行机构的产品落地,其他主要银行也在积极跟进。以亚马逊平台为例,典型业务流程如图2:此种模式相比通过支付公司对接模式的业务流程,主要区别在于:银行承担了支付公司角色,客户直接在银行提供的交易页面中申请提现,授权银行直接通过系统对接亚马逊平台查询订单信息,银行完成资金入账,同时为客户提供更多转账、融资等衍生功能。3.银行对接支付公司模式此种模式是银行与部分地方搭建的跨境电商平台对接,商户在跨境电商平台提交跨境资金入账材料,银行以此为依据完成资金入账处理。此种模式也需要银行向监管部门报批后才能开展。相关流程与银行和支付公司对接类似,不再赘述,主要的优势在于政府主导建设的平台可以实现海关进出口报关数据联动,有助于进一步提升金融机构处理此类业务的风险防控合规筛查能力。

(二)跨境电商其他增值金融服务

为了进一步提升对跨境电商卖家的金融服务水平和客户体验,实现获客粘客可持续发展,金融机构除了提供传统的资金结算服务外,还需要针对电商供应链和电商卖家的其他金融需求提供一揽子服务,例如通过客户订单大数据分析勾勒客户画像,提供资金理财、订单融资、信用贷款、即期和远期结售汇、供应链上下游信息撮合等综合金融服务,打造跨境电商生态圈。

(三)跨境电商金融服务创新思路

在目前美联储量化宽松大量“放水”的情况下,更大力度促进跨境电商人民币结算的重要性愈加凸显,结合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以及一带一路和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方向,金融机构除了支持电商客户的基本金融服务要求外还需要从国家大局出发(陆岷峰和徐阳洋,2021),在促进人民币国际化、更好服务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创新。1.积极对接一带一路沿线跨境电商平台创新反洗钱、风险防控手段,在风险合规基础上为一带一路经贸发展提供金融支持,例如东南亚、中亚、欧洲跨境电商平台近年来蓬勃发展,都是重点考虑对接对象。2.积极拓展数字人民币跨境电商应用场景数字人民币在跨境结算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跨境电商也是一个很好的应用场景,可以通过与一些跨境电商平台合作开展数字人民币应用,进一步提升电商客户资金到账效率,促进数字人民币发展。3.积极利用cips系统作为资金结算通道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ross-borderinterbankpaymentsystem,简称cips系统)是经人民银行批准专司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业务的批发类支付系统,致力于提供安全、高效、便捷和低成本的资金清算结算服务,是我国重要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在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推动金融业双向开放、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服务“一带一路”资金融通、助力人民币国际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跨境银行间支付清算有限责任公司,2020)。境内银行可以与电商平台对接的境外银行合作,将cips系统作为跨境电商人民币资金的结算通道,推广cips报文收发器,减少跨境结算中对swift渠道的依赖,进一步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四、平台建设方案设想

基于上述业务特点和业务模式分析,以往传统单一的贸易结算、贸易融资产品已不能满足跨境电商新业态客户丰富的金融需求,金融机构需要针对性的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技术等手段,构建参数化、高性能、智慧化的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以支撑业务高速发展。平台建设目标和建设思路如下:

(一)建设目标

银行建设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可以考虑关注以下目标:1.系统具备高吞吐量、高性能、高效率处理能力电商交易订单信息量大,系统要具备处理日均千万级数据明细的能力;入账时效性要求高,一般都要在几个小时内完成入账,产品自动化率要高。2.系统高度灵活,配置化、组件化支持快速对接大量的境内外综合电商平台以及独立自建平台,也有大量的支付公司,商业模式类似,但是对接方式和业务流程也各不相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也有不同的监管要求,而且商户的个性化需求也不一样。为了快速推广和提高产品迭代效率,系统设计需要高度灵活,才能有效地支持业务发展,支持不同第三方平台和不同业务的快速对接。3.系统特别注重客户体验,关注个性化服务能力相比pingpong等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公司,客户体验是银行的薄弱环节,而能不能留住客户,除了结算手续费和换汇费率等方面吸引客户之外,客户体验至关重要。4.智能的事前、事中、事后风险监测、预警、监控能力跨境资金交易最重要的就是监管合规,而跨境电商涉及的参与方众多,全链路信息掌握存在盲区,所以是洗钱和虚假交易易发的业务领域。一方面可以先考虑与头部电商平台以及有支付牌照的支付机构合作,逐步推广至其他的平台;另一方面行内需要利用好相关订单、物流、资金大数据,制定灵活动态的规则,做好各个阶段的风险监测,才能为相关业务的开展保驾护航。5.利用大数据打造跨境电商生态圈,提供综合金融服务通过介入跨境电商业务,银行拿到了除资金流外的更多信息流,基于这些数据可以进行大数据分析,从基础功能拓展到供应链金融、普惠小微贷等,为跨境商户提供全方位、跨币种、跨市场的收汇结算、现金管理、投融资等综合金融服务,打造跨境电商金融生态圈。

(二)建设思路

为实现上述建设目标,建设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可以考虑以下思路:以“产品工厂”思维为导向,以基础业务服务和数据服务为支撑,打造原子化服务元件,根据各业务场景组装业务产品,通过参数化、组件化理念快速对接第三方的目标,提供多场景、全流程、境内外一体化的,包括本外币境内外支付结算、贸易金融、供应链、普惠融资等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综合运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特别是利用区块链 跨境电商重塑跨境电商生态(丁宝根等,2020),赋能业务流程再造,支撑业务的自动化、专业化与智慧化处理,加速产品线上化,提升定制产品能力。

五、结论

贸易新业态范文篇2

关键词:疫情;对外贸易;风险;发展策略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额已跃居世界第一,在2013年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商品贸易的第一大国。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方式和贸易结构不断优化,逐步形成了全面,多元化,多元化的进出口市场结构,对促进和刺激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在新时期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在过去的2020年,肺炎疫情对中国外贸既造成了伤害,又带来新的风险和新的考验,思考疫情对中国外贸发展造成的影响、中国外贸企业如何在疫情中得到快速恢复和发展、中国外贸整体如何向高质量发展成为了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一、疫情背景下中国外贸发展现状

2019年末2020年初爆发的疫情给中国、乃至世界各国对外贸易发展、经济发展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2020年,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相关报告指出,这一流行病严重破坏了全球经济,并将导致2020年国际贸易急剧下降。全球经济处于严重衰退之中,达到了创纪录的水平,但预测中国将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唯一保持正增长的国家据海关总署统计,2020年4月,我国出口总额1.41万亿元,同比增长8.2%。这是商品出口首次实现同比增长两位数的增长。一季度同比下降。2020年6月,我国商品的进出口量首次出现正增长,进出口总值较2019年相比首次出现同比增长(如图1所示)。进入第三季度,外贸持续回暖,我国外贸累计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达到0.7%。第四季度,外贸向好势头依然不减,增速呈现加快趋势,全年低开高走态势明显。2020年,我国商品进出口总值32.16万亿元,同比增长1.9%,其中出口总值17.93万亿元,同比增长4倍。进口总值为14.23万亿元,同比下降0.7%。这与2019年相较2018年同比增长3.4%、5%、1.6%仍然存在差距。这些数据大致可以说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政府出台的系列稳外贸政策、采取的强有力疫情防控等措施,使得中国外贸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实现了逆势增长,但是疫情对中国带来的影响仍然存在,国外的疫情局势仍然严峻,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仍亟待解决。

二、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问题

1.国际市场严峻、需求不稳定相较2020年早期,中国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但是,这种流行病仍在全世界蔓延。此外,全球贸易还受到许多其他不利因素的影响,包括英国的脱欧,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上诉机构的中止以及富有挑战性的新任首席执行官选举,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继续威胁多边贸易体系,频繁的地缘政治冲突等。这些都说明世界经贸从反弹到复苏还有一个过程,中国对外贸易和外部需求复苏的基础仍然不稳定,国际生产和供应链的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调整,对外贸易的发展仍然存在许多动荡和不确定的因素。中国不少外贸企业也仍然面临海外订单萎缩、海运物流不畅、运费涨幅过快、部分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等困难,外贸“增收不增利”的现象令人担忧。2.出口商品附加值低、外贸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从中国的对外贸易结构来看,虽然初级产品在中国的出口占比越来越小,工业制品的出口份额越来越大,但中国的出口依然是以基础制造产品为主,传统优势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继续保持较高增长,装备制造设备、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度依然较高,结构失衡的情况还比较突出。从贸易方式来看,随着跨境电子商务出口的增长,占总贸易的份额增加,而加工贸易的份额下降,但是加工贸易继续对出口贸易做出更大的贡献[1]。即中国对外贸易产业结构亟待调整,仍处在附加值较低、利润较低的价值链底端,在当前的外贸局势下,中小外贸企业利润空间进一步受到压缩,生产生存面临较大挑战。3.跨境电商新业态发展、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任重而道远作为新兴贸易业态,跨境电商凭借其线上交易、非接触式交货、交易链条短等优势为外贸企业应对疫情冲击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各地政府也将跨境电商作为模式和业态创新的重要内容,力图将其打造为稳外贸的重要力量。2020年跨境电商进出口1.69万亿元,增长31.1%。然而跨境电商新业态发展仍然处在初期阶段,跨境物流配套设施不足、国外跨境网购消费基数较小、专业人才匮乏、电子支付结算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仍然存在。2020年6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的实施意见》,值得注意的是,通过鼓励外贸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他们还通过多种渠道支持有销路的出口产品,以开拓国内市场,加强信用保险和金融支持,努力帮助企业克服困难,促进基本稳定及对外贸易。目前已经有不少外贸企业积极进行转型,但是国内与国际市场标准不一致、需求不同,产业链经营模式存在差异、内销渠道难突破,品牌不响亮、难以应对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等问题仍存在,能否成功转内销、并顺利实现盈利对于很多外贸企业来说充满着未知与挑战[2]。

