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管理范文10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10-23 17:22:37
社会体育管理范文篇1
关键词:市场;社会体育;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分析
社会体育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必须具备管理性、服务性和应用性,由此可看出,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非常的高,而我国体育事业的现状是缺乏具有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这就造成了一定的矛盾,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可以缓解这一现状,通过该专业的实践不但可以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还可以进行学习方向的定位,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
1.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内涵
1.1社会体育专业
社会体育作为体育学类的专业学科,学制设置为四年,完成学业后要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以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结合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学生的体育素质,丰厚的知识面,独到的创新意识是高素质人才需要具备的条件,通过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健身指导、体育指导、体育管理及科研领域的人才[1]。
1.2实践教学
众所周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教学,不但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还可以加深对于理论知识的运用。提高能力,使其符合实践活动的各种条件是实践教学的目的。而实践教学的本质则是通过学生在特定环境中亲身体验,消化和吸收知识。实践教学在人文领域、社会知识、自然知识方面的表现是不同的,在特定情形之下的精神层次方面的内容是其在人文领域的表现。分析关于社会事件发生、结果、影响的效果和价值层次是属于其在社会知识方面的表现。判断已得到验证的事实的正确与否,则是实践教学在自然知识方面的表现[2]。
2.市场所需要的社会体育人才
2.1对体育人才的要求增加
全民健身口号的提出给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社会体育市场发展非常迅速,在短时间内,成立了大量的健身俱乐部,市场的竞争力日趋激烈。这种状况也就对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日益蓬勃的社会体育市场环境下,职业能力强的高素质体育人才的缺乏,降低了市场的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的发展[3]。结合目前的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现状,可以看出我国现有的体育人才大都存在适应能力差、专业能力不强、对本专业认识不足等情况。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在培养社会体育人才时,要着重加强学生对于该专业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加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只有学生具备了较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2具备完善的工作能力
[4]完善的工作能力包括:组织策划、商业营销、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只有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和健身技能的社会体育人才,才能尽快的高质量的就业,并且在工作中能够更加迅速的进入状态。
2.3具有职业资格证
职业资格证是国家统一授予的从业资格证明,它的获取条件就是要通过理论和技能的考试[5]。该证书由于是国家统一颁发,所以比较具有权威性。该证书的存在是学生在相关行业的理论和技能达到从业水准的一种证明。在实际的市场中的认可度达到90%,因此,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也是一块敲门砖,在就业中具有相当大的优势。
3.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3.1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
招生和就业问题一直是我国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自办学来就存在的一大问题,教育部在2015年公布的十大就业难名单中,部分省市的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榜上有名,在当前社会,就业问题不但没得到解决,反而更加突出[6]。体育人才的供给和市场的需求形成了一定的矛盾。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培养的社会体育人才也越来越多,但是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体育人才还是不多。相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华南、华东等地区能够给社会体育人才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就目前的人才流向状况分析,大部分社会体育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在毕业后,要么选择转行,例如考公务员、考编制等,要么流向经济发达地区[7]。总之,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的就业问题严重,就业质量不高,是阻碍该专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
3.2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
3.2.1不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除了部分专业的体育院校,像上海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外,大都是由地方高校和师范院校开设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由于这些学校对于体育的重视度不够,没有足够的教学资源和设施,在一些课程的学习时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另外,由于没有提前进行市场调研,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现象,导致培养的体育人才能力不高,水平缺乏,因此,合理、科学、有特色的社会体育课程体系的设立,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社会所需人才。3.2.2不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社会体育项目繁杂,种类繁多,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不同的培养方向需要不同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撑,全才的培养是不可能的[8]。但是,根据现实情况来看,国内大多数的地方院校和师范院校在开设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时,设置的培养目标不清晰,盲目追求大而全的培养模式,这样的培养目标与薄弱的基础设施之间的矛盾,让培养社会所需求的高素质体育人才成为了很难实现的目标。3.2.3专业认识不足由于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仅有20年的时间,宣传度和影响力不够,导致很多学生对该专业根本不知道或不了解。实际的调研发现,参加高考的体育生对于该专业不了解的程度达到了57%,仅仅有5.1%的学生了解该专业,而选择第一志愿报考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的学生仅占67%,相较于体育教育专业而言,该专业不得不降低分数线[9]。
3.3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在实践环节中的问题
3.3.1实践教学与社会脱节在课程安排上,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大多是以理论讲解为主的,实践课程较少,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践课程的缺乏往往会让学生进入一种“闭门造车”的模式,逐渐与社会脱节,不了解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方向,最终导致所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增加学生的就业难题。3.3.2实践教学的内容质量不高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没有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进行更新,教学内容比较陈旧,且缺乏特色,不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长此以往,会降低教学的质量。3.3.3重视不足,形式单一目前的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的理论和实践的教学比重差距是很大的,以四年本科教学为例,大都是前三年半都在进行相关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只在大四下半年进行相关的专业实习,往往这个时间段还面临着毕业论文的撰写。严重缩水的实践时间和单一的实践形式往往不能产生好的效果。这些问题的形成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学校对于实践的重视力度不够,太过偏重于理论教学,没对实践进行合理的规划、安排、指导。3.3.4以市场为导向的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发展对策①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当今市场的需求情况,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重新规划人才培养方案。为了顺应时代的要求,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做到学以致用。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的基础性工作就是师资队伍建设,因为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其本身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直接关系着该专业的办学水平和专业特色,所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础。首先,在选聘相关教师时,要多采用一些具有社会体育专业相关工作经验的老师。然后,要组织优秀的教师进行正规的资格认证和职业培训考核。最后,对现有的教师进行定期培训,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同时让教师通过深入健身第一线来了解现在市场在体育人才方面的需求,制度符合市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③教学内容改革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相关的实践经验,能够解决实际的问题,所以,在进行相关教学时,必须要安排出一定的社会实践时间,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相互印证、相互促进的方式,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成为应用型人才。④改善教学条件,加强教学管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实现是由一定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撑的,而基础设施的建立则需要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和支持。没有足够的教学条件则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因此,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必须改善教学条件,加大教学投入。学生是课程实施的对象,要想提高教学的质量,就要加强教学管理。相较于其他专业,体育专业的学生普遍素质较低,文化理论基础差、比较好玩、好动。为了提高整体的教学风气,必须严肃学风、学纪,进行严格管理。⑤建设实践基地实践基地的建立能够保障教学计划的顺利进行。学生通过在固定的实习场所进行实践,快速的将理论和实践相融合,能够达到教学的实际效果。实践基地的选择比较广泛,既可以与校外的健身房、体育公司等进行合作,也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条件,建立校内实践基地。以下主要对校内实践基地进行分析。校内实践基地是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必不可少的场所,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论和实践的共同进步,既锻炼了基本技术能力,有提高了综合运用能力。首先,校办企业。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评价标准是能否创造出社会价值和培养出市场所需人才。学校通过创办企业,为实践基地的创建提供资金保障,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其次,课余健身俱乐部。在一些师范院校和综合性院校,由于学生对实践需求的增加,给健身俱乐部的建立提供了大量的市场。学生不仅可以在健身俱乐部中进行实践,提高自身能力,同时还可以舒缓压力,发挥自己的特长。最后,利用校内的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来进行实践。现在的多媒体教室和实验室在学校中普遍存在,它可以帮助教师完成理论受教、专业实践、教学实验等工作。一个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基本的生理测评知识和解剖知识,因此,生理实验室的作用最为重要,作为必不可少的一个学习过程,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人体的特征和解剖的相关知识,测评人体的体征指数,从而让学生在训练时更加有目的性。
4.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素质的复合型社会体育人才成为社会体育培养的目标。结合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对于体育人才的培养现状可知,在体育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要加强社会指导和管理专业体育实践,就要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教学改革、改善教学条件,提高师资力量,建立实践基地。通过实践的增加,让人才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
作者:罗跃平 单位:邵阳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如喜.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体育学刊,2014,(3):88-90.
