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教育范文10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12-02 10:10:30

社会体育教育

社会体育教育范文篇1

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现象越来越多地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显现其多功能性。就体育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来讲,体育影响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重要衔接点,它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一生具有明显的影响和长远的效益。传统的学校体育在很多方面制约着学生个性的发展,制约着学生适应社会及向社会化转变的进程。现代教育体制和培养目标呼唤着学校体育与社会接轨。体育教育要根据正确的教育观,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多方面、多层次的激发和提高,在身体运动中培养社会意识、养育健康心理、培育良好习惯、实现体育教育目的。在发达国家高校体育凸显了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活动的源头。体育科学和体育教育应以满足人类的现代生活方式、提高生命质量为主题。学校体育教育的成果反馈于社会,回报社会,为社会体育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使大众体育推助的竞技体育、健身体育、休闲体育、娱乐体育、康复体育、医疗体育等体育方式在学校与社会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将这些体育活动作为学校体育的主导内容,来促进学校体育的普及和发展。

二、高校体育教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方法与途径

1.培养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新型大学人才

通过对河北省部分高校的走访了解,大部分高校体育教育还是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通过分析高校体育的新职能,对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课余体育文化建设如何更好地为学生服务进行教学新思路的探寻。我校进行了体育俱乐部模式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利用教学、训练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掌握运动锻炼的技能,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在各种社团、俱乐部中传授各种体育活动的扩展性知识,如组织、裁判等工作,让学生作为主体,组织开展学校的各种体育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各种社会能力。

2.学校、社会体育资源的共享

第一,学校要为社会提供体育场馆,为体育锻炼者提供良好的运动条件和指导教师,满足社会需求。社会团体中的人员组成大部分是从高校中走出去的,他们最能代表社会体育的需求,也是推动社会体育的主体力量。通过调研,全省高校的体育场地大都能够提供给社会使用。第二,让社会体育走进高校。引进高水平赛事,如在我校进行的全国女子乒乓球俱乐部超级联赛、全国男排甲级联赛,还有球星进校园等活动,深受广大师生喜爱。同时也促进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交流,推动了学校体育活动的普及和开展,带动了学校体育水平的提高。第三,让学生走出去。我校通过组织社团、俱乐部与社会团体进行交流,经常参与社会团体的各种活动与比赛,如轮滑队多次参加全国轮滑分站赛,成绩优异;非遗项目多次参与大型开幕式与社会活动的表演;学生在社会中参加各种体育团体,参与社会体育活动与赛事;经过培训我们的一些同学能够参加业余足球、篮球等比赛的裁判工作。使学生有机会与社会增进交流,开拓了眼界,了解了社会需求,对自己有一个更准确的定位,培养了社会责任感,方便更加顺利地走向社会。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资源的共享,使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融会贯通,通过交流促进发展,从而全面实现大众体育推助的竞技体育、健身体育、休闲体育、娱乐体育、康复体育、医疗体育等体育方式在学校与社会之间发生化学反应。

3.政策支持

社会体育教育范文篇2

关键词:和谐社会;农村体育教育;探索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发展,农村体育教育的探究是推进农村整体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我国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来源,本文从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现状入手,基于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农村体育教育给予探索。

一、当前我国农村体育教育发展现状

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建设逐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农村教育,尤其是农村体育教育是农村教育发展中的重点。加强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体育人才的培养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如表1[1]为2013-2015年我国农村地区体育教育发展现状调查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下农村体育教育中,人才培养、教育评价、教育经费投资都有所提高;一方面,我国我国农村体育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农村体育教育的发展方向准建明确;另一方面,我国农村体育教育中依旧存在着不足,我国农村体育教育的基础设施的完善水平较低,农村师资力量变化不明显,发展我国农村体育教育的道路任重而道远,同时也减缓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经济建设与发展。

二、和谐社会视角下我国农村体育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和谐社会视角下我国农村体育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农村体育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农村地处偏远,教学环境相对较差,导致我国人才就业选择去农村教学的比例较低,对农村体育教育的师资补充水平比较低;其次,农村体育教育的教学形式单一[2];农村从自然环境来说,与外界的信息资源的沟通水平较低,导致农村体育教育形式和教育水平较低,教学内容缺少灵活度,不仅使农村的体育基础教育水平处于落后状态,也使农村体育人才培养与城市体育人才培养间存在脱节;最后,农村体育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我国农村教育发展教学中,侧重点往往只停留在理论知识学习上,对体育教育重视程度较低,导致农村体育教育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影响了农村体育教育的正常开展,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造成阻碍。

三、转变农村体育教育不足,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一)增强对农村体育师资力量的输入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需要逐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转变农村体育建设的不足,第一,从表1中调查数据变化分析可知,目前我国农村体育教育中的师资力量依旧处于紧缺状态,为了提高农村体育教育的教学成果,提高农村体育人才培养的专业程度,加强对农村师资力量的补充。国家可以开展部分体育高校与农村体育学校合作办学,将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直接安排到农村体育教育事业中,这种人才输出形式不仅能够保障农村体育教育中师资力量的不断补给,同时也能够环节我国部分城市就业紧张的问题,实现了我国高校人才的综合分配。例如:某高校为我国重点体育院校[3],学校国家与改院校合作,将该体育院校中的人才就业实习地点就近原则选择当地的农村学校进行实习,保障了该地区农村体育教育的师资人才的输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推进农村体育教育的教学形式多样化发展

第二,农村体育建设中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逐步实现多样化发展。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建设的教学内容随着体育师资力量的输入,逐渐注入新的教学活力,充分利用农村的教学环境,打破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实现农村体育教学和体育人才培养方式的多元化发展。例如:某农村体育教学中,教师将趣味教学法引入农村体育教学中[4],采用游戏的形式活跃体育教学的课堂氛围,教师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将教育心理学中儿童发展阶段特征与农村教学环境相结合,增强了农村体育教育课堂的灵活程度,实现了农村体育教育与城市体育教育水平的对接。

(三)转变农村教育中对体育教育的认识程度

第三,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农村学校对农村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深入落实我国教育发展中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对农村基层组织而言,加强对农村体育教育中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实施合理的奖罚制度,引导农村学校对体育教育的重视,保障我国体育人才的培养;对农村学校而言,学校不仅要贯彻我国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还要注重体育教育在日常教学的实践。

四、结语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环境下对农村体育教育的建设,不仅能够促进我国农村体育人才输出,保障我国体育人才的不断供给;还能够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城市农村协调发展,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添砖加瓦。

作者:李哲 徐扬 单位: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汤际澜.我国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研究[d].苏州大学,2011.

[2]常丽娟.旅游民族学视角下乡村体育旅游促进村落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3.

社会体育教育范文篇3

关键词:体育教育;道德社会化;社会规范;社会角色

1前言

社会是一个大整体,它存在与其相适应的社会规范,我们生活在这个大社会中,要想个体与社会和谐发展,必然要遵从一定的行为准则和方式。而体育道德是体育教育中各种社会角色行为规范的总和,和社会规范的诸多方面两两对应,是社会道德的重要载体。体育教育是一种具有内涵的文化活动,因为它的体质与精神互为表里关系。个体心正的前提是身正,所以身体教养是道德心理修养的必要条件,这就需要通过体育教育活动的来实现。个体在体育教育活动中对体育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会越来越追求完美、欣赏健康的体魄、崇尚丰富高雅的修养,以使个体的道德社会化。一般认为开展体育教育活动有助于个体在学习中活跃思想,精神放松;有助于学生发展体能,从而强身健体,提高身体素质,并且有助于情感和意志的培养与个性发展,能激发学习兴趣、激励竞争意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也保持奋发图强的热情。