三、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策略

1.国家层面当前局势下,国家层面要积极发挥政策引领作用,为稳定中国外贸发展助力。第一,抓住发展新机遇,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导向,不断提升中国的贸易便利化水平,推动全方位高水平开放、促进贸易更加优化平衡发展,构建多元的外部市场格局,着力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的贸易合作,在战略层面尽可能降低外贸市场风险。第二,在特殊时期做好全球信息及时汇集与,实现精准预警,尽可能帮助企业防范和减少所处产业链和供应链断链风险,遇到诸如全球疫情等突发情况时能做到及时调整并尽量减少损失。第三,加快国内产业转型升级,优化贸易结构,推动加工贸易创新发展,优化贸易方式。推进中国先进高端制造业发展,带动进出口商品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利润类型转型发展[3]。第四,做好政策优化,打好政策组合拳,为不同外贸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举措与帮助,切实解决相关企业问题。继续推动跨境电子商务等新业务模式和新模式的发展,进一步扩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点地区,加快试点经验和政策的推广,规范跨境电商发展[4];继续优化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各项扶持政策,提升转内销便利化水平,推动国内外标准接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从根本上消除国内外标准的差异,帮助外贸企业顺利实现出口转内销。2.外贸企业层面外贸企业是真正的对外贸易主体,积极顺应国家战略政策,才能在困境中实现恢复、发展与提升。第一,疫情倒逼企业实现升级,外贸企业要不断增强自己的自主研发能力,积极打造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不断增强产业链韧性,在开放合作中力求使自己形成更具创新力、更加灵活的、附加值更高的产业链。第二,开辟多元化贸易市场,在有能力的条件下积极进行“出口转内销”,抓好国外、国内两个市场,抓住机遇探寻新市场,规避中小外贸企业销售市场过于集中带来的风险[5]。第三,用好线上线下营销双渠道,积极探索企业对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外贸新业态发展的适应性,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巧妙绕开贸易壁垒,提高贸易转化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拓展企业利润空间。

四、结语

过去的2020年,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来说都是不平凡的一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着极其复杂严峻的局势,疫情和其他不利因素注入了诸多的不确定性。但我国外贸发展韧性足、潜力大,疫情以来政府采取的系列政策发挥积极作用,使得2020年中国进出口总值仍然实现了逆势增长。危机倒逼改革,认清形势、抓住机遇是中国未来外贸发展的主旋律。一方面需要认清当前的局势,剖析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方面存在的诸多深刻问题,不断完善与改正,优化贸易结构与贸易方式;另一方面,抓住《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签订的新机遇,加强中国与欧洲、东盟等国家的密切合作,促进和带动彼此之间的经贸往来。

参考文献

[1]郭旭.关于我国对外贸易现状的分析及未来外贸发展模式的几点思考[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7,8(4):76-78.

[2]罗珊珊.出口转内销,怎么“转”才好[j].决策探索(上),2020(09):36-37.

[3]马林静.外贸高质量发展:内涵、路径及对策[j].现代经济探讨,2020(07):84-91.

[4]曲维玺,崔艳新,马林静,赵新泉.我国外贸高质量发展的评价与对策[j].国际贸易,2019(12):4-11.

贸易新业态范文篇3

数字经济,主要是指将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当前和今后,数字经济的理念和生产方式应被应用到各个领域,这是时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产业是经济的核心,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必须落脚在产业的深度融合上,把重点放在提升产业层面的经济功能上。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使产业由原来的上下游、产供销的线性关系向立体的、多维的网络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

【理论分析】

一、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

1.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创新 实体经济“融”出新动能。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变量。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融合,以创新赋能实体经济制造业,激发市场活力,促进产业提质增效。2.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通过科技创新和实体制造业融合的方式,缔造中国全新的发展模式,优化中国经济的结构,促进中国经济稳步增长。3.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线上线下融合提速,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兴起,数字化浪潮正在带动新业态经济蓬勃发展。以网络购物、新零售等为代表的新型消费规模不断扩大,不仅有效保障了居民日常生活需要,也推动了国内消费恢复,促进经济企稳回升。4.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助企纾困、提振信心,注入发展新动能。2020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相继《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关于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培育新经济发展实施方案》,激发企业新动能,力促经济向好发展。5.提高生产效益,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本质功能在于通过实体经济数字化变革带来全社会、全产业、全要素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和价值创造模式的改进,以实现经济整体效能的放大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6.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产业生态是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核心路径,平台是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要不断推动企业与企业之间从竞争转变为相互连接、相互赋能,放大经济效能。

二、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2.政府要认真履行和转变职能。构建数字经济新业态,需要将以政策和制度为核心的宏观谋划指导作为发力点。各地政府细化和认真落实国家已经出台的数字经济发展相关政策和制度,抓紧推进相关配套实施细则的制定和完善。3.政府应创新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网络覆盖率的提升为数字技术融入乡村治理体系提供了必要的硬件基础,也使得乡镇治理和政务服务体系进一步实现与上级政务系统的融合对接。数字技术深度融入乡村治理,推“智治”促振兴。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推动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不断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服务效率。

三、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

1.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近年来,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我国文化产业与数字技术协同推进、融合发展,新型业态蓬勃兴起,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数字文化产业成为优化供给、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途径和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2.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充分运用动漫游戏、网络文学、网络视频、数字艺术、创意设计等产业形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打造更多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数字文化品牌。3.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内容为王、质量为先,以优秀的数字文化产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引领社会风尚;充分发掘文化资源,提升数字文化产业品质内涵,把文化产业的高附加值、高融合性、高渗透性和低资源消耗的产业价值属性充分挖掘出来,通过技术手段将多元文化、传统文化、文化品牌和文化价值符号等要素进行创造性叠加,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弘扬中国精神。

四、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迎接数字时代,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适应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的新趋势,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运行方式创新,构筑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深入推进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培育众包设计、智慧物流、新零售等新增长点。加快发展智慧农业,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促进数字经济新业态的健康快速发展,要抓好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嫁接的“手术刀”,将二者的碰撞变为融合。让数据成为新的关键生产要素,让数字技术为创新驱动提供强大动力,让数字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加速器,带动和催生产业形态转型升级。

【巩固提升】

1.迎接数字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这旨在()①壮大经济发展的新引擎②促成数据成为生产要素③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④确保中国经济领跑全球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回顾肺炎疫情期间,数字文化产业异军突起、逆势上扬,在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抗击疫情中形成了新业态新模式,展现出强大的成长潜力。这表明()①数字文化能够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②数字文化决定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③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④一个国家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3.创新,就是要注重数字赋能,促进文化产业与数字经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建数字文化产业生态体系。注重数字赋能的认识论依据是()①人们对数字经济的认识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②我们的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③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④得到不同认识主体认同的知识才具有真理性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自2000年10月以来,福建加快推进数字基建、数字产业、数字贸易、数字消费,持续推进信息化建设,在电子政务、数字经济、智慧社会等方面率先探索,取得显著成效。当前,福建建成5g基站2.3万个,实现县级以上区域(含重点乡镇)全覆盖;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外网已覆盖全省所有地市;将电子政务作为数字福建的引领工程,着力打造政务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打造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建设5g“智慧港口”平台,为码头、船公司、船舶、客户、堆场、物流公司等提供更便捷、更及时的服务,数字化、智慧化正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2021年4月22日,福建数字经济发展指数评价报告,全省数字经济发展指数达74.58,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产值都超过千亿元,数字经济规模突破2万亿元,占全省gdp比重超过45%,其规模和水平继续处于全国前列。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数字经济对福建经济的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及解析】

贸易新业态范文篇4

[关键词]双循环;专业市场;数字化;改革加快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国家着眼于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更是专业市场新一轮发展的宝贵机遇。当前,国内学者主要从双循环的时代背景、内涵和面临困局进行分析[1-3],指出中国发展双循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扩大内需上。改革开放以来,出口导向型战略使得义乌小商品市场过多依赖于外国市场,如defeveraandriano[4]发现一半出口企业将70%以上的产值在国外市场销售。一旦外部需求萎靡,没有国内贸易支撑的纯出口企业将遭受严重冲击。部分学者从企业出口与内销的动态市场选择行为进行研究[5-6]。张昊[7]认为当地市场的产需匹配度、消费饱和度等会抑制企业的出口转内销,而批发环节的发展程度则会促进企业的出口转内销。高宇[8]从贸易成本角度解释了纯出口企业的存在原因。程玲[9]、叶宁华[10]指出提高企业生产率水平及改善外部融资将显著提高出口企业进入国内市场的概率。我国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完善的工业体系、数字化发展的新商业模式,都为专业市场的规模化、高质量、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双循环背景下,进一步抢抓机遇、发挥优势、积极作为,以专业市场为平台,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

一、专业市场助力双循环建设的基础和优势

义乌商贸优势突出,义乌市场被联合国、世界银行与摩根士丹利等权威机构称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在助力双循环建设上,具有4个方面的突出优势:

(一)规模庞大、外联紧密的市场网络

一是市场规模大。义乌市场经营总面积470万平方米,商位7万多个,从业人员21万,日均客流量20余万,经营16个大类、33217个细类、180多万种商品。二是市场辐射面广。通过运营、物流、标准、质量、诚信体系等多方面合作,义乌形成了覆盖28个省份182个二级市场的全方位、立体式、多层级的国内市场体系。义乌商人走南闯北,5万义商分布在全国各地。三是会展业发达。每年举办义博会、森博会、进博会等展会超150个,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十佳会展名城”、“中国十大会展名城”、“中国最具影响力会展名城”等荣誉称号,会展综合实力进入世界会展城市前50强行列。四是进口贸易持续快速增长。建立国内最大进口商品城,进口商品市场总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引进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万种进口商品。2020年全市进口总额123亿元,其中进口消费品107.7亿元,增长33.0%。