[2]李庆军,钟波,杨连波等.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探讨与研究[j].华章,2014,(5):257-257.
[3]李克建,王伟.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基于营销理念[j].科教文汇,2014,(22):115-116.
[4]王晓云,阮云龙.应用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研究--北京体育大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2012培养方案修订的探讨[j].运动,2014,(5):56-57,81.
[5]彭子特,王志强,李文卓等.山西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研究[j].武术研究,2016,1(6):153-156.
[6]吴亮,杨海平.肇庆学院"社体专业"实践教学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究[j].肇庆学院学报,2015,36(5):55-59,71.
[7]王晓云,阮云龙.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以北京体育大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为例[j].运动,2015,(17):104-105,123.
社会体育管理范文篇2
关键词:社会体育指导员;举荐模式;管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增长,文明的进步,人均收入的提高,健康意识的提升,家庭及社会成员从购买健身服装器材,到消费体育服务,逐渐形成了体育健身的日常生活习惯,健身人群迅速扩大,对体育场地、运动形式、健身效果、人际交往等有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促进科学健身,国家设置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岗位,并制订了相应的法规政策,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
1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与价值
1993年12月4日国家体委《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是为促进群众身心健康、提高健身人群科学健身水平的一项制度.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和大众文化的丰富,为更好地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2011年10月9日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同时废止《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管理办法》中所称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指不以收取报酬为目的,向公众提供传授健身技能、组织健身活动、宣传科学健身知识等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并获得技术等级称号的人员[1].我国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时间还不长,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及其工作现状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全民健身发展的需要[2].实际中,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体育指导工作广泛、良好地开展,对实现健身群众身心和谐及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培养在实践中发挥作用的高质量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可以提高全民健身公共产品的供给和服务水平.反之,培养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如果指导能力不足、在健身指导中不能发挥有效作用,则会严重制约全民健身科学、有效的快速发展.因此,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规范培养可以良好地促进全民健身发展、健康中国建设.其中首要的问题是选择什么样的人参加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
2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基本条件
在《管理办法》的附件中指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基本条件有:(一)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二)具有志愿服务精神和良好的道德素养,遵纪守法;(三)热心全民健身事业,正在开展或准备开展经常性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以下简称志愿服务);(四)接受有关组织和单位的管理,承担指派的工作任务;(五)参加社会体育指导员相应等级的培训,考核合格;(六)所传授的体育项目有技能标准要求的,应当参加该体育项目的培训并达到标准[1].在基本条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具有志愿服务精神和良好的道德素养,遵纪守法;热心全民健身事业,正在开展或准备开展经常性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但这恰恰是实践中最难以核实的部分.各体育行政部门在实际管理中,为了按时完成上级下达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名额的指标,往往会因核心条件审查难度大、工作成本高忽略对其的考查,而将其他一些无关因素混杂在参加培训人员的选拔过程中,出现了几种不符合《管理办法》对社会体育指导员设立初衷的情况.
3社会体育指导员选拔、举荐办法与存在的问题
目前社会体育指导员一级、二级、三级的培训主要由省、区、市指定的培训基地完成,培训的通过率非常高,培训的费用由省、市级体育局行政拨款支付.集中培训的时间为3到8天.集中培训的时间较短,学习内容丰富,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如果推选的培训人员有学习动机(志愿服务精神),学习任务可以较好地完成.反之,完成的结果较差.最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培训的质量以及后续志愿服务的效果.调查中,参加培训人员的选拔途径有以下几种情况:3.1指派型.指派型,是指在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选荐中,组织部门通过看名单进行人员的指定派遣.指派型推荐参加培训人员的状况和问题有:(1)推荐的组织能够按上级的要求选派具备体育专业知识与技能(通常是体育专业毕业的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人员,但派遣的上级主观性色彩浓,培训只是为了完成指标任务,对于后续的社会体育指导工作开展不做要求.(2)对于培训人员,培训相当于没有任务的出差,选派时出现“重亲轻贤”的情况,加重了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当地开展工作的不和谐气氛.(3)指派的形式,忽略个人意愿,违背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志愿性原则,造成学习积极性差、培养质量下降、体育指导工作难以有效进行等.3.2福利型.部分单位、组织选派的参加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人员,培训期间会发放出差费用,领导和被派出人员均把培训视为“带薪休假”、“外出休闲”的福利待遇,造成培训过程中的缺勤、不服从管理、不认真学习等现象.福利型派遣的人员培训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缺乏或没有相关的体育运动技能基础,不能适应培训的内容.(2)完全没有学习的动机,缺勤率比较高.(3)目前采取的是等额培训,即参加培训的人数等于年度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的数量(通过率百分之百),福利型人员的管理与考核给培训机构造成了困难.3.3自荐型.个人有过社会体育指导的经历,对于体育运动比较喜爱,有擅长的运动项目技能,在县区一级的体育局、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街道乡镇等部门进行过登记,提出参加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的人员.这类参加培训的人员属于自荐型.自荐型人员参加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的现状和问题有:(1)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但专业知识不系统.(2)重技能学习轻理论学习.(3)提高个人运动能力的动机强,为他人指导体育健身的动机弱.3.4推选型.由社会健身站点的群众,基层企业、单位、组织常参加锻炼的人群不记名推荐的参加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的人员,属于推选型.推选型人员参加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的现状和问题有:(1)具备较好的单项运动技能,学习热情高,理论学习也比较认真.(2)得到群众的认可,学习动力足,培训结束后的群众健身指导工作效果良好.(3)目前缺乏登记注册、日常评价、考核管理的内容和制度.(4)时常会出现小群体对于名额的无序竞争,影响健身群众的和谐关系.指派型、福利型问题的出现,主要是推荐参加培训人员的组织不直接进行后续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服务工作的登记与管理,即“派”、“用”脱节.这也是重培训审批数量、轻管理使用服务的较普遍现象.自荐型、推选型的出现,是参加培训人员选派方式的进步,使得“派”、“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相结合,但也存在随意性较强、管理不系统的问题.在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人员选拔的过程中,并不是谁在按照上述情形有意为之,而是目前缺乏工作时间成本少、行之有效、便于操作的制度与办法.