2体育教育在个体道德社会化中的作用探析

2.1体育教育能促进个体养成遵守社会规范的品德。体育教育具有强烈的自身参与、激烈的对抗和频繁的人际交流的外显特征[1]。体育教育中严格的行为规范体现了其强制性的特点,人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人们只有自觉地遵守社会规范,遵守法律,尊重生命,规范自己的言行,才能创造一个安定、美好和幸福的社会环境。体育运动也毫不例外:在参与的过程中,要遵守运动的规则,公平竞争,文明参赛,传递体育道德的正能量。例如,当你观赏比赛时,要做一个文明的观众或者文明的球迷,不可以脏语谩骂、攻击他人,更不可以造成球迷间的暴力行为;对裁判员的最终裁判结果要予以认可,不可对裁判员无礼;当自己的队友或者对手表现出精湛的技艺和精彩的表演时要予以欣赏、支持和喝彩。对于儿童与少年来说,其生理和心理发展还不成熟,这个时期的个体自我意识明显增强,希望在和谐的家庭坏境、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按照自己的思路成长,再加上叛逆心理,不喜爱约束,不能正确理解和参与社会的竞争。体育教育就有利于个体养成遵守一定社会规范的品德。2.2体育教育能促进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的形成。体育教育在实践中可以培养个人广泛的社会意识、改变气质、完善人格和形成正确积极向上的价值观[2]。当个体在游戏或者比赛中面对循规与投机、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有矛盾时,能培养他们坦荡、光明磊落的道德情操;当个体面对胜利与荣誉、激烈对抗的僵持期、挫折与失败、歧视与偏见时,能培养他们冷静、容忍、睿智的优良品质。个人人生价值的体现是在社会大环境中实现的,所以今天的人应该具有更强的参与社会的意识,同时融于社会、奉献社会[3]。生命力旺盛与“好动”的个人具有好奇、探究、体验、甚至“冒险”的心理,而体育教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深刻的寓意和趣味,富有挑战性的魅力正迎合了他们的“口味”。再者,体育教育实践有广阔的活动空间,对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个人都具适应性,他们可以参与其中享受娱乐、观赏、竞技带来的激情与刺激,大部分的参与者都能找到适宜自己的角色地位并受益。很多时候人们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并不是很客观、合理,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体育教育可以帮助你体现自己的价值,增强你的自我价值感。2.2.1克服自卑自我价值感低的人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在各种竞争面前总是缺少勇气,觉得自己不行,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低,在追求理想和目标时容易丧失信心[4]。你是否注意过那些特别喜欢运动的人,往往自信心都很强,而且不仅仅表现在体育教育中,在其他方面也是如此。许多自卑者总觉得低人一等,把自己封闭起来,采取一种消极的自我防卫。体育教育能帮助自卑者通过与不同人的接触和交往,走出封闭的小圈子,重新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2.2.2避免自负自信不等于自负。自信可以激发你的斗志,坚定战胜困难的信念,勇往直前。但是,自信必须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脱离实际的盲目自信不但会影响你的学习生活,过于自负还有害于心理健康。体育教育有助于你形成正确的自我价值感,避免盲目自大。在体育教育过程中,你会发现自己的独特之处和不如人的地方,从而逐渐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自卑和自负都可以向自强转化。树立坚定的信心,就一定能把握成功的机遇,自强不息。2.3体育教育能调和人际交往关系。体育教育活动能给人以更多的接触和交往的机会,使素不相识的人距离更近,消除隔阂,从探讨竞技技术开始互相沟通,从而促进人际交往关系的和谐发展[5]。能人往往见多识广,具有渊博的社会文化知识。要使学生提高知识面,开括视野,使自我融于社会。在复杂的社会中,需要广泛的知识、进行多层面深层次地学习不同文化知识,体育教育活动的开展是最直接的方法。科学配方使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和空间萌生最大学习动机。生活中没有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你必然会有需要帮助的时候,也会有人需要你伸出援助之手。如果你喜欢篮球,一定有不少也爱打篮球的朋友吧。如果你喜欢体育,经常参加体育运动,你一定有更多的机会去结交更多的朋友,大家一起参加运动、共享运动乐趣。你还可以从同伴那里得到支持,相互鼓励,相互信任,相互合作。运动场是你结识朋友的好场所,为你创造了去理解他人、尊重他人以及被人理解和尊重的机会,为所有爱好体育教育的人提供了一片可以尽情释放青春和热情的“天空”[6]。除了学习上的交往以外,大量的人际交往常在课余时间进行,而体育教育又是余暇活动的主要形式。掌握一项体育运动技能,就等于多了一种与他人交往的手段,这将极大地提升你的人格魅力,使你具有较高的人际亲和度。体育教育会促使你虚心向他人请教,学习更多的运动技能。你会发现体育运动是一种很好的社交活动,来表达你的意识和情感,能让陌生的你、我、他成为运动场上默契配合的伙伴,场下无话不说的朋友。体育运动使你更容易接受新事物,从而提高你社会交往、社会适应的能力。中国的“乒乓外交”事件是体育促进人际交往方面的重要事件[7],而且是国与国的外交关系,正是那场适时的乒乓球比赛,消除了在中美外交史上20年封闭的隔阂。由此可见,体育教育能增加人与人、以至国与国之间沟通交流的机会,缩短距离,消除隔阂,培养良好的心态,并扮演友谊的使者。2.4体育教育能促进个体的团队意识。团队意识是由团队目标、团队角色、团队关系和团队运作过程四个方面所构成的一种整体配合的意识[8]。在当今社会中,团队意识被认为是最有价值的社会化行为之一。体育教育中的团队意识,既是体育教育完美进行的必要条件,又是发展个体社会型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一场足球比赛中,最有看点的无非就是其队员间良好的合作意识,以及个体表现出的团队精神[9]。体育比赛中的项目多是集体项目,团体性质的体育教育是在一定规则约束下进行的[10],每个队员只有调整最佳的身体状况,通力合作,挖掘潜能,发挥技能,才可能在这些项目要取得好成绩。如我国女排连夺五冠,就是发挥团队精神的结果。2.5体育教育能提升人的意志力。大多数优秀运动员会在不同时期为自己设置不同的目标,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拼搏来完成这些目标。这是因为当一个运动员有了明确的目标后,便会产生巨大的内在动力。始终保持积极的情绪,努力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培养你的目的性,使你有计划地努力实现这个目的。学会独立地处理问题,不仅能拓宽你的生活空间,还能使你从中体会到独立的快乐,体验到自我价值的实现[11]。体育运动中很多项目都需要具备良好的自制能力,这时就需要用较强的自制力来调节、控制不良情绪的产生。体育运动不但能够健身强体,还可以拓宽你的生活空间,让你有更多的机会结交朋友,获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在体育教育中,激烈的身体对抗和比赛结果的不可预测性对参与者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方面,要有承担一定生理和心理负荷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有克服限制个体表现的能力,尤其是身体条件和外在环境条件。在参与这些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在提高他们运动技能的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坚强的意志力、勇于挑战困难的能力,使他们以更阳光、更积极的姿态面对生活。意志是在实现预定的目标时对自己克服困难的活动和行为的自觉组织和自我调节的心理过程[12]。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事情都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意志品质。面对同样的一件事情,有的人有始有终,有的人半途而废;面对同样的一个选择,有的人表现得当机立断,有的人表现得瞻前顾后。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实际问题,有些人能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而有些人则遇事晕头转向,自然就失去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个体在参与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全身心地投入到锻炼当中,失败时调整心态,继续顽强拼搏;胜利时也能以平常心对待,冷静面对,逐渐培养出独立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和自觉性,从而使个人获得健全的道德品质。2.6体育教育能促进人的社会角色的形成。体育教育实际上是一种综合性教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扮演着多重角色,特别是一些体育比赛活动或者体育游戏活动中学生要扮演种种社会角色给自己带来的种种体验,这样的组织形式在培养学生运动兴趣的同时也使学生们都尽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履行自己的责任并努力提高自己的运动技能,培养他们竞争的精神[13]。通过各种类型的比赛、各种角色的学习,学生能从中感受到各种角色都有相应的重要性,成功的扮演能带给他们自我肯定的情绪体验,进而认识到通过主观努力使可以改变社会地位。体育教育中有意承担比赛中各个位置的角色,能在增强体质同时,培养个体的运动兴趣,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发展[14]。在体育教育中,个体担任了超过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角色,带给个体压力的同时也会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这将是他们前进的动力。通过体育角色的学习,对人的社会化意识形成具有重要影响。2.7体育教育能促进人的社会道德观念转变。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体育教育已从古代为了生存的目的演变成了一种具有相对独立体系的文化形态,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文明活动。体育教育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教育形式[15],通常与道德教育相融合,使个体在参与体育教育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受到道德教育,从而提高道德素质,培养道德素养。实例比比皆是,如在隔网对抗项目中,需要公平竞争意识和坚强的意志、强大的心理素质。在进行比赛前和比赛结束后,都要举行礼仪活动,比如,在跆拳道开始前和结束后,双方都要相互敬礼;在乒乓球比赛开始前,要和对手、裁判长握手,结束后还要和对方的教练员、队友一一握手。

3小结

社会体育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高校;体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分析;研究

当前形势下,社会经济发展“换挡减速”,由高速发展逐步过渡到新的均衡增长[1]。经济转轨必将带来各类社会热点和社会矛盾叠加出现,社会冲突和风险事件更加频繁,传统思维观念和主流价值观念受到严峻的挑战。研究高校体育教育工作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握高校体育教育工作特点,探索核心价值观“入心入脑”的内化教育引导策略,对于创立高校体育教育工作新格局,拓宽高校思想教育工作途径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高校体育教育工作必须承担“新常态”下新使命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是各种文化思潮传播激荡的重要场所。2015年1月《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强调,要将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教育工作全过程。[2]高校体育教育作为一项综合性教育工作,不再仅仅是一项身体运动教育,而是承载着特定历史和现实背景下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念,是意识形态的有效传播载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工作的重要切入点[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高校体育教育工作,对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坚定理想信念,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体育教育工作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上存在的问题