(二)物流集散便利

义乌是联合国亚太经社会认定的国际陆港城市,被列为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拥有国内国际物流企业3000家。从国内物流看:国内专线物流线路覆盖全国31个省份的1502个县级以上城市,连通国内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和60%县(市)。物流成本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以上,是全国最大的零担货物配载中心。从国际物流看:与宁波舟山港联动,开辟海铁联运通道。“义新欧”中欧班列已开通西班牙、英国、捷克等15条运输线路,辐射38个国家,实现“海陆空铁邮网”全覆盖,铁路口岸、航空口岸双开放,获批设立义乌综合保税区,建成投用保税物流中心(b型)、国际邮件互换局以及肉类、水果、冰鲜水产品等进口指定口岸。

(三)稳定高效的供应链体系

义乌长期坚持“贸工联动”战略,“义乌市场 产业基地”型供应链的快速反应能力、适应贸易环境变化的抗冲击力,是义乌助力构建新格局的又一优势。从市外看:义乌市场与全国20多个省市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众多产业集群联系紧密,帮助200多万家中小微企业实现产销衔接、带动2000万以上产业工人就业,是广大中小企业的“晴雨表”,是时尚潮流的“风向标”。从市内看:义乌有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高新区和13个部级产业基地,配套了“浙江制造”品牌建设功能中心、省级工业设计中心、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等一批公共产业服务平台,涌现了一批全国乃至世界行业“单打冠军”,饰品、拉链等产品占据了全国20%以上的份额,无缝内衣产量占了全球的30%、全国的80%。

(四)数字贸易蓬勃发展

连续七年雄踞全国电子商务百佳县榜首。从国内电商看:电商主体超过28万户,2020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3125亿元,其中网络零售额1909.7亿元。2020年邮政和快递业务量71.75亿件,占全国8.5%。从跨境电商看:义乌国际邮件互换局出境目的国覆盖全球127个国家和地区。义乌-大阪货运包机每周7班,开通义乌-都柏林、义乌-马德里临时货运包机,实现与郑州、广州空空转关。“义新欧”班列开通运邮功能以来,“义新欧中国邮政号”班列已出口896个标箱908万个邮件。

二、促进双循环的工作举措

发挥“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品牌优势,与全国多家市场开展多形式合作,布局万家分销网点,带动7.5万商户以多种方式对接国内市场,构建“市场主导、服务联动、互利共生”的国内专业市场体系。对接全国物流枢纽和物流节点城市,布局数字云仓、智慧物流等项目,培育具备全国性、区域性“干支配”整合能力的头部物流平台,集聚国内产业链供应链服务企业,形成高效的内循环物流体系。建设“百县万品”助农助企平台,对口帮扶欠发达县市,开展万余种商品产供销一体化协作。深化与国内特色产业集群、劳务输出地、贫困地区等方面的合作机制,建设原料加工园区品牌基地、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物流基地,让更多的内陆优质产品通过义乌销往全国、走向世界。推进商品市场前移,在往来较为密切的贸易节点城市,合作布局海外仓、境外站、海外分市场等境外展贸平台,服务中小微企业开展跨境贸易,让每个平台成为向世界展示义乌一流商贸服务的窗口。建设长三角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成为全国中欧班列市场化、高质量发展的示范班列。增加国际物流专线,串联覆盖全球物流服务站点,参与建设陆上、海上、空中丝绸之路,形成以义乌为支点“全球运、全球递”的高时效、低成本跨境集疏运体系。开辟国际临时航班、国际商业航班包机等渠道,满足8个“快捷通道”外的来义境外商务人员增开临时航班或包机需求。拓展外籍商友卡的应用场景,实现办事“一卡通”、做生意“一卡通”。依托义乌综保区,创新“前店后仓”、跨境自提等批零兼营的销售场景,形成从源头到销售的一站式供应链闭环,打造千亿级进口日用消费品展贸平台。建立海外中小企业信息库,帮助国内进口贸易主体接洽海外工厂,提供海外创牌、oem代工业务对接服务,扩大特色优势产品进口。推动市场提质创牌,推动标准、设计、创意与市场全方位融合,与设计院校开展深度合作,培育优秀设计团队,集聚设计人才,研发创意设计产品,打造小商品创新策源地和标准引领地。建设china-goods数字贸易综合服务平台。集成展示交易、仓储物流、关汇税、支付结算、供应链金融等功能,数字化重构市场交易场景,实现市场上下游企业和贸易服务企业的智能互联。深化与ewtp合作,以“数字围网”为核心,建设“数字综保区”。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区域经济全面欧洲杯投注官网的合作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自由贸易协定“朋友圈”政策互通、发展联动,形成引领开放合作的“协作圈”。

三、双循环背景下专业市场改革发展路径研究

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是系统性、长期性的战略任务。在加快实施“双循环十大行动”的同时,从制度创新、数字赋能着手,进一步谋划创新举措,务求工作不断迭代创新,助力双循环走深走实。

(一)探索新机制,增强双循环发展动能

一是谋划创新国内市场信用保险支持机制,保证外贸企业在内销中同样使用信保。二是探索义乌独创的货款宝等融资政策同样适用于有订单的出口转内销产品,对内销给予出口同样的金融融资支持。三是研究对出口产品转内销予以一定的税收优惠。四是对出口转内销产品在进入沃尔玛、麦德龙等大型商超时,对进场费予以减免。鼓励设立出口转内销产品专区。五是对于出口转内销产品给予运输方面支持。

(二)培育新品牌,夯实双循环发展基础

推动新型“贸工联动”数字化转型,以“产业大脑 未来工厂”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传统产业数字化、市场数字化和物流数字化等协同制造模式,大力发展柔性生产、定制生产等业态,推进内外销产品“同生产线同标准同质量”。探索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在无缝服装、针织内衣、饰品、袜子、拉链和五金等产业建设未来工厂样板,实现商贸服务型物流枢纽的数字化升级。积极打造出口转内销“新国货品牌”,对树立新国货品牌企业予以资金扶持。

(三)搭建新平台,打造双循环发展载体

一是认真开展商品市场优化升级部级试点,与产地型、集散型和销地型商品市场加强纵向联动,加强品牌建设、贸易便利化、市场监管等横向协作。二是积极推进义乌小商品城体验化改造和数字化升级,实现全链条数字化、可追溯,加快打造数字市场。大力发展基于贸易数据要素的撮合、金融等增值服务。三是大力培育新型消费,拓展生态消费、场景消费,争取23类独具行业细分特质的交互场景以及5个融入社交元素的综合应用场景落地。四是建设国家物流枢纽数字化信息服务平台,加强与其他市场化数字化物流平台合作,形成与国内物流枢纽和节点城市之间功能互补、业务衔接、平台共享的数字化物流设施体系。五是在义博会、义乌进博会和浙恰会期间开设内外贸融合展区,推动出口内销“比翼双飞”。

(四)壮大新主体,增强双循环发展活力

加快打造立体市场。稳步推进坐商、行商和云商“三商”融合,聚集一批有影响里的大型贸易中间服务商,做强以义博会为核心的会展业,打造全球小商品ai涉及中心,培育商品“首发经济”“爆品基地”。推动高层次直播电商人才培育和集聚,在流量导入方面予以支持,完善对网红大楼(园区)建设、入驻知名直播平台、主播等的政策扶持,营造良好的直播电商发展氛围。

(五)发展新业态,拓展双循环发展空间

发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一般贸易、加工贸易、海外仓等多种业态,建设全国跨境贸易集拼中心。高质量建设线上贸易供应链服务后台,与全球网购活跃地区电商平台、主流直播平台开展合作。加快培育“保税 批发”“保税 新零售”“保税 展会”、“保税 转口”等保税新业态,收购境外品牌,探索“全牌照口岸 专业市场”的进口新模式。深化市场采购进口贸易机制创新,争取在综合保税区试行小额小批量进口清单管理制度,条件成熟后探索市场采购进口贸易方式。完善海外仓商品展示、跨境直播、一件等境外综合服务功能,探索“海外仓 直播电商”的外贸新模式。探索离岸贸易,实现“海外生产-义乌展贸-海外发货”模式,加强离岸转手买卖管理措施研究,建立适应境外投资和离岸业务发展的税收政策。

(六)推进“义新欧”班列高质量发展,打造“一带一路”枢纽城

贸易新业态范文篇5

关键词:新常态;江苏外贸;发展特点;发展取向

一、新常态释义

新常态是12个“习式热词”之一,“新常态”指的是经济发展状态的转变过程,向着新的相对稳定的常态发展的趋势。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来说,新常态是一个全面、持久而深刻的变化阶段,同时也是中国发展的各方面进行调整和优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中社会的各方面都朝着新常态的方向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等层面无不呈现出新常态的变化趋势。具体表现为:政治作风新常态,经济改革新常态,文化传承新常态,社会风气新常态,生态恢复性能常态等等。2014年5月份,中共中央总书记亲赴河南进行实地考察,在考察期间曾说道:“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也是“新常态”一词的首次“亮相”,也是领导者第一次用“新常态”来形容不断发展着的中国经济。简单的三个词中蕴含着重要的政治或经济信息。“新常态”频现于各种场合,在不断的发展中逐步被系统化,直到最后正式成为治国理政的新理念和决策依据。2014年11月9日,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展开,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第一次用对“新常态”一词作了相对系统的论述。2014年12月9日至11日,落幕于北京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相关领导人基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设计情况,从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马车、经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市场经济发展和竞争趋势、未来将面临的经济风险积累以及化解方式、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方式等九个方面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进行了一次相对完整的论述。“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三个方面是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中最基本的内容。新常态的经济发展背景将给中国的经济政府提供新的机遇:不断放缓的中国的经济发展中蕴育着经济增量;平稳状态发展下的中国经济具有具有多元化的增长动力;在不断升级转型的经济结构中蕴育着明朗的经济发展前景;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而基于新常态的经济背景之下,江苏的经济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曾亲赴外贸和经济发展大省———江苏进行考察和调研。在调研期间,他对江苏的经济引领发展寄予厚望,希望江苏能够抓住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有力因素,紧紧围绕“两个率先”的光荣使命,“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江苏省是为全国经济发展探路的向导,一直走在经济改革开放的前沿,是一个外贸大省,不断为中国的发展输送后经济活力。纵观2015年江苏外贸的发展,外贸环境未得到有效改善,企业的生存压力也随之加大。而处在新常态的经济发展背景之下,江苏的外贸发展也应该走上一个新台阶,迎来新姿态。基于长远的观点来看,新常态将会是一个长久发展阶段。同时,处于新常态经济发展背景下,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也将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因此,从江苏省的外贸发展趋向来看,“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才是其发展的大逻辑。