4社会体育指导员举荐模式探索
4.1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权利与义务.社会体育指导员权力与义务的明确,结合举荐责任追究的制度建设,可以减少和避免培训人员选荐中的随意行为,防止出现指派型、福利型的情况.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权利体现在“促进科学健身的普及,实现人的身心和谐发展;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提升社会的健康文明水平[3]”.这一过程促进其自身的完善,是自我社会价值的体现,也是人生最高价值的实现.前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在“2001国际志愿者年”启动仪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从这个意义上说,志愿精神是联合国精神的最终体现.”[4]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义务是“组织和指导健身群众开展健身活动,提高健身者的健身技能和身体素质”,由此提高群众身心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在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的过程中,社会体育指导员可以通过实践和培训不断提升个人的组织与指导健身活动的能力、自身健康水平、自信心等,在帮助他人健身的步骤中,增进社会关系、加强社会联系,得到他人与社会的肯定,实现自我价值.4.2举荐人与被举荐人.从《管理办法》中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基本条件和概念出发,参加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人员的举荐人应是“公众(全体居民)”.但在实际中,全体居民不一定都是经常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人.因此,经常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人(可以参照体育人口的定义)具备举荐权,是举荐人,举荐参加培训人员是其权利与义务.原则上,每一位举荐人都具有被举荐的资格,都是被举荐人.实践中,经常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人群,在相对固定的地点,达到一定的数量,在此群体中,通过举荐选出具有志愿服务意向的参加培训的人员,是实际的被举荐人.这是以权力与义务对等关系原则形成的举荐人和被举荐人.他们相互之间认识、熟悉,有利于健身活动工作的开展.此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健身群体中没有适合参加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的人员.此时,需要组织发现具有一定体育专业知识和运动技能,且愿意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人员.这种情况下,举荐人是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部门或基层体育文化管理部门.被举荐人是当地居民或者可以为当地健身群众提供健身指导的特定人员.4.3举荐人及其管理.鉴于在实际中,举荐人均是参加体育健身的居民,因此举荐人的管理应进行属地实名管理.即在某一区域长期居住的体育健身群众,在当地体育文化或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的基层单位进行实名登记,登记内容包括姓名、性别、民族、年龄、健身内容、健身目的、是否愿意提供健身志愿服务等.经过了登记的人员具备在其健身活动场点的举荐权.登记工作可以由基层单位的工作人员,或者委托健身群众的代表完成.在日常管理中,最重要的是进行不定期的检查,通过检查确认经常参加体育健身的人员,对他们加强宣传,使其履行举荐权.4.4被举荐人及其管理.第一种情况,被举荐人来自于举荐人群.在进行了一定的宣传后,可以先由举荐人初步确定被举荐人(候选被举荐人),一般可以在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日期之前40至60天.在培训前10至20天,根据候选名单由举荐人确定参加培训的被举荐人,并予以公示.第二种情况,基层管理组织根据健身场点的人数确定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根据数量指派人员参加培训,具体的情况各地可以结合实地调研自行确定.被举荐人参加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获得证书后进行正常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在高一级的培训中可再次成为候选被举荐人.人员配备的任务可以从组织和个人这两个不同的角度去考察[5].4.5举荐模型设计与分析.举荐是健身志愿服务者步入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个环节.后续的监督、考评、继续培训、志愿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服务支持等是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管理推向深入、充分发挥作用的环节.本研究结合实践提出举荐及其管理的模型,如图1所示.根据《管理办法》,图中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机构为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以下简称“协会”).协会对辖区的健身群众进行实名登记,并抽查核实,本项工作可由健身群众的代表完成.之后协会对健身群众宣传荐举办法,健身群众实名填写表格提出候选被举荐人,协会监督,给出意见.接下来在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前,由举荐人(固定地点的健身群众)选定被举荐人,协会监管过程.然后协会公示参加本年度培训的被举荐人名单,并提出要求.在被举荐人培训合格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证书后,可以向协会反馈问题、咨询政策、要求支持等,协会监督其志愿服务.从伦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被举荐人“来源于民”,有利于形成良好友善的氛围,督促其“服务于民”,并且从健身群众中被举荐出来,可以充分代表健身群众与培训基地进行有效的双向沟通,使培训达到“授群众所需之道,解群众未识之惑”.
5举荐模式的自我完善
一个组织模型只有在内部可以完成自我完善,才能在实践中得到运用与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举荐模型也不例外.从社会体育指导员参与群众健身指导的全过程来看,与其相关的机构和人员主要有:健身群众,社会体育指导员自身,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上级体育主管部门,非健身群众与组织.它们共同构成了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服务的生态圈,举荐模式的自我完善与其息息相关.5.1自我管理与评价.参与志愿服务的人以及社会体育指导员是自我管理的主体.在志愿服务精神的驱动下,这些人员可以完成自我管理与评价,包括:地点记录,出勤,健身指导的内容、时间,接受指导的人数等,对相关内容给予自我评价,评价的结果主要用于讨论分析如何更好地提供志愿服务.协会是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直接管理单位,是自我管理的组织,其管理与评价的行为也属于自我管理.实际中主要是进行抽查、考评、奖励、补助发放、配合培训基地、与外部机构协调等工作.5.2外部监督与评价.外部监督与评价来自于健身群众、上级体育主管部门、非健身群众与组织.首先,协会可以制订健身群众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评价方法、制度,定期进行调查与考评.其次,接受上级体育主管部门按照任务计划进行的工作监督和评价.最后,来自于媒体、志愿者协会、第三方评估机构等组织部门的监督也是促进志愿服务良好有序发展的有效办法.对于志愿服务良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可以加强宣传,邀请非健身群众体验,派遣到未开展健身锻炼的组织交流.通过外部监督与评价,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志愿服务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同时为其客观考评提供依据.5.3荐举模型与制度的自我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涌现,制度的设立与完善,都是为了不断提高群众健身的社会效益.在政府、社会组织、培训基地、社会体育指导员自身投入许多经费、时间、精力的情况下,为更好地开展服务,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健身意识,采取第三方对实际社会效益评估是十分必要的.第三方不牵涉任何利益,按照《管理方法》的精神与要求,定期做出评估,针对问题进行改进对于提高各方面工作的效率是极其有用的,特别是在因地制宜地完善当地社会体育指导员荐举模型与制度建设方面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因此,上级主管部门如何开展第三方评估,其效果如何,对于当地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服务进一步快速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真实、准确的第三方评估,结合外部监督与自我评价,可以让荐举模型与制度定期完善,适应当地群众的健身发展需要.
6结语
法律法规是保证社会有序高效运行的基本措施,因此国家提出加强法治中国建设.《管理办法》已经公布并实施,其中明确提出在一些方面的规章制度由各省、区、市结合实际情况制订.部分省、区、市的相关文件中,将具体内容的制订权下放,符合中央简政放权的要求,但截至目前许多地方还在探索中.本研究提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荐举模型,对于其选拔环节以及后续志愿服务开展都会起到提质增效的作用.
作者:邵滨 刘晓玲 单位:陇东学院 长庆油田分公司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办法[eb/ol].(2017-04-04).http://www.sport.gov.cn/n315/n331/n402/c573877/content.html.
[2]秦椿林.体育管理学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01.