1、思想观念上“重知识、轻体育”。我国教育体制“重知识、轻体育”的观念根深蒂固。各种文化课程的考试压力使体育锻炼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中,高校对体育教学在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学课时等方面让位于其他文化课程,忽视了培育思想品德的功能。2、体育教育中“重技能、轻品德”。日常体育教育中,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者多将教学重点放在技术战术、动作要领等训练方式和提高身体素质上,本身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有限,认为体育课和思想教育毫不相干,没有认识到体育教育工作蕴含着的思想教育价值,忽视了体育精神对学生人格成长、全面发展的规范、引导和激励作用。3、课程设置上“重分工、轻融合”。高校教育体制中,课程设置互相独立。思想教育仅由思政课教师或辅导员承担,体育课只承担体育活动的开展。虽然分工清晰,但却忽视了身心的同步发展,忽视了学科之间的互相融合,割裂了高校体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天联系,限制了体育教育在发挥思想教育上的巨大作用。

三、高校体育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的可行性分析

1、本质要求和终极目标的一脉相承。“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高校体育教育是教书育人的重要构成部分,它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锻炼人的体质素质,陶冶人的性情精神,锤炼人的意志品质,塑造人的理想信念。两者的本质要求和终极目标,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为两者的互相嵌入提供了理论依据。2、教育内容和学科属性的高度契合。体育是促进人格全面自由发展、道德水平提高、价值观念形成的有效手段。体育精神中所蕴含的爱国精神、团队意识、纪律行为规范、公平公正规则等等,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同时,高校中体育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为公共基础课,同隶属于基础课教学部门管理,便于两门学科的教师交流探讨,创新理论,这为在两者的交叉融合创造了便利条件。3、思想观念与实践活动的相辅相成。高校“两课”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传统课堂模式基本是灌输式、表态式的集体说教,形式单一,内容抽象,使一部分学生对政治理论产生漠然、反感甚至抵触情绪[4],这种强迫式的教育忽视了“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和人文关怀。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灵活性强、趣味性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充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依托体育活动这种载体,将核心价值观“根植于内心”,锤炼其自我人格和价值体验,这为核心价值观嵌入高校体育教育工作提供了途径保障。4、理论灌输与隐性渗透的有机融合。理论灌输[5]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基本方法,社会意识不会自发产生,需要外界输入,使民众接受并形成自己的认识。当前形势下,大学生自主意识不断增强,简单集中的输入忽略了学生主体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体育活动基于人的主观能动性,能满足学生追求愉悦、优胜、自我价值的情感需要,更容易对其中蕴含的价值观产生共鸣和认同。相比直接输入,渗透到体育教育中的价值观教育循序渐进,效果持久[6]。理论灌输和隐性渗透的有机融合为核心价值观嵌入高校体育教育提供了必要的方法创新。

四、高校体育教育中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与措施

高校体育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多方面契合,同时相互补充,互相嵌入的空间很大,为解决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1、与体育运动精神相嵌入,筑牢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想平台。体育精神是体育运动的灵魂,它在体育运动中孕育并升华成一种心理意识、价值观念、信念追求。以篮球运动为例,整体配合打得越好,越容易得分。如果只想着自己的技术数据统计,把其他伙伴晾在一边,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学生在品尝胜利的喜悦时,也体悟到了团队凝聚焕发出的力量。在观看国际篮球比赛时,将国家实力和民族形象直接通过体育赛事展现出来,这种自发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根本无需思想教育调动。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同时,篮球运动也彰显了队员独立自由的个性,提高了队员的积极进取品德、组织纪律规范、职业道德水平、服从大局意识、拼搏奉献精神和协作配合能力。这些恰恰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提的“全面自由发展、追求平等参与、追求公平竞争、追求法治规范、追求敬业奉献、追求诚信友善”的内容环环相扣,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价值导向。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应深入挖掘体育精神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结合点,有意识、有针对性的在教学中渗透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在参与运动时亲身体悟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及对人的巨大激励引导作用。2、与高校体育活动创新相嵌入,创新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连接桥梁。体育活动是高校抓好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抓手。一是重视教学工作。课堂教学是师生交流互动的最好时机,常规教学应借助体育运动渗透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争先协作、维护团队、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意识;还应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借助体育题材纪录片或历史影像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讲述新中国运动员为国争光的历史,形成爱国主义的内化力量。二是重视课余活动,组织各种运动竞赛,比如迎新比赛、班级联赛、院系友谊赛等,增进友谊,增强集体荣誉感。依托每年一次的学校运动会,打造学校特色优势项目,营造奋发拼搏和集体主义的氛围,加强思想政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三是设立学生社团协会,比如篮球、足球、长跑等协会组织,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社团规范、会员守则和发展规划中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依托同一种的体育爱好,凝聚特有的运动精神和团队氛围,从而对参与其中的每个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自我规范和成长,促成主流价值观念的形成。3、与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相嵌入,搭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人文载体。高校体育文化是高校在体育实践中创造出的文化形态[7]。一是改善高校运动场地和场馆设施,创造运动氛围。高校要合理规划和开发大型运动场、体育馆等运动场地;合理利用空置土地开辟小型运动场地,安置小型运动器械,如乒乓球台、单双杠等,充分满足师生运动需求,调动学生运动积极性。二是建设体育主题建筑和运动雕塑,展示体育、艺术与文化的完美结合,凝固体育运动精彩瞬间,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获得力量、信心、鼓舞和激励,用艺术的方式弘扬和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举办不同形式的体育文化节和体育会展,在“奥运”“亚运”“足球世界杯”“世锦赛”等国内国际大赛时间节点,挖掘体育文化传统和历史资源,宣传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展示运动员成长道路,用榜样的力量示范引领广大青年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可以举办一些体育征文、体育现象讨论、运动员访谈等活动,让学生谈体会谈认识,让核心价值观渗入到学生日常校园生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4、与高校体育教学优化相嵌入,畅通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传播渠道。高校体育教学遵循“以人为本”。一是明确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寓“价值观教育”于体育运动乐趣,切实承担起体育教育的使命。体育教师是高校体育中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组织者和承担者,教师的知识储备、言谈举止无一不在时刻影响着学生。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在教学中观察并培育学生的兴趣,以身作则,以真诚的情感投入和亲身的经历体验来感化学生,在共同的价值观上引发共鸣。二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寓“价值观评价”于体育考核体系,树立起“终身体育”的观念。体育以“育人”而为导向,而不是以“培养运动员”为目标。综合考核体育教师工作成绩,将教师在思想道德教育、体育社团建设、运动会、体育文化活动开展等方面的工作也纳入到考评体系当中;同时,综合衡量学生的价值观,将学生的体育考核标准细化为行为规范、意志品质、精神状态、思想道德等各个方面,将主流价值规范逐步内化到学生的一言一行之中。

作者:于昊田 单位:山东省农业工程学院基础课教学部

参考文献:

[1]刘伟,苏剑.“新常态”下的中国宏观调控[j].经济科学,2014,04:5-13.

[2]中办国办印发《意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j].党建,2015,02:11-13.

[3]金奇.思想政治教育的嵌入式存在———基于嵌入理论的视角[j].现代教育科学,2012,11:129-131.

[4]曾秀芳.浅析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手段及创新[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01:63 67.

[5]徐飞.列宁灌输理论及其当代启示[d].广西大学,2014.