二、新常态下江苏对外贸易发展的新特点

“适应新常态迈上新台阶”应该是江苏当前和今后在各方面发展的努力方向。而作为外贸大省的江苏,自然也要把外贸发展提到一个新的台阶。纵观2014至2015年江苏的外贸发展趋势,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逐渐迈向新常态”,贸易朝着稳态的趋势行进。2014年,江苏省外贸进出口延续了上年的低速稳定增长态势,外贸发展进入“新常态”,江苏省进出口34635.2亿元,增长1.3%,在我国同期进出口总值中的比例约为13.1%;从出口方面来看,其值约为21001.5亿元,相比同期增长了2.9%,在中国同期出口总值的比例约为14.6%;而从外贸进口来看,其值约为13633.7亿元,相比同期大约下降了1%,在中国进口总值中月占的比例为11.3%。月度进出口值和进出口增速均冲高回落,一般贸易“入世”以来首次超过加工贸易成为第一大贸易方式,加工贸易进出口略降,江苏外贸中,与欧美市场的贸易相对良好。但是,基于长远发展的观点,新兴市场整体不佳,外商投资企业恢复性增长,民营企业增速显著放缓,钢材、太阳能电池出口明显增长,苏南部分地区增长乏力,苏中、苏北增长较快。而进入2015年1月份,江苏外贸进出口总值约为34635.2亿元,相比2014年来说,增了长1.3%。其中,从出口方面来看,其值约为21001.5亿元,相比2014年增长了2.9%;而基于进口的角度,江苏省的进口总值约为13633.7亿元,相比来说下降了1%。2014年,中国完成的进出口总值约为43030.4亿美元,同比增长3.4%。基于江苏省外贸发展的角度来看,其进出口规模持续保持全国第二,总体呈现“微增长”的状态,江苏外贸步入稳步发展的轨道。

三、新常态下江苏对外贸易发展的新取向

对外贸易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新常态经济背景下江苏省的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着新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新挑战。例如外贸环境的制压,2015上半年,江苏省外贸进出口1609.8亿元,同比下降3.9%,在沿海主要外贸省份中降幅较深。虽然6月份江苏进出口降幅继续收窄,但由于外贸环境未根本改善,加之人工成本、汇率成本等不断上升,外贸企业生存压力增加。2014年,国际经济需求疲软,经济进入深度调整状态,面对不理想的经济发展形势,江苏外贸仍然积极适应新常态,积极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2015年,欧美经济复苏,江苏经济经济调整经济发展步伐,适应这种新形势,对欧美贸易回暖明显。同时,江苏利用“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积极为外贸发展开拓国际市场,出口产品升级换挡步子加快。附加值较高的机电产品出口稳定,“新常态”下江苏外贸平稳发展,2015年江苏省外贸发展也步入了一个“新常态”。

(一)部分制造业产业进入新转型、新升级

2014年江苏省部分制造业产业进入了转型升级期。一方面是产品结构的转型升级,以适应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是经营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以提高利润水平。例如船舶行业正在进行的产品结构调整;江苏工业园区正在引进中小企业孵化器等新项目,主要进行技术引进和研发;昆山综保区一方面在现有的代工领域承接了大量手机及电子阅读器的订单,另一方面逐渐形成了以液晶为核心的上下游完备产业链。但转型升级的磨合阵痛期可能打压正常生产和贸易的增长速度,并且会是一个中长期的过程。

(二)区域经济布局进入新阶段

2014年以来,区域经济布局在我国宏观经济全局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发展思路也越来越清晰。其中,“长江经济带”涉及9省2市,有助于在上中下游形成全要素流动的开放统一市场体系,依托各自比较优势,加强产业分工协作。长江经济带所涉省市,经济发展差异化较为明显,提供了较好的分工协作基础。江苏省作为经济带上的外贸第一大省,在外贸发展中的领军作用毋庸置疑。长江航运量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优势,而其大部分都是集中在江苏段,这种航运优势为江苏的外贸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打造良好的交易中心,建立“承上启下”的进出口仓储也成为现实。并且,江苏在外贸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有效依托长江航道,又能够利用产业的转移和转型为江苏的发展带来双赢局面。除此之外,国家深入开展“一带一路”的经济发展战略,将其上升到国际化发展的新高度,为经济发展打造新的区域经济布局,这而将为江苏省未来的外贸发展带来积极影响,同时对江苏拓展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提升新的外贸发展空间形成推动作用。

(三)贸易业态步入新台阶

目前,新型贸易业态的发展大多借力于互联网经济,互联网经济发展态势下,江苏地区的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也在逐步开展,这将为江苏的外贸发展打造一个新业态。就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江苏省依托于网络交易功能,已经开始建设多个进出易中心。对江苏地区来说,这些在建的经济交易中心是引领其新型贸易业态发展的新力量。除此之外,江苏省还依托于创新监管方式,积极打造新型贸易业态,为新型贸易业态的形成提供有利条件,促使贸易业态不断步入新台阶,如以南通叠石桥为代表的“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工作,昆山周边县区如花桥等,在设立台湾消费品进口保税仓库,并通过多种形式的展销会来建立和完善自台湾进口贸易的商务平台。就江苏的外贸发展而言,在制造业发展尚未形成新的增长动力之际,积极为江苏外贸发展打造新型贸易业态,促进江苏贸易步入新台阶,并且以此为“抓手”,必将会为江苏的外贸发展迎来的新的机遇,为其发展找到新的外贸增长突破口。

(四)外贸发展环境达到新层次

2015年上半年,江苏乃至全国外贸成绩不佳,主要是受制于严峻宏观贸易形势。在江苏内部,制造业正发生“三位叠加”效应:传统制造业受到挑战,中坚it业在动荡,新兴产业正孵化。受国际市场需求萎缩、贸易摩擦频发、产能相对过剩等因素影响,制造业遭遇挑战。在这样的经济运行环境中,江苏外企生存压力大增。外贸交易中的人工成本、汇率成本、融资成本、环保成本、摩擦成本等都构成了外贸企业生存压力。因此,江苏省要加大对本省外贸环境的改善,扩展外贸环节可供挖潜的空间,进一步提升通关对促增长的边际效应,促进江苏外贸发展新环境的改善,使江苏外贸发展环境达到一个新层次。四、总结总的来说,处于新常态的发展背景之下,江苏省的外贸发展在迎来新机遇的同时也遇到了新的挑战。回顾近两年江苏的外贸发展,外贸增速“慢爬”态势也逐渐落定、稳固,朝着新常态的方向发展。“迎接新常态,促进江苏外贸步入新台阶”应该是江苏省外贸今后发展的一个努力方向,在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布局、更新贸易业态、改善外贸环境的基础上不断促进江苏省外贸的稳步增长。

参考文献:

[1]郑京平.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及应对建议[j].中国发展观察,2014(11).

[2]张彩兰.新常态经济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09):6-7.

贸易新业态范文篇6

[关键词]经济下行期;工会主动作为;特殊群体;工会对策

2019年3月5日,总理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8年我国发展面临多年少有的国内外复杂严峻形势,经济出现新的下行压力[1]。当前,工会工作面临经济下行带来的四大困境,工会需通过促改革、惠民生、强参与、抓关键、能创新、树品牌、防风险和走出去等八大路径主动作为,积极发挥经济下行期“减压阀”“稳压器”作用。