社会体育管理范文篇3
第二条社会体育指导员系指在竞技体育、学校体育、部队体育以外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从事技能传授、锻炼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凡符合条件,履行社会体育指导员职责者,均可根据本制度的规定,申请并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称号。
第三条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称号分为: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部级社会体育指导员。
第四条社会体育指导员必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遵守法律与社会公德,热心社会体育事业,积极从事社会体育工作。
第五条申请授予技术等级称号或晋升上一等级称号者均应参加相应级别的业务培训,考核合格并具备下列条件: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必须具备:(一)了解体育锻炼和比赛的一般知识,初步掌握某项体育活动的技能传授方法,能够承担基本的锻炼指导工作;(二)了解社会体育工作的一般知识,初步掌握社会体育组织管理的办法,能够根据计划组织实施基层组织的社会体育活动。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必须具备:(一)从事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服年以上;(二)基本掌握体育锻炼和比赛的理论与方法,能够承担某项体育活动的技能传授和锻炼指导工作并取得比较明显的成效;(三)基本掌握社会体育组织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熟悉社会体育工作的特点,能够承担基层组织社会体育活动的计划、实施和总结工作并取得比较明显的成绩;(四)具有指导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能力。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必须具备:(一)从事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用于年以上;(二)掌握体育锻炼和比赛的理论与方法,能够承担某项体育活动较高水平的技能传授和锻炼指导工作并取得比较突出的成效;(三)掌握社会体育组织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组织能力,能够指导基层社会体育组织的工作并取得比较突出的成绩;(四)具有指导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能力,能够进行社会体育的科学研究。部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必须具备:(一)从事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5年以上;(二)较系统地掌握体育锻炼和比赛的理论与方法,在某项体育活动的技能传授和锻炼指导中取得显著成效,或在发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中具有特殊技能和突出成就;(三)较系统地掌握社会体育组织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承担国家或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全国行业、系统的社会体育活动的组织工作,或在全国性社会体育工作评比中获得先进个人称号;(四)具有指导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能力,在社会体育的科学研究中取得一定的成果。
第六条评审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必须具备的条件,可根据申请者的具体情况,分别在技能传授、锻炼指导或组织管理方面的掌握上有所侧重。
第七条取得高等体育专业学历的人员或具有专业技术职务的体育教师、非在职教练员从事社会体育的指导工作,申请技术等级称号可不受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年限规定的限制。
第八条申请授予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称号,应向当地体育行政部门或其委托的组织提交下列材料:(一)本人的申请书;(二)相应级别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业务培训合格证书;(三)所在单位或体育组织的推荐信。(四)申请晋级者还需提交原等级证书。
第九条受理申请的体育行政部门或其委托的组织在审查申请人提交的材料完全具备后,应提交有批准权限的体育行政部门或其委托的组织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有批准权限的体育行政部门应根据评审结论作出批准或不予批准的答复。申请人接到批准的答复后,应任批件及时到当地的体育行政部门办理登记手续。
第十条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批准授予权限为: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由县、区体育行政部门批准授予;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由地、市体育行政部门批准授予;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体育行政部门批准授予;部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由国家体委批准授予。
第十一条被授予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称号者,由批准授予的体育行政部门发给证书、证章。证书、证章由国家体育统一制作。
第十二条对社会体育指导员按批准权限实行分级管理。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及其委托的组织,诬陷应确定主管机构,设立评审委员会,分级负责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考核、评审以及其他管理工作。
第十三条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应依照下列规定从事社会体育工作;(一)义务从事社会体育的指导工作。(二)可以开展体育技能传授、锻炼指导、组织管理以及体育表演、体育咨询等的有偿服务,并可按照相应的技术等级称号收取不同的报酬。(三)在取得当地体育行政部门颁发的许可证,并经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后,可以开展经营性的体育活动。(四)可以应聘到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担任社会体育指导工作。
第十四条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跨地区迁移时,应按管理权限输迁出、迁入登记手续。在迁入的地区和工作单位,应承认其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称号,并支持其按照第十条的规定从事社会体育工作。
第十五条对工作努力、成绩突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行政部门应予以表彰、奖励或破格晋级。对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工作20年(女子15年),为社会体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体育行政部门推荐,国家体委批准,授予荣誉社会体育指导员称号,并颁发荣誉奖章。荣誉奖章由国家体委制作。
第十六条凡连续两年不从事社会体育工作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得申请授予高一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称号。社会体育指导员违反第四条、第十三条(一)、(二)、(三)项的规定,给社会体育工作造成不良影响的,由所在单位、有关的体育组织或体育行政部门对其予以批评教育,责令改过;情节严重、影响恶省的,或触犯刑法及有其他严重违法行为的,其所在单位或体育组织应报请有相应管理权限的体育行政部门撤销其称号,并收回证书、证章、荣誉奖章。
社会体育管理范文篇4
1.1有助于全面推进我国的全民健身计划
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在充分挖掘高校体育潜在优势的同时,能够培养出更多的积极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也能够为社会和家庭体育提供组织者和倡导者,进而以高效的带动作用和聚集效应促进群众性的多元化体育设施服务体系的建立,使全民健身计划得到切实的实施和落实。
1.2有助于进一步满足公众对体育设施的需求
当前,我国人民对健身的需求越来越高,积极参与健身的人数也越来越多,这就需要国家进一步加大对体育设施的投入和建设。但是,依据我国当前的国力以及在体育事业发展方面确立的方针,大量地新建各种体育设施是不可能的。因此,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高校积极将自身的富余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以进一步满足公众对体育设施的需求。
1.3有助于促进公共体育服务理念的建立
在我国,多数高校的体育设施都是属于国家的,因而积极向公众开放是应该的,但我国也有一些私人或是私人企业拥有数量不少的体育设施,通过高校体育设施积极向公众开放这一做法,能够带动他们确立并强化公共服务的理念,进而将其拥有的体育设施面向公众开放。
2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的现状
在我国,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已经逐步展开,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存在不少的缺点,其现状可具体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2.1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有越来越广阔的市场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体育价值观上的改变、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以及终身体育观念的建立,体育活动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需求和健身的需求也在持续增长。这就使得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有着非常广阔的市场,且这一市场还将不断扩大。
2.2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的水平较低
我国高校中的富余体育设施有很多,当前已有越来越多的高校逐步以无偿或有偿的形式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但这些已开放的高校体育设施并未得到公众的高效运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的热情,进而影响到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3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受到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
在我国,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主要是面向社会进行体育设施的开放,但其开放的程度是受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制约的。一般来说,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的程度较高,且收费较高;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的程度较低,因而收费也较低。
2.4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的指导类服务开展得不够理想
通常来说,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不仅包括对社会放开体育设施,还应包括在开放体育设施的基础上提供有偿的体育指导类服务。但当前,高校的体育教师有较大的教学和科研压力,因而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参与体育指导类服务的开展。
3做好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管理的策略
针对当前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的现状,应进一步采取有效的措施以保证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管理的有效进行。
3.1高校要进一步协调好学生需求与社会需求的关系
高校体育设施是由国家投入巨资修建的,主要用来保证高校体育能够正常地开展教学和课外锻炼,进而实现体育教学和高等教育的目标。因此,高校在向社会开放体育设施时,必须要以保证日常的教学和课外锻炼为前提,切不可本末倒置。
3.2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和校内外各有关部门的联系
高校在将其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同时,还要注意加强和校内外各有关部门的联系,共同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健身活动。这不仅有利于高校体育设施进一步为社会所共享,而且有利于高校树立其体育设施服务和回报社会的良好形象。
3.3高校要进一步完善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管理的规章制度
社会体育管理范文篇5
【关键词】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实践教学;一体化
随着近些年我国对生命健康关注程度的不断加深,运动健身已经成为社会焦距的热点话题。2016年10月,国家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在健康意识日益增长的社会背景下,专业的运动健身指导是实施开展的重要保障。因此,现阶段对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程度大幅度增加。如何提升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实现我国“健康中国2030”的最终目标,是当前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学发展现状分析
1.课程设置与社会发展需求存在相对滞后性。高校开设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得学生掌握指导大众体育、养生健身、休闲娱乐等运动技术,同时具备对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及教学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学发展中往往更注重传统理论教学,在教学计划安排过程中课程设置更新不足。随着我国文人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对运动健身的理念已经打破原有的传统思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在教学发展过程中应该根据当前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及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际条件能力开设具有时代性的特色人才培养课程。在重点开设大众体育健身指导与咨询及体育产业的经营开发等课程的同时,要将群众熟悉的户外运动及特色群众运动项目进行细化指导,满足社会群众对其现实需要。2.“应用型”实践教学相对薄弱。实践教学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计划中重要组成内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核心特征是实践性。大部分高校中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由校内技能实训实践及校外毕业实习两部分内容组成。校内技能实训实践过程是由专业课程教师指导完成的,实训中更多的是强调对专一内容的实践教育教学,学生在此过程中多表现为重视程度不足,严重影响校内实践的效果。校外实践是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素质的重要途径,往往高校都安排在毕业前的大四学年。校外实践教学通常是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及校外实习就业一体化培养基地来完成的。目前,我国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普遍重视校外实习而忽略校内实习。
二、构建基于“实习就业”一体化背景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有效途径
1.创新升级校企合作深度办学模式。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高校解决学生专业实习和就业的重要途径。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企业的基础实力得到壮大,这种“双赢”的合作模式是高校实践教学推行的重要改革方向。在国家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指出,要加快高等教育结构调整,逐步实现普通本科高校面向社会需求的应用型转变。通过“订单式”式培养合作及校企深度互动学习交流模式的创新升级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可以将当前社会发展最需要的知识技能引入理论课程教学中,从而扩宽在理论学习的知识范围,提升学生专业知识的储备能力,进而促进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2.打造专业特色精品实践教学基地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等部门印发的《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充分认识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性,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打造专业特色精品实践教学基地是构建基于“实习就业”一体化背景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一方面,高校要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基地的长效运行机制。根据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特点及社会实际发展需要进行遴选实践教学基地,并强化实践教学基地的内涵建设,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精品实践教学基地,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另一方面,在进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相结合的教学内容,在平衡好实践专业教学的同时,更多关注与学生专业相关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于超.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发展途径[j].当代教研论丛,2017(08):1030.