社会体育教育范文篇5

1.1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是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木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应用型人才是相对学术型人才而言的,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并将这种生产力运用到社会生产实践中,直接创造出社会物质财富的人才”[2]。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是指在德、智、体、美等方而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备系统地掌握体育教育的基木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规律,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一专多能、首岗胜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1.2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育部制定的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由必修课、选修课、教育实践三部分组成。其中专业课程包括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体育学、田径、体操、球类、武术等,公共必修课包括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等。

2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建设改革

2.1向实用型、服务型转变。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建设应逐渐向实用型、服务型转变。实用型是建立在应用型基础之上的,实用型课程注重专业技能的发展,是直接能够将技能转化为效益,为社会生产提供服务的课程类别,具有高效性。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在建设和改革时应以这类课程改革为主,旨在提高生产效率,最大化地满足市场需求。党的十七大打报告指出: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服务性是应用型人才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应加强服务型理念的传导,研究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如何服务群众等,旨在满足大众多元化的体育需求,为社会提供更多更优质的体育服务产品。2.2体育课程与课程体育。体育课程与课程体育的目的都是育人。体育课程的基本目标包含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而课程体育要求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体育观。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不能仅局限于野蛮的身体练习,更要从国家的发展出发,在日常的生活、学习、生产中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勇于拼搏、坚持不懈,将实现“体育强国梦”、“健康中国梦”的伟大目标作为课程建设的出发点。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中应加强挫折教育、敬业教育、团队精神、规则意识的融合。2.3加强体育文化内涵建设。长期以来,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发展状况存在着以下特点:文化基础和技术技能基础薄弱,兼具文化和技术技能优秀的学生很少[3]。体育文化内涵即体育精神文明建设,体育精神是由具体的体育行为反映的,在参加体育比赛时体现出的公平、公正,奥林匹克精神的更高、更快、更强等,这些都是人们挑战自我、追求极限的具体行为所反映的体育文化,这种文化精神是对自然法则的尊敬,是促进人们不断传承勇敢、拼搏、奋斗、创新的不竭动力。体育精神同时也促使体育行为产生,为了更好地生活,从石器时代人类团结协作共同狩猎到工业时代人们的勇于创新再到我国的解放战争奋勇厮杀再到改革开放的勤劳致富,各类社会生产活动中都体现出了体育精神的存在,高校体育教育加强体育文化内涵的建设不仅仅能够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体育观,还能够促使他们更好地走向社会及理解做人做事的道理。2.4着力打造地方特色体育项目。将特色体育项目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相结合是促进全民健身、实现体育强国目标的又一重大举措。打造体育特色项目能够充分发挥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技能水平和创造力,将来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地方体育发展。打造地方特色体育项目需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一线工作者的积极探索和勇于创新,以建设“全民健身”和“体育强国”之路为目标,注重金牌的同时更加注重群众体育的发展。

3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3.1现代信息技术全面融合体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不断建设完善,以多媒体和互联网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也在不断产生并受到社会的认可,高校体育教育正在向现代化逐步转变。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帮助下,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教育课程的积极性得到了改变。如翻转课堂教师可以将要教的内容通过互联网传达给学生,学生通过看视频讲座、听播客、阅读功能增强的电子书,还能在网络上与别的同学讨论,能在任何时候去查阅需要的材料。教师能够获得充分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等。相比其他课程,体育现代化教学技术能够更加直观地告诉学生做什么、怎么做、做多少。此外,教师可以构建校园阳光体育教学平台,将不同项目的运动进行分类,并编写学习内容、方法、目标及考察办法,而且根据网络学习的考评进行打分等,这样既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信息化需求,又提高的学习效率,减轻教师教学负担。3.2坚定不移地以学生为中心。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坚定不移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即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长期以来,我们在高校体育中都是以大锅饭的形式进行教学,从管理到教师再到学生,即便是开设了选修课也不能够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发展需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需要老师做到以人为本,在进行课堂设计时需要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展示或比赛,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提升体育文化素养,惯于抛出问题,发挥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拓展学生体育视野等。3.3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示范、教案、科研、技战术、组织、表达等能力。科学合理的教法能够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标准的示范能够树立良好的榜样及学习目标;规范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加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良好的科研能力能够激发教师的教学改革与创新;较强的技战术是支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创新的基础;全面连贯地讲解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完成老师的教学内容。因此,体育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应当高度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3.4教学评价模式注重技能应用与创新。长期以来,传统的体育课考察办法仍以平时成绩加期末成绩进行考量。那么平时成绩如何更加科学地考察,期末考察是不是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为出发点,这都是当下体育教学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体育教学评价模式需要注重学生技能地运用,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要将学习的技能和知识转化为服务于社会生产的技术本领,这就要求学生要求较强的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体育教学评价模式更加需要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有创新才能够不断地开发学生的体育潜力,满足学生不同体育健身需求。

4构建高校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高校具有一大批优秀的体育人才,全面的公共体育服务配套设施、科学健全的体育发展理念、系统的体育健身方法、一整套的健康发展经验。高校应发挥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主体优势,将自身作为体育教育专业建设实践基地。既能够满足群众多元化的体育需求,有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构建高校公共体育服务体系需从5个角度出发:第一,明确公共体育服务对象,满足群众多元化体育需求;第二,提供公共体育服务内容,改善群众体育水平和素养;第三,构建高校公共体育服务机构,提升高校公共体育服务质量;第四,制定高校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管理办法,确保科学性、高效性、可持续性并存;第五,合理的的评价及反馈机制,优化资源利用、促进效益增长。构建高校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既能够服务于高校体育专业建设和实践,又能够服务于社会大众,满足社会生产需求,切实把应用型体育人才培养计划落实在实处。

5一专多能型向多专多能型转变

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建设,培养高技能的体育教育应用型人才,既是时展的需要,也是体育院校适应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需要[4]。一专多能型人才即复合型人才,就是在某个专业或岗位上较为突出,而且能够胜任其他专业或岗位工作的人才。随着社会地不断进步,市场的不断改善,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一专多能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日益发展的人才需求。多专多能行人才培养模式是相对一专多能型人才而言的,总体的目标是培养出系统地掌握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学校体育工作规律,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多项专长,能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裁判组织等工作,具有一定的学校体育科学研究、管理和社会体育指导的应用型体育教育人才【5】。

6结论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体育专业课程改革与实践要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生产、为社会生产创造财富为出发点,向实用型、服务型转变。“体育课程与课程体育”并轨,加强体育文化内涵建设,着力打造地方特色体育项目;将现代信息技术全面融合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中,坚定不移地以学生为中心、重点抓学生实践能力(教法、示范、教案、讲解、科研、技战术、组织、表达等)培养,教学评价模式注重技能应用与创新;体育教育专业建设与实践要以构建高校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为基础,满足群众多元化健康需求;应用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从一专多能型逐渐向多专多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最终实现产教融合,助推学生健康成长,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z].教育部文件,2015.

[2]武常宏,宋伟,王大志,耿海燕,蔡志强,王光光.“应用型人才”理念下对河北省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普修课程考评内容和方法改革研究[j].运动,2017,3(158):76-77.

[3]李正洪.独立学院体育教育特色专业建设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24(6):24-25.

[4]徐烨,刘礼国.凯里学院“十三五”时期体育教育专业改革发展研究[j].凯里学院学报,2016,12(6):159-161.

社会体育教育范文篇6

学校体育的地位一是指学校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二是指学校体育在社会体育中的地位。学校体育的地位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的任务、内容、方法,直接关系到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战略部署。一方面学校体育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学校体育教育重心的转移,学校体育作为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基础教育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学校体育通过系统的教学为竞技体育培养人才,为大众体育人群打好体育基础。目前学校体育教学的最大弊端在于重心偏后,重过去,重眼前,功利主义教学制约了学校体育的教学发展,使体育教学中现有的矛盾越发突出。另一方面,学校教育是一个系统的教育过程,学校体育的对象是正在发育的青少年,体育在学校教育中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有自己独立的发展目标,即促使学生的机体得到完美的发展。所谓的完美发展,就是使学生的身体机能、形态、心理素质等方面得到充分、均衡、协调的发展,这是学校体育的另一个目的。

二、社会体育的重要性

学校作为社会整体的一部分,学校体育理所当然地被包括在社会体育之中,学校体育作为社会体育的一个分支或称之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具有自己的独特性,但学校体育必然会受到社会体育的制约。同为学校体育实践也影响社会体育的发展。它们属于属种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属概念,而后者是前者的种概念,它们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在人的一生中,学校教育处于中间环节,是连接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的桥梁,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故当我们探讨体育可持续发展时,应把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协调发展和未来的社会对人才健康素质的需求作为考虑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三、影响学校功能发挥的因素

我国每一个适龄儿童都要接受9~15年的教育,体育又是其中一门时间跨度最长的课程。通过长时期的体育教育,学生应具有合理的体育知识结构、基本技能,培养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及养成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习惯,为进入社会参加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使个人体育连续长期地进行。但国家体育总局于1997年对我国社会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经过学校教育后的人进入青少年时期有中断体育活动的现象。在中断体育活动的人中,20岁以下者占50.7%,30岁以下者占78.8%,说明绝大多数人并没有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

四、体育观念陈旧

学校体育实际地位与应有地位明显不符,各级领导对学校体育管理规章贯彻不力,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仍处于从属地位。体育课时难以保证,体育经费投入不足,场地设施条件较差,其根源仍是指导思想问题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重智轻体的传统观念严重阻碍着体育的发展。加之,在我国身体条件并不影响学生升学和今后的劳动就业,故体育锻炼被学生、家长、老师所忽视。