一、工会工作面临经济下行带来的四大困境

(一)劳动力市场压力传导效应显现。劳动力短缺和工资上涨成为常态,政府就业部门的工作重点由促进就业转向兼顾推动劳动力市场正规化[2]。如图1所示,国内外复杂严峻形势会伴随经济下行压力通过劳动力市场传导到企业,加剧劳动力市场动荡,导致失业人数和失业率双增加,会进一步加大产业工人队伍改革的复杂性、敏感性、艰巨性。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多边主义受到冲击,国际金融市场震荡,特别是中美经贸摩擦给一些企业生产经营、市场预期带来不利影响。我们面对的是经济转型阵痛凸显的严峻挑战。新老矛盾交织,周期性、结构性问题叠加,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1]。伴随着中美贸易摩擦,2019年复杂多变的外界环境仍继续存在,加之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以及“僵尸企业”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压力,在经济下行压力作用下将通过劳动力市场传导效应进一步加大产业工人队伍改革难度。2018年4月2日,李玉赋同志在《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持续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深化发展———在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协调小组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随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精神,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已全面启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改革将进一步触及深层次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制度体系的变革,改革的复杂性、敏感性、艰巨性更加突出[3]。(二)非公企业营商环境改善难度加大。营商环境是一个有机的系统,非公企业营商环境出现了“融资难融资贵”典型问题,势必会加大工会在非公企业的工作难度。营商环境虽然侧重于“商”字,但不仅仅是“商”的环境,文化、教育、医疗都是营商环境的体现,优化营商环境也是民生工程[4]。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消费增速减慢,有效投资增长乏力。实体经济困难较多,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尚未得到有效缓解,营商环境与市场主体期待还有差距[1]。3月5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积极稳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5]。这无疑释放一个重要信号,就是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着力优化营商环境。(三)新业态劳动争议问题凸显。新业态是顺应多元化、多样化、个性化的产品或服务需求,依托技术创新和应用,从现有产业和领域中衍生叠加出的新环节、新链条、新活动形态[6]。新业态从业人员主要通过“互联网 平台企业、产品 服务创新、服务 延伸”三种路径形成新的就业群众,因法律规则缺失,常常产生新型劳动争议。事实上,传统劳动争议的调解就存在权威性低、处理问题专业性弱的劣势,新业态劳动争议成为影响劳动关系和谐的新因素,加大了工会协调劳动关系的难度。2019年3月6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何立峰表示,中国是拥有近14亿人口的大国,市场主体据不完全统计达1.1亿户,其中有企业3470多万户,这就说明中国有庞大的生产资料消费市场,也有非常庞大的生活资料消费市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是一个增长非常快的市场。2015年到2017年的统计数据表明,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年均增幅达到28%,“三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了15.7%[7]。然而,网约工劳动争议问题突出,在平台企业和网约工相关劳动关系法律法规还未建立的前提下,工会参与协调网约工劳动关系的难度在加大。(四)职工群众民生问题增多。改善民生不仅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还有利于政治稳定和文化繁荣,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顺利实现[8]。民生问题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特别是涉及职工群众的民生问题更是各级工会组织关注的重中之重,究其根本是要着力改善和解决职工的就业、收入等民生问题。2019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食品药品安全、收入分配等方面,群众还有不少不满意的地方。2018年还发生了多起公共安全事件和重大生产安全事故,教训极其深刻[1]。要根治农民工欠薪问题,抓紧制定专门行政法规,确保付出辛劳和汗水的农民工按时拿到应有的报酬。诸如此类涉及广大职工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十分突出,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工会维权服务难度加大。

二、经济下行压力下工会主动作为的八大路径

面对2019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预期,结合工会十七大和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的精神要求,工会可以通过促改革、惠民生、强参与、抓关键、能创新、树品牌、防风险和走出去等八个路径主动作为,进一步发挥社会风险“减压阀”“稳压器”作用。(一)促改革:持续推动工会工作改革。2015年2月3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新形势下,党的群团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改进提高,不能停滞不前”;2015年11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通过《全国总工会改革试点方案》,提出坚持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9],全面深化工会改革成为各级工会组织的行动指南。工会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创新是时展的最强音,也是工运事业蓬勃发展的不竭动力。工会要聚焦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进一步优化工会的组织体制、运行机制、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坚定信心,将工会改革进行到底[3]。在经济下行期,工会工作改革,特别是产业工人队伍改革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要推进实施《全国工会网上工作纲要(2017—2020年)》,积极建设智慧工会,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手段新技术平台推进工会工作改革,促进上下级工会组织间互联互通,逐步形成全总主导、地方跟进、产业参与、协同互动、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工会工作新体系[3]。(二)惠民生:着力普惠特殊职工群体。精准帮扶困难职工是工会工作的一大法宝,着力普惠特殊职工群体,成为工会服务职工的一项长期工作。全总十六届四次执委会议提出将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作为工会工作的一个重大专项工作,融入国家脱贫攻坚大局[10],精准帮扶困难职工要做到对象精准。在着力服务广大职工群众的实践中,各基层工会帮扶救助工作存在外延扩大化、内涵不清晰、措施不到位、效果不明显等问题[11]。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总量压力不减、结构性矛盾凸显,新的影响因素还在增加,必须把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1]。困难职工、农民工、“僵尸企业”的下岗职工等特殊群体成为2019年职工再就业的重点群体,工会应着力提高维权服务质量,在普惠职工群体的同时,要切实提升职工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强参与:持续坚持工会源头参与。企业工会源头参与模式是指企业多部门共同参与决策机制下工会作为当然成员参与企业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12]。工会源头参与历来受到各级工会组织的高度重视,主要从参与决策权、参与评价权、参与监督权三个层面发挥作用,其中联席会议成为工会源头参与的有效形式[13]。工会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源头参与,代表职工主动参与涉及职工利益的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修改。完善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机制,深化“安康杯”竞赛活动,深入开展安全生产、职业病防治工作。切实保护女职工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推动建立适应新业态的用工和社保制度,建立健全互联网平台用工等新就业形态劳动标准体系[3]。(四)抓关键:着力职代会向非公拓展。职代会制度是处理和协调国家、企业、职工个人之间关系的纽带,是职工主人翁地位制度化的彰显[14]。基层工会在推动职代会实施的过程中,也暴露出对职代会制度认识不全面、落实不到位、公开公示程序不够规范等问题。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职代会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也会成为劳资矛盾爆发的导火索。职代会是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基本渠道,是企业经营管理、改革发展等重大决策生效施行的法定程序,也是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载体[15]。因此,对于非公企业而言,首要是问题是要建立职代会制度。工会十七大报告指出,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新产业新业态、开发区(工业园区)为重点领域,以农民工、货车司机等群体为重点对象,开展“强基层、补短板、增活力”工作和入会集中行动[3]。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工会必须强化职代会向非公拓展,积极落实非公企业劳动关系协调制度,强调联席会议,做实省市县三级地方及产业的三方机制,要求职代会向非公拓展。(五)能创新: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方法。工会有能力更有义务参与社会治理,成为社会治理多元主体中的重要力量[16]。作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群众组织,中国工会在参与社会治理创新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有着不可代替的地位,发挥着特殊的积极作用[17]。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党的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标志着“社会治理”已取代“社会管理”成为执政党处理社会问题的新理念、新方式,为工会参与社会治理、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支持[18]。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工会十七大报告也指出,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动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发挥工会组织的协同作用。加强对劳动关系领域社会组织的政治引领、示范带动和联系服务,通过项目合作、购买服务等社会化、市场化方式,引导社会组织为职工提供专业化服务[3]。(六)树品牌:积极打造劳动教育品牌。崇尚劳动是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内容[19]。劳动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地位,也是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立德树人要求的严肃的政治问题。新时代劳动教育和党的提到的工匠精神教育应是一脉相承、有机结合的。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弘扬奋斗精神、科学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汇聚起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1]。工会十七大报告也指出,坚持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这是引领教育广大职工的重要抓手。各级工会积极引导广大职工群众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理念,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3],不仅是团结广大职工群众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和教育的国家战略,更是各级工会组织破解经济下行压力的强大精神动力。工会要坚决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和改进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加强职工职业道德建设,积极培育职工文化,创新职工劳动教育。(七)防风险:排查化解劳动关系风险。劳动关系作为社会经济关系中最基础最敏感的部分,不仅影响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影响政治格局和社会稳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工会在协调劳动关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工会一直是国家的社会支柱,承载着不同于国外工会的特殊使命,既在微观层面扮演着职工群众基本权益的维护者,又是宏观层面参与国家治理的依靠力量。中国工会成为在劳动关系协调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实施全面深化改革、促进国家能力提升的制度安排[20]。工会十七大报告指出,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会一方面要加强劳动关系矛盾预防和化解机制建设,建立四方联动机制,构建工会劳动关系发展态势检测和分析研判制度,另一方面要加强劳动关系领域风险排查化解、应急处置,防范敌对势力破坏[3],实现科学排查和化解劳动关系风险,维护社会稳定。(八)走出去:助力“一带一路”海外企业。随着中资企业对“一带一路”国家投资的展开和项目进入经营阶段,企业劳动关系和劳工问题浮出水面,劳动关系治理和风险防范已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走下去、走得好的重要保证[21]。“一带一路”国家集体劳动关系法律调整主要表现为以企业调整为主、社会调整为主、国家调整为主三种方式,中国企业“走出去”中集体劳动关系法律调整的普遍风险,源于我国集体协商与东道国集体谈判的不同[22]。2019年3月6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记者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表示,截至目前,已经有123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了171份“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共建“一带一路”在“五通”上成效显著[23]。工会十七大报告指出,组织产业工人参与实施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履行工会牵头职责,加强统筹协调、分类指导、督促检查,压紧压实改革责任,推进政策衔接和落地[3]。中资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劳动关系引发的一系列风险,工会要加强走出去企业、“一带一路”建设中海外企业工会工作,助力“一带一路”发展。

三、结论与认识

贸易新业态范文篇7

关键词:肺炎;出口贸易;疫情冲击

2019年底以来,肺炎疫情以始料未及的速度在全国蔓延。在及时、务实、严格的防控下,中国肺炎疫情迅速得到有效控制,各地的风险等级逐步降低。在全球疫情还在持续爆发的同时,中国的疫情防控已经取得重大阶段性进展,中国各地在持续实行健康监测和疫情防控等工作的基础上,及时有序开展复工复产工作,充分展现了中国的疫情防控能力和中国经济的韧性。一般来说,发生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都会对国际贸易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邵柏等,2019)。随着全球疫情的爆发,国际上的疫情防控严重影响了全球经济贸易交往和国际经济合作,如果考虑到疫情防控措施撤销的延迟性和疫情影响的翘尾效应,疫情对全球经济和贸易产生的影响会十分深远。肺炎疫情的爆发速度快、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不但干扰外贸企业生产、增加外贸成本、降低国际需求,而且还引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和全球政策的不确定性,从而对国际贸易产生严重的负面冲击(沈国兵,2020)。肺炎疫情是一个突发性外生事件,对中国出口贸易的负面冲击是阶段性的,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贸易竞争力越来越强的长期趋势。但在疫情冲击、经济增速换挡和经济发展动能转换、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趋势抬头等多重不确定性压力叠加的情况下,中国出口贸易面临重大挑战,决不能忽视或低估任何环节的负面冲击。