[2]凌波.关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转型发展的分析与实践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8(27):152-153.
[3]张丽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7(29):226 228.
社会体育管理范文篇6
随着我国体育竞赛制度改革的深入,竞赛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数量的增加,政府对各类体育竞赛的资金投入已不能适应于体育竞赛市场的需要。因此,政府对社会各方力量来承接比赛及竞赛承办单位自筹经费给予大力的支持。企业的赞助、体育竞赛转播权的销售、开发广告资源、体育的提成、社会捐赠及向社会的集资等等都是体育竞赛运作资金的主要筹措方式。国内外的学者,在体育竞赛转播权的研究论述中明确指出竞赛转播权的收益是体育竞赛运作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但由于我国竞赛转播权市场并不成熟,体育竞赛的主要资金并不是竞赛转播权的收益。在国内,竞赛运作方式主要为企业的赞助和广告竞赛资金及资源的收入。另外,体育的提成以及其他相关产品市场的开发、基金等等也是获得竞赛资金的重要渠道。而对于一些成熟度低的弱项竞赛,其投资市场还没有完全开发出来,其赞助方式一般是由政府进行购买,对当前阶段的体育发展和推广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整个竞赛运作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体育竞赛的设施。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论述中,认为城市居民自豪感上升、城市形象提升、居民的认同感及所在城市在国内外影响力的增强是因为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体育竞赛场馆建设社会化、体育竞赛场馆运营、管理社会化、体育竞赛器材及相关竞赛软硬件来源社会化等方面都是体育竞赛设施的社会化。体育场馆设施的“社会化”问题曾在陈元欣等其研究论述中提出。只不过他把“社会化”用“民营化”来代替的,且明确指出了社会投融资是体育场馆建设的主要方式之一。场馆设施建设资金来源的多元化,通过公私合作或由民间资本来投资的方式对场馆设施进行兴建,可以使政府财政投入不足的状况得以缓解,同时也有利于引入民间机构,且能使场馆设施后期的运营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同时也要对场馆设施运营及管理方面进行社会化,对其管理模式和运营模式进行探究。政府可制定出多种场馆运营优惠政策,以便充分调动民间资本的参与经营。体育竞赛组织者、管理者、运动员、裁判员、体育经纪人、志愿者等等都属于体育竞赛人才。体育社团、企业、个人和其他社会力量是体育竞赛组织、管理者的来源。具有很强的组织能力,熟悉竞赛的流程,具有体育知识,并且掌握一定的商业营销知识和技能是对体育竞赛组织、管理者的要求;体育竞赛的重要支撑是运动员,现在也正逐步对运动员的培养进行社会化的改革,俱乐部、协会、普通高校、体育运动学校等都是体育竞赛中运动员的来源;裁判员是体育比赛的执法者,其来源是社会的各行各业,裁判员的要求是具有精湛的裁判专业知识,而且职业道德操守良好,这样竞赛才能保证顺利运行;在经济活动中,以收取佣金为目的,为促成他人交易而从事居间、行纪或者等经纪业务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是体育经纪人。体育经纪人,其要求具有法律、体育、营销等专业知识,社会上各中介组织是其来源;体育竞赛志愿者,一般是由志愿者组织或体育竞赛组委会从社会上招募并受其管理,自愿为竞赛服务的一类人。其来源是社会各阶层。体育竞赛特别是大型体育竞赛的成功举办需要利用社会上大量的、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源。
使体育竞赛能够健康有序发展的根本保障就是对其进行规范化的管理,经过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体育竞赛规范化管理的研究和分析,可以发现,对体育竞赛进行规范化管理,其基本的实施路径主要有四个方面:随着体育竞赛的发展,当前的体育竞赛运行机制其要求是政企分离和管办分开,与发展阶段的体育竞赛运行机制完全不同,发展阶段的体育竞赛运行机制由于其特殊的背景,对其要求是政企不分和管办结合。为了使体育市场能够发挥其最大的作用,让社会总产值达到最大化,就必须将体育竞赛的界定权、举办权、经营权和收益权等进行分离,交由政府及各相关的部门进行执行,并制定出相关的政策允许其相互交易。通过对非营利性体育组织的大力扶植,并加强对体育中介市场的重点培育,且由政府实施一些优惠政策,增强社会力量在体育竞赛的参与性,对体育竞赛的社会化和产业化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目前,虽然在相关的政府文件中已有明确的规定,要加大对投融资的支持力度,改进税收优惠政策,以便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个体兴办体育竞赛,但是,由于一些细则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使得该项规定的实施没得到预想的结果。譬如,作相应的低息贷款或贷款贴息政策,减免税或税款返还政策,允许体育部门或单项运动协会建立基金等等政策。正所谓“家有家规,行有行规”,只有加强了行业本身的监管力度,使社会监督体系健全了,才能让体育竞赛市场以良性的状态进行运作,使其更加市场化和社会化。体育竞赛市场规范运作的前提条件是要有完善的体育市场的治理机制,政府可以通过对体育竞赛的相关法规的完善和执法力度的加强,并以一些相关的政策作为指导,使体育竞赛市场的治理机制得以完善。为实现体育竞赛市场内部平等竞争,政府可以通过相关的规章制度,让行业内部的规定、规章及制度得以完善,使市场行为更加规范化,同时这也是使竞赛参与主体的权益不受侵害和竞赛能够顺利举行的客观要求。举办体育竞赛的目的一是为了提高社会公共效益,二是为了增加社会经济效益,同时也能够满足于参与主体对竞赛的多元化需求。竞赛的参与主体主要有:①政府。政府主要是通过体育竞赛来促进社会效益,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促进体育的社会认知度,促进城市的发展,扩大全民健身工程的覆盖率等方面;②体育社团。社会体育团体主要指以单项体育运动协会为代表的相关社会体育组织,由于其承载着推广所属体育运动项目社会化和产业化的蓖要责任,在大型竞赛表演投融资活动的过程中,不仅有着参与和组织的主体作用,还具有启动社会投入,引导社会投资流向的重要媒介作用;③俱乐部。职业俱乐部主要是通过体育竞赛市场运作扩大资金的来源,激活体育竞赛市场,促进体育竞赛水平的稳步提升,以获取利润最大化;④媒体。媒体通过购买体育竞赛的转播权,转播体育竞赛来提高自身的收视率,增加广告收入;⑤运动员。运动员主要为了获取较高的经济利益和提高社会地位;⑥观众。观众则是通过观赏体育竞赛来满足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为了保障竞赛参与各方的权益,应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在外部加强立法和引导,在内部建立合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来保障体育竞赛市场的自由竞争和良性发展。
本文作者:于蕴工作单位:南通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社会体育管理范文篇7
关键词:“互联网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现存问题;对策分析
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 ”行动计划,使得“互联网 ”迅速成为了热点。在政府的引导下,我国很多行业实行了“互联网 ”的战略。“互联网 ”的战略使得我国的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得传统行业不局限于小的地理环境内而是朝着时间、空间等多方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1]。互联网的出现对高校的教育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互联网 的背景下,很多高校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的需求,在教育方面也实行了“互联网 体育”这一模式。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是高校体育学一级学科下的一个分支,是培养具有社会体育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等方面的专门性人才。很多专业性体育院校以及综合性的院校都结合了“互联网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现存的问题仍不容忽视。本文就“互联网 ”视域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现存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提供了自己的对策。心想这对“互联网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的发展不无裨益。
1“互联网 ”视域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现存问题的剖析