五、体育文化氛围稀薄

学校体育作为体育文化传播的主渠道,不仅要让全体学生接受并享有体育,而且要把体育文化融入学生的体育活动实践中,使学校体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活动。体育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一定的体育知识技能,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而且还要将体育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传授给学生,使其综合素质得到培养和提高,从而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而现有的学校体育教育过分偏向于增强学生体质,突出近期的显性效果,忽视了体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意志作风、行为习惯、生活观念等一系列文化教育的长远潜在性功能。学校体育文化氛围十分稀薄,大部分学校都是在一年一度的运动会举办时热闹一阵,而且偏重于在低运动水平的基础上争夺锦标,长期和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并以此提高自身文化修养的学生人数偏少。在全球倡导终身教育,发达国家学校体育稳步健康发展并有力支撑其社会体育的大潮中,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步伐稍显滞后。

六、教学内容繁杂而脱离实际

社会体育教育范文篇7

1.1高校体育文化与高校体育文化教育文化是描述

与社会有关的特殊社会现象的学问。文化的范围很广,它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产物,体现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当然也反映在体育活动方面,从而形成体育文化。目前学术界对体育文化的概念表述难求完全一致,其分歧源于观察角度、认识的层面、界定的背景等。归总研究,体育文化首先是一种肢体文化,是人类在其自身的生产和发展过程中,为了人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而主动、有意识进行的一种肢体锻炼活动;其次是制度文化,是在各类体育活动的发展和进行过程中,为了体育活动顺利有序地进行,所产生的各种制度;再次是精神文化,是人们在体育活动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民族心理等体育精神文化;最后是各种物化形式的文化,即以人类创造的物质形式而存在,蕴含体育文化内涵的物质产品,如奥运奖杯、火炬、吉祥物等[2]。高校体育文化是体育文化的下位概念,是指高校校园文化中与体育文化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高校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高校校园精神为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高校体育文化相对于体育文化来说是一种亚文化,它作为现代教育和现代体育两大文化体系的交汇点,既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形式[3],它形成的动因主要来自学校体育开展的状况、学校体育发展的硬件建设、竞技体育水平、体育竞赛与活动的参与率、学校体育的人文环境等。高校体育文化教育是指体育运动技能理性文化之外的体育精神、价值、规范等非理性文化教育。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实质,就是将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教育本体,贯穿到高校教育全过程,使这种以身体活动为原初载体的特殊校园文化渗透到教育各环节,让其在促进全体学生身心健康、提高综合素质、造就品格毅力等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它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环境氛围为依托、教师引导为基础、内化领悟为关键,具有依托性、复杂性、映射性、反复性等特征。

1.2高校体育文化教育与体育技能教育的区别

高校体育技能教育主要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的知识、技术和技能,根据技术、技能形成的需要,同时也强调体育态度和个性品质的发展;体育文化教育主要是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如顽强拼搏、公正,团结互助等,它隐藏在运动技能学习与体育人文实践活动之中。体育技能教育是一种直接教育,体育文化教育是一种直接教育与间接教育相融合的教育,它与体育技能教育的显著标志是:教育主体借助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体育运动竞赛、体育建筑标识、体育场馆设施、体育信息资讯等显性载体,以及高校体育传统、师生的体育热情、体育在学校中的地位、体育教师的人格魅力、标志性的体育人物等隐形载体获悉教育内容,具有较强的依托性。

1.3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内容与目标

体育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一种社会文化活动,从文化学的角度而言,体育文化包含了所有的体育行为及促进体育发展的现象。依照这一概念,高校体育文教育包涵了体育理性文化与非理性文化。鉴于庞大的内容体系势必造成研究的重复与表浅,本研究重在对高校体育文化中的非理性文化进行教育,也就是体育作用于人的精神方面的内容,包括意志品质教育、人格情操教育、行为准则教育等。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促进学生道德、情意、规范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增强学生体育行为的主观能动性,继而健全人格,升华精神,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衡量教育效果的好坏主要看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是否得到充分发展,体育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是否全面养成并渗透在社会生活中。

2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特点

2.1依托性

高校体育文化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依托于体育课堂、体育课外活动以及一切促进体育发展的文化现象。高校体育文化教育通常在教授某项运动技术、组织教学练习及课外体育人文活动中施以,体育教学及活动情景是教育实施的前提背景。它是一种文化的传递,需要以体育人文活动为载体来实现教育目标。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载体包括体育课、体育课外活动、体育运动竞赛、体育建筑标识、体育场馆设施、体育信息资讯、高校体育传统、师生的体育热情、体育教师的人格魅力、标志性的体育人物等,这些不同类型的载体为体育文化教育创设了情景、创造了条件。体育文化教育之所以能依托于体育人文活动之中,是因为体育不是纯粹的身体改造过程,一项运动技术的掌握,除需要基本的身体素质外,还需要身体素质以外的其它素质,如勇敢、果敢、顽强等;体育活动的开展,亦需要诸如顽强拼搏、团结进取、坚守规则等意志品质及行为规范。体育文化教育因体育教学活动存在而存在,与体育技术技能教育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体育教育内容[4]。

2.2复杂性

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教育方式方法的多样、教育内容体系的庞大、教育环境要素的复杂等方面。高校体育文化教育是集认识、行为为一体的教育,认识与行为的形成中包涵了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2种形式,涉及到传授、点拨、说服等直接教育方式,以及暗示、感染、模仿等间接教育方式,这些复杂的教育方式,需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实践中潜心运用与悉心接受。高校体育文化教育内容涉及了品质教育、情操教育、准则教育等3大方面,影响的是人类精神层面与行为层面,不仅教育形式方法多样,更需要找准教育的切入点,适时贯穿。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环境涉及了精神、物质、制度、行为等多个方面要素。精神文化要素汇聚了大学体育理念、大学体育精神、大学体育道德品位及发展方向;物质文化要素重在体育课、体育活动、体育标示及建筑场馆中倾注人文元素、渗透体育文化内涵,提高物质文化品位,实现以“物”化人;制度文化要素涉及体育文化教育的管理思想、组织机构、评价办法等;行为文化要素主要在于对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师生体育热情的调动等[5],环境复杂是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显著特征。

2.3映射性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现代教育和现代体育2大文化体系的交汇点,既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形式。校园体育文化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开展,它对学校的校风、学风都起着重大的推进作用,能综合地反映高校教育与发展的状态[6]。1)体育文化教育能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使学生有饱满的斗志、昂扬的激情,以及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团结协作的集体精神、公平公正的规则意识,这些精神的培育,有助于正确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它与高校德育教育目标相一致,能升华精神、完善品格[7];2)高校体育文化教育能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体育意识。学生需要体育强身健体,更需要通过体育缓解压力、调整心情。在高校学业压力大、就业竞争激烈的今天,体育文化活动能缓解学生心理压力,减少因压力而带来的一些偏激行为,它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相契合,能调适心理,形成健康的竞争态度;3)高校体育文化教育能促进社会活动能力的增强。教育实践中参加各类体育人文实践活动是核心,学生在锻炼身体,增强体育精神的同时,开阔眼界、加强交流,提高了人与人、人与物的交往与处理能力,它与高校社会适应教育目标相辉映,促进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了基础。高校体育文化教育不仅仅是实现了体育学科的教育作用,也与学生的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社会适应教育等相映射,共同构成了高校素质教育体系,尤其是它特殊的教育形式,弥补了其它教育的不足。

2.4持久性

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持久性体现在教育过程的持久与影响效果的长久2个方面。文化素养的形成是长期培植与积淀的结果,体育价值观、体育精神、体育道德的形成,不仅需要施教者进行直接与间接等多种形式的教育,还需要受教育者对教育进行选择加工与吸纳内化,首先从施教与接受过程看,就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的复杂过程。再之,教育具有反复性,教育功效的形成需要外界不断地刺激,当遇到负面影响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8]。体育文化教育表现尤为突出,它本身是一项意识与行为于一体的教育,很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干扰,当受到负面的体育文化因子影响时(如一场不公正的竞技裁决、一些不良的竞争表现、较为突出的不文明举止等),正在形成的某种好的意识极有可能动摇,它需要反复的、持之以恒的正面影响。体育文化教育的作用又是长久的,它是一种素质教育,当优秀的品格行为形成后,会伴随人的一生,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体育文化教育中,拼搏精神的形成,能使学生今后无论面临何种困难都富有进取与挑战精神,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乐观的精神;体育情意的形成,能养成理解包容、团结协作、理性分析问题等行为习惯;体育规范的养成,能够以严格的准则要求自己,遵纪守法,以规则约束自己。总之,体育文化教育无论是从生活方式、精神状态,还是精神境界、人格修养等方面,教育影响持久且意义远大[9]。