一、肺炎疫情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冲击

由于肺炎疫情的冲击,我国出口贸易形势非常严峻。出口贸易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在全球国际经贸关系十分紧张的背景下,必须高度警惕和认真分析肺炎疫情对出口贸易产生的负面影响。(一)外贸企业生产经营秩序受到干扰。应对肺炎疫情蔓延的一个有效措施是保持合理的社交距离,防控疫情不可避免地需要实施一定的管制措施,我国外贸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难免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由于肺炎的潜伏期较长,员工返岗工作的日常防护和工作通勤面临诸多不便,不但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而且一定程度上造成员工情绪波动和心理冲击。国际上的疫情持续时间长,疫情防控导致跨境商品和人员流动的检测检疫程序更加严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到严重阻滞,部分外贸企业甚至遭遇了全球供应链中断的极端情况。即使是在后疫情时代,供应链的关键环节也难以迅速恢复,外贸企业必须努力设法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肺炎疫情导致短期内我国出口企业的贸易成本被动抬高,现有的成本优势将难以保持。疫情初期的“用工荒”引起人工成本急剧上升,物流阻滞造成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大幅提高。随着疫情的发展,疫情防控造成相关防疫支出增多。跨境物流管制引起产品运输费用增加,检验检疫标准提高带来通关成本上升。国际旅行禁令还增加了国际贸易洽谈成本,许多外贸企业不但遭受展位费、装修费、样品等方面的直接经济损失,甚至错失洽谈贸易业务的机会。(二)全球经济衰退导致国际需求下降。在肺炎疫情的冲击下,世界各国的生产供给减少和消费需求萎缩会对全球经济形成双重负面冲击,并降低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一方面,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人员流动受到阻滞,国际市场对原材料和中间产品需求降低,相关外贸企业的国际订单减少;另一方面,疫情蔓延导致全球消费能力下降,外贸企业的最终产品出口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虽然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都积极支持协调全球抗疫和全球经济复苏,但肺炎疫情引起的全球经济衰退和贸易下滑冲击不容忽视。2020年3月经合组织(oecd)的《全球经济展望》预估,肺炎疫情冲击全球需求和供应,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将超过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实际上,在肺炎疫情大爆发之前,全球经济已经处于不景气的阶段,不少经济体甚至徘徊在衰退边缘。肺炎疫情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防控成本高,对世界经济的冲击十分广泛。在疫情的影响下,实现世界经济全面复苏还需要经历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在全球经济遭受供给下降和需求萎缩双重冲击的情况下,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得更加复杂多变,我国出口企业务必做好受到中长期影响的准备。(三)引致全球生产链供应链迁移和重构。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导致世界经济的联系前所未有的紧密,生产过程的分散化使得任何一个环节的不确定性都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肺炎疫情对全球生产链供应链造成了巨大冲击,尽管全球生产链供应链并没有被彻底分割断裂,但疫情对跨境贸易的发展和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构成了一定威胁。肺炎疫情促使世界各国深刻反思全球生产链供应链的风险以及各自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促使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后疫情时代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配置不仅仅只考虑节约成本,一些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正在向“自建产业链”和“脱钩”方向转变,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本地化和区域化现象日益明显。我国的生产链供应链是全球供应链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全球供应链阻滞风险通过连锁反应传递到外贸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从而影响我国出口贸易的稳定发展。我国虽然具有世界上规模最大、门类最全、配套最完备的制造业产业链,但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一些关键环节竞争力不足。实际上,近年来美国等发达国家实行的“制造业回流”政策已经对全球供应链和价值链体系造成了一定影响。后疫情时代更需警惕美国等发达国家在特定领域对中国企业实施“卡脖子”式的供应链排斥行为。(四)引发后疫情时代的国际政策协调难题。为了应对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实施了强有力的经济刺激政策,全球经济发展处于超级宽松的货币环境中;财政刺激政策的运用也几乎达到了顶峰,公共财政支出和政府赤字急剧增加。后疫情时代全球宽松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财政政策必然面临逐步退出的选择,在多边主义规则遭到少数国家漠视的情况下,极个别大国奉行自我利益优先原则,只从自身狭隘的利益出发采取单边主义行动,使全球经济政策的协调变得非常困难。在肺炎疫情加重全球经济不景气状况和引发强力政策支持的背景下,不但存在全球经济刺激政策退出的协调难题,而且还会引起个别国家“以邻为壑”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或者放大其贸易保护主义,从而破坏国际自由贸易规则体系。在疫情防控的幌子下,有些国家大幅提高进口检验检疫标准和通关门槛,过度实施贸易限制举措和禁航禁运管制,甚至出现了排斥中国产品的情况。即使全球疫情得到控制,国际上的“甩锅”行为、“种族化”污名行径和贸易保护主义也会继续存在,甚至在某些领域更加恶化,不排除某些国家借机在科技、人才、投资、贸易等领域加大对我国的遏制力度。

二、我国应对肺炎疫情对出口贸易冲击的对策建议

中国政府和外贸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需要加强国际合作,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冲击,并及时总结和积累处理国际突发公共事件的经验,构建和完善长效应对机制,确保外贸平稳健康发展。(一)促进多边国际合作,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推进国际社会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合作,形成国际合作的常态机制;促进国际社会基于客观事实而非臆断采取行动,避免将国际突发公共事件“种族化”“污名化”和“政治化”;促进世界各国从多边主义原则出发进行全球政策协调和合作,降低各类非常规经济政策给全球经济带来的不确定性,重振国际经贸发展信心;督促世界各国以开放主义理念应对国际突发事件,切实采取措施提高贸易畅通性和降低贸易成本,共同维护全球多边自由贸易体制;促进国际社会构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体系,建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应急管理机制,增强应急能力和协同能力,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二)实施精准支持政策,助力外贸企业渡过难关。制定完善和积极实施阶段性的、超常规的、精准的支持政策“组合拳”,加大对外贸外资企业的支持力度,努力稳住外贸基本盘和外资基本盘,减轻肺炎疫情对出口贸易的冲击。优化国际突发公共事件的政策支持应对机制,提高预判能力和反应能力,增强财税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灵活性,降低外贸企业的税费负担,保障外贸企业的资金供给;大力协调产业链配套物资供应,维护多渠道、多层次的供应链体系,帮助外贸企业维持正常生产经营秩序,使外贸企业的基本业务稳定发展;积极推进贸易便利化,简化外贸业务办理手续,推广“不见面审批”和无纸化申报等新业务办理方式,确保外贸企业能够方便地办理各类业务;加强与贸易伙伴的合作,推进外贸平台建设,帮助外贸企业增强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的能力。(三)促进核心技术创新,加快完善我国产业体系。大力促进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并加快进行产业调整,努力突破产业链关键环节瓶颈,加快完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积极攻克核心技术难题,打破关键环节的对外依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的全球竞争力;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数字化技术和智能化手段培育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打造一批高度聚集、紧密协同、效率领先的新型产业链集群,大力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深刻把握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发展趋势,建立供应链危机管理系统,增强供应链危机处理能力;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增强我国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周边区域的联系,高效利用全球资源,主动参与共建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甚至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四)创新商务运营模式,打造出口贸易新业态。努力创新国际商务业务模式,增强对国际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能力。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培育“隔离商业”新业态;通过网络洽谈、在线展览和线上体验等方式开辟线上市场,实现“云上国际商务活动”常态化;通过隔空投送、机器替代和无接触物流配送等方式开展国际贸易,减少人员接触;通过在线协同办公、远程分享和视频会议等方式进行日常办公,确保企业正常运转。提高业务模式的灵活性,增强应对国际突发事件的能力;增强生产和经营的柔性,提高外销国际市场和内销国内市场之间的转换能力;增强妥善处理外贸合同和维护客户资源的能力,签约时要充分考虑发生不可抗力事件的潜在可能性,加强使用出口保险等外部风险防范手段,提前预备发生突发事件后能够正常履行合同和防止客户流失的替代方案。

参考文献:

[1]campbell,kurtm.,andrushdoshi.thecoronaviruscouldreshapeglobalorder[j].foreignaffairs,march18,2020.

[2]邵柏,魏珊,刘明杰.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措施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口岸卫生控制,2019(4):1-3.

贸易新业态范文篇8

关键词:电商;电商物流;直播场所;火灾防控风险;对策

电子商务,简称电商,是指在互联网、内部网和增值网上以电子交易方式进行交易活动和相关服务活动,使传统商业活动各环节的电子化、网络化,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互联网进行商业来往。电子商务涉及的内容很多,包括电子货币交换、供应链管理、电子交易市场、网络营销、在线事务处理、电子数据交换(edi)、存货管理和自动数据收集系统。

1、电商分类

电子商务形式多样,有b2b(businesstobusiness),像阿里巴巴在生产商与批发商之间的搭建桥梁;有b2c(business toconsumer),比如天猫、京东企业面对个人消费者。现在流行的直播带货则属于b2c的另一种衍生形式。有c2b(consumertobusiness),比如社区团购,由消费者提出需求,企业按照消费者的需求配置商品。有c2c(consumertoconsumer),比如“咸鱼”“转转”这样的二手市场,消费者面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此外甚至于还有企业对政府的电子商务b2g(businesstogovernment)、消费者政府之间的电子政务c2g(consumertogovernment)、美团、饿了么这样的外卖平台o2o(onlinetooffline)、b2m等等。

2、分析大型电商物流、直播带货新业态火灾防控风险

2.1直播场所性质有争议

目前国内直播带货场所呈现多样化的特点。知名直播主播大都是成立自己的公司,有自己固定的办公、直播和货物储存场所。如李佳琦和薇娅,分别在上海和杭州成立是商业场所,很难一句话界定。直播带货工作节奏快,卖货多,特别是促销活动时,需要提前大量囤货。有时货物来不及清理,仓库不够用层层堆积,大大增加了场所的火灾危险性。也有很多主播就干脆在仓库里开设直播,这种场所究竟属于办公性质还是仓储性质,也很难判断。不知名的直播主播有些是在自己的家里直播、也有的在租赁的办公楼里直播、直播场所的定性属于办公还是住宿也一直存在争议。以上的三种情况十分复杂,如果场所性质不能明确,将涉及到房屋使用性质是否匹配?是否需要进行行政许可?直播场所商业楼层规划以及仓库功能规划等多种防火规划设计问题、涉及到火灾扑救以及人员疏散逃生规划、消防排烟等诸多消防安全次生问题。