1.1授课方式单一,未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的了解,发现本专业开设的课程有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社会体育概论、社会体育管理学、教育学以及篮球、足球、乒乓球等一些核心课程。虽然核心课程的设置有利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但是教学方式却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变,高校中有一批是高龄教师,这些教师对互联网教学模式使用的很少。很多核心课程依旧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方式单一。这种情况使学生对核心知识的了解仅仅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甚至形成错误的知识点。比如运动解剖学的学习,学生仅仅学习书本上的平面图很容易将知识点混淆。以及球类裁判员的学习。这些只通过教师的口头阐述以及书本上的讲解是无法准确掌握的,这样不利于学生掌握核心知识点。1.2教学器材及场地的管理体系不完善,信息不能及时反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场地和器材的保证是完成优质教学的前提条件。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具有实践性,需要师生共同参与到体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中,进行教学实践活动需要用到教学器材及场地。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器材损坏或者突发情况,而器材的损坏或者突发情况的信息又不能及时传达到后来的教师,等后来的师生利用场地时才发现场地和器材已损坏,这样将导致原先的授课计划将被打乱,同时又浪费大量的师生上课时间。1.3相关的教师数量稀少,师资团队跟不上发展的需求。从“互联网 体育”的模式上考虑,既需要教师有丰富的体育知识,也需要教师懂得相关的互联网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互联网 体育”的模式,才不会形同虚设。高校现任的多数体育教师拥有丰富的体育知识,但是对互联网的信息知识了解却很少,只有少数体育教师既有丰富体育知识,也了解相关的互联网信息知识。很多情况下,大部分工作是有非专业的教师进行操作,效果明显大打折扣。这样显然不利于“互联网 体育”这一模式的发展。相关教师的数量的稀少,与“互联网 体育”模式发展的需求极不对等,严重地阻碍了“互联网 体育”模式的发展。1.4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不高,形成资源浪费。自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施了“互联网 体育”这一模式后,学校为了灵活的安排将部分课程录上了视频上传到学习系统上,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测试。但是部分学生并没有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只是将网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打开个人的学习终端并没有参与到学习中去,只是让课程在自行播放,当视频播放完毕学习也结束,测试时通过互联网搜索答案,这种情况最终的结果无非是将课程资源浪费掉,自身也没学到相应的知识。1.5高校缺乏有效的宣传平台。互联网作为一个宣传的工具,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但是目前的高校中缺乏有效的宣传平台,导致信息不能传播,资源不能共享。例如,部分高校没有专门的公众号,而且即使有公众号其管理也不完善,一个公众号出现与体育不相关的文章,使公众号的权威性大打折扣。这样使高校体育的宣传很难达到最佳的效果。
2“互联网 ”视域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发展的对策
2.1利用“互联网 ”不断挖掘新的教学资源。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设置目的是培养面向社会的专业性体育人才,这就需要专业的内容设置要充分地和社会接轨,利用社会需求变化来不断地丰富专业的课程内容。通过“互联网 ”可以使高校的课堂的形式和内容加以丰富。传统的课堂形式是教师讲学生被动地接受,通过“互联网 ”可以扩展多种上课的形式,可以把新兴的体育项目引进高校体育的授课内容,使学生对新的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比如教师可以带学生到场地进行参观和体验,并用摄像机记录需要学习研究的画面。也可以通过观看教学视频,观赏结束由师生共同分享经验。“互联网 ”不仅仅可以扩展授课形式,还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比如教师利用网站上的最新的体育锻炼知识或者最优质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分享,这样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从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扩展学生的体育知识。2.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努力推进“互联网 体育”这一模式的发展。要想促进“互联网 体育”这一模式的发展,仅靠现有的师资水平是难以推进的,必须拥有一大批既懂体育知识同时拥有着丰富的互联网知识教师作为支撑,这样“互联网 体育”的模式才不会形同虚设,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因此,必须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通过对在职教师的培训,增加在职教师的互联网知识的储备。比如学校或学院请专业的互联网人才对学校的老师进行定期的互联网知识的培训,使在职教师掌握互联网管理及服务的知识,并及时地运用到学校的学习平台上服务于师生,同时也可以选择性让教师参加深造提升学历。二是加大财政的投入,招聘一些既懂体育知识又懂互联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对于高精尖的复合型人才只有招聘条件达到了一定的水准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2.3利用互联网或者app,完善“互联网 体育”模式的管理。传统的教育行业与“互联网 ”的结合,虽然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也带来了管理上的问题。充分发挥“互联网 ”或app的优势,形成系统性的管理方式才能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否则不但不能发挥“互联网 ”或者app的优势,还可能带来负面的影响。高校更加实际需求,完善人岗匹配制度。明确管理者的职责,实行责任制。通过对管理人员的培训,使其掌握对场地、器材的管理职能。学会利用互联网或者校园app将场地、器材的信息及时反馈,使备课教师能及时地掌握相关的信息,便于备课。2.4建立更加有效的互联网学习平台,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监督。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施“互联网 ”的模式,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加的灵活了,学生并不一定需要教室或者教材[2]。学生可以通过掌中终端随时随地的进行学习,进行阅读,大大地增加了学习的便捷性,但是“互联网 ”的模式也有着很多的弊端。比如有的学生打开智能设备让视频动画自行播放,并没有参与到学习中去,甚至还出现代刷课的行为。这样的弊端掩盖了“互联网 ”模式的优越性。因此必须建立更加有效的互联网学习平台,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监督。比如教学视频添加人脸识别系统,不定时锁屏等功能。2.5利用“互联网 ”营造校园的体育文化氛围,提高相关。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互联网 体育”建设的最根本的目的是推动高校体育的发展,需要老师、学生广泛地参与其中[3]。当前,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各种app层出不穷,比如:微信、微博、qq、贴吧等一些社交软件。学校可以利用这些app的公众号及时的体育赛事的信息、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信息以及相关的日常体育知识,使更多的在校学生能够加入到有关体育活动中,营造体育文化氛围。这样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增强体魄,增加趣味,也扩大人际间的交往。另一方面也扩展了体育知识的学习。2.6建立学校、企业一体化,及时最新招聘岗位。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信息交流非常便捷,学校与企业已不是毫无相关的单独个体,而是互助互利的有机体。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是培养具有社会体育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等方面的专门性人才。专业培养的人才最终是服务于社会,用自己的所学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在“互联网 ”的背景下学校与企业应该搭建有效的就业服务平台,形成校企一体化,这样便于学校及时地了解社会需求,也便于社会得知高校的培养模式。企业可及时地在就业服务平台上招募信息。这样一方面可以使企业及时招募到合适的员工,另一方面也进一步解决了高校的就业问题,
3结论
通过对“互联网 体育”问题系统的分析,在“互联网 ”新的形势下,势必会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又一方面。“互联网 ”对学校的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要正确地认识“互联网 ”,充分发挥其优势。使“互联网 ”这个模式更好地服务于学校。对于现存的问题要予以重视,利用不同的方式加以解决,例如: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完善管理模式,加强监督,学校企业一体化模式等方式发展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从而使高校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旭龙.“互联网 ”背景下社会体育资源的整合与利用[j].新西部,2018(17):49-50.
[2]李鸿宜,王岩.“互联网 ”视域下学校体育改革特征及趋势[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7(6).