3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要素

3.1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传导者—教师

从体育文化教育的角度来看,教育者本身的素质在实施中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尤其是他们掌握体育文化教育知识以及技能的程度,直接决定了在传播教育信息时对接受主体的影响程度。教育者要明确自己在教育中所承担的角色和任务,通过不同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精神,而且还要观察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来进行教育和指导。高校体育文化教育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它对学生影响有直接的、也有间接,通常根据教育内容、教育载体、教育平台的不同,灵活施教,没有硬性之规。直接影响需要通过运动技术、技能的学习,让学生获得关于体育态度、价值、规范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通过体验拥有更强烈的学习动机、正确的学习态度、高涨的情绪、顽强的意志和完善的个性;间接影响需要教师的人格魅力、课堂氛围及人际关系作基础,使学生通过良好环境的熏陶,感悟体育精神、体育情操、体育准则。其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主导作用的发挥是关键,而教师的综合素养尤其是文化修养,又决定了主导作用发挥的效果。

3.2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接受者—学生

这里所指的接受主体为高校学生。高校学生这一时期心理和意识上有一般同龄人的共同特点: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富有朝气和幻想、可塑性强,但情绪、心理又不够稳定等;同时也具有其独特性:较强的知识接受能力和较高的知识水平,较高的自我评价与自我期望,较明显的求变、求新意识,情绪化的叛逆心理,非理性的标新立异等。他们对体育文化教育一方面具备接纳性,另一方面具备批判性,而且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从学习理论来看,高校体育文化的接受包括反映、选择、整合、内化等多个环节,大体可分为学习体验与内化提高2个阶段,学习体验是一种感性的认识,这个阶段对知识是广泛的摄取,可以谓之是表象的获得,真正要变为自身的品质,尚需内化过程。内化是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相一致,自己所认同的新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态度体系。这种态度是持久的,并且会成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高校体育文化教育中,教师的教授、引导是帮助促进学生摄取知识,而真正产生质变的是知识摄取与内化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生是体育文化信息加工的主体、是体育精神与意识形成的建构者。

3.3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内容

教育客体就是体育文化教育的实施内容,这取决于体育文化教育实施目标和实施对象的需求。作为接受客体的体育文化教育信息,能对接受者产生多大的影响,能否内化为接受者内在的信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来源于2个方面:1)信息反映现实的深度,与现实的切合程度以及其刺激的强度、重复率、新鲜度;2)信息与接受者内在认知结构和观念的契合程度。高校体育文化教育是指体育运动技能理性文化之外的体育精神、价值、规范等非理性文化教育,本研究在总结前人研究、调查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将教育的主要内容梳理为以下3个方面:1)以培养意志为目标的品质教育,包括独立性、果断性、坚定性等,如顽强拼搏、挑战征服、果敢刚毅、沉着机智等;2)以完善人格为目标的情操教育,包括道德感、审美感、理智感等,如爱国情怀、民族精神、灵魂净化、情绪振奋;3)以规范行为为目标的准则教育,包括思想准则、行为准则,如诚实守信、公平公正、团结协作、尊重理解等。

3.4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2类载体—显性载体和隐性载体

3.4.1显性载体

体育课程是高校体育文化的基本形式,首先体育的精神教育隐藏在体育技能教育之中,同时也可利用体育课加强体育文化宣传,学习体育文化知识,无论是从教育文化还是从体育文化来看都是极为重要的[10]。课外体育活动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环节,以锻炼身体、愉悦身心为目的的体育活动,能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与健康水平、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并能加强人际交流与改进人际关系。体育运动竞赛是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有力组成部分,相关研究认为,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体育运动竞赛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成功所需要的责任感、成就导向和团队工作技能,能产生保持学校作为有活力的组织所需要的精神和团结,能给予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和表现社会所注重的技能和机会。另外,校际间的体育运动竞赛活动也可以使体育文化得到交流、教育内容得到互补与完善。高校体育建筑标示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既是建筑文化的载体也是体育意识文化的载体,它的布局与建设对于整个学校的外部环境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它凝聚了人们对体育的理解与向往,展示了人类的知识和智慧,体现了人们的情操意志、价值观念,是高校对外展示体育观念最直接的外化形态,也是大学生体会领略体育文化最直观的载体。体育信息资讯指一切可以向学校体育事业提供信息的消息和资料,包括校内外的体育发展情况及其有关的消息、情报、指令、决策等。高校体育信息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它在校园中的存在形式也有很多种,如校园广播、校报、网站等,它们传播体育资讯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体育文化教育的过程。

3.4.2隐性载体

高校体育文化教育中,大学生通过显性载体认识、体验体育文化,通过隐性载体感受、熏陶体育文化,再同样的经过选择整合、内化吸收后,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虽然最初的接受方式不同,但最终达到的效果是一致的。高校体育传统与风气是指一个学校为实现学校体育的共同目标,经过集体的长期奋斗,在体育教育方面养成并流行的带有普遍性、重复出现、相对稳定的一种独特的思想行为作风。它是一种具有巨大的、无形的教育力量的体现,反映着深层的体育思想观念,是被推崇的体育价值取向和信念。高校体育传统与风气具有极强的渗透力,潜伏和弥漫在整个校园的各种环境因素与群体之中,形成一种浓烈的体育精神氛围,使置身其中的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师生的体育热情对体育文化教育的促进体现在2个方面:1)教师和学生作为集体中的一员,都自觉并积极地适应和遵从自身所扮演角色的规范要求,具有良好一致的目标、舆论标准、自觉纪律和情感体验,心理容易产生共鸣;2)高涨的师生体育热情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它体现了学校体育文化的活力与朝气,它感染着校园中的每一个人,凝聚着每一个人的心,这种感染力就是一种无形的体育文化教育载体。标志性的体育人物对大学体育文化形成起着引领与表率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国高校中只有清华大学树立了榜样性的体育人物,清华的马约翰先生在该校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以“马约翰杯”命名的体育运动会在清华每年举行1次,有着无形的教育力量。标志性的人物大致可分为优秀的个体和优秀的团队2类,他们勇于拼搏、勇于挑战、不怕辛苦等品质就是校园体育文化最外放的体现,他们的行为举止表现了学校体育观念与价值取向,由此形成的体育文化氛围对学生起着导向、约束、矫正、激励的作用。

3.5体育文化教育的环境

就体育文化的形态而言,体育文化教育的环境一般分为物质环境、制度环境、行为环境3大类别,而相对受教育者而言,又分为3个层次:外层为受教育者通过各种传媒了解到的体育文化大环境;中间层为受教育者通过人际交流或偶然机遇,“看到听到”的环境,一般为制度环境;内层为受教育者亲历的,与受教育者有着直接、稳定的现实联系的环境。它类似1个同心圆,对接受者的影响和作用由内向外而层层递减。大学生通过亲历最内层接受环境而产生的感性经验,对他们的教育信念的形成与发展的作用最大,对体育文化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1]。以上物质环境包括体育活动场所与设施设备、体育图书音像资料、体育社团及组织机构等;制度环境包括体育领导机构、体育管理政策、体育规章制度准则、各类体育文化方案、健身方法指南等;行为环境包括体育价值观与态度、体育竞技与人文活动、师生体育行为等[12]。体育文化教育环境之复杂,不仅是因为构成环境的因素之多,而且还因为有些环境是抽象的,对学生的影响是隐性的、无声的,甚至看不到即时效果,而正是这些无形的环境要素,对体育文化教育发挥了“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与作用。

4结论

社会体育教育范文篇8

直至2008年人文奥运的提出,体育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始认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但在职教体育教育教学中对人文教育的重视程度依然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体育教育教学实践进一步加强,并通过有效的措施将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进行有机的融合,以丰富职教人文教育内容,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2职教体育教育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的意义

体育作为一门多学科高度综合的知识与技术相结合的学科,在吸取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文科学的影响,尤其是学校体育的发展,在这方面体现得尤其明显。目前,学校体育教育教学以生物学及运动技术为基础,仍然占据着体育课程的绝大部分内容。在职业技术教育为主的学校,学科的知识结构中本身就已经严重存在着“人文社科缺乏症”,如果在职业技术院校的体育教育教学中再不重视人文教育,那么必然会使得这种缺乏症愈加严重。对于人文社会科学薄弱的职业技术院校来说,更要对学生加强人文知识教育,尤其是要着重解决学生对社会上的某些矛盾现象的困惑,要将人文教育融人学科教育之中。从体育学科的角度上来说,人作为体育实践的主体,体育教师向学生传授自然科学的知识,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让学生提高对体育及体育作用机理的本真问题,如果能够进一步向学生传授人文科学知识,则可以更好地解决为什么的问题,让学生明白学习体育的重要意义和现实价值。所以,职教体育教育教学中应该改变单纯的生物学观念影响下的体育教育模式,改变只注重通过体育课增强体质的简单操练,而不注重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忽视学生体育内在兴趣的体育教育方式。职教体育教育教学实践中应以当今对体育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双重属性的理解为新的支点,切实加强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使体育课程体系的建构与体育的双重属性相适应。通过这种融合,不仅可以发挥体育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作用,而且可以更好地发挥体育运动改善心理环境、调节精神情绪的作用。体育运动在生物、心理、社会的三个层面上,对人体产生的作用的有效性和现代医学的模式,以及现代健康的概念是一致的。通过在职教体育教育教学实践中加强人文教育,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体育对于增加社会了解,解除社会隔阂的重要贡献,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体育对个体而言能够增强自身人际交往能力和扩大人际交往范围,建立更加广泛的社会关系,从而实现增进社会健康的目的。人类作为生物、心理、社会的综合体,其影响和被影响的方式都是综合性的。同样,要真正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健康作用,就要树立生物、心理、社会三维体育观。所以,职教体育教育教学实践中加强人文教育对于转变师生的体育观念、提高全体师生的体育认识、改善师生的体育行为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3职教体育教育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方法