2.2行业监管权力不唯一、监管职责不明确

电子商务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领域,行政主管部门和监督管理部门情况十分复杂。电子商务属于经济管理学类,涉及的移动电子商务、商业贸易归属商务部门管理。此外工信部作为电子商务的行业管理部门,主要负责拟定实施行业规划、产业政策和标准,检测行业日常运行,指导行业发展,但是不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游戏旅游归属文旅部门管理。网约车归属交通运输部门管理。企业具体经营行为归属市场监管部门或海关管理。在线电子教育归属教育部门管理。在线医疗归属医疗保障部门管理。2019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第六条明确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电子商务发展促进、监督管理等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行政区的实际情况,明确本行政区域内电子商务的部门职责划分。2018年12月2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2号令《市场监督管理行政处罚程序暂行规定》对电商违法案件的管辖作了规定,目前由于网络交易行为具有无法区分地域的特点,不仅只有电商平台住所所在地的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才有监管权,特定情形下异地的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也有监管权和处罚权。根据食药总局令27号《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第二十一条第四款规定,因网络食品交易引发食品安全事故或者其他严重危害后果的,也可以由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发生地或者违法行为结果地的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管辖。行业部门监管权力不唯一、监管职责不明确就意味着电商行业的消防安全监管权责也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2.3火灾风险因素多

电商经营情况复杂,既有生产、仓储、销售多功能模式,也有主播仅仅直播、不设仓库储存,货物统一由厂家或经销商发货的模式,因其经营业态的多样性,导致电商行业火灾风险也具有以下几种多样性的特点。(1)租赁仓库存在先天性消防隐患。大型电商平台都会储货备货,租赁仓库经营的居多,自己建造仓库的较少。建设年代较早的物流中心普遍存在消防设施不完善、消防水源不足、火灾荷载较大等“先天性”火灾隐患。如北京某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大型物流中心,占地280亩,内有物流公司300多家,是北京城南重要的物流集散中心,但是该中心大部分建筑为彩钢板临时建筑,火灾负荷大。(2)机器人智慧仓库全机械化操作系统故障存在引发火灾的风险。大型电商物流仓库通过复杂的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计算,控制仓库里的数百台机器人全流程操作,可以实现几个员工管理甚至无人管理,它与传统型仓储完全不同。如阿里大型物流仓库的机器人外观虽然长得像“扫地机器人”,但四个方位走动灵活,还可以旋转、能负重自动快速行走、会通话,十分智能。机器人的运行完全依靠电子化管理。电子控制系统一旦出现故障失误,就会带来消防隐患。如英国食品电商ocado公司位于伦敦东南部的仓库配置了3000台机器人,它们大概以每秒4米的速度处理订单,2021年因为机器人控制系统发生故障,导致运货机器人发生碰撞从而引发火灾事故。(3)电商智慧仓库机器人数量多,用电负荷大。大型电商物流仓库与一般企业的仓库完全不同,由于电商销售量巨大、品种繁多,与一般企业的仓库相比,电商的仓库要求库存量更大、库存种类更多、进出货速度更快、工作效率更高,智慧无人仓库应运而生。智慧仓库的扫码、收货、上架、存储、分拣、出货等所有工作都是机器人完成的,完全依靠电力系统,因此电气火灾的风险居首位。机器人数量多、用电负荷大;机器24小时全天候工作,用电时间长,电线损耗大,因此智慧仓库更容易出现电线短路、负荷用电、接触不良等火灾隐患。(4)个人直播带货场所“三合一”现象多很多直播播主在家中开展直播销售,同时又大量储存货物,寻求经营最低成本。因为夜间直播流量多、销售好,有些直播场所不仅设置仓库而且设置床铺住宿,渐渐形成“三合一”场所,十分危险。

3、大型电商物流、直播等新业态火灾防控对策

如何破解大型电商物流、直播带货新业态的消防安全管理难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灵活定性、合理划分建筑功能区域

综合分析大型电商物流、直播场所的火灾风险,建议按照建筑的不同使用功能及面积占比灵活确定场所性质。大型电商物流仓库定性为仓库性质,按照仓库约束其消防设施和管理。直播带货场所按照是否有摆放展示、是否有储存货物的原则分以下三类情况进行管理:第一类仅直播不摆样展示不储存的,定性为办公场所,按照办公场所依据相关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约束管理,不设置行政许可;第二类有直播又同时摆样展示(每种商品仅限1件)、不涉及储存货物的情况,直播间按照办公场所管理,摆样展示区域按照商业性质定性。办公场所人员多、建议设置在中下楼层;展示场所货物多、人员少,建议布置在建筑顶层,有利于人员疏散逃生。商品展示区域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划分防火分区、配置防、灭火系统、防排烟自动设施。第三类有直播有摆样展示且有货物储存的情况,直播按办公性质,展示区域按商业性质、储存区域按仓库性质定性。

3.2研究出台行业消防标准

电商大型物流、直播带货是新兴产业,但至今尚未出台相关的消防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管理规则,直播公司大都游离于法律之外。2021年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全省跨境电子商务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意见》,由省商务局、省交通运输厅、省市场监管局等七个部门联合制定,是江苏省统筹推进跨境电商发展的首个专门文件。为了有效应对目前混乱的管理现状,建议各地各部门携手配合,尽快研究出台行业准入规则、消防国标、行标和管理规定,从源头上防范化解消防安全风险。例如为了解决直播带货场所更好的与规划、建筑性质相匹配的问题,行业标准可以设置直播带货场所办公、商业、仓库性质的面积占比红线,如直播办公场所设置的商业展示功能区面积占比不得大于直播场所总面积的2%、仓库的面积占比不能大于1%,有效控制火灾负荷大的功能区。

3.3部门联动、综合管理

做好大型电商物流仓库、直播带货新业态的消防全管理需要多部门参与联动,实施综合管理模式。可以借助安全生产委员会等平台,发挥派出所、基层消防网格员优势,联合市场监管、经信、商务等部门深入开展摸排检查,掌握底数,建立隐患清单。

3.4配足自动化的消防设施

大型电商智慧物流仓库由于货架高、层数多、货物密度大,火灾荷载大,可以依据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对大型电商物流仓库的每层货架升级配置自动消防设施,可以在仓库的高、中、低不同高度和货架里、货架外不同维度设置火灾探测装置和无人灭火设施,配置可自动升降的防烟设施。在穿越楼层和跨防火分区的穿梭车轨道和井道采取有效的防火分隔措施。通过顶格配足自动化的防灭火设施降低智慧仓库的火灾风险。

3.5加强消防安全管理

大型电商物流仓库、直播带货场所应加强单位、场所内部消防安全管理,严格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员工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强化消防安全意识,落实岗位责任制、严格防火检查巡查,加强设备的维护保养、保障消防设施功能完好有效,严禁出现安全出口锁闭的违法行为、杜绝占用疏散通道的消防隐患产生。智慧无人仓库机器人、无人叉车充电区域、维修区域应靠外墙单独设置;充电停放区域应与仓库、展示区域采用防火墙体进行分隔,不得开设门窗洞口;电力系统配电房不应设置在仓库内。物流仓库内不得设置与之无关的办公室、休息室等附属用房。此外针对智慧仓库用电负荷大的特点,可以采用高科技手段运用智慧用电监管软件辅助管理电力系统,实现短路、过载、漏电、老化等消防隐患发现早、精准定位、快速解决等良好管理效果。

4、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大型电商物流、直播带货等新业态的消防安全风险,我们要站在应急管理的全局出发,准确定位,积极运用部门联动、专业监管、单位负责、员工参与的工作理念,采取灵活定性、合理规划、出台标准、上足设施、加强管理等多种方式方法做好大型电商物流场所、直播带货场所的火灾防控工作。

参考文献

[1]中教畅享(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电商名词你都懂了吗?》

[2]中国工商出版社魏均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对“电商”监管管辖的分工和界限》

贸易新业态范文篇9

我国农业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农业服务贸易,指农业服务业的进出口,是一国向国外提供或者购买与农业相关服务的贸易形式,通过农业领域技术、人员、资金、数据等要素的国际间流动促进农业服务领域的国际经济合作。农业服务贸易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与农业中农林牧渔生产和经营相关的服务贸易。从产业链的角度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均可能产生农业服务贸易,涵盖涉农生产、加工、研发、包装、储运、营销、消费等各环节的服务进出口。二是传统服务业中涉农部分的服务贸易,如跨境乡村旅游、跨境农业技术培训等。三是农业货物贸易中的服务投入,融入产品生产过程中,目前被计算为国际货物贸易。1.总体规模偏小我国农业服务贸易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与货物贸易相比规模悬殊,这与我国服务贸易的总体发展态势一致。2020年,我国服务贸易总额6617.2亿美元,仅次于美国,排名第二,但却远低于同期货物贸易总额的46462.6亿美元,仅为14.2%。据初步测算,从农业领域来看,我国农业服务贸易规模占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较低,2020年如果按最高估值算,占比为4.2%;按最低估值算,占比仅为1.3%。2.模式单一从国际服务贸易提供方式看,长期以来,商业存在是农业服务贸易最重要的提供方式。近年来,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导致境外消费和自然人移动几乎中断,但随着服务数字化转型加快,跨境电商销售、数字农业服务、在线教育等线上消费出现暴发式增长,跨境交付模式下的农业服务贸易增长迅速。根据wto预测,未来随着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以数字网络方式提供的跨境交付在贸易提供方式中的占比可能扩大。3.产业中低端长期以来,品种选育、农化服务、精深加工和品牌营销等高端环节主要被发达国家的跨国农业企业掌控,我国在作物育种、农业生产资料、农机、农业技术等技术知识密集型领域,面临供应不足和走出去困难等问题。以农药行业为例,我国生产了世界农药中70%的原药,但目前占全球70%市场份额的公司仅有先正达一家属于我国,其余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包括:德国拜耳、巴斯夫,美国科迪华、富美实,日本曹达、住友、日产、石原等。4.政策不完善目前,我国农业服务贸易配套支持政策不足,综合服务水平较低,在知识产权、金融和保险等领域的规则和标准不健全。与此同时,农业服务贸易所需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瓶颈突出,流动也存在诸多障碍。从国际合作的外部环境来看,迄今为止,我国已签订和正在谈判的自贸协定涉农领域大多以货物贸易降税和原产地规则为主,基本未参与服务领域谈判,在农业服务贸易规则制定方面话语权不高。