社会体育管理范文篇8
关键词: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
社会体育指导员隶属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范畴之下,管理制度应该包括指导员的选拔、培训、考评、上岗等一系列的程序,本文探访了很多家馆,他们对指导员的聘用要求比较低,很多场馆只需要应聘者会就可以了,那么山西省体育管理部门对体育指导员的管理有着比较详细的规定。
1、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准入
职业准入主要是指进入某一职业的最低标准。为了强化关于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的管理,按照国家体育总局的指示,2008年初,山西省建立了体育行业独有的职业技能鉴定站,是负责组织实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省级体育产业。是实现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权威且唯一具体的执行机构。为了学习《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指导精神,强化山西省救生员与社会体育指导员团队的建设,使健身市场规范化,推动大众健身活动的展开。2010年,山西省体育总局下发了《关于举办社会体育指导员、救生员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鉴定的通知》(以下简称为《通知》)。《通知》规定,自2010年开始,山西商业化或开放性的场馆将地方统一印制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体育总局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从2010年5月开始,社会体育指导员和救生员开始需要国家认证培训考核,持有教练和其他中国协会颁发的证书的指导员需要参与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鉴定相关事项。
2、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等级
第一:初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1)由专业初级正规培训,培训学习到一定的学时,考取初级运动技术评估的毕(结)业证书;(2)获得体育中专学校的毕业证书。第二:中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1)在获得本专业初级职业资格证书后,不间断从事本职业工作达到3年者,经过本职业中级培训学习到一定学时数,并取得毕(结)业证书;(2)获得二级以上(包括二级)运动员的等级证书,通过本职业中级正规培训学习到一定的学时,并取得毕(结)业证书后,不间断从事本职业工作一年以上。高等院校体育专业专科以上毕业。第三:高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1)获得体育专业中专以上毕业证书,拿到本职业中级职业资格证书之后,不间断从事本职业工作至少5年;(2)取得本职业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至少从事本职业工作3年以上,经本职业高级正规培训学习到一定的学时,并取得毕(结)业证书。最后:部级体育指导师(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1)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取得本职业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后,不间断从事本职业工作5年以上;(2)取得本职业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3年以上,经本职业指导师正规培训达到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毕(结)业证书。
3、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标准
社会体育指导员除了应该具备社会体育指导员所有的职业能力以外,还应该具备一些与相关的特殊标准。比如掌握比较全面的救生知识,运动训练技能、教育教学技能、心理沟通技能、社会交往技能以及比较扎实的运动生理学、解刨学、生物力学等基础的人体科学知识。
4、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现状
4.1、指导员准入制度的执行现状
本文系统调查了一些先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人员,从他们所工作的俱乐部中对招聘这一岗位的基本要求进行了分析,现在一些俱乐部对于招聘要求很低,前去应聘的员工只要会俱乐部就接纳,更有甚者对于人员几乎没有要求,调研结果如下:可以发现,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准入制度不够规范,虽然国家出台了相关了针对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文件,但是很多俱乐部并没有具体落实到位,也有可能是当地的体育行政部分没有监督到位。录用人员中,79人认为招聘时没有具体标准,会就可以,占到总人数的26.33%;甚至有23%的人在应聘时都没有考虑会不会,只要年轻,身体健康有活力的简单要求。说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准入是比较混乱的,需要调整。
4.2、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方式
从社会体育指导员相关管理者的角度分析,培训可以改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质量、整体素质;从社会体育指导员自身分析,培训可以增强指导能力。很多刚到指导岗位的人员需要经过系统的培训,增加一些工作经验,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本文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现状进行了调查:可以发现,社会体育指导员所希望接受的培训和他们目前的培训是有着很大的差异的,从当前来看,大部分的指导员所接受的培训方式是自学,但是从他们所希望得到的培训方式来看,绝大部分的人员希望得到针对指导对象的专门性培训,说明目前针对指导员的培训缺乏针对性,很多培训流于形式,并不能起到增强指导员自身能力的作用。
4.3、社会体育指导员对培训内容的满意情况
本文对部分社会指导员在参加培训时的满意情况进行了调查,从前面的课时数以及上课内容的配置可以发现,针对指导员的培训还不完善。可以发现指导员对培训过程的满意情况并不高,42%的人认为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56%的人认为应该加强培训中的教学技能培训,而不是仅培训一些基本技能;44.67%的人认为应该注重理论基础,尤其是运动人体科学以及针对不同群体的理论培训,而不仅仅是一些规则、法规、制度等方面的培训。
4.4、社会指导员的工作职责
国家针对于社会指导员的职责有着明确的规定,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活动主要有技能指导、健身咨询、运动计划指导、体育组织管理及社会体育研究等。本文针对社会指导员的工作职责进行了调查,结果不难看出,指导员对自己的工作职责不够明晰,当然这也与场馆的规模,效益以及对指导员的权责划分有关。62.33%的指导员认为自己的职责是知识的培训,传授等;70.33%的指导员认为自己的职责是健身技能的传授、教学、训练。只有25.33%的指导员认为自己的职责还包括馆的使用,维护等。说明体育管理部门对指导员职责需要进一步规范,对场馆的人员管理需要按照《标准》进一步落实。
4.5、社会指导员的社会保障
通过发达国家和国际劳工组织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初步研究讨论,辅以我国丰富的社会保障实践经验,正规的社会保障项目体系开始逐渐成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社区服务,这五个方面是不可或者缺的。其实员工最为关心的就是社会保险,山西省一些企业这一点做得就很到位,一般有关于社会保障的费用都会从员工工资扣除,之后由企业里统一上交。本文调查了指导员社会保险方面的具体情况,结果可以发现,社会指导员的社会保障并不理想,大约114人根本没有买保险,占总人数的38%;112人有“五险”占37.33%;只有24.67%的人有住房公积金。这里看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待遇不高,社会对这一岗位的重视程度较低;其次也反映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流动性比较大,导致很多社会福利没办法落实到位。
5、结论
(1)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特点包括:他们的工作性质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同时在工作中需要具有超强的心理干预能力;并且善于和学员、社会进行有效的沟通;(2)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现状不容乐观,首先是指导员的管理制度不完善,职业准入不严格;对职业等级的划分是按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标准划分,职业标准和职业职责不够明晰。其次是针对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不够正规,培训内容,课时比例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学员的培训满意度不高;(3)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职责划分不清,大部分的指导员都认为自己只需要,健身技能的传授、教学、训练。当然这也说明没有针对于指导员职责的明确规定。
作者:王家瑭 谢博贝 单位:中南大学体育教研部
参考文献:
[1]关于成立湖南省体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的通知[s].湖南省体育局,2008,1.