3.1重视职教体育教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职教体育教育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有利于优化人文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学生健康个性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其中,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文化教育。职教体育教育中要重视体育文化建设,可以通过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进行全面铺开。体育制度文化作为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健全的规章制度及健康的集体舆论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言行具有规范作用,当学生的思想言行不符合制度规范及集体舆论的要求时,他就会自我调节矫正,久而久之,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学生就会从他律的强制约束转变为自律的自觉追求,最终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优美高雅的校园体育环境文化,可以使学生产生对体育的崇敬,从而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情。学生在组织良好的校园体育活动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有利于培养高尚品德,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2重视职教体育教育教学中的文化建设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职业院校要围绕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加强体育精神文化组织学习,深人开展体育文化学习教育,包括体育理想、公平、公正的体育竞技精神,健康文化的学习教育。同时,要组织全体师生参与具体活动,让其在实践中领悟其中的内涵和具体要求。职业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基于组织文化学习的内容,要与体育文化和现代社会对个体发展的要求相结合。现代社会更加重视团结合作,社会的发展、事业的发展需要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所以,职业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组织文化学习要融人体育精神、体育文化和体育理念,将体育的拼搏精神融人文化学习,作为体育文化建设的具体环节和必要内容,与职业教育融为一体,形成独具特色的职业文化育人氛围,以利于强化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3.3加强体育文化宣传和各类体育活动的组织

人文教育的推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职教体育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循序渐进的持续推进。体育文化活动是职业院校体育文化建设中最具有直接影响力的方式,也是职教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各项体育文化活动,是加强体育文化建设的有效手段,是增强人文教育效果的有效措施。比如举办校园艺术节、科技节,结合学校的专业设置举办各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比赛,以及开展文明活动月、国防教育活动月、学雷锋活动月等系列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拓宽活动领域。丰富人文教育内容的手段很多,其可供选择的载体也是多种多样,人文教育活动的开展可以通过一些学生社团来组织进行,鼓励学生成立各种校园学生社团、学生协会,比如与体育相关的各种球类协会、武术协会等,与艺术相关的文学社、书画协会等,与文艺相关的音乐协会、民乐协会等,以及以增强社会实践为主要活动内容的绿色文明环保协会、雷锋协会和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实践活动,注重发挥学生会、社团联合会在活动策划方面的积极作用,调动学生社团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学生干部在常规管理、人力组织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发挥他们的组织能力将学生组织起来,发挥集体智慧,运用所学到的专业技术到社区去服务等等,既可以给学生提供锻炼和发展的机会,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活动中提高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又有助于增强学生社团活动的活力和吸引力。

3.4人文教育中适当融人红色文化内容

职业院校体育教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应该以包容的心理,扩展、延伸人文教育内容,要充分发挥专业教育资源、社会实践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尤其是要结合地方文化资源,把革命传统光辉灿烂的红色文化融人体育教育,融人人文教育,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进一步创新体育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思路。通过在学生中开展创建红色精神家园活动,即通过开展一系列红色文化活动,让学生了解红色文化,学习红色精神,培育红色精神品格,可以有效地提高人文教育效果,并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体育文化。在体育活动组织中,可以通过越野、户外拓展的方式,重走红色路线,既让学生得到身体锻炼,又让学生感受革命精神,对学生人文教育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结束语

社会体育教育范文篇9

关键词:全民体育;学校体育;体育教育;改革特征;制约因素;改进策略

全民体育运动的快速发展并非偶然,一方面中国竞技体育逐渐走向大众化,催生竞技体育文化的广泛传播;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带来价值取向多元化,对健康的关注增进了与体育运动的紧密关联。早在1952年就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为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自2008年北京奥运成功申办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掀起了全面健身运动热潮;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60号令)《全民健身条例》的出台,为全面体育运动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随后2011年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通知,明确“十二五”全民健身工作总体规划及发展要求;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更是从国家战略高度明确了营造体育运动、促进体育事业发展的社会氛围。在“十三五”开局之年,2016年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将深化体育改革,倡导全民健身,推进健康中国作为总体部署,并明确强调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是科学统筹全民健身现代治理能力的国家重要战略任务。体育运动不仅有助于增强身心健康,对于促进自我本体行为习惯和人格养成具有重要功用。

一、全民体育运动的思想内涵

全民体育运动事业的发展,不仅要关注学校体育教育,还要关注社会体育事业的协同。其思想内涵表现在五点。一是对生命的关注。全民体育运动强调“身体”的健康,将体育的真谛与人的生命质量建立关联,关注当下的生命状态,让体育来增强生命的活力。二是对公民意识的关注。全民体育运动满足的是全体公民的体育诉求,无论是儿童、青少年还是社会成年人,都依法享有参与全民体育运动的权利。三是对健身素养的关注。体育运动不仅有助于提升身体体质,还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从当下民众的素质构成来看,健身素养主要包括体育健身知识、意识、技能等,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运用科学健身知识来解决体育运动中的问题,促进与人交流、共同进步。四是将健身作为一种投资来看待。健康不仅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责任,更是对生命的尊重。健康关系到个人的幸福、关系到家庭、集体、社会的安全,关注体育锻炼,增强个人体质,是推进健康关口迁移,推动投资健康消费理念的重要体现,鼓励公民参与体育消费,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全民体育运动设施建设中。

二、全民体育背景下体育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则

全民健身运动的发起,促进了全民体育运动意识的形成,而立足当代中国体育教育改革现状,需要从以下几个主要特征来进行把握。

(一)兼具体育教育多样性与差异性的发展

随着体育运动国际化、多样化趋势的发展,对于体育教育改革更需要从不同运动现象及运动思潮的梳理上来保障多样性与差异性。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都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则和标准,不同体育运动对体育人文性、科学性的体现也存在差异。因此,从教育学视角来探讨体育改革,需要从体育教学实践中来审视多元格局,满足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对不同体育运动的不同需求。

(二)兼具体育教育精英化与平民化的发展

全面认识中国体育教育改革实践,从体育运动本身的健康性发展上,来提升人类体质,增进人的身心健康。全民体育运动既要突出大众健身运动,还要体现精英主义体育传统,特别是增强民族凝聚力、自豪感上,要突出竞技体育运动的民族向心力作用。如奥运战略的提出,从关注中国体育事业到提升竞技体育的发展,扩大了中国体育文化的影响力,也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注入了时代精神动力。

(三)兼具体育教育多元性与主导性的发展

全民体育运动与竞技运动的协同发展,要突出市场竞技法则的导向作用,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体育运动形式的多元性,一方面促进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对我国特色体育运动带来冲击。因此要从中国体育产业价值取向上,实现多元价值与主流体育运动的科学发展。

三、制约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主要影响因素

学校体育教育是推进全民体育运动发展的重要部分,加强对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工作的探索,有助于促进全民体育实践,提升公民健康体质水平。然而,在学校体育教育实践中,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一)学校体育教育管理机制相对落后

问题的出现必然有其原因。在学校体育教育实践中,由于教育行政管理与学科教学管理之间存在衔接不畅问题,对体育教育及教学工作还存在机制滞后现象。如在学校体育设施管理上,多由教学部门管理,以满足校内体育教学与训练为主,对于校内体育设施社会化发展,因开放性不足,特别是在管理体制上不健全,缺乏相应统一规范来实施,影响和制约了校内体育资源社会化发展进度。

(二)思想认知观念受限

从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开放性发展现状来看,尽管《全民健身计划》、《体育法》也对学校体育资源社会化工作进行了规定,但在实施上,由于传统教育管理观念的束缚,未能打破本位主义管理现状,很多体育教育管理者还坚持认为学校是教书育人之地,学校的教育资源应由学校支配,无法真正贯彻校内体育资源向社会的开放要求。