美国农业服务贸易发展经验

1.具有完备的农业服务贸易促进体系美国海外农业服务局(fas)是美国政府唯一关注世界粮食安全和农业贸易问题的机构。fas与农业服务贸易相关的职能主要有:一是通过执行各种项目计划为美国农产品出口商在海外开展促销活动、开拓新市场、出口农产品等提供财政资助。二是通过双边或区域合作项目、科学交流和教育培训活动,在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援助的同时,获取美国需要的技术和遗传资源,使欧洲杯投注官网的合作伙伴增加对美国农产品和技术的认同感。三是利用全球网络为农产品出口国向外国客户提供国际农产品市场的重要信息,并提供技术和监管能力建设项目,帮助伙伴国家理解和接受美国农业贸易政策和新技术。2.重视农业科技研发服务美国政府的农业部门一直致力于为农业科学技术部门提供经费支持,同时引导广大私人科研企业与高校建立合作,并出台了《农业法案》《复苏与再投资法案》《知识产权保护法》等系列法案,来保障其运营经费,也鼓励私人企业开始自主研发农业生产技术。与此同时,美国形成了集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完整的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的体系。美国拥有遍布56个州的1200家服务农业的科研机构,农业推广机构3300多个。尤其是,美国高度重视种业和相关贸易发展。目前,全球70%以上的商业种集中在20多个国家,其中美国排在第一位,占20%左右。3.依托跨国农业公司掌控全球农业服务贸易美国通过支持跨国农业公司发展,逐步向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渗透品和服务。全球四大粮商中,美国有adm、邦吉和嘉吉公司3家;全球十大食品加工企业中,美国有6家;全球十大食物零售商中,美国有5家。这些大型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企业凭借信息、技术研发、资金和营销等优势,提高了农产品深加工水平,开拓了国内国际市场,整合各种资源促进了美国农业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程度,直接推动了美国农业服务贸易的发展。

欧盟农业服务贸易发展经验

1.鼓励新业态发展近年来,德国、法国和荷兰等技术发达的欧盟国家逐渐关注数字农业等新业态发展,旨在通过智慧化手段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占据未来全球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制高点。德国粮食和农业部将数字化工作列为优先工作事项,通过实施数字化来压缩工作时间和工作量,减少肥料、植物保护产品和能源的使用量,改善动物福利,提高可持续生产力能力等。政府颁布了《农业数字政策的未来计划》,为进一步推动数字化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根据计划,截至2022年,将安排6000万欧元用于农业部门的数字化和现代化,同时还对部门结构进行了调整,强化了涉农数字化领域的职能。2.关注科技研发和培训服务荷兰、意大利等欧盟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科技研发和培训活动,对农业技术推广提供相应的资助,并依托农业示范项目推进科技知识的迅速传播和创新成果的广泛应用。以荷兰为例,政府主导成立了合作银行等金融组织,为社员提供信贷支持及其他金融服务;设立了农业科技促进局,进行农业信息、生产设施使用、生产技术方面的指导和推广。与此同时,以荷兰为代表的欧盟国家高度重视种子研发、加工和跨国销售。全球十大种子公司中,有瑞克斯旺、安莎和比久3家是荷兰的家族企业。3.支持开办国际农业展会欧洲的会展产业一直被认为是现代国际会议的起源,全球超过50%的会展经济及市场在欧洲。目前,欧洲有法国食品及饮料展、比利时布鲁塞尔国际农业展览会和利布拉蒙国际农林博览会、意大利维罗纳国际农业博览会、德国汉诺威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荷兰greentech农业展会等国际一流农业展会。欧盟各国也对农业展会的发展进行了支持。以德国为例,一般而言,会展场所由地方政府投资兴建,政府控股,会展公司和其他经济组织参股,实行公司化管理;政府制定完整的法律体系,颁布了《公司法》《公共安全法》《知识产权法》和《商标保护法》等法律,对会展业行为做出规定;通过国际招商,吸引更多有实力举办国际性行业会展的外国机构到德国展示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并鼓励展会龙头企业在国外设立机构和举办展会,拓展服务范围。

对我国农业服务贸易发展的启示

贸易新业态范文篇10

1.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以上;

2.乡村振兴农村电商工作全面推进;

3.外贸进出口额增长10%;

4.实际利用外资增长5%。

(二)重要任务和举措

1、突出着力重点,支撑经济数据持续稳定增长。积极主动对接商户,对纳入限上统计的161家企业和大个体,做好跟踪服务,促其做大做强。进一步优化和完善限下库样本单位名录,及时将库内经营效益差的企业进行更新替换,提高报送质量。实行“一企一策”精准培育计划,加强与统计、税务等部门、上限商贸企业的对接和交流,不断健全入库企业信息库,积极挖掘近限企业并督促入库企业尽快完成入库申报。

2、精心打造活动,有效释放消费市场内需潜力。把握后疫情时期消费升级的趋势,不断释放全区消费潜力。全力打造内外贸、产供销、上下游高效对接、相互带动、开放创新的消费促进大平台。聚焦“新型零售消费”、“休闲娱乐消费”、“餐饮住宿消费”、“汽车消费”、“电子信息消费”、“工艺文化消费”六大消费领域,以及夜间经济、假日经济两大形态,联动区内石油销售企业、汽车销售企业、大型商业综合体、住宿餐饮企业,适时举办大型消费促进活动,提升居民消费信心,挖掘潜力培育消费热点,将我区打造成全市购物、休闲、娱乐、旅游的首选地。

3、深入调研谋划,协调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根据商务部、省商务厅统一部署,积极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基本实现“区县有连锁商超和物流配送中心、乡镇有商贸中心、村村通快递”的目标;建立以中心城区为中心、各镇为重点、村为基础、分工合理、布局完善的一体化县域商业网络体系,同步推动县域商业网点设施、功能业态、市场主体、消费环境等全面提升,满足城乡居民消费升级需求。

4、加大扶持引导,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农村电商发展。积极争引项目扶持资金,加大电商平台开发商和服务外包商的招引培育。完善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功能建设,引导企业建设电商云仓,全面落实快递进村,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和功能,能够开展代收发货、网络购销、缴费充值、农产品上行等便民服务。引导企业加大集内容制造、视频技术、直播场景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多业态直播电商园区(基地)的建设。积极用好电子商务扶持政策,加强对消费新模式新业态的支持力度,培育壮大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网红电商等新模式,持续推进电商产业做大做强,力争培育销售额1000万元电商企业2家以上,500万元5家以上。重点加大对商维、徽三等优秀电商企业的扶持和引导,带动全区电商企业依法开展规范运营。

5、强化推进措施,全面保障外贸企业进出口稳步增长。一是加强政策引导与服务。组织企业参加外贸综合业务培训3次以上,加大对外贸促进政策的宣传,利用省级政策,全范围为中小企业办理出口保险,做好重大贸易风险防范;二是继续培育壮大出口企业,2022年力争孵化新增对外贸易自营权备案企业12家,进一步夯实外贸根基,支持企业申报“出口品牌”,提升出口商品质量和品牌国际竞争力;三是指导我区企业积极对上争取,通过各类政策补贴的兑现,提高出口企业的积极性,鼓励企业继续扩大出口。加大对申格电子、博蓝特、雅适医疗、睿远玩具等生产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力争提高本地工业产品的出口比重10个百分点以上,力争年出口额100万美元以上企业达11家以上;四是精心策划,指导和鼓励企业参加各类境内外展会,组织企业参加进博会、广交会、高交会等综合性展会,积极引导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提升展会对出口的带动力;五是继续挖掘外贸新增长点,指导娜美服饰、天新新材料、雅适医疗等生产型企业积极开展自营出口;六是积极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及时掌握跨境电商新规与新政策,摸底了解我区企业利用第三方平台开展跨境电商的数据情况,进一步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完善基础设施条件,引导企业利用平台扩大出口规模。有针对性的指导企业积极开展跨境电商b2b模式出口业务。

6、落实“双招双引”,推动外商直接投资取得新突破。一是围绕我区重点产业链,谋划外资招商项目。组建招商小分队“走出去”,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开展外资项目宣传推介活动;二是着重加大引资力度。与各镇、街及与招商工作相关单位共同努力,利用各类商会资源,开展以商招商,力争引进2-3个有实力、有支撑性的外资项目落户我区;三是指导镇、街对属地存量外资企业定期上门了解情况,及时替企业排忧解难,不断优化投资环境,为以商招商和外商再投资打好基础;四是主动与省、市业务部门协调联系,及时掌握新的外资政策,做好在谈外资项目的跟踪服务,确保项目落地。

7、积极跟踪服务,筹备世界制造业大会集中签约项目。一是做好2022年制造业项目摸排,结合我区重点优势产业,遴选摸排一批层次高、规模大、引领强的优质项目;二是做好往年签约项目的跟踪服务,定期走访企业,掌握2021年5个已签约项目的建设进度,协调各相关部门解决项目建设进程中遇到的困难,加强工作调度,最大限度的给予政策支持,确保项目如期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