社会体育管理范文篇9
关键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具有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管理人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是应用性较广、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与企业具有紧密的关系,实践教学是其培养实践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由于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开设时间不长,尚未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而其他如会计学等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均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了实践教学体系。因此,应该依据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发展、市场的导向和社会的需求出发,构建并完善该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1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1.1实践教学平台不足。实践教学平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包括校外实践平台和校内实践平台。在校外实践教学平台方面,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基本都与校外企业联合建立了实践教学平台。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不同区域和城市的社会专业实践教学资源存在差异,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由于经济发达,体育企业类型较多,该地区社体专业拥有多种类型的实践教学资源,如与运动营养品、户外拓展、健身器械等类型的企业建立实践教学平台。而经济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城市高校社体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匮乏且类型单一,基本以健身俱乐部为主。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可以满足日常的实践教学,其他应用型专业普遍采用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而国内社体专业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尚不完善,无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校内实践环境。1.2实践教学形式和内容单一。国内多数体育院校社体专业多采取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专业实习由带队老师进入企业、进入社区进行实践的集中学习方式,实践一般安排在大三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形式较为单一,未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实践教学或实训的内容单一,未能按照社会发展和市场所需进行随时调整实践教学的内容。另外,校内的实践教学往往被忽视,尤其是在大一、大二期间很少安排实践教学,导致社体专业学生入学以来学习的理论和技能知识与社会脱节。1.3实践教学师资匮乏。目前,国内社会体育专业的实践教学的师资多数是体育院校硕士或博士毕业进行任教的,绝大多数没有社会健身机构工作或兼职的经验,社体专业紧缺双师型师资,多数教师具有传统型知识能力结构,实践教学水平薄弱,导致教师授课的时候往往按照教材上的例子进行讲解,健身市场上最近的理念、方法、手段和器械更新较快,造成学生所学知识无法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培养出的社体学生也缺乏市场竞争力。一些学生甚至利用寒暑假或课外时间通过参加专门培训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这佐证了社体专业实践教学师资的匮乏。因此,建设具有良好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对培养社会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至关重要。1.4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尚不完善。实践教学评价是反馈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否完善在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目前,社体专业教学评价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多采用传统的课题考试形式,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缺乏对过程性的重视。二是以校内实践教师评价为主,缺乏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介入。因此,构建多方参与、指标多样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有利于实践效果的检验和进一步改善。
2基于校企合作构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意义
2.1有利于展现专业特色价值通过对专业实践的分类,过程管理规范化,教学评价的多样化,打造全国有名,省内一流的知名专业。凸显社会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特色。使学生具有社会体育活动组织管理、运动健身指导、体育产业经营管理及实践与创新能力,具备在经营性体育健身企业零距离上岗能力。2.2有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真实的实践环境中,有利于学生了解最新市场导向,并且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同时还能通过校企合作开发适合市场的实践课程,多方面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培养学生知识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造性工作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2.3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知识与教学能力通过与企业的合作,高等学校教师可以深入到企业中去学习、去体验,通过与企业一线健身指导人员的交流互动,将最新的实践理念引入课堂,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3基于校企合作构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路径
3.1建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建立多层次、多样化、多领域的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一方面提升专业竞争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从而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3.2建立学校和企业双向教学的实践教学模式。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真实的实践环境当中,让学生自主完成各类项目与任务。建立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内容,形式上可以采用个人与团队、集中与分散、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将实践知识、社会需求以及职业取向结合起来,真正做到让学生学以致用。3.3建立“共享型”“学习型”师资队伍。将学校优秀的教师深入到企业进行学习,同时聘请企业优秀的员工作为实习实践的导师,真正实现学校、企业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拓宽教师知识,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师资水平是专业建设和培养方案实施的基本保障,教师的教学手段、创新意识、专业视野决定着其教学效果的优劣。3.4建立多个维度的实践教学能力的综合评价体系。采用企业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以及学生对企业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采用客观与主观、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围绕教师的教学能力,企业导师的指导能力,学生的操作能力、知识能力和素质等多维度综合评价。
4结语
校企合作构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以实践教育的思想理念为指引,通过课堂内外的各个教学环节,构建和创新实践教育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文提出了基于校企合作构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路径,包括建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建立学校和企业双向教学的实践教学模式、建立“共享型”“学习型”师资队伍、建立多个维度的实践教学能力的综合评价体系。通过搭建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平台,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还能促进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培养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适应当今社体专业现实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何杜萌.社会需求下高校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探析——以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为例[j].四川体育科学,2018,37(5):126-129.
[2]陈亚麟.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的意义与综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18):205-206.
社会体育管理范文篇10
【关键词】社会化;管理;高校;体育资源;应用
我国改革开放所获得的经济腾飞使人民群众获得了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准,为了引导富裕起来的人民群众建立和进行有益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国家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法规用于对全民体育的促进,这使得人民群众对体育锻炼场所和设施的需求不断上升,导致公共运动场地和设施的短缺问题日益凸显。而由于我国对高校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因而大部分高校所拥有的体育硬件资源较为完善,但目前高校体育硬件资源的利用率并不高,这与社会上公共运动场地和设施的短缺形成了鲜明对比。事实上,高校体育资源做为我国公共健身服务体系的一份子,在满足高校师生群体的体育运动需求的同时,理应实施有效的社会化管理,以实现其社会体育服务职责。
1高校体育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所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体育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与所存在的问题如下:①高校体育资源的管理现状混乱,缺乏对资源的有效管理制度和机制。②政府在高校体育资源的投入和维护方面承担着较重的负担。③高校体育资源未建立起常规的检查维修机制,导致体育资源难以获得及时有效的维护和维修保养,磨损破坏速度较快。④对高校体育资源的社会化经营意识不足,缺乏科学的商业化运营机制的指引,导致市场竞争力的低下。⑤高校体育资源缺乏高水平的管理队伍,负责管理的工作人员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体育资源的管理不善现状的存在。⑥目前高校体育资源的社会化运营方式单一,多数采取的是体育场地的出租或者组织体育赛事的方式,尚未获得更为宽广的经营渠道,导致社会化运营的经济效益和体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
2社会化管理在高校体育资源利用中的实施策略
2.1切实转变传统理念,树立起高校体育资源的共享意识观
传统的固有理念将高校体育资源视为高校的附属物,认为对高校体育资源的社会化管理可能会损害高校的小我利益。故而,我们要大力宣传高校体育资源为社会体育资源一份子的正确理念,构建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良好互动,营造一个二者共存共荣共发展的开放氛围。校方应当树立起高校体育资源的共享意识,其对高校体育资源的社会化管理形式具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可以结合本校体育资源的具体情况择优选择适宜的社会化管理和运营方式,以实现对高校体育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2.2从制度上明确高校体育资源做为社会体育资源一份子
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各相关部门应制定并实施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化管理的配套制度,从制度上明确高校体育资源做为社会体育资源一份子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教育主管部门和校方均应在体育资源满足高校自身需求的同时,对体育资源的社会共享给予足够的支持。
2.3对高校体育资源的社会化管理可采用共通模式
共通模式在高校体育资源的社会化管理的具体应用是指针对高校周围社区体育资源的不足情况,高校可以面向其周围社区开放体育资源进而为社区民众的体育活动提供物质支持,与此同时,针对高校体育资源的不足部分,其周围社区的体育资源也可为高校师生所用,在这个优势互补的过程中,高校还可发挥其在体育师资力量方面的绝对优势,向其周边社区提供体育运动指导者,促进校园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共同发展。
2.4对潜在人群的开发加强相应的宣传力度
高校应当积极主动地投入社会化的市场竞争之中,通过多种媒体传播形式加强宣传力度,向公众展示高校体育资源的优势所在,大力开发潜在人群的潜在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体育资源的功能和优势,获得相应的经济收益,用以支持高校的自身建设。
2.5确立高校体育资源的产权关系,实现多渠道融资
在确立高校体育资源产权归属的大前提之下,各高校可以通过对自身现有体育资源和需要同周围社区民众喜好的体育运动项目需求的结合,采用融资或集资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完成中小型体育资源的购置与建设,然后对购入的体育资源实施科学的管理和运营,服务于自身和社会民众。而对设施齐备的大规模体育场馆的建设,则应通过市场化运作引入专业化的大型体育赛事以票务、配套服务项目收费的形式获得经经济收入。
2.6必须协调处理好高校体育资源有偿运营与满足高校体育教学需要的关系
高校体育资源的社会化管理是建立在满足高校自身日常体育教学工作正常需求的基础之上的,因而对本校的师生群体应采取免费或降低收费标准的形式开放体育资源。高校体育资源与社会公共体育资源的主要任务是存在区别的,高校体育资源的主要功用还是为高校体育教学服务的,其不能实现对社会民众的完全免费服务,但也绝不能以获取利润为唯一目标。这就要求高校体育资源的社会化管理必须协调处理好高校体育资源有偿运营与满足高校体育教学需要的关系,方能健康地向前发展。
3结语
高校体育资源的社会化管理是社会经济向前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促进我国全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构筑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是缓解公共体育资源的缺乏与公众锻炼需求持续上升之间的矛盾的良好欧洲杯买球平台的解决方案。因而我们必须正视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化管理中所现存的问题,并致力于采取有效的综合策略,将市场动作引入高校体育资源的社会化管理进程中,实施多种开发利用手段,以便切实提高高校体育资源的利用率,使社会化管理在实现高校体育资源成为人民群众健身娱乐的重要物质支持的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
作者:屠丽琴 单位: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李争晖.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管理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历史教学中社会干扰与课堂失范探讨 2023-05-05 09:02:36
加速社会中校长的角色困境及对策 2023-05-05 08:50:52
社会服务型职教校园文化构建探析 2023-03-24 15:38:11
企业社会化网络招聘探讨 2023-01-29 09:10:47
聋哑儿童社会适应体育干预探讨 2023-01-17 09:02:27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分析 2022-11-02 09: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