(三)体育设施投入经费有限

体育教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体育设施的投入、建设、维护与管理,由于学校经费遵循计划预算方式,对体育设施的投入与支出有固定的规范。以服务全民体育为大局的社会化体育教育工作,无疑给学校带来了更多的维护成本,而这些额外的费用加重了学校负担,反而限制了学校体育教育资源的开放程度与广度。同时,在维修与更新成本负担主体上,由于社会公众的使用,理应由社会承担,而对于学校之外其他社会经费则缺少相应来源。

四、全民体育背景下体育教育改革机制构建与对策

全民体育运动需要统合所有体育教育资源优势,而针对学校体育教育改革中的制约因素,迫切需要从顶层机制构建上,来消除学校体育资源向社会开放的影响因素,更好的协调好全民体育教育工作的有序展开。

(一)明确学校体育教育资源对全民体育教育改革的互补机制

从学校体育教育资源的运行与管理上,需要从资源互补模式来搭建宏观运行机制。在制定体育教育改革目标上,协同好学校、社会、政府的三方关系,并从公共产品效用最大化原则上,合理规划和配置学校体育教育资源,满足广大公民对体育教育公共产品资源的需求。在运行机制建设上,突出社会利益为主体,推动全民体育运动的良性发展,政府要从财政资源投入上,加强对体育教育资源设施建设,尤其是在学校体育教育设施与社会全民健身资源建设上缩小差距,并从体育教育资源布局上实现两者的良性互补。

(二)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为深化体育教育改革营造法治环境

完善体育运动法律体系,从全民体育及学校体育资源开放层面来细化法律规范,真正促进学校体育资源、社会体育资源的互补与融合。一方面在学校体育资源开放上,从管理机制、模式、开放方式、适应对象、收费标准等方面进行明确,并对具备条件的学校在体育设施开放中的相关管理办法进行明确;另一方面从经费投入上缓解学校体育资源的维护压力,并从政策法规层面对开放学校实施补贴。同时,在拓宽和完善学校体育教育社会化发展上,通过城市规划配套政策来优化体育设施建设用地管理,保障体育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利用。

(三)加强全民体育教育理念宣传

转变传统体育教育观念,从体育资源开放意识培养上,一方面通过政府宣传来倡导全民体育锻炼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从学校教育管理者视角,落实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理念,从开放育人环境上,为学校教育资源效益最优化注入活力,特别是在资源互补理念宣传上,突出学校体育教育在营造全民体育环境,增强学校体育教育资源社会化是构建社会和谐的重要体现。

(四)注重安全管理,规范体育教育改革模式

深化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资源的互补与融合,首先要从安全管理视角来构建防范体系,推进规范化管理。一是构建学校体育教育与社会教育资源的日常协调机制,明确各方职责,细化开发时间、管理内容及相关承诺;二是完善活动卡制度,凭卡使用健身资源;三是完善学校体育资源公示制度,对体育设施开发方式、具体项目、要求进行积极宣传。

作者:曹志勇 单位:徐州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韩磊磊,李艳翎.中国社会转型对中国体育发展的影响[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2):1-6.

社会体育教育范文篇10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简称《决定》有关要求,为贯彻落实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适应体育事业发展对各类体育人才的需要,更好地解决运动员的就学和就业问题,现就进一步推动我国体育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进一步加强体育职业教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决定》精神。促进体育事业协调发展

一)对体育教育、社会体育、体育产业发展和各类体育相关职业岗位人才培养将发挥积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和体育事业不断发展,发展体育职业教育是满足社会对体育行业职业人才需求的重要措施。体育行业就业岗位不断增加,体育行业的新职业、新工种不断涌现,需要大量高素质、高技能体育人才。大力发展体育职业教育是满足社会和体育行业对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需求的重要途径。

扩大后备人才队伍的重要基础。长期以来我国体育职业教育已经形成了既培养竞技体育需要的高水平运动员,二)发展体育职业教育是巩固业余训练。又为社会培养各类体育专门人才的培养体系,国竞技体育和体育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体育事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力发展体育职业教育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各级体育运动学校的协调发展,可以为运动员就学、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巩固和发展业余训练的重要保证。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性举措。加强体育职业教育可以为运动员提供新的学习、就业平台,三)发展体育职业教育是解决退役运动员再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体育事业发展中存在突出问题。提高运动员的科学文化素质。更好地发挥运动员专业技术优势,为运动员退役后再就业创造更多更有利的条件。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坚持以体为本。促进体育职业教育改革健康发展

面向体育特长生,四)体育职业教育要坚持面向运动员。服务于人民群众的体育职业技能教育需求为目标,坚持以体为本,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围绕体育事业发展需要,以提高运动员和各类体育职业院校学生体育职业技能水平为目标,同时兼顾为各类体育从业人员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服务。

建立符合体育事业和社会发展需要,五)发展体育职业教育要坚持以全国体育职业院校为依托。与市场需求和社会就业趋势紧密结合,逐步建立以全社会职业教育体系为广泛基础,与各类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能够满足运动员和体育职业院校学生充分就业、就学这一目标的现代化体育职业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体系。

以综合素质为基础,六)发展体育职业教育要坚持“以体育技能为特色。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市场就业为导向”办学方向,认真研究体育事业发展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对本区域内体育行业人才层次、类型和需求进行分析预测,推动体育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形成面向市场需求办学的新思路。

不断提高教学效果。要围绕市场和社会需要,七)要加强体育职业教育教学研究。与职业实践和岗位需求紧密结合,不断更新教学和培训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突出培养运动员和体育职业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创业能力、职业转换能力和职业技能素养,积极鼓励体育职业院校学生在学、运动员在役期间及退役后能够获得多种从业资格证书。

三、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巩固和适度扩大体育职业院校办学规模。

又是各类体育人才的培养基地和输送基地。发展高等体育职业教育,八)各类体育职业院校既是向优秀运动队输送运动员的主渠道。能够为各级体育运动学校的学生运动员创造新的学习条件,提供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各地要采取有效措施,疏通体育运动学校与高等体育职业(技术)院校之间的生源输送通道,适度扩大体育运动学校和体育职业(技术)院校的规模和数量,有条件的省区市体育部门可根据当地社会发展需要创办高等体育职业院校。

改善师资队伍结构,九)加强体育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逐步建立体育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完善、落实教师进修制度,完善兼职教师聘用制度,支持院校面向社会聘请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老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根据有关规定申请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及时调整体育职业院校的专业结构,十)根据市场需要和体育事业发展要求。积极推进体能训练、运动康复、运动营养、运动保健、运动心理等专业建设,重点培养运动队短缺且急需的专业型高技能人才,同时积极设立面向新兴职业的专业,为社会培养具有体育特色的有用人才。做好教材编写工作,建立适应体育事业发展和体育职业教育需要的教材体系。

不断更新教学和培训内容,十一)加强体育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办学质量。体育职业学院可设立体育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基地,鼓励和支持体育职业院校积极申报全国或省区市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

四、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严格实行就业准入。

加强体育职业鉴定工作。各类体育用人单位要严格执行“先培训,十二)严格按照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有关职业准入制度的规定。后就业”执证上岗的规定,优先录用取得体育职业院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

加强对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证书颁发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十三)全面推进和规范体育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尽快建立能够反映体育行业发展和新兴职业岗位需要的职业资格标准体系。

以体育职业院校为基地建立布局合理的各类体育职业资格鉴定和体育职业资格认证网络。十四)充分发挥体育职业院校在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方面的优势。

不断改善体育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五、多渠道筹措经费。

并力争每年有所增加。十五)各级教育和体育主管部门要继续加大对体育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的经费支持力度。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十六)各级体育主管部门要组织专业人员制定体育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设施设备标准。不断改善教学条件。

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十七)要充分利用好国家政策。建立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建立健全监督体系,确保各项经费用到实处。

采取多种措施推动体育职业教育与体育事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六、加强行业规划和指导。

切实加强对体育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十八)各级教育和体育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体育职业教育的发展。把体育职业教育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加强对体育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措施的统筹管理。积极开展本区域、本部门人才层次、类型和需求分析预测,组织专家对体育职业教育和体育职业院校存在问题进行研究,提供咨询服务,为各类体育职业教育提供各方面用人需求信息,帮助相关院校和培训机构根据体育事业发展需要不断改进教学内容。

协调和指导全国体育职业教育发展。加强对体育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十九)建立体育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和体育职业教育工作检查督导制度。为体育职业教育的宏观管理和体育职业院校的发展与改革服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指导委员会要加强对体育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积极鼓励体育职业院校成立体育职业教育研究会,加强各体育职业院校间的交流协作,研究教学和管理等方面问题。